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五(第十五帖)

  有法差别所付不定失自他共事。
  明诠道云。问。此不定过是自他共中何。答。他不定也。敌者大乘他之法作故。问。以何得知不定于共比量为过。答。纂云。有云。共量于他有不定。亦得是过。此义不尔。既云共量。即共自喻于他不定。喻非己许。故非不定。或得为过(云云)既云或得为过。明知他不定亦为过也(云云)。
  今案。此记意。共因依有简别。令开他许法之时。虽共比他不定亦为过。不尔不失。或得为过之文欲显此别途。非作别释也。明诠之义若如此可云欤然。而不如自不定义耳。
  相违决定之事。
  疏云。然有新罗顺憬法师者(至)犹如眼根(云云)。
  定宾疏二云。新罗顺?师。干封年中。传彼本国元晓师作相违决定。来至此国云。真故极成色定离于眼识。因云自许初三摄眼识不摄故。同喻云如眼根。三藏于时踌躇未释。后有人释云等(云云)。
  枢要下云。顺憬师决定相违云○此如憬师抄解。裕师边取(云云)。
  小塔院唯识比量私记云。彼新罗边国有顺憬师。作决定相违过失。时弟令裕师至大唐慈恩寺。以示大乘基师(云云)。
  大宋高僧传云。释顺憬者浪郡人也○传得奘师真唯识量乃立决定相违不定量。于干封年中。因使臣入贡附至。于时奘师长往向及二年。其量云。真故极成色定离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犹如眼根。良以三藏隐密周防。非大智不明。憬为宗云。不离于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犹如眼识也。如此善成他义。时大乘基览此作。便见憬所不知。虽然终仰边僧识见如此。故叹之曰。新罗顺憬法师者。声振唐蕃。学苞大小。业崇迦叶。唯执行于杜多。心务薄拘。恒驰声于小欲。既而薄艺西夏。传照东夷。名道日新。缁素钦揖。虽彼龙象不少。海外时称独步。于此量作决定相违。基师念。远国之人有兹利慧。搪突奘师。暗中机发善成三藏之义。惜哉憬在本国。稍多著述。亦有传来中原者。其所宗法相大乘了义教也(云云)。
  元晓和上缘起云。玄奘三藏于西域中。欲学瑜伽论。时西域中在戒贤论师。欲涅槃时。天唱如是言。汉国之贤人为学瑜伽论故来。莫为涅槃。尔时玄奘顺付。往学瑜伽论。然后立真故极成量。而破小乘执。时西域诸论师等无释此量。此诸论师皆言不陈那不能是量释。时玄奘还于汉国而为说是量。时无斥是量过。尔时造广百论疏。文轨师誓愿言。不陈那菩萨无是量释。若有是量过人。我为其作臣也。尔时顺师学是已。还于罗国申是量。时元晓菩萨云。此量有法差别相违过。尔顺师如其自知通于唐国言。水土是易故。至于罗国知是量过。时论师等皆向东三礼尊重赞叹。故道证师等章疏中。罗国元晓师等章疏中。罗国师所说。由是义故知。陈那菩萨(云云)。
  (元晓者陈那后身云也)。
  明灯抄云。今此决定相违者。本是新罗元晓大德之所制也。后顺憬师得此比量不能通释。干封年中。遣于大唐令决其疑。所以得知。定宾律师理门疏云。新罗顺憬师干封年。传彼本国元晓师作相违决定来至此国云。真故极成。色定离于眼识。因喻同此。三藏于时踌躇未释(云云)何以得知本是晓制。彼师判比量论。今谓此因劳而无功。由须自许言更致敌量故。谓彼小乘立比量言。真故极成色定离于眼识。自许初三摄眼识不摄故。犹如眼根○(云云)既言今谓。述其比量。故知彼师所制量也(云云)。
  相违决定作者并由来。依诸文记之。抑定宾律师云三藏于时踌躇未释者。尤谬也。何者。三藏麟德元年二月五日入灭。送违决于大唐之事干封年中也。麟德经四年之后。以为干封元年。三藏入灭之后。经四个年了送大唐。何云三藏踌躇哉。
  遁违决之事。
  疏云。时为释言。凡因明法若自比量(至)不可对共而为比量(云云)。
