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回梦到法王家。来去分明路不差。出水珠幢如日月。排空宝盖似云霞。鸳鸯对浴金池水。鹦鹉双衔玉树花。睡美不知谁唤醒。一炉香散夕阳斜。——《西斋净土诗》 Read More
  •   尔时世尊……言:‘汝等谛听……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Read More
  •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太虚大师
  •   《佛说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阿弥陀经》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Read More
  •   这是生死书网站大藏经的第八次重大更新,采用了中华佛典宝库2016版的TXT文件包(有更多的经文、使用了现代标点符号、有图片链接代码)。

      本次更新与2014版相比外观界面变化不大,但是底层服务平台Apache、PHP、MySQL(MariaDB),以及网站源程序、模板、组件等都采用了2018.08后更新至2020.08为止最新的技术版本,网站的菜单、分类、文章、长文章分页、模块等全部从头重新制作,经文网址URL更加简短,经文内容中链接了数千枚图片。增加了“在线视频”、“圣典汇编”,以及“五百罗汉图”、“图解系列”、“思维导图”、“佛学大辞典”、“常用经文难字注释” 等文章,还增加了宗教对比研究菜单专栏、并推荐了佛教微信公众号。

      2020.03.30 增加了站内全文检索功能,在首页下方,以及菜单“检索·词典”中可以看到。
    Read More
  • 1
  • 2
  • 3
  • 4
  • 5

三法印

  (出法华玄义)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三法印。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印。
  [二、无我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本无有我。众生不了,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执之为我;是故佛说无我,破其着我之倒,是名无我印。
  [三、涅槃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是故佛说涅槃之法,令其出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是名涅槃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另有四法印之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念处

  (三藏法数)[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
  [三、观心无常],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

一实相印

  又名诸法实相印,四法印之一。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小乘法是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作印定,大乘法是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其实,一实相印概括了三法印,三法印也能贯通一实相印,全都是阐明诸法因缘生,无有自性之理。只是大乘一实相印所说的“缘起性空”,把空的理性说得更加澈底,它说宇宙一切万有,都是非有非空,亦有亦空,众生的佛性如此,一切法的法性亦如此。

  所以它们的不同点是:小乘说诸行无常,大乘于万法为无常之外,还认为它是不曾断灭的;小乘说诸法无我,大乘于真谛说无我之外,还于俗谛说化他;小乘唯以我空而说涅槃寂静,大乘却以我法二空而说涅槃无住。大乘与小乘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契合这“一实相印”的妙用,故辨证大乘的教法,也就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了。
  ——《佛学常见辞汇》

四依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余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应,则可依信。虽现佛身相好,若所说所行,违于实相法者,则不应依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出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菩萨警众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 动画《佛典故事》极乐净土 佛说阿弥陀经
  • 动画《佛典故事》大愿 佛说无量寿经
  • 动画《让我们回归极乐》
  • 动画《金刚萨埵净障修法如意宝珠》
  •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解,音频视频PDF
  • 动画《妙法莲华经》
  • 电影《首楞严演义》
  • 生死与轮回
  • 慈诚罗珠堪布《前世今生:生命的奥秘》
  • 慈诚罗珠堪布:中阴解脱



《华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讲解(视频全集)
宣化上人开示(播经机中的2018个MP3文件14.3G,开示全集PDF文档),请见图解系列菜单中的网盘下载。

简介:几个世纪以来,许多文化和个人都表示经历过轮回,那么在这个永恒的谜团后边,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本片通过对杰出的科学家和轮回的研究学者的独家采访,基于大量来自意识研究领域,濒死体验和前世记忆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次深入并科学地探索了这个谜团。更多播放:

第1集:女子自称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
第2集:出生时胎记是前世伤痕
第3集:专家称人的意识和大脑无关
第4集:轮回就是灵魂换一个外壳

更多相关下载:
前世今生 轮回的故事

目 录


大正藏第 03 册 No. 0190 佛本行集经

佛本行集经卷第四十六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大迦叶因缘品中

  尔时,跋陀罗身正着睡眠,其夫起立经行之时,彼地方所有一黑蛇欲得行过。时跋陀罗既着睡眠,而其一手悬垂床梐,毕钵罗耶见于黑蛇欲从彼过,跋陀罗手既垂下悬,心作是念,畏彼黑蛇蜇螫其手,即衣裹手,擎跋陀罗臂安床上。

