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十
  厌欣沙门了惠集录
  汉语第一之十(当卷有五篇)
  略要文第十三
  初学钞第十四
  诸遗诫文第十五(三通)
  遣北越书第十六
  诸方答书第十七(二通)

  净土宗略要文第十三
  道绰禅师立圣道净土二门。判一代圣教。而舍圣道正归净土之文。
  安乐集云。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希。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是以诸佛大悲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善导和尚意。释尊出世本意唯说念佛往生之文。
  法事赞云。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萠。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小解证三明。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舍杂行归正行之文。

  观无量寿经疏第四卷释上品上生三心中深心云。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善导和尚判正杂二行得失之文。
  往生礼赞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又云。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善导和尚意三部经共唯明念佛往生之文。
  观经疏第三云。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挍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此例非一也。
  弥陀如来唯以名号为往生本愿之文。
  往生礼赞云。如无量寿经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念佛利益之文。
  无量寿经下卷云。佛语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往生礼赞云。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
  私云。一念既得无上功德。当知十念即十无上功德。百念即百无上功德也。应知。
  末法万年后余行悉灭时。释迦如来以慈悲特留念佛之文。
  无量寿经下卷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此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往生礼赞云。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以念佛为多善根。以诸行为少善根之文。
  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善导释此文云。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临终圣众持花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六方诸佛等护念念佛行者之文。
  观念法门云。又如弥陀经说。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尽一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护念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往生礼赞云。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又如观经云。若称礼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世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复与前二十五菩萨等百重千重围绕行者。不问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常不离行者。今既有斯胜益可凭。愿诸行者各须至心求往。

  释尊以弥陀名号殷勤付属舍利弗之文阿弥陀经云。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善导法事赞释此文云。世尊说法时将了。殷勤付属弥陀名。五浊增时多疑谤。道俗相嫌不用闻。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竞生怨。如此生盲阐提辈。毁灭顿教永沉沦。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途身。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
  弥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
  观无量寿经云。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往生礼赞云。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不赞杂善。唯叹念佛行者之文。
  观无量寿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彼经疏云。从若念佛者下至生诸佛家已来。正显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即有其五。一明专念弥陀佛名。二明指赞能念之人。三明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希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分陀利为喻。言分陀利者。名人中好花。亦名希有花。亦名人中上上花。亦名人中妙好花。此花相传名蔡花是。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释迦如来不付属余行。唯以念佛付属阿难之文。
  观无量寿经云。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彼经疏释此文云。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已下。正明付属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私云。此中定者始自日想观以来十三观是也。散者初三福业后九品业是也。此定散二善中虽说诸往生行。佛本愿者唯在名号。故释迦如来唯以名号付属阿难尊者也。
  念佛行者必当具足三心之文。
  往生礼赞云。必欲生彼国土者。如观经说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所谓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起三业必须真实。故名至诚心。二者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不简下智破戒等。依弥陀本愿唯念名号即得往生之文。
  法照禅师五会法事赞云。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来迎。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修行净业时节延促之文。
  观经疏第四云。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已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此一条者元久元年二月十七日。上人为伊豆山源延所集也。

