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华严五教章深意钞卷第十

摄化分齐

  问。付述小乘义。唯此娑婆是佛报土也。余百亿等化境分齐也(云云)尔者唯此界佛出世可云耶。次小乘教中可说净土耶。答。小乘教心。但此赡部州佛出世可云也。次此小乘教心。三界外无别净土也付之凡小乘教中。二十部异计不同也。其中萨婆多一宗许十方世界唯一佛出世。何依小乘教总此赡部州有报佛土耶。次龙权智论中云。有妙净土出三界。是阿罗汉当生其中(云云)净土章引此文为难。如何答。凡云小乘教者。专多指萨婆多一宗也。五天九州广学彼宗故。不许他方佛也。次净土章会此难云。今言生者。引小乘语。明彼罗汉先有净土种子故得罗汉当生其中。或是大阿罗汉即是菩萨当生其中。宜可知之(云云)又智严问答云。依小乘教。无他方佛。假使有者。即是此方往彼变化(云云)故依此等释。如此可成申也。
  章云。若小乘中。唯此娑婆杂秽处是佛报土。于中此阎浮提。是报佛所依。余百亿等化境分齐也(云云)。
  问。始教大乘心。释迦实报净土在摩醯首罗天。化身充满百亿阎浮提(云云)尔者引何经论说耶。答。章云。如梵网经及对法论等说(云云)付之引梵网证此义不明。梵网经中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云云)已说三重释迦化用。今始教中判实报土摩醯首罗天化身充满百亿阎浮提也。故梵网叶上佛是终教心也。何总引此经证此义耶。况梵网教主一乘三类世界中莲花台藏世界佛也。何下引始教说耶。答。有梵网经及对法论说者。如对法论等者。感许色顶成道故。又引梵网经说同证此义。实如所难。梵网说三重释迦为一乘教主。但又如所难。叶上佛等。对法论等色顶成道佛故。引此经也。如花严十重积成土。先以上五重龙树智论引此故。是终教意也。此亦如此也(章释次下证之)。
  问。始教意色顶报佛土为引二乘耶。答。尔也付之以色顶报佛土为始教引摄不明二乘见化身不见报佛土何以色顶实报土为引接教耶答。章云。何以故为二乘教。以释迦为实报。今即翻彼显其是化故。于彼天别立实报。又恐二乘不信界外有实净土故。寄界内最胜处说。其化身但充满百亿等亦顺彼说(云云)文心显也。故判始教引摄心也。况又探玄记中。为引二乘同界说故(云云)依此等所释。尤有其理者也。
  章云。若二乘中。法性土及自受用土。今此不说其释迦佛随他受用实报净土。或有说摩醯首罗天化身充满百亿国阎浮提是所化分齐。如梵网经及对法论等说。当知此约始教以说。何以故为二乘教。以释迦身为实报。今即翻彼显其是化。于彼天别立实报。又恐二乘不信界外有实净土故。寄界内最胜处说其化身。但充百亿等亦顺彼说(文)。
  问。终教大乘意。释迦实报净土有三界外(云云)尔者引何经说证之耶。答。引涅槃经说证之也。故章云。涅槃经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沙佛土。有世界名无胜。是释迦佛实报净土。此约终教说(文)付之以涅槃经所说。无胜世界名释迦实报净土者。明见彼经现文。云界外土。未云报佛土。况喻记。诸佛土者如安乐国。然以安乐国大师释迦报化二土。所谓探玄记中云。于中亦有四。章二乘如阿弥陀等(云云)又别有通报化二土释。何以涅槃经说为证。释成界外报佛土耶。答。涅槃经中。以无胜世界定界外土。明知实报土也。既以娑婆世界说化身土毕。对此土明彼报佛土。故知界外报身土也。但至娑婆等文者。阿弥陀土既通报化二土故。强不可相违也私云。天台章安疏云。三西方下示其无胜净土等(云云)未定报化二土。宝法师疏云。其无胜净土者。示胜化处以显报净也(云云)。
  章云。或有说释迦佛报土在三界外。涅槃经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无胜。是释迦佛实报净土。此约终教说。以不随下说故。为显娑婆唯是化故。是故当知色顶之身亦非实报(文)。
  大涅槃经第二十四云。善男子。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四十二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无胜。彼土何故名曰无胜。其土所有严丽之事。悉平等无有差别。犹如两方安乐世界亦东方满月世界。我于彼土出现于世。为化众生故。于此土阎浮提中现转法轮非但我身独于此中现转法轮。一切诸佛亦说此中而转法轮。以此义故。非不修行如是十事(文)。
