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五教章见闻钞下卷第二

二约终教已下

  一。问。章云。真如性中立种性(文)法相意。有性无性不同。如何。
  二。问。法相宗意。今凡有心者。定当得成○等经文。如何会释欤。
  三。问。章云自为简滥故然以佛身。名大心众生。岂云众生可限凡位乎。
  四。问。向说者。宝性论当段以前向说云欤。为当就一代时教。指般若深密等五性教云向说乎。
  五。问。佛性论云。问曰。若尔者。云何等文。瑜伽等所明五性破。成一性之义耶。
  六。问。执无性释安执子。不置明子。此等释义。专论主乐。顺分别部所立萨婆多破义乎。
  七。问。章云问前始教等问意。如何耶。
  八。问。章云佛性决定本有○(文)此文意如何。
  九。问。章云。复有经说今此经者。是何经耶。
  十。问。章云。义意言。说众生缘者。上法说属欤。将下喻说属欤。
  十一。问。章云。不谓彼过还堕此宗(文)此文意如何。
  十二。问。章云。夫论种性必是有为约始教欤。如何。
  十三。问。本觉无漏内薰。众生即一平等也。有断迷开悟之前后耶。
  十四。问。章云。梁摄论为梨耶中解性(文)尔者。此两宗中。为何教成正证乎。
  十五。问。章云。又宝性论云。及彼○六根如是等唯第八识中。毕竟真如义以为性种性乎。
  十六。问。迷悟依智论故。开觉性限有情事。
  十七。问。章云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此文意如何。
  十八。问。体相二大为内薰因(文)抑于体大如何可得薰义心乎。
  十九。问。以与无明染法合故(文)此文意如何。
  二十。问。顿教大乘意。于真心离言上。如实建立种性乎。
  二十一。问。章云。并皆具足主伴成宗(文)圆教心许主伴无碍义可云乎。
  二十二。问。章云。二据别教。种性甚深。此文意如何。
  二十三。问。章云大经云。菩萨种性等文。如何配六决定乎。
  二十四。问。一切皆无。唯除一人俱舍宗一同义欤。如何。
  二十五。问。见未曾见义之事。
  二十六。问。三界九地十一地等。就能治智立之欤。如何。
  二十七。问。章云。至忍位得不退故信位证念四不退中当何义耶。
  二十八。问。就惠等十地三乘共经之耶。
  二十九。问。章云彼说菩萨十地(文)如何不说资加二位乎。
  三十。问。须陀洹○世第一法(文)道前四位之事。
  三十一。问。章云答有二意故(文)此文意如何。
  三十二。问。已成就补特伽罗相者。何程善根云已成就乎。
  三十三。问。三品加行者。如何乎。
  三十四。问。十回向不退者。二向通皆云不退欤乎。
  三十五。问。章云亦说菩萨十地(文)此文意如何。
  三十六。问。终教意。以十信不为信耶。
  三十七。问。章云起一念信发菩提心(文)十信菩萨乎。
  三十八。问。本业经第六住退者如何。
  三十九。问。小分得见法身此文意如何。
  四十。问。相宗意。总不许初住不退义欤事。
  四十一。问。顿教大乘意。许行位差别欤事。
  四十二。问。章云若见行位已下。文意如何。
  四十三。问。章云无所有有何次第(文)何令加增有第两字乎。
  四十四。问。随得一位得一切位义。从十信初可谈此义乎。
  四十五。问。章云约报明位。但有三生(文)尔者。解证果海隔生欤事。
  四十六。问。章云如是普贤诸行位者。限等觉因海诸行摄之欤事。
  四十七。问。章云我当来世成正觉时。汝当见我意如何。
  四十八。问。章云自分胜进分(文)此文意如何。
  四十九。问。章云其身在于世界性等以上(文)此文意如何。
  五十。问。章云普见肉眼此文意如何。
  五十一。问。章云又彼能出一念中已下。文意如何。
  五十二。问。又于一念中十方世界文是何文耶。
  五十三。问。第四问答意如何。
  五十四。问。第五问答意如何。
  五十五。问。第六问答意如何。
  五十六。问。若尔者。圆教意。总不可立五位等位欤事。
  五十七。问。依自别教时。总立行布明昧位乎。
  五十八。问。章云今寄三乘终教位说(文)就法前后相入乎。
  五十九。问。章云极疾三生得罗汉果(文)第三生通局事。
  六十。问。第二生修结择分隔生入第三生欤事。
  六十一。问。二乘所经时。六十劫百劫限可云乎。
  六十二。问。六十劫百劫者。大中小劫间。何可云乎。
  六十三。问。阿僧祇数者。第五十二欤。第六十欤事。
  六十四。问。凡水火等一劫为一数(文)此文意如何。
  六十五。问。五分法身。理事之间何乎。
  六十六。问。五分皆通因果二位欤事。
  六十七。问。小乘教意。三祇时劫于何位经之可云乎。

