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因明大疏抄卷第四十(第四十帖)

  似现量智有五种之事。
  疏云。准理门言。有五种智。皆名似现。一散心缘过去(至)智下言等。是向内等。离此更无可外等故(云云)。
  明诠道云。言一散心缘过去(乃至)三散意缘未来者。仁云。问。何故缘过去缘未来。如次名散心散意。而缘现在名独头耶。答。缘过去未来。必唯意识。非余识故。其理定也。若缘现在世者。通五俱意及余诸识故。今举独头意识也(云云)意云。五俱意识缘现在者。是通现量故。今举独头意识。简五俱意也。问。缘过未世。是何意识。答。备云。此五俱意识也。故五心章云。五俱意识通现比及非量。通缘三世及非世境(云云)明知。五俱意识通似现量(云云)。
  理门论云。但于此中了余境分。不名现量。由此即说忆念·比度·悕求·疑智·惑乱智等。于粗受等皆非现量。随先所受分别转故。如是一切世俗有中。瓶等·数等·举等·有性·瓶性等智。皆似现量。于实有中作余行相。假合余义分别转故(云云)。
  今案。准疏文。忆念悕求等之文。明五俱意识。若尔陈那心云不必缘现在境欤。仍唯现量之说。可审定之。
  第二月等之事。
  疏云。此境言等。等彼见机谓之为人。病眼空华·毛轮·二月·瓶·衣等(云云)。
  问。胜论外道可许以和合句义为现量得耶。
  疏云。故彼复言。如是一切世俗有中。瓶等·数等(至)作余行相。假合余义分别转故(云云)。
  定宾疏五云。次云等者。自有两释。一者举其瓶性等取盆等。前实句亦云瓶等。即但五句是现量境。其和合句。且如四人和合成僧。僧身之中有和合性。虽即实有。而离四人不得别见。由此故非现量所得。四树成林等其义亦然。故除和合句也。第二释者。等取第六和合句义。现见四人共聚之时。其相不同。林等亦尔。故现量陈那非云。如是六句。或说五句执为现量者。皆似现量。非真现量也(云云。明灯抄引此二释了)。
  寻云。若尔如何述胜论宗。云和合句义非现量得耶。
  略纂云○等者。等取和合句也。如此瓶·数举·有性等。随其所应为五识得。如此之觉是现量体。今陈那云。此瓶衣等智皆似现量。以于四尘别实有中。意识构画假合。诸余总瓶·数·举·有·瓶性等分别转故(云云)。
  文轨疏三云。
  问。缘瓶衣等心。三量中何。
  疏云。问。此缘瓶等智。即名似现。现比非量中何收。答。非量所摄(至)但惑乱故。谓为实瓶。故是非量(云云)。
  里书云。
  问。瓶现量得云事。如何破之耶。
  疏云○由彼瓶衣依四尘假但意识缘共刀而转不但以眼现量而得名似现量。此释尽理。前解局故(云云)。
  寻云。
  明诠道云。言又但分别执为实有谓自识现得等者。周云。第二解意。即约执心谓自眼识现得。亦名似现。亦者亦上意识(云云。好)备云。此后说意者。五俱意识。独头意识。俱名似现量也。诸分别执为实有者。皆是似现量也。此说尽理。初说意者。唯五俱意识名似现量(云云)。
  准此文。五俱意识不必现量欤。
  邑记云。疏又但分别至亦名似现者。前解但言。实非眼识得。自谓眼见似眼根得。名为似现。即有缘过去未来空花。要执非是自谓眼识现得。即摄不尽。今言分别执着。谓为现得。不唯言眼。故皆摄尽。问。善心亦缘瓶衣空花水月。此皆似现。既非执着。如何摄耶。答。虽非执着。而是分别。此言分别。执为实有。皆名似现。设不执者。亦摄在中。无不尽矣(云云)。
  定宾疏五云。问。准天亲佛性论中。破数胜论瓶是现量。皆据四大四尘八物破之。今此何故但论四大以成瓶也。答。四大是实。四尘是德。由常细微生子微等粗相已去。方有瓶相。瓶相之上方有色香味触四尘以为德相。今据本实且说四大。若兼德相亦即八物。故此彼论不相违也。又复应知。瓶是极微生粗相时。以之为体。体上复有同异句义。与瓶作性。如第五句。应当知之。若约通论。实德两句八物成瓶。佛性论中。天亲菩萨破彼意云。瓶有八物。云何眼见色物之时。得余七物。此是外道愚痴邪义。故不可救也(云云)。
