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五教章见闻钞上卷第三

二明二乘有三种已下

  一问。自一乘乃至无量乘之事。依凭何耶。
  二。问。今愚法同回心事何意耶。
  三。问。以声闻缘觉为二乘义。何以此义为同教义耶。
  四。问。上开一乘下开愚法此文意如何。
  五。问。依何道理。名愚法二乘耶。
  六。问。合愚法同回心时许出界。三乘建立时。不同界事何。
  七。问。证道门前。回心愚法。并出界云意如何耶。
  八。问。今章以彼愚法初大乘终教等尔者。教证二道口中何耶。
  九。问。如实修四无量此文意如何。
  十。问。今终教法门。若不信此法等之引文。合意如何耶。
  十一。问。普超三昧经云如此大乘中亦有三藏文意如何。
  十二。问。不共般若者。指华严经可云耶。
  十三。问。今章云。若言说大品时。○故有三乘意如何。
  十四。问。教理可知者。此文意如何。
  十五。问。上明三乘有三种然只有二种。无一种标释。不同如何。

融本末已下

  十六。问。会融无二。同一法界同教义释可云耶。
  十七。问。章云虽具存坏(文)此文意如何。
  十八。问。今章云由此镕融有其四句已下文。于融本末。修四句欤。
  十九问。直如别说者。指何章疏乎。教义摄益第二(略之)古今立教已下。
  二十。问。圆音章云。圆音义。略修四门等事。
  二十一。问。今第一师。一圆教意。彼圆音章三义中。当何耶。
  二十二。问。依楞伽经何文。立渐顿二教耶。
  二十三。问。四渐四顿。如次于地前地上。可心得耶。
  二十四。问。远法师。半满二教师也。何渐顿二教师中出之耶。
  二十五。问。第四真宗教。第五法界宗。如何异耶。
  二十六。问。第三不真宗。第四真宗。法喻别不同无之如何。
  二十七。问。干惠等十地者。其相如何。
  二十八。问。就天台立教。名顿教。名秘密教。是化法略名欤。
  二十九。问。深密三时教意如何。
  三十。问。深密第三时。摄终教事如何。
  三十一。问。就法分教○以理开宗此文意如何。
  三二二。问。圆满经得名。通同教欤如何。
  三十三。问。章云中间三者○三乘教也(文)始教顿三教。皆可名三乘教乎。
  三十四。问。空门为始教之义。深密经第三时通欤。如何。
  三十五。问。始终二教得名。依何道理乎。
  三十六。问。正立五教事。依可经论立之耶。

一我法俱有宗已下

  三十七。问。今章云。我法俱有宗。此有二。一人天乘(文)人天乘非佛教。如何。
  三十八。问。今章彼立三聚法(文)抑三聚义。是积聚义欤。如何。
  三十九。问。抑于我有几种类耶。
  四十。问。于外道所计离蕴我。可立大小耶。
  四十一。问。今章云立五聚法(文)此中于无为。如此立藏名耶。

二法有我无宗已下

  四十二。问。萨婆多等意。于三世法体。许生灭义欤。如何。

三法无去来宗已下

  四十三。问。过未无体现在有体用义。大乘如何异耶。

四现通假实宗以下

  四十四。问。说假部经部成实三部三科相望。难假实一同哉。
  四十五。问。成实论师。即经部耶。

五俗妄真实宗已下

  四十六。问。欲妄真实义约三科心得乎。
  四十七。问。俗妄真实宗意。说出世部等者。等取何部耶。

六诸法但名宗已下

  四十八。问。于一切诸法上论假立名分实有也可云乎。

七一切皆空宗已下

  四十九。问。清凉第七云三性空有宗。今云一切皆空宗。如何不同耶。

八真德不空宗已下(宗家清凉)不同

  五十。问。清凉第八云真空绝相宗。今章得名。不同也如何。

九相想俱绝宗已下(宗家清凉)不同

  五十一。问。十宗七八九次第。两师不同。依何道理耶。

十圆教已下

  五十二。问。于圆教中。有四法界等义所崇尚随又不同也。如何于圆教。不分四宗不同耶。
  五十三。问。以此十宗相摄五教事如何。
  五十四。问。乘教开合者。乘教二共开合欤。
  五十五。问。本末镕融。唯一大善巧法者。此文意如何。
  五十六。问。本教中可摄法华同教义乎。
  五十七。问。小乘中三。始别终同。以俱罗汉故尔者。以有入寂由。如何不释始终同义耶。
  五十八。问。终教中三乘尔者。可有始别终同文义耶。