二约终教已下

  一。问。章云。真如性中。立种性(文)付之法相意。理佛性遍一切众生。平等义有义也。于行佛性者。于一切众生。具不具可不定。是故。有性无性不同也。如何答。前始教中。理佛性者。是所迷所悟之理也。行佛性者。四智无漏种子。本性住云如是。此宗意理非行性。行性即非理性故。所迷所悟理性。法界有情遍行佛性。即不遍无性也。今终教意。理行性体无二故。理性遍一切众生。行性亦随遍也。凡理性行性者。即体相二大法门也。平等不增减之理岂不带性德义乎。是故理遍行性即遍也寻云。抑云行性者。是有为无为中何乎答。体是无为。用是有为义。是以探玄记中云。真如性中。具有为功德法故此释意。直以相大德释有为欤。依之。起信论中。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等说。即是行佛性体也。此本有行性有为释事。相用必带染净故。望其边释欤。于相大反对妄染义。有为功德云欤。或始觉真智尘垢远离处。本觉随增明道理。是故望修生于本觉似有增生之义。如此心得。本觉相德中于。似有有为灭义欤。法相若有作用应是无常以为大难。今实教意自性用处可随随缘生灭有功能。更非所痛欤。但功能随缘用处所具生灭如非欤问。清凉大师。智论云。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性等文以宋朝末师。今智论白石银性文心得。合其理难辨如何答。师云。彼料简误欤。清凉自以此文。日照三藏相传释。更彼不可知料简欤。
  二。问。法相宗意。今凡有心者。定当得成○等经文。如何会释欤答。法相就此文有二传。一言总意别义云以会是也。二约当得菩提会之也意。一切有意程物。皆可成佛理有也。无行性故无力。不可成佛也。
  问。当得当字。当成可得菩提故。云当欤。为当将可得菩提义故云当欤答。当得者。当来终可得菩提故云当也问。众生既有心。可成佛云道理。未辨如何答。师云。乳位必具酪性。如一切众生有心。必可具佛性也。
  三。问。章云。自为简滥故然以佛身。犹名大心众生。岂众生可限凡位乎答。设众生言通佛。具当得义众生中。岂摄佛身可云乎。是故当得义具众生得心。除佛身故简滥也。
  四。问。向说者。宝性论当段以前向说云欤。为当就一代时教。指般若深密等五性教。云向说欤答。师云。向说者。当卷初文指向说云也。其故当卷初说三种性中。说无涅槃性者故。向说云也。师云。依谤大乘心。移转生死故。依无量时轮转无体故。说阐提无涅槃性也。谤大乘以即为因。受生死流转果也。若说有清净心者。谤人乘心难体。是故隐清净性。说阐提无涅槃性也。净土宗抑止摄持之说名。即今依无量时阐提云如。
  五。问云。答尔。云何等文。瑜伽等所明五性破。成立一性之义欤答。佛性论破执品中文有三段。破外道品。破小乘品破大乘品之三门不同也。然今文破小乘品中文是也。萨婆多宗立五性各别义。分别部意建立一性平等义也。付中。今章所引佛性论问答。论主依分别部一性平等义。萨婆多所立五性破全文也。虽然。论主意。以一性平等义。为实谓故助分别部义破萨婆多之义也。助分别部义事。顺大乘一性故也其故助分别部意有大乘。就论主意通大乘者。今所破五性。不可限萨婆多五性。若分别部当分。所谈一性。为能破者。所破又限萨婆多也。此论主意乐在大乘。望所破亦傍瑜伽等五性破义有之。祖师论主深归大乘一性故。非分别部一性义意趣。探能立一性通大小之故。所破五性可通大小也。如此。探论主意趣之日。能立中含大乘一性义。所破中大乘五性破义可有也。是以。彼论答中云。若憎背大乘者(云云文)此僧背大乘言。岂疑小乘分别部所立义乎。是故。论主迄。在大乘故也祖师引用。深在由绪者也寻云。以何道理。顺分别部所立云事知乎答。师云。佛性论云。明有佛性者。问执无性(文)既许一性义。分别部明有佛性者释案明字不置执言。萨婆多立。破五性义者。
  六。问。执无性释安执字。不置明字。此等释义。专论主意顺分别部所立。萨婆多义破也见。以此等意趣。探论主心。今若憎背大乘言。大乘一性之义指云事道理。岂不然乎答。边边上明一字。成甚深义也。法界观中。就末资一字如云义释。今明一字例。是一字如可得心也寻云。若僧背大乘者。指分别部云者。有何过失乎答。师云。此宝法师意。佛性旨有部等五性破。瑜伽五性。分别部一性破。大乘一性不破也。今宗意不尔也问。章云。此法是一阐提因此法是何乎答(云云)。
  八。问。章云。佛性决定本有离有离无故此文意如何答。此是约一乘佛性结释也。此者。性平等佛性。分别部一性定。有离故云离有。萨婆多立无性定无离。故云离无也问。章乃至末云○者。此文如何答。此上论文。五难二失。于其中五难及初二失略故云乃至末云也(为言)。
  七。问。章云。问。前始教等问意如何答。师云。此始终两教。俱是一味佛法也。何于一味法。致水火差别乎问也。
  九。问。章云。复有经说(文)今此经者。是何经乎答。此佛性论以如来藏经为所依本经。说一性平等义。此道理蹑何故。复有经问也。即有经言。摄深密经也。如来藏经一经为本。对此经故云复也。一义云。涅槃经一性平等义对云复了简。更不信用也。今佛性论前后引涅槃成立一性道理之义无之。若尔者。何对此涅槃经。致复言乎问。今破佛地论师中。出增减之见。彼师实有性断尽故。于生界起断见起灭见欤答。彼佛地论师。难性宗义之时。若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云。设渐损也终可有终尽难故。此难意趣。探。知所见于有性者可有断尽闻若许断见义者。于生界不离断见等过难也问。谈无性不成佛义。起增见云事如何答。是加增增非。对有性断尽义见。无性不尽云义增义当也寻云(安然释有之)佛教中许始起有情事有之。又外道大有性同此说。于三界外有始起众生(云云)如何答。今增见者非此等义。自宗意更不可许此义也。师云。讲主云。又文殊已下文。显所立义。此上文皆破文也。光显钞中。就不增不减。以四法界释之。彼光显抄制作意趣。专为不增不减云寻云。约事法界。成众生不增减义者。所度众生设无量。能度佛随可无量。是故无量佛。一时度无量生事。何为难乎。此义若成者。何为不增不减乎答。师云。无量众生宿因开发。一时为无量佛。为所度者。诚有论释期之理。然众生宿因造业不同故。设诸佛大悲恳切。无缘众生难度。是故不可有众生终尽义也问。若尔。清凉如何。释义即有减乎答。师云。料简更如问答钞。略之。所诠此释约相宗释也。
  十。问。章云。义意言说众生界犹如虚空者。上法说属欤。为当下喻说属欤答。一义云。今义意言说众生界释上法说。经文可属也。总此之经意。可有二意也。若约体者。众生定相。不可说也。今经文相约之说也。若约义者。其众生是假和合法也。约假立说之为众生界如此。约假立意义说。选无性显所因也。一义云。今义意言说者属下喻说可得意也。章云。义意言。说众生界犹如虚空右点意上说法属义也。左点下喻说属文点也。唐本意字无之问。章云而众生界不可尽者。彼佛地论师所立五性中有性就众生不可尽释欤。为当直约性宗一性众生界。不可释尽义释欤答。先彼所立五性中有性类付。不可尽义释也。
  十一。问。章云。不谓彼过还堕此宗此文意如何答。彼过者。彼是性宗也。过相宗性宗。离过也。此宗者法相宗也。一义者反之十二。问。章云。夫论种性必是有为(文)此必是有为言。约始教欤。为当终教欤答。是于当教内问答也。设虽性宗意。正为种性之位。真心随薰变异处。立性宗性故。是必可有为义。更非所遮。是故举必是有为义问作也。尔者。种性义有为事。性宗一同法门也。一义云。必是有为者。上始教举问也。更于当教中非论之。
  十三。问。本觉无漏内薰。众生即一平等也。以何于众生有断迷开悟之前后乎答。无漏内薰意密。众生平等。于无明厚薄不同故。于众生断迷开悟不同也(为言)。
  十四。问。章云。梁摄论说为梨耶中解性(文)抑此梁论文始教门中引证之。今终教中引之为证。尔者。此两教中正为何教成正证乎答。折薪记意。此梁论正说始教种性也。以之为本。然终教中引为证事。性宗意。以此梁论文会。取为终教证也。一义云。集成意。正成终教证傍成始教证也。意摄理从事义以为始教证。义以为始教证也(为言)。
  十五。问。章云。又宝性论云。及彼真如性者如六根聚经说。六根如是等抑六根皆法性故。八识真心之义取。皆为性种性欤。为当唯第八识中。毕竟真如之义以为性种性欤答。上瑜伽论即内六处中。意处为殊胜释如。第八识中毕竟真如体为性种也问。此宝性论。及彼真如等者。正菩萨种性释文欤。
  答。可勘之。章云。毕竟真如理以为性种性故祖师意无疑也。问道谛者如何答。道谛者本有无漏道种也。一念发心至究竟位。世出世所修善等。皆是本有无漏道谛所起善根也。师云。第一义空即佛性种也。名为智惠者。即佛性相也。性智者本觉即性智也。本名性觉名智欤一义云。如理智性名。如量智智名欤。师云。通途本觉本有灵体名智也。始觉修显智是云智也。然今云性智。性即智故。智性二字。义即同欤问。正以何知法性明朗乎答。师云。于镜上能现染净诸法者。还如知镜明净。依我等恶爱是非念。还可知性之明朗也问。就上简非情释。抑于一味法性。寂用遍非情。照用限有情云事。道理未辨耶如何答。真心迷成妄心之时。真境随妄情也。然迷故更在心。更于非情非论迷悟也。一心若清净真境亦现也。心若不净。妄境随现也。总迷悔即就智论故。即开觉性限有情。
  十六。问。迷悟依智论故。开觉性即限有情。器界非情之妄境。更是妄心起相分故。犹是心用分限也。皆心智之变作。开觉上所起影像云非情云妄境也。若尔者。寂用遍非情云事未明。如何答。见分带相分之时。相分更是彼见分之种生。似彼能见心。本识中名言种击发带相分云。如今非情缘虑妄心所变。照体缘起似成非情然妄心带妄境之相也。见分名言种击发即相分带如。妄心法性中空寂义薰动为所缘非缘虑之相也。相见所变。见分缘虑种不可成非缘虑之相分。如。非情是妄心变起。照体缘起非成非情非缘虑之相分也问。梁摄论多闻熏习者。此文意如何答。师云。简少闻熏习也寻云。若尔者。少闻熏习最清净法界所流非耶(文)答。不尔。梁摄论第三云。从最清净法界所流出所流非耶(文)正闻熏习者。即多闻熏习义意即同也。所诠闻熏习成就位举也。非云不取少闻熏习义也。
  十七。问。章云。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文)此文意如何答。一义云。正体缘如俱时后得记大悲以大悲即说法也。是法界等流教云也寻云。若尔者。此义性相二宗。更无不同。如何可心得乎答。折薪自此疑举。会相归性义以答之也。一义云。本觉无漏。内熏众生破妄显真之功有之。此功转识显位三惠闻熏即起也。此多闻熏习等。更有真心本觉之性。所熏起善法也。是故。云从最清净法界欤。师主。以此义为正义也问。终教意性种性是本有义。更无成种性始。抑熏所成种性所立在处是何处乎答。别无分明定判。此等当妄心熏习义欤。师云。又起信已下。总上二种性合释也。
  十八。问。体相二大为内熏因(文)抑于体大如何可得心熏义乎答。若无所证者。能证即不立故。所证真如。即能证智引起义。此所证所引起能证智。即熏众生故。总体相二大以为内熏因也。师云。用大者。即当净法熏习义以之为外熏之缘也。
  十九。问。以与无明染法合故(文)此文意如何答。此文通伏难也。其意性本来空寂。真心不动。如何说内熏等耶云伏难。是故合答云。此不动真心。即无明染法熏和故成熏义。