  明灯抄引此文可见。
  明灯抄云。以瓶衣等体即四尘等者。四大四尘八物成瓶故。天亲佛性论中。破胜论等云。瓶有物。云何眼见色物之时。得余七物。云何今云体即四尘。且约显相而说四尘。理有四大以成瓶体(云云)。
  佛性论云。
  问。疏云。三句三文如次配释(云云)心何。
  疏云。问。何故似现先标似体。后标似因(至)或复影显。三句三文如次配释(云云)。
  明灯抄云。三句三文者。似现似比。各有三句。似现三句者。论云。有分别智。于义异转。名似现量。是为三句。句即文故。云三句三文也。似比三句者。论云。若似因智。为先所起。是为一句。文句虽二义势是一。故为一句。诸似义智。是为一句。名似比量。即为一句。今问各初二句前后。不同后句。无前后故。若尔可言三句二文。如次配释。何须言三。语势故三。故无妨也(云云)。
  明诠道云。三句三文如次配释者。论云若似因智者。初标似因也。次论云为先所起诸似义智者。次标似体也。次论云名似比量者后标似名也。又论云似因多种如先已说用彼为因者。此释初似因也。次论云于似所比诸有智生者。此释次似体也。似体者了宗智也。次论云不能正解名似比量者。此释后似名也。既云如次配释故。周云。即此似似据文各有三句。科文亦有三段。一段配一句。如次可解。论云若因智为先所起。此为一句一文。下二句二文。亦准可知(云云)。
  问。论云。似因多种。如先已说。用彼为因(文)尔者可云同若似因智之文耶。释云。标有智及因。释无智(文)付之。似因多种等文。释若似因智之文也。如何云有因无智耶。依之。玄应师释云。似因多种者。明因十四过也。用彼为因者。举似因智也。如何可云耶。
  疏云。论似因多种。如先已说。用彼为因。述曰下释如先所说四不成(至)文略故尔。释文随标亦略不说(云云)。
  明灯抄云。应法师云。似因多种者。谓前所说。不成不定。及与相违。名为似因。用彼为因者。谓即用彼似因之智为度因。于此所比似宗之义。生似宗智。此似宗智。不能正解。名似比量○自问答云。问。三支有过。皆似比收。何故但云似因为先。所生宗智名似比量答。理应具显三分过失。然因有过。过失重故。且举似因。余略不说(云云)。
  问。论云。谓初能立缺减过性(文)何释耶。
  疏云。谓初能立缺减过性者。此即初辨阙支。或总无言。或言无义。过重先明。故云初也(云云)。
  明灯抄云。或总无言等者。阙有二种。一无体阙。二有体阙。无体阙者。谓不陈言。但在三支。非在三相因一喻二。是为三支。若陈因言。必有体阙。三相既义。故非无体。有体阙者有二。一者。以因三相而为能立。虽说因三相。少相名阙。二者。因一喻二三为能立。虽陈其体。义少名阙。今云。或总无言者。无体阙也。或言无义者。有体阙也。或总无言者。虽有申宗。不申因喻。如数论者立我是思。不申因喻。岂非过也。此约因一喻二之三支也。或言无义者。又虽有言。而相并阙。如声论师对佛法者。立声为常。德所依故。犹如择灭。诸非常者皆非德依。如四大种。此德依因虽有所说。三相并阙。何得非似(云云)。
  邑记云。疏或总无言无义者。问。既总无言。何名立论。答。有二解。一云。设虽有言。而非立论之言。亦名无言。如瑜伽第十五说。论堕负者。谓有三种。一舍言。二言屈。三言过。舍言。谓立论者以十三种词例对论者。舍所言论。何等名为十三种词。谓立宗者谢对论者曰。我论不善。汝论为善。我不善观。汝为善观。我论无理。汝论有理。我论无能。汝论有能。汝论有能。我论屈伏。汝论成立。我之辨才唯极于此。过此已上更善思量当为汝说。且置是事。我不复言。以如是等十三种词例对论者。舍所言论。舍所论故。当知被破。为他所胜。堕在他后。屈伏于彼。是故舍言名为堕负。此说无者。即彼舍言。二云。此约陈那已后。唯举所立。不申三相之言。亦名无言(云云)。
