•   几回梦到法王家。来去分明路不差。出水珠幢如日月。排空宝盖似云霞。鸳鸯对浴金池水。鹦鹉双衔玉树花。睡美不知谁唤醒。一炉香散夕阳斜。——《西斋净土诗》 Read More
  •   尔时世尊……言:‘汝等谛听……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Read More
  •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太虚大师
  •   《佛说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阿弥陀经》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Read More
  •   这是生死书网站大藏经的第八次重大更新,采用了中华佛典宝库2016版的TXT文件包(有更多的经文、使用了现代标点符号、有图片链接代码)。

      本次更新与2014版相比外观界面变化不大,但是底层服务平台Apache、PHP、MySQL(MariaDB),以及网站源程序、模板、组件等都采用了2018.08后更新至2020.08为止最新的技术版本,网站的菜单、分类、文章、长文章分页、模块等全部从头重新制作,经文网址URL更加简短,经文内容中链接了数千枚图片。增加了“在线视频”、“圣典汇编”,以及“五百罗汉图”、“图解系列”、“思维导图”、“佛学大辞典”、“常用经文难字注释” 等文章,还增加了宗教对比研究菜单专栏、并推荐了佛教微信公众号。

      2020.03.30 增加了站内全文检索功能,在首页下方,以及菜单“检索·词典”中可以看到。
    Read More
  • 1
  • 2
  • 3
  • 4
  • 5

三法印

  (出法华玄义)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三法印。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印。
  [二、无我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本无有我。众生不了,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执之为我;是故佛说无我,破其着我之倒,是名无我印。
  [三、涅槃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是故佛说涅槃之法,令其出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是名涅槃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另有四法印之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念处

  (三藏法数)[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
  [三、观心无常],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

一实相印

  又名诸法实相印,四法印之一。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小乘法是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作印定,大乘法是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其实,一实相印概括了三法印,三法印也能贯通一实相印,全都是阐明诸法因缘生,无有自性之理。只是大乘一实相印所说的“缘起性空”,把空的理性说得更加澈底,它说宇宙一切万有,都是非有非空,亦有亦空,众生的佛性如此,一切法的法性亦如此。

  所以它们的不同点是:小乘说诸行无常,大乘于万法为无常之外,还认为它是不曾断灭的;小乘说诸法无我,大乘于真谛说无我之外,还于俗谛说化他;小乘唯以我空而说涅槃寂静,大乘却以我法二空而说涅槃无住。大乘与小乘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契合这“一实相印”的妙用,故辨证大乘的教法,也就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了。
  ——《佛学常见辞汇》

四依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应,则可依信。虽现佛身相好,若所说所行,违于实相法者,则不应依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菩萨警众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 动画《佛典故事》极乐净土 佛说阿弥陀经
  • 动画《佛典故事》大愿 佛说无量寿经
  • 动画《让我们回归极乐》
  • 动画《金刚萨埵净障修法如意宝珠》
  •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解,音频视频PDF
  • 动画《妙法莲华经》
  • 电影《首楞严演义》
  • 生死与轮回
  • 慈诚罗珠堪布《前世今生:生命的奥秘》
  • 慈诚罗珠堪布:中阴解脱



《华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讲解(视频全集)
宣化上人开示(播经机中的2018个MP3文件14.3G,开示全集PDF文档),请见图解系列菜单中的网盘下载。

简介:几个世纪以来,许多文化和个人都表示经历过轮回,那么在这个永恒的谜团后边,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本片通过对杰出的科学家和轮回的研究学者的独家采访,基于大量来自意识研究领域,濒死体验和前世记忆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次深入并科学地探索了这个谜团。更多播放:

第1集:女子自称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
第2集:出生时胎记是前世伤痕
第3集:专家称人的意识和大脑无关
第4集:轮回就是灵魂换一个外壳

更多相关下载:
前世今生 轮回的故事

No.2192 [cf.No.262]

