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颂疏抄卷第五
  (颂疏论本第五)

  释曰同分者(文)标章者。此段明同分章也(为言)此一段大分为二。第一总释颂文。述同分得名。第二别释分为三。初此复二种下。明二种差别。二复有法同分下。明法同分。三论曰若无下。证有别体。简异经部假立。可见之。颂同分言。论名为同分言。本论名众同分言。证可含有情同分及法同分也。众同分者。是同分异名也(本义抄心)宝云。同是其果。分是其因。同之分故。名为同分○亦名众同分。同法非一。名为众同。与彼为因。名之为分(云云)惠云。本论说此名众同分。即会本论名。两人不一。名众同分也(文)。
  诸有情身形○(文)惠云。业用乐欲者。此简本索画人。虽相似。无业用乐欲。非同分依也(文)私云。准根品疏。业用者。男书写等业。女继衣等。乐欲者。男乐弓马。女乐脂粉等也。古(定)云。诸有情具异生性故。彼此相似事难有欤。而身形业用互相似事。依众同分力也(以上)尧抄云。若无能同同分。不可有所同有情同。由此实有同分。令同有情身形等也。分是因。能同体。同是果。所同法体。于能同同分立名者。从果及因为名也(以上)。
  言有情者同分所依(文)同分者。依有情身中有之故。有情所依。同分能依也。
  简非情事。有情非只有彼此同类展转互相似义。亦有展转业用乐欲互相似义。故立同分。非情唯有彼此同类展转互相似义。阙展转业用乐欲互相似义。故展转相似之义疏远。不如有情。故非情法上不立同分(为言)。
  此复二种(文)宝云。就有情同分中。复分为二。一无差别。二有差别(文)光云。一无差别。此同分能令诸有情展转类等。二有差别。三界九地○等各别同分。一类有情各等有故。有此众多故。言有差别(文)又云。问。无差别同分等。望一有情。为体各一。为体各多。解云。随其所应。体各一。犹如命根。或体各多如所依法(文)尧抄云。有差别同分者。即望余界余趣等。由有差别也。谓欲界有情相似欲界有情。不相似色无色界。如是色界有情相似色界有情。不相似欲界·无色。无色界有情例之可知之。余五趣四生准之思之。
  九地事。一欲界五趣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悲想非非想处地也。
  种姓谓刹帝利(文)尧抄云。种者谓刹帝利·婆罗门等种也。姓等迦叶婆及瞿昙等姓也(以上)。
  近事苾刍事。光云(十四)梵云邬波索迦。唐言近事。索是男声。旧云优波塞讹也近事者。婆沙一百二十三云○亲近修事诸善法故。有余师说。亲近承事诸善士故。复有说者。亲近承事诸佛法故(文)。
  苾刍同分事。光四云。受戒时得二同分。一和合同分。破僧时舍。二大戒同分。破僧时不舍。以成戒故(文)和合同分者。有情同分中差别同分。大戒同分者。法同分欤。又云。如因十戒得勤策同分。受大戒时。不舍十戒。而舍勤策同分。以得苾刍众同分(文)。
  一类有情○各别有故名差别也(文)各别有故者。同分所依也。名差别者。显能依同分也。麟云。一类有情者。谓当类自同。简余类故。名有差别。言界趣等同分所依各别有者。显能依同分也(云云)宝云。一趣等生有情类。身形诸根业用饮食等。互相似因(文)。
  复有法同分者(文)麟云。自类相似者。如色声等自类相似也。由有实物至互相似者。此显同分是实。由有实同分故。所以色声等法各互相似故(云云)光云。问。有情同分与法同分。为体各别。为一体义分。解云。体性各别。能令有情相似。名有情同分。能令法门相似。名法同分(文)。
  有情言摄法○论曰若无实物(文)此论文。初约有情证有同分。次如是蕴等下。约法立同分。可见之。惠云。诸有情中有情有情等无差别者。即五趣相望。应无差别。五趣不一。重言有情也(文)麟云。此意。若无实物名同分者。不应有能缘同分之觉解及诠同分之名言。既有能缘之觉解及诠同分之名言。故知是实。非无所缘法可生觉慧故。非无所诠法可起言说故(云云)决云。萨婆多意。缘无法不生心云故。已有ト同分思フ心生。知所缘同分可有云事。述名诠自性。名必诠自性。既有同分云名。知同分实有也(为言)问。萨婆多心缘无法不生心者。缘龟毛·菟角·旋火轮。岂非无法耶。答。缘龟毛·菟角等。是缘实毛用等也。今心误菟有角龟有ト毛思也。缘实法无ヲ有ト思也。惠云。经部难云。火轮生觉。梦见菟有角。升能生心。应有实体。有部通云。火轮依实色生觉梦中见菟角。由尽日见菟。及别见牛角。梦想故谓言牛角在菟头上也(文)决抄。问。名诠自性者。第六蕴·第十三处·第十九界ト诠スル名。岂非诠无法耶。答。第六蕴ト云フ名ヲ诠也。付之。第六蕴ト云フ名ハ诠何物耶。答。婆沙抄(净达)心云。此名第十三处ト云フ名ヲ诠。起想心所也。难云。今此想心所。既无第十三处。缘何起耶。答。诠第十三处ト名ヲ还缘起也(以上决抄)婆沙第十五云。问。若以此名显断·常。第二头·第三手·第六蕴·第十三处·第十九界等。此名何显乎。答。此名即显断·常等想(文)。
