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72卷No.2338

  No. 2338
华严五教章名目卷上

一部章总有十门
  一。建立乘 二。教义摄益
  三。叙古今立教 四。分教开宗
  五。乘教开合 六。教起前后
  七。决择其意 八。施设异相(已上上卷)
  九。义理分齐(中卷) 十。所诠差别(下卷)
  ○一乘义第一
一乘教义开为二门者
  一。别教(别于彼三乘也) 二。同教(同彼三乘等也)
别教中有二门者
  一。性海果分(当是不可说义。即十佛自境界也)
  二。缘起因分(是可说分。即普贤境界也)
普贤门中复作二门者
  一。分相门 二。该摄门
分相门中一乘三乘差别有十说者
  一。权实差别 二。教义差别
  三。所期差别 四。德量差别
  五。寄位差别 六。付属差别
  七。根缘受者差别 八。难信易信差别
  九。约机显理差别 十。本末开合差别
四车者
  一。羊车(声闻乘也) 二。鹿车(缘觉乘也)
  三。牛车(权教菩萨乘也) 四。大白牛车(一乘也)
索有二者
  一。机索(一乘机渐发机宜叩圣义也)
  二。口索(已集灵山三乘三根皆悉启言求法求记故也)
该摄门中有二门者
  一。不异门 二。不一门
不异门亦有二者
  一。三乘即一故 二。一乘即三故
三乘即一故有存坏四句者
  一。由即一故不待坏
  二。由即一故不碍存(由此二义三乘机得有所依也)
  三。由即一故无不坏
  四。由即一故无可存(由此二义三乘机得入一乘也)
一乘即三故有隐显四句者
  翻存坏四句可知之。
同教中分二门者
  一。分诸乘 二。融本末
一乘有七者
  一。法相交参一乘(谓一乘垂于三乘。三参于一)
  二。摄方便一乘(谓三乘等法总为一乘方便故)
  三。所流一乘(谓三乘等法从一乘流故)
  四。殊胜门一乘(谓三乘中大乘同是菩萨所乘故)
  五。教事深细一乘(常在灵山等。即染见净故)
  六。八义意趣一乘
  无性颂云
  为引摄一类 及任持所余
  由不定种姓 诸佛说一乘
  法无我解脱 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乐化 究竟说一乘
  (此依密意佛说一乘也)
  一。为不定性声闻(通因及果说一乘也)
  二。为不定性菩萨(不令入小乘故)
  三。据其法(诸乘皆依真如。以体摄相故)
  四。据无我等(无人我理通法。大小共据此理故)
  五。据一解脱等(大小诸乘共脱烦恼障故)
  六。据性同(声闻身中先修菩萨种性后入声闻。约性二处是通故)
  七。据得二意(此有二意。初二者。一者佛意欲摄一切有情得同自体意乐故。二者欲发声闻平等意乐。我等与佛平等无二。佛为此意与诸声闻等皆授记。据佛等意故。次二者。于一言下有二义。一者声闻摄从自体意乐。二者有实菩萨名同声闻。及菩萨化为声闻。于一授记言下有二义。依一授记意乐故)
  八。据为化意(佛为声闻作声闻佛。所以同彼声闻者。欲令彼修声闻行故现同小佛。欲摄末归本道。我此身即是一乘。据能缘化心故说一乘也)
  七。十义方便一乘
  一。对三宝分别(佛宝是一乘。法僧是三乘)
  二。对四谛分别(灭谛是一乘。三谛是三乘)
  三。对二谛分别(第一义是一乘。世谛是三乘)
  四。对过分别(无恐怖者是一乘。有恐怖者是三乘)
  五。对人及智分别(善男善女成就甚深法智为一乘。善男善女成就随顺法智。并于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世尊。非我境界唯佛所知。是三乘)
  六。对所解了法虚妄契实无分别(知虚妄契无分别是一乘法。随文解义是三乘法)
  七。对一乘小乘分别(可知)
  八。对大乘中乘小乘分别(大乘是一乘。余可知)
  九。对世间出世间出出世间分别(出出世间即一乘。余是三乘)
  十。对譬喻分别(王髻中明珠及大王等即一乘。宝珠系汝衣哀及穷子等是三乘)
二乘有三种者
  一者。一乘三乘为二乘(开一乘为一。合愚法同回心故)
  二者。大乘小乘(合一同开愚法。异回心)
  三者。声闻缘觉(通回心愚法)
三乘亦有三种者
  一者。一乘三乘小乘为三乘(可知)
  二者。大乘中乘小乘(或融一同大。合愚法同小乘。或大乘中自有三乘故)
  三者。小论中声闻法缘觉法佛法也
四乘亦有三种者
  一者。一乘三乘为四乘(开一异三。合二声闻故也)
  二者。一乘三乘小乘及人天为四(可知)
  三者。三乘并人天乘(可知)
五乘亦有三种者
  一者。一乘三乘小乘为五
  二者。三乘人天
  三者。佛二乘天及梵也
无量乘者(谓一切法门也)
  经云。于一世界中闻说一乘音。或二三四五乃至无量乘(文)
融本末二门者
  一。泯权归实门(即一乘也)
  二。揽实成权门(三乘等也)
一乘三乘镕融四句者
  一。唯一乘(谓别教也)
  二。唯三乘(谓三乘不知一故)
  三。亦一亦三(谓同教故)
  四。非一非三(谓如果海)
  ○教义摄益第二
教义分齐中有三义者
  一者。露地牛车自有教义(谓十十无尽主伴具足。此别教)
  二者。临门三车自有教义(谓界内示教得出为义。此三乘教也)
  三者。临门三车为教界外大车为义(此同教一乘如法花等)
三乘中教义三句者
  一者。具教义(约三乘自宗教)
  二者。唯教非义(约同教一乘说)
  三者。俱非教义(约别教一乘故)
一乘三句者
  一者。唯一乘(约自别教故)
  二者。唯义非教(约同教故)
  三者。但非教义(约三乘义隐彼无尽教义故)
摄益有三类者
  一者。唯摄界内机令得出世益以为究竟(约三乘当宗说)