  入真言门住如实见讲演法华略仪卷上

  行者登高座先入法华三昧。分明观想心莲之义。心莲名为无量义处。处者一心。言一心者。即是八叶。如是八叶。名如妙法宫。八印法身之宫殿故。其中胎身。名为摩诃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东叶名为菩提心义处。宝幢如来示其实相。南叶名为福德义处。华开敷佛。即其实相。西叶名为智惠义处。无量寿佛是其实相。北方名为方便义处天鼓音佛是其实相。巽叶名为菩提心行处。普贤菩萨为其实相。坤叶名为福德行处。文殊师利为其实相。干叶名为智惠行处弥勒菩萨为其实相。艮叶名为方便行处。观世音菩萨为其实相。此九尊各放大光明。遍照十方。四佛标果。四行标因。中胎身标非因非果。名为中道义处。首戴宝冠。自标非果。亦现五佛。即标非因。自观一心。见九法身。是名见心之实相。皆于月轮历然见之。复高座上有八叶莲华。皓皓如珂雪周匝具有八种善知识。所谓八印行者。自身坐中胎。身放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界。一切海会遍满光中。演说妙法。凡有心者。无不开中心之实相也。是名行者住如实见。入楞伽第四云。云何住如实见。谓入自心。见诸法故。即此相也散华已毕
  从三昧起。即与大众。诵般若心经广福冥显。次即至心陈说讲法缘起。然后普礼心城光中一切圣众。颂曰
  归命本觉心法身 常住妙法心莲台
  本来庄严三身德 三十七尊住心城
  普门尘数诸三昧 远离因果法然具
  无边德海本圆满 还我顶礼心诸佛
  次劝请颂曰
  至心劝请释迦尊 开敷心莲具八叶
  三十七尊遍虚空 本来常住灵鹫山
  恒说无上八印法 灵山界会佛菩萨
  舍利弗等诸内证 多闻持国十罗刹
  胎藏金刚传教者 南岳天台六祖等
  同共降临内道场 唯愿证成法华经
  哀愍加护无妨难 且我报恩结缘会
  世世生生令久住 四恩法界成正觉
  明曰
  唵弱吽(引)鍐斛唵缚曰啰(二合)罗惹弱
  次忏悔颂曰
  至心忏悔无量罪 我及无余诸有情
  无明愚暗闭满月 于是圆明心月轮
  妄点三毒及无明 流转三界自受苦
  今对八印皆发露 愿速超越三妄执
  自他同入金刚界
  明曰
  唵秫他(引)秫他(引)
  次受戒颂曰
  我等至心受三归 大日如来为戒师
  我依身密如来部 我依口密莲华部
  我依意密金刚部 归三宝竟住平等
  无诸戏论修三密 唯愿大日阿阇梨
  授我三世无碍戒 自性修行四重禁
  不舍三宝菩提心 顿具清净一实戒
  周遍法界证大觉 转妙法轮利群生
  明曰
  唵三摩耶萨怛梵(二合)
  次发愿颂曰
  众生无边誓愿度 福智无边誓愿集
  法门无边誓愿觉 如来无边誓愿仕
  佛道无上誓愿成 过去恩处共成佛
  现世恩处增福寿 善恶知识及怨亲
  信谤见闻随喜者 因我所修功德力
  同乘安稳法印车 我是中台游四方
  直至金刚内道场
  明曰
  唵(一)冒地质多(二)母恒波(二合)娜夜[方*耳](三)
  无量义经德行品
  将释此经。即有二意。一显教。二秘密。若用显教释。可准大师注释之意。今依秘密真言门判释斯大乘经且有三门。第一明大意。第二释题名。第三入文分节。第一明大意者。夫秘藏幽远。无人能到。二乘无分。十住绝迹。是以昔日穷子。觅衣食于北里。今日真子雨天厨于南门。见色闻香。自然饱足。岂须经国邑。以佣力乎。得法果与如来等。谁有宿草庵以自劣矣。今此典者。法王练子之终。穷子见父之始。并叙法华二十八。正在此章。凡妙法难解如非略亦奚晓要致者也。是故先说兹一卷经显文诸子知父本怀。父复识子已熟未熟。既知已熟。然后乃为说诸佛秘妙八叶心莲教菩萨法。此经大意。盖如此欤
  第二释题名者。所言无量义经德行品者。是法华开经分也。十七名中之第一名也。故举开经分。为合经序。言无量义者。随所生义。以其名。言经者圣教都名也。言德者。四乘德也。言行者。四乘之行也。言品类别义。言第一者。此经有三品。此品居首。故言第一。今更依真言门。释此经题目者言无量义经德行品者。是即法华三昧异名也。无量义集在八叶中。佛昔流出。广为人说。今召昔说。欲会本处。是故先扬于无量义。为经名目。是即标所生。以立名也。言德行者。即是标能生之八叶正方四叶。名之为德。隅角四叶名之为行。复次竛?贫人。创领宝藏宝藏非一故名无量。非但其藏无量无边。领藏内众物。亦不可称计。故名为义。略有三种无量义。一德行无量。二说法无量。三功德无量。所言德行无量者。如德行品明。四德四行。所谓自性身德。福德身德。智惠身德。方便身德。言四行者。菩提心行。福德心行。智惠心行。方便心行。法华云。见诸菩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是约义明行。若论其本不出。如上四德行也。故圆觉了义经云。我于本心。位种种行欲求圆觉。即此义。名为病中有药也。如是种种不同行者。只是开敷八叶远因。又云。善行菩萨道之人。是为近因。圆觉云。离四病者。则知清净。此名无病。即是如来自行因果。如此因果。果即是因。因即是果。无二无别。此经偈云。世尊往昔无量劫勤苦。修习众德行。行是证远因。举因证果转名近因。次说法无量者。如说法品约口论及身轮。明之。文云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义亦无量。无量者从一法。其一法者。即无相也此等名约口论。又云能以一身。示百千万亿那由他无量无边恒河沙身等。此约身轮也。次功德无量者。有通别。言通者。十不思议通名无量。言别者。指第二种子不思议力。如是无量。还是德行之所为也。当知。无量即是德行。德行即是无量。义无二无别。是故二品通名无量义。经者有四所谓白黄赤黑。今经即是具足此四。是故身子闻是经。后至正说座。云欲闻具足道。若别指者。雨天厨等。皆令饱足即是属黄德行者。四智四行。名为八叶。即是出无量之源。从本得名。故云德行。故云正方四叶是如来四智。隅角四叶是如来四行。即此意也。赞上德行。以为一段。名之为品。数次之首故云第一。第三入文分节者。此经一卷凡有三品。大分为三。初德行品名序说段。次说法品名正说段。后十功德品名流通段。今依真言门。正分之者。且有二意。初约此经。以分三段。后对妙经。分二五。初约此经。以分三段者。初品为序分。次从说法品。迄十功德品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为正说分。次从尔时佛告大庄严。尽经文。为流通分。复次对妙经。分二段五段者。初说法品举一期化道。判属开经分。后十功德叙八叶文判属合经分。是名二段。若五段者。还以此经叙法华经十二八品。初从如是至娱乐于佛。叙序品。次从即前胡跪。七言偈赞四身德。叙方便已去三品之经。次说法品说三乘人得果不同法水不异。叙药草喻已去之经(流处虽殊水性还一)次十功德。十不思议。更叙八叶之奥文也后流通文叙普贤品。初序分有二。谓通及别。初通序为四。一安五事。二列杂众。三列菩萨四列声闻。如是者。明所闻法体也。教之所指实在深秘。此经之文自指心花。故言我。我闻者明能闻。一时者。明能所和合之时。佛者令闻之主住王舍城等者。禀益之处。与大比丘等受益之伴。即是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之序。是故二乘十住不知。问曰。既云得暖顶忍等。何言二乘十住不知耶。答。今之暖顶忍法不同昔日。何者昔日唯历北里衣食难得此座暖顶。开心实相。游于四方。譬如诸天人杂林时。王民同受一味之乐。是经暖顶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与佛无异。亦复如是。同入南门。功德杂林。天衣天饭不求自雨。见色闻香。自然饱足。大小不隔
  说法品第二。释品名者。言说者金口之所吐也。法者无量义经一相之法也。今依真言门者。此品中说从八叶中流出诸法。随机分别。故名说法品。法华云。去来坐立。常宣妙法。明知。昔说皆是妙法。又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是即以佛心莲为家。所出佛教之言为门。品之名字。见之可详
  十功德品第三释品名者言十者数名也。言功德者。功者功力也。德者得也。言缘无量正说分经十种。正行不思议力能行行者得十利益。是故此品名十功德。今用深秘释。此品中说十不思议功德力。以叙法华八叶之文。故名十功德品也。今当取文立十种名。以合法华八叶之义一名发心不思议。如文未发心者发菩提心。乃至十五云多烦恼者起除灭心。心即中心。故知是一不思议。先叙台之八字也。二名种子不思议。如文从一种子。生百千万等。大菩提心如一种子从是大心。出生百千万之道法。明知。第二不思议力明于东方宝幢佛叶。叙其智惠门难解难入等已去之经文。三名得勇健想不思议。如文于诸众生。生怜愍心。得勇健相。譬如壮力士能担能负诸有情者。当知是不思议明东方普贤菩萨叶。以叙法师品等也。四名菩萨行不思议。如诸文国王。是经夫人。和合共生是菩萨子。乃至已为一切四众八部之所宗仰。诸大菩萨以为眷属。深入诸佛秘密之法。所可演说无□无失。常为诸佛之所护念慈悲爱偏覆以新学故兴唐大师云。华开敷佛是行之义。故今此文说菩萨行不思议。叙见宝塔品。即是南叶华开敷相。净名云。虽成佛道转法轮而行菩萨道。此义也。五名龙子不思议。如文未能远离诸凡夫事。而能示现大菩萨道。令彼众生欢喜信伏。譬如龙子始生七日即能兴云亦能降雨。故提婆品明文殊师利所化龙女。即往南方便成正觉。令舍利弗智积菩萨欢喜信伏。若非智道。岂能信伏。明知此不思议举西南方文殊菩萨叶。以叙法华提婆等品也。六名与佛无别不思议。如文修行是法。得果得道。与佛如来等。无差别。是文。举西方阿弥陀佛叶。以叙寿量品。何者阿弥陀名受用智惠身。身心内外此以智惠。而为依正由是智故。若生彼国诸鸟树林。尚说妙法。与佛无异。何况人身。七名兴大慈悲不思议如文发菩提心。起诸善根。兴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恼众生当知。是文举西北方弥勒菩萨叶。以叙弥勒品也(大悲者正指慈家之悲傍论慈家之悲故云大也)八名方便强化不思议如文设种种方便。强化令信。兴唐大师曰。