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四十

  东大寺沙门凝然述

  章二约报明住但有三生下。分二。初标章举数。二一成见闻位下。随举列释。亦三。一见闻生。二解行生。三证果生。今初。言成见闻位者。见闻信受此大华严别教一乘甚深法界普贤法门。熏成无尽无碍种子。即作当来十身圆满极果。种子熏成。必定应获当果妙因种子。此所熏成微妙种子。专由见色闻声而得。故云成见闻位。见谓观见。观见别教一乘。佛法僧宝。善友经卷境界。闻谓听闻。听闻如来所说教法。善友僧宝所训教门。故云见闻。言见闻此无尽法门成金刚种者。释此成见闻位义理。金刚即是金中之精。坚实牢固。火不梵烧。水不澍荡。永无损坏。都不朽烂。强彻无穷。故云金刚。以喻显故。问此中见闻所熏种者。体性状貌。何等种子。答众生本自具足十身如来藏性。因位万行。果地众德。诸法体相。众门业用。皆悉满足。无所阙减。是名别教一乘佛性。即成佛本性种性。本有性上。随善知识。听闻一乘法界等流真如所起。别教法门。熏成种子。为成佛因。是习种姓。所闻教法。无漏所成。体本清净甚深妙义。以此为缘。菩萨意识意悉表义显境二种名言种子。为成佛因。此是有漏名言熏习。由有漏熏所成力故。如来藏性本有习性。势力增盛。功能成辨。有漏新熏种子。有漏本种。和合共立。受熏新种。由此事故。无漏本性。次第渐增。见道初念。生无漏现。次刹那心。新旧合和。熏成无漏清净新种。故见闻生有漏闻熏。生有漏现。令无漏种势力增胜。此依圆教行布为言。言如性起品说者。此出十门性起第十性起见闻之中故。晋经三十七。说此门相。有法喻合。其法说者。文云。此菩萨摩诃萨。知见于如来所。见闻恭敬供养。所种善根。皆悉不虚。功德无尽。离一切爱。究竟解脱果报不虚。满足诸愿。于一切有为法中。不可穷尽。而能随顺无为智慧。起诸佛智。究竟未来际。具足一切诸如来地(已上)述曰。此文分二。先总辨。后离一切下。别显。玄记十六云。先总辨。所谓于佛若见佛及像。若闻名及称念。若三业恭敬。若四事供养。于此四位。所种善根。广多无限。不可称说故。云功德无尽下。别显。中略举三种果。一断灭惑障果。二于一切下。德穷来际果。三起诸佛下。成大菩提果。又初唯断果。令得涅槃。后唯智果。令得菩提。中间通二。谓弃有为。随顺无为故也(已上)次经说喻及合。然喻有三。即喻上三种果。三喻各有法喻。且初喻合者。经云。佛子。喻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从身过。至金刚轮际。然后乃住。所以者何。以彼金刚不可消故如是。佛子。于如来所。少殖善根。能坏一切有为烦恼。乃至究竟如来涅槃智慧。然后乃住。所以者何。于如来所。殖诸善根。不可尽故(已上)此是第一吞少金刚喻。喻前第二穷未来际果。合法可知。玄记云。微少善根性。不可尽(已上)次经说小火能烧喻。喻前第一断灭惑障果。其合法者。谓少善根性。能灭惑(已上)又云。又释。前灭所知障。后灭烦恼障(已上)此判二喻也。次经说药王多益喻。喻前第三成大菩提果。及有法合。此后二喻。及以合法。经文甚广。恐繁不引。问章指性起品。此三喻中何。答三喻取舍。记家非一。指事。义苑。折薪。复古。并引吞服金刚喻。集成记中。引三喻后见闻不信益文。泛而言之。性起见闻。举三种喻。此三皆是见闻益故。三通用好。不可局一。