  二者。摄界外机令得出世益方为究竟
  此有二类(一者。先以三乘令得出。后方便得一乘。此一三和合说。属同教摄。二者。先于一乘已成解行。后于出世身上证彼法者。属别教摄也)
  三者。通摄二机令得二益
  此亦有二类(一者。先以三乘引出。后令得一。亦是一三和合。摄二机成二益。属同教一。二者。界内见闻。出世得法。出出世证成。界内通见闻解行。出世唯解行。出出世唯证入。此属别教也)
  ○立教义第三
一。菩提留支一音教者
  一切圣教皆是一音一味一雨等。但以众生根行不同。随根异解故。
二。诞法师立二教者
  一。渐教(谓先习小乘后趣大乘故。或大小俱陈等故。如?槃等)
  二。顿教(谓?往菩萨等或无小故。如花严等)
三。光统律师三教者
  一。渐教(谓为根未熟者。先说无常后说常。先说空后说不空等。渐次故)
  二。顿教(谓为根熟者。常无常空不空等俱说。无渐次故)
  三。圆教(谓为上达分阶佛境者。说无碍解脱究竟果海法门故)
四。大衍法师四教者
  一。因缘宗(谓小乘萨婆多等部)
  二。假名宗(谓成实经部等)
  三。不真宗(谓诸部般若。说即空理故)
  四。真宗(谓?槃花严等。明佛性法界真理故)
五。护身法师五教者
  一。因缘宗
  二。假名宗
  三。不真宗(已上三种同衍师)
  四。真宗(谓?槃等。明佛性真理等)
  五。法界宗(谓华严。明法界自在无碍法门等)
六耆阇法师立六宗教者
  一。因缘宗
  二。假名宗(同衍师)
  三。不真宗(大乘之中说诸法如幻化等故)
  四。真宗(说真空理故)
  五。常宗(说真理恒沙功德常恒等义故)
  六。圆宗(说法界自在无碍缘起等法门故)
七。思禅师智者禅师等四教者
  一。三藏教(谓小乘也)
  二。通教(亦名渐教。诸大乘中说法通益。三乘人及干惠等十地通大小故)
  三。别教(亦名顿教。谓大乘中所明道理不通小故)
  四。圆教(谓法界自在具足一切无尽法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故)
八。敏法师二教者
  一。屈曲教(谓释迦经以遂约机随计破着故。如?槃等)
  二。平道教(谓卢舍那经以遂法性自在说故如华严等)
九。光宅云法师四教者
  一。声闻乘教
  二。缘觉乘教
  三。菩萨乘教(已上临门三车三乘教)
  四。一乘教(大白牛车也)
十。玄奘法师三法轮者
  一。转法轮(即初时转小乘法轮故)
  二。照法轮(谓中时大乘内密意说诸法空等故)
  三。持法轮(谓后时显了说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故)
  ○分教开宗第四
宗家所立五教
  一。小乘教(谓愚法二乘教也)
  二。大乘始教(谓空理有余等故)
  三。终教(谓如来藏常住无上等故)
  四。顿教(谓言说顿绝理性顿解行顿成等故)
  五。圆教(谓别教一乘如华严)
十宗者
  一。我法俱有宗(谓犊子部。立五法藏我法俱有故)
  二。法有我无宗(谓萨婆多部。说五位法立实有故)
  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部。现在无为也。过未无故)
  四。现通假实宗(谓说假部。过未无法也。现中五蕴实。界处假也)
  五。俗妄真实宗(谓说出世部。世俗皆假。出世是实故)
  六。诸法但名宗(谓一说部。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无实体故。已上小乘教也)
  七。一切皆空宗(谓大乘始教。说一切法皆悉真空故。如般若等)
  八。真德不空宗(谓终教。说一切法皆是真如如来藏等故)
  九。相想俱绝宗(谓顿教。绝言之教。显绝言之理等。如净名默然等)
  十。圆明具德宗(谓别教一乘。主伴具足无尽自在所显法门故)
  ○乘教开合第五
五教相摄融通有五义者
  一。总为一教(谓本末镕融唯一大善巧法)
  二。开为二教
  一。本教(谓别教为本故)
  二。末教(谓三乘小乘等彼一乘所流故)
  三。离为三教
  一乘三乘小乘(谓末中开出愚法故)
  四。分为四
  谓小乘渐顿圆(始终二教共在言故合云渐故也)
  五。为五教(如上可知)
一乘随教有五者
  一。别教一乘(如花严)
  二。同教一乘(如法花等)
  三。绝想一乘(如楞伽等)
  四。佛性平等一乘(如终教)
  五。密意一乘(如八意等约始教也)
三乘亦有五者
  一。小乘中三乘(谓始别终同。以俱罗汉故)
  二。始教中三乘(谓始终俱别。以有入寂故)
  三。终教中三乘(谓始终俱同。并成佛故)
  四。顿教中三乘(谓始终俱离。以绝想故)
  五。同教中三乘(谓始终俱同。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等故)
诸教相收有二门者
  一。以本收末门(谓圆教中或唯圆教。余相尽故。或具五教以摄方便故。余四教后后摄前前义。准圆知之)
  二。以末归本门(谓小乘中或一据自宗故。或五于后四教为方便故。余四前前为后后方便之义。准小知之)
  ○教起前后第六
诸教都为二教者
  一。称法本教(谓华严别教一乘为诸教本故)
  二。逐机末教
  此有二义
  一。同时异处说(是同教故。末不离本。依本而成故)
  二。异时异处说(谓三乘小乘等本末相分故。与本非一故)
  ○决择其意第七
诸教前后差别有十意者
  一。此世小乘根性始终定者(如来从初得道至?槃。唯见说小乘故)
  二。此世小乘根不定故堪进大乘初教便定者(初时转小乘。后时见转大乘初教空法转故。如中论初说)
