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行林第十六。

  仁王经法。
  一支度。
  仁王经御修法支度。
  曼荼罗一铺。仁王经(某)部。大坛。护摩坛。十二天坛。圣天坛。天盖一张(轨云。坛上张青色盖。称坛大小云云)。幡二十四流(轨云。绕坛悬幡二十四口。不云色)。贤瓶四口瓶带四条(各长四尺青黄赤绿)。
  轨云。当四角上置四贤瓶。金银铜瓷新瓦亦得。受一升已下。满瓶盛水插枝条花。用四色缯各长四尺。青黄赤绿如上次第系四瓶项(云云)。
  名香(轨云。烧沉檀薰陆苏合等香。自余支分如常。临时可斟酌)(云云)。
  一起首时分。
  轨云。出息灾等四法起首日。如建立轨等说。然后云。如有切要不得依日。但昼夜分依时建立(云云)。
  说时文云。息灾初夜(乃至)降伏日中中夜(云云)。
  又云。若求出世无上菩提修瑜伽者。昼夜四时。后夜日中黄昏中夜。运心供养最为上胜(云云)。
  一向方。
  轨云。息灾等四法向方(如常)。此法多分息灾(耳)。
  一行法。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出金刚顶瑜伽经不空)。
  丹州池上两本私记。依此仪轨而有次第。具出如左。
  仁王经私记。
  前方便(如例)。次惊觉。次九方便。次发愿。次佛部心。
  轨云。两手当心(乃至)速得成就。
  次莲花部心。
  轨云。两手当心前(乃至)皆悉满足。
  次金刚部心。
  轨云。右如前印(乃至)令无诸灾厄。
  次被甲。
  轨云。又用三部(乃至)疾走而去(令依普通被甲印)。
  次地结。次金刚墙。
  轨云。右以前金刚部印契(乃至)于顶上散(今依普通用二印真言)。
  次道场观。
  观想。地结上金刚墙内有大海。海中有宝山。山上有宝师子座。座上有宝莲花。莲花上有七宝楼阁。有幢幡宝盖等无量庄严。阁内有大曼荼罗。四角有贤瓶。四门各有香炉。门左右各有阏伽诸供具周匝陈列。曼荼罗中心有莲华台。台上有月轮。轮上有●吽字。字变成轮。其轮具十二辐轮。变成金刚波罗蜜多菩萨。菩萨放光照曼荼罗诸尊。随光显现。有图位别出之。行人于阁下向曼荼罗。
  次三力偈(用普印)。次普通供养。次送车辂(想至本尊所居)。次请车辂。次迎请圣众。
  轨云。右用前三部(乃至)顶上散。
  次遣除从魔(如悉地或用马头)。次视三昧耶(如悉地)。次金刚网。次火院。次阏伽。
  轨云。右以两手持捧摩尼(乃至)诸灌顶。
  次花座。
  轨云。右以两手当心(乃至)坚固宝座。
  次善来偈。次重结大界。次涂香。次花鬘。次烧香。次饮食。次灯明。次普供养(轨文但用此印明诵真言五反。为五供养。今依别用别印明)。次赞(四智)。次入三摩地(用定印)。
  观想。心月轮上有枳惹字。字变成般若梵夹。梵夹渐渐舒大。举体成梵夹。梵夹变成般若菩萨(轨云。其菩萨像。结跏趺座乃至)。住三摩地。
  次根本印明。
  轨云。又以两手(乃至)诸佛之母(私谓。若存略者用胎藏中般若菩萨真言)。
  次加持咒(如悉地)。
  轨云。手持数珠(乃至)顶上戴已。
  次正念诵。
  轨云。然后当心(乃至)心愿念(私云。若存略者依轨文略数诵大陀罗尼二十一反。然诵胎藏中明有何妨乎)。
  次还珠法。
  轨云。遍数足已。即顶戴珠数置于本处。
  次入三摩地。
  轨云。结三摩地印(乃至)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三摩地观。