  章二成解行位下。即第二生。亦二。初都率天子。二善财童子。今初。由先见闻一乘境界。法力熏习。下十身种。于别教之由。故欲受此报。弃累缚身。感法门身。是名解行身。义苑云。由昔因种胜故。今生成解成行也(已上)于此位中。获得一乘法界胜解。成就圆满自行大行。此通解解。比证行贯贤圣。证解悟解并具。行希圆融顿成。大解圆满。万行备足。此一生内。穷多劫际。愿行等事。亦随无尽。而不碍一念。况于一生乎。解行之言。即此相状。非是三贤解行位也。言兜率天子等者。经文甚广。取要引之。晋经三十四。小相品云。菩萨摩诃萨。于兜率天。放大光明。名曰幢王。普照十世界微尘数刹。遍照彼处地狱众生。灭除苦痛。令彼众生。十种眼耳鼻舌身意。诸根行业。皆悉清净。彼诸众生。见光明已。皆大欢喜。命终皆生兜率天上。生天上已。闻天妙音。名不可乐。此音声语诸天子言。以不放逸故。于诸佛所。种善根故。遇善知识故。卢舍那佛。威神力故。于地狱命终。生此天上(乃至广说诸法无来无去及以报恩供养等事。)是故诸天子。应当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令应清净住威仪戒。悔过一切业障。烦恼障。报障。见障(乃至)时诸天子。闻是声已。皆大欢喜。心意柔软。问天声曰。菩萨摩诃萨。云何悔过。尔时天声。以菩萨摩诃萨三昧力故。天善根力故。答诸天子言。业障等罪。不从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积聚于心(乃至)若如是知。是名清净真实悔过。说是法时。百千万亿即由陀佛刹。微尘数诸世界中。兜率天子。皆得无生法忍。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欲界诸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六欲天中。一切天女。皆舍女身。悉为男子。得不退转菩提之心。尔时诸天子。广闻普贤回向善根。悉得十地诸力庄严。具足三昧。皆悉成就众生界等。善身口意业。灭一切障。皆得清净。见百千万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七宝莲华。一一华上。皆见菩萨结跏趺坐。放大光明。彼诸菩萨。一一随形好中。放众生界等光明。彼光明中。见众生界等诸佛。结跏趺坐。随所应度。而为说法。犹未能见离垢三昧之少分也。尔时天子。于一一毛孔。化作众生界等。妙香华云。供养卢舍那佛。散香华已。一一华中。见诸如来。时彼香云。普熏无量佛刹微尘数世界众生(乃至)若有众生。得闻此香。诸罪业障。皆悉除灭(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彼诸众生。具足种种净香自在光明善根。若有众生。见此盖云者。彼诸众生。种一恒沙。转轮圣王。所殖善根。所谓白净宝网转轮王等。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转轮王处。于百千亿那由陀佛刹微尘数诸世界中。教化众生(乃至)放曼陀罗自在光明。若有众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萨十地。当知此等众生。悉是先世修善根力(乃至)如是菩萨摩诃萨。安住白净宝网转轮王处。放大光明。名周罗摩尼。若有众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萨十地。悉得无量智慧光明。得十种眼清净行业。乃至十种意清净业。