  三。此世小乘及初教根不定故堪入终教便定者(初时见转小。中时转空。后时转不空故。如深密等说)
  四。渐教中根不定故。堪入顿教便定者(初示言说教非究竟。后绝言教为究竟故)
  五。顿悟机熟便定者(谓佛从初乃至?槃。不说一字等故)
  六。此世三乘根性定者(谓佛从初乃至?槃。唯见说三乘法故)
  七。此世三乘根不定故。堪进同教一乘者(则见自所得三乘之法皆依一乘无尽教起等故)
  八。三乘根不定故堪入别教一乘者(即知彼三乘等法本末不异别教一乘等故)
  九。此世具有普贤机者(则见如来从初成道于海印定中说花严。不见三乘等故。此约见闻解行处故也)
  十。一乘别教解行满已证入果海者(则见上诸教并是无尽性海从缘所成。更无异事故。此约一乘八证分齐处说也)
  ○施设异相第八
施设异相有十异者
  一。时异(谓此一乘要在初时第二七日故)
  二。处异(谓此一乘要在花严界内众宝菩提树下等)
  三。主异(谓此一乘要是卢舍那十身佛。及尽三世间说故)
  四。众异(谓此一乘经首唯列普贤等菩萨及佛境界诸神王众等故)
  五。所依异(要如来海印三昧为所依故)
  六。说异(此一方说必以结通十方一切世界皆同此说。具足主伴共成一部等故)
  七。位异(谓信等位中。乃至摄佛果等一位一切住等。上下皆齐故)
  八。行异(随一菩萨即具信等六位。一一位中所有诸行。并一时修信位满心已去所修诸行。无优劣。即一行一切行等。通因陀罗等故)
  九。法门异(略别十种)
  十。事异(舍林等事三一皆别也。可知之)
三佛者
  一。法身佛 二。报身佛
  三。化身佛
十佛者
  一。成正觉佛(无著见故)
  二。愿佛(出生见故)
  三。?槃佛(深入见故)
  四。住持佛(随乐见故)
  五。业报佛(深信见故)
  六。心佛(安住见故)
  七。随乐佛(普受见故)
  八。三昧佛(无量无依见故)
  九。法界佛(普至见故)
  十。本性佛(明了见故)
六通者
  一。神境智通 二。天眼智通
  三。天耳智通 四。他心智通
  五。宿住随念智通 六。漏尽智通
十通者
  一。念宿命方便智通
  二。无碍天耳方便智通
  三。知一切众生不可思议心心数法方便智通
  四。无碍天眼察众生方便智通
  五。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示现众生方便智通
  六。一身示现不可思议世界方便智通
  七。于一念中往诣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方便智通
  八。不可思议庄严具庄严一切世界方便智通
  九。不可说不可说化身示现众生方便智通
  十。不可说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议示现众生方便智通
三明者
  一。宿住智证明 二。死生智证明
  三。漏尽智证明
十明者
  一。善知他心智明
  二。无碍天眼智明
  三。深入过去际劫无碍宿命智明
  四。深入未来际劫无碍智明
  五。无碍清净天耳智明
  六。安住无畏神力智明
  七。分别一切言音智明
  八。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明
  九。一切诸法真实智明
  十。一切诸法灭定智明
八解脱者
  一。内有色外观色 二。内无色外观色
  三。净身证解脱处(上三种背烦恼名解脱)
  四。空处 五。识处
  六。无所有处 七。非想非非想处
  八。想受灭身证住(此一背有缘心名解脱)
十解脱者
  一。烦恼解脱 二。邪见解脱
  三。炽解脱 四。阴界解脱
  五。超出声闻缘觉地解脱
  六。无生法忍解脱
  七。不着一切佛刹一切众生一切诸法解脱
  八。住无量无边诸菩萨住解脱
  九。离一切菩萨行住如来地解脱
  十。于一念中悉能了知一切世诸法解脱
四无畏者
  一。一切智无畏
  二。漏尽无畏
  三。部道无畏
  四。尽苦道无畏
十无畏者(离世间品)
  一。闻持无畏
  二。辨才无畏(上二不畏不能答难)
  三。空无畏(了达二空不畏妄念)
  四。威仪无缺无畏
  五。三业无过无畏(上二不畏外讥)
  六。外护无畏(众魔外道)
  七。正念无畏(不畏妄念)
  八。方便无畏(不畏生死)
  九。一切智心无畏(不畏二乘)
  十。具行无畏(不畏不能化生)
五眼者
  一。肉眼 二。天眼
  三。惠眼 四。法眼
  五。佛眼
十眼者
  一。肉眼(见一切色故)
  二。天眼(见一切众生此死生彼故)
  三。惠眼(见一切众生诸根故)
  四。法眼(见一切法真实相故)
  五。佛眼(见如来十力故)
  六。智眼(分别一切法故)
  七。明眼(见一切佛光明故)
  八。出生死眼(见?槃故)
  九。无碍眼(见一切法无障碍故)
  十。普眼(平等法门见法界故)
三世者
  一。过去(已生法)
  二。现在(正生法)
  三。未来(未生法)
十世者
  一。过去过去 二。过去现在
  三。过去未来(此一具三世俱在过去故)
  四。现在过去 五。现在现在
  六。现在未来(此一具三世俱在现在故)
  七。未来过去 八。未来现在
  九。未来未来(此一具三世俱在未来故)
  十。此九世总为一念。总别合论为十世也
四谛者
  一。苦谛(有漏果也) 二。集谛(有漏因)
  三。灭谛(无漏果) 四。道谛(无漏因)
十谛者
  一。善知世谛(菩萨随众生意令欢喜故)
  二。善知第一义谛(通达一切法一相也)