二明二乘有三种已下

  一。问。如此自一乘二三四五乃至无量等开事。依凭何成立乎答。宗家自由如此开释非。今经于一世界中。说一乘二乘乃至无量乘等经文依。如此差异开释。卷下引之。可见之。
  二。问。今愚法同回心事何意耶答。引摄意也。佛合愚法同回心三乘说意趣。舍劣得胜义故。佛意远一乘为欲摄归故。先渐大乘不共法声闻等合说之也。是故远约佛意。愚法回心合则一乘合意。是故皆三一合论义在之。是同教故也。
  三。问。以声闻缘觉为二乘义。何以此义为同教耶答。合愚法同回心。是又引摄方便也。又为回心机说回心教。远欲入一乘佛意。二乘佛意合即一乘合义。是故三一合论义。是又同教也。
  四。问。上开一乘下开愚法此文意如何答。下开愚法事。愚法引渐为令同大乘中二乘。回心外愚法立也。上开一乘事。引三乘为欲令同一乘故也。如此引摄方便。皆从佛意起故。是等皆三一合说故也。引愚法欲令进回心二乘佛意。远为令趣一乘故也。依此道理当门。是又同教义也。同教义相皆准之可得心也。
  五。问。依何道理。名愚法二乘耶答。迷法空理故名愚法(文)就之若尔者。大乘中二乘。证法空理欤答。大乘中二乘。直虽不说法空理。有法空胜理信故。鹿苑证果声闻缘觉。更不同不知有法空理。是故望愚法。迷法空理义无之。所诠先鹿苑之时。虽证我空理。于法空不闻其名。然至般若经说会。诸法皆空道理说故。般若所被二乘。皆信法空理也。如须菩提等是也。
  六。问。上二乘建立时。合愚法同回心故。于愚法许出界。今三乘建立时。于愚法不许出界见。于一处释。前后致相违。其意如何答。上约证道故。合愚法同回心。今约教道门之故。回心二乘出界。愚法不出界释也。
  七。问。证道门前。回心愚法直出界云意如何答。约教道门之时。回心信有法空。知有七八二识故。愚法二乘浅深不同也。于所证生空理体。二教更无差异。然此生空理者。断烦恼智能。是故愚法二乘。设虽不知七八二识。此生空理证。空理更无不足。若此空理不起止起。必所有烦恼不可云不断。不知其知不知。此智起第七四烦恼。及本识中染污种子。皆断尽也。所证理体。更无二体故也。师主以喻谈云。喻有人八间舍于六间思。六间舍内闇闇东西难辨。然今家中闇破为。以烧火入此室彼人本约束。必定六间闇破思。此灯火能闇破功能有故。入等六间闇破非。八间同时闇去明来必然。以灯火入六间家。约教道喻断六识惑。灯火必现非六间闇去。八间闇同时去。生空知火必现。六识相应惑非断。第七识四烦恼。并本识中。烦恼障。染污种子断喻也是即证道门意也。
  八。问。今章云。以彼愚法约大乘终教等尔者。教证二道中何耶答。约教道门之时。于愚法二乘不许出三界义也。若约证道门之时。愚法全许出界也难云。若尔者。设始教大乘心。若约教道门时。深密第三时显了说心。声闻断惑证理愚法不同故。愚法出界义。不可许之。若约证道之时。全许出界之故。始终二教相望。教道不出界。证道出界义。全是无异。然今愚法不出界义。限终教已去云释道理未辨之。尔者如何答。实如所难。然一义云。且先就深密三时教建立可得意。先初时愚法小乘教意。以生空一理。为所证涅槃。未闻法空名字。就根境显处。说六识更不知七八识。虽尔。彼教意断六识相应烦恼障证生空智果以之出三界以之为至极涅槃也。此当教意教证二道共以此义为究竟也。法空不知故。法执不断。法空不信也。七八两识不知。本识中染污种子。及第七相应四烦恼不断。又此二识有云事不信知也。次第二时教意。为破初时有执。诸法皆空说。尚随转初时。说皆空故。识体只六识说。识只六识故。相应惑六识不可过。然对菩萨。虽说二空。六识中显空理故。六识相应烦恼断许出三界。是故。第二时教意。依此义边。约教道愚法二乘全可出界许也。若尔者。第二时意。教证二道。共出界可云欤。次第三时教意。凡说八识二无我之道理故。二乘同于此道理。信解更无疑。乃至。于烦恼障品类。小乘意见思惑三界分别。九十八使不可过。今大乘心。百二十八根本烦恼故。识体增减云。惑品多少云。既不同故。断惑又不同道理在之。若依此理之时。始教意。教道门前愚法不出界。回心出界云义。自似被成。虽然。此教掟。非了义故。乍备如是道理。而愚法二乘不出界故。所引诸子中在之云义不说。故知教道门意。既不出界之上。反知可出界许之似。然今终教大乘心。显了破愚法不许出界之故。更无余义。即今弥勒问经所说如。其上此深密第三时显了心。定许趣寂义。然彼愚法二乘教中。盛于无余谈永寂义。此义回心愚法更无有异。何回心二乘定性者永寂云。愚法二乘永寂破乎。回心愚法永寂义同故。以永寂不可破永寂也。既此第二时心。于愚法许永寂。若许永寂者。入无余永寂。必已断烦恼故。必出三界。出三界故定入寂也。然今第三时心出三界后入无余义许。岂不出界而入无余乎。依此理故。始教意。设第三时心。教道门意可出界云事分明也。加之。终教已上许之时。愚法入寂。是非永寂。又可还生。然无余以后变易身故。变易之性是有漏定故。尚三界所摄也。岂云出界乎。如是得意。第三时教心。教道证道共。全愚法二乘出界许可得心也难云。若尔者。何故先愚法不出界义释毕。下云。其瑜伽声闻决择。及杂集等论。辨声闻等教行位果。及断惑分齐。与婆娑俱舍等不同者是事也。准此文。瑜伽杂集论等意。二乘断惑异愚法不出界。回心出界义释成。岂瑜伽杂集等论。则非始教大乘意乎次始教意第三时中回心二乘第七识惑断直第八中烦恼障染污种子断许也。然愚法不分。若尔者。此等义分明回心出界。愚法不出界生死云事难得意。若以此道理。不许愚法出界者。岂终教已上回心二乘。断所知障可舍变易身乎。此理不极成。若性是有漏故。不许出界者。终教回心二乘。不可许出界也(为言是三)答。今引瑜伽等论藏。上弥勒问经。愚法二乘所引诸子中云义证云。未引诸子引摄证文。是故瑜伽杂集等论所说声闻教行位果多分不同。然定性趣寂义。全同愚法故。彼论藏所说回心声闻行位。愚法引摄方便也。意说相不同。而同彼。界内诸子引便成欤。以终教已上教非愚法。界内建立此界内愚法引时。以始教为能引事。全愚法同引摄义无之。全异彼引摄义无之。然此始教。半同愚法。半异彼。舍劣得胜升进次第。是故以始教为能引也。终教是纯熟高胜机故。为愚法不能引也。是故引瑜伽等论藏事。出界义本非证之。终教意界内留。不出三界。愚法二乘以始教大乘为能引。为引摄彼。瑜伽杂集论等论引证斗也次第二难大都如上记。次第三难。师主之一且成理次也。不可为定量也(为言)折薪记第一云。问。若终教瑜伽愚法不出界者。未知始教通大二乘还许出三界否。若不许者。今何独拣愚法。若言许者。今何云终教已去乎。答。此有二意。一者若约始教为引愚法未深说故。且许究竟。今就实故一向言未出世。此则小始二教之二乘并不许究竟也。二者若三乘中声闻以许实修故。许彼究竟。愚法未知实故则未究竟。今约后义故。以大乘终教唯拣愚法。就然此二意。下章举终教断惑文中自明。具如下说。又问。以始教正引愚法故。所设教门多似于小乘。今愚法既在所引中。始教何得不为能引耶。又终教所引二乘。是纯熟高胜之机。非引愚法。今何言引愚法耶。进退有防。此云何通。答。今约终教已去。以拣愚法无实义故。在所引中非约终教引愚法也。以拣引二义别故。若尔者何故上云三车引诸子乎。答。此通约三乘为能引。此通中间三教。何者。若唯始教。则愚法不在所引中。若唯终教已去。则不得为能引。由通约三乘教故。愚法既未出世。三车又为能引。是故上约能引故通约三乘。今约拣异故唯约终教已去也。又始教所引但引不定性人。以定性许出世趣寂故。今不敢言已去者。兼取顿教以圆教属一乘故。今约三乘尔。为言师主大都以此记之趣讲之也。
