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因明大疏里书中末

  言此诸句中等者。相符极成诸句中。料简非过也。言符他两俱者。意云。符他全分两俱全分一分也。
  言得自全分或是真宗者。邑云。此言或者。不定词也。如胜论对声论立声无常。此令符自。乃是真宗。如胜对数立业灭坏。虽令符自。灭坏无常他不许有。能别不定。非真宗也(云云)。
  言问此九过中颇有等者。此问意云。宗九过中。现量相违为首有八种四句耶。比量相违为首有七种四句耶。自教相违为首有六种四句耶。世间相违为首有五种四句耶。自语为首有四种四句耶。能别为首有三种四句。所别为首有二种四句。俱不极成为首有一种四句耶。
  言余令准悉者。余自全分他全分自一分他一分等句准知。言遣教等过皆如理思者。备云。数论对佛法。立业句灭坏。亦有自教相违过。数论不立业句灭坏故(云云)。
  言自他共不共全分一分者。意云。自者违自现量也。他者违他现量也。共者违共现量也。不共者不违共现量也。即无过宗(备说)。
  言有违现亦比量如小乘师等者。周云。定心缘境。皆是现量。触处诸色而定心缘。今言不得。是违现量违比量者。立量云。触处诸色定心得。五境之中随一摄故。如色香等。即是违比量(云云)邑云。比量云。触处诸色应定心得。五尘摄故。如余四尘(云云)。
  言有违理非自教如违他现非违自教者。仁者。小乘对大乘云。五根非赖耶识现量所得(云云)。
  言有违理非世间如违自现非非学世间者。周云。如胜论师对佛法者。立五句义非我现境。亦如大乘言色非眼等境。但违自现。不违怀兔等也(云云)邑云。如数论师说五唯量非我所知(云云)。
  言有违世间非现如说怀兔非月者。仁云。以现量心。不知怀兔月故。非违现量(云云)。
  言有违现亦能别不成如唯违自现及他能别不成者。邑云。如大乘立眼等五根非藏识变。此违自现。他不许有藏识故。是他能别不成也。然以理准。他岂不许非藏识变耶。故此中言他能别不成者。且假说耳(云云)又有疏云及俱能别不成者。周云。
  言如违自现亦所别不成者。备云。如胜论对佛法。立实等五句义应非实有体。自许实有体故。云违自现。佛法不许实等句故。云他所别不成也(云云)邑云。如胜论师对佛弟子。立德句非我现境。此违自现。他无德句。是他所别不成(云云)。
  言若违共现所别必成者。周云。如立声非所闻。即违共现。立敌俱许有声。故是成也(云云)”
  言如违自现他俱不成者。周云。即胜论对佛法。立我五句义非我现得。即是胜论违自现。佛法不许。即是他俱不成也(云云)。
  言若违共现他俱必成者。备云。如声非所闻。以望敌者他。彼能别所别俱必极成故(云云)”
  言如违自现有符他义者。周云。觉乐非我境。即违自现。佛法不许。即是符他(云云)。
  言如是乃至者。此文意云。显比量为首有七种四句。自教为首六种四句。世间为首有五种四句。自语为首有四种四句。能别为首有三种四句。所别为首有二种四句也。
  言有俱不成亦相符等者。周云。如佛法对数论师。立自性我实有。即是符他数论。自宗无故。故是此过(云云)。
  言二十八四句者。一以现量合比量自教。二以现量合比量世间。三以现量合比量自语。四以现量合比量能别。五以现量合比量所别。六以现量合比量俱不。七以现量合比量相符。八以现量合自教世间。九以现量合自教自语。十现量自教能别。十一现量自教所别。十二现量自教俱不。十三现量自教相符。十四现量世间自语。十五现量世间能别。十六现量世间所别。十七现量世间俱不。十八现量世间相符。十九现量自语能别。二十现量自语所别。余之八句准此可知。
  言以现量合三有二十一四句者。一以现量合现量自教世间。二以现量合比量自教自语。三以现量合比量自教能别。四以现量合比量自教所别。五以现量合比量自教俱不。六以现量合比量自教相符。七以现量合自教世间自语。八现量合自教世间能别。九现量合自教世间所别。十现量合自教世间俱不。十一现量合自教世间相符。余之十句准此可知(云云)。
  言如以现量合七有三四句者。邑云。除俱不成取相符。为第二四句。除比量取俱不成及相符。为第三四句(云云)周云。第一句除相符。第二句除俱不极成取相符。第三句除比量。比量为首有一四句(云云)次言有四四句者。周云。取现量合七三四句。及比量为首一四句。即成四四句(云云)。
  言此论所说现量相违有四过合者。解云。违现量者可知。违自教者。一切内外皆说声所闻故。违世间者。通违二世间也。违自语者。亦依违教。
  言比量亦四者。解云。违比量者。瓶等无常。初无后无故。如灯焰等。违自教者。内外诸教皆说瓶无常故。违世间者。通违二世间也。违自语者。亦依违教。
  言自教亦四者。解云。违胜论自教说声无常故。违自教也。违比量者。声无常。所作故。如瓶等。违世间者。既许学者世间声是无常故。违自语者。据违胜论自教说故。
  言世间二违世间比量者。意云。论之所陈比量作法。违世间违比量。违世间者可知。违比量。月中定应有兔。以有体故。如母兔正怀兔时(此比量作法周法师说)人顶骨应不净。众生分故。犹如血肉。言或加自教者。周云。外道教中自说月有兔故(云云)大小乘教说人顶骨不净故。言加自语者。据违教也。言自语亦四者。自语相违作法比量。是违四也。违自语者可知。违比量者。汝母应非石女。许有子故。如余母女(私作)又言。一切言皆非妄。言中随一摄故。如汝自言。违自教者。疏云。若作依违教名违自语者。有全四句。有违自语非他。如顺世外道对空论。言四大无实。彼说四大必非无实等(云云)违世间。通违二世间也。
  言虽违他教作他比量皆非失故者。古云。通伏难。伏难云。亦可加违教失。由数论宗不立灭坏故。答云。虽违他教。然由作比量故。违他教等。皆非失也。他字谬也。所以无比量。违彼数论。宗不可得因故(云云)仁云。能别不成作法。以违他教。虽可有违教失。而以违他教。不为失也。唯以能别不成为过(云云)。
  言如上所说九种过中或少或多者。付上文也。即结上也。或少者。能别相符唯违一也。所别俱不违二。及世间亦违二。此等名少。或多者。现量比量自教自语违四。世间违三。或违四也。从三以上为多故。
  言以似现量中初违自现对比量中违自比者。即上疏文云。有是违现非比。如声非所闻。有违比非现。如说瓶常等(云云)八种四句是也。
  言为四句云等者。今新所作四句也。谓有违自全现非违自全比等四句也。此四句是现量相违。乃至相符极成各有八种四句。由九种过互相对作四句故。成八种四句也(备说)”
  言总计合有二千三百四种四句者。备云。取于五百一十二种以下大数。不取六十四等小数也(云云)。
  言又即自相名之为门至自相之门者。邑云。此中初以自相即门结之。自相之门义便乖返故。今言之门者。不显依主。
  言即除相符摄余八过等者。周云。但不言令他解了。即摄八过失。夫立宗者。令他生解。即名立宗。他若不解。非真宗摄。故言摄八也。其相符者。他已先许。故须除之(云云)。
