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因明大疏抄卷第八(第八帖)

  宗体之事。
  疏云。论差别性故。述曰。出宗体。差别者。谓以一切有法及法(至)方是其宗(云云)。
  明灯抄云。差别者。法及有法相简别也○若依声无常谓声是何声。为常为无常。是无常声即简常声。无常是何无常。为色为声是声无常简色无常。故云差别。如云白莲花。白是何白。为衣为花。是莲花白。即简衣白。莲花是何莲花。为黄为白。是白莲花即简黄花。白与莲花相差别也。性者体也。法及有法更相差别不相离义。是其宗体。故云性也(云云)。
  寻云。若尔能别之名何限法宗耶。
  疏云。问。前陈能别(至)亦不相违(云云)。
  明灯抄云。前陈者。非是有法三重名中先陈名也。指陈疏中前所说也。疏前文中。陈说能别唯在法中。有人云前陈之能别唯在法中者非也。此问意云。声与无常既相差别。何故能别独在法中。答意云。如其名也。简法实齐对敌申宗便为能别。何者。敌论但疑声常无常。立者即以无常简别常声。云声是无常。故无常为能别。不疑无常是声非声。不可以声简无常云无常是声。故声但是所别设有此疑。其声亦则是能别也。虽后述者为能别。然名必遮故。但云声是无常。其声无常即简色等无常。故声·无常相差别也。此说立敌相形法为能别义意也。体义相待互通能所者。如言色蕴无我。色蕴者有法即体也。无我者法即义也。此之二种若体若义互相差别。谓以色蕴简别无我。色蕴无我非受无我。及以无我简别色蕴。无我色蕴非我色蕴。如言青莲花。青是何青。为衣为花。是莲花青。花是何花。为白为青。是青莲花。青与莲花互相差别。是即体义相形互通能所也(云云)。
  玄应师义似叶道理。如何云互相差别耶。
  明灯抄云。玄应师云。差别性故者。此明宗体。谓有法声自他共许。无常能别他自亦成。故但宗依非为宗体。唯声·无常二法和合不相离性。以之为宗。敌者不究我所立故。为显宗体说差别言。谓立论者说声无常。以无常言简别有法。是无常声非常性故。即显无常与声和合不相离性之宗体也。诸人释云。声与无常互相简别故名差别。引喻显之。如前已说。若如青莲花互相简别法有法。尔者立宗。应有说言无常是声。或应有言是声无常。既无此事。故但依前。问。若尔但言声是无常。岂不已简色等无常。答。此表诠名必有遮用。故定能简色等无常。立者但以无常别声。故声·无常非互相简。由此能别唯在无常。不尔便应有相滥失(云云)。
  尔者何简古师义耶。
  疏云。则简先古诸因明师(至)以为宗体(云云)。
  今案。准此等文。法自相为诤者。直以无常为所诤者。不异古师以法为宗。法与有法不相离性为宗体。其宗能别法自相为诤云也。
  纂云。问。辨依之中。何故能别(至)互相差别(云云)。
  同抄云。言今谓解云至相差别者。意云。此纂主解。非唯据体明差别。意说。若望与敌相对。后相差别亦同前。但名能别。别他宗故。若据明宗体。前能别同于后。亦得为能所别。又解。先约增胜明所别能别。后据具足明所以。言差别性故(云云)。
  问。有部心。立声无常之时。可有违宗失耶。进云无(云云)付之。有部心。既许能相所相有别体。何无违宗之失耶。
  纂云。有问云。大乘·经部许能所相无异体者。可不违自云相差别(至)故名无常。非唯四相(云云)。
  以十六行相为理观之义。以可为证。多缘谛理之释。准而可知。
  (寻云)。