  尔时,跋陀罗以触臂故,睡眠即觉,心生恐怖,愁忧不乐,意中疑怪,即便咨白毕钵罗耶,作如是言:“贤善圣子!仁于前时,可不与我有是要誓,我意不喜行于五欲,愿修梵行。今为何故?发如是心?”毕钵罗耶报言:“如是!我不行欲。”跋陀罗言:“圣子!今若不行于欲,何故向者忽触我臂。”

  尔时,毕钵罗耶依实报言:“向有黑蛇从此而过,我见汝臂悬在床前,我于彼时作如是念,恐畏彼蛇吐毒螫汝。我于彼时以衣裹手擎持汝臂,安置床上,实不故触。”如是次第,彼之二人一处居止经十二年,同在室内各不相触。过十二年,后有一时,毕钵罗耶父母命终,家业既广,即便经营,毕钵罗耶身自捡挍家外田作,其跋陀罗修缉家内所有一切资生之业。

  尔时,毕钵罗耶曾于一时,语跋陀罗作如是言:“贤善仁者!汝处分教压乌麻油,今欲将与诸牛等饮。”其跋陀罗即报夫主:“如圣子教,我不敢违。”闻是教已,唤诸使女而告之言:“汝等速疾压乌麻油,圣子欲将饮于诸牛。”

  尔时,使女闻跋陀罗如是言已,即将乌麻,置日中晒,而见诸虫,百千蠕动。见已各各共相谓言:“我等当得无量诸罪。”或复有言:“我等今者知有何罪?此之罪过属跋陀罗,其使我等作如是事。”跋陀罗闻诸使女等作是言已,即语之言:“若有如是众罪过者,汝等当更莫压于油。”尔时,跋陀罗遣人摒挡彼乌麻已,入于室内,闭门思惟,心中不乐,低头默然寂静而坐。其毕钵罗,捡挍田地,观看回还,见诸众生受彼种种无量苦恼,复睹诸牛受于困厄,作使驱逐暂不得停,见已忧恼,低头默然,作是思惟:“呜呼一切诸众生辈!受是苦恼。”还至其家,心大忧愁,颜色不乐,低头念坐。

  其跋陀罗见毕钵罗如是忧恼低头思惟,见已到边,到已白言:“圣子!何故如是忧愁?心内不乐,低头而坐。仁今可不作如是念,我处分汝跋陀罗令使人压油,不为我压,以此因缘,心不乐也?”彼即报言:“贤善仁者!我今不以如此因缘,心中不乐,低头而住。我于今朝,从此而去,捡挍田作,见诸众生,受种种苦,来去行住,不得暂安。复见诸牛,种种作事,不曾停息,我见是已,作如是念:‘呜呼呜呼!诸众生等,乃受是苦。’我以是故,心中不乐,低头而住。”

  时,跋陀罗复报夫言:“善仁圣子!我今亦见如是大患。”其夫问言:“贤善仁者!汝见何患?”其跋陀罗次第即说如是因缘。尔时,毕钵罗耶语跋陀罗女作如是言:“贤善仁者!住在家内,难行清净,无缺无犯,无损无害,终不能尽,一形一命,可得称心,修行梵行。”

  其跋陀罗报言:“圣子!是故我等二人,详共舍家出家。”是时毕钵罗耶,即便报彼跋陀罗言:“贤善仁者!汝今且住,我当求师,若寻得已,当告汝知,汝于后时,舍家出家。”

  尔时,毕钵罗耶即唤家内所有作使诸男女等,而告之言:“汝辈可有当我钱财,或复谷米,皆属汝等,皆放为良,我欲出家修行梵行,为厌离故。”

