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颂疏抄卷第二十八(颂疏论本第二十八)

  分别定品第八之一(文)问。此品来意如何。第一卷疏云。贤圣品明果。智品明因。定品明缘。果相易欣。所以先说果。果必藉因。故次明智。智必待于缘。故后明定(文)。
  心一境性(文)释定品题名。心一境性义。下问答明之。神云。息虑一缘。名之为定(文)。
  惠云。梵云禅那。此云静虑(文)。
  总分三段(文)光科同之宝记意异之。可思之。
  二明正法住世(文)此下当流通文。附当品科之欤。
  论云已说诸智(文)光云。将明生起。就生起中。一总结生起。二别生起定。三问起颂文。此即第一总结生起。于先所辨共功德中。已说诸智所成无诤等功德。余静虑等功德。今次当辨。于中先辨所依止定者。此即第二别生起定。且诸定内静虑云何者。此即第三问起颂文(云云)。
  余性功德(文)神云。余定性功德。今次当辨(云云)寻。余性功德之意如何。答。余者。望智指定云余。性者。定性。则四静虑·四无色。是定体性。谓所依止定也。功德者。能依功德。四无量·八解脱等欤。
  且诸定内静虑云何(文)寻。先明四静虑所以如何。答。论云一切功德多依静虑故。应先辨静虑差别(云云)。
  颂曰(文)光云。就颂答中。初颂出体。后半颂显差别。此中言乐。乐有二种。若初二定乐。轻安名乐。若第三定乐。乐受名乐。以乐名同。颂总言乐(云云)。
  世间品已说(文)指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文也。
  以善等持为自性(文)第四卷疏云。三摩地者。此云等持。平等持心于一境转。亦持心所。从强说心(云云)光云。三摩地是大地法。遍与一切三性相应○皆应名定○余散品心。虽有等持。体性劣故。不名为定(云云)。
  答谓能令心专一所缘(云云)惠云。令同念心心所不散。于一境转。名一境性。性即定也(云云)经部宗中。唯心无所义·受想思实有义。二家在之。今论所载。受想思实有义。是经部宗本义也。此师意。计受想思心所实有之时。等持心所。或云心王上假立·或云思上假立之二边。可有也。所谓心定王故。以心所随彼为心分位。又思造作为能。行蕴主故。等持等余心所。皆以思为体云义边。不有之也。不同萨婆多心·所别体义。论重重难答在之。可见之。
  问何名静虑(文)此问答。释静虑名义也。光云。由此定寂静慧能审虑。审虑即定实了知义。从用及思为名。故名静虑。如契经说。心若在定。能如实了知(云云)宝云。婆沙一百四十一云。问。此四何缘说名静虑。答。静谓寂静。虑谓筹虑。此四地中定慧平等。故称静虑。余随有阙。不得此名(云云)遁云。谓是定心凝寂。思度境处得静虑。名定。生慧虑无浊乱故(云云)光云。有余部计。审虑是思。为简彼说故。言此宗审虑以慧为体(云云)。
  问无色等持(文)难也。光云。若寂静审虑名静虑者。诸八地等持。皆应名静虑(云云)。
  如世间说(文)光云。唯胜方立此名。如世间云发光名日。非萤烛等发于劣光亦得日名(云云)。
  问何故色定独为胜(云云)问胜义也。答举四义释之。一十八静虑支事。下文明之。二止观均行者。四根本定。止观均平。审虑尤胜。三现法乐住(二十五卷在之当卷终在之)止观均等。智定自在。云游观。名现法乐注欤。四乐通行(二十五卷在之)止观均平。任运转故。名乐。