  九。问。如实修四无量(文)此文意如何答。又折薪第一云。故弥勒问经论下。言不能等者。以慈悲喜舍四心。通五教所修。教通五教之义。于三缘中。若众生缘念假者。欲与其乐等。此义通凡夫。若法缘中缘人空。但有蕴等善要行法。以用教化。此义通小乘。若无缘中缘众生。体空欲令悟入。此唯大乘。又大集第九云。知诸众生心性本净是名为慈。观于一切等如虚空。是名悲。断一切喜中名为喜。远一切行是名为舍。是通终顿。若离世间品明四心各有十义及圆融等。此唯圆教。今以如实修拣于愚法者。即终顿二义所明四心也。言无量者。俱舍云。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准此释。众生缘四无量约凡夫。二法缘四无量约二乘也。法执上修四无量也。第三无缘四无量者。是唯约大乘。今如实修四无量者。三无缘四无量也(为言)。
  十。问。若不信此法○无有此处尔者。法华开三显一义直终教义。无差异欤。今终教法门不信此法者。此法引合意如何又法华意。更尔前罗汉果得程圣者应可得信法华。知彼人未得已证上慢类也。未证实果之故也。若实得罗汉果人。不信此法之无有此处云经文也。尔者。此经意尔前之位。愚法二乘不许证罗汉果。尔者难辨之答。随宜转用可得意也。诸师引之如此。其证多之。今例同终教义引之许也加之。大品等引证之。大都彼经始教所依经故。终教当段难引用。今依便宜以义意转。今终教义成也(为言)。
  十一。问。普超三昧经云。如此大乘中亦有三乘。即为三藏此文意如何答。此经文意。声闻不知缘觉行体之故。声闻人以缘觉法不可度人。缘觉不知菩萨六度修行故。以菩萨法不可度人也。是等愚法声闻可云欤。然菩萨于三乘行体实修实行处分明知见故。或以声闻度人。或于缘觉度人。或说菩萨法度人也。此菩萨所说三藏。大乘中三藏名也。弥勒菩萨为补处大士五部轮说益众生。即今如瑜伽力显扬等论中所说三乘法门是也。
  十二。问。不共般若即华严经欤。不思议经又华严经欤答(云云)智论第一百云。问曰。若尔。法华经诸余方等经。何法嘱累喜王诸菩萨等此问意。以般若嘱累阿难。以何意法华并华严经以嘱累喜王菩萨等耶问也。此问答论文有二段文。第一文云。有人言。是时佛说甚深难信之法声闻人不在(文)此论文。以法华嘱累喜王菩萨问答也。声闻人不在者。至法华说会者。二乘根机缘纯熟高胜之机故。皆是渐悟菩萨故。声闻人不在释欤。或又五千增上慢。皆废座故云尔欤。又第二段文云。又如佛说不可思议解脱经。五百阿罗汉虽在佛边而不闻。或时得闻而不能用。是故嘱累诸菩萨(文)此论文。上问华严含问之故。华严嘱累菩萨之由答也。五百阿罗汉聋盲类。即是本会说相也寻云。华严中。有或时得闻之类乎答。师云。是未会说相也。其故。舍利弗引六千比丘文殊处至。然文殊对彼六千说十大法门。舍二乘名得菩萨称道理。圆经不共表相故。虽闻而不信用事表也一义云。或时得闻者。文殊顺行经也云料简在之。师云。此义难信用。又云。问曰。更有何法甚深胜般若者。而以般若嘱累阿难。而余经属累菩萨此问意。抑何法甚深胜般若有。即般若经阿难嘱累。今此法华华严等大乘经以嘱累菩萨耶。其意难辨云问意也。此问答论二段文在之。又第一段论文云。答曰。般若波罗蜜非秘密法。而法华等诸经。说阿罗汉受决作佛大菩萨能受持用(文)此答意。法华是般若胜故菩萨嘱累由答也。先问法华处答论文也。又第二段论文云。复次如先说般若二种。一者共声闻说。二者但为十方住十地大菩萨说。非九地所闻。何况新发意者。复有九地所闻乃至初地所闻各各不同(文)此答意于般若有浅深。七般若阿难嘱累。华严是般若中尤甚深故名不共般若。不共说声闻秘密要法也。是故华严菩萨嘱累也是更有何法问。华严经菩萨嘱累由问故如是答也寻云。若尔者。今二段论文。一师以法华华严两经先约法华答之。次约华严答之欤。上更有何法问答。约二师义。二复次得意欤如何答云。一义云。一师意义也。法华华严二经菩萨嘱累由约法华约华严两段分别答之欤一义云。二复次也。第一师答法华不答华严。第二师答华严不答法华也师以先义可为正义师云。论十地大菩萨者约行布释之也。若约圆融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故。或十信终心作佛得果故。五位皆圆经为所被得意也。今论九地所闻。乃至。初地所闻。各各不同释此意欤。
  十三。问。今章云。若言说大品等时。一音异解。得小果故有三乘者(云云)此文意如何答。破一音异解义。一乘小乘外。证有别三乘也寻云。三乘外无别一乘小乘等者。彼所被师如何得心乎答。彼师意云。如来以一音演说大品经。三乘机各异解得三乘果。然菩萨所知边别结集是云。一乘教。或二乘所知边结集是云小乘教也。然三乘异解皆同时边。是结集。依此义名三乘教也若如此得意者。别三乘外。一乘及愚法小乘等有无之得意故。引此师义破之寻云。若尔者。今师能破意。如何可得意乎答。大品经是为三乘各别一机。别说三乘教法之故。非一音异解义势也。般若所得法门。同是无生空理。同于无生空理。三重不同。所被机又三人浅深在之。如来对此三机说三重般若故。非一音异解义也。若说大品一经之处。异解菩萨所知边结集名一乘。或异解得小果边结集名小乘教云者。如何花严说会异解不得小乘果乎。若说增一经之时。如何异解得大果机无之乎。以之准知。三乘外别有一乘。又有小乘。是故一乘三乘小乘三宗各别事。更不可有疑者也。
  十四。问。教理可知者。此文意如何答。教理准上殊胜门。又准上明二乘有三种中。第二二乘段可得意也其文云。同是菩萨所乘故或俱是小乘故云。准此理融一乘合大乘。合愚法同回心也云。此文意也。
  十五。问。上明三乘有三种然只有二种无一种标释不同。是何意耶答。一义云。孔目章云。二三通三二此文意二通三。三通二可得心也。若合二云语势三云语势通故。乘语便云三也。是又复古记意也。彼记意。以本祖解释为证也一义云。第三段缺漏可得心。传者误此第三段书落欤。一义云。第二段中别科。亦有三段。此三段中。第三段以。远总科第三段也。远列科第三段成也是总别两异释也。他师释义有此例。观经定善义第三在之。彼宗学者。可寻之无量乘者如何答。问答抄有释略之。