  释曰无想无想中(文)此一段。大分为二。初释颂。二问彼为恒无想下。明无想诸义。中三。一述有想。二论云彼处没下。述彼ヨリ生欲界。三问生欲界下。重定欲界处所。可见之。尧抄云。无想异熟者。即十四不相应中无想异熟也。无想定所感果故。异熟无记法也(以上)问。无想天有情命根及众同分等。何法所感耶。光云。婆沙云。应作是说。无想异熟。唯无想定感。一切命根及众同分眼等色根。皆业所感。余蕴俱感(云云)此释心。无想异熟。定无想定所感。一切命根及众同分眼等色根。皆业所感故。无想有情命根众同分眼等色根。业所感余受等是无想定并业共感也(为言)尧抄。问。彼天色界故。无段食。无心故。无触·思·识。既无四食。何住在耶。答。光引正理云。彼以宿业·等无间缘。为任持食。谓由宿业引众同分及命根等。由续生心及无间入无想果心牵引资助故。彼亦有过去触等。为任持食。无心位中。唯有过去触等为食。现在都无有心位中。二种俱有。解云。以宿业为思食。以续生心无间入心牵引资助。为识食。以识相应触。为触食。故无心位唯有过去三食(文。以上)本义抄。寻。如此释者。无想异熟。等无间缘生欤。既异熟因所生也。何为等无间缘生耶。答。设虽异熟因所生法。何非等无间缘生耶。例如异熟心心所法。等无间缘生也(以上)。
  如初禅中有高台阁(文)本义抄。问。无想天如大梵王。可居一有情欤。修无想定人万差。何唯居一有情耶。答云。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定可居唯一有情也。但修无想定人种类多。或前后生无想天。或容生他界无想天欤(以上)。
  生死中多时有想(文)麟云。言多时有想者。谓遮小时。名为多时。非谓多于中间无想时也。以其中间五百大劫长时无想故。婆沙云。或前多后小。或前小后多。随彼意乐有差别故(云云)寻。多时起何想耶。古(定)云。生无想天。初有想念。本依修无想定力。欲灭心心所心起。其后心心所灭。受五百大劫时分欤。
  论云从彼处没(文)麟云。必有欲界顺后受业者。婆沙云。有说。若造无想顺次生受业者。法尔亦造欲界顺后受业。如彼无我观生北州。亦造欲天之业。以修观时必具十善因故(文)古(定)云。无想定加行。必欲界初起文。此时造欲业也。谓此无想定外道修之。故加行始起邪见。佛涅槃真实不灭心心所。尚谤可有流转释种涅槃。此等业皆可为欲界顺后业也(以上)。
  如应生彼北俱○(文)光法师释生北州业因云。亦于人中修无我观。此时又具十善因故。可为生天因。此则顺后业也。故生天之业限顺后业也。可思之。本义抄。又必定应有生天之业文意。造北州业之人。法尔必造欲界天顺后业也。但于欲天中。容受不善满业异熟果故。生北州人造不善顺生业义。可有之也(以上)。
  于加行时或起邪见(文)麟云。或起邪见谤释种涅槃者。谓拨无真涅槃也。或起见取者。夫言见取者。谓执取劣为胜。既非涅槃。执为涅槃。故是见取。或起戒取者。谓非道计道。名为戒取。今无想定实非真道。妄计为道故是戒取(文)宝云。彼诸外道初修定时。必有欲界善心。厌生死苦。求涅槃处。求师及教。不逢正教。遂遇邪师先闻邪教。说无想处以为涅槃。起上缘见取。执为出离。又起戒取。非因计因。执无想定能得涅槃。即于欲界造后报业。随其胜劣。生五趣异。为求无想。起下诸定。以为加行。自余定果非本所求。不招引果(文)此释为非因计因戒取。光云。或起戒取。计彼为道(文)。
  既修彼定次复(文)麟云。次复离欲者。谓先起恶因。后方修定。及离染等。故名次复(文)尧抄云。问修无想定者。即已离第三禅染人也。而今释修无想定离欲染(见)如何。答。次复离欲之次言。非显先后次第。谓修无想定。正所志正意也。修此定者。唯不修此定。亦兼离欲。故离欲方是傍意也。为显此旨。云既修此定次复离欲也(以上)正文云问离欲后应修此定。而何云既修此定次复离欲耶(以上)。
