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论第三卷同学钞第三目次

  众名
  第八识心名二方
  所知依得名
  所知依证文
  此为所藏
  证无垢识
  此等在后
  现识名证文
  转识名限因位欤
  分别事识
  合成四释三方
  如来无有
  多依天住故
  以非希奇
  后亦不重
  许眼耳通
  不通无色

论第三卷同学钞第三

第八识众名

  心(论云。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阿陀那(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
  所知依(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
  种子识(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
  此等诸名。通一切位(疏云。此言等者。如小乘名根本识。)
  阿赖耶(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
  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
  异熟识(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
  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
  无垢识(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
  此名唯在如来地有。

十八名

  灯云。颂曰。无没·本·宅·藏·种·无垢·持缘显·现·转·心·依异·识·根·生·有。
  一无没识(无相论云。一切种子无所隐没。)
  二本识(是一切法之根本故。)
  三宅识(无相论云。是种子之宅舍故。)
  四藏识(谓执藏识。即阿赖耶。)
  五种识(谓种子识。)
  六无垢识(如下引经)
  七执持识(谓阿陀那识。)
  八缘识(辨中边论云。能缘事识故。)
  九显识(无相论云。为显五根四大等皆于此显也。)
  十现识(楞伽经云。诸法皆于本识上现故。)
  十一转识(无相论云。与诸法为依而起故。)
  十二心识(集起义故)
  十三依识(所知依故)
  十四异识(谓异熟识。)
  十五识识(无相论云。分别事识也。)
  十六根识(大众部。立为根本识。)
  十七生识(化地部。立为穷生死蕴。)
  十八有识(上座部。分别部。说部。立为分识。)

旧人十七名

  一阿梨耶识(此翻无没)
  二阿陀那识。
  三穷生死蕴识。
  四了别识。
  五质多识(此云心识)
  六意识(体是意根故名识故。)
  七第一识(从本向末数为第一。)
  八第八识(从末向本。数为第八。)
  九种子识。
  十名缘识。
  十一根本识。
  十二有分识。
  十三果报识。
  十四智相识(以有解性闻熏习故。楞伽云。)
  十五真相识(四卷楞伽云。○即前智相。)
  十六藏识(楞伽云。)
  十七现识(常现不断。楞伽云。)

第八识心名二方

  问。付第八识众名。且立心名者。与心意识中心名同欤。若同者。论中解心名云。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云云)此文限积集之一义。而心意识中心名。依积集起之二义。如云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宽狭既异。何云同耶。若依之尔者。同立心名。彼此何异耶。是以本疏中。心意识中心之名也(云云)如何耶。
  今云。可有同异二门。心名同故同也。宽狭异故异也。
  问。众名中心名者。遂无集起之义耶。答。实可有此义。论略不举也。集起义通余识故略之。积集义。限第八故举之。疏有此意。可见。
  寻云。心名与种子识名。有何差别耶。
  答。疏云。即与诸法为种子义。前第一名心是积集种在其中义。今此取能生诸法义故。二差别准之。心名积集义。种子识称生义也。故二名有差别。
  问。论释种子识名。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云云)唯似取持义。
  答。种子名言对现行。岂非生义耶。故论下文云。界是因义。即种子识(云云)第八识任持具其生义之种子。故云能遍任持也。今明第八识众名之处故。举持义也。
  问。滥执持识之名。
  答。彼持非生。此取生义为名。持是能持识体之称也。泛尔执持义与带生义持义异也。况执持广通根身故。又执持有摄为自体之义。种子识之任持义。不及彼。