天鼓音佛者。是方便之义。当知。是不思议举北方天鼓音佛叶。以叙神力品已去之经也。九名普门示现不可思议。如文分身散体。遍十方国。拔济一切二十五有极苦众生。明知此文举东北方观世音菩萨叶。以叙普门品已去之经也。十名超第十地不思议如文渐见超越住法云地恩泽普润慈救无外。是故此人不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明知。此文明已证大普贤地。遍上虚空界。作十界本依。故义之意。当叙普贤品文中渐见五三昧中第三之渐见三昧也。渐见自心自净月轮如夜暗中始见天月。故名渐见。若见心持月住此定中。超十一品至法云地。故云渐见超合等。持是经者。得此十种不可思议功德力。故位同大觉。遍照十方。故经云。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由此义故。此无量义经名为妙法莲华经序分也。具释如疏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将释此经。分别三门。第一明大梗。第二释题名。第三入文判释。第一明大梗者夫以明月团团寄妙法以点其名。意处历历托莲华而谈厥形。于是慈悲无能胜。发问二六之瑞。智惠金刚利。决疑五智之怀。中胎一圆显于八字。会三根于知见。内证因果彰于一部。开八叶于心莲。故乃灰灭身子。乘宝车。而忽游四方。贫穷四辈出聚落。以修领财宝。三草二木蒙满月之润益。同归一实之智地。二乘三权接云空之寥会。共受宝生之灌顶。调达卤地清重逆。以生芬陀利。五障水轮开宝莲。而得无垢果。况复伽耶近成超尘点。而显久远之实寿。本地阿逸示暗相以系寿量之利益乎。加之有方便鼓音扬舌相于梵世。现究竟之音声。实证观音布类形于沙界。拔世间之巨海。凡法圣法同是秘藏。世间之相无非常住。微音小善俱仍佛事。定散之业靡弗佛道。奇哉诸佛之智惠。皇矣无漏之妙法。难得而称者也。手足供给两肩荷负。曷报妙法之恩。故药王烧身以供养。檀王舍国以寻求。良有以者也。此妙典大梗。盖维如此欤
  第二释题名者。言妙法莲等者。妙名不可思议。法者十界十如。百界千如。三千世间。权实法也。莲华喻权实法。更今依真言门。释此经题名。言妙法者。是金刚界大毗卢遮那。如来自证月轮也。莲华者。即是大悲胎藏八叶心莲金刚具三十七尊三摩地智。如经日光掩弊地上清凉。即扬此月轮之德也。胎藏界五百余尊。法性之身。如经惠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惠日即是大日之德。譬喻品云。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止住其中。偈曰。有五百人。止住其中。此五百尊一一。各以三十七智。自为内证。三十七尊亦以五百。各各为外现。当知。两部虽殊其体即一。故知妙法即是莲华。莲华即是妙法。无二无别实心。有二名故。且标妙法。标莲华。一谓干哩驮。二谓质多。八辨心莲是名干哩驮。净妙月轮是名质多。心莲显时。即于自心。现胎藏界。心月现时。即于自心。现金刚界。如是心遍一切处。普作依正。广施佛事。故文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惠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今以月轮。且属定力。以八叶即为惠力。此是理上更立二名。故言所得法也。佛者能得之人也。是各不可思议妙法。亦名不可思议莲华。并是法华三昧之处。故云佛自住大乘。若分依正。佛自者正报。住大乘者依报。并于心论。故云如其所得法等。以此度众生者。即是化他也。
  别名之义略竟
  次释通名。所言经者。更又通别。名通诸部。故名通也。今此一部诠纯圆理。旨异诸部。名之为别。今依真言门释者。自有五类。一点具足道为经。即指此典也。二指佛菩提心为经。如华严是也。三福德万行为经。如方等部是也。四智惠庄严名经。如般若是也。五方便事业为经。如阿含是也。如是亦名五种修多罗。所谓白赤黄绿黑。是依胎藏。明经义也。若明白青黄红赤。守护云。白青黄红赤五色如次相配唵吽惹护婆之五方。是约金刚界。明经义也。此之五类各有根本。是法华经。法界性智为根本。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岂非法界性智乎。如华严大圆镜智为根本。故彼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心是菩提心圆明月轮。佛即菩提果。历历智正觉。众生即所度蠢蠢。诸动识皆具心。心故名无差别。又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尊胜仪轨五智品云。菩提心是大圆镜智之义。当知。华严卢遮那身。是大圆镜智之相。名圆满报身说圆满修多罗义。随顺是佛。学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道。故彼经云。毗卢遮那法界中。修行克证如来地。通途名为顿教。何者彼教佛者。是大日如来大威德生印。从大日佛之威德生。佛有威德故。所示教法亦有大威德。教有威德。故禀学诸弟子。顿具大威德。遂致有顿觉。若人乐小法。惊愕大唤。称怨躄地。是名东叶大德生印之相也。如方等部。平等性智为根本。故金光明云。是金光明一切种智而为根本。今此真言门平等大惠大悲万行名为一切种智之体。如般若经。妙观察智而为根本。故彼部中鉴共不共种之机缘。以此般若。名声闻独觉诸佛真实法印。即是妙观察智之义。如阿含经。成所作智而为根本。是故彼教行人。名为客作贱人。若达根本所作智者。不名客作。亦非贱人。五类为所贯。五智为能贯。织成诸佛法。故云。经是綖线之义。然今此法华。二五成就为一切经。而为根本。故名具足也。序者训庠序。是不越次之义。必先有序说然后有正说。故名为序。义类同者聚置一段。名之为品。此经凡有二十八品。此品居首。故言第一
  第三入文判释者。此经有一部八卷二十八品。大分为三。初序品为序说分。从方便品下至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名为正说分。偈后尽经。名流通分。今更依真言门。判释经文。大日经疏第七云。此经是法王秘宝。不妄示卑贱之人。如释迦出世四十余年。因舍利弗殷勤三请。方为略说妙法莲华义。今此本地之身。又是妙法莲华最深秘处(云云)世人各虽随分判释是经文义。而未得到最深秘处。是故文云。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者。意在兹也。当知。此经是显说本地八叶妙法莲华之义。仍今分节是经。章段不出八叶之文耳。今先分三段。次分八叶。初分三段者。初序品为序说分。从方便品下至妙庄严品。总二十六品经为正说分。后普贤品为流通分。初序分有二。谓通序别序(云云)次分于八叶者。是即分此经正说之文。更为八段也。从法华三昧。而起还说其法利益世间。故名正说。今分此文。为二。一谓中台。二谓八叶。言中台者。如经诸佛智惠甚深无量。即是中台佛智也。何故名曰诸佛智惠者。自净月轮处八叶中普为一切诸佛智性。故云诸佛智惠也。金刚顶经。一切义成就菩萨白一切如来言。世尊于遍知已。我见自心形如月轮。乃至我见一切如来为自身(云云)今斯法华亦复如是。释迦如来聚集一切如来大智。以为自身。是故此佛亦名毗卢遮那。即是中台之身也(云云)次从其智惠门难解难入。下至授学人记品。明东方宝幢佛叶。如文诸法实相所谓如是相等譬喻品云遥见其父威德特尊。何故因此等文。名宝幢如来叶者。大日经疏云。宝幢如来名大威德生印。从大日佛大威德生。自有东方大圆镜智法身仪容。故言威德特尊。又云。宝幢者是法界标帜。法界即是实相八印。以之知耳。即是东方华叶也。次东南方普贤菩萨叶法师品明之。文云闻经一句。一念随喜我与授大菩提记。即是大圆镜智宝幢如来之行言随喜。即与东方阿閦如来第四亲近。金刚善哉菩萨智相应故名随喜。普贤经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即此行也。次南方华开敷叶者。宝塔品明之。文云诸佛各坐诸宝树下。如清净池莲华庄严。即其诚文。次西南文殊师利菩萨叶。提婆劝持安乐涌出等四品明之。故初提婆品。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从于大海。自然涌出。即其文也。次西方阿弥陀佛叶。寿量品明之。梵云阿弥陀庾洒。此云无量寿。即彼品所说久远实寿也。次西北方弥勒菩萨叶。即弥勒品等明之。弥勒为迅疾印。大日经疏云。慈氏印如窣都姿形者。以持一切如来法身故。犹如观音持佛身也。明知。同名陀罗尼印。故分别功德品等。云得陀罗尼。又云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即其文也陀罗尼菩萨者。观音异名也。慈与悲常不相离。故云共生等也。次北方天鼓音如来叶者。神力等品明之。文云一时磬咳。俱共弹指。是二音声。遍至十方。即是天鼓音佛究竟之义相。次东北方观世音菩萨叶印者。普门等品明之(云云)观世音菩萨名。为世尊陀罗尼印。谓持诸佛身。例如弥勒若有人问言。何故以总持严王二品同为天鼓之摄者。即应答言。言陀罗尼者。自属口轮。口轮能作一切佛事。故在般若云。若得如是陀罗尼门。诸有所说一文一字。无非佛语严王品云。我等为父已作佛事。又陀罗尼者。世尊陀罗尼。故下二品与普门品。同为作业智之摄也。当知。是经正说之文无非秘密五智八叶之义相也。如是八叶十方各有。同名一乘。是故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是故如来四十余年。未显如是真实秘要。今正是时。决定说一乘。即是显说十方法界无量众生心之实相。经言。其车无量。即此意也。第三普贤菩萨劝发品名为流通分者。即彼品云。若法华经行阎浮提。当知普贤威神力。故今随顺如来所说。判为流通分。然于流通有总有别。如普贤品广冠一部。故名为总。如八叶文。各有付属流通之文。岂此非别乎。又别流通有广有略。说之具如别说
  方便品