  问。本颂中。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文)尔者以大乘所立十六行相为喻欤。进云。不尔也。即以有部十六行相为喻也(云云)付之。依圆非一异之义。以自所立十六行相为喻。即自相与共相非一异之事为例也。依之见论文。
  抄云。言有问云至无违自者。此范法师义。意问云。大乘·经部同计能所相无异体者。亦如声性上假立无常常。能相离所相声以外更无别实性。互相差别可不违宗。如萨婆多。能所相返然体异。如何云互相差别不相离耶。法师自说云。虽然体异。以能所相互相互属。所以对敌申宗。亦得言即相差别不相离也。言今谓至须言相属改动论文者。意自难云。若说四相无常能所相相离合言不相离。何不违宗。又本宗不言互相属。何须言对萨婆多宗论应言相属性故耶。又本宗但说体异而不言相离。设互言不相离。于理何违。而乃改动论文立相属性故之异。此即范公疏中转动法师解云。应言互相属故言言若言十六行之无常至非唯四相者。意云。法师第二解。如苦谛下四种行相中有无常。此无常是道理无常。以无彼常故名无常。不是声体上无常以作十六谛观名为理观。以理事不相离故。问。不离可尔何故言不即耶。答。据理事别说○言举如萨婆多者。意云。如唯识如无常等性者。意说。圆成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萨婆多师。十六行中无常与法体非即离故。今约理言互相差别不相离性。亦不违也。此上二解并是范法师自解。如下纂主破(云云)。
  今准此文。自今谓通难至非唯四相。叙他师义。非纂主之破也。自若尔二皆有过云下。纂主能破也。然准文相。自有问云至于亦无违自者。举他师义。自今谓通难至非唯四相者。纂主能破。自问若尔二皆有过云下。纂主自问答也。披文可知之。
  (寻云)。
  问。付声无常量。有部心。声者所相法也。灭相者能相也。既声非灭相。云声应无常。岂无违宗失耶。
  又声所作十六行相无常之日俱是无常也。宗因无异。何非过类之中无异相似过类耶。
  纂云。问。若尔二皆有过至不成无异。大乘准释(云云)。
  抄云○意云。陈那云。虽无常·所作一种是不常之义。今立宗无常。取灭义。所作为因。取生义。此亦约事故。无无异相似之过○意云。据理说。宗·因一种无彼常法。总是无常。今时约道理。灭为宗。生为因。亦不成无异。萨宗既尔。大乘准知。大乘不立过未。准于现在世假立三世生住异灭。虽然假立亦得据灭生为因亦无异相似之难也(云云)。
  问。文轨等古师心差别为性(文)何破之耶。
  疏云。问。互相差别则为宗性(至)差别性故(云云)。
  定宾疏二云。然轨法师本亲禀承三藏。译论云差别为性。后有慈恩法师。亦云亲承三藏。论本应言差别性故。今详梵本。盖有两异。前本义者如前已释。后本意者○两本会通。不相违也(云云)可见全文。
  尔者此义可然耶。
  断云。有人云。论云差别为性。言差别性故者非也。云何。答。此亦不然(至)如本疏明(云云)。
  明灯抄云。违因明之轨辙者。论体等七皆名轨辙。然今此指立宗之法以号轨辙。言故者所以也。谓立宗之法不得一向极成。亦不得一向不极成。要须非极成·非不极成和合所以。方始名宗。是故称故。言非极成即简合说也。非不极成即简别说。由如此所以。宗义方立。亦可具简别所以·同性所以其宗方立。是以称故。今违斯辙故云违因明之轨辙。闇唐梵之方言者。吕才·轨师唯知简却古师之过非。未知释成所依之所以。是以不解故字之意。谬言为性。故云闇唐梵之方言也。辙改论文深为可责者。若依宾意。有二梵本。轨师即依一梵本言差别为性。今基师意。旧无两本。唯一梵本云差别性故。轨师不解故字之意。改故作为。云辙改论文深为可责也(云云)。
