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安养抄卷第七

  安养世界有无色天耶(一)
  极乐众生清旦供养几佛耶(二)
  法藏比丘发心者何位发心耶(三)
  何故名阿弥陀耶(四加佛寿命阿僧祇劫者大劫欤小劫欤)
  胎生者处宫殿间识先世罪过耶(五)
  极乐国有实食想耶(六)
  极乐圣众光明大小何(七)
  释迦灭后百岁 间弥陀教流布者指何时耶(八)
  药师经所说八菩萨者净璎珞净土菩萨欤为
  当极乐菩萨欤(九)
  极乐池水中莲花量云何(又观经意何故云唯有八池水耶十)

安养世界有无色天耶(一)

  净土论上云(迦才)无量经云○告弥勒。汝见从地已上乃至净居天所有庄严事不。答曰。已见也。当知即有欲色二界。但不论无色界也。问曰。何故不论无色界耶。答曰。意欲赞叹净土妙色庄严。引物往生。所以不论也。而体则有也(文)。
  无量经述义记下云。于彼国中有地居者。有空居者。空居之中有四王天乃至净居○清净觉经云。第一四天王(乃至)○第七梵天○上至第十六天○上至三十六天。上诸天人。皆持天上万种自然之物(云云)各持来下作礼供养无量清净佛及菩萨阿罗汉。准此文者皆有上下欲色诸天。何等名为三十六天。唯楼炭经欲天有六。色界有二十二。无色天有四菩萨。合上下有三十二。未知如何为三十六。阿弥陀经云。即彼国中从第四天上至三十二天。此文即与楼炭经其数当也。若无色界凡圣各分亦可得云三十六也。文无别列不应辄定。问。彼土既有三十六天。云何此中准见上至净居天耶。答。无色天细无粗色故。虽蒙佛光多分不见。又可净居天言亦摄无色四天。是净业者所居处故。
  同经连义述文赞下云。此文从地以上至净居天。然帛延经云。
即诸佛国中从第一四天王上至三十六天上○支谦经亦云。即诸佛国中从第一四天上至三十二天上○准此二经。诸世界中皆有三十六天及三十二天。虽复一本译家异故○依花严经云。有三十二天。谓六欲天。初禅有五。上三各四。净居亦五及四。无色不说无想故。总而言之。支谦本即同花严故。虽不说无想天都有三十二。而帛延言三十六者。盖是讹也。将其谦本捡帛延经云。多讹故虽有无色天。而依欲色作更无别处故(文)。

极乐国众生清旦供养几佛耶(二)

  阿弥陀经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诸众妙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文)。
  同经略记云。一每日一度事○彼土众生○每日晨朝供养他方诸佛。谓彼众生俱至十方。供养恭敬十万亿佛。从他方还来○问。若尔何十住偈曰。彼诸大菩萨。日日于三时。供养十方佛。是故稽首礼○答。今经云众生。彼论云大菩萨○故不相违。或复(云云)○问。今经称赞经。何故多相违。解曰。不须和会。文虽小异理应无别。诫曰○彼经供养他方百千俱胝佛。今经云十万亿佛。十万即百千也。亿即俱胝也。谓第三位名为俱胝(文)。
  同经疏云。今天则六时而两四花。人则十方而供万佛。
  称赞经云。极乐世界○有情○每晨朝时持此天花。于一食顷飞至他方无量世界。供养百千俱胝诸佛。于诸佛所各以百千俱胝花树。持散供养还至本处。去还到安养国。无量寿经下云。奉事信如来飞化遍诸刹恭敬欢喜(文)。
  平等觉经上云。诸菩萨中有意欲供养八方下上无央数诸佛者。还到安养国即到八方上下无央数诸佛所。皆前为佛作礼。便则供养诸佛○时悉遍以后日来中时诸菩萨则皆飞而去。则还其国(文大阿弥陀经同之)。
  宝积经第十八云。阿难彼国菩萨。皆于晨朝供养他方无量百千诸佛(文)。赞阿弥陀佛偈(罗什)云。安乐菩萨承佛神。于一食顷诣十方不可算数佛世界。恭敬供养诸如来(文)。
  无量寿论云。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释曰。言无余者。谓能遍至一切世界诸佛大会。而无有一世界一佛会不至也。供养恭敬赞叹者○如此经言。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花香伎乐僧盖幢幡无量供具应念即至。珍妙特非世所有。辄以奉散诸佛大会(文)。
  无量寿经上说四十八愿中云。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文)。
  宝积经第十七会(无量寿)云。若我成佛。国中菩萨每于晨朝供养他方乃至无量亿那由他百千诸佛。以佛威力即以食前还到本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文)。