  明灯抄云。文时为释言(至)而为比量者。若自比量等者。今疏主意。自比三支各置自许。他比三支皆置汝执。共比三支置极成言。若立论者依自他共。敌对亦须然。因此今应分别自他共量差别。且自比量。三支共许。弥顺于宗。设他不成。量亦无失。所以尔者。自量唯立自宗。非破他所许义故。虽他不共许。然无比量之非。于自宗义虽先已知。为令无非。以量成立。量既立已他许所成。即能悟他。亦名能立。若他比量。三分共许。宗等妙成。设自不容。量亦无过。他量唯破他宗。非成自所许义故。虽自不共许。亦无比量之非。若共比量。宗因喻三立敌共许。其量方成。若互所无。即不成立。由共比量立自破他故。三支内并须极成。既知三量义有差别。此唯识比量为自他共三比量中岂何量耶。今疏主意。唯共比量。非余二量。大贤师云。然彼三藏立唯识意。通对小乘及外道宗。避外不立十八界者一分随一不成过。故因言自许初三摄也。因既自故。自比量摄。故他不得以不极成佛有漏色而作不定。于自量无他不定故。此解非也。避外不立十八界者一分随一不成过故因言自许者。先以表蕴等法遮胜性等三十比量。令许极成十八界已。岂因中有一分随一不成过耶。由此当知。是共比量。非自比量。若共量者。何故因云自许耶。于共因上置自许言。为除小乘有法差别相违过故。沼义纂云。又共比量因置自许亦得成因。如唯识论。乐大乘者许能显示无颠倒理契经摄故等。前云唯识依共比量。今依自立等者。自下显过。略有六过。一者三量疏谬过。二者宗因不齐过。三者随一不成过。四者所立不成过。五者两言不顺过。六者三支乖角过。此初三量疏谬过也。凡因明法。立法自他共。敌对必须同。前唯识量依共比量。今依自敌即无。若尔一切比量皆有此违。如佛弟子对声生论立声无常。作因。瓶喻。声生论言。声是其常。所闻性故。如自许声性。若对共量立自比者。应是前量决定相违。若许尔者。二·八正因应不成故(云云)。
  前记云。疏若自比量至敌对亦须然者。此意泛明立比量意。若共比量。敌者成破。还须用共因喻破立宗。若他比量。敌者违用他宗道理为他出过。若自亦然。极成言简不极成讫。今自许之色而依于何。此岂不是一分因无所依过耶。又作有法差别之量。依共而立。自出不定。即依自宗将自破共。岂扶正理。答。宗不成者简两不极自许之者。意含在因中他方佛色。得依于彼意许之者。又因之一分是自亦无其妨。因明过中无相。又解。他本不立他方佛色。言他方色而是识变。由如龟毛之类。虽无其体。言龟毛时。而是识变。不离于识。自立之者不离之义决成。他虽不立不离识义。必立如龟毛等。若准后释。不致自许之言。亦应无妨。尚难思。有云。憬法师量安自许言者。意遮大乘有法差别相违之量。大乘相违云。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初三摄眼所不摄故。由如眼识。小乘于此量中作不定云。为如眼识。初三摄眼所不摄故。色不离识耶。为如自许菩萨不善色。初三摄眼所不摄故。非眼识。若不言自许。即不得将菩萨不善色而为不定。今谓不尔。凡因明法。立者可得置自许言。敌者必须依前之宗而破于彼菩萨不善色。非大乘许。如何可得将为不定。然未见文。言不得将己义于他量中而出其过。道理必然。若尔者。皆无正量(云云)。
  寻云。若立依自他共。敌对亦尔者。如何疏下文云诸自共比违及自皆为过失违他非过等耶。
  又因明法。立者置自许言可尔。敌者置自许言。不可尔之事。即以此周记为证也。但小乘立自比量云。我所说离心之境决定实有。许除毕竟无心境二法随一摄故。如心心所。大乘师作违决云。如离心境定非是有。除心心所内境无为不相应等是所知故。如龟毛等(云云)又大乘对萨婆多云。汝无表色定非实色。许无对故。如心心所。小乘作违决云。大乘无表定实有。许非极微等是无对色故。如许定果色(云云)既破他量置简别言。何不置自许言。若虽有简别不言自许故者。不尔。自许既简别也。何不许之耶。
