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溪岚拾叶集(菩提心论抄第二)。

  大阿阇梨事(附菩提心论。私苗)。
  师云。阿阇梨者。明解正行二义也。大师御释用正行义给。律宗五夏之阿阇梨。十夏之和尚也。光记云。觉我世亲长声呼云阿阇梨耶。翻轨师(文)。亦云明解师(云云)。
  问。龙猛大士受何师。说菩提心论耶。答。山门大阿阇梨者妙吉祥也。东寺金刚萨埵(云云)。三井金刚智(云云)。此三义共皆有凭据也(云云)。
  寻云。以前三义何证据在之乎。示云。山门义者。依海云血脉。以文殊为阿阇梨云。东寺义者。真言相承次第。大日·金刚萨埵·龙猛次第间。以萨埵为大阿阇梨也。加之东寺流。以瑜祇经为最极秘事也。所以瑜祇经云。此名普贤金刚萨埵三耶三十七智。甚深相应大阿阇梨(文)。深可思之。三井义云。凡西天大阿阇梨者。皆是得瑜伽圣者故。直持佛语。不依色经卷也。内览令然高德也。故不依书籍等也。而不空三藏受口决于金刚智。今论译出给也。故云金刚智造也。智证大师御义也(云云)。
  天台释云。天亲·龙树内鉴令然。外适时义。各据一门(文)。
  寻云。海云血脉如何。


  ┌─一行─义林
  │                ┌─义真
  达磨掬多─善无畏─┼─玄超─惠果─义操─法润─法全─┼─慈觉
  │       ┌─传教     └─智证
  └─义林─顺晓─┤
  └─义真
  大日萨埵。海云。
  义操。
  妙吉祥。龙猛。龙智。金刚智。不空。惠果。
  金。惠则。元政。慈觉。
  示云。空中现真身多身事。文殊所现见。故净住寺相传。两部共塔外云也。是真言相承法界空也。若尔者。义决于塔内受金刚界云。约他受用应化身为一机。如此示现也。非实相承意也。故以塔外为相承本也(云云)。
  寻云。达磨掬多罗者。谁人乎。示云。龙猛欤。又一义云。龙智也。又云。达磨掬多者。此云法护。悉地宫人通号也(文)。

溪岚拾叶集。

  寻云。何故最初标大阿阇梨云乎。示云。显教虽明内证法门。逗机情故。任所化情领说。故必不要相传也。而真言不依所化情领。向自性所成眷属。说内证自受法乐教。故不闻师传者。全不可知之。故真言以相传为本也。依之为显相承义。标大阿大阿云也。义决云。此法法王秘法也。乱不可授人。必佛佛相付。若不决明师。辄而被得毁法罪。堕恶道(文。取意)。故真言法门以推量不可云事也(云云)。
  上根上智事。
  问。真言所被机限上根上智也。将亘三根欤。答。今论文上根上智(文)。付之此教是遍一切处自身成佛法也。依之五大院依义释(云云)。五种三昧开真实相一生成佛(文)。是非逗众机了。加之摄真实经为钝根人。从大智海中略出秘法。六波罗密经或复有情造诸恶业。为彼说诸陀罗尼藏(文)。大妙金刚经云。为上中下三根众生说真言(文)。此等文专为下根见。今何大根上智云乎。答。金刚顶经疏意。于机出多种。一当经所被机。次一切冷明机也。当经所被机者。自性所生内眷属也。一切冷明机者。广指凡夫具缚辈。是信本来成觉义类。皆摄一切冷明机也。金疏下云。凡夫具缚尚得得闻知(文)。此意也。苏悉地疏云。二立上中下三根。以显机只属中下二类。以真言机为上根也。此释意望显机三机百劫修行。以真言本来成觉机为大根也。又于真言上根机分三根。又可有此义也。苏悉地经疏云。问答备缘方进。是为中下。阙缘而进。是为上也(文)。此于真言中分三根释也。
