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论第一卷同学钞第八目次

  总标
  是世间出故
  由假说我法
  无漏心执二方
  一法真俗相形
  第九识体
  轨在有法
  摩纳缚迦
  变似我法
  贤圣义
  逆流生
  二向不定
  随信随法
  一变受生
  信解见至
  一二五品断家家
  一间圣者感一大生欤
  然不还者
  此言生者非是生有
  乐定乐慧种姓
  得理更亲
  分品润生二方
  无智亦无得善巧
  余三善巧
  菩萨藏经有十善巧

论第一卷同学钞第八

  总标

是世间出故

  问。本疏中。解若唯有识云何世间等文。引大般若经是世间出故之文。尔者扑扬大师。何释此文耶。答。秘云。出字剩(云云)付之慈恩是三藏写瓶。不暗大小经论。于新翻经论。善览真文。于十六分文。岂疏其理耶。若尔疏主所引。定可真说。依之禀承淄洲。设劬劳释是世间出故之文给。本疏所引。若有庀谬。岂烦储会释耶。
  答。披本经文。是世间故乃至依世间故。名为世间(云云)故故扑扬依彼文。释出字剩。诚疏主虽达梵汉。所览本不同是常习也。灯家且付彼本。五蕴体世间自现故名世间出。如世说言圣人出(云云)取心。

由假说我法

  问。释世间我法。假非实。疏有无体随情假。以无依有假二种假。尔者此二假可有差别耶。答。可有差别也。付之我法体无。随能执妄情。假说我法名无体随情假。以无依有假。以我法无。寄有妄情。假说我法云也。若尔二种假名义。俱无替。有何别义。分为二解耶。次付疏灯释。无体随情假。在言说。以无依有假。非有言说云事。不可然。二种假俱。以我法无。寄妄情有。假说我法。有何别因。云无体随情时。我法有言。云以无依有时。我法不在言耶。尔者二义差别。尚难成如何。
  答。本疏释由假说我法文。总有二解。一云依无体随假。有体施设假。假说我法。二云依以无依有假。以义依体假。假说我法。初义。我法名言名假。世间随妄情说我法。圣教依施设说我法。故疏云第一解云。说为我法。而体是无。随性说假。设体虽有。不称名假。我法二假。乃属于说。唯假言说。以为我法。彼体都非(云云)次义不属名言。直以妄情并所依法体。名我法。世间说情为我法。圣教依体名我法。故疏云第二解云。以无依有。世间说情。以为我法以义依体。圣教说体。以为我法。假我及法。不在于言。以所说为若我法故(云云)但至疏灯释难者。诚说我法。虽在言说。正所假说。二解意异。仍无相违可成申也。