  准此等文。虽无故字。可简古师宗依为宗之义欤。断并抄心见其心。
  若尔灯文如何可会之耶。
  灯二云。亦如因明论文云。此中宗者○是名为宗。后文轨法师辄改论文云差别为性。为之作言。以差别为宗体性。若尔前标此中宗者。释云差别为性。即显宗讫。何须更说是名为宗。文言烦重。元本论云差别性故。有其二义。何以故。以差别故宗体。随自下简过。今言故者。意简古师以有法及法俱名为宗。今简古师义。以差别性故。互相乖反是其宗体。若言为性。无简古失。二云。古师宗过有五。今陈那菩萨更加后四。以极成有法及法俱极成可为宗依。以差别性是宗体故。依彼有法及法上立。是名为宗。方始结之(云云)。
  寻云。既云极成有法·极成能别差别为性。岂不简古师义耶。彼以有法为宗。或以能别为宗。或合以有法及能别为宗。而文中有法能别差别为性故也。依之明灯抄。文轨·吕才虽知简古师过之义不解释成所依之所以(云云)义断文亦见其旨。如何。
  义骨上云。问。论差别为性意何。答。此明体也○古师或以声为宗。以成立声为无常故。或以无常为宗。以不许声有无常故。或以声·无常合以为宗。以声·无常别非宗故。今陈那破云。声及无常元来共许。何得为宗。故我但取声及无常不相离性。以之为宗。以敌论者不许不相离故(乃至)为性者。更相差别总合为一不相离性也○问。基云。论差别性故(乃至)或有于此○深为呵责(云云)此何会通耶。答。言改论文者。此妄语。何者。论本有二。庄严牒差别为性本。如本解释。不言改释。故宾法师理门论疏第二卷云。轨法师○两本会通不相违也(云云)又言违因明轨辙者。此未见其明所由。何者。基云。差别性故。述曰○合之一处不相离性。方是其宗(云云)此与庄严无异也。又次疏云。问。互相差别○更成立耶(云云)今案。基疏文未见持所以故。即文可求也(云云可见全文)。
  问。于因喻不言差别性。有何故耶。进云。因喻唯成无不成。无简不说差别性(云云)付之。若尔以所作性因对声显论师之时。即有随一不成之失耶。
  疏云。问。何故但宗说(至)不说差别性故(云云)
  明灯抄云。问。因喻唯成无不成者。且如所作性因立声无常。对声显论随一不成。岂唯是成无不成耶。既正因中有不成义。何故不说差别性耶。答。所作性因对声生论无有不成。立敌同许。是故不说其差别性。若对声显。即还为宗。声应所作。随缘变故。犹如瓶等。由此当知。因喻唯成。无有不成(云云)。
  四宗之事。
  疏云。凡宗有四。一遍所许宗(至)不须定顾(云云)。
  邑记云。疏四不顾论宗者。疏有二意。言随立者情所等便立等者。此即唯立自宗所爱乐义。于余三宗既非爱乐。决定不立。唯随自意不顾彼三。故此第四名不顾宗。言若善外宗乐之便立等者。此据就彼外宗立量破斥。于彼敌论不须顾恋。名不顾论宗(云云)。
  明灯抄云。四不顾论宗者。亦名随自宗。谓立论人随自善解即便立之。如鸺鹠子立佛法义。或佛弟子立鸺鹠义。今言随自正显因明立论之道。但取随自能立。宾师云。其义准宗任其随有。亦不欲顾自余两宗。若要顾者。鸺鹠若立佛法中义。或佛弟子立鸺鹠义者。岂名违自失也。或佛法对敌成立自宗中义。或若鸺鹠立自宗义。岂要顾其共许之宗。如唯识理共许中无。岂即名为违共许过也(云云)。
  问。法差别意许神我他用宗。傍义准宗欤为当不顾论宗欤。两方。若义准宗者。既是乐为。何云尔耶。若依之。不顾论宗者。疏文如何。
