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五教章见闻钞下卷第一

  一。问。当章题名。与上中题名。云何不同乎。
  二。问。今章显彼能诠差别非一(文)此文差别。即是非一欤。差别与非一。于义可有不同欤。
  三。问。今十门生起次第如何。
  四。问。今心识一章差别者。就心意识。说 教不同故云差别欤。谈本识之心体。五教说相不同故。就第八代云差别事欤。
  五。问。爱乐欣喜四种者。配三世事。其相如何。

若依始教已下

  六。问。始教识体一分云。是何道理乎。
  七。问。从业等种辨体而生者。此文意如何。
  八。问。有支我执二种习气者。于一个名言种子上。以功能分二种习气欤。将遍行中别体。思心所以为业种子。十烦恼中。别体萨伽耶见以为我执欤如何。
  九。问。异熟报识。为诸法依云。异熟得名。如何可得心欤。
  十。问。今章云方便渐渐引向真理。今此品引向真理。即指终教欤。当教中终门指欤。
  十一。问。今章云不见藏住。不见熏习等。此等文意如何。
  十二。问。章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此文意如何。
  十三。问。今章云以许真如随熏和合。习熏资熏二熏习中是何乎。
  十四。问。章云真俗但有二义无有二体。文意如何。
  十五。问。三界唯一心今经文。诸论皆引此文欤。
  十六。问。十地论。约终教释。为第一义真心也。尔者。彼论实如此在之欤。
  十七。问。顿教唯一真心者。抑付何说一心乎。

若依圆教已下

  十八。问。以何为圆教心识之体乎。
  十九。问。祖师依何文。建立如之五教义。欤。
  二十。问。抑今甚深缘起一心者。是何物乎。
  二十一。问。答约法通收之时。名义必可无碍。然于性德中非云论五义门。岂有从名无显义之义乎。
  二十二。问。小乘意。以六识三毒。为所依心识。然以四种赖耶。为所依心识事。未谈之。云何释所依心识体云摄义从名门乎。
  二十三。问。不动本而常乐等云。今本末者。以能具一心为本以末欤。如何。
  二十四。问。心识种姓二章。共或限所依本识。或云取佛种姓。抑是何道理乎。
  二十五。问。于退法种姓有不退之类。如何以之名退法乎。又于思议住升之类。必可有退机。何以之不名退法乎。
  二十六。问。恒时加行。尊重加行者。其相如何。
  二十七。问。今章云然非是彼大菩提性此文意如何。
  二十八。问。小乘教中。说多人有性。如何释除佛一人乎。

一约始教已下

  二十九。问。无性有情。发菩提心。可许发心修行之义乎。
  三十。问。章云诸佛利乐有情功德无有断尽。尔者。是取何现义乎。
  三十一。问。瑜伽六处者何乎
  三十二。问。今章云即摄赖耶识中以下。文意如何。
  三十三。问。当章中。约法尔种性明性习前后义。约新熏道种。明性习融通之义。文段如何。可简别乎。
  三十四。今章云。问。此二种性与仁王及本业经中等。此文意如何。
  三十五。问。今章云。经说习故成性。论中说为依性起习。尔者。经习故成性本性。论依性起习本性全是一体也可云乎。
  三十六。问。今章云。经说性在发心后。论中种性。在发心前。今种性者。指本性住欤。总通二种性云种性欤。
  三十七。问。今章云。问。又以何义知如种性至堪任位说。已下问上何文踏起乎。
  三十八。问。抑堪任云得名。约位立名欤。将依种性之名欤。
  三十九。问。上但可位至堪任已去两义料简。依今章问。又以何义知种性至堪任以下问答。如何不同乎。
  四十。问。瑜伽论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抑此三记意。位分不同欤。
  四十一。问。章云独觉准知尔者。如声闻至忍位在一坐成觉之义乎。
  四十二。问。今章云位到堪任。成菩萨种性。抑成菩萨种性事。必依退不退。成堪任性欤。将要不依退不退义欤。
  四十三。问。以忍位如何为性地乎。
  四十四。问。今章。位到堪任已下文。正三乘定性说文也。何依俱舍释此义乎。
  四十五。问。上章云若要待习方说性者等今文云问若愚位未无习等。前后问答。如何可心得乎。
  四十六。问。一阐提翻名如何。
  四十七。问。章所引云以何缘说今此说字。从何所还可训之乎。

  一。问。当章题名。与上中题名。如何不同乎答。于一部释。就题名论不同事。他师释得其证据其故善导和尚观经疏题名。或观经玄义分云。或观经定善义云或观经散善义云等。于一部释。如此不同论也。今亦可准此例也寻云。上中云记。下卷云义。其意如何答。师云。义记两字。所以甚深以为义也。此所以甚深之义。通义记两字故。上中云记。下卷云义。更是同义。是以起信疏中。具云义记。俱是所以甚深之义故。边边有道理。师云。前八门化仪化法不同诸门皆约能诠教明之今中下九十两门。约所诠法义。释五教不同也。
  二。问。今章云显彼能诠差别非一(文)此文差别。即是非一欤差别与非一。于义可有不同欤答师云。差别者。五教不同云也非一者。今十门指释也。是故差别非一。即可不同欤若尔者。今文点如上点可读也。
  三。问。今十门生起次第如何答。初二门约理次四门约行。第七门通行果。后三门约果也寻云。第七门通行果之义如何答。若望二乘因分。即是究竟故约果。若望大乘。尚是非究竟故约行也(为言)问。今理行果三法中。理者限真如理欤。通有为无为等一切道理欤答。通一切道理也。
  四。问。今心识一章差别者。就心意识。五教说相不同故云差别欤谈本识之心体。五教说相不同故。就第八代云差别事欤答。师云。想当章意约心意识。就三能遍识。论五教不同事。一处更所不见也。随今章云。于阿赖耶识但得其名或云。异熟报识为诸法依(文)皆于第八本识。论五教不同事。不可及异端也。但今心识差别者。独指第八识。云心识差别。必定于第八识之内。广非论三能遍之义也寻云。今小乘论但有六识。义分心意识(文)若尔者。此文意小乘意。义说心意识以为所依。然大乘心识。三能遍识体。自差别故。心意识相。三识体名别也。更不可云义说欤。尔者。大小差别。就心意识之不同论之。见其上今章题名既云心识下小乘谈分明云义分心意识。明知。五教差别。就心意识论之云事答。故章题具心意识差别释。今章心意识者。就本识可心得之寻云。如何于本识之中论心意识乎答。依通相论之也。若依别相者。第八可限心义也寻云。通相别相义如何答。别相若以集起为心者。第八独名心。通相若以缘虑为心者。八识皆可为心也。是一重通相别相义也若以思量为意者。第七独名意。若以无间灭意云意者。八识皆可名意。是一重通相别相也。若以了别解识者。六识独名识。意六尘别境缘云事。若以了别为识者。八识皆名识也。意以识别解识。八识皆有识别义也。重意。能缘识上。识皆了别义在之。是故了别义通八识也。尔者。以了别解识可训也。别者。缘虑分别云义也非差别义也。古来点以了别境解识者训义。今此别义八识差别义欤其义难辨矣。清凉若以了别境解识前六独名识。若以了别解识八识皆名识初了别境别义也。后了别识别义也。问于集起义中。有通相别相之二义乎答。集起种子义边限第八。若集起行相之义。广通八识可心得也寻云。抑集行相之义。如何可心得乎答。行相者。即是相分也。八识见分处。各各带相分之故。见分集起相分之义。是集行相云欤。师云。说如此(云云)问。当章意。于心意识。论五教不同义。是今章家祖意也云者。可有何过乎答。师云。于心意识。以论五教不同为章家祖意者。于心意识立此道理。五教皆名义俱得之。何下约法通收科中。以小乘摄义从名门释乎。既小乘得名不得义者。约赖耶建立之也。若尔。准之后四教。皆依第八论差别云事分明也。其上始教段。异熟报识为诸法依释。终教段。于此赖耶。得理事通融二分义故释。皆是依第八识。论不同云事明也。
  五。问。爱乐欣喜四种者。配三世事。其相如何答。爱通三世。乐欣喜现过未次第也寻云。以能贪之心。名阿赖耶欤。以所贪之境。名阿赖耶欤答。以所贪境名阿赖耶。以能贪心名爱乐欣喜也寻云。以何为所贪之赖耶乎若无性摄论第二。以三义释之。一师义。以五取蕴为所贪赖耶也。一师义。贪俱以乐受为所贪赖耶。一师义。以我见。为所贪赖耶释也。大乘意。于此三义多有难略之唯识论中。于所贪赖耶出七义。可勘之。