  方者秘也。便者妙也。达于方即是真秘。点内衣裹无价之珠。与王顶上唯有一珠。无二无别指客作人是长者子。亦无二无别。如是之言秘即妙。故言方便品。今依真言门释方便品者。即有二意。一者释名。二者释体。初释名者方者万德之本也。便者万行之本也。大毗卢遮那经疏云。方便者。是究竟之称也。谓万行圆极。无可复增。应物之权究尽能事。即醍醐妙果三密之源故名方便。今谓方者四方所谓四智也。便者四维。所谓四行。言四智佛所说之法四行菩萨随便奉行。故云便也。如疏醍醐妙果。即指经四如是。名为方也。如疏三密之源即指经四如是。是名为便也。报及究竟非因非果此品密明是义。故名方便品也。复次释体者。既云妙果三密之源。非无其体体者实相也。即作颂曰
  所言方便有能所 能有一相所十相
  阿字法门名能门 如此一字具四力
  所谓能开与能示 及以能悟能入等
  菩提心阿名能开 菩提行阿为能示
  证菩提阿为能悟 入涅槃阿为能入
  是即至极方便力 相性力体作因缘
  果报本末究竟等 如是十法为所开
  所示所悟及所入 法界标帜名为相
  金刚宝智名为性 如来藏印即是体
  万德庄严即名力 普贤行愿称为作
  文殊教化称为因 三种缘慈称为绿
  普门示现称为果 毗卢遮那如是报
  初相为本后报末 同法身故究竟等
  所言法者谓心法 所言身者所依体
  一具十义究竟等 是名妙法莲华体
  是故大日经疏云 彼言诸法实相者
  即是此经心实相 复言文具二种体
  一金刚界二胎藏 诸佛智惠甚无量
  是标金刚界之体 十如是标胎藏体
  上从如来下蠢动 同具如是三种体
  灰灭之火不能烧 卤池之水不能漂
  是故虽生灭度想 更在余国为说之
  以第五阿用前四 由是四阿显二体
  菩提为非究竟义 第五之引为究竟
  牟尼自住是究竟 今演开示悟入法
  所谓方便为究竟 发心毕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前心难 盖即此之谓平也
  由上四字开心莲 乘八莲华游四方
  直至金刚内道场 不住寂灭内道场
  还发本有曼荼罗 尽未来际作佛事
  是名第五引字相 是能是所约三密
  引之身密成佛部 引之口密莲华部
  引之意密金刚部 心是万行之本源
  三密万行从此生 应物之权究此处
  佛及众生自内身 究竟八叶体如是
  已释此品名义竟
  问曰一心何有二种体耶。答曰。于一心莲分别中胎。则得金刚界三十七智。分别八叶。则得胎藏界普门三昧。非谓修二
  譬喻品
  释譬喻品名有二释。一譬喻。二当体。初譬喻者。是品中说大车譬。喻地上心之实相十如。故名譬喻品也。等一大车总譬诸法实相之句。实谓中实。名为质多相谓八印名也。干㗚驮。是九处通呼诸法流出之源。故名诸法实相。一华八叶在一肘间。合名八印。开名八辨。又诸经法随缘多相还定其实。不出一心。故云实相。其车高广者。譬如是相。以车轮譬大圆镜智。此智不动能运法界。直往之行。竖相名高。现三世事。横相名广。鉴十方界大日如来法界之相。故名为如是相。大日疏云。宝幢是法界幖帜。即是义也。众宝庄校者。譬如是性。性谓平等性智。真如理性体平等故。故以众宝譬宝部实相华开敷佛也。周匝栏楯者。譬如是体。体谓如来藏印亦云莲华藏。以四莲华周匝圆轮。即四智皆如来藏义。故以周匝譬如来藏印。阿弥陀佛也。四面悬铃者。譬如是力。力谓方便力。天鼓音佛是方便义。是诸如来作业之智。名佛音庄严印说四种智。各用四辨。如四面悬铃。故以铃譬佛音相天鼓音佛也。又于其上下。更为隅角四叶。作譬故云。又也初言张设幰盖者。譬如是作。作谓行愿菩提心。幰盖张法界上。无机不盖。故以缦盖譬菩提心相普贤菩萨。珍奇杂宝者。譬如是因。因谓入理。仁王云。入理般若为住。住生功德名萨埵大日疏明。文殊师利名法住印。大智为命。令法久住。又法住者。谓以无住法。住般若中是名智者之住也。然其漫荼罗如虹形。有诸色间错。犹如虹之晖色。是故故随其色作譬喻。云珍奇杂宝。今虹表无住。虹体者即无住之法。以无住体依空而住。犹如智者以无住法身住般若之中虹喻文殊。空喻般若。珍珍玩。表入宝部。导三车行及一切行。故般若经云。第六般若波罗蜜多。能与前五波罗蜜多乃至佛十八不共法。为尊为导守护经云。如来三业智为先导。随智惠行文云。凡有善欲智为先导。自满善欲是名般若导万行也。奇谓奇特。如入龙宫导顿证行是也。杂谓杂行。表入九界导。彼彼着是也。宝谓宝处。譬智导众行终会宝处。手持梵筴表法住相。为诸住法。而作根本。乃至世间一切住法。法于是住。而立住名。故言圣人立世名字也。宝绳交络者。譬如是缘缘谓慈法有三种慈。一法缘慈。二众生缘慈。三无缘慈。绳譬四摄。具三种缘。与乐无限故。绳即宝。故言宝绳。以四摄智不令诸与舍其悲愿摄缚众生。不向恶趣。三慈之功。故以宝绳譬大悲心。大日疏云。其漫荼罗其边各一点挟之。是表四摄义也。垂诸华璎者。譬如是果。果者证之名也。大日疏云。观自在者。是证之义。名为如来迅疾持印。谓如来秘密神通之力。力持迅疾之义(云云)持力之故。持诸佛身。常住一处。由迅疾故。无刹不现身。今垂诸华璎。总譬果地之德相也。垂迹为垂。居因如华。从上垂表严德义。故以垂璎。譬佛果相观世音菩萨。重敷綩綖。譬如是报。报者究竟安称住处之义。即是大源中胎具种种德之处。三十七智收一月轮。犹如重敷。无有积聚凸凹。犹如柔软缯纩以为茵蓐普贤观云。其佛住处名常寂光。涅槃后分云。我今安住常寂光。名大涅槃此之住处也。故以敷綖譬佛报相。一印八印且为能表。中台八叶即名所表。自此以印别更为中台。作譬喻也。言安置丹枕者。譬一切法自性清净之智惠光。于月轮上。安置缬唎(二合)字。其色红赤故云丹也。中央安此字。名之为字也。置谓布置。布置此字于四边。故为置也。东边置贺字。因业不可得故。南边置罗字。清净无垢染故。西门置伊字。自在不可得故。北门置恶字。诸法本不生故守护六云。文字句义悉皆圆。次第安布俱无碍。而心无有异分别。能说难思妙法门。即此义也。此五字通名丹枕。枕能受头。五智果头。乘是字乘。各各受用智惠之乐。犹如以头受用丹枕。头即安乐。文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自在无碍。即此意也。枕随有五名。一自性清净枕。大日佛受用。二因业枕。阿閦智受用。三无垢枕。宝生智受用。四自在枕。无量寿智受用五本不生枕。天鼓音智受用。中央一字是般若母。四方四字是般若业。五字为本。佛教为末。守护六云。分折一句。入无数句。偈云。一切教中智现前。无碍自在。到彼岸。自然说法。利含识。随根一句入无边。驾以白牛者。驾是系义。譬上字轮如车。月轮如白牛。以五字轮驾月轮牛。又八叶如大车。月轮如大牛。以八叶大车。系月轮白牛。又月轮如车。八叶如牛。若消驾言者。互有能所。月轮为所驾。八叶为能驾。言为八叶所驾月轮为能驾边不离中。中不离边。欲显是义故。故名驾耳。是即二体相望论驾义也。若俱约月轮论驾义者。月轮之上有五字轮。月轮所驾。字轮能驾。若约观行。以能观智。名为能驾。以所观法。名曰所驾。偈云。乘是宝乘。行者自心乘是妙观。开发心莲。眼见心月。见之可知。次行步平正者。是譬御者能所。亦论观智。为能御。莲月为所御。观智能相导。得二体车牛。而行步平正也。渐大如行。渐小如步。月轮莲华。俱时舒敛以譬平正。偈云。游于四方此意也。其疾如风。譬神通乘行。若得是乘。心垢速灭。直至道场天热品云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便成正觉。即此义也。肤色充洁者。有内有外。内譬心月团圆皓皓。外譬三十二相遍体庄严。又肤充譬月轮。色洁譬心莲。形体姝好者。复有内外。内譬心月光泽美丽。外譬八十种好。又形体姝譬月体。体好譬莲体。譬喻释名其义如此。岂同通途。第二当体释者。法华三昧当体即是譬喻之名也。信解云。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故有此释也。我心如是者。令视东父。当体此意者。令视西父。东西不二。而八佛惠名为正法。莲华三昧之当体也。坞字门是譬喻。不可得义。即是三昧义。故大日经疏。说此等字云。此十二真言王。即是金刚三昧也必菩萨坐道场。入于金刚界。故则蒙十方诸佛同时灌顶共加持。得入佛位。即是成就大悲藏。生大漫荼罗究竟义也(云云)明知。譬喻者。是法华三昧之异名。名金刚智。从圆镜智。入金刚三昧。以三昧力。出性空火。烧行者身。令诸结业消灭无余。若于此经。求证文者。华开敷佛名金刚不坏智印。故彼宝塔品云。诸佛各。坐诸宝树下。如清净池莲华庄严。既云如莲。岂非金刚莲华三昧譬喻之义。能喻虽是世间莲华。而所喻必是法莲华。当知。譬喻是诸如来深秘法印。故偈文结譬喻云。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在所游方。勿妄宣传今是品中。显是八印最秘三昧。故名譬喻
  (问。既云火宅。何生莲华。答。净名云。火中生莲华。今以阿字。名为能烧。烧灭众结。心莲即现。故云法印。金刚三昧经云。性空智火。烧灭众结。即此意也。今火者入。喻者所生法印耳也)
  信解品
  初闻略说。动执生疑。广闻五佛。蒙笼未晓。今闻譬喻。信发解生。疑去理明。故名信解。今谓信者信顺之义。解者悟入之义。障法已除。信顺十实具足道。智火正朗。悟入究竟秘密之果。文云。我等今者得道得果。故云信解品。大日疏明三部信解。亦此意也
  入真言门讲演法华仪卷上
  八叶名相隐□是经。一名相叶。二名相叶三名体叶。四名力叶。五名位叶。六名因叶。七名□叶。八名果义。初四如次相配四方。后四如次相配四维。是名八叶。纵令有明百叶百叶乃至无数量等。皆名化现。化现亦是八叶所为也叶上法身名为八印。报者即是中台之名也。如是本末究竟等者。总叹如上九种名义。谓平等大惠也。如是九法一一皆以平等大惠。而为总体。以教菩萨法通为其用。体用俱名非横非竖。若约横义。叶叶皆具八叶八印及八佛八顶。若竖论之者。最下为八叶。中间名八印。最上称八佛顶。诸佛菩萨在所游方。示现广大染净国土。皆居如是八叶之上。当知八叶是所依也。八方世界皆为能□也。香积世界依于中□。是故佛说十方世界□居一心。心印即八叶。叶即是心心无尽故。八叶无尽。(如来若现东方无量恒沙佛土。是时舒东叶。而施设建立之也。)
  仁安三年(戊子)十月九日戌时许书了
  执笔尊光
  同十日移点了
  同十二日交了
  为法界众生出离生死往生极乐也

