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五教章见闻抄下卷第三

  一。问。此章断惑者。四种断中何耶。
  二。问。章云。如余别说(文)然者。唐本中无此四字。此章加增是何道理乎。
  三。问。执与障不同如何。
  四。问。十烦恼释名如何。
  五。问。章云。邪师等三因引故此文意如何。
  六。问。善恶无记三性如何有漏之相如何。
  七。问。大乘意通迷别迷。其相如何。
  八。问。章云。此有二义(文)此二释意如何。
  九。问。章云。其所知障○一切皆断。唯是非择灭也。此文意如何。
  十。问。不染无知者。其何物乎。
  十一。问。倍离欲人。真见道位。见修一智合断可云乎。
  十二。问。入真见道(文)一心见道欤。第十六心真见道欤。
  十三。问。依何道理。云倍离欲圣者耶。
  十四。问。八解脱与八胜处同异如何。
  十五。问。于烦恼得与种如何异乎。
  十六。问。章云。其末那俱生行相细故此末那俱生可摄法执乎。
  十七。问。初地已上菩萨。可有种子润生义乎。
  十八。问。章云。若尔何故而有处说(文)然蹑何处问乎。
  十九。问。章云。此二通十地者。是何乎。
  二十。问。今章不释五识相应二障断位等乎。
  二十一。问。章云。如筑即押○广如对法明闇同时喻说等。文意如何。
  二十二。问。章云。又此障法以依心识无性故文意如何。
  二十三。问。章云。五受阴洞达等。其文意如何。
  二十四。问。章云。今此就实已下二释。其意如何。
  二十五。问。章云。不分俱生及分别邪师等三因依可云乎。
  二十六。问。章云。地前伏使现(文)终教意。地前分断二障之义。在之可云乎。
  二十七。问。终教意。初地已上受变易可云乎。
  二十八。问。以顿出离人为喻事。其意如何。
  二十九。问。终教断惑能诠。此经何处文乎。

第二明寄惑显位已下

  三十。问。寄惑显位者。寄显门各于当教中明寄在实义两门欤。为当圣圆教诸教寄在云欤。
  三十一。问。章云。彼肉心者如何。
  三十二。问。三十三僧祇意如何。
  三十三。问。以智障烦恼业三种。配释三身之意如何。
  三十四。问。以三性配三身次第如何。
  三十五。问。章云。阐提不信障使灭已然者。今此使灭者。此不信障。于信一位。种现共断之见。如何。
  三十六。问。章云。外道我执障○为我德因若断我者反可得无我何为我法乎。
  三十七。问。以独觉行为障意如何。
  三十八。问。佛果四义(文)必限四义欤。
  三十九。问。大悲行者。依何生乎。
  四十。问。方便生死。因缘生死前后如何。
  四十一。问。有有生死者。其意如何。
  四十二。问。四定者。其相如何。
  四十三。问。章云。一切欲缚复微薄等文意如何。
  四十四。问。无色相应惑。如何云有缚乎。
  四十五。问。色烦恼等者。是何烦恼乎。
  四十六。问。今章于第十一寄显门。正断烦恼障种子。至第七地断尽欤。如何。
  四十七。章云。心习已灭无明亦除(文)抑此已灭者。指前地灭云已灭欤。以当地灭云已灭欤。
  四十八。问。今章邪思惟所起烦恼相。以何种所起感品。为彼分别起行相乎。
  四十九。问。章云。七地已来。寄有现行(文)此文意如何。
  五十。问。始教意。以十重障为实义如何。今云寄显乎。

第七二乘回心已下

  五十一。问。此章来意如何。
  五十二。问。章云。一切二乘。皆无回心然彼俱舍婆沙等意。加行中前暖顶二善根位。二乘种姓转得成佛种性说。然者如何可云皆无回心。
  五十三。问。法相宗意。定性二乘入无余位。情非情中。是何所摄乎。
  五十四。问。章云。悉有佛性力为内熏因故等。四因更是祖师自立欤。四因皆圣教中在依凭也。
  五十五。问。章云。乐着三昧者。是灭定欤。
  五十六。问。于二乘类者。以独觉为最极利根机然以声闻为一念回心类。声闻岂利于独觉乎。
  五十七。问。章云。生灭度想当入涅槃等相宗学者。如何得心乎。
  五十八。问。入无余间是何土耶。
  五十九。问。一念回心者。一念回心云事欤。无余时分一念也云事欤。

第八佛果义已下

  六十。问。章云。亦无常以离不离等此文意如何。
  六十一。问。章云。遍一切所知抑四遍中何乎。
  六十二问于法身论常无常二义。然以随缘赴机义为无常者。报化等无常如何异乎。
  六十三。问。章云。若尔如何得说非一异耶问。上何文蹑来乎。
  六十四。问。章云。明好者○相与好不同如何乎。
  六十五。问。章云。或约报身说八万四千○及终教等说然既所谈佛身说实报身者。界内界外各别也。如何就相好成一同义乎。
  六十六。问。章云。答此亦有二义○此二释意如何。

第九明摄化分齐已下

  六十七。问。小乘教意。立三身佛可云乎。
  六十八。问。百亿须弥者。是一三千界之量欤。
  六十九。问。三千界者。约竖建立之。约横建立之欤。
  七十。问。章云。若三乘中。法性土及自受用土。今此不说如何广就法身自受用土不显大小差别乎。
  七十一。问。终教意。梵网所说叶上释迦。化身如来也可云乎。
  七十二。问。智论所说。五色世界。何土以为常途一佛世界土乎。
  七十三。问。十重世界海者。于三千界外建立之欤。于三千界内立之欤。

第十佛身开合已下

  七十四。问。章文云。或唯如智为法身尔者。直以智为法身者。自受用如何异乎。
  七十五。问。金光明经。以四智为能摄摄三身。文义未勘之。抑指何文乎。
  七十六。问。章云。此二句如性起品说尔者。此二句同别二教中何乎。