  次根本印。
  轨云。从此却结(乃至)于顶上散(私谓。若略者用胎藏中明有何妨乎)。
  次部母(用佛眼)。次涂香。次花鬘。次烧香。次饮食。次灯明。次普供养(轨文如前用此一印明)。次赞。次阏伽。
  轨云。对圣众前(乃至)速至彼岸(私谓。祈愿意耳)。
  次解界。
  轨云。次结前界印(乃至)即成解界(私谓。今依普通用火院)。
  次礼佛次奉送。
  轨云。次结前三部印(乃至)各归本土(先车辂奉送次部心奉送)。
  次佛部心。次莲华部心。次金刚部心。次被甲。次九方便。次随方回向。次出堂作善。
  轨云。行者作礼而去(乃至)勿散动也。
  私谓。修此法。相分助修可为上下番。不断令读仁王经。但上番僧护摩转读之伴僧中。或可令下番僧护摩已后读之。
  右丹记了。有今一本前后次第皆如右说。观曼荼罗之中轮种子●不以此为异耳。
  发愿。
  至心发愿 唯愿教主 释迦牟尼如来。
  十方三世 诸佛如来 仁王护国。
  甚深妙典 五方镇护 诸大菩萨。
  三部五部 界会诸尊 般若外护。
  十六神王 外金刚部 护法天等。
  唱礼。
  南无。三身。佛眼。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三反)。
  〃〃金刚波罗蜜菩萨〃〃〃〃。
  〃〃东方金刚手菩萨〃〃〃〃。
  〃〃南方金刚宝菩萨〃〃〃〃。
  〃〃西方金刚利菩萨〃〃〃〃。
  〃〃北方金刚夜叉菩萨〃〃〃〃。
  〃〃八供养菩萨〃〃〃〃。
  〃〃四摄智菩萨〃〃〃〃。
  〃〃大小自在菩萨〃〃〃〃。
  〃〃三部〃〃〃〃。
  根本印。
  师传云。二手风已下八指互相背指端向上(如治路印势)。即左右二风二地屈向掌。以二大左右各横。押二风二地背上(云云)。又此法。本尊曼荼罗相违。曼荼陀罗在五大力菩萨三形等。本尊用般若菩萨。修此法时不必安置般若菩萨像。只可悬彼曼荼罗也。但胎藏般若菩萨真言用念诵并根本咒用。印仁王轨中般若菩萨印用(云云)。经中所举真言字数多故替用也(云云)。又轨中所举真言等随何界依修可云事可定也。若胎藏般若菩萨以为本尊。依胎藏修之有何妨乎(云云)。又只可依轨意修之也。
  五大力印真言用五大尊印明有何妨乎。
  已上。
  中道说云。仁王经法本尊五大力闻之。般若菩萨只部母故成身许也。以之不可必为本尊。诸成身如此例多。阿弥陀成观音。佛眼法如成萨埵也。
  私云。圆融房五大尊。圣行房五大力(云云)。
  轨云。第十结般若波罗蜜多根本印。
  又以两手背相附。收二头指。以二小指屈于掌中。以大拇指各押二指头。置于心上诵经中陀罗尼七变。由结此印诵陀罗尼故。行者自身即身即便成般若波罗蜜多菩萨。为一切诸佛之母(云云)。
  一真言。



  私云。经意此陀罗尼是五方菩萨异口同音说也。仪轨成身文。成般若波罗蜜多菩萨。见其形像。颇相似于胎藏般若菩萨像。但彼六臂此二臂也。然而今文云。左手当心持般若梵夹。捡胎图。左第一手持梵函。当心。今文云。右手当乳。作说法印。以大拇指押无名指头。胎图云。右第三手竖掌。屈水指舒四指(云云)。恐今轨意彼六臂中举初后二手欤。然者此般若菩萨者。五菩萨中。中方金刚波罗蜜菩萨欤。将别人欤。若同者何形像全异哉。若异何阁曼荼罗中台尊。用他尊成身哉。更可详之。
  般若无尽藏印咒(一名般若眼。又名般若根本。亦名金刚般若心)。
  以二大指各捻二小指甲上。平屈二小指下节中节相背博之。二中指二无名指各相背博。直竖向上。各屈二头指相背。令平中节。背相着。与二小指相称令平。如高座上安置经藏。当心着之。当诵咒时。专想系念。一切经藏。皆从印出悉入心中。般若无尽藏陀罗尼咒曰。
