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心学典论卷之四

  加贺实性禅院释道费无隐着

华梵第十四

  腾兰东游。显奘西往。贝叶日多。充车联驷。至于唐开元中释经录出焉。凡四百八十函计五千四十八卷云。余闻之佛经之为译。必非奉朝廷之诏弗敢从事焉。是故于其译主必选三藏法师能通华梵者。至其译义译文书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等九位之任。亦皆以挺拔一时义虎高才沙门。或者搢绅先生与焉。此所以昭明圣意而雅丽章句也。传曰。鲁共王得古文虞夏商周之书于孔子旧宅。然皆蝌斗文字虽则时人如伏生者无能知之矣。夫中华之人于中华典籍。犹且及其世移书易。不得知之。矧于西方大圣人之书乎。其书则梵文。其言则梵语。其音则梵声。不有亚圣开士。其谁能晓之乎。而复翻梵为华。华兴梵废。如阿耨云无上卢遮那云光明遍照是也。是故未能华文则不得通梵文。未通梵文则无由达佛意。此理之固然也。而佛经之于翻译也。大都在六朝以来。则其文体不上古焉。然故间者肄古文辞儒生多有以偷焉。若真鄙儒不知时变者也。吴郡王世贞艺苑卮言亟称楞严维摩。为鬼神于文者。此论当也。而未尽其善矣。何则夫楞严维摩之所以鬼神乎文也。内则有其不测之玄理之鬼神乎鬼神者存焉也。故直玩其文而遗其理。则未得以为善好佛教而达于佛理者。今不遑枚举两教广文。姑且指一二与。如佛顶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又如净名居士凭几默然无言。其理未形乎闻见则不可谓为文。不可谓为文则不可以梵汉分。不可以梵汉分则又何古文今文云哉。于是也左孟失其才。籀斯失其工。仪秦失其辩。杨墨失其能。孔老失其知。而鬼神弗能以喻其不测也。兹故佛教后文辞先义理矣。昔者自晋宋及唐。有罗什·跋陀·实叉·玄奘等诸师。乘运而出。佛教翻译纵横见焉。罔弗以磨义练理穷玄竭奥也。意者向使摩腾竺兰驮全藏而来长安。假手于贾谊·淮南·两司马·刘杨等。以为缀文润文。彼其为华藻加绣鞶帨有之。于义理为裨益则未也。二三子问焉曰。若然者文辞之于佛教果何如也。对曰。孟轲有言。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善夫孟氏之言也。吾亦云尔耳。文辞亦我所欲也。义理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文辞而取义理者也。若乃教中科文重复。卷帙所貤不同诸六经之简易者。故是立意之别。应机之异也传闻。维摩经梵本存五百弟子毕被呵文。什本即随其略也。法华八年说。梵文之多积至八里也。百千经大本藏于虬宫者。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尘数品也。由是观之。我佛教之昌大广莫也。譬若江波浸浔衍溢。沕潏澒泞升而盈释梵。降而迤娑竭。纵其阎浮提人欲获之读诵。何翅以蠡测海。以莞窥天。以莛撞钟之比哉。若乃诸经训诂援引。则古注存焉者。不与外典异也。而其间意义或未可一概焉。如楞严曰噬脐不及复有肯綮之语。此出诸左庄。其义亦如左庄取亡害矣。经中多有无为玄妙等语。此出诸老子。其义如老子取不可矣。故以外典解内典利害相摩。岂其容易哉。余尝读南山感通传曰。益州成都多宝石佛从地涌出者。乃昔迦叶佛时。有人于西耳河造之。拟多宝佛全身相也。又曰。其华趺有多宝隶书。亦皆已兴于古佛之世者也。嗟夫旷世历年象设文字。有若此者。则至夫六籍及诸史百子之言。亦宁无一二流于先佛之遗教乎。加旃如许巢夷齐四皓张东之属。其必于过去劫与闻般若一偈。不然也恶能招摇遁世。清虚澹泊修生保真。视一时功名富贵由浮云蜃楼也哉。呜呼噫嘻。悠悠邃古孰知其始。芒芒天地孰知其极。儒家之书。语宇则不逾扶桑落棠。语宙则裁止乎三皇五帝。过此以往推筴分为十纪。莫知其姓主年代。尚何及其政教乎。独有吾迦维之教。当时雕雕焉语尘劫。示华藏。章往因。委来果。国号佛名法门偈言。无远不记。无溥不说。是以其学业之至大至尊。方之于诸家。非适天冠地履之远。而其妙理所融。玄机所投。九世今也。十界此也。若夫六十四音。夷伊那何。兜禁昧离侏离鴃舌。亦何俟寄象鞮译然后知之者哉。二三子问焉曰。教言诚大矣。尊矣。盛矣。觉皇氏之道尽于此而已乎。对曰。何为其然也。禹言存而桀暴。汤法在而纣恶。释教充牣域中。人不诵之与无教同。诵不学之与无诵同。学不得之心而以行于身。亦与无学同。兹乃学之极已乎行矣。学而不知行失其所以学也。是以余尝疾夫博文之士特如忘不修身践言之甚。夫释氏无葆。道德以为葆。无饰。多文以为饰。无惠。教化以为惠。二三子一薰一莸十年犹尚有臭。请夙夜振业。有死毋霣矣哉。如有澡身而浴德。既其文复既其实。则造次颠沛无非教也。

