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上(下)。

  乘教开合。
  一。终教中三乘始终同异。
  教起前后。
  二。花严说时。
  三。本末二教时处同异。
  四。大品经第二七日。
  五。一生补处多少。
  六。二佛并出。
  七。大品经十地益教证。
  八。五分律说时。
  九。普曜经大小。
  十。四分律说时。
  十一。兴起行经说时。
  十二。十二游经一年。
  十三。智论说时。
  决择前后意。
  十四。直往别教机见三乘法欤。
  十五。直入一乘。
  施设异相。
  十六。十八圆满土三一。
  十七。花严会座声闻有无。
  十八。如海幢比丘。

  乘教开合。
  当段来意事。
  玄第一云。第三明立教差别者。略题十类。一叙古说。二辨是非。三述西域。四会相违。五明现传。六定权实。七显开合。八教前后。九就义分教。十以理开宗(文)。第九就义分教段释五教毕云。然此五教有开有合。亦有五重(云云)。五重开合与今章同。但于或分四段之中。又开二义。谓一于共教中。约存三泯二为二。二约历位无位如。今章此段于自宗五教开合之。又于第七开合科开合三乘一乘。今章第二以教摄乘之科义也。此西域现传等一乘三乘异义开合。今乘教开合之科多同此二段。知自他宗立教之差别开合也。大疏一上诸宗立教段启四门。一大意合离。二今古违顺。三分宗立教。四总相会通(云云)。总相会通科云。第四总相会通分为二。先通会诸教。后会化仪前后。今初诸德立教各自所据。今虽立五亦会取诸说。略有五重(云云)。五重开合与玄释多同少异。今章乘教开合当总相会通二科中。初通会诸教也。
  问。当段三科之相连。如何。答。第一约教者。开合五教收取分教不分教之诸师之异义。如大疏等。第二以教摄乘者。以五教摄四乘。第三诸教相收者。辨五教互摄。明诸教相连也。
  问。此中不出以乘摄教之义欤。答。一义云。第二科既显故不立别科欤。一义云。当科本意以自宗五教会诸师立教故。初约教科会此方诸德立教。第二以教摄乘科会西域现传等一乘三乘之异义故也。
  问。别教三乘相望可有所流摄方便之义欤。答。付之。约教科云。从彼所流。诸教相收科云。以摄方便故(云云)。此等释文起尽。以三乘望别教一乘。而释所流摄方便等(见)。如何。如教摄益段抄。
  一。问。终教中三乘始终俱同欤。答。当章云。始终俱同(云云)付之。
  玄第一云。初三乘者。一始别终同三○此约初时小乘教说。二始同终别三。谓同闻般若同观无性。三乘之人各得自果○若据圣谛缘生六度行异。亦得名为始终各别。此是第二第三时教说。三近异远同三。谓法花等初以三乘方便诱引。后同以大乘令得度等(文)。近异远同者。始别终同也。玄近异远同者。同教为本。兼于终教也。开会一乘故。圆教为本也。以能入三乘为近异。非谓同教终教等中有三乘别因。但今章若约终教始同者。三乘之因一如来藏一法性故。若约同教始同者。如章。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故。寻云。今章始终俱同终教中。摄深密第三时之终教欤。答。章并成佛故(云云)。知不可摄欤。但折薪复古兼第三时也。
  指事云。言终教中三等者。因时同有如来藏性平等佛性故。同修六度同学般若故也。问。终教中三始终俱同。同教中三始终俱同二教。俱同何有差别。答。终教○而未说会三乘行果○同教一乘○亦即会于三乘差别行果。令归一乘平等圆因故也。寻云。同修六度同学般若者。终教心三乘共修六度欤。答。