  言或犹预宗者。邑云。或能别犹预。或所别犹预。或俱不犹预等。皆名他未了解(云云)言准因当知者。因中既有犹预因。宗中亦合有犹预宗。故言准因。即前令他解了。亦摄犹预宗。此论中但摄宗不摄能立(云云)仁德云。随其所应。九过中摄者。
  犹预宗随应于九过摄(云云)言建我法自性等者。邑云。我法前陈即自性也。若有若无者。外道立有体我法。大乘我立无体。言不遍等者。此明差别。我中胜数遍。离系等不遍。法中空遍。色不遍。皆应准知。言具足前相者。谓具足前以所应成等五相。离五过失。是名立宗也(云云)。
  又对法十六云。所成立自性者。谓我自性。法自性。若有若无。所成主。所成立差别者。谓我差别。法差别。若一切遍。若非一切遍。若无常。若有色若无色。如是等无量差别(云云)”
  言第三第四至此中无故者。邑云。第三不于他。第四不宣示。及第五不言令他解了中。阙无能立及犹预宗。此论中无。故彼文过多于此也(云云)。
  周云。第五少分此中无者。集论中第五句令他解了及阙无能立或犹预宗。此之三句并是彼论之中第五句摄。今此论但摄宗不摄能立。故言此中无也(云云)。
  言虽因三相随应有过俱不能成宗应皆名不成等者。此通伏难。伏难因十四过皆俱随应三相有过。不能成宗。应名不成。故今通之。答。大乘云。若六不定及四相违有别胜能。故与别名。谓不定名及相违名。若四不成无别胜能。故与总名。谓不定名也。即显四不成是三相中初相有失不成故与通名也。六不定四相违是后二相有过故不与通名也。谓初相于宗有失不成宗故名不成也。二喻中俱有俱无名六不定。二喻之中有无相违名四相违也。异全同分者。第三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同全异分者。第四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俱分者。第五俱品一分转也。
  言无别胜用与名不成者。周云。又有本言宗名不成者非也。以无胜用。不得余名。但与不成之称(云云)意云。四种不成不如不定及四相违别有胜用故。与总名也。
  言又文说不成之义等者。周云。即此论中说四不成。皆约不能成宗。名为不成(云云)如此论云。如成立声为无常等。若言眼所见性故。两俱不成(云云)依之明知。因依不能成宗也。眼所见性因是非有法之上义故。
  言无因依有法有法通有无者。邑云。如胜论对声论说。声无常。德句摄故。如觉。此无因依有宗也。虽有余过。不阙所依。如大乘对胜论。和合非实有。六句摄故。如前句。此即无因依无(乃)有法(云云)。
  言无因依有法有法通有无者。备云。无因者遮因也。有因通有无者。此约共言不共言之有无也。如小乘对大乘立量云。阿赖耶识非实有体(宗)极成六识所不摄故(因)如兔角等(喻)此即无因依无(乃)有法也。立量云。涅槃非实(宗)非所作故(因)如兔角等(喻)此即无因依有(乃)有法也 问。若遮宗是宗因喻皆并遮并无。诠宗亦是其宗因喻皆并是诠并是有也。如前已说。上疏云。和合非实。许六句中随一摄故。如前五句(此即无宗)声无常宗是有体也。所作瓶等有为能立(云云)今涅槃非实(止云)宗(乎)何名有。答。上文意者。据能别宗。名无名有。今文意者。据所别共言不共言。云有无也。故涅槃非实之宗名有也。
  言因依有法无无依因不立者。解云。有法无者。据不共言名无也。意云。因之所依有法。若不共许时。即因无所依故。此因(伊)不成立也(备)言有因依有法有法唯须有者。备云。有因者诠因也。诠因之所依有法。唯须有不通无也。如立量云。声无常。所作故。如瓶等。此云有因也。即显诠因必依诠宗有法。不依遮宗有法。然今有法唯须有。据共言而云有也。遮因必依遮宗有法。即有法通有无也。此据共言不共言。名有无也 问。何故无因之有法通有无耶。有因之有法唯有而不通无耶。答。诠因必不依无之有法。所以尔者。小乘对大乘立量云。阿赖耶识非实有体(止云天)彼之因(乎)所作性故(止波)不可云故。明知诠因有法唯有不无(云云)。
  言自亦不成因义者。问。与文轨师何别。答。周云。有人唯因自不成名不成因。疏主通取(云云)上疏文云。能立之因不能成宗。或本非因不成因义。故名不成(云云)。
  问。第三句之一分与第四句一分何别。答。第三句之一分两俱不成者。勒勇发因(伊)不遍外声一分故。于因上立一分名也。第四句之一分两俱不成者。实句所摄耳根所取(乃)因中。实句所摄一分因。是立敌两(尔)俱无故。云一分也。即显第三句之一分者宗一分也。第四句之一分者因一分也。
  言次一句并宗者。论云。对声显论也。意云。对敌者宗(乎)审定也。
  言此中他随一全句自比量中说自许言至一切无过有简别故者。此第三无体他随一全句也。如胜论师对声论师立。声无常(宗)德句义摄故(因)此有他随一不成。若简别云自许德句摄故时。一切无过。自比量故。
  言诸自随一全分他比量中说他许言一切无过有简别故者。此第四无体自随一句也。如声论师对胜论师立。声是常(宗)德句摄故(因)若简别云汝许德句摄故之时。一切无过。他比量故。
  言若诸全句无有简别及一分句一切为过者。意云。若诸全句无简别时。有过。若有简别时。无过也。一分句不可简别故。一切为失。何者。一分共。一分不共。故不可简别也。此即约共比量。不据自他非量。若自比量他比量。是简别可无过故 问。以何得知。一分自他比量简别无过。答。第八句云。八无体自一分随一。如声论师对胜论师立。声为常(宗)汝许德句所摄耳根取故(因)明知自他二量一分句。是简别无过(云云)。
  言故有大名居士者。意云。摄论所立比量之因。以六足论有不定故。为遮此过故。胜军论师立一量云。诸大乘经佛说。两俱极成非诸佛语所不摄故。如增一等。以此为因而建立时。无前量过(云云)。
  言亦余小乘者。周云。许发智论是佛说者是也。对不许佛说家。得余之名(云云)。
  言且发智论萨婆多师自许佛说等者。此文意云。因共许虽无随一过而有不定失也”
  言及大乘者至非佛语所不摄者。周云。此意说云。大乘许发智非佛语中摄。小乘自不许。小乘许大乘非佛语中摄。大乘自不许。为此互不许。不得一向极成非佛语中摄(云云)。
  言又谁许大乘两俱极成至因犯随一者。邑云。此难因言有滥也。谓大乘经。小乘外道共许非佛语摄。今所立因不言立敌两俱。而但言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故。有滥也。由此唯大乘师许此因于大乘经有。小乘不许。故是随一也(云云)。
  言若以发智亦入宗中至两俱不成者。邑云。若诸大乘经及发智论是佛语者。即犯违宗。自不许彼是佛说故。对一分不许发智是佛说宗。因犯一分两俱不成。若对许佛说宗。因中即犯一分自随一过。略而不说。若不以发智为宗者。便有如前不定过也(云云)。
  古云。因犯一分两俱不定者。除萨婆多余小乘者及大乘者。名两俱也。若对萨婆多者。宗有相符失故。一分者。此因不在彼发智宗之一分故(云云备)。