无漏心执二方

  问。安慧论师意。十地无漏心。可许有执耶。答。义灯。演秘。同作二释。一云有执。二云无执(云云)问。俱不可然。先付初释。有漏无漏差别。可依执障有无。设安慧论师。岂违此道理耶。是以见下卷论文。出安慧自义。云有漏摄者皆能遍计。述护法能破。勿无漏心亦有执故文。若无漏心许有执者。能破非立已成耶。加之根本后得二智。无相见二分师。若非安慧者。谁人义耶。爰知此菩萨意。无漏心无执云事。付次释不明安慧菩萨。以相见二分。许遍计所执。因位无漏。岂不现相见耶。依之安慧二十唯识释中。依不知如佛境文。除佛以外他心智。皆有无知故。不如佛他心智(云云)准此释。无漏心可有执耶。加之宗家处处中。明此菩萨义。无漏心有执判给爰知。虽有二释。以有执释存实义云事。
  答。今灯并秘中。云相传二解。未断邪正。虽须成申二释意。宗家处处中。唯出有执义。第八卷疏灯。演秘。第十卷枢要。二十唯识疏等。举玩此义。未见述一释出无执义。明知。无漏心有执义。是宗家指南正释云事。先案道理。此菩萨意。许于执障有轻重浅深。设善无记心。设现量心。皆有执存。若尔虽无漏心。执障未尽间。等觉以还位。诸非明了之心。岂非执俱耶。若无执者。由何非明了耶。此即安慧论师大宗义也。漏无漏差别。即依执障轨重粗细。何等正义。致疑难耶。依之见第八卷义灯。据无明渐微。名为无漏。缘如缘空。分为凡圣。故诸自证因位不能分明亲得。现比非量。准思可知(云云)但至有漏摄者文者。第八卷灯会彼文。前言八识有漏心者。据显处说(云云)次至能破者。先付显宗义。始虽难勿无漏心亦有执故。终难如来后得应有执故。既终难举佛后得知。因位必许有执云事。是以见解终难疏文。佛应有执。有二取故。如诸菩萨现二相故(云云)次至二分俱无师者。无执释。引彼师虽为证。有执释。未致会释。不知。彼师非必安慧欤。但二十唯识疏中。引有义俱无离二取故文。成安慧意无漏心有执之旨。准彼释思其理。离二取故者。无漏心。虽有微细执。离有漏重执。如云俱离能取所取相故也。既述离二取故。以知。二分所执师。云事。依此等道理。存第一释。强无相违欤(此事安慧宗大纲也。可审定事多多也。别纸注之。)
  问。安慧论师意。十地无漏心。许有法执释意。菩萨所说我法。为名世间我法。将名圣教我法欤。两方。若名世间我法者。既圣者所说言教中。说有我法。岂非圣教我法耶。是以演秘中。释圣教我法。别无依总无相见之义。十地无漏心。有执之义意者即菩萨所说圣教我法也(云云)疏中判世间圣教二种我法。皆依总无假说。演秘中。疏中且依第一义说(云云)明知。菩萨所说我法。名圣教我法云事。若依之尔者。凡说我法中。迷悟相分。迷说实我实法。名世间我法。悟前为令除迷执。假说我法。为圣教我法。既十地菩萨。自起迷执。定可世间我法。况灯中。准此义意。释此事。除佛以外遍计所执总无之上。执实我法。故佛为令除此执。于彼所计总无之上。假说我法。名圣教我法(云云)加之契经中。为对遣愚夫所执实我法故。于识所变。假说我法名(云云)安慧岂违此文。迷说实我实法。名圣教我法耶。
  答。凡世间我法者。迷情前。依执实我法。假说我法也。圣教我法者。悟心前。为遣凡夫妄执。施设我法也。而安慧意。世间。圣教我法虽异。同总无相见上。假说别无我法。世间执实圣教为遣。设虽为对治说我法。必依相见。假说之也。故灯释此事。除佛以外。于计所执总无之上。别执为我及以实法。世尊除此虚妄执故。于总无上假施设。为圣教我法等文。准此道理。十地无漏许有执释。菩萨所起我法名言。是世间我法也。实执我法。说彼名言故。但秘释者。有义意难本疏若安慧解。二种我法。皆是别无。依于总无。见相二分。施设假设之文。更作别释。世间我法及一分圣教我法。菩萨二乘所变现之别无。依总无。若菩萨无漏及佛现者。义依体。非无依无(云云)扑扬破有义。引相传二解。疏中且依第一义。说二分既执。诸佛便无。所以我法。不依佛立。依余圣者有漏心。说名无依无。据斯一义理亦何失。具如义灯(云云)意云。且随有义意。致能破故。以菩萨所起我法名言。许圣教我法。尚本疏文。无相违释给也。若显疏主实义者。可任灯文。故结文具如义灯(云云)爰知。且付有人义。一往储解释。实义让义灯云事。
  或于菩萨所说我法。可有其不同。若泛尔所起我法名言者。可世间我法。若瑜伽等诸论中。所施设我法名言者。是圣教我法也。为对治愚夫妄执。施设我法故也。若尔者灯秘所述。若显此不同欤(已上二义共是愚案也。)或义云。世间圣教我法。可有多重。若凡圣相对。凡夫名世。圣者名圣。十地菩萨等。虽自有执。为余凡夫执。说我法故如彼犊子部。为除外道即离我故。说非即非离。尚亦法执也。若有执无执相对。十地菩萨名世。佛所说名圣。灯依后相对。秘述前对欤。若依增明记者。秘文违疏(云云)当腾记可见之。
  又有别义。如别纸抄。

一法真俗相形

  问。本疏中。付明胜义世俗不同。且以一法。摄真俗二门之时。为有胜劣相形义将如何。答。可有二意也。问。俱不明。若无此义者。既虽一法。别摄真俗。若无胜劣者。由何辨二谛。依之见余卷本疏文。释然诸种子。唯依世俗。说为实有。不同真如文。于俗谛中。可名实有。推入胜义。虚妄假法(云云)此释意。明有相形义见。加之解真俗相形旨。第二世俗。穷至实时。有四重不同等(云云)若望世间胜义。无相形义者可云有三重。何判乃有四重耶。若依之尔者。真俗虽异。其体既同。岂有浅深差别耶。是以本疏中。释此能反唯三文。依后三胜义。不可言一多。依世间中。云八识别(云云)若第一胜义。对第二世俗。有胜劣者。同后三胜义。可云不论一多耶。加之扑扬大师。虽作二释。判今依初释。存无相形释见。况二谛义林中。述真俗相形。初俗对四真。第二俗对三真等(云云)若有一法相形者。道理世俗。何不对四真耶。两方不明如何。
  答。一法真俗。其旨幽玄。胜劣浅深。辄以难辨。而今演秘中。作二解释。一云初真即第二俗。同可言八识各别。二云其体虽同。俗劣真胜。故初真中。亦无八识不同(云云)准二解释。初释云无一法相形。次释云有此义也。若尔处处相违。皆可依此二释。故第七卷疏中。释此依世俗。若依胜义。心所与心。非离非即文。作二释。即今演秘指彼。如下第七疏自两解文。今依初释故除初真秘释者。是非断初释。今疏中。不举初真。依初释为言。若尔今疏且出初释。乃有四重释者。且述第二释。于二义邪正者。宗家未断之。道理既二途也。各可成其意。初释意者四俗四真相对。总可论胜劣。何必于一法。可相形耶。若强定一法胜劣者。初俗唯俗非真。第四真唯真非俗。争可真俗相形耶。以知。胜义前三。虽世俗后三。总论真俗胜劣。故无其相违。次释意者。于蕴处界等法。谈显相名世谛。论如幻之理云。真谛。故虽一法。尚可有相形也。
  私云。一法真俗可有相形。世俗胜义。必浅深。于俗谛中。可名实有。推入胜义。虚妄假法余处解释。源存其旨。于色等诸法苦等四谛。依业显相。名世俗谛。虚假道理。为胜义谛。其理必然。更不可疑。但今演秘并余处二释者何释。虽皆许相形义。或取其体同边。或依二谛废立。此皆共许道理。互取其义。各成彼意。何依二释。忽云相形有无二释耶。