  邑记云。疏今依自立即一切量皆有此违等者。有人救憬公量云。小乘比量非为自许极成之色眼识不摄。故置自许之言。但为遮大乘于我量中作有法差别相违过故。置自许之言。欲以诸佛有漏色等为不定者。此救非理。前三藏所立之量。以大乘自许为离识色不离识色意。许极成之色是不离识色故。成有法差别。可置自许之言以遮其过。今小乘但有离识之色。无是言陈。无别意许差别。何成有法差别相违之过。又设立差别量。云真故极成色非定离眼识色。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者。此即大乘本所立量。岂得以此为差别耶。又本立量者。可置自许之言以防敌者之破。岂小乘敌者今作破他之量。亦置自许预遮立论者耶。理必不可。故彼决定相违量中言自许者。正为自许极成之色眼识所不摄。非是遮余过也(云云)。
  义心云。问。三比量中同异二品如何成立。答。且自比量同异二品。唯以自许法为体。以宗·因既唯自许。其同品亦须自许。若以共许及他许法为同品者。即自因于其同品不转。其异品通自他共三法为体。然于中因于自共异品转。是不定过。于他异品转非过。以不共许故。其共比同品。唯得共许法为体。以宗因共许。不可以自他法为同品。若以自他法为同喻。同喻即有能立不成过故。其异品亦通三种法为体。然因于自共异品转。是不定过。于他异品转亦非过。以不共许故也。其他比同品。唯以他许法为体。理如前说。其异品亦通以三种法为体。然于自异品转非过。如唯识破外道我中云。若言异者。诸有情我更相遍。故体应相杂。然外道于此量中。引同处不相离色。与大乘作自不定过。虽唯识疏中三藏及西明法师广有解释。然彼道理而不明着。检彼应知。今解。准因明理。若他比量因于自异品转。非不定过。遣过皆尽。诸人不了。徒事云云。此理定然也(云云)。
  又云。问。自他共量三支之中皆有简不。答。各自比量。宗因同喻皆须自许。异喻虽通共异品转成不定过。而正取自许异品为喻。皆须以许言简也。其他比量。宗因同喻皆须他许。异喻虽通共异品转成不定过。而正取他许异品为喻。皆须以执言简也。其共比量。宗因同喻皆须共许。异喻虽约自他异品上转成不定过。而正取共许异品为异喻也。虽皆以极成言简去不共许者。然非要以极成言故有法共许。若共比量有法。从无极成之言。亦共许之。如声是无常。若自他量虽以许执言简有法等立敌极成。然立量时。不要极成之言。但用许执言也(云云)。
  义骨下云。问。因明法若立共比量时。以自他比量对破为真破耶。答。不得为真破也。问。以何知尔。答。周云。泛立比量法。若共比量。敌者还须共因喻破。立家若他比量。敌者还用他家道理为他出过。若自亦尔(云云)不谓与共量以自他量破也。又基破顺憬师为唯识比量作决定相违云。前云唯识依共比量。今依自立。即一切量皆有此过乃至故依自比不可对共而为比量(云云)。
  疏云。又宗依共(至)不相符顺(云云)。
  明灯抄云。文又宗依共(至)不相符顺者。第二宗因不齐过也。又此决违。宗依共量。已言极成。若宗依共。因亦应共。宗共因自。岂相符顺。问。若尔前根本量。宗依共量。已言极成。因有自许。岂相符顺。答。本量因云自许者。非是简他许而名自许。为遮小乘有法差别相违于共许因假言自许。故非宗共唯因是自(云云)。
  疏云。又因便有随一不成(至)于共色转故(云云)。
  明灯抄云。文又因便有至共色转故者。第三随一不成过也。大乘自许极成之色眼识所摄。唯汝小乘自许共色眼识不摄。是故因中便有随一不成之过。若敌救云。敌言自许。岂成眼识不摄故因。若彼还成眼识不摄。而简大乘摄相归识。还以宗法为因之失。然其眼识不摄故者。但取十八界中别摄。此亦非也。凡因明法。其言相滥方以为过。宗言离识。因言不摄。其义全同。还以宗法为因之失。犹未得免。极成之色离于眼识。与极成色眼识不摄。其二无别。离识之义名不摄故。由此大乘不许彼自许眼识不摄因。于极成色转。是故便有随一不成。以之即为第三过失(云云)。
  疏云。又同喻亦有所立不成(至)有定相离义(云云)。
