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溪岚拾叶集(并序)。

  夫法身内证之春花焉。梵风吹而远熏。舍那外用之夜月矣。甘露映而高照。是以西天破有之尊琢金言于八方。东汉虚无之客遗玄训于五千。诚寻教法流传之源。在文点书持之功者欤。于是予生边土之幽介为法林之荆棘。长薄地之陋质为禅庭之羝羊。然而才明因果之理聊辨邪正之差。遂则卜山中之寂寥舍世上之愦丙。独交。华顶之霞一纪也。三千之妙观犹暗。镇结草系之露几日也。八万之细行惟缺。悲哉时移事改兮白日渐倾。春往夏阑兮黄壤既近。以何为无生之因。以何为度生之缘。倩观今时之云为。志学者似牛毛。况成功立业哉。访道者如麟角。况穷玄探[顊-頁+責]哉。师资自相承其器隔云泥。名望虽似古。其德如天地。然则法命之既迫在今。学灯之才残若存若亡。请为吾门资者。进步于菩提场矣游心于弘誓海焉。彼通藏达多之入石窟也。以心性之闇迷也。得定比丘之沈奈梨也。由惠眼之闭却也。矧暗证之禅师诵文之法师。佛祖之所诫经论所嫌也。文武不亏其国治。长短不捐其车成。盖此谓者欤。依之以行学三余之隙。集内外一切之要。所谓中道圆融之谭。上乘真实之藏。鹅珠死后之誉。鸡距梦中之才。膏腴隐入之治。枕嗽石流之答。加之龟毛兔角之语。山猿海虬之诤。都看目触耳梗概录之。就中孤溪之幽砌。无物而不令。与岚啸三界之枯薨。无时而不秋。拾叶吟。故名岚溪拾叶集。不定赤轴不调黄卷。予者记之终焉为期。资者录之日夜不懈者。寂场长时之华严述心佛众生之一体。今拙庵常在之叶集显戒定惠解之一致。抑缄燕石词卑得嘲在指掌。买周璞志疏。招笑难回踵。辱更无素意。只为惊明窗之眠。恐又有玄念。将欲备遍界之功。毁誉共善因也。必入阿字门。视听同良缘也。乃举泥洹道。呜呼吾者半百之旅馆也。定去马嵬焉。书者万叶之遗尘也。冀至龙华矣。于时文保二年戊午六月九日。于睿岳西堛院黑谷慈眼房记之而已。
  山家记录有四分。所谓一显二密三戒四记(云云)。又于四分记录各有灌顶。谓第一显部者。生智妙悟秘决也。第二密部者。都法灌顶也。第三戒部者。镇护授戒也。第四记录部者。和光同尘利益国土灌顶也(云云)。于第四记有六科。故山家御释曰。建六科篇章。辨一山仪事(已上)。六科者。第一净刹结界。第二佛像安置。第三严神灵应。第四镇护国家。第五法住方轨。第六禅侣修行(云云)。今又建六个篇目显三字义门。

  第一显部(观心为正表相为傍)。
  第二密部(宗义为本事相为傍)。
  第三戒部(大纲为本纲目为傍)。
  第四记录部(大事为本浅略为傍)。
  第五医疗部(既效方成现益)。
  第六杂记部(和汉美言道法哢胤)。