法藏比丘发心何位发心耶(三)

  无量寿经上云。佛告阿难。乃住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光远(乃至)次名处世。如此诸佛皆悉已过。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乃至)佛世尊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文)。
  同经述义记中云○已过佛中○初锭光佛○于余经中释迦第三阿僧企劫前初值佛。名为燃灯。亦名锭光。令此是别彼佛不理准应耶。何以知然。法藏菩萨过彼佛已五十三佛。然后乃值世饶王佛。于此佛所始发大愿。经不思议兆载永劫。然后成佛已来于十劫。由此故知。非彼锭光。若是彼佛应言法藏。过第二然后乃发净土愿行。若尔彼时应见胜土。何故论云。阿弥陀佛国土不如花积世界。何以故。法积比丘佛虽将至十方。观清净国功德力薄不能得见上妙清净国土不如花积。既言功德力薄。当知非过第三劫也○问。此发心在何位耶○法藏比丘于此佛所发心有二。一者未起四十八愿。先发世间有缘发心。二者五劫思惟以后。更发出世无漏发心。准经文相义。应知此古师亦作如是判也。起信论云。略发心说有其三种。一者信成就发心。二者解行发心。三者证发心(乃至)今理准宝藏佛时发心者是信发心。于世饶王佛所发后二种发心。五劫思惟以前发解发心。五劫思惟以后发证发心。故后颂言。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问。若法藏比丘尔时已发证发心者。何故论云。法积比丘功德力薄不能得见上妙国土。是故阿弥陀国不如花积世界。举国土胜其义不定。彼望上位所见。是故不如花积世界。尔时始登初位故。又先为说二百一十亿土。此时未登初地位因故(文)。
  同经连义述文赞中云。锭光者即谦云。提总竭一也。有说。有足曰锭。无足曰燃。锭光燃灯一也。释迦获道记之主故在初之有净此言。若尔释迦既先得授记。何在弥陀后而成道耶。若非后者便违弥陀成佛已来岁 小劫。故遂申自意言名之。虽闻佛即异也。二俱不违。若言一者。燃灯既出第二劫满。必不能会弥陀成佛既十劫文故。若唯异者亦违诸佛出世同名之誓。故今即锭光燃灯亦同亦异。异即锭光虽复燃灯非释迦授记。故即本释迦前亦有燃灯可言锭光○经曰。时有国王至正真道意者。述云。此义第二由胜行也。违法师云。起行有二。从初尽颂辨世间行即地前所行也。法藏比丘说此颂。以不辨出世行即地上所修也。此恐不然。地上菩萨念念常修利诸众生净佛国土不应五劫。专修受净土行故。今即还有二。初略说胜行。后广说胜行。
  阿弥陀经疏云。昔智胜之门。彼兄此弟。今十方成佛。亦彼先此后。但释迦伽耶既是权迹。弥陀安养亦是方便。生来人言。法藏比丘实在八地。或言金刚。此等诸说皆非实也。此如别论。无量寿论释第三云。问曰。如观门言。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此由花座显示净土。以四十八愿力所成。未知法藏在于何位而造而土。答曰。就往通辨。过去五十三佛之中最初成佛。名为锭光。亦名燃灯。今能寂佛修因之时值遇此佛。始得授记。过五十三佛已有佛。名曰世自在王佛。法藏比丘时寻发心。从寻发心五劫修行后。起四十八愿造此土镜。然后法藏菩萨往生其净土中。于树王下成无上道。其成佛已迳十大劫。故知第十地菩萨。以方便四十八愿造之。
  何故名阿弥陀佛耶(四)又彼佛常光其量何。又无量寿经或佛光照百佛世界等者。指阿弥陀佛欤。
  阿弥陀经云。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阂。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同经略记云。于阿弥陀一梵语中含无量光无量寿○此之二义显横竖益。无量光者。显横利物。遍照十方摄众生故。无量寿者。显竖利物。经无数劫利众生故。二利常圆故得此名。常光一寻。虽常非遍。别缘遍照。虽遍非常。此佛光明即不如是。经千岁 劫遍照十方。问。佛与众生寿同。光明何故不尔。答。若威光劣尊重不深。寿命设短还生恋慕。故说佛寿随宜不同。或有佛长众生短。如来光佛世。或有佛短众生长。如东方月面如来。彼佛寿命一日一夜。或有俱长。如极乐国。或有俱短。如今佛世。若作观解。无者即空。量者即假。光寿即中。佛者三智即一心具。应知圆融三观之智。冥于圆融三谛之境。万德自然圆名阿弥陀佛。众生无始从因至果具有六。即阿弥陀。
  同经疏云。论云。庄严身业功德成就者。偈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双卷云。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论言。一寻此不安也。此如别论。
