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四十一

  东大寺沙门凝然述

  自下第四修行时分。
  章上已陈述五教行位。一一位中。修所行行。修行之间。必有时节。须于一一教。明其修行时。故次前门此章来也。
  章若依小乘自有三人下文中为二。初总明三根人修时。二别明修得二身时。初中亦二。初标分。愚法小乘。虽唯明二乘。而教中具说三乘修行果等相。故亦陈述菩萨修时。二下根者下。随释。亦三。即下中上三根异故。此三乘人。即名三根。今初。下根修时。言极疾三生得阿罗汉果等者。此出俱舍第二十三。故彼文云。顺决择分。今生起者。必亦前生起顺解脱分。诸有创殖顺解脱分。极速三生。方得解脱。谓初生起顺解脱分。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脱。譬如下种苗成结实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就解脱三位亦尔(已上)婆娑。杂心。顺正理等。萨婆多宗。诸论藏等。声闻藏心修行得果。所说皆尔。缘觉时分。所说亦尔。盖夫下种前顺解脱分。苗成是前顺决择分。结实是前得阿罗汉果。饰宗第二云。此言三生。据极速者说。据极迟者。即六十劫。非迟非速中间可知(已上)言中间者。或有四生五生。十生。百生等。入圣得果。或有五十劫。四十劫。五劫。二劫。一劫等。修行得果。五生十生等。唯是言疾。而非极疾。五十劫等。唯言迟者。而非极迟。自余百生。千生。二千生等。三劫。二劫。一劫半等。并是非迟非速所摄。正理六十一。说三生相云。初生殖顺解脱分。次生成就。第三起顺决择分。即入圣道(已上)俱舍。第二生起顺决择。而不别言顺解脱分成就时分。二论所说。如是不同。饰宗会云。不同俱舍者。正理据依根本地。起顺决择分。必此生中。即能入圣藏。论据依未至以起圣道。此生未能入圣。以未至地劣故(已上)正理论师。破俱舍师三生行相。光师引行。即依俱舍师意救之。故光师疏第二十三云正理六十一破云。极疾三生。方得解脱。谓初生殖顺解分。次生成就。第三生起顺决择分。即入圣道。若谓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入圣。至得解脱。彼言便与前说相违。谓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彼必于此生。得入见谛。或彼应许极速二生。谓第二生。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彼于现生。必入圣道。得解脱故。俱舍救云。若依根本。起暖等者。必于前生。已起暖等故。不与彼前文相违。亦复无有减三生失(已上)正理破中。与前说相违者。俱舍师前言极疾三生。与此相违。所以然者。若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即于此生。生入见谛故。若如是者。即成二生入圣得果。即违汝前言三生。语。应言极疾二生得果。难意如是。光师救意云。若俱舍师言。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实应有二生之失。汝既言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必于此生。得入见谛。俱舍即言第三生入决择分。即入圣道。明知。俱舍于第三生。依根本起暖等故。即入见谛。由此义故。俱舍第二生。起顺决择者。明知。依未至地。起暖等善。故第三生。入见谛道。而不言第二生。依根本地。起暖等善。决定尔故。言不与前文不违者。第三生。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必于前生。依未至地。起暖等善故。第二生。顺决择者。是依未至地。起暖等善。是故反知。第三生入见谛。即此生中。依根本地。入暖等故。先生即依未至地。起顺决择。是故无有二生之过。趣声闻道者。极速三生。极迟六十劫。无有增于六十劫。减三生者故。问三生六十劫。何利何钝根。答光师疏。明三乘利钝中。具陈此义。故彼第二十三。释俱舍三生义已云。此据声闻。极疾三生修加行。极迟六十劫修加行。若据独觉。极疾四生修加行。极迟百劫修加行。若据佛乘。极疾三无数劫。及余九十一劫。修加行。若极迟者。三无数劫。修加行。此据修者。余即不定。或有殖已经一劫。或无量劫。不能入圣。佛时长故。其根最利。声闻三生。独觉四生。非要利根。亦通钝根。若极利者。要经六十。要经百劫。故婆娑三十一云。