具足成就净力三昧。如是成就清净肉眼(乃至)譬如千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如上喻说。此一切刹。末为微尘。彼诸世界。一一微尘。悉与一切佛刹微尘等。菩萨摩诃萨。取此微尘。展转更种。乃至八十。彼一一微尘生果。悉与一切世界微尘数等。菩萨摩诃萨。业报清净肉眼悉分别见。亦于念念中。见百千万亿那由他佛刹微尘等如来。佛告宝手菩萨言。譬如锭光颇梨珠照十佛刹微尘等世界。此珠白净宝网转轮圣王善根所成(已上)玄十六云。此中有三重益。初明佛光普照诸天子。令得十地。二此天子毛孔所出。香华盖等。复益众生。令得轮王。亦是十地。三轮王放光。照余众生。亦令得十地。此三位之益。皆悉齐等。同时顿成(已上)述曰。三重文者。自初至离垢三昧之少分也者。是第一重。次尔时诸天子于一一毛孔下。是第二重。后放曼陀罗自在光明下。即第三重。其第一重得益人者。兜率天子。顿极圆满。然获益中。兼举余类。即总有四。玄云。一余兜率天子得忍益。或当初地。或是八地。二六欲天子发心益。三天女益。此二地前益。四尔时下。益当机天子。以是普贤诸位。相摄大善巧法。是故创得出地狱已。闻此普法。即得十地。明与三乘渐次教不同也(已上)此四类中。前三余类。非从地狱而生天者。第四即是今之当机。蒙光生天。得十地者。此之天子。生天之身。即解行生。从曾闻经。齐地狱身。皆见闻生。新罗见登。一乘成佛义云。此人过去。由闻经故。堕三恶道。而以彼善根。身承小相光明。从地狱出。生兜率天。此天身是解行身。此身即成佛故。一生成佛(已上)问何故此人堕地狱耶。答经云。譬如汝等。昔在地狱。不从十方来。但以颠倒愚痴缠故。得地狱身本无来处(已上)彼昔闻经。种成佛因。然于其后。造无间业。是故堕在阿鼻地狱。此乃由彼颠倒愚痴因缘故。造重恶业。受无间报。虽是堕狱。唯是闻经已后之事。是故总摄为见闻生。大疏八下云。此中略无堕狱之因。谓虽修乘戒行宽故(已上)此释上经蒙光生天之处。下文颠倒愚痴等。是天鼓之说故。又前略业因五逆等故。后说助缘。是烦恼故。问足轮放光。何时放照。答释迦如来。为菩萨时。住兜率天。尽彼寿限时。下人间。此时放光照益地狱故。晋经云菩萨摩诃萨。于兜率天。放大光明。然言仿佛。未显谁人。唐经具云我菩萨时。于兜率天宫放大光明(已上)地狱天子。于兜率天。依鼓劝化。作一万香华等云。往诣卢舍那菩萨所。报恩供养。而不见菩萨。余天子告云。此菩萨者。今已命终。生净饭王家。乘旃檀楼阁。处摩耶夫人胎(已上此菩萨下经文)是故得知。菩萨放光。兜率天寿。将终时也。问此之天子。今及前生。总得几益。答此天子益。总即为二。一地狱益。二天上益。此即前生及今生故。就地狱益。亦有二种。一除苦益。灭苦痛故。二根净益。得于清净十眼等故。问十眼耳等。是解行益故。下天子穷第十地。居白净宝网转轮王位。得十眼十耳等清净。此地狱身。是见闻生。如何此中。得十眼等。答地狱之身。蒙其光照。除灭苦痛。非唯除苦。亦灭诸罪。是故随分得清净根。未及十地妙净六根。是故今得不违道理。又地狱既是彼见闻生。苦业至重。恐障后生。故灭苦业。得清净根。直趣解行。受第二生。是其便易。故获净根。至解行生。犹修忏悔。由此修故。得第十地。不同余人。非狱身故。不必藉悔。入十地位。天上益中。亦有二种。一闻法得位益。兜率天子。自得益故。二展转传通益。由自益他成无尽故。初自益中。亦有五种。一得位益。此即广闻普贤法界。广大回向周遍。善根。清净。真实如空。三业悔过之法。圆满十地。穷尽因位。证十真如。入即入海。