  寻云。上根者阙缘而进。中下机者备缘方进云意如何。一义云。上根人者不简依处善恶。不论时节好要。不待众缘。故云阙缘。中下者具胜缘修行。故云备缘也。一义云。阙缘而进是为上也。云者。上根本来成觉悟开发故不待修行缘也。一念信解立。即毗卢遮那极果位故。全不待修行缘也。中上根必待修行缘。遮那妙位故。云备缘方进也。一义云。直入顿机本来成觉。悟发后不用修行方便也。但其菩萨界常修常证报。如来常满常显云。本觉佛上其菩萨界意用本来修行事可有之。是非转迷开悟之修行也。且是自受法乐修行可云也。仍智证御释云。如实知自心。即是一切智地受不用修行(文)。智证释此文分明也。大师御释阙缘而进释可出之。
  寻云。本来成觉上用本来修行事如何。示云。觉大师释云。顿中之渐(文)。义释云。不行而行。不到而到(文)。是本觉信解虽立之。违缘发来时。为治妄缘立本觉自受法乐行也。花严云。宗顿悟顿修(本觉修行)。渐悟渐修○渐悟顿修顿悟渐修(文)。深可思合之。
  问。上根上智者其义各别也。将上根即上智欤。示云。上根者五根中信根也。义释断菩提心为同句。云菩提心者。白净信心义也(文)。是则真言行者所发菩提心者。信心开发名初发菩提心也。真言本来成觉旨令被九界机缘故。凡夫情识不可解了故。只发信心劝也。依之文殊仪轨云。此法为最上乘者说。根性下劣者疑惑不能信。众生性净故即出一生中使成最正觉。若随此法者。应作如是信。或起一念。我凡夫云。同谤成佛旨为上根也。次上智者于信心上发本觉智。本觉成佛解了立名上智也。义释一云。于内证心地得深信力。萨般若心坚固离业受生。此释一念信心发。而其上解了。立离生死业缚身云也。
  有大度量勇锐无惑事。示云。大度量者。指顶上上智也。勇锐无惑者。指上根也。无惑者。无迷也。只是疑惑云也(云云)。一义。无惑者。从见思粗惑至无品细惑迷无之云也。何者真言说如来内证塔界。明本来成觉旨。故无一分迷云故也。五大院云。而此会中都无具惑眷属。弘法大师云。等觉难见十地何伺。是始觉修成十地等觉者不知本觉旨。故非境界云也。难云。若尔者。于凡夫有何得益乎。示云。凡夫本来内证眷属故。一度解之者一念断。立品微炎超三祇意在之(云云)。一度行法皆超三祇(云云)。金刚顶疏云。显教三无数劫勤精进功由此经力即成就(云云)。依此释故。真言教意有无量动修行功能云。故经劫数云也宜修佛乘事。
  寻云。今所谓佛乘者。与天台超八圆同异如何。示云。天台超八圆对四味三教云之。故待粗论妙也。真言一大圆云。陀梵士等外道法。乃至畋猎渔捕マテモ皆是本来修行谈。故是名一大圆也。大师释云。若就真言而立教者。应云一大圆教。如来所演无非真秘密迹故(文)。教时义云。虽真如法界无垂。而成真如法界自心佛。名遍一切自心成佛之教(云云)。是一时一佛一教谈。故取万法总名一大圆融教也(文)。
  寻云。本理大纲云。跨节三身超于八教。一大圆教也(云云)。是以超八圆同真言云。如何。示云。与夺二义可有之也(云云)。
  问。真意以师资相传为本。全不许自解佛乘欤。ハタ许之欤。示云。有二意。于四种法身中。若依法身自受用边者。无师独悟佛。本来成觉如来故。不可有资师相承。若依他受用应化身边者。必用师资相传也(云云)。难云。付法身自受用。既有自受法乐说法。何不许师资相承义乎。又内证眷属既闻法身受用说法。何无得益乎。若然者。尤以师资相承可为本。示云。内证说法者。他受用也。所化金刚萨埵也。是约九界方。故有自受用法乐得益。又有相承义可云也。是菩萨界常修意也。若依法身自受用边者。能化所化俱本来成觉体。故无相承义。又无得益欤。
