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溪岚拾叶集(私苗)。

  安养都率事。
  一。都率四十九院事。
  第一恒说华严院。卢舍那佛。
  第二守护国土院。五大力菩萨。
  第三覆护众生院。佛眼尊。
  第四般若不断院。般若菩萨。
  第五念佛三昧院。大势至菩萨。
  第六彼但三昧院。转法轮菩萨。
  第七修习慈悲院。过去七佛尊。
  第八常念七佛院。过去七佛尊。
  第九镇国方等院。佛顶尊胜。
  第十常念常乐院。释迦涅槃像。
  第十一少欲知足院。戒波罗密菩萨。
  第十三地藏十轮院。地藏菩萨。
  第十四常乐普贤院。普贤菩萨。
  第十五精进修行院。精进波罗密菩萨。
  第十六常念不动院。阿閦如来。
  第十七恒修菩萨院。善戒童子知识像。
  第十八三说真言院。善见尊者像。
  第十九广明十恶院。世亲菩萨。
  第二十如来秘藏院。大卢遮那佛。
  第二十一灌顶道场院。金刚手菩萨。
  第二十二说法利他院。释迦说法像。
  第二十三常行说因院。文殊师利菩萨。
  第二十四金刚修法院。大日如来。
  第二十五法华三昧院。释迦多宝像。
  第二十六恒念观音院。六观音像。
  第二十七求闻持藏院。海阿难像。
  第二十八梵释四王院。梵天帝释四大天王第二十九弥勒法相院弥勒菩萨。
  第三十施药悲田院。药王菩萨。
  第三十一金刚吉祥院。吉祥菩萨。
  第三十二念观文殊院。文殊师菩萨。
  第三十三平等忍辱院。忍辱波罗密菩萨。
  第三十四造像图画院。修补如来。
  第三十五安养净土院。阿弥陀如来。
  第三十六理正四天王院。炎魔天像。
  第三十七檀度利益院。檀波罗密菩萨。
  第三十八因明修学院。龙树菩萨。
  第三十九观虚空藏院。虚空藏菩萨。
  第四十栴檀救护院。摩诃迦叶像。
  第四十一准学传法院。诸经像。
  第四十二常念总持院。五大明王。
  第四十三理观药师院。药师如来像。
  第四十四伴行众生院。金刚力士。
  第四十五供养三宝院。金刚菩萨。
  第四十六北方他胜福院。宾头卢尊者。
  第四十七不二净名院。净名居士。
  第四十八光行如意院。禅波罗密菩萨。
  第四十九常行律义院。释迦说法像。已上。
  一。都率往生观音来迎证事。最胜心明王经云。临命终时。观自在菩萨即当现身前而为说法。命终之后。生都率天宫不堕于三恶道(云云)。探玄义云。未断烦恼者。引生都率天。已断烦恼者。引生西方极乐世界(云云)。私云。都率天四十九院中。安养净土院观音院有之。应知安养都率一体也云事。都率此云少欲知足(云云)。自身即佛故。不求成佛于他故云小欲。秽土即净土故。不寻净土于外。故云知足(云云)。问。都率内院相貌如何。示云。如仪轨说可见彼也。月轮中图五佛大旨金界如曼陀罗也。外院三重加中台。四重曼荼罗也。都率者竖建立。始自阿鼻终至于色究竟于虚空庄严。是则密严净土相貌也。十方净土其中影现。又云。弥勒者珊瑚摩尼殿中于镇为内证。眷属说法利生给也。凡都率者以五轮相成庄严。故三六尊左手持莲华。莲华上五轮塔婆有之。五轮者大日因分三摩耶形也。正觉成就果上大日成事表也。是以义轨云。毗卢即慈氏。慈氏即毗卢(云云)。深可思之。又安养界。横摄十方净土。都率天者。竖摄法界(云云)。甚深甚深。
  一。安养都率事。或记云。江州有安养都率两净土。所以圣德太子者。于蒲生郡姨绮屋山阿弥陀寺建立。安养净土是也。行基菩萨者。于爱智郡平流山四十九院建立。都率内院是也。密严华藏华报。同是影现好世净土也。私云。圣者所观见悉是成净刹境界也。故经云。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云云)。又云。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云云)。可思之。
  一。安养与都率两部曼荼罗习事。示云。安养者。九品净土三十七尊布列。金界九会表相也。都率因位慈尊居给也。大悲胎藏因曼陀罗(云云)。又云。都率虚空会曼荼罗故金界意也。安养地居曼荼罗故。胎藏界曼荼罗也。理智相资义。深可思之(云云)。又云。安养净土曼荼罗モ地上地中虚空三种习有之。地居曼荼罗ニ不限欤。都率曼荼罗。下至阿鼻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云故不限虚空欤。此等次第者。因果互具理智相资意以。能能可令思校者哉。各据一义而不诤论之趣以。能能可思之。
  一。睿山拜堂往诣都率表事。记录云。天台座主拜堂仪式者。即是往诣所表也。然即山门建立者。九院(中台八叶内院也)。十六院(金界十六大菩萨也)。又四十九院有之故。拜堂之时者。往诣都率观法成也。又云。天台座主居职位者。必都率往诣遂素怀也(云云)。
  一。善光寺如来反华座事(亦号安养净土)。口传云。善光寺如来反华座。一光三尊ニシテ轩住观音势至印相右手上。观音左手上如意宝珠持着宝冠。弥陀左施无畏右不动剑印。一光三尊三世一佛义也。故此佛。正法世释迦名。像法时药师名。末法阿弥陀名也。故二菩萨如意宝珠持。三世利益自在表也。故着宝殊。自在义也。本尊剑印。三世断惑修善义也。又化他门也。施无畏者。所化能摄义也。反华从果向因义。自始觉智归本觉也。轩座意始觉本佛シテノキニ座。一切众生本觉无作本佛事表。正殿不居意也。能能可思合也(云云)。又云。此佛自天竺来云事。真实无其义。实太子御作佛也(云云)。甚秘甚秘。
  一。现娑婆事。太子记云。现娑婆。东土三尊御座哉。私云。信州善光寺如来。真实太子御作习也。仍西方来云事教门义也。故现娑婆东土三尊御座记给也。是世间口游ケニヤサハニウタヒタ(云云)。西方来云事。弥陀西方证菩提门教主(云云)。
  一。佛字读事。示云。佛者梵语也。此云觉。ホトケトヨム事。即善光寺如来南波堀江寄给时。拜见人皆温气ウケル间。佛ホトヲリケ云始也(云云)。善光寺如来三佛一佛习也。所谓正像末三时。释迦药师弥陀也。温气病ケルモ。像法转时。利益众生药师化导施给欤。医王病药可思合也(云云)。
  一。当麻寺曼荼罗习事(亦号极乐净土)。示云。此曼荼罗者。经观经观音来织。故经只十三定善观法计说故。今曼荼罗缘计经在。中台至极肝心不说也。故真言深义思。邪正一如大日织。此中台佛菩萨三十七尊。金刚胎藏不二三十七尊也。此意中台弥陀印结给也。此印能能碍。九品往生经中。十印弥陀说。即下品中生弥陀印。此曼荼罗ニ于本尊习时。三身同证印习也。其时真言云。●●●●●●●●●●●●●●。是三种悉地明也。应身真言中置事。今弥陀下品下生来迎印也。来迎以应体为本故。中并理智二相兼意也。能能可思之。又云。此曼荼罗织始事。口传有之。可寻之。口云。此织始逆卷大臣息女也。织者教门也。真实此织姬绘书此曼荼罗书也。不可口外。最极秘事也(云云)。
  一。般若岩屋事。大和国生驹岳有岩屋。玄奘三藏大般若经纳之。付之岩窟三在之。中央大日也。左右岩屋。不动毗沙门。安置之大般若经。岩屋内奉积笼也。顶口开大般若气出欤。十六善神为守护影向给(云云)。师云。口传云。是则我国南天铁塔习也(云云)。
  一。海大师入定之记云。下居于高野之树下游于都率之内院。不阙日日之影向。检知所所之遗迹(已上)。此赞州善通寺诞生院柱铭书付也(云云)。但弘法大师御笔也。
  自承和二年(乙卯)至嘉元三年(乙已)四百七十一年(云云)。禅惠检之。
  一。海大师入定所所示现事。一高野奥院。二高野佛生国。三宀一山。四高仓岩屋立都率天(已上口传)。又云。御入定之所。高野山丑寅方当入定给也。本有曼荼罗ノ弥勒叶当也。都率往生义可思之。又云。御入定所峰上佛生国云所。释迦净土シテ十大弟子并座。大峰佛生国一体习也。最秘最秘。不可口外(云云)。
  一。弘法大师渡天事。传云。大师御入灭入棺之时。留一履还西天(云云)。私云。一履者教迹留事表也。辨才天一足留云事是也。还西天者。大师者观音化现也。归本地事云也。
  一。东寺事。口云。世人口游云。对西寺号东寺云也。大师御记意不知故也。所以佛法东渐表。我朝印土佛法弘事。花匈外熏。实本归义也。故东因独?方也。西果五?方也。唐因果不二所故。三?形也。依此义太神反释尊成。说法利生施。其遗迹教无残所。传教大师我朝传给。是镇护国家道场名。弘法大师大日教法传给东寺安置。是则自果归因故。果西因东也。佛法安置所故云东寺也。大师大神秘记见。其文曰。神明应迹释迦成道。神事佛事并此道理(云云)。又本记云。大日灵贵国书公达还□□国读事。佛法东渐义可思之。