第九识体

  问。宗家意。立八识道理。尔者楞伽经九识之文。何会之耶。答。疏有二释。一云兼说识性。二云以净位第八。为第九识也。俱不可然。先付初释。见经文说是故有识生。何云真如。真如常住离生灭相故。付后释。净位第八。从无漏种子生。岂云依诸邪念法耶。
  答。凡中道大乘意。于识体限八识。新翻经论。诸教是同。而楞伽经。依诸邪念法。是故有识生。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文。此经所说。颇似相违。所以今疏会此文。楞伽经中。兼说识性。或以第八。染净别开。故言九识。非是依他识体有九。亦非体类别有九识(云云)付初释会难者。有识生者。生显合而言生。真如虽无生灭。亦显证故。假云生欤。或可云言总意别欤。付次释会难。依断舍邪念法。无漏净识生故。云依诸邪念法。依断无明。得菩提故。说无明为菩提。准例可等或又可云言总意别。虽有二释。以第二释。可存正义。故唯识章云或因果合说九。楞伽第九颂云。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依无相论。同性经中。若取真如。为第九者。真俗合说故。今取净位第八本识。以为第九。染净本识。各别说故(云云)依无相论等。虽说真如。今依庄严经。取净位第八所谓见庄严经。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文。既云圆镜智相应。知第九阿末罗识。是净位第八云事。证无垢识圆镜智俱余处解释。即此意也。述今取净位深意如此(子鸟六卷私记。第四意也。可见之。)

轨在有法

  问。论中以轨持二义名法(云云)尔者轨义。唯为限有体法将如何。进云。秘中通无法(云云)付之轨者。轨范义。有体法生物解。无法既无此义。何有轨义耶。依之本疏云前唯有体。义灯判随增名轨。任慈恩淄洲解释。于无法虽许持义。至轨义唯限有体耶。加之缘用必依实有体故者。出护法定判。准彼思之。生物解。岂通无法耶。
  答。本疏云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述前唯有体。后亦通无。若屈曲表彰。生物解。是增胜也。若不屈曲表彰只生心。是劣弱也。若付增胜。名轨之时。劣持中摄。本疏即此意也。义灯显疏意。此意能有屈曲轨范。表彰差别。生物解者。随增名轨。不为屈曲表彰。但直生解。即名为持。持自性故文。此即本质有体法。有为质能起内所虑诧之义。以彼本质。为识体生缘。依此义边。唯限有体。若虽无本质。缘空花等之时。依彼无法。起心行解。此亦非轨范义耶。义灯随增名轨之释。返劣不遮欤。故扑扬大师。探可有其意之旨。若从其胜。轨在有法。据但生解。无亦名轨释给也。但至缘用必依文者。演秘释此事。据生识体。缘必有体。若行解起。因无亦生。如立我无。岂不生彼我无行解。故亦无违文。此释意者。识体生者。必依有法。本质有体。质相共有缘用若缘空花等无法。亲所缘缘。能缘皆有故。相分有缘用。设虽缘无法。必有所缘缘。云心起必诧内境生故。识体起生。必依依他内境故也。识体者是心体性也。行解起者。亦通无法。迷机谓人之时。虽别不现人相。如作人解也。即我无立时。既生我无行解。此亦非生物解耶。故有义意。轨义限有法者。背此道理也。行解者。是心作用也。即见分行解也。
  问。作我无行解之时。尚有亲相分。何以之为轨义通无法证耶。故有义释云。许无义宗。能生解者。约无本质。非无影像能生心也。故下论云。缘用必依实有体故文。若尔既直向本质无。不起行解。岂云因无亦生耶。次缘用必依者。所缘缘用欤。又能缘缘用欤。
  答。缘无法之时。望识体生。即如疑难。论行解起。广通本质无法。空花等行解之外。无空花。然能缘心。尚谓空花。故识体边狭限有法。行解边广亘无法。有义意。不知此旨。故破之也。次缘用者。中古先达诤之。虽何义。无强失欤。可思之。所缘缘缘字。即缘用必依之缘字也。
  此事深细也。闲可思之。

摩纳缚迦

  问。枢要中。明世间我差别。引瑜伽论说。列我有情等八种。尔者第四摩纳缚迦。如何翻之耶。进云。翻儒童见付之摩纳缚迦。何翻儒童耶。有人师释此事。正翻胜我。唐三藏翻为儒童非也(云云)此释定可有所见如何。
  答。三藏大师。妙悟呗叶。谁疑之耶。但见枢要文。忽非梵汉相翻欤。故正文云。四摩纳缚迦。依止于意而高下故。若总释义。此名儒童。儒美好义。童少年义。美好少年。名曰。儒童。论依别释。摩纳是高义。高慢他故。缚迦是下义。扦下他故。以依止意。或凌慢他。或卑下他。名摩纳缚迦(云云)此释意者此名儒童者。非云正翻儒童欤。邑记云。摩纳缚迦者。此云儒童。或云高下等(云云)若依此释者。翻儒童欤。何强用一行释耶。

