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行林第五十一。

  不动下。
  事业求愿。形像。功能。八大童子。
  一事业求愿。
  立印轨云。菜食作念诵数满十万遍。断食一昼夜。方设大供养作护摩事业应以苦练木两头揾苏烧。八千枚为限。已成初行满。心取愿求者。皆悉得成就。发言咸随意。取摄召即至。欲验法成者。能摧折树枝。能堕落飞鸟。河水能令竭。波池便枯涸。能使水逆流。能移山及动。制止诸外道。咒术力不行底哩三昧耶经云。若欲修行作诸法者。先行法诵十万遍已。即于白月八日或十五日。一日一夜大作供养。于像前以苦练木一千八枚和苏烧。一诵取一枚烧。满一千八遍已。后所作法皆得成就。行者所有言。诸人皆敬重。无敢违者。若欲缚扑问事策使崩摧任意皆应。
  底哩三昧耶轨云。若修行者菜食长斋或果子等。诵满一万遍已。十月八日或十五日。一日一夜大作供养。于像前取苦练木和苏烧。一咒一烧满一千八遍。作此法已。然后所作一切事法皆得成就。行者出语令缚即缚。及问事等。能摧折树木。堕落飞鸟。能即令一切泉池枯竭。亦能令人斗争获得此已。亦能圃风而为一团。
  私云。此中云团风等者。可见上卷文并息障品释也。所谓如上先行成就咒验显现人可用彼息障品意等也。故上卷中说风雨等除障方便了云。凡此法皆是久时持诵大成就。解法者乃能作之。若但闻法即求得如是用。无此理也(云云)。
  使者法云。如是无量力不动圣者。毗卢遮那使者心。一切利益成就法。欲受持者。先须行四种精进行。云何四种行自约。一者断食。二者服气三者食菜。四者节食。随力所辨。自约身已。专诵根本陀罗尼。满一落叉乃至三落叉已。即一日一夜。水亦不食。广大供养庄严于道场。于画像前烧苦练木。如大拇指长十二指。两头揾苏蜜。每诵咒一返烧一枝。满一千八枝烧了。少少世间事便得满愿。
  私云。右三经同说初持诵法也。而立印轨云八千枚。底哩使者两经云千八枚(相违如件)何。或云。立印轨文可加倒点(云云)。或云。牟利经云。取阿迦木八千段烧之(云云)立印文非无眉目(云云)。
  问。最初持诵法则如何。师传云。菜食念诵满十万反讫。先立坛涂炉(如常)而日日三时向炉念诵满数反。数反了后护摩。一日三时以苦练木为乳木八千枚。而八千枚分三时护(云云)。私禀受师说云。先立坛涂炉(息增降等修事斟酌如八千枚者降伏愿)。始行法(可依七支念诵法时。至念诵处如常念诵。其后无间相续不断念诵除齐时等只常可在坛场。如此之间菜食节食等可随行者勘否耳)。念诵及满了。更严饰坛场。设大供养。辨备护摩支物等。行者断食一昼夜作护摩事业(其护摩时分。又可依相应时限)。先火天段(如常)。次本尊段(至花次投八千枚及唯一段可投尽之。次三种物等。次〃如常)。次世天段(如常)。次护摩了修后供养(乃至)结愿作法(如常)。
  私云。诸别行成就皆可依右作法也。
  立印轨云。次除死灾法。以乳作护摩一千遍为限。能除死灾难。又除大死法。以骨滤草揾苏乳蜜。护摩满一十万返。能除大死难。所谓国人民疾疫行夭折。故名大死难。
  三昧耶经云。又取乳续续投火中。护摩念诵满一千遍。能除疫病。又取俱屡草和苏乳蜜等。沃火中烧十万遍。能除大疫病。