第六断惑分齐已下

  一。问。此章断惑者。四种断中何乎答。以自性断为本。兼通四断也问。四断之相如何答。一自性断。谓自性性可被断惑也。谓根本烦恼随烦恼等是也。二相应断。谓八识心王心所等是也。识相应烦恼断。此烦恼随心王心所所断之义在之。三离缚断。谓有漏善法。谓四禅八定等也。是则有三。一缘彼烦恼。二引彼烦恼。三杂彼烦恼是也谓有漏善缘善起贪等事。准思之。四不生断。谓如无想定等(文)是三断之事。义灯第一云。佛地论等。据三断故。若所发业并所得果。故不相违。若根本随惑名自性断。若所发业名相应断。据不善业作如是说。若其善业亦缘缚断。若所得果名离缚断。由自性相应断显有余涅槃。由缘缚断及不生。故显无余涅槃四断事。司第五云。断有四断。一自性断。二相应断。三缘缚断。四不生断。言自性断者谓本随惑。性是染故。及不善业。业虽是思。如似五见。非相应断。相应断者。有漏八识五遍行全别境不定二各少分。自性非染。由与惑俱。断相应时。心等解脱故。五十四云。又后诸识自性非染。涅槃经亦云。断相应贪等名心解脱。又五十九云。从彼相应及所缘故。烦恼可断。然所缘断。或不生断摄。以无境故。或即不生。又由相应烦恼断故。不为境缚名所缘断。故彼云相应断。已不后缘境。故从所缘亦说名断。缘缚断者。一切有漏不染行法。不生断者。恶趣异熟无想定等(文)探玄第十有释。探玄记第十三。论断义者有其三种。一自性断。谓诸烦恼及相应心心所。不善有覆无记诸染污。见修道生。惑种永断。此中心王遍行别境。性非染污非可断法。与烦恼俱名相应缚缚断烦恼故。说名为断。二离缚断。谓有漏善无覆无记。通色心等。非正违有性非可断。由断六识缘烦恼故说为断。三不生断。谓此见道断见惑也。舍外道身。所依身。所依身无。即无想定。有无想报。并永不生。又招三恶道总报恶业。皆非根识亦名不生。三恶道报无根○郁单越等。亦皆不生。畜生饿鬼别报善业所依果无。亦不生也。此上且约初教说之问。缘彼经彼杂彼不同其相如何答。同略不释小乘事。是何道理乎。答。一义云。大乘异小事。无疑故也。一义云。三乘中。不共声闻断惑。大都同小乘。故略不说也。
  二。问。章云如余别说(文)然唐本中。无此四字。尔者。此章加增。是何道理乎答。如问。宋本中无此文。然梅尾有镜惠房方云人。此僧为渡圣教于我朝陵海路入唐。然临五教章讲说之庭。听闻彼谈义之处。若依小乘。若依三乘之章文言。深烦了简。依之。彼仁。日本国。语有如余别说四字事。宋仁闻此说深信用之(云云)问。三乘断惑之内。摄顿教欤答。师云。三乘名虽通始终二教。是存三故。今殊专就之云若依三乘也。顿教是泯二之教故。存三义犹以始终二教为本也。
  三。问。执与障不同如何答。执是别境心所中。第五慧心所也。于此慧心所中。以分位善慧恶慧两别假立也。此二位中。恶慧以为执也。障是贪嗔痴慢疑。以之为本也。是障非执欤寻云。若尔者。三见等是执非障欤。若非障者。十烦恼时。如何属障乎答。执即是兼障故。十烦恼时属障也。障更不可兼执。贪必障无贪故也。若不障者不可名贪。故障义要不可兼执也。依之护法论师意。执障各别故。执限第六七二识。障广前五识通也。然执义不通前五识也。但安慧论师意。执障即一体得心故。障既五识通。执随通也。依之彼论师意。能变计通八识得心也。师云。于中四种已下。分别俱生分别也。五识后起已下八识相应亦分别也。以嗔唯不善已下善染污无记三性分别也。此分别俱生已下。三界分别也。
  四。问。十烦恼释名如何答。折薪记第四云。总有下。此总明分别有十种。若别明者。即十通分别。六唯俱生。谓贪·嗔·无明·慢·疑·身见也。若小乘教。唯四俱生。除身边二见也。一贪者引取无厌故。二嗔者忿怒不息。三无明者。迷闇不了故。四慢者自恃凌他故。五疑者犹豫不决。六身见者。于身执我我所故。七边见者执心为断常故。八邪见者拨无因果故。九见取者执劣为胜故。十戒禁取者非因计因非道计道故。又前五名钝使。后五名利使(文)。
  五。问。章云。邪师等三因引故此文意如何答。前五识中。先眼生有九缘中。以第六识为明了依。如五识生起必假第六之义。今五识所起分别第六识中所起。邪师等三因依所起五识烦恼名分别起也。于五识中者。无计度分别故。第六依分别起也问。若依第六三因。他五识中。起分别云者。同依第六三因。第七识中可起分别起烦恼乎答。师云。前五识必是有间断故。第六为明了依。五识中得起分别也。第七一类相续无间断故。分别不起也问。四依相如何答。师云六卷私记有释可勘也。
  六。善恶无记三性事。唯识论第三云。覆谓染法。障圣道故。又能蔽心。令不净故又云。记。谓善恶。有爱非爱果。及殊胜自体可起别故。此非善恶。故名无记同第五云。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有漏之事。又云。谓异生类三性心。时虽外起诸业。而内恒执我。由执我故。令六识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文)又云。虽由烦恼引施等业。而不俱起故。非有漏正因。以有漏言表漏俱故。又无记业。非烦恼引彼复如何得成有漏。然诸有漏。由与自身现行烦恼俱生俱灭互相增益。方成有漏。由此熏成有漏法种。后时现起有漏义成。异生既然有学亦尔。无学有漏虽非漏俱而从先时有漏种起故。成有漏于理无违问。第七与六为杂染依。增益于六。六识如何增第七。益有二义。一者增长二者不损。若增益起有漏时。设虽不能增长第七而不损害。非如无漏起必损彼不名增长(文)。
  七。问。大乘意。通迷别迷。其相如何答。论自有释。唯识论第六云。然迷四谛。苦集是彼因依处。故灭道是彼怖畏处故。别谓别迷谛相有总有大别。总谓十种皆迷四谛相起。二唯迷苦。八通迷四。身边二见。唯果处起(身边二见多计有漏法故)别空非我属苦谛故。谓疑三见(身边邪三)亲迷苦理二取(戒取见取)执彼三见(身边邪)戒禁及所依蕴为胜能净。于自他见及彼眷属。如次随应起贪恚慢。相应无智与九同迷。不共无明亲迷苦理。疑及邪见亲迷集等。二取贪等准苦应知。然嗔亦能亲迷灭道(嗔无漏缘故。迷无漏之谛理)由怖畏彼生增嫉故。迷谛亲疏粗相如是(文)问。小乘意。别迷之相。如何答(云云)折薪第四。三曰。何下答中。一门惑力渐宽故。通障一切。二以能迷故义通。故障一切能迷义通具如上解。此拣小乘不通一切也。如小乘中云。集灭除三见故。能迷义不通也问。何故小集除乎答。如集灭二谛。除身见边见戒禁取者。由身见唯缘有漏苦果生。集谛体是业烦恼。是有漏因。灭谛体是无漏理。是无漏果。皆非身见所缘境。而边见随身后生。身见更无亦边见无也。戒禁取依身边二见。二见更无亦无戒禁取也。又道谛除二见者。谓道谛体。是无漏因。亦非有漏果。故非身边二见所缘境也。却戒禁者。经是不缘身边二见起。俱缘道谛下邪见而生。谓邪见以拨无八圣道支。然后戒取执为真道。此是非道计道也。前小集灭下邪见不得生戒取者。以集灭下邪见唯拨无二谛。然此是非道计道故不生也。更小乘能迷不通一切境故。不同回心也(文)颂疏第二云。第二苦谛。有十烦恼。集灭各七。除身见边见戒禁取也。道谛有八。除身边见。四谛合成三十二。上二界除嗔有二十八。谓四谛下各除嗔故成二十八上二界各有二十八。今成五十六。兼欲界三十二成八十八(文已上见惑修惑四除五见疑也上二界修道时除嗔也)已上是小乘别迷文相也。欲界四谛十七七八。如何可勘之八。问。章云。此有二义此二释意如何答。初第一释。贪等烦恼行相应故。约能迷显不尽也。次第二释者。唯识心一切境界所缘广故。随所缘境。能迷烦恼。行相广事释也九。问。章云。其所知障。诸趣寂者入无余时。一切皆断。唯是非择灭也此文意如何答。非择灭在二色。一者如无住涅槃修生智以起择力所灭之也。然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者。所显后涅槃故。非所生后。是故是云非择灭也。二更无所依同时顿舍故。所依阙故。能依亦不立。今二乘入寂之位。所依八识皆断尽故。能依智障随不立。更是非择力灭。是故云非择灭也问。二乘无余体。即是非择灭欤答。师云。有余无余二涅槃。俱是以生空之理为体故。于涅槃不可有不同也。是故。今非择灭者。望所知释之也。
  十。问。不染无知者。如何解乎答。是即以定障为不染无知也问。如初禅定领受下劣定。生爱味故。以此劣受之云乎答。十烦恼相应受等。既是烦恼障故。慧解脱所断属也。今以解脱障无知。是非烦恼相应受。以此相应下劣受执为实涅槃等。是皆是依邪师等烦恼所得故。分别惑断彼无想定等断也是云相应断也问。此定障者。即是所知障欤答。师云。所知所摄。此下劣受清凉少执所知释也。
  十一。问。倍离欲人。真见道位。断见惑之时。兼断修惑者。以见道一智合断之欤。为当别起修道智断之如何答。此在三师义。然以见道一智合断义。以之为正义也问。抑合断之者。第十五心无间道位合断之欤。第十六心解脱位不断之欤答。师云。第十六心合断也寻云。何位故无间道位不断之乎答。十六心是俱见道。第十六心是更属修道故。于此位断之也问。若第十六心。属修道故断之者。只第十五心起见道智断见惑。第十六心修道智起断修惑义也。若尔者。更是一智合断义非欤答。无间。解脱。第十五第十六心不同。同是见道十六心故。俱是见道智也。是故云合断问。依前生已伏之惑。于现身上。虽不伏前六品惑。正入真见道位。得倍离欲之义可有乎。答。不可然。有漏智劣故。隔生者已伏惑并起故入见道。不可得倍离欲也。