  三。善知相谛(觉法自相圆明故)
  四。善知差别谛(觉法差别故)
  五。善知说诚谛(觉分别阴界入故)
  六。善知事谛(觉身心苦恼故)
  七。善知生谛(觉诸道生相续故)
  八。善知尽无生智谛(毕竟灭一切热恼故)
  九。善知令入道智谛(起不二行故)
  十。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及善知集如来智谛(正觉一切法相故)
四辨者
  一。法无碍辨(知名字智故)
  二。义无碍辨(知义之智)
  三。辞无碍辨(言普辨略故)
  四。乐说无碍辨(令他乐说故)
十辨者
  一。不虚妄取一切法辨
  二。于一切法无所行辨
  三。于一切法无所著辨
  四。于一切法悉空无辨
  五。于一切法无闇障辨
  六。于一切法佛所持辨
  七。于一切法不由他语辨
  八。于一切法巧方便说句味身辨
  九。于一切法说众生辨
  十。于一切法众生等心观察令欢喜辨
十八不共法者
  一。身无共 二。口无共
  三。念无共 四。无异相
  五。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灭 八。精进无灭
  九。念无灭 十。惠无灭
  十一。解脱无灭 十二。解脱知见无灭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惠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惠行
  十五。一切意业智惠行
  十六。智惠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惠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惠知现在世无碍
  或以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处为十八不共也。
十不共法者
  一。自己行 二。化他行
  三。回向行 四。巧便行
  五。智惠行 六。三业随智行
  七。悲代他共行 八。慈受他苦行
  九。自净净他行 十。位满常修行
  承元四年五月八日于呜泷房一部三帖手自书写毕。兼延。
  实祐之

  华严五教章名目卷中

义理分齐有四门者
  一。三性同异义
  二。六义为因缘起
  三。十玄缘起无碍法
  四。六相圆融义
  ○三性义第一
三性者
  一。遍计所执性(凡夫妄境)
  二。依他起性(因缘生法)
  三。圆成实性(真如)
遍计性二义者
  一。情有义 二。理无义
依他性二义者
  一。似有义 二。无性义
圆成二义者
  一。不变义 二。随缘义
显三性之义有三门者
  一。护分别执(三性共各有四句名遮情四句)
  二。示执之失(有二过)
  三。显示其义
四句者
  一。有 二。无
  三。亦有亦无 四。非有非无
二过者
  一。断过 二。常过
后代二论师者
  一。护法论师(法相有宗)
  二。清辨论师(三论空宗)
阿毗达磨经三种说法者
  一。染污分(遍计性)
  二。清净分(圆成性)
  三。染污清净分(依他性)
  ○种子义第二
种子六义者
  一。空有力不待缘(刹那灭义)
  二。空有力待缘(俱有义)
  三。空无力待缘(待众缘义)
  四。有有力不待缘(决定义)
  五。有有力待缘(引自果义)
  六。有无力待缘(恒随转义)
摄论颂云
  刹那灭俱有 恒随转应知
  决定待众缘 唯能引自果
四缘者
  一。因缘 二。等无间缘
  三。所缘缘 四。增上缘
种子六义就体用各有四句
体四句者
  一。有(谓决定义)
  二。无(谓刹那灭义)
  三。亦有亦无(谓引自果俱有无二故)
  四。非有非无(恒随转待众缘无二故)
用四句者
  一。不自生(恒随转待众缘无二故)
  二。不他生(刹那灭决定无二故)
  三。不共生
  四。非无因生(合六义因义方成故)
  地论云。因不生缘生故。缘不生自因生故。不共生无知有作时不住故。不无因随缘有故(云云)
八不者
  谓生·灭·断·常·去·来·一·异也
六义开合有八门者
  一。约体唯一(因无二体故)
  二。约义分二(无性故缘起故)
  三。约用分三(一有力不待缘。二有力待缘。三无力待缘)
  四。约为六(三句入二门故。如前列)
  五。为九(二义皆各具三义故)
  六。为十二(六义各有二门不相离故)
  七。为十八(六义一一皆具体有无力有无待缘不待缘三义故)
  八。为三十六(六义互具六义故)
  ○十玄义第三
法界缘起略摄为二义者
  一。究竟果证义(即果分十佛自境界也)
  二。随缘约因辨教义(即因分普贤境界也)
缘起门有二义者
  一。不相由义(谓自具德故。如因中不待缘等。是即同体门义)
  二。相由义(如待缘等。是即异体门义)
同体异体圆融各有二义者
  一。相即(谓空有义。自体约此)
  二。相入(谓力无力义。此约力用)
异体门相入二门者
  一。向上数
  有十门(谓一是本数。向一去九故。余九门如是)
  二。向下数
  有十门(谓十是本数。向十来一故。余九门如是)
异体门相即二门者
  一。向上去
  有十门(谓一缘成故。向一数之。余九门如是。准上知之)
  二。向下来
  有十门(谓十缘成故。向十数之。余九门如是。准上知之)
同体相入二门者
  一。一中多 二。多中一
同体相即二门者
  一。一即多 二。多即一(已上唯异体知之)
所依体事十义门者
  一。教义(谓一三等教义)二。理事(可知)
  三。解行 四。因果