  一。扶桑国事。东国号扶桑。朝事诗云。日出扶桑路遥升若木枝(云云)。东字木以日串也。谓意日神上菩提树貌也。桑者四十八也。故觉大师御释云。过去久诚菩提树弥六相应缘木也(云云)。凡桑者乳树也。智慧灵木也。何求闻持用之。又云。桑者蚕养根源也。马鸣菩萨垂迹者蚕之。浅略自业得果道理自缚事表也。深义弥陀证菩提智体东土慈悲施示现。如如观世音马鸣菩萨也名也。蚕养衣装根元也。又是忍辱法衣慈悲覆护意也。所诠皇太神宫日神东土木方居座表也。
  一。四天王寺救世观音事(又号都率内院)。圣德太子即天照太神再诞也。未来记云。我末世应世次第者。圣武天皇弘法大师圣宝僧正(云云)。依之小野方圣法流故。以如意轮以十八道本尊。圣法即大日习故也。此救世观音。诸义轨中总以不见处也。知六观音总体救世观音。其六观音中如意轮为本。圣德太子六臂如意轮造给时。思惟二臂秘佛作也。如意轮胎藏大日一体习也。其证据三六仪轨慈氏名毗卢遮那。卢遮那名慈氏(云云)。又略出经。弥勒七名如意轮八名同名故。三六如意轮大日一体习也。以此意太子救世观音造。足下三六云二字书给也。是天王寺最极秘事也。依之如意轮寺弥勒作。三六寺如意轮造给事此意也(云云)。
  一。如意轮尊星王一体事。尊星王者。本地一字金轮即胎大日也。故天王寺缘起云。金堂下有龙池(云云)。尊星王乘龙也。人明星天子习也。此明星乘龙也。池上如意安置事。尊星王乘龙意也。
  一。役行者与太子一体事。见大峰缘起。役行者太子一体见。其故大峰役行者。即是天照太神注。大峰灵鹫山欠来イヘリ。日本最初天逆鉾本处是也。行基菩萨注。其词日本一州佛法利益。法喜菩萨利益也书留。法喜菩萨者。役行者异名也。六十华严住处品明说。又昙无竭菩萨法勇菩萨法诵菩萨。是同体也。行基菩萨注给。知太子正太神宫再诞也。行基又太神宫再诞也。故太子役行者一体也见。
  一。天照太神与行基菩萨一体事。圣武天皇御代。东山紫色沙门来。圣武天皇示云。金铜十六丈卢遮那佛可造立也(云云)。于时天皇梦觉。天竺震旦此程大佛无之。我朝小国也。正冥众告。天照太神可奉祈誓トテ。行基菩萨敕使トシテ。太神宫令参诣。于时行基菩萨。内宫杉本蛰居。释迦如来舍利太神奉供。其时太神感言。重重有之。又示云。我遣垂迹神可令遂天王愿也(云云)。仍今大佛殿天照太神依冥应建立给也(云云)。然则东大寺三国国轴也。三国第一大伽蓝也。知皇帝太神也。太神即行基菩萨一体分身见。其后舍利依神敕。为末世利益。伊势饭高郡入琉璃壸埋毕(云云)。其日记分明故。当祭主正中二年堀出之(云云)。
  一。鞍马寺本尊为正观音事。金刚王院相传云。鞍马寺毗沙门者。槚造正观音也。鉴真和尚弟子(某)所造也。然而众生。智慧里福欣乐故。且化他义号毗沙门也。鞍马者观音慈悲大导师鞍马云也。运载义也。此本尊秘印用时。八叶印胎藏五字明用事。最极秘事也。此尊胎藏大日习也。其故三形塔婆四重圆盖众生。本有曼荼罗故。实此佛以柏木造。其故必造营时。艮方角内阵柱柏木立。故今炎上时。钱右卫门尉造营时。大原梅宫以柏木宣旨切之内阵艮柱立。此其证据也。又云。此本尊为观音证据。本堂西并千手堂造。其下柏木カフアリ习也。指本尊词也最秘最秘。又云。鞍马寺参诣人。必清水寺参诣此义也。可思合也。
  ●●拾叶集。
  天台沙门光宗记之。
  元应元年四月十一日于金戒院任师说记之。
  元禄十五年壬午孟夏既望法印实观阅。

溪岚拾叶集。

  铁塔事。末。私苗。
  一。横竖铁塔事。示云。横竖塔事。未悟重建立之。所谓一切众生本有法界妙理未开悟故□理性是则横平等法门故也。次竖铁塔者。觉悟前开之。所谓本有塔婆修显故云铁塔也。所诠横云者。胎藏意也。竖者金界意也。修性本有义以可。心得也(云云)。
  一。铁塔重重习事。示云。一自劫初有之(表本有法身义)。二一事化现塔婆(为真言缘起化现塔婆也。报身表也)。三观作塔婆也(应身所表也)。又义云。南天铁塔者(本有法身所表也)。金粟王塔婆者(修得报身所表也)。北天竺石藏者(化身所现所表)。
  私云。南天铁塔者。释迦即大日事表也。北天石藏。大日即释迦事表也。是智证大师杂记意也。
  一。双圆性海事。法华开题云(私苗)。双圆性海。常谈四曼自性。重如月殿镇说三密自乐。人法法尔兴废何时机报绝人。
  正像何分(文)。
  
  义云。此文者。法花法塔释文也。本迹不二。两部理智境智相照义宛然也(云云)。物语云。双圆坊光明院之性海房寄宿。石见入道重如月轮寺近住侍由闻。路辉双圆性海房ヤトリヌ。重如月轮ヤスム览。
  一。性圆塔图事。高野大师塔图三种样有之(云云)。又云。城兴寺僧正塔图样有之(云云)。此等皆悉五轮种子向合出塔婆也(云云)。
  一。南天铁事。冈崎桓守僧正房义(三昧流义)云。南天铁塔者。我等心藏习也。付之种种习事。所谓一心法界感见铁塔开习也。一心芥子以法界扉开示给。此事也(云云)心藏者南方主也。不二灌顶义以可得心之。问。铁塔者最初龙猛之感见也。又善无畏于金粟王塔下感见。为同为异哉如何。答。有同有异。同者一心法界开显皆是铁塔开意也。龙猛无畏非。代代传法阿阇梨。共是皆开塔义义。天台一心三观相传时。皆塔中相承云如。次异者龙猛于南天感见。无畏于乾陀罗国感见。时代虽异也所见异也。同而不同。不同而同。自在可心得事。
  一。铁塔已前真言流布事。川云。一义云。龙宫相承次第也(云云)。寻云。何人自龙宫相承如何。答。如来灭后一千年间。铁塔未开以前。金刚萨埵真言流布事。此则龙宫广本也(云云)。寻云。龙猛大士者。持诵大日五字明从何人受之耶。答。菩提心义三云。若诸大菩萨所说四种陀罗尼中。大日尊陀罗尼咒。若人持诵归依大日。虽不具释印契。观念能致悉地等(云云)。一义云。陀罗尼集经杂部真言教也。此经中大日乃至诸尊印明等明。可思之。
  一。以五字明为两部真言事。示云。胎藏仪轨中●●●●●五字明以胎根本明。次三种悉地真言中。以今五字明为报身真言。报身者智慧金刚义也。故以此一明两部真言通用。因寻云。三种悉地中。报身明流〃相承不同。一向报身明不可治定欤如何。答。相承义不同。以五字明为不二明也(云云)。
  一。以两部不二为真言本意事。隆禅义云。凡密教意。理智不二两部未分本源住也。理机闻为胎藏。智机闻为金界也。是两部三部大法出来也。此重重灌顶极尽秘密内证归时。增智未分本理契当也。以之合行大事也(云云)。又云。无畏三藏理机故。大日经传来。不空三藏智机故。金刚顶经传来也。深可思之。
  一。纲代八秩秘书事。示云。秘旨渊奥大事也。此等皆秘教大事也(云云)。又云。山王院御传来圣教。皆以觉大师御相承。为本也。其故会昌天子令灭佛法之时。觉大师悉传来给。依法全示智证大师。以仁大师相承本也。可令校合也(云云)。令遂灌顶纲代大事等。何人写取也(云云)。
  一。南天铁塔与北山石藏不同事。示云。结集五藏之时。普贤结集收铁塔。文殊结集藏北山也。寻云。文殊结集经何经乎。示云。相传云。文殊师利于伽耶山顶佛话经结集。诸佛集会。唯佛与佛境界。结集故。号诸佛集会经也。未度经也。今北山石藏藏经是也。猕猴相传云是也。一义云。南天释迦即大日事表也。北山者大日即释迦事表也。口传。
  一。多宝塔本尊印相事。东寺大真言师良建房实兴上人。淡路国成相寺多宝塔婆被建立。其本尊胎藏界大日智拳印结给。世间人总以不存知事也。大方不审相。此事东寺流意。多宝佛金刚界大日也。仍胎大日智拳结。不二大日即是金轮也。金轮者即金界大日也。其上多宝佛者银色女经。定慧智拳印证诚法花经云。此文随分秘事也。天台流显密大事习合事。深可思之。
  一。塔中印相事。师云。三重习事有。所谓初重师资各别无所不至印(已上入塔已前印相也)。第二重师资一体无所不至印(已上入塔中始本不二心也)。第三重师资各别五?印(本门意也)。私云。此三重者。如次本迹观心也。又云。二处三会仪式也。甚深甚深。
  一。大通佛印相事。(予)元应二年夏。伊豫国下向次。三岛大明神拜见。此明神御本地。大通智胜佛奉建立。其为体螺发形释迦理拳印结给。谓其相以左手拳右手风指。迹门者因分理性。理拳印尤相应。若此义本门教主可智拳印。银色女经文可思之。又十六王子御座。第十六王子者。比丘形也。今日释迦如来也(云云)。第一王子ウラト即是本地药师如来也。今法花经说相不违也。诚不思议也(云云)。又三岛明神缘起事寻申处。或僧答云。附之种种义势多之。三岛明神天下御坐之时。最前此神立影向有。日本国游历居处寻给可然处无之。仍见岛住处无之故。此处还住给。故云见岛。是此岛者最初影向之时三岛有。故云三岛。今一成相一岛也(云云。是二)。一义云。大通者法花迹门。三千尘点经给。是三惑三谛三观所表。尤三岛殊相应。深可思之。三岛缘起别有之。可寻之(云云)。