  问。终教大乘意。引智论五重世界。尔者此中性海种三重世界者。一乘十重世界中。世界性世界海等可云耶。答云。疑两方若云一乘十重积成世界前五重者。花严所列者。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轮等(云云)既有性海无种知。非一乘十重世界前五也。况经所列者。一乘十重世界也。论所明者三乘终教也。更彼经此同体不可云也。若依之别者。探玄记中。此中世界性者。谓积世界成性。积性成海等。如上所引智论说(云云)已让妙智论说知同体也。如何答。有先德二义。一者论经所列者。三乘一乘各别也。更不可云同体。但云如智论说者。喻积成义之许也。或云性海等。其体可同。经具列十重。为一乘积成世界。论列五重。定三乘终教心也。随法门数多少。判三乘一乘差别。其例非一耳(云云)。
  章云。或说。化境非但百亿。如大皆论中。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数。数至恒沙。为一世界性。又数此至恒沙。为一世界海。数此又至无量恒沙。为一世界种。数此至无量十方恒沙。为一佛世界所化分齐也。此亦约终教说。以摄化渐广于前故。又唯约须弥山世界说以局此界故。未说树形等世界故。非一乘也(文)。
  问。智论所明五重世界非一乘。有何故耶。答。章云。又约须弥山世界说。局此世界故。未说树形等世界。故非一乘也(文)付之终教大乘中。犹可说树形等世界也。其故彼教中。说不定僧祇者。为通树形等也(云云)以知可说树形等世界也。如何答。说树形等世界。花严一经一乘意也。但至上一经通余杂类世界文者。终教终而为入一乘也(章文次上如记之)。
  问。法花常在灵山土。报化二土中何耶。答。章引法花论释报佛菩提也。故可报佛土欤付之已云。即染归净土也。何非化身土耶答。法花论主释报佛菩提故。可报佛土也。依之清凉大师云。我此等安稳者。自受用报身。天人常充满者。他受用释也私云。不如三界等者。法身土也释也。故化身土也。又善财童子。于伽毗罗城。遇摩耶夫人。大州释云。化相示异熟报常在。如常在灵山土(云云)若依此喻者。可通报化也。如何。
  章云。或说释迦报土在灵鹫山。法花经云。我常在灵鹫山等。法花论主释为报身菩提也。尝知此约一乘同教。何以故。以法花中亦显一乘故。其处随教。即染归净故。说法花处。即为实也。如菩提树下说花严处。即为莲花藏。十佛境界。法花亦尔。渐同此故。是同教也。然未说彼处。即为十莲花藏及因陀罗等。故非别教也(文)。
  问。佛地经。释迦佛具二十一种实报功德(云云)尔者大师判何教耶。答。章云。约同教说(文)付之以何得知是同教云事。彼经已说二十一种实报功德。此可明始终二教报佛功德也。更不可局同教一乘。如何答。
  章云。或有说。此释迦身即为实报受用身。如佛地经初说。此释迦即具二十一种实报功德。彼论释为受用身也。此亦约同教说。何以故。此释迦佛若三乘中但为化身。若别教一乘以为究竟十佛之身。今此方便劝彼三乘。显释迦身非但是化。恐难信受故。彼经中约说佛果深功德处。明佛身随教即权归实。说为报身。即方便显说花严一乘法时。此释迦身亦随彼教即是究竟十佛法界身也。是故以此为同教摄也(文)私云。佛地经二十一实报功德。探玄起第七卷委释之也。
  问。因论生论西方阿弥陀土。报化二土中何可云耶。答。探玄记中有两处释。俱通报化二土也。问。尔者付化土释。具缚凡夫直可生极乐世界耶。答。具缚凡夫愿求之者。顺次生决定可生极乐也。更不可异求也。
  问。探玄记中云。十住已去不退位三贤菩萨生处。名为净土。于中亦有四果二乘等。如阿弥陀土生彼皆住正定等。堪任己远轻毛退位三聚众生共生之处。不名净土(云云)明知极乐世界具缚凡夫不可生也。所以十信位非所居。况凡夫具缚者耶。答。薄地凡夫具缚异生生极乐之文。经论说诸师释焕然。溢因三国传灯。间先德诠此文。大师定此义。每见此文义。不遑注解。阁笔鸣咽耳。但至择轻毛退位三聚众生之大师所释者。举种类居人等十门之中。第四退不退门意也。依此一门。不退所生名净土。退位所居不名净土之释也。如彼一向求也。向门八地已上菩萨所住名净土。七地已远不名净土也。更于此释不可致狐疑也。所以先劝极乐无过华严一经始终。花严经寿命品云。心王菩萨告诸菩萨言。佛子。如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安乐世界一劫。于圣眼幢世界金刚佛刹。