  问。傍义准宗可有过耶。疏云。未见其过(文)付之。立声无常之时。苦无常等义准成立之时。可有违宗及不定等失依之疏下文。
  疏云。此中前三不可建立(至)皆是自不乐故(云云)。
  今案。然于因明未见其过者。义准之故无其过为言意云。自于二品有非有故。如有共不共不定。亦义准故出来过。未见之云也。傍成苦等之时。虽有不定等。然义准之故。不出来。然依余义边出来之故也。此疏一段大意云。傍义宗非本乐为故。不可为正宗。然因明门未见。义准出来之过。因过之中准法差别有意许过。傍义准宗可有意许宗过义。然非正所立宗云也。
  后记云。然于因明未见过者。意云。因明论中未见义准宗过。明知义准宗得是真宗。问。何以得知。宗中而有义准。答。准下因过四相违中。说法差别有法差别相违之因。明知得有义准也。问。既无其过。如何不立。答。本意但诤言所陈者名不顾论。可乐所立非言所陈。不是正诤。但傍准故今不立。然非正立所以故在所简之中也(云云)。
  前记云。然于因明未见其过者。即助一释。亦得有过。立声无常。傍显苦无我等。亦有一分违宗之失。彼言无常之时。亦傍显苦无常等。亦有。以无漏声虽是无常。而非苦故。更思之(云云)。
  邑记云。疏然于因明未见其过者。诸有为法既许无常。义许无我。若更立之。犯相符过。今约非言所显故。言未见其过(云云)。
  明灯抄云。
  问。四相违之宗。遍所许等四宗之中何。答。是不顾论宗也。问。先其四宗者何。答。一遍所许宗。二前承禀宗。三傍义准宗。四不顾论宗也。问。何故四相违之宗云不顾论宗耶。答。此比量之宗乐为之宗也。乐为宗皆不顾论宗也。四相违之宗皆乐为之宗。故云不顾论宗。问。先如何云不顾宗耶。答。疏论宗者。随立所乐便立。如佛弟子知佛法义。若善外宗乐之。便立不须定顾(云云)邑记云。不顾论宗者。疏有二意。言随立者性所乐便立等者。唯立自宗所爱义。于余三宗既非爱乐。决定不立。唯随自意不顾彼三故。此第四者不顾论宗者。若善外宗乐之便立者。此据彼外宗立量折破。于彼敌论。不须顾意也。问。其顾彼三者意何。答。不顾前三宗云也。意云。比量之物当时为破他立故。其当时乐为为所立。故其前三宗不顾言也。问。佛弟子对外道。声无常立等。是前承禀宗也。何此云不顾论宗耶。答。佛弟子类立前承禀宗。外道他宗异觉对故。非前承品宗也。问。尔佛弟子知比量。皆前承品宗欤。答。约其非前承品宗。是不顾论宗也。问。尔之意何。答。且就真性有为空量者。一人诤有。一人诤空。偏诤空违非空非有之道理。非空非有之中道。是前承禀宗也。故此真性有为量亦非前承禀宗。故知佛弟子类立量。亦是不顾论宗也。问。尔其真性有为空量。何云不顾论宗耶。答。大乘教说非空非有之中道。偏空不顾自论宗也。准此一切内外道所立比量。皆可云不顾论宗也。问。若四相违宗皆不顾论宗者。何疏傍义顺宗云耶。故其疏文云。问。何故宗中傍有义准名为差别。因喻便无。答。能立本成之自所立随应之义立。乃乖角共自相违故。于宗中傍有义顺。即四相违所违差别。言中决定两成能立故。据于因喻不说有义顺能立(云云)其意云。言显宗下意许胁为立所。言显宗傍所有宗。如是傍义顺宗故云尔也。指此非谓傍义顺宗也。疏问答之中答意。能立因喻从本决定故。随举言决定成能立。约所立之宗。举自所乐宗时。敌者指此自相相违等故。其宗下胁本极成故。约宗有义顺宗。约因喻无义准之因喻言也。问。何故宗之中。四宗之中问义顺宗。答中答四相违中意许差别耶。答。所立之宗傍有差别之义。意许差别正所答。此四宗中义顺宗为显。以意许差别答也。非具四相违中意许差别为义顺宗也。问。四相违之中意许之差别非义顺宗者。