  第一显部五。
  一止观(观心)。
  二玄义(教相)。
  三文句(教相)。
  四义科(文料简)。
  五宗要(宗大事)。
  第二密部五。
  一宗义(真言宗旨三部大意)。
  二教相(天台四教上加大日一教)。
  三事相(曼荼界会示现相貌)。
  四现行(三部五部行要次第)。
  五杂(大师先德形仪要语)。
  第三戒部五。
  一佛寺(三寺不同)。
  二佛上座(文殊头卢两上座)。
  三佛戒(大小两戒不同)。
  四佛授戒(十师五师不同)。
  五杂(自他戒同异先德物语等)。
  第四记录部六。
  一净刹结界章(七重结界表事寂光)。
  一佛像安置章(九院十六院本尊等)。
  三严神灵应章(吾山开辟时诸天圣众瑞应)。
  四镇护国家章(天子本命道场镇护秘密念诵等)。
  五法住方轨章(三学灵场并显密轨则)。
  六禅侣修行章(六条八条四条学生式是也)。
  又三圣二师二十卷记录事。
  三宝住持集上下(山家御释)。
  三宝辅行记五卷(前唐院)。
  显密内证义上下(山王院)。
  已上三圣。
  四明安全义十卷(五大院)。
  御遗告一卷(御庙)。
  已上二师。
  又就记录有六个习事。
  一散在流章记(他流记引用之)。
  二杂记(真俗日记至于未来际)。
  三总目录(自他共知之)。
  四别目录(知名字不知义)。
  五秘目录(名义共他家不知之)。
  六面受决(末后一言唯授一人)。
  第五医疗部三。
  一既效方(当时相应验药等)。
  二加持法验方(神咒德治业病)。
  三胎息仙术方(调定气息治病得寿)。
  第六杂记部。
  一三才轨范。
  二古今芳谈。
  右此集者抄大师四分之录为愚老一期之记。盖是佛道之全体法门之精髓也。只纳于心腑留于门室。曾勿见异门异流之人。争可许偏执偏坠之辈哉。传持之本所深慎此旨。同学之朋友更存此掟。又受法之仁书写之族。若无让付之器若有移门之志。且返本所且投火中耳。若背此旨令违反者。显密缘起释迦遮那圆宗守护山王诸天证明证览。恐之慎之而已。
  文保二年六月日。沙门光宗遍照。
  贞和四岁初冬中浣于阿字息障院书此。
  拾滨之学沙门吾宗示。
  大永三年(癸未)卯月三日书之。亮政。
  元禄十四年岁次辛已秋九月望以野之下洲。本对于天台山净教坊。
  住持法印实观。
  十五年辛已夏四月二十七日重阅。