三约顿教已下

  二十。问。顿教大乘意。于真心离言上。如实建立种性乎答。一心梨耶之处。以诸教种性举来。直唯一心真心离言绝相谈。说之为顿教种性也。更是离言种性非可存之欤。

第三约一乘已下

  二十一。问。上心识章摄前诸教义。摄前诸教义同异如何答。师云。以今摄前诸教释例准。上心识章前言。前四教指可心得问。章云。并皆具足主伴成宗圆教心许主伴无碍义可云乎答。师云。若依三乘同教者。不可许主伴具足义也。今约一乘圆教义故。可许主伴具足义也。如事理无碍必即事事无碍释如是也。一义云。三乘为伴。一乘为主。所有所依以为伴。皆为一大事因缘者。是经主也。一义云。集成意。以别教为主。三乘等以为伴也。主眷属经者如是也。后两义道少相似欤。此义意三别对论即是同教也。
  二十二。问。章云。二据别教种性甚淫因果无二此文意如何答。去记中。释种性甚深义。以四义释之。一约有为性释之。此即无为性中。具有有为功德。法界释此意也。二约无为释之。即理佛性是也。三约用释之。即种性功能也。四同佛果也。师云。今前后文难见。今当段初文。因果无二。满德之体以为种性也。是就总。约圆融释种性也。若随门显现已下。就别约圆融释种性也。一义云。初文直约圆融释种性。若随门显现下。就行布释种性也寻云。若就行布释之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皆所说六决定具缺不定也。何约行布。可释位位内六决定等乎答。一义云。上明性种性。若随门已下。明习种性也寻云。此义即不尔。其故清凉大师。释菩萨种性甚深广大等文。约所成种性释之如何答。
  二十三。问。章云。大经云。菩萨种性等文。如何配六决定耶答。此六决定本分中文也。今经文十住于所说六决定也。种性者即观相善决定也。是十住法体也。甚深者真实善决定也。上法体上一切尘垢远离义也。广大者胜善决定也。法界虚空者。因善决定也。万法能生因成是也。等者。不怯弱决定也。经末云。一切菩萨位。三世诸佛种性中生(文)此文等取也。此位说五决定。略大善决定也玄记云。自体离过摄德为因。二利行圆成就佛果(文)是略释六决定释也问。三贤位中同乍说六决定。十住品菩萨种性说。十行品菩萨大愿不可思议等说。三文不同。有何等心乎答。探玄记云。何故此名种性。乃至十地名善决定者。以此位最劣。约种为名。十行次增约依种所发业行为名。十回向更增故约行。后大愿为名。回前诸行向正证故。十地已得真证必然故名善决定(文)师云。随执非有等云。若种性义。通六种性义。如何可云随执非有乎。六种性是小乘当中所谈。岂云非有乎。依是准知当章种性云本意约佛种性。明五教差别见。设小乘意谈佛种性。然非是彼大菩提性。释故云随执非有欤。其上初二章。约理法明之见。若约理法云者。理者即千圣不易。五宗同趣故。心识约所依取第八。今种姓就本明佛种性不同也。
  二十四。问。一切皆无唯除一人(文)此等义相。更是俱舍宗一同义欤。如何。答。当代彼宗学者。盛谈一切有性义欤。但寻之。