  五。人法 六。分齐境位
  七。师弟法智 八。主伴依正
  九。随生根欲示现 十。逆顺体用自在
十玄门者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谓教义等十义同时相应成一缘起。无前后等别故)
  二。一多相容不同门(谓一门中具摄前理事等一切法门故)
  三。诸法相即自在门(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融自在无碍故)
  四。因陀罗微细境界门(谓体相自在。隐昧互现。重重无尽故)
  五。微细相容安立门(谓始终同时前后逆顺等诸门。于一念中烦然同时齐头显现故)
  六。秘密隐显俱成门(谓隐覆显了俱时成就故)
  七。诸藏纯杂具德门(谓或纯或杂俱时成就故)
  八。十世隔法异成门(谓遍十世中同时别异具足显现。以时与法不相离故)
  九。唯心回转善成门(谓如来藏清净心转也。但性起具德故异三乘耳)
  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谓托别事显别法故)
  ○六相义第四
六相者
  一。总相(一含多德故)
  二。别相(以德非一故。别依上总满彼总故)
  三。同相(文义不相违同成一总故)
  四。异相(文义相望各各异故)
  五。成相(由此诸义缘起成故)
  六。坏相(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
六相颂云
  一即具多名总相 多即非一是别相
  多类自同成于总 各体别异显于同
  一多缘起理妙成 坏住自法常不作
  唯智境界非事识 以此方便会一乘

  正应五年四月六日于菩提院南房写之
  宣遍

  华严五教章名目卷下
  ○心识章第一
  诸教所诠差别十门者
  一。所依心识 二。种性差别
  三。行位分齐 四。修行时分
  五。所依之身 六。断惑分齐
  七。二乘回心 八。佛果义相
  九。摄化境界 十。佛身开合
六识者
  一。眼识 二。耳识 三。鼻识
  四。舌识 五。身识 六。意识
增一经四种阿赖耶者
  一。爱阿赖耶 二。乐阿赖耶
  三。欣阿赖耶 四。喜阿赖耶
八识者
  六识如前列 七。末那识 八。阿赖耶识
真如有二义者
  一。法相差别门(始教但说一分凝然义)
  二。体相镕融门(终教说生灭不二义)
维摩经所说三十二菩萨不二法门者
  一。法自在菩萨说生灭不二
  二。德守菩萨说我我所不二
  三。不眴菩萨说受不受不二
  四。德顶菩萨说垢净不二
  五。善宿菩萨说是动是念不二
  六。善眼菩萨说一相无相不二
  七。妙臂菩萨说菩萨心声闻不二
  八。弗沙菩萨说善不善不二
  九。师子菩萨说罪福不二
  十。师子意菩萨说有漏无漏不二
  十一。净解菩萨说有为无为不二
  十二。那罗延菩萨说世间出世间不二
  十三。善意菩萨说生死?槃不二
  十四。现见菩萨说尽不尽不二
  十五。普守菩萨说我无我不二
  十六。电天菩萨说明无明不二
  十七。喜见菩萨说色空不二
  十八。明相菩萨说四种异空种异不二(四种性也)
  十九。妙意菩萨说眼色不二
  二十。无尽意菩萨说布施回向一切智不二
  二十一。深惠菩萨说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不二
  二十二。寂根菩萨说佛法众不二
  二十三。心无碍菩萨说身身灭不二
  二十四。上善菩萨说身口意不二
  二十五。福田菩萨说福行罪行不动行不二
  二十六。华严菩萨说从我起二不二(识所识也)
  二十七。德藏菩萨说有所得相不二(取舍也)
  二十八。月上菩萨说闇明不二
  二十九。宝印手菩萨说乐?槃不乐世间不二
  三十。珠顶王菩萨说正道邪道不二
  三十一。乐实菩萨说实不实不二
  三十二。文珠师利说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不二
  已上终教染净镕融无二义也。
  三十二。维摩诘菩萨默然无言不二(是顿教也)
离世间品十心者(四十一经)
  一。大地等心(持一切众生诸善根故)
  二。大海等心(受持无量无边诸佛智慧大法海故)
  三。须弥山王等心(令一切众生安住无上善根故)
  四。摩尼宝心(远离烦恼净?心故)
  五。金刚心(决定了知一切法故)
  六。坚固金刚围山心(一切诸魔外道不能坏故)
  七。莲花等心(一切佛法不能染故)
  八。忧昙钵花等心(于一切劫难值遇故)
  九。净日等心(除灭一切众生愚痴曀障闇故)
  十。虚空等心(一切众生无能量故)
第九地十心者
  华严经第二十八云。知众生诸心差别相。庄饰世心相。速转心相。坏不坏心相。无形心相。无边自在心相。清净差别心相。垢无垢心相。缚解心相。谄曲质?心相。随道心相。皆如实知。
性起品所说性起心十德者(第四性起意业就智叹意业也)
  一。平等无依智 二。性无增减智
  三。益生无念智 四。用兴体密智
  五。灭惑成德智 六。依持无碍智
  七。种性深广智 八。知无不尽智
  九。巧便留惑智 十。性通平等智
缘起一心具五义门者
  一。摄义从名门(小乘)
  二。摄理从事门(始教)
  三。事理无碍门(终教)
  四。事尽理显门(顿教)
  五。性海具德门(圆教)
一心约机得法分齐者
  一。得名不得义(小乘)
  二。得名得一分义(始教)
  三。得名得具分义(终教)
  四。得义不存名(顿教)
  五。名义俱无尽(圆教)
  ○种性义第二
小乘六种性者
  一。退法(过缘退可得故)