  使者法云。复次依护摩法杓子盛牛乳。一咒一烧满一千遍。能除国中大疫疠也。护摩法者。掘地作炉。着火令烧。杓子法者。以坚木克之头如杓。可受鸡子黄已下乳。其柄端直长二尺许。别以净器盛乳。以此杓子酌而咒之。西国疫疠。或一家一村递相染着皆死尽。今吴蜀岭南亦有此事。是法能除。鸡子黄者。持明房说云。鸡卵中之黄也。谓未成鸟形之前。只是黄也。其如黄汁乳是也。
  私云。医家云鸡黄者如牛黄鹿黄等。非鸡卵之中黄也(云云)。
  立印轨云。复次成就法。入赴海河水深至于肩处。于中作念诵满三落叉遍。得一大聚落。
  三昧耶经云。又临河海口入水至胸。诵三十万遍。得尾沙耶。
  使者法云。复次诵数满已。入江河大海深至顶处。面向东立。每日念诵满至三落叉已。心中所爱福田皆得满愿。其水当令无蛟龙恶兽之处。恐咒力未成。为他所损。当须结界。
  立印轨云。随所护摩物得如是色衣。若以稻谷护。获得无尽谷。
  三昧耶经云。又取杂花掷火中烧。随花色得衣。烧五谷子得谷米随意受用。
  使者法云。复次取百草花和苏酪蜜。一咒一烧。所求衣服。如此花色。皆得称心意。若求绯者。当烧赤色。余皆准之。
  立印云。又一护摩法。以密攞缚果护摩十万遍。当获得若心位。
  三昧耶云。又取尾逻嚩木。诵明烧念诵十万遍。即得啰阇王爱敬。
  使者云。若烧密罗嚩一洛叉。一咒〃烧。得国中第一官位。密罗嚩果也。
  或云。密罗嚩者杏又栗也。
  立云。复次护摩法。以比哩孕愚花护摩十万。成就敬爱事。
  三云。又取必哩商隅木。掷火中烧。能令一切人敬爱。
  使云。复次烧毕养莫花。得一切人爱乐。
  或云。比哩孕愚者。谓西方花也。或云。栗花也(云云)。或云。唐葵花也。
  立云。又法。以松木护摩十万遍。得众人归敬。
  三云。烧齿木。即得无量仆从。
  底哩轨云。柏木明烧。即得无量仆从。
  使云。烧松木十万遍。得无量眷属。松木长七寸。大如捐擘之。
  私云。松木齿木柏木同异可寻之。文次第是同法欤。
  立云。又法。以大麦护摩十万遍。得成大长者。
  三云。烧大麦即为长者。
  使云。烧大麦咒之。得大丈夫富贵自在。大麦乌麦也。有皮者是也。
  立云。应以战娜迦其形似荜豆和苏作护摩。一万数为极。无动尊现身奉事。修行者犹如婆誐鑁。得三摩地成。与诸大菩萨得同共山住。
  三云。乞食为活。即于像前念诵五十万遍已。即于夜中取詹木一万段。一诵一掷火中烧之。满已即不动尊自现其身。满行者愿所作皆得成就。行者为如来使者。证三摩地。共诸菩萨同位。
  三轨云。即于夜以詹卜木(云云)。
  使云。乞食念诵五落叉满已。取豇豆箕。长五寸剉之。一万茎点三物烧。于此像前至心烧诵。不动使者即自现身。令行人见。见已即得如来三摩地心。与诸菩萨常得一处。
  私云。战娜迦詹木豇豆箕同异可寻之。皆是同法之所成物也。
  或云。[卄/皐]豆赤小豆也。或云。乃良末女似大利(云云)。
  立云。又一成就惹底花护摩。满一十万遍。得药厕抳来伏徒持明者。
  或云。阇底花。此云一生也。谓一月一实也。此土无此木也。代用一就木也(云云)。或云。