若依始教已下

  六。问。始教识体一分云。是何道理乎答。如实知真如法一不知故。真性随缘。无明动真如。是终教生不生和合具分真唯识义也。此位业识根本熏习释。习熏无明名也。于此位者。未分三界趣生之别云事。如此迷真位AB同时迷事无明在之。是故有主物取有命物敬也。是枝末薰习释。资薰无明名也。依此资薰之无明。造善恶之业。随彼善恶业。感可爱非爱之果。然相宗心。依枝末薰习一义。建立赖耶故。但得一分生灭之义所释之。若谈薰习义者。八识体一。事理融通善可释也。今即不尔。是故释以于真理未能融通也(为言)。
  七。问。从业等种辨体而生者。此文意如何答。从业者。本颂由诸业习气云当也。业者本颂二取习气俱云文当也寻云。上内诸习气等释本颂文意如何答。论有四复次。今章略以二义可消之。一约惑业苦三。从业等种云也。然本颂由诸业习气者。惑业苦三中。善恶业种取由诸业云也。二取习气俱者。惑种苦果种二取云也。若此复次意者。今章从业者。三道中善恶业种是也。今云等者惑种苦果种等也。以此三道种感无记总报者。果识体引坐故。今章云辨体而生也。一本颂。由诸业习气者。即有支薰习也。二取习气俱者。名言薰习我执薰习二取云也。若依此复次意者。今章从业者。有支薰习也。今云等者。名言我执二薰习等也。依此三薰习种。能当来异熟报体感。是云辨体而生也。震旦人师多分唯识此二复次以今章科释故略举之义也。师云。前复次付感中有二。一迷异熟愚。是当来总报上。可爱非爱果迷故。迷异熟愚云。二真实义愚。是一切有漏是苦也。一切有为。是造作故无常也。于实义不了故。真实义愚云也。就次复次。名言有二。一表义。二显境也。表义名言者。第六识一切名言缘此名言下义道分别位熏种子。表义名言云也。显境名言者。总八识能缘境分明名言下必所诠义理显如八识取名言非熏种子。缘名言事。必限第六识也寻云。显境名言者。名言得名。如表义名言云事欤答。不尔。显境位名言。非如表义名言云只世间名言所必如云有所诠义理。能缘见分必带相分境也(为言)。
  八。问。有支我执二种习气者。于一个名言种子上于。以功能分二种习气欤。将遍行中别体。思心所以为业种子。十烦恼中。别体萨伽耶见以为我执欤。如何答。师云。于名言种子。三性不同也。若约善恶名言种子者。若善名言者。此名言上二功能。二习气云也。若恶名言者。此恶名言上二功能有支我执云也。但若约第八识能生无记名言种子者。此名言类劣无记种故。以有支我执名言上二用不可谈者欤(但可寻本宗也)决择记第一云。钞习气者。准法相宗。习气有二。一者粗重。谓二障取未分。熏善无记无堪任便涩之用解脱道舍是也。二者种子。谓现行气分薰习成故。于中复三。一者名言诸因缘种。由表义显境二种名言所薰。方生成故。二者有支总别业种。招苦乐报。三者我报俱分报种。令自他别此二皆是名言种上差别功能。今钞所明。是前非后(文俱分云是分别俱生云释也)寻云。若依此记释者。不简三性名言。总有支我执二种习气。名言种子上二用见。尔者如何答。彼记意。先就善恶名言种子释之也。若约第八能生无记名言种子者。有支我执二习气。彼无记名言种上二用不可云也。是故别体善恶思心所以。有支习气十烦恼中以萨迦耶见我执薰习也。
  九。问。异熟报识为诸法依云。异熟得名。如何可得心欤答。一义云。异熟者异时熟云异熟也难云。若尔者。等流果。岂非异时熟欤。是故。此义乱等流之过在之。一义云。异处熟故云异熟也难云。若尔者。岂从人感人总报之类。异熟果无可云乎。乃至从初禅生初禅等。准之可心得之也。一义云。变异总报果生故云异熟也难云。若尔者。一切种子。生果之时。无变异欤。诸法种果生事。必变异生故。乱余果变异过。一义云。异类熟故云异熟也。因是善恶果是无记故也。已上诸义中。以之为正义也。
  十一。问。今章云方便渐渐引向真理(文)今此品引向真理。即指终教欤。当教中终门指欤答。师云。方便渐渐言。遥指终教云义亲欤寻云。引深密经。成立薰等即空义。是经岂非当教证文欤其上。经文引毕云。不令如言而取故会归真也知今结释趣。当教中会真理之义成立也。是以。孔目中以终教内成就理成就二义释。今理成就者。是当教终门也。今薰等即空义。岂非此等之义欤。答。如先成事引向真理言上。渐渐言以照之。遥招终教义欤。准今标释下故会归真也之解释。所归真理远指终教也。但今所引深密经文有二意。若依显相。薰等即空义说。是当教中终门建立也。孔目中理成就者。就显相薰等即空义释云也。若如来秘密意趣探约云之者。薰等即空说本意。远终教甚深真理说之也。是故若约意趣者。不可开当教之分。今章云。方便渐渐说者。约如来秘密义巧者。远超越当教之分故。渐渐等说也。就显相说薰等即空义者。当教之内终门也。理成就者。依此门取论也。但理成就云约如来秘密义说之者。以终教真理。所归所成就真理云也问。章云。故说熏等悉皆即空文今薰等者取何物乎答。师云。常途内等非。外等非。熏者总能熏所熏指也。等言。所熏四义。能熏四义。合是八义也等第八义也寻云若举所熏四义等能熏四义云。若又举能熏四义。等所熏四义云者。是有何过欤答(云云)。
  十一。问。今章云不见藏住不见熏习等此等文意如何答。师云。内是所熏本识。外是能熏转识也。不见藏住者。不见所熏第八识云心也。不见熏习者。不见能熏转识云文意也。不见阿赖耶者。于阿赖耶。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义中。天赖耶正用能藏之义不见云也。不见阿赖耶识者。正用能藏义空非为所依体不见本识之体云此文意也。不见阿陀那者。执持功能外见云事也。不见阿陀那识。者。又执持功能空非。所执持识体生灭不见云。此文意也。
  已上。是折薪记意也(云云)。