  释曰如是无想定者(文)此一段准宝释。大分为八。一释名。二明所依地。三明作意。四三性门。五明报时(以上易见)六论云若起下。明唯顺生受。七明修人。八明成就中。初问后答也(可见之)光云。初一句明体(文)准光·宝释。第一明体释名。
  复有别物心不相应(文)宝云。问。何故名定。正理论云。由正成辨或极成辨故。名为定。有余师说。如理所行故。名为定。令心·大种平等行故。述曰。此中定言。应名等至。随言便故。名之为定。言等者三义。一正义。二极义。三如理平等行义。前释取前二义。余师取后义也。即释等至名也。成辨义是至义也。定三名中。等至虽定非散。通无心。散心无正成辨及极成辨故(云云)光云。身中无想。名无想者无想者之定。名无想定(文)。
  明所依地(文)光云。婆沙一百五十一云。下诸地有欢·戚受。行相粗动。难可除灭。第四静虑唯有处中受。行相微细。易可断灭。故下地无无想定○无色界无色。若更灭心。便为断灭。是彼所怖故。彼界无无想定(云云)。
  三性门(文)光云。此定唯善。能招无想有情天中五蕴异熟。初生后没。有心心所故具五蕴(文)。
  传说现身(文)正理论云。一类诸师作此定执。理顺生受及不定受。所以者何。成此定者。亦容得入正性离生。入已必无现起(文)此理论不正义也。本义抄。觉澄云。今论意。存无想定通不定受云义。不信婆沙论唯顺生受云说。置传说之言也(以上)。
  非圣者(文)问。内法异生初起无想定义有欤。答云。谓唯外道。内法异生佛弟子也。故内法异生不执无想异熟是真解脱涅槃。无想定是真出离道故。初起无想定之义难有欤(以上)。
  解云此问意者(文)古(定)云。此问心。圣人第三禅已下染退起时。第四静虑定舍。此时起下地所系法后非得。过去已谢第四静虑法ヲ失。起下地所系法前非得。未来未起第四静虑法ヲ失也。又离第三禅已下染得第四静虑定时。曾得第四静虑定后已失第四静虑定。起法后得得之。未来未起第四静虑定(未来)曾修故。起法前得得之也。有心。静虑定皆如此。今此圣人。过去外道时。无想定得第四定时。如第四定。得未来无想定欤ト问也(以上)。
  释曰初句出体(文)三段配句如疏。第二辨差别中有六。一作意。二明依地。三性门。四明报时分。五明修人。六明初得。如文可见之。
  此灭尽定有实体性(文)光云。婆沙一百五十二云。问。此灭尽定几物为体。有说。一物为体。若灭现前。即名无心。有说。十一物为体以十大地法·及心灭故。有说。二十一物为体。以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及心灭故。如是说者。随灭尔所心心所。即有尔所物现前。为此定体。解云。评家意。更有欣·厌心所。随其所应。与心相应。而非并起。故与前家不同(文)。
  此论同评家。次下疏在之。
  灭三世何心耶事。麟云。问。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为灭何心。答。住现在遮于未来心心所法。令不相续。故名为灭。如断城路。闭门不令人出入。故名除寇。
  灭尽定得名事。义章云。一名无心定。二名断受定。三名灭受想定。四名灭尽定○灭尽定者。通对一切心心数。以彰名也。心及心法一切俱已。名曰灭尽(云云)。
  明作意也(文)决云。今灭尽定圣者为归无余圆寂。为习心寂静。求寂静处暂静住。欲灭色心二法也。以此不思极果。暂为令心寂静住也。非想是极微细故。圣者以之为止息所(以上)古(定)云。为入心智都灭无余。为其习心心所ヲ止息ト思カ故。云止息作意也。作意心ヲナス也(以上)同云。此定不还与罗汉修之。如无想定。次第灭有胜用心。住异熟无记心位。有别体不相应起。灭心心所。名灭尽定。断不染无智定障。得此而已。不还者得此定。名身证不还也(以上)。
  有顶者明所依(文)麟云。正理云。前无想定是色界边。今灭尽定在无色边。所受生身是最上业所牵引故。说名有顶。或有边际。说名有顶。如说树边名为树顶(文)。
  性唯是善(文)光云。四种善中。等起善故(文)。
  决云善心等起者。欲入灭尽定。入心是善故。自此等起定又善也(以上)此刹那等起欤。
  招有顶四蕴异熟(文)麟云。婆沙云。受非想处四蕴异熟果。除命根众同分。彼唯是业果故(文)惠云。报定时不定者。即上流那含得灭尽定。退生色界已。更受多生。方生有顶。故时不定也或全不受者。如第四果人得定。即全不定。如下那含及住欲那含。得灭定即不受果也(文)。