  以两俱极成非诸佛语所不摄故之因有不定过者。问。六不定中何摄。答。第四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摄也 问。约此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有自他共。此中何摄。答。自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也。故此疏下文云。如前所说。胜军论师成立。大乘真是佛语。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故。如增一等。亦是此过。此中佛语宗。以增一等而为同品。大小乘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故因。于此遍有。发智六足等而为异品。此因于发智有。于六足无。
  言发智等者。等取六足论也 问。萨婆多唯以发智许为佛语。不许六足为佛语。如今简六足论耶。答。若萨婆多设亦恐许六足论为佛说故。今假设简也。唯识疏云。简彼六足等非自许故。即无前失也(云云)。
  言凡诸事火要有地大为质为依者。自下释四大和合之文也 问。云何火大具余三大。答。且如松火(乎)燃时。必有所依地大为质为依。此时风来动其焰。故有风大。其焰延流时有流润故。有水大也 问。瑜伽第三云。或有聚中唯有一大。如石末尽(地大)江河地沿(水大)火焰灯烛(火大)有尘有尘风(风大)或唯二大。如热摩尽(火地二大)雪湿树等(水地二大)既云火焰灯烛唯有一火大也。如何今云具四大耶。答。随曰。瑜伽依显相说。入正理据实说。
  言水加流润者。邑云。凡可烧物与火合时。必加流润。故知有水。四大和合为事火(云云)又云焰热腾焰烟照飞烟者。邑云。热谓火之性。照谓火之用。焰与腾焰烟辨事火之状貌。但大小之异耳(云云)周云。有六义显事火。一有焰。二热性。三腾焰者飞也。四有烟。五有照。显飞烟者令烟飞举。具此六义故名事火。焰与腾焰。烟与飞烟。此四但是高下异也(云云)。
  言能别所别总别犹预各有六句者。意云。一于能别上犹预。二于所别上犹预。三总于能别所别上犹预也。此三(尔)各有六句。故成三六十八也。六句者。一两俱全分。二两俱一分。三随他一全分。四随他一一分。五随自一全分。六随自一一分。
  言加于角决定于牛有疑等者。周云。此明能别所别及俱犹预。于角决定者。能别犹预。于火决定者。所别犹预。合二可知(云云)备云。此明于有法疑。及于法疑。并二之上疑也。如聚草中有角端出。未知水牛角野牛角。此时立量云。彼角应野牛角(宗)此于所别决定。于能别犹预也。又立量云。彼似烟下定有事火(宗)此于所别犹预。于能别决定也。又聚草中有物端出。未知若角若杭。亦未知所依质若野牛若水牛。此时立量云。彼角应野牛角(宗)此有法及法上俱生犹预(云云)。
  言义准亦有有体犹预俱不极成者。周云。前之似宗一向无体。今者两俱一向有体。所依能依有实体。如下自说犹预所依皆有(云云)备云。且如聚草中有物端出。未知若角若杭。亦未知角之所依质乃若野牛若水牛。此时立量云。彼角应水牛角(宗)此云有体犹预俱不极成也。能别所别名为俱也。此言有体无体者。据共言不共言也(云云)。
  言或此亦是自语相违等者。意云。此犹预不成因。亦是宗中自语相违过也。立量云。彼似烟下定有事火。既云似烟。何云定有事火。
  言或此亦是相符极成者。意云。此犹预不成因。是宗中极成过也。谓敌者于彼烟等生疑时。立者立量云。彼烟等下可有事火。以现烟故。此即有相符。符彼疑故。
  言相违故顺符彼故者。初句自语相违。后句相符之失(云云)周云。犹法者。即是能别所别各自不成。名独法也。合法者。即俱不极成也。后云两俱者。即此独法。合法皆有两俱犹预随一犹预相符犹预等。即是立敌名两俱。言相违故顺符彼故者。结二过也。初言似有烟。即云定有事火。此自语相违。顺不彼者。他本生疑。更言似烟。故是符彼(云云)。
  言独法合法两俱随一等者。邑云。独法者谓能所别犹预。合法谓俱犹预。此三之中各有全分一分。全分一分中各有自他随一及俱犹预。故成十八(云云)。
  言问云何今说德所依故他随一因者。仁德云。此问意云。何故说所依不成所(尔)兼有随一不定过之义因举耶。应举唯有所依不成之因故(云云)。
  言问如前所说至无所依过者。周云。此问意者。前云以无体法为宗。还得以无体法为因。今因既是随一无体。还依随一无体虚空。因即合有所依。如何言因无所依过。言今因既随一无体者。即他随一无依也。言无随一有法者。有法是随一无也(云云)仁云。此问意云。所依有法名随一无。能依之因名随一无。有法与因既异无摄。何故中有所依不定耶(云云)备云。问意云。前以无为无因。无所依不成过。何故德所依故无之因(加)依虚空实有之无宗。是有所依不成失耶(云云)。
  言如宗能别不成因成有法自相相违等者。下举例成也。如佛弟子对数论师。汝声灭坏。所作性故。如瓶等。宗有能别不成。数论不立灭坏无常故。因有法自相相违。量云。我声非灭坏无常。所作性故。如二十三谛。同喻亦有所立不成。数论师不许瓶是灭坏故。异喻亦有所立不遣者。无不灭坏法故。有所立不遣失也。意云。数论不立灭坏法故。亦不立不灭坏法。是故无异喻体。亦无喻所依也。既一比量。宗有能别不成。因在法自相相违。以此准知。虚空实有德所依故。此亦宗有所别不成。因有所依不成。邑云。异喻亦有能立不遣者。准本疏。言所立不遣。疏主意云。宗中既无能别。即无所立。异喻便无所遣。名为所立不遣。后人不悟本意。以见四相违因皆是因于同无异有。遂改疏为能立不遣(云云)周云。如宗能别不成至异喻能立不遣者。如对数论立声灭坏无常。即是能别不成所作因。他许成转变无常。即是法自相相违过。除声以外总为异喻。所作性因异上亦有。故言能立不遣(云云)。
  言一两俱所依不成有三者。邑云。问。何故不作无体一分所依不成为第四句耶。答。无体之因。若许于宗一分转者。即非无体故无此句(云云)仁云。有体无体者。约因言也。一分全分者。约宗言也(云云)。
  言二无体全分至德所依故者。邑者。此中且据佛弟子不许有我。名无所依。两宗俱不许德所依因于有法有。名无体全分也(云云)。
  言于一切处生乐等故者。大乘不许我(伊)于一切处生乐等故。云无体他随一所依不成也。生乐者我之名。故大乘不许。是不离于有法我故。云无体也。余因明师。即以此句为有体他随一之句也。
  言五有体他一分随一等者。邑云。此第五第六句据两宗共许有能生果义。名为有体。唯大乘不许此因于彼一分空大有故。名为一分随一。且约大乘。空大非有。故名所依不成也(云云)。
  言空大生果大乘不许故者。周云。大乘不许空大有体。能生果故因于空不转(云云)大乘不许空大生果故。云他一分随一所依不定也。即显能生果故之因(伊)一分四大有法上有。一分空大有法上无。故云一分随一所依不成。
  言然皆决定者。彼能依因虽通有无。然皆决定(天)于宗有法。两俱(尔)无也。随一(尔)无也(云)既有体因并于宗有法。两俱无随一无。故并以能依有体因无体因得作诸句也。