  尔时,毕钵罗耶取己白㲲无价之衣,即时用作彼僧伽梨,即请一人,剃其须发,而作是言:“世间可有大阿罗汉而出家者,我今随其出家修道。”当于彼时,世间未有一阿罗汉,唯除如来、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尔时,世尊于晨朝时,明相现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毕钵罗耶迦叶,当于是日,夜分已过,日始初出,寻亦出家。是毕钵罗耶迦叶,生于大迦叶种姓之内故,于世间得迦叶名。彼出家已,于聚落内,次第乞食,渐次而行。复一时间,次第游行到摩伽陀国,摩伽陀聚落,至那荼陀村王舍大城,其间忽见如来在彼一神祇处,尔时是神名曰多子,在于彼坐,甚大端正,其身正直,犹如虚空之内众宿庄严。迦叶见已,即得清净,得无二想:“我于今者,必见教师;我于今者,必见婆伽婆;我于今者,必见一切智;我于今者,必见世尊一切见者,我见世尊;我见无碍知见者,我见世尊。”彼大迦叶,如是得净心已,心心相续,正念不散,顶礼世尊足下已毕,右膝着地,在于佛前,白佛言:“世尊!我是世尊声闻弟子,唯愿世尊,与我为师,我是世尊声闻弟子也。”是故论者而说偈言:

 “彼见佛在多子树,  犹如金像光显赫,
  其心内发一切智,  合掌欢喜向世尊。
  于彼林处礼佛足,  合掌尊前作是言:
 ‘唯愿世尊为我师,  犹如闇处燃灯照。’”

  尔时,世尊告迦叶言:“迦叶!若有声闻弟子,如是一心正念已讫,言是我师。如是之心,尊重供养;而彼教师,不知言知,不见言见。彼人以此虚妄语故,受是尊重供养之者,彼人头破作于七分。然大迦叶!我今知实言知,见实言见,我为声闻诸弟子等说法之时,说于因缘,非无因缘,非无开遮,非但开遮亦现神通,非唯现通,亦有开遮,非无开遮。

  “复次迦叶!我于彼时,说于因缘,乃至亦有开遮,非无开遮。如我所说,应奉行之,勿得违也。随顺我言,若如是者,于当来世,长夜获得自利益事,得大安乐也。

  “复次,迦叶!汝应如是学。迦叶!汝若欲学如是行者,于梵行人内下中上所,应起敬重惭愧之心。迦叶!汝应如是学也。

  “复次,迦叶!汝于彼时,常起正念,勿暂舍离。迦叶!汝于此事,复应当学。

  “复次,迦叶!汝于彼时,于五阴中,应观生灭之相。所谓此是色,此是色生,此是色灭,此是受,此是想,此是行,此是识,此是识生,此是识灭。迦叶!汝于是处,应如是学。”

  于时,长老摩诃迦叶既蒙世尊作是教已,生是不净,常乞食食,经于七日,至于八日,如教生智。于时世尊如是教已,从座而起,于是长老摩诃迦叶,侍送世尊。

  尔时,世尊行路未久,便在路侧,到一树下,到彼树已,然其长老摩诃迦叶,取己身上僧伽梨衣,四叠敷地,而白佛言:“世尊!是座为世尊设,怜愍我故,佛坐是座。”作是语已,于时世尊便坐彼座,坐已佛告长老摩诃迦叶言:“迦叶!如此僧伽梨,极为微妙,最胜最软。”时长老迦叶,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世尊!今者怜愍我故,受我是座。”

  于时,世尊告彼长老摩诃迦叶,作如是言:“迦叶!汝能持我所著粪扫衣不?”于时,长老摩诃迦叶白佛言:“唯然世尊!我能持彼如来所著粪扫衣耳。”

  于时,世尊即授长老摩诃迦叶粗粪扫衣,世尊便受摩诃迦叶所著妙服。(于世间中,有人作疑:“颇有世尊,怜愍他故,显示大德福利之事,至于富势在先弃舍,而受粗布粪扫之衣?”彼所疑者,唯应说此摩诃迦叶声闻弟子是也。)乃至能从如来受彼粗粪扫衣,其长老迦叶乃至得阿罗汉果,尽于形寿,彼长老摩诃迦叶不舍此想。是故世尊授于彼记:“汝等比丘!若欲知我声闻弟子少欲知足行于头陀悉具足者,所谓长老摩诃迦叶比丘是也。”

  尔时,世尊复一时间,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于时世尊告诸比丘言:“诸比丘!我于昔时,离诸欲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是时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离诸欲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行。

  “我于尔时,灭于觉观,内清净心一处,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是时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亦灭觉观,乃至入于第二禅行。

  “诸比丘!我于尔时,离喜行舍忆念正智,受于身乐,如贤圣所叹,已舍诸事,住于安乐,入三禅行。是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离喜行舍忆念正智,受于身乐,如贤圣所叹,已舍诸事,住于安乐入三禅行。