  复古云。三终等者。始同者同闻般若同观性空故。终同者并成佛故○终教自具四句。一始同终别三。同闻般若等故始同也○以终教亦收入共教三乘故。二始终俱别三○三人得益是终别。随有权实皆具三乘。此世根性定故。未过八万劫等未回心故。三始别终同三○醉三昧酒始别酒消。然后觉终同也。四始终俱同三。始同同闻同观也。终同者以许回心作佛也(文)。此第一句中收第三时终教(见)。折薪二云。今章上下而以深密第二时为始。第三时指为终○今虽云并成佛故。亦涉持法轮中真如不空理等。三乘并同故也(文)。
  问。别教中可有三乘欤。当章文不出之。付之。既别教心云。三乘等法本来一乘(云云)。尤别教中三始终俱同可云也。故辰旦先德别教中三等之义释成。如何。
  复古云。五圆教中三。汝等所引释如同皆得授记终同也(文)。折薪义苑等同牒五圆教中三。约同别二教。释云。若约别教本来一乘故。若同教汝等所行等(云云)。取意。但集成一云。圆教按三韩本并决择第五卷。并云同教中三始终俱同。所以定知。此中圆字误者。上文云。或唯一乘。谓如别教等(文)。
  章。张大教网等(文)。指事云。第五十八文也。经文但有亘生死海字限。无余下句也(文)。

  教起前后。
  复古云。教起前后者。略辨如来一代所说。约时显教。本末交映。与夺相盗。方为善巧摄生方便也(文)。
  二。问。宗家心可许三时花严欤。答。玄记中破三时。不许之也。付之。正披经文。三时之义分明也。依之。菩提留支等之他宗人师。成立三时花严。加之。清凉大师许三时花严。尔者非背经现文。剩似师资相违。如何。答。有师资相违(云云)。有疏主为本会宗家(云云)。有宗家为本会疏主(云云)。学者异义往往也。一义云。先付疏主说时之三释。第二顺论释。第三约实圆融宗家一同也。至第一不坏前后相之释。宗家解释所不见也。但案疏主释意。第二顺论释既第二七日之中说尽九会。是全非圆融。又非假说。圆经所被一类之机所见也。故疏云。二七之言顺别机故(文)。别机者。所谓为下劣众生欤。虽然任经文。说相依所表之次第。于初成顿说九会之中。取前五会为初七日之说。于常恒九会之中。取第九会为后时之说。而为第一不坏前后之义。故疏有云。无违后际畅九会于初成(文)之有常恒之说不妨后时(文)。依此所判。三时之相虽同留支。三时义意不同他宗。故疏主自义出说经时。唯举初唯一念二尽七日等之十门。全无三时等之别。多同宗家旨归所断。故疏释说时三义了云。无涯之说不应局执故。应总摄以为十重。如前已辨(文)。如前者。指说经缘中依时之科欤。若依此义。宗家岂不许三时之义相欤。故抄云。以无违两字会通之(云云)。但宗家处处能破者。唯破为定三时也。全非师资之相违。又曲于当章文加料简者。今章文一时前后说。前后一时说。如世间印法(文)。付此文可有不坏前后之义欤。
  指归云。夫以常恒之说遍前后际而无涯。况念劫圆融岂辨其时分○初唯一念者。谓于一刹那中。即遍如前。无尽之处顿说如法无边法海。二尽七日者。谓佛初成道于第二七日。普遍前后际说此经法(文)。三遍三际以后三世念念念劫圆融重重等之义也。十门寻云。初唯一念者。成道最初一念欤。第二七日最初一念欤。答。有初七日不说故。第二七日最初一念也(云云)。虽然准少五下之释。初唯一念者。成道最初一念也。所谓约实圆融之义也。
  疏一上抄一下等。依时十门多同旨归故不引。
  玄第二云。始成正觉下云。菩提留支云。花严八会中前之五会是佛成道初七日说。第六会后是第二七日说。以十地经初云第二七日故。又有人说。第八会是后时说。以彼文中有鹫子等五百声闻并后时度故。此等所判恐不顺文。以初七日定不说法。十地论云。何故不初七日说。思惟行因缘行故。既言思惟。明知非说法。设有救只不说十地非不说余法者。则不得言思惟也○故知。初七定非说耳。又第八会亦非后时。何得于一部经先已说半。中说余经后方更续。岂令佛无陀罗尼力不能一念说一切法。祇园鹫子并是九世相入○是知。此经定是第二七日所说(文)。寻云。菩提留支立后时花严欤。答。抄一上等菩提留支立后时花严(见)难云。今玄云。又有人说。第八会后时说等之释起尽。后时有人之所立(见)。如何。答。