为一日一夜○庄严惠世界一劫。于镜光明世界定月佛刹。为一日一夜。佛子。如是次第乃至百万阿僧祇世界最后世界一劫。于胜莲花世界贤首佛刹。为一日一夜。普贤菩萨等诸大菩萨充满无中(云云)已从娑婆校量极乐。爰知娑婆秽土终也。极乐净土始也。始终相邻谓□其望果有人。又以极乐为娑婆顶。依此经文也。又探玄记中释此文云。三约别教。娑婆是见闻解行处。中间诸土唯解行诸等。彼佛土通解行满及证入故。是故信满位处亦名贤首故也。准今此香象大师所释。见闻解行证果海三生中。娑婆世界决定备见闻位。所以释迦遗法遥虽及末世。大乘深教普盛此朝。况末法万年余经悉灭。弥陀一教利物偏增也。所以犹留百岁之说。日日夜夜瞻仰之耶。故任大师雅意。专可期极乐往生也。
  问。凡香象大师御心者。依日月劫数校量相邻。亦虽配见闻解行等次位。极乐娑婆净秽相隔。秽土净刹升沉遥殊。是不顾此等义耶。依之至相大师孔目中云。西方是异界故。须假断惑。都率是同界故。业成即往(云云)香象既禀承其流。是师资所释成桙楯(云云)何况见闻位于秽土难成乎。彼瞻仰之肉眼不尽一经之始禀末。同听之耳根批校五尘之染境。称念之臆中谁成见闻之种子矣。答。凡香象大师御心。以娑婆定见闻解行处。以极乐判解行。以来后佛土判证果海。更无择散乱粗动心。何强简信心厚薄。何况经说云。若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一得闻佛名。决定□□(云云)加之都率天子。出地狱生都率天。一生一身上极解行□定知地狱生前。备见闻之位也。是则一见闻花严法花等经。成见闻位。成金刚种子也。依之第三生至离垢三昧前也。又善财童子一生一身上已极解行位。此等皆依花严等闻经功德也。故于娑婆世界分段血肉之身上。备见闻功德。何为难耶依此等心。更极乐往生不难也。彼入法界品中说云。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辅相大众宫城内外○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等(云云)一代圣教中。此经文殊胜也。愿求往生之辈。宁不备座右乎。又同卷偈颂云。愿我临命终时等(文)能能可暗诵也。但香象大师虽未见此文。经未来尽释。定察此文欤。是普贤后身故也。加之圆宗付法弟子清凉山大师。依此等文。疏中解释云。不生花藏而生极乐。略有四意一有缘力故。二是便众生归凭情一故。三不离花藏故。四即本师故(云云)今此四故中。四即本师故之所以者。勘楞伽经云。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云云)爰知三世十方诸佛。皆以阿弥陀为本师也。已有如此之机缘。大师岂释薄地凡夫不许顺次往生乎。真言教中又有此心也。但至孔目释者。安养都率相对分别。界内界外云时。西方异界都率同界也释也。探玄深志。为今此界众生往生极乐也。所以见入法界品文。弥勒极乐常随菩萨也。如上引成。若尔遂都率往生之日。同可预极乐往生也。彼如龙树赞叹偈云。系念一花一天子。亦得往生如意殿(云云)是又如此以念弥勒菩萨。可备极乐往生正因也。况弥勒菩萨十方诸佛长子也。花严经前后文所见也。故经偈云。此是大悲清净智。利益世界慈氏尊。灌顶地中佛长子。随顺恩惟入佛境(云云)若尔西方行者国。定可称念弥勒菩萨也私云。至相寺大师决定遂极乐往生。见彼传文故劝都率之文。如上会释欤。又弥勒一切诸佛长子文。广有花严。可勘见也。又观经等有九品阶差等。又智论云。阿弥阿国有严净不严净世界(云云)故通报化二土。不择凡夫异生。无疑耳。
  问。章。一国土海圆融自在当不可说(云云)尔者此义何□成耶。答。章释此义。若寄此显示。如第二会初说(云云)。问。国土海不可说义者。花严一宗难义也。于第二会寄缘说十之文。说不说义可成立也。答。实因分可说之文。果海不谈之义。广勘花严一经之说。引十地论等之文。可述大师所释之旨也。先天亲十地论中云。前言十地义。如是不可说。闻今我但说一分。此言何义。是地所摄有二种。一因分说者。谓解释一分者。是因分于果分为一分故。言我但说一分(文)探玄记中释此文有二段释。一此十地有二分。一就实十地。唯佛所知佛所行。名为果分。故论云。佛所行云佛境界。云不可议佛法也。又如鸟迹如所依太虚为果海等也。二随相十地。菩萨所知菩萨所行。名为因分。是则果分言绝。当不可说。因分约机。是即可说也。此义通一部经中大意也。言十地有二分。一妙智正证十地。智如境故。