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明要钞卷第四

有法差别作法

  本作法义以非实言寻作有缘性意许事。作有缘性意许带有性言哉。
  子岛疏记断道同异。明灯抄料简。义断料简。子岛传作有缘性量有法有意许哉。作有缘性事。违三量因简别事。违四量(有法自相有无意许哉。)后二相违并违三违四量意趣不同事。
  ○有法差别作法。
  一云。有性非实量。有法有性下。有有性作有缘性云意许量。其意许量。作有缘性能别之下。带作大有作非大有二差别。望乐为作大有缘性意许宗。同喻同异性。勘成异品。付有法差别相违过也。
  二云。无意许量。只有性下。有作有缘性意许。其意许下。重安作大有作非大有意许也。
  三云。有法有性下。直带作有作非意许(右人多用此义。)
  四云。两重一重义不定也。立者有法有性下。安作有缘性意许。谓直举作大有缘。而作有缘性义。自通作非差别故。其义延及两重也。论意许体只一重也。言贯通故成两重也。
  已上本作法。
  五云。以有性作有缘性别量。为今作法。能别下意许作大有缘性。遂衔著有法。故成有法自相相违也。
  六云。别作法家。犹意许在有法。
  七云。意许在两处。其中在有法为本。
  八云。在能别为本。
  已上别作法。
  九云。并用二作法(古人立此义。以仁觉等传为规模。可勘见。)
  十云。论用本作法。疏断取别作法(断道传)今云。本作法两重意许义。禀承之传也。但一重两重不定义为好。别作法多义中。意许在二处。有法为本。当子岛御本志欤。以断道传可得文理耳。算公法花会竖义。令立此义了。诸义大旨如明本记。
  本作法义。
  寻云。以非实言。难见作有缘性意许。
  今云。此有多义。一云以能别言。寻见乐为意许者。别作法家所立之道理也。本作法义异之。只以立者宗计。推知法有法言下意许也。若必以能别言。探得有法下意许者。外人对佛法立量云。我我常无初后故如太虚空(云云)有法我言下。勘随身造业受苦乐我。不随身造业受苦乐我差别。岂以常能别言。知彼差别哉。又我所执我应非是一之量。勘假我实我差别。亦尔也。准之。有性非实量。直有法有性下。勘作有作非意许。有何所违。
  二云。以非实言寻知也。非实言带作有缘性义故。成有法下作大有缘性意许也。故子岛依本作法义。释胜论此因既成有性遮非实等而作有缘性文云。先有法自相之时。有性之非实等(ト云)之时。即显作有缘性义。故云既成有性等也(云云)本院私记。并同学记等。非实言含作有缘性义者。同此意也。
  三云。以有性非实一重不相离性宗。知有性下作大有缘性意许也(此义明本广记之。)
  今云。不以非实言定探穷有法意许。又非无助成彼之义。胜论本意立有性非实量。成离实有性体及作有缘性别义。能别言能顺彼意许宗。其词包含无所遮故。若不详成故难显作大有缘性意许者。非实仅显离实义。就自相量未及大有体何偏责差别之门哉。可知。能别言以顺乐为为其功。过之求成立义。恐别作法家之加增也。以唯识比量为此义证。不离眼识能别言。焉及色体哉。只有法无有此意许故。能别顺成之(为言)问。有性处必可有作有缘性意许云事。以何知耶。答。不(ンハ)尔乐为不究竟故。问。设此量下。虽不究竟。有何失。答。师主不别立作有缘性量。此量下乐为不究竟者。立者不穷宗义而止。问。别立作有缘性量。可究其义。以何知不立。答。论家中无此证。疏云。仙人既陈三比量。已(乃至)胜论宗义由此悉行。非实等三量外。不见立作有缘性量。问。疏断许作有缘性作法。可勘处处。答。其为显立者意许。以义推示其作法也。以之返知。师主决定意许作有缘性。其意许岂非实量不带之哉。又以加言量。返知不加言量意许也。