  二。思法(恐退失恒思惟所得故)
  三。护法(恐退失常防护所得故)
  四。安住法(无胜退缘不退无胜加行不增进故)
  五。堪达(其性堪能必达不动故)
  六。不动法(不烦恼之所退动故)
不动性有三品者
  一。上者佛种性
  二。中者独觉性
  三。下者声闻性(如舍利弗等)
五种性者
  一。声闻性
  二。独觉性
  三。菩萨性(已上定性)
  四。不定性(三乘性不定故)
  五。无种性(无出世功德因故)
二种种性者
  一。本性住种性(或约本有性。?伽说或久习积成为性种。本业等说)
  二。习所成种性(或久习为习种。?伽说或初习为习种。本业等说)
内六处者
  一。眼处 二。耳处 三。鼻处
  四。舌处 五。身处 六。意处
仁王·本业六种性者
  一。习种性 二。性种性 三。道种性
  四。圣种性 五。等觉性 六。妙觉性
六度者(六波罗密也)
  一。檀 二。戒 三。忍辱
  四。精进 五。禅定 六。般若
?槃经三种人者(三种病行之喻)
  一。谤大乘五逆罪阐提人(谓不简医王遇不遇必死不疑遇善友闻法不闻法。俱不发无上菩提心故)
  二。声闻缘觉人(谓遇佛菩萨医王闻法发无上菩提心。不闻不发心故)
  三。有一种人(谓大?槃经修行人也。遇佛菩萨医王或不遇。或闻法或不闻法。自然得成无上菩提故)
一代教有二类者
  一。了教(谓实教) 二。不了教(谓小乘并大乘权教)
二利者
  一。自利 二。利他
梨耶识二义者
  一。大觉 二。本不觉
一乘种性有二说者
  一。约同教门(谓摄前诸教种性具足主伴成宗摄方便故)
  二。约别教门(谓种性甚深尽三世间收理事等诸义门故)
六决定者
  一。观相善决定(谓彼正智照理名观契同一味名相)
  二。真实善决定(即实智离倒惑之过证理不虚故)
  三。胜善决定(谓过劣故具胜德故)
  四。因善决定(谓能感果故)
  五。大善决定(普被群生无限局故)
  六。不怯弱善决定(谓因八果德情无法惧故)
种性缘起具五义门者
  一。随执非有门者(小乘)
  二。随事亏盈门(始教)
  三。从理遍情门(终教)
  四。绝相离言门(顿教)
  五。性备众德门(圆教)
种性约机得种分齐
  一。唯除一人一切皆无(小乘)
  二。一切皆有(终教)
  三。亦有亦无(始教。说有一分无性故)
  四。非有非无(顿教。以离相故)
  五。或具前四(一乘摄方便故)
  六。即因具果通三世间(圆教)
  ○行位章第三
小乘四位者
  一。方便道(七方便也。谓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暖·顶·忍·世第一。云七方便也)
  二。见道(苦忍等十五心也)
  三。修道(从第十六道类智至金刚喻定)
  四。究竟道(可知)
小乘十二住者
  一。声闻自种姓住
  二。入正未越次取证住
  三。越次取证住
  四。得不坏净□圣戒转上漏尽住
  五。依增上意戒增上意学出生住
  六。增上惠住
  七。谛相应惠学住
  八。缘起相应惠学住
  九。观密生无相三昧住
  十。究竟无相住
  十一。解脱学处住
  十二。一切种阿罗汉住
三界者
  一。欲界 二。色界 三。无色界
九地者
  一。欲界五趣地 二。离生喜乐地
  三。定生喜乐地 四。离喜妙乐地
  五。舍念清净地 六。空无边处地
  七。识无边处地 八。无所有处地
  九。非想非非想处地
  十一地者
  谓九地如前。加未至·中间也(如常)或九地如前。加未至定地并灭受想地也(复古记)
始教门中有二种教者
  一。回心教 二。?进教(可知)
始教五位者
  一。资粮位(三贤) 二。加行位(四善根)
  三。见道 四。修道 五。究竟道
干惠等十地者
  一。干惠地 二。性地
  三。八人地 四。见地
  五。薄地 六。离欲地
  七。已辨地 八。辟支佛地
  九。菩萨地 十。佛地
菩萨十地者
  一。欢喜地 二。离垢地
  三。发光地 四。焰惠地
  五。难胜地 六。现前地
  七。远行地 八。不动地
  九。善惠地 十。法云地
大乘十二住者
  一。种性住 二。解行住
  三。净心住 四。增上戒住
  五。增上意住 六。增上惠住
  七。谛相应惠住
  八。缘起相应惠地
  九。有行有开发无相地
  十。无行无开发无相地
  十一。无碍惠地
  十二。最上菩萨地
  于最后立最极如来住为十三住也。
  略颂云
  种性胜解行 极花增上戒
  增上心三惠 无相有功用
  无相无功用 及以无碍惠
  最上菩萨住 最极如来住
须陀洹道前四位者
  一。暖 二。顶 三。忍 四。世第一
菩萨道前四位者
  一。十信 二。十位 三。十行 四。十回向
十信者
  一。信心 二。精进心
  三。念心 四。定心
  五。惠心 六。戒心
  七。回向心 八。护法心
  九。舍心 十。愿心
十住者
  一。发心住 二。治地住
  三。修行住 四。生贵住
  五。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
  七。不退住 八。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
十行者
  一。欢喜行 二。饶益行
  三。无恚恨行 四。无尽行
  五。离痴乱行 六。善现行
  七。无著行 八。尊重行
  九。善法行 十。真实行
十回向者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二。不坏回向
