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溪岚拾叶集(附菩提心论第四)。

  胜义菩提心下。私苗。
  问。胜义无自性观有几浅深乎。答。付论文大分别者。有二种不同。所谓相说。旨陈是也。始自谓凡夫执着。终于亦超十地菩萨境界。是名相说段。次自又深知一切无自性。终至于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者。旨陈段也(云云)。
  寻云。所谓相说旨陈不同意如何。答。相说者。凡夫执著名闻利养资生具云。见凡夫迷执厌之名相说也。次旨陈者。□□法皆无自性。故于无自性法不可生执□□云。是名旨陈也。是则以人空观名相。以空观名旨陈也(云云)。
  寻云。付相说旨陈二段有几文段乎。答。于相说段或四段之不同有之。所以五段者。一凡夫。二外道。三二乘。四六度菩萨。五十地菩萨也。是菩提心义第三卷意也。或有四段不同。菩提心义第一卷云。且依彼论。厌弃凡夫外道二乘十地菩萨教劣(云云)。此释不举六度菩萨也。次旨陈段有二段。一迷途无自性。二诸佛无自性也。合前人法二空。六段或七段不同有之也(云云)。
  问。生法二空相如何释之(文)。进云。空众生妄想名生空。观诸法说法无自性名法空(云云。取意)。付之经论常途说。空五阴和合身名人空。空五阴实法名法空也。今何空众生妄想名人空。诸法说法无自性名法空(文)。答。菩提心义第三云。众生妄想即五阴中想阴。想阴已空四阴亦空。诸法说法亦五阴摄。于识中六尘说法具如常释(云云)。
  旨陈相说不同事。菩提心义三云。凡夫资行三毒五欲○舍无自性故(文)。
  问。胜义菩提心中有教观二门乎。进云。菩提心义第三云。正立教门(见)。付之。教门者。说无自性义。观门者。行者正观无自性理也。若尔者。说无自性义之外。别不可立教门。尔者如何。答。今论一向明观门故。行者正明观无自性理之相也。故此外别不可有教门。但至善提心义释者。彼引楞伽经文别立教门也。仍今论文有之云非也。
  问。胜义无自性观亘圆密佛果乎。若。通云者。观一切法无自性。析体观门也。只是藏通二教意。不可亘圆密佛果(闻)。若依之不通云者。诸佛慈悲从真起用○万德斯具。妙用无穷(文)。可知今论述密教故。可通密教佛果云事。答。诚此事不审。然而如一边难。于胜义菩提有旨陈相说二段。相说者。前三教分齐也。旨陈明诸法自性旨。是则大日经十缘生空中。即空即心不思义三幻也。而五大院以之对断四教之时。不思仪幻圆教见给。天台释幻炎之名通于偏圆(云云)。故不可限藏通。亘圆密可云也。难云。三摩地菩提心者。密教正意故。于诸教中阙而不书(文)。胜义菩提心者。舍劣得胜非菩提故。非密教菩提心也。尔者举无自性观法事。常途显教分齐也。若亘圆密者。真言内证观法皆无自性可云欤。如何。答。三种菩提心俱密教菩提心也。而前二种共显教方有之。第三显教分绝。故行愿菩提心者。此教大悲利生也。胜义菩提心者。真言意色心实相遍法界故。离凡夫执着情意有之。约此义者无自性云也。但于无自性可有显密不同。然云一向限显教不可云也。师云。权教无自性云者。如幻等也。真言天台意者。以万法摄一法无障碍。融通事无定相故也。彼彼诸法不离乱。而融通无自性云也。菩提心义第三云。同此中有几空观。天台文有二番。一切法无自性。初是人空观。后是法空观。人空观观凡夫外道二乘六度菩萨十地菩萨。法空观观众生妄想诸佛说法。此中凡夫是属爱众生。乐人天果(文)。又六趣是流转世间觉悟。是还灭出世(云云)。诸佛说法五教不同(云云)(里)。菩提心义二云。问。三种菩提心于此五种地位中。几地位人而发之乎。答。若行愿胜义菩提心相。五乘菩萨皆同发之。准有浅深之异。若三摩地菩提心。声闻神通如来神通乘二乘。唯能发之前三菩提不用。故心论云。是说三摩地法。于诸教中阙而不书(云云)。