  十二。问。入真见道(文)一心见道欤。十六心中第十六心名真见道欤答。师云。若依杂集论意者。十六心中。第十六心一刹那名真见道欤。是小乘随转义也。若依唯识论意者。一心真见道入真见道释也问。依唯识论意。于一心真见道中。合断修惑者。无间道断欤。解脱道断欤答。师云。无间道可合断欤寻云。准杂集十六心见道。无间道断见惑。解脱道可断俱生惑欤答。第十六心是属修道故。解脱道修惑合断也。然若依一心真见道之时。设解脱道断之。滥属修道之义。是故可准例杂集道理。若尔者一智合断者。一心见道义。无间道位见修二惑可合断也。
  十三。问。依何道理。云倍离欲圣者耶答。师云。见惑伏时。兼修惑伏故。可入见道时。即断倍离欲也。意犹见惑取。俱生惑断故云倍离欲也问。顿出离人断惑。三界九九品见。顿断三界欤。三界相望三九品见。顿断三界也答。师云。更今章云三种九品。知是三九品。见顿断三界渐除九品也问。章云。若尔何故有渐断者。云上渐出离人欤。顿出离中。举渐除问之欤答。师云。是上渐出离人就此问起也问。顿出离人依地限初未至定欤。通依四根本可云乎答。若依杂集等论者。先限初未至定欤。师云。通虽依五地。彼论先举五地随一初未至欤。然者通可依四根本定欤。大乘阿毗达磨(此云对法也)杂集论第十三云。复次。如说预流补特伽罗。此有二种。一渐出离。二顿出离。渐出离者。如前广说顿出离者。谓入谛现观已。依止未至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品品别断唯立二果。谓预流果阿罗汉果。品品别断者。谓先顿断欲色无色界修道所断上上品随眠。如是乃至软软品。顿断三界者。如见道所断。非如世间道界地渐次品品别断。此义以何为证。如指端经说。诸所有色乃至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广说。乃至若远若近。总此一切略为一分一团一积一聚。如是略已。应观一切皆是无常一切皆苦。乃至广说。依如是观但可建立初后二果。由此二果如其次第。永断三界一切见修所断烦恼。无余所显故。不立第二第三两果。由此二果已见谛者。唯断欲界修道所断。有余无余所显故。又仍如是顿出离者。如来于分别经中。预流果无间。即建立阿罗汉果。如是补特伽罗。多出现法。或(第二释)临终时善辨圣旨。设(第三释)不能辨由愿力故。即以愿力还生欲界。出无佛世成独胜果。设不辨者。未能无余离诸欲故。即以愿力生欲界者。彼能速证般涅槃故表无表章云。若依色界六地无色下三种。预流果超证第四果。犹如刈竹。横断烦恼。于欲界中修道烦恼。有断对治。余名远分。虽有经说依未至地得此初果更不进修上无漏义。非定唯尔。可如前说。不尔无色无断对治(文)若依此释者。顿出离人断惑依地。可依九地欤。但可寻之问。非执所知者。是何耶答。
  十四。问。八解脱与八胜处同异如何答。折薪意。约所观云八解脱。约能观云八胜处也问。八解脱通有漏欤答。有漏位云八辈者。不云八解脱也。无漏位修云八解脱。
  十五。问。于烦恼得与种子断如何异乎答。烦恼得。更过去藏谢永可生功能无之。是故作用止处断得云也。DE种永芽可生功能息如。然一向无云非也。大乘种子断者。直是种断故也。是功能休非谷种断如。
  十六。问。章云。其末那俱生相细故此末那俱生可摄法执乎答。师云。末那法执不相应者。依安慧论师义故也。然今章。以护法正义为本故。于第七法执可相应欤问。抑依何。当章依护法正义知乎答。安慧论师意五八二识限法执相应释故。然今章主。于前五识贪嗔等烦恼相应释故。知是依护法论师义。不依安慧义云事分明也。若尔者。当段释。一彻依所法正义。于第七识法执相应可得意欤问。至相孔目章中。第七末那。更不起法执释如何答。孔目意章主心少可异欤。
  十七。问。初地已上。菩萨可有种子润生义乎答。章更释或现或种。皆得自在故。初地已上。自在可有种子润生义也。七地已无。若现行。若种子。随菩萨意力。自在可润生也。章云。其所知障皆后起起。或于前地起师云。文默如此(云云)一义此或字下心随可书也。若尔者。后地起惑。于前地起也云义。唐本云后地惑于前地起各各在理者欤。
  十八。问。章云。若尔何故而有处说七地已还起有漏心等耶然者蹑何处问乎答。义苑记心依上或现或种地地别断释蹑问也。是就所知障地地别断所起问也。师云。此问意。若地地别断者。十地间能治无漏相续不可有间断说置。若尔者如何言圣教中七地以还起有漏心说耶问也。答中若望第六识相应烦恼障为有漏者彼既留故即似有漏更不断。不成能治障。是故地地别断无失。若约所知障者。第六相应障治更相违故地地断之。是实有漏故。起无漏能治断之也。是障治更相违为由。实有漏断之也然末那相应二障。十地间障治更不相违故设。是实有漏不成能治障也。所诠第七相应二障。或智不相违故。设现起不可成因智障欤。若望第六相应烦恼。似有漏故。地地别断无障碍。若望第六相应智障。障治更相违故。地地别断更无失。若望末那二障时。障治未敌对故。不障能治道故。于第六相应障或现或种地地别断。更不可有相违者欤。师主义苑意。今章问起由致称。然随此趣今答如此可得心欤云私臆说也。但直可见彼义苑记释也。师云。所诠此记意。于有漏为释有似实不同故。经问答起计也。
  十九。问。章云。此二通十地者。是何耶答。义苑意。以第六相应所知。此二通十地释也寻云。上更云。若约第六识中。烦恼障为有漏者。彼既留故即似有漏。若约所知障为有漏。即实有漏(云云)是下此二通十地释。若尔者。约二障释见答。义苑了简。不顺文相欤。然彼记心。若约二障者。故两似有漏限七地已还。不通八地已上故。此二通十地释难得心取置。约六七二识所知得心欤。一义云。若尔。何故等者。初地已上。自在能断留故不断释蹑所发问也。若于初地已上自在能断留者。何故有圣教中起有漏心说耶问也。答中圣教有漏说似实不同。若初地已上。望第六相应烦恼非有漏也。若尔者。设有漏心说似有漏故。上初地已上自在能断留故。不断释不可违故无失。若望第六相应所知。及第七相应二障二说有漏者。即是实有漏故。从本望之不释自在能断。故全是非相应次此二通十地者。次上若约第六识中烦恼障为有漏者。彼既留故即似有漏。若约所知障为有漏。即实有漏此二通十地。释也。然八地已上。虽无似有漏现行约种子故。此二通十地义。更无相违也。
  二十。问。如何今章不释五识相应二障断位等乎答。五识相应微弱故略之也。此五识相应二障十地间更不起能治道。至金刚心位可断之也。末那相应之二障。至金刚心满始断之也。
  二十一。问。章云。如筑即押押即筑等广如对法然广勘彼论。虽说闇明同时喻说。未见如今章如筑等文。尔者如何答。义苑记意。今章喻说。是传者误也。对法中更无此喻故。知是今章传者误如筑等释欤。尔者。如本论。可说明闇喻也(为言)一义师云。宗家探玄义释中。说二喻中。第一如今章。如筑等喻说也。第二释。说明闇同时喻故。知是今章非误欤。如此释了。广如对法论等释故。彼论意可含二喻意欤。
  二十二。问。章云。又此障法。以依识无性故此文意如何答。就此文有二意也。若约种子者。一切烦恼种子。依第八本识故。一切烦恼种。即无自性也。若约现行者。一切烦恼随烦恼等心所。皆是依八识心王立故。一切烦恼现行等。即无自性义也。心所依心势力生故释如是也问。章云。又此障法已下文意如何答。此上即缘集断义也。即相成就断惑也。此下即是当不生断义。是里成就断惑也。前相成就断惑当教初门也。后里成就断惑当终教门也。
  二十三。问。章云。五受阴调达等者。文意如何答。师云。五受阴者五蕴也。此五蕴执取故云受也。不生灭是无常义。五受蕴调达空无所起是苦义文如上记也问。依有余无余二涅槃。于断烦恼义论不同欤答。入无余位烦恼业。如灯光灭尽也。有余涅槃位烦恼灭。世间种燋如问。章云。楞伽文亦如上说上所引楞伽文中。无如此文如何答。指事意上字误也。可作下字。下楞伽味着三昧乐等文指也。得意也寻云。抑楞伽味乐文。岂是但能折伏一切烦恼义答一义云。折薪记意楞伽经。
  二十六。问。章云。地前伏使现终教意。总于地前分断二障之义在之欤答。义苑意地前伏现者。意兼断释也。加之笔削记意。地前十住已上。于所知障分许断义也。于所知障更无润生义之故断之。然于烦恼障者。有润生摄化等四因故。留不可断之也。师云。但正断惑义地前谈之事难信用也。
  二十七。问。终教意。初地已上变易者。见道初入心位受变易身欤。如何答。师云。真见道位是分段身。此人法二空。无漏本智起以后起缘事后得智心。此无漏有分别者。为能感无漏业受变易也。初见道位无漏智。是根本智故。不可成生死能感也问。入寂二乘。回心以后变易时无漏业者。是何乎。师云。回心以后。先所说得二乘无漏以为无漏业也问。于初地二障顿断者。以何为缘可受变易乎答。以习气可受变易也。法相所知障为缘义付三义。一义不执菩萨有情实有无由发起孟利悲愿故。以所知为缘义一义所断缘义也。意为断所知受变易所依故所知障为胜释也后二义。可通性宗心欤。若尔者。地上变易以后二释为缘欤问。宝性论中。有地上摩诃萨文欤答。师云。总论中无地上摩诃萨文也。余论在之欤。
  二十八。问。以顿出离人为喻事。其意如何答。师云。于初地烦恼障断尽者。诚堕二乘地道理可有。然不限烦恼一障。所知障正使断尽故。可堕二乘地之道理即无之辨。前六品断顿出离。如不立第二果名。其故上界烦恼同断尽故也。此菩萨更断所知。不断二乘地。上界烦恼断尽。如不得一来果也(为言)。
  二十九。问。终教断惑能诠。此经何处文乎答。今经十地法门。离言离相故。金刚藏闭口。是故三止五请。因此请所说法门。同相不同两门。同相者。生佛无二义。不同相者。生佛差别义也。此生佛差别中非初非中后等断惑差别说论主正判之。前中后取故释。依之。我祖经约相翻说断而不断不断而断二义。论约相续说断而不断不断而断二义也寻云。断而不断一义云相翻门。不断而断义边云相续门也答。师云。不尔者也。断而不断。不断而断二义。可通相翻相续二义也。章云。如虚空本来清净可训也。末疏皆如此文就得心释也。