  芦薇花也(云云)。药厕抳(夜叉女也)。私云。其形像如下书(云云)。
  又云。又法以刺木作护摩事业。能止大风雨。复能成众事。
  右事业求愿。其说繁广。各勘本文可见之矣。
  一形像。
  立云。次说无动尊画像仪则法。于袈裟上画圣者无动尊。左垂一索发。左目而现眇。右手操锐剑。左手执罥索。安坐宝盘山。现叱咤喑呜。作怖三界相。其身遍青色。上言袈裟画。或赤或乾陀褐色等绘彩。是名为袈裟。
  三云。次说画不动尊像法。取好净叠画不动尊。着赤土色裙。左垂辫发髻。眼斜视。右手执剑。左手执索。坐宝莲花。盛眉面瞋相。作降三世状。
  使云。若欲作法。应对像前。心有所缘。神应缘感。于好绢上画不动使者。着赤色衣。斜被腰裈子亦赤色。左边一发下垂至耳。左眼微斜看。左手把罥索。右手把剑。直竖剑首。如莲花叶状。剑靶宝剑。于宝石上坐。曲眉嗔目。身赤黄色怒状。令一切众生皆怕惧相。
  右无动尊现身得三摩地成别行像。三经皆是同像也。三文共为第一像。
  立云复次画像法。取死人衣服。画圣无动尊相貌。如前。
  三云。又欲降伏一切恶人者。取尸陀林帛画不动尊。以自己血淡作像色。
  使云。复次别法。于尸陀林中。取死人衣裳。画不动使者。取行人己身血开解(云云)。
  右成就持明仙传为仙中王别行之像。三经说同像也。但立印三昧耶为第二像。使者法为第四像。
  立云。若止诸冤敌。画黄色大身。四面手亦四。口出现利牙。作大暴恶形。遍身成火焰。作呑他力相。所有战阵时。置像于军前。犹如以罥索作摄缚彼相。令使他归降。
  三云。又法。欲禁他军阵众令不动者。于自旗上画不动尊。四面四臂身作黄色。上下出牙作大忿怒瞋怖畏状。遍身火光作呑兵势。行者以旗示彼军众。复想圣者以罥索缚彼兵众。即彼军众尽不能动。
  右所有战陈时令使他归降别行之像。二经共第三像也。使者法缺此像。
  立云。又法。画释迦牟尼如来像。右边画文殊童子之形像。左画金刚手菩萨微笑形。于下画无动大威怒金刚。着种种璎珞严饰身支分。
  三云。又说画像法。中画释迦牟尼佛。左画曼殊童子。右画执金刚菩萨。作微笑面。手执金刚杵。于金刚下画不动尊。种种庄严。即于像前诵五十万遍。然后作一切事业皆得随意。
  使云。先于中心画释迦牟尼佛。右边画文殊师利童子菩萨。左边画执金刚菩萨。作美笑容。手执金刚杵。底下画不动使者。宝璎珞庄严。
  右作一切事皆得成辩通行之像。立印三昧耶共第四像也。使者法为第二像。
  立云。复次画像法。于袈裟上画。应作青黑色发向左边垂。作童子形状。手操铄讫底。或执嚩日罗。眼睛色微赤。威焰光赫奕。坐于盘山上。其山色赤黄。着青色衣服。作孩子相貌。对此画像形。结一切密印。皆悉得成就。
  三云。又法。画不动尊着赤土色衣。左垂辫发。眼斜视童子形。右手执金刚杵当心。左手执宝棒。眼微赤。坐莲花上。瞋怒相。遍身火焰。于像前结所爱乐印念诵。一切皆得成就。
  使云。别画使者法第三。若欲得见不动使者。乃至种种千事万事人间之事皆可称心。当画不动使者。身赤黄色。上衣斜被着青色下裳赤色。左边一髻黑云色。童子相貌。右手执金刚杵。左手把罥索。口两角微有牙出。怒眼赤色。火焰坐在石山上。于此画像前种种结印念诵。皆得成就。