  问。胜义菩提心相说段厌患法也可云乎。答。文相厌患法(见)。付之厌患生死舍劣得胜。权教权门意也。真言行者。岂不用权教权门乎答。胜义菩提心本说归甚深无想理之旨。故是又共显教意也。三摩地菩提心一向真实功德本付也。而以三摩地菩提心为本意。其上述厌患执着生死之相。故只是止观简非显是意也。
  问。于无自性观有显密不同乎。答。天台真言无自性者。于法接诸法时。即法界全体融通无碍事无定性故也。故以之名无自性也。权意幻炎等名无自性也。
  问。厌患外道二乘等事。实弃舍其法欤。将如何。菩提心义云。但除其执。不除其法(文)。教时者。意同之也(云云)。付之。真言意不除其执情。不可舍其法。何今除其执耶。如何。答。权教意除执情。又除其法云也。而实大意和须密多淫而梵行云。淫顿体即离欲三昧。全执情法体不可除之也。但至但除其执文者。其情执即法界不知之处今初知之。故除昔不知之情云也。一义云。今文法花实大乘意释也。亦非真言意欤。菩提心义三云。问曰。答。论云。云何无自性。谓凡夫外道二乘菩萨诚可厌弃。意云。彼等皆是因缘和合。不众生故体无自性。彼执为实。我厌其执。维摩经云。但除其执。不除其法(文)。
  问。真言行者空佛果可云乎。若空云者。相说段中举诸乘。旨陈段下诸佛慈悲从真用遍无自性观。未云空佛果当体乎。若依之尔者。观一切法无自性(云云)。一切言其岂除佛果乎答。相说段意凡夫执着烦恼戏论。有佛果真实功德八相成道执故。空其执情云也。旨陈段下诸法无自性观。差佛果功德处空云。故必不空佛果当体也。师云。今不空空其执着故。异常空不空沙汰也。菩提心义第一云。问。此中不可得空为拨无空(一)。为本体空(二)。为佛性空(三)。为实法空(四)。为析法空(五)。为体法空(六)。为遍计空(七)。为胜义空(八)。为圆融空(九)。为一心空(十)。答。无因外道拨无。诸法谓空。是名断见外道(二)。若佛法中方广道人读大乘不生不灭等文。谓诸法空。名恶趣空(三)。内法外道。若分别计一切法名为佛性。是小乘过分空也(四)。若成实论破毗昙五阴实法空名小乘法空(五)。若部小乘观析实法以为实空。名析法空(六)。若诸部大乘观法体即空。名体法空(七)。若法相宗于三性上立三无性。唯空遍计所执不空依圆二性名遍计空(八)。若三论宗门幻真实义。有为无为所归名胜义空(九)。若花严宗一切诸法得一无性为圆虚空。若天台宗依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切诸法即空即假即中名一心空。今真言披世者不可得空云非前九种。唯同天台(文)。
  师云。第十空虽同天台。是同唯理秘密边也。然而天台空上立不可得空。事理俱密边不同云也。
  已上胜义段。
  文云。真言行人诚可厌患。诚可弃舍(文)。疑云。二重不同云何。师云。论上文云。凡夫执著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姿三毒五欲(云云)。名闻起心品。故可厌患。利养约财宝。故云可弃舍也。
  问。得仙宫住寿事为药力。ハタ依业力欤。若业力者。论云。或助以药物得仙宫住寿。或复生天以为究竟。真言行人应观彼等。业力若尽未离三界(文)。若依之尔者。次下明观门下。业力若尽未离三界(文)。是依业力(闻)。答。得天仙报事业力也。此业力之上以药助故。助以业力云也。仍无相违也。
  问。二乘知何法。深生厌离乎。论云。知四大五阴毕竟磨灭。深起厌离。破众生执。勤修本法。克说其果。趣本教以为究竟(文)。付之。今论意二乘得生空不得法空云也。若尔者不可五阴毕竟磨灭乎。答。毕竟磨灭者。必不可空五阴实法。只空五阴和合体。故毕竟磨灭云也。