  “诸比丘!我于尔时,欲断诸苦断舍诸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四禅行。是迦叶比丘,亦复如是,断苦断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四禅行。

  “汝等比丘!我于尔时,正以慈心,遍于一方,入定安住,如是第一第二第三至第四方,如是上下,于一切处一切世间,以于慈心,遍满一切,入定安住,广大无量,无有怨恨,不生毒害。是时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乃至无有怨恨,不生毒害悲喜之心,亦复如是。

  “诸比丘!我于尔时,以其舍心,遍满一方,入定安住,如是第一第二第三至第四方,如是上下,于一切处一切世间,以于舍心,悉皆遍满,入定安住,广大无量,无有怨恨,不生毒害。是时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乃至不害。

  “汝等比丘!我于尔时,过一切色相,灭一切有对相,不思不念一切别异相,念无边虚空处,即入无边虚空处行。是时迦叶比丘,亦复如是,过一切色相,乃至入无边虚空处行。

  “诸比丘!我于尔时,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念无边识处,即入无边识处行。是时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乃至入无边识处行。

  “诸比丘!我于尔时,过一切识相,念一切无所有相,即入一切无所有处行。汝诸比丘!是时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乃至入于一切无所有处行。

  “诸比丘!我于尔时,过一切无所有相,入非有想非无想处行。是时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乃至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行。

  “诸比丘!我于尔时,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行。是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诸比丘!我于尔时,入八解脱行,逆顺出入,入已还出,出已还入。是时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乃至入已还出,出已还入。

  “诸比丘!我于尔时,入八胜处行,逆顺出入,入已还出,出已还入。是时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乃至入已还出,出已还入。

  “诸比丘!我于尔时,入十一切处行,入已还出,出已还入。是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乃至入已还出,出已还入。

  “诸比丘!我于尔时,游戏种种神通境界,所谓一身分作多身,合于多身共作一身,从外入内,从内出外,从上入下,从下出上,石壁山障,彻过无碍,入出于地,如水不异。譬如火炎,现已寻灭,日之与月,有大威德,大威力,而能以手上扪摸之,身得自在,乃至梵天。汝诸比丘!是时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亦复游戏种种神通,能以一身,分作多身,复以多身,共作一身,乃至身得自在,至于梵天。

  “诸比丘!我于尔时,以净天耳过于人耳,所闻众声,或是天声,或是人声,皆悉了闻。是时,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亦复能用清净天耳过于人耳,乃至一切皆悉了闻。

  “诸比丘!我于尔时,以他心智,知他富伽罗等心行之事,即如实知如是心念。若愿心,即如实知愿心,若无愿心,即如实知无愿心。如是有瞋心,如实知有瞋心,无瞋心,如实知无瞋心。有痴心,如实知有痴心,无痴心,如实知无痴心。有爱心,如实知有爱心,无爱心,如实知无爱心。有为心,如实知有为心,无为心,如实知无为心。小心广心,大心狭心,乱心不乱心,无量心,无边心,有上心,无上心,入定心,不入定心,住定心,不住定心,解脱心,不解脱心,如实即知。是时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亦以他心智,知富伽罗等心行之事,即如实知如是心念。若有愿心,若无愿心,乃至如实知,解脱心,不解脱心,如实能知。

  “诸比丘!我于尔时,忆知种种宿命之事,或一生处,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十二十三十五十,或百或千,或坏一劫,或住一劫,坏已住,住已坏,或知无量坏劫成已坏、坏已成。我于彼处,如是名字,如是姓,如是生,如是食,如是乐,如是苦,如是受。若干时寿命,我于彼处死,于此处生,我于此处死,彼处生,如是相,如是形,种种宿命,皆悉念知。是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亦以清净天眼过于天人,见于宿命之事,或一生,乃至如是相貌,如是形,种种宿命,皆悉念知。

  “诸比丘!我于尔时,以清净天眼过于天人,见诸众生,死此生彼,或好或丑,或生善道,或生恶道,随其业报,乃至实知此等众生,具足身恶行,具足口恶行,具足意恶行,及谤贤圣,邪见颠倒,此业和合,因缘成故,身坏命终,堕恶道中。此等众生,具足身善行,具足口善行,具足意善行,不谤贤圣,正见业法因缘故,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如是之事,以净天眼过于天人,如实见于彼处死生于此处,或胜或劣,或好或丑,善道恶道,随业受报,皆悉知见。是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如实能知,如实能见。