  一。土佐御船游事日记之。彼缘起云。土佐明神本是三岛明神后也。而严明神三岛明神ヌスミトラレ给。故三年一度土佐御船游神歌ハヤシテ云。开ホウホウ开ク开クトハヤシテ。船入チカヘコキ游。船ハタヲタヽキテ唱也。是ウハナリトオトコトノロヒタル意也(云云)。是内法准。一切众生色欲离。心地不生悟法性真如宫可归事表。
  已上物语记之。更可寻之(云云)。
  一。高野大塔建立事。师物语云。中比高野山大塔修造事有。其时此塔婆地引地底石柜中。又铁箧有。其中五尺剑有。其五蛇缠。以此事公家经奏闻。其时以敕使。此剑被召。其夜帝王有御感梦。密迹金刚力士等南殿庭上充满。其故敕问处。彼密迹等申。我等是高野山大塔守护者也。有大师誓约故。我诸冥众天等致拥护者也。若散在流布。佛法凌迟。仍为此事诉参入由申。其时梦觉重被之立敕使。被止此事毕。口云。凡此大塔高十六丈也。表南天铁塔也。五尺剑五蛇缠。是境智所表也。亦是无碍意也。色心和合。十六生正觉位叶是表也。口传(云云)。又云。龙女正觉者。法花宝塔前唱。此宝塔者南天铁塔也。龙女即金刚萨埵也。故宝塔中龙神安置事此事表示也。我等身中方三寸金色蛇有之。识大心王即如意宝珠也。八祖相传如意宝珠云此事也。故铁塔中心龙神安置事。深可思之。又云。不动生生而加护灌顶云事有之。山门相承九彻法一体也。所谓色心不二六大无碍意也(云云)。五尺剑五蛇缠。此云云欤。最秘最秘。甚深甚深。又云。生身辨才灌顶秘法有之。可受更习合也(云云)。
  一。大塔相貌事。示云。大塔者表南天铁塔也。高十六丈也。多闻天所持塔婆十六丈也(云云)。外表四角而内者八角也。安五大虚空藏也。能住尊者。金刚界五智所表也。所居塔婆者。胎藏界之表相也(云云)。彼经云。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祇意也。深可思之。
  一。七佛相承宝剑秘法事(东流。云云)。示云。不动剑印是也。亦名从上诸佛下彻界生印也。何者立合二头指事即心法也。心法体上诸佛下众生。其心性全无差别。一筋トヲル故也。以二空押二火事。以赤色三昧烧尽烦恼故也。又名降魔印。是释尊成道时。举一指降魔云此印也。サレハ东寺释尊两度成道云也。何者宝塔品时。以一指开塔户给。此时拳一指降魔。得内证悟。后入塔内给云也。是降魔印根本印云也。用火界咒三反也(云云)。次付刀鞘印二十反加持有之。般若二十空习也。以般若智断三妄执。显心上莲花。是则法花经也。宝剑图在别。可受寻也。口传(云云)。又云。高野大塔纳之法此事也。甚深甚深。
  一。金粟王塔事。师云。不思议疏。金粟王塔下得者。善无畏三藏于乾陀罗国悟闻不思议于唐土书之。南天铁塔即金粟王塔显(云云)。
  寿久二年八月二十三日记之。
  一。以净名大士习大日事。示云。净名亦名金粟如来也。又善无畏感见给铁塔事金粟王塔下也。大日如来俗体五佛宝冠着。净名俗体也。方丈室表寂光也。铁塔又法界体也。能能可思合也(云云)。天台释云。净名空室表常寂光日之故。入者唯嗅佛乘(文)。
  一。以维摩诘习文殊化身事。示云。两方所部菩萨故也。所谓西方四菩萨中。金刚语菩萨即是净名大士也。道范瑜祇经疏云。净名者金刚语菩萨也。无言而说法门。是则自性法身说法相也。色尘说法义可思之(已上。取意)。
  一。阿育王石塔院事。说云。大日本国蒲生郡有寺寺奥有石塔故。号石塔院。凡此塔者。昔阿育大王八万四千基石塔起立以迅疾鬼投十方。而三基日域飞来。今石塔院其随一也(云云)。又塔水轮中有三尺。金塔塔中纳佛舍利。舍利放光明照十方。
  一。石塔寺再兴事。记云。寂照法师(号圆通大师)入唐巡礼而到阿育王山。寺前有池。僧众答云。大日本国致法施。爰寂照阿问其故。僧众答云。大日本国江州蒲生群阿育王塔婆有之。其塔婆光明浮此池。仍拜之。依之寂照记此由而纳箱浮大海其铭曰。
  大日本国比睿山楞严院御房寂照法师状。爰此箱经三个年熊野山那智浦着岸。惠心先德开箱见之。所记如前。仍先德崛显此石塔寺两兴处也(云云)。又云。三川入道寂照显神我国影现。今爱智郡杮御园总社三川部大明神是也。此神每日石塔寺塔下影现给者也(云云)。此塔有光照蒲生郡测识佛舍利光明也。云事(云云)。已上传记取意。
  贺登上仙(云云)。寂照法师号。
  贺阿也火头也三川守(□故也)。
  一。额铭事(大)。
  阿育王(宋帐)。
  石塔寺(即之书)。
  高二丈六尺。水轮内纳金塔三尺(云云)。
  记云。此石塔者最初重许见。依寂照法师告惠心先德崛显而成三重塔婆毕。我国不思议日域奇特此事也了。
  已上任古老传记缘起别有之。
  西明寺禅门时。彼石塔寺僧等。此寺石塔者。阿育大王八万四千基塔婆之内三基。日本迅疾鬼设之其随一也。令修治之由申之。其时西明寺被仰云。彼阿育王石塔。水轮之中三尺金塔有之。其中佛舍利安置之。然间此塔见。水轮中有物。量知金塔中佛舍利有之欤缘起有之。可寻彼也(云云)。
  一。阿育王塔相貌事。
  横九尺(云云)。
  
  高三丈六尺许也(云云)。
  水轮竖合欤。
  溪岚拾叶集。
  文保二年正月十一日于天台黑谷任师说记之。天台沙门光宗记之。
  建武五年三月二十日。辨势。
  永享十一年六月十七日于江州姨绮山阿弥陀寺西谷中学房为弘通结缘令书写毕。
  玄觉。
  文明八年六月十日于比睿山首楞严院饭室谷千手房东向部屋书写毕。英有。
  于时大永八年(戊子)正月二十五日于同院内安乐谷书写毕。●●觉真。
  元禄十二年岁次己卯十月十六日以惠昭等运两藏本较之书之。
  天台兜率溪鸡头院严觉洪道。

溪岚拾叶集。

  第七卷感得事。
  铁塔与金粟王塔同异事。
  达摩掬多事。
  教时义菩提心义不相违事。
  大日经序(太子内率府曹泰军事清阿崔瞿)。
  昔北天竺界内有一小国。号为勃噜罗。其国城北有大石山。壁立千寻。悬崖万丈。于其腹有藏秘法窟。每年七月即有众圣集中。复有数千猕猴。捧经出脐。既当晴朗仿佛见之。将升无阶。似观云雁属暴岚忽至吹一梵箧。下来。采樵人辄遂收得。观此奇特便即奉献于王。王既受之得未曾有。至其月暮有大猿来索此经。斯顷未还乃欲损身自害。王善巧方便。殷勤再三云。经夹即还。但欲求写。见王诃恳遂许通融。且为向前受科三月即却取。王乃令众缮写。及限却还。王唯父子相传。其本不流于外。近有中天大瑜伽阿阇梨。远涉山河求寻秘宝。时王睹阇梨有□异。欣然传授此经。以其旨趣幽玄卒难精核。乃与诸圣者霄繁摭要集为二千五百颂。自法轮东流滴珠毕备。此经字旨秘而未传其致也。理蕴于诃意绝文殊外。若不从师学无得欲选其门。苟非其人制妄传授未经灌顶禁其辄闻。□有中天三藏厥号善无畏曰。开元丁巳岁。三藏乃持梵秘典杖锡来仪。朝野翕咸从请益受。大禅师一行。以三藏怀宝。远来受诏禀。因请宣译。沙门宝月。雅妙梵言精。诣至三藏临文议惧每章三复。然先代名贤传译者众。或文花而意迮。或词拙而义微。意近则滞于常习。义微则玄旨难怀。禅师存实去花。令质文体译为六卷。又译供养次第法一卷。重请三藏和上敷畅厥义随闻录撰。为记释十四卷。又三藏和尚躬亲粉绘午起圣众样图一卷。兼地契及手印图一卷。都集曼荼罗图一铺。舍治部大辅罪读之教时义之毗卢遮那经序云。此天竺之境有一小国名突希罗。其国石山半腹有秘密经藏。一时风吹梵箧一本坠堕于地。樵夫取之以上国王。国王欢喜与之达摩掬多。达摩掬多得之。自披得旨。以授国王。我善无畏三藏和上。忽得其法开成之。初来于此地翻译以兼七卷。一行笔受。和上决乃作义释。都有大日经七卷。义释十卷。都会曼荼罗一铺(云云)。
  又云。彼大日经序。是俗人东宫学士所撰。诸阿阇梨未许此序。有二失故。不用此序。一违临藏相承失。此胎藏教大日如来授金刚手。金刚手授大那兰陀寺达摩掬多。达摩掬多授同寺善无畏。二违供养法疏失。新罗国零妙寺不可思议撰供养法疏云。众云私略之次下有之。今略引之。秘录云。
  大毗卢遮那经序一卷(行)。
  胎藏相承云。金刚手付掬多。而此序云。北天山腹为吹落。故人多疑。
  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法疏二卷(不可思议行)。
  义释仁乐上本三。三藏于乌底那国报此供养云。此疏空中示现金色。故人多疑。
  大日经供养次第法疏(零妙寺不可思议)。