所知得名

  问。付第八识众名。且所知依者。与三性法。为所依故。名所知依欤。为当唯与依他。为所依故。立此名欤。秘释云。唯与染净依他。为所依故。名所知依(云云)付之遍计等三性。皆是所知法也。与三性所知诸法。为所依故。可名所知依。如何限依他。而非遍计圆成耶。况世亲摄论中。与遍计等三性。为所依故。名所知依。今论中。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云云)加之无著本论。初明所知依毕。次出所知相。俱说三性。如何违此等文理耶。
  答。所知依名。或广望三性诸法。世亲释即此意也。或唯望染净依他无性摄论此意也。被进演秘释。即引无性之释。此意云。所知依者。为所依生能依义也。因缘与增上缘。是所依义也。而遍计无体。不从缘起。圆成常住。非因所生。故唯为依他为所依也。世亲释异此。真俗相依二法互不离之故。无为亦依有为。所执亦有为上妄也。非无能所依义。依有亲疏通局。可随宜。今论同世亲也可见疏释。
  有人云。无性亦同世亲可许广为三性为所依也。但说进释者。彼论具文云。此所依声。简取能依杂染清净诸有为法。不取无为。由彼无有所依义故。所依即是阿赖耶识。是彼因故。能引彼故(云云)此文二重简法。初以所依之言。显能依杂染清净有为诸法非所依。不取无为以下。简迷悟依也。真如虽迷悟依。今不取彼依。唯取第八限持种依也。为言。所依即是以下。正指依体。是彼因故者。种子赖耶也。能引彼故者。现行第八也。是即有为无为相对。取有为舍无为。于有为中简杂染清净余有为。唯取第八识。以为所知依为云。
  此义叶文可存之。但神泰。神廓两疏异之可思。
  有人成第八与遍计圆成为所依义云。第八识持圣道并二障种。圣道种生无漏现行。断惑品显圆成理。以之可为与圆成实为所依义。二障种子。生二障现。二障现行。执实有我法。所执我法。对妄情现。故遍计所执亦由第八也。

所知依证文

  问。以第八识。名所知依。引何文证之耶。答引摄论所知依品文。证之也。进云。疏引中边论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等文证之也。付之中边论文。广说三性中道之旨。述二谛相依之理。全不明所知依义。如何为证耶。
  答。
  今云。非直证所知依义也。上文云。所知者。即三性与彼为依。名所知依(云云)就之广为三性。为所依义难知。仍引中边之颂也。虚妄分别有等文。遍计依他之上妄圆成依他之中真也。三性相依。不一不异义。颂文明也。是故第八若与依他为依者。亦与所执圆成。远可为依。故所知言。可通三性为言(此义愚案。虽少事可秘之。)

此为所藏

  问。论中释阿赖耶名。唯举能藏执藏二义。不出所藏义。有何故耶。疏云。此为所藏不通无漏(云云)付之阿赖耶名。本限七地以前。不通无漏。所藏不通无漏者。尤可举之。何以不通无漏。为论不说之故耶。若不通无漏故。不举之者。亦不可出能藏执藏义。我爱执藏为执藏义。摄杂染法。为能藏义故。若尔至所藏义用此故。其意难思如何。
  答。论释阿赖耶名。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者。能藏义也。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者。执藏义也。三相之中。唯举二义。不出所藏。疏主释此故云。此为所藏。不通无漏。诸佛位中。非所藏故(云云)今案此意。阿赖耶名。虽实限七地以前。摄藏净种之义亘无漏。平等性智缘执之义通佛果。是故论主欲简彼。举能藏之义。云摄藏杂染种。执藏义。判我爱执藏。简净种能藏。平等性智缘执也。所藏义。本目受熏故。其义限因。不通果位。无所可简。是故不举之(为言)故灯云。不说为染熏习所藏不通果位。无熏习故。能缘执藏。虽无我执。平等智缘。亦通果位。所以但简我执执藏乃至。缘执妄执。俱名为藏(云云)

证无垢识

  问。论中引契经如来无垢识等文。证何事哉。进云。疏云。证无垢识圆镜智俱(云云)付之见论文。云此名唯在如来地有等。毕。引此颂文。若尔为证无垢识名。唯在佛果义似引此文。
  答。论主为证无垢识唯在果位之义。引此颂也。其旨如疑。证无垢识圆镜智俱者。即显此旨也。圆镜智佛果初起。既云无垢识与此智相应。故知。唯在佛果位也为言。
  难云。有人立此义可见演秘。何以疏释。同有义哉。
  相传云。无垢之名言滥真如。故护法殊引证。显有为识体也。既与圆镜智相应。故知。无垢识净位第八也为言。
  问。西天有无垢识即真如云计。故护法遮之。引证欤。
  答。不尔。西天全无无垢识即真如云义。真谛等唐土古师。混乱事理。以有为第八之名。开真理也。西天无如此僻执。然论主无垢名言。通真如故。预遮相滥。引此文证有为第八。东夏事理相即宗。自当论主所遮(为言。此外有愚案并山寺御义。如别记之。)