  入真言门住如实见讲演法华略仪卷下
  药草喻品
  土地是能生。云雨是能润。草木是所生。所润通皆有用。而药草用强。有漏诸善悉能治恶无漏为最。无漏众中四大弟子以譬领解。深会圣心。佛赞善哉。甚为希有。述其得解。以喻其人。故言药草喻品
  今正依真言门释者。总明如来大圆镜智事业之相。大般若明。依因菩萨满月轮。故一切世间药草物类各得增萠。今少异。彼明菩萨。今明如来。然今如来。月轮如大虚空。众生月轮如一大地。发心不同名为药草。随说四智如一味雨四方俱下。昔日所治名为毒草。今日所治还成能。何者能化常为一事。演说诸法。曾无他事。故佛常见一切众生有菩提心性。皆名药草。故名药草。文云。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又曰佛月是能变能生。药草是所变所生。今此品说变他药草成佛金色妙法莲华药草故为品名。喻者能喻是药草所喻。即心莲。又能喻是佛月。所喻是种性。即是法华三昧之名。如来常住月爱三昧。起清凉用。照除九界烦恼热。疗疮心地经云。法王常住妙法宫法身光明靡不照。即此意也。今能治所治。兼标及以所喻显能故名妙法莲华药草喻品也(若作次第者。上已明八叶。自有法喻。今可明中胎之满月轮。故云药草。文云。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是指月轮即法说也。譬说可知)
  授记品
  梵音和伽罗。此翻授记。此品中授记四大声闻。偏举法为名。故言授记品。今谓梵云尾野(二合)羯罗拏。此云授记。即是法华三昧之名。圣位云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刚笑印。受记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从此三昧智。流出光明。遍照十方法界不定性众生。授与平等无上菩提记。此品者诠宝生部中第四郝宗。贺字是实相为因义。傍有二点。是如来灭度之义。当知授于佛因佛果。名为授记。而今此三昧门不说三乘定性及无性名。故名不定性。何者内证福德门有是三昧智。由是福智大威神力。变毒成药执石成宝。由是义故说。一切法曾无定性。言不定性众生。设使虽有定性无性。今入宝部。同获诸佛自受用智之授记而共受用。当知。是经佛及弟子。皆同受用秘密智惠。而自娱乐。故是三昧法为受与平等无上菩提记也。今授是记。故名授记品(如金光明是福德门无福饿鱼成福德天。陆地天子已得记别。今如是文。定性二乘无性畜女得无上道)
  释化城喻品
  化者神力所为也。城者防非却敌之称也。知无贼不须城。故言化城也。偏举喻为名。故言化城品
  今正依真言门者是北叶之称也。能示为化。所示为城。能所合标。故名化城。贫里已出宝处欲近说普贤。先示权城。城内预现三十六尊之三摩地花因励彼发心。此非果用。故言化城化城者。进非大乘。退非小乘。是权示中道秘密果报之地。非谓地位故名化城。亦云中道之华报也。如香城是东方之北叶也。问。既云权示三十六尊。何名化城。答。入秘藏有二机人。一以智入。二以信入。今为信入者。示所信之处。故云秘藏。非已智分。故云灭化城。当知。秘藏义容权实。文云。汝舍利弗以信得入。况余声闻。其余声闻。信佛语故。随顺此经。非已智分。即此义也。当知秘藏其性广博。体含权实。用分花果。净名云。皆是吾侍。此文云。花果敷实。化身所止。故名化城。化竟归本。名灭化城。若约法。若约浅者三业实际。二乘异见。是名化城。法华之前以化为法。法华之日法还成喻。此品中说灭二涅槃权化之城。令众进入宝处之中。即寄化城。以显法华三昧之处。故名化城喻品也(若作次第。上明月轮今明月轮之权用故云化城。化身受用名为化城。毗卢用名曰三十七自受用智。智为本城为迹)
  五百弟子授记品
  此品具记千二百。而标五百者何。五百得记名同五百口陈领解故以标耳
  更正依深秘释者。此品具记千二百等。而所以标五百者。必有所标。何者千二百及五百等。上开化城。妙达五百由旬。转成五智之明。由是因缘今得是记。标此义故。名五百弟子授记品也。当知。标所闻名为五百。若取能闻。即标弟子耳。故文首云。尔时富留那弥多罗尼子闻是智惠。既指闻五百美言。闻是智惠。明知。五百只是五智之性。今先标所闻。次标能闻。后标得益。故名五百弟子
  授记品
  授学无学人记品(研真断惑名为学。真穷惑尽名无学也。此品中显学无学人记故云授学无学人记品)更依真言门者。问。三周之终各得记莂者。不出学及无学。而今别称授学无学人记品者何。答。前约本位名学无学。今就内解。名学无学。何者今所应作。是佛智惠。指之名学。达不二际。见心实相。故为无学。发如是学。还是三周得记之众。方便品云。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之。药草云。渐渐修学。悉当成佛。是名学人也。信解云。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今取此人。云学无学也。故此文云。我等于此亦应有分。明知。此众前既有分。为显内解更请后分。言前既有分者。谓开心实相。预总记之类也。故云授学无学人记品。宝幢佛叶。竟于此也
  释法师品
  此品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也。此品偏举人。故云法师品
  今正依真言门者。法师者知法之人。妙闻一句。发普贤心。朗开心莲。受菩萨记。八部四众无不堪成普贤行者。 故名法师品于八叶中即是东南普贤菩萨叶即是宝幢如来法身之行也。若人才发金刚萨埵妙菩提心。名为真实大乘法师。此品当仁。故名法师品
  见宝塔品
  见者通能所也。塔者梵语塔婆此唯所也。故言见宝塔品。今正依真言门者。宝部涌现。故名宝。集会俱睹。故名见。驮都处中。故名塔。八叶之印。是宝方叶也。故名见宝塔品也
  提婆达多品(提婆达多者此翻天热。此品偏举人为名。故言提婆达多品)
  今正依真言门者。先托天热。以谈智惠之功。后托文殊。以语智惠之德。天热文殊二虽似异。论其名相。同是烧燃之义。但天热标所烧文殊标能烧。今欲能照。故先随所烧。故标天热立文殊叶之品名耳
  劝持品
  二万菩萨奉命弘经。故名持品。劝八十万亿弘经故名劝持。前后双举名劝持品
  今正依真言门者。劝者劝励。持者弘持。当时众会。于前宝塔。佛自劝持心。犹未进。由是如来说提婆品令见是果。于此大众忽见天热入清凉池。及龙女从海底出。成等觉。各励自心之誓望持。故名劝持品也
  安乐行品
  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能进行。故言安乐行品
  今正依真言门者。乘于宝乘。故名安也。游于四方。故名乐也。任运而进故名行也此品者是西南叶中第三安乐行。故于十如中是如是因也。于无垢界。见证立行。果中行曾无疑怖。故名安乐行也。又安乐名所期。行即是能期。乘文殊行。期安乐界故名安乐行也
  从地踊出品
  下方菩萨为发本门寿量长远。从地涌现故。言从地涌出品
  今正依真言门者。八叶权用善行菩萨道名之为从。月轮智体。能为法身依。名之为地。此二和合所生菩萨。菩萨即称涌出。序经云。诸佛国王。是经夫人。和合共生是菩萨子。即此意也。又若破一微尘。出大千经者。即从相似一微尘位。出生分真多尘之法。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是名破一出大。故无量义叙曰。七日未领等。是约因位。若裂大地。涌出法身者。即从果地般若。流出真实之道。华严云。毗卢遮那法海中。修行克证如来地。当知。此品表果家之因。故名从地涌出品。即是结文殊叶等也
  如来寿量品
  如来诸佛之通号。寿量者诠量诸佛之功德。此即正诠量本地三如来功德。人法双举故言如来寿量品
  今正依真言门者。如来有四身。寿量亦有四。此品所明即是四种法身。如来寿量。自是有始无终。若据理边应言无始无终。今在智边有始无终。故名如来寿量品也
  分别功德品
  性分为分。别知为别。是即能知所知合而标也。功德者亦即举所知。谓弥勒菩萨以大慈智。别知众生所得功德。如其性分分别无谬。此品名标慈氏菩萨之德。 故名分别功德品也。故大日疏云。慈氏真言曰。萨缚埵阿世耶奴揭多。疏即释云。萨缚埵此云一切众生也。阿世耶此云性也。奴揭多此云知心起也。起即是知义。谓知一切众生性也(已上彼文)即此意也
  随喜功德品
  随喜顺事理。无二无别。喜是庆己庆人。闻深奥法。顺理有实功德顺事有权功德。庆己有智慧。庆人有慈悲。权实智断合而说之。故言随喜功德品
  今正依真言门者。三密共顺大法。故名为随。三密同住大智。名之为喜。顺大法。故以五十功德庄严其身。住大智。故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及利根有智惠。故名随喜功德品。又曰展转拔苦名随。展转与乐名喜。文云。展转随喜至第五十第五十所得名为功德。故名随喜功德。初约佛印释品。后约弥勒释品也
  法师功德品
  法师者谓五种法师也。功德者谓六根清净也。法师举人。功德标法。人法双举。故言法师功德品
  今正依真言门者。法师者勤行者也。慈悲为首。此经典内清净六根。外获得六种金刚位。亦名六识身。一色清净金刚菩萨位。二声清净金刚菩萨位。三香清净金刚菩萨位。四味清净金刚菩萨位。五触清净金刚菩萨位。六意滋泽清净金刚菩萨位。六根已净六尘成位。极乐树林说清净法即此意也。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是根尘之法。常住法位。此品略说此义。故名法师功德品也。大日疏十二说罗字门中云行者具见此真言道之时识亦发光。识谓六识也。如小乘中。说心意识但是名之差别大乘即有别相。谓六识身但是三缘和合能决定了知诸法。能分别者是心也。以净故。六识亦能净。所谓六自在王性清净也(已上文)具如彼说
  常不轻菩萨品
  常不轻菩萨者举人也。此菩萨内怀不轻之解。外敬不轻之境。身立不轻之行。口宣不轻之教。人作不轻之目。随行得名。故言常不轻菩萨
  今正依真言门者。常者标一礼。不轻者标一切礼。菩萨者此云道心众生。即是修常不轻行人。然余教道心者。但行六度十度等。以为其道心。今日道心知见心莲 以求佛道不同余人。故言菩萨。此品说之。故言常不轻菩萨品也。文云。是菩萨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云云)是即礼拜五智之性。不专读诵经典者。信鑁字门。礼拜中台摩诃毗卢遮那之性。是名一礼。何者缚字门者。即是言语道断之义。上有二点。即是大空。大空即是不可思议之大果也。如经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但行礼拜者。礼有四种。一礼金刚部性。二礼实部性。三礼法部性。四礼羯磨部性。是名一切礼。若信世间相常住者。是信吽字门。礼金刚部自性法身之性也。若信烦恼即菩提者。信咀?字门。礼拜宝部功德法身之性也。若信结业即解脱者。是信纥唎(二合)字门。礼法部智惠法身之性也。若信生死即涅槃者。是信恶字门。礼拜羯磨部作变化身之性也。文云。是比丘凡有所见皆悉礼拜。即是一切礼之义。问。增上慢者作此不轻之名。何用是深秘释耶。答。文云。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是即菩萨自陈内解。故用此深秘释耳