  昔在中天国王有四子者。其王临命终之时。王后请问大王。若崩以后何子当为嗣位。王即答云。小子可能继位也。于是父王崩后。大臣百寮皆悉来集请问遗制。王后即答如王终言。是时王后及诸兄并大臣等。奉请小子将继王位。小子答曰。我有誓愿。出家学道望济群品。不堪继位也。母后等再三重请。如父王遗言。小子亦如前辞谢。母后等三请已后强令继位。小子不敢违逆。即王位之后。更亦思惟。我住此国不得出家。我之阿姨邻国为后。宜以投托必能出家。方便逃出本国赴其国。到国境即有镇将问曰。汝何人也。小子即答曰。我是中天竺之王也。镇将曰。若是国主。何以独来也。答曰。我本冀望出家学道。若久住本国必不得出家。深冀出家学道礼拜。□遣使闻奏。王后闻之使人来迎。小子见王后䠒说志愿。王后闻说悲泣流泪哀愍伤心。良久曰。汝姓是刹帝利。净饭王子孙。释迦如来远从侄也。我闻释迦舍太子位出城入道乃成正觉。天下难舍唯弃宝位。汝同释迦。舍国王位发大誓愿。必得成佛哉。今日以后。随百姓门持钵乞食粗饭持斋。可以悲伤矣。虽然大丈夫可。冀至心誓愿无可奈何。便许出家。为请境内高德法师为作弟子。出家学问。小子禀姓明惠。一闻便领妙宗。二闻比知千百。虽学不多年所学悉尽达。于是其法师辞曰。我之所解尽矣。更无所以演说。吾闻其国贤圣大德。宜到彼所而学也。小子奉教礼谢而退。往至贤师之所修学如前。乃至经历五十余国乃至北天竺本云者如何。答。指南天铁塔欤(金粟王塔下同明别所)。
  东曼荼罗抄云。有一曼荼罗。今世流布之。诸尊座位多异经说。自是一途。
  安公付记云。是天竺曼荼罗(文)。
  私云。此释意今所流布无畏感见名付现图曼荼罗欤。如安然释者。此曼荼罗。即龙树感见为。铁塔下毗卢遮那现其身及身曼荼罗也。都率口释显然也。故之安然口释。天竺云南天也。云事。
  问。若尔者世流布曼荼罗何无畏感得如何。答。掬多无畏授。外合感得。次第七卷准知之。大原决云。师云。世流布曼荼罗。昔善无畏三藏。藏经中大曼荼罗佛所密密也。显露图义相违仙旨。若意者之且兆也。仍祈请给。即空中现此大曼荼罗故。云现图曼荼罗也。佛随宜为无畏说之故云随宜(云云)。今此曼荼罗观自在金刚手等诸尊。多行安之处狭故也。如除盖地藏院一行等。皆可向大日也(云云)。
  金刚顶经义决(沙门智藏记)。此经有百千颂广本。非此土人所闻。并是诸佛大菩萨等甚深秘密境界相。且非声闻缘觉及人天小智之所闻知。此地梵网经两卷。从此经中出浅略之行相云也。其中广相根未有堪。此略瑜伽西国得灌顶主说相付。而其广本且不传之。其百千颂本。后是大藏经中颂略也。其大经本阿阇梨云。经箧广长如床。厚四五尺。有无量颂。在南天竺界铁塔之中。佛灭度后。百千间无人能开之。塔以铁扉铁锁而封闭之。其中天竺国佛法渐衰时。大德先诵持大毗卢遮那真言得卢舍那佛而现其身。而现多身于虚空中说此法门及文字章句次第。令写讫即灭。即今毗卢遮那念诵法要一卷。是时此大德持诵成就。愿开此塔。于七日中绕塔念诵。以白芥子七粒打。此塔门乃开。塔内诸神诵怒不令得入。唯见塔内香灯光明一丈二丈。名花宝盖满中悬列。又声闻赞此经王时。大德至心忏悔发大誓愿。然后得入此塔中。入已其塔寻闭。经于多日诵此经王○便令出塔。塔门还闭如故。尔时书写所记持法有百千颂。此经名金刚顶经者。菩萨大藏塔内广本绝世所无。塔内灯光明等。至今不尽。此经百千颂本。此国未有。此略本至此土者。于开元之初金刚菩萨阿阇梨云。我从西国发来度于南海。其大船三千余只。一一皆五六百人。一时同过大海行。至海中逢于大风。诸船及人至皆漂没。我所附船。且欲将没。尔时船主见欲没船上诸物皆掷海中。当时怖惧忘收经夹其百千颂。且掷海中。唯存略本。尔时我发心念作除灾法。大风便止。去船周回可一里余。风水不动。船上诸人皆归于我。渐发来得至此岸。来到此国于开元七年中。至于西京。一行禅师求我灌顶。闻有此异希有法门。乃令伊舍罗译为汉文。一行等乃亲自笔授。一依梵本次第而述其意不失。意义未圆。此以窃观诸修行者。虽有寻读莫知所从。又浅智愚识亦为难入(文)。
  诵经决云。师云。金刚智译胎藏一卷□是伊舍罗○所诵也。三藏即随口诵译之。即是大日经第七卷同本异译也(云云)以此决案之题同既一也。可云同欤。
  问。铁塔与金粟王塔同异云何。师云。是又同习也。
  问。铁塔南天也。金粟王塔北天也。何一哉。师云。不疏序北天欤之由见。然而乾陀罗城。无论北天也。金粟王塔必北天不见欤。能能可访寻也。问。铁塔与金粟塔一也(云云)。不思议疏其将又广分源不能寻。遂供养次第求请。和上供养万法。和上受请于金粟王所造塔边求圣加被故。故安然释云。可谓受经掬多后得。文殊授念诵次第决然。
  义决云。中天竺国佛法渐衰时。有大德者。诵持毗卢遮那真言得毗卢遮那佛现其身。及现多身于虚空中说此门及文字章句次第。令写之讫即灭。即今毗卢遮那念诵法要一卷是(文)。
  故安然御释云。虽不具足印契观念。能被其念他。例如龙树先持大日真言感得。大日示现真身据持诵法。龙树承之持诵成就咒白芥子打开铁塔。论初心法则不具也。已被佛应决。亦然者乾陀罗国既持经授王。铁塔才真言许先受不及受经。若然者既各别塔哉。答。海云胎藏相承云。大日金刚手逢掬多(云云)。同金刚界相承云云。大日普贤妙吉祥龙树(云云)。故云龙树所持大日经六卷受之欤。其供养次第法未受之间。于塔外感得之。入塔中受灌顶故付法传云。龙猛入南天铁塔中亲受金刚萨埵(文)。苦如此存乾陀罗城。王授经事何谢之。若尔者两塔犹可一欤。同安然御释龙树不具印契观念能致悉地(云云)。龙树若先受经观念可具足之。何云不变观念哉答。虽有观念。唯理观念不许之事。理具色支分闻满念可许也。第七卷未感得以前于。非事理具足观念欤。仍尔云欤。
  问。龙树若先受经者。依何入铁塔诵出两部云哉。答。色经卷传为披人间云。先所传经者。若会金刚手以声传之欤。安然御释云。如佛在世金口演说。以声为经。若佛去世纸墨传持用色为经(云云)。依此经者。未入铁塔已前。以声传之为经。王授之入塔后以纸墨为经传人间。可云欤。
  问。于金粟王塔边感得念诵法要事见不思议疏。此疏大略见。答。无畏感得。菩提心义又引此疏云掬多感得。然和上引同疏。或云无畏或云掬多。此相违如何师云。和上乍引同疏何有相违耶。先菩提心义文无诤掬多感得见。付之案之。件不思议疏序。无畏品。宣语不思议之记也。故乾陀罗国王所谓凭和上者掬多欤。无畏语和上者。是自非与小子云。又师掬多和上云也。
  问。掬多感得者非无畏感得。何可载不疏耶师云。相承继掬多传受非无□□□□畏可说教时义之有相承次第也。掬多本受于金刚手(海雪相承)。又于金粟王塔边受文殊故。掬多相承是继也。此法授无畏也。
  问。不疏掬多授无畏之旨不见也。师云。感得写一本奏王者。掬多奉授王也。自写一本。旨从掬多无畏传受之。无畏自一本写取也。此序总无畏语也得意自者无畏也。掬多和上云也。
  问。若尔者教时义引不疏文云可谓受经掬多也后得文殊授金刚次第(云云)。此文无诤无畏感得见。授念诵次第可读也。言意者掬多先从金刚手所传受。□先授无畏。今又于塔边掬多文殊授念诵次第。无畏又掬多授。如此得意。教时义菩提心义。不可有相违欤。
  问。达磨掬多谁人耶。师云。分明难定之。多分以龙智阿阇梨为掬多。我山东寺令如此而此义大难等有之。龙猛菩提心论供养次第法引之。若势力广增益(云云)。于金粟塔下掬多感得第七卷。掬多龙智龙猛阿引此文耶(是一)。海云金刚界大教王经。师资相承付法次第记之。龙智阿阇梨。
  又经说百余年○又以法付为金刚智三藏阿阇梨○三藏和上为弘法杖锡五天来游震旦。时有中天竺国三藏○传法东国。与金刚智三藏出玄宋朝。同为国师。知三藏金刚智解金刚界法。遂为于金刚智三藏请传金刚界五部法。时三藏金刚智云。中天竺国无畏三藏。解大毗卢遮那教。钦言此法甚深难遇。昔于南天竺国闻有大毗卢遮那胎藏名。遂游五天访求耶。是解者今至大唐喜过此法。遂请无畏三藏求授毗卢遮那大教。互为师资(文)。如今记者。龙智阿阇梨不传胎藏界欤。金刚智词有大毗卢遮那名(云云)。我师龙智阿阇梨传胎藏者何有此语耶。若尔者掬多非龙智(是二)。又如海云记者。金刚手授掬多(云云)。掬多若龙智云者。受金刚手事如何。龙猛受文殊可受金刚手外龙智争受金刚萨埵哉(是三)。以前道理掬多非龙智云有何失耶(云云)。答。与会次第难云。菩提心论引供养次第文事。于金粟王塔下所感得文引之文欤。即龙树欲开铁塔。所感得引念诵法要之文欤(是一)。龙智不传胎藏云事。以海云记密量事仿佛乎。表制集四云。大广智三藏和上之碑(敕捡校千福安国两塔院法花道场沙门飞锡撰)。□□□□安以求出要。见大弘教金刚三藏以为真吾师。至开元二十九年秋。先师厌化入塔之后。有诏令赍国信使师子国○其国有普贤阿阇梨耶云者。位邻圣地德为时尊。从而问津无展乃诚奉献金具宝曰。吾所宝者心也。非此宝也。寻即授以十八会金刚顶瑜伽并毗卢遮那大悲胎藏五部灌顶真言秘典经论梵夹五百余部。佥以为得其所传矣。十住心论第十云。秘密庄严住心者。即是究意觉亦同心也。源底如实证语自身之数量也。所谓胎藏海会曼荼罗。金刚界会曼荼罗。金刚顶曼荼罗是也。又云。今所传真言教法修作答据大日经云。诸佛菩萨如是人所不能离。即是大悲曼荼罗。一切真言相智法尔虽传答初从大日尊下至青龙阿阇梨有地叶大阿阇梨一部其法号曰摩诃毗卢遮那。究竟大阿阇梨耶。金刚萨埵大阿阇梨耶。龙猛菩萨大阿阇梨耶。龙智菩萨金刚三藏大广智三藏青龙寺惠果阿阇梨。如是大阿阇梨等转之而授文。依此等文。龙智阿阇梨传两部经。若用海云记意者。金刚智独于天竺不受胎藏界云也。龙智阿阇梨对金刚手受法事。时代不可合(云云)。然而上圣之习何不变乎。有机感应不可偏执欤。是三。以此等意龙智即掬多云者何等耶。师云。龙树经开铁塔感得念诵法要给耶。何又龙智重识得之哉。颇言其经欤。龙智传两部事共具也。又金刚一界传见文甚多。所谓贞元录表制集等也。不能委载之。但此中于慈觉明迹者。可仰海云记也。俗人记录等。安然和尚不为说为欤。例大日经序也。尚海云金刚界相承记可思之哉。上圣之习不可凡下下量。发机有感事。此念珠为诠也。但龙猛菩萨感得供养次第打开铁塔颂出两部事教。以之此教观模。此龙猛胎藏教不传持。龙智我感得之授善无畏事失本怀。龙猛胎藏微人间不流布。龙智感得胎藏传授流布云事如何。能能可思之。