溪岚拾叶集缘起

  夫真言上乘教法。传来良□者山家大师者从顺晓和尚□随慧果和上传受之。前唐院者从八□山王院者就一师和尚学之。然本朝弘□师。传持而流行于今不绝。爰觉大师曰□者不耻下问(云云)。然则谷阿阇梨者从□合行其随一也。仁海僧正者值一千□相传是也。就中相实法印者兼备诸流而□之德号荣四僧正者遍学诸方。而叶上流之康乐寺慈胤法印云。不为我师者无之不为无之(云云)。看贤思齐仲尼。遗训在眼。依之□始自天台流流终至东寺□大小权实教法医术工巧之作业等大纲学相承次第列左耳。
  一。溪岚所诠事。
  再兴和尚时时示众云。今度弘通者所诠三个条也。所谓戒法者持相为本。显宗者观心为本。真言者宗义为本也(云云)。
  第一戒法者。南都戒者。最初鉴真和尚传来而弘通于天下。而星霜频移戒相似忘。然中比解脱上人建于律学院令兴戒学未及持相。爰思圆上人而为鉴真再诞。而戒法流传于今不绝矣。次我山圆顿戒法者。传教觉大师传来既久。而持相亦如忘。爰祖师求道上人建长比企笼山。圆戒由致虽令兴行未及守持。而先师和尚德治比致笼山。云戒相致再兴。是弘通本意也(云云)。山家释曰。为我勿造佛勿写经。唯兴此戒法者。我愿满足耳(文)。觉大师释曰。蒿草才立条绪未成。药石无验而微风忽至。若有同宗者遂此愿言者死骨不朽(文)。
  第二显宗者。凡天台圆顿教行者。不似余宗余行。为教观一致宗旨信法相资深义也。然而我山风体以教门义道为本。观心修行似忘。仍为我门资者。三时行道二时坐禅莫令废忘矣。
  第三真言者。事相现行书抄者。祖师先德钞多端。而当代真言师等。唯专现行一偏。于秘密宗义以更暗之所叹者此一事也。为我法流者。宴心宾说毗卢之自证进心马于舍那之觉路耳。
  因师物语云。德治比灵山院寂仙上人关东下向事有。公文所评定次谈合云。真言宗者攘灾秘术也。其护持大功也。律宗者戒行如法方可崇敬也。禅宗者坐禅工夫为出离大要也。而天台宗者八讲请用许也。论义学匠非为护持非为出离。总以无用宗也。爰和尚叹曰。彼方天台学侣无之哉。又真言学者无之哉。先戒法事。南都北京戒法者。依冯小乘权宗故。不穷如来出世本怀者也。争及圆顿妙戒哉。次真言宗事。自身即佛宗旨。而建立心佛国唱成等正觉。以心传心之秘法也。岂攘灾一偏哉。大方迷宗旨者欤。次禅宗事。悟道得法置不论。然末代愚钝禅僧等。教法者不学故无智也。心地者未开通故暗证也。道而无可论者也。可秘可秘。夫天台圆顿教法者。三学俱传妙法。即身顿学直道也。所谓戒法者。于受戒即座。尽三惑非六即成佛(云云)。又定惠二法者。天真独朗内证无作本觉佛也。前代未闻宗义。诸宗所分绝也。所以出离生死者极天台宗。即身成佛者在真言宗哉。加之弘仁皇帝建于我山为本命道场。安置于旱法。禁固于魑魅路。岂非攘灾秘术哉。将又持经拥护之神咒。是非除灾方便哉。不知子细。难势非所论者也矣。山家释曰。无相甚深教法者。攘灾过于未萠。灾而无不除。乐而不与。圆顿教行□□不可胜计者欤。抑此钞所载者。显宗者观心大纲也。密宗者宗义大事也。戒法者秘旨深奥也。记录者末后一言也。以此等赴可令料间者也而已。
  一。●●许可作法。
  先严净道场。
  次礼佛。次五瓶(若一瓶)。
  次涂香。次着座。
  次启白等。
  次洒水。
  次灌顶(仪式如常)。
  次三摩耶戒。
  次胎藏传法印。
  ●●●●●。
  五钴印。
  金刚传法印。
  ●●●●●。
  无所不至印。
  次苏悉地传法印。
  佛眼印明。
  次瑜祇密印。
  非内非外印●。
  次秘密印。
  无所不至●。
  次总许可印。
  文殊八字印明等。
  次教诫云。
  秘密教法使不断绝矣。
  次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次礼佛起去。
  ●●许可作法。
  示云。许可以后可授目录也(云云)。
  一。支度事。
  坛一前。半叠一帖。灯台二本。屏风一双。袈裟二帖。净衣二具。佛供。灯明。佛布施。儭施。调钵等。
  右所注如件。
  文保三年正月十一日。于天台黑谷。任师说记之毕。
  天台沙门阿阇梨光宗记。
  一。天台流真言事。
  山家大师御流(金刚觉三藏御流)。
  已上。
  三昧流(门迹方东阳方)。佛顶流(小河方房全方)。法曼院流(静然方政春方)。
  已上谷三流。
  兜率流(号横川流)。