若依终教已下

  十二。问。章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此文意如何。答。此文下下来来相故。下生灭斗与点可读也。重意。不生不灭真如。无明生灭。俱流转相明论文也。
  十三。问。今章云。以许真如随熏和合习熏资熏二熏习中。是何乎答师云。此随熏言通收二熏习也寻云资熏者。是业种所生赖耶谈义边也。然今终教心次下云不同前教业等生故尔者。当教随熏和合赖耶。非业种所生等资熏义闻。如何答。终教心。依资熏义时。业种所生赖耶云义。非谓无之。但始教业种所生一义谈异也寻云。习熏者。即以本识为能熏义欤答。师云。不尔以本识为所熏义也寻云。若尔者。离转识能熏。别有第八能熏者。是何物乎若师云。熏成令动动静一体梨耶。是所是熏本识也。此赖耶微细。能熏者。是根本无明也。是故本识于能熏有二重。以枝末为能熏者。是转识所摄也。若以根本为能熏者。是本识可类摄欤。虽然。正所依本识者。所熏所生赖耶。以是可为赖耶实义也寻云。以根本无明为能熏。是习熏义也云者。抑本觉内熏义。非习熏义欤答。习熏有二义。一若根本无明真如熏生死微细生灭。此本识如幻识体。不知如幻故。此不知无明为能熏也是流转门习熏也。一本觉能熏不觉熏时。此识体即如幻虚假也熏。今如幻识体熏。种即第八识熏非。AB真如熏也。清凉释云。故熏第八即熏真如此意也。此能知本觉为能熏。即是还灭门习熏义也。如此二门能熏。论自判云。本觉本不觉。在本识中。故本识中可类摄也。虽然。先第八识云义。所熏所生二分不二义也寻云。抑熏者。正是何道理乎答。习熏云驯染义也。譬朱所置别别此所不涂自其处即赤。今习熏义者。即此意也。资熏者。驯流义也。朱朱熏其处弥赤。准之可心得也。慈恩大师解释中。熏者是可发之义也释。但彼宗。偏谈业种所生赖耶故付资熏一义。可发之义释也。然以义案道理。宗意此可发之义。可通二熏欤问。楞伽三文。如何可心得欤答。初无始恶习者根本无明也。是习熏义。第二与因俱者。是七转识也。是当资熏义也。第三文双举根本枝末二种无明故。合说习熏资熏二义也义苑记意。初无始恶习者。七转识生灭云料简是误也。已上。师主讲说之趣也。师云。今章云。既云真如常固非如言所谓事常右点意。夫如常住坚固法故。我等所思习。非常住坚固等义也。若依左点者。更真如常住谈故非情谓常也固者非坚固义也。以诚义云固也但唐本云。真如常故。非如言所谓事常也(文)是文言更无相违欤。
  十四问。章云。真俗但有二义无有二体(文)文意如何答。师云。有二义相依。无二事相依释。此释可留心也。
  十五。问。三界唯一心今经文。诸论皆引此文欤答。师云。尔也。十重唯识云。诸论同引证成唯识说唯识之义程教中无不依此文也。
  十六。问。十地论。约终教释为第一义真心也(文)尔者。彼论实如此文在之欤答。彼论云。云何世谛差别。随顺观世谛即入第一义谛说。以此文作释欤问。阿毗达磨经当代流传经欤答。不尔也。是未处经也。

若依顿教已下

  十七。问。顿教唯一真心者。抑付何说一心乎答。师云。于一心始教已上所谈义相不同也。初始教一心者。诸法唯心故心外无境遮也。终教一心者。以真俗不二义一心说也。今顿教一心者。破诸数言也。若诸数更破一心亦不立。是说一心也。心生动念即乖法体不可念亦不可动等释此意也寻云。终教不二一心者。直以真妄不二义为一心。然今顿教一心。真妄性相中唯真唯性一义得。尔者是岂前终教即深。今顿教是还似浅。如何答。师云。前终教虽谈真妄不二义。尚是无明边际谈之。今此顿教唯一真心义。不见无明边际故。以此教为深也。又前终教此一心如来藏心云也。是真妄俱在缠义也。金师子章中释即此情尽体露之法此意也寻云。顿教离念。即同果海欤答。师云。我和尚已证法门也。以顿教离念同果海可云也寻云。同果海者。教证二道中何欤答。师云若约教道当教离念。不同果海。今云同者。约证道论之也寻云。若约证道者。当教契证智。同果海岂限顿教乎答(云云)。

