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华严五教章中卷指事(本)

  日本国东大寺沙门寿灵述

  言义理分齐第九有四门者。上将开释迦佛海印三昧一乘教义。略作十门。中八门者。上卷说讫。今此中卷。释其第九门。故云第九。前第八门。已虽明异三乘别有一乘。未明其别教之义理分齐。是故第九此门来也。
  言三性同异义一乃至六相圆融义四者。一乘义理虽无尽。而不过此四。然一切义理。皆以三性为根本故。是故初有三性同异门。既虽知三性同异缘起。而未知彼缘起者无因缘起有因缘起。今简外道自然生等妄执诸法。欲明佛道因缘生之甚深缘起。是故次有缘起因门六义门。已虽明因果缘起义理。而未知其缘起为一相缘起为无尽缘起。今简三乘一相缘起。将明一乘无尽缘起。是故第三十玄缘起无碍门来。既知一乘缘起无尽。未知此之无尽缘起依何教说。今将明依六相方便教门说此无尽缘起。是故第四有六相圆融门。
  言真中二者一不变义等者。真如体性。不生不灭。本来清净。自性不动。名为不变。虽自性不动。而能随染净缘。举体动而成染净诸法。名为随缘。此随缘义。于三乘权教中。未所说也。
  言一似有义等者。缘生诸法。似有显现。是故名为似有。由缘生故。依缘求体。都无所有。是故名为无性。问。三乘教中说生无自性性。与此三无性。云何别耶。答。彼由依他起上无遍计所执自然生性。说生无自性性。而未说依他体都无所有故。是故不同彼也。
  言由真不变至众生故也者。若准经疏。不异门中。自有四门。一以巾上成兔义(真如随缘义)及兔上相差别义(依他似有此且一义)合为一际。故名不异。此是以本随末就末明不异。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为众生等(此第二不异门也)二以巾上住自位义(真如不变义)与兔上体空义(依他无性义)合为一际。名为不异。此是以末归本就本明不异。经云。一切众生即如也。不复更灭等(即此第一不异门也)三以摄末所归之本与摄本所从之末。此二双融无碍不异。此是本末平等。名为不异。以前二经文不相离故(即此不异门也)问。何以故疏说不异门。此云不一门。答。有二义门。一本末差别门。二本末平等门。疏约本末平等门。名为不异。此约本末差别门。名为不一。所望异故不相违。四以所摄归本之末。亦与所摄随末之本此二相夺故名不异。此是本末双泯。明不异。以真妄平等共不可得(此不异门此记不说)际(子例反。广雅际合。尔雅际接也)经云。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肇云。本性常灭。今复何灭也。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众生故者。不增不减经云。舍利弗。即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
  言即由此三义至不一门也者。上明同义。此明异义。若依经疏。此不一门。以为不异。所以如上。尔乃此记与疏合有六不一门。初即此文。二以巾住自位义(真如不变义)与兔上相差别义(依他似有义)此二本末相违相背。故名非一。楞伽云。如来藏。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者。不生不灭此之谓也。三巾上成兔义(真如随缘义)与兔上体空义(无性义)此二本末相反相害。故名非一。胜鬘经云。七识不流转。不受苦药。非涅槃因。唯如来藏。受苦乐等。四以初相背与次相害此二义别。故名非一。谓相背则各相背舍相去悬远。相害则相与敌对亲相食害。是故近远非一。以前经文不相杂故。五以极相害。俱泯而不泯。由极相遁。俱存而不存。不存不泯义。为非一。此是成坏非一。以七识即空。而是有故。真如即隐。而是显故。六上五非一与四非异而亦非一。以义不杂故。真如二义与依他二。相对既尔。三性各二互相对准之可知。
  言是故真该妄末等者。此总结上二门。
  言真中随缘当知等者。若准上者。问。真中随缘。岂同所执是情有耶。答。由二义故。故无异也。一以彼所执执随缘为实故。无异法。二以无所执无随缘故。问。何真如随缘。与依他似有。相对不问耶。答。真如随缘。即依他似有故。共缘生义故不问也。
  言何者无异者。此重问也。
  言且如圆成至成染净者。下答有三。谓法喻合。此即法也。
  言犹如明镜至镜之明净者。第二明喻。
  言当知真如至岂相违也者。第三明合。于中有三。初明由随缘义。现现不变义。后非直下明由不变。成随缘义。合喻可知。是故以下。第三总结。
  言第一护分别执第二示执之失者。此二之内。显迷情四句。四句皆失也。
  言显示其义者。此一之门。显悟情四句。四句皆得也。
  言余二句可知者。准前四句中。后二句可知。谓问。亦有亦无耶。答。不也。无二性故。问。非有非无耶。答。不也。具德故。
  言离所谓故者。离情所谓定执有故。
  言下三句例然者。问。无耶。答。不也。离所谓故。问。亦有亦无耶。答。不也。离所谓故。问。非有非无耶。答。不也。离所谓故(准初句可知)。
  言戏论故者。以其执者。于有无中。所计不成故。退即以情谓非有非无。为道理故。名戏论也。
  言有多义门故者依他起中。有五蕴门。十二处门。十八界门。四智心品等。多义门故。云非无也。
  言约观遣故者。依生无性观。而遣自然生性故。是故唯识论云。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诧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此约权教。若约实教。观缘生无性。故遣依他体。亦无所有。是故苑云。问。大般若等亦说色空相即之义。此则正当理事无碍。何故别在一分满教。答。此色义两宗异释。一分满云。依所执性故说为空。具分满云。依他无性故说为空。又权实义云。无生观。权实不同义。初中依成唯识论第九云。即依此三性乃至云。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长行释云何依此而立彼三。谓依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诧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后实教中。依维摩经弟子品云。唯大迦叶乃至云。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又迦旃延中云。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华严经贤首品云。于眼根中入正受。于色法中三昧起观眼。无生无自性。说空寂灭无所有。评曰。前论为破外道无因缘生。皆自然有。此宗无彼自然生故。故说无生。此即无他受称。后经为破小乘法执有实因缘。即此因缘从本不生故说无生。