文学第十五

  魏文帝曰。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信哉是言也。夫六经而下至于诸史百子。匪乎文则弗能以显其道也。匪乎文则弗能以传于今也。至若吾梵教之来东也。易贝叶而成竹帛。亦惟倚赖之而讨论润色矣。故谥仲尼曰文宣王。称佛曰释迦文。世间出世未尝不一其致也。请学者勿儢儢焉无竭力于兹务。或者脆薄自画辞以不能也。夫鷾鸸之架巢。蜘蛛之布网。蛣蜣之转丸。至乃?䙲之虫肖翘之物。皆有其智巧。莫非性起之德。况复人为万物之灵。仁义道德所备。宁缺文章黼黻之美。然其缺焉不为也。非不能也。夫其能者而不为。此之谓以人而不如鸟虫乎。从者问焉曰。然则欲学文者。何籍为之轨范耶。对曰。亡论六经。其他当依左国史汉老庄孟荀国策淮南文选诸部。优柔餍饫。积以岁月。得其文称意意称物。然后瞳胧昭晢可以入作者之域矣。然余以。诸业长乎纯焉者也。建安以前文其长乎。作者少作诗也。而六朝之文虽曰渐敝。而未之可废。何也夫才人收蓄旧作。转拙为巧者。譬由齐国之人取败素帛。染为紫其价十倍也。况其若二陆两潘沈任之伦。嚄唶词宗后世不易为伍者乎。若乃历代作者文体变改部类众多。于魏文沈约徐伯鲁之述略具矣。学者宜力操斧伐柯以取其则。不宜恃才率思而逸舆无方也。虽然人文之为体也。其始生乎性灵之自然。而与造化同于工者矣。是以学者或侅溺乎法度。而弗善变化则又不可也。要其归在于师心匠意神而悟旨不为一体所锢也。古之作者若相如之工于形似。子长之妙于肖物。班固之长于情理。王粲之能于辞赋。陈琳之善于表章。此皆天之降才不与其全者。而才之虽不全乎。亦各有檀其美。譬诸犹宫商角征之迭异调而悦人心。王嫱西施之弗同貌而动人魄也。是故学者亦乃就其家学之。去其短。袭其长。则可以集诸家之美而为大成焉。如或从自赏好以偏取。且相轻小。则不得免弊帚千金之讥矣。明有二李汪王辈出。首偈古文辞以新一时目。而其法则主修辞叙事。而不喜谈理矣。献吉劝人以勿读唐宋以来文。于鳞谓东汉以后无文。伯玉同于二李。元美独无固必。著述颇多众体备焉。夫此数子者信命世之宏才。如?梓皮革然。至其希古非今偏祖扼腕。人皆重以为议矣。虽然天下万物之轨。自礼乐形政以至于宫室车乘冠冤祭器书契图画之类弗得不咸皆徇时代以为侈靡窳楛也。而文辞特弗然乎。若其令文辞必上古。则亦书契非籀篆不须写。祭器非簠簋不许具。必服周之冤。乘殷之路。堂高三尺辨椽不刮。习隶曲礼威仪。振万武象韶濩。然后足矣耳。是皆所不能也。故荀卿曰。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而遍矣。周于世矣。又司马迁史记百有三十篇。而唐虞之时·夏殷之时·周盛之时·春秋战国之时。及汉之时文体各变。盖随时代之污隆弗得不然。其此之谓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壹矣。顾俾子长在六朝若唐宋之间。必也纪其朝事。列其代人而用其时文体。已然。至于吾浮屠氏语其舍。诸且又文章果可以贵叙事而贱谈理。乎。除夫历史杂记其他群籍皆替矣。然而古来未闻俞焉。是何故哉。盖夫天下之事未尝可以一能尽。必得众能以济焉。是故文帝典论曰。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又曰。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今顺于文帝所论。夫夫人能叙事。亦惟能之偏而非才之通欤。又陆氏文赋言之。曰。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而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烨而谲诳。