  已上根本两流。
  智泉流。圣行院流。莲华院。流叶上流。
  已上傍相传。
  一。书写流性空上人异相受记(文殊普贤)授与(云云)。
  一。东寺流真言事。
  三宝院。理性院(号中院流)。金刚王院。
  已上小野三流。
  御流(御室法流)。保寿院(西院)。
  已上广泽两流。
  智证大师御流者。不出三井寺院故。弘通不广博也。然而秘事大事等大旨者。相承所谓秘旨与渊奥等是也。
  已上真言宗(云云)。
  一。神明灌顶事。
  公庆僧都(真言院灌顶事)。义源僧都(严神灵应章)。智圆僧都(神书二十七帖准之)。
  已上。
  一。真言宗依学师事。
  公庆僧都 惠顗上人 传信和尚。
  法圆上人 惠镇上人 忠籁僧都。
  行遍阿闇 盛庆阿阇梨 义宪法印。
  义源僧都 承教法印 智圆律师。
  桓守座主僧正 性总阿阇梨 圆信禅师。
  守源禅师 宝月上人 圆快僧都。
  明观上人 心性上人 豪觉阿阇梨。
  实真僧正 仁宗上人 觉舜上人。
  俊增僧都 宣与注记 最显立者。
  专镜上人 宗遍大德 尊曜僧都。
  寻快律师 融庆阿阇梨。
  已上或授职或许可或教相或得钞(皆载之)。
  一。悉昙相承事。
  公庆僧都 承觉二品亲王 智圆律师。
  仁宗上人 澄誉大德 澄惠阇梨。
  已上大纲习之。
  一。天台宗依学师事。
  传信和尚 承教法师 严深僧都。
  辨深法印 惠镇上人 玄庆阿阇梨。
  静圣上人 承性上人 闲证上人。
  大镜上人 慎乘阿阇梨 义宪法印。
  义源僧都 忠范僧都 拾圆大德。
  慈救僧都 道存立者 空观上人。
  明缘大德 运盛立者 重朗僧都。
  能承律师 禅心圣人 顿寂上人。
  已上。
  一。禅宗相者师事。
  白云禅师 岩松禅师 本觉禅师。
  山叟禅师 藏山禅师 白首座。
  凝然禅师 玄真禅师 道显禅师。
  事圆禅师 守源禅师 实智禅师。
  已上或参学或五灯录等读毕。诸方遍参毕。
  一。华严宗依学事。
  示观上人(凝然) 禅明上人。
  已上一宗大纲读毕。
  一。三论宗依学事。
  智通上人 玄通上人。
  已上一宗本书等大旨读毕。
  一。法相宗依学事。
  义宪法印 智圆律师 义圆大德。
  已上大纲读毕。
  一。俱舍宗依学事。
  义宪法印 智通上人 唯圆上人 智圆律师。
  已上大纲读毕。
  一。净土宗事。
  性海上人 任心上人 静观上人。
  已上大纲读毕。
  一。医方事。
  行法圣 元一律师 清增圣。
  已上。
  一。俗书事。
  公庆僧都 慎乘阿阇梨 尔赞禅师 智圆禅师 智乘大德。
  已上。
  一。歌道事。
  尔赞禅师 义宪法印 义源僧都 庆盛阿阇梨。
  已上。
  一。兵法事。
  义宪法印 义源僧都 定宗法印 荣俊阿阇梨。
  已上黄石公传神明相传等。
  一。术法事。
  公庆僧都 庆盛阿阇梨 观庆阿阇梨。
  一。作业。
  通文传 依事林广记 智乘大德。
  已上。
  一。土巧事。
  传信和尚 公庆僧都。
  已上。
  一。算术事。
  公庆僧都 性圆阿阇梨 事圆禅师。
  已上大纲依学师等也(云云)。
  一。传授门资事(注文别有之)。
  授职灌顶仁一百余人。传法许可仁三百余人。一尊一法结缘仁五百余人结缘众一千余人。
  已上。
  右大概所㼼录如斯。秘密云。舌相言语皆是真言。身相举动皆是密印。意相思惟皆是密观(云云)。天台云。或从智识或从经卷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云云)。然则顺逆机缘皆成知识。粗言软语悉转妙法。生生广演佛法世世普利群生而已。
  文保三年(己未)。正月 日。
  金刚光宗记。
  于时历应元年(戌)十一月四日。于江州灵山寺。阿阇梨位光宗授金刚如圆毕。
  嘉吉二年九月二十七日。以绍惠本奉传受毕。
  猷秀(生年五十七)。
  同三年(癸亥)三月二十六日。以猷秀阿阇梨本书写之讫。探题法印权大僧都仙承金刚。同二十七日授点毕。
  同四年三月六日。以师自笔本书写毕。
  沙门隆海(四十二岁)。
  万治三年(庚子)六月。以葛川本书之。
  舜兴。
  元禄十二年十月。哉生明书之。
  天台兜率谷鸡头院沙门严觉洪道。