  娜(上)谟婆伽筏帝(一)钵啰若(若治反)婆罗弭(上)多曳(法二)唵(三)唎伊(伊弃反起音二合下同四)地伊(二合五)室唎(上音合二)(六)输嚧(二合)陀(七)毗社曳(八)莎诃(九)。
  佛言此陀罗尼印。有四种名。一名般若无尽藏。二名般若眼。三名般若根本。四名金刚般若心。此陀罗尼印有大功德。若能至心如法受持。随诵一边。出生一万八千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中各各出生二万五千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中。出生百万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中。出生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修多罗藏。如是乃至展转。出生无量无尽修多罗藏。所出经题名句义味。各各不同而不重出。如是念念出生无尽。是故名为无尽藏陀罗尼印。此陀罗尼印。即是十方三世诸佛宗祖。亦是十方三世诸无尽法藏。一切般若波罗蜜母。过现未来诸佛菩萨。常所供养恭敬赞叹。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以至诚心。书写读诵如说修行。是人所有百千万亿恒河沙劫生死重罪。于须臾顷悉灭无余。此陀罗尼印。所有功德。我若住于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叹犹不尽。何况余人叹之能尽。若欲修行般若法者。一食斋戒香汤沐浴。着新净衣入于道场。要当先诵此陀罗尼并作此印。满百万遍。然后修行余般若法。决定成就。是故名为般若根本。此陀罗尼印。悉能照了一切般若波罗蜜法。故多般若波罗蜜眼。此陀罗尼印。悉能摧灭一切障碍。悉能住持一切诸佛菩萨功德。故名金刚般若心也(是一印咒筏梨耶思蝇伽法师译)。
  右印咒出陀罗尼集经第三。或云仁王经根本印用之(云云)。
  私云。此印相似仪轨印。于真言者胎藏般若菩萨真言也。
  仪轨入三摩地文云。结三摩地印。谛观圆明镜智纵广一肘。渐遍法界。布字行列。右旋次第观一一字。光明彻照。从外向内。至于地字。从内向外渐观诸字周而复始。至第三遍。心善寂定。了了分明。观所诠义。不生不灭一一平等皆遍法界。非动非静定慧双运。永离诸相。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三摩地观(云云)。
  私云。地字者指何字耶。陀罗尼之中三处有冒地字。指此等字欤如何。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不空)云。第五明陀罗尼观想布字轮。若修行者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经。修瑜伽观智者。于此陀罗尼从初至末所有文字一一句一一字思惟观察。于自心中清净圆明大圆镜上。想一金轮。外第一重有十六辐。次第右旋想十六句。分明显现。次第二重有十二辐。想十二字右旋安布。次第三重布列于十字。于中有一地字。此中意者。摄前长行乃至诸会大般若等。为十六句。摄十六句为十二字。摄十二字为其十字。摄彼十字归于一字。从广至略渐减渐深。一字现前周于法界。性相平等至究竟故(云云)。以此文思之。字轮中央可量种子●也。轨意指此而可云地字而已。