  注抄下云。或总无言者。显三俱阙。理恐不然。能立多言中说。今总无言既无所诤。何名缺减。或言无义名缺减者不然。所说无义。即在言申中过。何得缺减中明(云云)。
  明诠道云。言或总无言者。一云。约世亲宗因喻三总无故云无言也。一云。约陈那因三相并无故云无言也。言或言无义者。虽举因喻言支。而无义理也(云云)。
  缺减过性六句七句二说之事。
  疏云。此之缺减。古师约宗因喻。或七六句。陈那已后约因三相。亦六或七。并如前辨(云云)。
  明诠道云。言古师约宗因喻或七六句者。解云。此约宗因喻三立阙过也。或七者。世亲所立义也。故疏上卷云。世亲菩萨缺减过性。宗因喻中阙一有三。阙二有三。阙三有一(云云)或六者。自余诸师所立义也。故疏云。世亲已后。皆除第七。以宗因喻三为能立总阙。便非既本无体。何成能立。有何所阙而得似名(云云)问。初义云。若宗因喻三并无者。有何所阙而得似名。答。宗有二。一能诠宗。二所诠宗。谓宗能诠言为能诠宗也。宗言之所诠义为所诠宗也。今阙宗者。据能诠宗。不阙所诠宗也。故有第七阙也。问。既无能诠宗言。岂有所诠宗义耶(云云)。
  又云。言陈那以后约因三相亦六或七者。解云。或六者。陈那·贤爱所立义也。或七者。自余诸师所立义也。故上卷云。陈那菩萨。因一喻二。说有六过。即因三相六过是也。阙一有三阙二有三无阙三者。贤爱论师亦除第七。自余诸师不肯除之。因一喻二。即因三相。虽有申宗。不申因喻。如数论者执我为思。不申因喻。岂不过也(云云)。
  明灯抄云。古师约宗因喻。或七六句者。前上卷云。世亲菩萨宗因喻中。阙一有三。乃至阙三有一。世亲已后。皆除第七。以前准后应言世亲已后陈那已前。皆除第七。古师宗中有二说故。故云或七或六。陈那菩萨。因一喻二。说有六过。即因三相六过是也。无阙三者。贤爱论师亦除第七。唯有六过。自余诸师不肯除之。亦有第七。故有七过。故云亦或六七。古师六句者。谓或无宗有因喻二。或无其因有宗喻二。或无其喻有宗因二。或无宗因唯有一喻。或无因喻唯有一宗。或无喻宗唯有其因。此即阙一成三。阙二成三。合有六句。应法师云。古师阙过。非约三支。古师能立。既有五支。如何但说宗因喻阙。是故应以宗等五支说其阙过。若依陈那。即有两解。一云。除所立宗。因一喻二。更互相望。准前作法。亦成六句。不说宗者。是所立故。今说能立缺减过故。问。若尔且如清辨菩萨立色等空。此无异喻。以真谛中一切空故。此既能立唯有二种。阙过何得成六句耶。解云。陈那说有六句别者。依有异品而不成立异喻者说。若无异品不立异喻。以非过故。即无六句。清辨所无既无异品。不作异喻。非能立阙。二云。陈那宗等。三分互除作法。如前说六。若无其宗。因一喻二无所立故。又宗过中。随有所犯。即名似宗。敌者显示。尚能破收。岂全无宗。但说因喻。非缺减耶。由此道理。后解为胜。若尔何故论文但说能立缺减。故今解云。唯说能立缺减过者。意不乖古。古师以宗为能立故。故论虽说能立缺减亦摄宗也。是故下文。别显过中。初即说云立宗过性又今既于喻中开二。二喻别故。即有四分。依此四分辨缺减者。或无初分。唯有后三。无第二分有初后二。无第三分有后初二。无第四分唯有前三。或无初二唯有后二。无后二有初二。无第一第三有第二第四。无第二第四有第一第三。无第一第四有第二第三。无第二第三有第一第四。或无初三唯有后一。无后三分唯有初一。无一三四有第二分。无一二四有第三分。此即阙一成四。阙二有六。阙三有四。总十四句。名缺减过(云云)。
  又云。问。如理门说。二喻随一。或二俱无。亦成能立。何名缺减。故彼论云。若有于此一分已成。随说一分亦成能立。若如其声。两义同许俱不须说。或由义准。一能显二。解云。彼约敌论先已解了一分二分。或义准知。故成能立。今依敌者先未曾解。故随所阙名为似立(云云)。