  寻云。于内证他受用自受法乐义门如何。又于教主有得益乎。示云。自受法乐花香灯涂菩萨。各以自身供养毗卢舍那佛。四佛又以嬉仿歌舞四菩萨。供养香花灯涂四菩萨也。是名自受法乐也。又此等仪式皆为如来庄严故。令悦如来心云。以之可名如来得益云意有之欤。花严经文云。令诸佛乐转受增胜(文)。是等皆增如来庄严云意也。示云。真言相承是法界宫也。全非凡夫迷情思量分。以六识情为中道云事。是迷谓分限也。何九识外置六识。可辨能发所发乎。真言六识是本来俱德。全非迷情乎。故约九界边者。常恒说法也。依此意可论相承也。转迷开悟皆是九界分拭也。若依佛界者。本来如来也。何可论相承得义(文)。示云。止观相承此意也。约应身一段。此仪者二十三祖师资次第相承也。是因位时事也。果满之时无师独悟也。是本来如来故也(云云)。
  寻云。若尔者。真言相承教主一向限他受用身欤。又法身自受用无说法。所化无得益可云也。如何示云。法略宫说法四身平等无差别。以自受身自受法乐教主云也。而为金刚萨埵自受法乐说法云。此缘物トテ。说方他受用身也。サテ先不知此事。今习此事云金刚萨埵传。受方菩萨界方也。若依法身自受用边者。金刚萨埵大日如来一德。初无传受义本来德用アリケリト云也。难云。若尔法身自受用边。何不论相传义乎。又可有得益欤。如何。示云。法身自受用本来成觉也。所化又大日一分具德也。故传受即成无师独悟。传受故非付属流义门也。又大日如来一德一德本来眷属。终日得益生界不灭。佛界不增也。
  担心决定事。又云。担决定故魔宫震动(一)。十方诸佛皆悉证(二)。常在人天受胜快乐(三)。所生之处忆持不忘(四)。师云。此文四德。或开人天为五德。
  寻云。誓心决定云。于何位具此德。如何。一义云。唯天台宗者。名字位也。准余教者。顺解脱分位也(云云)。一义云。担心决定者。大日经三三地品所明。初二三摩地分齐也。于担心决定有浅深。若浅初三摩地。若深第二三摩地也。义释云。初三摩地释云。未能具有欢照之惠。但有求佛之心。而未能了达自己身之本性行功德。但有惠性。能于生死之中。最初发心求佛果。此是初三摩地耶也(文)。释第三摩地云。以得如真智故。能离无量分别妄见之网。善灭诸戏论。安住真实相中。然此实智即是菩提心也(文)天台名字位也。依此文者。名字不退云也。
  寻云。初二三摩地中。正可取何乎。示云。秘秘。已上相传义。大日经疏十一云。未得法身地者。世世生处常在人中。天上得离障。见佛闻法(文)。
  寻云。魔宫震动意如何。示云。惠心别正法念经释云(云云)。云。魔集氏族故。有发大菩提心者。叹此事。心娆乱不见五境界。故云魔震动也。苏悉地疏一云。大菩提心为归依处。若不安住大菩提心。一切所作即为竞倒。若得安住。世出世法坚固不动。不为魔之所娆乱。故云归依所也。
  一。誓心决定魔动震动事。示云。此菩提心功能也。过去现在因果经云。时第六天魔王宫殿自然动摇。于是魔王心大懊恼。自念言。沙门瞿昙今在树下不动。久当成正觉。此等心也。深秘实义担心决定即自证极位也。所谓净菩提心白净信心(疏释)。此信定时即初地净菩提心也。此初地是一切众生本有萨埵。普贤大菩提心。是实智自心开发位也。显得无始本初万德故云初地也。此初发心位之外建立位地。皆是开显此位万德之教门也(疏释)。故此担心决定者。即净菩提心决定。初地故为自证位。摄真实经守护经等。于月轮观说五秘三昧。其第五三昧名安住三昧。即今担心决定也。月轮观净菩提心观故心月圆满。是自证满位也。即真言多只立十地。能出此生满足地波罗密等云是也。万行接十度。故诸位只十地也。又真言地位皆对字门立之。对五十字立五十位。对四十二位立四十二位。对十二点立十二地等是也。而十地者●○●十点也。十二字中●遍一切。故别不立之。故唯十字也。又此十字是只●●●●●五音长短开为十。合之只五点也。只五轮成佛也。只五轮成佛也。此五转只归●一字。即普贤门大日一印会是也。如来十地功德接在初地。为自证顿说顿证位故。今担心决定即顿极证得也。次魔宫震动者。降魔地也。自受用降魔成佛后(已上)。故四魔所照自心佛名字。故虽俱时自证上烦恼菩提等归自字。故云成佛从十方诸佛皆悉证知者。五相后诸佛加持也。可见彼。