一乘顿圆。直至此极。速疾备周。其事炳然。二行成益。十力严身。具诸定故。三胜报益。得出界等善三业故。四灭障益。灭一切障。皆清净故。五见佛益。见光明中。无量佛故。兜率天子。一重自益。获得如是法界功德(经文前列余天等益。非今当益故不举之)经犹未见离垢三昧之少分也。问离垢三昧。何位所得。何名离垢及未能耶。答玄十六云。离垢三昧。有二位。一约因终。如第十法云地菩萨所得。离自二障微细垢故。二约果初。如此文。是将现成佛。在此天上。住此三昧。能利众生。令离垢故。此释本经上文。舍那菩萨。住此三昧也。玄又云。谓虽得十地圆满。简不同果故。云犹未能等也(已上)此意佛果所得三昧。对因一分。名为少分。定既通因及果故。集成二云。文超法师曰。由此三昧。有其两重。一因满所得。即天子获者是也。二果满所得。约果满三昧边。是故云未得少分也。
  问因修得者。与果满得者。有何差别耶。
  答因修得者。离微细碍微细着垢。故名离垢。得法正受故。名三昧也。果满得者。离于因垢故。名离垢。所作究竟故。名三昧也。解云。章含二意。现前在前皆通(已上)此释章云离垢三昧前也。此是一乘三重顿圆妙益之中。第一重益。二展转传通益。亦有三种。一是华益。兜率天子。得十地已。毛孔化作花香盖云。供养舍那佛。于中此是华中得益。一一华中。见诸佛故。二是香益。闻香众生广灭惑障。具足种种净香。自在光明善故。三是盖益。见此所供法界。圆融无碍。解盖云之者。顿得二地。满诸功德。其人即得一恒河沙轮王福德。谓白净宝网转轮王等。所殖善根。此是三重顿圆之中。第二顿圆展转益也。玄云。见此法界法门之盖故。得一恒沙轮王善根。皆如白净宝网等。此是世界性中。万子已去轮王。如爱见王等。非是金轮千子王四州等谓一恒河沙个白净宝网轮王善根。暂见此盖。顿得成就(已上)唐经四十八云。若有众生。见其盖者。种清净金网转轮王一恒河沙善根(已上)新经所说。一转轮王无量善根。旧经所说。一恒河沙轮王善根。如是鉾楯。一多相违。大疏大钞。会通分别。文义极广。恐繁不引。此是分别第二重。顿圆所得。功德分量也。此第十地转轮圣王。放种种光。或名曼陀罗自在。遇此光者。皆得十地。此转轮王。亦放光明。名周罗摩尼。遇此光者。皆得十地。十种六根。皆悉清净。清净肉眼。见诸世界。所见世界。胜前所见。余之九眼。所见世界。广大增胜。不可思议。此上二光。并三重中。第三重顿圆妙益也。
  章又善财始从十信下。二善财童子。此约善财。明第二生。善财童子。求善知识。此世一生。速至极位。此即解行之生。界外之身。投贤首位为初。登普贤阶为终。诸位圆融互摄。众行通贯更遍。次第五级。随行布之施设。渐历百城。顺遍成之安列。或入微尘。穷法界。或出毛端。尽虚空。妙理极旨冲源。得体一生证入。不可测量。玄十八云。问此善财。是何位菩萨。答经无正断。位相难明。或有判为地上菩萨。设后发心。即是四种发心后二位也。又是论中三发心内。证发心也。或有说。是实报凡夫。但有信心。能求善友。今更准释。应善趣位中行人。依圆教宗。有其三位。一见闻位。即是善财。次前生身。见闻如此普贤法故。成彼解脱分善根故。如叹德中辨者是。二是解行位。顿修如此五位行法。如善财此生所成至普贤位者是。三证入位。即因位穷终。替同果海。善财来生是也。若尔。善财定是何位。谓是何位。以在信是信位。在住是住位。一身历五位随在。即彼位遍一切故。如普贤位。余义准宗思择(已上)善财次前生身。如叹德中辨者。晋经四十六云。此童子者。已曾供养过去诸佛。深种善根。常乐清净近善知识。身口意净。修菩萨道。求一切智。修诸佛法。心净如虚具菩萨行(已上)此是善财前生。见闻位中行相。深胜殊妙。由彼宿习善根力故。今解行生一世。速满因位广行于五十五善知识所。各得一法。周满五位。是其解行成就位也。