此等在后

  问。论中明第八识众名中。不举有分识穷生死蕴二名。有何故耶。答。疏有二故。一云。此等在后证中说故(云云)二云。心等通故。等中亦等(云云)问。二故共不明。先付初故。设虽在后证中。众名中。何不举之耶。如阿陀那名。虽在教证中。今众名中列之。如异熟名。虽列理证中。亦为众名随一。至有分识。穷生死蕴名。何用此故耶。况若依此故不举者。如何摄大乘论中。列之众名耶。次故亦难思。此等诸名通一切位之文。指上所列心等四名。如何更等有分识等名耶。况有分识。穷生死蕴名。唯在因位。不通佛果。岂通一切位之名。等之耶。
  答。疏中有问答。问意云。摄论中。列第八异名。出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心·根本识·阿赖耶·穷生死蕴六名(前三是大乘名。后三是小乘名也。)此六名中。何故。后三不为众名耶。又有分识名。何不举之耶为言。答中有二义。一云此等在后证中说故。所以此中略而不论(云云)根本识。有分识。穷生死蕴。四种赖耶。小乘四部。各为六识。大乘为第八识。大小有诤。其义未定。故不为第八证之前不可为此识。异名。故此段中。略不列之。泛尔不云在后教证中之名。此中不列。此等诸名。目第八识。义在后教证中说故为言。仍阿陀那。异熟等例难。不可来。摄论上证第八异名毕。是故后众名之中。列之也。今论教证已前列名。仍异摄论也。第二释云。又前第一解通名中。心等通故。等中亦等。更不须显。准义令知(云云)意云。列第八众名。有四段一者通因果位。心·种子识·阿陀那·所知依四名也。二者限七地已前。阿赖耶识也。三者通八地已上。异熟识也。四者唯在佛果。无垢识也。而第一位云此等诸名通一切位。置等字。今此等字。贯通后三位。是故根本识名。第一通名等言等之。阿赖耶名。第二位等字等之。有分识。穷生死蕴之二名。第三位等字等之。非谓通名等字等取有分识穷生死蕴也(已上依守千师之释。赠僧正案此义。尤微妙微妙。)
  有云。疏二释。非相违释。等中亦等者。且释根本识名也。前二义之中。初义亘四名解之。其旨如前义。后释付根本识名。更加一故也。

现识名证文

  问。了义灯中。列第八识众名。出现识名。尔者引何经文。证此名耶。进云。引楞伽经说三种识。真识。现识。分别事识之文。证此名也。付之依了义灯解释。披楞伽经所说。答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之问。有广略二问。略说三种。广说八种。其三种者。真识。现识。分别事识也。而真识者。第八识。分别事识者六识也。现识若说阿赖耶者。岂三种中。再说第八。不明第七识耶。依之翻译三藏。任经文。现识者第七识也(云云)
  答。
  有云。七卷楞伽第一云。现识者。如明镜中现诸识像。现识亦尔。此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云云)灯引此文。为现识证也。非一种识之中现识也。
  寻云。灯下文。依古人释。列十七名之中。现识之证引真识现识分别事识之文。准之者。十八名中。现识证。亦以可尔见。