  此义如抄第。
  定宾疏五云。先德同释云。世亲已前。宗因喻三总名能立。就中辨阙。一一单阙。二二合阙。三支总阙。以为七句。复有一释。但有六句。若总阙者。本非能立。何所辨阙。自世亲已后。陈那即以一因二喻以为三支名为能立。于中辨阙亦有七句。唐三藏前五六十年。西方有贤爱论师。是胜军师主。承陈那义。然许六句不许第七。亦准前释。今详。其言乃是谬传。违文违理。且违文者。理门文云。为于所比显宗法性故说因言。为显于此不相离性故说喻言。为显所比故说宗言。除此更无其余支分。又论初云。又以一言说能立者。为显总成一能立性。由此应知。随有所阙名能立过。准此若具宗因喻三。即应具有两种名宗。一名真所立。二名真能立。若阙此三复有两名。一名似所立。二名似能立。亦应更有真所似能。复有真似所。入理论中。但立八门。唯有能立。而其真所及以似所。是何门摄。又违理者。同喻言阙可便是过。异喻若无。论文自许。掌珍亦许。今云是过。岂不违理也。陈那论文自无此说。何以传者谬称其事也。故今还依宗因喻三辨阙七句。以之为正。此过类中。论文云。又立量时。若无言说可成能破故知。总阙亦是能破也(云云)。
  断云。解能破中叙旧解云。又声论师对佛弟子(至)又阙初相。可名不成。亦阙后二。何独不成。故名缺减(云云)。
  八能立中现比量缺减之中。
  又云。又引古云。又解云。古师既以八为能立。故亦依此(至)然随一阙非是阙过。作句数尔。若阙二时。方为过故。
  问。如立声非勤发。眼所见故。同喻如虚空。异喻如瓶盆等之时。于因三相中阙何相耶。释云。阙初二相(云云)付之。瓶盆等既云眼所见。若尔可云三相俱阙也。依之。立声常。眼所见故。同喻如虚空。异喻如瓶等之量。三相俱阙(云云)数论师对声论师立量云。声无常。眼所见故。同喻如瓶盆等。异喻如虚空。既具同品定有性(云云)例是可尔。如何。
  疏云。如立声非勤发。眼所见故。虚空等为同。瓶盆等为异。阙初二相(云云明诠道云。沼法师改此因云鼻所取故。云云)。
  明诠道云。第三相亦阙。何故云唯阙初二相(云云)。
  疏上文云。如数论师对声论师。立声是无常。眼所见故(至)此但阙初。而有后二(云云)。
  又云。如立声常。眼所见故。虚空为同。盆等为异。三相俱阙(云云)。
  明诠里书云。言如立声非勤发眼所见故至阙初二相者。周云。问。眼所见因。瓶既是异。即合阙异。如何不阙异喻。答。举瓶为异。眼但见四尘。不见瓶盆等。故成异喻(云云)此声论对佛法立故。如是说也。第七句量。是声论对胜论立故。三相俱阙也。备云。第四句量虽三相阙。然今取阙初二相边也(云云)。
  问。论云。谓初能立缺减过性(等文)可云所破。如何云能破耶。
  疏云。问云。何能立缺减等名为能破(至)显示此言。若前是言。何须复后说(云云)。
  邑记云。
  问。论中明似能破云。以不能显他宗过失。彼无过故(云云)意何。
  略纂云。问。亦有于他过量之中。不知其过。妄出余愆是似破否。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是似破。何故论云彼无过故。若非似破。何故论云以不能显他宗过失。应说是似破。然出他愆。不当真过。亦名以不实显他宗过失彼无过故。此论或可举多分说。亦不相违(云云)。
  文轨疏三云○以彼愚敌。于他能立无过量中。不能针口乱立。人证者听众。欲显己胜。妄施此难故是似破。亦有于他有过量中。不知其过。而更妄作余过类难。亦是似破。由多分于无过量中有似破故。故言彼无过故。若立者非理故。作过类之难及显其理。或立者愚痴不识其过而不正言名。及作过类之难。为戏弄故。此等即是能破非似破也(云云)。