  右结一切印皆得成就通行之像。立印三昧耶共第五像也。使者法为第三像。
  广摄云。一者作一切事皆得成辨通行之像。即灌顶经第四像。三昧耶经第三像。使者法第二像也。二者结一切印皆得成就通行之像。即灌顶经第五像。三昧耶经第四像。使者法第三像也。三者无动尊现身得三摩地成别行之像。即三文中第一像也。四者成就持明仙得为仙中王别行之像。即两经中第二像。使者法第四像也。五者所有战阵时令使他归降别行之像。即灌顶经第三像。三昧经使者法中缺此像也。
  安镇轨云。作四臂大忿怒。身绀青色。洪满端严。目口皆张。利牙上出。右剑左索。其上二臂在口两边。作忿怒印。身处八辐金刚轮内。其轮四外八。三股金刚杵头。轮复有伽楼罗炎。坐大四宝须弥山。
  又云。或金或银乃至铜铁。泥木彩画。身长八指。具两臂身俱摩罗相。其身洪满。其色如金。头发左垂。威容极忿。右持智剑。左执罥索。坐金盘石。炎焰炽然。其焰多有迦楼罗状。
  护世八天法云。中位观四臂。不动忿怒王。两手金刚拳。风地曲如钩。以安口两边。右剑左持索。须弥山为坐。身外现八峰。锐利金刚轮。洪满绀青色。蓬头垂发索。威焰如劫烧。势如蘖噜拏。赫奕无能对。魔罗及钵底。摄怖而奔窜。乘昔大誓力。现兹暴恶形。呑噬诸障恼。安慰修行者。
  私云。此像今文并安镇轨。一面四臂青色。立印轨并三昧耶经。四面手黄色也。
  或云。四面四臂。四足青色。屈二右足。展二左足。倚坐盘石。于光焰中。现种种相。或迦娄罗师子像龙摩竭鱼。或须弥山。或万字或螺形。或金刚杵形。或轮或诸器仗。或诸天宫殿。或梵王形帝释形。或佛菩萨形(云云)。
  里书。
  于此三昧之中。证成应身界明王圣者。名无动明王。为大悲调伏故。设身处于尸陀林中。现可畏之相。其貌青色。有四面四臂四足。拙河修罗皮以为衣服。璎珞镮钏皆用髑髅庄严。其后左垂印赤牙直竖。大张其口。作吸唅呑啖之势。其上二臂。左手在左颐下。其右手在上唇上。其二手舒展上下。如大张口势。其下二手。右手执剑。左手执索。屈二右足。展二左足。倚坐盘石。于毛孔中放百千万亿金刚界光明。焰照曜十方世界。于其焰中现种种相。或作迦娄罗形。或为师子形。或为像。或为龙。或为摩竭鱼。或须弥山形镇压二界。或为万字形。或为螺形。或为金刚界杵形。或为金刚界轮形。或为诸器杖形。或作诸天宫殿或为梵王形。或为帝释形。或为佛菩萨形。于其光焰中复出种种声。或作诸天音等。或似说法声。或赞叹声。或安立世界之声。为调伏故。或雷震之声。如两山相击声。如是种种陵吼之声。皆是无动尊金刚界大悲神力。应顺众生现种种之及诸音声。随愿皆应(可勘正文)。
  已上里书。
  一字佛顶轮王经云。画不动使者。面目瞋怒。左手把罥索。右手当胸邪竖把剑。
  尊胜轨云。三角赤火光中。画无动尊。于盘石上半跏趺坐。一目怒出半。一目似合。咬下唇一边返出。赤发交锁垂下右耳后。画肥满如童子形。右手把剑。左手执罥索。
  大日经云。不动如来使。持惠刀罥索。顶髻垂左肩。一目而谛观。威怒身猛焰。安住在盘石。面门水波相。充满童子形。
  疏云。不动明王如来使者作童子形。右持大惠刀印。左持罥索。顶有莎发垂在右肩。细闭左目。以下齿啮右边上唇。其左边下唇稍翻外出。额有皱文犹如水波状。坐于石上。其身早而充满肥盛。作奋怒之势极忿之形。