  承历四年七月下旬。或人禀受。大原上纲说云。●字者般若种子字。胎藏以●字为种子。三摩地观时布字中心可观种子字也(云云)。
  轨文明之。上师传如此。
  私云。依胎藏者或佛部或金刚部别坛。设虽依别坛。尚以本法曼荼罗尊可交观置也。
  或行仪首尾附随行轨。而观曼荼罗可依本法。
  护摩息灾。
  师传云。本尊段三种合物等末。诵二谛偈。少少供之(云云)。
  护摩真言。
  唵地(入)室哩(二合)输噜(二合)多尾惹曳ソワカ。
  伴僧咒(可用经大陀罗尼。若不读付。般若菩萨真言何事有哉)。
  后加持二谛品偈。或不动(云云)。
  读经(须读新经。仪轨意依新翻之故也。但依不口付用旧译。有何事哉。彼如法花轨虽依添品法花。修彼时读诵妙本等是也)。
  随伴僧数。半念诵半读经(云云)。
  一坛场庄严。
  可奉安置经(作七宝案以经卷置上)。
  敷曼荼罗(种子若图位欤)。张盖悬幡(如常)。大坛护摩坛十二天坛等安立作法(如常)。
  新经云。严饰道场置百佛像百菩萨像百师子座。请百法师解说经(云云)。
  旧经云。当请百佛像百菩萨像百罗汉像百比丘众四大众七众。共听是经。请百法师讲般若波罗蜜。百师子吼高座前。燃百灯烧百和香百种色花。以供养三宝三衣什物供养法师。小饭中食亦复以时(云云)。
  私记云。一请贤圣○以实身难见故置形像。以表敬仪。百比丘下第二明听众。天龙人鬼及四众又当机法缘发起影向等四众。七众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清信士女也。请百法师下第三请法师下。第三请师讲说。百师子吼下。明供养。三衣下供养法师。小饭中食下。供养饭食(云云)。
  嘉云。百佛菩萨罗但请像。以其末世七难急故。若佛在世且请佛菩萨罗汉等身。何故皆百以应百部鬼。以应百部鬼神也。明六种供一百师子圣。二燃百灯。三百和香。四百种色花。五三衣十物。六小饭中食。百高座者。以有百法师故。燃香花各有百者以供养百佛等故。
  道云。百佛百菩萨百罗汉百比丘各百者为应百部神祇所敬也。四大众七众共听明听众(云云)。新翻经下奉行品云。汝等诸王。应作宝幢及以幡盖。烧灯散下广大供养宝函盛经。置于宝案。若欲行时。常导其前所在住处。作七宝帐众宝为座置经于上种种供养(云云)。
  良贲疏云。经汝等诸王广大供养。解曰广建道场表其敬也。经宝函盛经。解曰。宝函宝案表至重也。旧经云。佛告大王应作九色幡。长九丈。九色华。高二丈。千枝灯高五丈。九玉相。九玉巾亦作七宝案。以经卷置上若王行时常于其前百步(云云)。
  私记云。劝供养文云。初中皆言九者。九表众生苦。幡者标显行。胜明九苦之内建解脱胜幡也。九色花表九苦众生行般若因也。青黄赤白黑五尘花。地水火风四大花也。二丈表二谛。千枝灯表十善功德各以般若展转相资成千智慧。高五丈明照五道也。九玉箱表九居清净为法器。九玉巾表九居众生得般若巾。案者喻宝相般若。以经置上者文字能诠实理也。七宝者表七方便人皆为人宝也。
  道液疏云。幡花以严之。灯光以照之。玉箱以盛之装。玉巾以覆之。七宝案以置之。
  私云。此等供养具支。随形势而可调储欤。况新旧两经意只是读经时作法也。一一事不可必用之。