  三。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处回向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八。如相回向
  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十。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者 如前列
  章云。为似回心教故。以信等四位为资粮位。十地向后别立四善根为加行位。见等同前。
?伽三种成就者
  一。胜解行地(名下品成就。于往恶趣尽第一无数劫)
  二。净胜意乐地(名中品成就。初地已上尽第二无数劫)
  三。堕决定究竟地(名上品成就。八地已上尽第三无数劫)
三乘不退位者(依佛性论)
  一。声闻苦忍 二。缘觉世第一
  三。菩萨十回向
  若依?伽。菩萨地前总说为退。以其犹堕诸恶趣故。
十善者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恶口 六。不两舌
  七。不绮语 八。无贪
  九。无嗔 十。无痴
八相成道者
  一。下生 二。入胎
  三。住胎 四。出胎
  五。出家 六。成道
  七。转法轮 八。入?槃
约报三生者
  一。见闻位 二。解行位
  三。证果海位
约行之位有二分者
  一。自分 二。胜进
  ○时分义第四
  小乘三生得果者
  一。初生顺解脱分
  二。第二生顺决择分
  三。第三生入圣得果
小乘三僧祇者
  章云。此中劫数。取水火等一劫为一数。十个合一为第二数。如是展转至第六十。为一阿僧祇。依此以数三僧祇也。
小乘佛有二身者
  一。法身(戒等五分) 二。生身(王宫诞生)
五分法身者
  一。戒 二。定 三。惠
  四。解脱 五。解脱知见
修法身有四时者
  一。三祇劫修有漏四波罗密时
  二。于百劫修相好业时
  三。出家苦行修禅定时
  四。菩提树下成正觉时
始教三僧祇者
  谓此取水火等大劫。数至百千劫。数此后至百千。为一俱梨。名第一数。数此俱梨。复至俱梨。为第二数。如是次第至第一百。名一僧祇。此即十大数中第一数也。依此数满三僧祇也。
三祇满等所逢佛者
  谓依优婆塞戒经。第一僧祇满逢宝顶佛。第二僧祇满逢燃灯佛等。三僧祇满逢迦叶佛。最初逢释迦佛发阿耨菩提心。
终教立二种僧祇者
  一。定三僧祇(约一方化仪)
  二。不定三僧祇(通余种类等)
  ○所依身章第五
二种生死者
  一。分段生死 二。变易生死
佛度五人者(鹿苑五比丘也)
  一。?邻比丘 二。頞鞞比丘
  三。摩诃男比丘 四。十力迦叶比丘
  五。?利比丘
?槃经四依者(经第六说人四依)
  一。须陀洹人 二。斯陀含人
  三。阿那含人 四。阿罗汉人
十二因缘者
  一。无明 二。行 三。识 四。名色
  五。六处 六。触 七。受 八。爱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初地八过者
  一。入位过(初成出世间心故)
  二。家过(得佛所证法界之分故)
  三。种性过(以大行成立堪绍佛种故)
  四。道过(以非有漏道故)
  五。法体过(正以大悲为体。于作他事即是己事为自身体故)
  六。住处过(巧离二边住无住处故)
  七。生业过(以顺空圣智等入三世真如法中故)
  八。异定过(因果共异定故)
仁王经习种性有十心者
  一。信心 二。精进心 三。念心
  四。惠心 五。定心 六。施心
  七。戒心 八。护心 九。愿心
  十。回向心
八地已上菩萨有二类者
  一。悲增上 二。智增上
  ○断惑义第六
二障者
  一。烦恼障 二。所知障
又有二类者
  一。分别起 二。俱生
十烦恼者
  一。贪 二。嗔 三。无明 四。慢
  五。疑 六。身见 七。边见 八。邪见
  九。见见 十。戒禁取
邪师等三固者
  一。邪师 二。邪教 三。邪思惟
一百二十八烦恼者
  其分别起者。欲界四谛各有十种。即为四十。上二界除嗔谛别有九。即有七十二。并欲界合有一百一十二。其俱生者。欲界具六。上二界除嗔各唯五。故合有十六。通前分别。总有一百二十八也。
断分别惑有三人者
  一。俱缚 二。倍离欲 三。已离欲
断俱生有二人者
  一。渐出离 二。顿出离
九品者
  于三品各分三品故。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
声闻四果者
  一。预流果 二。一来果
  三。不还果 四。阿罗汉果
末那俱生四惑者
  一。我痴 二。我见
  三。我慢 四。我爱
四无量者
  一。慈 二。悲 三。喜 四。舍
合三贤十地为二位者
  一。比位(三贤) 二。证位(十地)
二执者
  一。人执 二。法执
皮等三惑者
  一。皮 二。肉 三。心
金光明经三道者
  一。伏道(地前) 二。法断道(地上)
  三。胜拔道(金刚位)
三心者
  一。起事心(第六识) 二。依根本心(末那)
  三。根本心(赖那)
三身
  一。化身 二。应身 三。法身(金光明经)
三相者
  一。思惟分别相 二。依他起相
  三。成就相
四障者(翻四障成信三贤四位也)
  一。阐提不信障 二。外道我执障
  三。声闻畏苦障 四。独觉舍大悲障
四行者
  一。信乐大乘行 二。般若行
  三。破虚空三昧行 四。大悲行
四德因者
  一。净德因 二。我德因
  三。乐德因 四。常德因
地前菩萨四报者
  一。铁轮王报(信位菩萨)
  二。铜轮王报(十解)
  三。银轮王报(十行)