第三行位章已下

  师云。第一品所依心识如大地。第二佛种性大地上种下如。此世间种必依四季运转。必可熟时在云如。上佛种性云必依位十别。可显得法浅深也。是故今章次前来也。
  问。今章题行位并明。以为一章本旨欤。将限位以为当章本位欤答。师云。当章本意。限位明之。兼所修行体释非寻云。种必如生现行。依佛性必可起修行道理即次第。依何道理但限位可得心乎答。于行体者。三乘五乘。更不可有不同。其故何教以三学六度为行体故也。此三学等。生空智上安立小乘行云。乃至二空智上行始教终教云计也。其故今以明位为本也寻云。第三行相者。正是明行体不同见。若尔者。何以当章限明位可心得乎答。此此位菩萨行为相貌云事也。更非论行体差别欤问。见修道得名如何答。大乘意。以照义为见。小乘意以推度义。为见也。此推度以惠为体也。修者数数修习义也寻云。清凉释中。知空者名惠。知有名智也释。今以推度名惠义。知空名惠释义全是同也答。今以推度惠见思空事知惠故义道即同欤。
  二十五。问。见未曾见义。此八忍位疑得相应。以推度惠断烦恼。此位推度惠俱见谛理义。虽尔此位无决断之能也。次七智者。决定是决断智也无间道后故。已曾见义。无未曾见义也寻云。若尔者。七智岂非见道乎答。此见道摄也。八忍属见道。中间所摄七智无故属见道也寻云。以何正位知云无未曾见义乎答。同断迷理惑见道第十六心以道类智以为修道准知。于解脱道智者。更无未曾见义云事。道理极成者欤。余七智见道摄事者。八忍被摄故也寻云。抑疑得者。是何物乎答。疑者。犹预谛理义也。今疑得者是正非烦恼。只心中可犹预谛理之得是也。此无间道位。疑得相应故。无决断智。推度惠相应云。即此意也。今得者。一向不相应中随一也。大乘习气云似。但习气是非不相应也问。凡位者。就智断熟不熟论之。然今三界九地等。异生依业感烦恼所受果报依地也。今何以此为位乎答(云云)。
  二十六。问。三界九地十一地等。就能治教立之欤。如何答问。十一地者如何答。俱舍云。欲静虑未至。中闲。无色。名十一地。以此为十一地。师云。未师举十一地中入灭尽定。此义可寻也。
  二十七。问。章云至忍位得不退故此不退信位证念四不退中当何义乎答问。于忍位有上中下。此上中下皆合为不退欤。答。师云。今师尔也。
  二十八。问。干惠等十地三乘共经之欤答。智论中。于第九菩萨地。此义不同也。第一从干惠。至已辨地见。天台等意。智论此文依。菩萨共干惠等十地可经云义成也。宗意约是渐悟菩萨释可心得也。二乘初位。干惠第七已辨。二乘种性。回心至第九菩萨地云义。就此类从干惠至已辨地释也。第二欢喜第十地云菩萨地。第三从初发心金刚心名菩萨此类更不经干惠等之类付释之也。今师意。即同此义欤问。现身者现在云事欤。分段身云现身。欤答。师云。分段身云现身也问。第九地者。宗意可通渐悟顿悟之二类耶答。依智论三释。渐顿之二类义不同。若依从干惠至菩萨地之释者。二乘一往者。初从干惠至已辨地。证二乘自乘之果。以后。回心入大乘之类。第九菩萨地云也。若依此义者。可限渐悟也。就智论第一释。约渐悟云料简。折薪记意也第二第三释。皆是约顿悟类也。若尔者。三义共自宗意。菩萨从干惠地。通至十地类在之可心得也问。今回心教者。称实声闻藏。假立声闻藏中何乎答。师云。皆称实声闻藏也寻云。干惠等十地。岂是称实声闻藏乎。既三乘共说之故也。如何答。干惠等十地三乘共虽说之。更是为二乘所建立也。为菩萨非立之欤。今章欲引二乘望上不足渐次修行至佛果等释意。更无豫义欤。若尔者。干惠等十地。称实声闻藏所摄也。
  二十九。问。章云。彼说菩萨十地差别如何不说资加二位耶答。资加二位。回心教中所建立名目也。今欢喜等十地。二乘不共位相也。是故今简之。彼说菩萨十地释也。一义云。直进菩萨者。上干惠等十地中第九菩萨地。是唯以欢喜等十地为菩萨位相也。今约此十地差别释也寻云。此回心教建立也。如何直进中证之乎。答。上十地间望二乘建立回心教云也。今不望二乘就第九一地。建立菩萨即直进位也。
  三十。问。章云。见是故梁摄论云。如须陀洹道前有四位。谓暖顶忍世第一法若广以菩萨道前四十心为能似者。须陀洹道前四位者。所有道前位相取可为所似四位也。如何答。师云。法相人师。于此文说三释也。第一释三贤为三。四善根合为一四位云也。第二释。四位名广取如上。但其四位中第四四善根取云意也。是言总意别释也。第三释四代摄论中。余本无之。准余本是误也但宗意即不尔。既道前四位云。抑道前位中何物。是四位。其故既道前四位言。便岂非四善根耶。例近见道故立加行名云如其上真谛梁论疏中。四位者即四善根释。不可及异论者欤问。别立四善根属第二僧祇欤答。属初僧祇也。
  三十一。问。章云。答有二意故(文)此文意如何答。第二释有两释中第二为机浅故云者。是二乘机浅云也。意所引二乘即浅故。能引直往无力似小乘也寻云。第二两释。如何可心得乎答。初为引小故释。引小义通终教欤云疑。次为机浅故释终教直往。更引小乘义无之。所引二乘纯熟高胜。似小乘道理无之。是故此始教二乘机即浅故能引无力浅义。
  三十二。问。已成就补特伽罗相者。何程善根等云已成就乎答。五停心。总别念处位云已成就欤。菩萨已成就者。十信云已成就也。未成就反之可得心也问。三品欲乐者。如何答。经论知识处所熏习善根。有厚薄不同故。于欲乐有三品不同也。
  三十三。问。三品加行者。如何答。若依集成意者。恒时尊重二加行。共不具足。是云下品加行也。于二加行随一具足。是云中品加行也。二加行具足是云上品加行也。此义引般若灯论为证据也。如此料简。同于一位上。则能行人可有三人不同也一义云。七方便云下品加行。见道云中品加行。修道云上品加行也寻云。若以七方便。总名下品加行者。加何今章释犹往恶趣耶。四善根中暖顶二位。犹往恶趣义。于忍位已上者。既云忍不堕恶趣。岂是总退位乎答。此四善根中。且就暖顶二位。犹往恶趣释计也问。以地前总说习退义。为下品成就者。例二乘七方便总为退义以可为下品成就乎答。师云。例准如此可有心得义也。古在如此义。但未勘分明证据也问。不退者。其相如何答。于不退有已得未得不同已得不退者。于自他所得法。永不退转也。设虽自地法。于未得者。退义可有也。况于他地可退也。但今不退者。于自他法者。不简已得未得不同。更不可为退转也。若于他地法者。亦退转义也。若依佛性论意者。十回向已前已得未得俱退也。既入十回向者。更于已得法者。不可为退转也。若依瑜伽初地不退义者。初地已前。设虽自地法于未得退转也。若入初地者。于自地法者。已得未得俱不退欤。俱于他地法者。不遮退义也。若依第八地已上者。他地法于。即不退转也。无相无功用念念增进故也问。佛性论意。声闻若忍不退义。于世第一法者。退堕余乘及恶趣欤答。声闻正于世第一位者。无退义。犹是有漏心故可堕退义。是故约决定云苦忍不退也。世第一法(文)但是一刹那故。实之义无退义也。约容有退位摄也寻云。若尔者。缘觉世第一及菩萨十回向。犹是有漏故。约容有如何不为退位耶答。独觉菩萨种姓胜故约容有更无退义。是故世第一法不退云。或十回向不退云也寻云。若尔者。上定三乘定性时。声闻至忍位。定种性释。所诠忍位已上不退故。于不退位定种姓见。如何答。上定种姓成就位分计也。别依退不退二义。非释种性成否也。今佛性论。又不依种性成否。正定不退位计也。
  三十四。问。十回不退者。十向通皆云不退欤。又十回向终心。立不退欤答。现云。十回向通可云不退也问。定直进菩萨不退时。分别部心萨婆多为所破能破中三乘不退也。何以分别能立不退。证始教直进之不退乎答。若小乘分别部所立退云者。彼部位。岂于菩萨许十回向不退义耶。以之得知。今此不退。见大乘中不退也云事。所诠论主心。即有大乘。故动分别部能立义明中交明大乘义也问。第三位中行相者。行相云事欤。行相不同明云事答。师云。即行相云事也。只是戒仪相顺云事也。一义云。下所引瑜伽论文中。既何行何相征问行是相分别答之也。准之。今第三行相者。行体行相不同释云事也。玄记第四即行体行相二义以释或也是两义。俱师主讲说之趣也问。章云。第一种姓住行相更劣(文)此文意如何答彼第一种姓住。即有四种劣相。第一总不遇知识也第二遇善友。即无听闻正法义。第三闻说法遇恶知识是也。第四遇知识及听闻正法乃至坐禅修行练磨未熏习故也。依四义故。第一住第二住犹劣易解欤。

