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溪岚拾叶集(菩提心论抄第七)。

  论云证有前后。私苗。
  问。真言行者修行证入旨前后可云乎。若有云者。真言意教行证共本来有俱德故。行证俱时定全不可前后乎。若依之尔者。论云。三世修行证有前后(云云)。答。如一边难。不可有修行证入前后。但至论文者。教时义会云。在因地中虽有前后。至果海中会成一体。是故未悟之者。见因谓异也。悟之者了果知一(云云)。此释以未达本来觉体名未悟者。若达本来觉体之人。全无别后。云也(云云)。菩提心义云。龙树十识中第九名一切一心识。谓一切有情本来各有所一心。一心各有一切有情。第十名一心一心识。谓一切有情本来共有一心一心分成一切有情。一切有情还成一佛(云云)。教时义一云。问。显教云。普贤是一菩萨也。密教云。一切如来大菩提心。普贤菩萨何实。答。俱密。若约一切一心识。是昔发心修普贤行。今号普贤。若约一心一心识。是一人发心修普贤行。入普贤境。自然契会一切如来普贤境界。无渡新旧自他差别。若从本所通达门。亦一切如来大菩提心普贤菩萨如现。普贤诸尊亦然。故菩提心论云。证有前后及达悟也。无去来今(云云)。问。莲花月轮解共通凡圣乎。论云。凡人心如合莲花。佛心心如满月(云云)。付之。莲花解凡夫。以月轮可解圣人乎答。二俱可通凡圣。但至论文者。莲花者在生死之泥中。显本性清净义故。以之表胎藏理体。月轮照无明闇故。以之表金刚界佛智。故解佛位许也。只是一往分别。非尽理义也。依之五大院释云(云云)。一义云。影略互显也。若具云者。可云凡人心合莲花。何心如开莲花。凡人心如合宿际月。佛心如满月(云云)。菩提心义一云。问。胎藏教中于凡夫心八分令观八叶莲花。何故金刚顶中不明心。不令观八分为八叶乎。答。中八叶莲花。此中为开自心十六菩萨。只肉团令观月轮。非不明心处也。故论示云。凡夫心如含莲花。佛心如满月(云云)。此则心凡夫心义如合莲花八分。若发一念菩提心即名佛心。故观此肉心形如月轮(云云)。又云。问。菩提心论云。凡夫心如含莲花。佛心如满月(云云)。若干栗驮八分含莲花。佛心非如开莲花乎。答。凡夫八分肉心如含莲花。于此心处若见本心形如月轮。是名佛。于此心月观为莲花。名为妙法芬陀利也(云云)。教时义三云。问。初文云。我见月心形如月轮。而彼文云。人心合莲。佛心如满月。答。释云。凡人胸有干栗驮。心有一肉团。有八分。状如莲花。男仰女释。此八分以为妙法八叶芬陀利花。金刚顶宗观此肉团以为月轮。上释八叶莲花。又论云。普贤文殊等如十四日。佛如十五日。故此文云。人心如合莲花。佛心如满月(云云)。菩提心义四云。菩提心论云。凡夫心如合莲花。佛心如满月。此心合莲花亦有二义。一男女心藏肉团八分如含莲花。大日宗云。众生自性八辨具足。故是肉心亦有八分。今云。第八识体之上有八识之相。肉心类一团八分。二如金刚顶疏云。如来开觉心莲花开。今例言之。众生迷覆如合莲花。又疏引心要云。夫修行者初发心信以表菩提心。即大圆镜智纥哩娜野心。是众生肉心。安呼字为种子所变种子为月轮。出月轮于轮光明中。总五智金刚杵光明照彻。即为金刚萨埵。即普贤菩萨异名也(云云)。故约界能亦是质多。秘藏记云。凡夫心含莲花。圣人心似开莲花(云云)。问。今论中处处引大日经文。尔者是龙猛菩萨依梵本引之也。答。依梵本引之。付之义决意者。龙猛传金刚界不传台藏界(见)。又海云血脉传胎藏事云。萨埵传达摩掬多(见)。全以胎藏传龙猛之事不见乎。答。达摩掬多菩提心义龙猛释教时义龙智释。仍龙猛龙智两人间也。而于塔外龙猛菩萨盛供合次第法之时得大日经。故今引之无相违也。问。真言行者破人法上执可云乎。论云。真言行人既破人法上执(云云)。付之真言观心行者。薄地底下凡夫也。争可破人法上执乎。若破云。何次下或为无始间隔释乎。答。文意者二乘得生空不得法空。故真言行者直住如来内证之时。即超越二乘之所证。有□无明之义故。若约此意者。直□人法上执。一分无明故。虽初心行者显第九识之一分乎(云云)。示云。真言行者。无明事是也(云云)。真言行者。无明事第五秘密之时(云云)。
  寻云。上执者何物乎。义云。天台破真俗上惑。悉之分齐也。只是人法上执者。障生空法空惑也。
  问。论文云。惑为无始间隔(云云)。其体何者乎。义云。琉璃经云。始无法起故名无始(云云)。问。云间隔者。其体何物乎。答。起信论云。不生不灭与和非一非异名阿利耶识(云云)。诸法差别性。即元初一心也(云云)。
  寻云。论云。如来一切智(云云)。其体如何。金刚顶疏云。言真实者。非者是随喜诱引之言。专是一切如来随自意故云真实也(云云)。以五轮三密名随自意也(云云)。寻云。一切智者何物乎。义云。义释云。如实智者名一切智(云云)。问。真言行者虽见如来内证。为或所覆之时用修行可云乎。若不用云者。论云。欲求妙道修持次第等(云云)。是用修行(闻)。若依之尔者。今教顿满顿足教也。纵虽不用修行。体达于本来圆满之旨者。何必可用修行云乎。答。今论文中于渐顿二机。故今文是约顿机相也。次下若人求佛惠。通达菩提心等文约顿机(见)。若尔者无相违也。问。论文欲求妙道者(发心)。修持次第(修行)。从凡入佛位。即此三摩地(并)。能达诸佛自性(涅槃)。悟诸佛法身证法界体性者(大方便也)。是约顿机发心修行菩提涅槃等五位次第也寻。成菩提文置三摩地言意如何。义云。成菩提者。阿弥陀也。而摄真言经说阿弥陀定印。除散乱心云故。成菩提下置三摩地言也。问。四种法身与三身同异如何。答。大日经明三身。金刚顶经四种法身(云云)。是开合不同也(云云)。四种名言出瑜祇经。彼经云。薄伽梵金刚界遍照如来。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云云)。但正立四种法身名事。出梵本入楞伽罗也。彼经云。自性及受用变化菩萨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置以法界身总成三十七(云云)。不空心要引之(云云)。师云。楞伽经梵本说真言(云云)。
  问。真言所立四种法身者。全同天台所立三身中法身也。私云。常人天台所立中法身也。云也。一义云。四种法身全于法身理内。非分别四身也。只是一大法界总体名法身。于其中分别四种也。是一大法界者。本来觉了如来也。付此自然觉了身分别四身也。是则教时义第一卷。一佛一切佛一时一切时云中。一佛一大法界总体。一切佛四种法身也。若尔者。全非天台三身也。山王院释云。一大法界总体三极最极深深秘处(云云)。本经大纲集以之名一大圆佛。前唐院释云。自然觉了(云云)。五大院一佛一切佛(云云)。是等释意。于自然觉了上分别四种法身。故全非性非修。修性同时法身云也。天台意废立三身。犹是三身一体。终归入一味平等理也。真言初一大法界谈。于之废立四身。故入文少异也(云云)。寻云。于一大法界中立四身方如何。答。教时义一云。真如体性俱四法身。是法性身诸佛同体。以四身互受法乐。是自受用。诸佛本愿为诸愚恶菩萨。妙现此四法身。是他受用也。诸佛大悲为诸凡地。处处妙现此四身。是变化身。变化身中应诸杂类。是等流身也(云云)。妙云。四身互俱故成十六尊也(云云)。寻云。天台立相即三身俱体俱用三身。尔者二种三身俱同四种法身也。ハタ异也。答。简相即三身取俱体俱用三身。同四种法身也。何者相即三身。虽立三身终归法身不变理。故不取之。俱体俱用三身者。各具三身成随缘别身。故取之同四种法身(云云)。菩提心义三云。问。如来内证寂发无言心思回绝。何故今云于内证境界说此法乎。答。今金刚顶疏答此问云。如汝所说内证之境言虑绝。何以故。非诸凡夫之境界故。又如来内证但是寂静无去等。即是显教之所说也。彼教未知如来内证甚深故。今此秘教其义不然。寂照俱时寂故。法界寂照故。法界同散。散不妨寂。寂不妨散。如来内证其义如是。问。诸佛说法必为利益他。今与内证眷属说法有何利益。彼疏亦答此问云。是即自受法乐。转轮王与内眷属受大快乐。非是国内万民所知。乃至广引瑜祇文(云云)。问。诸大菩萨经论及诸宗□。皆云理法身无形相不说法。唯智法身亦为自受用身。此是自受法乐之处。彼无凡机故不说法。但他受用及变化身。能射机缘故有说法。而今四身皆为说法。即是楞伽经说三身。各说此义。彼经中无相无形等。是法身说法之相。悲智熏习等皆是报身说法之相。应世发言等是应身说法之相。虽云三身皆说法。而言是法身自受二身不说。故起言说是他受应身事。故法相宗引此经文。以为法不说之证(云云)。又天台云。若存三身法定不说。报通二义。应化定说。若即三身俱说不俱说等(云云)。是亦报三身门亦以他受变化说法。而为法身自受说法。而为法身自受说法而为他受变化不说。今真言宗为如法相楞伽罗三身说法。为如天台即三身门三身俱说。答。并非法相天台所断。今真言宗意云。四身互俱四身。是故呼自性身则四身皆自性身。呼受用身则四身皆受用身。呼变化身则四身皆变化身。呼等流身则四身皆等流身。何者真如之理法界为体。若自性身无余身。理即非广博法界之理。受用之智受用法界。若受用身无余身。智即非广博受用之智。变化之用变化法界。若变化无余身。用则非广博变化之用。等流之身事等流法界。若等流身无余身。事则非广博等流之事。故不空罥索经云。三身一体皆平等毗卢舍那自性身。准而可云三身一体皆毗卢舍那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等也。此与天台三身俱体俱用大日(云云)(已上肝要也。尤可秘之)。寻云。何故简相即三身。取俱体俱用三身乎。义云。相即者。寄一味平等法身理体。故修成不变真如义也。俱体俱用者。三身各别故成随缘真如。是同真言一大法界之上辨四种法身义故取之也。随缘真如委之时。即俱体俱用俱随缘俱不变。寂照同时义成也(云云)。寻云。俱体俱用三身者。全同四种法身也。义云。落居处者全同也。然而入门少异也。显教对九界之迷机。从本垂迹后说三身法门。而真言天台所谈。至极重上不待调机方便。直显说之故。理秘密同教门少格别也问。诸经中说三身相不同。皆取佛身立一身。何今取随类应同身立等流身乎。答。三身四身者开合故。应化身摄等流身别不立之也。一义云。真言意立等流身事。超过显教甚深事也。立三身方照诸法能觉体也。サテ所觉法即等流说也。是等流身虽离觉体。而备三身者是理内三身云也。サテ修此三身化等流众生随机三身也。此三身甚深。天台从迷入悟云。故三身佛界等流众生界也。故以等流身不云佛界也。而真言意。在内证生佛本有知见。故三身佛界等流生界。历历置而名一大法界法身。于一大法身中立内证四身乎。故此四俱真如名自性身。俱智名自受用身。等成四四十六身也。是全非随类化现等流身。本来觉了等流身也。天台意以三身为佛身。不动九界方故犹不本付内证也。寻云。大日经意但限三身也。ハタ明四身也。答。两种只是开合不同也。大日经虽明三身。经意不可遮四身义也。所以经云。又现普贤金刚执等像颜。于十方界宣说真言道句法。是等流身(闻)。然而只摄成佛加持身。别不立等流身也。师云。金刚顶经四身。大日经三身也(云云)。问。论云。故毗卢舍那经云。悉地从心生。如金刚顶瑜伽经说。一切义成就菩萨。初座金刚座。取证无上道(云云)。尔者引二经文事。有何所以乎。答。上证得四种法身劝毕。引悉地从心生文事。一切悉地从心生。故观心劝意也。所云心者。是一大法界理也。故此文以理劝行者意也。次引一切义成就菩萨事。引修行人。如此菩萨修劝也。次不起于座等者。劝修行文也(云云)。皆约渐机也(云云)。寻云。金刚座形如何。义云。以莲花为金刚座也。问。论云。凡今之人若心决定。如教修行等(云云)。尔者摄末代修行凡人云也。ハタ指龙树造论时代行者也。若指造论时代云者。龙树世世是正法时分也。若尔者。于末代行者三摩地不可现前云也。答。凡今人等者。纵时分虽何时分。只此真言教法德过时分指也。只此德此教者。不简正像末。三摩地现前故也。弘一云。若立正像护持藏通(云云)。圆教犹不立正像末。况于真言乎。今教是超越三时日加持说也。今不可正像末也。若又附小菩萨立正像末意。此教专为末代可云也。依之瑜祇经述真言深意。若末法世人长诵此真言(云云)。一字末法经中。为末法众生说是真言事云。我灭度后分布舍利。已当隐诸相好。变身为此咒(云云)。●字事也。此文分布舍利毕。如来变为●字云也。当世真言流布随分也(云云)。问。真言意底下薄地凡夫。一座中叶妙觉位乎。若不可者论文○若尔者一生入妙觉犹以难定。何况一座中争叶妙觉位乎。东寺二义海惠僧都不可有。实贤僧正可有也。山门无异义一座中叶妙觉位也。今教谈本来成觉旨故。闻此旨之时不立于座。不运步道叶妙觉位也。依之金刚顶疏云。学此教者疾践极楷(云云)。杂记云(智证大师)教法多门。真言密藏寔为最(矣)。故能一念系心者。忽超三祇之遥。运刹那观之者。卒阶万德本位(云云)。寻云。难云。此等释犹义势释也。如何。又经据证文如何。义云。五字陀罗尼经偈。众生性净故。诸佛本誓力。以相应法印。显成诸圣身。即于一座中。便成最正觉。若从此法者。应作如是信。或起于一念。言我是凡夫。同谤三世佛法中结重罪(云云)。问。真言行者虽不俱事万行。俱观菩提心成佛乎。若成佛者。菩提心之上具足事万行成佛云事。通慢施设也。纵虽真言行。何不俱事行成佛云乎。若依之尔者。论云。若无势力广增益住法。但观菩提心(云云)。答。真言意虽不俱事六度。但以菩提心观可成佛也。凡今论文供合次第法精进修行序有六门。其中第三观行制戒门。其缘支分诸度门。依菩提心一行俱之万行即成佛印云文也。依之金刚顶经疏应云显教三无数劫勤精进功。由此经力即身成佛(云云)。此释意于菩提心一行中具足事万行云释也。寻云。菩提心具足事万行云事。只俱事万行功能云也。ハタ实具一一事行体云也。义云。实具事行体云也。假令结饮食印时。实施饮食等也。问。论云。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云心。如何。义云。菩提心义二云。是为显教者普贤门妙现之身。异时异处开迹显本(云云)。此文意三摩地妙观成就。为显教人开显三摩地法门。故名导师云也。论云。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云云)。义云。前为一切导师者外用也。今若归本则是等内证也。义释云。密严佛国出过三界。非二菩萨所得见闻(云云)。教时义三云。故密严经云。密严佛与是大智慧。是大寂静故。是寂光实报二与(云云)。菩提心义二云。密严者妙觉实超净与(云云)。师云。教时义云。实报寂光二与(云云)。实修实证报土自受用居云也。如何。义云。于寂光与立实报名也。问。论云。若人求佛惠通达菩提心(云云)。如何。义云。上所举重重释皆为渐机也。今一偈文为顿机也。于此一文有二点。顿机连废叶大觉云。方修成始觉意也。若顿机中直速废妙觉位也(云云)。
  (始觉)
  若人求(ルニメテ)佛慧(ヲヲ)通达(セハスレハ)菩提心(ヲニ)。
  (本觉)
  父母所生身(ヲモテハ)速(ニカニ)证(スセル)大觉(ヲ)位(ヲナリ)。
  血脉相承次第。
  
  已上教相相承次第。
  问。山门大师先德御释义了简方。如何。答。梵僧赞叹曰。天台智者禅师。是震旦小释迦。开弘法花经。一念具三千。依正皆成佛。一山家大师者。药王菩萨应现天台大师再诞也。灵山听众台苏妙悟如来所世行如来事五种法师。岂异人乎。所以梵僧叹曰。智者是分身小释迦也(云云)。山家大师为智者后身。释迦一代教法安我山。加之天台山灵宝草结六十卷。散章疏等迄我山将来。根本御经藏安置给也(云云)。显密戒三学传来。日域弘通给毕。依之邃和尚叹大师曰。日本三藏者天台智者再诞也。一宗内三学持事者。我宗限诸宗超过之德行也。先山家大师御释义事。以显宗为正。一切义释设给。傍密宗义势兼释给也。故以山家奉号显大师也。次慈觉大师御释义事。以密宗为正。以显为傍。一切释义设给。事相教相兼释给也。仍奉号密大师也(云云)。次智证大师御释义事。诸释义皆以显密一致释给。事相教相和覆兼释给。仍号显密一致大师(云云)。
  已上三大师御释义。大纲以此趣可令了简也。
  次五大院释义事。虽引显经论文。以密宗为正。一切释义设给。于密宗又以事相为傍。以教相为正给。次兜率先德释义事。以唯密意释给。以事相为正。以教相为傍释给。次皇庆御释事。唯事相真言师。教相无之也。然而观行应理座者故。于内证者教相俱朗也。然则御口决中。甚深无相玄妙甚绝之义势被载。甚深甚深。次三昧阿阇梨御事。宗义相传教相不传也。故以唯事相为本给也(云云)。次法曼院御事。文相传故。以教相为本也。博览稽古明座也。仍当世教相沙汰人人者。皆是法曼院余流也(云云)。法曼院记云。移点经轨一千余轴。不向圣教时虽有之。不对圣教日无之耳(云云)。次佛顶师事(号穴太流)。诸尊秘决大事等。当流有之。其故大原僧都长宴三十年之间。每日参池上所传受记之号四十帖决。并胎灌金□山贺意风等长宴自笔秘抄。悉皆被渡于赖照万毕。诸尊秘决当流有之。世以知之(云云)。次慈镇和尚御抄事。显密相兼随分秘抄等被记置。又云鬘论难了简抄也。次饭室良快僧正御抄事。此书者随分显字学匠故。秘决集文云。见易随分秘书也。冈崎边被申和尚御抄狼藉物也。饭室御抄者神妙也(云云)。次秀[辶@瞿]抄事唯密教也。余宗才觉无之。委细抄物也(云云)。
  (是六七行古书物破损文失仕候)
  问。山门疏灌顶有之乎。答。先山门流三种一念灌顶有之(云云)。又惠心先德付分论秘释有之(云云)。次东寺流灌顶甚深(云云)。又云。付阿弥陀菩萨门大事有之。次三井流题下灌顶秘决有之。以不动明王为论主习之。甚深甚深。
  溪岚拾叶集。天台沙门光宗。

●●拾叶集(普通广释见闻抄第一)。

  粗云。于本览真和尚之览字难思除。然先任本抄写之。后见可有断简欤。鉴真欤。尚可寻之。镇增私云。鉴字事不可及不不审。转写之谓也。后生书写人。皆皆可直可直(云云)。
  山门东塔南谷。净教房。真如藏(九十四)虞。

溪岚拾叶集。

  普通广释见闻。私苗。
  从云。此宗事但以信心可闻之者也。根本大师御诫在之故。学生式云。以信心闻之。以嫉妒勿闻之(云云)。凡权教权门意者。依一经一部经论立宗义。故得半教之意。不知满教由致也。是则有文有义。当人用之分齐也(云云)。今宗者不尔。大师太苏妙悟。直达佛智内证也。得大纲者不暗细目意也。无文有义。智人用之。义深可思之。
  并序事。
  示云。尔雅云。序者东西垣也。在外表先可见故(云云)。又石壁沙门行靖释云。序者绪也。在外表如玺得绪。绪画一玺之丝。玆集得绪。画一集之事。多云并序。将来之矣。学者知之(云云)。私云。谓意者。序者表正宗故。于此书之序表。丝括一部始终大纲故也(云云)。文云。粤若弥勒菩萨说言。东方有小国。其中有大乘种姓(已上)。示云。此言是瑜伽论文也(云云)。人师释此文云。东方有小国。有三千饿鬼。学大乘教法也(云云)。相传云。三千饿鬼者。指我山三千学侣也(云云)。谓意者。凡饿鬼者欣求饮食相也。今我山三千学侣者。欣求大乘法味故尔云也(云云)。然云不可得意实乘饿鬼也(云云)。沙门者贫乏号不可苦欤(云云)。又大般若经第四百内分明说。见其说相。此般若经十方可流传之由明。其上重又于东北方久可传播流布之由说。应知我国也云事。花严经云。东方有小国。湖海中在辨财天(云云)。五大院释曰。江州灵岛在生身辨财天。睿山佛法应繁昌。相州灵岛在生身辨财天。镰仓佛法可繁昌也。又惠心先德一乘要决云。日本一州圆机纯熟。朝野远近皆归一乘也。此释源依山家大师御释。非惠心私释也(云云)。文云。我日本国佥知成佛。岂非其事也。
  求云。以何得知。东方小国日本一州云事。甚不审也。如何。示云。佛法东渐以来。翻译三藏弘经萨埵虽多之。日本外未云有大乘流布国。以五大院释云。天竺有外道谛佛法。晨旦有导士诤佛法。我日本国信佛法等(云云)。应知日本圆机纯熟(云云)。
  求云。以何得知。日本一州佥知成佛之事。如何。示云。我朝八宗九宗虽将来。皆成佛道者信知。故日本唯小乘行人总以无之也。其故天台宗天下流布。十界皆成妙法令流通故欤。甚深甚深从云。今我山大乘戒说者。此纯诸菩萨威仪圆顿一实戒相也。故于受戒当位。经六即成佛。三身四土成道即座显之也。是以梵网经乘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位。真是诸佛子也。璎珞经云。其受戒者入诸佛海也。下释云。谛信此语。是名成佛也。谓意者。不用觉悟知见。不假定惠修行。于受戒即座信心成佛故也。凡信心者。信故证净等云。疑惑一分无之也。故于信心受戒即座顿断尽三惑。速登妙觉位也。仍我山六重结界。定六即阶级也。今戒说者。即妙觉说也。心性中台常寂光土云是也。故经云。游于四方直至道场说。我记云。直道而归生源可尽云。又云。凡戒坛者非假相建立。我山是自本四土不二寂光土也。依之灵山一会严然未散等云哉。又塔中释迦集分身脱垢衣。召地涌示常住。灵山报土劫火不破。常寂光土无明岂污乎。三变不退娑婆。六动感会净秽无碍(也)。如此显修究极理。于事相而建立戒坛。地下功德甚深微妙故。奉遇生身如来不异也。依之登坛受戒之辈。殖不知不觉大善根。即下成佛种子也(云云)。
  一。我山灵山浮土事。山家御释云。攀斯山者。永离三恶之险坑。容斯洞者。速至四德之直道也。
  觉大师御释云。发心山住任情。解实果之惑。不信离散之矣。正与为吟菩萨轮之衢也。
  御庙御遗告云。夫寻天台宗流转者。始灵山中天台。终吾山虽言三传之末山。不异三变之昔地。故得道之因不殖于吾山殖于何所。出离之道不求此处求于何所也。
  一。吾山号四座弘通峰事。明州赤山院明神神托曰。对觉大师曰。迦礼记(云云)。传闻。日域有药王药上弘法峰。我从上人至彼守佛法(云云)。赤山明神随觉大师来至我国。睿山西麓令住给也(云云)。传教大师者药王菩萨也。义真和尚者药上菩萨也。三津百杖者妙庄王也。妙德者净德妇人也。仍我山号四座弘通山也(云云)。
  一。山家大师为如来使事。上宫太子传云。奶母者乳母也。大师御诞生七ケ日以后。出奶母怀。普行七步。唱曰。舍于清净土。愍众故生此。能于此恶世。广说无上道也。法师品云。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当知。是人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也。大师是即药王菩萨应迹也。深可思合之。
  一。大师渡海元意事。山家云。殆万里巨唐传于一味戒(云云)。
  口传云。一味戒者。劝发品四要也。一者诸佛护念。二者殖诸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是则三聚净戒也(已上)。五大院御释意有之。广说无上道云。一味戒习传也。施之故显密共心戒法为本意习也。仍后义行愿三摩地为戒释也。深可思之。又随意普礼。此释三学俱传名曰妙法释可合之正戒藏。
  一。佛自唱一偈事。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惠力庄严(摄善法戒)。以此座众生(摄众生戒。已上)。
  中堂药师如来。与大师有交语者此文事也。是则三学俱传妙法也之事。以药师如来为戒家本尊事是起。甚深甚深。
  一。桓武与传教灵山听法事。山家释云。夫以桓武天皇者。依灵鹫愿立法花宗。入玄龙宫助遍吉誓。利生之德秀于周记。法施之功高于漠武也。
  五大院。
  桓武天皇者灵山听众。传教大师者一会同闻。作芳契于灵山之席。覆利生于扶桑之境也。桓武天皇者普贤菩萨化现也。传教大师者药王菩萨应迹也。
  文云。鉴真和尚创传戒藏。
  从云。鉴真和尚终南山道宣律师殊弟也。三论祖师道睿云人。劝鉴真令来日本。其时律三大部并天台三大部将来给。佛本意在大义也。又是初后佛惠圆顿义齐意也(云云)。
  文云。先为天皇大后以授菩萨羯磨事。
  从云。鉴真和尚为圣武皇帝并光明皇后。以梵网菩萨戒奉授毕。仍广释云。我日本国胜宝六年。大唐鉴真和上于东大寺大佛殿前。筑大戒坛(云云)。应知鉴真说戒梵网大乘戒也云事。
  求云。以何得知。鉴真说戒梵网戒也云事。如何。从云。莲宝戒和尚话语集云。引永观律师语云。鉴真和上说戒者。梵网经十重禁也(云云)。
  东大寺八宗异虽置之。以花严宗为本云事此谓欤。甚深甚深。
  文云。后因律仪方法而传声闻戒文事。
  鉴真和尚传云。纯以菩萨大戒。小根依何利等云。大佛殿前大戒坛破。西门胁小乘戒坛筑。今戒坛是也。此专小乘篇聚威仪用也(云云)文云。睿山岳本师论立大律事。
  山家大师制四条式。定我山学生式给。然以来圆顿三学弘通天下也。
  文云。普天感崇。谓为直道事。
  大师以四条式文。访决于异朝。其文决曰。本朝纲统驰伪辨于当时神州明僧耀明珠于永代。
  近得注论之诚证。远契动智之内证(也)。其以来直往但菩萨威仪天下感崇。仍尔云也。
  文云。我亦发起上品殊胜之心。同有菩萨戒事。
  从云。最初七大寺大德难破。声闻篇聚外无菩萨威仪难破。爰诸大乘论中多大乘菩萨戒法分明也。依之今南都戒法者。声闻戒别意也。菩萨戒通受也。依瑜伽唯识律文通受菩萨戒威仪立。然而律仪一戒不异声闻云。或云。于菩萨戒摘取少分。以为五分八十具等云。摄仪一戒者。不异声闻云也。我亦大乘菩萨也谓。是则异部意也。又是三乘同坐一解脱床义也。若尔者通教分齐也。
  文云。夫以如非实乘。恐欺自他事。
  从云。此一句者判教来由也。教有权实。机有大小。不可不分别。依之举十家戒仪。广略偏圆义分别也(云云)。
  一。本朝佛法流转相叶在世五时事。从云。凡案在世五时次第。相似本朝佛法。其故日本佛法流布者。以南都为始。圣武皇帝建立东大寺。卢遮那佛座千叶台上。是则三重相关成道。花严梵网仪式也。加之东大寺供养念座老翁サハ云鱼荷来置前机上。导师波罗门僧正救览八十花严也。是最初顿说花严仪式表也。此老翁者净名居士也。即大职冠欤(云云)。
  花严梵网经说相者。台上卢遮那叶上千释迦。叶中千百亿释迦。妙海王千王子。阿逸多等二十五菩萨次第相付。花严当分三重相关成道。法花跨节意。四句成道也(云云)。次鉴真和尚天皇大后以授菩萨羯磨者。是则如授妙海王千王子欤。
  已上花严时分也。
  阿含次得因律仪方法等云者。鹿苑施小仪式也。脱璎珞软衣。着羊弊垢腻衣。温尊特相海妆现老比丘形相事云也。加之春日大明神构鹿野苑。以鹿畜为眷属事。可思合之。
  已上阿含时分也。
  方等次我亦发显上品殊胜之心。同有菩萨意地所持之戒之事。是方等时分也。耻小慕大心发。成真成通人也。故云。释迦法中别无菩萨众。故文诚三六依次第坐云。同在菩萨意地所持戒云意同之。又如我等同入法性云事也(云云)。
  已上方等时分也。
  般若次近代功德之场。感好菩萨戒事。弹呵之后即沙汰。大机渐成即真得别益。
  已上般若时分也。
  法花次须观机半满行戒权实等事。此是判教意也。非跨节圆意欤。无权实判教也。以法花超八圆教。为开会四末三教也。天台别教如常应知事欤。
  已上法花时分也。
  一。依经事。问云。此书依经如何。从云。依妙乐戒本云故。如彼戒仪。云正依法花傍依梵网也(云云)。故广释云。今据妙乐戒本。略开一十二门(云云)。
  难云。妙乐戒本依经依梵网璎珞等经(见)。其上今戒仪殊以梵网依律经。就中第七正授戒下举相传戒时。以台上舍那为第一。次第逸多等二十五菩萨妙海王千王子举。正依律经(见)。凡性德发得传授三种中。家习专以相传戒为本也。若尔者律相传也。非塔中次第。何今抄始终正依法花机也。云也。
  仰云。妙乐戒本事(如律御沙汰)。
  既彼戒本文多依法花(见)。所谓请师下(依普贤经)。又授圆教三聚(见)。文以妙观门融通万境(云云)。但至今相传戒相者。有多意。一下文显之通得引用意。彼舍那即今释迦也。依之释云。二处会主虽即遮那释迦不同。但是衣璎少殊内身不别也。尤可思之。其上尚有子细。如此次第时以梵网为本意可有之。于法花戒者。如此相貌不相应。尤凡今家圆顿戒傍正不相离。并鼻可有之。故举二方无失。此事梵网戒时有师师次第相承。法花戒时无此仪(云云)。尤可习之也。
  寻云。疏第八释如何(若正立圆戒。次指梵网)。仰云。其释且指委细说所也。今经无戒。不可得意。释前后可见之。三学俱传虽有今经且指他所也。今经常事也(云云)。
  寻云。何以尔前梵网经戒。为今经开会依经乎。傍依尚不相应耶。又山家御释傍依彼璎珞经等。今何但云梵网乎。答云。以梵网经戒为今戒傍依事有四重仪(如彼见闻)。次别以梵网为傍依本事(同如彼见闻)。凡梵网经一代始。今经终穷极说也。始终取合事有深意。始本不二莲花(梵网)。塔婆(法花)。不可相离者也。花严座莲花。法花坐塔婆。皆是有子细事也(可闻口传)。
  序下。
  文云。弥勒菩萨说言等事。
  答云。正像末三时正法以小乘为面弘通。像法大乘为本弘通。末法实大乘为面流传也。今弥勒言者。瑜伽论文也。此外大般若有之。其外尚有之(云云)。又惠心御释云。根本大师御释有之。可寻之。仍所所唯有大乘种姓者指圆机也。尤可思之。法花圆顿戒弘通。实末代相应之法也。依之五大院御释云。桓武天皇者灵山听法众。传教大师一会同闻○以此释真俗一致可思合之。又云。七重结界安九院之佛阁。三变地镇开九重之皇居。俱是佛法此住之因缘。镇护国家之秘术也。深可思之。又云。城是本有四德。山是修得四德。修性不二事理一如也。且不可相离。若阙一者住不可安稳也。佛□王舍城者心王也。耆阇崛山者心数也。是则托事显理之明文也。深可思(云云)。
  一。我山号一乘峰事。记录云。我山本名日枝山。桓武皇帝改之号比睿。世王与法王一体也。王城与山门不二也。世俗胜义圆融不二意也。加之尔前四味三教诸宗。皆是枝末教法也。法花万行诸乘皆归一乘故号比睿也。云梵名者●●。此云一乘也。山城之事比睿真俗一实意也(云云)。答云。三国弘传天竺(正法)唐土(像法)日域(末法)也。尤可思之。就之日本戒法弘通次第。全与如来说教次第同也。其故鉴真最初于大佛殿前被建大戒坛(花严时也)。依之彼大佛花严教主也。是以大佛殿供养时。行基菩萨请天竺波罗门僧正为导师(请次第在别)。供养砌老翁荷物来。见之サハ云鱼也。サレトモ正见之者花严经也。此老翁净名居士也。天竺号佛陀婆梨三藏。此云婆罗门僧正也。此僧正行基菩萨俱是文殊垂迹也。净名居士又是文殊应现也。每诸佛于世文殊悉为对杨发起也。故经云。十方世界中有佛无佛国。大乘教流演。皆是文殊力也。深可思之。婆罗门僧正于南波滨相见行基菩萨云。
  灵山释迦御前チキリコシ。
  文殊御カホアヒミツルカナ。
  行基菩萨。
  迦毗罗会トモニチキリシカヒアリテ。
  真如クチセスアヒミツルカナ。
  夫ヨリシテ行基菩萨文殊也世以皆知。又律サハヲ荷タリシアオマヲハ其所被殖。津木サハ木名タリ(云云)。于今现在セリ。皆是灵山一会俨然未发意欤。又是灵山闻晨旦弘。太苏妙悟日域传云カ如。
  文云。天皇大后之事。答云。天皇者圣武皇帝也。大后者光明皇后也。
  寻云。此所授戒者何戒乎。答云。莲实记录中云。梵网十重禁也(云云)。如前花严之无疑欤也。
  文云。次后因律仪方法之事。答云。文云。次方等般若事。答云。法相方等意也。六经十一部论大旨依方等(见)。又云。三论宣无相义。故依中论等。仍般若部(见)。而此二家尚戒依东大寺小乘戒。故止宿草庵意也。尤可思之。
  次法花事。答云。今又睿岳本师论立大律者。是法花戒始也。是开三显一法花也。凡大师渡唐御本怀在三学俱传。就中以圆顿戒。为本怀给。习也。此事秘藏事在之。可用口传。御归朝之后。弘仁七年开一向大乘篇目。同九年暮春告门徒毕。同十年造四条式文奏闻(云云)。惟雄中纳言执奏也。此仁谒传教并光定习天台宗(云云)。可思之。故本朝弘传云。次第专叶五时之说教。可思合事。我山戒坛弘仁十三年六月十一日被宣下(云云)。同十四年始行之。以义真为戒和上(见)。天长四年正筑戒坛毕。宣下以得六年欤。可见日记(云云)。
  私云。我国神明示现习五时之次第也。山王法花教主也。尤可思合之者也。故山王秘决云。会三权诸神归一实山王(云云)(无动寺知信阿阇梨记也)(云云)。
  文云。论立大律可读也(云云)。
  寻云。今抄花严阿含法花三戒付出。仍除中间二味乎。
  私云。三周之说相不同欤。法譬二周略中间二味。故妙乐释云(信解品)。仍今一意也。凡方等入法花以有也。故除之欤。稀业心后是显实可思之也。是依如来知见所显机远如此云也。若至方等各到法花可思之。大乘初门调机入顿释。同可思合之(云云)。
  寻云。任四条式文。十二年后往兼行寺可受声闻戒乎。如何。答云。不可然。彼式文且依时宜。为防他谤。如此释给也。サレトモ其后为国定再不许重受(云云)。见山王院御释。故当山古今僧侣只以大乘戒坛﨟次。会合无相违(云云)。尤可思之。仍当世别不可受之哉。
  文云。一句法门永劫为种之事。
  寻云。心如何。答云。一句法门永劫为种。非实乘者アシカルヘシ云也。此心ニテハ小乘等为种子云也。サレトモ此种子权种子也。故不可用小乘。可用大乘云欤。是则上声闻戒众机等有菩萨戒云破也。一义云。一句法门永劫为种也。权教种子不许也。其故一句闻法可成种子事。サル时大乘成种子。可用实乘不成种。小乘不可用云欤(云云)。
  已上二义可随心。已上义可宜。
  文云。前贤戒仪已及十家○偏圆盘吹事。
  寻云。十家中有祖师戒仪。何破之乎。答云。且语偏圆不分别故如此云欤。只行一边欤。所诠梵网璎珞等尤被简。妙乐大师戒仪等分明不释乎(云云)。
  (已上序分)。
  溪岚拾叶集。
  天台笼山黑谷沙门光宗记之。
  应永二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求法沙门贞算书之(七二)。
  元禄十五年壬午五月九日法印实观阅。