非如声闻极利者。经六十劫。非如独觉极利根者。唯经百劫(已上)此中意说。钝者时节速疾。故三生及四生。利时即久。故经六十劫百劫。佛唯极利无利钝别。二乘各通利钝二根。故有三生六十等异。言非要利根亦通钝根者。释上声闻三生。独觉四生之所以也。所以三生及四生者。二乘不必钝一利根。机性差殊。亦有钝者。是故钝者。如应即经三生四生。言极利者等者。即还举前所言利二乘经劫分齐相也。故此段文。总成三生四生是钝。六十百劫是利之义。若依南山律师解释。利钝时分。与前相反。故业疏四下云。故论说云。一生种解脱分善根。第二生修。第三生证。斯利根也。若有钝者乃至六十劫(已上)所引论者。旧俱舍文。论唯举三生相。不判利钝。南山以义判利钝也。道基法师。阿毗昙章第七云。问曰。三乘之人。几劫得于菩提。答曰。且依小乘。声闻一乘。有二种根。一是速成。二是迟缓。其速成者。于三生中。得声闻菩提。故俱舍论云。第一生中。种解脱分善根。第二生中。以修达分善根。第三生中。修得圣道。证得解脱。此以疾证圣果为利。而实其间通利钝也。若迟缓者。经六十劫。此说刀兵等小劫。此迟证圣果为钝。而实其中通利钝也(已上)此中所判。大同南山。然亦于中。各有利钝。随其所应。无所局限。总而言之。三乘相对。判断利钝。声闻是钝。缘觉为中。菩萨是利。声闻是三生六十劫。缘觉即四生。百劫。菩萨是三大阿僧祇劫。此即随利经时长远。于二乘中。各以时久。如次为利。于生死中。练根修行。事堪任故。此是婆沙论意。光师等意。义相亦尔。然亦别义。相反成义。如南山等。理无不然。理实言之。各通利钝。如道基师所释中义。
  章中根者谓独觉人下。二明中根。言中根者。三乘相对。判三根相。缘觉乘人。是中根故。言极疾四生得果等者。四生百劫。如次极疾极迟。五生。六生。十生。二十生等。单是速疾。而非极疾。九十九劫。八十。七十等。单是迟缓。而非极迟。其中间人。非疾非迟。问四生百劫。云何修行。答景猷百行钞九云。言四生者。略有两断。一云。第一生修声闻资粮。第二生修声闻加行。第三生修缘觉加行。第四生入见道。得无学果。二云。第一生种解脱分善。第二生修令纯熟。第三生修顺决择分。第四生入见道。乃至证无学果。言一百劫者。谓发心已。修彼行因。极迟不过百劫。便得彼果(已上)述曰。四生二义初约转根。后就不转。其百劫者。初劫初身。种顺解脱分善。百劫之中。练根纯熟。起顺决择分善。最后身中。一座成觉。最初值佛。听闻教法。发心修习。后后多身多劫之中。生无佛世。连续修行。初时数生。不遮值佛。最后身上。必非佛世。出无佛世。独一无二。观飞华等。断障得果。问四生百劫。云何部行麟喻二类约此分别。答百劫修练。必麟喻觉。九十九劫。八劫。七劫。八十已前。五生。六生。十生已上。皆部行摄。部行种类。相众多故。
  问言百劫者。大小中何。答此是古德一段问答。故法花弘赞十云。问所言一百劫修成麟角。未审约何劫而为百劫。答成住坏空。各二十劫。合八十劫。而为一劫。数此至百名为百劫。经尔许劫。修方成麟(已上)此是行贺大僧都。释玄赞也理法师法花义苑三问答亦尔。同故不引。问道基法师。毗昙章云。若迟缓者。经六十劫。此说刀兵等小劫(已上)云何弘赞。专取大劫。声闻缘觉。劫应一具。何况声闻转根之人。若成麟喻。六十劫后更经四千劫。练根修习。明知。声闻同用大劫。若不尔者。不足百劫。岂成麟喻。事义相违如何。答虽声闻人是六十劫。机根是劣故须小劫。缘觉利根。必用大劫。但转根者。虽四十劫。犹是久经。满百劫量。义应必然。有何遮妨。四生百劫。利钝义理。前声闻处。一合明之。
  章上根者谓佛下。三明上根。三乘相对。菩萨最上极利根故。亦三。初总定劫数。二别明劫相。三问答释疑。今初。谓菩萨乘。发菩提心。要期大觉无上佛果。修习六度行。四无量施戒定慧慈悲受行。二利勇猛。四修励策。必经三大阿僧祇劫。次经百劫。修相好业。二利圆满。然后成佛。佛菩萨性。最极利根。上智深妙。无有钝者。虽最利根。而有迟速。如前所引光师疏中。于百劫中。九十一劫。是速疾者。满百大劫。是迟缓者。如释迦菩萨。于弗沙佛所。由猛盛叹佛。即超过九劫。与弥勒同劫而在前成佛。此唯在释迦。自余未必然。