  明灯抄云。问。亦有于他过量之中不知其过妄出余愆。是似破不一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是似破。何故论云彼无过故。若非似破。何故论云以不能显他宗过失。应是似破。然出他愆不当真过。亦名以不实显他宗过失彼无过故。此论亦可举多分说。亦不相违。又解。他量宗中有失。因喻无非。敌者说彼因喻有过。如是乃至喻中有过。宗因无过。敌者乃说宗因有过中。唯违现量。敌者乃显违比量等。如是乃至喻过中。唯有最初所立不遣。敌者乃云犯不离等。此亦不能显他过失。皆名似破。所以尔者。由不善知他过失故。若尔何故论释成云彼无过故。理门亦言若于非理。立比量中。如是施设。不名过类。答。且此论言彼无过故者。彼立论者。唯宗有过。敌者乃显彼因喻过。宗九过中。唯违现量。敌者乃显违比量等。论即于彼敌论之人显过处说。是故释言彼无过故。又他过量不如实知等者。此说意云。不能显他宗因喻过。名似能破。然论文云若不实显。能立过言。名似能破者。且据决定举真能立(云云)。
  问。数论师对声论师立量云。声是无常。眼所见故。同喻如瓶盆等。异喻如虚空(云云)尔者此因可具遍是宗法性耶。释云。此但阙初(文)就之。
  因明要义抄下云。道雄僧都问。因明道理。宗因喻皆更须成立耶。明诠(宫中讲师)○(自上他问答。自下自问答)○问。且约两俱不成。更须成为真因何耶。答。声眼所见性。除香等色法所摄故。如色等(虽香此色法。而非眼所见故为异喻。故是简别耳)问。自教不明声此眼所见。又世间不云声此眼所见故。此量有违自教世间等过也耶。答。学者亦许声此眼所见。自教之中明六根互用故。无违世间自教等过也。问。约佛法尔耳。今案。本量两俱不成作法。胜论师对声论。立声无常。眼所见故。两俱不成(基疏如是明也。然轨师·应师·沼略纂。并不指立敌名也)今约此声·胜两俱师。眼所见性因更须成为真因何耶。答。声眼所见。除香等德句所摄故。如色德。如是成立时。眼所见性因为真因耳。问。此因有随一不成。故还成此似因耶。答。声论此从胜论中而出。但约声一法互诤常无常。约余法其计皆同故。非不许德句摄因也(定宾等疏云。声论从胜出。云云)问。声·胜相对如是成立时。眼所见因。若成共比量真因。若但成胜论自比量真因。答。此可有二通。一者成共比。何者。定宾·文轨等云。声论从胜论出。但诤声常无常。此异耳。二者且成胜论自比量真因。不成共比量真因。若约声论宗。以彼所许之因成立声此眼所见性者。眼所见性因。亦可成共比量真因也。问。且就胜论。彼师如是成立时。信声此眼所见性以不。答。此依比量力而信。若不信者。无比量事也。问。若尔有自决定相违。谓声非眼所见性。除色而德句摄故。如香味等。既有此过。何信声此眼见耶(更须思。云云)。
  明灯抄云(六末文)文沼虽厕法至幸为详定者。此沼法师自述怀也。沼者正等寺沙门惠沼。即续主名也。厕测冀反。杂也。去声。朽情难饰者。论语曰。宰予昼寝。注云。宰予弟子宰我。子曰。朽木不可雕也。注云。朽腐也。雕雕琢刻书也。滥因承乏无以缄言。承乏者。潘安仁秋兴赋序曰。摄官承乏。公孙罗曰。乏无也。言承此无人之时。缄居俺反。绛紩也。说文曰。束箧也。孙乡子曰。周庙金人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诚言人也。于师曾获半珠缘阙未蒙全宝者。有唐本疏。能立不成终注云。后阙未得。且获半珠(已上云云)。
  邑记云。疏且获半珠者。释迦菩萨。昔为雪山童子。闻说半偈叹云。获半珠。此疏未全故以方也(云云)。