第二门寄惑显位已下

  三十。问。寄惑显位者。寄显门各于当教中。明寄在实义两门欤。为当圣圆教诸教寄在云欤答。今章寄惑显位总标中。可含此二义也。以此两门意。十八内寄显可交合也问。初住已上。入生空位事。本业经中。全无此文。然者如何答(云云)。
  三十一。问。章云。彼肉心者如何答。一义。于一惑分粗细不同。彼肉心也。一粗分。二细分。三极细分不同也。然者。于一切惑。约粗细可分彼等三种者欤师云。此义意。于一贪烦恼。可有此三重也。一义云。俱生皮烦恼云。分别肉烦恼云。所知障心烦恼云也。孔目章意也。一义云我所皮烦恼云。执我肉烦恼云。所知障云心烦恼也寻云。就第二义初僧祇断俱生寄事道理不得心如何答。抄云。第二义如难寄三僧祇初僧祇断俱生事难得心欤。
  三十二。问。三十三僧祇意如何答。地前三贤以为三僧祇。于十地一地各有三祇故。十地论三十僧祇在之。于一地以皮肉心三心。为三僧祇也问三所者何乎答。地前是二障粗分也。初地是二障细分也。如来地二障极细分是也。此折薪记意也问。二障三所当事。是始教实义也。何为寄显乎答。就三位相。明二障断惑者。专是始教实义。然今为寄显事。以三所二障。显地前地上佛地三位。故为寄显门也问。伏藏者。地前也云事。诸师更无异释。然今起事心者。他师与烦恼相应心以名起事心。今以第六识名起事心是何道理乎答。第六识是计度分别识故。托事起分别。故云起事心欤。所诠经文不分明故。祖师随义配释边边在道理欤寻云。起信今章不同。如何。可得心乎答。今章约三能变识三位寄显也。然起信论。望生住灭三相。寄显位故。今章与起信。祖师意乐。依边边道理释之计也。更强不可为和会也随以三身配三位事。专是寄显门意也。问。章云。直显三身此文意如何答。于此门者。直于佛果位。建立三身故。前门菩萨所观化身报身等义异也。是故今直显三身也。
  三十三。问。以智障烦恼业三种。配释三身之意如何答。一义云。本末相依次第也。我执必依法执而起故。依智障本起烦恼。依此烦恼造业。故从细至粗次第。依之以翻智障义配法身以翻烦恼障边显报身。依翻业障义成化身也一义云。于二障障二果事。经论在不同。一智障障菩提。烦恼障涅槃(一说)一二障各障二果一智障障涅槃。烦恼障菩提如此三义不同。是故断所知障证法身。断烦恼障证报身。业障断业成化身也。然者。今金光明经说。依第三义所论也。
  三十四。问。以三性配三身次第如何答。约粗细不同。配三身也。圆成是不生不灭故属法身。依他是因缘门法门故属报身也。报身答六度因所成法门故。因缘义等故。依他属报身也。变化是无而忽有法故属化身也。化身是更为利生所现。化身色相皆是随情安立故。无而忽有佛身也。果故遍计属化身也问。章云。以迷三无性所起烦恼然彼经说三性。未说三无性。如何云以迷三无性乎答。一义云。无字误也。可云以迷三性所起烦恼也。一义云。若不觉此三无性理者。必迷三性故。今章云以迷三无性也。
  三十五。问。章云阐提不信障使灭已然者。今此使灭者。此不信障于信位一位。种现共断之见如何答。一义云。于地上更断四障习云。准知。地前四障种现共于地前断之欤寻云。设何寄显也于地前直断二障之种现云事。更不是信用。如何答。可寻之。一义苑记意。使灭者。现行伏灭也。若尔者地前伏断四种现行也寻。抑如此义者。地前伏四障现行。地上断四障习气云。若尔者。种子是何位所断乎答。
  三十六。问。章云。外道我执障○为我德因若断我者翻可得无我。何为我法乎答。我执我者是小我故。以自他差别为本。然今断小我者。得涅槃大我故。以自在之义。为我德因也问。破虚空器三昧者如何答。虚空器破三昧得心也。如虚空断空无物成万物所依。以二乘沈空喻。为实涅槃也。今以此三昧沈空涅槃障断也。
  三十七。问。以独觉行为障意如何答。独觉开觉后。以前初发心不依教力。无习学功故。若受信心施现千八变。令众生生信心也。于身上下各于火等是也。是皆自调自度障故。深违大悲行。是故今断之也问。以四因行土属四位。正何经文乎答。仁王经。以四报正属四位故。以此分明诚说。准知以四因四行配属四位欤。
  三十八。问。佛果四义(文)必限四义欤答。四义即如今。佛子五义云事。以佛事者喻父。以见佛者喻种子也。然今四义者。父种子合为一义故也。
  三十九。问。大悲行者。依何生乎答。师云。全依何生依金刚生也。然菩提心依何生依大悲生也。其大悲益者。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义也问。章云。毂辋辐轴如其次第(文)然者。今此喻说。上四障如次可配乎答。一义云尔也。更云。如是次第故也。一义云。此毂等喻以四障合计也。必是次第不得心。不可有相违也。
  四十。问。方便生死。因缘生死前后如何答。本经说以所知障为方便生死。寄初二三地。以无漏业为因缘生死。寄四五六地也。然今以因缘生死寄初二三地。以方便生死寄四五六地也。就此次第。诸记同传者误得心也寻云。密严疏中。释四种生死。次第全如今章。岂彼疏亦误云乎答。师云。若成此义师意。彼疏又误云。更不可有相违者欤。一义云。于无漏业所知障。可有亲疏二义也。既初二三地。是同世间说故。为世间为能生因缘义。所知障亲。无漏业即疏也。望此义。今章以所知障名因缘生死。以无漏业名方便生死也。是祖师得经意。以义释之也。是故只因缘方便得名不同。其义不可劳也。经以无漏业为因缘。寄四五六地。今章以所知障为因缘。寄初二三地也。是以密严疏中。四种生死次第。全如今章。岂同彼疏又误也云乎。当宗意。真如为因。无明为缘义。然望流转生死义释成时。宗密释真如为缘无明为因如是也。此释为生死为亲因。亲因无明亲故。无明为因得心义全今章证据成也。凡宗意总随文就义两释。若依随文意者。全如经文可说之。若依就义释意者。以智障为因缘生死。可配属初二三地也。无漏是出世因故。为世间因缘义即疏也。是故以无漏业名方便生死。寄四五六地也。
  四十一。问。有有生死者。其意如何答。折薪云。上有者。能感业因。即分段生死。十二因缘时已润六支。必可感当有义治定。所熏成业种等如。下有所感果报也。十二有支中。生支取为下有也。三十计生支所摄也。重意。依能感有感所感生支有。故云有有生死也问。无有生死者如何答。因圆果满。等觉究极取为无有也。变易果报念念衰老故。且无住相。然今章云。生死永尽故云无有(文)是释且付无有生死中。举究极显无明计也。衰变位非云无有生死也。师云。梁摄论者。即第十一当文也。有有生死事。会解记。决择记有释。