  言异圆成故又约遍计分故者。依他性由具两分故。由分别性故。异圆成故。遍计分故。故非有也。又由真实性故。异遍计故。以圆成分故。故非无也。是故论云。说法有三种。一染污分。二清净分。三染污清净分。依何义说此三分。于依他性中。分别性为染污分。真实性为清净分。依他性为染污清净分。依此义故说三分。释曰。阿毗达摩修多罗中说分别性。故以烦恼为性。真实性以清净品为性。依他性由具两分。以二性为性。说法有三种。一烦恼为分。二清净为分。三二法为分。依此义故作是说。有云。异圆成故者。依他无性义。异圆成随缘义故。故非有也。又约遍计分故者。依他无性义。约遍计理无分故。故非有也。以圆成分故者。依他似有义。是圆成随缘分故。故非无也。此解不安。若三性各二义互异故。作四句。何唯依他性中。作四句也。余二性中不作四句。以余二性各二义故。依此明知。彼义非也(又有多难且举显耳)。
  言答不也无道理故余句准之者。准上二句。下二句亦同。可答云以无道理故。谓遍计理无故离四句也。
  言又问有耶不也执有故等者。明由遍计情有义故。离四句也。言无相观境故者。成唯识论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乃至长行释云。谓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此约权教。明观三种境。成三种行也。若依实教中。但观依他无生。无生即圆成实性。亦即是其二无我性。三性一观。不待历修也。具如权实义说。噎(于计反)。
  言经中不染而染者。胜鬘经云。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非如所引文但得意引耳)问。如何定知是文。答。探玄记云。胜鬘经云。自性清净心。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染而不染。亦难可了知(由是明知定是文也。除是文更无文故。有人引余文。恐不尔也)又起信记云。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
  言经云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者。是四卷楞伽第四卷文。经云。如来藏常。故作持。能令转识知苦乐。与七识生死因俱。若生若灭。元晓云。犹海水之动。说名为波。波无自体故。无波之动。水有体故。有水之动。如来藏与七识。亦如是。
  言论云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成染心等者。起信论云。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法等。或本作经非也。下卷引此二文。云楞伽云又起信论云。由此明知非也。
  言以此教理者。经名为教。论以为理(由此故知论字可好)。
  言经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者。维摩经弟子品云。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远法师云。离相穷极。名为毕竟。理寂无为。名不生灭。此不生灭。是其无常之实性。故无常义。上宫说。三聚法。即体自空。无生灭。是无常义。
  经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故者。大品经文也。
  言又云众生即涅槃不更灭故等者。是维摩经菩萨品文。
  言论云智障极盲闇谓真俗别执者。是梁论第一卷初颂文也。疏云。初句中。言智障者。无明住地。能碍真解。名为智障。言极盲闇者。障中穷细。名之为极。无其惠目。称之为盲。迷覆真如。故名为闇。言真俗别执者。理绝情亡。名之为真。事为情知。目之为俗。真俗体同。事似波水。惑情之家。迷彼真如不二之理。计其真俗。有其异体。名为别执。
  言无缘生因者。缘生即因。非缘生之因。谓由缘生似有。成无性义。故若无缘生似有。由何得成无性空义。是故缘生似有。为无性空之因。
  言真如是有义至余如上说者。指上第一护执门中。五重四句。若准彼四句。即亦可说言。真如是有义。以不变故。随缘故。何以故。由随缘故。不变常住也。圣智行处故。
  言又真如是空义至余亦如上者。如上如前。若准上亦可言真如是空义。由不变故。何以故。由不变故。随缘不现也。离所谓故。何以故。离情所谓有故。真如名为空义。
  言以具德故者。以真如具过恒河沙性德故。广如起信论。无差别论等说。
  言违顺自在故者。以违染顺染。皆得自在故。案云。违染不隐故。故亦为有义。顺染。而隐故。故亦为无义。
  言余翻说准上知之者。若准上亦可言真如是非有非无义。以离所谓故。何以故。以离情谓有故。故非有也。由离情谓无故。亦非无也(余准知之)。
  言如摄论婆罗门问经言等者。梁论第六卷云。论曰。婆罗门问经中言。世尊依何义。说如此言。如来不见生死。不见涅槃。于依他性中。依分别性。及依真实性。生死为涅槃。依无差别义。何以故。此依他性。由分别一分。成生死。由真实一分。成涅槃。释曰。依他性非生死。由此性因真实性。成涅槃。此性非涅槃。何以故。此由分别一分。即是生死故。是故不可定一分。若见一分。余分性不异。是故不见生死。亦不见涅槃。由此意故。如来答婆罗门如此。论曰。阿毗达摩修多罗中。佛世尊说法有三种。一染污分。二清净分。三染污清净分。依何义。说此三分。于依他性中。分别性为染污分。真实性为清净分。依他性为染污清净分。依如此义故说三分。释曰。阿毗达摩修多罗中说。分别性。以烦恼为性。真实性。以清净品为性。依他性。由具两分。以二性。为性。故说法有三种。一烦恼为分。二清净为分。三二法为分。依此义故。作此说。真谛疏云。前婆罗门问经中有二。前问。后答。答中有二。先约分别及真实性以答前问。何以故下。但约依他以答前问。于依他中。依分别性。及依真实性者。举依他性。取其二性。生死为涅槃。依无差别义者。分别是其生死。真实性以为涅槃。分别生死。即是真实涅槃。真实涅槃。即是分别生死。名无差别义。此上不见生死者。不见生死异于涅槃。