若依圆教已下

  十八。问。以何为圆教心识之体乎答。师云。今章即约性海圆明释。今依此文以性海圆明之一法界圆教心识也。即还源观中一体之义当也。是一体义者。理智不二无碍镕融之一法界心为心是也。今圆教心识之体者。当此等之义欤。答。尔者。今章文点即约性海圆明可说也。以约字圆明言还可读也。次法界缘起等者。彼上心识体上德相无碍之义释也。若即约圆明者。即圆教心识之体。法界缘起已下彼心识从相心得。即约约字下主伴圆融。还读之义更无差也。次云故说十心者。是上心识之体相结释也。一义云。今章即约圆明者。别非出圆教心识之体即约性海圆明者。是法性融通由也。法界缘起者。是缘起相由由也。次云无碍自在一即一切等已下。上二由依无碍即入之义。是即圆教无碍心识云也。次故说十心以显无尽等释。是正无碍即入之心识。即经中现横证也寻云。以上诸教。最初出所依心识之体。今至圆教何最初不题所依心识乎。此料简总似失一章大意如何答。已上两义。俱是师主依讲说记之。虽然。两义中以初义可为正义也。章云。故说十心事。问答抄委悉也问。章云若约同教即摄前诸教所明心识(文)尔者。摄前之言圆教总摄之欤答。一义云。三一合说云同教故。一乘边别教摄。三乘边摄三即事。无相违欤寻云。今章云。是此方便故。从此而流故(文)抑此见此云从此云此言指圆教欤。若指圆教者。更云从此而流故。上别教岂从圆教流可云哉。若依之。从此言指别教云者。是此方便故云。岂以别教可云方便哉答。若此义意者。是此方便故此指圆教。从此而流故此指别教。可心得之欤。此料简。未足信用之者欤。一义云。同别二教者。于圆教中分之故。是此从此言。总圆教云此也。是故今圆教前云顿教已下诸教指也。圆教别教迄前云非也是师主私料简也(云云)。
  十九。问。祖师依何文。建立如此五教义欤答。祖师自开显法界知见故。于此唯一法界一心。开示此五义门也。别始不可待圣教判也。然于如此知见处。一代教量差别以。心自内合分。毫无差事。心目之内所观五数义。随无不五教教量也。
  二十。问。抑今甚深缘起一心者。是何物乎答。师云。于此甚深缘起一心。古来在两义。一义云。甚深缘起者。是已上五义门指也。一心者。即所依之一心也。一义云。甚深缘起者。上法界缘起自在无穷缘起也。此法界缘起所依一心今一心云也问云。一心义两义无不同也答。以五义缘起。甚深缘起义即狭也。若以法界缘起心得。甚深缘起义即广转也。是故。师主以后义可为正义问。就初义于五义缘起甚深之义如何答。是即法界中五义故。若无一义者即余义随不成。是故五义融通义。道理亦相成欤。是以今章云。五义相融唯一心转也此释。分明以五义为甚深缘起义见问。就后义。以五义为甚深缘起者狭。以法界缘起为其深缘起者广云事不明。其故。若以法界缘起为甚深者。更彼法界缘起者。五义中第五圆教一义也。然以五义为甚深者。五义通为甚深故。尚见广。尔者此五义心于缘起论广狭料简未信用。尔者如何答。于圆教中。有体义两门然五教相对时。前四教相待。性海圆明即入缘起等谈边。是为所具义。虽然。圆教外非谓有能具。此圆教中所安立甚深缘起之所依一心法界为能具也意约体。所依一心法界约义。性海无碍等义。即是圆教中法门故。圆教为末为所具。圆教为能具为本。互有道理也。但于难势者。此下恐有脱文寻云。答。趣尚不明。今答趣。一心法界即广转义。法界缘起五义门甚深缘起广云义未闻也。元一心者亦法界缘起尚广故非今所论。如何答。一义云。今章甚深缘起者。设以五义缘起甚深云。若法界缘起云。更不可有宽狭欤。其故。今五义门。约法通收之时。直是一法界中五义缘起云即法界缘起。圆教意约性德论缘起云义。岂是非法界缘起乎。是古来异义此二得缘起。更不可有宽狭者欤。当座私案义可寻之。
  二十一。问。答约法通收之时。名义必可无碍。然于性德中非云论五义门。岂有从名无显义之义乎答。师云若依余教意者。皆所诠而非能诠。名外有义。然今依一乘义云之者。能诠即所诠。即如今经题名等者。云大方广等。经大以当遍义得大名也。是故今大名大常遍法界故。更名外无义。是全名摄义之义也。今小乘所与摄义从名门者。即今圆教中。摄义从名义也遍法界中赖耶名。从小乘说之。故佛意密益益。无不足。虽然小乘有局机。更是遍法界赖耶名事不知。冥名是无尽法界名故。耳闻之者。于外以感见闻。答此内外熏发。三周得悟声闻。于法华会座开一乘大悟也(为言)。