  明灯抄云。文又同喻亦(至)定相离义者。第四所立不成过也。极成之色离于眼识。是一向离。以之为宗。根之与识不即不离。以之为喻。不即不离眼根何成一向离宗。故喻中有所立不成。此因位中尚眼根喻所立不成。况果位中成所作智通缘眼根。疏所缘缘与能缘识。岂定相离。自在位智通缘本质。即为相分。如此眼根是初三摄。此则大乘不许眼根定离眼识。此之眼根望自虽为同品。望他则是异品。以无共同品故。是同品无。以眼识为异品。于彼亦无。此因于同异品既遍非有。则六不定中不共不定收。非但喻有所立不成。因中亦有不共不定。晓法师判云。此通未尽。若对五根实互用宗。则应立言。真故极成色离极成眼识。自许初三摄眼识不摄故。犹如眼根。若作是难亦离不定。以大乘宗极成眼识必不缘眼故。此眼根为共同品。识不摄因于此定有。极成眼识为其异品。于彼遍无。故非不定能作敌量。若以自许佛有漏色。于前共量他作不定。便改因云。自许极成初三摄等。如无漏色。耳识等缘虽离眼识。而非极成初三摄。故不成不定。此判非也。虽改因云自许极成初三摄等。而眼识不摄言大乘不许。若唯识门中。色即眼识摄。大乘不许极成之色眼识不摄。是故因有随一不成(云云)。
  邑记云。疏况成事智通缘眼根者。既成事智得缘眼根。即相分之根不离能缘眼识。今通举为喻。故有一分所立不成。疏疏所缘缘至定相离义者。此说。成事智缘眼根时。若约疏所缘缘。与能缘眼识有相离义。据此一分有所立宗。可成同喻。今既不简亲疏合说。故有一分所立不成又疏所缘缘即能依所依不即离。若亲所缘即能缘所缘不即离。故眼根喻亦是全分所立不成(云云)。
  前记云。疏又因便有随一者。大乘不许色离于色。小乘自许离识。故是随一。疏因于共色转者。即小乘自许初三摄因于极成色上转。故言共色也。大乘不许。疏又同喻亦有所立不成者。即由大乘不许眼根定离识。为此同喻阙无所立。疏况成事智(至)有定相离义者。此说意者。证根之与识非是相离。如成事智起缘眼根。能缘之识与所缘根。不是定相离。言疏所缘缘者。简亲所缘。即是不离识。不得言非定。又定有相离义者。意疏所缘缘与能缘识岂定有相离。或有本作况字者。两种皆得。何者。成所作智。成佛已去。即此五识起缘眼根。能照显一切世间五尘境界。无不了者。能辨事故。名成所作智。又立自许者。即指前三藏比量。敌之自许者。即指憬法比也(云云)。
  后记云。又同喻亦有至非定即离者。意云。大乘眼根与识非即非离。因果法尔。若宗言定离。举眼根为同喻。阙无所立也。以不定离故。无前宗定离义转。所以言同喻之上阙无所立也。遵起者算也。况成事智至有定相离义者。意云。非独根因识果证不即不离之义。即是佛果成事之智亦缘眼根。岂能缘眼识与本根有定相离义也。即据能缘所缘一边以证。非是一切证也。问。亲相分可不离识。本质疏远何不离耶。答。由质有相。能缘所缘相从而言名为不离。其实离也。问。本质相分既总不离。如何得有离中知耶。答。约势用近者是合中知。势用远是离中知。尔义也(云云)。
  略记云。疏又同喻亦有所立不成等至非定即离者。共许因识毕道理而非即离。今言定离。即喻中所立不成。又言说成事智等者。据自宗难。我宗眼根及相分俱不离。问。相亲可尔。质疏如何。答。由质有相。云从不离。又言有离义者。意说言。有二违。岂定不离耶。返显不离之义。问。大乘质相分既不离识。如何有离中知。答。约势用近者是合中知。势用远者是离知义。问。大乘何相定离。答。根本识故即定也。岂前决定过云非定不离(云云)。
  寻云。如后记·略记之释者。相分有离中知·合中知之差别云欤。若尔违以五色根望本质说之文耶。今以此疏并邑记文可案定离眼识色体也。
  疏云。又立言自许依共比量(至)岂相符顺(云云)。
  明灯抄云。文又立言自至岂相符顺者。第五两言不顺过也。前唯识量。因言自许。依共比量。简他小乘有法差别相违之过。后离识量因言自许。显依自比眼识不摄。立敌因言既各乖角。岂符因明之轨辙。故以之为第五过失。若敌救言。自许唯遮有法差别相违。令于佛有漏色转。谓敌意许。是定离眼识之色。大乘师作相违难云。极成色之应非定离眼识之色。初三所摄眼识不摄故。由如眼根。为引自许佛有漏色作不定过故。言自许遮相违难避不定过。孱类于前。故敌自许不成眼识不摄故因。但取十八界中别摄。此救亦非也。敌言自许虽不成眼识不摄故因。而因中既言眼识不摄明知即违大乘所许极成色者是眼识摄。是故其因即有随一不成之过。若尔与前第三过失有何差别。解云。且依疏主。以之即为两言不顺过。若依晓师本量之意。其决定相违。因中自许不成眼识不摄故因。唯遮大乘有法差别相违。因云自许。故此第五过。应是随一不成过。而与前第三过别者。前第三过非但随一。亦兼所依不成之过。今此第五唯有随一。故前后别(云云)。