  四十二。四定者。其相如何答。折薪第四云。言大乘光明三昧等者。虽此全依摄论。而梁论所释文广。今更依唯识第九□□第释之。唯识云。一大乘光明定。谓此能发照了大乘教理行果。智光明故。梁论云。此定能破一阐提习气无明闇。是闇对治故名光明。此定缘真如实有易得无量功德。故能破一阐提习气。即是方便生死障。于大净由破此障故。得大净果。释曰。章云因缘生死者。然诸经论中。皆云方便生死。即是传写之谬尔。二四五六下。言习福德王三昧者。唯识云。集德德王定。德此自在集无边福。如王势力无等双。故梁论云。能破外道我见习气。即是因缘生死障。于大我由破此障得大我果。复次一切善法。依止真如。集一切善法名真如。为集福德。此定于真如中。得自在名王。三七八九地下云贤护三昧者。唯识中名贤守定。谓此能守世间出世间贤善法故。梁论云。能离声闻怖畏习气。即是有有生死障。于大乐果由破此障故。得大乐果。此定缘真如为菩提体。故不离智。能引诸定及通惠故。以定为体。四十地下言首楞严三昧者。清凉云。此云一切事毕竟。若唯识名健行定。谓佛菩萨大健有情之所行故。梁论云。此定觉十地菩萨及佛。有四种胜德故名首楞严定一无怖畏。由得一切智故。二无疑。于清净众生见自身无碍等故。三贤实功德。恒在观无散乱故。四王胜能能。破无明住地障故。具四德人。于此定能得能行。故名伽序(已上释名如上云云)。
  四十三。问。章云。一切欲缚转复微薄等文意如何答。折薪第四云。此约世出世间二位。以分正使习气若终教正义。正使初地尽。地上直除习气。今约寄显故。四地已去方除残习。故云三地终心等也。何以下征释可知。是故下引缠欲色有三缚。即是三界修惑烦恼障正使。一切无明缚即修惑所知障正使。四缚皆云转复微薄者。对见惑粗重为言也。由见缚者先见道已断故。今修二障皆不云断。但云转复微薄。尔此不同前引无性摄论云修道位中转复清净。以得约初地断正使故。地上转净。即是习气。此中三地末方除正使。四地已去。方除余残。故不同也○欲缚是欲界修惑。色缚是色界修惑。有缚是无色界修惑。故云断一切修道等也。言及彼因者。彼字指上三缚。以三缚云因即三缚种子也。言同无明习气者。以无明即经中无明缚。言习气者。此是所知障种。大约残习也。言皆悉微薄远离者。不分二障。通有四缚。若种若现。一时微薄远离。此释经中微薄之言。此中微薄。非是微薄习气。但说远离除断。故云微薄。尔而不直云断灭者。对前见惑粗故。所以云诸见缚者。初地见道已断故也问。折薪。非微薄习气。但说远离除断。故云微薄此说了简如何答。师云。此说意转复微薄言。约能断智得心之欤。若尔者。欲缚转色缚转有缚转者。正是于所断也。断此三缚能断智处。惑体不相应故。智微细。成惑体薄寻云。业种于第七地断之乎答。业种于第七地断之也。上云。色心烦恼。及彼果报者。及言兼业种断云事也寻云。七地以还灭三界色心二习果报(文)若尔者。此释意。七地已还色心二种习气断见如何答。色心二习者。是习气非也。是色心二烦恼种子以云二习也问。
  四十七。问。章云。心习已灭。无明亦除抑此已灭者。指前地灭云已灭欤。以当地灭云已灭欤答。师云。以当地灭云已灭也。其故正本经中。第十地所断说云。二习无明。今已灭尽。知(文)是已灭言。限当地可得意也。今章云。八地色习无明尽者。于第八地。色习已灭。无明亦尽云此文意也。今略云色习无明尽也问。十地二习无明灭尽更色心二习烦恼。上如次于八九二地断尽云。如何又重于第十地断二习烦恼云乎答。师云。于此第十地。非断二习也意。前八九地更所断二习烦恼。所依无明。于此第十地中断云事也问。第十二寄显中。不得不见等者。何文指乎答。彼三性论颂文释也。彼颂云。不得不见。分别依地今释论释之也。
  四十八。问。今章。邪思惟所起烦恼相。以何种所起惑品。为彼分别起行相乎答。师云。此为观行为劝学俱一为得分。于彼所起惑。委对心可得行相也(云云)抑佛弟子。依正师正教等故。分别起惑无之。可得意乎否事。若设我等劝学等位。虽依正师等。尚是分别起所摄欤云事。能能可寻之问。以邪师等三惑。如次地前三贤位伏之云事。如何可得心乎。抑是依凭在何处乎答。师云。未勘之问。资加二位伏邪师等三惑事。依凭是何经论乎答。师云。唯识论在之勘之。
  四十九。问。章云。七地已来寄有现行此文意如何答。七地已来现起云者。就六七二识烦恼障论之也。若望第六识者似有漏。若望第七识者实有漏。然第八地已去。生空无漏。纯相续故。若无有间断。是故六七二识相应似实烦恼。俱是违生空智故。必不可现起。是故今章云。八地以去。永伏不起也问。章云。又以六识烦恼寄至四地等文意如何答。师云。寄于四地断之。第六识相应俱生身边二见是也。依此身边二见势力。所俱生烦恼容伴随眠名。是第五地之所断也。次依此身见疏远势力。所生贪等。彼身边二见流类故。类劣随眠名也。是第七地所断也。微细随眠者所知障第八地以上所断。此三随眠中。初容伴与身见俱生烦恼也。后二随眠与身见不俱生烦恼得心也。今章三断次第。如上记可得心也寻云。抑第七地所断类劣随眠者。末那相应俱生欤。第六相应烦恼欤答。常途废立。于第六识相应惑。建立三随眠欤。但今第七地所断烦恼者。末那相应烦恼释。此末那三随眠中微细随眠也。一义云。此寄显以三识显三位也。是故六识相应惑。第四地所断。末那相应烦恼。第七地断尽之也。第八识相应所知障。是已上所断此寄齐是当安慧论师义欤(已上)两义师主讲说趣也。
  五十问。始教意。以十重障。为实义。如何今云寄显乎答。一义云。从圆实义谈之者前诸教皆是有教无人故。始教实义从圆教者。为寄齐也。一义云。此十一障所摄释故。十地障就实义谈之。通二障可得心也。然所知论之事者。障证智惑为本欤。意者实义可通二障也寻云。第十八云。寄显二十二无明等者。是就有教无人义为寄显见。然者如何答。如问难。此第十八寄显。顺初有教无人义问。准上下经文。有四种等此文意如何答。前三义。上若约用一断一切断等释如。第四约实释。上不可说其体性等释如。然今四义上二义中。就经中别闻多义计也问。今章云。又示三乘已下文意如何答。此文意。设三乘教中。若有说一断一切断等义者。此义即属圆教可得心也。一经中含多义故也。