  净土初学钞第十四
  往生要集(上卷)极乐证据云。问。十方有净土。何唯愿生极乐耶。答。天台大师云。诸经论处处唯劝众生偏念阿弥陀佛。令求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是以偏念也(已上)大师披阅一切经论凡十五遍。应知所述不可不信(乃至)如天台十疑云。阿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摄引众生。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声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此经时。皆十方世界各有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诚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缘。何以故得知。无量寿经云。末世法灭之时特留此经。百年在世摄引众生往生彼国。故知弥陀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有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阿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丁宁劝往生也(已上往生要集取意)
  私云。唐土怀感·我朝惠心于往生行大分为二。一者念佛往生。二者诸行往生也。念佛往生者可知。诸行往生者。往生要集云。今私云。诸经行业总而言之。不出梵网戒品。别而论之不出六度。细明其相有其十三。一者财法等施。二者三归·五戒·八戒·十戒多少戒行。三者忍辱。四者精进。五者禅定。六者般若(信第一义等是也)七者发菩提心。八者修行六念(念佛。法。僧。戒。舍。天。谓之六念。十六想观亦不出之)九者读诵大乘。十者守护佛法。十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十二不生憍慢。十三不染利养也(已上)私问云。天台大师十疑论意。念佛诸行之中何为往生之行。答云。凡十疑论一部之中。二十余所乃有念佛往生之词。而无诸行往生之文。故知天台意者于往生门则以念佛为行。不以余行为行也。虽五大部章疏之中少有弥陀极乐之事。而彼难备往生解行。不以往生极乐为本意劝之故。十疑论者专为劝进往生极乐作之。然则欲得往生。虽台宗人当依十疑学念佛门。惠心先德亦有此意也。又法相宗慈恩大师虽作百本章疏。别作西方要决一卷以劝自他往生。然则彼宗学人若期往生求西方者。当学要决知往生行。是亦惠心之意也。又三论宗先达律师永观乃作十因劝励念佛往生。珍海又作决定往生集以演念佛往生之道。又真言宗不空三藏作阿弥陀仪轨宣说念佛往生之旨。但念佛行相与显宗所谈其意少有异也。又弥陀大小神咒句句有阿弥㗚多之词。是即句句唱弥陀之意也。若无阿弥㗚多之句。纵诵甘露之句无其验者欤。然则诸宗学者谁人违背念佛法门耶。应知。
  诸宗经疏目录
  华严宗

  华严经六十卷(觉贤译)。法界观门一卷(杜顺)
  搜玄记五卷(智俨)。探玄记二十卷。
  教义分齐章三卷。金师子章一卷。
  指归一卷。华严三昧观门一卷。
  普贤观行法门一卷。华藏世界观门一卷。
  华严策林一卷。华严妄尽还源观一卷。
  心经疏一卷。梵网经疏三卷。
  起信论疏三卷。同别记一卷。
  十二门论疏一卷。
  法界无差别论疏一卷(已上法藏述)
  新译华严经八十卷(十法行)
  新译华严疏二十卷。随疏演义钞四十卷。
  四十华严经(般若译)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十卷。
  华严法界玄镜一卷。华严纲要三卷。
  华严略策一卷。行愿品别行疏一卷。
  三圣圆融观门一卷。十二因缘观门一卷。
  五蕴观门一卷。
  答皇太子所问心要一卷。
  华严刹海变相赞一首。
  答复礼法师颂一首。
  证道颂一首(已上澄观述。出圆宗文类)

  已上出东大寺圆超录

  此宗章疏虽多今取其要不过于此。
  此等法门中五教十宗十玄六相等法文义虽广而不演往生极乐之事。是非西方指南也。

  天台宗

  妙法莲华经八卷(罗什译)。法华玄义十卷(天台)
  同释签十卷(妙乐)。同文句十卷(天台)
  同文句记十卷(妙乐)。摩诃止观十卷(天台)
  同辅行传弘决十卷(妙乐)
  禅门修证十卷。同观心论一卷。
  维摩经玄疏六卷(已上天台)。同经略疏十卷(妙乐)
  四教义十二卷(天台)。三观义二卷(天台)
  涅槃经疏十五卷(灌顶)。同玄义一卷(灌顶)
  同金錍论一卷(妙乐)。金光明经疏三卷(天台)
  同经玄义一卷(天台)。华严经骨目二卷(妙乐)
  梵网经义记二卷。请观音经疏一卷。
  观无量寿经疏一卷。阿弥陀经义记一卷。
  阿弥陀十疑论一卷(已上天台)
  已上出延历寺玄照录
  此宗章疏虽多其要不过于此。此等章疏文义广博。取要不过教观二门。教则以四教五味为要。观则以三观六即为宗。往生极乐之旨即在观经疏十疑等。
  三论宗
  法华经八卷。法华经疏十二卷。
  同经新撰疏六卷。同经统略三卷。
  同经游意一卷。法华论疏三卷。
  涅槃经疏二十卷。维摩经略疏五卷。
  同经广疏六卷。胜鬘经宝窟三卷。
  仁王经疏二卷。金刚般若经疏四卷。
  金光明经疏一卷。大品般若经略疏四卷。
  同经广疏十卷。同经游意一卷。
  观无量寿经疏一卷。无量寿经疏一卷。
  盂兰盆经疏一卷。弥勒经游意一卷。
  中观论四卷(龙树菩萨造)。中观论疏十卷。
  百论二卷(提婆菩萨造)。百论疏三卷。
  十二门论一卷(龙树菩萨造)。十二门论疏三卷。
  十二门论略疏一卷。中论玄一卷。
  三论序疏一卷。二谛章三卷。
  大乘玄五卷。法华玄论十卷。
  净名玄八卷(已上吉藏)
  已上出元兴寺安远律师录
  此宗章疏虽多取要不过于此。此中观经双卷经疏虽明往生之旨其义不委。其余皆明八不中道二谛等旨。此等义门是明三祗成佛之旨。不宗往生极乐之义也。