  问。今论意许二乘灰身灭智欤。论云。以灰身灭智趣其涅槃(云云)。付之。灰身灭小乘谈也。圆密意何灰身灭智云乎。依之楞伽经中明界外回心。今论次下文明回心向大旨乎。一义云。难势诚可然。但至论文舍分段身得变易身故。且约分段身灰身灭智云欤。一义云。今论文相说段者。课各各情谓行之。故今文举二乘灰身灭智方也。次下如大虚空。湛然常寂以下明厌患旨也。仍今进文不可然欤。
  问。今论意明定性二乘成佛义乎答。论文明之(见)。付之众生根性总有五性。法尔成就上品无漏种子。是名菩提。成就下品无漏种子。是名定性。而不定性者。一身具三业种子故云成佛。无性种性者。毕竟不出离。故名无性有性也。故瑜伽深密等说。皆定性二乘不成佛(定)。今何相违乎。答。教有权实故。瑜伽深密等权教故明五种各别旨。圆密实教故不许五性。法花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文。智论罗汉出三界具足佛道文。涅槃经凡有心者悉皆当得阿耨菩提说。全今论意同欤。若尔者权教方便说强不可会之也。而今论虽有定性。不定性名言异。法相定性不定性欤。今论谈本来佛性理。然而俱立定不定性名。法宗本性住种姓云。故其义遥异也。其故今论意宿生傍三乘教名无性有情。三乘随一缘结名决定菩萨生结缘三乘。故随缘可学其佛法名不定性也。以之即名客性。他宗以之名本性也。难云。法花唯有一乘法文约不定性说之欤。依之他宗会唯有一乘文云。密意说云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情性等(文)。天亲摄论云。由不定种性。诸佛说一乘。瑜伽论一向趣寂声闻毕竟不能趣大乘(文)。庄严论云。余人善根涅槃时尽。菩萨善根不尔(文)。此等诸论以皆权教意不云乎答。权实二教各别也。今论意三摩地菩提心下明秘密佛意理。故胜义菩提心下明皆成佛道道理置也。而立定不定性名附权教。虽立之终皆成佛道云故。是约实教意也。
  问。今论意不定性人于界外回心欤。答。可通界内外。若界内外若通界内外云者。若不定性者。不论劫限。遇缘便回心向大(文)。是生界外之后不待劫限发心(闻)。若依之尔者。不定性人于界内回心。何至界外乎。爰以金刚仙论不定性人。法花回心定性二乘界外回心(文)。答。不定性回心通界外云事。如来灭后不定性二乘无如来教力故。界内回心甚难。故界外可回心也。仍无相违也。
  问。二乘圣者越三界之后为入化城。ハタ如何。论云。若不定性者。无论劫限。遇缘便回心向大。从化城越为以越三界(云云)。付之。二乘过三百由旬入化城。以之名越三界。何今从化城越超三界云乎。一义云。住无余之时心智不生。而渐从无余界出。显心智生回心之时。简限超三界思故也。一义云。先入化城毕。其后从化城起。趣故变易宿所。故其中间我既超三界。今又至宝所思也。
  问。今论立十信以前立次位欤。论云。从初十信下遍历诸位。经三无数劫难行苦行。然得成佛(云云)。付之。十信以前无次位云事。常途施设也。今何如此云乎。一义云。广韵下者后者也(云无动寺南圆坊义也)。
  一义竖入时以发心为主。以妙觉名下位也(林法印义也)。
  问。论中从初十信下遍历诸位等(云云)。是即别圆二教中何乎。若别教十信者。伏三界见思(定)。而今以二乘无余界回心名十信(见)。可知别教非十信事。若依之尔者。圆教十信何经三无数劫乎答。既云经三无数劫。故别教十信也。但至难者。二乘未断界外尘沙无明。故十信位犹不伏尘沙之义有之。故以假观通经十信位。可伏断尘沙欤(南林房义)。难云。今论文二乘于界外发大心事。释故。是可圆密所谈。次虽别教意。以二乘断惑位不可云伏惑位乎。