第七二乘回心已下

  五十一。问。此章来意如何答。师云。以前诸章就直往类总所说三乘。皆是可入一乘。虽然。未明就渐悟类所说二乘回心皆入一乘法。是故第七至此章。一切二乘。明可悟入此普贤法界也。
  五十二。问章云。一切二乘。皆无回心(文)然彼俱舍婆沙等意。加行中前暖顶二善根位。二乘种姓转得成佛种姓说。然者。如何可云皆无回心乎答。今回心章本意。不望小乘当教。故云皆回心也。今望大乘大菩提。论回心义故。以一乘为所归入体。回心义可得心也。上章心识。以赖耶为本。种姓者限大乘佛种姓如也。今章一乘回心以为本也。
  五十三。问。法相宗意。定性二乘入无余位。情非情中是何所摄乎答。法相意过去某甲尊者云人更无余涅槃入云。是尚有情教所摄。然性宗意。无余中有微细变易报。故属有情条勿论也。
  五十四。问。章云。悉有佛性力。为内熏因故等四因。更是祖师自立欤。四因皆圣教中在依凭也答。祖师私建立非。经论中有依凭也。第一由以起信为证。第二以正法华谓临灭度佛在前立。劝发无上正真道意文。华严经然亦于彼曾无厌舍等文为证也。第三楞伽经中(十卷楞伽第二)说五性文中。第一定性人受变易义说。以之证也。第四以计未来诸谓境灭以为涅槃。不知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彼愚痴人。说有三乘文为证欤问。就第二由。入无余位。有清净真如。岂诸佛有大悲力。以清净真如。为所加力如何答。性乘心入无余位刹那细若。无始已来所具也。然此细苦相残故。以有情变易果报为所加力事。更不可相违欤问。正法华谓临灭度灭度者。有余无余二涅槃中何乎答。正法华第四云。化作城者。谓罗汉泥洹没城不现。谓临灭度。佛在前立。劝发无上正真道意更云没城不现。岂是非无余乎答。有余涅槃也云。从本得有余涅槃。何要云谓临灭度乎。师主草在别纸中。是故引文等略之也。
  五十五。问。章云。乐着三昧者。是灭定欤答。宗意体是灭定也得心也寻云。灭尽定是心心所法灭尽也。更是非身灭。然今经三昧者。直以身心都灭为无余体。然者此三昧。可非灭定如何答。于灭尽定。可有三义。一灭烦恼故云灭定。二灭心所法故云灭定。三心身都灭云灭定。三义不同在之也问。若尔者。宝法师等意。灭定外如何立无余涅槃乎。常途意。不灭身灭尽定灭可立无余如何答。不依依身灭不灭。涅槃体是同故。灭定外不可立无余涅槃也。例有余无余依身尽不尽有不同涅槃体是全无差别云如。灭定无余依身尽不尽有无差别。更于涅槃。不分灭定无余不同也问。于灭定立三种不同云事。经论依凭可在之。答。寻云。章云。入涅槃城灭心心法如入灭定然者灭尽定无余体可各别见答(云云)问。今章楞伽云。乐着三昧乐等者。三部经中是何经当乎答。三部交说之也。就中七卷经。宗家自译场交有也问。章云。皆到阿耨菩提心住抑是何位乎答。法相有余涅槃得心故。十信以前最初发心位。皆到阿耨菩提心说也得心也。性宗无余涅槃得心故问。章云。须陀洹人。亦复不定等云。然者。五果类皆安不定言。岂是非不定性乎答。彼经乃至佛亦复不定说故岂非定性乎。是故不定意总法无定性。故不定云也。
  五十六。问。于二乘类者。以独觉为究极利根机。然以声闻为一念回心类。声闻岂利于独觉乎答。师云。若由小乘当分者。以独觉为最利。若望大乘回心义者。设虽声闻。前生于大乘有结缘者。于一乘法。速疾得入事。不可对论独觉等小车也。
  五十七。问。章云。生灭度想当入涅槃等相宗学者。如何得心乎答。相宗心。当入涅槃者。当宗当来云事也。意当来可入无余涅槃思作云。如来生余国有异名。说法华经令回心大乘也问。智论中引法华我灭度后文。释无余时分时。云迂回稽留然者。于无余间可经时分见。如何引此经文。背本论说。判一念回心乎答。师云。此稽留时分。十信等位。其故。更于净佛国土中稽留说故。知是非无余时分欤。一义云。依速疾一念类说之。论以义稽留释也。
  五十八。问。入无余间。是何土耶答。无余位。是只自分自分何处。入无余处微细果报变易土可得意欤。此无余位更不可云佛土。回心以后即生佛土可得意欤问。无余问。限七八二识欤答。师云。尔也寻云。本转二识俱不成就者。是约分没粗苦。立无余名者。若望变易果报论之者。于无余间。一有变易八识如何答。师云。无余间设约变易。七八二识前六识不可有。若前六识成就可有见色闻声义。然此义即难信。是故可限七八二识也问。答约微细论之者。无余位俱可限赖耶本心。何要云有第七识乎答。七八二识。俱有依事。护法安慧异论也。今无余位。七八二识在之者。谁法正义意。七八俱有依得心故。第八识立处第七识无不相应。今依此义如此成立也。但依安慧义者。要不云俱有依故。准此义得心之者。无余位限第八识云义。不可遮之欤。
  五十九。问。一念回心者。一念回心云事欤。无余时分一念也云事欤答。师云。化火焚烧身智都灭一念故云一念。则是无余时分可得心也问。舍利弗。未会中回心也答。不尔也。但今章。约上首举之也。