  章三证果海位下。三证入生。亦二。初举弥勒告。二分因果相。今初。此第三生。名证果海。发心已后。乃至因满。要期唯为取此大果。信位终心。作佛得果。圆融相摄。位位成满。所成果海。皆此性证圆满极果。今总成满法界妙果。体穷诸法而寥廓。相舍万象而历尔。业用则即生界于佛身。功能则融尘刹于正觉。三大即入。为法界之雄。十身通摄。为诸法之王。体性冲邃。天超言思。究竟果海。所以成满。相状幽玄。高过行阶。因门妙觉。由此建立。德位深妙。绝离绝离。此乃究竟果海。证入穷极。圆满自在。妙净融通位也。言如弥勒告善财言等者。晋经六十云。尔时。弥勒菩萨。摄威神力。即时弹指。告善男子。汝从定起(已上)我于彼中。寿终下生。成正觉时。汝及文殊师利。俱得见我(已上)弥勒菩萨。是善财童子第五十三知识。入宝楼阁。得补处德。弥勒菩萨。所得法门。皆悉证入。善财童子。往诣一切善知识所。各皆获得彼彼知识所得法门。其事皆尔。弥勒彼时。告善财童子。作此俱得见我之言。
  章当知此约因果前后下。二分因果相。此似会通经文相违。此中意说。第三生者。唯是第二解行生终。万行圆满。即入果海。无别果报感第三生。由此义故。应有难言。若解行终心。证入果海者。唯是二生。不成三生。若尔何故弥勒菩萨告善财言。汝当见我。此意证入应在当来。以自当成。告善财当成果故。故今会云。为分因果二位行相。且言当来。而实解行终心。即入果海。玄二十云。汝及文殊。俱见我者。释有三义。一云。我当来成佛时。亦说此华严。彼时亦有文殊善财所说之法故云也。二云。我成佛时。汝与文殊。俱来助我。宣扬法化。三为表法。谓善财何故。上于佛会。俱求诸善知识。而不求佛者。以善财此生。是修因之身。未成佛果故。不至佛所。非谓不求。但成果隔因故。说当见佛。以是满位故。无仰推等也(已上)大疏十下云。俱见我者。亦有三意。一俱助化故。二善财表行。文殊信智。成正觉时。俱证此故。三者文殊古佛。善财当佛。慈氏现佛。三世圆融。浩然平均。故云俱见(已上)大疏科判此段经文。名结会三圣。以总通会三圣。为过现当佛故。今章圆果。前后解释。即当玄记第三表法。据其实义。善财童子。今生成佛。究竟果满。然寄因果。且言当见。清凉大师。第二解释。全同今章玄第三释。总而言之。三生成佛。报法分齐。学者专所应知之法。义理非率尔。不可不辨定。此即约就彼之果报。及与法门。分别三生。问此之三生。为三皆约隔生果报。为不尔耶。答三生报法。学者异解。是故顺彼举二解释。一云。言三生者。隔生果报。非托法门。初见闻生。未闻一乘。唯是余业所感人身。于此报上。见闻一乘。修习观解。成见闻种。于第二生。由前见闻。感解行报。于此身上。修习一乘从初信位。乃至第十地。或是等觉。未起佛果加行已前。或第十地。未至胜进分位已前。皆名第二解行生报。解行之终。舍彼生报。于第三生。得胜果报。是最后身。即以此身。入果性海。即是第三证入生也。证果海已。真实妙果。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有余依身。因人所了。是故三生皆是隔生。二云。三生之中。解行证入二种分位。要是法门分位之生。问何故尔耶。答见闻生者。必是业系苦缚之身。体是有漏。未出三有。缠在界内。名之实业。所受之报。解行生者。要是离缚界外。无漏坚固之身。已出三有。远舍苦依。其身自在。