  问。论文又有众生发大乘心(文)。尔者大乘中何教菩萨乎。若小乘菩萨者。虽云发大乘心小乘不可云乎。依之弘法引此文。他缘大乘(文)。可云法相大乘菩萨云事。若依之尔者。上举声闻缘觉毕。次列菩萨。文相起尽文明也。小乘菩萨云事。爰以菩提心义第三云。六度是三藏六度菩萨(云云)。次下论文修六度万行(云云)。既云六度菩萨。三藏菩萨(闻)。答。先德异义不同也。五大院意此论胜义段分七重。二乘文段摄三藏二乘。菩萨文段摄三藏菩萨。亦超十地菩萨境界文摄通别菩萨。旨陈文圆教云。若依此义者。论文发大乘心立对二乘。以三藏菩萨名大乘也。弘法释五大院所破也。一义云。五大院释两所不同也。第一卷且依彼论。凡夫外道二乘十地菩萨厌弃劣教(文)。若依此释者。今十地菩萨者。指又有众生发大乘心文欤。然者通教十地可得心也。次第三卷三藏六度菩萨释。仍两处释各依一义。论文难定。故设二释欤。戒序云(弘法)。他缘大乘觉心不生之二门身命。而行布施许妻子。与他人经三阿僧祇行六度万行。劫不高广。难尽弱心。易退难进(云云)。
  寻云。复发利益安乐无余众生界一切众生(云云)。无余众生外一切众生者何物乎。义云。无余众生者。总指九界。下一切众生者。别指一趣中一一众生也。一义云。无余众生界所化众生也。下一切众生者。金刚萨埵也(云云)。
  寻云。瑜伽胜上法(文)。何指法乎。义云。指三摩地菩提心欤。今胜义菩提心者。以无自性故舍劣得胜。得胜义菩提。发利益无余有情之心。得行愿菩提心。其上修三摩地菩提心。即身成佛故超十地菩萨也。即是一时得三种菩提心之相释也。
  问。复修瑜伽胜上法人。能凡入佛位意如何。一义云。菩提心义作二释。究竟佛地名佛地。初义菩提心义第一。问。其佛位者何佛位乎。答。如难持诵者思惟而住佛室。以此行者住佛室名佛位也(云云。取意)。是佛室名佛意也。次佛位者。究竟佛位论次下之从凡入佛位者。即是三摩地者。能达诸佛自性。悟诸佛法身。证法界体性智。成毗卢舍那佛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缘身(文)。依此文也。
  寻云。何以佛室名佛位乎。义云。菩提心义即成毗卢舍那身也。而在二明王中间名住佛室(云云)。所云二明王者。中台八叶外在二明。即不动降三世也。是二明王中间行者座。修行法故以之名佛室也。
  寻云。何以之名佛室乎。义云。不动者智火钵。降三世风轮体也。座此风火中间住。入我我入观念诵外全无成佛义。故以之名佛室云释也。是事即身成佛貌也。
  私云。不动者。●字体是台理也。降三世者。●字体即是金智也。此理智中间座行者。即是妙成就尊体也。以之即身成佛也名也(云云)。私云。火体●字用也。风体●字用也。经云。大慈悲为室(云云)。佛心者大慈(云云)。以理智不二为慈悲体也。是则无作应体也。深可思之。
  问。真言教意有一生入妙觉乎。答。论云。从凡入佛位(云云)。私云。凡一住入妙觉事。于显宗虽难计。真言教意施非难义。谈即身成佛上者。一生入妙觉义非难义欤。故一处释云。五相成身观云妙觉成就真言释。所云妙觉者。五相成身第五普贤满月事也。是则名佛身圆满文借显宗。义真言心也。所谓始觉智本极名等觉。此智寂处名妙觉也。所以显宗所谈境智冥合云。以本有妙智为自受用智本。以无始无终妙境名妙觉也。是以显宗无始色心云。密宗色心实相云是也。于是事相灌顶有之。更可习之。
  问。论文亦超十地菩萨境界(云云)。尔者何教十地乎答。菩提心义云通别十地(文)。此释意真言行者。顿超权教十地入佛位。于佛位修行有渐顿机。故分别初心后心云也。若尔者今超十地者。权教云也。
  问。真言教意直入中台机有超入义乎。若有之者。真言心谈本来成觉旨。不许始觉修成旨。何必可有直入超入义乎。若依之尔者。从凡入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萨境界(云云)。是可有超入义(闻)。答。真言意不可有超入义。只是本来成觉旨信解超入者也。必非超次位也。依之义释中三云。不动本所即是谓所(云云)。