  章此中劫数取水火等一劫与一数下。二别明劫相。言水火等一劫者。败坏世界。有三灾劫。此就坏劫。明此三灾。名大三灾。待小三故。泛明时节。总有四劫。成劫。住劫。坏劫。空劫。众生所居器界国土。通名三千大千世界。各于一大千界分量。同一成坏。事非常恒。成已即住。住劫事满。世界皆坏。坏已空虚如是。成坏连续不息。此四劫中。至坏劫时。依火灾坏。名火灾劫。依水灾坏。名水灾劫。依风灾坏。名风灾劫。成住坏空。名为一回。犹如春夏秋冬名为一年。其中坏劫。随应即有火水。风灾火灾。七返连续来过。然后即有水灾坏劫。名之七火一水。七水七水。七遍来起。八个七火中间七水。总合七九六十三劫。其后即有一度风灾。总合六十四转劫也。此六十四。连环生起。去来现在。续起不绝。犹如世俗甲寅乙卯等十二支。六十一年一遍。四转如是轮转连环不绝。此六十四转中一劫。名一大劫。此一大劫量中。总有八十中劫。一增一减。名一中劫。或是一增。或是一减。名一小劫。一火灾劫。有八十中劫。所谓成住坏空。是四劫各有二十中劫。住劫正有二十增减。即是二十中劫。余之三劫。各同住量。是故计成八十中劫。即以此量。为一大劫。单独名一。此一至十。名一个十。以十个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十万名洛沙。新云洛叉。十洛沙。名阿底洛沙。新云度洛叉。小阿底洛沙。名俱胝。新译云亿。十俱胝名未特诃。新云未陀。十未特诃名阿由多。新云阿庾多。是汉字异。梵音一同。十阿由多名摩诃由陀。新云大阿庾多。十摩诃由多名那由多。十那由多名摩诃那由多。十摩诃那由多名波由多。十波由多名摩诃波由多。名波由多十波由多名摩诃波由多。十摩诃波由多名郁僧伽。十郁僧伽名摩剡僧伽。十摩剡僧伽。名波诃那。十波诃那名摩诃婆诃那。十摩诃婆诃那名知知婆。十知知婆名摩诃知知婆。十摩诃知知婆名醯兜。十醯兜名摩诃醯兜。十摩诃醯兜名柯罗婆。十柯罗婆名摩诃柯罗婆。十摩诃柯罗婆名因陀。名婆未多。十婆未多名摩诃婆未多。十摩诃婆未多名伽知。十伽知名摩诃伽知。十摩诃伽知名维婆。十维婆名摩诃维婆。十摩诃维婆名物陀。十物陀名摩诃物陀。十摩诃物陀名婆罗。十婆罗名摩诃婆罗。十摩诃婆罗。名社那。十社那名摩诃社那。十摩诃社那名毗休多。十毗休多名摩诃毗休多。十摩诃毗休多名婆洛沙。十婆落沙名摩诃婆洛沙。十摩诃婆洛沙名阿僧祇。中间有八处忘失。如此大劫。次第数至六十处。说名一阿僧祇。度一更如此数。名第二第三亦尔。故说三阿僧祇。非一切方便所不能数。故名阿僧祇(已上十百名。千已后旧俱舍第九全文)此依旧俱舍论出之。彼论如是列举四十四重数法。既以阿僧祇。为第六十重。而其中间无十六重。然论自言中间八数忘失。此即第六十重已前。八重忘失自余八重。略故不列。新译俱舍。具列五十二重数法。第五十二。名阿僧祇。后八忘失。婆沙亦尔。今章僧祇。为第六十。同旧俱舍论。自余八数。略故不列。今章必定依旧俱舍。故今依旧出僧祇数。新俱舍论第十二云。经说三劫阿僧祇耶。精进修行。方得成佛。于前所说四种劫中。积何劫成三劫无数。既称无数。何后言三。非无数言显不可数。解脱经说六十数中。阿僧祇耶。是其一数。云何六十。如彼经言。有一无余数。始为一。十一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十度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未陀。十未陀为阿庾多。十阿庾多为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为那庾多。十那庾多为大那庾多。十大那庾多为钵罗庾多。十钵罗庾多。为大钵罗庾多。十大钵罗庾多。为矜羯罗。十矜羯罗为大矜羯罗。十大矜羯罗为频跋罗。十频跋罗为大频跋罗。十大频跋罗为阿刍婆。十阿刍婆为大阿刍婆。十大阿刍婆为毗婆诃。十毗婆诃。为大毗婆诃。十大毗婆诃为嗢伽。十嗢蹭伽为大嗢蹭伽。十大嗢蹭伽为婆喝那。十婆喝那为大婆喝那。十大婆喝那为地致婆。十地致婆为大地致婆。十大地致婆为醯都。十醯都为大醯都。十大醯都为羯腊婆。十羯腊婆为大羯腊婆。十大羯腊婆为印达罗。十印达罗为大印达罗。十大印达罗为三摩钵耽。十三摩钵耽为大三摩钵耽。十大三摩钵耽为揭底。十揭底为大揭底。十大揭底为枯筏罗阇。十枯筏罗阇为大枯筏罗阇。十大枯筏罗阇为姥达罗。十姥达罗为大姥达罗。十大姥达罗为跋蓝。十跋蓝为大跋蓝。十大跋蓝为珊若。十珊若为大珊若。十大珊若为毗步多。十毗步多为大毗步多。十大步多毗为跋罗搀。十跋罗搀为大跋罗搀。十大跋罗搀为阿僧祇耶。于此数中。忘失余八。若数大劫。至此数中阿僧祇耶。名劫无数。此劫无数。复积至三经中说为三劫无数。非诸算计不能数知。故得说为三劫无数(已上)此新俱舍具列五十二数。第五十二名阿僧祇。而言于此数中。似指前所列五十二重数。而言忘失余八。余言似指后数。若依此义。言此数中。总指前后所数之数上诸数言。六十数。而第五十二。举阿僧祇耶。故知。忘失余八者。决定指后八数也。婆沙论第一百七十七云。问此劫阿僧祇耶量。云何可知。有说。以大劫为一。积此一至百千名洛叉。至百百千名俱胝。百千俱胝名那庾多。百千那庾多名频婆为达他。此后非算数智所及。至此不所及位。