  圣者明修人也(文)麟云。非异生能起者。此总有三因。一怖畏故。二唯圣道力所引故。三胜解故。圣入灭定作胜解心者。谓远加行作入涅槃想。非真实也。近加行作止息想也(文)本义抄。初故意者。灭尽定者有非想非非想处。彼地之中无有色法。若灭心品者。应断灭色心故。异生作怖畏不起之云也。第二故意者。灭尽定得圣道之力起之。不得圣道之人更无起之。故云唯圣道力所能起故。非谓以无漏为入心也。第三故意者于灭尽定。作现法涅槃胜解。是真实非颠倒。不同染污颠倒见也(文)尧抄云。现法涅槃胜解者。圣者以此灭尽定暂为现法涅槃胜解想ヲモテ入灭尽定。即作入涅槃心想。入此定也(以上)决云。圣者入灭定。以此入ト涅槃思フ胜解作意起也。胜解作意者。アラマシ事ニシテ。真实非邪执。外道执无想定。真解脱涅槃トスル真实作意ニハ不同也。
  加行得者(文)决云。离染得者。离下地缚必得上故云道理也。谓断欲界烦恼了时。得初禅功德是离染得也。此离染得法。得曾得法。不得未曾得法。曾修离染得。此性相也。灭定者。圣者所欣乐定故。得之时。必可得未曾得法。未曾得法。必加行得。非离染得也(以上)。
  成佛得非前者(文)此已下第三明佛得也。就中五。一明佛德唯离染得。二又论云下问。三于起灭定下答。四举西方师说引鞠多证。五三十四念故者下。遮西方师说也。各各引论文解之。可见。
  非前者非前加行得也(文)正文云。论意云。非成佛前得灭尽定。唯是成佛尽智时得。光意如论。故今文违此等(文。以上)私云。训非前ニ加行得。此则成佛前非加行得。成佛尽智时得(为言)若尔者。不违论文欤。论云。世尊亦以加行得耶。不尔。云何成佛时得(文)。
  又论云世尊曾(文)麟云。此难心。以灭尽定唯圣人得菩萨见道之前。既是凡夫故未得此定。及入见道是圣人时。三十四心后相续起。故至尽智未得此定。既未得定。岂得名为俱解脱人(文)古(定)云。菩萨不起灭尽智故。未断定障无知。不断定障。设生尽智。何成俱解脱耶(为言)。
  解云答也(文)麟云。答有二。初起自在。名俱解脱后约得出入心。出入心有前得故。尽智时得定体。无心无法前得。故不得也(文)私云。此后答文。今论不见。光所引婆沙论文也。初答意。佛一切种冥·诸冥悉断尽。得尽智故。于起灭定。得自在故。云俱解脱也。此是尽智位ニ非谓起灭定。后答意。尽智位。灭定入出心。以法前得得之故。后时不由加行起彼定(为言)尽智位ニ非谓得灭定体也。
  理目足论(文)惠云。理者道理。此论所诠道理。与世为眼。及出世足也(文)。
  西方师说(文)麟云。西方师者。谓健驮罗国。是迦湿弥罗西也。邬波鞠多。此云近护。或云近藏。如上所明。佛涅槃后一百年出。是育王门师(文)。
  西方师意起不同类有漏心事。论云。外国诸师作如是说。若中间起不同类心。斯有何过。若尔。便有越期心过。然诸菩萨不越期心。理实菩萨不越期心。然非不越无漏圣道。若尔。期心如何不越。诸我未得诸漏永尽。终不解斯结跏趺座。决定不越如是期心。唯于一坐诸事究竟故(文)本义抄。有宗意云。菩萨三十四念得菩提故。菩萨学位不起灭尽定论主意。明西方师。菩萨三十四念中间。从见道出。起非想非非想处有漏心。入灭尽定云义置传说之言也(以上)。
  有宗意三十四念中间不许出入事。宝云。正理论云。岂不由斯已成违越欲起无漏圣道期心。如何菩萨为尽诸漏。修未曾得见·修二道。欲拔有顶见断惑根。及除有顶修惑怨敌。要期结跏趺座。事未究竟。而于其中。舍所要期无漏治道。贵重无始能为诳惑世间定类。为获共有易得灭定。而致稽留。如是善成三十四念得菩提故(文)。
  无所有处已得离贪(文)约过重出贪也。
  二定有多同异(文)惠云。先明同者。一灭心心所同。二性同。三初得一世同。四有漏同。五依二界身起同。六同是入心作等无间缘。引生出心为果也。果者。一无想定欣相应心入。灭定厌相应心入。二作意异。无想定出离想入。灭定静住想入。三依地别。无想依广果。灭定即有顶。四招果异。无想招五蕴无心果。灭定招四蕴有心果。五凡圣别。六无想即唯加行得。灭定通二得。七初起别。无想欲·色二界皆得初起。灭定人中初起。八无想唯顺生受。灭定通二受及不定也(文)。
  释曰二定依欲色者(文)此一段大分为五。一明二定依欲·色身。二出二定依色界证。三明灭定初起。四然此二定下。释二定得名。五然此二定以二十二下。出二定体。可见之。