  言因通有无者。两俱不定中有四句。第一第三句云有体因也。第二第四句云无体因也。随一不成中有八句。第一二五六句云有体因也。第三四七八云无体因也。约共言不共言也。见文可知。
  言能依通有者。能依之因通有体因无体因也。见彼处疏可知。言犹预不成至不分有无者。周云。此意。有体可成犹预。无体不成犹预。为此不分有无(云云)佛云。所依有法及能依因。并共言故。并共立故。云有体也。于有体法起疑。于无体法不起。故不分有体句无体句也(云云)。
  言故无他自无体随一一分所依不成者。邑云。前明随一所依不成中有六句。不说无体他一分随一所依不成。及无体自一分随一所依不成 问。何故不说三十二句耶。答。疏解意云。若许无体自他一分于宗有法有。即有体必非无体一分随一所依不成(云云)备云。所依不成中有九句。谓两俱所依不成有三句。随一所依不成有六句。故云但两俱随一所依不成为句也。后六句中。无体他一分随一句及无体自一分随一句故。无他自无体等也。
  言若许自他少分因于宗有等者。显二句无之所以也。若不共言无体因(伊)宗有法中。遍于一分不遍于一分(止波)不可云也。故无二句也等文。
  言亦无犹预所依不成至不犹预故者。云此文为破文轨师说。有犹预所依不成者。先立道理也。言二种能依疑定异故者。意云。犹预不定因是疑因。所依不成因是定因。谓德所依故之因既是无故。于此因无起疑。故云定也。
  言所作之法有法皆有何名此过者。正破也。意云。犹预所成之作法。是所依有法必有。何名所依不成耶。所依不成是有法无故。
  言时或有释等者。出文轨师义也。此师意云。犹预不成亦通所依不成既宗犹预而不成故。因亦有犹预所依不成也。
  言两俱必非随一等者。邑云。今准为四句。有两俱非随一。如论说。有随一非两俱。亦如论。有两俱不成亦随一不成。如声显论对声生论立。一切声皆本性有。勤勇无间所发性故。彼声生师不许声勤勇发。据内声一分。随一不成。风铃声等两俱不成。第四句可知等文可思。又问。四不成各定别者。何故释所依不成。疏云。一有体全分两俱所依不成。如萨婆多对大乘师立。我常住(宗)识所缘故(因)所依我无。能依因有(云云)答。如别记。
  言两俱不成至合有九句者。周云。此师两俱既摄犹预所依不定。如前过中。是两俱者皆属此摄本。两俱不成有四句通有无。犹预不成有两句。何者。两俱全分两俱一分所依不定有三句。谓两俱有体。两俱无体。一分。此皆两俱句也(云云)意云。两俱不成中有四个两俱句。犹预不成中有二个两俱。所依不成中有三个两俱。合成九两俱句也。此等皆是两俱句限也。此显古师两俱不成中摄犹预不成所依不成之所以也。
  言随一不成至合十八句者。周云。随一中有八句。犹预中有四句。所依不成中。随一有六句。此已上并随一句也。此全及分。二十七句也(云云)意云。随一不成中有八个随一句。犹预不成中有四个随一句。所依不成中有六个随一句。故成十八个随一也。此等皆是随一句限也。此显随一不成中摄犹预不成所依不成之所以也。
  言四不成中皆一分摄合摄十二句者。周云。两俱中有二句。随一中有四句。犹预中有三句。所依中有三句。合成十二个一分句(云云)意云。宗法而非遍。是四不成中一分句也。合有十二个一分句。谓两俱不成中有二个分一句。随一不成中有四个一分句。犹预不定中有三个一分句。所依不成中有三个一分句也。
  言非遍非宗法四不成中有皆是全分合摄十五句者。周云。两俱中有二句。随一中有四句。犹预中有三句。所依中有六句。合成十五个全分句(云云)意云。两俱不成中有二个全分句。随一不成中有四个全分句。犹预不成中有三个全分句。所依不成中有六个全分句。合十五个全分句也。
  言然上但说因于宗不成者。意上之所说四种不成。唯诸因于有法不成也。
  言理实此因于同异喻等者。备云。疏下卷有二说。彼云。问。因为成宗。因有两俱随一等过。喻亦成宗。何故但名能所立不成。不明余耶。答。因亲成宗故有四过。喻是助成故无四过(一说)又解。因是初相。标初辨四。显第二相亦有四种(云云)今此中卷疏文当后说也。言然名不定及名相违不名不成者。
  当下卷初说也(云云)言答成他名成者。因成于宗。及喻成宗因。合名成他也。因不成宗。喻不成宗因。翻名不成也。因本成宗不成二喻。言翻名不成等者。因不成宗。及喻不成宗因。翻名不成异。此不名不成也。
  言问若尔因过皆欲成宗何故但一名为不成者。问意云。若因不成宗名不成。尔者。因三相过皆欲成宗。何故但一初相名不成耶。
  言答因虽三相唯初一相正亲成宗等者。意云。因虽三相。而唯一相正亲成宗。故相翻不成宗名不成也。余二相亦虽成宗。而宗具宗助。非正成宗。成宗义疏故。但名不定及相违。不名不成。以理实言。亦名不成也。
  言合二建宗者。同喻异喻(云云)备云。以后二相合初相(云云)。
  言各随义亲以得其称皆准此知者。仁云。望各各自过云义亲(云云)备云。问。依此文言。初相过亦疏名不定相违。后二相过亦疏名不成耶。答。初相过不名不定及相违。但后二相过亦疏名不成。不成之名是通名故(云云)纂要云。问。因为成宗。不成不定及以相违俱不能成宗。何故初相有过。独名不成。余立别名。答。因之初相正为成宗故。须言遍。今若不遍。即不成宗。余二相虽亦成宗。助而非正。随立余名。不名不成。理实相似(云云)此问答与疏意同。
  仁云。后二相过(波)于所成宗及宗相违(尔)者。五不定及相违决定也(云云)邑云。于所成宗相违者。前句同品。后句异品(云云)。
  言后一并非者。意云。相违决定之所作所闻二因。并非因三相过也。
  言狭因能立通成宽狭两宗者。解云。所作因勤发因。名狭因也。常宗无常宗。名狭宗也。无我宗宽宗也。
  言故虽同品而言定有非遍者。此显于勤勇发因不遍同喻电也。
  言宽因能立唯成宽宗等者。周云。如佛法立声无我宗。所量性故因。除声以外一切无我之法。皆为因喻。即摄一切常无常法。而为因喻。无有一法是我者可为异喻。因不滥行。得名正量。若其狭因能成狭宗。如成立声为无常。举所作勤勇二因皆得。若以此二因成声无我。即是狭因成立宽宗。一切诸法皆为同品。因于同品虽不遍转。因不滥行。亦成正耳因也(云云)。
  言若有简略即便无失等者。解云。如声论师对胜论师立宗云。声常(宗)心心所所量性故(因)犹如声性(喻)若如是简略立时。即无共不定失也。但有相违决定失耳(云云)。
  言耳心心所所量性故等者。周云。虽复以耳心心所之法简别于余。然此之量唯得声。胜相对而作。以此二师有声性故。若对余宗。阙无同喻(云云)。
  言此与不共二不定差别者。周云。若不定二处皆有。不共因二处皆无。故云差别(云云)仁德云。一他共者。于他比量而他共不定。是过也。二自共者。于自比量而自共不定。此过也。三共共者。于共比量中。而共不定。是过也(云云)言今此举三者。备云。今此疏文但举三共。即下文云。一他共。二自共。三共共。三量中各举正失限也(云云)。