融本末已下

  十六。问。会融无二同一法界尔者。是同教义释欤答。一义云。同教义释也。有二门已下。重以二门释不二义也。第一门。三乘即一故不二也释第二门一乘即三故不二也释。次即不坏权已下。上二门重以道理释成也。是故一三融摄体无二也者。上会融无二同一法界总标结归也。一义云。会融无二同一法界者。未是同教义。其故会融无二义。别教法门中。或总该万有云。或本来悉是彼一乘法云。皆是会融无二义。而别教义非同教义也。是故会融无二言。即同教三一合论。难得意故。有二门已下。渐三一合论所因出两门立也。即第一泯权归实。即是唯别教也。第二揽实成权。即是唯三乘也。以此两门为同教一乘所因也。次初即不坏权已下。唯别唯三所因以。全三一合论位。即名同教义释成也。重意。此唯别唯三会融无二同一法界是同教一乘义也。此三别合论义非只融会无二释强非同教义也。
  十七。问。章云。虽具存坏等此文意如何答。师云。意存坏共尽非。于三乘存。一义终即尽。坏一义尽非次虽具隐显云。于一乘显一义终不可尽。隐一义非不尽也。
  十八。问。今章云由此镕融有其四句已下文。于融本末一科作四句欤。总一乘义一章总结欤答。一义云。融本末内作之。第一问当科泯权归实内第二句。揽实成权门第三句初即不坏权乃至。而不碍一第四句。是故一三融摄体无二也(文)意体无二非三非一。是故设同教法门。直得法体即同果海也若然当门中建立也。一义云。今科四句。是即总一章总结也。第一句上分相该摄两门也。第二句即分相中所引三乘。该摄中所融三乘也。第三句同教分诸乘融本末两科也。第四句即上性海果分当是不可说义云者是也(为言)师以后义可为正义(云云)寻云。就第一义。抑今文至第四句云。非一非三。如上果海(文)融本末一科内。何处直说果海乎。既上果海云。是岂非指当是不可说文处欤。如何答(云云)。
  十九。问。并如别说者。指何章疏乎答。师云。起信别记也。

教义摄益第二略之
古今立教已下

  二十。问。圆音章云。四音义。略作四门分别。一举义。二决择。○初中有二。一谓如来能以一音。演说一切差别之法。所谓贪欲多者。即闻如来说不净观。如是等。乃至一切。故名圆音。是故华严经云。如来于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二谓如来一音能同一切差别言音。谓诸众生各闻如来唯已语故。华严经云。一切众语言法。一言演说尽无余○第二决择者。或有说言。如来于一语业之中。演出一切众生言音。是故。令彼众生各闻已语。非谓如来唯发一音。但以语业同故。名曰一音。所发多故。名云圆音。或有说言。如来唯发一梵音。名为一音。能为众生作增上缘。令其所作感解不同。故名四音。非谓如来有若干音。或有说言。如来唯一寂灭解脱离相言音。名为一音。而诸众生机感力故。自闻如来种种言音。故名圆音。非谓如来音有一有多。问。此上三说。何得何失。答。若别偏取。三俱有失。何者。初说但多。无一音故次唯一语。无多音故。后唯无性。非音义故。如实义者。三说合为一圆音义。何者。若彼多音不即一音。此但多音。非是圆义。以彼多音即一音故。镕融无碍。名作圆音。若彼一音不即一切。但是一音。非是梵音。以彼一音即多音故。融通无碍。名一梵音。若此等音。不即无性同真际者。是所执故。非如来音。以彼音等。离作故。无性故。如响故。所以法螺恒震。妙音常寂故也(文)。
  二十一。问。今章第一师。一音教者。彼圆音章三义中。当何义耶答。一义云。菩提流支是一音异解师也。是故。今圆音章三中。当第二义也寻云。若尔者。如何清凉。依菩提流支。立大小并陈义。当圆音章第一义也。依罗什三藏。立一音异解义。是当圆音章第二义也。如何。乃至圆觉疏抄等如是。准之答。皆是传者误如此云也。今章并探玄记。皆一彻依菩提流支。立一音异解义事分明也。一义云。人法影略也。答菩提流支略不释大小并陈义。次举一音异解法。略不出罗什三藏之故。人法互举影略也。诸师如此。其例在之。若如此得心者。今菩提流支所立义。当圆音章第一师义也。一义云。师云。清凉广尽诸家立教故。于一音教分两重别。故委释之。大小并陈。一音异解。不同在之。宗家略述十家故。于一音教。别不立二得。是故今章。一音教中。二师义合可得意也。或先举菩提留支。略罗什义欤寻云。若分者。今章云。随根异解。故有多种不同。此文如何可意得耶答。佛音遍陈大小。随小机闻小乘边。大机闻大乘边。故随根异解释。全不可成相违也二依诞法师等问。或云延法师。或云护法师。或云诞法师。今章如此三义。如何答。延法师者误。言边随落也。护法师者书误也。诞者本以可为胜也。
  二十二。问。依楞伽经何文。立渐顿二教耶答。演义抄六云。众悟如日照等者。楞伽经中。有四渐四顿。今唯用一。彼经。大惠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自心现流为顿为渐。答中。先明四渐。后说四顿。渐。经云。佛告大惠。渐净非顿。一如庵摩罗果渐熟顿。如来净除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此喻十信)二如陶家作略。渐成非顿三如大地。渐生非顿四如习艺。渐熟非顿(十向)上之四渐。约于修行未证理故。下之四顿。约已证理故。一明镜顿现喻。经云。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界(喻初地至七地)二日月顿照喻。云。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流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最胜境界(喻八地已上)三藏识顿知喻。云。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流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此喻报佛)四。佛光顿照喻。云。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曜。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要见妄想。照令除灭(亦喻法报前喻顿成。此喻顿照文)。
  二十三。问。此四渐四顿。是约地前地上别论之。若依之立渐顿二教者。以地前为渐教。以地上可名顿教乎答。菩萨地前行行渐修非顿。亦渐名义以三乘等先小后大义成许也。以地前非可名顿教。初地已上。一行一切行。八地已上一切行一行等道理。义亦少对小乘。又其上既名顿。知是唯顿非渐义。即顿教为诚证(为言)一义云。更假四渐名立渐教。假四顿名立顿教许也。更不假地前地上等义势也。
  二十四。问。远法师者。是半满二教师也。如何。今渐顿二教师中出之乎答。彼师实如难。虽立半满二教。大乘二教。大乘中又立渐顿二教也。此边且同诞师立教也。然此远师诞师立教举破之也五依护身法师云。护身寺云寺名也。
  二十五。问。第四真宗教。第五法界宗。如何异乎答。第四真宗教者。专以佛性显宗故限有情。第五通情非情一切境界也寻云。真宗名通依正。佛性名局有情如何不名佛性宗。立真宗称耶答。今真宗者佛性名真宗也。佛性即真故也六依耆阇法师等(文)师云。是即耆阇寺云寺得名也。
  二十六。问。第三不真宗。第四真宗。更是法喻别无不同。如何异乎答。师云。第三即约俗谛为一教。第四约真谛立一教也。更法喻不同非寻云。第四第五。如何不同乎答。第五真谛中约不空法德。别立一教也问。南岳大师意。立四教欤答。如问答抄。一特违至教失。二大无三藏失。三乱涉大乘失。清凉加一难。第四不名小乘难也。
  二十七。问。干慧等十地者。其相如何答。干慧者。小乘五停心观。总相念处。别想念处。是云三贤。此位无漏圣慧法水润干故名干慧也。菩萨住行向三贤云干慧也。性者。暖顶忍世第一法云性地。此位种姓定故。是通大小乘也。八人地。见道前十五心名八人地也。八人得名。见道十六心。八忍八智。以前十五心云八人故。八忍云八人。实八人七智也。虽然忍是道。以之为本故。且七智名隐也寻云。若尔者。如何不云八忍。名八人耶答。忍者以人为本。忧喜善要堪能忍无过人。是故人云事即忍义也寻云。人修道之时。断修惑欤。若断入者。第十五心道类智忍。是迷理断惑也。第十六心是迷理惑断解脱道故。如何第十六心以。可入修道摄耶。未断迷事惑之故。如何答。见地者。第十六心名见地也。是即修道初也。薄地者。欲界修惑前六品断者云薄地。离欲地者。下三品惑尽处云离欲地也。已办地者。四禅四无色九品修惑断得已辨地也。辟支佛地者。此独觉断惑。异声闻事。见修二惑习气断也。菩萨地者。欢喜等十地是也。佛地准之。
  二十八。问。付天台立教。亦名顿教。亦名秘密教者。是化法中异名欤。又直如本宗所该。约化仪渐顿秘密不定等建立欤答。一义云。化法中异名也。一义云。渐教秘密教者。通四教。以声闻不见闻华严见。秘密义增故。约增相名秘密教也。又干惠等十地三乘通。渐教之相增。是故约增相名渐教也。虽然。秘密渐教得名不通四教云非也是约化仪。如本宗可得意耶问。云法师。立四乘教。判一代教云事。依凭有何处耶答。彼师立教判一代事。未见分明证。只依法华。释四乘义之故。付之如何释欤。
  二十九。问。深密经三时教意如何答。初地外道无因。以正因缘法轮破之也。中时照法轮者。初时因缘法者执心。第二时般若智光以。毕竟皆空照故。云照法轮也。第三时。初时说唯有。第二时说皆空。未显中道。然于第三时。显了立三无性及三性理之故。空者相持。以之名持法轮也。
  三十。问。深密第三时。摄终教事如何答。师云。深密是一代通依经限。不可属法相经。相宗学者。认此性经强判有相宗教。今则不尔。此经是不空真如如来义说。全是终教义也。意彼经意。直许法性随缘可得心欤。其例证。清凉唯识本颂以判明真如随缘义。皆此意也(文)。