  寻云。深知一切法(文)。何初深知云乎。又前以相说等云意何乎。答。义云。相说云者。是生空即前三教也。旨陈者即法空即圆教也。次前以相说者。今以旨陈云事。弃厌指前三教。有二心。而相说就当时三祇六度等行仪嫌之位也。是三祇六度等修行拙故也。次旨陈段举理嫌迷途法意也。其故迷途法无自性故嫌之云也。
  问。夫迷途之法从妄想生。乃至转展成无量无边烦恼。轮回六趣(云云)。诸法无相为虚空相○当知一切法空。已悟法本。无生心体自知○能转法轮自他俱利(文)。此一段文何教教相乎。答。义云。行愿胜义菩提心显密三教菩萨同修之。故别何教意不可云。依之五大院前三菩萨唯有胜义行愿二心。不得三摩地(云云)。故真言菩萨大悲利物者。即行愿菩提心也。又止除妄法时即超义菩提心也。彼十缘生句观即以无自性观空妄法心也。故今文广亘显密二教菩提可云也。但弘法大师以今一段文。花严·天台·三论释给事。既五大院所破也。不可用之也。或又且以平文一往对断欤。非尽理之释欤。
  寻云。妄相者其体何物乎。亦无明其体何物乎。义云。妄想者元品无明也。所谓元品无明我见也。依之止观释云顺流。十心云。妄想住竞倒。竞倒住身见。身见住我见。我见即住无住所(云云)。弘决云。昔从无住起我身。此中所计非神我也。但是无始妄计假名(云云)。此释意我见即无住所云非神我。但是无始妄自他彼此情念越故。此情念诸迷途法生也。是则法性理背。最初一念则平等法界理背发差别念。故此差别念即假我释也。此释即摄大乘论平等觉菩萨为无我轮惑所轮(云云)。此论文依也。是显密最极秘事也。
  问。迷途法从妄想生(文)。尔者所云迷途法者。九界俱摄之乎。难云。若九界俱不摄云者。等觉已还无明即发故。即从妄想生可云乎。若依之尔者。论文云乃至转转成无量无边烦恼。轮回六趣(云云)。是六趣众生即指(见)。一义云。广可接九界众生也。次下云。诸佛慈悲从真起用。被摄众生云故。次上迷途法云何不亘九界乎。但至轮回六趣文者。变易生死微细故。粗强分段生死举欤(云云)。师云。诸宗源底皆妄法止除。本不生理本付。以之为本意也。故今论意以诸大乘。胜义菩提心摄也。起信论生灭门下染净二缘起立。是则今论文迷途之法等者。染缘起也。诸佛慈悲从心起用者。净缘起也。故诸佛慈悲应用众生病发也。若众生病无。全诸佛应用不可有云也。今论文法已应舍文。金刚般若经文移。是全禅宗教法可舍之云意同也。仍禅宗等诸法本来空寂云。皆胜义菩提心接也。一义云。限六趣。三乘法不可亘也。仍者一乘虽不入。既是佛智一分也。全迷途法不可云也。依之今论以六趣迷途法名云也。故以二乘法下。诸佛慈悲从真起用内可摄也。依之次下法已应舍自性无故云。广亘三乘法可接之云也。难云。应病与药。施诸法门云。何必三乘法亘乎。诸佛慈悲从真起用云。只是诸佛众生利益时应用施云也。全施三乘法乎。义云。法门废立不同。而或六凡四圣云。或九权一实云。二意有之。而今论文四圣废立故。以四圣迷途法不名也(云云)。
  问。真言教意诸法无自性观时空佛果可云乎。师云。胜义菩提心下如显宗可云也。真言实义至三摩地中可释之也。又云。佛果空不空先德诤论也。静虑院者。空云意道理可然。而都率不空之义不得意也。而彼佛果按。中道名上六通三乘妄法同空之不可云也。纵佛果虽有空假。只是中道空假也。部主付名中道上者不可空之也(云云)。能能可案之。
  寻云。真言教意如何。师云。真言三谛者常义异也。空云只是无自性也。一微尘即遍法界体。其体不失。诸法摄无性。无碍处名空也。摄万法无障碍事。□无自性故也。尔云无本体云非也。假谛者虽无自性。而摄万法。一一法体不杂乱故名假也。而空有平等相并名中道也。如此之时先德定如。此得意给。仍空云非空。不空云无相违事也。仍指归云(山王院)。无相之相镜照性空无形之形。星烈心心(云云)。前唐院云。以真言名不空无凝教(云云)。是属有不障无。为无障有(文)。此意也。