名一劫阿僧祇耶量。第二第三劫阿僧祇耶量亦尔。有说。以大劫为一。积此一至百千名洛叉。至百百千名俱胝。百千俱胝名俱胝俱胝。百千俱胝俱胝名阿哳哳俱胝。百千阿哳哳俱胝名阿吒吒俱胝。百千阿吒吒俱胝名阿庾多。百千阿庾多名阿庾多分。百千阿庾多分名那庾多。百千那庾多名那庾多分。百千那庾多分名俱?陀。百千俱?陀名俱?陀分。百千俱?陀分名钵特摩。百千钵特摩名钵特摩分。百千钵特摩分名迦未罗。百千迦未罗名迦未罗分。百千迦未罗分名捺稚那。百千捺稚那名捺稚那分。百千捺稚那分名睹胝。百千睹胝名睹胝分。百千睹胝分名阿波波。百千阿波波名阿波波分。百千阿波波分名吒吒。百千吒吒名吒吒分。百千吒吒分名邬伽。百千邬伽名邬伽分。百千邬伽分名跋罗。百千跋罗名跋罗分。百千跋罗分名婆揭罗。从此以后。非算数智所及。至此所不及位。名一劫阿僧祇耶量。第二第三劫阿僧祇耶量亦尔。有说。非算数智所不及故。名阿僧祇耶。然有契经说六十数。于中有一数。名阿僧祇耶。积大劫数。至此数时。名一劫阿僧祇耶。如彼经言。有一无余数。始业一。十一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千千为钵罗薜陀。十钵罗薜陀为洛叉。十洛叉为頞底洛叉。十頞底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未陀。十未陀为阿庾多。十阿庾多为大阿庾多。乃至十大跋罗搀为阿僧祇耶。此后更在八数。及前为六十数。积一大劫。至此第五十二阿僧祇耶数时。名一劫阿僧祇耶。第二第三劫阿僧祇耶。亦复如是(已上)婆沙论中。举三类设。第一第二唯言有说。不标经名。第三有说。依解脱经。所引经文。与俱舍所引同。而时名异。其六十数。彼此是同。而忘失八。婆沙分明言此后更有八数。故新俱舍。全依婆沙阿僧祇后忘失八数。然旧俱舍。正言中间。今章依此作此判也。
  章问何故下根返经时少下。三问答释疑。此问意云。下根钝故。应经多时。而还少时。似是利疾。上根利智。应经少时。而还多时。似是钝根。答意说云。此迟疾相。义门有由。利根上智。堪任久延练根修行。是故菩萨经三大劫。下根之人。不堪久修。故少时修。早升果证。今是菩萨故。久练根。
  章又依婆沙等下。二别明修得二身时。亦二。初标列。二法身者下。随释。亦二。初修法身时。二修生身时。初中亦二。初标分。二随释。今初。言法身者谓戒等五分者。此出所标佛体。次修此下。是正标分。五分谓五分法身。小乘佛果。以此为体。问所言五分法身者何。答戒。定。惠。解脱。解脱知见。名之五分。新云无漏五蕴。三乘无学无漏心中。相应心所。及无漏律仪。道共无表色。想是五种法。名无漏五蕴身。诸律仪及以正命名为戒蕴。即八正道中。语业命三是也。无学身业名为正业。无学口业名为正语。无学乞求名为正命。以离四邪等故。此三即是道。与无表无漏净惠。与同时思现行。即有防发功能。故名戒蕴。名戒法身。言定蕴者。即是三三摩地之中。第三无愿三摩地也。此依八地无漏定发。即于定位。作无愿行相。对治前境。体即是定。故名定蕴。为定法身。此亦无漏惠。与同时思现行。即有防发功能。此无漏惠。有防发能。似定共戒。亦通无漏。然萨婆多。道共无漏。不通有漏。定共有漏。不通无漏。有同时惠。唯属道共。无漏心上。防发功故。言慧蕴者。观达有无。名之为惠。正见正智。是其惠蕴。推求名见。决断名智。见智虽异。是无漏惠。总名惠蕴。号惠法身。言解脱者。累尽清净。不滞有无。名为解脱。尽无生智。相应胜解。名解脱蕴。即大地中。胜解心所。即能印持四谛境故。然因中境。强名为胜解。果中断惑。名为解脱。因果少别。总体是也。号解脱法身。言解脱知见者。于自他解脱。并皆显了。名解脱知见蕴。即尽无生智相应现前故。金刚心后。解脱道中惠。即作此解。我已知苦。不复更知。我已断集。不经更断。我已证灭。不复更证。我已修道。不须更修。此之二智。总名解脱知见蕴也。景霄律师。简正记第一云。问解脱与解脱知见何别答胜劣有异。解脱起胜解。缘四谛。解脱知见。缘涅槃也(已上)此即解脱知见法身。上简略五分法身。
  章一三僧祇劫下。二随释。亦四。一三僧祇劫。二百劫。三出家等。四成正觉时。今初。言三僧祇劫修有漏四波罗蜜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名有漏曰。小乘教中。修行菩萨。三祇百劫。最后身中。乃至世第一法。皆是有漏。见道已后。三十四心前三十三。是有学位。第三十四。无学初念。自此已后。并是无漏。三十四念。无有出观。无有间隔。并无漏心。无学之后。即有出观。未入见道已前诸位。皆是有漏。此间所修。名为有漏四波罗蜜。其静虑。般若二波罗蜜。见道已后。同时相应。并是无漏。三祇百劫。亦有有漏禅定智慧。散心即是闻思二惠。定心即是四禅八定。修所成惠。又六波罗蜜。束为四门。布施精进。别别数之。戒忍定惠。两两合[*羽]。故成四位。此即六度四位圆满。三祇。四种唯是有漏所修四度。非谓圆满四位。有漏无漏。总通[*羽]故。与彼不同。饰宗一云。于三无数劫。修行有漏四波罗蜜。除禅定般若。为种智因。其定惠者。见道已后。俱是无漏。故简之。然三祇中。非不修习有漏定惠。今对无漏故。简却也。