分教开宗以下

  三十一。问。就法分教。○以理开宗此文意如何答。一义云。就法分教者。如来一代能诠教法以为所依。此一代教法五教分别故。云教类有五也。以理开宗者。就所诠义理。各各所当所立宗计不同分别。宗即有十宗也寻云。若依能诠教法。立五教之故。增不至六教。减不云四教云者如何。探玄记中。云以义分教类有五耶。此文无疑。不依能诠教。就所诠义开五教见。若依所诠义之故。宗有十宗者。以义分教故。教可立十教。何乍云以义分教。释教类有五耶。若又以义分教故。教立五教者。以理开宗故。宗可立五宗。何作释以理开宗。云宗乃有十乎答。自元诠三乘义名三乘教。诠一乘义名一乘教也。依教法虽立五教。五教即非不依所诠一乘教义。如来一代教法五教摄属。所依所诠义异分之也。探玄记以义分教类有五释。皆此意也。喻以多贺波贺利布尺寸量如。所量布如来一代教法如。能量多贺颇贺利。所诠义理以一代教五教判属如。探玄记以义分教。能量多贺波贺利边出。今章就法所量布边出之也。下约理以分教结。是多贺利出也。但同约所诠义理。分宗教者。依何道理。宗增云十。教减云五乎云难。同约所诠义。五教之时以义分教。所诠义断惑证理无边取也。此断惑边望一代断。教类不可过五教。是总只法门道理差别边望立五教非也。次十宗之时。以理开宗者。总所立法门所崇差别付立之也。别不依断惑证理一边。若望断惑者。先小乘六教宗不同。更不可有之也复古记意欤寻云。抑此义付。以法为所诠教云事。其证如何答。四无碍辨中。法无碍辨者。能诠教法也。义无碍辨是所诠义也。以此义为证据也一义。师云。就法法义者。是所诠义云法也寻云。下以理开宗义理。如何异耶答。上法者是所诠总名。下理者所诠中别义也。喻就所诠义。八识总心名如。心是八识总名故。今法云得名。即是此心也。眼耳鼻等一一差别道理显。是则别别道理也。今以理开宗云此意也。意断惑证理无边望。五教建立故。教类不可过五。以此义云法。是所诠中通称也。然断惑证理边一教。此一教中部计不同各别义义以。建立法门道理差别显然也。此所崇宗趣付十宗建立也。小乘一教开六宗此意也。此即所诠中别义也寻云。法云所诠通称云事。是何依凭乎答。起信论云。一者法。二者义今云法者是所诠通称云事。以此文为证也。是岂以能诠教为法耶寻云。若尔者。十宗时义理者。是所诠别义欤答。尔也。
  寻云。若尔者。探玄记云。以义分教。教类有五(文)此文即就所诠别义分五教云事欤。既于一师释。今章就通称分五教。探玄记就别义分五教云事。自语相违似。今章约所诠别义。即有十宗者如何。探玄记约别义立五教乎。如此释义进退难辨如何答。于法界有二重。一能诠法名。所诠义名。是如四无碍辨。探玄记义者。约能诠所诠相对法义释之故。总所诠皆名义也。能诠法名故也。二于所诠法中立法义意。所诠通称云法。所诠别义云义也。起信论一者法二者义说等如。今章就法界教释皆意也。下约理以分教结释。是如玄记释可得心。能诠所诠相对法义就释故。对能诠法所诠皆名义也设以义分教释。或约理分教释。于所诠中总别相对。内释理付五教分云非也。就所诠总言五教分。就所诠别义开十宗也。今章依此义释之。能诠所诠相对时。能诠名法。总别共所诠义名也。玄记约此义。云以义分教类有五也。
  三十二。问。圆满教得名。通同教欤答。尔也寻云。若尔者。上五圆教标列下简别时。后一即别教一乘(文)此释圆满教名。不通同教乎答。就本出之计也。
  三十三。问。今章云。中间三者○三乘教也。始终顿三教。皆可名三乘教耶答。今章尔也寻云。清凉大师。终教已上一乘释。总三乘教义不共许之。尔者。师资相违如何答。师资不同。各依一义。今章主心。中间三教皆三乘教。清凉后三教一乘。宗密禅师。顿圆二教一乘云。三义不同也。然今三人所得故。三乘教云事。古来有二义。一义云。法华已前诸楞伽。胜鬘。净名等经中。说一乘道理云事。三乘中菩萨乘见解望说之。菩萨直解了一因一果实理。三乘三果各别执心无之。是望菩萨所知。一因一果一乘大道也。清凉至菩萨终教已上一乘释也。虽然。声闻缘觉更不辨之。此二乘不知望。犹三果各别执滞。宗家望此边。三人所得释也。两师名存边边一义。表里差别也。是故或云三乘。或云一乘。不可为相违欤难云。如此者。望二乘自分。未知成佛实理故。永定永无小执更无改。尔者更是存三义。泯二道理无之。抑深密等存三。可有何差异乎答。深密经等意。三中菩萨乘。于二乘起永定永无见解。判定性无性不成佛义。是故三乘共终三果各别极执起也。然终教已上教。二乘自分小行不知菩萨行。于菩萨者。三乘共一因一果皆成佛道知故。始教不同也一义云。法华已前。终教所依净名。楞伽。胜鬘等经中。对三乘说一乘故。二乘即闻此一乘道理。三教不同是虚说也信受。如来真常如理三乘一性平等平等也觉故。约教皆会。约理皆会。此两重一乘。尔前二乘皆悉信受故。依此一边道理。清凉终教已上一乘释也。依之。大疏一云。终顿虽即泯二异前。而对三显一。曲巧顺机释此意也然此二乘。法华已前。不知小行成佛因。大行非己分思。或不知小果即成大因。其故法华已前。陶练未极故。尚有小乘执心。于行果两重一乘。信解难成立。昔小乘相残。三果别执心中浮也。此所浮三界别执面影边约。章主以此皆以三人所得释也。今至法华。更无如此疑。是故平等大会一乘也。是以嘉祥大师释云。昔说大周为小果。今指小果为大果释此意也。如上所引说是上大品经。并普超三昧经等是也问。顿教大乘意。立言说否答。师云。可立言说也(如常略之)。
  三十四。问。空门为始教之义。深密经第三时通欤。如何答。梅尾一义云。彼经第三时教。不见阿赖耶。不见阿陀那等者。八识王所差别。能薰所薰等义空也说故。以此等尚可摄空门为始之中也。此等空。是遍计等空非。直依他可法故说。熏等悉皆即空说故也。但今依不空义属终教。是傍说一义。非实义欤。探玄记通依此等义故。第二第三时教共始教属也。
  三十五。问。始终二教得名。依何道理耶答。法鼓经云。一切空经是有余说。唯有此经是无上说依此经立始终名也寻云。若尔者。如经说如何不云有余无上教。云始教终教乎答。直名有余教者。小乘又有余说。为乱此义改。名始教也。若直名无上教者乱彼圆教之故。改名终教也。
  寻云。始终二教得名。尚以难辨。若有余言乱小乘者。小乘又佛法始也。如何不名始教。若又无上言。乱圆教者。圆教是佛教终极故。如何名终教云难势有之。若尔者。始终二教得名。未说相乱之过。尔者如何答。始终二教者。源楞伽经渐教本立之。渐教中始终故不通小乘。终不通顿圆也。但楞伽经渐教云许二教难立故。引法鼓经空不空二义。于渐教中。建立始终二教也。
  寻云。楞伽渐教言。法鼓经始终教言。以何道理。不通小乘乎答。楞伽经。四渐建立。是菩萨教付分始终故。始言不乱小乘。其上法鼓经空为始者。彼经云。摩诃衍经多说空义(文)尔者。不可取小乘空义。是摩诃衍者是大乘故也。
  三十六。问。正立五教事。依何经论立之耶答。一义云。先依深密三时教。立小始终三教也。此深密三时。楞伽渐始二教引合。第二第三时。是渐教中不同也。此第二第三时渐教外。第四立顿教也。此上华严圆满修多罗经文引。第五立圆教也一义云。正五教所依本论。即是起信论也。其故彼论依言真如中。空真如不空真如两门有之。此空真如中。生空真如一分付立小乘教。二空真如义付立始教也。又依不空真如义立终教。依绝言真如道理立顿教。真如生灭两分不分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之义付立圆教也。彼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故今章五教。皆就真如理立五教也。是以今结释时云此约理以分教耳。皆此意趣也。
  寻云。若尔者。如何总标段。五教之时。云就法分教乎答。一义云。就法法者。真如理直云法也。结释约理发教以。总标释配当心得。以理云法事分明也。次若就法义如下卷中别辨者。所诠中就总别相对法义中法一义辨五教。下卷中在之(云云)若尔者。此义心若就已下文。不顺当章别义故。下卷。今章约真如理分之故也问。两义中。后义意。依起信一论立五圆教者。如何上华严经以圆满修多罗文立圆教。依楞伽四顿立顿教。深密第二第三时并法鼓经空不空义依立始终教等。皆是别别经论依立五教见。何必可依起信一论耶答。上诸经等。皆是五教得名显为引证据计也。正说五教事。即是起信一论(为言)是指事料简也(云云)问。所诠中总别相对法义付。就总体法立五教。依差别义立十宗云者。约理以分教结释。如何可得心乎答。大都如上记。今释能诠所诠相对法义望。所诠分总别共名义也。以能诠名法故。以一切所诠可名义欤。是折薪记料简也。师主。以此义可为正义(云云)探玄记以义分教会释。同之可得心也寻云。今上就法分教结释时。约理以分教释。其后若就法义如下卷别辨等云。此若就等别义以分五教。下卷见。尔者当段约理结之。下卷约法分五教故。上卷下卷分教差别欤见答。约理分教了简如上。若就法义释。上卷下卷别义非。今所诠中总别相对法义约。开五教十宗。就中约所诠法分五教事。委下卷所诠差别中有之问也。更别释非。尔者。上卷下卷。一彻约法分五教可得心也(为言)问。指事料简意。以理开宗理者。真如理欤答。尔也。空真如中生空真如一分付。小乘六宗立也。自第七至第十难之。可心得也是故。十宗差别。皆依真如理也问。总别相对法义约。下卷云。约所诠法虽分五教不同。约差别义无开十宗义。若尔者约法义开宗教事如何。下卷中指同耶答。指事心若就法义。法义者。法即义得心欤。总所诠通云法义。于所诠中总别相对法义非。若折薪意。当章若就法义等下卷指事。于所诠中总别相对法义内。约法分教事。下卷具释也让也。义边约分十宗事指同非寻云。若尔者。如何云若就法义耶答。虽云法义。意取法也。乘语势云法义欤。

一我法俱有宗以下

  三十七。问。今章云。我法俱有宗。此有二。一人天乘抑今十宗建立者。是就佛教门。可建立之。以非佛教。如何属佛教宗耶答。今人天乘者。是一向梵王等所说。五戒十善等以。人天乘教名非。今章十宗内。人天乘教章。是佛成道最初。为提谓等五百价人三归五戒等说。以此等为人天乘教也。所诠同是如来金言也。更即非凡人说。岂不属佛教宗耶寻云。静法寺惠苑。立四教之时。立迷真实执教。清凉破之时。交以邪宗破。然今人天教。立限佛说事。今章都所不见也。既我法俱有云。人天乘教中。岂不取凡人所说十善五戒等耶。答若凡人所说十善五戒等。非佛说故。今十宗内不取之。是故交邪执过无之。但清凉有此执故。我法俱有中。不出人天乘教。
  三十八。问。今章云。彼立三聚法抑三聚之义。是积集义欤。如何答。聚集义也寻云。如何以无为可名聚耶答。无为有三无为。三种合集名一无为。犹有聚集义也。
  三十九。问。抑于我有几种类耶答。我有三种。一即蕴我。即是凡夫我也。二离蕴我。是外道所计我也。三非即非离蕴我。即犊子部所计我也寻云。凡夫我。外道我。利钝不同如何答。外道我利根也。外道最利故。蕴体一一推度。更五蕴我即无之。是故我是离蕴有之计也。重意。蕴中不见我。是利根故也。
  四十。问。于外道所计离蕴我。可立大小耶答。尔也。我大小有三重。一大同虚空我。二旋转身中我。三随身不定我也寻云。彼二义意如何答。旋转身中我者。我量即是极微量也。此我如极微。六根旋转。五蕴主宰。令成大我也。是更非即蕴。次随身不定我者。所诠我大小者。人身量不同依也。若人五尺有。我又又可五尺。若人一丈。我即可一丈等。如此可得心也。
  四十一。问。今章云。立五法藏此中于无为如此立藏名耶答。藏者收义也。一无为言处摄三无为也。是故云藏欤。大疏一云。今总收一代时教。以为十宗。第一我法俱有宗。谓犊子等。彼立三聚。一有为。二无为。三非二聚。非二即我。又立五法藏。谓三世为三。无为为四。第五不可说藏。我在其中。以不可说为有为无为故。然此一部。诸部论师。共推不受。呼为附佛法外道。以诸外计虽殊皆立我故钞四云。第一宗中先立理。谓犊子部等者。等取余四部。谓此道所计中总有五全或一少分。言五部全者。一犊子部。二法上部。三贤胃部。四正量部。五密林山部。故总为五部同计。言一少分者。泰法师云。更等取经部中根本经部。不等末经部。以本经部亦执有胜义我。非即非离即计菩萨出离生死。故名胜义(文)。