若依终教已下

  三十五。问。章云。亦说菩萨十地此文意如何答。师云。欢喜等十地。始教终教之说同故亦说云也问。终教意。可立四善根耶答。
  三十六。问。终教意如何以十信不为位乎答。位者是生住地之义。尔今信等十信。同时杂乱起故别不为位也。第一义云。次第终义有之义道寻云。始教意以十信为位者。次第修义得心欤。如何答。始教意为位时。别不简次第修杂乱修两义。讲云。未上位前者。是上卷文也。又云。始从凡夫已下文。是下卷经文也。
  三十七。问。章云。起一念信发菩提心抑以何程所修善根位分。可知十信菩萨乎答。只恶厌善欣乐心是生得善分。但感人天善果福因成也。尔心深知有为无常。即欣求无上菩提。悉恳切也。是即加行善云也。若此心定知起者入十信菩萨可推知也师云。讲云。探玄记中以今本业文约始教立十信证也今章引即此文。约终教不立十信证据也。经意义理亘两义。是故互引证之无相违欤。
  三十八。问。本业经所说十信。所例不同。如何答。师云。彼经于两处说十信也。彼经释义品文。信念进定慧戒回向护法舍愿说若依此说相者。无第六信不退。回向护戒愿说也。依此说相时。第六信退释成。依此经列次也问。十信必是一万劫也答。师云一万劫者。是钝根精进类付释也。若依钝根懈怠者。或经多劫。可不定也。其心微弱故。时分难定。若约利根精进者。或一劫二劫等。亦可不定也问。本论第六住退者。如何答。他师十信中。第六信有退云事也。于初住已上者。正得不退故也。今宗意即不尔。既十地论中自释。为示现退故也。但至相大师释中。十信中第六信有退云释。可寻之。此释难心得也。
  三十九。问。小分得见法身(文)此文意如何答。一比量智所见。故云小分。二生空所见故云小分也问。小分见法身。如何地所见报身乎答。分报化三义。或地前地相望分报化。是摄论意欤。或净秽土相望分报化也。或定散相望分报化事。尔今第三定散相望义依分报化故。地前定心相应位。小分见报身不可遮之欤。起信论法身多分约定散分之也。
  四十。问。相宗意总不许初住不退义欤答。淄洲大师。若约利根者。初住不退释也问。今终教行相科引起信文云。谓知法性体无悭贪等此等释。岂直是非明行体乎答。探玄记释别明行体见。但其只位相貌等云行体欤。亦今云知法性等者。是位中形仪相貌也或一义今第三是行体明也。如上记也。

若依顿教已下

  四十一。问。顿教大意。许行位差别欤答。顿教意更不可许行位差别寻云。若尔者。如何顿教意。立凡贤圣果四位释耶答。宗密释中。依顿教意。虽立凡贤圣果四位。此位即是无位位也释也。是以自问云如何无位处立位耶故答此顿教一念不生观智成处交合。自当以有凡贤圣果四位也如此即是无位也。是傍观名也。
  四十二。问。章云若见行位已下。文意如何答。若见行位差别等相即是倒故者。即绝言真如也。若寄言显者。即依言真如当也。若依释论家意者。今初地即作八地等文杂乱住得心也。若依清凉意者。以义配同释也。以义类相似云初地即八地等也。虽尔。以最后无所有有何次第一句为顿教正意也谈欤。若依宗密意者。行位安立。皆颠倒故。说初地即八地。破地位别执也。以下无所有何次第结释。上标列释得心。于地位为破前后别执之见故。初地即八地释也。若尔者。非初义配同义欤。
  四十三。问。章云无所有有何次第。尔正经文但云无所有何次。何今加增有第两字耶答。师云。二义。一义云。有何次第者。何次言自带有义也。是故以义安。有字也。次者是次第义也。是故第字。加也。一义云。无所有何次。于有字再可谈之也。祖师伺经本文谈文点如此说经文得心。宗家就此经文以义无所有有何次第释也。以有一字再可谈欲易解故无所有有何次第释也。