  不见涅槃者。不见涅槃异于生死。何以故下。此更重释。何以故。不见生死。不见涅槃。
  此依他性由分别一分成生死者。凡夫本识乃至金刚执分别性。故成生死。
  由真实一分成涅槃者。如来本识。通达真实。即是涅槃。此答上问。依他性。不定属生死。如来本识。成涅槃故。亦不定属涅槃。以因中本识成生死。释论从后向前解释。
  依他性非生死者。如来本识。为依他性。非生死也。
  由此性因真实性成涅槃者。此依他性因。证真实性。即是般若。故成涅槃。此释由真实一分成涅槃。
  此性非涅槃者。生死本识。为依他性。非是涅槃。次释其所以。
  此性由分别即是生死者。生死本识。由取着分别性。名为无明。即是生死。此解论本由分别一分成生死。
  是故不可定说一分者。结依他性。不可定说为生死一分。以成涅槃故。亦不可说为涅槃一分。以成生死故。
  言若见一分余分性不异者。释前生死为涅槃依无差别义。若见生死分别一分。余涅槃真实分体。不异生死分别。是故不见生死。亦不见涅槃。结前二义。以答前问。是依他性。不定属生死。不定属涅槃。故言不见生死。不见涅槃。是生死。是涅槃。故言不见生死不见涅槃。次引阿毗达摩修多罗中。本论有二。一明如来说法有三。二问答解释。释论亦二。先解答文。后解说法有三。分别性以烦恼为性。性者三界烦恼。属分别性。根尘等虽非烦恼。能生烦恼染污。亦名烦恼染污。
  依他性由具两分者。有二义。一与染净为本。故具两分。二体通染净。若本识为依他性。生死本识为染。如来本识为净。若意识为依他性。世间取着心为染。出世无漏心为净。余文准之。
  缘起因门六义法第二者。上既虽明缘起果门之三性同异义。而未明其缘起因门之种子六义。故是故第二此门来也。缘起是所生。因门是能生。缘起之因门。则依主释也。又缘起即因门。即持业释也。是故经云。佛种从缘起。又六义更互相由起故。故云缘起因门六义。
  言谓一切因皆有六义者。梁论第二卷云。偈云。外内不明了于二。但假名及真实。一切种子。有六种。长行释曰。已说阿梨耶识。为一切法种子。今更欲显种子义。故说斯偈。外内不明了于二者。种子有二种。一外二内。外谓谷麦等。于善恶二性。不明了。是有记故(无性论云无记故)内谓阿梨耶识。于善恶二性。则明了。或以染污清净为二。但假名及真实者。外种子但是假名。何以故。一切法唯有识故。内种子即是真实。何以故。一切法以识为本故。一切种子有六种者。如此内外种子。不过六种。今举此文意故。云一切等也。
  言一空有力不待缘(刹那灭义)二空有力待缘(但有义)三空无力待缘(待众缘义)四有有力不待缘(决定义)五有有力待缘(引自果义)六有无力待缘(恒随转义)者。问。何故即此六义次第。不同摄论等六义次第耶。答。彼摄论等。为遮外道等邪执妄因。而显亦大乘宗真实真种故。依简失。渐次明六义次第。今章家意。约地论等。欲显种子自体空有相由缘起之实德故。是故不同摄论等也。问。何依简失。渐次明六义次第耶。答。为简常法非种子故。是故初说刹那灭义。故无性摄论第二云。刹那灭者。生已无间即灭坏故。无有常住。得成种子。于一切时。无差别故。成唯识云。一刹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此遮常法常无转变不可说有能生用故。问。若刹那灭。为种子者。前念种子。应与后念现行为种。或虽同念。他身相望。应为种子为遮此失故。次说俱有义。是故摄论云。虽刹那灭。然非已灭。何者。种子已灭生果。不应理故。如死鸡鸣。是故应计种子与果俱时而住。以此与果不相违故。如莲华根。成唯识云。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此遮前后及定相离。现种异类。互不相违。一身俱时。有能生用。非如种子自类相生。前后相违。必不俱有。虽因与果有俱不俱。而现在时。可有同用。未生已灭。无自体故。依生现果。立种子名。不依引生自类名种。故俱应说与果俱有。问。若俱有义。为种子者。一刹那住。犹如电光。应为种子。又转识等。应为种子。为遮此失故。是故次说恒随转义。故摄论云。虽后俱有。然非一二三刹那住犹如电光。何者。应知。此恒随转。刹那传传。经于多时。恒随转故。成唯识论云。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此遮转识转易间断与种子法。不相应故。此显种子自类相生。问。若恒随转。得名种子。应善种等生不善等。为简此失故。次说性决定。是故摄论云。若恒随转。非计少分互为种子。何因缘故。不从一切。一切俱生。为避此难故。说决定虽恒随转。以诸种子功能定故。不从一切。一切俱生。成唯识云。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此遮余部执。异性因。生异性果。有因缘义。问。若要善等种。方为善等因。种既恒有。应顿生果。为简此失故。次说待众缘。故摄论云。虽尔。何故不一切时常能生果。为避此失。言待众缘。非一切时会遇众缘。故无过失。成唯识云。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自然因。不待众缘。恒顿生果。问答设有缘善等性。定应善色等种生善心等果。为简此失故。次说引自果。是故摄论云。今此种子。是谁种子。答此问言唯能引自果。成唯识云。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余部执。色心等互为因缘。解云。此为遮邪执故。随邪执起渐次以明六义次第耳。不明种子六义自体自尔义也。今此章家。不随邪执。直尔欲明种子六义自体尔故。是故不同彼摄论等。彼义句者。谓为正因对缘。唯有三义。一因有力不待缘。二因有力待缘。三因无力待缘。此三义因中。各有空有二义故。成六义也。尔乃空三有三。各次第列故。不同前耳。广如下引地论等说。
  言二是俱有义者。有云。因与缘俱故。名俱有义。此说不尔。以违摄论等故。今云果俱有义。非缘俱有。何以故。摄论等皆同说果俱有故。问。答尔如何下云俱故非孤是待缘也。答。果俱有因。必待缘故。待缘生果故。故云俱故非孤。是待缘也。如引自果义。虽不属缘。而引自果。必待缘故。有待缘义。今此亦尔。虽俱有义非属缘。而果俱有因。必待缘故。俱故非孤。非谓俱有属于缘故。俱故非孤。若此句者因缘和合生果句故。为缘俱有者。亦可说言。引自果义。亦因缘合生果句故。为俱有也。彼既不尔。此何尔耶。是故可云。彼引自果故。自必待缘。此俱有义。果俱有故。非孤待缘。