  二俱依欲色身(文)古(定)云无想定加行初起。必欲界也。得二定依身。欲·色二界依身也(以上)。
  问无想不依无色(文)麟云。谓无想定在第四禅。非无色法。故不依彼。理在不疑。灭定既是有顶地法。何故亦不依无色身耶(文)居上地不可欣下地理也。
  谓本论言(文)光云。违发智本论所说。彼论以色有五行相对。色有谓色界有。五蕴名五行。无常名行○廛谓市廛。三界纷杂。如市廛也(文)。
  依婆沙有说(文)麟云。彼云。唯欲界起无想定。以欲界心猛利故。有说力故。有说通三静虑起。由念曾修加行势力。亦能起故。有说。第四静虑亦能现起。除无想天。约果与因极相近故。三说之中。后二无违。前说非理(文)。
  此唯有色行(文)麟云。色蕴可知。行蕴即四相·命·得·同分。无余三蕴者。以受·想·识不属色界系也(云云)古(定)云。此类有识·受·想三蕴。或无色界识·想·受欤。或无漏心识·受·想故。云不具也(以上)。
  明灭定初起人中(文)麟云。问。何故生色界能初起静虑。无色不能灭定耶。答。静虑由三缘故·初起。一因力。二业力。三法尔力。无色由二缘故初起。一因力。二业力。灭定但由一缘故初起。谓说力。唯欲界有佛说故能初起。不由因力。以余生中未会起灭定故。又不由业力。以此定非业性故。不由法尔力。以无色中无世界坏故(云云)寻。无想定外道所执定故。遇邪师邪教修之。何色界初起耶。况加行位造欲界顺后业(见)如何。答。无想定无始曾习定故。初起通二界。但加行初起欲界故。遇邪师造顺后业。此加行事欤。光云。无想定虽容色界初起。必先欲界初起加行。造欲界中顺后受业。方生色界起宿住通。知先不得。今复更修。故得初起(文)。
  论云此在人中初修起已(文)惠云。此在人中初修起已。此通难云。灭定初起人中。如何言通依二界者。若第四果人得灭定。退作前三果。即失灭定。此现世取得果及灭定。若第三果人。断无所有处下八地惑尽得灭定。后起色界烦恼。退失此定。生色界再起。故依色身也(文)。
  以欲色界有疲劳受(文)惠云。欲界即五受。色界即喜乐舍。名疲劳受。于四静虑有粗动想者。合言四无色有想。以前文言欲色界。以论色界也(文)正文引惠晖释云。光师意亦云。厌色界受无色想(以上)或本云。欲界有疲劳受(文)色言无之。欲界忧·苦受在之。可云疲劳受也。无色界何不厌之耶。尚疑有之。决ニハ色界ニテハ八贤患受。可云疲劳受(云云以上)。
  上句会名(文)光云。上句会名。下句用证。命是活义。寿是期限义。活即是命。故知此命即寿异名(文)古(定)云。身暖·识アルハ。寿持故也。付之。命连持。五蕴ヲ连持故。寿分限。一相续期限アルカ故。若尔者。无色命根识ヲ持。暖性不可有之欤。可思之(以上)宝云。论曰至谓三界寿。此引对法会二名也(文)光云。对法即是发智论(文)。
  下句用证(文)宝云。论故世尊说至如来无思觉。引经证也(文)论云。谓有别法能持暖·识。说名为寿。故世尊言。寿暖及与识。三法舍身时。所舍身僵仆。如木无思觉。故有别法。能持暖·识相续住因。说名为寿。若尔此寿佛法能持。即暖及识还持此寿(文)光云。经说。三法能持于身。若三舍身。身便僵仆。仰死名僵。伏死名仆。亦有侧死。且言暖仆。或从多说故有别法。能持僵·识相续住因。说名为寿(文)惠云。命·暖·识三更互相持。此三由业持。业尽三法同时灭(文)。
  第六明四相(文)。
  四相大意事。古(定)云。四相者。有实体令诸法三世迁流是也。凡有为诸法。云所相。云本法。四相云能相也。诸法生相被相。从未来现在来。住·异·灭被相。从现在过去落谢。谓先有为本法·四相·小相。皆有未来。此时生相浮近未来起用。本法·住异灭三·小相四。八法相从未来令现在生也。眼不见眼。刀不切刀道理ニテ自体不相。而小相ノ生相ハ大相ノ生相ノ一ヲ相スル也。如此九法同时现在前也。此时住·异·灭三。于现在同时起作用也。住·异·灭本相不相自体。准生相可知之。各小相相此也。住异灭用。同时起之也。譬有人手ヲ取テ此间ヨリ次间エ押出ス于(生相起用也)次间。三人同时来。一人爰住セヨト押付(住相起用也)一人以物打之(异相起用也)一人颈ヲ取テ前●ツキ遣(灭相起用也)同时起用。准之可知之。大相ハ一相各于八法有能。小相于一有能。至次下明也。虽未来无先后。生相起用之位。以义云近未来也(以上)问。有宗意。未来无作用。如何生相于未来起用耶。惠云。问。有宗未来无用。如何生相言有作用。答。