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论第二卷同学钞第二目次

  无为
  现所知法
  似现量比量欤
  何能自悟
  真理一多
  有漏一识因
  惠证身不证等
  真如无为假实二方
  体义知不知
  烦恼要唯
  法执
  又我唯总执
  大乘无超地
  简遍计故
  亦变相故
  圆镜智自相应
  化地部相应不相应惠二方

论第二卷同学钞第二

  无为

现所知法

  问。论中付明三种定有法。且以眼等五根。可名现所知法耶。答。不名也。付之。现量心所知故。名现所知法。而凡夫二乘等定心第六同缘五根。何不云现所知法况心心所法。他心智境界故。为现所知法。定心缘五根。准例可等如何。
  答。现所知法者。异生外道等。现量能知其体。名世共了知。眼等五识。缘五尘境。他心智了心心所法。世间现量能缘其体。是世共了知也。凡夫等现量能知法。必世间共所了知也。设现量虽缘之。不能知法。非共所了知也。设现量虽缘之。不能知法。非共所了知也。故二乘凡夫定心。现量虽缘五根。尚于五根体。如实分明不了知之。所以二乘外道。设定中现量虽缘之出定之时。各作异论。或以肉团为五根。或执能造为根体也。此即定中依如实不知根体性也。如根本智亲缘生空。后得智不知亲证也。是以今卷云三有作用法。如眼耳等。由彼彼用。证知是有。余处述然眼等根。非现量得。以能发识。比知是有但至他心智例难者。扑扬大师释此事。现所知者。据世间中容有而谈。非约一切。以他心智世有得故。五根世间必无现得。第八虽缘。非极成义文。凡夫二乘定心。尚暗五根体。他心智不然。现量能知之故也。
  寻云。五根色法。对心心所。尚可粗显。何微细心法。为世共知耶。
  答。色心相对。心法微细。有缘虑法。作用明显。故凡夫等定心能缘之。出定时现量知贪信等相。五根虽色法。无形隐相。既无缘虑胜用。尚迷根相。此即实五根。第八所变故。二乘等如实不知之。心心所法。六识分齐。其用亦明显。故名现所知法也。
  私云。论云。诸无为法。离色心等。决定实有理不可得。且定有法。略有三种。一现所知法。如色心等。二现受用法。如瓶衣等。如是二法。世共知有。不待因成。三有作用法。如现耳等。由彼彼用。证知是有。无为非世。共知定有(云云)。
  问。付于十八界。分别现比二量境界。且二乘异生定心。可缘眼等五根耶。两方。若缘者。五根。有作用法。微细难知故。以发识取境用。比知之。而定心皆是现量也。若强许缘之者。岂非现量所得境界耶。况大众等四部。得无生菩提。尚迷清净色根。数论外道备神通。亦愚五根体性。若有定心现量缘之义。二乘外道。如何暗彼法门耶。依之论中。然眼等根。非现量得(云云)。加之二乘凡夫定心。现量缘五根者。如他心智所缘心心所法。可名现所知法耶。如何判五根世间必无现得耶。若依之不缘者。淄洲大师缘之文如何。
  灯二云。疏云。眼等根非他心智及凡夫六识现量所得。意不障二乘凡夫定心缘之。是现量得(云云)。
  释然眼等根非现量得之文也。
  二量章五根通现比境。如来现量知故。今论第一云。非现量得者。约大乘因位二乘凡夫论之(是初释也。)
  第二释者大乘因位。现量缘五根互用位。眼等识现量缘实境(云云)。此释不论二乘凡夫定心缘之也。世不知彼定心。缘之故也。
  别寻云。广百论中。明现所知法云一现所知法。如色声等(云云)。既不取心法。如何相违。
  答。一云举显也。一云等言广故。通取心心所也。