  “诸比丘!我于尔时,诸漏尽已,于无漏中,心得解脱,慧得解脱,于现法中,神通自在,证安乐行,唱如是言:‘生死已断,梵行成就,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诸漏尽已,乃至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尔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长老摩诃迦叶,往昔之时,作何善业,生富贵家,资财具足,乃至所作已办?身相端正,众所乐观,世间无比,最上最胜,状如金像?作何业因,复得出家,具足众戒,证罗汉果?又佛授记:‘诸比丘中,少欲知足,头陀第一,摩诃迦叶比丘是也。’”作是语已,佛告诸比丘言:“诸比丘!我忆往昔过去之时,有一辟支佛,名曰多伽罗尸弃,恒住在彼波罗㮈城。于彼时间,波罗㮈处,谷贵饥俭,白骨满地,人民多死,乞食难得,出家之人,不能举措。

  “尔时,辟支佛日在东方,于晨朝时,着衣持钵,入波罗㮈城,次第乞食不得,如先洗钵,空钵而出。

  “尔时,波罗㮈城中有一人,其家贫苦而少居积。而彼贫人,见辟支佛多伽罗尸弃,渐进而前,威仪庠序,视地而行,进止得所,舒颜平视,威仪具足,心得正念。于时贫人,见辟支佛,心得清净,渐到彼已,白辟支佛,作如是言:‘善哉大仙!于此城中,求乞饮食,可得以不?’尊者报言:‘善哉仁者!我于此城,乞食不得。’

  “时彼贫人,白辟支佛言:‘善哉大仙!来诣我家。’于时彼人家内,唯有稗饭一升成熟已讫,遂将辟支来入家中,敷设安坐,以饭奉献。而诸辟支佛,有如是法,以神通力,教化众生,不以余通。尔时,多伽罗辟支佛,于彼人所,受得食已,怜愍彼故,从彼贫舍,腾空而去。时彼贫人,见彼尊者辟支佛腾空而去,彼既见已,欢喜踊跃,身心遍满,顶戴十指合掌恭敬,头面作礼,乞如是愿:‘愿于将来,值遇如是辟支圣人,或复胜者;若彼圣人,所说法要,愿得闻持速疾解悟;又愿生生世世,不堕恶道之中。’

  “汝等比丘!欲知尔时波罗㮈城贫苦之人,请多伽罗辟支世尊到其家内而施食者,摩诃迦叶比丘是也。时彼贫人,以少贮积,能以好心,施多伽罗辟支世尊一食缘故,千返生于北郁单越处,于无量世,往返恒生刹利大姓婆罗门种居士大家。藉是业报因缘力故,于迦叶佛出世之时,得为迦尸国王讫利尸子。其迦尸国王讫利尸子,恭敬尊重迦叶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尽于一世,然后涅槃。是迦尸国王,为佛舍利造七宝塔,其七宝者,所谓金、银、颇梨、琉璃、虎珀、玛瑙及车?等,其宝塔内七宝庄挍,外以石砌覆其宝塔,其塔高妙,极一由旬,广半由旬。其王子名奢婆陵伽(隋言攀缘),于其塔上,造七宝盖,遍覆其塔。

  “(又有师说:‘造塔八分,于比丘僧,布施衣服饮食靴履,施已作愿:“愿我将来值如是圣,彼圣说法,寻即领悟。又愿不生恶道之中,所生之处,得金色身。”作是事已,遂从父王,求乞出家,其父不许。时彼王子,父命终后,乃得出家。既出家已,读诵经典,成就禅定,于彼命终,往返恒生天人之内,无量世中,游历是已,于最后身,今得生于尼拘陀羯婆罗门家。其家巨富,具足财宝,乃至所须,皆无少乏。而是摩诃迦叶,于迦叶佛舍利塔上,造七宝盖,供养尊重因缘力故,得金色身,以于彼时,乞如是愿:“愿我不生恶道。”以是业报因缘力故,从是已来,不堕恶道,常得生于天人之处,受于无量无边乐报。而于彼时,复乞愿言:“愿我将来值是圣人,既得值已,勿令背我,或胜此圣,彼若说法,闻已即解。”以彼业报因缘力故,得值于我如是教化,即值我已,即得出家,具足众戒,证罗汉果。我所授记,诸比丘中,少欲知足,即此上座摩诃迦叶比丘是也。’)