变似我法

  问。护法正义意。有漏五八识可许有变似我法义耶。答。可许此义也。付之。正义意云六七能遍计。五八识无我法熏习义。何有变似我法义耶。若许此义者。岂异安慧八识能遍计义耶。况五八识任运现量称境自相。若带我法相者。宁得境自相耶。
  答。诸有漏心必有相缚。境所拘碍心非自在。此即由无始妄熏习力识体生之时。必似能取所取相现。境心实现。岂非我法相耶。设虽寻思如实观门。设虽地上深位有漏一切有漏心心所法必带实相故。有变似我法义也。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之论文。深存此旨。但至不执我法云难者。此即义灯问难也。可出答文会申疑难也。今约分别。解我法。五八可得。无由他染熏成。识生似我法(云云)五八识自虽无我法分别。六七缘彼我法熏习故。后识体生时似我法相也。扑扬大师正显似我法相。有见相分。似六七识。我法相见。非起二执。名似我法(云云)此释意者。纂义灯意。更非别义。次得境自相者。既自不执我法。虽二取相现。离我法分别。岂不得自相耶。
  此事中宗深义。闲可思之。

贤圣义

  二十七贤圣(声闻乘性有此废立)
  总集颂云(灯第一)

  信见身慧俱 向果各有四
  七返家并种 中生有无上
  退思护住法 堪达并不动

  二十七贤圣。
  一信解(随信行人修至果位。是钝根人随他生信。)
  二见至(随法行人修至果位。是利根人自依教生解。亦云见至。)俱舍颂云(第二十三。)

  前十五见道 见未曾见故
  名随信法行 见根钝利别
  至第十六心 随三向住果
  名信解见至 亦由钝利别

  三身证(不还果人。得灭定者。灯云。萨婆多云。以得此定。六识不行。唯有色根及命。于此身边有得。得此灭定故。云身证。若大乘师。不言身边有别得得。但显得灭定。者得理。更亲如身根取境。从喻为名。名为身证(云云))
  四慧解脱(罗汉未得灭定者。唯断烦恼障。未离定障。通利钝二人。)
  五俱解脱(翻上可知通利钝得灭定罗汉定惠二障俱解脱故。)
  六预流向(见道前十五心也。预者入也。流者类也。即入圣之流类也。)
  七预流果(见道第十六心也。)
  八一来向(断欲界修惑一品乃至五品。)
  九一来果(断六品惑俱舍云。彼往天上。一来人间。而般涅槃。名一来果。)
  十不还向(断七八品惑。)
  十一不还果(断第九品惑。不还来欲界故也。)俱舍颂云(二十三。)

  具修惑断一 至五向初果
  断次三向二 离八地向三

  上所注者。明次第证毕。仍以此颂文。可知超越人也。俱小乘宗唯出超越一来不还之类。不立超中二果之人也。
  十二阿罗汉向(俱舍颂云。上界修惑中。断初定一品。至有顶八品。皆阿罗汉向。)
  十三阿罗汉果(俱舍颂云。第九无间道。名金刚喻定。尽得俱尽智。成无学应果。)
  章云。问。九地之中。俱有其惑。何故但于欲界中。而立三果。答。欲界具三性三受烦杂多生。立多果。上界唯定地。无多烦杂。不立于多果(云云)光云。见惑易断总立一果。修惑难断。别立三果。文广可见之。
  十四七返有(初果极多七生人天。如七步蛇第四日疟。)
  十五家家(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此有二类。人家家。天家家也。)
  十六一种子(断七或八品。一生名一种子亦云一间。)
  俱舍颂云(第二十四。)

  断欲三四品 三二生家家
  断至五二向 断六一来果
  断七或八品 一生名一间
  此即第三向 断九不还果

  十七中般(于欲界身。得不还果。色界中有。得涅槃。此有三速非速住久。)
  十八生般(生色界已。便般涅槃。本有最初。得涅槃也。)
  十九有行般(生色界。已数数起行。断惑得涅槃。)
  二十无行般(翻上可知。由串习力。能断随眠。得涅槃。)
  二十一上流般(从初禅生。乃至非想。此中有二。一乐慧。极至色究竟。二乐定。极至有顶。不生净居。此俱定姓也。此亦有三。全超。半超。遍没。此上五类。名五种不还。)
  俱舍颂云(第二十七。)

  此中生有行 无行般涅槃
  上流若杂修 能往色究竟
  超半超遍没 余能往有顶
  行无色有四 住此般涅槃

  此颂有七种不还。
  二十二退法(罗汉钝根极下劣。无遇缘退现法乐住。即世间静虑。有学退烦恼。)
  二十三思法(常思惟圣道。若不思惟。即退失也。)
  二十四护法(作意护持。即不退失。)
  二十五住不动(虽不护持。皆不退失。亦不能转钝根成利。)
  二十六必胜进(必能转根转至不动。故亦云堪达。)
  二十七不动(毕竟不为烦恼。不动。故亦云不退。)俱舍颂云(第二十五。)

  阿罗汉有六 谓退至不动
  前五信解生 总名时解脱
  后不时解脱 从前果至生

  同论云。退法种姓。非性定退。乃至堪达。非必能达。但约容有。建立此名(云云)
  寻云。于经生人。有欲界经生及色界经生不同。共生余界欤。若不然者。有何故耶。又有练根并退失义耶。俱舍颂云(第二十四。)