似现量比量欤

  问。了义灯中。付明以似现量等。分别三量之义。且似现量。可摄比量耶。答。不摄也。付之。第六意识。缘瓶衣等。起筹度用是名似现量。其义既当比量心行相。何不云比量耶。况理门论中。彼声喻等。摄在此中。故唯二量文。等言等取似现量等。摄在二量中见。若不摄二量中者。既了别境界之心。现比量外有之。何限二量耶。依之淄洲大师余处中。似现量比量也文如何。
  答。现比量。非迷乱心。了别境界。正智解生。设虽比量。尚名正智。是以天主小论中。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文。今灯现比二量。是正智摄。似现比量。迷乱所收。何名比量解释。即此意也。但虽缘瓶衣等。既于假合法。作实物解。故宗家意。非量摄全不云比量。观法师等意。比量摄义灯家破之给。次至理门论文者。等取义准量无体量也。但限二量者。灯释此事。据得法体无谬者说。非似现比亦许二摄文。付正智所摄无迷乱心。判二量也。次余处释者。二量章有二释。何以一义难之耶。况彼章虽不断正否。义断中。白公。似现量。通比量义。不许之。今灯破他师义。不许比量所摄义。明知。淄洲自义。存非量所摄云事。

何能自悟

  问。付以似现量等。分别三量之义。且若似现量。摄比量者。有何过耶。进云。灯中若似现量。摄比量者。真比量何云自悟释也。付之。于八门真似。分别自悟悟他之时。似现似比。同真现真比。亦自悟摄之。若尔似现本。是自悟也。设摄比量。亦可自悟。何有真比非自悟之失耶。况似立似破。既悟他摄之。似现似比。岂不属自悟耶。依之正理论中。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云云)。大师因明疏中。指现比及似现似比。此二刊定。唯自非他(云云)如何。
  答。三卷大疏中。释现比及似现似。法有幽显。行分明昧(云云)。意真现比于境明了。似现比于境昧劣。故同虽自悟。真现比明了能自悟。似现比闇昧。非能自悟。而若比量摄似现。似现能自悟。故灯云。非似现比亦许二摄。若二皆摄。何能自悟文。既不云全非自悟。何强为疑哉。若尔论疏解释。不可相违。可答申也。

真理一多

  问。大乘意。真如无为。其体一欤。将各别欤。两方。若体一者。真如无为。诸法实性。相用既各别。性体何同一耶。依之论中。难余部择灭体一义一部一品结法。断时。应得余部余品择灭文。若大乘意。许体一义岂不蒙小乘反难耶。是以大师余处中。然诸法上。各自有理内各别证。不可言共文明知。真如无为。体各别云事。若依之尔者。法性一味。何有差异。若许体各别岂平等实性耶。依之诸教中。或说一相一味或不二无相(云云)。况扑扬大师。说宗无为。体是一。无差别故。无假相(云云)。两方有疑如何。
  答。真如无为体性一多。先哲异义。学者异端。真如体性。言亡虑绝。一异不同。辄定之耶。若谈其实。非一非异。非亦一亦异。非不一不异。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论文。即存此旨。但若寄诠门。强论之者。随色心诸法各别。成一一实性之边。是各别也。色之实性。心之实性。各各不同故也。此即即事谈理门也。若离事论理时。色之实性之外。更无别心理。心之实性之外。亦无别色理。法性无隔。平等一相也。若实性中。有别体者。何异有为相用耶。故若成一物之实性之时。更无别实性之边。亦可云体一如此聊简。两方疑难。全不可来。唯识义林中。然体非共相。万法不离此。理一无二故。亦可名共相。诸经论云。共相作意。能断惑者。依此道理及前加行并能诠说。然诸法上。各自有理。内各别证。不可言共文。此释即显二义边也。此二门中。根本智内证实性故。证色心各各实性。是体各别边也。虽然不遮理体实一义边故。我宗无为体是一之释。不可相违。小乘择灭无为判随系事各别。释有八十一品择灭也。次至难余部体一义者。论文。一多二义。共难破之。何以难一边。忽为疑耶。若以之为难。以若体是多便有品类论文。亦可为证耶。故知。论主付小宗义。二边难之云事。大乘意。一异二门常虽存不同小乘实有无为也(此事深奥。追可寻学也。)