  二十二。问。小乘意。以六识三毒为所依心识。然以四种赖耶为所依心识事。未谈之心云何释所依心识体。云摄义从名门乎答。以于阿赖耶识。但得其名义。为所依心识事。望大乘已去义。以四种赖耶。为小乘心识云也。若依小乘当教分者。以六识三毒。为所依故也。当教心。以赖耶为所依心识事不知。冥云之者。为所依也。当教心不知故。谈赖耶名计也。譬。愚法小乘实第七识惑断不知故不断思如寻云。所依心识。必不依当教所谈者。如何始教所依心识。望终教以具分为所依义。不许之乎答。小乘总不知赖耶义故。以名为心识所依之义成也。然始教更于赖耶得一分义故。以赖耶为所依之上。不可依一分具分也。所说赖耶名义。为所依心识。是即当章本意也。其上二教赖耶无二故也一义云。小乘直以六识三毒为所依心识。始终二教以第八赖耶为所依心识。然此赖耶。顿教唯一真心心得为所依。圆教此赖耶即性海圆明心得。为一乘所依心识也寻云。若以六识等为所依者。如何今章云摄义从名门乎答。有异义。以六识名等一为所依心识也。是以折薪云。摄二义体。从假说一心名以生灭不生灭二义。从六识假名。为心识也。若尔者。今摄义从名者。以赖耶名非为所依心识也寻云。以六识从假说一心名释意如何答。小乘云。心能导世间。心能遍摄受谈。依众生。共业感器界。依众生别业生有情也。谈似唯识义。实是一切境界心外法故更非唯识之义。是故于六识之分。假说建立一心名斗也。若尔者。今摄义从名云。从假说一心名谈之欤寻云。以六识从一心之名事。必非所依义。然今摄义从名门者。是就所依心识论之也。是故六识从一心名。今章所依心识云义大不同次以小乘六识。从一心名事。清凉释。始所论义道也。于宗家释义道更所不见也(是二)次上广释中。但得其名云义道今摄义从名云。岂是非指赖耶之名乎答寻云。至相大师解释中。以小乘六识三毒。明所依心识释。总于阿赖耶识但得其名释义无之。如何答。师云。至相释。广建立心意识之段也。非释所依心识也。是以。五十要问答中云。于诸教内建立心意识差别云何问。答之时。广说心意识故。今章所依心识明不可同也。
  二十三。问。不动本而常等云。今本末者。以能具一心为本。以所具五义为末欤。为当以圆教为本以前四教为末欤。如何答。两义俱不可有相违也问。名义俱无尽也云名赖耶名欤答。名者是赖耶也寻云。若尔者。实以圆教性海圆明体。可云赖耶乎。若不尔。只始终二教赖耶云名令蒙小乘。但得其名释。此赖耶顿教唯一真心云。此赖耶名圆教名性海圆明也。所诠三义具足赖耶得名。以始终两教为本。此赖耶名前令蒙小乘。于阿赖耶识但得其名云。后令蒙一乘名义俱无尽释也。已上讲至讲说之义也。一义云。凡一章大意。要于赖耶非立五义差别。但就心识论差别也。小乘以六识为心识。望大乘义即不足也。是故彼当分所立义名摄义从名门也。始终两教。以第八为诸佛种姓故。依标章心得限。以佛种姓可显五教不同也寻云。若尔者。如何下章云广明三乘五乘等种姓乎答。如问虽明三乘五乘种姓。意正因佛姓谈付。为明五教不同事故也。其故。今小乘中说六种姓不同事。前五种是随执过重故无有种。是故云但佛一人。若尔者。广说六种意。为欲明佛乘种姓也始教终教等中。虽说种姓不同。神师意趣。为取正因佛性故也。
  二十四。问。心识种姓二章。共或限所依本识。或云取佛种姓。抑是何道理乎答。凡今章十门。依末师一义科释之时。初二章约理法。次四章约行法。第七通行果。后三门约果也判。此师意。心识种姓两章。依所依理法论之也。然约所依理云意。理法者是天真不改之道理。所迷所悟法体故。三乘五乘等。皆以之为所依也。若依此义论道理者。当章专所佛种姓。心识章尤以赖耶为所依云义道理。弥分明者睒。依之渐顿二机。各以此理法为所依。初六门能行机。是直往机也。第七是回心机也。此回心直进二机。以理法为所依。后三门。佛境欲令归入如此十章次第配属理行果三法也。
  二十五。问。于退法种姓。有不退之类。如何以之名退法乎。又于思护住升之类必可有退机。何以之不名退法乎答。退法者。设有不退之类可退意。是故独得退名也。后四种姓。设遇胜缘不可退意。虽然。不退有退意故。如得退法名。设退有不退意。不得退名。得思护住升等名也寻云。六种应果。俱是更断烦恼。如何退起烦恼乎答。小乘意。更断烦恼。而于过去。有惑得故。遇缘即退再起也然就退类。初退法必以小缘退也。后思法等退时。必是过极胜缘再起也。
  二十六。问。恒时加行。尊重加行者。其相如何者。恒时加行者。更无间断行之云事也。尊重加行者。虽无恒是无间断义。设时时加行。于所修行寸阴缓心无之故云尊重也。尊重者。以念根为体。恒时者信根为体欤。无此二加行者。念根信根无之者欤。
  二十七。问。今章云。然非是彼大菩提性此文意如何答。彼菩萨种者。是大乘四智无漏种子举。小乘六种姓俱是随执非有也云义惊此文意也。若广以六种姓。总为小乘种姓者如何。今章然非是彼大菩提性。小乘六种姓。俱是随执非有义也云事释时知是然非是彼大菩提性者。以佛乘种姓。为种姓根本云事分明也。尔者。就佛乘种姓。当科有二重。一重非是大菩提性云。举大乘种姓。小乘佛姓破也。一重又于当教中。六种姓中。不动性尚以佛种姓为规模也释。皆不说有大菩提性者。当教中佛种姓释文意也。
  二十八。问。小乘教中。说多人有性。如何释除佛一人乎答。一义云。多人不妨有佛性。虽然今除佛一人释事。六种性废立时。佛种姓限第六种姓故云除佛一人也。重意。六种性中。佛一人成佛说故。除佛一人释易心得欤。一义云。佛性通多人。正成佛时。多人同时非成佛。正成佛时。必是一人也。是故无多人成佛义。