  法相宗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金刚般若会释三卷(基撰)
  六门陀罗尼经一卷。六门陀罗尼经疏一卷。
  般若理趣经一卷。般若理趣分述赞三卷。
  无垢称经六卷。无垢称经疏六卷。
  般若心经一卷。般若心经疏一卷。
  妙法莲华经八卷。法华玄赞十卷。
  弥勒上生经一卷。同经疏二卷。
  西方要决一卷(已上基师)法华义决一卷(惠沼)
  同经摄释四卷(智周)同经决释记八卷(宗俊)
  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
  同经疏六卷(惠沼)十一面神咒心经一卷。
  同经疏一卷(惠沼)梵网经疏五卷(智周已上大乘经疏)
  瑜伽论百卷(弥勒菩萨造玄奘译)瑜伽论钞十六卷(基)
  大乘百法明论一卷(世亲菩萨造玄奘译)
  百法论玄赞一卷(基)摄大乘论钞十卷(同)
  大乘阿鞞达摩集论七卷。
  对法论钞七卷(基)辨中边论三卷。
  同疏三卷(基)二十唯识论一卷。
  同论疏二卷(基)三十唯识论十卷。
  同论疏十卷(基)同论枢要二卷(同)
  同论别钞五卷(同)同论了义灯七卷(惠沼)
  同论演秘七卷(智周)宗轮论疏一卷(基)
  大乘法苑林章七卷(同)入道章一卷(智周)

  已上出东大寺平祚录
  此宗章疏虽多取要不过于此。慈恩大师虽作百部章疏。成唯识论而为其宗。故号唯识法师。然此论中明唯识三性十地因果等而不明往生极乐之旨。故学此唯识论及五分十支之人不知往生极乐之道。欲知此宗极乐之道。应学怀感法师群疑论并慈恩大师西方要决也。
  地论宗(此有两家。一者南地。二者北地。南地者以慧光为祖师。北地者以道宠为祖师。慧光有十人大弟子)

  (南)宝意三藏。慧光上统。净影寺慧远(慧光律师之孙弟)。僧范道凭等。
  (北)菩提留支三藏。道宠等。
  华严经疏七卷。涅槃经疏十卷。
  无量寿经疏一卷。观无量寿经疏一卷。
  维摩经疏四卷。胜鬘经疏三卷。
  温室经疏一卷。十地论疏七卷。
  大乘义章十四卷(已上慧远。续高僧传云。章疏五十余卷)(云云)