  私云。菩萨实义成佛外迹可思之。是则正觉后降魔习也(云云)。
  一。常在人天忆持不忘事。示云。于此文有教门实义。教门边者只叹发菩提心功能也。疏十一云。第二法者。由具戒故常复生于人天中。此谓未得法身地者。世世生处常在人天中。天上得离障见佛闻。此即大利也(文)。以此等文。古圣发心以后。如说修行以前功德叹云。或灌顶也。二种传法结缘是也。今出结缘分功德。住初二三昧耶见。已入已离一切初心云。常在人天功能在故云。或上十方诸佛皆悉证知为自证以今常在人天。为化他天人师义(文)。又一重深秘义。人者曼荼罗即台藏。台藏地曼荼罗故。天者天曼陀罗即金界。金界月轮故为天曼陀罗(云云)。又重秘秘中秘。人天即自本法身自性体故。即抑菩萨报人天为法身当体故云常在也。次所生之处忆持不忘者。自余三恶赴自性成佛也。胎藏有十界曼荼罗故。三要故法已体也。三恶贪(鬼)嗔(地)痴(畜)之果也。贪嗔痴法力般若解脱三点也。凡自宗自性身者。六道四性之中。蝼蚁蚊蛇之间。其发心证得身不改形相。即为自性身。此一身中具十界一切众生。生开之为台藏四重法界圆坛也(云云。已上)。东寺。
  问。胜义行愿三摩地三门菩提心。今论初明之欤。ハタ大日经等有之乎。示云。菩提心义一云。行愿者。两部俱明五大愿。十波罗蜜大日经大悲为根句。金刚顶经三十七尊十二神变中。十二神变。又云。利益安乐无余有情界胜义菩提心者。大日经如实知自心。金刚界胜义空。三摩地菩提心者。大日经大觉三摩地。大悲台藏发生三摩地。法界台藏三摩地。金刚界阿波波那伽三摩地(文。取意)。聚集此等文意名三门菩提心欤。
  问。真言上乘实义有修因向果义乎。天台不可有修因成果义。但又不可遮有意。若有之者。此教果上内证所谈。本有常住教法法也。同诸教常途施设。不可云有修因感果义。爰以义释云。而实无觉无成也(文)。或云。实无能入之人。无所入所(文)。若依之尔者。金轮秘甘要遮那眼目也。正云。诸佛昔在因地。乃至成佛(文)。尔者如何。
  私云。东寺为难事也。
  答。秘教如来内证所谈也。爰以五大院佛在内证说已因果欤。以此因果普乐法界(文)。故知。因位无阙灭失果上无极圆能也。只是因果共本有常住因果互备。昔在因地者。指常修常证边。乃至成佛者。常满常显。方是正三摩地菩提心意也。但胜义行愿俱有同显教意。故可有修因感果义也。然而是非教正意也。何者安住三摩地菩提心之上妙用名胜义行愿也。而一分同显教意有之。故从显教分有修因感果云也。约真言意者。不可有之也。是本来舍劣得胜。本来大悲方便故也。智证释云。若总论之。义家存浅略。甚深秘门在。师曰(云云)。是明修行断惑义之处属浅略。本来成觉义在口传云释也。