有漏一识因

  问。有义意。释本疏中。明识变无为能缘心文。有漏一识。因无漏二识。果无漏三智文。尔者扑扬大师。可许此义耶。答。不许也。付之。见本疏文。于无漏位。分别因果。因位六七二识。变虚空等相故。云因无漏二识。果上镜智相应无漏第八。亦缘无为故。云果无漏三智也。义灯意。亦不违此义。扑扬大师何独不许之耶。
  答。本疏释识变无为。有漏一识因。无漏二识果。无漏三智。或说八识文。文相颇幽玄。故人师储劬劳。虽然见义灯文。七地以前。有漏变熏唯第六识。故一识因。在无漏位。第七创缘虚空。非择灭。未有漏熏。但由第六。故二识果。无漏三智。或除成事文。
  此则依论文。故论云。一依识变。假施设有。谓曾闻说虚空等名。随分别有虚空等相。数习力故。心等生时。似虚空等无为相现文。先闻虚空等名。数数熏习力为因。后心等生时。无为果现也。数习力故者。因也。心等生时等者。果也。今所明因果。论别义门。非因位果位义也。而有漏位。唯第六识变熏故。以第六为因。故云有漏一识因。无漏位第七创缘虚空等无为。有漏第七。无数习力。但由第六数习力。为因故。以无漏第七创缘空等。为果也。有人不知此旨。故扑扬破之。虽理亦通。法师既为入室之徒。故依灯正文。淄洲慈恩函杖。知本疏意。尤可依义灯文也。

慧证身不证等

  问。大乘意。于断迷理迷事惑。无间解脱。分慧证身不证等多句。尔者如何分别之耶。进云。大师释此事。断迷理惑无间道。慧证身不证句也。断迷理惑解脱道。身慧俱证句也。断迷理无间道。身慧俱不证句也。断迷事解脱道。身证慧不证句也。付之。于第二第三句。虽非无疑难。且第一第四句不明。断迷理惑无间道。慧证身不证者。于何智论之耶。若后得智者。彼智不断迷理惑者也。若根本智者。无分别智。故唯有俱句文。次第四句不明。既智品断彼惑。何云身证慧不证耶。例如断迷理惑解脱道。摄身慧俱证句。例此可尔耶。
  答。慧证身不证等四句。源出婆沙等小乘说。西明要集。亦依大乘。虽分别之。宗家释中。更无其谈。别抄虽有此释。恐存圆测等意欤。但且纵成申之者。身得择灭名身证。智慧亲缘真理。名慧证也。是以断迷理惑无间道。亲缘无为。故名慧证。未起解脱道。身得择灭故。不名身证。总云慧证身不证也。断迷理解脱道。亲缘真理。亦身得择灭故。名身慧俱证句也。断迷事无间道。不缘理。亦不得择灭。故名身慧俱不证句也。断迷事解脱道。身得择灭故。有身证义。亲不缘理故。为慧不证。总名身证慧不证句也。但至上文者。若正体智。断迷理惑。必缘真如。身证慧必证。唯有俱句文。不隔行数。若断迷理无间道。慧证身不证文知。上文指断迷理解脱道云事。重意云。根本智断。迷理惑之中。有此俱句云事也。

真如无为假实

  问。付六无为。且真如无为。假实中何耶。答。灯有二释。一云假。二云实文。付之。共不明。先付初释。真如诸法实性。更不可云假法。依之今卷云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余处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文明知。真如无为。其体实云事。付次释。见论文。故诸无为。非定实有文。诸言无所简。知。真如无为。同余五无为。假有云事。
  答。义灯作二释。先假释意。假实之义。形待不定。若对虚空等五无为。真如为实。余五为假。皆真如上假立故也。若对废诠谈旨。真如名言所诠体。尚名假也。真理体。非真如。非不真如。故名言及体对离言法性。是云假也。至论文者。对余五无为。表离言实体也。次实释意。论文虽云真如亦是假施设名。不云其体假知。余五无为。依真如假立。真如独实云事。次非定实有者。遮小乘离色心实有计也。云然。非云真如体性非实有也。
  问。了义灯中。于真如无为。作假实二释。尔者假。释意。以何文证之耶。答。灯中云真如亦是假施设名。云二依法性假施设有。引此等文证也。付之。真如亦是假施设名者。仅虽云名假。未云体假。是以案论文意。此五皆依真如假立者。明五无为体假之义。真如亦是假施设名者。真如唯名假云也。虽成违文。何为证据耶。次二依法性假施设有之文。亦不成证。以五无为。云假施设真如无为。所依法性。岂云其体假耶。
  答。论文依见左右。义灯作二解释。云未见文断任意取舍既不断邪正。设虽有疑难。尚可致会释也。凡此释意真如名言。不证法体故。所诠真理体性。对废诠如时。尚假有云也。故五无为明云此五皆依真如假立。成假设义真如无为寄其名言。显彼体假也。次法性者。直不寄名言。标其体性。依此假立空等无为。是假也。真如亦名言所诠体。亦假也。故为证文。无其失矣。