  问。掬多龙智者谁人耶。师云。难定。且龙猛掬多可云欤。此义大略非常义。可厌可厌。但东寺人也。立此义辈有也。由粗传闻之。我山觉大师印信胎藏相承之大日金刚手达磨掬多善无畏掬多龙智今相承龙猛无之。何可尔哉。似忌深矣。
  问。若掬多即龙猛云者。无畏如何相承之哉。时代不可合哉。掬多尚耳为龙智欤。附法传云。玄奘三藏行状云。南天竺磔迦国庵罗林中。有一长命婆罗门。年七百余岁。亲其可称三十许。又贞元禄云。龙树菩萨弟子名龙智。年七百余岁。今犹见在。在南天竺国。传授金刚顶经瑜伽经及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五部灌顶诸佛秘密藏及诸大乘经。掬多善无畏传之。那兰陀寺有达磨掬多者。掌定门之秘论。佩如来之密印。颜如三十许。其实八百岁也。玄奘三藏。昔曾见之。畏投身拔足。奉为本师一日持食之。次旁有一僧。震旦人也。畏见其钵中见油饵尚温。粟饭犹暖。愕而叹曰。东国去此十万余里。是波朝熟而通也。掬多曰。不言真可学。而后乃授无畏总持瑜伽三密教者。善无畏碑铭序云。那兰陀寺有达磨掬多唐法护。颜如三十许已八百年也○和上见本师钵中非其国食。示一禅僧。禅僧华人也。见油饵尚温。粟饭余暖愕而叹曰。中国去此十万八千里。是彼朝熟而午时至。此何神速也。会中尽骇。唯和上默然。本师密谓。和上曰。中国白马寺重阁新成。吾适受供而返。汝能不言真可学也。乃授以总持尊教(文)已上附法传与无畏传。长命次第同人见。掬多即龙智事尚显然欤。师云。掬多长命。龙智也云事不可定量。其后海云金刚顶经相承身法记云。以此付为龙猛菩萨。龙猛菩萨又虽数百年。以法付属龙智阿阇梨云。龙猛长命御ケリ见。何必龙猛知短命。上圣事不可事知欤。龙猛无畏时代不合事又难科也。但长命龙智不空三藏会外。龙猛若长命何不会之哉。
  问。无畏传云。玄奘三藏昔曾人也(云云)。即掬多玄奘见也。掬多龙智云玄奘不可见之。涅槃疏云。六百年马鸣出。七百年龙智等(云云)。或书云。玄奘唐贞观三年发向天竺。同十九年归唐。佛灭后千五百八十余年也(云云)。龙猛佛灭后七百岁出。有无量纵八百岁题玄奘不可见之。玄奘佛灭后千五百余岁往天竺。争可会之哉。师云。楞伽经云。如来灭后八百年中。南天竺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者。彼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文)如此经者。八百岁出有尔玄奘何不会有哉云勘之。出生义云。同佛已降匝相付寄师子得于毗卢遮那如来方授。而初传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得之数百岁。传龙猛菩萨。龙猛菩萨受之又数百年。传龙智阿阇梨。又住持数百年。传金刚智阿阇梨。金刚智阿阇梨。以悲愿方将流演于中国。遂契瓶杖锡。开元七载不自上京十四载达得其人。复以约传不空金刚阿阇梨(文)。如此文者。金刚手龙猛龙智皆数百年立。龙树长命之条自降矣。
  于时贞永元年十二月上旬之比于嵯峨野州问答决疑了。大概得之可求法比丘相祐。
  宽元三年(癸卯)七月二十二日于大原山本庵宣出写了即谈识了。
  宰圆记之。
  元禄十五年壬申六月六日法印实观阅。

溪岚拾叶集。

  杂记部。私苗。
  一。神明二间安置事。
  左。。十一面(如常)。
  中。。圣观音(如常)。
  下。。如意轮(六臂。如常)。
  已上安置相也(云云)。
  口云。神明降临神诧曰。我本地者。以日轮为体也(云云)。娑婆示现之观音者观音故也。是一。又云。极乐称为弥陀尊。娑婆示现观世音者。先德问答记曰。娑婆示现观音者。如意轮也(云云)。谓意者心王无分别者。阿弥陀也(极乐)。心数相用之六识者。如意轮(娑婆)。是故曰天。如意轮者。即今神明也。都表如意轮事。深可思合之。又云。神明影响元起者。防阿修罗难降临给。今十一面观音者。修罗道之能治也。贤瓶所治之相。深可思合之。师物语云。此御本尊效验无双之间。赏罚严重故。被移醍醐寺毕。而当今御代。建武元年被移二间毕(已上)。法性寺上人拜见方如此(云云)。
  一。天王寺镇守十五所。北向安之。
  布留。大原野。春日。稻荷。松尾。贺茂八幡。太神宫。住吉。广田。熊野。三十八所。白山。小寺。生宫。已上。
  一。住吉大明神本地事。
  一御前(阿弥陀)。二御前(私云。传云。药师住吉社坛交)。三御前(大日)。四御前(正观音样ハ一入当千。□□□□马立样也云云)。
  御本御前(毗沙门)。
  一。根本山王事。
  一。中堂安置山王(今奉移虚空藏彼岸所慈惠大师御代)。
  智证大师御代奉出内障建立别社坛奉安置之件。社坛者山院南(号宝藏)。空地也。每月晦日。当僧参此灵地令修庭立念佛。自彼砌奉移虚空藏尾件山王奉名根本山王。智证大师御安置之时南方正面也。奉安置南向(向食堂北野)。
  一。神宫寺内阵山王(影向山王高祖大师御时)。
  
  件山王者。无御体名影向山王。高祖大师始入神宫寺院练行之时。山王始御影向。其形如天女天婆夜叉神(云云)(口决更问)。其后传教大师御出家件。御发奉埋。元彼地。御发堆山王申也(件地口决更问)。
  此二个所外奉名根本山王事。当流不及相传也。影向根本山王事。当流随分相传御出家事。向秘决意也。
  一。注进。
  日吉宫本地位阶次第事(山王记录委细注有之。仍略之)。
  一。日吉贺茂为天照太神王子事。日本纪云。鸭河原一柱志贺郡一柱(云云)。示云。日本纪家以此文日吉贺茂伊势王子习(云云)。
  一。宇佐社僧以法花为名字事。当社僧实名神置上经字置下。如此名字付也。所以神妙。神法。神莲。神花。神经等(云云)。如此付来也。神明垂迹以来已及二部毕(云云)。无冥加人。恶字名乘アタル也(云云)。
  一。宇佐宫正像末三时阏伽井事。宇佐宫侧三重阏伽井有之。正法时分上重阏伽水有之。像法时分上重水沽渴中水出也。当时分末法时分下重阏伽水出之。不思议不思议。
  一。竹马社事。江州坂田郡内有社。号津久马社。此神者白须大明神妇父也。三千七百王子生也。本地阿弥陀如来也。二月八日祭礼也。此日间父之数锅载马场渡也。サレハ业平歌曰。
  アフミナルツクマノマツリハヤセヨトツレナキ人ノナへノ数数。
  此社头有大泽多柳生。三千七百余本也。此皆王子神体也。此祭礼七ケ乡土民等寄合饭持来。大飨三本盛立也。又果子三千七百合盛之。是王子断也(云云)。此祭礼日者。白须大明神必来临给也。其先相风吹来也(云云)。此祭礼日者。此所生在女人间夫数アサナへヲ戴马庭渡也。凡耻カマシキ体也。是则忏悔业障表相也(云云)。
  一。流滨明神也。本地药师如来也。江州神崎郡内胡桃庄有神。号长滨明神。亦云投岛明神也。此神昔为毒蛇住竹生岛。而今竹生岛明神为冥龙影响之时。唅毒蛇投南方。今长滨明神是也。自岛投之故。号投岛明神也(巳上传受取意)。此长滨明神社头有池。住大龙也。自岛投蛇体是也(云云)。
  一。长谷寺流记事。德道上人感梦记云。我本秘密大日尊大日日轮观世音观音应化日天子日天权迹名日神。此界能救大悲心所示现世音。已上。
  记云。德道上人。于内宫正殿神明本地拜见之由奉念之处。二丈五尺十一面观音示现给。尔时所示给文是也。长谷寺本尊其时拜见尊像奉慎者也(云云)。
  一。乙训寺事。长冈旧都有之。山家大师御住寺朝日寺号圆顿戒兴行砌也。本尊弥勒也。朝日寺与法王寺其间七八町许也(云云)。
  一。横川中堂五体。
  一法传和尚本尊(深沙大王秘密印)。二护法童子。
  三摩诃迦罗像。四化龙神像。
  五觉大师像。
  已上五体最极秘事也(云云)。