离言相故名果分。则不可说也。如彼鸟迹同于虚空不可说也。二方便寄法十地。如下文初二三地相同世间等也。令众因此表解地义故名因分。如空中迹约鸟说异名。名为因分。同空无别。名为果分。一迹通二故。名二分故。有说不说(取意抄之)是以因果二分者。偏佛智所了名果分。因人所知所了名因分也。次至云如第二会说者。又举经前后文。举大师三重释成立也。先第二会经时。诸菩萨作是思惟。若世尊见愍我等。愿随所案。开示佛刹住佛刹庄严佛法性佛刹清净佛所说法佛刹体性佛威德佛刹成就佛刹大菩提(文)次文殊答此诸菩萨问云。此诸菩萨甚为希有。诸佛子。佛国土不可思议。佛住佛刹庄严佛法性佛刹清净佛说法佛出现佛刹成就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不可思议。何以故。诸佛子。十方世界一切诸佛知诸众生乐欲不同。随其所应。说法调伏。如是乃至等法界虚空界。诸佛子。如来于此娑婆世界诸四天下。种种身种种色相种种修短种种寿量种种处所种种诸根种种生处种种诸花种种观察。令诸众生各别知见(文)所以诸菩萨问佛果十种之功德。文殊举十种佛果功德耶。答。皆不可思议。了宣其不思议故。举所度众生妄情。以种种身等十方益之。是则于一味法界。问内证果海。以所化众生种种身等十身益之也。然则能随土海超思议境界故。以所随机缘显之也。即是第二会机缘说十心也。故探玄记第四云。不思议者。此中大意。于一味法界义分为二。一能随之土海。二所随之机缘。此二无二通融无碍。若以缘从体。即当相圆融无别。可别言说不及也。若以体从缘。即后印成差别缘起。约此殊形缘起。反显土体绝缘之义。此则言在缘中意居缘外。故云不思议也。二既约缘显土。以缘起广算故。今土体从缘印成差别。此则明土无别之别别而不别故。不思议也。三缘无别缘。以体即缘。是故差别缘起即是甚深土海。此理至近而难识故。不思议也(思之。云云)故以此等义理。存因果二分说不说也。问。十地品并论所释者。限十地功德论说不说也。何备一经之始终定一宗之性相乎。故义但说一分等之说。但明十地功德无量故。诸人师或云。能诠教为因分。所诠之义为果分。或云。前因行为因分。地上证智为果分。或云。十地有二种门。一若约渐增之门名因分十地。是则可说有分齐故。如月渐增可说差别。二就圆满时门名果分十地。是不可说也。无分齐故。如月满时无差别故。有教所安立十地法门。在闻者识上。名因分。离诸所安立相。名果分等(云云)此等所释皆限十地功德。香象大师何付一宗性相判一经始终乎。次就实十地妙智正证十地。似无差别。同引鸟迹之喻故。次果分不可说者。第二会说之事不明。况说佛果功德者。佛不思议品明所说也。何不指彼品说强以第二会寄缘说十之文为说果分之证乎。次以大悲摄生之义为佛果功德。圣教常习也。至第二会说。始说果分不可云欤。次疏主二释。俱付十地释成之。何初释通一部经。后释限十地乎。答。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之义。前重引经论说。述大师释意了。以于一味法界能随之土海所随之机缘相分。是则真如随缘不变二义也。因位穷满证果海之时。以缘归体者。一证湛然当相圆融。更不待言说离言相也。以体归缘之时。逗机缘见众生出大悲之利生也。依之若佛界众生界并不见之者。无由成佛。不增不减经说依此佛意也。是以三世觉母大圣文殊。任诸菩萨请。答佛果不思议功德之中。举种种身等十种妄情之众生答之了。犹说佛果功德也。爰知以种种身等十身答佛是十功德云事。大师三重释此明镜也。第三释意者。押众生妄情业报身等点佛果功德事。殆可及内证三密深教心耳。但至佛不思议品说果分之难者。彼第七会修因契果生解分故。是因分佛也。论大悲摄生之门故。以体归缘。非一证湛然当相融佛也。次大师十地之二释者。初释望因位果位故。依一经大旨。后释述。十地菩萨所证论相同世间等地之功德故。限十地也。俱引鸟迹之喻。又以如此也。又限十地之古师释。皆大师所故也私云。东大寺延等五师宣佛界众生界不增不减义。立始觉受董之义。立此义见不思议品疏(云云)若如此传者。不叶佛界众生不增不减之义。如何答。□不守自性随之义。没同果海之后。出大悲摄生之门。归众生之妄情。彼如观音所现三十五身等也。能能可思之愚意不及欤。