  言如以佛法破数论云汝无常许谛摄故如许大等等者。此他比量中他宗共不定也 问。上文云。他比量中略有三共(云云)今此疏文唯举他共不定作法。而不举自共不定及共共不定作法。其作法何。答。备云。如佛弟子对数论云。汝神我及自性应是无常(宗)许所知故(因)如二十三谛(喻)数论作自共不定云。为如汝大乘真如法身。许所知故。我宗神我及自性谛是常耶。此似不定。非真不定。此非数论自宗法故。此自共不定之作法。言自共者。初自是立者为自也。次共是共不定之共也。他比量中以他不定共不定为失也。自共不定不为失。故疏文不举。共共不定者。如经部对大乘云。汝第八识应离六识无体(宗)许所知故(因)如龟毛等(喻)大乘作共共不定云。为如色等。许所知故。我第八识离六识有别体耶。初共者共许也。自他共许故。以为不定失(云云)邑云。如疏所陈。破数论云汝我无常等者。此唯他比量中他共不定也。若他比量中共共不定者。如立前宗汝我无常。所量性故。如色等。所量性因两共许故。此因于色等同喻及自性真如异喻之上皆得有故。若他比量中自共不定者。汝我非实。许非常故。如瓶等。佛法假我唯无常故。此无常因假实二品皆得有故。或云。汝我应非受者。非常故。非受者宗以外色等为同品。第八识为异品。非常之因于彼遍有。此犯他中自共不定(云云)自共不定作法。是备与邑意同。自比量三。如邑记明。可见凡因明法。他比量以他不定及共不定为失。自不定不为失。故疏不举。敌者为他。立者为自自比量中以自不定及共不定为失。他不定不为失。故疏不明。立者为自。敌者为他。共比量中以自不定及共不定为失。他不定。不为失。立者为自。敌者为他(云云)。
  有三共。一自共。二他共。三共共。今此疏文。自比量中唯举自共不定也。他共及共共作法。准他比量中可知(已上面)。
  言如论所说即是共共者。声常(宗)心心所法所量性故(因)如虚空(喻)初言共者。共比量之共也。后言共者。共不定之共也。所量性(伊)同异喻共遍。故云共也。
  言宗既顺先不立此因应非不定者。邑云。未举因时宗未立。举因已后既无同喻。宗仍不立。故顺先不立。意云。如或立无常或立常等。名不定此既不尔。何名不定(云云)周云。初唯立宗未举因时。其宗未成。后举所闻因。其宗亦未成。故言顺先(云云)同意云。所闻性因无同喻故。声论所立常宗不立。既因无同喻。不能成宗。故此因是定因。应非不定因。
  言理门难云至所闻云何者。邑云。古难意云。余之四因于二品转。可名不定。所开性因二品俱无。云何不定(云云)论答意云。所闻性因无定所属。故名不定。谓定不属无常宗。定不属常宗。随可成一义故。
  言余四不定于同异品若遍不遍者。意云。同异品若遍者。第一共不定也。同品不遍异品若遍者。第三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也。异品不遍同品若遍者。第四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也。同异品不遍者。第五俱品一分转不定也。
  言比量难云所闻性因非不定摄等者。周云。两个比量皆是理门中古师难(云云)意云。此二比量亦是古师难论主所立不共所闻性因也。此古世亲所造论轨论中所立比量也。然陈那论中唯引初难文。不引二比量。初难文者。论云。理应四种名不定因。二俱有故。所闻云何(云云)论云由之共故至彼所摄故者。答初难也。论云一句离故者。难比量也。即为古量作决定相违也。
  言谓如山野多有草木等者。周云。彼论意云。如山草等。随何人取即属于彼。不定属一。名为不定。所闻性因亦复如是。若立声常。此所闻因而即属彼。立声无常。此所闻因即属无常。不能决定成一所立。名为不定(云云)。
  言望所成立宗法同异等者。邑云。谓于所立宗同异二品。常兴无常既无定异。可有随成一义。故是不定(云云)。
  言遍摄一切者。意云。常无常等宗差别之中。遍摄一切佛法外道等宗。谓佛法宗。法处所摄声。若声处所摄。若有满声。若无漏声。皆无常无我等为宗若数论宗。声是实有。亦是自性谛宗。胜论宗云声是德句摄等文。
  言数论立声等者。邑云。声实有者。谓五唯量声是转变无常。若是自性者。此谈声本宜性是常(云云)。
  唯识疏一云。梵云眤捷陀弗呾罗。翻为离系子。若行修胜因。名为离系。露形少差耻。亦名无惭。本师称离系。是彼门徒。名之为子(云云)。
  言离系亲子立二句法有命无命等者。邑云。一云草木有动生长。亦名有命。土石等无动不增。名无命。一云。有情名有命。非情名无命。此解为正。声是无常。
  已上并是所立声之差别也(云云)言胜论立声等者。邑云。若德句者无常。若非德句者。谓同异性。声性是常(云云)。
  言所闻性因唯彼有性有法之声彼所摄属者。周云。此前有性即属有法。有法不无名为有性。此所闻性因唯属有法声。不定属二喻。所以不定也(云云)邑云。初解。所闻性因唯声独有名唯。彼有性所摄故者。释所以也。唯属于声。不属二喻。后解。此所闻性即是有性唯彼声所摄故(云云)。
  言或所闻性名为有性者。周云。此属于因。因体是有。名为有性(云云)仁云。初说意者。有法之声(伊)有所闻性故。声(乎)名有性也。此即能有名有性也。后说意者。声(尔)所有故。所闻性因(乎)名有性也。此即所有名有性也(云云)。
  言彼破前云一向离故者。解云。此云一向离故者因也。此即为前古师二量也。作相违决定也。一向离者一相阙也。意云。此所闻性因是阙同品定有之一相故。有不定过。是故古师立二量因有相违决定失。量云。所闻性因不定因摄(宗)同异相中随离一故(因)如共因等四种不定(喻)明知一向离故者。彼理门论为前二量作相违决定也。文轨师所立决定相违量之因(波)不知简别言。而直取论文以为因故。有不定耳。
  言如对声显立声无常等者。此显以随一不成为不定过之所以也。如声生对声显论立声无常。所作性故时。此因阙遍是宗法之一相故。是不定摄。而非不成。故为不定之失也。
  言既遮不定便无我失皆。意云。疏主正改前古二量因。云异品遍无故同品遍无故(天)遮不定失故。古师比量(尔)疏主所著不定失无也。言不为简别者。异品遍无故。同品遍无故不言。故云不为简别也。
  言不顺不违成共宗故者。邑云。前共不定因。于同喻有故。能顺成宗。于喻有故。能违成宗。此所闻因二喻俱无。不能顺违成共宗。故名不共。言共宗者。立敌共成常无常等。名为共宗(云云)周云。此言共宗者。无常宗两宗虽各不许在声上有。离声之外各自许有常无常法。名为共宗(云云)。
  言今作决定相违量解理门云等者。疏主(伊)改前古师二比量因。既无不定过故。今又疏主为前二比量作相违决定。然此量因云同异相中随离一故者。同品定有相异品遍无相之中随离一相故。既简初相故。无前不定失。文轨师决定相违因(波)云阙一相故(天)不简初相故。有不定失也。