  广摄云。空海阿阇梨别行不动法云(私抄)。我身转成不动尊。头上在莲花。头左辨发。右手执剑。左手持索。坐宝莲花。身色赤黄也。遍身在炎(云云)。
  惠云阿阇梨唐本桢像。顶安黑发之七髻也。余唐本桢多安莲花。
  义释云。莎髻。有云水䓗之花。有云水栗之花。有云。莎字和云佐佐女有云。大唐儿女□皆结发。唯有奴婢法。皆蓬之头。头者谓额发截。如日本小尼。左后发面乱垂也。御马舆者多作此形。或有野土良人要作之时。以莎草等顿结顶发。发末垂者赤以结之。风俗呼之以为莎发。又巴子国奴婢之徒皆作辫发。以二分其发。以辫垂之令辨面。呼名为辫发面。大唐或阿阇梨等。为饰尊像顶。安莲花。金缕结发。世人闻其奉使行者本誓。多道顶上莲花为戴行者之足。或阿阇梨依法作黑发髻。是允莎髻之文。
  使者等形像。
  [弟*令]羯罗(唐云能作者)。
  童子者大体如正尊顶发。回毛不耸。莎发不恨出。面目喜怒。礼拜供养神验无比。乘师子势也。着黑衣。顶令在赤莲花。额三道皱文。如十五童子状。左手索绳令执。右手剑令执持。真言。曩莫三满多缚日罗赦[弟*令]羯落战拏吽吒。
  印。不动刀印。
  制吒迦(唐云福聚胜者)。
  其像乘白马。马作骤势。顶下悬铃子。童子五发总。如十五岁儿执裘枝。
  真言。曩莫三曼跢(一)勃驮喃(二)唵(三)迦兰迦罗(四)阿契尾噜上(五)制吒迦(六)枳惹(二合七)娑嚩(二合)诃(去八)。
  使者法云。[弟*令]羯罗者问事也。
  又云。一名[弟*令]羯罗。恭敬小心者是。一名制吒迦。难共语恶性者是。犹如人间恶性在下虽受驱使常多过失也。
  三昧耶经云。又法。若欲成就系迦罗法者。于白月一日日中时。于像前○诵明一百八遍(云云)。俱哩迦龙。
  立印云。又法。壁画剑。以俱哩迦龙缠交于剑上。加持一千遍剑中观婀字(云云)。
  三昧耶经云。又法。画俱律迦大蛇。缠剑上围绕。画火焰(云云)。
  使者法云。若欲使古力迦龙王者。于壁上画一剑。以古力迦龙王绕此剑上。龙王形如蛇。剑中自书阿字。心中亦自观此剑及字。了了分明(云云)。
  圣无动尊决秘要义云。次说矩哩迦(唐云作尊敕)龙王像法。其形如蛇。作雷电之势。身金色。系如意宝三昧焰起。四足蹴逾之形皆张竖。七金刚利针。额生一支玉角缠绕剑。中画●婀字。兼用观心。一一分明。
  若作人相者。面目喜怒。遍身甲胄。犹如毗噜叉王。左托腰把索。右臂屈肘向上执剑。顶上置龙王蟠。立金刚山。又别本云。迦里龙王如天神凞怡之相。头上画出七头龙胡跪仰视。如来令捧宝莲花。
  有先德云。唅?二字斯即定惠之意。亦是剑索。今此剑索转变时现异形。俱力迦龙斯其人也。但言龙者非斯龙也。假借鞘索之所变也。都卢为降伏外道天魔等类故。凡诸明王等之忿怒形龙蛇璎珞。皆是表瞋表偏增之法门也。非实体毒蛇等。俱力迦亦云竭誐佉尔龙。又俱力迦又云大刀。或云剑。若偏举梵语者。可云俱哩迦誐曩。若汉语者。可云剑龙。梵汉并举俱力迦龙。此义追可沙汰之。
  莲花大吉祥天女。
  立印云。以莲花护摩十万反。莲花吉祥天女等能与满愿(取意)。