  “诸比丘!此是摩诃迦叶,往昔所造功德业报因缘力故,生于大富婆罗门家,乃至无所乏少,身相端正,最妙最胜,状如金像,复得出家,具持众戒,证阿罗汉果。故我授记:少欲知足,头陀第一者,即摩诃迦叶比丘是也。”

  尔时,世尊经于多时,复一时间,告大迦叶作如是言:“迦叶!汝今将迈,少年已过老年复至,汝身所著粪扫奢那粗弊之服,宜须舍弃,今可取我上妙衣服。迦叶!汝来,如是之服,长者所施,微细轻软,刀所割成,缝治着身,受他人请,常在佛边,勿离于我。”作是语已,时,大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于长夜,在阿兰若,亦常赞叹阿兰若法。我于长夜,乞食活命,亦复赞叹乞食功德。我于长夜,着粪扫衣,亦复常叹粪扫衣德。我于长夜,不非时食,亦复赞叹不非时法。我于长夜,修一坐食,亦复赞叹一坐食法。我于长夜,受一抟食节量餐啖,亦复赞叹受一抟食,及以赞叹节量食法。我于长夜,在于塳间,亦复赞叹在冢间法。我于长夜,在于露地,亦复赞叹在露地法。我于长夜,住在树下,亦复赞叹住树下法。我于长夜,在于经行,亦复赞叹在经行法。我于长夜,常坐不卧,亦复赞叹常不卧法。我于长夜,唯畜三衣,亦复赞叹畜三衣法。我于长夜,少欲知足,亦复赞叹少欲知足。我于长夜,乐于寂静,亦复赞叹乐寂静法。我于长夜,不曾乐说无益之语,亦复赞叹不乐无益言语之法。我于长夜,常行精进,亦复赞叹常精进法。我于长夜,成就正念,亦复赞叹成正念法。我于长夜,成就正定,亦复赞叹成正定法。我于长夜,成就智慧,亦复赞叹成智慧法。我于长夜,常入禅定,亦复赞叹入禅定法。”

  佛告迦叶,作如是言:“迦叶!汝见何利益故,长夜自行阿兰若法,亦复赞叹行阿兰若法,乃至长夜自入禅定,亦复赞叹入禅定法?”

  于是,大迦叶白佛言:“世尊!我见二种利故,长夜在阿兰若处,亦复赞叹行阿兰若者,乃至长夜常入禅定,亦复赞叹常入定者。何等为二?一者我今现得安乐行法;二者为后世众生,生怜愍故。唯愿将来人众,见我等故,学我等行,应作是言:‘过去之世,有老宿上座声闻比丘,彼等长夜乐阿兰若,赞叹阿兰若行,乃至常入禅定,亦复赞叹常入禅定者。我等云何学于彼行,乃至自入禅定,赞叹常入禅定者。’世尊!我见此二种利故,长夜在于阿兰若行,亦复赞叹行阿兰若者,乃至常入禅定,亦复赞叹常入禅定者。”

  佛告大迦叶言:“善哉善哉!大迦叶!汝于来世,为多众生,作大利益,作大安乐,安隐无量诸天人民。是故汝今随意所乐,住阿兰若处,汝于随时,欲见如来,时时来见。”

  于时,诸比丘问佛言曰:“希有世尊!是长老摩诃迦叶,何故乃能为多众生,作大利益?”作是语已,佛告彼等诸比丘言:“诸比丘!是摩诃迦叶,非但现今为众多人作大利益,过去之世,亦为多人,作大利益。”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唯然世尊!愿说因缘。”

  佛告诸比丘言:“诸比丘!我念往昔,此摩诃迦叶曾作帝释天王。于彼时间,无佛出世,亦无辟支佛出世。于彼时中,一切人辈,从人道中命终已后,舍人身已,多生恶道,少生人天。如是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身天堕已,多生恶道,少生人天。于彼之时,天处人处,多有空旷。

  佛本行集经卷第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