不与傍义顺宗之名耶。答。以有可名傍义顺宗义。名傍义顺宗。非四宗中傍义顺宗也。问。若尔约傍义顺宗有种耶。答。不尔。四相违之中意许差别。不顾论宗可有如傍义顺宗义故。名傍义顺宗也。问。疏云。既于因过说法差别相违因。即傍准宗可成宗义。然非正立。今简前三。皆不可立。唯有第四。可以为宗(云云)故四相违之中意许差别。犹可傍义顺宗也。答。其文说四宗中傍义准宗文也。其意云。约傍义顺宗。无显其过。说法差别相违因。声之上可闻不可闻。无常之上作彼缘性非彼缘性。皆是差别之义也。准此所作性因皆能成其因(云云)所诤望意许差别。可闻不可闻等。皆当其傍义顺宗。此因共成故。云不成过。故约傍义顺宗。其过不见者。约意许差别。是以为证。四相违之中意许差别。不可云傍义准宗也。故疏云。次义准宗非言所诤。此复何用。本诤由言。望他起解。傍显别义。非为本成。故亦不可立为正论。然于因明未见其过(云云)又云。于因过说法差别相违因。即傍准宗可成宗义。然非正立(云云)。
(里书云)。
  今案。此私记尤可玩之。今约因过说法差别相违相之时。要是立敌所许别义以为差别。如声无常量。声上可闻不可闻。无常之上作彼缘性非彼缘性等。非正差别。此是傍义准宗。然非正所立故不为宗云也。
  问。理门论中。乐为所立说名宗(云云)尔者可简似因似喻耶。疏云。但简真因喻(云云)付之。见理门文。乐为所立。谓不乐为能成立性。若异此者。说所成立。似因似喻应亦名宗(云云)既简似因喻。何不简之耶。依之。邑记意简真似因喻(云云)如何。
  疏云。乐为所成立性。简能成立(至)不简于似(云云)。
  邑记云。然准理门。既言乐为所立。与此相似。亦应具简似真能立。彼乐为言。意简似因似喻。彼非所乐故。彼所立言。意简真因喻。彼是能立故。若不尔者。彼论何须后言若异此者。说所成立。似因似喻应亦名宗。然彼意说。若异前说乐为所立。即应于第二时。彼所成立似因似喻。应亦名宗。既尔彼应已简于似。宜更详之(云云)。
  私云。理门论文。乐为所立之言。简能成立性真因喻也。若异此乐为所立能立真因喻名所立者。似因喻亦可名宗云也。故若异此者等之文。显简真因喻之所以也。不云直简似因喻。况若以乐为言简似者。何论云虽乐成立。由与现量等相违故。名似立宗等耶。
  寻云。若尔何纂中云简似因喻耶。
  纂云。虽自问言若乐为简(至)应亦名宗(云云)。
  私云。
  问。疏云。即四相违所违差别(文)尔者出义准宗之体欤。两方。若为义准宗体者。意许宗是不顾论宗也。何云义准宗耶。若非义准者。见一具文。可言义准宗体。如何可云耶。
  疏云。问。何故宗中傍有义准(至)义准能立(云云)。
  上文云。要言所陈(至)无义准失(云云)。
  寻云。因喻要是言陈无意许之事不明。因者有法之上义也。若有法有意许者。于因可有意许。依之明灯抄中。有一实故之因。言陈者不无之有。意许者大有之有也(云云)。
  四相违私记中(三卷书本院私记云)疏云。问。何故宗中○义准能立(云云)问。此问意。问四宗中义准宗欤。为当问四相违中意许差别耶。答。问四宗中义准宗也。问。答文意何。答。答文意。因喻本极成物。适举言决定成能立。约所立宗。自所乐宗举时。敌者着法自相相违等故。其宗下挟所乐宗故。约宗有义准宗。约因喻无义准也。问。何故问问中四宗中义准宗。答中以四相违中意许差别答。彼所立宗傍有差别义。意许差别正所言。故以此四宗中义准宗显。而意许差别答也。尔云故非四相违中意许差别为义准宗也。问。四相违中意许差别非傍义准宗者。不与傍义宗之名耶。答。以有可云傍义准宗义。