一约始教已下

  师云。今章云。即就有为无常法中○有一分无性众生(文)此释甚深也。立有无性有情道理。法相中。如此释道理无之。他宗人。多闻此释肝心(云云)五种道理。问答钞。在之略之问。同异譬喻不应理故。唯现在世非般涅槃法。不应理故。但是法喻之别也。如何可心得乎答(云云)。
  二十九。问。无性有情。发菩提心。可许发心修行之义乎答。一义云。实不可有发心修行之义也。但云。虽复发心勤行精进事约客有论之也。一义云。无性有情。实可拜发心修行之义也。释虽复发心等即此意。虽然。彼身中四智无漏种无之故。如何勤行精进皆成人天之善根。终不成佛也。
  三十。问。章云。诸佛利乐有情功德无有断尽尔者是取何师义乎答。法相举非谈此义。即是佛地论师一义也寻云。此师意。实可许有情断尽之义乎答。此师意。莫有佛性者。必成佛故。以义云之。有可断尽之义。设若于有性。许断尽之义。有无性众生故。于生界不可有尽期。尽期故。诸佛利乐众生之愿。不可有间断也重意。有性皆成佛云者。以义量之。可有可尽之义也问。瑜伽二种性。于一种子之上立之欤。将于二个种子之上立二种姓欤答。灯释云。虽一种子未增增别增位不可更得本名只同一种子上未增位云本性。此未增种闻熏习借本有无漏种子增云习种性也。是故二种姓。于无漏一种子上论之也。
  三十一。问。瑜伽六处者何乎答。有三义。一义。佛果六根六境殊胜云也。一义。以六位云六所殊胜也寻云。今后一义即不可然。其故瑜伽论于声闻说六处殊胜。岂于声闻具等。如菩萨位哉云事一义云。于六处殊胜。有三重言总。六处中取意处。意处中取第八。第八中取无漏种子也已上三义中。以此义为正义也寻云。殊胜言限无漏种欤。将通所依本识欤答。限无漏种子也。此无漏名殊胜者。无性第八无出世无漏种故。对彼具无漏众生。六处殊胜说也。今内六处者。是简外六处也问。二种性具足瑜伽文。新熏本有等。三师义中。当何师义乎答。新古尔成之。当护法论师义也问。于有漏中。不善等法上。立二种性之义有之欤答。师云。尔也。三师所论。即通不善等所论也。
  三十二。问。今章云。即摄赖耶识中以下文意如何答。此即摄以下文。三记不同欤。一义苑第四云。得殊胜者。为摄八识故。本觉解性。谓本来佛种表义名言。以此为成佛种姓故也问。此记意如何。可心得耶答。意处中摄四智等种。为本性住种性也(为言)寻云。若以无漏四智等。为本性住者。通二种名言。专可定种性。依何限表义名言乎答。总取无漏四智等种。为种性故。通名言为本性住也。然彼记意云表义名言事。今章本觉解性为种性故云此解性云。解言付解必依能诠名了差别之义也心得故。释本觉解性谓本来佛种表义名言欤。彼师意。非云不取显境名言种子也寻云。依何以本性住名觉解性乎答。师一义云。本者是本性云事也。无漏种子佛种故。以开觉为义。是故云解性欤。一义云。今本觉解性者。本觉解性云事也。要非佛种开觉义。此种子识者。解性义故也。是以梁摄论第一云。无始此界性者。此者本识也。界者以解为性云。取意。若尔者。于此种子识。本开觉解了性在之心得欤。以此义名本性住种性也折薪第三云。此菩萨意处所以殊胜者。由耳识闻声教。即悉同时闻而思修之。成三慧种。在本识中。以为解性故。此意处即摄解性。为种性也问。此记意如何答。以三慧所熏种。赖耶中摄本觉解性为种姓云此文意也寻云。彼记云。此意处即摄解性此记释。以意处为能摄。以解性为所摄也如何答。今所难文点。不顺上释义。上以闻熏习摄解性之义成。准此心得。此意所即摄解性者。此闻熏习意处摄时。意处中本觉解性摄为种子也云。此文意也此记意。四智名本觉解性事。如前记。此义意。今章文点。即摄赖耶识中本觉解性可训欤集成第二云。即摄等者。约实教出体。故下云。起信论中说梨耶二义。本觉是等(文)此说意如何答。带妄之真。从带真之妄。隐摄谈之故。为本性住种性也。重意。真心本觉义。有为无常识中隐谈。四智无漏种云也。若尔者。今章文云。即摄赖耶识中本觉解性为种性故可训也。以上三义中。以集成可为正义(云云)疏三下云。一因力者。即是种性。谓已有习种无倒闻熏。与性种合故。名为因。梁摄论云。多闻熏习与阿梨耶识中解性和合。一切圣人以此为因。无性摄论云。此闻熏习。虽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种子姓钞九下云疏即是种性者。谓种位由于习种合于性种方名种性也。性种即自性住性为正因。性即是声闻第一义空性也。习新熏修成之性决为佛因。称为种性。引证可知。言为姓抄论者。即第八论释因缘云。诸无因缘即有。言闻熏习是无分别智。及如理作意集成云。以实教定体释。专顺此等释欤。是即师主讲说也。
  三十三。问。当章中。约法尔种性。明性习前后义。约新熏道种。明性习融通之义。文段如何。可简别乎答。师云。始从始教之段。至梁论一切圣人以此为因。约法尔种性。释性习前后之义也。次然瑜伽既云具种性者方能发心等云已下文段。总约新熏义。论性习缘起融通义也(为言)寻云。凡今梁摄论者。专是性习融通之义明诚文也。何以此文。约法尔种性。可谈性习前后义乎。是以。次下文。生习无碍义释云。然有二义。而无二事。如上摄论。二义和合。为一因故得知也(文)准此释以梁论文。论性习无碍义云事答。以一论文。证多教义事。其例即无之。先今论文当段始教段用之。后终教段引之。所用道理随亦不同也。况约一教中。以彼论文约本有性习前后义心得。即以此文。约新熏明性习无碍义心得事。可有何相违乎。
  三十四。问。今章云。问。此二种性与仁王及本业经中等此文意如何答。此问即在二意。一论说性前习后。经说习先性后。是一不同也。二论前说二种性。经后说二种性。是亦一不同也。是故问意趣。于经论虽知有此二不同。就得名不同。有何别哉问也问。亦今答中于简别如何乎答。今章云。彼经大都○义方备足云至迄。是经论所列。性习前后。列次不同问答也。次云。又经说种性在发心后云。至义意融通者。经论所说种性。并处不同事答此文意也。