  问色界染定(云云)难色定名静虑也。付之论太过失出之。可见之。光云。由彼染定。发得邪慧。能邪审虑。亦名静虑(云云)。
  世尊亦说(云云)光云。世尊亦说有恶静虑。即味静虑。此即引说(文)光云。若能令慧邪审虑故名静虑者。是则应有大过之失。一切三界诸惑相应慧。皆能邪审虑。与彼相应定。亦应名静虑○无太过失。要与善静虑相似义中。方名染静虑。余非相似。不名静虑。生牙名种。败种名种。似生种故。立以种名(云云)。
  问心一境性(文)此问意。若心一境性是静虑体。相无差别。依何相。立四静虑耶(为言)。
  谓初定内具伺喜乐(云云)光云。具伺·喜·乐。建立为初。由此已明亦具寻义。以此三法必与寻俱。如烟与火必定俱行。非伺有喜乐而不与寻俱。影显可知。颂不别说。定通四定。不约彼明(云云)。
  后之三定渐离前支(文)遁云。如二禅离伺。伺在前列三禅。离喜。喜在乐前也(云云)问。此释难思。若二禅指伺云前。三禅指喜云前者。四禅指何可云前耶。况三禅离伺·喜。何准指喜云前耶。答。准下文。初禅五支。寻·伺·喜·乐·定。第四禅。望定指伺·喜·乐。可云前欤。次三禅。离伺·喜。伺二禅离之。喜三禅初离之。故如此释欤。后渐离前支者。后者三定。前者初定也。前后相对如此。重心云。后三定。前初定支ヲ渐渐离之(为言)渐渐离貌。离貌离一·二·三。如次立二·三·四禅也。论云。渐离前支。立二·三·四。离伺有二。离二有乐。具离三种。如其次第(文)此文意。具スル初禅ニ。指伺·喜·乐ヲ。云前支(见)意云。后三定ニハ。具スル前初禅ニ离ス伺·喜·乐支ヲ。谓离一·二·三。如次立二·三·四禅(为言)光记如论文。神云。初意具足五支。渐离前支。立二·三·四。心一境性。通于四定。约支具离。立四定别。初定具四支。渐离前四支。立二·三·四定别(文)。
  第二明无色定○颂曰。光云。初句及四蕴。明体性。离下地。约生分四。次两句。显除色想。次一句。释总名。次一句。释妨。后四句。释别名(文)。
  无色亦如是者(文)光云。此四无色。与四静虑数同。自性同。谓数有四。自性各二。生如前说。即世品说。由生有四种。定无色体。总而言之。亦善性摄。心一境性。依此数性同故。颂中说亦如是言。然助伴中。此除色蕴有余四蕴。无色无有随转色故(云云)。
  离第四静虑生(云云)论云。离名何义。谓由此道解脱下地。或是离下染义(文)宝云。言离生者。有二义。一染法名生。能为患故。犹如生食在腹。二谓受生。离下地染时。二种生过俱能离也(文)。
  此七总名除去色想(文)光云。因解无色。明除色想(文)意云。非无色形。无色相(为言)尧。寻。此七既缘下地类智品道俱生无表色。何云除色想耶。光云。无色虽亦缘下六地类智品道俱生戒色。今据有漏。言除色想(文)。
  下六地者。未至·中间·四静虑也(以上)。
  缘下地色(文)遁云。谓空处缘第四禅作行相故。未去色想。今色·无色者。约处无也(文)。
  依大众部化地部等(文)大众部者。凡圣学无学多众故。云大众。化地部者上座部中从有部出。国王出家弘佛法化本地故。立名(矣等言)。
  以色微故立无色名(文)论云。如微黄物亦名无黄(云云)大众部等。引四经。说无色界有色。有部能破重重难答。论见。
  问无色多劫(文)宝云。大众部等难也。