溪岚拾叶集目录。

  一。显部之内。九卷。
  序目录观道用心合二卷。
  神明部合六卷。
  禅宗教家同异合二卷。
  禅与教事。
  一。密部之内。
  佛部四卷合一。
  舍利法一卷。
  药师法二卷。
  阿弥陀法一卷。
  同四卷合一。
  佛眼法一卷。
  金轮法一卷。
  尊胜法一卷。
  尊胜佛顶修瑜伽法一卷。
  菩萨法七卷合一。
  慈氏菩萨一卷。
  爱染王法一卷。
  求闻持法一卷。
  五秘密一卷。
  文殊法一卷。
  地藏法一卷。
  六观音法一卷。
  经部四卷合一。
  法华法一卷。
  同大意(附)观智仪轨一卷。
  同三种法华一卷。
  同秘决一卷。
  明王部四卷合一。
  不动镇护国家秘法一卷。
  不动四种身口决部一卷。
  佛母爱染明王最胜真言法一卷。
  青面金刚法一卷。
  天部七卷合一。
  辨财天本末二卷。
  多闻天秘决一卷。
  吒枳尼天秘决一卷。
  大黑天口决一卷。
  大黑天灌顶密印一卷。
  四天王合行法一卷。
  圣天秘决一卷。
  求子妊胎法一卷。
  真言教相部一卷。
  真言宗名目一卷三卷合一。
  东寺流真言教相本书目录一卷。
  道具类聚钞一卷。
  山门东寺血脉同异一卷(此帖四卷合一)。
  诸家印信不同一卷。
  真言血脉相承见闻一卷。
  真言血脉(此卷非溪岚乎)。
  曼荼罗口决一卷(此帖五卷合一)。
  东曼荼罗类聚抄一卷。
  胎藏界曼荼罗(池上)一卷。
  曼荼罗类聚抄(帖决私)一卷。
  五大院先德事一卷。
  两界要事集一卷(此帖三卷合一)。
  结愿作法一卷。
  秘密传授次第一卷。
  行法事一卷(此帖六卷合一)。
  五大愿事一卷。
  密秘决部一卷。
  护摩法一卷。
  法花明三密护摩事一卷。
  佛菩萨供养事一卷。
  怖魔事一卷(此帖二卷合一)。
  除障事一卷。
  圆寂记芳谈记合一卷。
  大日经说处一卷(此帖五卷同一)。
  三部经说处一卷。
  光明真言一卷。
  陀罗尼集经事一卷。
  十住心论事一卷。
  灌顶部一卷(此帖四卷合一)。
  秘密念诵作法一卷。
  真言灌顶部一卷。
  证不由他灌顶事一卷。
  阿字义一卷(此帖八卷合一)。
  修观部一卷。
  真言杂杂一卷。
  牛玉事一卷(大纳艮冈狩笼冈之事)。
  知死期法一卷。
  护法事一卷。
  真言口决一卷。
  安养都率事一卷。
  铁塔事一卷(此帖二卷合一)。
  神明二间安置等一卷。
  菩提心论抄三卷合一(第一第二第三)。
  同抄三卷合一(第五第六第七)。
  一。戒部之内。
  普通广释抄合五卷为一。
  一。记录部之内。
  佛像安置事一卷(十六院此帖四卷合一)。
  佛像安置事一卷(根本中堂本尊之事)。
  记录部(宝幢院)一卷。
  记录部(总持院建立等事)一卷。
  一。杂记部之内。
  神明二间安置等之事一卷。
  圆寂记一卷(此帖二卷合一)。
  芳谈集一卷。
  右总计一百一卷合二十一帖也。

  凡溪岚拾叶集者山门古记也。都三百卷。显密戒记具记无漏之。然近代散失不全传(余)素有好古之癖。故求东诟南之。渐求得一百一卷。故令管域千书写之。以纳庄严藏中毕。冀不散失之。垂不朽矣。且亦虽(余)没后。犹求索阙卷满全帙。此则(余)大望。法孙勿废此念而已。
  元禄十一岁(大岁在戊寅)东井谷日。
  山门校严峰鸡足院住。
  净莲台院探题法印大僧都觉深识。
  宝永(丁亥)秋八月。传领。严觉。
  私曰。从一卷至二十五卷目录之分记之。二十六卷终。此一卷者目录之外见出记之。
  目录三卷合一
  五种供养释。青面金刚传尸二十五病事三衣一钵并座具。以上。