  章云。若别教一乘。此释迦身非但三身。亦即是十身。以显无尽。然彼十佛境界所依有二。一国土海圆融自在。当不可说。若寄法显示。如第二会初说。二世界海有三类。一莲华庄严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堕罗等。当是十地等境界。二于三千界外有十重世界海。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轮。四世界圆满。五世界分别。六世界证。七世界转。八世界莲华。九世界须弥。十世界相。此等当是万子已上轮王境界。三无量杂类世界皆遍法界。如一类须弥楼山世界数量边畔即尽虚空遍法界。又如一类树形世界。乃至一切众生形等皆亦如是。悉遍法界更不相碍。此上三位并是卢舍那十身摄化之处。仍此三位本末圆融相收无碍。何以随一世界即约粗细有此三。故当知与三乘全别不同也。
  问。付明一乘三类世界。且第二十重世界海。是积成世界□□□宽狭耶。答。尔也。付之世界性世界海世界轮等积成世界有宽狭不明。先见晋周两经文。全非积成世界有宽狭。故晋经云。如知此娑婆世界。知十方世界世界性世界海世界轮(乃至)世界莲花世界须弥世界相中事亦复如是(文)探玄记云。二如知娑婆下知十方界各十十世界者。是无尽故也(文)如此经文并疏中明积成宽狭世界。所不见也。况世界莲花世界须弥一世界内庄严也。故以世界字置上也。何判积成宽狭世界耶。加之勘周经说云。如知娑婆世界。亦知娑婆世界内微尘数世界(乃至)亦知毗卢舍那世尊此华藏界海中十方无量诸世界种所摄世界。所谓世界广博等(文)明知一世界中体类并庄严等事也。全非积成世界。又无宽狭也。如何如此成立耶。答。世界性等十重世界次第积成。后后广于前前也。故探玄记云。此中世界性者。谓积世界成性。积性成海等。如上所引智论说。又此下文。于世界海中有世界性。世界性中有一世界等。故知积成也(云云)。问。探玄记所释犹以不明。如前难申世界各付上之上须弥莲花称。全不见刹土别。依之总以万子已上轮王境界。可为一乘三类中第二世界也。余经余论中全无世界莲花界须弥之世界名耶。加之以智论为证。判种成世界。不可然。大论三乘教意也。是一乘三类世界也。况智论积世界海为世界种。花严经云。此世界海中刹种难议(云云)若尔三乘一乘浅深遥殊之上说相又以不同也。故智论说全非十世界积成说也。加之智论性海种别说之。新旧经性种同体也。如何答。三界外十重世界者。是积成世界也。所以新旧经类娑婆世界举世界性等十重世界。明知如娑婆世界。此小千千倍示宽狭。校量说刹性海种宽狭世界也。若无宽狭。何类娑婆举十种世界云耶。依之清凉大师释。后后广前前也。至世界各付上云难者。世界性云有世界海云有世界种云有云也。依文上下义不可相违也。次莲花须弥名非世界名云事。又不可然。今经异类世界云众生形云树形云何形何无名莲华等之世界耶。依之方轨中云。此十界一为首。余九庄严成一百句。今此世界或是莲花或是海。余者庄严之。可准思之(文)故此等虽不可来耳私云。异类世界楞伽经又说之。何限花严耶章如次上记之毕。

佛身开合

  问。付明佛身开合义。且始教大乘意。何以清净法界四智心品摄三身耶。答。章唯真境为法身。如佛地论。五种法摄本觉地。清净法界摄法身。四智摄余身。此约始教说(云云)付之四智摄余身未分明。如何相配之(云云)答。勘彼论第七云。第一摄自性身四智自性相应共有及为地上菩萨所现一分细相摄受用身。若为地前诸菩萨等所现一分粗相化用摄变化身(云云)付之唯识论中正宣始教法相。判约二摄自性身。清净法界大圆镜智所摄自性身也。彼论释其救云。有义第二摄自性身。以说真如是法身故。论说转去所阿赖耶识得自性身。四□智品转去藏识而证得故(云云)已转识得智时。转赖耶证得法身故。圆镜智可摄自性身也。何佛地论意判初一摄自性身等耶答。唯识论中有二义。第二义云。有义初一摄自性身等(云云)佛地论五法三身相摄。可依此义也。是即始教正法相心也。故大师引佛地论文也。唯识论中第二义心。会转者藏识意云。谓由转灭第八识中二障粗重显法身等(云云)故心者清净法界无为功德圆成实性理也。四智心品有为功德依他起性也。故不可预真如自性法身也。
  私记。问。就终教义。无垢无碍智名为法身者何处文。答。无性摄论第一卷如是说。问。彼论文如何耶。答。章云。或唯妙智为身法。以本觉智故。修智同本故。如摄论无挂碍为法身(云云)言妙智者。即无垢无碍智也。言修智身。修生智也。即始觉智也。意说无碍之本觉智名为法身。修生之始觉智亦同本觉智故。名为法身。云修万行而生起智故名修生智也。论正文云。一自性身即是无垢无挂碍智是法身(云云)起信论别记云。如无性摄论。以无挂碍智为法身故。谓离二障。诸德云。此约摄境从心名为法身。非为法身。是智非理。今释。一切诸法尚即真如。况此真智而不如耶。既即是如。何待摄境(云云)。