溪岚拾叶集。

  普通广释见闻。私苗。
  题名事。问。今戒仪依妙乐戒仪也。而何置普通名乎。答云。然之有二义。一七众通受。二十界通受。七众通受者。次下释云。一切不择普通授戒等(云云)。依此文也。此释依后出天台道俗通用六家戒仪也。又今释云。第十门戒其人共等可见之。又答云。小乘七众渐次受戒次第。故云戒云时云人。皆以前后次第其相各别也。今菩萨戒意必非可立七众。然而且附顺权门立七众也。故今随意乐顿立七众也。是但菩萨为本也。但顺小乘情时。又随彼意情。如彼等次第用意可有也。此时且以彼威仪等立七众也。先义只依菩萨戒仪名同七疏也。次此意乐以利他为本也。可思之。此等然戒女人共戒别人别戒共人别行别人共。可思之。
  已上七众通受了。
  寻云。十界通受方如何。答云。小乘戒等立遮难。故不与者多之。今戒只但解法师语。悉受得戒不简无根二根。不行畜生修罗。一切悉授之。是则他经但记。菩萨不记。二乘但记。善不记。恶但记。人不记。畜但记。男不记。女今经皆记意也。是尔前カタチカヒニテ有也。而今经一界成佛时十界皆成显。故十界通受法花意也。但迹门尚不极。本门显毕也。可思之。又答云。一代次第一机历十界相也。其故花严六道机真熏密益取其益。鹿苑时证二乘果。方等时耻小慕大渐发大心般若时真成通人真得别益也。沙汰付财成真成别人也。故前四时历九界也。法花时即身成佛故成佛界也。何竖历十界。サテ法花十界同时皆成佛道也(云云)。
  已上二义七众通受傍相传意也。十界通受正相传意也(云云)。
  寻云。普通名有何依凭耶。本质如何。答云。此条尤可得意事也。凡一代虽广。本迹二门不出也。迹门(从因至果)。本门(从本垂迹)。又从果向因也。其故迹门取九界心。归入佛界。本门本实成以来施化说也。仍正从本垂迹(见)。三变净土尚从因至果(见)。自同居入寂光也。摄三土迹归寂光本意也。本门灵主说始。后复秽土。故从寂光下同居也。佛身卑小可思之。
  寻云。定四要品方如何。答云。四要品者。方便·安乐·寿量·普门也。故观音品法花肝心。本门流通至极甚深品也。本门流通(见)。安乐初心始行菩萨相也。故梦八相等见可思之。今品不尔。观音深位大士三十三身圣容现。故从本垂迹意也。三十三身次第自佛界至九界也。是云普门也。此普门门实相通义也。释是则十界众生悉通受法花戒相也。是先德口传御释合事在之。又此观音本门内证慈悲也。每自作是念。慈悲无非应体。可思之。又云。戒家以慈悲为根源。故绕益有情戒为本。拔苦与乐观音普门习也。私云。观音品三十三身本门无作应用习也。又答云。观音本门佛界所具菩萨界也。私云。此品事戒家一大事在之可习义也。又云。要品事根本大师普门可云普贤云御释在之(云云)。然而只观音品可用也(云云)。
  寻云。妙音品可有普门义乎。答云。不可尔。普门从本垂迹意可云也。妙音迹门流通也。サレハ观身次第自凡入圣也。故今抄专依观音品意可云也。凡立太子灌顶云。四要品习事在之。要品中四品俱取意有。又一品取意有リ。其时观音一品也。尤一个习事也(云云)(妙音。东方大士)(观音。西方菩萨)。是有子细事也。又云。说法花时迹门向东本门向西。其故序品白毫照东方。本门宝塔品。宝塔佛前西向出现。故塔中后向西也。可思合也。凡妙音品观音品不同全全在之。普门有无其一个条习也。可闻口传。妙音加佛十界具足。可思合之。
  寻云。梵网经十界通受(见)ヲヤ。如何。答云。此事中中自法花彼尔前经キラキラト多也。然而可有不同也。其故彼理性意可云。法花今经皆记释可读之也。即身成佛已下一往通再往不通也(云云)。私云。法花以前以十界为本。法花以十界为本。是可有意据。中中十界指出还非十界成佛。イカニモ可有权劣得胜义。今说经十如实相时。实相必诸法。诸法必十如。十如必十界。十界必身土意弥甚深也。可思之。可闻口传者也。又答云。凡又以梵网经依经事。可思合之(如上)。此时者花严时。粗说十界皆成欤。花严法花朽木书习也。サレハ花严别圆法花本迹二门。花严别教一代根本。直代别教○口传(云云)。一义云。通受事南都意。于十界人天者为道熏也。四恶趣者非道熏云也。于人道横门无根非道熏者也。今法花意不然。虽为四恶趣虽为横门无根。只机缘熟悉可授戒也。是以经云。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云云)。又云。法花意十界皆成妙理明。无作本有十界谈故。十界悉是道熏也明。故云十界通受戒也。可更问。
  寻云。简横门无根等意如何。示云。一义意者。权教小乘意者制身口七支。故根阙者非道熏简也(云云)。又义云。凡根阙者依先生之报[阝*童]。今世成根阙也。仍如此者烦恼深全故。不能发菩提心故简也(云云)。
  寻云。法花十界通受意如何。一义云。凡实乘意。纵为四恶趣机。菩提心纯熟悉可授戒也。三业之中意业教主释此意。又云。戒缓乘急者赴恶趣诣佛世发心成佛。方等婆苏等其意也。乘急者非道熏(云云)。又云。法花本有无作十界真言。真如十界皆是道熏也。所诠十界皆成意也(云云)。
  寻云。以普门品名今抄意如何。答云。以普门品者无非应体。以慈悲为体。三聚戒中绕益有情戒。又以慈悲誓度为诠其意。可思之。
  寻云。以普门品名普通义如何。答云。疏云。门者能通义也(云云)。故今普通者即普门示现意也。今安乐行观音两品。如次本迹两门流通也。于当品有两重问答。上问答者。即观音大悲人也。药树王身也。下问答者即法也。如意珠王身也。即拔苦与乐也。今品正是法花本门流通也。流通者即是绕益有情义。故以普门品令名今抄也。加之观音三十三身现十界众生利益也。故云十界通受戒释故普通受菩萨戒也(云云)。委可见疏文也(云云)。一义云。周穆王乘八疋马。诣天竺灵山之时。观音品说时也。释尊授护国秘法给。御即位法今大尝会时奉授国王事是也。先冥利益时除三毒七难。即是拔苦也。次显利益时现身说法。满众生愿望者与乐也。普门也。如即位之时者灌顶仪式也。是则今受戒之方法也。即绕益有情戒也(云云)。梵网经轻戒极云。转轮王受位时。国王受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国王意者慈悲心也(云云)。梵网轻戒第一不敬师友戒法门。观音经二句偈法门引合。王位佛法亘甚深习事在。事广间思略之。可寻之。又云。后宫易产秘法有之。是又绕益有情义也(云云)。
  已上普通了。
  次授事。答云。以十二门次第授相云也。是正觉仪式也。授相通文也。可见一师受戒也(云云)。今受所化也。授能化也。一家释有之。授记品释也。
  寻云。此授相法花有证据乎。答云。法花有之。其故普贤观经受戒相说论五师(不现前)。受戒说。此相貌必所结有也。能依所也。若法花无之者。文许结之乎。而法花何不审也。其云序品仪式已别有口传(云云)(论序ナントニテハ不可沙汰也)
  和上(释迦身不动摇而入三昧)
  羯磨(文殊依弥勒疑引古答。今尤菩萨事义也)教授(弥勒依大众疑举不审。是教授义也)
  证诚(多宝万八千土佛也)。
  同学等侣(自家他方菩萨也)。
  如此习此五师正序品相貌也。所授戒方便品已下正说等(云云)。次此五师秘事有也。三师行者所具无作三身也。山王院御释可思合之。普贤经记云。请圣人三师。作我和上羯磨教授。恐表法身报身应身。引起我本有理智行法。令我悟入三法。具在一心之中。和上表理。具足三法为其大师。羯磨表觉。母秉法弘理。家法为我轨范。应本圆道。慈氏作教导。导我行法速趣道场为人天师。具足十号。于大众中。唱言。我是如来乃至世尊(云云)。序者即我等。心王心所可习之。
  道场(四土一土)。教主(无作三身一身)。所化(身土不二十界皆成也)。皆是习事在之(云云)。又一义云。圆顿戒授相者。以普贤经为本也。彼经说相云者。请不现前五师。次前大德一师羯磨受戒也。此事非普贤经。源法花序品事起。加之释尊尔前诸说了。无相不相一戒无量戒相出生。仍而彼无量义处三昧入了。眉间白毫东方万八千世界照给。其光中于二界八番众悉十界形相见了。四众悉疑之。六瑞希疑问答。委如本经疏文也。
  寻云。于光中见十界事如何。义云。十界者表十界并具。是则十界通受意也。释尊入定默然而坐者。和上师义也。三六四众疑念举奉问文殊事。教授师义也。文殊又受。弥六问四种答。惟特答略增见天台广增见答。分明判答也。见羯磨师义也。又云。不现前五师合为法身真身合也。现前大德传授戒师者。此即报身也。受者即应身也。即应身开也。付之三身四土成道。于即座唱之也。又云。宝塔为法身。多宝为报身。释迦为应身(云云)。又云。多宝为法身。释迦为报身。分身为应身(云云)。委可寻之。十方诸佛为证诚师。十方诸菩萨为同学等侣(云云)。示云。此是三身成道仪式也。可更问。可秘事也(云云)。
  问。普贤经五师于法花有证据乎。答云。能诸经有经事所结经有之。所以今经序品相貌其义也。如上(云云)。次最极习事有之。所以方便品五佛章是也。是则本有五智也。又是无作三身也。三师者三身也。证诚师者性德也。十方菩萨者修德同学等侣是也(云云)。五智三身并开合异也(云云)。
  次菩萨戒事。仰云。佛戒菩萨戒共同事也。然而今家意佛界上菩萨界也。故菩萨戒云还甚深也。上观音可习之。又云。义记菩萨戒妙乐菩萨戒今抄菩萨入门可替。サレトモ终不可替事之。迹门本门意习时。义记菩萨重重有子细。义记见闻可见之。一义云。菩萨者绍续义也。佛种子续故也。佛子义弟子也。山家御释云。于菩萨戒有四种。一三藏菩萨戒。二通教菩萨戒。三别教菩萨戒。四圆教菩萨戒。今者授圆菩萨戒(云云)。义记同之。又云。于法花戒又不同。迹门菩萨界者等觉。次还因菩萨界也。本门菩萨界者佛果上菩萨界也。是则佛果大悲也(云云)。又云。理即成佛乃至妙觉成佛释。又此上理即菩萨乃至妙觉菩萨成释给。是则佛地边菩萨是也。迹门佛界本门菩萨界云事。甚深之习事也(云云)。
  次戒事。明广云。戒具足惠含藏三德。名为戒藏(云云)。付之。一以戒藏与三学门两种入门可有之。答云。三惑非名为戒(云云)。可思之。此上尚有子细。然本迹二门可习之也。一切分别皆习戒一字也。迹门权劣得胜。本门当位即妙随缘真如。悉皆戒字。可得意也。三千性相是云戒义也。可闻口传。大论十戒可思合之。
  寻云。正以何可为正义乎。答云。以本门可为正也(云云)。答云。诸佛者以无缘大悲度众生故。世世番番说法利生给。是以经云。每自作是念等云。五百尽点劫间出兴。从本地无缘大悲垂迹门大悲也。故从本垂迹而起大悲心说。其利生说者。戒定惠三学也。若无戒者定惠无故。凡戒者佛法大地也。是以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云。诸佛出世本怀以遮恶持善为本。诸佛出世本怀法花以戒为本也。其妙法者三学俱传妙法也。是以山家大师御释云。虚主不动戒○三学俱传名曰妙法。又云。天台大师即身成佛义一卷秘书有之。一流最极大事也(云云)。其即身成佛者别无子细。身持禁戒。心修定惠。念念住灭罪生善心地。是即身成佛(云云。取意)。深可思之。
  寻云。戒即身成佛相貌如何。答云。今圆顿意者。机十界也。戒十界也。故释云。直列十戒不出十界(云云)。十界具足方名圆佛义可思也。又云。一心戒体。十界戒相。三千戒行(云云)。可思之。
  寻云。大论十戒相如何。示云。十戒者不缺不破不穿(已上)(三藏之律仪戒)不杂(定共戒)随道无著(此二戒道具戒也)。智所赞自在(此二戒菩萨出假戒也)。随定具足(此二戒中道戒也。已上)。
  义云。此十戒意者。前六戒者二乘空观也。智所赞自在两戒者菩萨假观也。随定具足两戒者佛界中道观也(云云)。文云。因缘所生法者。六道因果即所缘境也。我说即是空者。二乘空观即前六戒也。尔名为假名者。假观也。菩萨界也。尔是中道义。即佛界也(云云)。止观意者。列此十戒为所缘境。此上立能观观智也。故文云。一心三观以照持犯。当知中道妙现戒之正体。上品清净究竟持戒也(云云)。今戒家意者不然。于本有妙境不假解了。而直于信重三惑断尽即身成佛也。故文云。直道而归生源可尽等云。或于受戒即座六即成佛云。故止观者尚解行证次第。戒法不尔。直归法界体。契当尸罗清净本法也。仍止观十乘观法上立戒法妙观也。故止观上戒法立也(云云)。又于机十界机习事在之。花严以前六道机也。阿含(二乘三藏)方等(二乘通教)般若(别教菩萨界)法花(圆教佛界)等也。又答云。权教小乘戒法者。戒是定惠前方便也。故偏持篇聚戒其上随意乐。何法何宗定惠法门修学也(云云)。サレハ南都边僧众学净土宗。学法相。学天台宗。学真言。入禅定。是则不三学俱传故也(云云)。今山门戒法不尔。戒者是三学中本体也。仍以定惠为方便。庄严戒体也。是以经定惠力庄严心。此度众生(云)。所庄严戒体。能庄严定惠二法也。然则经佛自住大乘者。即乘戒法也。口传(云云)。戒即法身释深可思合也。又山家大师一心三观上一心戒藏立。又天台依随意普礼法文。深可思合也。
  寻云。三学九学废立源起婆沙论。一家引用之。今何故三学中戒法胜云乎。答云。戒家意三学共是虽戒法。对判三学之时戒藏胜。以定惠为末也。天台御本意以戒为本故也。随意普礼法文。可合之。性无作假色云。以本门意释也。此假色者。随缘不变故名为性之上。不变随缘故名为心意。随缘真如假色也。法花本门意。不变真如上立随缘真如。故今戒体以外诸教中胜高也。今假色者非三谛中假色。三谛未分之假法也。三谛共是假字置其证也。一心戒藏。可思也。
  寻云。化教戒制教戒不同如何。示云。三学但是虽戒法。定惠二法所具戒名化教。戒藏所具律仪名制教也(云云)。
  寻云。三学入门不同如何。答云。戒法以尸罗清净德为戒也。定者以息遍凝心为体也。惠者以简择为体也。
  广释事。答云。广释者流通仪也。サレハ大论者作名字。说法名流通(云云。般意可思之)。文云。前贤戒仪已及十家。广略在意。偏圆监吹。遂令直往之机还遮历劫之经。因今广揉。文义遍遗来贤事。须观机半满行戒权实。总是广释务在开导义云。依此文者。正是广释者判教意也。举十家戒仪判广略权实。彰圆顿妙戒也(云云)。
  已上题名毕。
  溪岚拾叶集。
  四明天台沙门光宗记。
  应永二十一年五月十三日书之。
  求法僧贞算(俗七二)。
  元禄十五年壬午五月十日法印实观阅。