  章二于百劫修相好业时者。二百劫。小教菩萨。三祇劫间。唯修种智因。不修相好业。故于百劫。修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业因。问云何修习相好业因。此妙相业。是几许量。答且如三十二大人相者。随一一相。皆相似业。因与果同。以是同类因等疏果故。以饭供佛。得梵音声。不妄语故。得广长舌。如是等也。三十二相。无差别因。持戒所得。好果报故。言因量者。一一妙相。各以百福。庄严修饰。言百福者。百个善思。谓十善业。各有五思。且如不杀。五思相者。一不杀思。自行不杀。二劝导思。三随喜思。四赞叹思。五回向思。以前四种向菩提故。余九业道。如此具五十善。总合成五十思。先起五十思。净治身器。次起一思。引彼妙相。起五十思。即以庄严。实有百一。总名百福。一一诸相。福量皆尔。释迦菩萨。九十一劫。如是即修相好业因。其间总逢六佛出世。毗婆尸佛。即第三阿僧祇劫满。亦是百劫所逢。初佛。乃至迦叶。为第六佛。九十一劫。修相好业已。迦叶佛时。受当成记。为彼补处。其后上生兜率陀天。自此已后。乃至总有八相。今此段明百劫修相。
  章三。出家苦行修禅定时者。三出家等。菩萨修行。三祇百劫。八相化仪。秽土出世。虽通诸佛。摄引皆同。且就释迦菩萨。为言。诸佛修行。皆经百劫。释迦精进。超过九劫。七日精勤。当九劫故。释迦菩萨。迦叶佛时。受补处位。今时名曰善惠菩萨。生兜率天。名曰圣善菩萨。为诸天众。说补处行。兜率一期。四千岁满。众生机感。堪可受说。故舍天寿。降下阎浮。即四月八日。明星出时。乘六牙白象。降神母胎。净饭大王为父。摩耶夫人为母。昼夜六时。胎内说法。十月已满。诞神时至。故右胁出。显现金体。若依法上法师所记意云。释尊当周第五主昭王瑕。第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诞生。若对大日本国者。地神第五代。草葺不合尊御宇。治世八十三万六千四百四十二年。从彼终年逆计。三百七十四年。即当彼年。如来诞生。若依费长房所说意者。当周第十七王庄王他。第十年甲午如来诞生。日本地神第五代御宇。从终逆计。二十七年。当于此年。如来诞生。虽有二说。今用法上所说为准。长房所说。随时为准。菩萨诞生。即立嘉名。号萨婆悉达太子。此云一切义成就。间太子几年。逾城出家。答南山律师。作略释迦谱。引因果经云。我年十九。今二月七日。出家时至(已上)律师以此为大准。然悉达太子。出家年岁。诸教异说。或二十九出家。或十九出家等。今依十九。为始终准。即当周昭王四十三年壬申。此亦依法上师所说意。若依长房。当周第十九王惠王八年壬子。悉达太子。已出家竟。五年游历。其间仕二仙。如应修学二定。法砺师。名解同外道。此伏二仙邪解故尔。次六年苦行。艰辛勇励。而无所获得。空虚徒过。砺师名为行同外道。为伏苦行外道故尔。今文言出家苦行修禅定者。理实前修禅定。后六年苦行。言便次第。云苦行修禅定。又言修禅定者。释迦菩萨。至阿兰伽兰所。学四禅定乃至无所有处定。次至郁头蓝子所。习非想非非想定。此时总以有漏六行观智。断下八地见修诸惑。唯除非想。不能断除。修有漏道。观欲界粗初禅静。或欲界苦初禅妙。或欲界障初禅离。厌下欣上。各有三行。皆随一修厌欣相对。观欲界粗。名无间道。观初禅静。名解脱道。厌下欣上。于多时中。观行纯熟。最后□时。断欲界惑。是无间道。证其惑灭。是解脱道。此就一品。成厌欣观。上上如是。断上中惑证其解脱。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待观皆尔皆有二道。断欲界见修诸惑。即作九品。五部合断。有九无间九解脱道。前九无间。八解脱。是未至定。第九解脱道即入初禅根本定。又若向二禅观。初禅粗二禅静。若向三禅观。二禅粗三禅静。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处定。如是厌下欣上。无间解脱。各九品惑。待对修观。一一皆同。无所有处苦。非想非非想静等也。如是断下八地见修诸惑。即得非想地根本定。唯非想地。更无上地可欣。故于此地。无有厌患。故有漏道。不能断非想。或释迦菩萨。