  经欲界生圣 不经余界生
  此及往上生 无练根并退

  长行释无练根并退颂云。经习根极成就故。及得殊胜所依止故(云云)光云。厌欲界生。多苦恼故。恐生上界。有长时苦。同欲界故。故欲经生。不生上界。色界无苦。厌心劣故。于色界经生圣者。容生无色(云云)又寻云。遍没之人。不生大梵天。有何故耶。
  同论云。圣必不生大梵天处。僻见处故。一导师故(云云)
  又寻云。既有二十七贤圣。何但说四果耶。略章云。问。贤圣有二十七。何故诸处但说果。答。有五义。一者舍已曾得。二者得未曾得。三果断行故。谓集诸无为断诸烦恼。四者顿得八智。五者顿修十六行。具此五义。故立四果。亦无妨难(云云)
  俱舍颂云(第二十四)

  五因立四果 舍曾得胜进
  集断得八智 顿修十六行
  其意同章也

逆流生

  问。古师意。以须陀洹果。名逆流生(云云)尔者大师可许之耶。答不许也。付之依违逆生死流。名逆流生。其理尤可然。何不许之耶。依之涅槃经并大般若中。逆流生故。名须陀洹(云云)加之显扬论中。最初证得逆流行果(云云)古师所述。顺经论说。何不许之耶。
  答。今本疏并贤圣义林中。释初果名。预者入。流谓流类。始入圣之流。故名预流(云云)梵文难知。何押难之。故先德释此事。须陀洹正翻云预流。古师翻为逆流非者。非谓无逆流生死之义也(云云)此释意者。于梵语有正翻。义翻。若依义翻。亦可有逆流之义。若尔经论所说。不可相违。古人正翻逆流故。不许之也。

二向不定

  问。本疏中。释圣教我种种相。二向不定(云云)尔者扑扬大师。如何释之耶。答。秘有二释。一云第二向不定。二云初二向不定。前解为胜(云云)付正义有疑。疏文二向不定。不言第二向。任文可云初二向。况上文预流一来二果所建立决定云毕。决云二向不定明知。初二向不定云事。加之论中。有何别因。不释初向耶。
  答。既演秘二释。何以第二释。徒难初义耶。随邑法师虽作二释。未断正否。以知。疏文可有多义云事。但扑扬明判邪正。仰可指南。若据修惑断不断别。第二可通。若理教明。行相殊别。前解为胜(云云)意云。初向亦有不定义。前十五心。有断修惑。不断之类。然于第二向。不定之义。尤分明也。超越次第。有差别故。次第证者。修惑前五品四道及第六品加行无间总名向。超越证人。从一座顺决择分。见道十五心名向。初向不定。未及此不同。故虽许一往义。谈实理者。可依初释云也。但至文相者。上释初果了。立一来果。二向不定(云云)任文邻次。尤可云第二向耶。或付各义边。论其是非。非断正否欤。如云约利钝别二解俱正也。

信解见至

  问。义灯中。付明二十七贤圣。且信解见至圣者。何位建立耶。答。今灯云果位。未分明。若任大师余处解释者。义林章云前三果后三向。对法抄云通四果也。俱有疑。先付章释。信解见至。利钝圣者。无学位既有二类。何不得此称耶。是以瑜伽论云于沙门果得解证时。对法论述已至果位。得沙门果之词广通。已至果位之文无嫌。知。可通四果云事。今义灯亦同对法论文。岂不存此释耶。次付抄释。见天亲定判。于有学位。立信解见至名如何。
  答。义林章并对法抄。同虽大师制作。贤圣义林。尤顺文理。况见章文。信解见至二种圣人。于前三果有后三向。而建立故乃至然有释通应果。此义不然。至应果中。名时解脱。不时解脱。非此二故(云云)既成自义能破他师。二义邪正。明断是非。谁可异求耶。凡于声闻乘类。方便云随信随法。前三果后三向。名信解见至。无学称时解脱不时解脱。即于六种姓罗汉。前五种姓钝根故。名时解脱。不动种姓利根故。云不时解脱也。故俱舍颂前五信解生。总名时解脱。后不时解脱。从前见至生(云云)若应果位。尚有彼名者。有利钝再。立过耶。但至两论文者。随信随法。初向方便立此名。对彼果位立信解见至。故总云得沙门果也。虽然谈实理者。可限有学位也。
  寻云。章周记中难前三果义。唯成初果释如何。
  答。准两论文。章主之外。作一往释欤。