  大疏一下云。第三别明时分者○初言尚总几日之初。九会之文同此初不。略为三解。一约不坏前后相说。才成初七说前五会。第二七日说十地等。第九一会乃在后时。以祇园身子皆后时故。常恒之说不妨后时。虽能顿说有所表故。初五信解行愿最在初故。故皆云不离道树。第六会因地证位居其次深。故无不起菩萨树言。法界极证最在于后故。亦显二乘绝见闻故○若尔世亲那云初七不说但思惟行因缘行耶。世亲才见十地。即为论释。或则未穷广文。或则知见有异未全克定。菩提留支意大同此。二顺论释。九会皆在二七日后。二七非久亦名始成。三约实圆融释。皆在初成一念之中。一音顿演七处九会无尽文○祇园身子。盖是九世相收。重会之言亦犹灯光涉入故○此经十地之初无二七之言。二七之言顺别机故。故诸经论。显初说时有多差别○时既不定说亦不同。皆根机所宜见闻有异。约佛赴机无时不说。望机无感。未曾有说。登地恒见常说一味之经○无涯之说不应局执故。应总摄以为十重。如前已辨(文)。钞五上云。疏略为三解下○三解之中初之一解征初远近。近在一念。答初通局。局初五会。第二解初在二七之后而通九会。第三解取前师一念之初。取后第二师通于九会。就初解中○十二游经○第五年度身子目连○常恒之说说无息时。后时不说。岂名常说○疏二顺论释可知。疏三约实圆融者。即藏和尚意○二此经十地下。引十地经证无二七。三故诸经论下。会诸教时明二七言非为揩定。并随机故(文)。玄第九(十地品)多同第二卷义故不引。
  疏六(上)云。尔时者○论经别行故标二七。今经摄在大部。但云尔时。即是初会始成正觉时也。
  抄十三(上)无委释。
  疏云。序云。无违后际畅九会于初成(文)。
  钞一(上)云。然有两说。各是一师之义故。以无违两字会通。谓菩提留支则以前五会○贤首则以初成顿说九会之文。今疏会云。贤首既旨归云。常恒之说前后际而无涯。则在后时无过。故云无违后际。后际即通第九会。在后时取故○上来分于三时。约所表故。初成顿说。约圆融故(文)。会解记云。少各是一师意者。若留支即初成但说五会。初成之言不该后四。贤首则初成顿彰九会。故探玄不详留支初七日说。亦不许有人第九会。在后时故。彼破云。以初七日定不说法○据此贤首以二七日同时顿演九会。何故今云贤首则初成顿说○又贤首既不详初七日有说。而旨归那云初唯一念二尽七日。即亦许初一念顿说。如何会通。今谓贤首非不许最初一念顿说。但不许初七别说前五尔。若约论定文。初七不说。若约法定义。一念顿说○以留支定别三时故不许也○故知。疏主亦用贤首意会取故引旨归证之。所以须会取留支者。不坏行布故(文)。
  三。问。本末二教相望可有同时同处说耶。答。当章并玄记等中。不出同时同处之义也。付之。梵网经既于菩提树下。最初制立菩萨戒藏经文初结者。晨旦人师多分依十地论第二七日判。如何。答(略文义不详同时同处之义)。一义云。今章出同时异处异时异处二义事。依末教多分说相。约行布表法之一义。若委料拣可有四句。先虽可有异时同处之义。与同时异处表法同故不释之。次同时同处说学者虽不详之。以道理思之。宗家疏主同以十门释说时说处之时。处自菩提树下至帝网。时自一念尽三际重重也。是即自宗实义也。依此义边者。与诸教皆可有同时同处之义。故大疏一下举诸经论之说时了云。若摄方便。皆一乘之印现差别耳(文)。虽然付末教差别说时。且释表法之义也。若末教诸经论之中。与根本法轮有同时同处之说者。未必可遮之。圆融实义之前既有同时同处之义者。何可简行布一门同时同处之义欤。若约表法者。二乘等法本来一乘之义也。若依此义者。设梵网经虽菩提树下第二七日之说。而与本教同时同处。弗及疑难欤。