  陀罗尼集经第三云。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以梵天为对告。时佛告梵王。我于他化自在天中。略说咒印。我今为汝说此功德(云云)。当设二十一种供养之具。作般若波罗蜜多法会。随力堪能唯好精妙。何等名为二十一种。一者严饰道场安置尊像。复以种种香。所谓龙脑丁香。郁金沉水。香汤浴像还置本处。二者像前当作水坛。三者龙脑沉水。上妙香等。用涂像身。四者诸妙花鬘绞络佛身左右肩上。五者顶挂天冠。六者宝钏缨络庄严佛身。七者宝帐。八者烧种种香。九者悬杂色幡。十者悬于伞盖。十一燃灯。十二百呼饮食及好甘果。十三悬于诸小铃珮。十四悬诸音乐。十五诸杂色华。十六宝扇。十七种种衣服。十八宝镜。十九宝瓶。二十宝真珠网。二十一白拂。以如是等胜妙之具。至心供养。能令人王等及一切众生无始已来十恶五逆诸罪消灭。复令现在所求随意。若不能具二十一种。五种亦得。何等为五。一者香水。二者杂华。三者烧香。四者饮食。五者燃灯(云云)。
  又云。咒师若欲治病者。自作护身竟。于病人边。作四肘水坛。庄严已竟。种种香花。燃四十九灯。种种饮食布置毕已。正面向东。向北亦得。次烧苏蜜胡麻稻谷花香供养已(云云)。
  一曼荼罗。
  轨云。其坛三重于坛中心画十二辐轮。东边画五?金刚杵。南边画金刚宝。西边画金刚剑。北方画金刚牙。此上五事即是五方菩萨手中所执秘密之契。东南隅画三?金刚杵。西南隅画宝冠。西北隅画箜篌。东北隅画羯磨金刚杵。当四角上置四贤瓶。金银铜瓷新瓦亦得。可受一升已下物。满瓶盛水?枝条花。用四色缯各长四尺。青黄赤绿如上次第系四瓶项。第三重东门画金刚钩。南门画金刚索。西门画金刚锁。北门画金刚铃。东南角画香炉。西南角画荷叶。于中画杂花西北角画灯。东北角画涂香器。所画杵等皆有光焰。三重坛外一重界道。四面画门(云云)。
  经云。东方金刚手菩萨摩诃萨。手持金刚杵放青色光。与四俱胝菩萨往护其国。南方金刚宝菩萨摩诃萨。手持金刚摩尼放白色光。与四俱胝菩萨往护其国。西方金刚利菩萨摩诃萨。手持金刚剑放金色光。与四俱胝菩萨往护其国。北方金刚药叉菩萨摩诃萨。手持金刚铃放琉璃色光。与四俱胝药叉往护其国。中方金刚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手持金刚轮放五色光。与四俱胝菩萨往护其国。轨云。第一东方金刚手菩萨○与彼东方持国天王及将无量乾闼婆众毗舍众而为眷属。与四俱胝菩萨往其国。第二南方金刚宝菩萨○与彼南方增长天王及将无量恭畔荼众薛荔多众。而为眷属。四俱胝者。且一俱胝者。如花严经云百洛叉为一俱胝。即当此方百亿数矣。第三西方金刚利菩萨与彼西方广目天王及将无量诸龙富单那众而为眷属。第四北方金刚药叉菩萨○与彼北方多门天王及将无量药叉众罗刹婆众而为眷属。第五中方金刚婆罗蜜多菩萨○与天帝释及将无量诸天而为眷属。与四俱胝菩萨往护其国。
  私云。轨文第二重不分明。若以其菩萨契内四供四角四瓶为二重欤。然捡旧图等。以五菩萨契印皆为内院更可详之。或图六圆明中。有五方月轮。月轮画五方大士宝冠璎珞庄严。慈悲菩萨像也。皆座宝莲花上。所持之物如经所说。但经(略)一手所持物也。以帝释及四天王为外院(云云)。
  旧图。

  ㄙ云。轨造曼荼罗文。东五?。南金刚宝。西金刚剑。北金刚。此上五事即是五菩萨手中所执秘密之契(云云)而见上形像文杵宝剑。同造曼荼罗文第四金刚夜叉持铃。曼荼罗文置文互相违。如何。
  同。


  私依轨意图之。
  新经云。当立形像而供养之(云云)。
  贲疏云。随于所在以彩画等。作其形像供养(云云)。
  集经第三云。画大般若像法。