  谓昔所起(文)光云。此色从心生。非从色起。谓昔所起感色果因。熏习在心。功能今熟。是故今时欲色界色。从彼无色界心中种生(云云)熏习者。五品熏禅处抄之。寻。色种熏心委意如何。惠云。入无想定前。心心所熏色上。成心心所种子。若生无色界。于修定时。熏心心所上成色种。若欲·色二界。色·心二。皆能持种。三性心各别自持。破云。入不善心时。善色种。何心持也。有部约取果。一切法。至现在。即有取后果之力。此欲·色界。临命终时色。已有取无色最后色果也(文)。
  此是论主(文)遁云。以有部宗无熏习成种义故。今详论主。既引经部释大众部难。意应同有部许无色也(文)明眼抄。问。若尔。有部意何。答。泰云。次依经部。答从心生。不同萨婆多从昔欲·色界色起(文)亦可云直从昔异熟因生也(以上)。
  谓修定前起加行位(文)光云。正理七十七云。若由胜解思无边空加行所成。名空无边处。谓虚空体。虽与色俱。而其自体。不依属色待色无方得显了。其相无边。思惟彼时。易离色。加行位思惟虚空成时。随应亦缘余法。但从加行立此名。若由胜解思惟无边识加行所成。名识无边处。谓于纯净六种识身。住胜解。思惟无边识相。所成随应。亦缘余法。但从加行立名。若由胜解舍一切所有加行所成。名无所有处。谓见无边行想粗动。为厌舍。起此加行故。名最胜舍。于此中。以不作无边行相。心于所缘。舍诸所有。寂然住故(已上论文)取意抄之。惠云。根本成从。具缘五蕴法。从加行位。立无边名(云云)遁云。前三地加行心时。思空识等。然实根本。亦缘余法。非常缘空。由此立名。从其加行。不从根本(云云)寻。三地生起如何。惠云。空处缘外空。次厌前外空。思内六识身。次空识行相多粗动。舍空识行相。寂然而住。名无所有处(云云。取意)处言事惠云。问。何故四无色名处。答。是受生处。又谓。外道执彼为涅槃。今谓。破彼立为受生处也(云云)。
  谓无下地(文)光云。谓无下七地。明胜想故得非想名。有昧劣想故。不同二无心定。名非非想○若想全无。如二无心。便同愚痴黑闇相似。无所觉知。唯有非非想中与上相违寂静美妙(云云)遁云。有昧劣相名非非想者。谓非全无也(文)。
  约当体立(文)遁云。谓根本地昧劣相。遮诠表诠。立其名也(文)宝云前三无色加行○不缘根本作行解。非想非非想处加行位中。缘其根本地胜劣想。作如是念。无明胜想。有昧劣想。此念依根本起。即是正立名因。由想昧劣故。从根本。不从加行(文)。
  第三明八等至(文)义章云八禅定(一总明二别明文味净无漏亘八等至。故云总。静虑支限四静虑。故云别欤)遁云。泛论定名总有三种。梵名三摩地(此云等持)通定·散。通三性。唯有心名。如前解。梵名三摩钵底(此云等至)通有心·无心。唯定非散。若有心。约离沈·掉。平等而至此定故。若无心定。约定中大种平等。亦名等至。如根品释。梵云三摩呬多(此云等引)唯有心。唯定非散。谓能引起此定。名引(云云)。
  一味等至(文)本义抄。问。味定者。唯限爱相应定欤。答。味者。味着之义。唯是限爱之称故。味定者。唯限爱相应定。不通余惑相应定也。宝云。问。何故余惑想应。不名为定。答。正理论云。于所缘境。专注不移。方名为定。爱想应定。亦专一境故。得定名。余惑想应。则不如是。谓余烦恼。于自所缘。不能令心专注如爱故。三摩地若与爱俱专注一缘。与善相似(文。以上)论云。缘过去净。深生味着(文)本义抄。问。味定云缘过去多刹那净定耶。答。净定无间所生味定。缘多刹那净定。可生味着也(以上)惠云。前念净定。生后念爱定。前念净定中。有顺退分定及顺住中一分。顺退者。能生后念味定。余净定不生味定也(文)。