体义知不知

  问。了义灯中。于虚空。非择灭二无为体义。分别世人可知。不可知义。尔者于非择灭无为。如何判之耶。进云。知缘阙不生。知体也。不知无为不知义也文。付之。既云非择灭无为。以无为可为其体。若尔者不知无为。可云不知体。何云不知义耶。况虚空既以无为为体。例是可尔如何。
  答。二无为体义分别。随宜可判之。虚空本无法体故。以无为为体。常住为义也。非择灭。有为法体不生处所显。本有法体故。以非择灭为体。无为此所被显故。无为为义也。故灯云。又世于空。但识其义。而不识体。但言空常住。不知是无为。于非择灭。识体而不识义。谓知此法缘阙不生。法体灭无。而不知是无为。云不识义文。所释明非择灭属有为法体。彼为体见。
  难云。虚空诸障碍无之处所显。全同非择灭皆阙不生。若非择灭。以有为为体虚空又可尔如何。

烦恼要唯

  问。付以理事二观断定慧障义。且断烦恼。可通事观耶。要云。烦恼要唯理观除故(云云)。付之。于烦恼。迷理迷事相分。断迷事惑之时。何不由事观耶。例如彼断定障通理二观。由之见大师余处所释。断烦恼通理事二观文如何。
  答。见枢要文。先问何故伏惑。得非择。亦伏烦恼灭。亦得伏定障。何故不分二。唯分害随眠耶。答定障。通于事观断。亦有伏得者。烦恼要唯理观除故。无伏得者。料简今此一个问答。先德异义非一。且依常腾意。成申文意者。先问意者。何故外道异生伏障。得非择灭。有伏烦恼。亦伏定障。不分为二。内道圣人。永害随眠。证得择灭。分为择灭不动二种无为耶为言。答意云。定障通事观断之故。以六行观。有伏定障得非择灭之者。而迷理烦恼。必以理观断之故。无异生伏迷理惑理惑得无为也。既无伏烦恼得义。故不分二也为言。若准此意。烦恼者。偏迷理惑也。
  寻云。虽不伏迷理。既伏迷事烦恼。何不论之。约伏迷理判之耶。
  答。即枢要次文释之也。故要文云。设有异生得定伏烦恼。亦名定障。本求定故。而未求理文。是则通此难文也。迷事烦恼为得定伏灭故。为定障也。

法执俱生分别
又我唯总执

  问。第六相应俱生我执。可有别缘五蕴义耶。答。进云疏云。我唯总执(云云)云。付之。见上论文。缘识所变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文。或总或别词明也。何判唯总执耶。况法执既通总别缘。我执何限总执耶。加之计十八界。一一起我见。倒约五蕴。何无别缘义耶。
  答。第一卷明我执。云缘识所变五取蕴相。当卷中述法执。判缘识所变蕴处界相。释今此我法二执所缘宽狭。疏作三释。第一释云。我执作用故唯缘蕴。法计有体故通界处。凡界处中摄无为。无为无作用故。不我执所缘。故界处不为我执所缘也。第二释。影略互显。第三释云。我唯总缘故。缘五蕴。法通总别。故通三科也。灯师余处。亦有三释。其中以同第二释影略之义。为正若尔第三释。我唯总执者。既是不正释。何强致劬劳耶。但扑扬大师。成此释意。虽别计蕴。亦得总名。且如色蕴。含根境等。不同处界。名总无失(云云)。且任所释。成彼释意。凡今此总别者。以蕴对界处论总别义也。如色蕴。五根五境。合为一蕴。界处门别开为十。今对界处别开为根境。蕴合为一故。云又我唯总执法通总别也。
  难云。初后二蕴。界处别开之。又界处中。法处法界是为一。受想等蕴时。开为三。若尔互有总别如何。