四相生本法。名功能。各生自后念果。名作用。如眼根望识名功能。引自后念根名作用。彼同分眼不发识。但名作用。生相未来名有功能也(文)尧抄。光云。正理十四救意。生相未来但起功能。非是作用。现在起取果用。方是作用也。作用必功能。功能非必有作用。由约作用现在。未来虽起功能。而非现在(云云)麟云。问。时之极促名一刹那。用既别世。何名刹那。答。婆沙有二说。一云。体虽同时。用有前后。一法生灭作用究竟。名一刹那。一云。生灭位非一刹那。然一刹那具有三体。故说三相同一刹那(前约用说。后约体说。各据一义。然无评家)旧云。又足一解。生用起时。名一刹那。现在三相用时名一刹那(文)惠云。问。主·异·灭三作用互相违。如何同现在有用。答。准仁王经。一念有九十五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小乘念即刹那。刹那即粗。容有九百生灭。何妨现在容三相有用也(文)。
  因缘造作(文)五蕴法有造作义。故云有为。为作义也。
  相是标相(文)相者。他令知义也。此四诸法ヲ有为也ト令知也。麟云。谓表法。令知是有为也。法若有为者。谓由四相迁流令行三世故成有为。若无四相。无迁流义。即是无为(文)惠云。标相者。但相法体是有为。不相是色心善等法也(文)。
  能起名生(文)光云。此中于法。能起用令入现在。名生。至现在已。令彼用暂时安住引自果。为住。由异相。能衰引果用。令其不能重引自果。名异。灭能坏彼现在用。灭入过去。故名灭(文)论云。不经说有三(文)古(定)云。有三有为之有为相者。三者能相。有为所相本法。有为相者。又能相也。此三所相有为法ヲ有为ナラシムル物也云意也。之者依主释者。之ハ隔法也。此则所相本法カ能相也(为言)。
  解云有三师释经(文)麟云。然此章中。分为三解。若宝法师。但为二说。以初二释同言不说住故。合之为一(文)宝云。答中有二。一不说住相。二住·异合说(文)如起者生之别名(文)光云。约住辨异住之异故。名为住异。如生名起。灭名为尽。眼目异名如是(文)。
  令诸有情生厌畏(文)麟云。论说喻云。犹如有人处于稠林。有三怨敌。欲为损害。一从稠林牵之令出(喻生相也)一衰其力(喻异相也)一坏命根(喻灭相也)三相于行蕴。应知亦尔。住则摄受安乐等故不立也(文)。
  吉祥黑耳(文)麟云。涅槃经功德天·黑闇女是也(文)喻意。吉祥·黑耳随逐不离故。依厌黑耳。厌离吉祥。住异合说故。怖异令厌住(为言)惠云。三释中。第一释经依住辨异。住异相即是此论异相别名。第三释住异各别合立名住异相。令有情同厌舍也(文)。
  应致无穷(文)惠云。应更别有生等四相者。四大相有为。一一各有小四相。即十六小相。十六小相又是有为。各又有四小相。即有六十四相。展转即有无穷过也(文)。
  此者此前四本相(文)宝云。颂中此字。即是此四本相也。正理释云。此中有言兼显定义。意显此有唯四非余。此论前说四相本相。述曰。正理有释。俱舍论无此释也(文)。
  一名生生等(文)麟云。小生名生生者。谓小生不生住等。但生大生。故名生生。大生兼生住等。不唯生生。非生生。住等亦尔。此释。上生小生。下生大生。正理又云。生之生。乃至灭之灭。准此。上生大生。下生小生。谓是大生之生也(文)。
  于八有能○于一有(文)同。于同有为生义。何生八生一别耶。论云。四本四随。于八于一。功能别故。何谓功能。谓法作用○如雌鸡有生多子。有唯生一。生与生生。生八生一。其力亦尔(文)宝云。正理论云。生性既无异。功能何有别。如受领纳。性虽无异。而有差别损益功能。又本相随相。境有多小。如五识·意识境有多小(文)麟云。五识唯一境。意识了六境(文)。
  论云然经重说有为言(文)上引此经。三有为言。违论四相。故会释之。今引此。不言三有为之相。重云有为相。不表有义。表有为义(为言)但论经部萨婆多难破在之。可见之。
  遥见白鹭(文)正文云。如字应在二处。故光云。如白鹭鸟所居表水非无(乃至)如童子身相能表男女善非善事(以上)宝云。非是如有白鹭鸟处知其水有。亦非欲表有为善恶。如童女有发细亦长两臂过膝等。是其善相。发粗臂短等。是恶相(文)。
  论云非离所余因缘(文)麟云。经部难云。若尔因缘合即生。无即不生。故知有因缘。何劳生相。有部答云。岂诸有法皆汝所知。法性幽微甚难知。虽现有体。而不可知。生相若无。应无生觉(文)。