  言由随他故不可无不能违缘故无力用者。有云。由随增上等他缘。故。不可无也。即不能违彼缘故。无力用。此解亦不尔。若随增上等他缘故名随他者。彼缘非恒有。如何恒随转。至究竟位耶。是故成唯识云。或遮余部缘恒非无。显所待缘非恒有性。故种于果非恒顿生。今解云。种子必恒随果转故。若不生果。种子者。恒随所依本识转故。是故摄论廓法师疏云。言刹那传传。经于多时。恒随转故者。种子必须恒随果转方成种子。言所以者何其根损益支等同故者。证恒随转。如青莲华根。若损益其支等果即同损益。故知。因随果转。又测法师云。若不生果。种子随所依本识转故。
  言第二建立至不增减也者。问。瑜伽第五。建立因有七相。云何唯有六。不增减耶。答。由义门异。开合不同。不过六义。是故唯六。不增减也。是故枢要云。瑜伽第五。建立因有七相。第一无常法是因。无有常法能为法因。谓或为生因。或为得因。或为立因。或为成辨因。或为作用因。即当六义中第一刹那灭。第二又虽无常法。为无常法因。然与他性为因。亦与后念自性为因。非即此刹那。即当六义中。第二果俱有。第三恒随转。其与他性为因者。即种望于现行。名为他性。缘不缘碍不碍隐显等。种种异故。名为他性。即果俱有。其与后念自性为因者。非即此刹那。种子相生。名为自性前后生也。即恒随转。故唯识云。此显种子自类相生。摄论唯识以果也别开之为二。瑜伽据一仓因。能生二果。因无别故。合之为一。必不相违。第三又虽与他性及后自性为因。然已生未灭。方能为因。非未生已灭。即当六义中果俱有及恒随转二。唯识云。虽因与果有俱不俱。而现在时。可有同用。未生已灭。无自体故。正显为因之世。非正种子之义。现行之因。得诸果等皆亦尔。故摄论唯识。以通诸法不唯种子故。果俱有中。因言叙出。瑜伽前既合二为一。故别门说为因之世。故不相违。现在去来。非种子也。第四又虽已生未灭。方能为因。然得余缘。非不得。即六义中。第五待众缘。第五又虽得余缘。然成变异。方能为因。非未变异。即六义之中。无别相门。即待众缘摄。夫待缘有二一显一因体。不能生果。故待众缘。二显待缘已方如变异。瑜伽据体易有别。开一为二。摄论唯识以待缘义等。合二为一。亦不相违。变异是转易义。故第六又虽成变异。必与功能相应。方能为因。非失功能。即当六义中。第四性决定。第七又虽与功能相应。然必相称相顺。方能为因。非不相称相顺。即当六义中。引自果。总而言之。合六义中。第二果俱。第三恒随转。为瑜伽第二第三义问对说。开六义中。第五待众缘。为瑜伽第四第五。自余一切六七无差别(勘论文如所引文勘抄文亦不异也)。
  言答待因事之外增上等三缘等者。四缘中因缘名为因事也。事谓因别称事。以别缘故。云因事。增上等三缘。谓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也。因必待此缘。方能生果故。问。四缘中。因缘名为因事。体具六义者。岂七转识。具六义耶。何以故。成唯识云。一因缘谓有为法。亲辨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乃至现行者。谓七转识故。答。种子因缘。具六义也。现行因缘。不具六义。今章家意。约多分。以四缘中因缘。名因事耳。
  言答此有二义至望他亦尔者。有云。答中二义者。一增上缘。望自增上果。二增上缘。望他果。今案此答文。唯显因望果得有六义不。答。前缘对因亦。有六义不之问。所以知然。
  言增上缘望自增上果得有六义以还是亲因摄故者。前增上缘。即是亲因。故知。正因望于自果。不缘对因。显有六义。后望他果等。亦可准知。此释不尔。不知章家问答之意。谬谓不成前问之答。今问。彼云。增上缘。望自增上果得有六义者。若待缘不。若不待者。何具六义。若待缘者。前亲因还为所待缘不耶。若不为所待缘。非直违道理。亦违章文。违论文(寻之可知)若为所待。此即自成。缘望因。得有六义。既举一知多。何更须说也。是故约前亲因生自果门。而见之时。自常即成。缘望因具六义。约增上缘生自增上果门。而见之时。自常即成。因望于缘。具六义也。以还亲因摄故。何迷此义。敢显愚情。狂后学徒。亡出世眼。是故今解。此问答意。欲明因缘互为因缘相由。甚深缘起道理故也。上虽明因待缘具六义。未明前缘还为因。前因还为缘。得有六义。今为明此义故。起此问答。是故问意。显因望缘。亦望自果。得有六义。未知。缘望因亦望自增上果。亦得有六义不。答意显增上缘望亲因。亦望自增上果。得有六义。以还是亲因摄故。望前亲因他果。成疏缘故。所待缘故。不具六义。前亲因。望自果。具六义。望他增上果。不具六义也。缘成疏缘故。还为所待缘故。然由文影显。而问答不同耳。谓问处。俱显因望缘得有六义。显因望自果得有六义也。缘望因亦尔也。答所。但显增上缘望自增上果。得有六义。显影增上缘。望前亲因。得有六义。尔乃问处既云缘望因具六义。明知。答处亦有增上缘望因得有六义也。又答所。既云增上缘望自增上果。得有六义。明知。问处亦有缘望自增上果具六义不。由此明知。问答相应。然下绮文。显文章术。练后学心。令生深解。非问答违。达者可知。问。依何文证。增上缘还为亲因缘。答。十地经云。是中无明缘行者。无明因缘。令行不断。助成行故。余(余文亦尔)论曰。是中无明缘行者。无明因缘。令行不断。助成行故者。无明有二种。一子时。二果时。法藏师云。今寻此文意。只发行无明。为子时。所发之行。为果时。以行是无明果故。说无明有二时。问。无明望行。无亲因义。云何说行即是无明果时。答。无明是行增上缘故。名为子时。是行是无明增上果故。名为果时。又云。无明等自生因亲缘事故者。谓无明生行。是自生因。问。无明行果。云何名自。答。以行赖无明。无自体故。故缘力令摄。非是分故。前明不即。故说他因。此显不离。名自因。余亦如是。是故章家。由十地论作说耳。酬(时周反。传云报也。有本云作[酝-云+羽])。
  言答随胜不具者。随种子胜。得有六义。现行劣故。不具六义。问。何为胜耶。答。谓常相续故。胜于现行。是故基师云。唯说种子是因缘者。依显胜说。非尽理言。云何显胜。谓常相续故。胜现行。如谷互生芽。相显于现行故。今言显胜。