随阿兰伽蓝。得无所有处定已。问胜上法。答曰不知。太子生下劣想。退去郁头所。问答如是。太子斥云。汝所得法。非所应贵。菩萨弃去此间。即经五年。故云游历五年。菩萨利根。故虽事观有漏智力。而断迷理分别诸惑。不同声闻钝根事观。不能断灭见谛诸惑。悉达太子。学八定已。次更六年。苦行精勤。日食麻子。艰辛勇励。虽经六年苦行辛艰。而无所获。此为制伏自饿外道。此即先学八定。后六年苦行有然道基摄福章一云。释迦菩萨。兜率天降。于阎浮提。最后身上。六年苦行。谓自饿等。为禅方便。经于五年。亲事郁头蓝及阿罗逻二。解道仙。受学禅法(已上)此所说意。先作苦行。后学八定。如是前却。且以略谱为定。先学定后苦行。问今章既言出家苦行修禅定。应同道基。答大同基公。虽然依据法砺南山师等多分所说。且言先学禅定。后修苦行无过。
  章四菩提树下成正觉时者。四成正觉时。菩萨先以有漏观智。断下八地见修诸惑。今所残惑。唯非想地。见修诸惑。此唯无漏观智所断。非有漏智所能断除。是故今得妙无漏智。断彼见修。成等正觉。于时菩萨菩提树下。结跏趺座。从不净观。次第相续。无有出观。于中乃至世第一法。即有漏心。其次刹那。方入见道。三十四心断结成佛。三十四心者。见道十五心。第十六心之后。并是修道。断修惑中。有九无间九解脱道。十八心念。并是修道。最后一念是解脱道。即无学果。是第九品解脱道故。于见道中。苦法智忍。无有断惑。前以等智。已断灭故。苦法智位。亦无证灭。苦类智忍。及苦类智。唯有非想苦谛。断惑及以证灭。初禅已上。无所有已下。四禅下三无色诸惑。先已灭故。亦已证灭。次集法智忍。集法智。及灭法智忍。灭法智。道法智忍。道法智。并是随应无有断证。唯彼集类智忍。集类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类智忍。道类智。皆有非想集灭道下。断惑证灭。中间七断证无之。问欲界四法智忍。及智。无断证者。何故起之。应超越起四类忍智。
  答四法忍智。虽无断证。起心次第。法应尔故。第十六心。道类智心。即是修道所摄心也。次不起座。即起修惑断道无漏。始自上上。至下下惑。起非想地断无漏。下八地惑。先已断故。唯非想地。九品修惑。有九无间。九解脱道。断一品惑。必有无间解脱道故。断惑证灭。法应尔故。非想第九无间道心。金刚喻定。现在前起。迨至此心。是有学位。次念是解脱道。已后皆佛果位。名无学果。无漏心中。三十四心。断结成佛次第如是。问何故不起下八地中。修惑断道。答下八地惑。先已断故。况欲界道。现前界故。如见道中。起欲界道。彼唯二念。不障起故。此摄多心。故超起也。问如独觉人。虽已断处更起上界初禅已上。无所有下。中间七地断惑之道。今此菩萨。何故不尔。答菩萨最胜。是故不起已断治道。独觉是劣。故起已断地中治道。此无学位。五分法身。圆满成辨。最极自在。问此五分法身。为事为理耶。答五分法身。唯是事身。无漏法中。色心二法。和聚成故。无漏五蕴。及作法故。有为无漏极清净故。其无为法智之所证。择灭胜法。生空所显。为证真理。小乘教中。是名择灭无为之法。萨婆多宗。四阶成佛。次第。行相。要略如是。
  章生身者但百劫修相好业下。二修生身时。小乘教中。王宫所生。五蕴色身。和合聚集。是名报身。以此报身。一座成觉。实修实证。圆满大果。五分所依。择灭所证。问小教佛果。建立几身。小教佛身。望大乘教所证三身。当是何身。答小教佛果。建立二身。所谓生身。法身是也。以义言之。建立三身。法砺师云。随义以论。具有三佛。无漏五分法身。以为法佛。父母生身。及报生四阴。以为报佛。化依佛身。于余方施化。以为应佛。若据大乘。此之三种。皆是化佛(已上)小乘三身。不别立择灭。即是五分无漏智。所显法故。智中有之。不别建立。
  章若依始教修行成佛下。文中有二。初总明三祇。后别就化身。初中亦三。初标定三祇。始教菩萨。决定必经三阿僧祇劫。修行成佛故。二但此劫数下。简异小乘。三乘大乘。僧祇数量应异愚法小乘教故。三阿者。此取水火等大劫下。释大乘义。言水火等大劫者。是一劫量也。八十中劫。为一大劫。此一劫量。即同小乘。其重数相。不同小乘。小乘唯有六十重数。成阿僧祇。此为极数。又彼唯累十。此以所数。等于能数。以为一重。如此而为其一僧祇。所言所数能数相者。晋译华严第三十说。从拘梨。至不可说转。总有一百二十一重。皆以所数。等于能数。问所数能数是何等相。答如百千百千为一拘梨。以百千百千。为能数。以是能积故。积前数量。成后数故。以一拘梨。名为所数。以是所积所成数故。谓百千百千。为一拘梨(第一重)拘梨拘梨。为一不变(第二重)不变不变。