  无量寿经上云。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有佛光。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十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刹。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光焰王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惠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佛言。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魏魏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同经述义记中云(寂法师)或照百佛世界或照千佛世界等者。阿弥陀佛现身非一故。身光明少大不同。最少不减百国者。大乃至无边。问。若最小照百国者。何故愿云。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答。彼说体外所照。此文于圆光体照所以知。然下校量中余佛光明或照七尺乃至一刹者。皆说光体。非光外照。如释迦佛圆光一寻。此说光体。非外照也。一寻犹是七尺。皆依自身之一寻也。释迦身量丈六故以七尺为一寻。弥陀身量大小不定。随其身量亦一寻。故论说言相好光一寻。观经所说无量寿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沙由旬。眉间白毫如五须弥山。眼如四大海水。圆光如一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只说一机品现相也。
  阿弥陀经云。顶中光明所炎照千万佛国者。亦即是百亿三千界也。此经云。照百乃至恒沙刹者。皆说他受用身光也。十地上下所至照一佛刹。旧两本中小者七丈。大者二百万佛国。然即一刹举大者未穷七丈。举少者非尽本。虽是同传译者异故。所举不同耳。
  宝积经第十七云。阿难彼佛光明普照佛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我今略说。光照东方如恒河沙等国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是诸佛光或有加一寻者。或有加一由旬。乃至亿那由他百千由旬光者(乃至)。
  大阿弥陀经上云。佛言。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八方上下无央数诸佛中。有佛顶中光照七丈。有佛顶中光明照一里。有佛顶中光明照二里○有佛顶中光明照百万佛国。有佛顶中光明极照二百万佛国。佛言○阿弥陀佛顶中光明炎照千万佛国。所以诸佛光明所照有近远者。何本其前世宿令求道为菩萨时。所愿功德各自有大小。至其然后作佛时。各自得之。是故令光明转不同等。诸佛威神同等耳。自在意所欲作为不预计。阿弥陀佛光明所照最大。诸佛光明皆所不能及也(平等觉经同之)。
  同经上云。第二十四愿使某作佛时。令我顶中光明绝好胜于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弥陀胜诸佛光明焰照诸无央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当大明○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无量论释第一云。论曰。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释曰○如观门言。佛告阿难。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乃至)其相好及与化佛不具说。言一寻者。谓以横舒两手臂为寻。故就无量寿佛舒臂为言耳。随其身量。圆光亦应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同论注解上云(昙鸾)相好一寻色像超群生。此二句名庄严身业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庄严如此身业。见有佛身受一大光明。于人身光不甚超绝。如转轮王相择亦大同○是故庄严如此身业。案内此间古训六尺曰寻。如观无量寿言。阿弥陀如来身高六十万亿那由旬。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译者以寻而言。何者晦(木化反)千里舍问人不图。纵横长短威。谓横舒两手臂为寻。若译者或耳此类用。唯阿弥陀如来舒臂为言。故称一寻者圆光亦应经六十万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故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佛寿命阿僧祇劫者大劫欤(四又一恒沙欤。半恒沙欤又在世灭后所度生齐等耶)