若依圆教已下

  四十四。问。随得一位得一切位。从十信初可谈此义耶答。师云。不尔也。设圆机也圆教称法界信心成就处于。随得一位得一切位。普贤眼开也。尔信位初心信心未成就。于信初不可开圆融普眼也问。章云。谓始从十信乃至佛果六位不同。随得一位得一切位○在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故之文。是故经中十信满心胜进分上摄一切位及佛地者是其事也之文。又以诸位及佛地等相即等是此义也文。此三段文。义即各别也答。师云。第一总显六位圆融义也。别一位为本非显圆融。次第二文即十信满心就摄诸位义显也。是就信一位显圆融计也第三文初信初住初行初回向初地等行相相似故。初后即同时也。如此十信满十地即同时成也。是行证相似释名也。此料简。依相即等故文得心欤。师云。行相相似云料简必未然欤。其故当段总因果无二义故。前第一第二释异也寻云。若三义即别者。如何释是中经中乎。是故言定上义成欤见答云。上五位圆融内。十信摄诸位一义证故云是故。尔总别异故两段不同也。
  四十五问。章云。约报明位。但有三生尔者。解证果海隔生欤答。师云。尔也。难云。岂于等觉位死始感妙觉生欤答。以等觉智断佛果障时。此无间道位开普见肉眼菩萨。即父母所生肉身也。然无间道灭解脱道生位。得无漏无相普眼。更是非父母所生身可心得也。今证果海生者是也。如善财童子。父母所生肉身。五位历历相。是解行生也。尔至普贤知识处。因位满了没果海之时。此善财更是非父母所生肉身。非异熟无记果报。无相之法性身。更非世间所知也。既因位果报别尽法性真身别生故。是证果海生云也。于果报因果二报即各别也。是故因位总报舍。可感果位生也若尔者。解行证果海隔生。文理更无疑者也寻云。此义只一生一身上分二生故。更非隔生义。常途隔生义者。死此生彼别感证果海生否云所论也。然今师主所立义。即不似古来义如何答。师云。所诠隔生者。依果报不同所论也。尔有为无为既各别故。不可云一生。漏无漏亦不同故。不可云一身也。既于等觉位中。无间道位因位果报舍。岂是非死耶。解脱道位果报既现生岂非生乎。是故隔生云义理。更不可疑者欤。若如所难者。以火焚烧等。岂谓非死乎寻云。抑以何道理。证果海生直名报耶答。师云。此可有二义也。一义云。见闻解行二生。必是约果报明位。但有三生云也寻云。若设于果海体无报义者。依相生何可名报乎答。师云。此义意。就异熟果报论生。见闻解二生云。就此异熟果报无建立云证入生也所证依报有无立三乘故。约报明位。但有三生释也。一义云。见闻解行二生就异熟约报明位释。证果海生报解行见闻等因位功德故约报明位。但有三生释也。意三乘教中。三身中报身云如是也。约因果报义不同。二生俱依报建立条勿论也问。依前生见闻法功力受今生果报云见闻生欤。为当只今生始见佛闻法是云见闻生欤。又依解行等宿因。今生所受果报云解行生欤。约解行等因云解行证欤。如何答。义苑记意。见闻解行二生。俱约宿因得心也。如上一边所问也师云。常途义别不云约宿因论。于现在上立二生也问。章云。成金刚种等者。等何乎答。药王多药喻小大光照喻等也问。离垢三昧者。因果二位中何乎答。总此三昧通因果二位也。于第十地初入心位。悟无生法门。是云因离垢。果离垢者立妙觉位也。
  四十六。问。章云。如是普贤诸行位者。限等觉因满诸行摄之欤。通妙觉位诸行摄之欤答。宗家释限等觉位诸行摄之也。清凉通妙觉诸行摄之也。师云。但实义因果同体故。两师不可有异论者也。
  四十七。问。章云。我当来世成正觉时汝当见我抑此经文意如何答。此经文有三意。一今生五位经历如。弥勒正觉时。善财亦来如今。可有五位经历相也二善财当来我所来可助化仪。三约表法心得者。善财遇文殊。善财以为能证。文殊为所证。是人法不二故也。如此之时。乃至菩提树下。道场神及文殊遇不遇佛者。善财是修因生表不成果师云。此玄记释也。三释未分明。引可见之。可之忆说空计也。
  四十八。问。章云。自分胜进分抑此文意如何答。自分者。当地所得法门也。胜进者。此处全同报果故是云胜进也问。章云。此门通前诸位解行及以得法分齐处说。
  此文意如何答。一义云。今自分胜进于何在处建立云义释文意如何也。所诠。其处者前诸位即见闻位。次诸解行者解行位。及以得法等者。证果海位是也。于此三生各有自分胜进不同也云文意也。一义云。前诸位解行者。是解行生。及以等者。是证入生也。此释意。上自分者。既约行就当位论故十信条勿论也。胜进分者。其相难知。故通前诸位解行及以得法等者。即释胜进一义计也。
  四十九。问。章云。其身在于世界性等以上处住此文意如何答。总此文以下。就三生中明行相科段也。尔略见闻行相偏就解行论之。此童子者。爱见善惠王二万五千子中第二王子也。此童子行相即是解行位行相。寻云。抑以上者。是何等乎答。一义云。以上者。瞿夷所居十世界云已上欤。瞿夷优婆夷所居十世界云事也。若尔者。世界海世界轮世界圆满等余九门云以上也下摄化章在此十重。释此十重了云。此等当是万子已上轮王境界。结释。今章如普庄严童子乃至世界性等以上云释。上下符合欤。此十重世界。万子已上轮王境界云故。普庄严童子。亦二万五千子第二王子故。世界性一世界不可限。十重世界海可通领。故云以上。义理极欤。一义云。先华严经中。普庄严童子。是世界性通领见。然世界性中又有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小香水海说。今以上者。指此不可说不可说小香水海见。师云。此义顺文相字面也(云云)问。白净宝网转王位者。是何位乎答。第十地华报问。以何知第十地华报也耶答。天子放曼荼罗自在光明时。所益众生得第十地益。时白净宝网等说。所益众生。既第十地益得。乃至白净宝网转轮王位得说。知是能益天子得第十地感白净宝网位云事。更不可疑也。
  五十。问。章云。普见肉眼(文)此文意如何答。三乘教意。五眼中。肉眼者。一见近不见远。是云远近相对也。二见明所不见闇所。是明闇相对也然圆教心。五眼中粗劣肉眼尚极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海等说。对三乘弥明甚深也问。三乘教意。总以肉眼不见三界外乎答。设肉眼若天眼与力助成除障时肉眼见闇处。肉眼见远事。不疑之者也。若尔者。如此之时。肉眼见三界外可许之欤。是以智论云。因天眼开障肉眼见闇释此意也。
  五十一。问。章云。又彼能于一念中已下文意如何答。是上行等所起行用也。当知。此是前三生中解行位内之行相也者。总上行相者总标大科结释也。次以约因门示故已下文。是证果海中行相也问。信满得意者。信满住位二位云事欤。为当信满入位以去云事欤答。师云。准下释。信满云是行佛也。得意者是位佛也。其故信满入位佛果所起行用皆遍法界也。一义云。信满入位已去云事也。