  三十五。问。今章云。经说习故成性。论中说为依性起习(文)尔者。经习故成性本性。论依性起习本性。全是一体也可云乎答。全是可一体也寻云。若尔者。释经论性习云。以初习为习种。久习积成为性种故。○瑜伽中。久习为习种。约本为性种(文)今准此释经中所说性习。于论得所成种姓中开之见。其故久习积成为性种故云释。久习种云释义。经论更无性别耶如何答。一义云。经中所说。初习为习种。论中所说。久习为习种。更不可有不同也。但经云。初习者是位初故云所习欤。论云久习者。十信串习行。发心所显功能迄。取合谈之。故云久习欤经初言约位为名。实经意非不取所依性串习。是故经论初久两宗。名异义即同也。但久习积成为性种故者。出能积成习种。被积成所显本性为性种故释也(为言)此久习积成云。即初习为习种云串习行也。虽然。此久习积成云。即是性种性也云义非。举能积成习计也。意所积成显以本性为性种云也。今次下章云。以习成处定先有性释是此意也。以习成处者。当今久习积成云释。定先有性者。当今为性种故释也寻云。若尔者。如何初习在十住。久习积成在十行释乎。此等释。初住习发智伏惑智能即少。是故云初。十行是发智甚深。伏惑功能胜。是故云久习欤。尔者如何答准今章以习成处。定先有性之释。性习同时。更无有前后。是以章云。而此二种非初非中后等释此意欤。虽然约体者同。虽不论先后别。以一体种性入性习二义之别。时。论中性前习后释。经中习前性后说。更是义同前后也。是故。以义以初习配十住。以性习属十行计也。以久习积成言。直是性种性云事。所积成。以性种为本性也(为言)此能积成习积即上初习释全是一物也。俱是习种故也。为取所依本。举能依习种计也。
  三十六。问。今章云。经说种性在发心后。论中种性。在发心前今种性者。指本性住欤总通二种性云种性欤答。师云。今种性者。总在二义。一若约所性论之。十信位成堪任体。通成二种性也。论中种性在发心前释此意也。彼论中以十信名堪任持名种性地。约所依性。论二种性也。一若依功能显论二种性者。正至初发心住位。发智伏惑等智渐显。就此功能显处。论二种性者。前十信未显功能故。正不可名种性也。即堪任云正功能显处得名者至发心位成二种种性也。经说种性在发心后释则此意。是故于发心前后。经论所论。种性者通以二种性为种性也。不可云限本性住也若尔者。设虽论意。若依功能方显边论二种性者。菩萨种性堪任俱至发心可成就欤释。若依经意论二种性。依然彼功能必有所依边论者。就所依性。直就十信位。明性习融通之义。堪任亦可许有十信位也(为言)寻云。若尔者。功能者。指二种性欤。限习种性欤。又所依者。通二种性欤。亦限本性住欤答。功能云所依云俱通二种性可心得也。或习种云。或本性云不可取定难云。若尔者。今章云(为言)。要由功能显方可说有。故经不违论。要由有性。方起功能。故论不违经今依此经。经依习种功能显。说有本性。是故习前性后也。论由有本性住种性说。起习种功能故。性前习后也云此释意分明也。若尔者。如何功能所依各通云事。道理不明。如何答。此文意。初住发心位。依二种性功能显可说有所依二种性。故经意亦具论意也(为言)要由功能显方可说有故释此意也。若瑜伽中。于十信所依性位。说二种性故。由有此二种性。果初住发心位。可起二种性功能道理在之。是故论意亦具经意也今要由有性方起功能故释等皆是此意也。上方可说有等者。所依二种性有可说云事也。又要由有性等者。所依二种性有依云事也。
  三十七。问。今章云。问。又以何义知种性至堪任位说。已下问。上何文踏起乎答。此问上章但可位至堪任以去。约本说有性种约修说为习种云释。踏此问起也。若依右点者。即堪任者。是指初发心住也。以去者。初住已上云已去也。一义云。若依左点者。已去者。即指十信也。意初住已还云事也。是折薪。复古等意欤。堪任是初住心得故也。若依左点者。堪任者十信也。已去者。十信已上云事也。此义意。瑜伽论中。堪任持者。正是有十信位。最初发心加行持云。更无堪任名言。是以折薪中。引瑜伽三持文了。故知堪任正是种性位释此意欤。但此记堪任义。当章心。以初住为本心得欤。今即不然。性习缘起义。以十信为本也。然依功能显。非云不通发心之始也。已上依左右文点。性习缘起义。以十信云为本。或性习融通以初住云为本。两义不同各别也。就今二义。料简不同。随今问答意趣亦不同问。就十信堪任之义。抑广取十信云堪任欤。将限第十信此名得欤答。两记不同也。若依义苑记释者。广取十信名堪任。若依折薪记意者。以前九心无堪能之义故不得此名也。第十信有堪能之义故。独名堪任也。
  三十八。问。抑堪任云得名。约位立名欤。将依种性立名欤答。师云。堪任得名。就种性为名。非位名也寻云。至相大师解之中云。满十千劫住堪任地者。并皆成佛依此释。以十住法为堪任地。是岂非位名答。以种性名堪任在二义。一若依所依性论之者。更入十信。于大菩提等。有所堪任故。名堪任持也。是以瑜伽论中云。自未种性有大势力。于大菩提等。有堪任故名堪任持。此释既明镜也。更是非位名也。是就所依性。论种性故。于十信位。论性习缘起义也。于太子位法四海功能知有之。于此大菩提所堪功能。更至极所望。正种姓名堪任之义。至初住位成就云计也。位即是非堪任云也。正太子功能成就至极即位后四海法功能显如虽然即位之位不可与太子名如。以初住位不可名堪任也。即位后太子功能显如正至发心之位。种性名堪任之义显也至相大师解释等。以此意可会之。
  三十九。问。上但可位至堪任已去两义料简。依今章问。又以何义。知种性至堪任以下问答。如何不同乎答。依若右点成折薪义者。凡此问答。抑以何义。二种性至发心堪任位成就云事知乎问也。答此问意。论既性习通融成种性释故。不至最初发心堪任位者。不可显种性通融也。今章论说种性必具性习者。是此文意也。但至发心堪任位。成性习融通义者。已前十信等位无串习之行者。更不可至种性堪任。是故十信等位可有串习行。此习成就者。于习上必可修行。若如此修行。正正行立位。必可至发心堪任之位也释欤。今章既已有习必已修行。若已修行必至堪任之解释。即此意也(为言)欤。虽然。上答已修行者分明何位修习发心成种性云事不释之。是故上必已修行。若已修行者。愚夫未修习发心。堪任中间十信位。修串习行。依此修行功。至发心位。成堪任性也。若此中间十信位。不修此串习行者。更何位修乎。若既不修者。岂至堪任乎云此文意也。今章若不从愚夫乃至更何位修也者。即此意也。次以于愚位未修习故。得位已去。是第二住故者。上必已修行。若已修行者。正是十信位义治定也。次是故当知已下。愚夫修串习行已去。十信位串习事终正行立位。必至发心堪任位。性习融通显种性缘起义毕。此种性功能。还在十信中。是故十信即堪任者。于十信位中。性习融通以为种性如此通显十信即堪任故。发心是非堪任。是第二住故可心得欤。今章是故当知以下。乃至。得性习通融以为种性者。如此可心得也(已上师口说如此)若依左点成一义意者。今章问意。抑以何道理。二种种性。至十信位成堪任之性云知乎问也。答此问有义苑集成不同。若依义苑意也。十信皆通为种性地。为堪任持也。是故性习通融。以成种性事。于十信当位所论之也。○次既已有习必已修行者。是十信以前串习等行也。依此已前串习入十信。即位堪任也。必至堪任云是也。若从愚夫位未至十信堪任中间。不修此串习行者。何位可修乎。若不修串习行者。依何可入十信位堪任乎云此文意欤。今章。若不从愚夫至堪任以来中间修此串修行更何位修也此意。次以于愚位未修习已下文。正定堪任位也。上愚位十信中间。虽释修串习行云义。