  问。法花应病与药法门摄可云乎。若摄应病与药法门云者。法花是诸佛内证法门。唯一佛乘妙体也。何问权教对机说。应病与药法可云乎。若依之尔者。纵虽内证功德既对迷情说之。岂非应病与药法门乎。东寺义云。法花应病与药法门也。故弘法大师意。十住心前九种住心心外拂尘云也。第十住心开自库宝藏授财(云云)。此释意九种住心不明如来内证境界。迷三密四曼法体故名随他意说也。此花限不明五轮三密法体。岂非应病与药法门乎。依之止观云。门犹是对治道观门也。全非连法体乎。一义云。法花不谈如来内证功德云欤。如何。纵虽不明三密法体。又明三谛三千妙法。是岂非如来内证功德乎。谓意三谛三观者。至果位者显密法体。三千者曼荼自体者乎。深可思之。
  问。论文法已应舍。自性无故(文)。尔者此中可摄三密法体乎。若摄者。真言是自受法乐法门。何可摄应病与药权法乎。若依之尔者。胜义深般若是十缘生句也。十缘起生句者。悉地宫行者见三密法体现显。生执着故为破此执情。阳炎等观用也。若尔者何不舍三密体乎。一义云。可有舍之。三意三密是入理方便故也。依之大日经第七卷云。甚深无相教劣惠所者。不堪为应彼等。故兼存有相说(云云)。一义云。不可舍之。三密法体本来圆满具德故。全不可舍之。但至十缘生句者。悉地成就之时。三密显现之时。行者执着故为破彼执着也。全非破法体也。因问云。要略念诵法与供养次第法不同如何。示云。要略念诵云。相无相甚深。小智不能故。依无相说相。摄后二种人。供养法次第云。无相甚深教。芬惠所不堪。为应彼等故。兼存有相说(云云)。师云。龙猛感见名要略念诵法。善无畏感见名供养次第法也。然而同梵异译习也。
  寻云。真言三密教有相说可摄欤。如何。示云。付之种种习有之。所谓四重料简有之。第一义云。龙猛大士最初阴阳法术等弘通给时。付道士法有相择地造坛等有之。兼存有相说等云也。次今大日经王等说。皆是甚深无相教法也。故无相甚深说也。第二义云。大日经住心品如实知自心菩提心者。是胜义皆空法门。故无相甚深法说也。次具缘品以去有相择地造坛者。兼芬惠处有相三密法也。故兼存有相说云也(云云)。第三义云。无相法身三密者。曾以非手印摽示之仪相也。故自性本有之直以身□也。故无相甚深法云也。然而为芬机者。无相甚深法。即是修成显得方便成故。有兼存有相说云也。第四义云。凡秘密宗意者。无相甚深之法上有相高习也。所以有相全相也。无相全有相也。故相无相甚深说也。仍密秘修极之重位。无印无明上一切印一切明谈如也。解如重药治重病也。凡无相甚深教力不及处。三密法能益之故。无相甚深法上真言有相高云意也。爰以六波罗蜜经云。戒定惠三藏力不及处。陀罗尼藏能治之(云云)。此等意也。能能可思之者也。私云。此等义势者。圣光院僧正对先师和尚被谈之趣也。可秘藏可秘藏。穴贤穴贤。一义云。甚深无相法者。四重心中第一第二之胜义皆空菩提心指也。次兼存有相说者。第三之大三法羯之四曼菩提心真言有相义指也。故上厌求妄心与自性净心之菩提心者。甚深无明之心地观法也。是则金刚界智门也(已上心法)。次第四真如法性菩提心者。两部不二色法心法合行法门也。故俱随缘俱不反释意也。是则寂照一如菩提心指也(已上理智不二境智冥合也)。师显密相对有相无相不同论。理智各别义势以高下沙汰分齐者。非密教宗之义也(云云)。上密终极所谈事相相无相合行印明等在之。一遍不可执之者也。甚深之习事有之。口传(云云)。已上冈崎僧正义也。三昧流习事秘藏(云云)。
  法者本无生心体自如事。菩提心义云。金刚般若二周说法。初周唯空一切菩萨。后周亦空一切空菩萨。此中云何。答。此论云。心体自如不见身。故知一切亦空菩萨自身。师云。此释意上法已应舍等文空他意也。下心体自如者自身空云文也释也。
  不见身心住于寂灭○令无退失事。疑云。此文引金刚顶经五相成身之前无识心三摩地文也。此三摩地者。直明五相成身。行者一向可生实有之思。故为不令生实有之思。先令欢寂灭寂空理。其后明五相成身观。故是渐学大乘旨说文也。依之五大院以之或通教菩萨教。或别教意释给。今何引之可明胜义甚深之义乎。义云。引经论文事者。只是备用文言许也。必不引用其义也。只是引寂灭平等言。释胜义无自性许也。必云渐学大乘义不可得意也。