  本朝三论宗人兼学此宗而不立为别宗也。净影大师者自欣都率既生都率。又遗诫门徒令修都率之业。因玆虽造观经等疏。而不殷勤劝西方也。凡其所谈教证二道六相圆融等法门也。六相者总别同异成坏之六相也。又大乘义章中多以四宗释判法门浅深。四宗者。一立性宗。二破性宗。三破相宗。四显实宗也。立性宗者毗昙意也。破性宗者成实意也。破相宗者诸大乘经空无相义也。显实宗者真如法界随缘之义也。
  摄论宗(此有两家。一者南地。二者北地。南地以真谛三藏及法泰而为祖师。北地以昙迁禅师而为祖师。又地论净影大师随昙迁禀摄论)
  (南)真谛三藏。法泰。静嵩。智恺。僧宗。僧忍。法唯。
  (北)昙迁。慧休。慧远。净业。
  摄论疏二十五卷(真谛与智恺共撰之)同论疏六卷。
  杂心疏五卷(已上静嵩)
  此宗意明十种胜相诸法唯心之旨。摄论梁代传来此土。尔后百年之间世多不修净土之业。此即由不会得此论别时意趣之文也。此文消通之后渐修净业者多矣。私云。或人云。摄论宗人宜依西方要决愿求往生也。其旨见别纸。
  大乘律宗(传教大师所立也)
  菩萨地持经十卷。梵网经二卷。
  总大乘律二十七部五十五卷具如目录。

  梵网经义记二卷(天台)授菩萨戒仪一卷(本妙乐注智证)同经疏一卷(明旷)显戒论三卷。
  同缘起二卷(已上山家)
  传述一心戒文三卷(光定)
  显扬大戒论八卷(慈觉)
  普通授菩萨戒广释三卷(安然)
  授如来金刚宝戒式一卷(延昌)
  天台圆教菩萨戒相承师资血脉谱一首。
  ○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座上卢舍那佛丨逸多菩萨丨天竺鸠摩罗什三藏丨灵山听众南岳慧思大师灵山听众天台智者大师丨章安灌顶大师丨缙云智威大师丨东阳慧威大师丨左溪玄朗大师丨荆溪湛然大师丨琅玡道邃大师-大日本国比睿山前入唐受菩萨戒沙门最澄-前入唐受菩萨戒沙门义真(道邃弟子)

  此大乘律宗经论章疏之中不明往生极乐之旨。唯明成佛得道之义。但明旷等疏中有以持戒行德回向极乐。然是傍依观经等意而已。禅门章云。十重四十八轻不为化城。亦不为人天果报也。
  真言宗(本朝有八家。各有师资相承血脉谱)
  此有二宗。一者大日宗。二者金刚顶宗。大日宗立三部摄诸尊。金刚顶宗立五部摄诸尊。三部五部之中各有莲华部法。虽是弥陀之法而非往生净土之行。唯是速疾成佛之法也耳。但诸尊法中有往生之法。谓随求尊胜无垢净光如意轮宝箧光明阿弥陀等法是也。虽有是法只为一机。非往生极乐通方之法也。若准善导意。此等中唯弥陀供养法可摄读诵正行也。又新译阿弥陀大咒即是旧译鼓音声陀罗尼之同本也。此虽导师所览。然非本愿行故。不立为正定之业也。
  成实宗(立五时判一代。此有南北两家。北地以罗什僧嵩而为祖师。南地以僧糅而为祖师)

  成实论十六卷(师子觉造罗什译)。同论义章二十卷(惠影)同疏十六卷(道藏)
  此宗意者四谛立章。五聚明义。又就此论有大小诤。或以为大乘宗。或以为小乘宗(云云)大日经疏云。成实诸宗应知。此一论有诸家不同。例如四分三家也。然此论一部十六卷二百二品。其中唯明三乘圣道之旨。更不明往生极乐之义也。又梁朝三大法师云旻藏皆是此宗之人也。云者光宅寺法云师也。善通法华。旻者庄严寺僧旻法师也。明解十地胜鬘。藏者开善寺智藏法师也。精详涅槃。妙乐大师云。自梁陈已来释法华者以光宅为长。
  俱舍宗(以唐三藏并普光法宝而为祖师)
  俱舍论三十卷(世亲菩萨造玄奘三藏译)
  同论记十五卷(普光)
  宋高僧传普光传云。其疏至圆晖略之为十卷。如汉之有沱欤。
  同论疏十五卷(法宝)
  宋高僧传法宝传云。至乎六离合释义。俱舍宗以宝为定量矣。光师往往同迦湿弥罗余师礼记衍字也。又云。时光宝二法师者若什门之融睿焉。
  大乘对俱舍钞释此论大意云。四含幽键六足明鉴也。诸法体用凡圣因果。三十轴之内辨尽矣。印度学者号而为聪明论。良有所由也。
  又此论意声闻三生六十劫得道。独觉四生百劫得道。菩萨三祇百劫成佛。唯明三乘得道不说往生极乐之法。虽名聪明论而于往生义不若四纸阿弥陀经欤。