  一。三轮明神为生身文殊事。示云。大和国三轮明神者无社坛。以杉为神明。树下安三轮为御正体也。此神者遍应法界明神故。不可作社檀谓欤。甚深甚深。又云。傍有堂奉安本地。此堂者即生身文殊灵应也。于此堂修文殊法仁无不成悉地也(云云)。今(予)文殊者彼堂文殊奉慎也(云云)。
  一。伯耆大山地藏权现事。示云。大山镇守者。神体地藏菩萨也。僧形头戴冠给。故号地藏权现也。此山皆沙常恒沙崩。缘起曰。此山崩尽慈氏世尊出世时。多宝塔婆可涌出也。
  私云。此地藏权现僧形冠着给。表真俗不二也。是则世俗义圆融不二意欤。弥勒出世时。宝塔涌现者。本来不二法界圆融义为表也(云云)。
  一。越中立山为十界峰事。示云。缘起曰。此山者。十界具足所妙法法开显法也(云云)。又云。我国罪人者。先堕此国地狱。遂可生此山净土也(云云)。
  私云。此立山十界具足峰者。麓有地狱。又饿鬼峰。亦有畜生峰。有修罗峰。有人天应来峰。有缘觉峰。有菩萨峰。中央有阿弥陀峰。是则安养净土也(云云)。已上十界皆成峰习也(云云)。
  一。大隅国正八幡宫石体事。昔于灵鹫山说妙法经。今在正宫中示现大明神(文)。又云。
  得道来不动法性。示八正道垂权迹。
  皆得解脱苦众生。故号八幡大菩萨。
  口云。大隅国正八幡宫后山石破此文显现。以此石为神体。故号石体也。委在彼缘起。可寻之也(云云)。
  一。毗沙门堂佛法系昌事。密谈云。出云寺流记帐云。睿山根本大师入定七日。从定起宣云。睿山佛法回三百余岁悉可魔灭。其后移此寺仅可如萤光(文)。
  一。园城寺佛法可繁昌事。宽平圣主记云。千手院和尚语云。三井寺佛法灭之后十三年。睿山佛法可灭。但寺佛法虽灭又可盛(云云)。
  一。南都南圆堂顶上佛事。师物语云。南圆堂不空罥索宝冠。比丘形佛顶戴。世以不知之。一个相传法藏比丘习也。自是阿弥陀因位地藏菩萨也。地藏即法藏事为显也(云云)。最极秘事也(云云)。
  一。十禅师本地弥勒习事。弥勒菩萨当来座故。用彼真如无别分智(文)。是十禅师神诧证真法印感梦也(云云)。
  一。以宇治习龙宫事。古老云。宇治殿成龙神住宇治河给(云云)。日本一州最上重宝。悉纳宝藏也。余所重宝虽令散失。宝藏未纷失也。宇治殿成大龙。每夜丑刻自河中出现。巡见宝藏故也。
  一。平等院号事。师云。弘法大师安置爱染明王故也。所以爱染王平等王习也。手有情灵精拳平等天下接领也。摄禄天下掌中拳万人摄伏事。深可思之。所以爱染王以如意宝珠为三摩耶形。龙神亦以宝珠为心肝。凡如意宝珠者。如意自在。自元雨万宝故得名也。此尊四海自然通领义。深可思之。
  一。宇治佛法繁昌事。师物语云。宇治殿者。平等院本愿也。其勤行作法者。例时外别数多行法不置给也。其故本愿规式定置分限令懈怠者。其所令荒废也。供僧等器用者。显密硕才道心坚固僧侣等被补置也。私行业如法故。彼所者兴福也(云云)知法高行者。所修三业都以不懈怠也(云云)。
  一。法胜寺圆堂爱染王事。玄奘三藏自天竺归震旦。奉渡释尊御作一尺二寸爱染像。并释迦像毕。爱染王者。高丽惠慈法师。奉移日域。大和国寺本暂安之。
  孝谦天皇御宇。山城国平安城神乐冈南麓。飞来枯木洞影向。
  嵯峨天皇御宇。弘法大师八臂像被作。笼八角三重场安之。承保二年正月十五日。东山神光瑞。依神光以上乡小野宫中纳言实平被寻。神光之时大师御作建立爱染王瑞。依之被下。御所于白川安伽蓝建法胜寺。八角圆堂彼爱染王是也(已上)。
  一。法胜寺药师堂本尊事。本山棱严院缘起云。此药师如来者。五僧谷睿观上人。自慈惠大师被相传之像也(云云)。御衣木者。清凉山灵木也。相同根本中堂药师如来御衣木。加之西塔院琉璃堂药师。日野药师。美浓国横安寺药师如来等。皆以同衣木。又云。山家御所持药师如来一躯。自花山一条两院至于白川院代有。治承第二历沾洗上旬比。于东塔南谷圆融房记之毕。僧正明云。
  一。佛法凌废因缘事。当寺惠师物语云。佛法凌废事。第一未田地坐具迹计龙神乞之。此坐具变满大池。此龙神池云毕。是第一谬失也。次大天说五法乱佛法。是第二失也(云云)。又或传云。大圣文殊坐具迹魂帝乞之。此坐具变归五台山。仍成文殊净土毕。凡佛法威现虽施之大方狂惑也。
  一。黑谷地境事。本院北谷报恩房僧都仁宗。地相法桥附第天下无双相人也。先师上人御笼山最初。请彼僧都当谷地境令相给。彼僧都相曰。谷深水流长远。必深法此处可留。但戌亥方カケテ谷スクニクタテ水流留处无之。世福缺处也。然而西山重重叠。正法护持多闻天此谷守护。应知深法当谷留。智者此谷不可绝。又云。近程可繁昌处也(云云)。又云。先师上人云。正法护持多闻天。远守护故。此谷法流受者。余处弘通可广也。于当谷弘通。イト不可广博也。谷怀中狭迫故。深法者来际可止住也。持又青龙所在故。佛法此处可留也(云云)当谷者亦号净名崛(山号)青龙寺(寺号)唯心院(院号)。凡此谷为体。女人阴形也。流水辰已丑寅方流合一水流下。流末长远也。令法久住表示者欤。智高德明圣此谷。可出现相貌也。サレハ当谷智者不断绝也(云云)。
  一。惠心先德被修生身供事。横川灵山院者。惠心御建立也。被模灵山净土故。灵山会上听众等。悉四壁被书。宝塔涌现于空二佛并座相。朝供粥日中供时。在世仪式不违也。夏奉扇冬奉火。号之生身供也。先德御意奉仕佛只生身仕スべシ(云云)。如在礼奠云是也(云云)。
  东福寺住持次第。
  圣一和尚。东山(慈一)。无闻(普门)。白云(道愿)。藏山(无莲)。无为。月船。平等(痴台)。侣西塔。南山。双峰(宗源)。仙溪。天柱。双峰。虎关。士昙。无外(小师)。
  泉涌寺住持次第。
  雅禅法师(俊芿)。赖圆(空月无入院)。性海(无入院)。圆悟。明观。愿行。觉一。素道(私元)。空一。
  京中三十三所观音事。
  六角堂(如意轮)。讲堂(一条西洞院千手)。誓愿寺(不空罥索本尊阿弥陀)。荒畠(千手正亲町堀河)。朝日寺(十一面北野)。报恩寺(千手七观音)。北小路大宫(千手)。堀出观音(十一面一条乌丸)。枯川观音(十一面武者小路富小路)。北原辻(千手)。川崎观音(十一面)。东持院(千手二条朱雀)。沟观音(千手)。千手(近卫朱雀)。祇陀林(十一面)。今长谷(千手十一面)。子安观音(天摩云西)。粟田口观音(千手)。真如堂(千手)。满愿寺(大陀罗前)。中山(十一面觉大师御作千手清明本尊也御帐中奉纳)。冈崎(千手阿弥陀宿房也)。谷堂(如意轮中山)。大谷(千手本七观音中)。太子堂(如意轮)。长乐寺(准胝)。四辻(千手双林寺口)。鹫尾(千手)。云孤寺(千手)。蛇辻(千手)。子安观音(清水阪西大门前)。高桥观音(枯川观音)。六原观音(地藏堂)。清水寺(千手)。七观音堂(坂面北貌)。小田原(坂面南貌观音)。观音寺(今睿奥)。稻荷观音。荷稻大路(千手)。下北小路町(正观音)。稻叶当(十一面)。四条室町(空也上人御作)。三条坊门鸟丸(如意轮)。春日町太根(观音)。御灵堂(千手)。常圣院(观音)。下御灵(千手)。
  已上四十八所。
  溪岚拾叶集。
  文保二年正月十一日于天台里阁任师说记之毕。天台沙门光宗记之。
  文安五年十一月十八日于龙宗寺书写之毕。证庆。
  文明十二年(庚子)二月十六日于帝释寺书写毕满山三宝知见纳受。
  比丘通舜(生年五十九)。
  长享三年(已酉)七月二十四日于鞍马寺书写毕。
  多闻大天悉知照明给。●●庆义。
  元禄八年岁次乙亥夏六月八日以饭山本坊藏本于兜率谷鸡头院□轩书之讫。
  法印大僧都严觉(年三十七﨟二十六)。

溪岚拾叶集。

  真言教元由事(付菩提心论。私苗)。
  楞伽经第九云。大惠菩萨问云。何是如来内证境界。世尊告大惠言。我乘内证智。妄觉非境界。如来灭度后。未来当有人。大惠汝谛德有人持我法。于南天竺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大乘无上法(文)。付法传注云。我乘者。谓如来最上秘密乘。内证智者。谓如来所证五智三十七智及一百八智。乃至十佛刹微尘数不可说不可说四种法身智。具如金刚顶经说(云云)。
  一。龙猛菩萨事。示云。龙猛亦云龙树。传云。其母树下生因字阿周那(阿周那树名也)。以龙成其道。故以龙配字号。号之曰龙树(云云)。上文云。大龙菩萨○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发七宝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甚多。
  付法传云。释迦如来掩化之后。八百年中有一大士。名那伽阏赖那菩提萨埵(唐云龙猛菩萨。旧云龙树。讹略也)诞迹南天。化令被五印。寻本则妙云如来。现迹则位登欢喜。和尚说是则观自在王如来之异名也。云者平等覆护之义。妙者甚深难测之义。