  梵网经下卷云。尔时释迦牟尼佛初时菩提树下成无上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文)。
  同疏云(宗家)以是本戒非是待犯然后方制。故最初成佛即结此戒。不同声闻戒故云。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文)。义寂疏。太贤古迹等。皆初结者第二七日(云云)。四分律第三十一于树王下。第二七日说法(云云)。可见。
  四。问。大品经文第二七日于鹿野苑转法轮欤。答。当章文尔也。付之。依解释。披大品经说。虽云初转等全无第二七日之言。又不指鹿苑。依之智论中释初转二转之言时。广虽出三乘得益。无二七鹿苑之释。尔者宗家解释似无依凭。如何。答。大品经初转法轮之文者。鹿苑二七之说云事。高祖定判也。但于无现流布之文云难者。或有异本欤。或有梵本欤。又密迹力士经正有第二七日鹿苑转轮之时广益三乘之文。而大品经中虽无二七鹿苑之文。初转轮时广益三乘之义大同密迹。故准益相义同例说时说处。既大品云初转。相当密迹第二七日欤。但大品经新旧二本中。无初转益三乘之文。虽而准智论可料简欤。
  玄第一云。二或有众生。此世三乘根性熟者。见佛始终俱说三乘。如密迹力士经○乃至广说。大品大波若亦同此说。以此义准后时所说。皆具三乘。如诸大乘经中所说(文)。
  玄第二云。依密迹力士经。第二七日鹿苑为于无量大众转法轮○此是三乘(文)。寻云。大般若中可有鹿苑二七日之说欤。答。寻云。智论释大品经。而智论既五十七日初说法(云云)。知大品初转之言可五十七日。云何。答。问。鹿苑说法时无量众生得三乘果云事。引何经文证之欤。进云。宗家引密迹经并大品经证之也。付之。捡大品经一部所说。实无此文。云何。答。此事不限宗家解释。玄第一赞道逻师甫正记定判也。爰知大品经有异本欤。况智论中初转法轮时。三乘众各各无数也。而各别得益(云云)。故秋篠僧正勘智论文云。大品经中新旧二本俱无此说。但智度论释第二法轮处方在此文○故知。现转经恐脱此文欤(文)。智论第六十五释第二转法轮之经文时。例释初转法轮之义。有无数三乘各各得益之义也。但是初转轮时广益三乘之义也。不论鹿苑第二七日等也。
  问。密迹经心初转之时广益三乘(云云)。尔者三乘共闻四谛云。为当各闻谛缘度欤。进云。余处解释中引密迹经云三转四谛通益三机(云云)。付之。依解释披宝积经密迹力士会文。虽明为三乘各别谛缘度等之行。全无三转四谛通益三机之义。是以当章文无三转四谛通益三机之文。如何。答。
  疏一(上)云。密迹经中第二七日说三乘教(文)。
  抄二(下)云。此经即大宝积密迹力士会第三卷当第八(文)。
  五。问。大品经文无量一生补处等(云云)尔者无量一生补处皆住都率欤。答。
  玄赞要集云。问。都率天中一生补处菩萨有多小。答。有教说有五百菩萨。正量部说一千菩萨。在彼天中传化作佛。皆是一生补处。问。弥勒可云补处如何。余者称补处欤。答。智论第十七云。除弥勒菩萨外余菩萨众。虽非此方补处。于十方补处故。多补处于理何妨(文)。寻云。一生补处者限化身欤。通报身欤。又必住都率欤。或住余处欤。
  六。问。大品经心无量菩萨一时成佛(云云)。尔者于一世界二佛并出欤。答。
  地持论第三云。无量世界有无量佛。无一世界二佛俱出。何以故。菩萨长夜作如是愿如是方便。我当于一无佛法处。演说正法。调伏众生○大愿果成。又一如来能于三千大千刹土。悉能施作一切佛事。第二佛出无所利益(文)。
  七。问。大品经心三乘共闻四谤法轮。各得自乘益欤。答。章所引尔也。付之。
  问。大品经心无量菩萨住初住乃至十地者。教证二道中何欤。