溪岚拾叶集。

  止观坐禅用心。
  坐禅有四种。一小座禅者读诵经典。二中坐禅者解大一义。三大坐禅者离别筌蹄。四大大坐禅者起卧。又云。下读诵。中修行。上证得。上上无所作。已上诸禅异名。如来禅。祖师心性禅。我禅。默示默开禅。一棒一喝法然禅。寂奥不寂教外禅。

溪岚拾叶集

  观道用心。
  问。以何方便即身开悟。若又顺次可生安养净土乎。答。现身思成佛。决定欲生极乐。先顺菩提心以可观三谛理也。问。所言菩提心者何义。答。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知。无上菩提誓愿证是也。问。所云三谛者何义耶答。一空谛。二假谛。三中道也弘决第五云。心性不动假立中名。亡泯三千假立空称。虽亡而存假立假号。此三谛理以心性可心得。依之玄义第一云。适言其有。不见色质。适言其无。复起虑相。不可以有无思度故名心为妙。但心性计。非备三谛理。非情草木等悉备之。窗前梅花迎春花色鲜香匈芳。欲言其有冬梢空无色形。有也又无也。归中道理。今此三谛不思议理此。名真如法性理。天台者为显此妙理立三种止观。其中圆顿止观文云。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心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无苦无集故无世间。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如此观者。诸法悉是三谛理也。故一切诸法毗卢之身出也。故法华忏法云。如经中说。释迦牟尼名毗卢舍那。遍一切处。当知一切诸法悉是佛法也。妄想分别受诸热恼。是则于菩提中见不清净。于解脱中而起缠缚(云云)。问。所云决定往生义如何。
  答。今此三谛理者。即阿弥陀如来法报应三身也。故意者观三谛理。口者称南无阿弥陀佛。故誓言持戒云止观。慈悲为往生路。身口持自行戒意恒。天台禅门要略诠有二种方便。止观方便者五缘。衣食·持戒·居常·息务·知识。又呵五欲色声香味触也。又弃五盖贪嗔眠悔疑。调五事者贪眠身息心。行五法欲精进念巧惠一心。欲者舍妄念。精进者持戒清净也。念者一色一香无非佛法。巧惠者转魔事即为佛事。一心者世法即出世法也。坐禅约出入。略此法可知通塞。法有是非心有邪正。通塞者。集为塞灭道为通。无明十二因缘为塞无明灭为通。六弊为塞六度为通(云云)。
  莲实坊座主问长宴阿阇梨云。即见传教大师御影入定相。右手上左手下。是阿阇梨样其入定相有三种样。一常入定相者。左手上右手下。以定止惠观也。一如问是正入定相也。禅门口决见。座主称美之。但谓观音经疏见。阇梨不勘定也溪岚拾叶集(观道用心)。
  永亨十年五月七日书毕。金资荣幸。
  元禄十五年春二月十四日。法印实观阅。