溪岚拾叶集。

  三重受授戒灌顶授戒云是也。口传口传重受之时。房中何事。スルトモ人不知事也(云云)。
  问。十二门次第生起有表示乎。答。表示有之。所以我师连道上人(十二)。示释在之。可寻之也。
  寻云。戒持人云事如何。答云。药王经云。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云云)。此文口决。小乘戒者人持戒。大乘戒戒持人可思也。天神释云。夫菩萨戒者流转不灭教也(云云)。深可思之。答云。直往回心等为多人设之须然。而又一人可有此义已(云云)。サテ此十种相貌上求下化摄也。
  寻云。此十种意乐有何证据乎。答云。正依法花说也。故依法花经也。所以譬喻品云。若有利根已下十种人可持之说。合之可得意也。
  寻云。其相配如何。答云(云云)。文云。若闻药师琉璃光之事。药师应身也(摄众生戒也)。琉璃者(净法身也摄律仪戒)。光者即般若。故名报身也(摄善法戒也)。答云。一向当求无上菩提者。十种具是四弘菩提故尔云也。十种总各四弘有之。别云时十种分四弘料简也。以法花文合之可受也。
  四择道场事。寻云。外道场相貌如何。答云。此下可习事寂光也。普贤经文尤可思之。是色常住法故文实殊胜也(云云)。四土不二寂光习也。七重结界内安心性中台寂光土。可思之。
  一。凡圣同居(理即)。二。邪正一如(名字)。三。冥熏密益(观行)。四。好世净(相似)。五。开方便门(分真)。六。示真实相(究竟)。同居(第一)。同居净土(第二三)。方便土(第四)。实报(第五)。寂光(第六)。已上迹门四土。
  真性中台寂光土。本门四土不二寂光也。私云。一家立六即外立位耶(云)。四土外立土(乎)。问也。今我山建立有此义(闻)。此义所诠迹门六即上本门位立也。迹门四土外本门四土不二立欤。
  寻云。本门位与本门土其相貌如何。义云。可闻口传(云云)。
  寻云。内道场相貌如何。答云。是于自身作寂光不二土也。所诠以我身为宝塔也。此等深可闻口传(云云)。疏九云。本有四德为所依。修得四德为能依。能所已并为能依之身。依于能所所依之土二义齐等。方是毗卢舍那身土之相(云云)。可思之。此文口传可习也。以此文外道场内道场可习也。
  寻云。内道场于今经中有证据乎。答云。可闻口传。明明文相在之。秘藏秘藏。释云。于师当生无上法塔也。依金光明经欤。于身当生无上佛国之想(云云)。可思之。私云。以宝塔品相貌合口传可习内外道场者也。此抄委句多此段。任雅意不可率尔而已。
  一。内道场证据事。法花云。尔时释迦牟尼佛见所分身诸佛悉已来集。各各坐于师子之座。皆闻诸佛与欲同开宝塔。于是释迦牟尼佛。以右指开七宝塔户。于大音声如却开钥开大城门。即时一切众会皆见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坐师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尔时多宝佛塔于宝塔中(始是冥本觉灌顶仪式也)。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尔时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师子座上结跏趺座(云云)。又云。我等本有塔婆中五分法身集会也。集分身脱垢衣云事。深可思之。又云。衣座室者即是三聚净戒也。又是三身三谛深可见合之。
  一。天台有三密释事。宝塔品疏云。三变土田者。三惑破断相也。亦是三变净土仪式也。是则如来三密三身体相也(云云)(已上取意)。又云。十不二门云。如来三密相海也(云云)。可见本文也(云云)。又云。因名三业。果名三密释。可思之。昔净满如来者他受用报身也。即是梵网教主也(云云)。二侯者二者三公也。侯者诸侯王也。小国王也。答云。南山于辰旦筑戒坛之时卜地。请僧来云。此坛四角掘可见也(云云)。掘见之时。长五尺石铭有之。其铭曰。迦叶佛时清观寺戒坛也。又云。慈觉大师授戒于贞观帝奉号文德。法名号素信菩萨。
  事寂光事。寂光土色心境智相应也(云云)。答云。于灵文习之。又同居习也。又云。道场本尊戒师受者以习合事。心性中台常寂光土云事。答云。性者寂也。光者心。是则寂照二义也。受戒道场云寂光土事。答云。本结大缘寂光为土。期心所契法界为机(云)。可思之。法身地照机事以此释习合事也。本结大缘处皆名法身地。云寂光土习。甚深也。山家御释云。稽首十方常寂光。常住内证三身佛。实报方便同居土。大悲示现大日尊(云云)。可思合也。
  寻云。莲花台上宝塔相貌如何。答云。莲花者表实报也。宝塔者表寂光。台上下因。宝塔者上果义也。花严妙觉也。法花本觉也。因果色心始觉本觉境智冥合中。于万法摄尽习事也。此三缘和合一切教法习尽。
  寻云。名内外两道场事如何。答云。内证所具法门于外色依法庄严表示故名外道场也。内道场以心处八分为所座。以灵明之月轮为能住。五分戒身和合成就。是则五大法性圆满具足。以之为微妙宝塔也。是名内道场也。譬如当时传法灌顶道场庄严者。外道场仪式也。秘密灌顶内证庄严者。内道场仪式也。显密且虽异。大道是一故。先德如此释给。已在世宝塔全是南天铁塔也。戒家塔中相传。密教直受印信。全是一致也。甚深甚深。外道场文云。当知受菩萨戒地名常寂光土。一切如来五分法身。究竟证会之处(云云)。内道场文云。境界亦云行者。自身即是道场。一切如来五分法身皆来住中。当知受菩萨戒之身。即金刚道场一切诸佛集会此中。尽未来际不可舍离。体如灵文。永无敌对十方世界四魔尽力欲坏颠倾毛孔。
  五三师相。已下。
  示云。师相有三。一诸佛师。若真佛。若佛像。若生身舍利。若道具锡钵。若法身舍利大乘经卷(云云)。二菩萨师。若真圣。若圣像。若生身舍利。若法身舍利等(云云)。三凡夫师。若内凡夫。若外凡夫。不须形像持物法文(云云)。
  寻云。诸佛菩萨凡夫等。三师中以何为本乎。答云。为末代以第三师为本也。此事深有子细。可闻口传也。卢舍那因地相传。义记真传(ト云ヒ)。广释从凡夫僧(云)。尤可思合事也。答云。在世灭后凡夫高习事。最极秘事也。凡夫师习法花文。
  寻云。本地三身习事如何。答云。惠心流于理即位习之。檀那流于极位习之。教弥实高位弥下。教弥权位弥高云事。可思之。又云。受者为应身。戒师为报身。本尊为法身。是则无作三身秘义也。依之三身四土成道于受戒即座习事此事也。
  答云。理即为法宝。名字即为佛宝。观行即为僧宝也。然间三谛即是三宝也。三宝者是三身。三身即是三聚净戒也。深可思之。故明旷释云○。
  寻云。末代遇圣师。有受戒仪乎。答云。此事有口传。真言教秘密重值圣师受之(云云)。彼圣师者有习子细(云云)。今戒家意圣师又有秘事。不可率尔者也。塔中口传可闻也。
  寻云。此五品中随有一品。即是入外凡位堪作菩萨戒师。尔末代五品师难有哉。如何答云。サレハ下别被于一种师。其师相如此下劣者也(见)。依袋臭不可舍珠(云云)。其上戒家意。五品阶级有习。受戒弟子名字受戒以后。观行习事有之。可闻口传。凡立六即位事。依物随事可有差别。依之天台御释。就弥陀称念义共六即。是习事有之。可闻之。
  寻云。今戒师所诠如何可得意定乎。答云。此事戒坛习寂光土能居身。无作三身塔中仪式习也。サレハ一家释云塔中相貌。塔为法身。多宝为报身。释迦为应身是。次多宝表法身。释迦表报身。身表应礼。二重释秘藏释也。サテ今戒坛五师习。今所安置释迦文殊弥勒。法身不现前五师报身习。现前一师不二应身云。是一传也。又云。不现前五师与安置三师合为法身。现前一师为报身。所化为应身。是一传也。是则宝塔品三身释以可思合之。上传二义中。不现前与安置为一法身事。真身合意也。所诠三身六身废立可思之也。故戒坛表塔中寂光也。以之上合内外道场可得意者也。又云。合弘仁三个传可习之。所受戒法莲花因果可习也。答云。此五师等如此习事。有山王院御释上(见)。又云。显戒论序归敬序文。
  稽首十方常寂光(戒坛)。常住内证三身佛(安置五师也)。实报方便同居土(花严意也)。大悲示现大日尊(指戒坛劝请山王也。私云。显戒论序有两重归敬序。始正依法花。次傍依梵网意也)。
  又答云。此上尚有一两重大事。只我等五阴色心体可习事也。又山王权现御法名依妙法莲花经五字也。妙法大宫四一妙法。法宿报身又报身(真言意)。莲花花台法身又报身(真言意)。台藏。摄律仪戒。中道。金刚。摄善法戒。空谛。经圣真子应身。空谛。三圣御名此五字起也。苏悉地。饶益有情戒。
  私云。本结大缘○释可合之。所居四土不二寂光。能居三身相即无作三身。所说唯一实相妙法莲花圆顿法门也。莲花因果法门是也。梵网教主莲花□○叶为座。
  寻云。灭后必中下品戒体欤。如何。答云。必不可尔。如上得意者。上品戒可发得也。
  寻云。复有一类等师相如何。答云。必非破戒。末代非法破书也。尤可得意欤。
  又云。二塔云有习子细。只立塔故尔云已。然而说戒道场习事也(云云)。
  私云。三千众徒皆塔婆习也。三部塔婆习也。东塔金刚。西塔胎藏。横川苏悉地。可思之。
  寻云。以一切僧体皆为观音分身事。如何。示云。经云。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云)。若尔者。我等凡夫僧持饶益有情戒者。观音普门分身也。甚深甚深。答云。南岳天台等取戒师事者。相叶今经意也。一切凡夫僧有此义也。中中我等无作三身手本有。甚深甚深。
  寻云。真圣与影像不同如何。答云。真圣者生身故现益无量也。影像不及欤。故妙乐释云。泥木虽无心发佛想者功德无量也(云云)。生身者机前示现故。机缘薪尽时入灭给也。法身者如如妙境故。三世常恒也。自真圣影像胜已先达。可思合也。加之密教意六大四曼三密法界周遍故。生身法身无不同也。中中影像功德甚深已。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可思之。
  寻云。法身舍利生身舍利不同如何。答云。法身舍利者。实相妙理也。生身舍利者。应身舍利也。于法身有全身有碎身。今法花经者法界总体故全身舍利也。尔前诸经者分别说三故碎身舍利也。于生身亦复如是。释迦总体者全身也。分教舍利者碎身也(云云)。又土佛身也。多宝者法身故有身也。分身诸佛碎身也。法师前受戒时须要见好相事。答云。梦想得好相(云)。何况师资相传和上值事免。是如来出世得意也。甚深甚深。
  六重八重事。答云。善戒经九卷经。一卷经。一卷经中六重者在家戒也。八重者出家菩萨戒说。若此事不审。又云。梵网经意六重者前六重也。八重者。十重中二戒除前四戒。后四戒合八重云也。
  一礼舍利事。示云。多子塔前礼舍利。又宝箧印陀罗尼住礼全身舍利多宝全身舍利等。皆是先生五分。答云。因果长者六重因果因缘事。可思合之也。一女人面目毒蛇出入(云云)。二衢。三天女散花。四饿鬼打头。五火柱。六座山头。已上。
  古人云。云林打骸。灵鬼者泣泣悲前生业因。寒林供花。天人者色色喜曩生善根(云云)。
  觉大师云。纵得紫金妙体。还礼黄壤奋骨(云云)。此文深可思合也。
  六教戒德事。若善信菩萨二十四戒之事。
  一百四戒之事。若闻琉离光。不堕三恶事。
  答云。药师应身琉璃(法身)光(报身)即是三身如来三聚净戒。故云戒体还成也。可思之。若入印之事。答云。入印经也。此经说五乘譬也。
  羊乘行事。答云。羊者五十里外不行也。小五十里也(云云)。
  十二神行道事。答云。大集经委细说之(云云)。
  步行菩萨事。答云。本论羊乘名言无之也。以步行当羊乘。以义引之也。智论中立四种故。今家四教相对。有相宗者法相宗也。三乘共菩萨立。余菩萨不议也。无相宗者三论宗也。独一菩萨立。余教菩萨立事不许也。钞家者南山家人师也。弥道赞者。异本云。弥天道安赞中云。
  七阿僧祇事。答云。文句。可见之。
  二十二僧祇百千万劫之事。答云。文句寿量品疏云。二十二僧祇请见大论(云云)。大论中全无此文。又云大论者异本有之。大师所览本有之故。
  私云。玄三云。天竺大论尚非其类辰旦人师何劳及语(云云)。是只指四依弘经所造诸论也。殊指摄论十胜藏(见)。
  又云。大论者强非智度论。总一切大乘论指云也。故摄大乘论中此文。此论明十地前明三祇。又十地位位明三祇。总合三十三僧祇位也。而地前三祇第六地救之者。二十一僧祇也(云云)。今二字剩欤。有云。经云。一卷善戒经云也。一向无教相戒相许说也。
  第三别教菩萨事。摄律仪者。二百五十戒也(云云)。
  问。璎珞经中摄律仪者。十波罗夷说。何今二百五十戒释乎。示云。一义云。经中无之。故释义谬欤。答云。今随义转用欤。其故彼经偏教别门经故。共二乘时可用二乘所据戒意有之。故显此意引(青)。给欤。是则四四十六门中生灭门意也。尤可思之。依之以下引善戒经重禁说。是正渐教菩萨戒摄别教戒(见)。又云。又大般若云。诸菩萨以下文不共二乘别教菩萨相云也。可思之。通轨者无释。须相菩萨事何菩萨乎。答云。指释尊欤(云云)。
  天亲之事。寻云。指何论乎。答云。
  达磨说八胜法事。答云。
  问。天台八相别法者何乎。答。一义云。别戒相有之欤。答云。教理智断等八种。已别教意八种共是则别教不共义故也。璎珞云。摄律仪戒者。二乘二百五十戒乎。其上彼经但菩萨经也。如何。又一家菩萨律仪只十波罗夷云コソ可宜。如何。
  寻云。圆教戒摄法花乎。答云○故今此显教中且置此事(云云)。
  寻云。此释真言即身成佛戒家中不明之。故且置此事云欤。如何。答云。尔也。今且以迹门望真言如此释给已。是以山王院御释云。引此菩提心论文合。佛于三世等有之身。于诸教中阙而不出文释给。不可思合也(云云)。一义云。此释意尚以真言移当分意也。故上引入印经五种菩萨(羊马日月声闻神通如来神通。后二圆教也)。睿山立大日一教摄圆教释故。下举四分等诸宗义。乃至圆教花严与真言两宗摄。故今且置此事云。所诠只真言宗人谓云也。意彼宗人显教置此事不立之释也。故举彼宗情谓也。サレハ上三教通教下而有相宗唯执通乘○不许小乘菩萨独菩萨圆菩萨(云云)。又别教下而无相宗但执别教。不许余三立。故皆云云音所显例前皆显彼情谓也。仍今又如此可得意也。依之次下然上四菩萨戒等云下前举四教皆当分入也。仍以戒为跨节法。以诸宗为当分也。可思之。
  寻云。天台戒何真言胜乎。答云。大胜劣三义可有之(云云)。可闻口传(云云)。
  今约跨节以下事。寻云。跨节者心如何。答云。
  寻云。的名虚空不动者灵文义如何。答云。光定一乘戒体文释有之。可见之。
  六即成佛事。答云。十界即六即故。十界皆成云六即成佛也。此事尚有口传。付受戒仪式事相申合事有之。付十二门可习之。又云。大方师师相承仪。横竖六即成佛习也。又当山结界云合事有之。又真言教法花行法。六即成佛云合也。显密一致习。尤可思合之。以戒场习合也。此等皆可闻口传事也(云云)。
  圆乘戒身一切诸法皆是佛法。佛法之中却无犯戒事。答云。十界三千戒行戒相云可得意事也(云云)。
  寻云。三教戒而戒法不尔云约戒体也。而其违圆宗要犯戒云。戒相戒体共不可失已。如何。答云。勿论勿论不可有子细事也。十界三千可思合之。本门究竟持得门意也。凡今戒德下。十界果报皆戒德云也。十界权实当体束戒相云也。可思合也。妙莲花权实不二是也。是云莲花法门也。合三个相传可思合之。
  寻云。正虽破戒戒体不可失欤。如何。答云。此不审セヌ事。今持得方云也。迷三道流转。悟果中胜用。可思合也。
  一得永不失付有四重习事。答云(云云)。
  虽起三毒十恶五逆。皆成佛道不破戒品事。答云。此条只菩萨意乐门。为利益众生也。恶得意不可叶事也(云云)。是无作三身知见出可得意也。
  十界共有持犯事。文云。九界为权。佛界为实云如。细论各具权实也。此深可思合之。答云。佛界为持。九界为犯。又以四圣界为持。六凡界为犯。又以人天为持。四恶趣为犯也。又于六道皆以王为持。以余为犯。凡王者本地十界习也。王者饶益有情慈悲义。深可思之。
  寻云。今戒体中所引文皆非戒体。随求陀罗尼等真言也。如何。答云。一切佛法皆是戒法思食引之已。三学妙戒云上残物不可有事也。
  顺臾闻之即得究竟即究竟即事。寻云。一家释初住释。如何。答云。迹门初住意得也。本门妙觉得意也。是法住法位文。山家寿量品引给。又从久远劫来文。本迹意久远言释。尤可思之。此是发心以后不意废忘不名犯戒事。答云。不意废忘者。为利他废忘也。非实迷已。可思之。凡不意者随缘利他法门也。非实业流转也。法花随缘真如诚就也。甚深甚深。
  一切智愿事。答云。智愿者戒也(云云)。三宝髻中明珠穷子衣同智宝者。戒法也。三周声闻最初下种者。戒法也(云云)。经云。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也。可思之。
  大通时定父子天性事。答云。于八识罗耶田地。九识佛智种子下也。是则境智冥合义也。又云。三周声闻犯戒事。何于别教云事也。非圆意也。圆教皆是随缘真如ナレハナリ。又一海义云。无退大流转义之事。此义违一家处处释义也(云云)。答云。戒家意一向无记戒也。然而无左右。此义广冷不云事也。凡佛法本意以断迷开悟为面。サレトモ其实机法共绝。正断惑时体达断云。以不断为正断也。此义一而不断也(云云)。
  真如戒体事。答云。案位开义。升进开义。安位本门也。升进迹门义也。真空真寂时真如戒体云。故犯不犯共无之也。万像森罗云时又置持犯也。是则本门苏生万法有。万法有安位也。皆是天高地下山山河河云如。迹门有事理开会。以理为本。本门事理开会有。以事法为本也。戒家以事为本置持犯也。所诠理无持犯所落居也。
  化教制教事。答云。三教化教制教各别谈之也。圆教意一致谈之也(云云)。
  五种显事。疑云。圆戒总体相不破欤。如何。答云。如上。
  一切如来妄执右臂事。答云。又左臂云事有之。右云时右智左理。以本觉理断众生迷智义也。右智左理也。以理切智也。凡成佛之时智解皆解皆绝也。サレハ以釼臂打悬。文殊有之。可思合也。又云。经云。在经左擘切说。是以正切邪意也。右擘切者。等觉无垢始觉智本已泯心也(云云)。
  儿文殊咏云手ニナラスタケヤイノハノハヤクタヽウキヨノ中ヲオモヒナシトソ。
  观音定惠和合事。答云。此下皆以密教意授之也。察之(云云)。是则瑜祇理趣大意。以可思合之。
  邬婆尼敬昙分事。答云。数量也。
  性徒摄律仪事。答云。遮经者。摄律仪戒也。表诠者。摄善法戒也。十大弟子十心地大善地法释事。优婆离尊者戒以所释事也。可思之。
  开悟已竟事。答云。诸法皆开悟上有阙字。有何故哉览不审也。然而戒牒宿因多幸句上有阙字。是宿因责事也。是开悟赏意欤。
  私云。戒牒阙字受者名字为出令置也。非赏贬义也。若尔者。今书受者名字为出也令置览。不审不审。
  已上卷毕。
  因义云。中堂御前竹事。
  师云。南丛篠云。北金篠云也(云云)。神明影向表相也。
  大宫竹事。师云。始社造。西八幡宫也。东住吉大明神也。而宽平年中相应和尚社退。中堂竹付福殖也(云云)。又云。中堂多种名。福田院号。戒法时名也。镇护国家时敬田院号。总持院同事也(云云)。
  溪岚拾叶集三(付广释)。
  天台圆戒沙门光宗记之。
  应永二十一年五月日。
  求法沙门贞算书之。
  元禄十五年壬午五月十一日法印实观阅。

溪岚拾叶集。

  普通广释见闻。私苗。
  第二。三归。
  佛惠比丘苦行事。答云。佛惠比丘居山中修行佛道时。盗贼夺取道具法衣等。故成裸形了。裸形外道从是而起。
  鸠魔罗天事。答云。ハタカ也(云云)。
  四种毗陀六种波陀十八经事。答云(云云)。
  四不坏信事。答云。佛法僧戒四种也(云云)。
  又云。城家习第二三归。于至极口传深秘习事有之。所诠一体三宝已心本元佛果终极习也。在世三归得戒者。可思合之。又云。南山四种三宝立。三种三宝加理体三宝。故成四种也(云云)。又云。文句观心处以一体三宝释是则戒法诸教本成故也(云云)。答云。天台无作三身成家一体三宝。密教三宝其底一致也。甚深甚深。
  佛遣三人且化辰旦事。答云。我遣三圣化被辰旦云事。妙乐释云。礼学先发真道后显也。
  昔者大宰问孔子云事。此文者引列子也。列子者孔子弟子也。此人作故云列子也。但彼文只云西方有圣。正不云释迦。然而有其意故。如此引释给举(云云)。大宰者啇国人也。姓大宰。名荡也(云云)。
  令尹喜事。老子入西之时。令尹喜于路次请之。对之读老子经也。令者官。尹喜名也。又三字共名字也(云云)。今御释依前义欤(云云)。西升化胡经者。老子入西之后。人多尊老子之说作伪文。其内西升经庄子引用之。故外共用之已。化胡经王浮云人伪作之。仍外典家不用之(云云)今先德两经共破之。彼两经□□老子入西作释迦化云也。而时代三百余岁相违也。故不用之。依之昙汉最三藏彼等破。
  李理同系事。李理同系者。李老子姓也。又云。理故李理共姓举也。同系者。玄宗皇帝同李姓也。故号老子之余胤也。仍此时称老子云。玄元圣祖也。玩老子号同姓。故同系云也。系者系图也。
  三郎天子者事。三郎天子者。玄宗皇帝也。睿宗第三皇子也。故云三郎帝(云云)。
  寻云。外典中都无释迦名字欤。如何。义云。府子(府老作三十卷也)云。老子说。吾师释迦文先入泥洹道(云)。是尤分明也。已上多年不审散之了。故和上御抄中。此所御无沙汰间。此段尤可致加置唯欤。是皆仲范乡才学即内外共有识。当世无双事(云云)。此一段惠师自东关致送之间加常处也。义云。君喜。令尹喜也。高唱国玉路关令司也。周敬王元极元年。兼知真人可来之期。四十里之间除薮泽造途路仁也。其后老子乘青牛来俱归西(云云)。老子经序有其沙汰。委细可寻之。
  李理事。李者老子姓也。理者释理(佛教也)李理(老子教也)孔理(孔子教也)。是曰释李孔三教。三教指归注。三郎天子事。俱魔罗天三男欤。律部有沙汰(云云)。
  已上尔贺禅师才学(云云)。
  三种三尊事。答云。三身九身事性德戒者。理身故法身如来也。相传戒者。不二故应身如来也。发得戒者。智身故报身如来也。故如来述成三。从佛国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也。又明旷释云。誓断烦恼。即摄律仪法身因也(云云)。
  第三请师。答云。请师者。谈三师也。所以释迦者和尚也。即是悲智不二定惠满足尊也。羯磨智身也。教授者悲也(云云)。所诠法报应三身也。又是无作三身也。山王院御释有之法花依文(云云)。
  寻云。请师所天王如来出事何意乎。答云。无出家无戒如来出事者。今释迦如来威仪具足属取也(云云)。
  净行经事。义云。如来久成事说故。后番方等经已云义。四教含容说。又云。法花同座经已。法花以后已云事。金刚仙论者。十卷论也。
  各有四义事。答云。第一释现在事取也。第二释过去方取也。□□□□方取也。第四释三世常住不变事说也。答云。第四释正是今戒本主也(云云)又戒家意四土不二。以寂光为所居。非常途教相意也。故山家释云。稽首十方常寂光。常住内证三身佛。实报方便同居土。大悲示现大日尊(云云)。
  答云。显密显密释上给也(云云)。又云。无作三身住寂光土。三眼三智知见九界。垂迹施权。后玩妙经。念昔恩者皆成佛道(云云)。
  答云。此等释义能能可思合也。
  心地观经云。有情轮回生六道。喻如车轮无始终。或为父母为男女。生生世世互有恩(云云)。
  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此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云云)。
  法花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云云)。又云。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云云)。答云。此等文者五相成身法界曼荼罗义说也。皆是依正不二境智相称本源也。甚深甚深。
  伽耶山顶经(说所名之)。文殊问菩萨心经(能请名也)。象头山经(说所异名也)。皆是同本异译经也(云云)。
  文殊四种释事。答云。第四三身常住是正义也(云云)。义云。花严经教主劣应身之也。所居同居土云义。花严三七日间暂时化现事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间。本体比丘形也。阿罗罗迦罗罗二仙遇出家故也(云云)。罗睺罗者此云覆性云塞。先生鼠穴塞故。如此得果报也(云云)。
  尊证事。以普贤观云。见诸佛。闭目则见。开目不见。答云。闭目时观见。故见诸佛也。开目时凡夫闻眼故不见。或古人云。如是见性是心非眼(云云)。又云。烦恼即菩提易成。生死即涅槃难成(云)如。
  介尔心事。答云。普通教相念事。六识者。俱舍婆沙所谈六识念。今则不然。天台宗本意六七八九等识皆是法性上沙汰也。文云。三识同在理。以教门权说且立远近也。
  寻云。以山王习三聚净戒事如何。答云。大宫八王子(总缔)摄律仪戒。二宫圣真子十禅师(僧形)摄善法戒三宫客人(女形)饶益有情戒。
  客人影向事。贞观八年相应和尚记云。端严微妙来谒相应。相应问云。贵女谁人乎。贵女答云。破万法王出现此峰。为助行化来作客人。仍号客人是也(云云)。
  第四忏悔。寻。忏悔通凡圣乎。答云。凡夫忏悔勿论也(云云)。于圣者因时未断分可有之也。故经云。忏悔至等觉(云云)。等觉以还者必可用忏悔法也(云云)。
  寻云。于忏悔何种有之乎。答云。事理两种忏悔是也(云云)。所谓事相忏悔有三种。如文(云云)。理无生忏悔是也。故经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心无心法所住法(云云)。
  一切业障必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思实相(云)。义云。定惠门意者号断惑。戒家意名忏悔灭罪也。于受戒即座尽三惑非。断元品微焰也。故文云。直道而归生深可尽也。又实相观者尽三惑。何释云实相。即是三归异名也。端座思实相文。深可思合之。
  乘戒相对判四句事。答云。乘戒相对事非圆顿戒意也。单律仪以三学对判也。不能对治摄伏者。恣可趣向云事。答云。上根上智人所行也。末代行者不可为事也。
  第五发心一切菩萨皆有此誓。莫不皆成大悲阐提。故法花云。我本行菩萨道。今犹未尽(云)。答云。宗要大悲阐提节习合事一流秘曲也。又云。其菩萨界者。常修常证。其佛界者。常满常显(云)。本觉自受用法乐义也。甚深。
  寻云。定惠门发心与戒法发心有不同乎。答云。定惠门发心者。或信知识或从经。当知一切法皆是佛法通达解了也。解行证シツライタルナリ。戒家不然。于受戒即座契当本法尸罗心地。此上慈悲饶益行立发心名也。止观正行上立戒家妙观云事此事也。甚深甚深。
  普观一切众生咸为自身事。答云。为报四恩起四弘愿也。本有无作应体一切众生皆是己心也。深可思之。法花云。每自作是念乎。可思之。
  第六问遮。答云。小乘戒十三遮难有之。制止戒等十七遮难。今梵网等七遮难也(云云)。
  寻云。事相忏灭七逆罪耶。答云。通途教相事相忏悔不灭逆罪也。今则不尔。戒家意事相忏悔七逆灭也。故药师琉璃唱处罪灭也。经全观无生不说故也。
  寻云。佛故说七遮乎。答云。父母生身生也。佛等五人生法身也。杀之者全罪也(云云)。
  化教制教事。答云。化教制教各别门。化教制教并通门。化教制教不二门。如此三种不同有之。今山门戒法沙汰不二门为面沙汰也。化制一致戒法性无始假色法性缘起意。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事相忏法申故事相高习也。凡化制不二者。以十指合本习事也。定惠不二戒法合本习之(云云)。
  天竺空观寺沙门因缘事。寻语云。寒地狱寒水见。误花藏世界庄严见时。即时地狱寒水变花藏世界成毕也。此则事法性缘起。万法悉是妙法故也。凡所依土皆准正报意也。甚深甚深。答云。阿鼻依正全处极圣自心毗卢身土不卦凡下一念也。实哉。此同地狱庄严者。是密花藏全体也。委在尊胜破地狱法习事也(云云)。
  溪岚拾叶集。
  天台沙门。光宗记。
  应永二十一年林钟中旬作(书之)。
  求法少僧贞算俗七七。
  元禄十五年壬午五月十一日法印实观阅此抄元应寺开山传信和尚云。弟子鹫尾之道光上人ト申人。显密戒记神道三百余卷之抄ヲ作ラレタリ。总名ニ溪岚名付タリ。其内普通广释付タリ抄欤。但求道上人本抄在之间。委细ヲハ让之。大方斗被记之(见)。道光光宗同事也。尔ルニ制作ノ文ニ。黑谷沙门トモ摄迎院ト云书レタリ。当座所住处ナリ。可知可知。

溪岚拾叶集。

  第二佛像安置事。
  当山十六院事。三宝住持集云。十六个寺院别当三纲等。
  一乘止观院。大别当义真。小别当真忠。上座藏芬寺主慈行。都维那圆信。
  法华三昧院(亦名根本法华三昧院)。别当延秀。知院事圆信。
  一行三昧院(亦名法华一行三昧院)。别当圆仁。知院事法雄。
  般舟三昧院(亦名法华常行三昧院)。别当道绍。知院事仁誓。
  觉意三昧院(亦名法华觉意三昧院)。别当真忠。知院事朗然。
  东塔院(亦名法华千部东塔院)。别当德善。上座真顶。寺主神快。都维那肃然。
  西塔院(亦名法华千部西塔院)。别当康远。上座慈行。寺主道睿。都维那寂然。
  宝幢院(亦名法华延命宝幢院)。别当光定。知院事证圆。
  菩萨戒坛院(亦名法华戒坛院)。别当义真。知院事光定。
  护国院(亦名法华护者多闻院)。别当圆誓。知院事寂然。
  总持院(亦名法华佛顶总持院)。别当真德。上座妙贤。寺主兴善。都维那孝行。
  根本法华院(亦名根本法华知见院)。大别当圆澄。小别当惠晓。上座圆圭。寺主德圆。都维那等善。
  净土院(亦名法华清净土院)。别当药芬。知院事俊然。
  禅林院(亦名法华清净禅林院)。别当药证。知院事真忠。
  脱俗院(亦名法华禅林清净脱俗院)。别当药芬。知院事行宗。
  向真院(亦名法华清净向真院)。别当康还。知院事维睿。
  右众院别当三纲等为令兴隆佛拥护国家利群生。依去延历二十四年大岁乙酉九月十六日。治部省公验建立众院任别当等。冥同法禅众发精进心。修治诸院。长讲不绝。持念不怠。禅定不息。福利国家成佛群生。
  弘仁九年岁次戊戌七月二十七日。
  前入唐受法大乘沙最澄。
  前入唐受法大乘沙门义真。
  一。当山九院事。三宝辅行记云。念九方之佛力。祈百王之圣运(云云)。止观院。定心院。总持陀。四王院。戒坛院。八部院。山王院。西塔院。净土院。
  贞观四年岁次壬午三月二十一日。
  入唐大乘沙门圆仁。
  一。发愿诸院事(佛像安置章文云)。
  长讲法华经院。长讲遮那经院。长讲涅槃经院。长讲般若经院。长讲金光明院。长讲楞伽经院。长讲仁王经院。长讲大乘经院。长讲大集经院。长讲解深密院。长讲大宝积经院。十一院。
  长转一切经院。长转法华院。长转最胜院。长转孔雀院。四院。
  四种三昧护国院。常行三昧般舟院。半行半坐法华院。非行非坐普通院。四院安镇护国院。
  胎藏院。金刚界院。大乘戒坛院。佛顶院。般若院。观音院。文殊院。普贤院。虚空藏院。俱胝院。火头金刚院。军荼利院。宝幢院。如实院。摩利支天院。四王院。八部院。多闻院。十八院。
  一。根本一乘止观院。俗云中堂。桧皮葺十一间堂台字。东在孙庇。其中七间为药师堂。安置药师像三躯(并高五尺五寸)。
  一躯(传教大师御作。立。高五尺五寸。身金色。衣文采色。头光五枚。身光七枚。金色身像打物间青色。御袈裟色赤色。里青色。文莲圆也。御坐宝莲花。宝莲花者花间庄玉也)。
  一躯(依大师提戒)惟首和尚御作(依延历寺俗别当大纳言国道本愿。安慧和尚御作)。
  一。七佛药师小像事。中堂内阵御帐内各高二尺。御遗告云。以大唐玄法寺法全和尚自造三寸七佛药师小像。奉纳智证御作七佛药师像中(云云)。智证大师御遗言(号智证大师十二个条起请)。
  一。法中堂药师像智证大师自造事。予为天下泰平自造七佛药师立高二尺佛像。受法面受师奉慈觉大师。大师悦喜崇本尊安置前唐院。其改本尊奉居中堂内阵。门人必扶持之。长时之行法莫懈怠之耳。
  一。日光月光二菩萨事。宇治关白太政大臣藤原赖通愿。立。高五尺。永承三年造立之。各立。高五尺。本愿主。摄政太政大臣藤原良房(忠仁公)
  一。十二神将像事。各立。高三尺五寸。并拣色。本愿主。关白准三后太政大臣道长(号御堂关白)。西方院座主院源僧正记云。
  (寅)
  宫毗罗大将(左手差目影。右手提锋)。
  (卯。青色)
  伐折罗大将(左手拔锋。右手持太刀)。
  (辰。青色)
  迷企罗大将(左手持锋。右手持独古)。
  (已。赤色)
  安底罗大将(左手持斧。右手持三古)。
  (午。赤色)
  頞你罗大将(左手下□印。右手持曲斧)。
  (未。赤色)
  珊底罗大将(左手横舒。右肩剑)。
  (申。赤色)
  因达罗大将(右手持钗鞆三古形。左手取鞘)。
  (酉。赤色)
  波夷罗大将(左手横持独古。右手持赤索)。
  (戍。肉色)
  摩虎罗大将(右手持太刀。左手受持太刀峰)。
  (亥。赤色)
  真达罗大将(左手举肘举。面向外。右手举安腰)。
  (子。青色)
  招杜罗大将(左手持三古。右手持剑)。
  (丑。赤色)
  毗羯罗大将(左手持弓。右手持箭)。
  右十二神将头光皆八辐轮共无本形(文)。
  一。文殊圣僧像一躯(居。高二尺五寸)。肉色仰左右手持如意。右如意头。依慈惠大师御命。千手院阿阇梨昌生造之。已上中堂安置佛像(云云)。
  一。北二间为文殊堂(今号毗沙门堂十六院内号法华护者多门院。是也)(云云)。安置土佛三躯(各居。高三尺。坐倚子)。文殊像一躯。普贤像一躯。弥勒像一躯。
  一。中堂三体土佛事(居。高三尺)。后传法记云。先师最澄禅师文三津百枝者。后汉孝献帝玄孙。高禹贵王子也。我朝轻岛明宫御宇。遥慕皇道归帝德。令居江州志贺郡三津滨。则赐姓为三津氏。号百枝(乃至)。显宗皇帝即位三年(已卯)。于志贺草屋。壤混田中泥土。以造长三尺坐像比丘形三体。见人有。怯畏之思。
  一。三体土佛奉名文殊弥勒普贤事。后传法记云。推古天皇即位十五年(丁卯)。上宫太子始见所造百枝之土佛。备香华灯明供养。被恭敬礼拜。信心则唱曰。南无三世觉母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当来导师弥勒慈尊大菩萨。南无一切众生本有萨埵普贤大菩萨等。国家愍护绕益有情(云云)。彼时三佛各放一一光明现种种灵异(云云)。
  一。毗沙门天像二躯。一躯(根本大师御作。立。高六尺)。一躯(行基菩萨御作)。俗别堂大纳言国道(御相传)。于时为延历寺。安镇护国家灵佛(云云)。
  一。大师堂。安置三大师影像。传教大师座像一躯。等身(口云。义真和尚御作。但于御头者。大师自作之给。云云)慈觉大师画像(口云。安慧和尚御笔。板面出之)。慈惠大师御影一躯(等身。依慈镇和尚御愿造之。证真法印开眼供养。云云)。
  日光菩萨印事。右手大指头指屈。两指头一寸许不相至中指已下三指开立。但其三指首少屈之。如先舒立。臂立印向外。上肩边。左舒开五指。以掌向右。膝边垂下也。
  (佛左)
  梵天印事。左大指中指捻之。左水指同中指曲。但不捻也。风指许曲。右五指舒下(见)。
  (佛右)
  帝释印事。左持独古。火空以拳之。小指少拳曲也。乳上当之。面向外。地风立之。右舒下少屈。月面向外。水火少内曲。大指少内入之。
  一。四天王形像事。多闻天(西北方。左捧宝塔杖锋)踏二鬼。持国天(东北方。左提太刀。右持宝珠)踏二鬼。增长天(东南方。左横太刀。右杖鉾)踏二鬼。广目天(西南方。左杖鉾。右持堂打势也)踏二鬼。
  已上四天头光皆轮光上有火焰(三所)。
  天台黑谷沙门光宗记之。
  应永第二十六二十七日。
  元禄壬申夏四月十二日。法印实观阅。