  阿弥陀经云。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同经略记云。无量寿者。亦如文。称赞云。彼如来及诸有情寿命无量无数大劫。大论云。无量亿阿僧祇与恒河沙者多教理同云诸文虽异。彼土寿量大都一恒沙数劫耳。
  同经疏云(基)无量经云。彼佛寿命久不可称计。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成阿罗汉。共尽思惟百千万劫不知限。菩萨天人寿命亦尔(本经如今所引)。清净觉经云。亦尔。阿弥陀佛命十方一切有情之类皆生其至泥恒。若诸菩萨者皆欲令悉作佛。作佛已更转教十方众生之类。亦复作佛。作佛已后教一切众生悉至涅槃。然后涅槃。是知寿命无量(本经如今所引)大品经云。量不可得名无量。边不可得名无边。大法炬经云。不可算数故无量。不穷际限故无边。智度论云。阿之言无。僧祇言数。劫言时。谓无数时。摄论云。不可数有二。一阿僧祇劫。谓年月岁数不可数。不可故此。是小劫。二阿僧祇。谓菩萨修道以劫为量。此劫又不可数故名劫。阿僧祇此。是大劫。今弥陀寿劫者。是年月岁阿僧祇此。是十小劫。
  观经疏云(天台)如阿弥陀实有期限。人天莫数。是有量之无量。无量寿经述义记中云。问。佛寿长远不可称计者。为经何等劫耶。答。悲花经说。观世音菩萨发愿言。我今若能逮得己利者。愿令转轮圣王。过第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已。始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是时世界名曰安乐。大王成佛。若无量寿世界庄严众生清净作正法。王于无量劫作佛事已。所作已菩萨入无余涅槃。乃至正法住时。我于其中彼菩萨道即于是时能作佛事。是佛正法于初夜灭。即后夜成阿○菩提。宝藏如来即授记云。无量寿佛般涅槃已。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后分初夜分中正法灭尽。后分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无量无边。安乐世界所不及也。汝于后夜坐金刚座。一念中成阿○菩提。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圣如来。案此经文。于宝藏佛所得受记后。过一恒河沙。彼弥陀佛住世教化。灭后法住并经即二一恒河沙。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寿命无量百千住劫。当有终尽。当来旷远不可计劫。阿弥陀佛当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佛寿命在世灭度所度众生悉皆同等。佛涅槃后或有众生不见佛者。有诸菩萨得念佛三昧。常见阿弥陀。今案此经文。云法住寿命即知住世半恒河沙。

胎生者处宫殿间识先世罪过耶(五)

  无量寿经下云。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 。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之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而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
  宝积经第十八云。彼等众生处花胎中○于五百岁不见佛。不闻法。不见菩萨及声闻众○彼等于中不生欣乐。不能出现。修习善法。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
  双观经义疏下云(法位)彼胎生者。虽有七宝宫殿有妙色声等不以为乐。但以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之为苦。若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还同三辈生者。当是五百年未识罪悔过耳。
  无量寿经上云。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不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经云饭食经行(文)然者实有食想欤(六)