  问。圆教意妄法即觉法可云乎。若妄心即觉者。论云。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云云)。是妄即觉非闻。若尔者圆教者烦恼即菩提云。如何。一义云。不二门之时者妄即觉云。而二门之时者妄即觉不云欤。一义云。不二门之时者不辨心妄之不同。何可论趣不起相乎。而二门之时者即辨真如差别。故妄心即觉云也。妄若息时心源空者。一向不云舍妄心。只是生佛平等理付处云也。
  私云。相对妙开会可思合之。
  问。论云。万德斯具。妙用无穷(文)。尔者行位乎。菩提心义一云。论胜义菩提心中。具有心源空寂。万德斯备。所言万德是佛地万德。故知。此胜义菩提心亦通初心究竟也。今净菩提心五种三昧中。第五佛地三昧名究竟意发菩提心。故此净菩提心亦通初心究竟。故知。初住以上乃至佛地。皆具经论二义(云云)。问。第二云。菩提心论胜义菩提心文云。当知一切法空。已悟法本无生。心体自如不见身心。住于寂灭平等究竟真实之智。令无退失○万德斯备。妙用无穷(云云)。是真言门初心胜义菩提心功用(云云)。
  私云。今文胜义菩提心初心取被释。但此文意万德具足文指初心极果万德具释给可得意也(师抄云)。
  师云。五大院二释。一大日经菩提心为因约初心。此论胜义菩提心文约究竟。故心源空寂文指佛果满德斯穷云也。一者妄心若超知而勿随初心。妙用无穷后心也(云云)。
  问。论文所以十方诸佛以胜义行愿为戒(云云)。尔者亘三种菩提心乎。若不亘云者。上总标文云。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文)。可知亘三种云事。若依之尔者。今论文以胜义行愿为戒云。不亘三摩地菩提心释乎。答。今文不亘三摩地菩提心欤。总标文为成三种菩提心。总标文故广亘三门菩提心为戒云也。今文释行愿胜义毕。欲释三摩地菩提心之时。结前生后文故举行愿胜义也。行愿胜义者。自行化他悲智二门也。具此悲智二门。引发三摩地菩提心云意显故。且举行愿胜义也。
  寻云。所以十方诸佛(云云)。尔者指自性受用欤。将限应化身欤。义云。弘法引此文证极无自性心。故是花严教主自受用身(闻)。
  问。论文悲先惠为主(云云)。尔者亘行愿胜义乎。若亘二种者。菩提心义引此文。借别行十地明行愿功用(云云)若依之尔者。悲者行愿。惠是胜劣(闻)。爰以惠心要文应是行愿胜义(云云)。答云。先德异义云。惠心御释叶文理。但菩提义者今文悲为先云。故行愿为面闻。如此释欤。
  问。论文才生如是心即得入初地(云云)。尔者今文从凡地入初心云欤。又指别教地上欤。菩提心义二云。是真门别借十地明行愿功用(云云)。付之。今文意悲智具足之方便相应。从凡地入初地云事。在之分明也。何别教地上云事。答。如难(云云)。但至释者。今悲先惠为主。即得入初地文。并次下文准花严经云。从初地乃至十地等文引合。故准下文地上云也。
  问。论文方便共相应(云云)。尔者三摩地菩提心可云乎。菩提心义并惠心要文。行愿胜义云非三摩地(云云)。付之。论上悲先惠为主者。指行愿胜义二门。下方便共相广云可三摩地菩提心(闻)。依之大日经三句大宗。菩提为因胜义。大悲为根者行愿。方便为究竟。着三摩地对断也。是则三门菩提心者。即三身菩提心也。三身菩提心全不可相离故。今方便共相广者。即方便为究竟也。如何。答。既是花严文也。以之不可说三摩地菩提心。故但限行愿胜义二门释也。但至难者。方便者只是修行甚深般若之时。用心方便云也。即是前方便云意也。菩提心义第二云。是真言门借别十地明行愿功用(云云)。惠心菩提心论要文。花严无量寿真经等文。下注云。已上论所引经应是行愿胜义证(云云)。