溪岚拾叶集。

  佛像安置事。私苗。
  一。根本中堂。中堂智吉祥印相事。相传云。左手仰掌中凹横胸上置之也。右手以大指捻中指边。少深违也。右手左印掌相近事五六寸许也。如梵箧印也。此即智吉祥印也。报身说法印也。释迦灵山听法灌顶。秘法中智吉祥云此事也(云云)。
  口云。此事者元弘比。法胜寺上人为敕使拜见相也。诸门迹智吉祥印许相承セラルヽ事有之。屈而印相持样不知及也。此印相事不可口外诫有之(云云)。又云。南谷南阳房幡州坚者。中堂欲炎上时拜见相少不违。甚深之旁符合了。
  或一说曰。与愿施无畏印。忍愿少屈云。此相如何。示云。御厨子外户帐内左右二尊有之。其佛印相也。是别佛也。此事本佛不拜见者欤。不便之誓在之。不可口外者也。口(云云)。
  一。东寺教王护国院事。
  一。金堂本尊事。记云。是为敕愿堂。东寺西寺同时建立寺也。本尊非大师御作也(云云)。
  一。讲堂本尊事。记曰。中尊者大日也(左般若菩萨。右五大尊)。已上大师御作(云云)。相传云。此本尊安置相仁王经本尊也。凡仁王经者。不空所译仁王经依修法也。付此法二习有之。所谓以般若菩萨为本尊行次第(是一)。又以五大尊为本尊修次第(是一)。依流流相承次第。东胁行时有之。西胁行时有之可知者也(云云)。
  寻云。仁王经者般若经肝心也。仍用般若菩萨为本尊者有其谓。以五大尊为本尊意如何。示云。五大力菩萨者般若经拥护尊神也。旧译经五大力说。新译经依秘密意五大尊说也。仍以五大尊为本尊事无相违欤。甚深(云云)。
  一。(同)食堂本尊事。记云。是弘法大师御作之千手观音也(云云)。
  一。圣德太子七生本尊三体事。记云。六角堂如意轮者。金六臂如意轮也(云云)。椿堂本尊者。本名安养堂也。银四臂如意轮也(本佛千手)。御身中奉纳也(云云)。石山白檀二臂如意轮也。三体俱三寸也。是则天竺胜鬘夫人御本尊也(云云)。
  相传云。椿堂者太子御登山之时御杖也。以此杖令立大地给。于今生长。仍号椿堂也(云云)。
  一。推古天皇本地事。旧记云。推古天皇者。本地是大圣文殊也(云云)。用明天皇者(药师如来)母后者(阿弥陀如来)太子者(观音)后者(大势至菩萨)是也(云云)。已上太子御庙缘起中有之(云云)。
  一。园城寺弥勒事。相传云。释尊补处坐身弥勒也。而新罗国之势明王相传之。钦明天王奉献之。佛像来朝之最初也。依为日本小国现小身。才三寸尊像也。教待和尚百六十年行之。授于智证大师毕。
  一。三井新罗明神习吒天事。智证大师御相承义云。本地名尊星王。垂迹名新罗明神。即是吒天也。故新罗垂迹使者以辰狐为使者也(云云)。
  一。稻荷大明神安置事。记云。田中明神(不动)。东向下御前(如意轮)。西向中御前(千手)。南向上御前(十一面)。北向。
  已上弘法大师为四方镇护向四方给也(云云)。
  一。吒天荷稻事。示云。●天名真陀摩尼珠。欲界众生贪欲强盛也。仍手持摩尼珠。雨万宝施众生给也。故号之。稻者宝幢上如意珠习也。故大论云。古佛舍利变成米谷也(云云)。深可思之。又云。大师杉箱入宝珠。被埋三所件。垂迹体云者。上辨才天。中圣天下吒天也(云云)。又云。黑尾社垂迹乌也。小薄垂迹鼬也(云云)。
  一。三天三密事。口传云。大黑者色法极也。●天者心法极也。辨才者言音极也。是则色心业无作三身也(云云)。又云。大黑者色法王故。法性难动之山顶安之。辨天者心法极故。大海水底居之。●天者表不二故。广野中住也(云云)。
  一。本朝诸大师御相承事。饭室良快僧正记云。山家大师者。以双身法为己证给也(云云)。弘法大师者。以孔雀明王法为大事给也(云云)。慈觉大师者。以炽盛光法为己证给也(云云)。智证大师者。以尊星王法为大事给也(云云)。小栗栖常晓者。以大元明王法为大事给也(云云。已上)。
  一。河内国观心寺本尊不动事。记云。观心寺本尊不动像者。金龟上乘。顶如意宝珠戴也(云云)。是弘法大师御作也。法门甚深(云云)。师物语云。康乐寺慈贤僧正水天供承令修之。以不动尊为本尊。今观心寺不动为所见。甚深(云云)。金轮尊星王。又乘金龟。旁可思合者也(云云)。
  一。弘法大师御作不动事。记云。大日不动也。右手持独古横当胸。左手持索(如常)。火炎非常相。三形三角也。如降伏炉形也(云云)。付之最极习事有之。口(云云)。
  一。睿山东坂本生源寺事。记云。本佛者十一面观音。长(三寸三分)山家大师御作也(云云)。大佛者千手(周一丈一尺)。此御身中大师御作十一面奉复身也(云云)。又云。大师御渡唐依御发愿。御弟子慈庆法庆二人。此千手奉造之者也(云云)。又云。以大将军奉为镇守者也。大将军者。天照太神分身也(云云)。
  一。慈觉大师诞生院事。记曰。山家大师为六千部法华经劝进。东国下向。于下野国小野寺。为广智菩萨建立道场。授灌顶事。小野寺居止事十二年也。爰大师示广智菩萨云。我山相续器容者。可有当国也(云云)。觉大师亲父(天生氏人)三鸭关镇将也。母仪七十岁而奉怀胎。为老体产生。为祈祷奉请广智菩萨。初生之时。广智菩萨神上受奉养育者也。怀胎之时屋上紫云覆。皆可为圣人知之。此大师诞生之所奉立堂。故号诞生院也。本尊药师如来也。二人怀合之程。萩柱以建堂也(云云)。又云。此山形三岑而头似鸭。故号三鸭山也。此山有关。故号三鸭关也(云云)(委如本记)。
  一。宇治平等院本尊事。记曰。本堂中尊大日(智拳印。右大指风火间入之也。谓风火间入大指。佛堂习事最极大事也云云)。佛光左右两面镜有之。一面正观音也。一面十一面也(云云)。本佛左方药师十二神将安置之。大日(右方)。释迦如来十大弟子安之。药师左方(不动二童子)。释迦(右方)。大威德(青棒童子)。已上五大尊本堂大尊也。以忠文民部卿山造奉九条右丞相毕。法兴院法性寺宇治殿次第相传也。宇治殿之时佛阁成。以震殿为本堂。堂五大尊安置之。后户安普贤像。修法华三昧。号平等院。供养导师兴福寺真范僧正。证诚者园城寺明尊僧正也(云云)。本愿大相国于本堂拜见山王。即御直衣袖被图绘。今法华堂被安之毕。
  一。青莲院炽盛光堂本尊事。记曰。此炽盛光堂本尊者。金八释●字也。慈镇和尚御建立。檀那赖朝也(云云)。凡天台真言者。法曼荼罗真言师也。故以●字为本尊给也(云云)。
  一。月次勤行事。一日炽盛光行法。自二日至八日。金轮护摩(息灾)。自九日至十五日。药师护摩(增益)。自十六日至二十二日。佛眼护摩(敬爱)。自二十三日至二十九日。不动护摩(降伏)。晦日山王供。已上任和尚御意。如此被勤行也。大炽盛光法此意也(云云)。如此四种护摩。一月中勤行事者。普贤延命仪轨与文殊八字经意欤。如此七日七日行法。结愿每卷数公家被进。
  一。慈惠大师每月御行法次第事。记曰。白月台藏界行法。黑月金刚界行法被修也(云云)。然意者。白月者智德也。以理台藏助之。黑月断德也。以智金界助之。是则理智相资意也。深可思之。
  一。宇治殿被修护摩法事。日记云。宇治殿为摄禄臣之间摄领天下。而我国灵宝等悉被纳宇治宝藏。弥尚被成欲心炽盛毕。仍为欲心退治。屈八十人真言师。八十日被修护摩法。毕(云云)。示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云云)。凡贪欲者自愚痴起。界内愚痴也。界外第八识元品无明也。八十日护摩者。八识断除之所表也(云云)。又云。宇治殿者。十一面化现也(云云)。金刚寿院座主觉寻记。宇治殿者。传教大师之再诞也(云云)。
  一。公家三坛御修法事。记曰。东寺普贤延命法(义云。普贤遍法界大日如来补处故也。又云。以寿命连持为体也。云云)。天台如意轮法(义云。如如示现观世音者。即如意轮遍照法界一经自然故也。又云。生善义为体也)。三井不动法(义云。大师盛见金色不动自证断惑。此明王之功能也。云云。又云。灭罪功能。此尊德也云云)。已上三坛义也。又云。五坛时者。药师(生善义。又息灾)。千手(拔苦与乐)。此二尊被加也(云云)。
  一。千手法安镇为秘事。记曰。智证大师于闲院太政大臣冬嗣公亭。千手法被修镇宅法也(云云)。义云。凡千手者。莲华法门之教主也。亦是依正一致人法不二之妙法也。亦安镇法者。妙华敷地华藏世界庄严也。非庄严庄严事寂光也。尤以相应法者欤。深可思合之。又云。叶依镇法依此意也。甚深之。
  一。慈惠大师二童子事。记曰。慈惠大师(天元年中)依圆融院御恼。为御加持参阙之时。大师者现不动尊。矜迦罗势多迦二童子随从(云云)。仍大师胁士二童子奉图也(云云)。已上随分秘事也(云云)。又云。五檀法修之给时。中坛现不动身给。加之大师本地如意轮也。种子●字也。字体因业不可得也。不动种子亦是因业不可得义也。又云。地藏如意轮一体也。掌善掌恶二童子深可思合也。
  一。兴福寺南圆堂建立事。记曰。南圆堂本尊者。不空罥索。顶上佛者。比丘形之阿弥陀也。而今造替之时。常阿弥陀造毕无念至也(云云)。此丘形阿弥陀者。法藏比丘因位形也。甚深甚深。又云。北圆堂者。爱染王也。摄禄天下掌中拳事者。爱染王之持彼手习事也。爱染王平等王习事也。平等院号自是起。又云。手掌●●拳事。甚深习事也(云云)。
  一。南圆堂缘起事。淡海公四人子产。是名四家人。其四家者。
  南家者(嫡子武智丸。丸南家博士元祖也)。
  北家者(次男房前。前摄禄以下藤氏十之八九此子孙也。云云)。
  式家。京家(此两家者。子孙中绝了。以上)。已上藤原氏四家也(云云)。
  源氏公卿繁昌。藤氏公卿零落。爰闲院太政大臣冬嗣公。谈合弘法大师。建南圆堂祈请之处。源氏公卿多以薨毕。仍藤氏公卿繁昌。仍闲院御咏云(补陀落乃。南乃岸尔堂建天。今曾荣留。北乃藤地波美)。冬嗣公手自南圆堂坛筑(给)。甚深甚深。
  一。根本中堂药师胁仕事。记曰。金刚寿院觉寻记曰。大师所刻残十二神将。日光月光四天王等。宇治关白赖通被造立毕。然则一会曼荼罗首尾讫。岂非大师再诞乎(已上取意)。私云。宇治殿年历八十二。执政五十余年也(云云)。摄禄者。兴福寺长者延历寺俗别当也。仍摄禄最初必兴福寺宝帐布(三百余端修二月时)。延历寺(修正月)三番头被调进也(云云)。
  一。显密三部经事。圣光院记曰。真言教如有三部经王。显经亦有三部经。所以法华经大日经之显经也。仁王经者金刚顶之显经也。最胜王经者苏悉地之显经也(云云)。又云。法华经者大日经之浅略也。梵网经者金刚顶经之浅略也(云云)。又云。山家大师三部长讲者。法华·仁王·金光明经等也。三部经之显经故也。皆是镇护国家经王故也。甚深之。
  一。观药寿经为三塔本尊事。十乐院道玄准后御记云。药师经者。根本中堂本经也。寿命经者。西塔院本经也。释迦久远寿量可思之观音经者。横川本经也。观音慈悲门义也。深可思之。是则理智慈悲无作三身也。甚深甚深(云云)。
  一。四个大法配当四种佛土事。相传云。安镇法者寂光土表相也。是则妙华敷地华藏世界意故也(云云)。炽盛光法者。功能所感实修实证报土表相也。自受用身无所不至遍照智光故也(云云)。七佛药师法者。七方便人所感方便土表相也。是以药师经云。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萨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普贤延命法者。我本行菩萨道久远寿量同居土相也。文云。岂离伽耶别求常寂光。非寂光外别有娑婆(文)。经云。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文)。甚深。

溪岚拾叶集。

  记录部。私苗。
  一。睿山宝幢院(名法华延命宝幢院)十六院之一(矣)。宝幢壹基。高四丈五尺。顶上金铜相轮樘。故之曰相轮樘。
  
  右相轮樘。高三尺三寸。有九层。形似盘。最上层径八寸。最下层径一尺六寸。最下层悬十一宝铎。每层有十一金铜小个(形如小招子)。每个纳折本无垢净光等真言。幢顶上。轮樘下置金铜桶一口。高一尺三寸径。桶里打着造樘铭文并写经真言等人人名铜桶纳(云云)。
  妙法莲华经二部十六卷。毗卢遮那经一部七卷。密严经一部三卷。福德三昧经一部三卷。金光明经一部四卷。文殊所说经一部一卷。首楞严经一部三卷。般舟三昧经一部三卷。诸法无行经一部二卷。梵网经一部二卷。无量义经二卷。普贤观经二卷。请观音经一卷。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宝箧经一卷。不必入定入印经一卷。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一卷。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梵汉两字大佛顶真言一卷。梵汉两字随求真言一卷。大方等不增不减经一卷。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卷。已上都合五十八卷(普长皆五寸绀表纸)。金铜轴。
  金字外题。右弘仁十一年九月。根本传教大师所书写安置也。无垢净光根本真言七十七本。
  外题注。贞观皇帝御愿(清和天皇也)。
  无垢净光相轮樘中陀罗尼三卷(卷别复九十九本)。一卷。奉为三界诸天八道神祇。一卷。奉为贺茂(下上)。一卷。奉为四恩法界。右右大臣藤原良相愿者。佛顶尊胜陀罗尼二十一本。外题下注。奉为中宫殿下。同真言二十一本。外题下注。奉为太政大臣。无垢净光真言三卷。题下注。为法界众生。
  般若心经一卷。仁王经一部二卷。自绫造华十房(如新不模樱华也)。名香二褁(各二两许。旧香无变)。诸经诸真言等其数巨多(营律总之不堪具注留而已)。已上贞观二年宝幢和尚加(矣)。
  睿岭相轮樘铭。
  延历寺宝幢院相轮樘铭。
  睿山沙门最澄撰。
  苇芽开廊 天主下生 短歌长歌。
  未防魔兵 第三十主 初开梵甍。
  沈像烧舍 法鼓未鸣 聪耳立宪。
  乃信三明 使归南岳 诸经野卿。
  因果冷然 开悟群盲 时机未熟。
  洮汰五惊 天王出家 感得天平。
  受菩萨戒 四车轰轰 海内诸州。
  制底纵横 虽敷法筵 未遣五茎。
  岂若先帝 凭天台评 新立圆宗。
  永填火坑 年年两度 绍隆妙行。
  为悦冥道 起斯轮樘 睿岭秀耸。
  朝影北都 神岳嵯峨 夕临东湖。
  山王一等 思存给孤 法宿为号。
  开显毗卢 亦塔亦幢 延寿安身。
  惟经惟咒 护国济人 金刹放光。
  汲引迷津 宝铎流声 发开龙神。
  我等发愿 渴仰文殊 十生生现。
  普施髻珠 信谤西友 俱会四衢。
  同乘宝车 恒游寂逼 长讲妙法。
  恒转妙轮 五忍恒说 永息魔嗔。
  生界未尽 此愿不泯 成住坏空。
  不散此座。
  时弘仁十一年岁次庚子九月中旬也(巳上相轮樘铭)。贞观二年八月二十七日改立幢缘起。惟相轮樘建立以来。弘仁十一年其中间改擩男柱一床方今轮幢朽损。基构倾斜。因玆内供奉大法师惠亮作备件幢[諮-口+心]闻。太政合下传奏贞观皇帝既讫。右大臣正二位藤原朝臣讳良相。奉敕与太政大臣从一位藤原朝臣讳良房。为庄先师大愿。赐金铜并妙工等。泥冶轮樘。新铸造男柱。头铜相轮。无垢净光陀罗尼八百七十一卷。佛顶尊胜陀罗尼四十二本。安置樘中。以贞观二年岁次庚辰八月二十七修理建立但功□□。先师铭敕使散位从七位高弥高执事闻奏书了。散位从五位下高向朝臣公辅。大炊头从五位下丸子子圶。权允从六位上悉纪悬主贞成严造。妙工左兵库小属池云。
  一。相轮樘缘起事。宝幢壹基。高四丈五尺。相轮樘高三尺三寸。有九层。形似盘。最上层径八寸最下层径一尺六寸。最下层悬十一宝铎。
  
  五大院记云。推古天皇御宇。上宫太子御幸于帝艮乡亲见四方曰。东岳现于宝幢。中央显于王气。今经三百余岁。有一法师。弘于一味教。有一圣皇。开于万乘(已上)。圣贤遗训无违。而传教大师者。建比睿山弘于一乘教。桓武皇帝者。开平安城兴于万乘道。记云。尔时圣德太子登东岳。卜分地建一堂。今椿堂是也。七生尊留帝艮里。今六角堂是也(已上)。
  一。相轮樘建立事。山家大师弘仁年中。建立相轮樘事二缘起有之。一依无垢净光陀罗尼说。二依宝幢示现相。所以圣者说法之砌。贤圣窟诧之处。必现宝幢于虚空也。然则今宝幢院之相轮樘下者。释迦如来成正觉金刚坐。三世常住转法轮处也。仍宝幢现虚空也。又今本堂号释迦如来转法轮堂。深可思合之。
  一。清泷明神宝珠事。记云。山家大师于高雄寺最初行灌顶之时。清泷明神现天女形来。而我姊龙女者献一颗宝珠于释尊。唱正觉南方。我者沉没于生死海未得出离。奉献一颗宝珠于大师。洒甘露法于我(给)。仍大师以灌顶法授之。记曰。大师以此宝珠奉纳相轮樘顶上。为恐纷失故。惠亮和尚之时。入石柜地底五尺埋之。私云。相轮樘者。东岳示现宝幢也。释迦如来三世常住转法轮处也。又安置舍利者。即是能说释迦也。安置显密经教者。即是内证外用转法轮相也。深可思之。
  一。我山号四圣弘通灵地事。大唐明州赤山院明神神托曰(巡礼记文也)。日域在药王药上弘法之峰。我从上人彼守佛法。日云三津百枝者。妙庄严王。妙德者。净德妇人。传教大师者。药王菩萨。义真和尚者。药上菩萨也。仍我山号四圣弘通峰也。
  一。我山号灵山净土事。御庙御遗告曰。夫寻天台宗流传者。始灵山。中天台。终吾山。虽言三传之末山。不异三变之昔地。故得道之因不殖于吾山者。殖何处。出离之道。不求于此处者。求于何所(矣)。
  后传法记云(光定和尚)。东峙峻岭明星降来也。灵地西湛清池阿耨达池之余流也。灵山一会俨前未散(中堂阏伽井)。北斗七星如在影向(矣)。
  山家释云。最澄不意圣五百贤圣豁然之地。见其座方不同威仪。或举面观念。低头思惟。或诵念经咒。钩锁印契。最澄问云。此山何德圣者赞宅。圣者何愿マシ^テカ 此由生。勒圣者答云。灵山如报土。不坏劫火常寂光土。无明岂污。以愿力故久住于世。心澄寂净。待慈氏晓欤。
  山家诗云(自弘法大师山家大师何所住给耶被寻给时。御返事一个诗被遣之)。等持定里青苔地。缘觉观前红叶林。曰云等持谷者。大缘地也。又云三昧谷。又云禅定谷。又云佛性显现谷也。缘觉坂者。本愿堂前也。红叶林者。定林程也。
  一。桓武与传教灵山听众事。山家释云(六十部法华经铭。云云)。夫以桓武天皇者。依灵鹫头立法华宗。入玄龙宫助遍吉舍。利生之德秀于周记。法施之功高于汉梦(文摩腾法兰事)。五大院释云(汉武金人梦事)。桓武天皇者。灵山听众。传教大师者。一会同闻。成芳契于灵山之席。覆利生于扶桑之境。
  一。住山得益之事。山家释云。攀斯山者永离三恶之险坑。容斯洞者速至四德之直道。觉大师释。发心止住者。任情解实业之惑。不信离散之者。为焉吟苦轮之衢。净刹结界章云。本有常住之曼荼者。始从。甲方终诸癸方。魅魑魍魉之恶鬼。狩从巽气。纳诸艮气(矣)。山家释云(真俗一串事。镇护国家事)。大日如应用者。下从甲方。止于癸方○画象而为艮气。以东以北。是即鬼门之开也。私云。此句皆肝要也。镇护国家秘密念诵事。自是起。甚深(云云)。五大院释。城者是本有四德之城。山者是修得四德之山。修性不二而事理一如也。且不相离。若阙一者二俱不可安稳。
  一。山家大师佛使人事。山家密传云(上宫太子传云。妹女老乳母也)。山家大师御诞生经七日。出奶女怀。行七步唱曰。私云。释尊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一致习合也。然则传教大师者。我国释尊也(云云)。舍于此恶世。广说无上道(文)。私法师品云。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愍众生故。于恶世广说此经○我灭后能窃为一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文)。偈颂曰。舍于净清土。愍众故生此○能于此恶世。广说无上道(云云)。当知传教大师为如来使。广说法华经给事。深可思之。又云。当品者药王菩萨对向说也。山家大师又药王菩萨应来也。五种法师行相。灭后弘经大士。可思之。
  一。山家渡唐元由事。传教大师释云。诣万里巨唐。传于一味戒(云云)。私云。一味戒者。劝发品四要也。一者。诸佛护念(止观·遮那两业也)。二者殖众德本(摄善法戒)。三者。入正定聚(摄律仪戒也)。四发救一切众生之心(饶益有情戒)。已上三聚净戒也(云云)。已上五大院御释意在之。
  一。传教大师与三藏号事。觉大师巡礼记云。道邃和尚云。日本国澄三藏者。天台智者再诞也(云云)。又日本澄三藏闻表极奥。高祖再值(佛像安置)。
  一。自倒灵木事。山家释云。章云。昼覆紫云。夜放纯光。芽叶青白。而肉眼所疑。虽类槲未知何灵木(云云)。曰西域记云。槲者柏也(云云)。同文云。五段切也(云云)。口云。药师·释迦·弥陀·迦罗天·多闻天等。已上五尊刻之(给云云)。又云。于中堂本尊有五不思义。一灵木不思议。二放光不思仪。三说法不思议等(云云)。又云。始本尊向西奉安置之处。眉间白毫照东方万八千世界。故拟法华教主。向东安置之。
  一。大师造佛文事。归命稽首礼。三身满德尊。相好皆圆满。利益有情界。五大院释云。大师三敬礼。佛像一低头(云云)。山王院释云。显密内证义云。削一㭪以致。三礼。刻一佛称三佛(矣)。又云。祖师传教大师自造三礼佛像。以祈万国安全。乃至本佛自唱一偈言。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惠力庄严。以此度众生。私云。佛自唱一偈此事也。口云。延历十三年九月三日中堂供养。自同日七个日之间御参笼中堂。满日夜本尊交语文也。可秘藏(云云)。山家御祈精词云。法住方轨章云。策心马于寂光之路。宴心宾于妙觉之台。生生托居此间。世世潜卫吾山。修三味之律业。弘一乘之妙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等。吾建山中冥加所在境(文)。私云。此时药师佛自唱文有之。可秘(云云)。又云。杣字者。弘仁十四年修理笔。师曰。口福世所进字也。故大师御在生不可有杣字。依山中(云云)。
  一。山家大师御入定事。相应和尚记云。贞观八年七月二十五日。传灯大法师位延法传教大师御庙参净土院读诏书庙室内有声。唱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文)。断识大师是色心共不颓。精神送余生(云云)。私云。以此文山家大师之御入定为其证(云云)。或说云。传教大师之御入灭者。实入定也。弘法大师之御入定者。真实入灭也(云云)。又云。弘法入定所者。真实伊势外宫高宫前也。不可口外者。
  一。山门建立三个大事。第一戒坛院中堂建立事。第二总持院天子本命三重建立事。右三个大事者。东寺流●●秘法一致习事也。未及散在流布大事。不可口外。甚深。
  溪岚拾叶集。
  应长二年卯月五日。于睿山神藏寺。随义源阿阇梨记之。
  天台沙门光宗记之。
  历应元年十一月十三日。于倍山灵山寺。赐自笔御本令书写毕。留赐后贤。共期佛慧。
  求菩提沙门运海记之。
  元禄十二己卯闰九月十六日。以西北正教房藏本书之。鸡头院沙门(严觉)洪道。

溪岚拾叶集。

  一。总持院建立事。
  二。同本尊事。
  三。本命元神事。
  四。根本止观院事(付本命道场事)。
  五。法华三身事。
  六。根本中堂不思议事。
  七。中堂竹台事。
  八。神僧授与四教事。
  九。根本大师灵山听法事。
  十。圣德太子未来记事。
  十一。文殊楼事。
  十二。镇护道场事。
  十三。戒坛院事。
  十四。七重结界事。
  十五。解脱分种子事。
  十六。真言结界事。
  十七。戒家结界事。
  十八。大讲堂建立事。
  十九。讲堂大日印相事。
  二十。一个秘镇事。
  二十一。四土即离事。
  已上毕。