  五十二。问。又于一念中十方世界一时成佛文。是何文耶答。师云。是贤首品海印三昧下文是也问。章云皆已得故是实行故者。文意如何答。对上起信以未得故义。今此经云皆已得故也。对上但是当位暂起化故义。云是实行故也问。章云一种者。是何耶答。于初发心住一种位。如何可开终圆二教差别乎问意也问。章云。既一位中有一切位等。第三问答意如何答。就上第一答中。于后诸位皆已得故。是实行故该六位故。于初住一位摄诸位。成等正觉也觉。是上第二问答起问答意易知。此第二问答中正显圆教信满成佛义释成也。付之此第三问答。此问意。若依此上释意也。圆教意初心定究竟佛果得云。更说后后诸位。更是何佛道耶问也。答此问时说后后诸位。一切即一中一切故。是一切是已得一切。非未得一切也答也寻云。此已得一切者。行布欤。圆融欤。如何答。师云。是约圆融说后诸位。即是初中一切也释也。初中一切云约行布不可得心者欤。于相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四句释如。皆是圆融门四句也。然今章说后诸位即是初中之一切也者。此四句中第一一即一切句当也。岂以一即一切可定行布耶。若约行布者。今初中之一切一切者。已得一切不可得意也。若依行布。余位是即未得故也。然今章即是初中之一切者。约圆融故是已得一切。更不可乱未得欤。
  五十三。问。第四问答意如何答。此问答意。若约圆融。初后相即故。初即具后位。后位亦具初位义。即可然欤。尔圆融必带行布故。若依行布见之。断十信一惑不断余位惑。又得十信一位未得余后位。例断后位惑不可断初位。设得后诸位不可得初位道理。例自然显也。如何可得意耶问也。答此问之时。若依行布一边。实即可然。约行布于后诸位者。更非已得位者。更非已得位。即一向未得未断位故。只就十信一位已断已得云计也。但圆融普眼机。圆解圆行顿同果海故。不得即。得即初后同时相即故。始得始定得后故。更得始无有不得后。得后必得始故。得后无有不得初。今章释是故无有未得后而不得初也即此意。若尔者。初云后云。俱是圆融上初后故。一断一切断。一成一切成。皆是已得位也。此普眼圆融智初后。更无浅深无明昧也。分明释义治定也。
  五十四。问。第五问答意如何答。上一切云。初后云。圆融上初后一切故。毕竟无明昧无浅深治定释付此问来也。若实于诸位前后无明昧者。如何今经说阶降浅深次第乎问也答。此问有二善巧。第一若诸法相从机出入门分位前后者。寄同三乘故。前后于明昧次第也。但是圆教意也一约相就门分位前后释此意欤。第二诸相体相以直从体法谈时。普眼同法界。有后即相即。相即即前后也。皆是已得位故。如此相即入重重义。是故今经前后安立差别建立皆是圆融中初后已得诸位故无浅深不同不可论明昧别也。今章但以不移门而恒相即。不坏相即而恒前后结释。上问答答中。但以得初时无不得后故。是故无有未得后而不得初也释处结归释此文大意也。重意。上但以不移门而恒相即者。一切即一义。杂即纯义是也。不坏相即而恒前后者。一即一切义。纯即杂义也。是故今前后云更迷不可乱行布也。圆融中前后。已得诸位故也。二约体就法前后相入等释皆此意。已上文。就师主讲说也。师重讲云。此第三问答中说后诸位即是初中之一切也云初得一切位。次第四问答未无有未得后而不得初也释初后位。第五问答中约体就法前后相入。不坏相即而恒前后。前后位皆于圆融普眼智上所论故。一切初后前后。无明昧别无浅深不同也是十玄中诸藏纯杂具德门法门也。尔者。约杂云初后前后等也。
  五十五。问。第六问答。其意如何答。师云。一义问意易知。答意若依自别教者可说十信初心成。然今寄终教故。云终心满心等也是诸记意也问。若尔者。若依自别教者。信位初心得不退故。说初心速成欤。若又虽不得不退。初心即成佛欤答。若依上义者。初心即成佛云义。初信即得不退欤。若不得不退者。更不可有成佛义也师一义云。凡此答意。五位差别者。从三乘寄位谈之故。若依自别教更不可立五位差别也。若不立五位者。设初信设信满信等五位。始终二教所谈故。就此位不可显圆融普法之成道也。其故。别教实义。若自别教即不依位成释于。以初信后信等位。不可寄显普法成佛。然今寄皆是今寄三乘终教假说意也。其故。凡事事圆融成道。以等法界身等法界语等法界意成正觉故。更以始终二教位。或初心成说。或终心成说。普法圆因。更不可开此寄说故。是自别教意。不可立五位差别也(为言)。
  五十六。问。若尔者。圆教意。总不可立五位等位欤答。师云。别教正意总五位相不可建立。别教普法机。悟圆融实理故。实修实正前更无行布义。故无信住行向等不同。不论信解行证差别也。是以玄记第四云。以信满成此普贤位故。同普贤等广大三业。该因及果。遍一切处。尽一切时。常作无边法界大用。此为恒式。当相而论。不依诸位。今约信门之中显现。则属位妙(文)师主以此文。若自别教即不依成文讲说也。如此大旨现前以位始终等十别之位相交合寄说。更是非圆实义也问。若尔者。普眼大觉圆智一开悟以去。再不可经行布次位欤答。师云。若望圆融实智之所观边。更不可有行布次第。又不可论明昧不同。是即一念相应处。依入观位所之也。是善财童子。于文殊智识处便成觉云。就入观相应位开自证知见也。虽尔。出观之时。散心相应位。同凡混和尘。再二住已上迷可起也。是故初住断余位惑未断之。是故行布门前。一断非一切断也。是以善财遇后后知识事。出观散心位。迷例未息故。参诸知识是也。是行布修断云也寻云。若尔者。初心初极有虚言无实义。行布位中不断惑故。若依行布渐渐成佛者。岂是别教不共成佛乎答。彼别教一乘意。行布门中虽经明昧浅深。更不可待多生。一生一身上必可成佛故也。别教普法机得法分齐行布门前久。经明昧。不经多生次第。必一生中五位功德可满足也。此则成了后入证生也。先如善财童子。行布位中虽经诸位。才第二七日中。明昧次位经历也。然圆融门断惑成佛者。谓约道理说圆通故。约事相中所辨断惑成佛非也。师云。难云。于行布出观位更无明昧浅深者。即是事相断可非圆融断惑。例顿出离人。以一智三界惑品顿合断如。若尔者。今圆融断惑。与此可有何不同耶。是故谓。约道理说圆通断惑。不同事相差别智断惑故。更非如顿出离断惑等欤若既圆融断惑成佛故。于行布位中。实断惑成佛者。开圆教普眼之时。一人断惑成佛。一切众生同时断惑成佛。然行布若如圆融必断惑成佛者。约行布门。一切众生触事相。如实岂断惑成佛耶。若夫许成佛者。我等如何未开大觉之普眼。轮转生死。迷倒未休乎。爰知。圆融门中虽开断惑成佛之普眼。行布出观位必可经后后明昧云事分明也。
  五十七。问。依自别教时。总不立行布位者。何于普法修行之人。立行布明昧之位云耶答。圆融普法正机。以圆融为本故。此普眼智前更不可开诸位阶降也。设行布门中。出观经历之位。虽经后后位。才一生中所经明昧故。始终二教五位明昧位对比非所论。若尔者。同虽行布也。今寄三乘终位说行布可异欤寻云。抑此位行布。别教不共行。布可云欤。将又是今寄三乘行布欤答。师云。此事难定。无分明释故。无左右不可治定之欤。或今寄三乘义。专不可定之。但于不共行布者。若。虽然出观迷妄位别不共难云欤。
  五十八。问。章云。今寄三乘终教位说尔者。此文约一约相就人分位前后义释之欤。通二约体就法前后相入义释之欤答。师云。通二门。今寄三乘终教位说释也。若但依自别教者。更不可说三贤十地等也问。今章行佛位佛。所立相同时欤。异时建立欤答。师云。二义。一义云。行佛者。第十信即愿心终也。寸终尺始云如。第十信心初住初即是同时。信终住始同时故。望行位分二佛也。一义云。等妙二觉刹那前后而不可云同时。如今第十愿心与初住始刹那前后也信必非住道理。前后已不同分二佛事道理易得心欤寻云。若尔者。终教意初住不退义也。信位不退云事。未闻其说。如何不退成佛之位可入十信乎答。第十信成满位。不入初住。退转之义。更不可有也。是故终教意。自在信满不退之义。是以章之信满不退方得入位释此文意也。