  指事云。问。上即说云。由三乘教未得十地果。何得初地乃至十地。答。良由权教无有得果。唯此一乘大菩萨等。为引界内机令得出界外。方便示现。由彼权教修行得果。是故天台云。三教行人因权教各获利故。有教无人也。能说之教主示现为三教之佛菩萨。令物慕行因。行因既成则无复化主。如斯乃缘感便应。缘谢便息。空拳诳少儿。引将还家手中实无物也。三教化主亦皆如是(文)。
  上卷私记末云。但此一乘菩萨其三乘人等。而欲令入于一佛乘故。示现是得益相耳。约道理三乘得地上益无。有是处(云云)。
  八。问。弥沙塞律心第二七日转法轮欤。章文尔也。付之。玄第二云。依五分律八七日(文)。
  会云。弥沙塞部五分律第十五。第二七日为五百价人。授二归说种种法。示教利喜(云云)。此第二七日说法最初。章依此义。又第八七日梵王请法。于鹿苑三转四谛十二法轮。五比丘得道(云云)。玄记依广说法轮八七日云也。
  九。问。普曜经所说五白价人当作佛授记。大小乘中何欤。答。大乘得益也。付之。玄云。此是小乘(云云)。今章亦指人天(云云)。如何。答。准经文说相诸师释义。普曜经所说第二七日也。得益可通大乘小乘人天乘等也。而今章当作佛授记大乘益相也。故云虽通三乘有义亦摄人天等者。指㔁虬五时之中初时教也。引普曜经立初时人天教之义故。
  玄第二云。依普曜经。第二七日于鹿苑。为彼五人三转四谛。此是小乘(文)。普曜经第七说。五比丘相转三合十二法轮(云云)。又同本异译方广大庄严经说。三转十二行法轮。此是小乘。释依此等(文)。
  抄二(下)云。普曜经云。第二七日提胃等五百价人。施佛麨蜜。佛与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皆同一字名曰成。明非独人天也○上所引经皆明初时已诸大也(文)。非独人天者。破㔁虬初时人天教云义也。圆觉大抄二上全同抄释。
  疏一下云。普曜密迹二经第二七日即说三乘(文)。
  抄五下云。普曜说十二因缘。而三乘俱益。十二因缘通三乘故(文)。
  妙乐大师释义云。若准深密普曜二经。第二七日古鹿苑说三乘(文)。寻云。普曜经大乘经欤。答。贞元开元录等皆别释大乘经中(云云)。可捡。
  十。问。四分律意最初说法之义云何定之欤。答。六七日(云云)。付之彼律中第二七日说法(云云)。如何。答。
  十一。章。兴起行经七七日(文)。现流布本无此文。有梵本欤。又有异本欤。略文义。
  十二。问。十二游经一年者取十二个月欤。答。
  十二游经意。四月八日成道座树王下。七月十五日为一年。第二年为五人说法(云云。取意)。有人五十个七日者。取十二个月(见)。相违如何。答。
  十三。问。智论心成道后经几时说法欤。答。章五十七日(云云)付之。所依大品既第二七日也。尤可第二七日。如何。答。

  决择前后意。
  问。此门意决择何事欤。答。大疏一上总相会通中第二化仪前后之科。有此世根定不定等之义(可见)。
  复古云。探玄西域二家之后吾祖有问。二说三教各初说小。花严初说如何会释。前章三宗同时并说故有此科。决择其意也。实差别难知者。古来诸德答释此问。多说不同。一约顿渐悟机。二约显密二门。三约一音异解。然皆有妨难。不能决通○方决此难兼会二说。大例有二○今章总薪二例。以为十门(文)。集成多分同也。此门意小三一乘同时先后之义。又先小后大之义决释也。前后意者。一代说教之前后也。未必说法初起之前后也。
  指事云。虽知教起前后。未知其教前后起所由。是故第七门来也(文)。
  章。中论初说者。中论第一云。问曰。何故造此论。答曰○以大乘法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毕竟空无所有。如般若波罗蜜中说(文)。指事所引也。