随信随法

  问。了义灯中。付明随信随法行。且今此二类。为通见道十五心。将限顺决择分位欤。两方。若通见道者。随信者。钝根之人。任行于师友之教诫。随法者。利根之类。开悟于圣教之施说。而见道观心相续之位。刹那总据之道也。既无利钝差别。由何立二类贤圣。依之对法论中说资粮已具。唯限见道以前。显扬论述趣向谛观。未通十五心。加之见对法论文。以贤圣种类。摄七种差别之中。信法二人。名方便差别。二十七贤圣名果差别(云云)随今义灯中。方便有二。谓随信行。随法行(云云)若通见道圣位者宁不摄果差别之中耶。若依之尔者。大师义林章中。释两类次位。谓在见道十五心位并见道前(云云)
  答。根性利钝。广亘凡圣诸位。至见道十五心。何废两类之不同。是以顺决择分及十五心。名随信随法。在前三果。后三向位。云信解见至。至无学位。分时解脱。不时解脱。凡位圣位。有学无学。利钝根机。相续无绝。苦法智忍等。前十五心。岂独无其名耶。是以瑜伽论中。说两类相。由此力故。修证果行(云云)至下明信解见至。于沙门果。得触证时(云云)既以道类智。名证果位。知以前十五心。可摄修证果行文云事。文言广摄见道。二类贤圣。通圣位之旨明也。但随师友披教法。实虽非见道行相。随以前之加行。尚立信法名言也。故章云。见道位中。观心相续。而得名为信法行者。从加行位。以立其名(云云)次对法说。约邻近且云资粮已具。显扬文。依长时判趣向谛观。依实论之。未嫌见道十五心。故章云。然对法论。唯约资粮已具。望入见道。名二人者。约亲近说。显扬唯说见道前者。据长时说。亦不相违(云云)次对法论意。方便差别收。不为果差别者。信法二人。说资粮已具。且依此义。取方便之边。不属果中也。故彼抄云。随信法行。是决择分位。不入果中故(云云)今义灯欲明二十七贤圣。故信法二人。为方便也。非不顾通十五心之义边也。
  寻云。瑜伽论中。亦此二人。入见道时。为无相行补特伽罗(云云)既至见道。改其名言。知。信法偏限凡位云事。况通见道。同小乘三道各二说耶。
  今云。随信随法。至见道。名无相行人云从加行故。虽立信法之名。证无相理故。亦名无相行。虽得其名。不舍信法义。何忽为违文。次小乘意。唯限见道位。大乘广亘凡圣。宽狭既不同。大小宁齐耶。不同小乘唯在见道。解释此意也。

一二五品断家家

  问。大乘意。付明贤圣不同。且家家圣者中。为有断一品二品五品之类将如何。答。今灯出三品断。四品断家家。不出余类。贤圣义林亦以同之对法抄大乘意。许一品二品五品断家家也。俱不可然。先付义灯。圣者根性不同。何必定断三四品耶。依之见余卷本疏文。若九品渐断出观。若不出观即断九品者(云云)别抄同之。既有渐断出观之者。岂无一二品断家家耶。次付对法抄。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者。天亲定判。若无诚证者。谁许四五生等家家耶。况断第五品。必断第六者。是所定也。若尔更不可有五品断断家家如何。
  答。大师解释。既分二途。未断邪正。辄难是非。然大乘意。不许一大品一入观断义。何任意乐不同。无一品断等家家耶。唯识疏并别抄。以为诚证。况见灯文。犹断一品。余惑但能润于五生(云云)知。有五生家家云事。若尔以小乘一途说。猥不可难之。若断第五必断第六者。亦小乘意也。何以之为重难耶。

一间圣者感一大生欤

  问。付贤圣种类。且一间圣者。感一大生欤。将润一生欤。答。润一小生也。两方不明。若如讲答者。八品断一间。既润半生七品断人。岂不润大生耶。是以大师云一生或半生在名为一间扑扬判谓有一大生之因名一种子。若依之尔者。下三品惑。共润一大生一间圣者。断七八品。更依何惑。感大生耶。
  答。案九品润生。无诤润一小生也。依之灯中。唯有一小生之业。名一种子(云云)但至疑难者。见章文。理实亦有第九一品。增损半生。极能障故。今据未断第八品说。故言两品共增损半生(云云)第九品惑越界难断故。设虽一品。有润半生力。若不断八品之类。必共润半生也。震旦人师。无八品断一间者即依此意。虽然宗家意。任俱舍说。定有彼类也。至章文者。任先德意。一生或半生在名为一间云事也。或字是烦恼惑也。或误也此则贞松房意也至周记者。见彼文。牒灯文。唯有二少生之业(云云)即释此意。唯有二小生之因。名一种子(云云)若尔依义灯或本。作一往释欤。彼本是可不正。故见灯下文。下上一品。唯感半生。断此一品。即名一间。以有下中下下惑在故下中下下。亦增半生。故名一间(云云)此释且解七品断。八品断者。准章释可意得也。

然不还者

  问。不还果圣者。非正润生之时。可起现行烦恼耶。两方。若起者。不还圣者。治道圆满。设虽非润生时。何起现行惑耶。若依之尔者。今灯云以于现身起此烦恼。润中有身。余处述未临命终。起现惑故。知。起现行烦恼云事。
  答。护法论主。判然不还者。对治力强。正润生位。不起烦恼。但由惑种。润上地生。故于润生位。有明诚证。于非润生时。未见慥文。仍可有二意。或准润生。不起烦恼欤。至灯文。先明生结起结体。对法抄第八有二。一云。生结现行。起结种子。二云共是种子(云云)大师虽不尔邪正。兴法师显扬疏中。非初释存次释。中生二有。同一业所感。能润烦恼。何各别耶。设虽何释。起结种子。岂依灯文。实云起现行惑耶。而灯释起结有二意。具文云。以于现身起此烦恼。润中有身。故名起结。或令此中有起。名为起结(云云)若依次释。何强为难。但初释意于一烦恼种子。有二功能。润中有。润生有之功能也。起润此中有生果功能。云起此烦恼欤。次至余处释者。不还向位。起现行惑。为远因等起云事欤。彼文云。其润生惑。亦唯种者。谓不还者乃至。此据正发正润。若助发助润。起现无失。远因等起。亦有现故。未临命终起现惑故(云云)或又润生位。用别意乐故。不起烦恼。非润生之时。设虽欲界治道圆满。何不起未断烦恼耶。况于处处不还虽润生位。尚有依现行之释。准彼思之。非润生之位。岂不起烦恼耶。
  此事可审定耳。虽所伏惑有退不退文可见之。