  重成云。胜论唯立非实等三比量。不别立作有缘性量。而彼宗义欲成作有缘性别义故。可意许作大有缘性义又必然也。以此二事。寄合责之。有性非实量。有法有性处。有作有缘性意许。以非实能别助成之也。其助成义者。顺而不违之分也。必以能别言。探得意许者。别作法家加增义也。若乐为不过法宗所成分者。自相量非实宗之所成。仅离实等义。不及大有体。是偏以离实义。为所诤哉。彼既立者所立欲有之分。令有此量中。及大有体。此又可然。非实法宗。显意许不足者。自相差别只同事也。
  ○作有缘性意许带有性言哉。
  相传云。作有缘性意许(ハ)。有性(ノ)有义也(云云。)
  有云。作有缘性有性性言下勘置之。性者法体也。有实体法必有能缘故。其性处有有能缘义。有缘性者是性也。问。胜宗意。大有同异外。全无得性名之法。何性下以实等为片差别耶。答。设虽实等。既有其体。性言下岂不带之耶。例如佛法事理为相性时。性偏圆成也。然而指依他体性。亦名为性。事亦性故也。问。声无常量。勘作声有缘性。非作声有缘性意许。带何言哉。
  答。有云。有性下义也。问。有性者指有性体。作有缘性者。有能缘之性(为言)其义遥异也。何关带哉。
  答。有法差别之时。有性言有能缘性云事(曾登见天)。其有缘性下。勘二等也。问。此义违疏。疏云。彼鸺鹠仙以五顶不信离实德业别有有故(文)如此文者。有法差别之时(モ)。有法(ノ)有性(ハ)离实有性也。
  答。有云。作有缘性作字。有何由哉。有人云。论云作有缘性故。不失其词云尔也。此义尔也。论置作言。亦有何意哉。先疑未除。今推云。有缘性意许。不带有性言陈故。置此词也。意云。有法有性。是有性体也。其体上有有能缘义。仍指有性体。此体作有能缘之物(为言)不直带言故。置作言也。余意许无作言。作声有缘性等。仿于今作有作非意许。一往所勘也。依之。可云有性下作有缘性别义。不带言陈。是名总意许。作大作非大。二差别乍在有性下。带作有缘性言也。总意许望作大作非差别为言也。违三违四可准之。
  问。疏云。有性言陈有法自相作有缘性作非有缘性是自相上意许差别(文)作有作非差别。带有性言陈(为言。)
  答。不尔。言陈下有二差别(为言)不云正带言陈也。非实言下。无此二等。对之有性言陈下有之(为言。)
  两重意许相承虽旧。作字润色未曾有也。意许及二重。尤有其由欤。此义可信。
  ○子岛疏记断道同异。
  一云。道记意同用别作法。疏记并举本别二传。取别作法为自实义道又分明。但至异文者。论指前有法自相作法。云即于前宗。略不举作有缘性量。而敌者进检于立者之意许。作有缘性为能别言。付今过也。疏断显其本意。可有作有缘性量云也。重意。论略就非实量。远示作法。实可有作有缘性量(为言。)  
  二云。两处同云论(ハ)。本作法疏断(ハ)。别作法也。道终文明故。既云若依此者唯前有性非实之量也(登)。用前量为今作法。问。本作法传。付违论失。论作有缘性者。言陈宗也(云云)如何可会。答。论有二趣。用前量为今作法。是正意也。作有缘性即意许作大有缘性也。而以共许词。说作有缘性者。远显别作法能别言陈也。疏主得此意。云此言有者有无之有也。论无此密意者。疏断何忽用别作法。上纲对本作法家都不许作有缘性量。必可有改能别之量。论云作有缘性者。即言陈宗云也。非不存前量为今作法之义也。疏记标别作法义。云必有别量者。必可有改能别别作法。不可唯取本作法(为言)问。记下文云。论云如即此因(乃至)。作有缘性者。是非作大有缘性。是共许作有缘性也。疏云此言有者有无之有者。释此论文也(已上)作有缘性之言。正说作大有缘性意许。远令知言陈作有缘性者。何嫌作大有缘性哉。明知。子岛御意。偏云言陈作有缘性也。答。不越前违论失。许有别作法之日。论作有缘性共许言陈。非作大有缘性云也。若用前量时。意许作大有缘性也。非作大有缘性者。为异璧公云论作有缘性即作大有缘性之义。言陈作有缘性。非作大有缘性言也。记嫌璧公之旨明见。可勘知文次。