第八佛果义已下

  问。此章来意如何答。上诸章顿悟渐悟二类。皆虽释入一乘道。未明此一乘所归佛果体状。故第八章始显佛果不同。
  六二。问。章云。亦无常以离不离等此文意如何答。解月体始终不改云覆不覆不同依。于月体论隐显如。法身体常住不变一切妄染覆不覆不同依于法身论隐显也。如此得心。法身处似论隐显生灭义。依此道理。亦无常以离不离故释也。约摄道相归性义。亦无常释非。幽赞中在释。可勘之问。以化身属相续者。化道利生。片时无间断相续欤答。要不然也。多百千劫此一现故。中间一向非云无间断欤问。章云。宝性论。起信论等。又智论云已下文意如何答。此所引两论文。各证一义。初宝性论等者。修生功德。同所依法身义证也。后又智论云已下文。现智本有与三世不合之义证也。
  六十一。问。章云。遍一切所知(文)抑四遍中何乎答。四遍中是智用遍也寻云。四遍者是何乎答。一智体遍。即是真实识知义。照用之功是也。二智用遍。即遍一切所知也。三契证遍。即十三重等身是也。四理遍。即是寂体也。
  六十二。问。于法身论常无常二义。然以随缘赴机义。为无常者。报化等无常。如何可异利答。若别论三身差别者。不对随缘之义处。于法身上功能具无常义。可得心也。就此法身功能显事依报身粗显也。是故今约功能显所。以随缘赴机义。为此身无常也问。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此文意如何答。一义云。论主分别分二相云事也。一义。随染二相差别分别云事也问。就总别分别常无常二义。然者总别义。如何不同耶答。上别说三身别论明不二也。今总说者。随缘报化等义。更属法身一义。谈不二故云总也。
  六十三。问。章云。若尔如何得说非一异耶问。上何文蹑来乎答。义苑意。就上或非四句之释。起此问也。一义云。此问意总终教当段。常无常不一不异二义具足义释成。然始教大乘意。非一非异二义成。如何终教中限说非一异等乎问也。此折薪记意。以答趣得问意也问。章云。以真如遍故等释意如何答。真如遍者。以总取别也。意修生所遍真如取也问。圆教意。依初二句者。但修生但本有义。可许之乎答。不尔。今章约义开之计也。非许但修但本义也问。当体常等四问本有修生。修生本有者。如何答。师云探玄大疏释意不同也。探玄记十五云。(佛不思议法品下释)谓。修生本有。此二相对。总有四句。一唯修生。谓信等善根。本无今有故。二唯本有。谓真如恒沙性功德故。三本有修生。谓如来藏。待彼了因。本隐今显故。四修生本有。谓无分别智等。内契真如。冥然一相故。此有四义。而无四事。犹金庄严具寻云。大疏意如何答。即云。本有修生约法。修生本有约人释也。此释可勘之问。以不可说为显者。此文如何答。显者。即说云事也。其故五十要问答中。以不可说为说释准之可得心也问。今章用德体三义。约体相用可得心耶答。师云。初二义配相用二大应得心欤。但第三约体者。以不可说果海为体释故。不可属常途三大废立欤问。此三说中各作常等四句见然者。随三说中。于四句不论不同欤答。师云。说四句随三重可论四句不同也。先如初二说者。常无常四句。第四约体中于无常阿含门中。论常无常等四句也。准此第一第二两重四句亦可不同也。
  六十四。问。章云。明相好者相与好不同如何乎答。相者三十二相。如常。好者。此三十二相中间爱好也。令身端严故。好得名也寻云。中间爱者。一相一相上爱云中间欤。为当别一一相外立好欤答。师云。好在所就明然中间者。一相一相外别好立也。一相上爱非。只别别相中问爱等云好也问。依何因得此相好功德乎答。师云。相好俱皆依百福修得之也寻云。为相所修百福。为好所修百福如何不同乎答问。百福者。如何可得心乎答。三义。一义。○一义云。敬生在十。一少分离。二多分离。三全分离。四少时。五多时。六尽寿时。七自作。八教化。九随喜。十赞叹也。此十一戒一戒各具十故。十善百福成也。一义云。十善互具故。十戒各具十戒。是故成百福也问。何故智论等问意如何答。此问在二意。初意三身佛果上三德也。俱是可绝凡小智见。然者如何智论等。就化身佛直辨往业所到乎问也。次意。三身中化身者。即是无而忽有之法。更可非修因所感。如何就化身。于三十二相出修因乎。然者。乱报身。条难得心云问意也。问在此二意故。答亦以二义两科答也可见之问。章云。金锵马麦等○(文)此文意如何答。师云。九恼中且举二恼。略余七恼。是故云等也。
  六十五。问。章云。或约报身。说八万四千相。并是实德。此约直进及终教等说(文)然更所谈佛身。于实报身者。界内界外各别也。如何就相好成一同义乎答。师云。于实报身者。界内界外各别也。如何就相好成一同义乎答。师云。于实报身者。虽论界内界外不同。于相好者。二教更不可有不同也问。章云。圣道断惑非灭报故然者。此义限回心教欤。通直进教欤。如何答。师云。此义大小一同义。不可有改转法门也。专起信等义。在明证也。但末师意。非灭报故义。限回心教释之也。此说意以上为引二乘同下而说言下。得心故致此了简欤。虽然。非灭报故义大乘共许所谈故。更不可限回心教也问。章云。大乘方便经(文)然已后经中。无如此题名经称。尔者如何答。折薪记意。如问难无此经称释。然大乘佛报恩经中有此文勘。方便字误也释也。然探玄记中同今章大乘方便经上卷引。岂两所同误乎。难信用。其故探玄更云大乘方便经上卷。上下经欤。若三卷经欤见。此折薪记意。大乘佛报恩经第七勘。何样此记了简误欤问。章云。问。何故摄论中说三十二相等然者。蹑上何文此问起乎答。上三十二相出因。是滥报身佛。是故问举答之。二义以释之。化身三十二相等。报身不滥事释也。然何故摄论已下问。化身相更不滥报佛者。何故摄论等中。此化身三十二相等入法身属乎问也。答此问。以二释。化身相不滥法身释成也。是故上化身不滥报身释。此下化身不滥法身释也。
  六十六。问。章云。答此亦有二义○此二释意如何答。师云。第一释。若以真如直名法身者。难信受故。此三十二相即空义以为法身故也。如此说事渐令大乘真如法身欲令信受。以三十二相即空义此身释欤。是回心教意也。第二释总一切功德以说为法身故。三十二相功德摄此功德法身中置也(为言)寻云。抑第一即空为法身义。与次下又三十二等即无性故。亦即是真如法身。此约终教说如何异乎答。上即空为法身也。直以真如不为法身也。次下三十二相无性义。即是真如法知故。直以真如为法身也问。探玄记十五云。二体性者。此三十二相。小乘俱以形色。为体若初教大乘依瑜伽于二十二根中四根为体。一眼根。二舌根。三男根。四身根。若依终教。依对法论。以定慧为体。又摄相归本。唯是净识为体。又会缘归实。唯是真如为性。若圆教中。相海以无尽法界为性。三种类者。依观佛三昧经。有三类。一略中略。说有三十二相。二略说有八万四千相。三广说。有无量相。如杂华经中。为普贤贤首等说。解云。杂华即华严异名。此品中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相名无量也。此三中。初唯小乘。次兼前为三乘。后具前为一乘。又初唯地前见。次唯地上见。后通五位见。又初唯化身相。次唯报身相。后是十身相。四于因者。依智论。此三十二相俱以布施为因。彼论中一一约施别别释出。二依瑜伽地持。俱以持戒为因。三有经中同忍辱为因。四善生经以大悲为因。彼经云。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报。五楞伽经及如来藏经。并如来藏中恒沙功德。具三十二相。则以藏性为因。六依大集经第七。三十二相。一一各别出因(余经云云)解云。良以。佛果万德圆融故。或一行通感多相。或万行俱成一相。或性待了因而唯说行。或行证理。成唯约性具。○六修时者。三十二相。若小乘及初教。三僧祇后百劫中修相好别业。若或极迟百劫。或超九劫等。如智论第五说也。若终教已去。从初发心修因满果便现。或是修生。或是修显。若一乘相海。无量劫修。七建立者。智论第五云。问菩萨相。何以故。三十二不多不少。答。有言。以端正不乱故。若小则不端正。若多身相乱。又观佛三昧经。佛生世间示同人故。说三十二相。为胜诸天故说八十种好。为诸菩萨。说八万四千相以菩萨修八万四千诸度行故。上约三乘等说。若一乘此十莲华藏微尘玄数相。为普贤等说者。以修普贤无尽行海故。八明业用者。一乘业用。如小相品说。余乘相用如虽说。四释文者。明佛相海旷周法界故。普贤说也。○二略说九十四相。三广结十莲华藏尘数(文)问。章云。同人相故。说三十二相。胜诸天故。说八十好(文)然相同云。好胜云。是何道理乎答。师云。转论圣王三十二相。佛同此人故说三十二相也。又诸天八十种好。佛同此诸天相好故。说八十种好也。尔者。相好俱同释不可苦也。虽相好同而皆佛相好超过故。胜人相故。说三十二相。胜诸天故。说八十好可见也问。观佛三昧经杂华者。以何花严经异名事知乎答。师云。大经题名梵言云摩诃毗布略保多揵那标诃素多蓝云。揵那此杂华云。标诃此云严饰也。然名杂华杂字略。严饰饰字略云华严也。若云之者。可杂华严饰经也问。相海品说几相乎答。六十经正八十大人相。说也。八十经正九十相说欤(云云)。