  问。有处四智摄三身者。何处尔说。答。金光明经尔说。问。尔彼经文何耶。答。章云。金光明中四智摄三身。以镜智摄法身故(云云)言以镜智摄法身故者。意说。以云大圆镜智摄理法身智法身故云。问。彼经正文如何说。答。新经第二卷云。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云)今章家得此文意。云四智摄三身也。问。何以此文证四智摄三身耶。答。阿耨菩提摄五法故。以此文者。四智摄三身也。言五法者。真如及四智也。问。何可知阿耨菩提摄真如及四智。答。阿者无也。耨多罗者上也。三者正也。藐者等也。又三者正也。菩提者觉也。汉无上正等觉。具存汉语者。言无上正觉等觉。正觉后后之一觉字贯通上四处也。释此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著金刚般若论有二释。一说。无上觉者。真如也。正觉等觉。正觉者。四智也。一说。无上觉者。灭理智正觉等觉。正觉者上举觉总说也。自受用身是四智之体也。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之用也。变化身是成所作智作用也。理法摄于大圆镜智。是能证智故(云云)四智摄三身也。问。何云正觉等觉等耶。答。正觉者。为简于凡夫外道邪觉故云正觉。等觉者。为简于三菩提边觉故云等觉。又正觉者。为简于菩萨因觉故云正觉也。可见绍能师疏文然。指事文引起事心通故得现化身等之文。而证四智摄三身也(此文不当更不可依用也)。问。有处理智合名法身者。何处文耶。答。此梁摄论之文也。问。尔彼论文如何耶。答。章云。或境智合为法身。以境智相如故。梁摄论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名为法身。此上二句约终教说(云云)言境者理也。智者四智也。意云。所观真如理之境与能观智合名法身云。又最胜王经。唯有如如如如智是法身(云云)此文非章所引问。以境皆相如故者意何耶答。言相如者。相顺之义。能证智所证理相应故云相顺义也。又相似义也。言梁摄论者指彼论第十三文也(如所引文)上二句者。无性摄论无垢无挂碍智为法身。为第一句也。金光明中四皆摄三身云。及梁摄论唯如如及如如智名为法身云。为第二句也(文)。
  问。顿教佛身开合何判耶。答。私记云。问。顿教意何耶。答。若依顿教者。理智俱泯名为法身。余身不说。问。何教如是说。答。章云。或境皆俱泯为法身。如性如来法身非心非境。此约顿教说(云云)言经者未知彼经也(文)。
  问。唯真境为法身。唯妙智为法身。境智合为法身。境智俱泯为法身。合具前四(文)尔者此同教者。唯为限性起品所说。为当为通法华同教可云耶。答。起两方。若云限性起品所说者。唯真境为法身四句合事。何限性起品所说。不通法花同教耶若云。灭者章中指唯性起品。以知限性起品云事。次性起品文何样说。具前四义俱绝前五二句义。性起一品说耶。
  章云。或合具前四。以备德故。或俱绝前五。以圆融无碍故。此二句如性起品说。此约一乘(文)。
  私记云。问。同教义意如何耶。答。若依同教者。合以前四说为同教一乘义。故章云。或合具前四以备德故(云云)。问。前四说者何耶。答。一唯真境为法身。此始教说也。二唯妙智为法身。三境智合为法身。此终教说也。四境智俱泯为法身。此顿教说也。此为前四说。前四句是三乘门之所说。今以第五句据一乘门说彼解境也。后有第六句。是正据一乘门即显行境也○同据同教。有花严同教法花同教。今此言同教者何同教答。此花严同教也。故章说第五第六句已云。此二句如性起品说(云云)○问。今此第六句正就别教一乘问显行境云意何耶答。果海是正智所证之境故○问。何曰俱绝前五说耶。答。此据理事二门俱绝言说云也。意说。不可说理即事。亦不可说事即理。亦不可得一向名为理。亦不可得一向名为事。如说理事据理智说亦复尔也。是不可说之果分境故。曰俱绝前五说也(文)。
  问。付五教何判释迦身耶。
  章云。次别约释迦身明者。此释迦佛身或是化非法报。如始教说。或是报非法化。如同教一乘及小乘说。深浅为异也。或是法非报化。如顿教说。或亦法亦报化。总如三乘说。或非法非报化。如别教一乘。是十佛故(文)。