此言生者非是生有

  问。生般涅槃圣者。生有位。般涅槃欤。将可云本有位耶。答。灯并章中。本有位见付之中般涅槃。既中有位。对彼名生般。岂非生有哉。依之略章中。言生般者。谓处生有及本有中(云云)如何。
  答。生有之位。是一刹那既无意识。岂起圣道耶。广章云。此言生者。非是生有即般涅槃。一刹那故。论说死生无意识故(云云)至中般例者。本有始对中有云生般也。况准谓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之论文。生有称。广通本有。而遮本有长时。名生般也。于略章者。可训谓处生有。及本有中而般涅槃也。意。为显本有初。如此释也。本有初般涅槃云事。源出对法论。故彼论云。生般涅槃。才生色界已。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云云)既云生色界已。知。是本有。又安才言。岂非云本有最初耶。义灯判生色界已便般涅槃。即存此旨也。

乐定乐慧种姓

  问。上流般圣者。有乐定乐慧那含。今此二类。可通不定姓耶。答。灯释此事。此二俱定姓二乘(云云)付之上流那含种类不同。何必定姓耶。况有大乘经中。明乐慧那含类。回心大阿罗汉(云云)如何。
  答。凡宗家意。五净居天众。定趣寂声闻。无色圣者。云无回心之义。而乐慧者。生五净居。乐定者。生无色界。岂通不定姓耶。然五净居。无回趣者经不说彼发大心故者。所定性相也。但至大乘经者。若大佛顶经欤。彼经者陀罗尼虽佛说。长行是伪经也。岂依用耶。设虽依用。是应化类欤。如云十八梵王受菩萨戒也。
  寻云。五净居天定姓之义。证据出经论。抑有何道理耶。
  答。有深道理。第四静虑。三千界顶。三乘极位。皆在彼处。菩萨大圣。住大自在宫。声闻定姓生净居天。外道异生以无想天。计极位涅槃。故知。生彼天之圣者。永无转向余乘之义也。深可思之。

得理更亲

  问。大乘意。身证不还名。如何释之耶。答。灯云。但显得灭定者。得理更亲。如身根取境。从喻为名。名为身证(云云)付之立贤圣名言。依诸教施设。何从喻立身证名耶。依之大师义林章中。引瑜伽论身作证。多安住等文。身得灭定释给。如何。
  答。小乘萨婆多意。身有别得。得灭定。故名身证今大乘宗。不许别得。得此定人。离定慧障。得理更亲。如身根取境。故云身证。若夫身得定义。大乘意。于无色界。不许得灭定耶。判已信生彼。亦得现前。知有藏识不断灭故。生无色界类。尚有身证不还之义。故知。准道理。专作此释。强不可求证文欤。但大师解释者。随转小乘义也。或依松室先德传者。大乘意亦可许身得灭定之义。而与小乘别也。萨婆多有别得得此定。大乘不然。故章引本论毕。唯身证得似涅槃法。由身证得。得身证名等(云云)但义灯意。为显无色有灭定也。依此传者。章文随转小乘。常腾义。引彼不用之也。

分品润生二方

  问。付九品润生义。且二三四品惑相对。五六七品烦恼对望。为润生势力同。将何。两方。若同者。既九品差降。上下相异。若感生功能。无差异者。品数废立。更为何耶。若异者。上中。上下。中上。同润一生。中中。中下。下上。同润半生。其势力无替。岂有不同耶。况若润生力不同者。家家一间等圣者。何可建立耶。
  答。凡分品润生。小乘宗义。大乘教意。定全界烦恼皆能结生。故于未断惑者。各与其力。上上品与余惑共润七生。上中品亦润五生等也。若依此义边者。前前烦恼。后后与力。润生势力。岂非胜劣耶。但九品七生相对。论生数不同。有总别义。总言之者。上三品润四生。中三品润二生。下三品润一生。半半胜劣是不同也。别论之者。于自三品。前一品等后二品。所谓上上品。润二生。上中。上下。共润二生。中上润一生。中中。中下。共润一生。下上润半生。下中。下下。共润半生。是约未断惑。如此定也。若渐次第断之时。上中。上下。各有润一生之力。共有多能之烦恼。亦独有胜能故也。彼七品断一间润半生。八品断润半生。即此意也。故今灯并章中。共出润生之义。此即所望异。互不可相违矣。
  广章前后。瑜伽论记。灯增明记等。此意见可见之。
  问。大乘意。可许分品润生之义耶。答。不许也。尔也。灯云。上依随转。大乘无文(云云)付之显扬。对法等中。说家家。一间等圣者。盛明分品润生之义。何云大乘无文耶。若分明不说分品润生故者。小乘部中。更何文明说之耶。依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等文者。大乘亦同之。若尔义灯今解释。有何别因耶。
  答。诚俱舍婆沙等中。别不明分品润生。三二生家家等文。以此可为证。大乘意。全界烦恼皆能结生(云云)故上上品。与余烦恼。共润七生。上中品与余惑。共润五生。上下润四生。中上润三生。中中二生。中下一生半。下上一生。下中。下下。若未断。共润半生。若断八品毕。第九一品。润半生也。是以上上品。非独润七生。余全界烦恼。皆助感七生。而断上上品了。余惑品其力渐微。不润七生。但润五生。断上中品。残烦恼唯润四生。余皆准斯。故九品烦恼。其势力胜劣不同。尤有道理。小乘立分品润生。故上中。上下。中上三品。各润一生。中中。中下。下上。各润半生。其势力既无差别。故不许之也。若尔显扬等中。虽明家家一间等。定全界烦恼皆能结生。尚异小乘也。小乘之中。无皆能结生之文故也。