  如来神力品
  如来者举人也。神力者举法也。人法双标故名神力品
  今正依真言门者。如来者释尊自证成所作智。若标身轮即是天鼓音如来。故文云。二音声遍至十方。神力者成所作智有大力用。扬舌梵世。说法无穷。今此品是八叶之中。北方天鼓音佛之叶。故名如来神力品也
  嘱累品
  嘱者是所付属累是烦尔宣传此从圣旨。得名故言嘱累品
  今依真言门者。嘱者付嘱。天鼓音印者。累者不止付嘱此印。更付前后之诸印。是故文云。如是三摩诸菩萨顶。顶是能顶。手即所顶。八印为手 禀持加顶。佛以能付八印之手。而摩能持行者之顶。三摩者标所付之数。一付鼓音印故摩之。二付前诸印。故亦摩之。三付后印及后品。故亦摩之。摩即嘱义。三即累义具付八印故。名嘱累品也。问。何故此品有三付耶。答。标佛印竟于此章。故仪轨云。归命最后嘱累品以例应云归命初中嘱累品。问。仪轨何故。故最后列之耶。答。为消三摩说普贤品也
  药王品
  药王菩萨者举人也。本事者标法。此品人法双举。故言药王菩萨本事品
  今依真言门者。药王菩萨者。是精进之义。就化他标名精进为药。能治无等伦为王。道心立行名为菩萨。本者本时也事者事业昔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行事门之行。故名为本事。此品者是说药树王身天鼓音佛之叶。故云药王菩萨本事品也。文云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苦行。即此意也。凡树嘱拔苦。故名药也。珠标与乐。故名如意也。如诸佛菩萨通具是二。北方偏深修于拔苦。故云药王
  妙音菩萨品
  昔得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今以普贤现色身。以妙音声。遍吼十方。弘宣此教。故名妙音菩萨品
  更正依真言门者。此菩萨者以佛道声。弘通天鼓音之声教。饶益众生故名妙音品也。文云。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饶益众生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者举人也。普门者标法也。今此品人法双举。故言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正依真言门者。此品说六种观音拔若之相及六观音普门示现。 故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 六观世音者。一者大悲观世音 如初文是也。大日疏云。以大悲为体也。身心内外纯以悲为身。二者大势至观世音。如文。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故大日疏云。离世间生。又超苦生。住平等智中。(已上释势至观音真言文也)火及智者本为对也。但彼举能治。故名住平等智中。此论所治。故云大火也。世出世异耳。又超苦生者。世间之火。与此文同。三者多罗观世音。如文。若为大水所漂。即得浅处。大日疏释多罗观音云。渡人于大河。置于彼岸上。四者毗俱智观音。文云若复有人临当被害。而得解脱。罗刹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大日疏释此尊云。于一切恐怖。令彼退散也。五者白处尊。如文云设欲男女更生福智端正男女。大日疏释此尊云。从如来境界而生。即能生诸佛功德以为庄严法身。六者马头。如文云尽形持供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供观世音菩萨名号。是二人福正等无异。大日疏释此尊云。啖食诸障。打碎此障。令四散也。如是六尊三十三身。遍满世间能救众生苦。故名观世音普门品也
  陀罗尼品
  此翻总持。今此品偏举法为名。故言陀罗尼品
  正依真言门者。一文一字总持诸佛秘密功德。故云总持大般若云。若得如是陀罗尼门诸有所说一文一字无非佛语。远离色声香味触。何以故。此所说法非世间言语故
  妙庄严王本事品
  妙庄严王举人也。本事举法也。此品内说彼王本事故云妙庄严王本事品
  正依真言门者。 此品结前万德庄严印之事业 故举妙庄严王之本事。以标品名也
  普贤菩萨劝发品
  梵云邲输跋陀。此翻普贤。劝发者恋法辞也。今人法并举。故云普贤菩萨劝发品
  今依真言门释者。此菩萨是大毗卢遮那如来之菩提心也。从彼如来支分而生。普者遍一切处义。贤者最妙善义。劝发者从东来西。劝发四门之大秘法。人法并标。故言普贤菩萨劝发品也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将释此典有二意一显教。二秘密。初显教者。依天台意。但无彼疏。若得意止观一部是入秘藏前方便门。发大心入菩提心门。修大行入功德门。感大果入智惠门。裂大网入方便门。归大处入中胎门门谓初门。复次天台三观法之。堪入阿智之前方便。何者即空通阿短字义。即假通于长阿字义。即中通于庵字义也。若横对者初阿字义。具三观义。后二亦然。法华云。其智惠门难解难入。即是字门。门尚难入。阿况五智。故天台云。初阿具足四十二功德。然今此典所明四门。通于止观矣。本不生门通菩提心。因业门通修大行。损减门通于感大果。损减他病。兼得通起教。大空门通归大处也。今正释此经。分别三门。第一大意。第二释名。第三判文。初明大意者。夫实因难观。引白玉以谈其真相。实果罕期流金光。以语彼矗路。能进之行体是殷白。所乘之象即亦缟素。所游之地自已一如。能游离之宾随亦黅色。爰乃大象六牙标六番金刚智之能生。跓地七支。显七类支分生之所生。才念是实相者。不断五欲。净于诸根。仅转斯妙典者。不待三祇。入于法界。此典大意。如此欤(一四波二四佛。三十六尊。四内四供。五外四供。六四摄。是为六番。于前六番。并大日佛。即成七类。普贤菩萨从此如来支分而生。故以名如来支分生印也。六支为支。七分为分。法界相为相印。云云)
  七支者萨遮经第三云。善住所谓四足牙。及阴尾是七种支。善住大力(云云)第二释题名者。言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者。举羯磨部。如文。却后三月我当般涅槃明知。佛住事业三昧也。说者举金刚部。既云普贤行法经。明知。所说是金刚部也。观普贤菩萨者。举能观。所观若行法花者。欲入金刚界。先当观普贤。必同金刚萨埵之身。得入中台内道场中。为显此意。先说法花。后说此观法也。行法者。举精进之义。义通三密。经者结义。谓结菩提心门八叶妙法芬陀利之经。彼法华云。教菩萨法。今此经者精进门。佛说观普贤精进行法。故言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也。观者内精进。名心精进也行者外精进。名身口精进也。法者别之本源。谓实相法大乘因之种子也。第三判文者。此经有三段。初文名序说分。从佛告阿难谛听。下讫偈文。名正说分。从说是偈已下讫经文。名流通分。序分更二。通序别序。通序为五。谓如是等。别序又二。初佛自叙。后三大士叙。佛自叙文云。却后三月我当般涅槃者。凡佛教出。总有四门。一菩提心门。二福德门。三智惠门。四涅槃门。一一通至秘密法界。今此大乘从涅槃门。出寂光教。故初标涅槃。后示寂光相。后分上卷云。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即此义也。尊者阿难下。第二三大士叙者。文有二。初威仪即如文(云云)次而白下。叙正说中四门之文。一本不生门。二因业门。三损减门。四大空门。初云如来灭后四学。叙本不生门。云何众生下第二叙因业门。云何不失下第三叙损减门。云何复当下第四叙大空门。从佛告阿难谛听下。第二句正说分者。有三初诫劝。次举古。后例今(云云)从普贤菩萨乃至东方下第二正演说四门者。以合四字共为吽字。摄义无边故。为金刚萨埵自心真言。一阿字。二贺字。三污字。四磨字。守护经云。阿字者是菩提心义。是诸法门义。亦无二义。亦诸法果义。亦是性义是自在义。犹如国王黑白善恶随心自在。又法身义也(已上彼文)今回字义。敌对四门。夫一字具诸说。故有旋总持义。本不生者。是理本之义。理本不生自在义。故生彼东方。东名菩提心门。即是守护最初菩提心之义也。明知。普贤生东方者即表阿字菩提心义。余三字义对余三方。贺字因业对南行门。污字损减对西智门。智法能损于分段生。研无等法性身故磨字大空对北方便。无上胜方便有大寂果中理趣释云。 大乐金刚不空三昧一切如来菩提心(且属东门)亦是一切如来不供真如妙体(且属南门)恒沙功德皆从此生(且属西门。故金刚般若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当知。一吽字具足如来四智四门无边之义。又云。寂光岂非中台。此经正中略说是字。正文为四。初文明本不生门。从若比丘乃至诵大乘者下。第二明因业门。从尔时行者见是事己心念大乘下第三明损减门。从尔时行者礼乃至空中有声下。第四明大空门。是四门文经妙法莲华经开示悟入。故名结经。故序品云。放白毫光。照于东方。普贤品云。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此经题为普贤菩萨行法。两肯不违。明知。法华演说金刚界四部之中东门八叶白莲华义。故金刚顶经题云摄教王经。 然无量义略示心能生无量法。妙法莲华略示心之实相有在。是普贤经略示修证普贤菩萨作金刚部真实之相。判是三经。约识三意。谓舒住敛。无量义经如莲渐开。妙法莲华如莲大开。观普贤经如莲还敛。渐敷为舒。大开为住。还敛为敛。舒故成无量。住故成八印。敛故成一。普贤法身并云修证者。约求佛之人。立实相行。修习开之。无不必开而见自心之十实相。所说正说法。初善中善后善。盖此之谓也。此相实义。略谈并竟
  入真言讲演法华仪一卷(终)
  问此一释是秘中又秘。经云。在所游方勿妄□传。师师密授未听显示。然今辄记者何答一者。为救世人迷教诤言。法花所诠永异秘宗。破法趣向三恶道中。二者。为示一代释尊同演真方。更无他事。三者。为标凡有显教皆为能诠。唯此秘字即名所诠。四者。为返诸论义师轻毁阿阇梨云。但解咒印。不达讲经。五者。令诸显教。疏师。朗达彼彼经典有本源故。故出此释耳。若欲凡身觉彼大觉地。当观心莲义如一念顷克也。当知此真言门以释迦身为弘八叶义。各妙法华弘月轮义名为大圆觉多罗了义。弘五智义名佛地经弘金刚部各花严。弘宝部义名金光明。弘莲花部名般若教。弘羯磨部名阿含教。传金刚喜名惟摩经。□金刚曰称胜鬘经。弘月轮义是心地观月轮三十七尊全弘是守护国界主经也。故授记品云。广宣诸佛无量大法佛子所广尚在大法。况如来乎。是故行者唯须仰信莫为诤竞。以诠圣位。若有恶人不信此事。深可怜远避。莫类。夫于诸法所诤竞不为知法者。不可如浅识有思量分别。若有欲如实成是□福者。可依斯讲仪。必感二世报。以去贞观九年六月于延历寺讲堂之竟。于余处处不改讲仪耳
  仁安三年十月亥时许洛东边书了
  同  十三日交了
  同年十一月十一日戌时许移点了
  是为兴法利生往生极乐也