  使者法云。取莲花十万茎烧之。莲花吉祥天现(取意)。
  决秘要义云。次说莲花大吉祥天像。天身端正。亦白色二臂。画作种种璎珞环钏耳珰天衣宝冠。天女左手持如意珠。右手施无畏。无畏宝台上坐。
  药厕抳。
  立印云。惹底花护摩药厕抳来(取意)。
  决秘要义云。次无动药厕抳(唐云象健神)使者像一身四手。左边上手三服叉。下手把棒。右边上手掌柘一轮。下手把罥索。其身青色。而大张口。狗牙上出。眼赤如血。而有三眼。顶戴髑髅。头发耸竖。如火艳色。顶缠大蛇。二膊各有倒垂一龙。龙头相向。其像腰缠二大赤蛇。二脚碗上缠大赤蛇。所把棒上亦缠大蛇虎皮缦跨髑髅璎珞像。二脚下各安一鬼。其像左右二边。各当作一青衣童子。发髻两角。手执香炉。其像右边作二夜叉。一赤一黄。执刀执索。其像左边作二夜叉。一白一黑。执[弟*肙]执刃形状。并皆甚可怖畏。手足并作夜叉手足。其爪长利。口神性急恶。恐损害人。宜须慎之。
  私云。此像出集经第九大青面金刚咒法。是五方药叉之法也。更可捡之。
  一功能。
  立印轨云。金刚手菩萨复告文殊师利言。善男子谛听。无边功力勇健无边如来奉事是不动尊大威怒王。复有六十万恒河沙俱胝如来。皆蒙教示得成无上正等菩提。复有无量天龙八部等。恒常供养恭敬承事。若才忆念。是威怒王能令一切作障难者皆悉断坏。一切障者不敢亲近。常当远离。是修行者所住之处无有魔事及诸鬼神等。
  又云。复次观自身成就尊形状。以真言文字布身诸支分。一百由旬内所有难调御鬼神所持者皆悉能散坏。又正报尽者能延六月住。
  义释第七释●●●真言云。此是药叉趣摄。世间所传云。属魔诃迦罗。人有受其咒术者。为彼所加持故。亦好食人心故。法花云若吉蔗若人吉蔗是也。凡人身或有黄药。如牛黄之类。若彼遇而食之。便得最上成就。能于一日中周行四域。随意所为。然彼法亦不得无故杀人。要知彼命期。故尽于六月内方得取之。以幻术潜盗其心。更用余物代之。彼虽失常性。犹固未死。要至命期尽时乃散坏耳。●●●●以降三世法门化作大黑神。具大威力。以灰涂身。于旷野中。作法悉召●●●辈而呵责之。以汝常杀人故今当食。汝以方便亦为彼众而呑之。彼等怖畏咸归命佛。然后舍之制令放彼白佛言。我若不食闻者如何自济。佛言。听汝食死人心。彼白佛言。人欲死时。诸大药叉等竞来争取。云何可得。佛言。听于六月间以咒法加持之。至命尽时听汝取食。为调伏彼众令入佛惠故。说此真言也。
  立印轨云。若能于每日诵一百八遍。无动尊常逐修真言菩萨。
  使者法云。此不动使者。毗卢遮那佛之化身。一持之后。生生加护。若求出世无上菩提者。当清净梵行一心精进。当得种种不思议三昧不思议境界不思议神通不思议辨财不思议力用。如是之事证者乃知不可具说。若世间多人世习未断。虽千度触犯种种世业。使者皆许其忏悔。不即舍离。
  台藏三卷轨云。毗卢遮那佛息一切障故。住火生三昧。说摧障真言。为真言行人从发菩提心而守护增长令成佛果。终令不退失堕在非道中。
  底哩三昧耶轨云。无动明王此是如来法身。以大愿故。无相中而现是相。
  又云。三世诸佛皆幻化义现种种身。化他调伏诸众生故。因事立号。号不动尊。又明尊义。即是大日世尊差别有身。以大愿故。于无相中而现作相。