  四分律宗(虽有十诵僧祇等律而不弘之)

  四分律。四十五卷或六十卷。
  此有三家。一者相州日光寺法砺(疏十卷号旧疏。
  宗依成实论)二者西太原寺怀素(开四分律宗记十卷宗依说一切有部)三者终南山道宣(行事钞三卷六卷。钞六卷。云云)诸家教相同异集云(山王院)律有两家。一疏家。二钞家。今时律宗以钞家为高祖。
  凡此律宗大意不出戒本羯磨。戒本者即是止恶。羯磨者即是修善。以此止行二善远期三乘道果。近期人天果报。然本律文不明净土。但四分律钞瞻病送终篇劝往生极乐。然是非律正意。傍依双卷观经等意而已。故知以戒律为宗之人。若愿求往生宜依瞻病送终之仪也。

  诸遗诫文第十五(有三通)
  没后遗诫文一(此有二条)
  一普告予遗弟等。予之没后各宜别住。不须共居一所。共居虽似和合。而又恐起斗诤。不如闲居静处独行念佛也。又为予修追福。亦莫聚居一所致诤论起忿怒也。且莫修图佛写经檀施等善。唯应一向修念佛之行。平生之时自行化他既唯念佛一行。没后宁杂自余修善哉。又气绝之后即时兴行念佛。或一昼夜或一七日至诚勤修。不要中阴之间不断念佛。恐生懈惓还妨勇进也。有志之辈勿敢乖遗语矣。
  一予见闻古今人之没后。在家出家多有喧哗。皆由诤遣尘也。或兄弟忽忘连枝之昵。或同法俄变一器之志。每见闻此事不敢胜安忍。普告予门人。于予没后就坊舍资具等莫起诤论。白衣尚可愧。况于缁服乎。门徒虽多信空实是多年给仕弟子。因为表恳志聊有遣属。谓黑谷本坊(寝殿杂舍)白川本坊(寝殿杂舍)坂下园一所。洛中领地一所。此外本尊(三尺弥陀立像定朝)圣教(折写六十卷等)付属之者也(其书在别纸)又吉水中坊(旧在西山广谷)高畠领地一所。付属之感西也。又吉水东新坊。本故六条尼公之所持而圆亲为其假子。故今付属之圆亲(其书在别纸)又吉水西旧坊长尊其本主也。今还遣之。佛堂一宇(旧在大谷)西坊尼公以西尊成乘乞之。因付与之。此外杂舍一两皆附西坊付属之长尊也。感西·长尊是亦年来常随弟子故付与之者也。凡五众亡后资财皆入僧。生存之间物属于己。予今分与乃以此也。没后二条豫示遗诫如斯。若夫不忘累劫之缘。荷负半偈之恩。服膺遗语以拟报恩同法遣弟共如水乳。互策励心行同入和合海。是予所愿也。
  建久九年四月八日。释源空。
  七个条起请文二。
  普告予门人念佛上人等。
  一停止未窥一文一句谩破真言止观诽谤余佛菩萨。
  右至立破之道者。是学匠分上之事而非愚人境界。况又诽谤正法。弥陀本愿既除此等恶人。其报当堕那落。岂非痴闇之极哉。
  一停止以无智身相对有智人别行辈好致诤论。
  右论义者是智者之所为而非愚人之分也。且诤论之处诸烦恼起。智者远离之百由旬也。况于一向念佛行人乎。
  一停止对别行人以愚痴偏执心。劝弃舍彼本业横瞋嫌之。
  右修行之道宜各勤自宗法不敢妨余人行。故西方要决云。别学之者总起敬心。与己不同但知深敬也。若生轻慢得罪无穷。加之善导和尚又大呵之。未知祖师之诫。是愚闇之甚也。
  一停止言念佛门无有戒行。专劝淫酒食肉。希见守律仪者名杂行人。反说凭弥陀本愿者勿恐造恶。
  右戒是佛法之大地也。众行虽区同依于此。是以善导和尚不举目视女人。此其行状过本律制。净业之徒若不顺之。远违如来之遗教。近背祖师之嘉躅。都无据者哉。
  一停止未辨是非。痴人不依圣教。又非师说。恣立私义妄致诤论。取笑智者迷乱愚人。
  右若夫如此西天大天此土再诞者也。全同九十六种异道。尤可恐惧焉。
  一停止以痴钝身好致唱导。不知正法说诸邪法。诳惑无智道俗。
  右无解作师者。是梵网之制戒也。愚闇之辈不畏当来。唯务眼前以净土教为名利谋。欲网檀越妄为邪说。诳惑世人之过甚重。是宁非国贼乎。
  一停止自说邪法言为正法伪称师说。
  右如此虽是各人所说。而其积恶归予一身。污弥陀教法。扬师范恶名。不善之甚无过之者也。