  言地论云因不生缘生故缘不生自因生故寻者。地论云。第八卷云。论云。深观者。有四种。一者有分非他作。自因生故。二者非自作。缘生故。如经云无明因缘行生。因缘能生行等(云云)三者非二作。但随顺生无知者故。作时不住故。如经无明因缘行。是生缚等(云云)四者非无因作。随顺有故。如经无明因缘行。是随顺有观说。探玄记云。第八因缘生者。亦四门初约经。理实无明望行无因缘义。而言因缘生行者。二义。一自种为因。无明为缘。合说故云因缘。然隐彼亲种。显此胜缘。故云无明因缘也。二但彼增上缘。望自增上果。还是亲因。故说无明为行因缘。余亦如是。欲明果不自起要从因缘。因缘形夺。复名无性。是故言因缘生乃显无生。此犹顺观逆观。一泯非生不生可知。二约厌离有为中谛观六门中。此当第六名深观。此深观中。摄后三门。合成四句。一不自生。二不他生。三不共生。四不无因生。释此四句。诸论不同。略有五说。一约破外道。谓诸法不从真谛自性生。故云不自生。二不从梵天自在天等生。故云不他生。三亦非微尘大种和合生。故云不共。四亦非无因自然而起。故云不无因生。二约破二乘。一谓诸法不定自因类因生。故云不自生。二不定从彼异熟因生。故云不他生。三又亦非彼俱有因生。故云不共生。四小乘中许。无明支前。不正思惟。托虚而起。似若无因。今亦不尔。故离无因。三约法显空。一果不自起。名不自生。二自既不立。对谁辨他。又他亦各自。皆不成自。何他生。故云不他生。三自他因果。既各不成。故云不共生。四离四缘外。无别果法。故云不无因生。此上三重。如般若灯论等说。四约因缘形夺。对法论云。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故非自作。无作用故。不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凡诸缘起。俱亡双句。已为甚深。况总亡四句。是故缘起最极甚深。五约缘起无碍门。但因缘生果。因缘相望。名有二义。一全有力。二全无力。一谓因望于果。全不生。缘必全生。故云因不生。缘生故。二缘望于因。亦全不生。因必全生。故云缘不生自因生故。三二力不俱。故不共生。四二无力。亦不俱。故不无因生。此门有二义。一据力俱有不有义。故令相入。谓因有力时。缘必无力。是故由因有力。故能摄他。由缘无力。故能入他。会彼缘力。总归因力。名不他生。虽言不他反显自生。因力归缘。不自亦尔。反前思之。以二力二无力。名不俱故。无彼不相入一力一无力。相归故。恒时相入。以不相障碍。增上缘宽故。一切诸法。无不相入。十忍品云。菩萨善观缘起法。于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了一法。良由此门故也。二据体有空不空。故有相即。谓非直因力。归缘明其相入。亦乃因体由缘。显因性空摄因于缘。何者谓若无缘。则无因故。以生果名因。无缘果不生。是时不名因。明知。此因会归彼缘。为不自生。是故缘是有义。无不能摄。因是空义。无不所摄。因所摄故。废己同缘。缘能摄故。摄因同己。举因摄缘所等并准思可知。由此义故。诸法相即。无所障碍。上文云。知一即多。多即一等。皆此义也。是故无尽大缘起法。无碍自在。从此门而开现矣。
  言又集论云自种有故等者。彼论第四卷云。又诸缘起法。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不从共生。非不自作他作。因生。是故甚深。乃至又有差别。谓待众缘生。故非自作。虽有众缘。无种子不生。故非他作。彼俱无作用。故非共作。种子及众缘。皆有功能。故非无因生。是故如是说。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故。非自作。无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若缘起理。非自非他。遣双句者。犹为甚深。况总亡四句。是故缘起最极甚深。
  言问此六义与八不分齐云何者。问。云何无次。顿起此问。答。种子六义。明缘起法无性空义。八不亦明缘生空义。二义齐等。难知差别。欲明此差别。故今起此问。
  言八不者。大般若第三百八十四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中论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言六义为不坏相等者。夫异相者。诸缘相各异故。名为异相。尔乃不坏六义。各异相故。名为异相。有人不知意越。改坏字。成即字。非直失自惠眼。亦即失他惠眼。达者可思。
  言答六义据缘起自体等者。六义据缘起种子自体。建立故。六相据缘起体上差别义门建立故也。以法体入六义。遂成差别四句。六相依义门。建立故。以六义。入四句。即顺三乘。入六相即顺一乘也。
  言又由空有义故有相即门者。由因若有。缘及果必无故。缘及果即是因。何以故。由因所成无自性故。若有自性。不依因故。非缘起也。由缘及果若有。因必无故。因即缘及果也。何以故。知缘及果所成。无自性故。若有自性。不依缘故。非缘起也。是故缘起法。由空有义故。有相即门也。
  言由有力无力义故有相入门也者。因有全力。所以能摄缘。缘全无力故。所以能入因。因有全力。所以能摄缘。缘全无力故。所以能入缘。不据自体故。非相即。力用交彻故。成相入。
  言由有待缘至异体门也者。由有待缘义故。有异体门。谓诸缘起各别体故。若不别体。缘起杂乱。非缘起故。问。何为别体。答。若约十二缘起。无明闇障为性。行支造作为性。乃至老死衰变命终为性。若约四缘。因缘种子为性。等无间缘。开发为性。所缘缘。任持为性。增上缘。不碍为性(出般若经第三百八十四卷)如是缘起各别体故。名为异体。由不待缘义故。有同体门。谓一因遍应多缘故。本一因中。具多个因。此所具多个因。与本一因。无差别故。名为同体。且约十二因缘。说同体义。谓初无明支。遍应余十一支故。随所应十一支。能应无明支。亦有十一。然此十一无明。与本无明。无差别故。云同体也。如无明既尔。余十一支。准之可知。是故疏云。同体相入义。谓前一缘所具多一。与彼一缘。体无别故。名为同体。又由此一缘应多缘故。有此多一。所应多缘。既相入相即。合此多一。亦有入即一也。
  十玄缘起无碍法门义第三者。上已虽明果门因门缘起义理分齐。而未知其缘起为一相缘起。为无尽缘起。今简三乘一相缘起。将明一乘无尽缘起。是故第三此门也。义海宏深。微言浩汗。略举十玄门。显无尽缘起。是故名十玄缘起等。又终南云一乘十玄门。今述彼义。是故云十玄等也。
  言夫法界缘起乃自在无穷者。一乘十玄门云。明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者。不同大乘二乘缘起但能离执常断诸过等。此宗不尔。一即一切。无过不离。无法不同也。今述此义。是故云法界缘起等。
  言今以要门至即其义也者。一乘玄门云。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所言因者。谓方便缘备。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谓十佛世界海。及离世间品。明十佛义是也。今此段中。述彼义。