  私记。答。章云。次别约释迦身明者○是十佛故也。纲目云。或是化非法报。以具八相在阎浮故。色顶别立彼实报故。如梵网经等说。此约初教。或是报非法化。即此身具二十一种性胜功德受用身故。如佛地经初说。此约终教。或是法非报化。以色即如故。经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此约顿教。或法亦报。如前三说故。或非法非报化。以是十佛故。灭三世间故。具足主伴故(已上纲目文)案云。约始教是化非法报者。此约化身说也。约同教终教是报非法化身。此约自受用身说也。约顿教是法非报化者。此约理法身说也。始教终顿教是亦示亦法报化者。此总据三身说也。别教非法非报化。此十身卢遮那也。
  □□现树神身事。为何人现云耶。答。私记引起信疏为提谓波离现之(文)付之依解释。披五分律文。释迦初成道第二七日后。住菩提树下时。依空神告奉上麨蜜时。见三十二相圆光无碍相等。礼佛足作是念。过去诸佛皆以钵受。当来如来亦如是(文)住此律文。提谓所见直见如来形相见。正不云树神者也。依何说如是判给耶。若非此时提谓等。何时奉邮如来树神耶五分律文上卷教起前后抄出之毕。可见彼处文也(云云)。
  问。三释黑象身谁人现之云耶答。
  私记云。问。三释黑象脚身及树神身者为何人□□。答。起信论疏下卷云。如三恶道习见佛如黑象脚。于三释之身。又如提谓等以人天位见佛为树神及天神□等准即六道众生并见佛不同也(文)。
  花严一乘成佛妙义云(青丘沙门见登之集)依孔目第三显六教差别。第一人天乘教。此有三成佛。一佛为救三恶道现身异。彼三恶道外即成佛身。如佛现黑象脚。□新罗记云。佛现黑象脚身。地狱边无碍行故欣□植善根。约此义故。云一佛为救三恶道乃至即成佛身等也。二为引人超现在佛身。如佛为提谓长者现树神身。记云。佛初成道。其令河边树下亦六十六释身。及现相好具足身。诸商人等见此佛身为神之奉时。种善根人为引是人。现成佛身也。三引人天为现其圣□等如佛是圣而与供养。成世间者。是记云。佛在树下时。梵天供养佛。而佛默然。七日更梵天请说法故。佛第二日说法时。多人种善根。故云为引人天乃至如人天等知佛是圣等也(文)。
  问。小乘教意。于佛有生身化身不同可云耶。答。有(文)付之何有云耶。
  章云。一生身化身此约小乘说(文)私记云。小乘教中。定性身者。即是王宫身也。化身者。是其余三千界化身也(文)。
  问。佛身开合义心。一乘圆教中立几佛可云耶。答。章或立十佛以显无尽。如离世间品说。此约一乘圆教说(云云)付之。
  问。离世间品所说十佛与十身其体一也可云耶。答。私记云。问。章文或立十佛以显无尽。如离世间品说。此约一乘圆教说者。其十佛者何耶。答。言十佛者。十身卢舍那也。十身者。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辟支佛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也(文)。
  指事上卷言。此有十佛者。第三十七说正等觉佛等十佛。第四十一说众生身佛十佛。第四十二说无著佛等十佛(文)。
  问。终教大乘心。引何经论说释此教佛身开合耶。答。引摄论金光明梁摄论等文证之也付之此等经论说大旨同佛地论等说。何分摄论等文为终教证耶答。章云。或唯妙智为法身。以本觉智故。修智同本故。如摄论无垢无挂碍智为法身。金光明中四智摄三身。以镜智摄法身故。或境智合为法身。以境智相如故。如梁摄论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名名为法身。此上二句约终教说(云云)此等文皆理智冥合能所一体也。故以此经论。说属终教也。故异前佛地论唯□□□□摄法身也。
  章云。或唯妙智为法身。以本觉智故。修智同本故。摄无垢无碍智为法身。金光明经中四智摄三身。以境智摄法身故。或镜智合为法身。以镜智相如故。梁论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名为法身。此上二句约终教说(文)。问。金光明经意。四智摄三身可云耶。答。大师摄云(文)付之见金光明经中未见处也。何如是判经耶。
  章云。义中先约法身或唯真境为法身。如佛地论。五种法摄本觉地。清净法界摄法身。四智摄余身。此约始教说(文)。