其报无碍。以法门为体。以定惠为相。虽是分段。皆法门故。纵在恶趣。是留惑故。故解行生。要弃前报。是故初生即果报生。以是三界系缚生故。第二即是法门之生。对彼界内苦缠生故。若直约就界外。当体亦是果报。但用无碍。其第三生。即解行生满位终心。即入果海究竟妙位。即是解行一生之内也。解行身上。无有死生。是解行证入二生。唯是一身相续上成。孔目四云。二者依天子胜身。从三恶道出。生兜率天。现身成佛(已上)文超法师遗忘集云。未入地狱已前。名见闻生。自狱而出。生直天上。空音属耳。随悔宿愆。得离垢三昧。名解行生。不离天处。见佛法身。名证入生。何以故。天子不改故。分段身故。经云少作方便疾得菩提。斯之谓也(已上)既云不离天处等故。解行身成大觉位。孔目生兜率天等文。即就究竟果海为言。问答下云。又孔目云。华严经中。成佛有五中。普庄严童子等二人。现身成佛等。云何知其相。答普庄严童子。即现身中。值佛闻法。得信解自分胜进位诸三昧门等。即得成信满佛等。又兜率天子等。既是现身。得离垢三昧少分。过诸功德等。故知。现身成佛。善财童子。既现身至普贤菩萨知识。而弥勒知识言。当来我成佛时。汝见我。故知。后生中成佛。此等且约文相。据见闻等三位。为三生故。作如是说耳。约实共皆同。但以一身中成佛。言一生者。法性身。无别分段等身。若随缘现成佛。即同三乘教所说也。约一乘教实法。念念每成佛等。如前说也(已上)是故明知。以第三生为当报者。约就文相。寄分因果浅深之异。理实唯是解行身上。证果海法究竟觉位。问解行证入。既是一报。若尔见闻解行。亦可一报。答见闻之生。是烦恼身。要舍此报。受净妙身。虽是分段。即是法门。非彼烦惑所感苦报。解行之生。必成此身。故改见闻生。受解行身。是故定是隔生之报。非一身中有初二生。问若尔何故。问答文云约实共皆同。但以一身中成佛耶。答此明解行证入之上生。唯是一身。非别隔生。是故文相为分因果。据实解行一身之上。即证果海。非谓见闻亦与解行。唯是一生。不隔异熟。故次文云。言一身者。法性身等。即是界外解行身故。明知。非彼见闻生也。三生成佛。义门广博。开门尽旨。不可率周。具如愚草五教贤圣第五十七八九三卷。立十种门。狩文明义。
  章三约行明位下。文中为二。初显示行位。二问答释疑。初中长科为十。一直指体相。问自分胜进。其相云何。答玄记二明自分胜进。总有七重。故彼文云。然此二分。通说有七重。一约一行生熟分。二约二行。如施行已成。后修戒等。三约二利以分。四就行位。以得位为胜进。五约比证以分。六约二位。谓前位已成为自分。趣向后位为胜进。七就因果。因成自分。入果胜进。今此文中。正就末后。兼通可知(已上)彼叹同闻菩萨行相故。正约就第七重义。问章今二分当彼何门。答成佛义云。今此第七当普贤圆因成趣性起妙果。故云疏文言该因及果(已上)义苑五云。自分则据其当位。胜进则趣后高深(已上)此则当彼第六重也。薪四云。自分即约当位。胜进有二。一约趣后位。二约趣佛果(已上)此释即当第六七门。集成三云。自分初如各以功德。胜进如明法。故镇国曰。前明当位所成之德。今解趣后胜进之行。又曰。自分已圆。将得趣十行。说于明门。以为胜进。又自分如十行。胜进如十藏。故镇国曰。前明自分究竟。今辨胜进趣后。同上明法(已上)此亦当玄第六重义。问云何行中。具此二分。答复古中云。行行之中。皆有此二(已上)万行之中。一一皆有此之自分胜进分也。言此门通前诸位等者。薪三云。此有二义。初唯上因圆。谓每得一位自分。即胜进彻于解行诸位也。及以下。二彻入果海。以此为分齐。尔如上云胜进分得一切位及佛地等(已上)言得法分齐处者。复古云。所得三昧也。如善财弥勒所得解脱门名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庄严藏。未得三昧。是善财自分。得三昧已。则是胜进。二位不同(已上)此乃其具二分相也。