虽区分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夫如陆氏所言。亦可以见其贵能变化而不守一体者矣。于此乎。吾尝试取于鳞文。以与左传史记尚书礼记等骈诵。相规则其文太过于佶屈。务于模拟而体裁之不相似也远矣。以故吾兹益惑之。夫夫人之所以夸称古文辞果焉在哉。然而近时日本文人。举慕于鳞专业。饤饾古言。模拟古文。唯句棘奇涩之体是学。其才上焉者犹可。其次焉多至有画虎类狗。故以吾观之。学夫于鳞等学古文不若。学古文不学之。复古捷径也非与。且夫今之学文者。辁才儇子亦相习危其言。诋娸韩柳欧苏曰。不能古言矣。殊不知四氏学于古不在模拟饤饾。唯论其才之与法何如耳。故子瞻有言曰。余尝于章序臣家见一墨。背列李承晏李帷益张谷潘谷四人名氏。序臣云。是王量提学所制。患无佳墨。取四家断碎者。再和胶成之。自谓胜绝。此其见遗者。因谓序臣曰。此亦好奇之过也。余闻。之制墨之妙正在和胶。今之造佳墨者。非不择精烟。而不能佳绝者胶法谬也。如不善为文而取五经之语以己意合而成章。望其高古终不能佳也。夫若是则灼知。于宋朝非无古文辞之学。然弗获其才。则徒以之谬胶制墨也已。虎林郑之惠序苏氏文集曰。自南华后长公一人而已。俗儒泥古疑今。拘儒是古非今。谓三代秦汉而下无复有文字。辄以长公侧于唐宋诸人之例。此宇宙之间一大不平之事也。余意。今使子瞻而在与诸文人斗其才。则雌雄奚若哉。古来以诸葛亮与苏轼称天下奇才。呜呼诸葛死而久之。不能走生仲达也。又览茂卿尺牍。答问犹尚尚犹字法曰。学左氏文则用左氏法。学孟子文则用孟子法。若混而用之则缉锦以布者类也。此言非也。何则夫古今学文之人。有颛乎一家焉。有杂乎诸家焉。即如彼所言。则其杂者皆名混法而不免锦布之毁。然于其颛者亦轶相齮龁。好左氏者以孟氏为布。好孟氏者以左氏为布。若然者将使谁断其胜负哉。呜呼盖亦不思也已。艺苑卮言曰。孟氏左氏战国策司马迁圣于文者乎。如此则虽古文辞家。未尝剖锦布乎左孟也。又曰。日取六经周礼孟氏老庄列荀国语左传汉书。西京以还至六朝及韩柳。便须铨择。佳者熟读涵泳之。令其渐渍汪洋。遇有操觚。一师心匠。气从心畅。神与境合。分途策驭。默受指挥。台阁山林绝迹大漠。岂不快哉。如此则虽古文辞家。其比缀法度固已参酌百氏。综缉众妙以不肯为一家之奴朡者章章矣。其余泛稽沈休文文论·韩退之进学解·柳子厚所以为文之说。佥曰。于诸家异轨同奔。同工异曲。而未见学某文则用某法。不可混彼此之言。故知。世儒好奇。横失立规也。大氐有文章法度四焉。曰。字法·句法·章法·篇法。以此四法为女红。以群言丽藻为色丝。以自家觚翰为机杼。织出一纯美锦。可以新奇绚烂焉。至其他规矱。熟读古文。祗祗庸庸。毋自肯录录然为时人稠浊所乱也。先秦以来文人多少。然其法无定。奇才者独得焉。余亦少好古文。作为绮语缘饰法门者。虽然堲夫慕二李者过诸古学。犹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也。是以弗顾当世侧目。纵言而至于斯矣。且夫我佛教之来也。昉于东汉盛于六朝及于李唐。而至于禅林翰墨之多疏榜体裁之定。益降在宋元之间。以故若谓东汉以后无文。劝人勿读唐宋以来文。则二李之业之于吾属也不便矣。夫文譬则瑚琏焉。道譬则黍稷焉。与其器之瑚琏而失黍稷也。宁得黍稷而器之不瑚琏。以故若谓偏主叙事而不喜谈理。则二李之业之于吾属也亦左矣。二三子问焉曰。然则释氏而学古文辞者。其则若之何可。对曰。大较依前所择古书以定法度焉。至其取语于佛经若祖录以属谈理之文。则乃与古文异轨同奔。同工异曲。奇语百出。变化纵横。鬼隐神显。风发雷疾。有以放怫于孙吴之用兵则善。