第九明摄化分齐已下

  六十七问。小乘教意。立三身佛可云乎答。师云。前章生身法身云。今章报身化身云。故合可有三身欤。前生身今报身者。是同义也。然者前生身云父母所生身云非欤只因位功德所生身故云生身欤。今报身义以上生言得心也。然者。上章法身今章报身化身取合三身在之。但法身者五分法身也。非理法身也问。小乘教意。许智法身欤答。师云不尔寻云。五分中慧解脱知见俱是智也。何不立智法身乎答。
  六十八。问。百亿须弥者。是一三千界之量欤。答。尔也寻云。百亿者。十万为亿。百万为亿。千万为亿。三种亿中何乎答。三种亿中。以十万为亿之义数之也问。三千界者。如何积而成三千数乎答。俱舍云。四大州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千倍说。皆同一成坏。
  六十九。问。三千界者。约竖建立之欤。约横建立之欤答。是约横建立之。竖以初禅为极也二禅已上。非三界摄也问。火灾所坏故。以初禅属三界内者。风灾所坏故。以第三禅。如何不属三界内乎答。寻云。以何和小千中千大千边量乎答。随此三千。必三重铁围山在之。以三重铁围山。知此三千之边量也问。章云。有说在摩醯首罗天化身充满百亿阎浮提是所化分齐等今此摩醯首罗天者。限一大三界顶摩醯首天欤。为当通他三千界顶摩醯首罗天欤答。一义云。可通他三千界顶摩醯首罗天也。其故更以梵网经为所引证。然彼经说千叶台上释迦。此叶上释迦。即是一大千界顶摩醯首罗天住如来也。准知千叶上释迦。是千三千世界顶摩醯首罗领如来也。若尔者。此经意一大三千界顶摩醯首罗天不限。他三千界顶摩醯首罗也。然者梵网经意。可有千摩醯首罗天也。以此引证文为本。上立义。交合。摩醯即是界。摩醯百亿即是界百亿寻云。如今章现文者。约一大千界建立。实报住摩醯。化身住百亿见。是以玄记第三云。寄在色顶。唯说一界此释。无争约一大千界色究竟。明实报所居见。如何答。对小始二教建立终教已上界外无胜之土。设一大千界建立。若他千界建立。约须弥就三千建立。皆是界内净土故。寄在色顶。唯说一界释也。又今章现文。一大三千界云。他三千界云皆是就摩醯显能居净土。就百亿谈化身所居故。今章就通相不简别。大样释之也。一义云。今章约回心教建立故。色顶净土限一大千界。百亿云一大千界一百亿。但今引梵网为证者。即千叶上中一叶上义取为证计也。千色顶千百亿等皆取非为证也(为言)若别约直进菩萨明之者。十地能化地地增进。初地百叶。第三地万叶等义。不可遮之。其旨如入大乘论明也。
  七十。问。章云。若三乘中。法性土及自受用土。今此不说如何广就法性自受用土。不显大小差别乎答。师云。今章就释迦身。显大小权实故。法性自受用二上。小乘中所不谈也。依此义故。今三乘中就法性自受用。不释五教不同欤。一义云。此章更云摄化分齐。知是就他受用身。明化境分齐故。不出法性自受用。依内证论之。尔者。今摄化分齐章者。总依他受用。显五教不同也问。对法论中。报身在色顶。化身住百亿云事。更无此文然者。如何引对法为证乎答。师云。一义。传者误也。其故。玄记中引入大乘论。成立此义云。更对法论中。不云在此文故也问。终教大乘意。以界外无胜土。为实净土者。抑彼教意。界内色顶身。报化二身中何乎答。师云。终教意。界内色顶身。化身可得心也。然者相好设色究竟身。三十二相可得心欤。是以。今章云。色顶之身。亦非实报。皆此意也。从始教见之者。八万四千相好。可得心也。
  七十一。问。终教意。梵网所说叶上释迦。化身如来也可云乎答。尔也。相好亦三十二相可得心也寻云。若尔者。台上释迦。同是化身三十二相欤答。师云。终教意。台上释迦界外可得心也。设界内得心。若台上化身可得心欤。始教意。台上界内色顶身得心也寻云。若终教意。台上释迦化身云义在之者。抑此化身。地前地上能化中何乎。叶上。更四善根能化释。然者台上是地上能化欤。若地上能化。初地已上岂以化身为能化乎答。台上是界外教主。界内色顶不可得心也。设若终教意。分明台上释迦界内云释。诚化身可得心也云了简也。实义界外实执能化(为言)问。清凉大师。出身中大小事是何道理乎答。就地前所见佛。散心所见叶中百亿能化也。是云小化也。定心所见叶上能化。四善根教主也。是云大化身也问。终教心。以事理不二为尚教实义。尔者。不谈染净镕融身土。如何不同土外别建立净土乎答。终教意。即秽土悟净土。秽相无明边际故。即净土觉义边。三界外谈也。然即秽土非示净土。是故事理不二谈无失寻云。若即秽土觉将土者。如何别指方域分限等乎答。对始教界内净土。简别终教故。指方域分限也。虽然实界内外别远净土建立也(为言)寻云。若尔者。如何下圆教义不同乎答。今终教心。即秽土净土谈。不云界内。色界外谈故。下圆教即染归净。即秽土观净土故。实实报寂光真土在三界内不可离三界谈故。二教差别大不同也。今圆教意。法华经不如三界见于三界说如是也。
  七十二。问。智论所说五重世界。何土以为常途一佛世界土乎答。师云。第一以一大三千界为一佛土。是常途经论所明通相也问。依何道理。各名性海种等乎答。师云。性者积成义也。以先大千界。积成故也。若望彼世界海义者。所依因义也。是故云性欤。又依彼所依因所成世界深广如海。是故云世界海也。次世界种者。可寻之问。章云。又唯约须弥山世界说(文)又唯者。是有释欤答。不然。重结上释也。意上五重世界约同类须弥界建立世界。说佛土故。不望树形等异类世界之义结释也问。章云。或有说此已下文意如何答。师云。于圆教中出二师义也。所诠上约土显实土。今约佛显实报身。即是今或有说此已下文。此意问。国土海者。自证土欤答。师云。章主意国土海者自证土。世界海者化地土也。清凉意国土海云。即是化他之土释也尔者。因分土可得心也(为言)。两祖祖意各别也寻云。如第二会初说者。指何处乎答。师云。第二会中。二十一种功德说指之欤。
  七十三。问。十重世界海者。于三千界外建立之欤。于三千界内建立之欤答。实不可离三界内也寻云。若尔者。如何今章云。二于三千界外。有十重世界海释乎答。师云。此十重三千界外云业系离故也问。莲华藏者如何答。师云。第八识中如来藏也。总华藏世界八识三品等配释事解释委也。可勘之。华藏世界品欤。师云。大疏抄中在之问。十重世界庄严具不同也宽狭不同欤答。一义云。十重是庄严具不同也。非宽狭不同至相释在之。一义云。宽狭不同也。以之论十重也问。章云。又如一类世界。乃至。一切众生形世界等(文)此世界形相如何答。俱在两释。一以树为世界。树中虫以此树为世界。二别树形世界在也。乃至众生形云。一以众生为世界。身中虫以众生为世界。二别众生形世界在之问。此世界海付分三重不同事只一世界中粗细约分之欤。夕别实此三类望别类世界分之欤答。师云。付此不审。伺诸之解释。诸释更此简别无。今章释云。仍此三位本末圆融相收无碍。何以故。以随一世界即约粗细有此三故彼览此释。更年来疑开发。后学者仰信此释。可觉悟之。然者如此三位。于一类世界上。约粗细不同论三位云事。解释诚明也问。此三重机见分粗细欤答。可然欤寻云。若尔者。以三生得入之机类。如次可配当三位世界海欤答。可得心欤。诸余杂类世界感见类。是付见闻机论之。十重世界感见。付解行机论之。第一莲华藏者庄严世界海。付第三生果海得入机见论之得心不可相违欤。可寻之问。今世界海三重约粗细不同论之得心者。抑上国土海。离此三位别立不可说土欤答。私云。不可然。只上世界海中三位。若智相应皆是果海不可说土故。是云国土海也。若此证相应土机教相应。于此相应处立世界海三位也。

第十佛身开合已下

  七十四。问。章文云。或唯妙智为法身尔者。直以智为法身者。自受用如何异乎答。师云。自受用者。酬因位功德边谈故。以修智边为自受用也。今智法身之时。不取修智边。本觉智直为法身故。同以智为法身义。似无不同。于智分本有修生故。不同也就中。今章更云修智同本。诚是一向妙觉。学者智解为令开发。祖师此句显欤。能能可案心也寻云。上以本觉智故由。修智同本义不同欤。如何答。不然。是二问俱一义转释意欤。上释一向云。本觉智者似不取修智同本义。是故设修智也同本义皆取可为法身也(为言)此法身本有智体。更绝古今相故。是无始无终智体也。然自受用始觉净法。即有始无终义。酬因位功德故也。
  七十五。问。金光明经。以四智为能摄。摄三身文义。未勘之。抑指何文乎答。师云。彼经一者法身。二者应身。三者化身说毕。还第一法身释时。云唯有如如及如如智名为法身准知彼经意。以智为法身之义。不遮之。若尔者。以智为法身。岂非大圆镜智乎。若是大圆镜智者。此镜智摄法身之义。道理分明也。更大圆镜智摄法身义。文义俱在之。以之准知余三智摄余身事。其文虽不分明。义必余智摄余身道理其为必然也。其上诸经论中余三智。摄余二身文理显然也。是故如来金言故。常途只圆镜智摄法身义说。余智摄余身义。略不说之。然义必可有故。祖师因此文。取意四智摄三身释也。一义云。有私记云问。彼经正文如何答。新经第二卷云。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章家得此文意。云四智摄三身也问。何故以此文证四智摄三身哉答。阿耨菩提摄五法故。以此文证四智摄三身也。言五法者真如四智也问○答○汉云无上正等觉。无著金刚般若论有二释。一说无上觉者真如也。正等正觉者四智也。一说无上觉者通理智。正等觉者总说也。自受用身是四智之体也。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之用也。变化身是成所作智作用也。谓法摄于大圆镜智能证智故。故云四智摄三身也问。上始教意。四智摄余身之义。如何答。问答抄中引折薪记释了云。论次云。有义初一指自性身。四智自性相应共有(已下取义抄)此有义。他受用变化共四智所现随摄。分粗细为报化。今章四智余身之义。论意镜智自受用平等性智他受用。妙观察智通报化。成所作智化身。此亦四智摄余身义也(取意抄之)问。上始教段。佛地论所说五种法何乎答。是四智及真如五法释是也。
  七十六。问。章云。此二句如性起品说尔者。此二句同别二教中何乎答。章或合具前四。以备德故者。是同教。摄前诸义故。或俱绝前五者。是别教义。速超诸教故也。一义云。是四句外。加第五第六句故。常途所规模。六句废立次第也。若尔者。初或合具前四者。是解境也。即第五句。次或具绝前五者是行境也。即第六句是也。是故以六句之废立可得心。两义俱师主讲说之趣也。问。此义开合时。第五同教无碍一大法身以第一始教唯境法身义合乎。又此第五第六一乘圆融二句。初第一始教唯境法身义开之可得心欤答。私云。当科约义开合义。是依所通门开合之故。第一唯境法身义。今第五第六句开云事不可有相违欤。若从所局时。实所局始教圆教无碍义开云事道理难辨也。次第二科约数开合。从所局开合之欤。只就数名开合也寻云。若约所通开合者如何。未出二乘所见佛身乎。小乘佛身岂非同教乎答小乘中更不谈法身。今就法身开合故。于大乘中开合也。是以下就当科内。以释迦身开合时通小乘开合之也问。本业经所说应化法身者。如何可得心乎答。师云。彼经中说法身时。一切国土身说。真言教中所谈等流身云如。此教所说二身。于地地菩萨各各可现此二类身见。

(本云)于时建武元年十月十八日。于金泽称名寺长老坊净地南面寮夜及深更。记种种臆说。
花严末叶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