  谓世善(文)宝云。是有漏故。与无漏殊。即世间之名所简也。净故非味。即是善名之所简也。与无贪等白净法相应故。名为净。释净名也(文)。
  缘已灭净(文)宝云。此说容生味定。非一切生唯退分定及住中一分。以退生故。境亦如是(云云)宝云。就缘净中。唯缘过去近净定也。不缘现在及未来也。现在无净定。未来净未曾领受也(文)光同之。本义抄。问。味定唯缘过去一世耶。答。案味定缘自系之理。味定广可缘自他三世诸法也。故婆沙论云。爱相应定。能缘三世(文)诸文非一。光·宝两师。不缘现在等之释。且成味定缘过去净定之当。如此判也。理实论之。广缘现在未来之义。更非所遮欤(以上)。
  第一明静虑支(文)光云。第二别明八等至。就中一别明静虑。二明三等至(云云)别明静虑者。八等至中。别明静虑(为言)惠云。支者显成义。五支显初定。乃至四支显第四定等也。或随顺义。各随顺当地定也。或资助义。具五支资初定等也。
  唯净无漏(文)光云。静虑摄支。止观等故。非诸无色止增观减。由此未至及中间定。亦不立支。观增止减(云云)此一段为四。初标。静虑有十八。二初静虑中下。列十八支数。三问何故下。明诸地通局(四问在之)四问何故初三下。明支数不等。可见之。
  初静虑中有五支(云云)论云。传说。唯定是静虑亦静虑支。余四支是静虑支非静虑。如实义者。如四支军。余静虑支应知亦尔(文)宝云。正理论云。毗婆沙师。显静虑地等持最胜故。作是说。三摩地是静虑亦静虑支。如四支军。亦无有失。如王。与众虽互相资。而于其中。王最为胜(文)光云。如实义者。论主述经部义○象·马·车·步。名四支军。别即是支。总即是军。揽别成总。军即是假。静虑五支应知亦尔。别即是支。静虑是总。以别成总。静虑是假(云云)又云。余三静虑各作两释。应知亦尔(云云)问。初静虑寻·伺等立支委意如何。光云。四静虑支有十八。有三例。一所依定。此有四种。即与诸支为所依故。通诸地。二地法应有。此有六种。初定寻伺喜。二定喜。三定乐。四定中。受地法应有故。于诸地或有或无。三别缘(ヲ以)建立。此有八种。初定乐(轻安)二定内净(信)乐(轻安)三定舍念慧。四定舍念(文。取意)今疏问何故初二以下释。光记别缘建立ニ当ル也。
  一寻二伺(文)寻·伺不定地法二种也。第四卷疏云。寻谓寻求。伺谓伺察。心云粗性名之为寻。心之细性名之为伺(云云)。
  三喜四乐五等持(文)喜者第四卷颂云。余处此名喜(文)疏云。此者此第六识心也。谓此心悦于下三地(欲界·初·二禅也)名为喜(云云)乐者轻安乐也。惠云。轻谓轻利。安即安适。与相应心。作适悦因(云云)等持者三摩地也。如前。
  一内等净(文)委如下释。
  一行舍(文)第四卷疏云。舍者。舍离沉掉。令心平等。无惊觉性(文)解云○名行舍也(文)遁云。善舍行蕴摄故。标行舍名。不同舍受。受蕴摄故(文)。
  二正念三正慧(文)光云。由离喜故。念·慧名正(文)。
  问何故初二(文)此下。明诸地通局。显配立有无。此问意。轻安·行舍一切地在之。何故初二与三·四不同耶(为言)。
  答第三定(文)婆沙答前问。多复次在之。此一复次也(光见)宝云。第二静虑。喜极动踊第三静虑乐受极增。二俱能为爱胜生处。三四弃彼故。行舍增(文)。