  楞伽经及摩诃耶经等。释迦如来所悬记则是也(云云)。
  一。龙猛出世时代不同事。示云。或六百年。或七百年。或八百年(云云)。师云。龙树菩萨住世三百岁也。初百年者在外道家。弘阴阳法术。从初云六百年也。中百年者习释迦一代教法。从中间云七百年也。终百年者开铁塔。弘真言教。从终者八百年也。经论异说不同无。师云。如来灭后六百年之间。佛法渐衰。而邪风频扇。爰龙猛大士愍此倒惑。而出兴于世间。初百年之间习外道教法。弘阴阳法术。为道士之上首。凡外道教法者浅近也云移释门。中间者习佛教。作千部论。七佛教法者皆纳于龙宫事闻。入海中龙宫之大本见给。爰如来内证者。纳于南天铁塔事闻。开塔敷弘秘教(给)也。仍终百年者真言弘通之时分也。是则如来记莂无违。如来所遣行。如来事大士者欤。
  一。南天铁塔事。金刚顶经义决云(智藏)其大经本阿阇梨云。经夹广大如床。厚四五尺。有无量颂。在南天竺铁塔之中。佛灭度后数百年之间。无人能开。此塔以铁扉铁锁而封闭之。其中天竺国佛法渐衰时有大德。先诵持大毗卢舍那真言。得毗卢舍那佛而现其身及现多身于虚空中说此法门。及文字章句次第令写。写讫即灭。即今。毗卢遮那念诵法要一卷是。时大德持诵成就。愿开此塔。于七日中绕塔念诵。以白芥子七粒打此塔门乃开。塔内诸神一时踊怒不令得入。唯见塔内香灯光明一丈二丈。名花宝盖满中悬列。又闻赞声赞此法时。此大德至心忏悔。发大誓愿。然后得入此塔中。入已其塔寻闭。经多日诵此经王广本一遍。为如食顷。得诸佛菩萨指授。所堪记持不忘。便令出塔。塔门还闭如故。尔时书写所记持法有百千颂。大本此国未有。此略本者至此土者。于开元之初。金刚菩萨三藏阿阇梨云。我从西国发来度于南海。其有大般三十余艘。一一皆五六百人。一时同过大海行至海中逢于大风。诸船及人并漂没。我所附船亦欲漂没。尔时两本经夹。常近于身受持供养。其时船主见欲没船上诸物皆掷海中。当时怖惧忌收经夹。其百千颂亦掷海中。唯存略本○乃令伊舍罗译为汉文。一行等乃亲自笔授。一依梵本次第而述(文)。大日经开显(弘法)云。于大日经十万颂者。龙猛于铁塔中诵出之(文)。菩提心义第三云。若诸大乘所说四种陀罗尼中。有大日尊陀罗尼咒。若人持诵归依大日。虽不具足印契观念。能致悉致。例如龙树先持大日真言。感得大日示现真身。授持诵法。龙树受之受持成就咒。白芥子打开铁塔。论彼初心法则不见。已致佛应。故知。若唯诵咒。若念大日。若供尊像。随一致验。是大日。私云。东义云。两部共塔内也(云云)。天台义云。两部共塔内也。如东义。或云。金界塔内也。胎藏塔外也(云云)。或云。两部共是塔外相传也(云云)。已上三义云。天台流习也。此中两部共塔外义。实义也。已证也(云云)。
  一。显密证据事。二教论上(弘法)云。应化开说名四显教。言显略逗机法弘谈话。谓之密藏。言秘奥实说也(云云)。又云。自性受用佛。自受法乐故。与自眷属各说三密门(文)。又云。问。显密二教其别如何。答。他受用应化身随义之说。谓之显也。自受用法性佛说内证智境界。是名秘也(文)。又云。唯有自性法身。以如义真实能说是绝离境界。是名真言秘教(文)。宗轮中云。密教者。自性法身大毗卢含那如来。与自眷属自受法乐故所说法是也(云云)。苏悉地经疏云。有二种教。一显示。二秘密教。显示教。谓阿含深密等诸三乘教也。秘密教。谓花严维摩般若法花等诸一乘教。秘密教亦有二种。一理秘密教。谓法花等。一乘唯说世俗胜义圆空无二。不说三密行相。二事理俱密教。谓大日金刚顶苏悉地经等。能说世俗胜义圆空不二。亦说三密行相故(文)。金刚顶疏第一云。今于大乘有二种。一者显示大乘。二者最胜金刚秘密乘。故金刚经云。谓发大乘者。为最上乘者说。智论亦云。佛法有二种。一秘密。显示。而今经是最上金刚秘密乘(文)。智证大师诸家教相同异略集云。自初真□三藏。至第九天台大师。举九人。□教法师毕。不如天台□教。释云。第十近代睿山前入唐请益内供奉赠法印大和尚位慈觉大师。依龙猛释论之二种教。一显示教。总摄一切显教法门。二秘密教。总摄一切秘密真言法。又真言教别名一大圆教也。具见金刚顶大经王疏也(云云)。
  私云。此释依大论。诸佛有二种法轮。一显示二秘密云文。立显密二乘名字云也。是则出金刚顶经释也(如上书)。
  问。大日经于何所说之乎。大日经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文)。义释四。此法王宫殿在须弥山顶。
  问。金刚顶经于何所说之乎。金刚顶经一云。往诵须弥卢头金刚摩尼宝峰楼阁。至已金刚界如来以一切如来加持于一切如来师子座。一切西安立(云云)。金刚顶经疏一云。今案经文。金刚界如来受诸佛加持已。往须弥卢头金刚顶金刚摩尼宝峰楼阁(文)。
  问。苏悉地经于何所说之乎。苏悉地经疏云。若明处者。应指普贤宫。即须弥山顶金刚手所住无非普贤宫故也(云云)。
  问。真言经教谁人结集流布世间乎。金刚顶经疏云。佛于六波罗蜜中收接法宝。以为五分。一素呾缆。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四般若波罗蜜多。五陀罗尼门。而举五人以为灭后传教者。谓。阿难·乌婆离·迦多衍那·曼殊室利菩萨·金刚手菩萨。如次令各受持一藏。若依此义。应云金刚手我闻也。若依结集传者。义通阿难(文)。大日经抄云(山王院)。又此经我闻。或云金刚萨埵之我闻。非阿难。我者此说未详。私谓。毗卢舍那对告声闻。何言非阿难耶。今示明文。佛心经下卷有毗卢舍那对告阿难言。文烦故不具引(文)。
  问。大日如来三世恒说真言法句。何曰一段化仪。言我闻等乎。金刚顶经疏云。今大毗卢舍那如来常住不变无隐没义。若依此义。诸弟子等而不应称如是我闻。只是众生无见佛。机无见佛故。不可得闻秘密大教。是传教菩萨被大悲甲胄。入于无涯生死大海。即唱言如是我闻。此即带我闻解(云云)。
  一。金刚事。金刚顶经疏一云。言金刚者。是坚固利用。即喻名也。利用为譬。如来智用摧破惑障。显证极理。又极理从本具摧破用。故云利用义。智用自体无有灭坏。故为坚固义(文)。次下云。金刚顶者。不是喻名。一切众生心法界中。从本具足金刚坚固最胜尊义。则于理体诸法奥起故。法花云。是法住法位。今止显说此秘密理。故云金刚顶也(文)。义释云。不可坏者。是实相中道。过一切语言。心行离诸过患。不可变易故。宝中之最者。是显实相中道具恒沙万德也。战中胜者。即表第一义空。一切烦恼无敌对者。此三即是阿字三义也(云云)(已上金刚三义也。云云)。
  问。当体譬喻金刚义如何。示云。大旨法花当体譬喻莲花义如也。所以譬喻莲花者。圣人悟妙法之时当体。莲花自性清净功德似莲花故。以花果譬当体也。次真言意当体金刚者。即五智五?金刚。三谛三古金刚。一谛独古金刚也。是则五佛五智功德。三古金刚显也。此三古杵当体即摄法界处理也。然而五古三古形宛然事也。是事理俱密云也。当体莲花者。则八叶肉团是也。其义全同也(云云)。
  一。顶事。金刚顶经疏云。言顶者。是最胜义。又尊上义。谓此金刚教诣大乘法中最胜无过上。故以顶名之(云云)。师云。台藏意十界三千众生各各不改自体。一分不改法体旨谈也。是则诸佛胎内アル众生胎内アルママニテ。不分别迷悟义处名台藏也。依之诸佛台藏养育法界有情(云云)(杂记意取意菩提心义)金刚界于一一众生。显五智金刚佛知见。是修德佛故名金刚也。依之于五智金刚杵中。加持法界有情(杂记意取意菩提心义)。依此义门。山门胎藏因曼荼罗。金刚界果曼荼罗云。而台藏深。金刚浅云也。又台藏本门。金刚迹门云也。又云。东义金界深。台界浅云也(云云)。
  一。瑜伽事。义释第一云。瑜伽译为相应。若以女声呼之。即曰瑜祇。所谓相应者。则观行应理之行人也(云云)。演密抄引瑜伽论疏云。一者境瑜伽。二者行瑜伽。三果瑜伽。四教瑜伽(文)。说大义经云。说如来记。无分别智及以慈悲。名曰瑜伽(文)。师云。诸经者。不明三密观法。故于法性无相应义。今明三密行。故真言相应法也。故名瑜伽也。
  一。中事。师云。但金刚顶注中引明菩提心义云。文故金刚顶瑜伽中云也。东寺遍满义云。中者中道也。
  一。发事。都率释云。一发求义。二当体名发。三心即成菩提(文)。遍满义云。发者愿也(云云)。一义云。发者起也(云云)。
  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事。