  言然俱可有一义相违者。周云。此意云。声论立声常时。胜论若自立无常时。可得常违无常一义相违。此意。若俱时立。即是犹预因也。此即相违决定(云云)意云。声论胜论二人俱时。声论立声常。胜论立无常。各各一义相违有故。所闻性因(伊)可得正因义不容有故。是犹预因也。又云。一义相违者。一声之上(乃)常无常义相违可得也。言彼自答云若于尔时等者。此答意云。若声论师。声常。所闻性故。如声性立时(尔)胜论师(伊)相对。声无常。所作性故。如瓶等不立(波)所闻性因应成正因也。邑云。谓于声论立比量时。若无胜论以所作性成无常义。彼所闻因容可得有声常义。然彼声论立声常时。既有胜论所作性因。俱时可得有于一声宗之义常与无常二种相违。道理必不容有故所闻性是犹预因(云云)。
  言若胜论立我(加)实(波)有者。意云。我宗实句应有也。以实句为有法。若以我为有法者。许德所依故因。可有同喻。谓设立云。我是实有(宗)许德依故(因)如时方等(喻)既无同喻。明知以我不为有法。备说仁德意亦因也。
  言此因虽是两俱全分(乃)两俱不成者。意云。此无常性因望立敌二人。虽亦有两俱不成。而今且取不定过也。谓声生论师声显论师相对。立无常性因。两俱不成过。立敌两俱不许有法声上有无常性故。如眼所见性因。是两宗不成也。然两俱不成有全文一分。今举全分。故疏云。合有四句。一有体全分两俱不成。如论所说(云云)问。此无常性因。是有体全分两俱不成耶。若无体全分两俱不成耶。答。此有依两俱不成也。立敌两俱虽不许声上有无常义。两俱余法上有无常义故。云有体也 问。此无常性故因。有两俱不成亦不定过者。何故疏下卷。云若有两俱不成必无不定耶。答。邑云。下卷云。彼下卷意。且约三中唯阙初相名为不定。后二相中偏阙一相名为不定。二相俱阙名为相违。非尽理说。不是前后自相违害。据其实理。得有两俱不成兼余过也(云云)今云。下卷疏文为尽理说。故彼疏云。若有两俱不成。必无不定。两俱不成。彼此俱说因于宗无。不定之因于宗定有(云云)然声生对声显。云声非勤发无常性故等者。此因唯有两俱不成。无不定过。何者。有法上义以为因故也。今无常性因。立敌不许有法上有。是故非宗之因也。然为示不定。作法且举耳”
  言汝之藏识非异熟识执识性故如第七等者。周云。同喻第七等。等取一切色。即此识性因。同品第七有。于声无。即同分一切异熟六识总为异喻。识性因于异有。故是异全(云云)。
  言如萨婆多对大乘立自比量云我之命根至自同分异分者。邑云。问。命根有法无缘虑因色等同喻。皆是共有。何得以为自比量耶。若云自许命根实有故。云自比量者。如立声无常。亦唯自许有无常声。应非共非。答。声之无常但诤有法之上别义。不诤声体。故是共比。彼宗命根别有非色心法。名为命根。体是实有。不是有法之上别义。今约此命大乘不许。名为自比。故彼立云我之命根。若是共量。何须言我。亦如是色等虽后大小共有。然他方佛色他不许故。大乘若立。即名自比。彼命根之义亦同也 问。前作自比量云。如胜论立。我实有。德所依故。如地水等。即宗因喻皆是自许。可名自比。有部命根宗虽是自。因喻是共。何名自比。答。自比量中有自他共。前胜论比量自中自也。今是既用共许因喻。即自中共。亦名自比。故不相违 问。既立实有为宗。即以实心等以为同喻。无缘卢因。色有心无。可言同分。实有之宗。即以瓶等忿等而为异品。无缘卢因。于瓶等有。于忿等无。此即异分。何名异全。答。彼约忿等体即是瞋。可名为实。已入同中。不同瓶等积聚多法而成故唯假也。下文比量多有此流。皆应思准。今更为量。如大乘对小乘立。我藏识是蕴摄。无碍故。此因于同品六识等有。于识等无。异品无为此因遍有(云云)。
  言以瓶盆等而为异品者。周云。萨婆多宗。粗细极微俱实。瓶盆既粗微成。如何云非实耶。答。据彼本宗。粗微是实。今言假者。盆等为假。今于粗微上假立。故名为假(云云)。
  言是故如前成二品故亦为不定者。邑云。前于同异二品。同分异全。此于二品。异分同全。既成二宗。故亦不定(云云)。
  言以余五蕴无为之异品者。周云。五蕴之中。四是心心所。一是色也(云云)。
  言以发智六足等而为异品两俱极成等者。周云。问。自比量因喻等。皆须依自。何故因言极成。复将不极成发智为异喻耶。答。今且作法。但取因异品分转。余不论也(云云)。
  言亦如大乘及何小乘至此因过摄者。邑云。此言余小乘者。谓大乘余也。大小二乘两俱极成非佛语者。谓六足及外道教也。其发智论大乘既不许佛说故。即是宗之异品。而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因于彼既转。故知亦是异分同全过摄(云云)。
  言空大为耳根者。周云。声胜二论俱说空为耳根。何以故。空无障碍故。若有障碍。耳即不闻故。取空为耳根(云云)邑云。此说耳根与彼定境说俱无质碍故。此引文非所要也(云云)备云。胜论宗云。实句空大为耳根。不别立五根。此空大耳根有六德。一数。二量。三别性。四合。五离。六声。即空大以闻声为德。数论师别立根。即五智根(云云)。
  言所立皆合一能生皆离多者。邑云。所生即果。谓从子微乃至大地。皆合为一。能生即因。两合生果。对一名多(云云)备云。所生子微等合成一聚法。能生父母极微是离散多也(云云)仁云。所生子微(波)如父母微二之大故。名合一也。父母极微(波)如本不合而散在处处故。名能生离多也(云云)。
  言极微言等等取彼意等者。备云。彼宗云。九实中极微通常无常。父母极微常。子微无常故。然并有质碍也。意有二说。一云是常。一云无常。梵云阿娄末那。此云细意。有情身中别有一法。名细意识。虽有质碍。然非等色之种类。此细意识其性捷疾。眼等六识缘于境时。恒转根门。与六识为依也。今云极微等者。举父母微等取意也。并是常亦有质碍故(云云)。
  言理门论云若于其中至由有相违及正因故者。周云。即此俱分句。除品一分。即成正因(乐等心所)若除同分。即名相违(虚空)若俱不简。即名不定也。简别余故。是名差别者。即与余四差别不同。上四(乃)二品俱有不简别故。今简异品。且言定因。若除同分。即相违也。今此第五俱分有所简别。即成正因也(云云)此初说意也。意云。简除异喻一分乐等心所。故成正因。量云。声常。无质碍故。同如虚空。异如瓶等。简除同喻一分虚空故。成法自相相违。量云。声无常。无质碍故。犹如乐等。言是名差别者。此第五因是名不定。与余四种不定别也。邑云。亦是定因者。亦有二义。一云。非但不定。亦是正因。二云。亦相违也。如下疏明(云云)仁云。简别余故者。同品一分有之边故。成正因之类也。非谓真实正因也 问。何故第一二三四不定非简耶。答。同品异品(尔)贯通(天)不应简别故。不具正因及相违因故。准可知故不简别也(云云)。