  画大般若菩萨像。可取八月十五日。以细好绢两幅。或三幅亦任意用。高下阔挟必须相称。其菩萨身。除天冠外身长一肘(人一肘如来一搩是也)。通身白色面有三眼。似天女相。形貌端正如菩萨形。师子座上结跏趺座。头戴天冠作簸箕光。其耳中着真珠宝珰。于其项下着七宝璎珞。两臂作屈。左臂屈肘。侧在胸上。其左手仰五指申展。掌中画作七宝经函。其中具有十二部经。即是般若波罗蜜藏。右手垂着右膝之上。五指舒展。即是菩萨施无畏手。菩萨身上着罗锦绮。绣作?裆。其腰以下着朝霞裙。于上画作黄花褺。天衣笼络络于两臂。腋间交过出其两头。俱向于上。微微屈曲如飞飏势。其两手腕皆着环钏。菩萨右厢安梵摩天。通身白色耳着宝珰。其项上着七宝璎珞。立?毹上。右手屈臂向于肩上。手执白拂。左手申臂手执澡罐。其腰以下着朝霞裙。以罗锦绣严饰衣服。其梵天身被紫袈娑。头戴花冠作簸箕光。其手脚腕皆着环钏。菩萨左厢安帝释天。通身白色耳着宝珰。其项上着七宝璎珞。立?毹上。右手屈臂向于肩上。手执白拂。左手屈臂肘节向左。掌向腹仰。掌中竖着一跋折罗。跋折罗头向外着之火焰围绕跋折罗身。其帝释像。从腰以下着朝霞裙。以罗锦绣严饰衣服。天衣笼络。头戴花冠作簸箕光。其手脚腕皆着宝钏。菩萨光上两厢。皆画作一须陀会天。而散杂花及赍璎珞而为供养。其像座下。画作香鑢供养之具。其供养具左右两厢。各画布置八神王像。其神王色。青黄赤白各为一色。面作威怒。一一神王各着五色金银细甲。各执器。杖。威严而立五色石上。次下右厢画咒师像䠒跪而坐。两手捧于香吕供养。面仰向上。如似瞻仰菩萨尊颜。画其像已。当立道场(云云)。
  私云。集经意说般若总法。今轨别明仁王般若行仪曼荼罗轨文分明也。于此曼荼罗者。只为润色抄之。于仁王般若法之中非用之耳。
  一功能。
  经云。金刚手菩萨摩诃萨等。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本愿承佛神力。十方世界一切国土。若有此经受持读诵解说之处。我当与如是眷属。于一念顷即至其所。守护正法建立正法令其国界无诸灾难。刀兵疾疫一切皆除。世尊我有陀罗尼能加持拥护。是一切佛本所修行速疾之门。若人得闻一经于耳。所有罪障悉皆消灭。况复诵习而令通利。以法威力当令国界。永无众难(云云)。


  又云。尔时世尊闻是说已。赞金刚手等诸菩萨言。善哉善哉。若有诵持此陀罗尼者。我及十方诸佛悉常加护。诸恶鬼神敬之如佛。不久当得阿耨菩提矣。又云。佛告大王此经名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亦得名为甘露法药。若有服能愈诸疾(云云)。轨序云。则知此陀罗尼。诸字母之根底。众瑜伽之薮泽。如彼水木归其本源故菩萨演之。王者建之。黎人念之。诸佛赞之(云云)。
  轨云。夫依经建立护国护家护身除灾转障从凡成圣。修行瑜伽至究竟曼荼罗(云云)。
  集经云。国祚延长人民安乐。四方无事灾祸不侵。保守贞干无诸瘦苦(云云)。
  又云。念佛功德非是比对。其诵咒功力。状等日月之光。念佛功德同夜灯之光。不得具譬。若日日供养诵咒兼念佛功德。如须弥之高大海之深。若空念佛不兼诵咒功德。如香山之少。如阿耨达池之细。不可校量。若日日供养诸佛诵咒灭罪如烧草木。灭罪亦尔。若能日别三时供养。念佛诵咒。比空念佛不可比校。口不能宣。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当知般若功德成就赞不能尽(云云)。
  私云。此一文非仁王法要品持诵者总要也。
  行林第十六。仁王经法。
  承应元年极月一日以二尊院本书之舜兴元禄十六年三月书写之了。
  鸡头院阇梨严觉。
  享保十三戊申年于出云寺书写校合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