  义释第四云。此尊于大日花台久已成佛。以三昧耶本誓愿故。示现初发大心诸相不备之形。为如来僮仆给使执作诸务。
  同第七云。不动明王是毗卢遮那成辨诸事智。为欲普护一切菩提心遍摧一切大障故。以毕竟无相之身示作如来使形。
  底哩三昧耶轨云。若念菩提心故。即是能除诸障之因。又一切诸障由分别心生。若离分别心。即是净菩提心。由真言行者忆念此心。即离一切诸过。意常思惟不动圣者。即能除一切为障者。
  又云。今此无动明王即是一切智智大菩提心。
  又云。是诸佛之主。
  又云。所谓无动者即是真净菩提之心。为表是事故。因事立名。
  又云。无始无明住地。于诸惑中而得自在。唯除大菩提心。无能伏者。
  又云。一切如来不动菩提心。
  义释第四云。镇其重障盘石不动成菩提心妙高山王故。云安住在盘石也。
  同第七云。不动明王即是净菩提心。大日如来心王。
  又云。净菩提心不动明王杀害诸众生业烦恼寿命时。即生法性真常之命。
  又云。此明王具大威势。普能守护一切真言行人。使菩提心不复动转。令彼所为善业随意皆成。
  底哩三昧耶轨云。三昧耶经中略说出无动明王根本秘要成就一切事业。为欲令诸修行者显发诸佛实智故。三世诸佛应正等觉者。皆由成就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于菩提树下现证最胜三解脱门。具一切智。彼释师子由获无比大明咒藏故。能催伏魔军利乐一切。是故智者安心此门。秘密为行。应当净菩提心。修行此法得成就一切智。我薄伽梵大日世尊。为一切修真言者除障故。住火生三昧。说此大摧障真言。此秘密明威势。能除一切有情种种障难。乃至佛道树以此真言力故。一切魔军无不散坏。何况世间所有诸障。又明此障略有二种。一者内障。谓从自心而生。其类甚多。不可具说。二者外障。从外而生。其类亦甚多。以要言之。皆能除障也。
  义释第七云。今毗卢遮那自教迹中。以圣不动降三世为忿怒明王。以毗卢遮那普遍一切法门故。当知不动尊亦普门成辨诸事。大摧一切障也。啰字门是毗卢遮那大忿怒火。能烧一切世界。使灰烬无遗。今不动尊从此火中生。犹如军吒利尊从执金刚火中生。是故如来住于火生三昧略说。此中障有二种。若从种种外事因缘生者皆名外障。从种种内事因缘生者皆名内障。乃至此中多不知微细之相。如般若魔事品中广说。复次从四住地因缘生者名为外障。从无始无明住地生者名为内障。此不动真言皆能坏之。
  又云。如世人为王使者一切众生无能伤害而隐蔽之。今此明王以承法佛威命行如来事故。乃至莲花金刚手等皆悉不能制之。何况波旬之类。是故行者当念。阎浮提三障重故。常应系念修行也。
  底哩三昧耶轨云。我薄伽梵大日世尊。复为修真言者。说除障之因。一切障法虽有无量。以要言之。但从心生。又由行者过去世随顺悭法故。今世多有诸障。当知亦是从心因缘生也。当知彼悭贪等是诸障之因。若能除彼因。诸障自息。若能除对治。即是净菩提心也。若念菩提心故。即是能除诸障之因。又一切诸障由分别心生。心思有者即是障。谓心中烦恼随烦恼等。若离诸分别。即是净菩提心。由真言行者忆念此心。即离一切过。意常思惟。无动圣者即能除一切为障者。