诗偈第十六

  拾得诗曰。我诗也是诗。有人唤作偈。诗偈总一般读者须子细。夫诗之与偈异而不异。不异而异。夫其所以不异而异者何也。盖偈亦道人言其志之所之焉者也。故其平生之所作为。赠答述怀送行登高之类。大都真率闲旷之辞。而不同于诗人绊荣辱惜别离之趣也。夫其所以异而不异者何也。盖吾释氏之为教。尝皆假中华文字以倡者也。故若夫重颂讽颂之制。弗得不特放于风雅之典。其已放焉。则其一唱一咏宜当守法度以协曲调可也。此自古释氏豪杰。所以傍从事文儒而弗敢遐遗也。弇州诗评曰。诗旨有含蓄者。有玄妙者。偈之为学尤尔。曰。眼目中含风雅。风雅中含眼目。使诵之者其懦耆之不图知。譬由子房状貌如妇人好女而知勇万夫也。然是作也。难于诗。何则法门之理道人之情。有咏之者率易多姜桂之辣也。若乃诗学当以汉魏盛唐为法则焉。勿学宋朝之诗也。而其籍则文选唐诗选及诸儒批判足矣。不须指南于兹。第释氏之诗名称意味难尽从。故宜得诸格调而不必文字剽拟焉。此秘密工夫也。近时儒生学于唐者。非唐诗选中文字则不为用。少年释氏皆肄其业。而名称意味不能变改。故多作朝廷台阁从军宫怨诗。至有失道人面目。无乃不可乎。余每览唐诸宗师作古风若近体。其辞与意共皆咏其所涵养之道。而未始兴诗人混肴焉。然亦至若诸诗人作。则其游兰若登浮图送沙门等。必用释典文宇故实。杜甫王维岑参集中特然。然则释氏之伦固采材自家为诗。曷尝淈唐人轨度焉。且夫才士之属文也。犹画工之貌人物。其才之高下长短受乎天之分定矣。若乃貌佛仙。貌圣贤。貌道人。貌官人。貌武夫美妇智者愚人者。唯才士之所貌也。是故心学高士苟欲由文假辞以观志于天下后世。则可不慎其所貌乎哉。二三子曰。谨闻命矣。然吾党学诗偈者。将师承于何籍耶。对曰。寒山拾得其诗之神乎。禅月杼山卢阜其诗之圣乎。雪窦天童颂古其偈之神乎。祖英之集其偈之圣乎。其他古今高僧之作。可准之以简练取舍焉。