  章如普庄严童子等也者。二出其人体。言如普庄严童子等者。薪云。等取兜率天子。善财童子(已上)普庄严童子者。即唐经。名大威光太子者是也。过去有王。名爱见善慧。此普庄严。是彼第二王子。是释迦因位时名也。问此普庄严二分相何。答昔胜妙音世界性。有十须弥山尘数佛。次第出世。其初佛名本胜须弥。其佛寿命五十亿岁。缘尽入灭。次第二佛出。名一切度离痴清净眼王。彼普庄严童子。见此二佛。并闻说法。初佛二益。一见彼佛已。即得三昧。经云。见佛无量自在功德善根。因缘故。即得十种三昧(云云)二彼佛说现三世一切诸佛集会经。童子闻已。得诸三昧。经云。宿世功德因缘故。得一切法具足三昧(云云)次佛二益。一见彼佛已。得诸三昧。谓念佛三昧等。二闻彼佛说一切法界自性离垢庄严经。亦得诸三昧。玄记三云。此中童子得法。是何位者。义准上下经意。有三种成佛。一约位。以六相方便。即十信终心。胜进分后。入十解初位即成佛。以此是三乘终教不退之位故。以一乘六相融摄。即具诸位。至佛果也。是故此中童子。见初佛为信位自分。闻初经为信位胜进。见后佛当解位初自分。闻后经为解初胜进。以摄诸位皆具足故。二约行。总不依位。但自分胜进究竟。即至佛果。三约理。则一切众生。并已成竟。更不新成。以余相皆尽故(已上)性德本满。相皆尽故。述曰。章文所明。正当玄记约行成佛。兼通约位。此约行者。指十信行。此信行满。方有自分。更有胜进。自分门中。乃至十地。通一切位。皆得自分自体法门。胜进分中。乃至十地。亦通诸位。得胜进法。不由阶位故。泯位名单名自分胜进分。若约位言。一一位中。各有自分及胜进分。如言初住自分胜进分者。即约位故。若单约行。泯位名故。
  章其身在于世界性等以上处住者。三明所住处。此自分胜进分菩萨。所居处者。非是一大三千界量分齐处住。天过彼界量分域故。非染上器故。是净土机故。而非世界海之处住。未及其界能住机故。是故唯居世界性处。解行生人。十地离垢定前菩萨。根宜当所住处故。问世界性者。分量云何。
  答世界性者。是旧译言。新译之经。言世界种。性即种义。种是因义。为海成因。积种为海。故成海因。性是积集。积性成海。积刹成性。望前为言。此世界性。即是净土。三千大千世界外故。一乘教中。有三类界。其第二重。名十世界。十中第一。名世界性。万子已上轮王境界。自余九种。皆各万子已上轮王所居之处。
  章当是白净宝网转轮王位者。四明其报位。白净宝网者。其轮宝庄严也。是金轮王。于金体上。更作白净宝等种种庄严。此指爱见善慧王。既有二万五千子故。又居世界性。当是白净宝网转轮王位。是第十地菩萨华报。今普庄严。彼善慧王第二王子。其报胜妙。寔为道器。一乘因极报相如是。
  章得普见肉眼下。五所见分齐。亦二。初明一乘肉眼。虽是肉眼。见诸世界海。出过三乘教中天眼境界分齐。算数譬喻非所比及。二若三乘肉眼下。简三乘肉眼。薪云。大品经云。菩萨行般若时。肉眼得见三千大千国土。智论问云。大千国土百亿须弥山。诸铁围等。事障碍。云何遍见。若能见者。何用天眼。答不以障碍见。若无障碍。得见大千界。如观掌中无异。复次有人言。菩萨天眼有二种。一者从禅定力得。二者先世行业果报得。天眼常在肉眼中。是故大千所有之物。不能为碍。因天眼开障。肉眼得见。问佛为世尊。力皆周遍。何以但见大千国土。答若肉眼能过。何用天眼。以肉眼不能及故。修学天眼。今但义引示。此明佛肉眼尚只见大千内事。今轮王能见十佛刹等。故不同三乘也(已上)苑云。三乘宗中。所论肉眼但见障内色故。故古德云。肉眼碍非通(已上)彼小乘教。及三乘教肉眼分齐。皆明唯见障内色。不见障外色。唯见粗色。不见细色。唯见欲界色。不见色界色。今一乘宗。普见肉眼。不可思议。