  寻云。菩提心翻名如何。答。道心·大道心翻也(云云)。难云。菩提心义云。或云冒地质多。此云觉心。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此云大道心(文)。尔者冒地菩提各别可云乎。义云。敌对翻云觉。义满云道。乞只是冒地菩提其心一也。旧译云无上正真道。新译云无上正等觉也。无畏不空译亦云道。亦亦云觉(云云)。法花玄赞云。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则是无上正等正觉(文)。●●(冒地)●●(菩提)。示云。菩提心义云。意菩提云道心。云觉心。有二义。然者冒地菩提一云弘法释误云。
  一。菩提心四种释事。菩提心义二云。问。第二识性门云何。答云。一浅略释。以厌求忘心为菩提心体。二深秘释。以自性净心为菩提心。三秘中深秘释。以大三法羯为菩提心体。四秘秘中深秘释。以真如法性为菩提心体。
  问。以厌求妄心菩提心体意何。余三亦然。答。第六识分别善恶。厌恶求善念(文)。四运生灭不住。已念念欲念未念。此心发菩提心。菩提心亦是念念不住。后念续生。前念即灭。离缘无上正真菩提不当法体。体是虚妄。故云厌求妄念为菩提心体。第九净心即是智智。一切智即是菩提心。自求心自证心本有菩提心发。即求本有菩提。能证本有菩提。故云自性净心为菩提心体。大三法羯四曼荼罗。各有大菩提心相貌。且如五大曼荼罗中。如地大金色方坛为菩提心。又三摩耶曼荼罗五?金刚为菩提心。法曼荼罗最初阿字及一切阿字为菩提心。羯磨曼荼罗事中东方阿閦东南普贤为菩提心是胎藏。若金刚顶接真实经。东方青色故。金刚部青色为菩提心。又略出经明净月轮为菩提心。又以恶字为菩提心体。又以东方阿閦及四菩萨为菩提心。一真如中体具二。一不及义。二随缘义。随缘义中又有二种。一随染缘。二随净缘。金錍论三诸法即真如。以不变故。如诸法以随缘故云净法随缘真如。心发自求随缘真如菩提。能证随缘真如菩提。故云真如法性为菩提心。师云。天台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四种释真言浅略等四种秘释一致习合也。甚深甚深。一义云。第一第二菩提心者。互显密也。第三限密教。第四互显密云也。一义云。四重菩提心者。悉密教菩提心也。第一第二菩提心者。六识九识不同。俱是心法菩提心也。第三色法发菩提心也。第四真如法性菩提心者。上色心二法瑜伽相应。寂照俱时发心习也。是合行深秘也。有印有明。无止事大事也(云云)。
  寻云。有四重秘释本说乎。示云。义释云。有浅略深秘两释。付深秘有重重云举二释。义释蕴古序云。举浅秘两释。会众经微言(文)。已上两释但举浅略深秘二释。不举后二释也。而零妙寺不可思议释大日经第七卷供养法之时。具举四重释也。所以释云。阿字谁说。梵王说。浅略谁说。阿字大日说(深秘)。阿字谁说。阿字说阿字(秘中深秘)。阿字谁说。真如现说阿字(秘秘中深秘)。已上。又惠果乘船秘文曰(云云)金刚已八云。然释法界体性四释不同。若浅略释者。诸三乘教所明真如法界理。若深秘释云。诸一一乘教所明真如理智十法界法。若秘中深秘释。诸真言教所明法界体性世尊三密。若秘秘中深秘释。诸真言教所明法界体性四曼荼罗。今以五字为法界者。是第四释四曼荼罗中法曼荼罗。法界体性。金刚顶一云。当知此经是内证境界之所说也。
  问。如来内证寂静无言。心思迥绝。何故今云于内证说此经耶答。如汝所说。内证境界言亡虑绝。何以故。非凡夫境界故。亦如来内证但是寂静无言等者。是即显教云所说也。彼教未知如来内证甚深义故。今此祖教其义不然。寂照俱时。寂故法俱寂。照故法界同散。散不妨寂。寂不妨散。如来内证其义如是。
  问。诸菩萨说法必为利他。今与内证眷属说法有何利益乎。答。即自受法乐。如转轮王与眷属受大快乐。非是国内万民所行故(文)。智证释云。一凝然。一切凝然。故三身如来皆是凝然。俱随缘俱不及。寂静同时(文)。金刚顶疏云。显教如来虽说甚深。而只是莽卤。历劫萨埵虽称真言。争得伊没。今此金刚真宗人。则么驮都以为其体法。是萨缚婆缚罗。无非其教○体性毗卢居极理。以示顿觉。心品四佛显内证。以住各方(云云)。
  一。发菩提心事。问。真言菩提心者。六八九三识中何哉。答。三识俱许之也(云云)。一义云。九识菩提心也。大日经明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三句大乘而说菩提心旨。经云。云何菩提。谓如实智自心(文)。义释云。如实自心者。即是开示如来功德实所也(文)。又释开示宝所义云。所谓众生自心即是一切智智。如实了知。名一切智者(文)。又说如实了智旨云。一切众生色心实相。常是毗卢舍那平等智身。非是得菩提时强空诸法使成法界也(文)。此释意显宗发心。色心不二法界圆空之旨解释名发心也。而真言于法界圆融上。三密·四曼本来成觉旨解释名发心也。故是第九识发心也(文)。
  寻云。显密发心同异如何。示云。显宗意知一切法皆是佛法者。解了转迷开悟谈。故经六即七位次位也。真言发心时安住极佛果德。故全不经次位阶级也。故信知四曼·三密旨处。即登大日果德位谈也。义释云。初发心时。如来定岂顿超四处至究竟耶(文)。是顿机直一念顶至究竟。不用修行等也(文)。
  寻云。发心形如何。示云。显宗一念心即性相融通无碍旨信解名发心体。兼真言台藏观八叶肉团为发心体。金界观心性月轮为发心体也。则是一一诸法事相差别。一一皆收法界也。然而八叶月轮殊摄法界之用胜故。观八叶肉团之时事理俱密义显故。观之名发菩提心也。有相机以之谓有有相莲花。无相机以之本来为觉体也。
  寻云。何故观八叶为胜用乎。教时义云。一切众生从凡夫地直入佛地云者。表其身中八分迦垂多。心开为八叶陀罗利花。故现中台八叶(文)。菩提心论云。于肉身中观日月轮(文)。一义云。真言菩提心者。八识发心也。两部大教意。东方以大圆镜智为发心。乃至以北方成所作智为涅槃也。而第八识含藏诸法。有为无为一切诸法摄在之也。又大圆镜智见诸法宛然貌智也。故此发心中台大日本来成觉体不见。只于第八识上见生死涅槃宛然。以大悲利物为先。为脱迷众生发心也。是发心修行菩提涅槃前后可云也。
  寻云。真言意有六识发心义乎。一义云。真言机万差也。何无六识发心人乎。依之义释立十六重阿梨。最初证寂然界阿阇(云云)。是虽信本来成觉旨。直难立此行。先发厌求心。先证小乘理也。例如渐次止观行者也。
  私云。第十六阿阇梨真言天台也(云云)。
  一义云。今所云六识者。佛果六识也。第九识佛眼。种智真空冥寂云。平等不二理照也。而四眼二智万像森然云。彼〃诸法宛然照事。第六识并妙观察智功德也。故缘三密·四曼发心事。佛果六识可云也。菩提心义四云。所通达心各有二义。一约九识。谓本净九识是所通达心。染秽九识是能通达心。又约九识更有二。第九净识是通达。第六意识是能通达。又约五智更有二义。大圆镜智是能通达。法界性智是所通达(文)。
  问。心意识体一云。唯识论所识为题。今论取心为题事如何。示云。心法界总体也。识是用分也。故天台流虽立九识名。而中实理心释。今注如实知自心(云云)。故以心为题也。
  寻云。今论菩提心理智中何乎。示云。理智俱取之也。故前唐院云。诸经呼真如法性名菩提心。今取理智名菩提心。此释理智俱取闻。此释意约法性平等边名理事。事诸法名事也(云云)。不空生出义云。浅识者。谓运动指节戏哢。差空者。恐有入空(云云)。
  一。论事师云。佛所说名经。菩萨所说号论。故惠文禅师发愿文曰。拔得经者。礼佛为师。拔得论者。礼菩萨为师(文)。又云。三学中以阿毗昙藏为论也(云云)。又云。十二部经中优婆提舍为论也(云云)。又云。论者惠藏也。以简择为义也。故春日明神诧宣曰。众善之中。决择第一。破邪显正。续惠命故。
  一。经题事。亦名瑜伽总持教门说。菩提心观行持义(文)。示云。亦名者。题傍依义也。傍依大日经。正依金刚顶经故也。所以总持教门说者。依大日经住心品事显也(云云)。又云。瑜伽总持者。题入真言三字也。虽似真言总名。指住心品云也。苏悉地疏云。真言者。梵称陀罗尼。唐亦名总持也(云云)。而大日经表入真言。故今指之云总持也。教门说三字者。指门住心品四宗也。次菩提心观行修持义者。题三句大宗也。菩提心者。菩提心为□也。观行大悲为根本句也。修持义者。方便为究竟也。
  一。义事。示云。显宗立法体义用旨。法体胜。义用劣云也。是法体外立义用故也。真言意不尔。于真言平等上显义用。故义用胜云也。教为显异显宗所谈置义字也。又云。真如立说义深可思合之(云云)。
  溪岚拾叶集。
  建武第五天(戊寅)五月三日。于江州姨绮屋山集记之毕。天台沙门光宗。
  应永二十年(癸巳)七月晦日书之。
  灵山寺(江州)贞算(六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