  言如华严经中究竟果分等者。有人云。如经云十身中国土身等。此即国土海及十佛融摄义也。如舍那品云。法界不可壤。莲华世界海。此国土海。即法界也。此等即是十佛所知。故云果分。案云。此说虽然。而违疏故。不可信用。今正示疏指示处。疏云。三依一乘。有二。一约果分。十佛自体国土海。此当不可说。寄缘说十。如第二会说。即验第二会经文云。诸佛子。当知。佛刹不可思议。佛住。佛国。佛法。佛刹。清净等。皆不可思议。乃至广说十佛世界佛名号(娑婆世界外有十佛世界)疏云。此中大意。于一味法界义。分为二。一能随之土海。二所随之机缘。此二无二。通融无碍。若以缘从体。即当相圆融。无别可别。言说不及也。若以体从缘。复印成差别缘起。约此殊形缘起。反显土体妙极难思。是其意也。今指彼文。是故云如华严经中究竟果分。今助解云。凡此经中所说国土及十佛体。有其二分一就实国土海及实十佛自体。唯佛境界。佛智所行。名为果分。如三乘中。自受用身及自受用土。非菩萨所知。此亦如是。二随相国土及十佛身。菩萨所知。菩萨境界。名为因分。如三乘中他受用等菩萨所知。此亦如是。是则果分玄绝。当不可说。因分约机。是则可说。随一佛国土。有此二义。故如十地有二分。准之可知。是故藏云。此十地有二分。一就实十地。唯佛所知。佛智所行。名为果分。上论云。此智是谁证。偈言。佛所行故。又上加分中。言不思议佛法。又如鸟迹所依太空为果海等。二随相十地。菩萨所知。菩萨所行。名为因分。是则果分玄绝。当不可说。因分约机。是则可说。此义通一部经中大意。此之谓也。
  言不论因陀罗及微细等者。谓十玄门中。帝网重重门。是故旨归云。此华叶一一尘中。各有无边诸世界海。世界海中。复有微尘。此微尘内。复有世界。如是重重。不可穷尽。非是心识思量境界。如帝释殿天珠网覆。珠既明彻。互相影现。所现之影。还能现影。如是重重。不可穷尽。经云。如因陀罗网世界。十地论云。帝网差别者。唯智能知。非眼所见。是谓第八帝网门也。
  言微细等者。微细相容安立门。是故旨归云。此华叶中。悉能显现微细刹土。炳然齐现无不具足。经云。于一尘中。微细国土。旷然安住。又如第九回向微细义说。是谓第七微细门也。等等余门。欲明十佛自体。国土海等。圆融自在。玄绝言故。不寄因陀罗网喻及微细等义门可论彼国土海状相。何以故。帝网门等。由普贤门。明国土相状。开解生机故。
  言此当不可说义者。谓地论二分中。当果分不可说义故。是故云也。
  言不与教相应故者。上果分义。不对于机缘。发起言说。可说其状故。是故云也。
  言地论云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等者。前已虽引。而文远故。亦更引之。地论第二。释经偈言。前言十地义如是不可得说间。今言我但说一分。此言有何义。是地所摄。有二种。一因分。二果分。说者谓释。一分者是因。于果分为一分。故言我但说一分。此文既云但说一分者。是因分。故知。果分不可说也。故今取论意。云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也。
  言问义若如至知形对耳者。一乘十玄门云。问。不思议法品等。亦明果德。何故得于因门说耶。答。此等虽是果德。对缘以辨果。非是究竟圆寂之果。是故与因同一会说也。今此问答。述此本意。案云。第六他化自在天会。说十地法。今不思议品等。与此十地因。同会而说故。故知形对。此依晋经。若依周经。非同会也。问。若尔。如何与因形对。答。亦与十定等因同会而说。故亦为形对。
  言一者异体二同体者。一异体者。缘起互异门。谓于无尽大缘起中。诸缘相望。体用各别。不相参杂。故云异也。二同体者。诸缘相应门。谓于众缘之中。以一缘应多缘故。各与彼多全为其一。是故此一。具多个一。然此多一。虽由本一。应多缘故。有此一。然与本一。体无差别。是故名为同体门也。若准处第二门次。亦应有第三同异无碍门。然此章略故。无第三门。是故藏云。三同异无碍门者。此二门同一缘起。不相离故。若无异体。则诸缘杂乱。非缘起故。若无同体。缘不相资。亦非缘起。故要由不杂。方有相资。是故若非同体。无异体故。若非异体。无同体故。通辨亦有四句。一或举体全异。具入即俱。二或全体是同。缺具入即俱。以法融通各全摄故。三义或俱。以同异无碍。双现前故。四或俱非。以相夺俱尽。故双非也。
  言一不相由义至缘等是也者。此同体门。谓因缘之中。以于一因应多缘故。各与彼多。全为一因。是故此一因具多个一因。然此多一因。虽由一因。应多缘故。有此多一因。然与本一因。体无差别。是故名为同体门也。尔乃一因。遍应多缘。故所应多缘。全为因之所具德故。是故因外。无别缘也。故云不待缘也。
  言二相由义如待缘等是也者。此异体门。谓于无尽大缘起中。诸缘相望。体用各别。不相参杂。故云异也。尔乃虽所应多缘。全为因之所具德故。更无待缘。若无因缘。各别体者。因缘杂乱。失本法故。非缘起也。是故因缘别体。方成缘起。由别体故。因外有缘。是故待缘。
  言由他无性以自作故者。有云。由他无性。以作自故。此说不尔。藏云。多缘无性。为一所成。是故多即一。由一有体。能摄多由多无性。潜同一故。乃至一无性。为多所成。多有一空。即多亦尔。准此可云由他性自所作故。余句准之。元(或本作元字。验疏。处处皆作元字。又或处作无字)。
  言依因六义内准之者。上因六义。第三句数门云。有二种。初待体有无。而有四句。后就用四句等(云云)案云。约体四句。以体收用。无别用故。约用四句。以用收体。更无别体故。准彼可知。
  言一者一是至十非一矣者。章文其略故。今具显示也。一者一是本数。何以故。缘成故。二者一中二。何以故。缘成故。若无一即二不成故。即一有全力。摄于二也。仍二非一矣。三者一中三。四者一中四。五者一中五。六者一中六。七者一中七。八者一中八。九者一中九。十者一中十。何以故。缘成故。若无一即十不成故。即一有全力。摄于十也。仍十非一矣。
  言余九门亦如是等者。如上说。一门中。具十。余九之门。具十亦尔。谓一者二是本数。何以故。缘成故。二者二中一。何以故。缘成故。若无二。即一不成故。即二有全力。摄于一也。仍一非二矣。三者二中三。四者二中四。五者二中五。六者二中六。七者二中七。八者二中八。九者二中九。十者二中十。何以故。缘成故。若无二即十不成故。即二有全力。摄于十也。仍十非二矣。余门准之。