  章又彼能于一念中下。六摄生分齐。别教一乘。解行位中。摄生相者。一切化用。皆令众生至第十地离垢定前。兜率天子。三重顿圆。后二重益。即兜率天子。摄生行相。自余胜进分人摄生事义皆尔。不可差别。
  章其福分感一锭光颇璃镜下。七福分行相。第十地菩萨。华报之中。感颇梨镜。光明朗照。遍虚空界。镜体全虚。虽有而无。无而似有。无碍镕摄。影像遍通。无来无去。
  障当知此是前三生中下。八所得生报。上所陈说。住处。报位。所见。摄生。福分等相。即三生中。解行生事。非是果海。果海即是不可说故。故云约因门示。
  章若约信满得位已去下。九所得法门。亦二。初显示分齐。信位满心。既摄诸位。一时成佛。自证成满。故化他行用。无方无尽。二如经能以一手下。引证。言能以一手等者。贤首品中。说信位德。先说自证圆满。后说无方大用。业用总有十大三昧。今且引手出广供三昧。下指余用。言广如等。余所引文易见可知。
  章是故当知下。十简异三乘。言信解阿含门者。是教门施设方便。令物生信解故也。上明二分所有行竟。
  章问前终教中下。二问答释疑。亦七。一简异终教。终圆二教。有十种异。一信满得法故。二诸位皆得故。三常恒示现故。四实行成就故。五该摄六位故。六因时施用。七自在无碍。八穷源尽性。九事事无碍。十极果该因。终教十义。反此可知。
  章问义既不同下。二胜进起用。终教施设住位成佛。为令解了圆教信满成佛。调练终教。圆教所说。易信解故。章问既一位中有一切位下。三说后诸位。此中意说。信位满心。后后诸位。一时同得故。说后后诸位。即是初所得位。言如初后亦尔者。以初例后。如初位时得后诸位。说后诸位。说初中诸位。得后位时。得初诸位。说初诸位。说后中诸位。初后相例。义理不违。
  章问若初即具后下。四得初具后。圆教之宗。得初得后故。得后得初。若不得后。不可得初。若不得初。不可得后。缘起相由。一时现前。彼此相资。无单起。故。是故无有不得后位。亦不得初之者。问得后得初者。非是圆融德。得后法者。必具初故。答今此别教。非如所问。今言得后时。必得初位者。得后位时。初得前位。非用已前所得之法。
  章问若尔云何下。五诸位布融。此问答意。为显行布圆融义门。此二门位。一乘相故。
  章问若是信等初门下。六信满得法。一法圆满诸义成立故。信满时得此圆融。信位初心。行德未立故。信位初不说融摄。
  章问若尔应云住位成佛下。七信满成佛。此问答意。为成今宗信满约行自分胜进。约行成佛。为所宗故。上来七重问答释疑。于约行成佛自分胜进门。成辨义理。显示行佛。于中位佛交络摄入。通融圆备。义门周足。上释行位差别门竟。

延庆四年(辛亥)五月二十日于东大寺戒坛院为实圆禅明房述之
华严宗沙门凝然春秋七十二
文化(辛未)十月二十日以嵯峨大觉寺所藏然师手笔之本校之
比丘典寿春秋五十四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四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