  入真言门住如实见讲演法华略仪一卷
  (于懿吾祖 为国之琛 相蕴舜目 印佩佛心
  万里求教 百世垂箴 声振汉地 功光缁林
  遮那索隐 芬陀钩深 天龙归向 王臣钦歆
  厥德浩浩 厥徒森森 三井法水 润古泽今
  二品亲王释盈仁拜撰并书([考]右园城大师画像赞也画像今省之))

  新刻讲演法华仪序
  (夫芬陀妙典者。出过四味超绝三教。无上醍醐髻中明珠也。往昔天台智者禅师。以玄义文名各十卷。妙击其肯綮。然止析出理密之精妙。未开拓事理俱密之奥藏。顾智者是灵山亲承大士。岂不知而默哉。盖内证密教。外上说显示教。以投时机也。今此法华略仪者。我园城大师之所著也。书仅两卷。俱密妙旨和盘托出。如斯法宝。谁有眼人不珍敬焉。第现流布本。脱误不鲜读者病焉。盖天之未丧期文邪。适临九百周祖忌。获复睹善本。予也不肖承乏三井。谬为贯首。滥称遐裔。获禀孙谋。继志述事虽渐古贤之美。慎终追远庶同孝子之心。岂不公诸四方。以报洪恩于万一乎。于是遂命上之梨枣。冀子孙云仍。染指同尝无过之味。奏功共领难信之珠
  宽政二年祖忌前三日
  三山捡挍三井贯首二品亲王释盈仁谨序)
  新刻讲演法华仪凡例
  (一今本全据播州赤石大山寺藏本。乃康和年间沙门莲寂者所写。最足为正。旧本脱误。今专依此正焉
  一旧本标题下有一卷二字。六祖撰目亦记讲演法华仪一卷。然大山藏本。分为上下二卷。今姑仍之
  一旧本标题下题山王院智证撰六字。大山本无。而撰号不可不存。故今准指归等载焉
  一旧本惟标序品第一。今具题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旧本惟标劝发品。今具题普贤菩萨劝发品等。中间具略皆据大山本而改之。非敢私妄出没一字
  一为救世人乃至三恶道中等文。见于卷末问答中。真师同异章。既引此文。然旧本中全无此文。想旧本是后人之所抄略。而非全本明矣
  一大山写本非全无差。其误者。悉以旧本改正。间有异同难取舍者。标之格上
  藕峰释敬光谨识)