  明灯抄云(五末文)文论能立法至惠沼续者。注云。后阙未得。且获半珠者。或有疏本无此注文。准此即末。沼法师语。故彼文云。于师曾获半珠。缘阙未蒙全宝。由此准知。沼师自注。今观三卷。已专伏膺。两卷余半。既是过半。岂是半珠。非全名半。何必等分方名半焉。如华严序云。然一部之典。才获三万余言。唯启半珠。未窥全宝。言此经下本。本有十万偈。而晋朝译。才三万六千偈。所获尚少未及半分。而犹为半珠。今此亦尔。不全名半耳(云云)。
  近代诸人云。能立不成以下疏文。皆淄州大师作。更非大师之笔(云云)极僻事也。能立不成以下。疏外沼法师多加新注也。至于终末皆有大师疏也。然明诠道本疏文除新注加。邑记·明灯抄皆以牒释·披者悉之。
  疏奥云。沼虽厕法筵。朽情难饰。滥用承乏。无以缄言。于师曾获半珠。缘阙未蒙全宝。因训苾刍之须。举萤而助曦光。其中文理是非。有智幸为详定(云云)。
  缄居俺反。绛也。紩也。说文曰。束箧也(云云)。
  天台宗学者不用因明之事。
  守护国界章(下之中)云。有为报佛。梦里权果。无作三身。觉前实佛○四记之答。幻智所用。三支之量。何显法性(云云)。
  因明注释下云。法花圆宗。直存是理。不借因明立破言论。今案。他意假陈。概诚为显功期慧矣(云云)。
  义心云。问。诸法皆须比量成立。亦有不要三支刊定其理耶。答。有用不用。何者。若因缘唯识法相等宗。要以因明道理成立。若异此者。不成立破故。大乘入楞伽经云。应说一切法如幻如梦。解云。幻梦二喻。喻法各别。谓幻依因缘法。梦依唯识理也。若成无生及诸法空无自性等宗。宗因喻等非所用也。且如成立依他起性是无生等。便堕恶取空见。经经云。不应成立一切诸法皆悉不生也。又若依诸法本来寂静立无生宗。准彼经释。有六种过失。一无法可立过。如经。一切法本无有故。二宗因有体过。如经。及彼宗因生相故。解云。若立一切法无生。便成于有。以宗因生故。及有法体相故。即违所立宗也。三待生宗坏过。如经。一切法不生。此言自坏。何以故。彼宗有待而生故。解云。谓所立无生必待于生生。体既无。待谁说言无生。故此无生言自坏不成。即能别过也。四宗无所依过。所依谓有法也。如经。又彼宗即入一切法中。不生相亦不生故。解云。既立量云一切法不生。今言彼不生宗法即遍入一切有法宗中。宗中能别复云不生。即不生宗法所依有法体相亦不生也。既无有法体相。此则宗九过中。是所别不成过也。五相有违宗过。如经。又彼宗法分而成故。解云。因有三相。若少三相则宗不立。谓宗得成必具三相。三相不无故能成宗。而立宗言一切无生。此宗妨因。故不应立也。六法违理智过。如经。又彼宗有无法皆不生。解云。牒所立宗也。此宗即入一切法中。解云。难所立宗遍入有无诸法也。有无相亦不生故。解云。约理正破。谓真理及正智有无相亦不生。如何得有所证之理及能证智。此明立宗违理智也。又彼经云。是故一切法不生。此宗自坏。不应如是立。诸分多过故。解云。诸分谓宗因喻合结也。又蜜严经中卷云。蜜严佛土是最寂静。是大涅槃。是妙解脱。是净法界。亦是智惠及以神通。诸观行者所止之处。本来常住。不坏不灭。非如瓶等勤力所成。寻复破坏。非诸似因不似因之所成立。何以故。宗及诸分是不定法。诸宗及因各差别故。蜜严佛土是转依识超分别心。非诸妄情所行之境。乃至云。亦非无明受业所生。但是无功用智之所生起。出过欲界及色无色无相天闇冥之网。蜜严佛土阿若悉坛。非因明者所量境界(云云)。
  又引阿赖耶识无别有性量。可见之。
  寻云。大佛顶经真性有为空比量。岂非显法性耶。
  延久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被始行圆宗寺法花会。讲师赖增(三井寺天台宗)问者法印大和尚位大僧都赖信(兴福寺法相宗)。
  问。就因明门。数论对佛弟子立量。眼等必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云云)尔者。敌者佛弟子付何过耶。答。因明门之义。非本所学。故不可答申之。问。准三会大堂被建二季御愿因明门义。何不答之耶。答。传教大师言。四记之答。幻智所用。三支之量。何显法性(云云)虽学多闻。徒求胜负。有何利益耶。