二法有我无宗已下

  四十二。问。萨婆多等意。于三世法体。许生灭义欤。如何答。昔两寺共。于法体不许生灭义。于功能许生灭云。东大寺。近代圣禅僧都之比。学者评议云。于佛教。乍云有为因缘法。争设虽体也不许生灭义乎。若一向不许生灭者。如何异无为法耶。改谈之也。当时三井寺计。如昔于法体无生灭云传难云。两义共不明。若于法体有生灭云者。如何光疏云此宗诸法体皆本有四相于彼但望用说耶。若当世东大寺学者。如何会此文耶。若于法体无生灭云者。如何萨婆多论云体非常故用亦无常耶。尔者。三井寺学者。如何会此文耶答。三井学者。体非常故文会云。摄用归体故。云体非常故也。意以用生灭摄法体见。体即有生灭。是用不离体故也。次东大寺学者。会四相于彼但望用说文云。俱舍论二十三。颂曰。何破用云何无异者。便坏有虽未生灭。此法性甚深也又云。许法体恒有。而说性非常。性体复无别。此真自在作(文)此经部破萨婆多也。如外道说自在天作世间问。一云。谓能生能长心心所法故。为处是能长彼作用又云。此宗诸法体皆本有四相。于彼但望用说。非体论颂疏第一云。依萨婆多宗。法体前不可言生。但生其用耳已上准此等释。诸法生灭约功用论之。于法体中。更不可有生灭见。三井义顺欤。又云体非有故。用亦无常此释顺东大寺义也大疏云。二法有我无宗。谓萨婆多等。彼立诸法不离色心。或立三世无为。或分五类。皆无有我。以无我故。异外道计抄四下云。疏二法有我无宗等者。○今初。言等者。等取余二半。谓此计都有三全一少分。谓一一切有部。二雪山部。此即上座部。宗轮论云。同说一切有。故亦等取也。三多闻部。宗轮叙多闻部云。余义多同一切有部。并不立我。计法有实故。言少分者。化地部末计。彼云。过去未来并皆实有。亦有中有。一切法所知所识故名有法无我。

三法无去来宗已下

  四十三。问。过未无体现在有体用义大乘如何异耶答。过未无体义。大乘更无异。就现在有体用义。大小不同也。今法无去来宗意。现在上体用者。俱是体用即实有也。更不可云似法之故也。大乘心。现在上体用者。依他如幻似有。更不可谈实有。差异不待言也(为言)大疏一(文)云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部等。说有现在及无为耳。其过未之法。体用俱无钞四下云。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部等者。先标宗。说有现在下释。而云等者。等取六全一少分。谓。都七全一少分。同有此计。一大众部。二鸡胤部。三制多山部。四西山住部。五北山住部。六法藏部。七饮光部。宗轮论叙制多·西山·北山云。余义多同大众。叙法藏亦尔。叙饮光云。余义多同法藏。故上七部。类同此计。言一少分者。取根本化地部。彼云去来世无现在无为是有。北京素公云。以前义故。四分律法藏部义。及四阿含僧祇律。大众部义。并是第三法无去来宗也(云云)。

四现通似实宗已下

  四十四。问。说假部经部成实三部。三科相望。判假实一同哉答。说假部意。三科相望。在蕴实。在界处假也云事。如今章。次经部成实意。必非三科相望义。只明假实不定义计也。虽尔。俱出现法上。通假实之义。即当章现通假实义不违。是故章云。成实论等经部师。亦即此类。结释此意也寻云。成实。经部。假实不定一义同也可云乎答。成实论意。元是数论师弟子故。入佛法后犹外道习。教论师四微能造四大所造义立也。尔此师意。四微是能造故。以之为实体。四大所造故。以之为假法也。假实不定义。经部师弟子故顺此义。建立能造所造相对。假实谈成实别义也。次经部论师意。以四大为能造。以四微为所造也。虽尔。依能造所造。不可分别假实也。设能造所造极微见边。即是细实也。此能造四大种。所造四微。和合所成。似和合法。云假法也。重意。此能造四大。所造四微。名八事也。此八事位。即能造所造俱是极微极微望。所造四大种极微。即是假法心得也难云。若尔者。经部成实两义。假实大不同也。何以清凉大师。释其成实论云入佛法时。经部摄故耶答。总当章现通假实中。似实谈有三义不同。一说假部意。约三科论假实也。如今章。二成实论意。约能造所造论假实也。约三科不论假实也。三经部师意粗假细实义也。不依能造所造。不约三科也。虽尔。经部。成实。于似实义门不同现通假实道理。三义更不同无。是故合三师。为当门建立也问。经部师意。于三科无假实分别义云事。道理难辨。其故。俱舍论光记第一云。毗婆娑宗。蕴等三门。皆是实法。经部所立蕴处是似。唯界是实。今论主意。以经部中说略一聚言。许蕴是假余二是实。此等释岂约三科非分别假实耶。若尔者。经部师意。不可限粗假细实一义见。如何答。师云。如难势。他师解释分明也。虽尔。自宗祖师解释。如此解释未见及也。若论藏之中。正如此分明有之者。清凉当门下。约三科如何不释经部师所立。而可举粗假细实一义哉。知自宗意。经部假实不定义。以粗假细实一义。为正义云事。但于他师解释者。于经部种类繁多也。尔者经部别师中。如此一义有之欤问。今章释光师释合。约三科定假实事。三义不定也。三义各别道理。如何心得耶答。今章在蕴可实等意。上卷私记末云。四现通假实宗。谓说假部等。彼说无去来世。现在世中。诸法在蕴可实。在界处假。随应诸法假实不定者。界处门中。依缘积聚故名为假也。其蕴门中依缘不积聚故名实也。所谓依缘即是十八界也。依即所依六根。缘是所缘六境。即是六尘也。识乃为能缘也。此六根六境六识三种积聚。名为十八界。若有缺一法时。则不成界处义故。然此三法积聚。而无界处自体故。名为假也。所谓积聚。但是体积聚也。非是义积聚。喻如聚立树木乃是称为林。亦如兵阵等。皆名为假也。界积聚义。亦复尔也。但是诸法各别积聚。不是一法自义积聚。界名为假也。所谓义者。如一色质碍性中则有青黄众多色名为义积聚是也。若就蕴门中。亦有积聚义。故名曰四蕴。若尔者。蕴中亦有积聚义者。已同上所明界处积聚。则应名为假也。然何故在蕴门中。名为实乎答。约其蕴门而说假实所以者。今且自色蕴中。虽已积聚一切诸色而成唯一质碍之性。遂不交涉于自余异蕴性也。又如青黄赤等诸色。虽有种种差别。而但涉彻自一质碍性故。唯是约自义积聚。不是各别他法积聚故。云在蕴门中名为实也。又基法师宗轮疏云。以依积聚。缘亦积聚积聚之法。皆是假故。虽积聚假义以释于蕴蕴体非假。无依缘故。义林章云。声名句等若在处等体非实有。以说依缘有积聚故。若在蕴等便实。虽有积聚。不说依缘名蕴故在蕴可实等今章释随此。私记意诚易知。是故更不恐繁引之也。说假部约三科分别假实事。道理委悉。如上私记。次光师蕴处是假等释心。十八界是根境识三。各别开之。法数所有悉尽可一二直说故。十八界云实也。蕴处界三科法门。俱是十八界略说。少分合成十二处。多分合成五蕴也。蕴处是略说聚集故假法也。十八界是广说直说故云实也。次光师疏许蕴是假等释者。三科同虽积聚义。蕴不摄无为故。是假法也。界处是摄无为故。云余二是实欤。是故则界处法门实也。蕴法门假法也或一义云。五蕴是三科中略中极略也。极略而聚集故尽法相至极也。望之云实法欤。十八界是广中广故云实。十二处是广之中略故云实也。蕴是略中略也。是以云假也(为言)寻云。若尔者。十二处。是望界者略说。如何不云假耶答。略中略说五蕴。广中略说十二处望蕴即假。略中略故。处是广中略故也此光师释料简。即是私安立。更不可定量。一向推臆度也。退本宗学者可寻之问。于假义。几义谈耶答。假者。一因缘假。二聚集假。三相对假也。此中今章界处假义。当相对假也。因缘假者。小乘中无之。药是聚集假。非相对假。是故云实欤寻云。假云事即空也云事欤。又有法位云假欤答。师云。假者如无释也尔者。一向非空无义问。经部。成实假不定假。今三种之假中是可何耶答。
  问。一切器界等。皆极微所生也云事。其相如何答(云云)合出十五子。如是展转生一大地。皆名有实(云云)。
  问。今章云。四现通假实已下文意如何答。在蕴可实。在界处假。是说假部。约三科别假实义也。次随应诸法云已下。是成实能造所造相对假实为。经部粗假细实假实两义释文也。一义云。随应诸法假实不定。上约三科假实不定也云说假部心结可得心也(为言)。
  四十五。问。成实论师。即经部耶答。一义云。不尔。成实论师。是昙无德部所摄。南山等御释心也。其故。探玄记中。于当门中。成实论及经部别师释。此文分明。经部别师成实论师可各别见。既以及字。显二论师别故也。若尔者。准此玄记释。今章文。成实论等经部别师亦即此类可训也。一义云。清凉即释其成实论○入佛法时经部摄故故。成实论师是经部别师也云事。更不涉余义。但玄记成实论及字。经部别师。有两类不同故。以及字等类经部兼也。是以今章云成实论等经部别师。知此释是成实论师。即经部别师之可摄师主以此义。可为正义(云云)大疏一上云。四现通假实宗。谓说假部。就前现在之中。法在蕴为实。在界处为假。其成实论。经部师。即是此类抄四下疏四现通假实宗等者。一全一少分。一全即说假部。一少分即末经部。以根本经部是第一宗摄故。其成实论。先是数论弟子。以所造为能造。后出家入佛法时经部摄故。三藏云。经部细实而粗假。假实义同故。现通假实摄。此说假与一说说出世别也。此谓欲真谛中皆有假实。蕴门明义是实者。实即积聚故。界处门明义是假者。体假积聚故。今疏云其成实论。即是少分末经部也寻云。成实本师。数论外道意。以所造四彻为能造意如何答。抄四下云。自在黑姓拘式。见大论难受。略抄七十偈。此婆罗门。初入金耳国。以铁叶腹。头戴火盆。击王论鼓求僧论议。因诤世间初后有无。谤僧不如。遂造此七十论。申数论宗。王意朋彼。以金赐之。外道欲彰已令举遂以金七十标名○梵音不同耳。梵云僧佉。此翻为数。数即慧数。数度诸法根本立名。从数起论。名为数论。论能生数。亦名数论○言二十五谛者。准百论云。从冥生觉。从觉生我心。从我心生五微尘。从五微尘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神为主常觉相处中。不坏不败。摄受诸法。斯则五大亦为能生(文)成实论。随本宗故。顺彼数论师一义。四微能造义成。