  疏云。又彼比量宗·喻二种(至)足为理极(云云)。
  明灯抄云。文又彼比量至足为理极者。第六三支乖角过也。又彼决定相违量中。宗喻二支皆依共比。唯因一支依自比立。大乘不许极成之色眼识不摄。故因唯自。一比量中三支乖角。故以之为第六过失。指南者。如前所因门述。前文者。唯识比量玄妙之文。诸方学士各动智海。争陈立破。无能出过。故云应亦足为理极。然有人云。三藏比量既非无过。是一时之优劣。非百代之常行也。此犹蟷螂牢臂当辙拒轮。愚情同之。故以喻也问。有人云立共比量。唯于自宗。或唯于他。因异品转。非不定过。自他异品不极成故。其义如何。答。应师云。别望自他因异品转非不定者。亦可三支别望自他互有不成非不成也。若不成不约余法。不定别约异品。异品不极成故。所云非不定者。理亦不然。不成不约余法。尚许自他不成。不定别约异品。宁非自他不定。问。亦有人云。他比量中。因于他异品转。非是不定过。其义如何。答。如此等说特违正理。宗因及喻尚许不假自成。何故不定一。愆唯他即不名失。又他量于他有不定非不定者。亦应自量于自有不定非不定耶。故自量于他有不定他量于自有不定。皆非不定。问。若彼有宗复以大乘本性相色为不定者。如何释通。彼亦自许初三所摄眼不摄故。出大乘自不定也。答。应师云。说因应云共许初三摄等。即无不定。除极成色余非共许初三摄故。抄云。界处门中摄本质色。准枢要说即有二门。依随转门。以通从别。十色界摄依真实门。以境从根。法尘界摄。既依后门。非初三摄。故无不定。七·八二识是意界摄。其所缘境即法界摄。问。若依初门。十色界摄。既初三摄。岂无不定。答。初门即是随转理门。若依此门。说七·八及本质色。以何得作不定过也(云云)。
  明诠导云。问。上疏文云。同喻亦有所立不成(云云)即知同喻是不共许。何故今云宗喻二种皆依共比耶。答。备云。上疏意者。成事智缘眼根时。影根不离能缘眼识故。不能成定离宗。故有所立不成也。下文意者。由本质根与能缘识定相离故云共也(云云)。
  唯识比量依何文耶事。
  护命云。问。此唯识量。经论之中有其本量耶。答。有六经十一部论。仍以立量然论第七且引一经以为根本。厚严经颂曰。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以上)依此经文。论第七卷立量云。极成眼等识○心及心所(云云)○问。此四比量中。何量为本立唯识比量耶。答。显依后二理通四量(云云)。
  定宾疏四云。今详三藏。此量头效掌珍。身像唯识。如掌珍云真性有为空。故今言真故也。极成色等宗因喻言。像似唯识第七有四比量成立唯识。第一量云。极成眼等识五随一故。如余不亲缘离自色等。乃至第三量云。此亲所缘定非离此。二随一故。如彼能缘。今云极成像第一头也。简他方佛色等也。所言色者。像第三量此亲所缘也。不离于眼识者。像定非离此也。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者。像二随一故也。同喻云如眼识者。像如彼能缘也。无共异品。大乘都无离识法故。无异喻也(云云)。
  寻云。若尔如何极成色之下。有定离眼识色意许耶。
  今案。宗言极成色者。是亲所缘色也。谓对他小宗。直欲成亲所缘不离色之义。虽然言陈别不言非定离眼识色故。令有定离眼识色意许也。例如彼数论以共许他言对佛法者。直为立神我。立必为用之时。他言亘真假故。勘法差别过。
  文轨师量之事。