  私记云。问。且就始教义。清净法界真如理名为理法身。四智摄自受用等身者。何处如是说耶。答。佛地论如是说。问。其佛地论文何耶。答。章云。先约法身或唯真境为法身。如佛地论。五种法摄大觉地。清净法界摄法身。四智摄余身。此约始教说(云云)言真境者。清净法界真如理也。言五法者。真如理及四智也。言大觉地者。即佛也。意云。清净法界真如理摄法身。四智摄自他受用变化身云。言余身者即自受用等诸佛如来故也问。今章文得□也。其论正文如何说耶佛地经曰。当知有五种法摄觉地。何等为五。所谓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云云)佛地论第三云。大觉是佛具三种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变化(云云)又第七云。初一摄自性身。四智自性相应共有。及为地上菩萨所现一分细相。摄受用身。若为地前诸菩萨等所谓一分粗相他用。摄受变化身(云云)。问。自他受用变化身四智共摄为当如何耶。答。自受用身四智皆摄。于四智是四智体也。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用也。变化身是成所作智用也(文)。
  问。佛地论中生身法身合二身名佛(文)尔者大师何教意也判给耶。答。始教意(文)付之以何得知之。彼论意始教意也云事。终教不判此义欤。如何。
  问。本业经中以自性法身应化身法身名佛(文)尔者通始教可云耶。答。终教也付之何此义不通始终二教耶。例如三身通始终二教耶。
  问。楞伽经中应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合此四佛名佛(文)尔者何教意耶。答。终教(文)付之于始教可不合此义云耶。
  章云。数开合者。或立一佛。谓一实性佛也。此约顿教。或立二佛。此有三种。一生身化身此约小乘说。三生身法身。谓他受用而化身合名生身。自受用与法身合名法身。如佛地论说。此约始教说。三自性法身应化法身。如本业经说。此约终教说。或立三身佛。如常说。此通始终二教说。或立四佛。此有三种。一于三身中受用身内分自他二身。有四。如佛地论说。此约始教二。于三身外别立自性身。为明法身是恒沙功德法故。是故梁摄论云。自性身与法身作依止故。三亦于报身内。谓智分二故有四。如楞伽经云。一应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此约终教说。或立十佛。以显无尽。如离世间品说。此约一乘圆教说(文)。
  玄赞九云。或说四种。楞伽经说。一应化佛。二功德佛。三智佛。四如如佛。初是化身。中二是报身识。一是法身(文)。
  私记云。问。就明数。问明佛身数有几数耶。答云。此五教所说各别也。若依顿教者。但立一佛。若依小乘教者。但立二佛○若依圆教者。立十佛也。问。彼一佛二佛等者何耶。答。顿教立一佛者一实性佛也(此现法身也。如涅槃经说。吾今此身即是法身也)小乘立二佛者。生身化身也。始教立一佛者。一生身。谓他受用与化身合名生身也。二法身。谓自受用与理法身合法身也。三佛者。一法身应身化身也。四佛者一理法身。二自受用身。三他受用身。四化身也。终教立二佛者。一自性法身。二应化法身也。三佛者。一法者。二应身。三化也。四佛者。此有二种。一自性身法身。皆法身也。应身他受用身化身名为四佛。二应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名为四佛也。故章云。或立一佛。谓一实性佛也。此约顿教。或立二佛。有三种。一生身化身此约小乘说。二生身法身谓他受用与化身合名生身。自受用与法身合名法身。如佛地论说。此约始教说。三自性身○四如如佛。此约终教说(云云)小乘教中言生身者。即是王宫身也。化身者是其余三千界化身也。同章文。或云。十佛以显无尽。如离世间品说。此约一乘圆教说者。其十佛者何耶。答。言十佛者。十身卢舍那也。十身者此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辟支佛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文)。
  已上三条论义也。
  本记云。

  正治元年七月二十三日午时许。于仁和寺菩提院草案之毕。
  花严宗学者东大寺住僧圣诠大法师先师抄出论义无择文。仍检具之并今案论义多多依修学者抄之者也。后见穴贤穴贤不谤之。
  文永四年正月二十六日。于仁和寺常乐院。以神护寺之本笔写毕。
  以同本一校毕。尊辨本(生年二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