五俗妄真实宗已下

  四十六。问。俗妄真实义。约三科心得乎答。师云。尔也。苦集二谛所摄。三科皆是虚妄也。灭道二谛所摄。三科是可真实也寻云。小乘教意。前十五界唯有漏故。佛果位后三界也。若尔者。佛果位岂具可具三科耶答。如难佛果位不可有前十五界。是皆有漏故也。是故果位只后三界有之。设具虽不备之。既十八界中三界故。灭道所摄之十八界可云也。意界法界意识界云是也。此三界是十二处中。意处法处二处当故。十二处中意处法处果位被属故。灭道二谛所摄十二处可云也。此二处者。五蕴中四心当也。除色法一种计也。此四心是灭道二谛所摄五蕴可心得也问。灭道二谛所摄蕴处界。皆是真实法体也云者。上第四宗心在蕴可实在界处假释义。法门义势。前后相望。剩是前第四义是胜。今第五宗即似浅略。如何其故。蕴是实法云义不可然。苦集二谛所摄蕴亦是虚妄也。如何云实耶。界处是假法也云义。又不可然。其故。界处灭道二谛所摄界处。即是可实法。如何云假法乎。殊界处是摄无为。无为法岂是假法耶。进退未尽理说故。第四即浅。第五即深。尔者。浅深次第故。最有其谓。
  四十七。问。俗妄真实宗意。说出世部等者。等何部耶答。内等非外等欤难云。清凉大师云。五通小大(文)疏云。说出世部等。此等字等取中论一半向前释给。尔者。今此师心既云等。准知等中论一半见答(云云)大疏一上云。五俗妄真实宗。即说出世部等。谓世俗是假。以虚妄故。出世反上抄四上云。疏五俗妄真实宗等者。以世俗是假假故妄也。出世为真。非是假故。是实也。少似中论一半向前(文)。

六诸法但名宗已下

  四十八。问。于一切诸法上所假立名分实有也可云乎答。尔也付之。若尔者。于法上所立名。全是实有。全是法执也。何以法实有义。通初教始释耶答。法上假所立名实有。经名下所呼显世间出世间法体全是空也。如此义。略有为空无为空等义顺。是故通初教始问。此通初教之始者。此诸法但名宗故。即是始教初门也云事欤。将又此第六宗。初教初般若空门邻云事欤答。二义俱在之。疏一上云。诸法但名宗。谓一说部等。一切我法但有假名无实体故(文)抄四下云。疏六诸法但名宗等者。则显出世亦假名耳。故云一切我法。亦如中论。若有世间即有出世间。既无世间何有出世间等(文)。

七一切皆空宗已下

  四十九。问。清凉大师。第七云三性空有宗。今云一切皆空宗。如何不同耶答。当章意。方便渐渐引向真理故。说熏等悉皆即空故。第三时所建立依他如幻法。皆空自性摄。今云一切皆空也。是故大乘法师应理圆实宗皆今章第七内当也。今至结释。云如般若等者。深密经第三时等也如何得意。今章第七是广也。深密第二第三合云皆空宗故也。清凉第七是狭。限第三时故。疏一上云。七三性空有宗。谓遍计是空。依圆有(文)抄四下云。疏七三性空有宗者。即是大乘法师所立应理圆实宗问。小乘教内。广开六宗不同者。于始教内依深密第二时立一切皆空宗。同依彼第三时教。如何不立三性空有宗。两师互举一边。不义理耶答。小乘教中。约教者望断证次位故为一教。约崇尚者。违诤多故。宗六宗建立也。大乘中别无违诤故。宗教无不同。是故宗家第二时为本。摄第三时熏等即空义。清凉第三时为本。遍计空一义。第二时皆空宗摄也(为言)。

八真德不空宗已下(宗家清凉)不同

  五十。问。清凉大师。第八云。真空绝相宗。今章与得名空有遥不同也。今章第七皆空宗。清凉第八绝相宗。更无不同如何答。今章第七皆空宗唯遮非表。清凉第八绝相宗。迹下兼显显理故不同也。是故今章第七始教。清凉第八顿教故。非讨论也。次今第八门真德不空义。清凉第九空有无碍义。同是终教义故不同无。尔今不空宗者。空不空相对。第七第八不同也。总终教中有二门。一不空义。二空有不二事理平等义也。此中不空义。真如不空一义。空有不二事理融摄平等义边不显。是故今章不空宗为第八。相想俱绝为第九也。直显真性故。又顿教中总可有二门废立。一拂迹下理显。二直显真性义。不见佛迹边。然清凉拂迹下显理义以为顿教。事理平等空有不二义以为终教故。顿教为第八。终教为第九也。设宗家意。顿教中拂迹一义。终教事理平等一义相对时。顿教浅终教可深。又清凉终教中不空一义。顿教中直显真性主义相对时。终教浅顿教可深也。若尔者。其时清凉如今章可次第也问。浅深义如何可得心耶答。大都常途五教次第。可依此道理也。终教事理平等浅。顿教直显真性可深如是所望义不同故。终顿二教次第前后不定也问。终教不空义事理平等义。二门既各别也。如何不分二宗不同耶。顿教中拂迹义。真显真性义。二门亦不同也。如何不立二宗别耶答大疏一上云。八真空绝相宗。谓心境两亡直显体故(文)抄四下云。疏真空绝相宗。即是大乘法师胜义俱空宗(文)又云。然此十宗。前六全同大乘法师。大乘则有八宗。七名胜义俱空。八名应理圆实。即以法相为应理圆实。法性为胜义俱空。今回七为第八。八为第七(文)私云。慈恩胜义俱空者是第二时教当也。应理圆实是第三时教也。清凉约妙智三时故。大乘法师第八回为七。即深密第三时即妙智第二时教也。第七回为第八。即深密第二时妙智第三时教也。顿教唯拂迹边即深密第二时教。尚不及彼第三时教。尔今疏应理上。真空绝相建立。拂迹下合显理故。三性空有宗深。虽然尚拂迹为本。合显理故。终教事理平等义不及也。是故顿教终教深。今章以直显真性义为顿教故。尚事理平等义深。况不空一义耶。依此理故。终教浅顿教深也。

九。相想俱绝宗已下(宗家清凉两师不同)