  承保二年十月日。讲师内供奉大法师庆朝(延历寺天台宗)问者大法师隆禅。
  问。转轮圣王具三十二相。尔者具八十随好耶。答。不具随好。问。相是总。好是别也。既具总相。何不具别好耶。况有经轮王具八十随好(云云)今何云不具。若夫立证成道理者。转轮圣王可具八十随好(宗)相好所摄故(因)犹如如来(喻)答○但至于被立证诚道理者。本愿圣灵。此会关白。当初南方学徒。并座因明。问答有诤。然而未被下左右纶言以前。暂可停立敌胜负之论者耶。纵虽云为因明之准的。立破之权衡。谨为畏纶旨。不能辨申比量真似矣。
  承历元年十二月日。讲师[辶@㫿]敩(延历寺天台宗)问者大法师隆禅。
  问。大乘论中。列念等六种秘密也。且其中依布施示现涅槃者。是何秘密意耶。进云。无说秘密意(云云)付之。布施有所治可对治。秘密意例如戒等五度望所治为对治。以证成道理思之。依布施示现涅槃者可对治。秘密六度随一摄故。如余五度耶。答○但至所立比量者。御愿草创之时。讲会被始行之日。一宗诸德悉云不可问答因明。爰纶言既下。暂不可问答因明者。须重奉敕立敌相诤也。然而问答有情不可默止。今此比量既相违决定。所以立量云。依布施示现涅槃者。应非对治。秘密意除戒等五度六种秘密意随一摄故。如余秘密等。若尔前后俱邪决智无生。何为真能立量成所乐矣。
  仁平二年八月日。被始行左大臣殿春季御读经御论义。玄胜(兴法)对良明(山天)问之。
  问。有大乘论中。释成今般若妙典文。明十智六行相。尔者尽无生智缘苦。何可与空无我行相相应耶。答(云云)问。论意难知。两方难之。若相应者。彼论中三摩地十六行相相应时。尽无生智空三摩地不相应(云云)例是可尔。依之。唐朝人师。依此文。尽·无生二智有十四行相。是空无我行相(云云)若依之。不相应者。尽无生智缘苦谛时。既与空无我行相相应。例亦可尔。依之立证成道理云。尽无生智缘苦谛时。应与空无我行相相应(宗)缘苦谛故(因)犹如法智类智等(喻)。
  答者良明阇梨云。语乱理隐。不能取牒(云云)即退出了。后日自门他门诸人。不受比量。俊宗出传教。释成不可立量之由(云云)有人付共不定失。即以苦无愿三摩地为不定敌(云云)。
  天台人人云。源信僧都云。因明于秽土穷之(云云)无实之事。
  注释上云。问。若准此例。不相应行非实比量。亦应此过。立云。我不相应行定非假有。许余假法所不摄故。如余实法。答。此义难决。学者思之(云云)。
  同中云。文轨师疏·沼法师略纂·及义断同云。五顶为五人立此量。利涉师疏同慈恩意。此等异说邪正未决(云云)。
  同下云。问。言总意别。是为差别。今自相有即是大有。既非言总。何名差别。答。自比违自四相违因。以此等量应为规模。三十六相岂一同耶此义未决(云云)。
  既处处置未决。如何云秽土穷因明耶。
  同上卷文。若依此。应云带相违决定。故改本因。带四相违故。前邪后正。此义未决(云云)。
  天台人人云。源信云。唯识净土可穷。天台宗妙觉可穷之云无实之事。
  先师上纲云。源信于宗浅深者难知。瑜伽论文甚难故也(云云件文被收官帐云云)。
  上纲云。见一乘要决文。云瑜伽文难者。增寿变易文欤(云云)。
  本朝续往生传云(黄门侍郎江匡房)权小僧都源信者○师事慈惠僧正○其人常曰。俱舍因明者。于秽土极之。唯识期净土。宗义待佛果(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四十(终)

  (延宝二年甲寅三月二十一日书写。二十二日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