第四修行时已下

  五十九。问。章云。极疾三生得罗汉果(文)尔者。第三生限罗汉果欤。通初果已 上欤答。第三生者。初果已上皆取为第三生也。尔或得罗汉果释。或漏尽得果释。先举第四果。初果已上通可摄欤问。三生人时解脱圣者欤答。时解脱圣者也寻云。以何知时解脱圣者乎答。彼钝根故。于初果已上。有七反经生义也寻云。时解脱必经生欤答。不尔。须菩提与亿耳沙弥。此二人虽时解脱圣者。不经生也。是故时解脱必非经生也问。三生者。是何生乎答。就生有三义。一义少生。是约一人父母为一生。如此三生经也。此义不正义也。一义三个父母生一生也。如此经三生也。极七反有圣者。七生经云如。准可得心也。一义云。约三个他佛。云三生欤。师云。后二义为正义。就中犹约佛义及信用欤。
  六十。问。第二住修决择分尔者。入世第一法成决择分善根了。其后隔生入第三生义。可有之乎答。师云。第二生顺决择分云者。下中忍位第二生内成就了。未入上忍世第一法。隔生类也。次第三生亦重起暖等四善根入见道。入圣得果也寻云依何道理。第二生入忍世第一法。死隔生无耶答。若入上忍者。即是一刹那也。亦世第一法一刹那故。总二刹那云也。行相了即可入见道故。不可有隔生义也。若尔者。实义上忍世第一法第三生可修也。然下中忍位第二生顺决择分中属故。从多分取四善根。第二生属也寻云。正理论意。初生第二生修顺解脱分善根。第三生修决择分。即入圣得果判答。光师释中。会此文云。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必于先生已起暖等若尔者。第二生非不修顺决择分。今第三生位入圣得果以前加行举计也。第三生即决择分非也。
  六十一。问。二乘所经时分极疾必三生四生。极迟必六十劫百劫限可云耶答。极疾三生四生以为其际。从此减一生二生类无之。极迟以六十劫百劫为其极。从此增六十劫在一劫等义更不可许之也只极疾极迟降出计也。若声闻极疾类中。乃至四生五生等义可不定。若极迟类中一劫二劫等。乃至五十九劫至经类有之。然此等类犹约时解脱圣者也。后极迟六十劫类不时解脱圣者也。若独觉极疾类中。四生乃至五生六生等义。可不定欤。若极迟类中。一劫二劫乃至九十九劫至经类有之。然此等皆是部行独觉所摄。麟喻必是百劫故。
  六十二。问。六十劫百劫者。大中小劫中何可云乎答。六十劫一增一减劫以为一劫。经六十劫也。独觉成住坏空八十僧减劫。以为一劫。经百劫也。是以俱舍论第十二云。要百大劫释此意也。
  六十三。问。阿僧祇数(文)第五十二欤。第六十当欤答。解脱经中八种忘失也。新俱舍意。阿僧祇者第五十二后八种忘失也。若依古俱舍得心之者。中间八种忘失故。阿僧祇者当第六十数也。分明忘失中间释故也。
  六十四。问。章云。此中劫数取水火等一劫为一数(文)此文意何答。俱舍论颂八十中大劫大劫三无数(文)此文意。以八十僧减劫为一数云此文意欤。水火等者。举坏劫空劫成劫住劫等取也寻云。八十僧减劫者。才是一火一回坏时分也。若一水一回坏时。若又一风一回坏时分也。若尔者。举一水可等所余空成住。若但举一火可举余空成住三劫也。然如何今章广云水火等乎。若广取水火风三灾。即是广指六十四转可得意也。如何答。颂云八十中大劫。大劫三无数故。以八十增减劫可为第一数也。非六十四转也。只意坏劫等云释意也。坏劫于若火灾坏时八十增减。若水八十增减劫也寻云。只六十四转劫不数僧祇云道理如何答。只六十四转者。总劫于不同。其中大劫建立时。以六十四转为大劫释计也。要为数僧祇非建立六十四转也。
  六十五。问。五分法身者。理法身云事欤。事法身云事欤答。事法身以名五分法身也。寻云。若尔者。如何大智律师。望生空所证理。释理法身义耶答。师云。此义宗意。必不可然者欤。
  六十六。问。此五分皆通因果二位欤答。一义云。前三是因。后二是果若尔者。三学即在因位。解脱解脱知见即限果位也。一义云。五分法身皆可通果位也寻云。若尔者。前三中左后解脱知见义如何可不同耶答。若悟苦集道三谛者名慧。即是无漏五分中慧是也。若悟灭谛理第五解脱知见云也。前三中慧者。有漏五蕴中反想心所所得慧也。转有漏五蕴故也。若反识蕴所得解脱知见故慧解脱知见。义相即不同也。
  六十七。问。小乘教意。三祇时劫何位于经之可云耶答。若从暖等一座成觉得心者。三祇修行时分。三贤位可经也。若从不净观一坐成正觉得心。有余师说心。最初发心身器清净位可三祇欤寻云。身器清净者。不净观等以前指欤答。师云。此义意可然欤。但本宗可寻也。师云。天台意三祇满忍中下忍配道理释也。此义意。彼宗学者。可寻之。

已上时分之义毕
(本云)应仁二年卯月三日
金资觉遍之
于时。庆长三历四月四日丑刻书写毕。
偏是为佛法绍隆利益沙界惠炬增明而已。
右笔朝印空贤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