  复古云。中论初者。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也(文)。
  问。章文堪入终教即便定者(文)。尔者此终教者。限深密第三时欤。通楞伽胜鬘等欤。答。
  问。文殊不二终顿事 已上分教开宗段抄之。
  问。第七门回三入一与第八门会三归一。云何异欤。答。唐本章六无如会三归一等之六字。如法花同教说(云云)。依之。复古释云八从三入别○堪入别教者○还是从三入一。但根利不见所舍方便耳○如法花同教说者。以此经宗于会三归一。是故上之二门虽入同。入别利钝不同。皆就机破会。不同花严初成顿说无权可会(文)。此记心第八门自法花同教入别教义也。其别教者。可通法花花严欤。又回三者。三权一实之义。会三者。三即一义也。
  抄二(下)云。然开废等言。有通有局。若约局者。约教则废三立一。三教虚设故。约理则开三显一○开无三理一极自彰故。约行即会三为一。三乘之行皆佛因故。约果则会三归一○三乘之果非究竟故。若约通者。唯废一种则约于教开会等言。并通四种。今疏从此(文)。依局配之义可料简也。又会为会归各别也。可见抄。
  十四。问。直往别教机见三乘等法欤。答。章本来不见说三乘等(云云)。付之。上兼于下。何不见欤。答。
  大疏一(上)云。若约一乘。则始终唯为圆机说于圆极。如花严等。其中不通小乘。复摄九世该于前后。更无异说(文)。唯为圆机(云云)。更无异说(云云)。不见三乘等(见)。但云。不通小乘(云云)。似不拣三乘。虽然且举在座不闻之类。实可拣于三乘之法也。
  疏一(上)云。九此上诸门尽通三际。十上之九门。随处随时重重无尽。皆无前后。后之二门。正是花严境界(文)。准此解释。化仪前后之中。前八门小乘三乘等之法也。而指上之九门为花严境界。以知今章本来三乘等者。一代诸教皆佛智内证花严圆教见故云不见也。故章云。十惑有众生○证入果海者。则见上诸教并是无尽性海(文)。既云见上诸教。诸教皆果海也。定知。第九门一切佛法并于初时等(云云)。一切佛法者。诸教也。是即直往机证智之境界也。纵三乘各别之法。虽见闻非实义故云本来不见也。
  复古云。不见三小者。直体显一为大菩萨直示法界成佛义故。不对二乘无所破故。无权可会不同法花(文)。
  十五。问。三乘根不定而进入别教(云云)。尔者二乘圣者直入别教欤。答。
  玄一云。四转为者。谓诸二乘以根钝故。要先回入共教大乘。舍二乘名得菩萨称。然后方入此普贤法。故说此经唯为菩萨不摄二乘○设第八会有声闻者。为寄对显法。表如聋盲非是所被。其六千比丘非是罗汉故。不相违。是故当知。一切二乘总无顿入普贤法界。依究竟说无有二乘。而不回入共教大乘。舍二乘名得菩萨称。然后方入此普贤法。故说此经唯为菩萨不摄二乘○设第八会有声闻者。为寄对显法。表如聋盲非是所被。其六千比丘非是罗汉故。不相违。是故当知。一切二乘总无顿入普贤法界。依究竟说无有二乘。而不回入共教菩萨无彼菩萨。而不入此普贤之法(文)。付此文学者异义往往也。一义云。愚法回心之二乘。何不可有直入别教之义。其故或云。唯为菩萨不摄二乘。或云。一切二乘总无顿入故。此文尤明镜也。不可及异端。次共教者。亘三乘菩萨与同教一乘。其故无有二乘。而不回入共教菩萨(云云)。若共教言限三乘菩萨者。法花会上不可有声闻众故可通也。纵虽无劫国名号之授记。回入三乘菩萨。岂非舍二乘名得菩萨称欤。又法花花严虽同车体。舍利弗(至相大师。宗家)等法花会至方一乘入。所入一乘即是花严别教(云云)。岂法花所入花严欤。但大疏一(上)或有从小直入一乘者。一乘者同教一乘也。清凉大师心终教已上一乘故。全非别教一乘也。一义云。若约别教一乘者。指六千比丘回心云从小直入欤。