  三云。疏记广成前别作法义。道初文亦同。奥文云。然论据立者等者。论据本作法。疏断示别作法(为言)此改二卷传。始立此义也。问。然论据立者。以下述别义云事难信。成别法义了。总结论及疏断意也。何为别意。答。上成唯别作法义毕。可秘而已(文)此结别作法传也。然论以下。改一向别作法义。论据本作法(为言)大旨同前得论意。与前别故。安然字也。此解优也者。又结此义。既二重有结文。可知别别释也。以此结文。可为至极实义。
  三义中以后为好。上纲初密立别作法义以多文理成之。后能案得论疏断本意。论本作法。疏断别作法云也。
  寻云。断道安和元年注之(云云)其后经八个年。至天延三年制二卷记(各奥曰记分明。)断道改二卷传者。时代大相违。答。道先书也。枇文显然故。然论据立者以下二行文。后被书加欤。书籍再治之间。度度副入别义者。常习也。即彼道有例。二卷记以共许有性。为作非有缘性体。而道改之取实等。准之。疏记之后再治道。多被加入别义欤。
  此义具如明本。于两处同异者。残而不记。今三义岂不为秘决哉。此词过分。可恐可伤。
  私记下文云。
  依疏见论文。聊简不同。所谓疏上段。依别作法解之。此时论作有缘性。是共许作有缘性也。作非有缘性略大字。又与此相违之所相违。论阙无之。记云。论中阙无作大有缘性之言者。是此意也。疏下段依本作法解。作有缘性者。作大有缘性也。又是当下句所指之所相违体。故付论文。上作有缘性文。及下作非有缘性文。上下阙大字(为言。)
  依此推者。疏私记同道。论为本作法。又无殊相违。欤。
  明灯抄云○何妨大有虽非实等。与其实等法门。是别亦容无体。不能定立大有是有故。前立量虑恐未了。胜论意云。今应成立令义尽理究竟显了。故寄前门言显比量以未了故。是不乐宗。于中前立意内所许差别法门。大有是有。非是同异。以为所乐。则是寄于言显比量。一类宗中。矫立意许第三类宗。于一量中。双成如是两类宗故。故犯相违(文。)
  寻云。今云未了。云究竟者。若不立作有缘性量者。胜论宗义总不究竟云欤。若又成作大有缘性意许。非实言未了也云欤。若又付有性非实一量。勘有法自相未了也。勘有法差别。知彼宗究竟也云欤。
  私云。仙人对弟子。欲成自宗。若唯立非实量者。显自宗义可未究竟(为言)问。以非实量。成有性离实大有性。大有名体能显。胜论宗义悉穷。何云不究竟哉。加之。作有缘性量。自义传仅显体。虽及前量。何剩如此云哉。答。前意许未显其体。后意许大有指名体。有缘性显有体。前意许上更兼有体之义。故灯抄云。亦容无体不能定立大有是有(等文。)又案。今云未了者。不云胜论宗义不究竟付成作大有缘性意许。非实言未了也。以作有缘性言。能显彼意许(为言。)
  又案。付有法差别作法。言陈意许相对。非实言未了也。以作大有缘性意许为究竟(为言)此付本作法所料简也。
  已上三义。对子岛御意。同异可思之。但子岛记立理之中。胜论俱义未究竟云事不见欤。以彼推之。第二义无过欤。
  断云。