为一那由他(第三重也已下准此)鞞婆罗(四)作(五)来(六)胜(六)复次(八)阿婆逻(九)得胜(十)分界(十一)究满(十二)量(十三)解(十四)此解(十五)离欲(十六)舍(十七)聚(十八)通(十九)频申(二十)网(二十一)众流(二十二)出(二十三)分(二十四)分别(二十五)称(二十六)持(二十七)不颠倒(二十八)不番(二十九)正(三十)惠(三十一)第一(三十二)觉(三十三)毗遮姑(三十四)极高(三十五)妙(三十六)罗婆(三十七)诃梨跋(三十八)解脱(三十九)黄(四十)诃梨那(四十一)因(四十二)贤觉(四十三)明相(四十四)摩楼陀(四十五)忍(四十六)拔(四十七)楼摩(四十八)等(四十九)离疑(五十)种(五十一)不放逸(五十二)摩多罗(五十三)动(五十四)到(五十五)说(五十六)白(五十七)分别(五十八)究竟(五十九)清梁(六十)诃罗(六十一)潮(六十二)油(六十三)祇逻(六十四)[口*遠](六十五)泥逻(六十六)戏(六十七)斯罗(六十八)敢沫(六十九)弥罗(七十)坚固(七十一)风(七十二)满(七十三)不可称量(七十四)根(七十五)微细(七十六)莲华(七十七)摩伽婆(七十八)不可度(七十九)醯楼(八十)悟(八十一)切(八十二)婆婆(八十三)间(八十四)无间(八十五)离垢(八十六)实胜(八十七)弥罗(八十八)遮摩罗(八十九)法(九十)婆罗摩驰(九十一)决定(九十二)流转(九十三)广说(九十四)无尽(九十五)等莫实(九十六)无我(九十七)阿陀(九十八)青重说(九十九)数(一百)受(百二)阿僧祇(百三)阿僧祇转(百四)无量(百五)无量转(百六)无分齐(百七)无分齐转(百八)无周遍(百九)无周遍转(百十)无数转(百十二)不可称(百十三)不可称转(百十四)不可思议(百十五)不可思议转(百十六)不可量(百十七)不可量转(百十八)不可说(百十九)不可说转(百二十)不可说转转(百二十一)此乃一百二十一数。于中第一百三之数。名阿僧祇。然唐译经。第四十。总有一百二十三重。青莲华次。有钵头摩。不可说次。名不可说不可说。此当古经不可说转转。此后乃有不可说不可说转。是为极数。其阿僧祇。当第一百四重之数。菩萨地前所经。一大阿僧祇劫量者是也。言十大数者。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也。阿僧祇者。此云无数。即十大数之初首也。然此无数。当一百三重之数(晋经之意)自此已后。乃有十数。然开转言。即成十九。数名字异。唐经具有十数。开成二十。故自第一百。四百二十三也。问晋经阿僧祇。当第一百三。何故章云至第一百答章举大数。故云一百。若细言之。一百三也。言依此数满三阿僧祇者。菩萨发心。修习万行。其间经历五十一位。十信三贤。及四善根。名为初阿僧企耶劫。初地已上。乃至七地。名为第二阿僧祇劫。八地已上。乃至金刚。名为第三阿僧企劫。过三僧祇。证妙觉地。一大僧祇。亦名一大劫。三阿僧祇。名三大劫。非唯八十中劫。名一大劫。亦一僧祇劫。假名一大劫。八十中势。八十中劫。问劫者何义。答玄恽律师。法苑珠林。明时劫义。彼第一云。依智度论。何名为劫。答曰。依西梵正音。名为劫簸颰陀。劫簸者(亦名劫波。秦言分别时节)颰陀者(秦言善。有二名为贤。以多贤人出世故。名贤劫。已上粗注并彼文)智论言劫簸颰陀者。明此仁贤劫。此俱留孙等。其佛出世之时。名仁贤劫故。单云劫波。此翻云时。新译教中。亦名妄执。伏断妄执。经时分故。约其所弃。名为妄执。言其体名。唯是时分。约法数门。即不相应行摄。二十四法之一数故。问十信修行。经一万劫。入此初阿僧祇数否。答十信修行即初祇摄。资粮加行。是初僧祇。十住初心已上诸善。皆悉收摄为初祇故。虽行是浅。亦非应弃。皆悉收摄。为佛果因。
  章仍此教中就释迦身以分此义下。二别就化身。亦二。初难行相。二释疑情。初中亦二。初标定。二引证。今初。诸大小乘经律论中。明燃灯佛。宝髻佛等。出世之时。行万行。相。皆是释迦说自因位修行时相。小教皆以此修行相。为实修行。大乘诸教。以此皆为化身行因。故云就释迦身以分此义。言分此义者。配分三大僧祇时分。