  上来七条甄录如斯。少学教文弟子等者颇知旨趣。予也年来所修念佛随顺圣教不用私心。不敢逆人意。又无惊世听。因玆至今三十个年。未尝遇患难。安静涉日月。然而比来十个年间。无智不善之辈时时纷然起来。非啻妨碍弥陀净业。又复污秽释迦遗法。何不加炳诫乎。此七个条之外虽有不法之闻。其事繁多难具纪述。总如此等不法之事。敬慎勿敢犯焉。若背此制者非予门人乃魔眷属也。当摈斥门下不复对面矣。自今以后各随传闻必当告之。若不然者反同党类。其过全如作者。是故今日普促门人集会一所。告命垂诫。虽先是有所闻未知谁人。悲叹送年序。而非可默止。越及于此事矣。制禁旨趣如斯而已。
  元久元年(甲子)十一月七日。
  沙门源空(御判)
  信空(法莲房)感圣(定生房)尊西(相缘房)
  证空(善惠房)源智(势观房)行西。
  圣莲。见佛(大和入道)道亘(玄教房)
  导西(敬光房)寂西(真阿弥陀佛)宗庆。
  西缘(兵卫入道)亲莲(性善房)幸西(成觉房)
  住莲。西意(善寂房)佛心。
  源莲(信愿房)源云。欣西(唯愿房)
  生阿弥陀佛。安照。如进。
  导空。昌西。道也。
  遵西(安乐房)义莲。安莲(如愿房)
  道源。证阿弥陀佛。念西。
  行首。尊净。归西。
  行空(法本房)道感。西观。
  尊成。禅忍。觉西。
  玄耀。澄西。大阿。
  西住。实光。觉妙。
  西入。圆智。导众(心性房)
  尊佛。莲惠(证法房)源海。
  安西。教芳。诣西。
  祥圆。辨西。空仁。
  示莲。念生。尊莲。
  尊忍。参西。仰善。
  忍西。住阿弥陀佛。镜西。
  仙空。惟西。好西。
  祥寂。戒心。显愿。
  佛真。西尊。良信。
  绰空。善莲。莲生(法力熊谷)
  阿日。静西。度阿弥陀佛。
  成愿。觉信(尊性房)自阿弥陀佛。
  愿西。
  私云。执笔法莲房也(右大辨行隆息也)
  送山门起请文三。
  睿山黑谷沙门源空敬投。
  当寺住持三宝护法善神宝前。
  右源空壮年之昔粗窥三观幽户。衰老之今偏望九品净境。是乃访先贤之古迹。更非下愚之今案也。然近闻华夷皆言。源空偏弘念佛道诽谤他教法。诸宗由此陵夷。诸行由之窒塞矣。一闻此言心神惊怖。又闻浪言遂闻于山门而及于众议。欲加严诫频达贯首矣。予于是且恐且喜。所恐者以贫道之所以叨劳众徒之胸襟也。所悦者自此永锁谤法之名也。若非众徒之纠断者何发贫道之困蒙哉。夫弥陀愿网虽普救济一切善恶。尚漏五逆谤法之辈。故彼佛本愿云。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然则劝念佛者谁谤正法。且圣道净土二门虽异。至其所期同在一实。惠心往生要集云。行者生彼国已(乃至)即从菩萨渐至佛所。跪七宝阶瞻万德之尊容。闻一实道入普贤之愿海。欣求净土之人又何弃舍华严法华等妙法乎。源空念佛余暇以披天台教释。凝信心于玉泉之流。致渴仰于银池之风。旧执犹存焉。今心又何轻乎。抑予所劝化者老后遁世之辈愚昧出家之徒。或来草庵剃头。或敲松窗述志。对此等人偏教极乐专劝念佛。是乃报色衰穷不能练行。性质闇昧不堪研精。是故暂措难解难入之门试示易修易往之道。佛智既设方便。则虽凡虑岂无斟酌。固非存教之是非。由偏顾机之堪不也。此事尚为法灭之缘肯止之耳。愚蒙窃惑。请取决于众断也。源空天性鲁钝不好化导。而有讲说由不得已也。后来若以僻说弘通。当受众徒严责。此所不可避也。此等子细先年呈誓词了。虽不及复陈。而严责既叠。不得敢默。覆述下情。只仰贤虑之渊鉴耳。所陈若以虚欺日别七万念佛空失其利。现当二世常沉重苦。永受楚毒无免出期矣。伏乞一切三宝护法诸神证明知见。源空敬白。
  元久元年(甲子)十一月七日。沙门源空。
  私云。执笔宰相法印圣觉也。