  想者取像或(文)麟云。因名生想名为作想者。此是因取果名。说为想故。言契约名想至名作想者。谓圣贤契约立名。能诠表故名作。作即是相故作相(文)契约义。相者名相貌欤。故名即相也。此相能诠表故云作。故作即相也。古(定)云。名者。不相应中有实体物也。此实体上假立。立扇等名也。取像义。呼色名时。生色想故。想是心所也。契约义。劫初贤圣契约立物名。名即相也。此约假立名论之也。随义者。名音随逐故。归义者。呼境时。此名境上转云归。赴义者。呼境时。此名境趣也(以上)。
  谓章诠义究竟(文)古(定)云。句者诠义究竟也。如云诸行无常。若只云诸行。有为云分。此上义不显。若又只云无常。何法无常云义不显。诸行无常也云时。诠义究竟也(以上)神云。句者谓章。章者明也。诠明义究竟(文)。
  或能辨了○(文)古(定)云。一色法为眼识所见可发眼识用。青等德。三世时。此等义理辨了章为句也。与四相合者。非有为四相。上所举业·用·德·时也。此等四合。名相应。若色法不为耳等识境。不起耳等识·音等德。此等色法不相应。又过去色法。未来时不相应。此云差别也。以章释句者。音ハ物ヲ显ス功在之。十ハ数ノ究竟也。诠义究竟意。章字ヲ音·十ト作也(以上)私云。音·十义学本处。可寻之。光云。如一色处极微○(文)。
  如象身有四足迹(文)麟云。谓寻迹得象。今亦寻句得义。故翻为句也(文)古(定)云。如象四足立不卧。以四句成义理不破也(以上)私云。此心。迹理无之。如何。如麟记可心得之。
  文者谓字(文)光云。梵云恶刹罗。唐言字。是不流转义。谓不随方流转改易。亦是能彰显义。能彰名·句。远显义也。故以字用释其文。字即文异称也(文)。
  是不相应中字(文)麟云。不相应行中字者。谓是声上屈曲差别诠表之字。是不相应。行蕴所摄(文)准此。阿等子是五音声上音韵屈曲。不相应也。此方墨书字。眼所见。是色法。
  西方声明○(文)古(定)云。字界者。二十五体文。字缘者。十二摩多也。本体二十五。以十二摩多。作无量字也(以上)麟云。总说合集者。梵云三木讫底。此云总说。梵云三摩婆曳。此云合集。字界字缘者。且如此方字。皆是其水。水即是界。工·可是缘。以工助水成江。可助成河也。言总说起自嗢遮者。既以缘助遮。转成总说。明知总说起自嗢遮。如此江河等字起自于水。明知总说亦是合集者。嗢遮字界本是合集转成总说。界义由存。岂非合集。如江河等字由有水故(文)私云。准此释。水云界。工·可云缘。若尔。字界摩多字缘。体文见欤。可寻文。又嗢遮字界即合集义。总说字界字缘合成位(见)嗢遮字界云合集。由不闻。如何。但合集者未分义也。字界自体未分相当欤。悉且师ニ可寻之。
  如迦佉伽等(文)麟云。问。前何故举恶阿等。此何以举迦佉等。旧云。前是字音。此是字体。为显字音·字体皆是字故。举初以摄后(文)。
  且如古者(文)光云。于诸义中。已共立声。为能诠定量。且如古者。诸有智人。于九义中。共立一瞿声。为能诠定量(文)麟云。是经部义。表名等非实故。婆沙宗。别有实物。名为名等。若依经部。名等是假。论有相破(云云)惠云。且如古者下。是经部师声为教体。声能诠义。以多人共立契约。呼此九法。共作瞿声。后集会时。九中随指其一。皆以瞿声即目彼物也(文)决云。此文意。劫初时。多人聚立契约。一度呼此九法。共为瞿。后众会。此九法随一。又呼瞿声。呼ヘトモ瞿名。金刚等九名别也。是即名身成时也。其后又古昔诸贤。共立契约立多名。是则末世众生其根钝。诸法唯云ニハ瞿。不分别仍于一一法立别名。不呼古瞿名也。至相大师五十要问答在之。其大意。劫初时。梵天作字之时。句名立事也ト释欤(以上)。
  本义抄。问。九种义既别。何立一瞿声耶。答。且推之。九种义虽异。名义相应。故立一瞿声欤。五十要问答下云。若名与义相应。名既不定。义亦应尔。西方有法。以一瞿名目于九义。谓言·方·地·光·牛·金刚·眼·天·水。以一瞿名目此九义。名与义定相应者。天目之时。地应随名。与天相应。余亦如是(文)准此释可思之(以上)今文ニ智者ト云梵王(云云)。
(已下尧因抄全写之)。