  阿弥陀经疏(基云)问。四食中彼有何食。答。彼有段食。然竟不食。见色闻香。意以为自然饱足。无所味着。讫化(生时)至自来故。无量寿经云。彼欲食时七宝钵器自在前。百味饭食湛然盈满。若清净觉经。欲食时有自然起。彼云。月及叠以为座。食者坐之。诸菩萨罗汉皆食。食亦不多不少。自然平等。亦不以义故喜食。何故此二经不同。答。有食不食。食者食之故不多不少。食者见之便足。此即形相土也。第一义土。即净名经云。甘露法内食解脱味为浆。同经疏云(元晓)彼净土食有二种。一者内食。如此犹说(私云。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二者外食。如余经。两卷云。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为味饭食自然盈满。虽有是食而无食者。但见闻香以意为食。今此经言饭食经行者。文相令于受用外食(文)。
  无量寿经上云。彼佛国王○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饭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同经连义述文赞中云。唯言见色闻香。即知彼土味触非食。不齐咽故。有说色不离食。故云见色体即三么耶也。既不受用如时味触可在食故。平等觉经上云。佛言。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欲食时则自然七宝机。自然劫波育。自然罽叠。以为生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皆生已前悉有自然七宝钵。中皆有自然百味饭食。饭食者亦不类世间饭食之味也。亦复非天上饭食之味也。此百味饭食者。都为八方上下众自然之饭食中。精味甚香美无有比。都自然化生耳。其饭食自在所欲得味聒(徒兼反)酢钵自在所欲得○诸菩萨阿罗汉皆食。食亦不多亦不少。悉自然平等。诸菩萨阿罗汉食亦不言美恶。亦不以美故喜食。已诸饭具钵机生。皆自然化生。饭食时乃复化生耳。诸阿罗汉皆心清洁。不慕饭食。但用作气力耳。皆自然消散。摩尽化去。宝积经第十八云。复次阿难。彼佛国中有微细食。诸有情类尝无敢者。如第六天随所思念。如是饭食即同食已。色力增长而无便秽。
  观经记上云(兴)变化净土有段食不。答。通约诸土有无不定。令论极乐国有微细段食。如大悲经。莲花世界法食香花有揣(初委反量也)食。犹如西方极乐世界。又大经云。百味饮食。虽有此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既言香食。无有揣食。又言闻香自然饱足。明知细无粗段食。问。经云。香食者但是触食。何言段食。答。平等经云。百味饮食。随意则至。诸菩萨阿罗汉皆食之。亦不少。悉自然平等。食不言美恶。亦不美故喜(乃至)皆心清洁。不慕饮食。但用作气力耳。皆自然消散。魔尽化去。问。若依此文。似吃粗食。云何香消散魔耶。答。消散语故。明知段食。如瑜伽论。段食何时建立为食。答。于变坏时。若受用时建立触食。案云。香入鼻时根识悦预名为触食。入已消时益根大者名为段食。二时无益一向非食。此二相对应作四句。一有香触食而非段食。谓入时○消悦时无益。二有香段食而非触食。谓消时益入时不说。三有香俱是。谓二时益。四有香俱非。谓俱非。谓俱无益。彼平等经为显段食消时建立故言消散。

极乐圣众光明大少何(七)

  平等觉经上云。无量清净佛国诸菩萨阿罗汉。其顶中光明。皆悉自有光明所照大少。其诸菩萨中有最两菩萨○其一菩萨名廅楼亘。其一菩萨名摩诃那钵。光明智慧最第一。其两菩萨顶中光明各炎里。诸阿罗汉中光明各照七丈(云云大阿弥陀经上同之)无量寿经上云。阿难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是国土修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大宝积经)十八同之。
  同经述义下云。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者。随状身口至面各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者。亦是自身各一寻。量带其由旬。显寻量也。或此显尔体外照量。若其光体亦是一寻。论云。佛光一寻故。二菩萨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者。或即光体。或光外照。二义俱得。清净觉经云。其两菩萨顶中光明各照他方千须弥山佛国。常大明。其诸菩萨顶中光明各照千亿万里。诸阿罗汉顶中有光明各照七丈。观经云。观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势至菩萨身量大少亦如观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者。随所化机身量不定。光明大少不可例。
  无量寿论云。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彼菩萨○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文)同论释第五云。放大光明者。如此经云。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此二菩萨身光任运照三千界。若作意时普照十方无量世界。为愍物故。摄光照令诸菩萨光亦复。准之如观门言(文)。

释迦灭后百岁 间弥陀教法流布者指何时耶(八)