溪岚拾叶集。
  山门黑谷光宗记。

  问。天台所立宗旨。其肝要如何。答。实天台释广博难知。然而所诠者教观两门是。教门者四教。观门者三观也。四教者。一三藏。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也。三观者。一空观。二假观。三中观也。教观不同。源是一也。所以者何。开我等一念立三观。分三观为四教。依之四教义云。三观从一心起。四教从三观起(文)。藏通两教说空观。别教说假观。圆教说中观。爰以弘决第三云。藏通为空。别教为假。圆教为中(文)。明知一代圣教虽广博。不出一心三观。所谓华严说别圆两教。假中两观也。阿含说。但三藏但空观也。方等说四教明隔历三观。般若说后三教故明空假中三观。法华说纯圆教。明圆三观也。当一代五时虽广博。不出四教不出三观。三观者我等一心也。
  问。其一心三观者如何。答。虽有多种不同。大分为二。一次第三谛。二不次第三谛也。先知次第三谛可知圆融三谛也。先空观者。一切诸法皆从众缘生。缘生之法无主无主故。自性空故。詑他起也。观一切诸法。皆离自他共皆不可得也。譬如于绳起蛇之思。绳似蛇故。谬思蛇也。实非蛇。生死思谬也。以偏计所执故有思也。又寻其绳者。缘生之法也。实当体麻也。绳者依手缘假成绳也。是依他法故全无自性。寻其体离。自他共皆不可得也。缘生之法似有思有。僻缘生万像森然也。一向不可云空也。次中道者。一切诸法自性空而缘生宛然也。故不可云有。偏不可云无。是名双非双照中道观也。是则次第三观相貌也。次不次第三观者。观根尘相对之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矣)。玄一云。适言其有不见色质。适言其无复起虑想。不可以有无思度。故名心为妙矣。此释正以三观量一心肝要文也。以一心三观释妙法也。夫一心三观者。观息我等思想念虑法体已成三谛相貌也。非诸佛菩萨天人修罗之作。我等心法法然具德义也。依之妙乐大师始终心要云。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非造作所成。所诠觉知三谛三观者。于一切法门可得自在。所以约能说教主者名三身如来。约所说教法者名四教五时。约所居之土者四种佛土也。约所观之理者名三谛。约能观者名一心三观。约智者名三智。约眼者五眼也。皆是不出三谛三观也。一切准例可得意。虽能观多不出三观。虽所观多。不出三谛。依之止五云。所观不出三谛。能观不出三观矣。为显此等意。勘文。少少注之。
  问。一心三观与一念三千同异如何。答。一念三千者。随缘真如法体也。万法摄于三千。三千漏法无之。此三千者我等一念也。所谓一念具十界。十界互具者百法界。百法界各具十如千如。各具三世间故。一念三千云也。此三千者法性体也。缘起随缘真如相貌也。此三千法体者各各皆悉三谛三观之法也。爰以弘五云。心性不动假立中名。亡泯三千假立空称。虽亡而存。假立假号(矣)。三千法体即三谛三观也。但一心三观与一念三千同异。流流有异义。且述一义者。一心三观者山王影向法门也。故久远实成大牟尼尊。多宝塔中授于南岳天台。南岳天台受生于震旦成师弟。南岳授天台。天台授章安。乃至道邃和尚授传教大师。传教天台大师御再诞也。依之道邃和尚云。日本国圆澄三藏者天台再诞也(云云)。彼多宝塔中释迦牟尼垂迹于睿山麓成山王权现。语座主庆命大僧正曰。我名号山王者。以一心三观为名字也。山字者以横一点消竖三点。王字者以竖一点消横三点。是则不纵不横非一非三。一心三观之义也。已上权现宣御为义。一心三观者。例如伊字三点面上三目。非竖三水。非横连火。如草下也。故知修于三心三观人。山王权现如影随相令守护也。又唱南无山王者。修非三非一不纵不横一心三观人也。是则山王一心三观山门秘藏大事也。复两所三圣奉值根本大师受圆顿戒御时。大师参三圣奉授于御法名号法宿花台圣真子。就此等义相圆顿戒家一心三观云事有之。一心三观者。旁山王御影向法门也。奉寻三圣本地者。释迦弥陀药师三如来。高高峰安置本地之三佛。下下麓奉崇垂迹之山王。是则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意也而已。
  右为识灵社来由。遍得斯记录卒拜写而已。
  近日以来都鄙乱剧兵尘甚盛。王法佛法灭亡在于玆。伏乞山王七社三如来四菩萨本迹高广显密尔昌耳。
  大永(丙戌)十二月二十四日。尊契谨记。
  右台家之法门光宗集记别而殊胜。乍书感泪余袖。唯恨无后学而已。
  天台三昧院灌顶大阿阇梨僧都定缘春秋六十七岁。
  庆长二(丁酉)年八月二十五日。三井微妙寺于千手堂劳笔了。

溪岚拾叶集。

  一。我国号大日本国事。
  二。神明相传真言事。
  三。三种灵宝事。
  四。神宫僧不诣事。
  五。日域号神国事。
  六。二间御加持事。
  七。玺箱之事。
  八。伊势太神宫不云本地事。
  九。天人影向供物事。
  十。祖师求道上人山王劝请事。
  十一。神冥与佛陀祈精旨趣事。
  十二。参诣北野者可为正直事。
  十三。煮布秘法事。
  十四。胎息法法性身事。
  十五。稻荷与北野中恶御事。
  十六。诹访明神托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