  大疏一上云。九空有无碍宗。谓互融双绝而不碍两存。真如随缘具恒沙德故抄四下云。九空有无碍宗等者。谓互融故。有是即空之有。空是即有之空。语空必摄有。言有必摄空。故曰互融。言双绝者。有即空故有绝。空即有故空绝。言不碍两存者。不坏相故。有即空而有不泯。空即有而空不亡。真如随缘者。上言空有。容滥但有故。说真如即空。空即真如。又异但凝然。故云随缘。非无不变。具恒沙德者唯法性宗唯非空寂而已。上皆实教中义。如前立教中辨。
  五十一。问。十宗七八九次第两师不同。依何道理耶答。宗家空不空直显真性三义次第依故始顿次第也。清凉法相无相性相无二三义次第依故始顿终次第欤。

十圆教已下

  五十二。问。于圆教中。有四法界等义。所崇尚随又不同也。如何于圆教。不分四宗不同耶。其上既分别教圆教不同。渐顿二机随亦可不同。如何不为二宗耶。一于初小乘教者教即广(含六宗别故)二于始教中教狭(回心直心不同故)宗即广(含回心直心不同故)三于终教中教即狭(真如不空教事平等教不同故)宗即广(宗家以真如不空义边事理平等义收故也。清凉以事理平等宗收不空真如故。宗即还摄诸法门之故广也。教即狭者于教中真如不空义事理平等义不同故)四于顿教中教即狭(拂迹下显直显真性义不同故)宗即广(宗家以直显真性义拂迹显理义摄故也。清凉以拂迹宗兼摄尽直显真性义故也)五于圆教中教即狭(同别二教义不同故)宗即广(以圆具德一宗摄四法界及同别义故也)所诠于始终顿圆四教。皆有始终两门故。于一教中自有权实。于宗中总为一教。不分权实故。宗还广也。尔大小相对。小乘教即广宗即狭。今大乘意。教即狭宗即广事。宗教相望义。不一准事。太不明如何答。小乘中。一教中所崇尚不同故。宗分六宗。今大乘中。一教内崇尚故多。是故宗又不同。于一教中。无违诤故也。教必不依崇尚故。始门终门合为一教。宗即约所崇尚故。当教中所宗一门。是故宗即无不同。上于后四教难势重重。教时合始终为一教故。以教为广勿论也。虽有始门终门。于彼四教。未立八教为四教故。知教广宗狭云事。理在绝言也。殊于圆教中立四宗。或不立二宗云事。诚于圆教有四法界及同别不同。圆教中。所崇尚只一事事无碍法界故。余法界殊非所崇尚。是故宗即无不同。教云时不依所崇尚之义故。四法界。及同别等义。合为三教也同别无碍为一圆教释等祖师之趣此意也。大疏一上云。十圆融具德宗。谓事事无碍。主伴具足。无尽自在故。抄四下云。疏十圆融具德宗。广如义分齐。
  五十三。问。以此十宗。相摄五教事。如何答(云云)大疏一上云。然此十宗。后后深于前前。前四唯小。五六通小大。后四唯大乘。七即法相宗。八即无相宗。后二即法性宗。又七即始教。八即顿教。九即终教。十即圆教(文)师云。师意第三无去来宗通大乘云。顺大乘过未无体故也。
  五十四。问。乘教开合者。乘教二共开合欤答。师云。此章有三科。第一教开合。上诸师立教会也。第二以教摄乘故。就教开合乘。第三又约教本末相收义明。是教开合也。问。乘教者如何答。师云。一义。乘是所诠。教是能诠也。一义乘是约机。教即约法也问如此于乘教开合。是何所表耶答。上为欲知真金。先举铜赤。欲知真金五教十宗故。先举铜赤诸师立教也。然既诸师立教知毕。次立五教十宗矣。今乘教开合上。诸师立教总相会通也。第一会一音教师。第二会屈曲平等二教。第三会四乘教。第四五会天台四教欤。
  五十五。问。本末镕融唯一大善巧法者。此文心如何答。一义云。上四字。约本末圆融义。总为一教也。下六字。总如来一代大小诸宗。皆是如来大善巧实语。更无二教。约此义总为一教也。于清凉御释者。别无二种。如来一大善巧义以为一教也。
  五十六。问。本教中。可摄法花同教义乎答。于法华本有二重。一摄末本。二所归本也。初摄末本。是末教中可属。次所归本是合别教中可摄也。所演是全别教故也。法华摄于余经归华严故释此意欤。大疏一上云。第四总相会通曲分为二。先通会诸教。后会化仪前后。今初。诸德立教各自所据。今虽立五。亦会取诸说。略有五重。一或总为一。谓唯是如来一大善巧摄生方便。一音所演。则前之二师立一音者。不失道理。二或开为二。此更有三。一对小显大。初是半字。后四皆满。则无违二藏等言。二对权显实。则前二是三乘。后三为一乘。则不违法华四乘。三者又三四二教。虽则泯二异前。对三显一。曲巧顺机。后一直显本法一向不共。如智论说。此同印公平道屈曲。三或分为三。初一小乘。次一三乘。后三一乘。或唯后一是不共一乘。智论指此以为不共。大品等经。共二乘说故。此三亦顺四乘抄三上云。第四总相会通中。文多易了。随难则释。言三者又三四二教虽则泯二异前者。三即终教。四即顿教。此之二教。俱一乘。故云泯二。则异前始教存三乘也。而言虽者。虽明一乘。由是对三显故。同前二教亦入屈曲之数。则前四教皆屈曲收。后之一教方是平等。故顺印公。此三亦顺四乘者。初一小乘。次一三乘。此二皆是三乘教摄。以初小乘即三乘中之小乘故。后三是一乘故为四乘也(文)问。以乘摄教之义。如何不作之乎答。无之。义自有之问。绝相一乘下。如何不云云云乎答。顿教中。无法相差别故。云云不释也问。如以意等(云云)此约始教(文)尔者。八意一乘。不通终教已上乎。若不通。如何上同教一乘种类中。举此八意证一乘乎答。此八意一乘。性相通论故。一乘义以诸教配属时。以八意属始教无失。总此八意一乘合说密意显了二重故。通终教及圆教之条勿论也。
  五十七。问。小乘中三。始别终同。以俱罗汉故尔者。以有入寂由。如何不释始终同义耶答。小乘中三俱入寂故。其义亦不遮也。今章出一边计也问。始教中三。始终俱别。以有入寂故彼教意。不许始别终同义欤答。若约不定性之类者。可有始别终同义也。今约定性故。云有入寂故也。
  五十八。问。终教中三。始教俱同并成佛故(文)尔者。可有始别终同之义耶答。复古记一云。三终等者。始同者闻般若同观性空故。终同者。并成佛故。探玄又有近异远同三。谓。初以三乘方便引之。后同以大乘令得度等。名力士经大般若等诸大乘教。于中虽有权实不同。皆具三乘。以约始终一类此世定故。如是说者则终教自具四句。一始同终别三。同闻般若等故始同也。皆为三人所得故终别也。以终教亦收共教三乘故。二始终俱别三。以大品等通说三乘法。通益三人则谛缘度别。是三法始别也。通三人得益是终别。虽有权实。皆具三乘此世根性定故。未过八万劫等未回心故。三始别终同三。终此世根性异。未至无余位。不发心。须说二乘引令入道。谛缘度不同始别。又以八六四二万十千劫醉三味酒始别。酒消然后觉终同也。四始终俱同三。始同闻同观也。终同者以许回心作佛也师云。之讲说此记之趣问。终教同教俱是始终俱同。约理平等故。今同教始终俱同。约四法开会故不同也。彼陶练一乘机类之类也问。诸教相摄两门意如何答。初门中于圆教中。唯一圆教者。是约普眼机自证所知。以实映权即方便相尽也。是故不见余教也。次或具五教等者。是从三入一之类故。一一经前四教。其后入别教。故云或具五教也。其上同教者。三一合论故。同别教含别教。同三乘含三乘故。三乘及别教以所具初不可类之。十重唯识总具十门。亦同教说释。准之可会之。师云讲说正义次顿教中唯一。终教中或一。始教中或一。是皆当教当教。自分自分当机也。是直进类。顿教中具四。终教中或三。始教中或二。是皆回小入大机也。非直进类。各望当机当机。当教已前教以入。当教摄方便也。次以末归本义。准之必可见之问。是则诸教已后。是一章总结欤答。尔也。上所明诸教差别总标唯一大善巧法结归也(为言)问。本末句结成网云释意如何答义宛第三云。释曰。诸教本末句结者。应成六句。谓。一小乘唯相。二顿教唯性。三法相宗要多性少。四终教相少性多。五空宗中非性非相。六圆教中全相全性。是以性相相参。六句交织。故云结成教网。以此摄化不坠含灵故。云无不周尽。故此经云。张大教网。置生死海。度人天鱼。置涅槃岸。此之谓也(文)师云。以此记讲之。是故今记置也。

建武元年六月七日记之
华严宗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