转识名限因位欤

  问。付第八识众名。且转识名。限因位欤。若云尔者。灯中释转识名。引无相论。与诸法为依而起故(云云)此义何限因位耶。若依之尔者。大师余处中。转识名限因位(云云)答。

分别事识

  问。付第八识众名。且无相论分别事识者。为第八识。将如何。灯中引无相论。名分别事识(云云)付之第八识无分别识体也。何得分别事识之称楞伽经分别事识。既目转识。无相论例可尔。依之见大师解释。检经论异说。列十八十九名之中。全无分别事识名。随显识论中。分别事识者。转识也(云云)
  答。显识论中。分别事识分二种。身者识受者识也。于受者识。亦开三种。一者阿梨耶识。二者阿陀那识。三者意识也。初二即第八识也。此即以第八识。名分别事识之文也。义灯所引。叶彼论说。任运分别通八识。第八何不得分别之名耶。楞伽经非例。彼经说二种识。了别事识。分别事识也。了别事识。既是阿赖耶识故。分别事识。目转识也。显识论废立异彼。不可为疑。次大师释中。中列此名云事。尤未定也。对法抄中。第八举识名。亦名事识故(云云)事识者。即分别事识也。设又对法抄不举之。灯加此名。有何失耶。处处何必同耶。即灯中不列了别事识名。此文不尽也。次于上文者。彼论前后。有二种废立。上列显识分别事识二名。显识第八。分别事识。意识也。下分别事识中。开受者识。受者识中。列阿赖耶之名。故知。分别识一分。目第八识云事。上下文异。不可为相违。
  问。论中明异熟识舍位。菩萨将得菩提时舍(云云)尔者限无间道舍之义欤。答。疏中通无间道舍。解脱道舍二师义(云云)付之既云将得菩提时舍之。唯可限无间道舍义。解脱道舍义。正得菩提之时舍之。不可云将得。
  又问○尔者依解脱道舍义。如何会将得菩提文耶。疏云。菩提在未来。故名将得(云云)付之解脱道舍义意者。舍异熟识。及得菩提。同在一念。如明来闇去。非前后也。若尔者可云菩提在现在。何云在未来耶。
  答。解脱道舍义意者。无间道舍异熟识。即是正舍也。如小乘言世第一法。舍异生性正舍名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引极圆明纯净本识故。无间道有舍异熟识之力。是故以正舍。名为舍也。此时菩提在未来故。云将得也。金刚喻定。与异熟识现行俱生。后念解脱道。是已舍位也。明闇相违。在解脱道。无间道位明未来闇未去。故云将。今论文。欲含三师义。种现同时。解脱道舍。无间道舍。并异时解脱道舍也。若言解脱道正得之时舍者。不可含无间道舍之义。仍云将得菩提。舍言含正舍已舍也。用一言含诸师。今论常习也。

合成四释三方

  问。付异熟识舍位。且于种现异时师。为有无间道舍义。将如何。进云。灯云。合成四释。有此义见。付之无间道舍师意者。在金刚心。舍异熟识现行。种现异时义中。许有此师义者。于何位舍种子耶。若云无间道舍之者。与种现同时义。有何差别。若云金刚心已前舍之者。应非无间道舍之义。依之今疏于异时义。唯举解脱道舍师。余处云合解有三。判应成三说。不出种现异时。无间道舍之义耶。
  答。了义灯中。举因果同时二义毕。准此二师各分为二。一无间道舍。一解脱道舍。合成四释(云云)明知。有因果异时无间道舍之义云事。但能生种子舍位。学者立义不同也。且依义翼意者。金刚心有二刹那。初念舍种。后念舍现行也。凡因果异时师者。以集论无种已生之文为证。而彼论中。明有金刚心分二念之文。如云初念名方便道。后念名无间道也。因果异时。无间道舍师。依此文。二念舍种现也。次已前舍种。可非无间道舍云难。不可然。无间道舍解脱道舍者。就异熟识现行舍位论之。在已前位。舍种子全不足为痛。若如此难者。解脱道舍师。无间道舍种子岂又为疑耶。付中金刚心分二念义者。以方便道。属无间道故。弥以无此疑。次于疏上下文者。有人师释云。灯为四义者。以义加一。论中无也(云云)若尔者处处出三说。付论文举之也。凡论文含诸义之习。一分必同正义也。而异时解脱道舍。因果异时边。虽异正义。解脱道舍边。同正义意也。因果同时无间道舍。无间道舍边。虽异正义。同时边同正义。故此等师与正义合说也。异时无间道舍。却无同正义之边。故不合说也。
  赠僧正云异进无间道舍者。金刚心起时。舍异熟识现行。其能生种。任种灭芽生道理。自然落谢。不假金刚心力。彼已灭种子。自类相生。与异熟识现行。同时在之。其所引种子。与现行俱时舍之。仍现种一时舍之。异时解脱道舍义异熟识现行。解脱道位舍之。前念能生种。不假治道。自然而灭。后念同类种子。与异熟识现行。同时舍之。现行种同依解脱道力舍之。全不云在无间道舍种。何为例难。
  别寻云。疏十本云。合解有三。加此一说等(云云)三解之外。加一说者。何义耶。
  答。一说者。异时无间道舍之义也。然云种生现同时故者。人师释云。疏文误可云种生现异时故。又有人师牒异故本。准之者。唐土有或本欤。若尔可用异时故本。灯合成四释者。自此文起。或加此一说者。以同时无间道舍义。加解脱道舍二家说。成三说为言。第三卷专举解脱道舍之义故也(此义依义蕴。)
  寻云。第三卷云将得菩提。专似举无间道舍之义。
  答。可有口传。
  第八识漏无漏二位不同。
  一有漏位(疏云。即十地菩萨。二乘无学已前诸位。)
  唯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说执受处境。)
  疏云。此有三门。谓性俱境。前十门中。与佛不同。此中分别同者不论。谓自相果相及舍。三门次前已别○然受相应。恐滥因位。故无漏位。标举简之。
  二无漏位(此唯如来地。)
  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与一切心。恒相应故。常乐证知所观境故○极净信等。常相应故。无染污故。无散动故。此亦唯与舍受相应。任运恒时平等转故。以一切法。为所缘境。镜智遍缘一切法故。