  施设异相。
  十六。问。佛地经所说十八圆满土者。通同教欤。答。章云。三乘终教及同教说(文)。付之。既界外土也。尤可限终教。何通同教乎。答。
  折薪第二云。佛地经等者○终教。可知及一乘同教者如下。以佛地经化身具实报功德。为即权归实故属同教。彼约身。此约土。既身是释迦合居化土。而经显十八圆满即化土。以显报土即化显故属同教摄也(文)。如下者。指下卷摄化章也。可见。
  集二云。十八种圆满者。一显色圆满。二形色圆满。三分量○十八依持○镇国云。然依佛地十八圆满唯约他受用土(文)。
  十七。问。花严经会座可有声闻众欤。答。唯别菩萨(云云)。付之。十地品云。其余乐小法者。闻此深甚难思议事。或生疑怪(云云)。
  玄第十云。二其余乐小下举损以违○又指彼余处。后时抄疏为余。非是会中有此抄疏。又是地前不定种性。不能一向修菩萨道。故云乐少也。
  疏六上云。劣解之人通凡小等。皆是迷法之器故(文)。
  抄十四上云。疏劣解之人通凡小等者。经言劣解。论经云乐小法者。故疏合举凡即地前。小谓小乘等取权教菩萨。此中无小。何以拣之。谓此会中亦有小心之众生。故亦可不欲广被。即名为小。此虽拣之激令起心。即为所被(文)。小心众生者。不定性地前有小乘心故。亦可不欲广被者。虽非小乘心。凡夫狭劣之机欤。疏所举凡小二机也。
  同本异译声闻对告众アリ(云云)。本住经四卷。渐备一切智德经四卷。十地品异译。罗摩伽经三卷。法界品异译。此等可捡。
  十八。问。章文。如海憧比丘等(云云)。释何事欤。答。唐本无如海憧比丘之句。
  义苑所牒本云。答。彼中别声闻意者有二种。一寄对显法故。为示如聋盲。显法深胜也。二文殊出会外所摄。六千比丘非是前所别众。此等皆是已在三乘中。令回向一乘故作此说也(文)
  指事云。言答彼中初别声闻者。或本云。彼列声闻意有二种。一寄对显法故。为示如聋如盲显法胜也。二文殊出会外所摄。六千比丘等非是前列众。此等皆是已在三乘。令回向一乘故作是说也(有云。此说后说难见)。解云。此后说亦胜上。云或众生。此世三乘根不定故。堪进同教一乘者。则见自所得三乘之法。皆依一乘无尽教起。是彼方便阿含施设。是故诸有所修皆回向一乘。花严经同教中说。是故知。是在三乘位长养根机入一乘同教也(文)。
  折二云。六千非前列众等者。以唯舍利弗一人前列众中有。六千既是身子弟子。又从别房出辞佛来诣。故知非前所列也。言等皆是已在三乘中令回向一乘者。孔目云。其位在顿终。义通始教等。既六千当顿终始三教。故今云已在三乘中也。问。清凉权为云或在法会而聋盲。彰其绝分。或示在通而启悟知可回心则此二众皆权声闻。如今义者应非是权也。答。若据探玄本。云转为故云。彼云。谓诸二乘以根钝故○方入此普贤法(文)。设第八会有声闻者○其六千比丘非是罗汉故。不相违○释云。展转而来故。故云已在三乘中等。此则实是声闻转入也○若据清凉。正改此转为云权为也。又六千但名回小入大故与今小异。若尔今文与孔目同。探玄于此义中皆约实说。以是所被之机故(文)。准唐本并指事所出异本。六千非此声闻者。全非持声闻。三乘机故非小乘声闻云事也。故复古云。其诸比丘位在三乘中回心人也。非是小乘声闻位人(云云)。而今本如海憧比丘等者。旨趣未审。一义云。准清凉大师权为释。六千虽外相声闻形。内实菩萨事例海憧欤。一义云。
  问。三乘教中可说十佛欤。答。彼三佛此十佛(云云)。付之。胜天王经说十佛。如何。抄二(上)引之可见。答。准孔目第三卷。璎珞经十谛同教义。花严十谛别教义(云云。取意)。知三乘教中纵虽有十佛十谛之名义。非无尽圆融圆教之义。故拣之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