  初二既不立行舍(文)宝云。正理论云。行舍·轻安。互相覆蔽。若处有一。第二便无。轻安治沈。其相飘举。行舍治掉。其相寂止。故安与舍互相覆蔽(云云)。
  答随起增上净信(文)光云。起增上信。必依大喜。因喜信者。信必坚固。第二静虑有极胜喜故。唯此立内等净支(文)婆沙多复次在之。此是一复次意也(光见)。
  答彼有乐受(文)光云。婆沙意云。第三定有极适悦受。为耽此乐。不欣上地胜法。能为自地留难。对治此故。立正慧支。故世尊说。应以正慧觉了此乐。上下地中。无有自地极乐留难如此地者(文。一复次意也)宝云。乐。于三有中。是诸有情极所耽味。第三静虑中有最胜乐故。理应立慧。观察厌舍。若无慧者。自地善根。尚不能成。况进求胜。为治如是自地过失。第三静虑立慧为支(云云)。
  答此第三定(文)立念慧为支。止自地·下地留难(为言)问。此云为胜喜漂溺。云为胜乐留难。意如何。宝云。第二静虑。有最胜喜。轻躁绕乱。如罗刹私。第三定中。有最胜乐。如天妙欲。极为难舍。第三·四定。由行舍支。随其所应。虽已弃舍。而恐退起。立念遮防。余地不然。故不立念(文)此释意。耽下地喜乐退起故。为下地所留难云也。故立念为支。遮退起(为言)。
  问何故(文)第四明支数不等也。
  答欲界诸恶(文)宝云。由欲界多诸恶法及妙五欲难断难舍。第二静虑有重地喜。其相动踊。喜中之极。引五部爱。难舍难断。为对治彼故。初三各五支(文)恶法者。嗔等不善烦恼欤。重地喜者。喜初地在之。故云重地欤。
  又解(文)光云。问。若从第三静虑。超入空处。复从第四静虑。超入识处。俱无支。云何随顺答○初时难故。假支齐等。后时易故。设不立支。亦能超入(云云)。
  第二明支体性(文)约七十五法。明体性也。
  颂曰(文)光云。初句总显体数。下三句显异外宗(文)。
  实体十一(文)光云。此中别说喜·乐·舍三。故言十一。若据种类唯有九种(念·定·慧·受·信·轻安·行舍·寻·伺)喜·乐·舍三同是受故(文)。
  谓初五支(文)光云。谓初五支。寻·伺·喜·乐·定。即五实事。第二静虑喜·乐·等持三支。如前增内净支。足前为六。第三静虑等持。如前增余舍·念·慧·乐四支。足前为十。第四静虑舍·念·定三支。如前增非苦乐受支。足前为十一(文)问。七十五法中。何故唯九立静虑支耶。
  问初二已有(文)为显异经部问起。光云。若顺净。偏胜与定同缘。立静虑支。第一色法非与定同缘。故不立支。无表虽定俱有。非定同缘故。不立支第二心法。顺流转。定顺还灭。故不立支。第三心所法中。大不善地法·二。大烦恼地法六。小烦恼地法十。及不定地中贪·嗔·慢·疑。体是染非顺定。并不立支。大地法十中。虽并通善。唯四立支者。念·定·慧三。顺净偏胜故。立为支。受于杂染·清净分中。势用俱胜。据顺净边。立为支也。忧·苦二受唯欲故。不立支。想·思·触·欲。皆顺流转。作用偏胜。故不立支。作意唯在欲界散地故。亦不立支。胜解唯于无学位胜。静虑遍于一切位胜。故不立支。大善地法中。唯三立支者。信一切众行初基。或如水精珠。置心品中。令心澄净。故立为支。轻安治惛沈。行舍治掉举。由此得定。或此二能治定·慧重障。是故别立。余七虽善顺净。非偏胜。精进于顺他地为胜。谓初静虑精进。顺第二静虑为胜。乃至无所有处精进顺。非想。为胜。静虑支顺自地胜。故不立支。惭愧无贪·无嗔·不放逸·不害等诸善法。多于欲界散地恶法。为近对治强胜。非于定地故。不立支。不定地法中寻·伺。顺净偏强。能助等持。制策于心。令离粗细。对治欲恶。故并立支。恶作·睡眠。生得唯在欲界。支加行。唯在定地。是故不立。第四不相应行。非相应。故不立支。第五三无为非起用。支要须起用。与定同缘故。不立支(云云)取意抄也。