溪岚拾叶集。

  记录部。私苗。
  一。寻云。总持院建立如何。仰云。凡总持院南方向建立之。西炽盛光堂建立安金轮。东佛眼堂建。今灌顶堂是也。中央三重塔婆建。此则不二南天铁塔表示也。上一重天子本命安。中重百官万乘本命安。下重国内万民本命安(已上)。凡总持院建立天子本命道场不限。一切众生本命道场也。然则一众生我山护持不预者无之(云云)。
  二。寻云。塔内本尊如何。仰云。安五智如来也。兼又觉大师御将来御舍利。塔心柱中被安置也(云云)。
  三。寻云。付总持院本命元神习方如何。仰云。本命者七星也。佛眼曼多罗三层八叶在之。其中七曜安。此则本命星也。次炽盛光堂金轮曼陀罗安。此则众生元神也。七曜心数则也法表。金轮元神则表心王。正色心二法和合不二塔婆。南方平等性智方铁塔显事。深可思之也(云云)(口传在之)。
  四。根本止观院建立事。问。根本中堂建立次第如何。答。山家大师智者大师后身我山建立(给)。所以西天释迦。震旦天台。我山皆是分身小释迦也。故山家释云。天台宗流转寻。初灵山。中天台。终我山。虽言三转末山。不异昔灵山地(文)。又大唐明州赤山院神托云。传闻。日域有药王药上佛法峰。我住彼可护佛法(已上)。相应和尚记云。三津百枝妙庄严王。妙德妙德妇人也。传教大师药王菩萨也。义真和尚药上菩萨也(云云)。口云。三津百枝者。大唐高献帝王子也。佛法东渐表示直我国来至(给)。八幡大菩萨姫宫妙德妇人嫁(给)。三津滨住给故三津百枝号。夫妇共二百余岁经。一子不生事叹。诸神祈请(给)处。五更眠觉闻给三津河水流音。唱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是惊水流寻登(给)。此浪音岩阿桥下留。依之今神宫寺建立祈请(给)。无程怀胎大师生奉。大师经七个日。奶女怀出。七步行唱云。舍于清净土。愍众生故。此能于此恶世。广说无上道(文)。此文法师品药王菩萨对向文也。故大师药王菩萨化现也。药师又药王菩萨本地身也。仍传教大师手自药师像刻。根本中堂安置(给)。故根本止观院以天子本命道场名也。凡大师如来使。如来事行(给)。五种此师。随一妙法弘通(给)。分身小释迦也。仍唐土天台大师赞云。分身小释迦也イへリ。道邃和尚传教大师赞云。日木澄三藏天台智者再诞也。又云。日本最澄阇梨。天台智者后身也。闻表奥极。高祖再遇(云云)(已上取意)。又妙乐大师御忌日传教大师以为导师(给)。此则高祖大师再诞故也。依之以山家大师。东土释迦奉习也(口传如记录)。可寻之(云云)。问。以根本中堂为本命道场方如何。答。凡根本中堂本尊本佛隆座。又七佛药师刻安置。东方七佛坐。此七佛阎浮显移。此则七星显。七星精气下众生本命元神成。情非情造。此本地身安置故名本命道场也。凡真言教习两种秘事在之。一地藏田地。二药师草木也。仍一切有情类。草木受用命根相续也。今无非药树王利益。此药师如来司地坐十二愿王取(给)。一切众生为非云事无之。又此如来悉施妙药。三摩地入为一切众生。良与法药愿发。其时琉璃壶中普贤菩萨入(给)。药师如来良药成。药师妙药是也。众生身心病治事。无非药师如来利益。付药师如来三身习在之。所谓药师者(应身)璃璃者(法身)光者(报身)。此三身妙药以三惑病治也。是以饭室先德释云。一心三惑所谓妄病。一心三观能治妙药。分别病药能治众病。称号药师琉璃光佛。药师色法病患治。三谛三观心病患治。以之名身心病治也。
  五。寻云。法华经中药师如来明其相如何。答。经云。解如良医智慧听达明练方药善治众病。色香味美持节和合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眼。勿忧不差。色香味美者。色者戒也。香者定也。味者惠也。此戒定惠三学和合为实相一理。此以良药法身长寿得也。此则释迦如来以药树王身奉名药师谓也。凡释迦药师弥陀三尊。一体异名三如来也。是以山王院御释云。三世常住大日如来妙法教主。亦名释迦。像法转时利益众生。称号药师琉璃光佛。五浊恶世名弥陀。三世利益同体慈悲。此等文理释迦三身以弥陀药师一体习也。依之根本中堂药师教主释尊也。转法轮堂释迦药师如来传也。秘事在之。口传(云云)。寻云。以一佛号三佛故如何。仰云。以正像末三时释迦药师弥陀三佛拟故。以一佛拟三佛也。是以山家御释云。一佛刻拟三佛。山王院御释可以合也(云云)。
  六。寻云。付根本中堂药师。七不思议习方如何。仰云。记录说云。付根本中堂药师七不思议在之。所谓一灵场不思议。根本中堂药师御衣木。今北谷本愿堂迹在之。记录云。此灵木昼覆紫云。夜放光明。枝叶?白。肉眼所疑。虽类于檞。不知何木(云云)。此灵木其形似柏树。故如此释也。然而何灵木云事不知也。无量密迹金刚力士。此灵木自劫初守护。山家大师我山建立时分待给。此灵瑞不思议第一也(云云)。二感应不思议(云云)。三灵木不思议。记录云。大师手自此灵木切给时。自东方倒。故自到灵木名也。四放光不思议。记录云。此灵木瑞光放。东方万八千界照。故药师如来造东方奉向毕。五神变不思议。记录云。山家大师唱云。归命稽礼三身满德尊。相好皆圆满利益有情界(云云)。山王院释云。大师三敬礼。佛像一低头(已上)。口云。大师一斧下三敬礼。本尊又一低头。其间种种神变现给。故神变不思议名也(云云)。六说法不思议。记录云。山家大师根本中堂药师奉造毕安置。七个日参笼祈请。结愿夜本尊启向言。进心马于寂光路。寄心宾于妙觉台。生生托居此峰。世世潜卫吾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达。我建山中冥加所在境(已上)。其时药师如来唱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惠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文)。记录云。大师与药师如来交语词在之。以之说法瑞也。七利益不思议。记录云。口(云云)。
  七。问。根本中堂左右竹台有事如何。答。记录云。南竹台金篠名山王七社奉劝请。北竹台丛篠名日本国中三千七百余座社奉劝请也。口云。山王者心王表。三千七百余社神明者心数表。是皆山家大师所劝请也(云云)。寻云。此金篠缘起如何。答。法华宗传记云。大唐圆宗寺前金篠丛篠在之。是西天灵鹫山佛前有竹也。佛法东渐表震旦来生。此佛陀波梨三藏五台山生身文殊为拜见。自西天震旦来至。付圆宗寺至灵鹫山佛前竹此寺来至。西天佛法东渐表示也(云云)。计知此金篠丛篠三国佛法流布表示也(云云)。山家大师天台教释演我山来给时。此竹篠根本中堂庭上植给。从其已来生荣。我山佛法繁昌表示也(云云)。
  八。寻云。天台大师四教于神僧传云事如何。仰云。天台大师于普贤道场法华三昧觉悟。天机秀觉内证开时。梦中丈六金人来。奉授四教于大师。其词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云云)。是神僧授与词也。最秘(云云)。不可口外(云云)。同文云。丈六金人背负金光踊入林中(云云)。大师其后朝彼林中见给。今金篠中白猿住。此则神僧也。又是山王也。西天灵鹫山林中白猿住。我国林中奉劝请山王。是则三国传来表示也(云云)。又飞来峰缘起云。西天鹫山帝城艮方也。震旦天台山帝都艮也。我国睿山帝都艮方也。故三国相承灵山习也。依之山家灵山一会俨然未散等释。今飞来峰缘起。灵山艮角阙唐土天台山来。唐土天台山艮角阙日域睿山来。佛法流传表示。此山来时白猿乘。从唐土飞来。仍飞来峰号事从此起也(云云)。
  九。传教大师与桓武皇帝共为灵山听众事。五大院记云。桓武皇帝灵山听众。传教大师一会同闻也。结芳契灵山席。覆利生于扶桑境。入言龙宫助偏吉誓。法施之功高于汉武。
  十。圣德太子我山未来记事。上宫太子传记云。推古天皇。御宇。圣德太子幸于帝艮乡。观见于四方。日中央现王气。东岳现宝幢。今在二百余岁。有一圣皇○桓武皇帝建平安城开万乘道。传教大师建比睿山弘一乘教也。口云。中央王气者盖云也。东岳宝幢今相轮堂是也。天子居处必天盖云在之。是其表示也。诸佛说法处必彼宝幢现。今宝幢院是也。彼院释尊三世常住转法轮处也。故以释迦堂号转法轮堂也。又今相轮樘下释尊成道金刚坐也。此金刚坐上相轮樘建。此则宝幢所现处也。口传(云云)。此时圣德太子。此宝幢寻吾山上给。仍一堂建立。今桩堂是也。凡我山三世常住也。释迦转法轮处。灵山一会俨然未散灵场也(云云)。
  十一。文殊楼事。慈觉大师巡礼记云。清凉山云上受文殊师利化现。长安城月前访法全和尚门下(已上)。口云。觉大师五台山诣。诸院巡礼。于北台值生身文殊。一个秘法传受御。其时大圣文殊金色师子乘。法要为大师说。其时形像摸今文殊楼建。师子四足下土石取。文殊楼镇坛加玉。其口传在之。凡吾山护持在此楼。五台山灵威移此处。吾山为吾山事此楼威德依。我山诸寺胜事又此文殊灵验也。凡此文殊楼付本尊。最极秘法在之。一髻一字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等习事在之。口传(云云)。
  十二。问。以文殊楼镇护道场方如何。答。觉大师御记云。甲乙木德也。庚辛金德也。金克木故。于本朝异国有恐。故建文殊楼。为镇护道场(已上)。口云。我国木方也。故名扶桑朝。异国金神方也。金木克功能在之。故异国袭来。此难为除奉劝请文殊。文殊是西方金神王也。弥陀四亲近中利菩萨也。此以利菩萨。东方法幢中四亲近中爱菩萨位安。凡违时作容。敬爱时无所言。故此文殊师利劝请。东方爱菩萨三摩地奉令入。此依功能为异国吾国不被侵也(云云)。此则异国降伏秘术法。本命道场秘密念诵随一也。口传(云云。已上)。是门迹大事。未及门下相承秘事也。サレハ祖师。秘决中。ソクイツケニシテ终不被开。大师劝请起请文被相副。不可违犯者也。寻云。文殊楼草创时。生身师子现云事如何。答。觉大师文殊楼建立时。断木三津滨付置。夜夜大牛负断木山上运送。如眼见者也。牛形也。其影见师子形也。计知五台山师子吾山影现也。此牛大浦庄下死骸留。故牛骨庄号。依之彼大浦庄楼被寄。
  十三。戒坛院事。戒坛院者。吾山三学中台在之。今戒坛戒法中台也。付之显密戒三学结界在之(云云)。
  十四。问。显密界结界次第如何。答。吾山结界三学不同虽在之。付法华法六即结界以为本也。所谓第一凡圣同居结界(自江边至社头)。理即。第二邪正一如结界(自社头至佛谷)。名字。第三好世净土结界(自佛谷至香吕冈)。观行。第四冥熏密益结界(自香吕冈至金轮冢)。相似。第五开方便门结界(自金轮冢至天梯林)。分真。第六示真实相结界(自天梯林至文殊楼)。心性中台常寂光土。此中台戒坛院也。
  问。七重结界云相如何。答。凡显宗意依法华经六即结界也。官者部结界加七重结界云也。又一义云。内地清净结界者。始从凡圣同居终至究竟密。是六即结界也。此上心性中台加七重结界名也。净刹结章云。三世常住上。常住上故法性无明蹴上。三世常住下。常住下故无明法性蹴下(已上)。口云。登山时从因至果。上求菩提迹门意也。从山上坂本时从果向因。本门随缘法流意也。凡我山上下本地无作妙行。不知不觉大善根殖之。故净刹结界章云谬入此洞。傍攀此峰者。至四德直道。口云。上上求菩提表。下下化众生表。故知不知诸佛恩殖。解脱分善根下也。
  十五。寻云。何故解脱分善根种子下。不知不觉善根生耶。答。吾山戒坛院中台建立者。生身佛值说法开道开。一代藏教通达解了功德得方建立。故自边今满弥法师登山。戒坛回时戒体不知不觉善根殖也。如三周声闻覆讲法华会座在。信乐惭愧衣裹一乘无价宝珠裹。重醉都不觉知云。退大流转。恩缘说闻。本缘忆开悟得脱如。故一切智愿犹在不失等释也。可思之。
  十六。问。密教结界意如何答。凡真言教意八叶曼荼罗以地法界敷是也。是以净刹结界章云。本有常住曼陀罗。始自甲方终于癸方。魑魅魍魉恶鬼狩。于巽气纳于艮气。口云。恶鬼邪神狩于八方。然后八叶曼荼罗八方敷意也。凡八叶者法界总体也。故释云。华严千叶不过八叶(文)。或又八叶过无方所(文)。此等文理深可思之。所谓密教结界横平等结界也。
  十七。问。戒法结界相如何。答。凡戒法意三聚净戒以为本也。所谓摄律仪戒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以之三塔配当。结界净地作也寻云。以三塔三聚净戒配当方如何。答。第一摄律仪者。西塔院是也。此则理峰也。第二摄善法戒者。东塔院是也。此则智峰也。第三饶益有情戒者。首楞严院是也。理智不二以饶益有情也。故横川不二鸟居立也。凡显宗意。竖七重结界。真言意。横八叶曼荼罗敷。戒法三聚净戒以非横非竖结界成也。三学俱传名曰妙法释。深可思之。
  十八。大讲堂建立事。问。大讲堂本尊安置方如何。答。中尊台藏大日法界定印结。此定印有秘事。释迦钵印结。释迦即大日事表。左十一面安置。右弥勒安置。梵王帝释四天王等如例是安置也。寻云。何意大日即释迦印结乎。答。今大讲堂是显密遂业灵场也。故如此安置给也。寻云。今付大讲堂。结界净地习方如何。仰云。一义云。凡付结界。有三种不同。依密教者。一叶衣镇。是付观音。二八字镇。是付文殊法行之。三不动镇。是付法行之。已上以前多种镇虽习传。当世是不行。今世流布安镇法不动镇是也。依之三昧流等不动。灵场以无动寺为本。故山门镇坛秘事无动寺极イヘリ(已上一义)。示云。已前义一分其势虽有之。山门故实所不用之也。所谓大讲堂本尊安置相以一秘镇习也。结界地所三世常住仪式表也。故结界净地灵地劫火不烧。其地残如柱イヘリ此事也。依之山王院大师释云。三世常住大日如来妙法教主亦名释迦。像法转时利益众生称号药师琉璃光佛。五浊恶世名为弥陀。三世利益同体慈悲(文)。口云。中尊大日三世常住表。十一面过去正法明如来也。释转轮印妙法教主释尊也。弥勒当来导师未来佛也。此三佛三世利益表。中尊出过三世表也。故密教大日成业也。释迦显宗遂业表。故以此灵场三种镇坛习极也。
  十九。寻云。何故以钵印释迦习耶。答。钵印者。风轮三摩耶也。释迦即以此印教流布身内证显也。凡大日五智本源菩提根元也。故五轮中第四风轮释迦尊所住所也。凡台藏界曼荼罗五大所成曼荼也。释尊即大日风轮住教法流转。故释尊教流布身名也。约本地大日也。约化身者释迦。此为显体用互具。台藏界大日释迦钵印结也。是最上口传也。不可口外也(云云)。
  二十。寻云。一个秘镇云事如何。答。是付三种悉地沙汰秘法也。此三种悉地者。依显教意。梵网三重相开成道仪式也。依密教意。三种悉地秘法也。此经显密一致习在之。依之三种悉地经即是梵网经同本异译经也。凡三种悉地者。上品悉地即是台上卢舍那。中品悉地叶上千释迦表也。下品悉地叶中千万亿小释迦表也。此则实报·方便·同居三土也。寂光土三世总体也(云云)。又一义云。上品悉地法身表。寂光土也。中品悉地实报表。下品悉地方便土类。同居凡圣杂居故。三土总体习也。净土虽广四土即离不出。净刹结界。三身即一。四土不二义显也。以三世常住大日。四土不二寂光土令居也。此则非庄严或显也。事寂光义深可思之。
  二十一。寻云。付四土即离。以寂光土为本相如何。示云。文云。寂光理通如镜如器。又云。界界转现不出十界。土土互照不出寂光(文)。可思之。寻云。以同居为本相如何。示云。岂离伽耶别求常寂光。非寂光外别有如如(文)。又云。经云。常在灵鹫山。及余所住处。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文)。深可思之。
  已上住师载之莫及外见耳。
  金刚庆春。
  元禄十五年壬午二月十二日法印实观阅。
  溪岚拾叶集。

溪岚拾叶(集真言秘奥抄(元享四甲子正七始之))。

  一。山门相承四顿法事。大黑。辨才天。圣天。毗沙门天。义云。梵云摩诃迦罗。此名大黑天。诸天部中名字胜。摩诃者。大多胜三也。三谛三观三部也。サレハ止观教主习也。烦恼黑闇当体。不动自性本有实体显事表也。密三部。显三观。戒三聚净戒也。故当流戒家本尊习也。义云。●字也。万法能生本源也故。●字万法于出宝珠故也。●字不动一体并坚牢地神故也。●字妙成就尊故也。●字大黑风大惠业体故也。●释尊一体故也。●文殊化现故也。义云。根本印。坚实合掌。袋印。智拳印。义云。尊形如常。但吾山开辟时。大地六种振动。下方空中一人老翁涌出。今政所大黑是也。形坚牢地神也。山家释云。安一人老翁育三千徒众。显密一致时一人者。滥一同理也。老者久成正觉心翁。俗谛常住心也。本门地涌千界菩萨也。大师御登山初灵山净土仪式悉我山显现(云云)。大黑者。等流卑贱形。天鼓雷音垂迹也。本地释迦如来也。又三轮明神和国影现貌今大黑也。本地是大黑。垂迹是山王。即大黑也(云云)。义云。显密一致习事。以坚实合掌印。名十羽印。名十界皆成印。此印付本门合掌。迹门合掌。本迹不二合掌。不变合掌。随缘合掌。俱随缘俱不变合掌云事。又横合掌。竖合掌。非横非竖合掌。己身自性合掌者。经云。或百人礼拜。或复俱合掌。及至举一手或复不退顶。金刚顶经疏云。一指才动法界悉惑。一言音发诸佛不违。
  一。是法住法位。此处合掌印习合也。法位者真如也。是心法也。サテ世间以为五大故。色心冥合合掌一印习也。是即即身成佛也。真言●●●●●●是六大无碍即身成佛也。大日经法花一致习合也。
  一。法尔自然合掌事。佛法气分离田夫野人。人归依时合掌也。是自然觉了大日如来契当心也。然合掌以致心倾闻具足道也。
  一。三摩耶形事。或莲花或宝珠或宝塔也。莲花者。口业为义故应身三昧耶也。宝珠心法为义故报身三昧耶也。宝塔色法为义故法身三摩耶也。
  一。此尊异形事。或不动一体。或爱染一体。或毗沙门一体。或辨才天一体。或圣天一体。或吒天一体。或山王一体。或降三世一体。或观音一体。或文殊一体。或释迦一体。或大日一体。
  辨才天事。义云。一妙音辨才天主智慧。诸佛四辨八音言辞无碍德以为体。此时以●字为种子。二宇贺主福德。是观音サタ辨才天也。此时以●字为种子。垂迹云时以白蛇为体。蛇身三毒极成体故三恶道胜。白色表白善胜三召道也。义云。右手持智剑。万法亡泯故。空观二乘界也。左持如意宝珠。万法能生故。假谛菩萨法界也。顶上老翁。佛果中道法门也。
  一。此尊本地事。释迦·药师·弥陀·虚空藏·地藏·弥勒也。惠心云。在天名虚空藏。在地名地藏。
  一。天台南岳记此法修。天台御入灭时。水瓶中辨天出虚空去。天台启白云。愿住世灭后众拥护(云ヘリ)。依之此尊左目愿(云云)。依其福力天台教法世世流布繁昌也。一义云。依天台启白瓶中还入(云云)。
  一。显密一致习事。天台所传五个印明中心中心咒印。此印名宝珠印。名白蛇印。龙女从海中出诣灵山时。捧一囊宝珠印是也。此印密灌顶印。显无价宝珠宝相印也(云云)。
  一。何故法灭时经卷如纳龙宫耶。一龙宫者尽痴室也。尽痴源无明也。故佛法法性灭归无明本源也。一大海者水大也。此水大●字也。●字即金刚界智体也。故龙宫即一心本源也。此正报约时。我等水轮中本初龙神有。此龙神者。我等遍知分别全体也。此一念三千经卷纳也。何一代教法行者心地现云此事也。故自然理佛法龙宫纳也。又水大●字也。●字万法种子教法源也。●字言说不可得义也。万法生住异灭四相被满时。种子位归●字云也。是名宝珠号佛舍利。此宝珠龙女持灵山诣也。
  一。最胜王经云。五亿八千眷属有说。其中以十五童子为上首。其十五者。禄命身三各各具五。合十五也。而禄者人果报也。命者寿也。身者报寿不二人体也。约内法时法报应三身也。十五童子者。等流身正体三身即一本尊也。共禄命身三各各三身具九身成也。禄三身者。甲乙等十支以法身。岁年以报身。旬月以应身也。命三身者。以十二月为法身。以三百六十日为报身。以十二时为应身。应身三身者。以五行本法为法身。以五蕴为报身。以假和合为应身。
  一。一年者一身总体也。十二月者大骨也。三百六十日者三百六十小骨也。是即依正一体无作本地三身也。
  一。智证释云。大通佛者。即是大日也(云云)。
  一。总体辨才天加十六善神十六大菩萨是也。
  一。爱染三谛三观所表。唯迹门三千尘点是也。不动者。五蕴本法现故。本门五百尘点是也。
  一。我等当体即莲花习时。肺藏即八叶莲花也。然体释七叶也。其故西方一叶阙人舌根成。肺藏者。西方风大主舌根。又息风根源也。
  一。镇护国家念诵事。我山总持院名天子本命道场。是三重建立。一重安置天子本命。二重安置百官本命。三重安置万民寿命。一切众生通也。是十四人供僧安。国家护持念诵作。每日晨朝向王城。奉加持天子。其印明者。三种悉地中报身印明也。
  一。龙女辨才天一体事。龙女如意轮观音也。辨天本地又如意轮也。此尊三身习云事。南方宝生尊法身。如意轮观音报身。龙女应身云也。此三身共如意宝珠以为三摩耶形。此宝珠境智冥合体也。
  一。龙女成道宝塔品时云一义。宝塔东方来故。多宝佛西向。释迦西方。东方向サテ二佛并坐时。クルリ西方ヘ两尊ムキ。其间东南方向。次正西方向。释迦南向时分龙女正觉成。故速疾开觉也。何须臾闻之。于刹那顷说。
  一。不动法习时。肥满童子云事有。其十五岁以前童子未烦恼修起时全体也。是本觉体也。是无作断惑云也。龙女幼稚正觉成此心也。
  一。我等水轮中有肺藏。其中有金色水。其中有三寸蛇。我等第六心王也。肺藏西方妙观察智所在也。妙观察智第六识邪正分别识也。是我等思量也。其种子●字也。此字即辨才天种子也。所诠我等无作本有体蛇形也。蛇曲心也。
  一。山门相承真言。四个大法者。一安镇。二炽盛光。三七佛药师。四普贤延命。
  一。三昧流以安镇炽盛光显中道习合也。法曼流以大黑辨才天显中道习合也。
  一。安镇炽盛光以显密一致习事。安镇法本尊四臂不动。是十方普世天上首也。故安镇法天部习也。不动者三谛即是法门。此尊止观本尊习也。故止观云。心性不动假立中名已。
  一。不动以四教教主相承也。天台流真言五个教相云事。天台四教上大日一教加五个教相。
  一。势多迦童子台藏界大日理表也。[弟*令]迦罗童子金界大日主智也。不动苏悉地大日。苏悉地不二为体。故心性不动假立中名●●●色法五大也。●心法智慧也。色心冥合义也。
  一。安镇法者。结界净地作法也。
  一。我山七重结戒者。一理即结界。又名凡圣同居结界。二名字即〃〃。又名邪正一如〃〃。三观行即〃〃。又名真薰即益〃〃。四相似即〃〃。又名好世净土〃〃。五分真即〃〃。又名开方便土〃〃。六究竟即〃〃。又名示真实相〃〃。心性中台常寂光土云者。常寂光土者。戒坛院也。
  一。炽盛光以名天部事。炽盛光佛顶者。诸天众放身光照法界为德。为此诸天降伏。以身光照法界。以之名炽盛光佛顶。为诸天化导成天部上首。付此金轮佛顶有多种。一释迦金轮。是名北辰尊星王也。其相云。居炽盛日轮中。结释迦钵印。手持金轮。故名金轮。九执十二宫二十八宿围绕。今北斗曼陀罗云其也。以上此上七十天围绕。名炽盛曼荼罗。付此金轮。内七星外七星云事。●(天台流)●(东寺流)。
  一。以湖海。为辨才天净土证据事。花严经云。东方有小国。大乘流布国也。其中有湖海。又有灵岛。辨才天所居也(云云竹生岛コトナリ)。
  一。五大院錍文云。江州有灵岛。生身辨才天坐。睿山佛法可繁昌。相州有灵岛。生身辨才天坐。镰仓佛法可繁昌(云云)。
  一。于日本辨才天净土义有耶。相传云。吉野奥天河。アキ俨岛。江州竹生岛也。此三即如三辨宝所并穴アキ通也。其外诸诸灵岛皆辨才净土也。或表本地高高坐高山峰或表深禅定坐大海底。总山河大地悉此尊眷属所住也。
  一。天照大神山王一体事。五大院云。于天照社者。为大日应迹神明。于日吉社者。为释迦应现明神。显密且虽对一致幽冥为神通(云云)。
  一。山王者崇庙社稷兼也。大宫圣真子十禅师崇庙也。二宫社神也。余稷神也。
  一。崇庙者。百王中崇庙故崇庙云也。
  一。社神者。地神也。记录云。高天下立厚地。不可敬尽。故对地为社。又云。天神无氏。示申为神。地祇有氏。示土为社。口传云。上句大宫。下句二宫也。社者本名二宫事也。
  一。稷神者。五谷总体也。五谷万果皆在精灵。不可敬尽。故五谷精神劝请尊崇。以之为稷神。日吉贺茂等是也。
  一。山王秘决云。会三权诸神。归一实山王。此神明开会者秘事也。然则日本一州诸神皆归本地山王也(云云)。
  一。垂迹山王者。天智天王御宇。睿山麓影向(玉フ)是也。
  一。本地山王者。释尊应迹神。日吉大宫事也。
  一。观心山王者。以圆顿止观习山王体(云云)。
  一。无作山王者。无始无终。非近非远。实修实证。成道十界三千。无作本有山王也。
  一。三密山王者。妙法莲花经五字以。山王正体习也。是即如来三身行者三密也。
  一。元初不知山王者。一阴一阳山王三德。秘藏妙理出不知其元初也。
  一。如影随形山王者。秘决云。山王七社者。北斗七星是也(云云)。凡天名七星。地号七明神。此即行者七觉分也。寻其源七药师阎浮写影。名之云七星。七星精气降令生一切众生。故以七星名本命星也。山王即七星精神故。行者色体即山王全体也。故如影随形守护(玉)。秘决云。七星者。面上七穴也(云云)。
  一。就十禅师三重事。一十方众生法喜禅悦食受(玉)。故十禅师名也。二神代第十禅得(玉)。故也。三十者圆也。禅者顿也。师者止观也。
  一。十禅师本地地藏弥勒如意轮也。
  一。山王出世以如来出世习事。十禅师山王詑云。树下和光。伴尘事。二度其事既已毕。今度不诣我宝前。何知生死尽不尽(十禅师梦中示玉文点也)。
  一。山王秘决三率都婆云事在。如何。答。●●●三门是也。
  一。以神明大日习事。真言教心。一切众生无作本有体以自性法身大日也。而神明者崇庙社稷神云。一切众生本体押神明崇故一体也。是三世超过。还三世化用施也。此国元神者。天照大神也。此即大自在天也。真言教主色究竟天成道大自在天是也。故以神明习大日也。
  一。义记云。以内外两宫为两部大日。以七所别宫为苏地大日。
  一。神明灌顶云事。本说圣德太子神明记。行基菩萨神明记。役行者神明记。弘法大师神明秘决。慈觉神明秘决等。神明灌顶云事在。
  一。以五轮为神明体事。神明秘决云。或现大地。或现大海身。或显火神。或成风神。或显虚空神也(云云)。
  
  又云。内宫日神。外宫月神也。土宫月夜宫。天宫风宫。是皆五轮也。
  一。大神宫不入。僧形不入事。教相此神祇我国开辟时影向神也。神事祭礼等以俗体勤也。今僧体佛法传来以后出现也。任最初义式僧体不入也。二天照大神影向时。神神魔王请我国开。我佛法不得誓。故神宫不入僧形也。向魔王誓约给故也。实内证佛法崇敬神也。三以佛法思僧形外现是声闻形体也。不及报身报土妆。故嫌之。阿含经无常观为成成沙门形。故骨锁观。修无常理悟也。是故发ソリ乍生白骨形今现形也。是小乘权教心也。神明显常住不变内证(玉)。故自性法身大日也。故沙门形忌(玉)也。
  一。付神明铁塔习事。スサノヲ尊依恶。中天照大神成嗔。天岩户闭笼时暗黑成毕。其时八万神达舞カナテテ。其时天津小夜子尊与手力男尊。天岩户左右立。八万神达烧庭火神乐时。天照大神诸神达神乐纳受。神威光显八万神达面照。其时诸神达アラ面白ヤ。被申。面白云言始。其时天津小夜子尊手力男尊。岩户引开。天照大神者。自性法身也。又法性义也。スサノヲ尊无明也。提婆达多也。铁塔者。法界塔婆也。天岩户闭笼者。无明法性ノトル义也。大力二神定惠二法也。经云。定惠力庄严心。此度众生。庭火烧者。诸方便教也。八万神者。八万圣教指也。闭笼者。一切众生暗指也。户开者。法界户ホソヲ开义也。
  一。释尊付铁塔有之。化城喻品大通往事。说云。大通智胜佛。十劫座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云云)。又云。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六种振动。其国中间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云云)。
  一。大通佛者大日也。十劫座道场铁塔笼也。幽冥之处无明黑闇也。十六王子八方作佛。法花覆讲十六大菩萨也。覆讲法花法界户开佛法现前也。显密一致心。开塔闭塔定惠本有无作功用也。
  一。于日吉社头宝塔涌现事。明达律师宝塔立。奉劝请山王。今塔本三圣是也。寻此建立元起。今塔本结席下座。或时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宝塔涌现。二佛并座。法花经说。其时三圣神。法花肝心一心三观以授明达律师今相应流大事是也。其时仪式为显建宝塔。奉劝请三圣也。明达龙树菩萨应迹也。今小禅师是也。显教法花宝塔。密教南天铁塔也。龙树为本身开铁塔。明达应迹开宝塔。显密一致也。
  一。山家大师我山最初御登山时。今戒坛峰三圣影向(给)。三世无碍金刚定智灌顶以授大师大师又以梵网戒品。三圣神奉授其时三圣神直大师称山家大师。山家大师者。山王与处名也。与后三神登虚空。现三轮金光。如伊字三点。此时又山家大师一心三观传(给)。大宫相传大事云此事也。此时又宝塔涌现。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圆实妙解开时。一切众生宝塔涌现相可有。又真言秘密智生时。南天铁塔可开也。
  一。于社头文对入海教化事。海中所现一乘者。虚空藏菩萨真言也。以之授龙女。龙女持之唱无垢世界成道也。虚空藏菩萨者。宝部菩萨也。龙女入此三摩地名南方成道也。又海中者。生死海底也。故王子宫者最下下卜座给也。龙女平等大会经为显也。故平等性智方成正觉也。山王出世本意为众生成佛也。龙女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现成明处也。故今以辨才天山王总体习也。故梨本座主参社时岩泷参给也。
  一。神明必现蛇身事。和光同尘者。三毒权成凡夫为同也。而三毒极成体者蛇身也。共小野四十帖决云。一切神义迹化归虫类(云)。虫类者蛇身也。田夫爱染并□三寸不动云事。
  一。龙女诣灵山形事。灵山听众见八才龙女也。释尊见十六丈蛇形也。其故一切众生无作本有形体蛇形也。此无作体不改本有法身开也。一切众生理性海中。□三寸蛇形有。
  一。理性海中云事如何。答。北野天神御笔云。宝珠何有。性海底惠日高照心空境(云云)。止五云。夫宝珠者。九重渊底骊龙颔下在(云云)。是本有性海第九识指也。宝珠者。一乘无价珠也。此事相习时。一切众生第六无碍心王也。我等肺藏中本有蛇身有之。
  一。于猕猴种种习。如何。答。花严经云。神猴猕猴王(云云)。又云。山母山神山王(云云)。
  一。以猴山王使者事。凡神明者。不出五行精神。サレハ大地精者。坚牢地神。或山王等是也。故天竺飞来峰缘起云。灵鹫山艮方角阙飞来成唐土天台山。天台山艮方角阙飞来比睿山成。此三国飞来峰皆乘白猿飞来。故天竺灵山唐土天台日本睿山。皆王城艮方有之。灵山镇主以猿为使者。天台圆宗寺镇主又以猿为使者。山王又以申为使者。以白猿为权者。社头手白猿有。
  一。俊范法印终焉时。咏云。カミカキヤマシラナリトモシイハノコノミナレニシノリヲトナヘム诺唤。手白猿成社头有ケルトカヤ。
  一。诸神祭礼时如神舆顶戴。为祭礼拜见十方众生集。以之为钩义。舆ワラヒテ曲其义心也。为祭礼拜见神明故缘。以之为索。舆尚善绳有之。又来集众生八相来缘结。是锁义也。サレハ诸璎珞カケタリ。又结缘众拜见神成欢喜思。神明又结缘欢喜给。即铃义也。故舆庄严铃铎カケタリ。
  一。我国大河底大日印文有。是即三轮金光也。又大日印文者独朗也。
  一。于神明三位有之。皇大神宫仪轨云。于神明三位座。上位花藏世界。中位梵天。下位神宫。是即三神三部三密也。今神明大日应迹故花藏世界(云云)。
  一。我国热田社是也。其蓬来宫为体。大海中有金龟。金龟上有宝山。宝山中多生不老草(云云)。阳贵妃者。今热田明神其也。
  一。行基菩萨记云。日本其形独古。行基菩萨遍国。国境定田畠开时。十人可作田。变十人雇(乃至)。百人可作田。变被雇。如此变作田畠开其时日本国图其形独古形也。
  