  今云。见此问答。以加言量。名有法差别。有二义之中。初义者。以后量望前量立有法名。后义者。直此量处。亦有可名有法之义(为言。)
  问。初义者。释不加言量也。不后量望前犹名有法。若不尔断中岂不明前作法耶。答。断既付作有缘性量起问。其答文尤付所问。可答加言量有法义。又望字其意分明也。但断虽不释前量事。明后量源之中。前量为有法差别之旨显欤。
  ○子岛御传。作有缘性量有法。有意许哉否。
  今云。后量有法可有二等意许。立者为成有性作大有缘性。所别举有性之时。岂不思此有性作大有缘性也(ト)。何况前量有法带二等义。上纲自许之。至后量何可废之哉。若有法无意许者。何为有法差别作法。然成法意成有法者。成何物耶。故知。前量有法必可有意许也。问。一个量中。二处置同意许。甚不应道理。违三违四量不例。彼者有法意许。与能别意许。其相异故。此者同作大有缘性作非大有缘性差别也。若在有法者。何再安法宗。若能别言陈。带作有作非之义显者。可谓限能别。可非有法意许。答。有性与有缘性。一法体与义也。所别时任本意虽带之。能别详云作有缘性。不可不带。如此二处。重叠举同义之量。其例甚难有。故二等亘二处之例。又难有。何强疑之哉。
  问。前在所别。后下能别欤。将一时在二处欤。答。一时在也。具如有法自相所立法中记之。
  或可云。此量偏能别下有意许。随胜可论所在故。但以能别成有法。有法自为作大有缘性。若以能违破之。又为作非有缘性。未必所违时二等意许(トシテ)有之。问。若尔前后二时不同欤。若尔者前既无意许。后何始出来耶。答。有法若决定不应作有作非者。设虽成能别。其争留能别。可不成有法。而有性本可为有缘性故。能别成毕之时。还见有法。作大有缘性物也(ケリト)。被知也。犹如隐显义。若夫于如此义。强难不许之者。于差别相违。作能违时。如何言陈下。始破乐为。替处不乐为(ヲ)耶。
  问。此例犹不例。彼本有二等之时。意先乐为在一边。为之引因喻。敌者作能违之时。彼本有二等之中。不乐为边能被成立。成立之时。不始出来。云替处者。能违有法也。不所违中前后差别。答。二等意许自本虽相并。其言陈实所目之体。前后有异。本量时。立者以真他用。为他言所目。言陈自虽似亘假他。意中窃差别此(ノ)他(ハ)者真他(ナリ)也不(スト)假他(ニハ)之故也。而敌者作能违之时。以因喻力。令彼(ノ)他(ノ)体(ヲ)即为假他(ト)。一言陈虽不改。前后所目既异也。前后虽异。不一向改反。自本彼言陈宜如此之故也。今量又尔。有性本或可作大有缘性。或可作非大有缘性。而能别言陈。分明带其意许故。虽不名正有法意许。义之所至。不可遮之。以不可言量。为例。不可偏夺故也。问。前唯成有缘性。后唯成作非有缘性。一时不相并。何异常例耶。答。云并云不并。俱无失。必为他用之例。如前出之。
  ○有缘性事。
  问。实德业之能诠言。能缘智者。若只诠三缘三欤。将诠缘为有欤。答。或时虽为有。不必尔。以三为境义者。只知实知德等也。心缘境者。何异佛法所说哉。问。若尔何疏。云同起诠言诠三为有同起缘智缘三为有。诠缘共置有言。明知取为有之义。为此量所立也。答。泛尔诠缘。则有所诠所缘。之故也。今寻(カ)。有(ノ)源(ヲ)故。殊云为有也。问。有缘性者。若有实德业之能缘欤。将有大有能缘欤。答。二义遂归一也。先付实等诠缘解之。故云诠三缘三。私记云是实是德等。但实等不无。即大有故。能寻其源。还大有之能缘也。问。若尔有同异性能缘。不大有能缘。何为同喻耶。答。直缘大有直缘同异性之能缘虽异。不取彼。今自三句论之。而缘三句之能缘转二境。一转大有。一转同异。所谓为有之方转大有。