  义释第七云。不动明王是毗卢遮那成辨诸事智。为欲普护一切菩提心遍摧一切大障故。以毕竟无相之身。示作如来使形。以奉如来教敕故。无能俎坏之者。是故行者常当系念思惟。若有种种诸难起时。但持彼真言密印。自然退散。
  又云。彼真言谓得●字门如来自在力。风与大空三昧和合。彼密印相所谓惠刀。以此三事因缘能于种种法界门遍摧一切障。此即普通对治门也。
  安镇轨云。尔时毗卢遮那如来。为愍念一切有情。常于烦恼苦海之中。流浪生死不出三界受众苦难。为受苦故。展转造作无量。苦业相续不施。我为拔济一切有情。于三界中现威德光明自在之身。号曰不动金刚明王。
  又云。我本先愿不舍众生。常居一处浑同秽浊。悉令清净。
  又云。设有于此大圣尊前歌舞戏笑生轻慢心。此大明王亦不生厌离我施胜福。
  不动八大童子。
  一。惠光童子。形少忿怒着天冠。身白黄色。右手持五智杵。左手莲花上置日轮。袈裟璎珞种种庄严。
  二。惠喜童子。形似慈。面现微笑相。色如红莲花。左手持摩尼。右手持三剑钩。
  三。阿耨达童子。形如梵王。色如真金。顶载金翅鸟。左手执莲花。右手持独钴杵。乘龙王。
  四。指德童子。形如夜叉。色如虚空。面有三目。着钾?。左手持轮。右手三剑鉾。
  五。焉俱婆誐者。戴五?冠。现暴恶相。身如金色。左手执嚩日罗。右手作拳印。
  六。清净比丘者。剃除首发。而着法袈裟。于左肩结垂。左手执梵箧。右手当心持五?杵。右肩现露。持腰缠赤裳。其面貌非若非老。目如青莲。其口上牙于下显出。
  七。[弟*令]羯罗。形如十五岁童。着莲花冠。身白肉色。二手合掌。其二大指与头指间。横挟一钴杵。天衣袈裟微妙严饰。
  八。制吒迦。亦如童子。色如红莲花。头结五发(一结顶上之中。一结额上。二结头左右。一结顶后。表五方五智)。左手嚩日罗。右手执金刚捧。顺恶性之者故不着袈裟。然以天衣缠其颈肩。画像法说已竟。
  私云。八大童子可寻本说(金刚智译)不动使者法奥有忧丘满愿法(注云。右下偈文亦是和尚译出并同时)秘录诸世天部中童子法九云。忧丘满愿法一卷(运仁入不动法笧子之末)其法意云。若有人等。或厄难或求官爵。或见贵人。或有有请觅者。当令烧安悉零陵霍香沉香薰陆五香。若无沈以白檀代之。不得阙安悉及零陵霍香。诵念满十万遍。不得间断。若日促。须愿则多人同念令速得共满前数亦得。满愿咒曰。
  回光菩萨。回喜菩萨。阿耨大天。志德菩萨。忧丘婆丘。清净比丘。唯愿某甲(若自身求富。当自称名姓。为人求者。称前人姓名)。官事得了。死事即休。诸大菩萨。外国罗汉。救济某甲。过度灾难。
  私云。此满愿咒中。八童子中六童子名有之。虽出不动法未既是别法也。不可云不动八童子欤。更问之。

  (本云)承应二年(癸已)十一月朔日。以妙门样御本书写之讫。舜兴。
  元禄十六年七月书之。兜率谷。严觉。不动法中(行林三十九)。不动法下(行林第五十一)(元久二年闰七月一日于正觉院僧房书之)。
  (右太山寺本如此)沙门。
  享保十三戊申年于出云寺书写校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