  一。伊势与湖海北海三所独古鬼目也。伊势宝部神明故。以如意珠为神体。气比北方事业神明故。以羯磨为神体。山王不二中道神明故。以圆满月轮为体。是三谛三观三身。密教心三部理智事三密三业也。
  一。日吉大宫伊势大神宫。二宫下加茂明神。圣真子八幡大菩萨。客神白山剑宫同神八王子。三宫诹访王子宫能野神藏明神也。气比孰贺气比也。岩泷竹生岛明神。早尾江州三上一王子一王宫也。大行事十禅师伯父也。圣女荷稻大明神大宫。西竹台住吉明神大宫。灶殿伊势别当。山王者。总六十四处。别二十一社也。
  一。传记云。大峰者。真言两部峰也。熊野胎藏权现。金峰山金刚权现也。大峰中间两部不二曼荼罗。此至熊野。悉胎藏界三摩耶形有。不二曼荼罗吉野至。金刚界三摩耶形有之。役行者金刚萨埵也。
  一。山卧不动戒体习也。袈裟不动ケサ名也。秘传云。以山卧形体。三天相貌习也。サレハ杮衣者辰孤色表也。不动袈裟クリカラ围绕表也。此即辨才天也。顶上头巾胎藏莲花表也。此即圣天三摩耶形也。故山卧形体三天合行之秘法习也。何峰入行者入坛灌顶功德具足也。所所灵崛悉两部曼荼罗也。
  一。大峰真言峰。葛木法花峰也。故宿宿所所灵崛法花二十八品题名。
  一。昙无竭菩萨化身役行者也。今役优婆塞昙无竭菩萨也。
  一。玄奘三藏渡天时。流河葱岭其生绝其灵骨顶悬葛木守护神深沙大王是也。
  一。熊野一度参诣者决定往生者定也。故参诣道九品净土表示。
  一。参诣路次言。男サン名。女イタ名。尼ソキ名。法师ソリ名。即是凡夫执心定相改慎迷情心也。
  一。天照大神天下天岩户笼者。辰狐形笼也。余畜类替自身放光故也。辰狐者。如意轮观音化现也。以如意宝珠为其体。故辰陀摩尼王名也。辰狐瓦有三古。三古上如意宝珠。三古即三角火形也。
  一。神道六波罗蜜事。第一檀波罗蜜神者。稻荷严岛竹生岛等也。皆施福神故也。第二尸罗波罗蜜神者。八幡北野天神等也。以不妄语为本。正直头宿(云云)。第三忍辱波罗蜜神者。贺茂平野等也。以忍辱为本也。第四精进波罗蜜神者。熊野权现。宿愿始下向旦。以精进苦行为本也。第五禅定波罗蜜神者。天照大神也。弥宜社司万事皆寂静以为本。第六智慧波罗蜜神者。春日山王也。初以法施为本。以法门为神体。故以智慧为神道。寿命也。
  一。富士者。郡名也。此山富士郡可在也。实真言布字义也。顶上八叶有。昔火炎立。八叶不动顶上莲花也。又有十九相布字。故布字云也。古人云。●●●●●富士高根月见。心清见关スミ是十九布字ヨメリ。
  一。富士金界曼荼罗也。故竖高秀(云云)。武藏野胎藏界曼荼罗也。故横平等也。此野无山峰。然深谷有万木生。有余所不见之。是胎藏理门万法含藏心也。故武藏野为胎藏曼荼罗。两部也。一相传如此(见)。传云。武藏野峰皆富士集。富士谷皆武藏野集(云云)。
  师手(吉祥院)存世。

溪岚拾叶集。

  比睿山灵所巡礼修行记。比睿山三院分净结界地。参拾陆町。同山四方各陆里。
  西塔院。名理拳峰。
  胎藏界理拳峰。有十三大会。名十三印地。
  第一中台八叶院(九尊)。第二遍知院(七尊)。第三莲华部院(三十七尊)。第四金刚部院(三十七尊)。第五五大院(五尊)。第六四大护院(四尊)。第七释迦院(三十九尊)。第八文殊院(二十五尊)。第九除盖障院(九尊)。第十地藏院(九尊)。第十一虚空院(二十八尊)。第十二苏悉地院(八尊)。第十三外金刚部院(二百五尊)。西塔院胎藏理峰四百十八尊。
  东塔院。名智拳峰。
  金刚界智拳峰。有九会。
  第一成身会(一千六十尊)。第二羯磨会(七十三尊)。第三三昧耶会(七十三尊)。第四大供养会(七十三尊)。第五四印会(二十三尊)。第六一印会(一尊)。第七理趣会(十七尊)。第八降三世会(七十七尊)。第九降三世三昧会(七十七尊)。东塔院智拳峰一千四百六十一尊。
  横河。名不二峰。
  苏悉地不二峰(有七十三尊)。
  第一重(三十七尊)。第二重(二十三尊)。第三重(十三尊)。苏悉地不二峰(七十三尊)。
  灵所法施记。金刚界智拳峰。
  根本神宫寺。震国镇国道场。御发堆山王灵告岳舍利。天人普礼踏石。岩间埋水摩(利支天)。岩下幽水(水天)。御影大岩(天照大神)。影向岩梵(天二天)。小平嶂(将经童子)。香兴堆(净名居士)。崿壑(五大尊)。磊硅(四天王)。盘坂(鬼石)。玄龙宫(遍吉龙神)。波罗崛负法龙神。岩阿谷(水月观音)。岩阿桥(飞龙神)。三上明神。隐吹明神。寂定灵地五百贤圣除难堆堆涩那天神满土混仑(坚牢地神)。作礼辻山内所有护法善神。
  一乘止观院。五智。四波罗蜜。十六大菩萨。八供养。四摄。佛法与文殊。多门。摩诃迦罗天山王及诸神。伽蓝诸护法。入堂。出堂。口传(八五二九昼。四一八五夜)。
  胎藏理拳峰。转法轮堂。法华延命宝幢院。阳胜仙人登天石。王城镇守。伏拜仁寿殿密行所。阿字休息峰。疫神堆十罗刹岳七星影向秘水。苏悉地不二峰。檀那峰。持戒峰。忍辱峰。精神峰。禅定峰。智慧峰。法身峰。解脱峰。都率峰。苏陀峰。宝幢峰。嘉祥元季岁次戊辰八月三日圆记。当山巡礼灵所法施记。比睿山三院分净结界地。参拾陆町。周山四方各陆里。
  西塔院。名理拳峰。胎藏界理拳峰有十三大会。
  第一会(法身印)。阿尾罗吽欠。第二会(报身印)。阿罗波左那。第三会(化身印)。阿鑁览吟欠。第四会(无所不至印)。鑁吽坦罗讫里恶。第五会(普印)。阿阿暗恶。第六会(小釼印)。阿罗波左那。第七会(内五古印)。阿尾罗吽欠。第八会(佛顶印二羽内缚二中指合立。以进力者。二中指背禅智并立。火中郎)。欠缚日罗驮睹。第九会(羯磨印二手外缚。二中指入圆。指合二地二空直立相柱)。唵跛娜谟纳婆缚也娑婆诃。第十会(金刚部印)。唵缚日卢纳婆缚也娑婆诃。第十一会(大日根本印)(二地二水相叉入掌立二中指端相柱二风小屈如宝形以二空置二地二水面上)。阿尾罗吽欠。第十二会(释迦根本印)(虚心合掌二空二火屈入掌中)。唵蓝ハ落スソハカ。第十三会(大惠刀印)(金刚合掌。进力如釼。屈付二重端)。鑁鑁鑁鑁。
  东塔院。名智拳峰。
  第一会(法法身印。法界塔婆印)。阿鑁蓝吟欠。第二会(法报身印。智拳印)。阿尾罗吽欠。第三会(法他身印。内五古印)。阿罗婆左那。第四会(报法身印。无所不出下)。阿尾罗吽欠。第五会(报身身印。小釼印)。唵缚日罗枳惹南恶。第六会(报化身印。金刚轮迥)。阿尾览唅欠。第七会(应法身印。阿弥陀根本印)。阿尾罗吽欠。第八会(应报身印。不动根本印)。阿罗波左那。第九会(应应身印。大日根本印)。阿尾罗吽欠。
  横川苏陀峰。名不二峰。
  第一重(羯磨印。外缚合立二大二小)。缚曰罗羯磨婆。第二重(摄一切阿阇叶印。如常)。唵缚曰罗苏乞志摩摩诃萨但缚吽吽更问。第三重(苏悉地三古印。自证灌顶密印)。唵贺佉里里吽泮吒(三反)。
  当山灵所巡礼次第。根本神宫寺震朝镇国道场。日天印。二羽内叉仰掌二风横指柱以二空各捻风下真言曰。曩牟喝罗怛曩跢罗夜也(一)。曩莫索哩也(二)。萨缚捺乞洒(二合)。怛罗若也(三)。唵娑诃萨罗(四)。喝罗湿谜(五)。阿谟伽雁也(某甲)。扇底迦罗娑缚贺。御发堆山王。锁印。南谟薄伽伐帝鞞杀社窭噜薜琉璃钵利婆喝罗阇耶坦他揭多邪阿罗揭帝三藐三劫陀耶坦侄他唵鞞杀逝鞞杀社三没揭帝娑婆诃。灵告岳舍利。智拳印。步噜吽。天人普礼踏石。普印。南磨三曼多勃驮南(一)。满弩罗磨(二)。达磨(三)。婆缚微婆缚迦迦那三三莎诃。岩间埋水。摩利支天(二手地水内相合风空并立合以火缠风如金刚轮印真言曰)。曩莫三曼多设驮南摩利支曳莎诃岩下幽水水天下(内缚二风立圆柱名索印真言曰)。唵缚噜驮耶莎诃。御影大岩。天照大神(外五古印真言曰)。阿尾罗吽欠。影向岩。梵天帝释。梵天印(定印屈水入月以空杆侧上色惠拳)。安腰真言。曩莫三满多没驮南钵罗(二合)。惹钵多曳莎诃。帝释印(内缚二风立合如针二风并立真言曰)。曩莫三曼多没驮南铄乞叉罗耶莎诃。小平嶂持解童子。法华首楞严三昧印。内五古印。唵缚曰罗赦底里焰吽莎诃。香兴堆净名居士。小剑印。阿罗婆左那。崿壑。五大尊。连五古印。慈救真言。磊硅四天王普印。诸天想咒。盘坂鬼石。温形印(更同)。里夜神真言曰。南磨三曼多勃驮喃(一)。迦罗坦利(二合)。曳莎诃。玄龙宫。遍吉龙神。普下。诸龙真言曰。南磨三曼多勃驮喃(一)。谜伽设儜曳莎诃。婆罗崛屃法龙神。普印。难陀龙王真言。南磨三曼多勃驮喃(一)。难徒钵难捺瑜莎诃。岩阿谷水月观音。如意轮三真言同印用之。岩阿桥。飞泷龙神。普印。诸龙真言。三上明神。普印。罗刹婆真言。南磨三曼多勃驮喃(一)。咒嚂(二合)。计[口*履]。阴吹明神。普印。法龙真言。寂定灵地五百贤圣。虚心合掌。诸缘觉真言。南磨三曼多勃驮喃(一)。缚。诸声闻真言。南磨三曼多勃驮喃(一)。系赌钵罗(二合)。底也微蘖多羯磨湿阇(三)。吽。除难捶移那天神。右拳杆腰。仰左掌。以舌舐血势作也。南磨三曼多勃驮喃(一)。诃利诃。满土混仑坚牢地神(定惠指端一座众合作掬故真言曰)。唵征哩体尾曳莎诃。作礼辻山内所有护法善神。虚心合掌。南磨三曼多勃驮喃(一)。三摩多奴揭多(二)。征缚罗阇达磨湿多(三)。摩诃摩诃莎。一乘止观院。大日印言。大日釼印。缚曰罗(二合)。枳惹(二合)。南阿(去印)。羯磨真言。智拳印。唵缚曰罗(二合)。驮都鑁。摄一切如来大阿阇梨行信印真言。唵缚曰罗(二合)。索乞志摩摩贺(引)。萨坦缚吽吽。金刚萨埵印真言。唵缚曰罗假舍冒地唧多吽。一切佛母金刚吉祥传法印真言。曩谟婆誐缚帝乌瑟抳(二合)。洒唵噜噜娑普(二合)。噜入缚攞底瑟姹(二合)。悉驮路(引)。左宁萨缚罗他(二合)。娑驮?曳莎诃。本尊印真言。锁印(以左右手头指算。八指反叉入于掌中。右压左。两腕指去五寸许。真言曰)。唵呼卢〃〃战驮利磨橙[衤*民]莎诃。诸天印真言。普印。诸天想真言。诸夜叉印真言。内缚。地水合立。药乞叉湿缚罗野莎诃。竹台南方聚[箈-台+者]。山王七神。五古印。阿尾罗吽欠。北方[筠-匀+句][箈-台+者]。三千七百五所大小神祇。智拳印。唵缚曰罗三曳〃〃讫丽者丽莎诃。镇坛捶。南方三镇(向巽)。三惑(更问)。北方五镇(向艮)。五重(更问)。橙遣印(内缚二头指立合。以二大加二无名指。以二头指三度折之。真言曰)。唵伽缚〃〃三〃莎诃。正面居跪。佛部心印(普一切佛菩萨心真言曰)。南磨三曼多勃驮喃(一)。萨婆勃驮菩萨萨埵缚(二)。诃㗚捺耶(三)。宁夜(二合)。吠奢你(平四)。娜磨萨婆尾泥(去五)。莎诃。作礼出堂(八五二九昼。四一八五夜。更问)。
  西塔院。胎藏理拳峰。转法轮堂。大悲传法印。无所不至印。曩莫萨嚩坦他(引)。蘖帝毗庚(二合)。毗湿缚(二合)。月契毗药(二合)。萨㗚嚩(二合。上引)。阿(上)阿(去)暗恶。阿阇梨位大印。阿尾罗吽欠吽讫哩恶。三身说法大印。法身印言。唵野他萨嚩坦他蘖多婆坦他吽。报身印言。唵娑嚩婆缚戍度憾。化身印言。吽。唵萨噜嚩娑谟诃。已上三明金刚缚印。
  更问。法华延命法宝幢院。金刚合掌根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智拳印。金轮咒。阳胜仙人登天石。普印。虚空惠真言。南磨三曼多劫驮南邻。王城镇守伏拜。虚心合掌。诸佛披世者。住于大神通。焉悦众生。故现无量神力。金刚萨埵印。唵缚曰罗俱舍冒地唧多吽。仁寿殿密行。八叶印。纥哩。无所不至印。伽内缚中指立合吽。更问。阿字休息峰。印言。更问。行疫神捶。虚心合掌。南莫婆伽筏帝钵罗惹婆罗弭多曳唵讫哩地室利输虚陀昆沙曳莎诃。十罗刹岳。金刚萨埵印。唵摩诃演曩缚曰罗怛缚萨缚达磨尾戍帝吽。普贤延命。唵缚曰罗俞丽萨缚诃。法界塔婆印。阿尾罗吽欠。七星影向秘水。普印。唵萨怛那罗迦莎诃。
  横川。苏悉地不二峰。传法大印。内五古印。唵缚曰罗驮睹鑁。阿阇梨行位印。如胎藏。阿尾罗吽欠吽纥哩恶。自证灌顶印云。更问。唵贺佉哩哩吽泮吒。一切悉地成就印言。内缚并申合二空二风在风合内二地申合。唵苏底瑟吒缚曰罗。诸佛内证理所真合印云。无所不至印。曩莫婆伽伐帝乌瑟尼沙唵部林盘陀曳娑缚诃怛陀揭都娑婆曳娑缚诃跋折罗摩尼娑婆曳娑婆诃摩尼摩尼俱罗曳娑婆诃??叭吒摩尼达哩?叺唵吽吽歌歌叭吒摩尼伐折哩吽叺吒。
  嘉祥元年岁次戊辰八月十八日圆记。
  元禄十五年岁次壬申六月十八日。
  后学。实观阅。

溪岚拾叶集。

  圆宗记。私苗。
  一日。
  (七月)龙智三藏(七百岁)。道邃和尚。
  (天禄三十一)谦德公(四十九)。(长保四八)逻贺座主(八十五)。
  (长元二正)公任卿。(宽弘四十一)觉运僧正(五十五)。
  (正月)杜顺。(天庆八五)仲平大臣(七十一)。
  (治承三八)重盛卿(四十三)。(九月)大智律师。
  (永保元年)觉寻座主(七十一)。(贞元二十一)忠义公(五十三)。
  (大治)胜觉僧正。(永承三九)源赖信。
  (宽弘七十)为平亲王。慈威和尚(私后入之)。
  二日。
  (天平胜宝元二)行基菩萨(八十法相)。(同八)圣武天皇(五十七)。
  (十一月)善清行。(延喜十八)相应和尚(八十八)。
  (贞观十四)忠仁公(六十九)。(建久二十二)实定公(五十二)。
  (天永二十二)永观律师(七十九)。(保元元七)鸟羽院(五十四)。
  三日。
  (二月)天亲菩萨(八十)。(永观三正)慈惠大师(七十四)。
  (元庆三三)真雅僧正。(元)淡海公(三十)。
  (二月)玄奘三藏(六十三)。(延喜十五三)玄昭和尚(七十二)。
  (贞观十四或五日)安惠和尚(六十)。天智天皇。
  用明天皇。(正月)义昭。
  (十月)道宣律师(七十二)。(四月)法和尚。
  (正月)法藏。(延喜六七)长意和尚(七十九)。
  (六月)通玄居士(五十五)。(平治五正)源义朝(三十七)。
  (建保元二)解脱上人(五十九)。
  四日。
  (弘仁十三六)传教大师(五十六)。(元庆四十二)清和天皇(三十一)。
  (天德四五)九条右承相(五十三)。长宴僧都。
  (延喜九四)时平大臣(二十九)。(弘安七四)法光寺殿(三十四)。
  (养和元二)平清盛公(六十四)。(喜四十二)御堂关白(六十二)。
  五日。
  达磨和尚。(建保三七)叶上僧正(七十五)。
  (二月)妙乐大师(七十二)。(建仁二八)澄宪法印。
  (承安三正)光赖卿(五十)。
  六日。
  (宝年七五)鉴真和尚(七十五)。(承和三十)寂光大师(六十二)。
  (六月)觉快座主(十八)。(后魏大常元正)惠远禅真。
  守屋大臣。(承元二正)静教法师(八十六)。
  圣宝僧正。(天平宝字元正)橘诸兄(七十四)。
  (建保六正)平时政(七十八)。(七月)时忠卿。
  义满将军(法名道义)。
  七日。
  (十一月)善无畏三藏(九十九)。(八月)章安大师(七十二)。
  (开元元三)惠威大师。(三月)性空上人(八十)。
  (七月)义真和尚(五十五)。庆命座主(七十四)。
  (天长元五)勒操僧正(七十四)。(七月)平城天皇(五十一)。
  (五月)后三条院。(文治四七)白川天皇(七十七)。
  (延喜六三)益信僧正(八十)(武内大臣十二代孙也)。(建永元三月)后京极殿。
  (七月)高辛氏小子(索饼缘)。(长元元九)起菅三品(八十三)。
  (七月)三守卿。
  八日。
  (五月)菩提留支三藏。(十月或十一月十八日)一行阿阇梨(四十八)。
  康济座主(昌泰二)。(五月横死千三百)舍利弗尊者(六四岁)。
  (二月)韦提希夫人。(三月)花山院(四十一)。
  九日。
  僧贺上人(八十七)。(安贞二九)法莲上人(八十二)。
  (五月)顺空上人。四条院。
  十日。
  (元庆九五)义海座主(七十)。(十月)良相卿(五十七)。
  桓舜僧都。(宽仁元五)源信僧都(七十六)。
  (天安二八)别当大师(八十)。(延喜十二三)纪纳言(六十八)。
  (宽仁元五)三条天王。
  十一日。
  (正月)真谛三藏(摄论宗)。(二月)般若流支三藏(四十九)。
  (九月)空也上人(七十六)。(延喜五十一)增命座主(八十五)。
  (十二月)崇德院。(延长四)玄鉴和尚(六十五)。
  (平治元十二)信西入道。(永承三十)源心座主(八十三)。
  十二日。
  (仁治三十二)良快座主(五十八)。觉尊上人。
  (七月)良观上人(八十七)。圆融院(三十四)。
  (平治二正月)恶源太义平。
  十三日。
  罗什三藏(七十)。弘忍禅师。
  (十一月)慈恩大师(五十一)。(建久三十二)金玄座主。
  (建久三三月)后白川院(六十六)。后鸟羽院。
  (永仁)心地上人(六十)。(宽平三正)昭宣公(五十六)。
  (建久十五)赖朝卿(五十三)。(四月。垂仁)王莽(五十年)。
  (永保二十)源赖义(八十八)。(元仁元六)平义时(六十二)。
  十四日。
  (贞观六正)慈觉大师(七十一)。(三月)善导和尚。
  (承和元九)护命僧正(八十五)。(保延四十)忠寻僧正。
  (正月)允恭天皇(八十)。(正月)高仓院。
  后高仓院。觉贤三藏(七十二)。
  十五日。
  (二月)释迦如来(八十)。(八月)金刚智三藏(七十三)。
  (六月)不空三藏(七十)。(十二月)惠果和尚(六十)。
  (五月)喜禅大师。(十二月)香象大师。
  (二月)弥勒菩萨(未劫卒天)。玄朗大师。
  (十二月)法照禅师(净土)。(应和四八)延昌僧正(八十五)。
  西行法师。(大治四二)善意上人。
  (贞和八)教信上人。(保延九)觉猷僧正(八十八)。
  朱雀天王。(四月)钦明天皇。
  (神护庆云四)善仲上人。善算上人。
  (宽平七八)融大臣(七十三)。(仁平三正)平忠盛。
  十六日。
  (七月)义寂法师(法相)。(六月)明遍(八十三)。
  (九月)义孝少将(二十二)。(十月)大职冠。
  人丸。(应保二二)最云座主。
  (昌泰二十二)幽仙律师(仁和寺开山)。朝方卿。
  十七日。
  (九月)元晓大师(杂罗。华教)。景兴法师(法相)。
  (长元十四)觉起僧都(八十三)。(康和三七)喜庆座主。
  (延历元二)寻禅座主(四十七)。(建久四九)公显座主(八十四)。
  (延历二十五三)桓武天皇(七十)。后嵯峨天皇。
  (承平元七)宇多院(四十九)。(十月)圣一国师(七十九)。
  安陪贞任。
  十八日。
  龙树菩萨(三百)。(四月)孔子(七十三)。
  (延历二二)余庆僧正。(延久二三)明快座主(八十六)。
  (七月)圣宝僧正。(十一月)净藏法师(七十四)。
  (六月)智严大师。(长元七)寂照上人。
  (承和十二十)白居易。(正月二十日)惠美大臣。
  具平亲王(四十六)。惠顗上人。
  (应永三十五正)义持将军(法名道诠)。
  十九日。
  玄朗大师(八十二)。遍照僧正(七十五)。
  明云座主(六十九)。(嘉承二七)堀川天皇(二十八)。
  明惠上人。(贞元二)忠算先德(六十九)。
  (长宽二)法性寺殿。源义仲。
  源为义。
  二十日。
  行满和尚。(三月)阇那屈多(四十七添品法译者)。
  (保安元六)胆西上人(六十六)。苏我大臣(七十六)。
  扑杨大师(法相)。藤原纯友。
  (天庆四五)业平中将(五十六)。
  二十一日
  (承和二三)弘法大师(六十二)。(十二月)橘人皇女(太子御母)。
  澄豪律师(八十五)。(三月)仁明天皇(三十三)。
  平宗盛(三十九)。(建久十一正)梶原景时。
  (正应二十二)宪实法印(五十四)。(正长元十二)良寿僧正(九十七)。
  二十二日。
  (六月)南岳大师(六十三)。圣德太子(四十九)。
  (长保二八)实因僧都(五十六)。(长和四十一)觉庆座主(八十七)。
  庆祚阿阇梨(十二)。(天历九)明达律师(八十一)。
  (九月)朗辨僧正(华严)。护身法师(花严)。
  (仁寿二十二)小野篁(五十)。(宽和五六)一条院(三十一)。
  (六月)平重忠(四十二)。(弘安三十一月)西明寺禅门道崇(三十七)。
  二十三日。
  (六月)义净三藏(五十五)。田村将军(五十四)。
  (二月)染殿后(七十三)。(久寿二七)近卫天皇。
  二十四日。
  (十一月末时)天台大师(六十一)。(天庆三二)尊意座主(七十九)。
  (正月)法护三藏(六十)。(建久三十一)显真座主(六十三)。
  (天长三七)冬嗣卿(五十七)。传大士。
  赖豪僧都。(万寿五)院源座主。
  二十五日。
  (延喜三二)北野天神(六十六)。(贞观二二)真济僧正。
  惠亮和尚(六十一)。村上天皇(四十二)。
  (建历二正)法然上人(八十)。(嘉禄元九)慈镇和尚(七十一)。
  (十月。四十五)光宅云法师(法相)。波罗门僧正。
  (五月)昙鸾净土(六十七)。(宽德二十二)禅瑜僧都(七十八)。
  (宽平九八)融大臣(七十三)。
  二十六日。
  (开宝)智觉禅师(八十二)。(承和三十)寂光大师(六十四)。
  (永承四七)皇庆阿阇梨(七十三)。(建久三十一)智海法印(八十九)。
  (仁和三八)仁明天皇(五十八)。(治承四五)高仓宫(横死)。
  (康平六)明尊僧正(九十三)。(长宽二八)崇德天皇(四十六)。
  (二月)安德天皇。前中书王(七十四)。
  (治承四五)赖政卿。最胜园寺殿。
  (文保元四)传信和尚(五十五)。
  二十七日。
  佛陀三藏。(四月)道鋽禅师(八十四)。
  (天安二八)文德天皇(三十二)。
  二十八日。
  (十一月)智威大师。(永延三九)寻禅僧正(四十七)。
  (承元二六)证真法印(八十五)。(六月)求道上人。
  (天养元十)敦光(八十二)。
  二十九日。
  (宽平五二)惟首座主(六十九)。(十月)阳成天皇(八十一)。
  (三月)法明大师(九十一日本元祖)。(十月)智证大师(七十八)。
  (九月)醍醐天皇(四十六)。(文治五四)源义经(三十)。
  三十日。
  清凉大师(华严)。(承久元十一)俊盛卿(九十一)。
  ●●拾叶集。
  元禄十五年岁次壬午春正月十一日。
  法印实观阅。