大乘无超地

  问。宗家意。可许十地菩萨超地耶。答。不超也。付之。极上勇猛菩萨。何无超地位义耶。彼二乘下劣。犹许超果。菩萨殊胜。岂无超地者耶。况既许超劫义。何不超地耶。依之无量义经。云生死烦恼一时断坏。升于菩萨第七之地。千手经说我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咒故。超第八地。以知可超地位云事。
  答。菩提萨埵修行。六度万行。渐次成熟。三祇四依。历劫圆满。必经十地。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修十胜行。行愿有次。全无超地义。若超地位。成非萨埵胜行。既无厌苦欣寂之心。偏有广行利他之思。由何超地位况无上佛果。备恒沙万德。若因位间。超尘数行者。岂登万德佛果耶。二乘得果。无指胜行。设虽超果。遂证尽无生菩提。彼得果可满足。独觉不得四果。即可此理。二乘得果易。先伏后成超。大乘证地难。无超可得伏义灯解释。存此旨也。次至超劫例者。义灯释此事。大乘无超地。据此不言超。由精进促生。何妨得超劫(云云)。依精进勇猛行。虽有超劫义。大果难感故。不可超地也。次至无量义经者。彼经明实相理故。谈其功能欤。或凡夫得初地。受变易身毕。至第七地。既凡夫分段身故。说即于是身。得无生法忍。生死烦恼。一时断坏。升于菩萨第七之地也。或别时意趣也(已上三义。彼经疏释也。)至千手经者。说神咒威验也。或观音大士。为怯弱众生。示现超地相欤。是以大乘论中。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乃至。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云云)。虽有先德释。依此等义。且可成申也。

简遍计故

  问。第六识。缘龟毛空花等时。所变相分。可成所缘缘耶。答。灯云。成所缘缘文。付之。今论云缘用必依实有体故。下文述谓若有法是带已相。缘空花等时相分。岂有实体耶。加之观所缘论中。和合于五识设所缘非缘(云云)。缘无法时。有所缘缘义者。此文难会耶。
  答。依他心心所法生时。必诧内境。设虽缘无法。必有所缘缘义。依之见下卷论文。亲所缘缘。能缘皆有。离内所虑詑。必不生故文。所虑是所缘义。所詑则缘义也。故虽缘龟毛等。必有亲所缘相分也。但至论文者。是义灯问难也。正答此事。小乘等执。识外之法。假实皆无非所缘缘。故前破之。大乘所缘。是不离识。简遍计故。皆得名实成所缘缘(云云)。小乘外道心外实法。既遍计所执。假实皆无也。大乘相分。不离识故。简遍计无。皆名实法也。次至观所缘论文者。经部所立和合色。是心外实法。遍计无体也。故云无缘义也。今既虽依他假法。尚非遍计无法。何成相违耶。

亦变相故

  问。菩萨他心智。知他心不如实文。尔者有何故耶。进云。灯云。亦变相故文付之。若如此故者。佛果他心智。亦不如实知耶。变相分故如何。
  答。二十唯识论。释因位他心智。如实不知境之义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文。不知者。痴义即是不如实知之所以也。但亦变相故之义灯释。更非他心智如实不知境之故也。具见前后。亦非自证。取前后缘及缘别识。亦变相故。不如实知文。他心智不知境如实之譬喻出知自心之智。此中除自证分。自证分亲缘自见分等。亦如实知故。故知自心智者。是前后缘并缘别识是也。付此有伏难。难云俱在因位。何自证分缘见。如实知之。见分缘前后别识不知如实知耶。通今此难。云亦变相故也。意云。缘过未识。缘别识体。亲不称本质。变相分缘之故。不如实知也为言。非他心智不如实知之所以也。何无左右备进。致疑难耶。
  灯云。此文有征有解。有逐有答。初二句外征。如知自心智论主为解。他复逐云。云何知自他。俱不能如实。颂第四句不知二字。是论主答。一不知言。通答前逐。并显不知如佛所由。准此论意。颂不知言。无知不知。合名不知。通逐及答(云云)。

圆镜智自相应

  问。正义意。许大圆镜智缘自相应。心心所。尔者心所见分。缘心王见分时。所缘见分。返可有缘自之义耶。两方。若缘者。见此义意。见分返不缘自。自证分缘之故。不阙同一所缘义(云云)。故知。全无见分返缘自义云事。不然岂烦望自证判同一所缘耶。若依之不缘者。见大师余处释。明佛是四分相缘义。述所缘见分。返缘自义毕。此义虽胜(云云)。明知。正义心。见分返缘自云事。何可定耶。
  答。今本疏中。于大圆镜智。作不缘自相应法。或缘之二释。其中第二缘释。是实义也。此义中。亦可有二意。所谓三通缘三义三通缘四义也。准下卷本疏解释。述缘四义毕。此义虽胜。然稍难知文。演秘消疏文。据见自缘。相似名同。名为义胜。本质不同。故曰难知文。此即以缘四义。定指南实义也。故若依此释者。望自证分。不可云同一所缘。付见分前。虽真似别。依见分相似边。尚名本质同一也。而今枢要中。会勿见分境不同质故文。遮见分境不同质过。非令知能缘必同是见分文。本疏亦同之。此且付三通缘三义。望自证分。释同一所缘义也。
  寻云。何付正义不释之。强依缘三义。致劬劳耶。
  答。当处明自相应法缘不缘义故。且对初释不缘。出缘义许也。故缘自相应文中。虽含缘四缘三两义。其中先举有难义。且致会释也。