  文轨疏一云。问。如立宗云。真故极成色非定离眼识。因云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同喻云。如眼识。此因既云自许。应非极成。答。此云自许。不简他许。以他亦许极成之色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彼云自许。即简他许。以他不许我为德所依故。故不例。问。既不简他许。何须自许言耶。答。此为遮相违故。须自许言也。谓他作相违难云。极成之色应非即识之色。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今遮此难云。此极成色为如眼识。自许初三摄故。非即识之色耶。为如我宗所许他方佛色。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是即识之色耶。若不云自许。即不得与他作不定过遮相违难也。问。但云初三挕眼所不摄。亦得作不定过。何须自许耶。答。若不言自许者。即有他不定过。谓他作不定过云。极成之色为如眼识。初三所摄眼所不摄。非定离眼识耶。为如我宗释迦实不善声。初三所摄眼所不摄。定离眼识耶。为避此过故云自许。若为避此过。言极成初三摄眼所不摄者。即不得与他相违难作不定过。故唯言自许也(云云)。
  纂云。解真故极成(至)为如我宗青黄等色。是实有耶(云云)。
  寻云。本量置自许言。既非自因。能违自许何必自因耶。
  又相违决定唯共云欤。若尔如何疏文出自他共作法耶。
  上文云。若为成自名不定者。如何说名相违决定。两宗相返。各决成自。无双是·非。故名不定(云云)。
  问。
  纂云。又有释言。此非立自(至)置自许言明不作前诸异分别(云云)。
  先德牒云。元非本量别自成立(云云)。
  寻云。设云共许亦有不定者。改三藏本量之因欤。为当能违因欤。
  又此因简略无不定过者。若尔色定离眼识。初三摄眼识及同分眼所不摄故。如彼同分眼时。与三藏本量可成能违耶又实此因无失欤。
  又可与彼作相违决定者。相违决定之上亦作相违决定欤。若尔尊应大德不许此义欤。
  问。真故极成色有法。可摄第八所变色耶。
  纂云。又有解言。真故极成色。不简八·六。总为有法(至)不离于眼识(云云)。
  寻云。若不含六·八为有法者。善珠之义颇违此释欤。可寻之。
  又然因自许。此即自因欤。本量自许之言亦可云自因欤。
  问。法自相能违并相违决定。可有不定过耶。
  又云。然云为简不定·及法自相·相违决定过故(至)复作决定过(云云)。
  寻云。
  明诠云。据不定不离。与本量作法自相相违也。决定者。法自相相违之决定也。不定不离者。能违之量宗法云也。非不定因等者。能违之量因有不定过。与本量非作法自相相违决定过也(云云)。
  以此释可消纂文。虽有诸德义。不如此记。但法自相及相违决定俱可问答欤。
  问。六·八所缘色可转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因耶。
  又云。又自许言但简有法差别(至)故极成言并以简讫(云云)。
  寻云。五俱意识并第八所缘色。若初三摄者。可有不定过事。
  又六·八所缘色后三所摄。何云初三摄。以自许言简之耶。
  又以宗简别可简违宗过。何以因自许言可简违自宗失耶。
  以上唯识比量处。引合诸德私记。可沙汰之也。
  问。清辨比量可有自教相违失耶。进云。无(云云)付之。若尔如何疏并枢要付违宗失耶。
  疏云。凡若宗标胜义。如掌珍言真性有为空(至)无违自教世间等过失。
  寻云。
  明灯抄云。真性有为空等者。真性之言是简别言。非是有法。为遮世间相违等过。简别立宗。故非有法。若以真性为有法者。缘生故因于彼不遍即有一分所依不成。故彼比量有为与空不相离性。以之为宗。非真性·空不相离性以之为宗。若不尔者。违因明旨。若尔真性之言是简别言。非是有法。其有为言唯一有法。望何说有有法一分不极成过。基法师唯识疏第四卷云。第五清辨无相大乘。于俗谛中亦说依他圆成有故。真谛皆空。今言空者。遣遍计所执。彼执此文为正解故。彼依掌珍真性有为空等似比量。拨无此识及一切法。皆言无体。言似比量者。谓约我宗真性。有为无为。非空不空。有法一分。非极成过。汝不许有我胜义故。四种世俗胜义之中。各随摄故。若随小乘。