  言或于其中至名为俱分者。邑云。此解。同异二品俱有此二因。名为俱分。非俱一分故。云不唯第五也。有疏本言第一三四五皆名俱分者。此唯摄三。一字剩也。然理门抄释俱分有。亦摄三。谓同分异全同全异分及俱一分并名俱分。同品异品因皆有故 问。若然。应摄共因。二品转故。答。彼论云。亦是定因。简别余故(云云)即简于彼故不摄。故彼抄释。亦是定因者。谓此因若改宗法。可成正因及相违因。如第三不定云。声非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若改宗云。声是世摄。无常性故。同喻如瓶。异喻如空。故成正因。若言非世所摄。无常性故。此因同无异有。即成相违。其第五因设不改宗。正违皆有。如疏已说。今此后解。俱分既摄三因。理门所言简余差别有。但简共不共义有异故。谓彼二因必无正因及相违故。为简于彼。言差别也(云云)备云。余因明师云。简别宗故。言因成正因亦成相违因。且如第四。本量云。声勤勇发。无常性故。同如瓶。异如电空。今改宗云。声是世摄。无常性故。同如瓶等。异如虚空。故成正因。第三第五句亦准知。今疏主破云。若改本宗者。不共不定因亦改本宗。可成正因。其本宗云。声常。所闻性故。今改宗云。无漏声世所摄(宗)所闻性故(因)如有漏声(喻)共不定亦尔。今改本宗云。声无我(宗)所量性故(因)如瓶等一切法(喻)以一切法皆无我故。由有此妨故。今疏主改本宗因。而共不定二品有故。以同品定有之义边成正因也。以异品遍有之义边成相违也。不共不定因。二品中无故。不成正因。亦不成相违也(云云)。又备云。简别余故者。不共不定因简别余四种不定故。是名不定(事)余四种不定因差别也(云云)。意云。不共不定因。二品中无故。自余四种因。二品中有故。云二类别。
  言若作后解摄不定尽者。邑云。理门初明不共。一向离故。次论复云。诸有皆共无简别因。此唯于彼俱不相违。是疑因性。此明共不定也。次云。若于其中俱分是有。此中若不摄三。但摄第五。即摄九句中五不定不尽。同分异全。同全异分。无所摄故。故后解正(云云)周云。非六不定皆总摄尽。俱摄分不定尽 问。何故不言初不定耶。法师云。且说分者。不说初一。同品异品名为俱分。即摄初一故。于六中摄得四也。谓一三四五也(云云)邑记好也”
  言与余差别者。周云。即不共不定与余四别故。名与余差别(云云)。
  言非业果五蕴至业果五蕴者。周云。问。此二种有何差别。答。且五蕴中。识蕴有业果非业果。无记六识是业果若恶六识非业果也。色蕴之中。眼等五根通业果非业果。由宿习故今时得者。名为业果。饮食及睡眼者。是非业果(云云)。
  言决定令相违者。所闻性因(波)令相违于前无常宗故。所闻性因名第三作具声。所作性因(波)令相违于后常宗(尔)故。所作因名第三作具声也。今相违之决定故。决定令相违也 问。何故理门论中。声论先立量。胜论后立量。答等(云云)今答云。所闻性因若对胜论。应成正因(云云)难故。依答此问。初声论令立。后胜论令立也。
  言应为彼立相违量云等。邑云。此翻初量。然此量因云今敌证者生疑智故者。四相违以为不定过也。又解。四相违等虽立敌互违。毕竟生于正解。不名疑智。故非过(尔云云)邑云。第六第三两转俱依主释者。相违之决定。即第六转因属宗故。决定令相违。即第三转由因为具。令宗成相违故(云云)。
  言相违之决定决定令相违者。周云。所作性因是常宗家相违因也。是无常宗也。所闻性因是无常家相违因也。是常宗因也。此第六转属声中摄依主释也。决定令相违者。由所作因所闻因。令宗成相违。何者。所作因成声无常。所闻因成声是常。为此决定令相违也。第六第三两转。如次配上相违之决定。决定令相违(云云)仁云。相违之决定者。前无常。宗违后常宗所闻因故。前无常宗名相违也。云决定者。无常宗之所作因也。此第六属主声是相违宗之决定因故。此因具三相故。名决定也。
  言如余正因者。邑云。问。二八之外。何得更有余正因以为喻耶。答。若据同有异无。即一切正因皆二八摄。今且约九句中第二所作第八勤勇。而为比量故。余正因为同喻也(云云)仁云。若二八非正因者。即立论者可问云。汝等立正因耶。若言有者。即其为喻。若言无者。即可难云。汝等所立应不成也。其许正因即名余正因也。谓除二八因有正因也(云云)”
  言一一能诠者。第三能诠声也。各有性类者。第二声性也。如大乘云真如理也。周云。一如近境语。即是响声。二一一能诠者。对境非一。故名一一。能诠外各有声性。由有所诠境故。能诠言方发。即此声性离境及能诠外。有缘具方有(云云)以第三能诠声为所立宗。以第二声性为同喻也。
  言二声性至不缘不觉者。邑云。此性本常不可缘觉。所作缘具方是可闻 问。缘未具时。既不可缘觉。应非同喻。阙能立故。答。缘虽未具。性可闻故。亦得为喻。又此本诤能诠声常。此既可闻。彼亦缘即。故得为喻 问。音响之声。理必非常。所闻性因既于彼转。应成不定。答。此因应云除余音响所闻性故。不尔。此因不具三相。论文略不说也。又解。音响入宗。理亦无失 问。声论立之违自。胜论立乃相符。云何无失。答。虽犯宗过。三相不阙。仍名相违决定。然以理准。宗因俱除简余过尽。方是此过(云云)。
  言观宗法审察等者。宗法谓因。因有不定。应须审察。此明不定也。言若所乐宗违害者。此明相违。与所乐宗。相违害故。言成踌躇者。不定义也。言成颠倒者。相违之义也。此句双结二过。此颂意云。若观宗法。审察令敌证智成踌躇故。名为不成。若观宗法。与所乐宗违害。令敌证智成颠倒故。名四相违。言具此无似因者。谓除九因中七种及相违决定。异此之外。于宗法中。更无似因。法与有法。自相差别。诸相违过。皆是同无异有。并四六摄。此说九句。非不成因异此无也。
  言观宗法审察者。宗云。由观察宗法。令敌证者智生犹预。不能定因一法。故名踌躇(云云)”
  言不应别前后是非者。周云。此相违决定。随前后陈。皆俱是过。不可说言前后是非等(云云)。
  言现谓世间声间断等者。释现教有三说。此初说意者。现者世间。教者圣教。第二说意者。现教并约佛也。以以现量智。现证诸法故。证声是无常。既无常之道理故。教说声无常也。第三说意者。现教并约世间。现者世间可信之人。教者可信之人。所说。邑云。应依世间现有至实等者。足目仙人所说之教。名世间至教。内外许故。或胜论教多共依故。或佛法粗师之教。
  言无二自他者。周云。若立名自。敌即名他。无二俱自者。无有立敌俱自。立敌为二也。若敌名自。立即名他。无有立敌两俱是自两俱是他。若二俱自。即真能立。若二俱他。即真能破。如次作法过如疏说也(云云)仁云。自比量余对自比量。及他比量(尔)对他比量。皆不相违决定也。若自比量对自比量。是真能立也。立各宗故。若他比量对他比量。是真能破。各破他故。云非似立故(云云)邑云。若小大乘各自立无表是实非实。名为二自。若互相破。名为二他。此名真立破。非决定相违(云云)。
  言许非极微等是无对色故如许定果色者。邑云。此因所言非极微等意。简法处余三假色。谓极略极回遍计所起色。若不简之。便成不定。喻云如许定果色者。大乘许故 问。定色有二。一谓彼遍处定所观境色。虽是无对。然假非实。二威德定所起色。此通五尘。亦五识境虽是实色。然非无对。前无所立。后阙能立。何成同喻。答。何俱此遍。而有相违决定。无表色非实色。许无对故。如心心所。又彼量成大乘无表色应实。故知此俱乐法。非真立破 不可真也。应更推也。
  言若先立自义后他方破即是自比相违决定者。意云。初萨婆多立自比量云。我无表色定是实色。许色性故。如许色声等。后大乘对破云。汝无表色定非实色。许无对故。如心心所。是名自比量之相违决定。