  无量寿经下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上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同经连义述文赞下云。经曰。当来之世至皆可得度者。述云。此第三叹经普济也。有说释迦正法五百已。像法千年。末法万岁 。一切皆过故云灭尽法。虽灭已佛以慈悲怜善众生。独留此经。百年济度。此恐不然。非唯法住违诸圣教。争亦未尽故。今依注记云。佛灭度时。以无上法付属十六大阿罗汉并诸眷属。令其护持使不灭没。及敕其身与诸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报。可谓宾头卢等○如是乃至此州人寿六万岁 时。无上正法流行世间。炽燃不息。彼至人寿七万岁 时。无上正法方永灭没时。此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于此州地。恒来集会。以神通力用诸七宝。造卒堵波。严丽高广。释迦如来所有遗身都集其内。尔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造窣堵婆。以香花持用供养恭敬赞叹。绕百千匝。瞻仰礼已俱升虚空。向窣堵波作如是言。敬礼世尊释迦如来应正等觉。我教敕护持正法。及与天人作诸饶益。法藏已没有像已周。今辞灭度。说是语已一时俱入无余涅槃。光定愿力火起焚身。如灯焰灭髓骨无遗时。
  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宝檀花菩萨。无尽意菩萨。药王菩萨。药尚菩萨。弥勒菩萨。皆当飞来。往迎其精神。不迳八难。生莲花中。自然音乐而相娱乐。
  安乐集下云。又善王皇帝尊经云。其有人学道念欲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国者。忆念昼夜一日。若二日或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至六日七日。若后于中欲还悔者。闻我说是善王功德。命欲尽时有八菩萨。皆悉飞来。迎取到西方阿弥陀佛国中。终不得止。

  极乐池水中莲花量云何。又观经意何故云唯有八池水耶(十)。
  阿弥陀经云。极乐国云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砂布池○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文)。
  同经义记云(天台)池中莲花大如车轮。光色炷耀。微妙香洁(文)。
  同经疏云(基)经曰。有七宝池。次释池莹七珍也。准观经云。俱有八池。此应据大者胜者说。清净觉经等。处处或有浴池。或绕佛讲堂。或绕罗汉菩萨讲堂。如来浴池最大。纵广四万八千由旬。其诸菩萨声闻及人等。各各洗浴已。或于堂中树下诵经说法坐禅者。或在虚空中讲经诵经入定者。于是未得道者悉皆得初果四果及不退转。彼无大海江溪涧。但有诸池及支渠。其池四涧边皆七宝间饰。令水亦作诸异宝色。
  同经疏云。花中大如车轮者。明形色也。青色光等明显色也。
  观无量寿经云。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燸。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枝。一一枝作七宝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层七宝莲花。一一莲花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住花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如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兴记下云。第五池观文亦有三。一想观水者。观有八德水之池。故先观其观池德耳。八池水者。说有不同。或说四方四角各一。大品经中具出八名。问。若尔何故称赞经云。处处皆有七妙宝池。实有八。而是七宝所成池故言七宝池。净土池及树等皆是七数如余说。然此经中八池水者。八功德水所有池故。或说不定。或有净土有八八数。或有净土明七七数。或有净土明无量数。如两卷等。讲堂精舍宫殿楼观。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等。虽有三说为胜(文)。
  称赞净土经云。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处处皆有七妙宝池。八功德水弥满其中○是诸池中常种种杂色莲花量如车轮。青形青显青光青影(乃至)白形白显白影。四形四光四影。
  无量寿经上云。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
  同经义疏(法位)上云。内外左右下第二池流狭街。于中有六。初明浴池数量。二八功德下德水盈池(乃至)。
  同经述义记中云。又讲堂下次显水功德。谓讲堂左右有七宝池。香树普薰。光花覆流(文)。
  阿弥陀经疏(元晓)云。当知彼佛有众多城。随众小大城亦少大。大城之中示以大身。小城之中现以小身○如两卷经及此经中。莲花大小悬殊。随池有大小。其花亦大小。当知城身之大小亦尔。其余相违。准此会通。
  宝积经十八云。阿难彼莲花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者。是一一花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光明。一一光中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诸佛。身如金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文)。

  愿得如世尊 惠眼第一净
  豪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