云傍义准宗。非四宗中傍义准宗。问。若尔约傍义宗可有种耶。答。非尔。四相违中意许差别不顾论。以如傍义准宗之义。名傍义准宗言也。又云。疏云。既于因过说法差别相违之因。即傍准宗可成宗义。然非正立(云云)以是见。四相违中意许差别。犹可傍义准宗。答。其文四相违中说傍义准文。其意约傍义准宗无显其过。法差别准因。声上可闻不可闻。无常上作彼缘性非彼缘性。皆是差别义。望此所作性故因皆能成其因。望所诤意许差别为相违因。其可闻不可闻声皆当傍准宗。此因能成故不为过(云云)故约傍准宗不见其过。以此为证。四相违中意许差别。不可云傍准宗也(云云)。
  此文可秘之。不知此旨之人。多致异论耳。
  问。以乐为之言可简似宗过耶。答。疏云。简(云云)付之。见论下文云。虽乐成立由与现量等相违故名似立宗(云云)明知似宗名乐为之事。
  疏云。问。何故宗内独言乐为(至)不言乐为(云云)。
  明灯抄二末云。
  问。疏中释宗义有三释。一以言对理。诠义之言。为自宗所许。二以别义对总。总言及义名自所许。三以合对离。取能依不相离性合。为自宗所许(云云)尔者上文会古今同异之文同欤。为当如何。
  疏云。此中三释。一者以言对(至)正与此同(云云)。
  前记云。言此中三释者。释彼各别随自等也。即与前会古今三释为异也。前第一释中但取自性差别为宗。今此但取诠自性差别上言为宗。不取二宗依故。言自宗所许。第二以别对总者。总者五蕴中且取声为宗。若言若义皆名宗。即是自宗所许。第三释中同前取不相离性。云正与此同者。瑜伽说宗名各别摄受。此名随自乐为。随自各别义一种故名同也。又彼取合不相离性。名之为宗。同此论也。又前古今同异中。第三与此同(云云)。
  后记云。此中三释等者。即前古今同异中三释无别。任自思之(云云)明诠导同之。
  寻云。前后两记既相违。可依何义耶。
  又若如第三释者。陈那以前立不相离性之义欤。
  明灯抄云○如此三宗有此等过。所以简之。唯约第四不顾论宗。言自宗所许。虽尔未唱不相离性之辞。至于陈那之代。方唱不相离性之辞也(云云)。
  问。疏云。觉真实自悟故(文)付之。违能立与能破及自唯悟他之文耶。
  明灯抄云。问。前文云。能立悟敌及证义者。由自发言生他解故。似立悟证及立论主。由他显己证自解生。今觉真实自悟故者。既真能立。应唯悟他。如何今云若觉真实自悟故耶。答。因明本宗为欲令他于未解处得生新解。是故立者必是先时内心自悟。此自悟中但有二因。一者智生因。二者义了因。智生因者。以智观义。借同品中所作义力。从此了知声是无常。既自悟已。方能对敌立义悟他。义了因者。谓宗前智必缘于义。其所作义与无常义。天然自有。然以智力先见所作在于瓶·声二处齐有。方比瓶上所作之义不离无常。始解声上所作义因亦不离无常。故知义因证了其宗。此但了宗而非生宗。既不相生。故知定有义了因也。其自悟门唯有如是立宗之前智生义了。既不假言。是故未有言生言了。今云觉真申宗趣者。约宗前智。既不假言。故云自悟。由立论人立宗之后。以内智力取共许因。了前所说无常之义。此即内心忽遽比校了所说义。故云自悟。前言能立悟他者。约宗后因。彼即假言。故云悟他。故不相违(云云)。
  第八帖口表纸里。
  肝心记五(末)。
  案云。彼间者俗语也(倭言加之去)此间者俗语(倭言举去)。

因明大疏抄卷第八(终)

(宽文十三年癸丑仲春二十七日。以原本一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