为实为德等转同异。大有者总有性也。同异者别性。若无大有。实等不可有。既实等有。故有能缘。其实等有者。则大有故。有能缘之因。是大有也。若无同异者。可非是实是德是业。其为实德业之边。同异为因。是以诠三缘三之因者同异也。为有之因大有也。问。若尔如何以同异性为喻。立作有缘性之时。为能同品。不犯所立不成耶。答。彼一往许不无有时似同品。依实论之者。不无有遂归大有。故作有缘性有。成大有之时。不同品。于作有缘能别。有二等意许。立者差别为是作大有缘性。其有者实大有。非大有非有之故也。
  问。有缘性者。有缘即性欤。有缘之性欤。答。先名三句能缘。依主故云有缘性。遂是大有之能缘也。有缘即性也。问。如此义者。实等是无法欤。若尔大背彼宗。实即常住真实法。德业又各有功能故。若非无法者。如何偏以三句上所有事。悉归大有同异哉。答。三句非无法。是大有同异之所有也。但今所论者。成立大有句义。以诸有为大有之门也。喻如佛法四出体中。性用别论摄相归性之二门欤。
  大有实等合缘之。离大有独缘实等之时无之欤。但于大有者。独有缘之时欤。案立大有法门之时也。可思之。
  或可云。实德业三。有诠缘之时也。直有诠缘者三句也。其因故以大有。云有缘之性。同异性亦有此义。其有云分者不及大有”又有缘者。有大有自能缘也。凡实等与大有。和合之时起诠缘。其能诠言能缘智。通转实等及大有上。不各别诠缘之。显论者。只似诠缘实等。以实言之。兼诠缘大有。其有大有之能缘之边。为今宗也。
  此义中又有一义。有缘者缘而为有义也。显心行解也。不境体有能缘之义。
  ○违三量。
  寻云。因云除四大种者。简别言欤。答。尔也。故子岛引周记。不言除四大。便有不定(乃至)为简是过。故因云。除四大种(云云)问。明灯抄引疏中卷。以除四大。及有性外。并为同品。之文。非四大种既是能别也。岂以能别。作不定过哉。故因除四大之言。显四大外体非无(云云)又太贤师作此量因云许除四大外体非无(云云)又太贤师。作此量因。云许除四大外体非无故。故知非简别言。答。不置除四大言。四大种来可成不定敌。欲简此过故置此言。以周记可为定量。但明灯抄释者。子岛难云。以非四大种为能别。四大种即成异品。而何得云岂取能别作不定过。一切比量作不定。皆如此也。故此抄意。甚以难得也(乃至)此难尤有谓。仍且不存之。太贤师云四大之外。亦是简别也。故子岛云。又云四大之外。云除四大。义意无殊。俱简不定之词也(云云。)
  有人云。今推善殊御意。非四大种能别也。色声等望此为宗同品。以四大种为异品。望是四大种宗同品也。若尔岂作如(クヤ)四大种是四大种。(ナラント)云(フ)不定哉。灯抄云。非四大种既有能别岂取能别作不定过者。非四大种能别(ヲ)立返者。即是四大种能别也。四大既能别也。岂以能别即为异品哉(为言)意云。宗喻必可别物。不可以四大种成是四大种宗云也。非云非四大种(ノ)能别(ヲ)。即见(テ)异品(ノ)四大种(ト)无(ト)不定过也。举非四大种能别宗。返显是四大种宗也。就灯抄显文者。子岛难势诚似难遁。能探其旨非无深志。不尔善殊岂。不达立破辄则。谬作此释乎。
  今寻云。唯识比量能别。立不离眼识。以眼识为同喻。全同此。
  有人会愚难云。离不离是体上义也。色(ノ)不离眼识义(ト)。眼识(ノ)不离眼识义(ト)异故也。此指四大种体。如(ヤ)四大种是四大种(ナラント)云。故不同彼比量也。
  重难云。此又尔也。大有(ハ)即四大种(ナルヘシ)。如四大种(ノ)即四大(ナルカ为言)焉异离不离哉。