  方兽地光言(乃至)智者立瞿声(云云)五十要问答云。至相寺以一瞿名目于九义。所谓九者。言·方·地·光·牛·金刚·眼·天·水。问。以何所由。以上九事集在一处。答。有因缘故。因者。成劫已来。有一阿修罗。奉事梵天。殷勤尽力。尔时梵天问阿修罗。劫初已来。殷勤奉事。欲得何物。修罗报言。欲请一事。何者是。答言。欲得于世界所有矛甲物等中。无能破坏我者。梵天则许得汝如意。尔时修罗天性粗恶。无有慈悲。梵天所许得大利益。无所畏故。杀害众生。恼乱世界。无量无边。尔时诸天共相平章。汝阿修罗不杀。众生ニ造罪无边。恼他无量。以大慈悲欲救众生故。杀劫一人救一切众生。亦不好耶。尔时诸天。即知此事大好。由此力故。以天光明偏照诸方。及天眼求。不见杀具。处处皆无不入所愿。唯有一人金刚仙人。不入所请。尔时诸天。以如上事请金刚仙人。仙人云。我不堪。所以者何。我一千年生。一千年中。修行十善。即生忉利天。行十善已来。过去五百年。今满五百年即生天。犯戒即不得生。是故不能。诸天重殷勤请不止。仙人语天。若如是者。自身即死。死已后从天。如是语意。即死去已。尔时诸天用仙人骨。杀阿修罗。即得杀劫已。当时修罗身大。臭气满四天下。尔时诸天相问。何谁能令退却入水有臭秽。诸天即道。唯有牛王能。更无余人。尔时诸天以如上事请。牛王道。我角至到清净。极贵无价。不得角牛秽。诸天重请不休。牛王语天。若如是云。请一事。许不。失语。牛王所愿何物。牛王云。今日令净世界无有秽恶。自此已后。一切护净处处。欲令用牛粪。诸天即许如愿。尔时牛王令退入水。更无臭气。以此因缘故。婆罗门国内。于一切护净处。用牛粪。即其事也。以口宣事。故名为言。傍方不见具。名之为方。依地作事。故名为地。以光照物。故为光。用牛令净。名牛。以仙人骨。名曰金刚。以天眼见。故名眼。诸天成事。故名天。退却入水。以此义故。集在一处(云云)。
  名·句·文。于无覆无记中。自性无记也。同分。于无覆无记中。异熟无记及自性无记也。得·四相。通善·恶·无记三性。善者。得·四相俱等起善也。不善者。得·四相俱等起不善也。又胜义不善也。无记者。诸通无记。谓异熟·威仪·工巧·通果·自性也。无想·灭尽二定。唯善。谓自性善及等起善也。非得。唯自性无记也。命根及无想果。唯异熟无记也。
  得·四相。通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三种。余不相应行。唯修所断也。
  得通三世·非世。于四相中。生在未来。住·异·灭三唯在现在。四相俱通非世。余不相应行皆通三世也。
  得·四相通三界·不系。非得·同分·命根通三界系。名·句·文欲色界系。无想定·无想果唯色界系。灭尽定无色界系也。
  四相通情·非情。余不相应行唯有情数摄也。
  得·四相通有漏·无漏。余不相应行唯有漏也。
  得·非得·同分·命·四相。依地通欲界·四禅·四无色九地。无想定·无想果。依地唯第四禅也。灭尽定。依地唯非想地。名·句·文。依地有异说不同。或云欲界·初禅二地。或云欲界·四静虑五地。或云欲界·四静虑·及未至·中间七地也。
  得·非得·同分·命根·四相。通依三界依身起之。名·句·文。依身在欲·色二界起之。二定亦依身在欲·色二界起之。无想果唯在色界依身起之也。

五类分别门
异熟生
  得
  四相
  命根
  同分
  无想果
等流性
  得
  四相
  非得
  名句文
  同分
  无想定
  灭尽定
一刹那
  得
  四相
  十四不相应行。皆无所长养及有实事。非色法故。无所长养。非无为法故。无有实事也。
  释曰言欲色者(文)古(定)云。问。第四禅无息风。依何声转耶。答。不依息风。依动性转。如旗开声(云云)扉等声ノ如。色界色法。六事俱生。故可有风大。依之第四禅有动性。无息风也(以上)。
  能说者成非所显义(文)古(定)云。名ハ有人呼召时显故。云能说者成也。故有情数也。境上名不显故。云非所显义也(以上)惠云。非所显义者。若所诠。三界皆是所诠义。若就所诠义。即通三界摄也(文)。
  等流者五类门(文)古(定)云。非有实。非一刹那。不及简欤。声心力发起。故通三性。名身等依声起。望心疏远。故不通善恶也(以上)。
  同分通等流异熟(文)惠云。同分业感即异熟。若自性·威仪·工行边。即等流性也(文)麟云。正理论云。有说。先引生。是异熟同分。现在加行起。是等流同分(文)。
  古(定)云。问。依何异熟·等流同分可判耶。答。随所同分法可判欤(以上)。
  余二可知(文)。
  麟云。即等流·异熟二也。法上得及四相。是异熟。余等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