总序第十七

  右十有六篇。品目分刌科条已备焉。而起伏照应通贯弗偕。读者当以殿最为一篇而见。如其偏解局说。则义亦从而不明也。今乃逐篇宣序者如左焉。
  万物有本。其况心论。一部述作。初篇思存。后后篇异不离觉原。作宗原第一。
  佛语宗心。楞伽玄旨。摩诃衍法。规模皆尔。入道之功一日千里。作大乘第二。
  四教义珠。五味分品。金口所宣。何其详审。牵退席衣。劝醍醐饮。作圆教第三。
  心学之道。别传祖堂。灵山花绽。少林联芳。教家侯伯。祖宗为王。作别传第四。
  一修是妄。孤性违真。性修两会。当契能仁。我法难思。讵比孟荀。作性修第五。
  见佛性者。起行殊涂。超彼教道。义孔渊乎。好语可据。江西马驹。作长养第六。
  大道下衰。学者由径。天下滔滔。时论难定。温故知新。不致听莹。作论定第七。
  叔世宗师。不得纯粹。其愆何繇。利名为崇。欲使后人。恪履遐轨。作宗师第八。
  学道便宜。莫最文字。譬如耕田。必以来[耜-呂+目]。不立之言。须择真伪。作不立第九。
  世出世间。一切境界。未见纤豪。不生心内。仲尼所倡。宁其心外。作儒教第十。
  古言孔老。以为莛楹。大道之本。孰择而精。鲁连一箭。欲止战争。作道教第十一。
  左右两教。升入妙宗。维事维理。罔弗融通。海印炳炳。天珠重重。作释教第十二。
  韩欧程朱。讥我太横。兹土愚儒。吠声犷犷。非以文辞。焉辨邪正。作外魔第十三。
  华梵殊音。齐楚不啻。贝多难知。科斗是类。欲通彼诠。当学此义。作华梵第十四。
  言之无文。岂能行远。儒释达人。游息秇苑。操觚含毫。莫不华婉。作文学第十五。
  诗偈唱道。妙义是多。心学诸子。宜熟吟哦。情唯守道。何娆诗魔。作诗偈第十六。
  总别二门。喻架屋规。杗桷相依。屋言成矣。依者所依。匪同毋异。作总别第十七。

  跋心学典论外魔总序后
  余既染指心学典论十五篇。而今复见其所寻着二篇曰外魔曰总序者。得合读之。然后益知。心学所论之公而且至也。其体尤超逸而不伤格。古色与生气相合。读之如明珠美玉乍出柜。光辉灿然。宛夺人目。呜呼丛林自是真有文矣。读者当以此二篇为一部正鹄可也。
  岁辛未三月之望。甘露元皓题。
  凡三万三千六百十一字。
  心学典论卷之四(终)

心学典论跋

  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患厥不焚者。世间之愚也。学佛之流也。不忧其乘缓。而患厥戒缓者。出世间之愚也。是以夫尽结脱尘者。犹隔视听于祇园焉。擎角扬鬣者。俱与主伴于毗卢焉。岂非其知愚之所以为颉顽已甚远耶。我实性隐老和尚。尝着无孔笛集而盛行于世也。然今不肖(越宗)请此心学典论三万有数千言。以锓梓于京师。谋与前籍并行者。其故何哉(越宗)先是事于一二硕德而为日矣。自觉既得欢喜之地。而宽保末年北游于加国。觌和尚于龙山。初瞻其道貌。则巍巍乎如泰山之于众岫也。渐闻其话言。则洋洋乎如巨海之无涯畔也。若夫提宗要而入无象。随机变以为对扬。则黭然倜然有鬼神不可以测其由者。于是乎(越宗)折杖栖止。而拳拳服膺。夙夜扣以至道矣。和尚一日从容谓(越宗)曰。学道之人有术焉。女尝知之耶。对曰。未也可得而闻与。和尚曰。而与当今耆年。其器恶知不若于费也。而以其道望诸费。则由七雄战争之于三代垂衣也。此岂有他故。盖以学弗绳于圣谟也(越宗)闻其言奋焉而退。乃自取诸圆顿修多罗暨唐咸通以前禅书。以反复研穷之。则乡和尚之所示。巍巍乎如泰山者。洋洋乎如巨海者。黭然倜然鬼神不可以测其由者。壹皆于斯见焉(越宗)乃蹶然而起。遽诣函丈白言。老和尚何不欺(越宗)之久也。和尚微微笑而已。嗟夫(越宗)之往所失者。非为戒之不急焉。非为定之不务焉。即是乘之缓焉已矣。然推(越宗)所尝失者。以图他人知。其必非毋同病病者。既而知其同病病弗复弘其所以为自病以为他人病。则甚为不仁矣。由是遂再三力请以刻斯典焉。庶世之同志之人。口诵家颂。以开寤正义。于彼大道之多岐不亡羊焉。若夫篇中博洽玄奥。尚论儒释。驱逐外魔。以倡百虑同归之指。则(越宗)之所弗能知。自大方之君子存焉。宽延辛未秋七月日。不肖门人(越宗)稽首百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