  言一者十即摄一何以故等者。此门甚略。难知其趣。若准前门。亦可说云。一者十是本数。何以故。缘起故。二者十即摄九。乃至十者十即摄一。何以故。若无十即一不成故。即一无全力。归于十也。是故表员集云。此中数数法者。一者十。二者十中九。乃至十者十中一。又元晓云。数此十钱。有其二门。一向上去。二向下来。向上去中。亦有十门。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二者一即二。何以故。若无一者。二不成故。乃至十者。一即十。何以故。若无一者。十不成故。以缘成故。向下来中。亦有十门。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二者十即九。何以故。若无十者。九即不成。乃至十者。十即一。何以故。若无十者。一不成故。余者准之。是故当知。一一钱中。皆具十门。更互相即。一切诸法。皆亦如是。一与一切。互相缘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此数钱法。严法师出。亦有道理。故今取之。由此故知。今一者。十即摄一者。略举始终。谓一者十者。为始门之始。即摄一者。为等十门。谓十者十即摄一。
  言余例亦然者。余九八七乃至一门。例前亦尔。谓一者九。何以故。缘成故。二者九中十。三者九中八。四者九中七。五者九中六。六者九中五。七者九中四。八者九中三。九者九中二。十者九中一。何以故。缘成故。谓无九即一不成故。即一无力。归于九也。仍一非九矣。余八七门。准之可知。
  言如是本末二门中等者。第一钱为本门。第十钱为末门。如此本末门中。各具足十门。余中九钱。准以思之。
  言若不尔至自性无缘不得名一也者。计所执自性一。住自性不藉缘故。不得有一。何以故。依二三等缘。以得成故一。既云不依二三等缘。一是谁一。是故无缘。不得名一。余准可知。
  言问若去一至无障碍故者。玄门云。问。既其各各无性。那得成其一多耶。答。此由法界实德。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所以一多常成。不增不减也。如维摩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也。今此问答述其意也。
  言华严。入诸法。皆悉如幻。观缘起法。于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了一法。
  言四句护过去非显现德等者。护过四句。准上三性。问。一门中。摄十尽耶。答。不也。十中一故。问。不尽耶。答。不也。一中十故。问。亦尽亦不尽耶。答。不也。二门体。无二故。不相违故。问。非尽非不尽耶。答。不也。离戏论故。又一多缘起故。应离四句也。显德四句。二门中摄十。一尽一中十故。二不尽十中一故。三尽亦不尽。二门双有现在故。四非尽非不尽。定取不得故。又应云。缘起故。得成四句也。解云。由四句。去执者非。亦由四句。显甚深缘起无碍自在德。是故云也。
  言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一即十等者。略举始终。今具显示。一者一是本数一。何以故。缘成故。二者即二。何以故。若无一即无二故。由一有体。二为空故。是故此一一即是二矣。三者一即三乃至十者一即十。何以故。若无一。即无十故。由一有体。十为空故。是故此一即是十矣。
  言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十即一等者。此亦举始终也。亦具显示。一者十是本数十。何以故。缘成故。二者十即九乃至十者十即一。何以故。若无十。即无一故等(云云)。
  言又若不相即缘起门中空有二义。即不现前者。且如因体由缘。显因性空。摄同于缘。何者谓若无缘。即无因故。以生因名因。无缘因不生。是时不名因。明知。此因会归彼缘。为不自生是故缘是有义。无不能摄。因是空义。无不所摄。因所摄故。废己同缘。缘能摄故。摄因同己。缘体由因。显缘性空。摄同于缘。何者谓若因无。则无缘故。以生果名缘。无因果不生。是时不名缘。明知。此缘会归彼因。为不他生。是故因是有义。无不能摄。缘是空义。无不所摄。缘所摄故。废己同因。因能摄故。摄缘同己。尔乃由因缘相即故。因缘门中。空有二义。即现前也。若不相即。缘起门中。空有二义。即不现前。即成大过。
  言十即一者准例等者。准前应云。答。只为十即是一故。是故名为十。何以故。所言十者。非是所谓十。缘成无性十。为此十即一者名十。若不尔者。不名十。何以故。由自性故。无缘不成十也。
  言问上一多至皆得如是者。玄门义云。问。若一多要待缘成者。为是同时。为是前后耶。答。缘成故。常同时而前后。所以然者。一即十。十即一故。常同时。而向上去。向下来。故有先后也。今此问答。述其意也。
  言具足逆顺者。向上去。名为顺。向下来。名为逆。是故玄门义云。若顺数经一至十。向上去。若逆数从十至一。向下来。此句释上前后句。
  言同体不违者。此释上即同句。
  言问如上所说去来义等者。玄门义云。问。既有明先后去来。即是有增减。何名不动本相耶。答。虽先后去来。而常不动故。经云。不来相而来也。如一即多。而不动一相。如此一相。亦非情谓一。多亦如是。虽多即一。而不坏多相。亦非情谓多。今此问答。述彼意也。
  言自位不动而恒去来者。若约向上去者。一自位不动。而恒去他九位故。若约向下来者。十自位不动。而恒来他一位故。下释准之。
  言问若由智者至旧来成故者。玄门义云。问。此之一多。既是缘成。不同情谓者。为是本来有。此一多为是始有耶。答。云本有不有者。为欲就智辨本有。为自就一多体辨耶。若自就一多体。辨不论智者。体即息诸论道。同于究竟圆果。离说相故。今若辨一多者。一约智说也。若约智故辨本有者。以智照故。本有如室中空开门见时此空即是本有(云云)今此问答。述其意也。
  言不成即已成者。若约一多体。本来平等。不相由故。为不成也。若约一多相。一多差别。互相由。故为成也。又缘起各守自位。不相由故。云不成也。又由不守性。互相由故。云成也。
  言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是本数一中即具十等者。此门作法。小异前门。今具显示。一者一是本数一。何以故。缘成故。二者本一中即具二。何以故。缘成故。是本一自体是一。亦复与二作一。故即为二一。是故此一之中。即自具二个一耳。仍一非二也。三者本一中即具三。何以故。缘成故。是一自体。是一亦复与三作一故。即为三一。是故此一之中。即自具三个一。四者本一中。即具四。何以故。缘成故。是一自体是一。亦复与四作一。故即为四一。五者本一中即具五。何以故。缘成故。是一自体。是一亦复与五作一。故即为五一。六者本一中。即具六。七者本一中。即具七。八者本一中。即具八。九者本一中。即具九。十者本一中。即具十。何以故。缘成故。是本一自体是一。亦复与十作一故。即为十一。是故此一之中。即自具有十个一耳。仍一非十也。