  四。金轮王报(十回向)
佛等四义者
  一。信乐大乘种子为因(如父)
  二。般若为缘(如母)
  三。破虚空(如胎藏)
  四。大悲(如乳母)
大乘四定者
  一。大乘光明三昧
  二。集福德王三昧
  三。贤护三昧 四。首楞严三昧
四种生死者
  一。因缘生死 二。方便生死
  三。有有生死 四。无有生死
我有二种者
  一。即蕴我 二。离蕴我
十六心者
  一。苦法智忍 二。苦法智
  三。苦类智忍 四。苦类智
  五。集法智忍 六。集法智
  七。集类智忍 八。集类智
  九。灭法智忍 十。灭法智
  十一。灭类智忍 十二。灭类智
  十三。道法智忍 十四。道法智
  十五。道类智忍 十六。道类智
十一无明者(亦名粗重障)
  一。异生障性 二。邪行障
  三。闇钝障 四。现行烦恼障
  五。下乘般?槃障 六。粗相现行障
  七。细相现行障 八。无相加行障
  九。利他不欲行障 十。未得自在障
  十一。如来地第一障
二十二愚者
  一。执着我法愚
  二。恶趣杂业染愚
  三。微细误犯愚
  四。种种业趣愚
  五。贪欲愚
  六。圆满闻持陀罗尼愚
  七。等至爱愚
  八。法爱愚
  九。纯作意背生死愚
  十。纯作意向?槃愚
  十一。现观察行流转愚
  十二。相多现行愚
  十三。细相现行愚
  十四。纯作意求无相愚
  十五。于无相作加行愚
  十六。于相自在愚
  十七。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味后后惠辨陀罗尼自在)惠愚
  十八。辨才自在愚
  十九。火神通愚
  二十。悟入微细秘密愚
  二十一。于一切所知境微细着愚
  二十二。极微细碍愚
圆教断惑分齐有四种者
  一。约证(十地中断)
  二。约位(十住已去断)
  三。约行(十信修心断)
  四。约实(谓无可断本来清净故)
  ○回心义第七
二乘回心有六种说者
  一。一切二乘总无回心(小乘)
  二。一切皆回(终教)
  三。亦回亦不回(始教)
  四。非回非不回(顿教)
  五。合具前四(一乘摄方便故)
  六。俱绝前五(一乘别教说)
入无余后心想还生四因者
  一。根本无明未断
  二。如来藏未证
  三。所得?槃非究竟
  四。化城同喻应有共故
?槃经回心迳劫五位者
  一。八万劫(预流) 二。六万劫(一来)
  三。四万劫(不还) 四。二万劫(罗汉)
  五。一万劫(独觉)
十眼十耳者(如上卷列)
  ○佛果义第八
三种常者(始教)
  一。自性常 二。无间常 三。相续常
本觉随染二种相者(起信论)
  一。智净相 二。不思议业相
佛果德有二义者(终教)
  一。缘起现前义(三无数劫功不虚故)
  二。无自性义(离真如无自体故)
佛果常等义有三说者(圆教)
  一。约用(通三世间) 二。约德
  三。约体(遍体用融摄无碍故)
佛德有四义者
  一。修生 二。本有
  三。本有修生 四。修生本有
三十二相者
  一。端正殊持
  二。圆光一寻
  三。足下平满
  四。轮相备足
  五。足趺隆起
  六。手足指间皆有细缦
  七。足跟齐正
  八。手足柔软
  九。伊尼耶鹿王腨
  十。七处圆满
  十一。阴藏隐密
  十二。其身上分如师子王
  十三。两肩平满
  十四。双臂佣长
  十五。身相端?
  十六。颈文三道
  十七。颊如师子
  十八。具四十齿
  十九。悉皆齐密
  二十。四牙鲜白
  二十一。其舌长广
  二十二。出梵音声
  二十三。眼目绀青
  二十四。睫如牛王
  二十五。眉间毫相
  二十六。顶上肉髻
  二十七。皮肤细软
  二十八。真金色
  二十九。身毛上靡
  三十。发帝青色
  三十一。其身洪满
  三十二。如尼?陀树
  八十种好者
  如别列之
  相好出因有二义者
  一。方便(为引二乘故)
  二。实报(乘在他身中故)
  ○摄化分齐章第九
三乘中有四土者
  一。法性土 二。自受用土
  三。随他受用实报土 四。化身土
智论五重化境者(终教)
  一。一三千世界
  二。一世界性(积三千界至恒沙)
  三。世界海(积世界性至恒沙)
  四。世界种(积世界海至恒沙)
  五。积世界种至无量十方恒沙。为一佛所化分齐也
报身二十一种功德者
  如别列之
十佛境界所依有二者
  一。国土海(当不可说)
  二。世界海(有三类世界)
三类世界者
  一。莲华藏世界海(十佛境界)
  二。十重世界海(万千已上轮王境界)
  三。无量杂类世界
十重世界者
  一。世界性 二。世界海
  三。世界轮 四。世界圆满
  五。世界分别 六。世界旋
  七。世界轮 八。世界莲花
  九。世界须弥 十。世界相
  ○佛身开合第十
佛地论五种法摄三身者
  谓清净法界摄法身。四智摄余身也。
三身者
  一。法身 二。报身 三。化身
小乘二身者
  一。生身 二。化身
又有二身者(佛地论)
  一。生身(合他受用菩萨化身) 二。法身(合自受用身)
又有二身者(本业经)
  一。自性法身 二。应化法身
有四佛者
  一。法身 二。自受用身
  三。他受用身 四。化身
又有四佛者(梁论)
  一。自性身 二。法身
  三。报身 四。化身
又有四佛者(楞伽)
  一。应化佛 二。功德佛
  三。智慧佛 四。如如佛
十佛者
  一。无著佛等(如上卷列)
  五教章名目(终)

  正应五年六月十二日于菩提院南房写之
  宣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