无智亦无得善巧

  问。般若经中。明蕴等六种善巧。尔者第六无智亦无得善巧。通二乘所观欤。进云。灯中有二释。初释通三乘(云云)付此释不可然。无智亦无得善巧者依寻思如实观门。伏除所取能取。二乘无此义。何通彼耶。依之大师般若幽赞中。唯菩萨真观(云云)先德难灯释。违大师释判如何。
  答。义灯有二释。若违大师释者。以初释。可为不正。是以秋篠僧正。初释违幽赞。次释同幽赞(云云)若尔何强劬劳耶。但此释意者。所取无观。广伏我法二执。二乘既于人无我门。观假有实无。依此义边。释此约三乘也。
  私云。灯文非二释欤。于六善巧。蕴。处。界。缘起。谛。五种。通三乘。无智亦无得。唯限大乘。故义灯文。此约三乘。或无智得。唯约大乘。作唯识观者。以前五种。云此约三乘。无智得唯大乘判欤。文颇难可案也。

余三善巧

  问。本疏中。释谓蕴界等文。余三善巧(云云)扑扬大师。如何释之耶。答。秘意。论说三。所等有七中。疏但列四。后三不出。故言余三(云云)付之今论述谓蕴处界等。源依瑜伽。显扬说。瑜伽说六善巧。三科外。加处非处缘起根。显扬明七善巧。前六外。加谛善巧。若尔本疏余三善巧。或四善巧者。今论举三种故。等言等取三四善巧也。是以见疏文。次下若依中边。菩萨藏经第十七卷。有十善巧(云云)爰知。上余三善巧等者。于六七善巧论之云事。震旦人师。解本疏文。即存此旨如何。
  答。本疏解释。诚任显文。如疑难。论所举三善巧外。等言等取瑜伽三善巧。显扬四善巧也。但至演秘意。今论文广含诸教善巧。六七善巧。即十善巧中也。等十善巧者。六七善巧。自入其中。举广摄狭。尤有其理。依此意聊简疏文者。具文云等者。等取缘起。根。谛并处非处。余三善巧。或四善巧(云云)既瑜伽六种外。出谛善巧。何云依瑜伽文耶。以知。依十善巧或七种善巧。释等言云事。次举中边者。返显十善巧相也(尚难可习也)
  问。付极七反有。且可有一反受生类耶。答。可有也。付之义云。既云。极七反有何遮一生等(云云)是以大师释说极言。不遮一二也。但涅槃经不说之事。利钝不定故也。其故利根种性中。现身证道果。逢违缘自谬。经一生也。是即一反受生者也。彼利钝不定故。钝根经生种类出之所隐不出也。于四卷楞伽者。见彼始终。无出三四二生类。故知亦略。具不出之也。次于灯文者。十卷楞伽中。出初果之类。中上谓即一生(云云)是证文也。

菩萨藏经有十卷巧

  问。扑扬大师。依菩萨藏经说。有十种善巧(云云)尔者其体何物耶。答。秘云。按彼经第八第十说十善巧。一依趣善巧。二资粮。三念住。四四正胜。五五道分。六觉分。七道分。八趣作一道。九缘起。十一切法((云云)取意。)付之先见第八第十两卷文。虽说尸罗波罗蜜。全无善巧之言。何云依第八第十耶。次第十七卷。列十善巧名。第十七。八。九三卷中。广说其义。念住等法门。皆第八道法善巧中。别开之。何别立善巧耶。况彼文说五力。何不列之耶。加之念住等。别开之者。十善巧中。开一为七者。可有十七善巧。次一趣道善巧中。开一为七者。可有十七善巧。次一趣道善巧。亦第八道法善巧中。别开之。何更立别善巧耶。若尔秘师解释。专违经文如何。
  答。疑难即秋篠僧正所被载也。先德述上难了。故知。演秘寻文谬之。智者寻经。可以取决(云云)先贤既为难义。末学争储会释。菩萨藏经现文。即如疑难。谁知。秘文若致谬欤。况如理师秘释中。不牒此文。若有或本欤。但义解祖师。引经论文。或任现文。或探实理。或依梵文。或勘余本。如此例非一也。始不可疑之。况见彼经第十七卷文。明出十善巧名。所谓蕴法善巧。界法善巧。处法善巧。谛法善巧。无碍解善巧。依趣善巧。资粮善巧。道法善巧。缘起善巧。一切法善巧(云云)经文分明。不可异求。随疏中。菩萨藏经第十七卷(云云)而秘师云第八及十。有何别因耶(此事不审也。可习寻之。)

论第一卷同学钞第八(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