  章如优婆塞戒经云下。二引证。亦二。初明三祇。二明百劫。今初。此三僧祇行相。出彼经第二卷。此中唯举三僧祇劫。各各初后所遇佛名。前劫满佛。即后劫初。言宝顶佛者。梵云罽那尸弃佛。此云宝顶。新云宝髻。初僧祇劫。供养七万五千佛。修菩萨行。过去释迦文佛为始。宝顶为终。是初祇分。言燃灯佛者。亦言锭光佛。第二僧祇。供养七万六千佛。修二利行。言迦叶佛者。此是贤劫千佛之中。最初如来。以值此佛。为第三祇劫满。问常途所说。第三僧祇。燃灯为始。毗婆尸佛为满。今何故以迦叶佛。为第三祇满。答小乘教宗。三祇劫后。必经百劫。种相好业。是故毗婆尸佛为第三祇满所值佛。第三祇中。值七万七千佛。修菩萨行。然后修习百劫之行。即毗婆尸。为百劫初。修相好业。释迦精进。超过九劫。所余九十一劫修相。其间总值六佛出世。毗婆尸佛。尸弃佛。毗叶罗佛(亦云毗舍浮佛)俱留孙佛。?那舍牟尼佛。迦叶佛是也。于迦叶佛所。得补处位也。诸经律中。多言九十一劫毗婆尸佛时者。即是举实所经劫数。其九劫者。既是超故。小乘教义别立百劫。故所值佛以毗婆尸。为第三祇满。自余即属百劫中佛。大乘宗义。不别立百劫。即以百劫。入第三祇。故以迦叶佛。为第三祇满。此释迦佛。过去无量亿劫之初。有佛出世。名释迦牟尼。此今释迦。彼时即见。彼释迦佛。供养恭敬。发菩提心。趣向佛果。一切化仪。佛号弟子名。时双秽浊。皆誓全如彼佛化仪。由此愿故。今佛出世。时分秽浊。弟子者眷属。一切全同彼昔佛事。故云我于往昔释迦佛所等。言阿耨等者。阿是无。耨多罗。是上。三是正。藐是等。三亦正。菩提是觉。此云无上正等正觉。亦云无上正遍知道。此是所成佛果之号心之一字。是能求愿。佛果之因。名菩提心。大心之果。名无上觉。今此释迦。过去佛所。发此大心大愿大誓。
  章又依本业经亦有百劫下。二明百劫。亦二初百劫分齐。二超劫行相。今初。言亦有百劫修相好业者。指事云。下卷佛母品云。佛子劫数者何。所谓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尽。名一里劫。二里劫。乃至万里石尽。名为万里劫。佛子一切贤圣。入是数量。修一切法。时节久近。得佛果。其数百劫。乃得等觉。案云。今依此其数百劫乃得等觉文意趣故。释云百劫修相好业也(已上)此所引中。初取意。引万里石尽已后二文。乃得等觉次下。续云。若一切众生。入是数者。得佛不久。若不入者。不名菩萨。虽言百劫。不言相业。章主意云。既言百劫。明知。所修即相业。亦言待小教。必立百劫故。言但是变化等者。简异小教。亦通妨难。谓有难言。若立百劫。与小何异。故今通云。小教百劫。是实报修。今大乘教。是变化修。问大乘不立百劫相业。何故本业。说百劫业。答为引小故。是回心教。显似彼说。故立百劫。纵直进教。亦引彼故。
  章又由以一偈叹弗沙佛等者。二超劫行相。释迦菩萨要期百劫。修相好业。于弗沙佛所。初修此业。亦云底沙。即当毗婆尸佛。此云胜观佛。而底沙毗婆尸等。一佛异佛说释非一。如须弥升天品说。弗沙如来。有二弟子。后一是释迦。一是慈氏。慈氏理应在先成佛。先发大心。智增菩萨。修自利行。而所化未熟。释迦在后发心修行。悲增菩萨。利他行满。所化机熟。弗沙如来。善巧方便。今释迦菩萨。精进勇猛。超过弥勒。故底沙佛。在宝龛中。入定放光释迦翘足。七日之间。赞叹如来。由此精进。超过九劫。与弥勒大士。同时而先成等正觉。其叹佛偈曰。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此名释迦精进度满。出婆沙百七十七焉。问此百劫者。大小中何。答律钞简正记一云。言百劫者。一解云。是辘轳劫也。一云。是水火劫也(已上)如次即是小劫大劫。异说非一。皆有所以。此超九劫。大小二教。俱说此事。而小乘教。专在百劫。大乘教中虽不立百劫。而此超劫。在大三祇终。若立百劫。全同小乘问释迦菩萨。因位修行。而多超劫。何时所超。其相云何。答释迦因行。超四十劫。简正记云。若准大乘说。超四十劫也。布发掩泥超八劫。缘起如四分律中。翘足赞佛。超越九劫。如俱舍论中。萨埵王子。舍身超十一劫缘。如金光明经。雪山求半偈。超十二劫。如涅槃经说。已上通大小乘。都计四十劫也(云云)彼记又云。问大乘说超四十劫。未审更用几劫。修妙相因。答有解云。若但约俱舍。超九劫。须九十一劫修成。若通诸教文。既四十劫超。今但要六十劫修相也。今谓不然。纵所说超四十劫者。亦须臾经九十一劫。修妙相也。所以尔者。翘足赞。以九劫。大小二乘。同许是百劫内超。余之苦行。三大一劫。大乘之中。无约僧祇劫中。超水火。不合将他三祇劫外。百劫内数。以共增添。此据慈恩基法师解思之(已上)九劫唯是百劫中超。余皆三祇中超。掩泥缘起。在四分律。而九言超劫也。若大乘宗。不立百劫。其四十劫。皆是三祇中之超也。
  章问三无数劫下。二释疑情。三祇百劫。修成之佛。唯是树下成道化身。而小乘宗。是谓实报。今始教宗。是名化身。此差异也。问始教实报相状云何。答始教实报。实证佛果。即是色顶成道之佛。问何故此中。不言彼佛。答今且约对小乘宗义。陈述三祇百劫所成如来真化差别而已。是故不言色顶佛果。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四十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