  遣北越书第十六
  今世归念佛门人中。多有无智诳惑之辈。不知一宗废立。不闻一法名目。内无道心。外求名利。恣作妄语迷乱男女。偏营渡世谋计。不顾来世恶报。奸弘一念之伪法。以文懈怠之过也。剩立无念之新义。犹废一称之小行。善根削迹恶火增势。为受刹那五欲之乐不畏永劫三途之苦。乃示人云。凭弥陀本愿者设虽五逆勿惧焉。从所欲造之可也。又不应着袈裟。只着俗服。又不应断淫肉(云云)呜乎是何言也。弘法大师释异生羝羊心云。但念淫食。如彼羝羊。此辈即其人也。亦是十住心中三恶道心也。诚可悲哉。如是之人非止妨余教法。乃亦失念佛行。劝懈怠无惭之业。示舍戒还俗之仪。此即附佛法之外道。天魔傥类。破灭佛法过外道之外道。只恐痴闇之人堕彼魔网也。凡念佛行者随分持戒。不造众恶。念念策励四威仪不懈废。又不妨碍余教余行。总于佛法作恭敬心。故善导和尚观念法门云。唯须持戒念佛(乃至)或得三万六万者皆是上品上生人。又观经疏云。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怀感法师群疑论云。志求都率者勿毁西方行人。愿生西方者勿谤都率之业。各随性欲任情修学。莫相是非即为佛法。递相非拨便行魔业也。祖训如是。慎勿从邪说也。又近闻北越有一邪人大作忘语云。法然上人日课七万遍念佛只是外方便也。内有实义。人未知之。所谓实义者信知弥陀本愿一念名号则必往生极乐。净土之业乃于是满足焉。一念即生。不劳多念。一念之外何重唱之。又有究竟实义。只是信知本愿而已矣。彼上人门人中迟钝之人未闻此义。利根之辈仅有五人得此深法。我即其一人也。此深法门乃彼上人己心中之奥义。择器传之。所不容易授也。如此邪说一无有实。虚诳之甚虽不足论。今为疑者自立誓词。贫道平生所述心行之外别有所秘之法门者。十方三宝当垂知见。日别七万念佛并空失其利益。圆顿行者初缘实相。具修六度至无生忍。何法更有无行而得道乎。乞愿缠缚此魔网者。速出邪见稠林。就正直之坦涂。以遁捺落铁城。登宝池金莲矣。抑彼诳惑之辈未读半卷书。滥称予之弟子托事于师范。或自立称名弘愿门义。或作邪书号念佛文集。彼邪书中先作伪经以为之地。所谓念佛秘经是也。又伪称华严般若等大乘经说云。不应劳作诸善。应当唯修一念(云云)彼书今现流布华夷。如此邪书所未曾闻。智者一见抚掌大笑。愚辈亦幸莫见误也。贫道山门已来五十年间广阅诸宗章疏。钻仰年积圣教殆尽。又或一夏修四种三昧。或九旬行六时忏法。显密诸行斋戒熏练。既至老迈身心劳疲。于玆深信弥陀本愿专勤念佛。然犹于他宗教悉致敬重。况素所贵真言止观哉。予之传持本山黑谷宝藏。若有所阙乃书写补之。初心愚昧不知予意。仅闻念佛心行叨怀偏邪之执。实可伤也。此趣先年粗载七条教诫之文。子细多端不能枚举也。呜乎北越程远。寄悠思于雁札。山川迢递。隔面万里之月。龙云相逐。容膝一佛之席而已。
  承元三年(己巳)六月十九日沙门源空。