化地部相应不相应慧

  问。化地部意。出相应慧。不相应慧。不同。尔者淄洲大师。如何释之耶。答。灯释此事。相应慧者。四蕴俱慧也。不相应慧者。色蕴及前后四蕴俱慧也文取心。付之。披婆沙论说。寻彼师义。慧有二种。俱时而生(云云)。若以前后四蕴俱慧。名不相应慧者。何云与相应慧俱时生耶。况彼部意。以相应慧知不相应。不相应慧知相应之义。成缘俱有法之旨。若前后四蕴俱起。慧者。岂成彼义耶。
  问。了义灯中。出化地部计。相应慧。知不相应。不相应慧知相应文。尔者为许缘俱有心心所法。为当如何。两方。若许此义者。既不云相应慧知相应。知。不缘同时心心所法云事。依之了义灯中。不缘相应四蕴文。若依之尔者。见疏文。同上座法藏等计。化地部缘共有法文知。缘相应法云事。是以扑扬大师。化地部义。同西方师。通缘同时五蕴见。两单有疑如何。
  私云。化地部宗计。虽未分明。今且任解释。成申其意者。相应慧者。此念四蕴相应慧也。不相应慧者。前后念慧也。而相应慧。缘俱时色蕴并得四相等。所谓五识相应慧。缘五根及扶尘等。于意识相应慧。散心位者。不缘色法。无俱有色故。于定位中。有随转色。故亦缘之。意识不诧五根故。不缘五根等也。依之灯中。述此部意。与四蕴俱不缘自相应。能缘俱起不相应蕴。名了俱有。智相应蕴。前后智知等(云云)。爰知。此部意。缘共有法者。非心心所。是色蕴并慧及相应四蕴上得四相等也。但演秘同西方师者。缘共有色等之边同故也。次二种慧一时生者。此部意。心心所法。作用殊胜故。可缘俱时所有诸法。而相应慧。缘共有色法。若无不相应慧者。以何缘相应慧并彼四蕴耶。故有不相应慧缘之也。相应不相应。二种慧。虽其体一随用别。立名异也。现在所起。是相应慧。以此义形待前后。云不相应慧。所缘同时。名相应慧。所缘前后。名不相应慧。无始以来。念念相续。互成所缘。都无非所缘之法也。
  虽有人人聊简。准义蕴太抄等。致愚案毕。尚尚不得源底。重可审定耳。
  问。既云二慧。何云一体耶。次此部意。缘俱有法。相应不相应慧互知之。皆可云缘俱有。何限相应慧耶。次设虽小乘异计。第六意识。岂遍不缘一切色根等耶。
  答。随用差别。分二种。是常习也。如我法二执。断常二见等也。若不然者。岂一时有二慧体耶。次设不相应慧边。虽不缘俱有。相应慧边缘之者。何不云彼义耶。况五识缘色根等云事。专正义。故诸部难之大乘不许之也。次意识不缘色根等者。即出婆沙说。故彼论云。西方诸师。作如是说。与慧俱生诸蕴相续。自身摄者。是俱有法。彼作是说。五识能取自身中境。意识不能(云云)萨婆多师难之。若尔意识应不能取一切境界。便为非理(云云)。若尔疑难是有部难彼词也。小乘异许。何致劬劳耶。
  问。婆沙文。既西方师说。非化地部义。何引为证耶。
  答。演秘引婆沙文。毕。化地西方二义大同文。故准为证也。又义蕴引西方师说。与化地部。大意相似文故知。西方师并化地部大旨。相似云事。况太抄以化地部。即名西方师此释虽背灯秘等。宗义大同之旨。取可为润色耳。

论第二卷同学钞第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