灯三对

  一有无对(自相果相断舍三门因位有。果位无。前已辨。故今不辨。)
  二同异对(因相。行相。因果譬喻。受俱四门。同故不辨。三性相应所缘三门异故今辨。)
  三信疑对(受俱虽同。可有疑。故今辨。)
  寻云。因相义同云事。不可尔。因位第八。持漏无漏种子。佛果第八。唯持净种。所持种子多少不同。何云同耶。
  答。灯释云。因果持种。虽纯杂不同。持种义同。故不对辨(云云)意云。所持种子。虽多少异。自体分上。持种功能因果。是等故。不相对辨为言。
  问。若尔所相应心所。虽有多少。能相应义。因果不异。何对辨耶。
  答。灯云。持种名虽通果位。不增故不简。相应义。虽等果位。增故相对辨(云云)意云。因相因多果少也。前持多种中。持无漏种义。至佛果位。不替故。不对辨。因第八唯与五数相应。至果位。增十六。谓别境五。善十一也。随相应心所。功能相替故说之为言。
  问。持种义等故。不相对辨者。受俱亦同也。因果同舍受故。何故相对辨耶。
  答。灯云。果位唯善性。恐疑余受俱。今辨性虽殊。果故因俱舍受(云云)意云。果位第八。其性善有自性功力故。须余喜乐受俱。恐此疑云此亦唯与舍受相应也。为言。

如来无有

  问。论中如来无有不定心故(云云)十八不共佛法中。说何不共佛法耶。疏云。定无减也。付之既云如来无有不定心故。可云说。无不定心。此文若说定无减者。无不定心与定无退。有何差别。况定无退有无不定心之义者。无不择舍。亦有惠无减义。于一切法常决择故之文。可说无不择舍。加之般若经列十八不共法中。无定无减。何违彼经说。作此释耶。若不共法中。立定无减者。舍何不共法。加之耶。
  答。十八不共佛法废立。诸经有异说。般若经。智度论等。除定无退。立解脱知见。瑜伽。对法。显扬等。立定无退。解脱与解脱知见。合为一。今论云。如来无有不定心故。兼二个废立。若依不立定无退意者。如来无有不定心故者。即无不定心也。若依立定无退意者。今文即无退也。为含二说。不云定无退。云如来无有不定心故也。但于无不定心与定无退差别者。胜庄师释云。有无义退不退义异故。别建立之(云云)次于一切法常决择故文。可说无不择舍之难不可尔。今显别境相应义故。尤可说惠无减故也。般若经别废立也。不可举为难。
  问。金刚心菩萨。说法之时。可依寻伺之力耶。答灯有二释。一云不假寻伺。二云必假寻伺。后解为正。付之(如第七卷抄。)