未定堪任之正位。是故十信以前。于愚位习种未成。得位已去。是第二住故。是故以十信总定堪任也是故当知已下文上取成道理结释也。从愚位来修串习行者。是十信以前也。至彼堪任串习方成以为种性者。是十信位也。若依集成消今章者。以论说种性必具性习者。是第十信也。既有习必已修行。若已修行者。是愚位第九信迄云文也。于此以前九心间。依串习行。必第十信堪任位住也。是必至堪任云欤。若从愚位不至第十信中间。不修此串习行者。更于何住修之。可住第十信堪任之位乎。今若不从愚夫至堪任以来中间修此串习行更何位习也(文)此文意也。次以于愚位未修习故。得位已去。是第二住故者。中间答已。修行位分。必至堪任位分愚位未修习。得位中间所论之也。其故。答位修行愚位末习以后。第九信迄。修串习行时分心得也。正至第十信至堪任故。成菩萨种性位分也云义释显此文意也。是故当知已下。上道理结释也。纵愚位来修串习行者。是十信前九信迄释也。至彼堪任串习方成。故得性习通融。以为种性者。是于第十信。性习通融。以至堪任释显即此文意也寻云。就十信堪任义。于问意者。两记可一同乎答。不尔。此问。但可位至堪任已去者。义苑十信通堪任名心得。今问起故。以何道理。十信通名堪任哉问也。集成但可位至堪任得。第十信名堪任心得。今问起故。以何道理。至第十信。成堪任性。具菩萨种性乎问也。是故问随两记不同也(为言)。
  四十。问。瑜伽论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抑此三记意。位分不同欤答。尔也。折薪初住以前。十信等位迄。总云先也。集成第十信以前。九信迄总云先总。义苑先者总十信以前串习指也以上以此三义。消一章之义科。义道显然也。后学者。以上一意通可消前后文段也。已上三义。师主讲谈之趣。为防废忘记之了。
  四十一。问。章云。独觉准知尔者。如声闻至忍位在一座成觉了义乎答。师云。声闻正至忍位成种性也。然前三善根。属性地故。其独觉暖位已上一座成觉之义指同也。今章前善根。属种性住释中。暖位性地云义。独觉从暖善根不起于座云义。全是一同也。是故云独觉准知欤。一义云。菩萨声闻。于串习行成处。性种如定。独觉独觉串习行成处。于性种随可成就也是故云独觉准知欤。一义云。今独觉准知者。上大乘声闻。忍位性地云义。非同。今俱舍论意。声闻从顺解脱分位成种性。今独觉从不净观一座成觉类。是声闻顺解脱分性地云义。更不相违。是故指同也。独觉准知之言。如此可意得也寻云。答尔者。不愚法中独觉种性具足义。依何道理略之乎。是以下结释文云。由此则立三乘种性知是上释总含三乘定性见。若尔者。独觉准知言。约不愚法中独觉释之见如何答。已上后两义私料简也。师云。此义可有(云云)。
  四十二。问。今章云。位到堪任。成菩萨种性抑成菩萨种性事。必依退不退。成堪任性欤。将要不依退不退义欤。答。师云。今章家意趣。性习通融成种性。以之成堪任之由也。要不依退不退义非云成堪任也。寻云。设具二种姓。退堕恶趣。失菩萨种性有。更至堪任无益。成种性无甲斐。如何答。一义云。若准天台等释。第七信以上。既得信不退故。随在三恶。更不可随二乘地。成堪任欤寻云。若尔者。此一义意。第七信已上。即是成堪任性之义欤。其上探玄记第四中。第七信于得信不退之义。专是宗家所破也。然以信不退义。成堪任性云事。其义难信用。如何答。师云。又一义云。信真如者。不依一切云。是此义也。入信位。信平等法性故。于信成不改之心。于此位。性习缘起。成菩提体也。如此不可退转之类取。成堪任性之菩萨也。若设入十信位堕恶趣。下二乘地之类。皆取可为不定种性也。既失堪任故也寻云。十信是退位也。如何不堕下二乘地等乎答。菩萨成堪任性事。不可依退不退云事。上如成乎。信是退位。一切菩萨必非退。只退位故退类有为言。今就不退之类取之。为菩萨定住也。彼菩萨不退十信不可云也。如小乘退法种性。一切退故。非得退名。其中不退之类有之。今三乘中。菩萨定性者。退法种性不退之类同也。准可思之。位到堪任成菩萨种性云种付。所上记三记。料简可不同也。
  四十三。问。以忍位如何为性地乎答。俱舍论云。起彼种性初二善根。转向乘理无遮碍然忍位已上。不堕恶趣定故。以之为性地也寻云。诚于忍位者。不转向余乘故。更无转根成佛之义。属性地事。道理即可尔。然于暖顶二善根者。转向余乘故。许转根成佛之义。尔者。如何以暖顶二位。属性地乎答。于此位余乘转向。恶趣堕在之义在之。然一度造恶业堕三途。其后深恐此苦果。再不造恶业之故。再堕三途之义无之。依之前三善根属种性住。释此意欤。直不云性地。属种性住云意有之。
  四十四。问。今章。位到堪任已下文。正是三乘定性说文也。何依俱舍。释此义乎答。是引俱舍说非定二乘种性也。其故。正大乘中声闻种性释。既依智论善戒释此义有何不足。引俱舍。可谈此义乎。故智论云。故定诚依凭实义见。今既云若依。别非为证据见。只对上不愚法声闻。愚法声闻。成种性事释。愚法不愚法二重异熟不同义释显计也。其上。上定六种处时。别二种性成就分位不释故。今对不愚法。显愚法差别计也问。正入十信之分齐如何答。起信论云。如凡夫人等云。如此等文分明入十信分齐释可心得也。是即十信之位说文也寻云未至本位者。堪任以前欤答。此三记意不同也。堕三记意未至本位。即可不定也。
  四十五。问。上章云。若要待习方说性者等。今文云问。若愚位无习等。前后问答。如何可心得乎答。上问答意。为欲成性习缘起之义故。如此问答也。今问答。于上性中有性无性相对。愚位无习是无性有情。堪任有习是有性类云义欲显故问答也问。今新熏五性者。只总就法门道理。建立之欤。为当望佛知佛见建立三性不同欤答。望佛知佛见见之者。只结缘上五性差别也更无本有道理。然彼当教分约论时不知故本有谈也(为言)。
  四十六。问。一阐提翻名如何答。翻信不具足也寻云。若尔者。大悲阐提。岂云信不具乎答。更无成佛之誓愿故。以成佛不为实行思。是故乐不成佛义故。信不具足云义可在之欤。
  四十七。问。章所引云以何缘说今此说字。从何所还可训之乎答。以何缘故说一阐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训是一义之趣也。一义云。以何缘故说一阐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阐提辈实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命尽者等。乃至广说如此训义在之。

华严寺教章见闻钞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