  问。今论意如何断戒法乎。进进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文)。付之戒是遮恶持善防非止恶门也。爰以七支无非小乘戒法。以身口为本。十重四十八大乘戒法。以意地为本。大小虽异同制义制诫门也。未见之处也。以智惠慈悲等。为戒法云事。答。戒有大小权实。五戒十善世间有漏戒。二百五十戒小乘声闻戒。十重四十八等者。圆顿大乘耶也。天台戒正依法花。傍依梵网。佛性常住金刚实耶是也。而秘教之戒者。天台圆顿耶上事理俱密。三密平等以菩提心为其戒体。开本来成觉知见处。防始觉修成非。是名戒也。于此戒有二种。一者有为戒。二者无为戒也。有为戒者。显教常途诸始觉修成谈。故其体非常住。本来成觉上立戒体。是时名无为戒也。其戒相大日经一部说七种戒品。以之名三昧耶戒也。行愿胜义二门。通显教之方如诸大乘经戒体行愿绕益有情戒。胜义摄善法戒摄律仪戒也。三摩耶一种今真言本来成觉戒体也。
  寻云。于本来成觉上立戒相事如何。示云。本来成觉如来有防非止恶德。是名持戒。依之根本大师破南都义云。约分论之者。蝼蚁蚊蛇持戒。约究竟论之者。等觉已还皆破戒也。究竟佛果持戒释。是超于三世分拭本来果德。无始觉修成义处名持戒也。而天台圆顿戒本来成觉落居。三世内修持之。本来成觉落居。故不及真言也(云云)。
  寻云。圆顿戒相如何。示云。于一念三千法有寂照。二义者定惠也。于此定惠有防非止恶义。是名圆顿戒也。故戒体一往亘色心二法云也。克体之时限心法云意。色心二法中。以一心为总体故也(云云)。寻云。若尔者。不依作法受得发戒体耶。又未知三谛三千妙理者。事相作法受得发戒体乎。示云。小乘犹有十种得戒。况圆教意观三千境之时。何不发戒体耶。别解脱戒一意也。又纵虽不知三千三谛理。作法受得任运法尔道理故。发得戒体也(云云)。示云。于大日总体。文珠取智惠一门。观音取大悲一门也。若尔者。取戒一门人何菩萨耶(云云)。但种子阿字也。知●字不生旨。是持戒人也。若不知●字义。是名破戒也(云云)。
  有为无为戒事。义释云。有为戒者。此是修行方便故云有为戒也。然无为戒者。即是本性戒。是非修行。是修成对此有所行之方便。故云有为。然深观即同无为戒也以不离●字门故(云云)。又云。汝等当观阿字义。密秘教中而作佛事。若不即是住于放逸也(云云)。又云。受持三世无障碍戒智。于身口意。奉献如来诸有所作。随此而转。即是心性菩提心(文)。示云。无为戒者。住何字不生理处名无明戒也。是名三世无碍智三平等戒也。是超过三世智上立戒故也。又云。三摩耶戒以杀盗淫妄等重重十恶摄偷兰遮。以始觉修成解了名重罪也(云云)。
  私云。杀生等重罪者。持有漏生身之体。故属轻垢也。始觉修成见指自性本来之佛体。故属重罪也。深可思之。
  寻云。三摩耶戒与圆顿戒同异如何。答。可同。若同云者。秘教说七种戒品。故云戒体其旨甚深也。圆顿戒于三观立戒名。借梵网威仪为戒相。故其仪遥异也。依之弘法三摩耶戒不同常途者。即指根本大师所立也。若尔者。说戒智证决唐圆顿戒三摩耶戒成一致之旨初如何。此此事自门他门教相诤论也。自门教相意。唯理秘密上立事理俱密。故圆顿戒为理秘密戒。故中道为戒体。秘教三摩耶戒事理俱密也。于圆顿戒上付三密法体。立本来防非止恶为戒体。故名事理俱密戒。虽有事理不同。于戒体者同云也。他门始终各别云。故智证大师入唐时。宗睿僧正此事侘于唐朝可决之(云云)。而智证大师于唐朝。问此事于法全阿阇梨答云。圆顿戒三摩耶戒是一也(文)。若尔者。弘法释不足依用欤。宗睿侘智证大师疑问云。睿山仁法师说戒词云。三摩耶戒者。前所传菩萨戒是也(云云)。而高野海僧都说戒词云。菩萨戒与三摩耶戒不同也。三摩耶戒不同常途(云云)。此事未决是非(云云)。法全阿阇梨答云。菩萨戒大通大道。三摩耶戒微细谈戒相。不可异解。仁法师义可为正义(云云)。此释意谈大意名圆顿戒。委细谈名三摩耶戒。然而戒体一云也。依之山门戒坛圆顿三摩耶戒。其体同故受圆顿戒。后别不受三摩耶戒云。传受两部大法也。东寺菩萨戒三摩耶戒各别云。故不立菩萨戒坛。云上受南都声闻戒。传习两部大法灌顶之时。初受三摩耶戒云也。而三井寺立顿圆戒坛云者。为根本大师门弟。两处立戒坛者。可为破羯磨罪之由。山门勘申之。爰东寺菩萨戒与三摩耶戒各别之由申之间。依之三井寺可立三摩耶坛之由奏闻之处也。而智证大师免圆顿戒三摩耶戒一云。故违此决。故成破羯磨之罪云止止之了。