多依天住故

  问。大圆镜智现行。唯依第四定。有何故耶进云。疏云。多依天住故(云云)付之天住之名。唯限第四定者。此故可尔。而勘瑜伽论。以四禅四无色。俱名天住(云云)若依天住为故者。限第四禅义。不可成如何。
  答。天住之称。虽通四静虑四无色。如来天住。多在第四静虑。以何知者。瑜伽论云。四种静虑。四无色定。是名天住乃至。于天住中。多住无动第四静虑(云云)地持论同之。故疏云多依天住故者。付如来天住。为其故也。
  寻云。多住无动之多言显少分依余天住。若尔镜智现行。唯第四禅义。犹以难立。
  答。多言显余智少分。依余无天住之义也。镜智多分中摄之(别有愚案如指事。)

以非希奇

  问。有宗意。可许见道三类智边。兼修已前所起世俗智耶。秘云。修(云云)付之见俱舍说。或云能兼修未来现观边俗智。显偏修未来俗智。或判曾所得非修。不见修前所起俗智。扑扬解释。似背彼论说耶。
  答。俱舍论中。偏云修未来俗智。无修前所起俗智之文。然而扑扬大师。论外求道理。判据实亦修也。何举论文为难耶。苦集灭三类智边修。未来俗智。其义希奇故。论主明此义也。过去俗智。非希奇故。不说之也。凡上品法。有法前法后法俱三得。中品法。有法俱法后二得。起法前得。是希奇事也。故说之。法后得非希奇故。虽修过去法。论不说之为言(此义山寺御案也。赠僧正御义。如本抄。)

后亦不重

  问。菩萨下三静虑见道种子。至修道。可生现行耶。答。进云。灯中无此义见。付之无漏种子。转齐至后后位。下三静虑见道种子。转齐中品之后。何不生现行耶。例如第四禅见道种子。至修道。生现行如何。
  答。下三静虑下品种子。至修道可生现行。无漏种子。渐渐增长。必进后品。设虽下三静虑见道种子。若许齐中品者。必可生现行。若不转齐者。至修道位。犹有下品种子云事。难信难许。但于灯释者。见道一位间。第四静虑现行。相续起故。不起余地无漏为言。见解释始终。西明要集等。镜智种现。唯依第四定义为正。余地有种子者。何时生现。故唯依第四定(云云)灯家遮之。如见无漏。虽遍五地。大乘唯依第四定起。后亦不重起余无漏。镜智亦尔(云云)是则第四定见道种子。生现故。余地种子虽无用。既以五地。为其依地。镜智亦尔也。现行设虽唯第四定。种子通余地有何妨耶。为言。
  又一义云。疏十末释所奇舍云。即十地中。所生现行及此种类中下品种(云云)下品种。既至金刚心。此即可下三静虑见道种子等。下品种子中。既许有不转齐种子。非下三静虑种子者。是何耶。若不齐中品者。何生现行耶。故知。毕竟不生种子也。

许眼耳通

  问。如来天眼通天耳二通。可通七八二识耶。灯中。许眼耳通通八识有(云云)付之依眼耳二根所起通故。名天眼耳通。七八二识。不依眼耳二根。何名天眼天耳通耶。次通八识义。有何证耶。
  答。天眼耳通。异说非一。或云眼耳识相应慧。或云五俱意识相应惠。此皆依眼耳二根。见被障细远色。闻三千界等声故也。佛果七八二识。虽不依眼耳二根。见色闻声之胜用。似天眼天耳之作用故。名二通也。许眼耳通通八识有。佛智遍缘许有何过解释。此意也。诸教说。且举正依二根识体也。

不通无色

  问。大乘意。可许四无量通无色界耶。灯云。不通无色(云云)付之喜无量以不嫉善根为体。而不嫉善根。广通无色界。喜无量何限四静虑。若夫随小乘喜受为体之义。不通无色者。可限初二禅。何通第三第四静虑耶。彼处无喜受故。
  答。四无量殊胜功德。唯色界所系法也。全不可通无色设虽不嫉为体。非一切不嫉皆立喜无量。何以体广。责可通诸地耶。佛寻伺以思惠为体。寻伺岂随所依。通二禅以上耶。此亦可尔故灯云。此喜无量亦复如是。通四禅有。不通无色(云云)
  寻云。

论第三卷同学钞第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