  答初二定中(文)光云。虽初定有三识乐。正在定中无乐根故。非初二定有身受乐。正在定中无五识故。亦无心受乐。以说有喜故。喜即喜受。无一心中喜乐二受俱行故(云云)心受者。意识相应受也。身受者。第三卷疏云。身受。即五识相应受也。身谓所依。受依身起。名为身受。身之受故。依主释也(文)。
  依经部宗初二定乐(文)论云。有说。无有心受乐根。三静虑中说乐支者。皆是身受所摄乐根(文)光云。述经部解(云云)今疏。初二定乐是身受乐者。遮萨婆多意初二定乐云轻安乐。是身受乐。非轻安乐云也。实经部意。前三定乐皆是身受乐也。
  许在定中(文)本义抄。问。经部宗意。定中所可起身识耶。答。定中微细身识粗动故。设虽经部宗意。定中难起身识欤。但许在定中者。由胜定力。次念有轻安风触起。次念引生身识相应乐受。还能顺起意识相应三摩地故。名为定中。实是定后定前中间。有经安风触起。引生身识相应乐受也。故今论中。经部条有部难。破云。若谓外散故应失坏定者。无如是失此轻安风。从胜定生。引内身乐。还能顺起三摩地故。若谓起身识应名出定者。此难不然。由前因故(文)光云。前因即是此轻安风。从胜定生引内身乐。还能顺起三摩地故。不名出定(云云。以上本义抄)有宗论轻安心所。不论轻安风触。经部虽许轻安风触。不立静虑支也。可思之(本义抄意)神云。以我宗许正在定位。由胜定力。起顺乐受妙轻安风。遍触于身。发身识故(云云)。
  于离生喜(文)光云。诸圣弟子。于离欲染生喜身中。证得此定○彼于尔时。已断五顺下分法。或已断五盖法。修习五法。皆得圆满(文)。
  一欢二喜(文)论云。一欣二喜等(云云)。
  谓若证得(文)光云。此内等净。即是信根也。谓若证得第二静虑。于定地染。亦可离中。有深信生。名内等净。得初定时。离散地染。虽复生信离定地染。犹未生信故。于初定。不立信支。复离初定染。复于定地信故。于二定。立以信支。信是净相故。立净名。离外鼓动。定内等流故。名圆等净。与内等故。立内等净名(文)。
  离外均流故(文)光云。第二定。能远离彼寻·伺鼓动○寂静转。名内等净。若有寻伺鼓动○不寂静。转如河有浪。不名内等净(文)准此文。河无浪。云均流。河有浪不寂静。不均流欤。惠云。初定有三识缘外境。二定离此离外均流故。有内净(文)宝云。信是净相释净名也。离外释内名也。均流释等也。净与内等故立内等净名者。合释也(云云)。
  谓上座部(文)宝云。谓上座部计别。有喜是心所法。而是非受。三定中。乐皆是喜受。故喜喜受。其体各异(云云)。
  无离生喜乐(文)光云。有二师释。此下初师解。此明初染无喜乐支。有寻·伺·定支(云云)惠云。非离烦恼而得生故者。由定与烦恼相应生。名非离烦恼而定得生(文)光云。正理七十八云。且有一类。随相说言。初染中。无离生喜乐。非离烦恼而得生故。虽染污定亦喜相应。非因离生故。非支摄。此不唯说离欲生喜。亦说因离自地染生。以契经中先作是说。离诸欲恶不善法已。复作是言。离生喜乐。此中重说离生言者。为显亦有喜离自地惑生。为显喜支唯是善性。