彼转实有。便违自宗。若随汝自宗。胜义空者。我不许汝空胜义故。亦非极成。又以我说。若约世俗。无为有为二俱是有。若约胜义。非空不空。汝今说空即有违自教之失。名似比量(已上)释此有法一分过中。诸师纷纠。执见尤多。依一取决。其途难入。今依本疏。谓约我宗至各随摄故者。说一分自所别不成过。即立论者名之为自。谓约我宗真性者。我者护法也。我真谛中。亦非法无。但不可说为因为果。言语道断故。言有为无为非空不空者。四种世俗总呼有为。四种胜义总呼无为。且有为四世俗中。初世间世俗谛有名无实体。故非不空。后三世俗有名有体。故名非空。初世间世俗。唯俗非胜义。后三世俗。亦俗亦胜义。此之后三世俗胜义。于清辨宗即不极成。故言一分自所别不极成过。如唯识比量极成之言。简诸小乘后身恶色·一切佛身有漏诸色。若立为唯识。便有一分自所别不成。此亦如是。既云后三世俗胜义。于清辨宗即不极成。故云汝不许有我胜义故。若随汝自宗至亦非极成者。说一分他所别不极成过。即敌论者名之为他。若随汝自宗胜义空者。汝者清辨也。汝自宗云。一法一时。有义为俗。无义为真。有为有法中。有义为俗。我亦许之。无义为真。我即不许。故言有一分他所别不极成过。如唯识量中。十方佛色及佛无漏色。他不许有。立为唯识。有他一分所别不成。此亦如是。既言无义为真。我即不许。故云我不许汝空胜义故。言亦非极成者。即显有他一分所别不成过也。又次下劝信文云。因果不无。可信此识。劝清辨等。以生信也。此中可说三性有无。略述掌珍清辨本意。分二见之是非。定双情之邪正。我真谛中。亦非法无。但不可说为因为果。言语道断故。俗谛之中。依他圆成有故。遍计所执无故(已上)诸人不详初后意文。违因明旨。真性之言入于有法说一分过。如闇夜中擎手探物。遂不得取。细读疏文可说一分。又二谛章云。非遣依他起而证圆成实。非无俗谛可得有真。真俗相依而建立故(云云)如理门论问答抄述(云云)。
  义心云。问。以许执言·极成之言·及胜义言各简宗中几过。答。初之五过。以胜义言简。次之三过。以许执及极成言简。相符极成非言。上言简。何理得知胜义之言简初五过。如掌珍真性有为空。以真性言简自教·现量·世间三相违也。故彼论云。此中世间同许有者。自亦许为世俗有故。世俗现量·生起因缘亦许有故。眼等有为世俗谛摄。牧牛人等共了知眼等有为是实有故。若不说真言。即违如上所说三义。故说真言为简三过。故彼结云。勿违如是自宗所许现量共知。上明简自教·现量·世间相违三过也。又清辨宗。世俗谛中有为无为皆是实有。护法二谛皆通假实。彼清辨依世俗谛遂立量云。虚空等五皆是实有。六无为中随一摄故。同喻犹如真如。异喻如兔角等。然掌珍论就胜义谛。立无为皆非实有。此所立宗违前自量。由依胜义非宗过收。上明简比量相违过也。又如掌珍论叙外难云。若就真性一切有为皆无有实。是立宗义。此所说言亦复摄在有法中故。同诸有为亦应无实。若所说言非无实者。有为亦应皆非无实。此言破自所立宗义名违自言立宗过失。论主解云。就世俗性说有眼等。约胜义谛立彼皆空。故无宗中违自言失。此明自语相违过也。故胜义言简初五过也(云云)。
  今案。准此等文。以胜义简别遮自教相违过欤。若尔疏文释彼特违害前所引经文欤。可案之。
  问。清辨比量可异广百论所立比量耶。
  明灯抄云。广百论第六卷云。诸有为法从缘生故。犹如幻事。非实有体。诸无为法亦非实有。以无生故。犹如龟毛。二论比量为同为异。解云。有二说。一兴云。掌珍云空。广百论云非实有体义既有殊。故以为异。如成唯识云。外道毁谤染净因果。亦非谓全无。但执非实故。空与非实义有别故。此义意云。广百不遣依他法体。但排遍计。掌珍皆遣有无为体。故二论别。晓云。广百比量不异掌珍。清辨宗意。诸法皆空故说空宗。无异法喻(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五(终)

(时癸丑十一月初七初八书写。初九日以写本一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