  新刻入真言门住如实见讲演法华略仪序
  (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况最深秘密处。宁易到乎。而其法华经藏也。最深秘处也。不在他而在己。不在远而在近。其果无人能到邪。其果非无人能到邪茍欲知其所以无人能到。而得其在近在己者舍我园城大师之讲演法华仪而孰适从。惜哉现行印本脱误颇多。犹美玉之有瑕类也。藕峰和上每厝诸怀。遍访古刹。遂得七百年前净写善本。手校韫匮。以待善贾久矣。属我
  圣护王见而随喜。为辨言锓梓。令全宝复莹于世矣。盖以九百祖忌斯临。想德追远。用酬罔极也。可谓克扬遗风光余烈者矣。承祖裔之徒。茍以斯书炎宝钥。则非唯在千百年之后。亲见
  大师。抑亦法华经藏住己者。最深秘处在近者。一且豁开。一念达到。鸣呼其幽远之藏。深秘之处。其果无人能到邪。其果非无人能到邪。欲入真言门住如实见者。急着眼可矣
  宽政二年祖忌日法孙佛猊槃谭书于洛东积善教院)
  挍正入真言门住如实见讲演法华略仪跋
  (经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惠门。难解难入。信哉。吾六祖。智证大师。独住如实智见而穷甚深之底。开难入之门教一乘。学生得优入焉。故云。此经正说无非五智八叶义相也。又云。世人未得到最深秘之处。以故若详今释。则非特莲经文显深秘旨。一代五时之设。亦皆为瑜伽秘密宗也。真实开显妙旨者。盖此之谓欤。志台密者。弃之他求。则甚深之底。安得而探之哉。刻本旧行于世。不惟文字差误。章句脱落亦不可枚举。今得正本。挍以俟重刻之日。冀我学生通台教后。更依斯书而叩难入秘妙门。传弘二宗以谢四恩矣
  安永丙申佛泥越日
  遍照金刚敬光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