  有人会云。不离者二物各别。此不离彼云也。今就即体。彼即可此法。如此法云故。宗喻一物之妨。难遁者也。况唯识比量。宗云不离眼识者。自体分也。相分色不离能反自体(为言)同喻眼识者。见分也。如见分不离自体分。(为言)三分虽不离。犹立别分故。异即体宗喻也。
  先年。于洛阳梅小路室町之亭。一因违三量沙汰之次。因除四大言简别欤事。旁有不审。予就子岛粗成其意。算公大朋灯抄。子岛之难不留秋篠之御本旨(云云)其间问答多重。广载别纸。今记梗概后学悉之。
  有人又云。后见清水里书。子岛(ノ)释上。(ニ)问云。与能别法同体之物成谓喻。以其作不定。甚可难也。(已上)此问意当善珠之释。解释虽幽。同体之物者。是四大种(ノ)宗(ト)。四大种(ノ)异喻(ト)同体(ナリト)云欤。不(ムハ)尔岂非四大种(ノ)能别(ト)。四大种(ノ)异品(ト)。同体之物(ナランヤ)乎”
  此释诚可尔。难决难决。
  ○违四量法差别所离实等三句五句事。
  不可及异义三句也。所违量共不定事。难义欤。今一义云。勘过事者。敌者进止也(先德传)勘法差别之日。言陈不付过。所诤乐为在意许故。若勘共不定者。又不可付法差别过。言陈既破故。不及求意许过欤。此义势处处记之。
  问。若尔何唯勘法差别哉。答。疏主欲示一因通违三之义。何相违因外。显有余过哉。
  ○有法自相无意许犹可为相违。
  一义有此类。三违四量等也。问。后三相违有意许。若无意许者。如何传成有法耶。若云直成者。违两论判同异品之文。答。有法直举不极成法体。能别以有无或非实非四大等言立之时。一重虽成法宗。资益成有法。故乐为留有法。敌者寻其遂所成。勘有法自相也。先望能别判同异二品故。不违两论也。问。设所别举法体。能别立有无等言量。可勘有法自相耶。答。尔也。则局通对所成立自性者。谓我自性法自性。若有若无(文)。是成有法量也。既有如是成立于有法之义。敌者何乍知之。不付有法自相耶。是以子岛御意。有性非实量非实言。非实为一重。离实等有为第二重。是表里也。同异性成其二重。是均等有义也(已上意)。是仙人量。有性离实有●●●立也。有言即常(ノ)有无(ノ)能别。然者虽无意许。何不付之。是以。子岛有性有法无意许。直举大有性。又释能违自他共。所违自比也。能违他比也。以之为实义。言同意别故无诸过者。是也。若尔无意许量。何不付此过耶。
  ○后二相违并违三违四量意趣不同事”
  师主欲成大有句。矫立比量。或直诤即离。或总立六句。别成大有。直诤(フニ)。即离又有二类。一者总对实等三句立三比量。如有性非实等量。二者就实等三句中别别法门成之。如违三量立非四大种。且举实句中地等四。亦可云非(ヘシトモ)。空时等。望二十四德句五业句。皆一一可立故。违三量同喻云色声等。不取总句也。违四量总建立六句别体旨。显三句之能有所有实等外别有体也。以能别言陈。可知其意。依之可云。非实等三量。对所有实等。成能有义。故唯限三句违四量所离实等之等言有委曲。通局甚矫。合违自此而起者也。能可辨之。
  贞和五年五月二十四日。以正本书写交点讫。
  法印范缘(写本云。)
  元德二年十月二十二日(辰刻)驰毫毕。
  本字不分明。以证本可校合之而已。法印大僧都觉(春秋二十五夏﨟十一。)
  正庆元年九月十三日(巳刻)以良算自笔本校合之毕。觉(春秋二十七岁夏﨟十三。)
  观应二年二月十三日夜(戌刻)以御本书写之毕。拟讲显意(春秋四十六。)
  三月十五夜于灯下一校了。

明要钞卷第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