溪岚拾叶集。

  南岳大师无常偈。坚牢比丘偈。马鸣赖吒。和罗伎。德失镜。高野大师结偈。惠心忏悔偈。惠心内道持念。酒不可。道心十六德。无常句。忏悔词。白骨观(三井公显)。

溪岚拾叶集。

  芳谈集。私苗。
  无常偈。南岳。
  三界皆苦 四生非乐 一期假栖。
  万年如梦 名官不久 荣华无终。
  繁昌时程 升人刹那 妻子身敌。
  眷属心怨 贪欲苦本 追求愁端。
  有生有灭 有乐有苦 盛者必衰。
  会者必别 命草上露 身风前灯。
  无墓此世 无凭我身 何时受病。
  何时招死 堕何地狱 受何样苦。
  地狱可怖 以焰为家 饿鬼不安。
  临饥食子 畜生互饮 修罗斗诤。
  人间八苦 天上五衰 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 唯厌秽土 偏欣净土。
  净土在心 无著即净 佛不离身。
  无欲即乐 凡圣一味 苦乐有心。
  迷悟无二 净秽不二 佛悟此理。
  升涅槃台 众生迷此 沉生死海。
  早观一如 至本觉位 速学三等。
  显自身佛(已上)。
  坚牢比丘壁上偈示。
  生死不断绝 贪欲嗜味故。
  养怨入丘冢 虚受诸辛苦。
  身臭如死尸 九孔流不净。
  如厕虫乐粪 愚贪身无异。
  忆想妄分别 则是五欲本。
  智者不分别 五欲则断灭。
  邪念生贪着 贪着生烦恼。
  正念无贪欲 余烦恼亦尽(已上)。
  马鸣菩萨赖吒和罗伎声唱云。
  有为诸法 如幻如化 三界狱缚。
  无一可乐 王位高显 势力自在。
  无常既至 谁得存者 如空中云。
  须臾散灭 是身虚伪 犹如芭蕉。
  为怨为贼 不可亲近 如毒蛇箧。
  谁常爱乐 是故诸佛 常呵此身。
  德失镜。
  窃以人有得失。贤愚皆齐。有德无失不。有失无得不。以得多为德。以失多为失。有得不奢者得也。不慎者失也。知失耻失者得也。知失隐失者失也。一失不轻。必招失之故。积成多故。一得惟重。必施得之故。又积成多故。拙诚为得本。巧伪失本。今抽肝耻要举十得标十失。敬神归佛。天局地蹐。才智兼备。是非分明。礼义不乱。大大。小小。进进。退退。贫而无蹈。富而无骄。报怨以得。诸得十。中摄尽。知非不改。意有表里。贤而同愚。真而同曲。不惮机嫌。偏立道理。不用人谏。可近不近。可远不远。依爱妄失。此外诸失十中摄尽。常携斯镜。照鉴吾心。定为人师。宁非国宝哉。
  高野大师结偈。
  有智有行有道心 现证无上大菩提。
  有智无行有道心 一生补处菩萨位。
  无智有行有道心 十地三贤修行者。
  无智无行有道心 出离生死二乘地。
  有智有行无道心 暂虽成魔终得果。
  有智无行无道心 每生为师其身贫。
  无智有行无道心 虽生不贱有福寿。
  无智无行无道心 不离生死三途业。
  源信僧都每日忏悔颂。
  我扇生死风 驰迷六道衢。
  我乘生死船 溺四魔之波。
  我呑三毒剑 切生死猛风。
  我胎无明卵 沉生死深海。
  我缚六尘爱 不离三界狱。
  我破般若船 不渡生死海。
  我摧智慧桥 溺爱河深渊。
  我摧法飞车 不越涅槃峰。
  我枯菩提华 煎善根种子。
  我漏三种戒 失来世利益。
  我迷愚痴闇 不报四恩孝。
  我向邪见林 不知正道路。
  我以放逸心 杀害诸有情。
  我奸有情物 堕嫉妒深谷。
  我依淫欲盛 秽清净佛性。
  我醉三毒酒 犯误诸善根。
  我亲近恶友 不相四果圣。
  我伏无惭床 秽忍辱之衣。
  我住恶业家 不研净戒珠。
  南无灭除三宝诽谤罪。
  南无灭除父母不孝罪。
  南无灭除自作教他罪。
  南无除违背教理罪。
  南无生生值遇善友知识。
  南无心念所愿悉令满足。
  无始已来无量罪 今世所犯极重罪。
  日日夜夜所作罪 念佛威力皆消灭。
  忏悔能烧烦恼薪 忏悔能照烦恼闇。
  忏悔能出三界狱 忏悔能闻菩提华。
  忏悔能见大圆镜 南无释迦牟尼佛。
  内道者持念。
  去去不还 若盛我龄。
  来来不离 衰倾我形。
  增增不减 恼我老病。
  促促不延 保我残命。
  饰饰不失 我身不净。
  祈祈不绝 我身苦果。
  舍舍难除 我身名闻。
  止止易发 我身贪欲。
  徒谤人事 处叫唤狱。
  虚致睡眠 沉黑暗狱。
  一时破戒 下八大狱。
  我何破制 待狱卒责。
  一世持戒 升九品台。
  我何不持 列圣众迎。
  念徒过昔 报泪易落。
  观空向木 悲炎难消。
  昔狱卒诫 后亦不来。
  愚哉我何 重欲造罪。
  今释尊劝 只生极乐。
  拙哉我何 误欲退勤。
  杀鬼求短 何不护身。
  害魔伺间 何不慎心。
  内道者持念。
  酒不可。
  斗诤起自酒 尾笼出自酒。
  声高不恐君 言多不耻亲。
  形乱无礼仪 心懈退行法。
  或发发烦人 或朦朦卧泥。
  所行即非例 所言又不实。
  不当于常道 乱国背法故。
  不顺于佛法 忌行失德故。
  非只费财宝 动亦致耻辱。
  右件意者。致未来岁是可信伏也。仍状如件。
  惠心僧都记之。
  道心者十六德。解脱房作。
  不构舍屋者 无失火之难。
  不贮财产者 离盗贼之厄。
  不好华美者 丰衣食之事。
  不亲于人者 遁别离之悲。
  不带妻子者 失钟爱之苦。
  不仕主君者 避祇候之烦。
  不须所从者 退恩顾之责。
  不望官位者 漏公家之请。
  不全身命者 背长寿之望。
  不交徒众者 避高慢之思。
  不立学匠者 无论谈之耻。
  觉知无常者 绝必灭之恨。
  不欣荣乐者 断贫穷之愁。
  不离圣众者 停天魔之妨。
  不误佛语者 住无归之心。
  不懈称名者 蒙弥陀之摄。
  无常句。解脱房(贞庆已讲)。
  昨日徒暮。卧见多梦。今夜空晓。起营何事。无常虚声近耳不觉。雪山鸟鸣出巢速忘。寿如水上泡随风。而回神同笼中鸟待开而去。消者不再见。去者不重来。须臾生灭。刹那离散。重病在身助。而欲生顿死多。世闻而无惊。兼不知者死期也。今日何必不其日。自不悟者病相也。我身争得辨其事。罪不悟积。时不觉迁。恨哉。忘释迦大师殷勤之教。悲哉。闻焰魔法王呵啧之词。名利助身未养北?之骸恩爱恼心。谁随黄泉之魂。为之驰走所得几利。依之追求所造多罪。塞目思往事。悦恨皆空。折指数古人亲疏。多隐。昔临其事之日。爱乐之思铭肝。古向其人之时。贵贱之质在眼迁时。去事眇茫往我。残人谁又伤嗟。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王宫是三界之家。常有生死病死忧患。天仙犹四苦之身。况于下贱贫道之报哉。况于老病忧悲之质哉。爱其可乐哉。惜其可保乎。众生福业日日衰减。渐近刀疾饥之三灾。愚夫妄业念念增长。皆醉贪瞋痴之三毒增其恶。谁能诫之。自沈其苦。谁能救之。恨至深莫过佛前佛后之恨。悲尤切不如无胜无怙之悲男女淫乐互抱。臭骸身冷魂去弃荒原。雨灌日曝须臾烂坏。烧即为灰。焉见昔质。埋又为土。谁思旧好。为之惜名。冷于谷响。为之求利。其利空于春梦。顺我以为恩爱。背己作仇敌。顺逆二门莫不妄缘。
  忏悔词。
  忏悔罪障者。八识六根和合假立。譬如叉材为舍。四支五体暂时相连。犹似粘泥作像。骨肉污血。髑髅湛脑。臭秽不净内外充满。着红纷于其面。挂锦绣于其肩。执之为我人。爱之为男女。为之求名利。为之生忧喜。常乐我净颠倒迷谬。愚于狂乱之心。拙于昏醉之眠。东西驰走。以苦为乐。日夜追求。自生至死。形无常主。烧为灰。埋为土。神无常家。昨夸乐。今沈苦。形神常离。况于恩爱?宝王位。一无随身。只有罪业薰习。心底因果坚猛不能改易。一入三途。旷劫难出。适来人界。忘念如旧一生间。作无量业。一业果送无边劫。经历六趣。似旋火轮。如来道眼不见其边。悠悠常没。呜呼悲哉。我等剃头染衣。虽窃比丘名。违犯四重。永断汝门之性。欺诳三宝。总卒释子之行。一顾往事春梦空枕。[女*蒙][女*蒙]缓缓。生涯徒暮。悲哉。戴罪石于首上。临奈梨于趺下。但一切业障三毒为本。三毒忌染一心为依。一心亦是众缘所成。不即于缘。不离于缘。不即故非有也。不离故非无也。非有非无不生不灭之我身。自空罪福无主。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其性真如。众相寂灭。即是普贤一实之道。染净同归之体。若悟此理。业障永尽。名之无相忏悔。名之大庄严忏悔。若人百千劫造诸极重罪。暂时能发露。众恶尽消灭。譬如执灯入闇室中。百年大闇一时消灭。唯愿诸佛垂加护。灭颠倒心。悟真性源。
  白骨观。
  白骨为我为非我。
  愚夫迷惑不觉知。
  若谓为我无彼肉。
  若谓非我不离身。
  自他彼此终白骨。
  地上地底才不同。
  厌风厌霜扶持力。
  如木如石交瓦砾。
  昔持胸间心心所。
  今去身中在何所。
  寿燸识三舍离时。
  唯残白骨无思觉。
  我年既欲满七十。
  显此白骨在须臾。
  悲哉不顾此白骨。
  名利之心犹未断。
  非唯死后显白骨。
  皮肉暂覆虽不见。
  以手摩触何有阴。
  谛观一期之荣花。
  只带白骨送年月。
  白骨之上悬青甲。
  清凉殿中扣论鼓。
  白骨之上着紫衣。
  师子座上讲经教。
  白骨之质缠香衣。
  翠帘之傍决是非。
  参时白骨列前后。
  白骨从多以为盛。
  不净说法五十年。
  以白骨身营世途。
  故白骨久染名利。
  不以法水洗何净。
  唯此白骨小所照。
  结诸尊印数十年。
  三平等观虽不起。
  动白骨身向本尊。
  愿以如此白骨观。
  贪嗔痴慢永不起。
  摄取光明照白骨。
  临终正念乘金台。
  白骨观。已上。
  溪岚拾叶集。
  历应二年(已卯)正月十二日书写了。
  永享五年五月十五日。于蒲生下郡阿弥陀寺西谷。为佛法弘通染笔了。
  ●●玄觉(二十七才)。
  文明六年(甲午)七月九日。于西塔院南谷寂光院书写了。
  ●●荣庆。
  宝永五年十一月于鸡头院腾写。
  已讲大僧都严觉。