  遍摄一切者。常无常等一切宗(乎)所闻性因(尔)收之。明知所闻性因不违常无常宗。又前所作性因违后常宗故。名相违决定者。理门论中。初初声论师立声常宗所闻性因。后胜论师立无常宗所作性因。若就此。其前所闻性因不违前常宗故。无相违决定过耶。可思”
  言答彼宗违因者。意云。彼比量相违。是前违后因。如说瓶等是常之宗(伊)违后之能违比量之因。谓瓶等是常(宗)初无后无故(因)如灯焰等(喻)。
  言此因违宗者。意云。此相违决定。是前因违后宗。谓胜论师前之所作性因违声论师后之常宗也。
  言诸相违决定皆比量相违者。此显相违决定之狭所以也。谓相违决定必定亦遍比量相违。无不通比量相违之相违决定。故狭也。
  言有比量相违决定等者。此显比量相违之宽所以也。谓比量相违有二类。一唯比量相违。而不通相违决定。如论所说瓶等是常。此其常宗违后之初无后无故之因。是故有比量相违过也。前因无故。无违后之宗义。是故不通相违决定。故云无二因也。二比量相违亦通相违决定。如第六相违决定。谓前无常宗违彼所闻性因。此云比量相违。前所作性因违后常宗故。此云相违决定。即显相违决定作法必兼比量相违作法。有二因故 问。如何前无常宗违后所闻性因耶。若言违者。应违理门。故彼论释所闻性因云。由不共故。以若不共所成立法所有差别通摄一切。皆是疑因也(云云)。
  言是后相违者。周云。即是四相违也。由决定相违在前故。得后名也(云云)。
  言如色声等者。色声是所造。四大是能造。故知色声非是四大也。
  言汝有性非有性非四大故如色声等者。邑云。今此但言非四大故。即是改因故成此过也 问。相违决定之量。二皆不定。今此有法自相相违决定等。能生立者智。是真能破。何名相违决定。若此量非真能破。即四相违所出过量。应非能能。答。若唯相违决定。立敌所申宗相翻因喻各别。此即二皆不定。若就他出过。兼四相违。不唯相违决定即真能破。此既相兼。故与单别(云云)。
  言能有四大非四大种者。大有性也。非能有四大非四大种者。即实有性也 问。同异性及四大种。是能造量同异喻品中何摄。答。皆同喻收。若异喻收者。有能立不遣失也 问。若尔何能成宗。答。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种者。不是大有(天)能有四大。非四大种故。同异等亦能成宗也。有云。不能有四方非四大种(云云)难云。此是何法耶。即实有性是能有四大。即四大种故。今云。若就初训。误法自相已乖因明之作法故。若就后训。亦难思也。
  言今论但说言之所陈违宗能别本所诤因者。邑云。宗中能别是本所诤言陈之法。今此所作所闻二因。各互违彼常与无常二种能别。即名法自相相违决定也(云云)此疏意者。此论所说相违决定。是且说法自相相违决定。余之三种相违决定。皆略论中不说。
  言问此诸不定有分有全耶者。此问意者。且俱品一分转。亦有俱品全分转耶。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亦有异品全分转同品一分转耶。答意云。无俱品全分转与共不定。应无别故。又无异品全分转同品一分转与第三不定。应无别故。余准此知。
  言如前所说五十四种不定之中等者。意云。六不定中。一一不定各具有九。故成五十四种不定。谓且共不定中有九。一他比量。二自比量。三共比量。中有三共不定。自共比量亦各有三。故成九不定过。余第二不共不定亦尔也。
  言他比量中说自不定皆非过摄者。纂要云。然自比量。于自及共不定为过。于他非过。共量亦尔。就他破他。于他及共自不定皆为过。有云。于自非过等(云云)问。如佛弟子对数论云。汝神我及自性谛是无常。许所知故。如二十三谛。数论作不定云。为如汝大乘真如法身。许所知故。我之神我等是常耶。此自不定非过。以非数论自宗法故。如何今云自不定为过耶(可思)。
  言立义本欲违害他故者。此显自比量他不定。他比量中自不定非过之所以也。
  言此论且依两俱不定过说等者。周云。释六不定。一一之中。皆悉得有四种不定。论中且约两俱不定。明六不定。理实果有。二喻虽共等者。释三不成之所以也(云云)邑云。此说六不定也。因于二喻。共者摄四不定。不共摄一。等者。等取相违决定。意云。此论且略说两俱不定过。理实亦有随一不定犹预不定所依不定也。言立敌共许等者。此显两俱不定所以也。备云。共者共不定也。不共者不共不定也。等者等后四不定也。此中。初三不定因。是于同异品一分及全分有故。后相违决定因。是同品全分有故。云于同异品共不共等也(云云)。
  言其二十七过至五十八种诸不定过者。周云。问。准理亦合将二百一十六种。望二十七为句。何故但以五十四对二十七耶。答。理实合然。疏主略示于法。非尽理作。今淄州法师。以二百等不定。对二十七。总合五千八百三十二种不定。更重开也。五十四不定配四不定。即合二百一十六。四不定中二十七配五十四。即合一千四百五十八句 问。前共不定阙第三相。不共不定阙第二相。余阙二相名过。何故更对不成作句。答。望喻而亦无过 问。喻即后二相。云何其中无过。答。望喻依说亦无过也(云云)邑云。问。前说诸不定中无有分全理穷尽故。如何此说更有全分一分耶。又六不定中。各各分九。亦何一一更得有自他共。答。此言二十七不定过五十四不定者。此约不成中有自他共及全分等。与不定相合。故成诸句。非定辨也。又疏家作法。且欲成其一千四百五十八数。论实五十四中。不可更有自他共及一分等故(云云)”
  言总成一千四百五十八种诸不定过者。意云。以五十(止)二十(止)而相乘成一千也。二五十故。以五十(止)七(止)而相乘有三百五十也。五七三十五故。以四种(止)二十(止)而相乘成八十也。二四八故。以四种(止)七(止)而相乘成二十八也。四七二十八。合成一千四百五十八种也。仁云。以二十七种。于五十四中。一一合相配也(云云)。
  言其二十七过五十四诸不定过一一皆有者。意云。四不成之二十七句过(波)五十四种诸不定过之中一一(尔)皆具二十七也。
  言理门既云四种不成于其同品有非有等亦随所应等者。备云。引此文意者。六种不定四种相违。亦显名不成也。谓因于初相有过。名四不成。因于后二相有过。名不定及相违 以理云之。不定与相违亦名不定也。如上疏明 问。不定相违亦不成者。不成亦名不定及相违耶。答。初相之过不名不定及相违也。但后二相之过亦名不成。不成名通名故。
  言于其同品有非有等者。且举同品有非有。而亦显异品有非有等也。于其同品有者。初三四五合四不定也。同品非有者。第二不共不定也。于其异品有者。亦初三四五不定也。于其异品非有者。亦第二不共不定也。第六不定于其同品有也。谓声与胜两相对时。所作所闻二因。各同品上有故。故云于其同品有等。亦随所应当如是说。又亦随所应有。初三四五不定同品有故。不为失也。异品有故。以为失也。不共不定俱同品非有故。以为失也。

因明大疏里书中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