  诸方答书第十七
  基亲取信本愿章
  双卷经上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已上)同经下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往不退转(已上)往生礼赞云。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已上)观经疏云。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已上)基亲熟案此等文自启发信知。虽为罪恶生死凡夫。深信本愿唱佛名号。乘彼愿力决定往生。如是信知焉。是以称名念佛日五万声更无他事。或云。信本愿人一念已足。五万称名更无益也。欲积多念者由疑本愿也。予云。念佛一声之外不须多念。积多念者不信本愿出在何文。或云。须多念者是自力心。故不信本愿也。一念已足。多念又何为乎。予云。凡自力他力者圣净二门相对论之。净土门中虽有正杂二修之别。共乘彼佛愿故皆名他力。圣道门者即难行道也。以是自力故。净土门者即易行道也。以是他力故。然则杂行尚非自力。何况称佛之多念乎。故善导疏曰。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专念名号定得往生。既言上尽百年。岂非是多念乎。且吾师上人日别唱七万声。吾从师踪。故唱五万耳。或又云。本愿是一念也。二念已后为谢佛恩。故善导礼赞曰。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已上)知是相续为报佛恩也。予云。佛好功德弥多品位弥高。是故行者相续多念则称佛意。是乃为报佛恩。非汝所谓之报谢也。
  兵部卿基亲奉上人书。
  近日道体安宁也否。弟子基亲辱承尊师慈悔。深立信于阿弥陀佛本愿。公务之暇唱佛日五万遍。顷有邪人。诘难多端。悉胸臆之妄谈全非师授之正道也。今别记吾所领解取信本愿之趣。谨呈之猊座下。又有邪人曰。深信本愿修念佛者。出家在家共不应避淫酒食肉等诸恶业也。予曰。在家且措。出家犯淫食肉无有此处。善导和尚不举目见女人。岂非是龟镜乎。伏乞受师贤判以防邪人诬说。幸甚谨言。
  上人答兵部卿基亲书。
  恭领芳书。承闻。君虽公务事繁深信弥陀本愿之旨。日别称名至五万遍。实是人中芬陀利华。随喜何极乎。且披见寄取信本愿一章。无有一事违愚怀也。邪人妄说固不足言。离圣教文恣立私义。实附佛法外道天魔所为。尚非面谒难尽。不堪痛叹。可恐可恐。
  指南钞云。答空阿弥陀佛书也。
  接来翰审道情。闻所劳日久矣。痛怀不少。但痟病设虽服药无验多不至死门。宜应保养。抑凡夫之出离生死也无如往生净土。往业虽多无过称名。称名往生是乃彼佛本愿行也。故善导和尚云。如无量寿经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已上)凡念佛之时应作是观。本愿不误必垂引接。此外不须别观行也。又往生要集临终行仪云。应作是念。如来本誓一毫无谬。愿佛决定引接我。南无阿弥陀佛。或渐渐取略应念。愿佛必引接。南无阿弥陀佛(已上)临终观念取要不过此也。又平常正念之时。称名积功。设虽临终不称佛名。决定往生也。其旨见群疑论。平生克决信于此处。宁临死门有所恐乎。
  三月十日源空。
黑谷上人语灯录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