  寻云。显教密教不同。显教于三千三谛法门谈之。真言于三千法上。谈三密四曼义门故也。戒体又从此可不同欤。若于戒无不同者。显密二宗有杂乱失。若尔者。三井义势圆顿戒外立三摩耶戒。可何失乎。示云。显密二宗废立诚如难势。但不立天台一念三千。直立三密四曼事。全无之。又不立圆顿戒。直受三摩耶戒事。不可有之。若各别传受之者。如东寺义势。全非智证大师决答意耶。仍大网微细之不同。非别戒体云也。若受圆顿戒。其上受三摩耶戒之者。非所遮。凡根本大师戒体御本意。只一乘三乘诤。三摩耶事不及诤论也。示云。不空菩提论同听异闻。敬贤授给名授菩提心戒及心地秘决(云云)。当时山门所用寺家戒体也。是用三聚净戒羯磨。戒相十重禁也。不违妙乐十二门戒仪也。サテ传法灌顶之时。三摩耶戒微细故持具也。一行禅师闻书名禅要也(云云)。
  寻云。三摩耶戒与圆顿戒。戒相遥异也。仍同耶。师云。戒相名言异。于戒体者全同也。今同云事戒体事也。
  乃至成佛无时暂忌事。
  问。受三摩耶戒人。有退失废忘义乎。若有之者。今文无之云。若尔者。初心凡夫初入三摩耶之时受之。何无退失义耶。爰陀罗尼集经中说释迦法举退云。非真言行者相续修行时。乃至成佛时不可忌此三门。誓护意也。浅略义。一义云。实无退失义。顿机置不论之。虽渐机也初发心时免发此无作律仪。至成佛全不可退失。圆顿戒一得永不失。犹不论退转。况于秘教乎。最初初发无作功德。遍法界与如来无异。更不可有退转义也(云云)。
  寻云。历缘对境妄失三摩耶戒者。何无退失义乎。抑无退失者其位何耶。示云。纵废三密行解。一念无作功德发无退失也。但不退位者常在人天分齐也。又发菩提心人有忆持不妄德。故世世不可废三密解。其证据义释第六云。今此菩萨律义亦复如是。虽最初心乃至四十二地阶次不同。然一时普遍法界发起无作善根。即故如来更无增减之异。复次如初发心时。一切功德即与如来等。从此已后经无量阿僧祇。于一念中恒殊进。深转广不可思仪。以此义故名为秘密中无作功德也。但家家举三摩耶事。一义云。不了本来成觉义。令被浅略机欤。或未发菩提心者也(云云)。
  三摩耶事。义释云。三摩耶者。即是不可违越义也。略而言之。即是戒义也(文)。又云。三摩耶者。平等本誓除障加护义也(文)。论云。诸佛菩萨昔在因地○三摩地为戒等(云云)(已上四义也)。示云。诸佛者上心王。菩萨者上心数。昔者在因地指未发心位。胜义者大智。行愿大悲。三摩地大定。以此三种为戒者。大师三摩耶戒序云。故菩提心论云。诸佛如来以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谓胜义者空义。即●字义。行愿则誓愿义。则●字义。三摩地者。五部秘密观是也。是秘密观门能运载我身。我速到本尊位。即●字义。如此秘密义名三摩耶戒(文)。已上秘法。
  已上东寺义势如此也。为才觉载也(云云)。
  溪岚拾叶集。
  建武第五天(戊巳)五月七日。于江州姨绮屋山为弘通记之了。
  天台沙门光宗记之。
  菩提心论第三不足重寻可写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