  言初一钱既尔余二三四等者。一者二是本数二。何以故。缘成故。二者本二中即是具一。何以故。缘成故。是本二自体是二。亦复与一作二故。即为一二。是故此二之中。即自具二个二。仍二非二也。三者本二中。即具三。乃至十者本二中。即具十。何以故。缘成故。是本二自体是二。亦复与十作二。故即为十二。是故此二之中。即自具有十个二耳。仍二非十也。余三四等。准之可知。
  言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十中一等者。略举始终。今具显示。一者十是本数十。何以故。缘成故。二者十中九。何以故。由此九与十作九故。即彼初九。在十九之中。离十九。即无初九故。是故此九。即十中九也。仍十非九矣。三者十中八。何以故。由此八与十作八故。即彼初八在十八之中。四者十中七。何以故。由此七与十作七故。即彼初七在十七中。五者十中六。由此六与十作六故。即彼初六在十六中。六者十中五。由此五与十作五故。即彼初五。在十五之中。七者十中四。由此四与十作四故。彼初四。在十四之中。八者十中三。由此三与十作三故。彼初三在十三之中。九者十中二。由此二与十作二故。彼初二在十二之中。十者十中一。由此一与十作一故。彼初一在十一之中。以离十一。即无初一故。是故此一即十中一也。仍十非一矣。
  言一者一是本数一何以故缘成故一即十等者。此举始终。今具显示。一者一。何以故。缘成故。一是本数一。二者一即二。何以故。由此二一即是初一故。无别自体故。故此二即是一也。三者一即三。何以故。由此三一即是初一故。无别自体故。是故此三即是一也。四者一即四。五者一即五。六者一即六。七者一即七。八者一即八。九者一即九。十者一即十。何以故。由此十一即是初一故。无别自体故。是故此十即是一也。
  言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十即一等者。略举始终二门。谓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者。举始门也。言十即一。何以故等者。举终门也。准前可知。玄门义云。问。此同体门中。与前异体门中。有何别耶。答。前异门。言一中十者。即望后九故。名一中十。此门言一中十者。即一中有九故。言一中十也。问。若一中即有九者。此与前异体门一即十。有何别耶。答。此中言一有九者。有自体九。而一不是九。若前别体门说者。一即是彼异体十。而十不离一。问。此中言自体一即十者。与前同体一中十。有何别耶。答。前明同体中有十。而一非是十。此明一即十。而一即是十。以为异也。
  言不相知故者。远公释。以无我知者能造作故。章家云。因正有力时。缘必无力故。不得相知故。云无知者故也。
  言教义者。玄门云。教即是通相别相三乘之教。即以别教。以论别义。所以得理。而忘教。若入此通宗。而教即义。以同时相应故也。旨归云。无尽言教及所诠义。
  二理事者。玄门云。若三乘教。辨即异事显异理。如诸经。举异举事。喻异理。若此宗。即事是理等。旨归云。缘起事相及所依真理。
  三解行者。玄门云如三乘。说解而非行。如说人名字而不识其人。若通宗说者。即行即解。如看其面不说其名而自识也。相显为行。契穷后际为解(旨归中无解行有境智)。
  四因果者。玄门云。顺相为因。契穷为果。旨归云。五因果一对。谓辨菩萨生了等因。及显如来智断等果。亦是普贤圆因。舍那满果。
  五人法者。玄门云。文殊显其妙惠。普贤彰其称周。明人即法也。旨归云。八人法一对。谓佛菩萨师弟等人。显说法界诸法门海。
  六分齐境位者。玄门云。参而不杂。各住分位。即分齐境位。旨归云。四行位一对。谓普贤行海。及辨菩萨五位相收。当此门。
  七师弟法智者。玄门云。开发为师。相成即弟子也(旨归中无此对体用一对为第七也)。
  八主伴依正者。玄门云。举一为主。余即为伴。主以为正。伴即是依。旨归云。六依正一对。谓莲华藏界并树形等无边异类诸世界海及显诸佛菩萨法界身云无碍依持(当此依正)。
  九逆顺体用者。玄门云。即是成坏义也。旨归云。九逆顺一对。谓文中显五热众鞞一王形虎。及显施形顺理正顺。七体用一对。谓此经中。凡举一法。必内同真性。外应群机。无有一法体用不具。又疏云。七华体同真。用应机故。九逆同五热。顺十度故。案云。若依此说。旨归中。第七九二门。合为此第九门。又此第九门。开为彼二门也。
  十随生根欲性者。玄门云。随缘常说也。如涅槃经云。此方见满。余方见半。而月实无亏盈。若此宗明者。常增减而常无增减。以同时相应。旨归云。十应感一对。谓众生根欲器感多端。圣应示现。亦复无边。舍那品云。一切众生所乐示现云等然。

  言一者同时具足相应门等者。纲目云。初是诸缘契合义。是总也。疏云。此莲华叶。具前十义。同时相应。具足圆满。故是初门也。问。何以故。此依海印。同时显现。彼由华叶。同时具足。答。欲明无尽大缘起法。一各互具足一切法。同时显现故。彼此互举。非相违也。问。何知由海印同时显现耶。答。纲目云。然此八会人法教义等。皆依如来海印三昧之所显现。故贤首品云。一切示现。无有余。海印三昧。势力故。言海印者。从喻为名。如修罗四兵列在空中。于大海内。印现其像。菩萨定心。犹如大海。应机现异。如彼兵像。具如疏说。三昧者。此云等持。离沉浮故。定惠均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问。若尔云何定内具教义等。以定中不言教故。答。由三乘浅故。定内不起言。以一乘深故。定内起用。以寂用无碍故。玄门云。第一同时等者。即具明教义理事等十门同时也。何以得如此耶。良由缘起实德。法性海印三昧力用故得然。非是方便缘顺所成故。得同。今且据因果同时者。若小乘说因果者。即因以成果。因灭始果成。若据大乘。因果亦得同时。而不彰其无尽。始似舍缘。以成舍。因果同时成。而不成余总。以因有亲疏故。所以成有尽。若通宗明因果者。举疏缘以入亲。是故如舍成时。一切法皆一时成。若有一法不成者。此舍亦不成。如似初步若到。一切步皆到。若有一步非到者。一切步皆非到故。经云。难成等正觉。不舍初发心。又如大品经云。非初不离初。非后不离后。而明菩提也等(云云)。
  华严五教章中卷指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