溪岚拾叶集。

  密法相承审论要抄
  沙门。慈遍撰。
  慈遍闻。持明藏宗分条流传译久矣。是以佛教来辰旦。论宗于半满。密法渡吾朝。降流随自他。爰予访说家之灌顶。未纠传风亲疏。访众师之印信。未审真言之浅秘。仍知识之所了。题八十个微管之所及集为一卷。抑改起说闻。悲有差谬。谨让后贤。故怖添削。
  审十个条。
  密经说时。两部传来。传教相承。弘法相承。慈觉相承。合行灌顶。离作业之传谷。横川异三种灌顶三摩耶位。
  一密经说时。
  问曰。如来说教有显密别。虽显后殊何出一代。若然者密经论说时者。于教部中何接毕。八教内欤。八教外欤。法花前欤。法花后欤。异时说欤。同时说欤。又各别欤。将一致欤。答云。使说密经接五时中。古来异说非今新哉。是以当初求决于异朝。乃法答。声部于方等。唐决曰(圆仁问维蠲广修答)。
  问。大毗卢舍那经一部一卷。薄伽梵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写一切持金刚旨演说之(云云)。而中天竺国三藏愉波迦罗。唐土云善无畏。今翻译今经。如来所说始从花严终至涅槃。无下为五时四教八相所不统接。今以毗卢遮那十经。何部何时何教摄之。又为法花前说。为法花后说。此义如何答。谨寻经文。属方等部。通被声闻缘觉。右与不空罥索大二宝积大集方等金光明经维摩楞伽思益等经同味。具四教四佛四土。今题毗卢遮那。于法界宝说。乃至法身寂光土。从胜受名前后多(已上唐决)。或云(义释第七)。显教之前说密经(云云)。或(末生分义)。密经之前说显经(云云)。或(山王院释)。前后说密。中间说显(云云)。或云(山家御释)。此胎金两部声闻授记之后。人天得天免之前。毗卢舍那坐衣台。设义金刚萨埵尊云海。未传义(云云)。此等解释皆顺教部而说说时。各有其意。即约佛惠所说之际。以辨密法所说之意。其实一代显密同时。何者佛惠不可停止。应形内证即是法身故。如普贤行法经云。释迦牟尼名毗卢舍那兼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云云)。文义释解法界宫云。三界有远之处无非此宫(云云)。皆是如云。岂虽伽耶别非常寂光。非寂光外可有如如(云云)。
  佛土义曰。虽身无土。虽土无身。其亦土者。一法。二义(云云)。故智假正同体一理。此理密法。此法即佛。此佛法身即法界宫也。所以一切无非法界宫。当出显大所诠妙理。即是舍那所说密法。司荫不元金界义释。以彼南天铁塔可出之。金以十万颂经为花严经之广本也。及世流布。梵网经是金刚顶经浅略行相也(云云)。故五大院解花严经云。孤显机闻为花严经。密机闻为金刚顶(云云)。乃至或云(时义)显机闻为花严经。密机闻为台藏教(云云)。又方等陀罗尼经中。密会声闻如法花说内秘外现。即合出不思议经明极位菩萨。各含密意故。佛在化他自在天。说般若理趣分。显机闻义为般若十六分中第十理趣分。密机闻义为金刚顶十八会中第六理趣会也。菩提心论中开般若十六空。为十六大菩萨(云云)。其心大师述师说云(金疏)。法花明久远义佛。此经明显证成佛。二佛虽异。同是一佛(云云)。又大日经义释三云。妙法莲花大曼陀罗八叶具体。及七云。如释迦出世四十余年。因舍利弗殷勤三请。方为略说妙法莲花义。此经本地之身即是妙法莲花最深秘处(云云)。五大院云。法花为略说者。唯说理教故。真言为广说者。说计理故(云云)。又义释以法花开示悟入。而配当四种阿字(云云)。山王院云(讲演)。当知此经是显说本地八叶妙法莲莲花之义(云云)。如此文释不遑具载。粗以所引上可寻。
  问曰。今此密教永失显域。若尔何论教部接属。所以他主自性法身。谓其机则同体眷属。能所内证彼此不异。位同理同无二无别。一相一味别不实际。少分未简。不名集会(云云)。故如密会。虽有能所而非浅深。自受法乐。四身同体。三世常恒说三密法。越三时云。所谓三时即为三世。如大日经及义释既越三世。何接五时说法界宫。岂开别会。故如弘法大师释云。大日三身释迦三身各不同(云云)。又依释论。以显别则无明分位非明分位(云云)。凡显密分而能所别也。恐说相异而身土遥。故如密经结集隔显·即说菩萨过铁围外。仍在世灭后悉不同也。说处闻教何混?乎。故唐决。是山王院五大院俱已后义哉。抑有何意趣。说时论异。各出所以。可勘据欤。答云。显密所说有同有异。彼此常存。何独何诤。因疏广寻在世灭后。或别如难。或同如文。即大日经属累品疏一行禅师解经意云。然此妙法如来在世犹多怨嫉。何况末代恶世之中(云云)。是写法花法师品云。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云云)。然则本朝大师先德。于四身说作二种释。以四身各别。配四教品题。以四身同体。让三身相即。但在守山门所立宛各别(文)。人情既确执。不须和会。缺且师今家意。辨显密差者。于同体佛身论义立异也。所谓释尊大充之体取要。专有三身之德。约其能证。法界智体是为能说教主身。如其施设悉有应佛。外化三业。通被显经。故所证则法界身理是。能证则自受用智冥合现应用身。随类示现。逗诸乘机。即如释云。记若法花以前三佛□明净偏小。故来至此经。从劣辨胜。即三界一(云云)。乃至亦云(厶五)。境名法身。智名报身。境智相应能起他用。名为应用(云云)。而于法花开显会密。三身相即一多无碍。于彼尔前有内外异。东寺所立即此意也。但至显密名别体云者。未缺分明诚证文也。成道处同。名字不异。且于所说虽有显密。故佛何论各别身体(云云)。故五大院破立三失。一违金刚顶失。二违大日经失。三违守护经失。金刚顶经说。一切义成就菩萨坐菩提道场。心相成佛为毗卢舍那佛。自心流出三十七尊。是为真言教说主也。又大日经云。我出妙衣布地台藏庄严世界。所云我者。教主释尊即说主也。又守护经云。六年苦行鼻端现唵字。得成毗卢舍那。即是一代教主也(云云)。恐出释摩诃衍论者。月忠伪论沙汰外也。破文事繁。委在别抄。以在真俗如在唐决。抑于尔前唯有显密。虽然未辨权实良致。但至此经而会一致。即开佛惠以显昔密。如一说(云云)。显经之后而说密经。即此意也。今开之密者。花严佛惠也。乃尸サ以来调停为显。如一说云。经云。前而说经。即此意也。密佛惠本在花严。初后佛惠圆顿义齐。今日之前从寂光本垂三旦迹。至法花会接三旦迹归寂光本(云云)。如一说云。前后说密。中间说显。即此意也。但大日经说曰。以异巧引显机。非为隔别。内证眷属更无未笃。皆同自性。何有四别。然如唐决不得此意。偏属方等。故衣破也。抑声闻授记之后。人天得益之前等者。于今法花而开两部不二密理也。多宝塔中二佛同座。台金瑜伽意。更问。
  问曰。佛惠开会俱是显教密法宛别年论同致。但秘密藏须辨其成。陀罗尼教何混显说。抑东寺山门教相不同。施废立其义云何。答曰。此事旧。虽非可论。彼义今兴粗惊欤。夫真佛说法含内证故陀罗尼。密教转理施外用于法界宫。清凉师曰。岂今佛无陀罗尼力。不能一会说一切法(云云)。谓五藏中第五陀罗尼藏如六波罗蜜经。分别圣位经。佛自讲陀罗尼宗。何混假名。所以陀罗尼则梵音。斯翻真言。旧译总持。一字多含。疏音具色闻。一亘十界。益一兼千品。诸佛密语随类得利。虽然禀机以未连故名秘密教。如义释云。凡夫不观说法本际。故妄疑有生。所以随生死流不能自出。如法无智画师自运众彩。作可畏夜叉之形。成已还自观自心生怖畏。颊躄于地。众生者渡如是自运诸法本源画作三界。而还自设其中。自心炽然备受诸苦。如来有智画师既了知已。即能自在成立大悲曼荼罗。由是而言。所谓甚深秘藏者。众生自秘义多非佛有隐(云云)。教时义曰。问。凡真言教名秘密意云何。
  答。义释有四说。一诸佛所秘故。为无顿悟之机。不入其毕中。二众生所秘。诸趣言音皆真言。众生自秘非佛隐秘。三言说隐密。诸佛密别义。若如文趣旨则异佛意。四法体秘密。此诸佛自证三菩提。非有心境。非加持。十地菩萨尚不能见闻。况生死中人。故名秘密也。菩提心义亦明六种。其四如上。五未入三摩耶者。不许证闻持。故名秘密。六行人切密不显露行。故名秘密(云云)。所诠如来夫说显密。佛教导师宜顺佛意。此条如释彼文可解。但他学者无可宜执。谓东寺谈山门教相。专欲显纲纯非密法。于天台宗而借密称。故寻精诠。更无教相。名山门东寺教相。以十住心论浅深义。前九种心更谈他宗。第十住心秘密庄严唯有计相。诸宗未许住心难。是故于东寺。都无教相。仍此两义邪正唐决官符分明也。何为秘净。抑彼所诠尚说轨释。分义论众家宗家。其众家则大日经。其宗家则弘法解释。若尔应云彼疏教相唯自建立故无下人证。故虽引文还遣所立。先德加破未得会多。苟迷教意虽应纲疑依宗义异。权情事解一佛一时一处一音。一切译语一真言教。应知如云持明藏宗条流传译久。在斯者覆开权显实云意。终不得秘密教之益。所以不传悉地者。云何得生秘密惠耶。
  问曰。今此真言非佛隐密。众生自秘称秘密教。若然者与八教中秘密更无别欤。甚谁辨神尔前。今经显密同异会与未会其相如何。答曰。所诠秘密佛惠内证。此秘密有能秘所秘。其能秘则就机以论。其所秘则约法而说。故八教中之秘密者。且举能秘之显机也。谓论未解。即其能秘而覆法体。即所秘此真言法。若尔能所之边不异。唯法所秘之边不同。所云不同三密四曼。所以于显未得宣示。凡厥一代不出八宗。故一佛乘分别说三。则三乘分别尔前。其一乘则通在佛惠。然至法花开显佛惠。三即一乘也。显密一致故。三乘教尔前显露故。一乘教开显会密。故出法花显密同体。若从所开并举显密。如玄文云。此经唯约说教大纲不委纲目。种种规矩皆不论。何者为前经已说故(云云)。故今开显之。密法者即是一乘法。事则三密及四曼法。今此事理并会一体。是名显密一致而已。显密相望等胜劣不遑细论。如会圆论。
  问曰。等胜劣义细论恐繁。且辨显密同意云何。答云。大有二义。谓论事理。东寺山门所立不同也。法东寺义事理俱别也。其事三密。其理六大。事则共许。理则疑据故未定欤。追可寻多。此山门义理秘密同如义释云。法音诸法实相者。此经心实相也。心实相者。即是净菩提也。更无别理也(云云)。事秘密异也。觉大师曰。三密诸要所无诸典。五智奥源独在此经(云云)。加之亦委显密相望而辨事理。以出释曰。有二种教。一显示教。二秘密教。显示教谓阿严深密等诸三乘也。秘密教谓唯说世俗胜义圆融不二。亦不说三密行相。故事理俱密教也。谓大日金刚顶苏悉地经等。能说世俗胜义圆融不二。亦说三密行相(云云)。
  一两部传来。
  问曰。两部传来印传不同也。若尔以何正定相承。而论传法须散不审。若有疑者宁无妨耶答。且就慈觉大师相承。而论多部传来相者。专顺唐净住寺海云和尚。两部传法次第出慈恩寺造玄记也。山门相承。谓海云则惠果弟子义操付法。造玄者元政法全之弟子也。共住唐朝置禀明师而受口决。无一可误。是以东寺一流中(小岛见德)。尚以海经及造玄记。而为禀承之正传受。说故山门承来之师云。以两记可为指南。若能决此相承义者。前后诸传俱分明欤。
  问曰。且就此记者。论台藏者。大日如来授金刚手。金刚手授达摩掬多。掬多授善无畏三藏(云云)。次金刚界相承者。大日萨埵如吉祥龙。抑台藏者。大日经也。宜任缘起。如经序云。昔此天竺境内有一小国。号为勃鼻罗。其国城北有大岩。壁立于云。悬岸万丈。于其半腹有藏秘法之窟。每年七月有众座集中。复有敷手猿猴。捧经出晒。尊风更至乃吹一梵夹下来时。采樵夫辄遂取得。教此奇特便即奉献于王。王既受义得未曾有。乃至王唯太子相传。其本不流外。近有中天竺大陟伽阿阇梨。远涉山河。寻求秘密教时。王睹阇梨有异。欣然传授此经。以其旨趣幽玄卒难精窍。乃与诸圣者简繁摭要。集为三千五百颂。若不从师受学无得诣䔏其门。苟非其人制妄传授。未经灌顶禁其辄闻。有中天竺三藏。厥号善无畏。润达七藏。明总持诸度。德洽西域。化流殊方。斫服此经。深穷奥旨。中宗孝和皇帝承风迎请。至开元十二岁。三藏乃持梵秘典。扙锡来仪。时朝野翕然咸从请益。乃至译为六卷。又别译供合次第法一卷。重请三藏和上。敷畅厥义。随录撰为义释十四卷。又三藏和上躬新粉绘毕。起圣众样一卷。兼地契及手印图一卷。都集曼荼罗图一铺(已上取诠)。台藏传来。此序分明契义释欤。用否如何。答曰。此序有义。且五大院斫加破文而不依用。谓大日经序是俗人东宫学士所撰。诸阿阇梨耶未许之。序有二失。故不用此序。一违台藏相承失。此台藏大日授金刚手。金刚手授大那兰陀寺达摩掬多。掬多授善无畏。二违他合法众失。新罗国令妙寺释不思议撰供合法众云。中天竺国大王小子出家。修学经历五十余国。乃至此天竺有一国。名乾陀罗。其国之王仰凭和尚受法念诵。其经文广义深。求请供合方法。和尚受请。于金粟王塔下求圣加。此□云。谁所造乎。云我所造也。云我是谁乎。文殊师利也。即写取一本与其王。一本自写流行四方。所谓小识号善无畏(云云)。如此破意。妄执一边。未辨所承。伤失其前。何者两部世尊以来相承继蹱有何异何。所以佛法流传非一哉。值经卷。或竭知识。各应化仪。俱被利生。说时出现。岂完为元。抑佛相分付嘱五藏。即见六波罗蜜经说。三藏如常。第四般若藏付文殊。第五陀罗尼藏付属普贤菩萨。故密法出普贤为师。如龙猛金言悬镜。楞伽摩那两说分明也。虽然嗣以法普贤。而为本祖达摩掬多虽受龙树。专归普贤殊得付法。仍台金法所承如此。遮那密藏传来无疑。故五大院破猕猴传。若执铁塔亦以如然。故证大师破法相承。为建血脉。如下金界(云云)。
  问曰。两部法俱佛付普贤。如此所记未知据哉。然中台藏专得文殊。何如金界不列义耶。凡理普贤。智文殊也。台则唯理而无智欤。答曰。密法非显。传来谁知。佛祖付来此外何证。若可疑义者。何但密法乎。三论传文殊。法相受弥勒。况金言明也。诚证如镜。失疑求是愚昧甚也。但至台无妙吉祥。七印信诸师所列也。或台金俱无妙吉祥(如东寺脉)。或亦两部俱有文殊(如密脉)。或台虽列而金不列(亦如月脉)。或虽载金而不载台(如阿圣脉)。何者经云。文殊师利大圣尊。三世诸佛口教他力(云云)。故得开发即连文殊。若论其法专付般若。然此密藏遮那真说。法身付属最在普贤。而理发智。智冥理。故理智智理互表。更问。说如二圣理智不二。即虽毕竟同体故。教瓶陀罗尼经曰(不空译)。尔时金刚手法身大士也。故名文殊师利。亦名妙吉祥。入火生三昧。照室瓶行者(云云)源旨在斯。印明更问。故论开则冥加文殊。若论合则独在普贤。如此传付曼タ有所由。师资所承密意。更问。若无畏始论感得者。同猕猴传尤衣破也。故五大院举注疏云。和上(掬多)。于乌扙曩出所承。时人不知谓无畏感得(云云)。
  问曰。和尚掬多于乌扙曩出所承者。未见诚证。若然此言有何据乎。抑掬多则见值龙猛。值龙猛则解两部经。若尔掬多何以龙猛嗣此密法。不相承乎。答。尤可有据。敢非臆说。此条专见大日经序。所以经序述两师仪。诃者近有中天竺大瑜伽阿阇梨。乃至二千五百颂者。明达摩掬多之相也。次若不从师等。以去许禀承关。有中天竺以下说文。叹无畏三藏之德也。序云大方师。云至资师所。俱指达摩掬多而已。但破经序所不用者。偏以猕猴为元故也。仍寻二失。宜有违顺。一违相承。何者如前在世以来金言分明也。二违不思议疏。何者法则从掬多令相承故也。此边顺序。非猕猴传。若亦疏意无畏为元。论感应者须违师授。时人不了被夺破也。所望不同也。互有取舍。不可偏执。能料简之。次至掬多乍值龙猛。不嗣密法无相承者。如来付嘱五藏不同也。得解由绪。何为疑乎。所以龙猛改受马鸣。亦传普贤。以付龙智(云云)。
  问。台藏传来粗以如斯。金界相承元由如何。答曰。台藏元尔。金界何异。密法付属岂滞台金乎。佛说明白也。谁滞疑网。在世以来传承如台更可准例。但亦不空三藏金界义释云。昔天竺界有一铁塔。佛灭度后数百岁间无人能开。时有大德者。诵持大毗卢舍那五字真言。得卢舍那佛而现其身(云云)。及现多身。于露空中说此法门。文字章句次第令写讫。即毗卢舍那念诵法要一卷。是时大德以白芥子七粒打此塔户。乃开得入此塔中。多诵此经王。广本一遍如食顷。得诸佛菩萨指授。有百千颂。此经名金刚顶经。没世所无此国未曾有。略本至此土者。金刚智三藏阿阇梨云。开元初我从西国发来此土。机样以非所堪。龙神怒故大风转沉船。于时大藏经投海中。略本三卷随身持来。其百千颂为花严经广本。世流布梵网经出金刚顶浅略行相(已上取诠)。此决如斯专用东寺。一途感应宜加料简。问曰。就此义决且有多疑。未散不审。争生决智。时机应出坐圣加。诸佛菩萨指授无疑。虽然未见普贤在座。若千不授故。毗卢舍那佛为龙猛今化现空中(云云)。不思议疏文殊为无畏令化现。故义释名无畏于乌杖曩撰出(云云)。而五大院何名文殊为掬多说(云云)。答。以相违(已上是二)。抑铁塔证幽。若龙树传及余论中有载事否(已上是三)。故南都德一频难无据。仍诸义决疑无同闻(已上是四)。况铁不久。何不朽损。送数百年于今存神(已上是五)。答曰。陀罗尼藏何付普贤。即出六波罗蜜经。龙树大德于佛灭后可弘密法者。见授记楞伽经中。普贤文殊同体理智。即虽如前。是故应智大日如来自付普贤菩萨。以来在世灭后相承岁久。龙猛何故无三摩耶。送数百年。徒传铁塔。所以其间贤圣法彼无佛道哉。故知开塔一途感应。宁以此义偏为元始说如义决。虽云指授更无普贤。别付龙树(已上解一)。他合次第两如略念诵。虽为同本感得人别也。本有密法梵供文同共现空中。彼此无异。掬多嗣法何无圣加。空中化现即以无畏(已上会二)。德一疑难真言决皆悉不理千一。如玄谈灭后验记何缘同闻。例如止观不载同闻(已上会四)。铁塔难思。不同常义。铁国未朽。况于圣财。义决既云法界宫。内外密意传付更问。
  一。传教相承。
  问曰。他门人等专始传教称谤言。乃谓但用三种悉地。此印明限苏悉地经。若尔别部未关台金。更非大法。何称通用。是以圆澄德圆等连日志状云者。师最澄虽渡大唐学十八道真言。未传两部大法(云云)。此条如何。答云。此等伪言及谋状等。已虽事明尚歌世欤。故重惊义。谓相当云。在阳座主忠寻心时。斯有西朝。谓为在元二长者也。奉恳传教态行御名。然法心室仰西朝曰。假名猥音同最澄。然则有惮。虽为他门已为大师。早可改之。答申曰。某智不可劣法者。尔由何云为恐乎。虽然衣改之号惠什。所以此人所行如斯伪称霞言。伤造谋书。或云。传教从我大师令灌顶状。又有天台圆澄德圆等连署状。故传教则吾祖弟子。于德唐土未传大法。连日志分明无疑。仍此等回已令风闻。然间东阳为知露实。田舍法师器量一两密遗东寺。令伺谈义。种种说言。一一如闻疑难。至极强寻诚文。所答但言皆在宝藏。故经奏闻即出其状。终以不出。故被阙宸。自身门法数十人众流诸国。仍其次第如破邪辩正记而已。就中连署于法案文。至正文者。本为谋书。而由御室心秘计奉为护身。众即置院御所之由。通天台之间。虽食郁念伪书无疑。彼连署文何为护身说。亦应察此等先德乍受三部大法灌顶。有何意恨及连署哉。谋实之要。圣敕明。仍官符云。治部省国曰。四寺僧最澄古任於乎。在岳比睿山。精进练行十有五年。搜念诵之秘法。慕天台之高纵。延历二十三年(甲申)东混渡海求道(乃至)。以二十四年岁在乙酉六月还来。后期(乃至)有敕于青龙高雄寺。造毗卢舍那都会大坛。令传受三部三摩耶秘法。遂弘此道(乃至)。以下略之。延历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四品葛原亲王(已上良付)。都会大坛三部大法其三摩耶道。敕言验矣。蟜螂其渡车西朝回谋鹦鹉既转。东寺还卑。
  问曰。云奉始传教耶。答曰。吾朝密法传来元祖独传教有。故始。何者传教弘法同船入唐。虽然两师敕命有异。弘法则承留学请敕。传教则承还国请命。所以国师不可久住。速归本朝。乃应圣敕。于高雄寺众行灌顶。八人受法如上良府。其后经年弘法归朝。亦谒传教。重受灌顶。访密法义。及学悉昙。再闻天台圆宗教。多当知上古都无偏执。然今末学还作怨嫉。为防诸德。而构此失。仍彼弘法所学文曰。奉上僧空海。大同四年二月三日。右为天台传灯奉向比睿山大禅师。谨捧名书敬白(此自笔有状。答丁尾心经藏)。同师送还传教状云。阿阇梨空海稽首。和尚去仲秋之比。虽献上书未散树付望之间。重以连子细状。去延历二十三年远渡大唐国。传真言教。同习梵字悉昙。大同三年入帝都。普弘传在西寺。帝王诸臣无不皆感悦义。抑空海于悉昙有聊所疑。亦非可渡苍波决疑。唯愿者蒙阿阇梨加被。爰极其源应。凡昔有灵山。共佛所听善种。而感胜果。今生同游两朝。振芳名之向。固是宿因所催。贵而有余。大概委曲旨。莫违古今契约矣。弘仁三年四月十四日。阿阇梨空海敬白(已上请文)。一心戒文曰。弘仁三年(乃至略义)。大师于西大寺一夜之间宿于彼室。还入平安城长冈之国寺。爰有海阿阇梨。与光大师相语。于诸寺而一宿。光大师与海阿阇梨交卷。然海阿阇梨频请受顺晓和尚相承之灌顶。光大师再发入坛灌顶之事。入高雄寺可执行旨也。所以海阿阇梨为品要期。受两部灌顶。彼此之志期诸时之间。弟子光宅为受一道法。留高雄寺(为谢礼亦光定有弘法受灌顶)。仍粗所载大略在斯。为遮偏执。还而兴憍慢。如狂人走不狂人走。委见破邪辩正记(矣)。
  问曰。他门伪者不足云也。今于山门殆解苏意大趣如何。答云。各随胎金别修诸尊。而有随行三摩地轨。爰瑜伽(女声相应)瑜祇(男声相应)此相应金界细行。虽会(从果向因)犹在果界。还诠不二(果即是因)此苏悉地胎藏细行。虽融因果(从因至果)即诸经曰。若有样诵真言法不得成就当令兼样此经根本真言(云云)。所言余者。指诸尊也。其诸尊两曼荼罗也。故大仪轨以苏悉地亦用三部。仍先德释。胎三金本苏为观心。其仪可知。十八道则苏略行法。而最初授。委在别纸。亦根本则三种悉地。令别行经。坏破地狱轨。三部总虽唯在斯传□斯口决。委细更问。
  问曰。胎金相承分其外称苏。三部各别颇不通欤。若尔苏以难通用者。既他门人专所疑也。抑所示根本真言。彼经未说此条。云何先德称三种悉地。即见尊胜破地狱轨。传教大师以此为极。是非通用名部欤。故五大院彼以仪轨则入苏悉地秘录门。然则随而根本大师说苏悉地印信文曰。大日本国近江州比睿山延历寺苏悉地羯磨大曼荼罗灌顶道场所(三种悉地印明有别)。伏寻苏悉地大法相承次第。大日如来。金刚萨埵。文殊师利。达摩掬多。无畏三藏。顺晓和尚。传教大师(云云)。其密印则三种悉地。此印明则限一经欤。答云。此等疑者他门难也。偏执甚故摄□义哉。说瑜祇经注会胎金。如何亦称为超两部。但虽最顶未云通用。此苏则被行者悉地。若有持诵余真言者。自非诸尊指何法乎。况大仪轨既定通用。汝非三藏。有难倚用。慈觉智证传教付法。俱承三种悉地印明。慈觉大师入唐之时。最初专决邪正之剩。先谒法全。而全和尚作决示法中。决此三种悉地。如说文云。两部之肝心三身之秘言也(云云)。况真言出大日经金刚顶等。阴覆散说。剩于本经此说明未见他难。□背。所以智证大师释曰。若有闇者毁我祖师。罪过毕死。殊虽心伤故。略于明据。愿具惭愧。幸鉴余情欤(云云)。加之澄师归朝已后。殊有敕。以于总持院令授两部大法。于兼照僧正之时。而加三种悉地印明。付之云。当知为说澄师。祖则传教。师则慈觉。故密印细说相承。能令定其要也。凡于传教相承血脉。有印信异。宜辩多途。谓胎则大日萨埵。文殊。掬多。无畏。义林。金则大日萨埵。吉祥。龙猛。龙智。金智。然说义林金智两师俱付顺晓。顺晓付传教。传教归朝以授慈觉智证两师。智证所流且置不论。慈觉门迹自有二流。谓谷·横川。其答次第传教慈觉安惠遍照最圆玄鉴(乃至)。延睿长宴以下相承如常。而今此流既没世欤。唯有慈觉大师御流。专于三流以竞他多。其横川流传教慈觉(乃至)。玄鉴觉惠慈惠觉超以来亦如无(矣)。先师伤叹。偏在此事。内证传谱一两载诠。无畏去承密意更问。其外亦有杂曼荼罗。虽非大部殊有深秘。但于苏悉地相承者。亦有二失。难答是也。或合胎藏而不则流。三部合行五传教御作。乃其印信密印。更问。仍横川传深秘在斯。三丁各义。已如前载。于此亦有印信密印(云云)。答。行门专约两部而论圣位。苏悉地则智证大师连署起请以后禁。但印信有苏悉地言。仍两流俱密意是同。抑苏悉地根本真言彼经无之。瑜祇疏云。经中不出根本真言。别有卢舍那别行经。出苏悉地真言。及切译真言再三种悉地法(云云)。虽然别行经中无之。若尔此远不审也。而照显义宜察密意。说别行经解大日经。即略而广。即计而真。说相印明在口决。更问。其旨难连名尊胜。悉地妙虽结归三种。如尊胜破地狱轨云。是五字者亦名苏悉地(云云)。从此一行得入法界。诸尊虽普并为悉地。三部诸尊不出三三种。总别二门同入悉地。所以如示云。两部肝心三身之秘言也(云云)。上契下契五字多食四十七言三呼一字两部曼荼无非悉地。故五大院以此仪轨入苏悉地秘录门多。同师对受记第五云。载显戒论缘起中三果悉地真言。珍和上说。大师广智德圆。圆珍付权僧正大和上。和上常疑此法有无。安然上得尊胜破地狱法中。有此等三种悉地真言。又同顺晓阿阇梨传之(云云)。有云。五大院以破地狱轨。依悉地言入同秘录。未理穷哉。决示前欤。今云此余尊胜密意三种别行经欤。对受记曰。今见珍和上与书中。有此三真言印也(云云)。与书中者。决示法也。若未见者何不改也。
  问曰。同对受记下文中云。初印真言是文殊真言也(云云)。违常次第。若尔如何。答曰。尤有深意。莫守一途。何者三种即三身也。互具互融非前非后。顺读何始何终。五字八字或因或果。三身相即无暂。虽时应中论三委细。更问。抑亦应知真言行者。若不传此三种悉地。如何获祈王民佳运。
  问曰。于本朝以说密法。奉祈国家。元由如何。答曰。密法传来镇护国家皆悉始自根本大师。谓延历始有御修法。以御弟子令勤如扶桑略记云。延历二十四年大师入唐以后。御修法事始有敕命。然圆澄法师依限于紫震殿修念五佛顶法。即愿得度(文说实报同)。其后相续年月事繁。乃至弘仁后七日法。乃至自身勒。再戒和尚亦心自身勒。如诸加持僧官府云。入唐大乘宗阿阇梨最澄(住近江国比睿山滋贺郡)。右说大政大臣今月五日官府你。件内供奉阿阇梨最澄。从来八行疏始行宫中。金光会后七日以修法为大阿阇梨。妆真言秘密坛场。引卒二十口净行之伴僧等。方今舍我国家丰饶之由。兼为沙弥戒和尚。授诸僧。今年众始行御修法。加持香水沙弥。或自今以后者为永例。最证门说护持僧勤行者。左大臣宣。奉敕者依件施行奉行。弘仁四年正月六日。从五位宇近江介笠朝臣(在判)。从六位下(小录笠朝臣在知)。西塔宝幢院缘起曰。后七日御修法者。源始自山门也。谓依最胜王经之时。或名最胜护国法。依炽盛光法之时。或名镇护国家法。依无垢净光菩萨造塔延命经之时。是名后七日舍利法。故以两部大曼荼罗为总所依。而众行之者也。爰弘仁四年传教大师始修此法。其后门徒或真言院或总持院。以为恒例御修法。而众修之也。但大师御入灭后。弘法大师奏朝廷。于真言院始众修之。仍山门大旨于总持院令修之。东寺专于真言院令修之也(云云)。吾朝密法大师始兴以下传法准此可云。
  一。佛法相承。
  问曰。弘法大师相承密法。吾山先德多加难破。佛法非秘偏执无养。若尔此条是非云何。答云。是非难定。宜任经轨。若违诚言加破无咎。此条当初有两门徒互诤论。凡真伪难决。因玆证大师将审此事。所依山王权现神敕。仁寿三年渡海入唐(云云)。谓渡彼唐。于最先谒法全和尚。各举失义谨决邪正。和尚答曰。皆仁义为正。海义为邪。加义名曰。吾少年古见日本空海阿阇梨传法。金刚界传大旨。胎藏界如无(矣)。于苏悉地未闻名字也(云云)。抑亦广访诸阿阇梨。皆如法全仁义为正。都为一人海义无为实。悉属邪义违经轨多。两义云泥定有他疑。即申官符。以今归朝。仍粗如引。委见说证大师在唐决中而已。是非分明。虽然不息珍兴邪义还请正。又证大师归朝后。亦重记误中夆血脉脉说撰。则高野空海大师云所谬也。元庆四年五月十七日。延历寺入唐沙门圆珍。于总持院记异家行状迷。血脉。顺信吾相承也(云云)。
  问云。何故证师傍若无人破他血脉。信吾相承乎(云云)。仍知血脉所谬如何。抑说所立有义异耶。答云。智证大师惠果正流。自余恐傍若无人。何法润惠果付属。继青龙寺直传真俗。法润亦与法全。如斯说。法全传圆珍亦尔。所以证师为异域僧。阁诸弟子。真俗同付诸流家嫡。难诤之耶。若尔简误何惮义耶。西脉有失夆一两相承。辨异宜简邪正。但称他传不用官符。况汝所备何足信用。所诠枢种专任诚言。次纠其伪。何说弘法付法传中引玄奘三藏行状云。南天竺磔迦国奄ラ林中有一长命ハラ门。岁七百岁。观其面貌可称三十许。明中百论等及诸经等(云云)。乃至或曰达磨掬多。此云龙智(云云)。具如传文。所诠载之。今因说。付法传所引而见玄奘行状云。此天竺磔迦国等(云云)。说亦大宋高僧传第二。那烂陀寺。此云施无畏。北天磔迦国也。寺有达磨掬多者。掌定门之秘钥。佩如来密印。颜如四十许。其实八百岁也。玄奘三藏昔曾见义(云云)。何故改字。令此为南所以龙智南天竺人。则合此祖。改北为南。达磨是法。都无异论。翻为龙智。寻常未闻。故诸传文皆俱名法。或云法护(无畏口处)。或云法称(翻经偈文)。所以掬多为无畏师。今作龙智。自备台欤。虽然无证说。云何会。惠运法师请来录曰。龙智阿阇梨影像一轴。达磨掬多影像一轴(云云)。别人有证。同体无据。意曲分明也。谋文何疑。总说所立亦有五失。不遑具载。如教时义(云云)。抑于朝家如所定置。东寺两部。山门三部。虽然能纠相承传来。彼东寺则一界灌顶。但限金界未传胎藏。法全所示尤有以哉。
  问曰。何以得知。诸流灌顶限金界无胎藏耶。答。为夺无畏。虽以掬多。今为龙智别分明也。为取胎藏改以金界合兼用。印明宛异。如说弘法大师释云。此大日经金刚顶经。龙猛菩萨自铁塔门所涌出也(云云)。而如不空三藏义决。虽写金刚顶经广本。未见诵等大日经也。况有大小经有广略。若尔两部在世以来继承竖林。祖承如血。故如铁塔一途。或不一致。然内外非密意。细论恐繁。委如玄谈。一途感得也。如前简。一界相承见前后文(云云)。
  问曰。智证大师法全付法。真俗俱传正嫡无疑。慈觉大师前受法全。其付法义其相如何。答曰。密宗极秘在苏悉地。付法器容云非一人。故证大师以苏悉地授云和尚。赐官府云。胎藏金刚两部大法者。先来本朝。非不传义。至苏悉地大法。其名未曾有也。爰阿阇梨圆仁还五百之运创传斯道。大之中大实在此门。能常未尊。非件人难欤。况如同证传法记云。法全密至五实简寤。授三部之秘密。言待传法之仁。伺付法之机。汝当其运。所谓不开五劫思惟之法者。盖继真言之惠命哉。不尽三部秘要之深者。岂拟家嫡之相承哉。此是惠果大师之密传。义操和尚之秘要也。已即依宿缘受得之。吾即汝付属之也。八家相承旧记曰。第一弘通尊祖传教大师。传三部灌顶承之血脉。又两部印信外五杂曼荼罗之谱。是即异密教苏悉地之大部也(云云)。第二弘通尊圣弘法大师。称两部相承之血脉。是即以金刚界之一卷为血脉谱。而兼胎藏界。以义虽号两部之相承。而阙苏悉地之大法也(云云)。第三弘通慈觉大师。始传正嫡之血脉。亦得苏悉地经大法之印信。于吾日本国。行三部大阿阇梨。所谓仁王第五十五代御引文德天皇御宇。真言宗三部大阿阇梨者。依慈觉大师奏申。传教惠惠空两德毕。其后东寺门人入唐。虽传密法。更惠运等皆为两部阿阇梨。故出山门专三部。东寺准两部而已(已上)。仍其血脉相承次第。更如两部须合前多。
  一合行灌顶。
  问曰。于觉大师相承为二。胎则法全。金元政。此外说难传合行耶。将于合行有重位欤。抑苏悉地灌顶如何。答云。传教大师御流灌顶有三印信。三部各至密印如常两部合行。三部合行皆觉大师令传以来。谷横川俱相承无疑。然谷流迄至长宴见有相承。其后渐废而绝世欤。故此合行且置不论。慈觉大师广访八祖。其中一师南向立坛奉授灌顶。此仪则是苏悉地欤。将合行欤。古来不审未决定。若为苏者。何不行乎。若为合者。即相承也。但见手印灌顶义欤。若尔许可非事业哉。故三摩耶重位难决。虽合随宜。不能润尽。何七合行有种种重。印明相承各各别纸。
  问曰。于各合行有几重耶。答曰。于谷相承有六种及七种合行。各如印明。初合行则事业。时宜以后合行皆为手印。其时宜者。顺机宜也。其手印重见印明。谓事业则二界仪同故用一业。而赎二黄。其印明则二界相承。其放与则如惠坛但合事业。胎金不定。是亦时宜委别记。
  问曰。自何时代令合行耶。答云。当初灌顶七日作坛。若虽有略事业如法。所以灌顶其仪不辄。多受一界。希受二界。或胎去年而金今年。或春受胎以秋受金。或限金界。或限胎藏。或置一年。或隔多年。然末世则人意谄曲。虽无其实名闻受法故。残一界云受二界。事业阙传法无实。奇顺此义而忘如法。亦虽有器无事业。答。阿阇梨怜愍此机。为无财人略合事业。然今当世阿阇梨多不辨此义。大作误欤。双严房记及川师。或能合释悉分别多。抑重合行乃成瑜祇悉地方便。各见印明。约三摩故云须口决。印明次第具如别记。
  一。理作业传。
  问曰。理作业者何行仪耶。名义本据其相如何答云。作业灌顶如常行义。今致此业。故名曰理。何者机进而无世财。难默止。种灌顶时大阿阇梨特起慈心。回善巧言悉赎事业。即拾峰草及取谷花。乃至以纸用坛敷等。如义释明理作业云。作时随力令辨小供。供养三教。此第一最胜(云云)。谓义释明三种灌顶。即其第一合说可行。
  问曰。理为浅劣皆有事业。非理业。何名理耶答云。非常作业。称理无咎即理作业手印灌顶。此义异彼。所以此理作业之业即有印明故。亦名曰理作业。多所不同以在义也。仍谷行横川理作业。是二流所掌而已。合行如上。此理作业见都率记。大旨在斯。但谷合行理略真业。故为不堪于谷流。有借用横川之理作业。而谓为谷之重灌顶。以他略为自密。愚昧至极。浅略智甚哉。
  问曰。灌顶有三。此理作业于三种中可摄何耶答云。若如一义。七日作坛之外可云手印灌顶(云云)。为此意七手印摄也。但有人说谁决定哉。又虽假说各于仪则。事业无阙。摄事业欤。先师存日予寻申曰。理作业记皆用草本。今理作业似真事业实非横川。成各合行乎。先师答曰。如此思寄甚神妙也。吾同存也。虽然事业有似不似。何者坛敷用纸等事。不似合行。何属谷仪。若为如此。纵交真业应云理作业灌顶也。若无轻物用真事业。尤可云合行灌顶也。何事业浅略受法深秘印明有差。须解重位。谓谷合行主其重位。横川不委。仍如下文(云云)。
  一。谷横川异。
  问曰。于谷横川受法次第。三部合行瑜祇秘密(云云)。其三部者异时欤。无作法欤。答云。上来所论皆在此中。可取要各各可决。谓谷横川颇有不同。答则各至三部次第。传法以后授苏悉地。如证大师连日者禁状。但十八道令授最初有密意。委别记。而横川流有二授仪。三部各别合行(置如别记)。但有许秘分三摩耶。许则授第三三摩耶。秘授第四三摩耶。后传法秘密。次于合行亦有不同。谷称合行。而合两坛。横川流则名理作业。或合两部。或合三部。事业各异。不遑具记。委在别纸。瑜祇秘密谷横川俱或合或理若略若广。但随利钝而有差别。利则无作。钝则用作。
  问曰。作法有无何由利钝。若尔授义胜劣如何。答云。今此宗意即事而真。每三摩耶理表深秘。唯利人解。钝人不解。故为钝机亦重示矣。
  问云。传法灌顶事业理合两部三部谷横川异。瑜祇秘密亦可然耶。抑瑜祇与秘密灌顶作法同异其义云何。答云。传法灌顶事业理合两部三部同异上。瑜祇秘密俱会台金。故终同体异境无异。但入门何监部意。故付部主。须解同异。谓瑜祇则金界网行。故至果海居最顶时。此顶即极还在本理。两部(因果)同体二仪(阴阳)不二瑜伽(女声)瑜祇(男声)因果相应故。投花于大阿阇梨。师取此花置受旨顶(云云)。苏悉地则台藏细行。故令台藏成就密意。即苏悉地秘密灌顶。直连台藏因即是果。故投花于自身顶上。即阿阇梨取此置坛。行者自身即本地身。新旧同证法缘过曼。当知成就诸尊瑜伽两部曼荼归苏悉地。成通用法。行者妙证唯在此矣。
  问曰。瑜祇悉地同体密意。苏既通用。祇可然耶。答云。此事大旨如前料简。委细不辄。密意更问。瑜祇金极。说果会因。虽理同体未开行成。苏悉地则翻妙成就。所以行者亲得行成。何故尔乎。顺部主故。何为部乎。附因果故。若分两部。且在一往瑜伽悉地。毕竟同体。但未得则有名无实。唯被觉见。何异他二教。若诸行人殷勤修有。能令三业同于本尊。从此一门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门(云云)。各引无量当机众。同入法界曼荼罗云也。改果摄因感果非因得果。虽遥行果在因。以心灌顶秘密惠生。即是第五三摩耶矣。
  一。三种灌顶。
  问曰。三种灌顶事理前后次第相望其义如何。答云。义释中明三种灌顶。有二次第。须解前后。谓如一处明。一手印灌顶。二事业灌顶。三以心灌顶。亦如一处明。一事业灌顶。二手印灌顶。三以心灌顶。先初次第。其第一则学法灌顶。谓行者为自证利他。将授经轨。而主许秘。越三摩耶。误犹大罪未成许可。争开密藏。然则云。从大阿阇梨受可披览密藏经轨之印真言。令许可云三摩耶。名学法矣。其第四则传法灌顶。正传密法以云受令密藏。可授他之印明。是故曰传法灌顶。抑名称事业灌顶者。调事供合三二教故也。广有七日作坛事业。今世受者不堪义欤。一日千坛尚以为难。说尽七日。更阁义哉。有人(澄寻僧正)受法作法记云(各录法式)。当世灌顶仪非七日作坛。故可谓印灌顶(云云)。此条难定。宜云略义。如何伦属手印灌顶。何者先德诸阿阇梨。分别事业手印差降。各被器量。恐相违欤。故请师受源。师传云。于当时事业灌顶。悉分次第。被宛七日作坛义。其一卷记是谷一流至要也(云云)。有人(观性法桥)抄(号西山抄)灌顶有多种。所谓台十三种。金十六种(云云)。清师云。略举大数。广兼诸尊。谓台则有十三大院。金则为十六大菩萨。如仪轨云。至十六生成正觉(云云)。每回十六可正觉。受明灌顶各各可然(云云)。其第五则秘密灌顶云。于自心生秘密惠。通连所受之秘密藏。故名以心灌顶而已。亦有次第。其第一则事业灌顶。其相如上更无别矣。其第二则手印灌顶。是非学法。即传法等。何者受七机虽发无世财。故其事不堪。故阿阇梨大悲善巧且略事业至授印明乃觉大师被授常济此仪则也。传法以心宜任机根。第三灌顶更如上矣。
  问曰。于初受传法灌顶者。云不受学法灌顶欤。答云。三摩耶位随机不空各示一途。何尽无谋。唯于手印示浅深异。岂二次第云限别机。纵受学法。若有顿机须得进传法以心也。故有令授许可仪也。此条难定。随宜授合二合三。各见印信。乃非口决授仪。谁解仍顺印明密意文问。或虽传法不解表说。重作法受瑜祇秘密。如此劣机密惠难生。不受学法。何得传法。但如当世悉不如法非法量限。何守授仪学法非学。传法行法浅深。俱设真伪何辨。
  问曰。如谷禀承之许可者。定用横川之法流也。若尔无谷之许可欤。可有谷之正流耶。答曰。此条久而人不觉欤。虽不足言殆可惊也。故先师忠僧正语曰。传闻。当初于谷灌顶。动摩障竞。爰阿阇梨为奉劝请慈惠大师。用彼许可。先灌顶令授之时。奉应大师意在义多。然与灌顶属无为也。以前虽尔川师奥义。抑谷许可学法其相如镜。其传可见。横川许可全非学法。除一印明余皆同谷。仍附印明定三摩耶人恐不辨委细欤。
  问曰。谷相承有三部许可。其印明其相如何。答曰。三家许可是其随一。谷一流传在此许可。凡密法云立三摩耶。非阿阇梨云无可授。然则三种灌顶及五重三摩耶。皆为许可。而通受法悉开智水。三种五重无非灌顶。但用事业。专在传法。故人不辨。而皆定执唯以傅法。别名灌顶。若无事业妄□许可。又以许可云为浅略。及以灌顶定为深秘。若为如此。何以名正。与先贤说示后学。速伴学法灌顶。难云。灌顶及总许可难称许可。然则今此三部许可事业用不宜任师意。仍件许可须知旨辄。阿赖胎则长宴同□而为尊﨟。谷圆寂克闲奉寻咨。御入灭后于付法中从难可访密法相承。谷喜答曰。委细面受不如长宴。有悉者可口决。因花灭后从彼长宴令重受时。被书许可即以是也。赖胎灌顶已承谷毕。故密印则让前而已。仍彼长宴为此赖胎令授付法大许可时。委细被载前后旨趣。一流要枢悉有别记。
  一。三摩耶位。
  问曰。秘密仪则定三摩耶。其位不滥。其相如何。答云。义释中明三摩耶位。即立五重。而禁越次。说义释云。三摩耶者。即是不可违越义也。略而立义。即戒不解。此上来所作曼荼罗终不得成也(云云)。何三摩耶有纵容义。事理即虽密意更问。
  问曰。已上五重三摩耶位。先示行者进入次第。而其能引大阿阇梨。何三摩耶。不审也答云。于大日经具缘品说阿阇梨十五德中云。得传教灌顶等(云云)。同义释曰。灌顶有二种。谓传教以心(云云)。其传教次第曰。传法灌顶是也。凡此宗诠即事而真故。于五重虽备真理。且强分别五重位者。前曰即事第五真也。例如天台六即位云事异故亦理同故即(云云)。而未解真置不了论故生密惠为阿阇梨。未生密惠□为五主能引导师。故连第五三摩耶位。异须成大阿阇梨。如义释云。不入第五三摩耶者。秘密惠不生(云云)。大略如斯。同经秘密曼荼罗品一具文曰。五种三摩耶初见曼荼罗。第二三摩耶人睹座天会。第三具坛印。复次许传教。说具三摩耶。未连心灌顶。秘密惠不生。具第五要舍。当知。异此者非名三摩耶(云云)。同义释曰。五种者第五即是秘密三摩耶。若不经入此坛秘密智不生也。若异此者不名三摩耶(云云)。
  问曰。于阇梨有浅便位。具如经文及义释等。若虽不连第五密意。何今不得阿阇梨耶。况于末世。若择人者还未绝欤。故具缘品云。明学法中时阿阇梨告子云。无佛世以汝可为佛。无印佛则作印。无真言佛则作真言云也。乃至又曰。汝已故秘密藏中随顺。修学如是。随其所应种种慰喻即应为人作曼荼罗阿阇梨也(云云)。又秘密果传法云。堪在师位悦可师意。可作曼荼罗(云云)。同义释云。悦可师意即为作传教曼荼罗(云云)。若然如何答云。六道言音皆是真言。众生自秘非佛阴密(云云)。故佛无秘。从始宣示有机未解选三摩耶矣。未来八相极果成道记茎如此。准例可知(已上如前段示)。第一选欤。曼荼罗云。所作众罪业消罪尽无余云也。既云无余。何期第二。应知为通而可起妄(已上位可准智)。佛至末世还未绝者。不如法外何□陀也。有名无实不限义欤。累劫不得可思之。抑此密宗宛异余教。虽无真觉而有事相。是尚将陀。可悲可悲。况于密惠。可叹可叹。
  问曰。诠阿阇梨其要云何。答。于阿阇梨有十六重。其究竟位大日如来。于中诠要大有三种。一见谛阿阇梨。二相应阿阇梨。三法则阿阇梨。三种同在即身成佛。于此成佛有二种。一凡位成佛。二圣位成佛。谓其圣位既得知哉。即身成谛阿阇梨义。接显得。其凡位在相应。法则宜接理具加持二种。今于三种阿阇梨中。前二种师且置不论。寻第三法则阿阇梨。如具缘品明十五德。其门文曰。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得传教灌顶等。究习瑜伽。如是法则阿阇梨云也。然同义释第三解云。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者。等露空心无边智慧乃名甚深般若。□作秘密阿阇梨也。秘密中又渐次转深。乃至唯毗卢舍那得名究竟阿阇梨也。得传教灌顶等者。灌顶有二种。谓于弟子法中得灌顶。已渐次进修乃至成就。谓阇梨众德。尔时阿阇梨欢喜。更为造曼荼罗。当知是人堪作秘密阿阇梨也。如是法则阿阇梨。谓佛菩萨之所称赞。以众德兼备。故即能流通密教云也。第三法则其德如斯。说于前二种阿阇梨。何说第五三昧耶人。解五种释。具见义释(云云)。
  问曰。末世凡师皆属三种。若尔者更无阿阇梨欤。答曰。见谛圣位众德自备。相应得解不违圣旨。谓行证虽未得至开解圆明如镜。见仪彼法则亦非无小解。若无小解何得师意。未得师意。无由口决。定失法则犯三摩耶。然如云多世倦学。解族陷世俗。才椎乃次受前后不觉。而玩露戏。始终未了。而作导师。各兴谬观。皆伪訇谓。唯为事相何滞学道。进赞道味。还哢学者废教。因说未绝。在斯所以。密法即事而真。何但论事而无即理。若得解了法则不难。是不得阿阇梨位。顿机一途渐次悉堪。既云进修。须期极果分○理解渐渐增进。一一事仪各各生惠。即字即应细决在口密法密。受源旨更问。凡厥法则事理互表立第五三摩耶而已。
  密法审论要抄。
  一。苏悉地经者。金刚萨埵于须弥顶。为军荼利菩萨说三部苏悉地法。行法异两部。是自前方便至正修。明行者威仪供合支分。随三部所用香花等皆有品。此经大概如此也。一。瑜祇经译者事。南天竺国三藏金刚智译。大师御请来录不空译。口传云。金刚智在世时。虽译此经。未及再治。迁化之后不空重加再治。进最流通故。入多三藏译中。无相违云也。
  传教。
  修禅和尚义真。智证大师圆珍。良勇。
  寂光大师圆澄。
  别当大师光定。
  慈觉大师圆仁。
  新宫和尚和惠。
  大乐大师惠亮。
  露地和尚长意。
  安然(五大院江州人也)慈惠大师良源近江国人也。永观三年正月三日入灭也。
  觉超兜率先德。圣觉法印(安居院东塔)。

溪岚拾叶集。

  一。以秘密真言行法。显教次位对判事。胜悉地十信位。么吒十住位。金刚合掌。十行位。金刚缚十回向已上资粮位。开心暖法位。召智顶法位。闭心忍法位。普贤三昧耶世第一法位。
  已上是加行位也。
  极喜三昧耶初欢喜地。降三世第二离垢地。莲花三昧耶第三发光地。法转第四焰惠地。大欲第五极难胜地。大乐第六现前地。召罪第七远行地。摧罪第八不动地。净业障第九善惠地。成菩提第十法云地。定印以五种相成等正觉。彻心明胜进通。无染心加行道。金刚观莲华无间道。观身为本尊得一切种智。证无上菩提。诸如来加持诸佛同体。四如来加持四智具足。五如来灌顶以五法摄三身。四如来系鬘四智相应心品体相。上来云无分别智。如来甲胄出大悲门利生。金刚柏掌诸佛欢喜。现智身显现智用。见智身知见智用。四字明用四智方便。陈三昧耶成权应身。大海变为佛土。
  法性记云。八功德水者。一甘。二冷。三软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饮已不伤腹(云云)。生义云。八功德水者。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除饥渴等。八长养诸根(文)(是八正道也)。怙云。大海中有●字。变成金龟背上有须弥山七金山等。七金山绕须弥立。一逾?达罗山。二伊沙驮罗山。三渴地洛迦山。四苏达梨舍那山。五頞涅缚羯拏山。六毗那怛迦山。七尼民达罗山(云云)。皆真金成故名金山(文)(是七等觉支也)。
  启请招证诚佛。开门迎待客佛。启白请佛许可。观佛海会示现神通。诸如来集会诸佛赞叹。四明意乐平等。金刚柏掌诸佛随喜。阏伽说法功能也。振铃化利究竟。八供是大日自受法乐义也。本尊行者并供养。三十七尊并供养。谓四佛以香华灯涂供养大日。其报答大日以喜鬘歌舞供养四佛。或香华灯涂为内供。喜鬘歌舞为外供。修行法云。内四供养从大日出。外四供养从四佛出。谓嬉戏义。鬘首庄。歌口所宜。舞身仪也。普供养印明怙云。佛言。我阎浮提残二如意宝珠。一是摩尼普供养陀罗尼。一是随求即得陀罗尼(云云)。或又我遗娑婆世界摩尼珠。一者名佛眼文句。一者广大不空摩尼文句。此则我全身舍利。此则我眼。
  根本印对七云。都法阿阇梨总持诵印。
  一大日羯磨印。二大日三昧耶印总真言。三大日胜身三昧耶印真言。四大日三种悉地三身印真言。五大日摄一切如来阿阇梨行位印真言。六金刚萨埵菩提心印真言。七一切佛眼部母印真言也(云云)。
  正念诵华山记云。念诵有四种。一者音声念诵(发音)。二者金刚念诵(合口接舌)。三者三摩地念诵(但心中念之)。四者真实念诵(思惟真言之义理也)。今此中用金刚念诵也。部母四波罗蜜四佛母也。即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义也。事究竟即成就养育义也(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