  问。论云。如来无量身无碍智现前(云云)。尔者其体何物乎。义释云。一道者即碍一切无碍人。具出生死直至道场道也。而其一者。此是如声闻道独一法界故云一也。
  问。论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云云)。尔者凡圣中何位耶。菩萨提心义云。是借圆教凡夫最初发心明行愿功用(云云)。付之披无量寿经说。正是佛果位(见)。何云最初发心乎。答。本经如难。但至解释者。引合今文并卖经南无纯陀等文故。位涅槃经文最初发心云欤。只是大慈悲言可通凡圣故也。
  寻云。卖经文何位乎。天台释或云初住。或云住前。云何义云。如天台也(云云)。
  问。引卖经何文证行愿菩提乎。论云。南无纯陀身虽人身。心同佛心(云云)。付之。全行愿义不闻乎。如何。答。经云。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唯愿世尊。为比丘僧受我等最后供养。为度无量众生故(云云)。既云度众生故证行愿也(云云)。
  问。论文怜愍世间大医王等(云云)。尔者行愿胜义中何乎。菩提心义二云。是借圆教初住明行愿功用(云云)。付之。今论既云。身及智惠俱寂静云。上下二句行愿胜义(闻)。何一向行愿释乎。答。上引卖经并无量寿观文。证行愿胜义毕故。今文怜愍世间大医王等云。以之为本。次下身及智惠俱寂静云。其俱德见故且行愿见欤。
  问。无我法中有真我(云云)。尔者真我者。其体何物乎。明旷梵网疏云。初云我今等者。常乐我净四德义也(云云)。注云。无我法中有真我。谓报身如来智号。俱圆四德究竟名净满(云云)。师云。我者身见之外道。神我者。佛法真如法性诸法出生。恶得意神我云也。以实义探之时者。分引智性自受用智品也。此智本者即自他分别性也。是自他分别性万法生也。无自他分别。不可云诸法出也。故一切有心者思虑分别。即自受用智品我一分也。真言意吾我不可得云。以大日如来为大我也。是自受用分别智性至极大日故云大我也。依之大经常乐我净四德中。我云我者觉(云云)。师云。智证大师云。法花五千退座声闻者。显本有大我(云云)。大圣文殊之吾我不可得之●字事。深可思合之。
  问。发心毕竟二别分。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云云)。疏云。若人自未得度。而得度人则度应尔。若人自度能度。释易入初发心住虽(云云)。
  寻云。二文何相违乎。师云。此卖经文山门如显宗沙汰云也。东寺义云。自行圆满事只初地一位也。二地已去但化他行也。仍自行化他一向前后也(云云)。
  问。论云。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萨为因。大悲为方便为究竟意。如何。付之一论大旨。以三句大宗即对三种菩提心。故引之尤可置总标文段。何今置胜义文终乎。一义引此文事者。只是行愿胜义证据也。只方便为究竟者。行大悲方便之时用心故。今置此文段下也。一义云。菩提心为因者胜义。大悲为根者行愿也。而方便为究竟者。亦胜义行愿二种故引之证也。必三句以非对三门也(已上二义不宜也)。一义云。三门菩提心者。如次三句大宗也。又是三身菩萨也。胜义报身。大悲应身。方便究竟法身也。而报身上冥下契二义有故。上契行愿应身。后冥三摩地法身。故今胜义下引三句大宗为证也(此义可也)。一义云。此文不可有别料简。今胜义菩提心下引三句大宗事结成也。以胜义行愿二种为起下三摩地菩提心引之也。此义可然也。
  已上胜义菩提心毕。
  溪岚拾叶集。天台沙门光宗记。
  (本云)
  历应二年(己卯)五月九日。于江州灵山寺密严庵。为弘通以师抄记之。可除枝叶记大纲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