故薄伽梵。与乐合说轻安相应。必是善故。由此染定必无喜支。故初染支唯有三种(文)此文意。契经以重说离生喜乐言故。初禅喜乐支唯善性故。染污定无喜乐支(为言)尧。问。何故第二禅染污定立喜受耶。答。光云。第二染定许有喜支。初禅中无。以何为证。以初定喜说从离生。第二中无离生言故(文)难云。何故初禅重说离生。染污定显无喜支。第二定不尔立喜支耶。答。离欲界猛利恶不染法始所生喜乐。名离生喜乐。故以初禅殊胜喜乐。为其名。即以之为喜支也。第二定无此义故。不说之欤。犹难云。设虽离生喜乐之喜唯善性。何以染污喜受不立支耶。答。立支法者。是胜用增上法也。然于初禅染污喜。非胜用增上故。不立支也。例如第三禅染污定相应相应念慧。无胜用增上义故。不立支。此亦同也(以上尧圆抄)。
  第二染中无内等净(文)光云。乐同初定故。不别简。有喜定二故。正理云。第二染中。无内等净。彼为烦恼所扰浊故。虽诸世间说有染信。而不信摄故。不立支。乐是轻安。唯善性摄。例同初定故。不重遮。故此染支唯有二种(文)。
  第三染中无正念正慧(文)光云。此明三定染无念·慧二。行舍理无。同第四简故。不别说。但有乐定。故正理云。第三染中。无正念·正慧。彼为染乐所迷乱故。染污定中。虽有念·慧。而得失念·不正慧名故。此二支染中。非有行舍。唯是大善法摄。例同第四。故此不遮。故此染支唯有二种(文)。
  第四染中(文)光云。此明第四染定无舍·念二有中受·定(云云)以此二种大善地摄(文)遁云。彼师。此二唯善故。染定无。余通善染故。皆容有。正理云。彼说。染中喜·信·念·慧。皆同是支摄。皆通染故。信即内净支也。然信亦是大善地法。彼说通染。自是别义(云云)明眼抄。今案此第二师说。信通染。应是不正义也(以上)。
  第四静虑无八(文)论云。下三静虑名有动者。有灾患故。第四静虑名不动者。无灾患故(文)。
  无八灾患动(文)遁云。粗对治欲界及出入息。则言其八。若唯对色界定内心所。即离寻·伺喜乐(文)初师意。契经第四定名不动者。彼定自体为灾患不所动故。名不动(为言)有余师意。契经不动者。此喻也。谓第四定离灾患不动。如灯焰不动(为言)。
  有余师说(文)惠云入第四定。能照万物。寂静无灾患动。如密室灯能照万物灯焰不动也(文)。
  论云如定(文)光云。如定静虑所有诸受。初二有喜。第三有乐。第四有舍。生静虑亦尔不(文)。
  第二有二(文)宝云。无余识故。无三识相应乐。心悦粗故。无意识相应乐也(文)。
  第三有二(文)宝云。第三定中心悦细故。有意地乐。第四定中心转寂故。唯有舍受(文)。
  定生受有差别(文)本义抄。问。生静虑可有近分·根本不同耶。答。生静虑无近分·根本不同也。定静虑中。胜品禅定。名根本地。劣品禅定。名近分地。故有此不同。生静虑者。除定静虑定烦恼。外三性色·心·心所·心不相应。属地生法。更无胜劣差异故。无近分·根本不同也。但生受有差别者。谓虽有生静虑中喜·乐·舍受差别。无近分·根本不同故。非如定静虑所有诸受也(以上)。
  第六明起下心(文)此科光记趣也。宝云。第五明借识也(文)论云。上三静虑○无寻·伺(文)遁云。以上地无寻伺故。无三识身及发表心。欲见闻触时。借初禅识及发表心。为上事业。以此等识与寻伺俱故。并是初禅系(云云)。
  如起化心(文)第二十七卷十四能变化心段在之。谓初禅起欲界化。第二禅起初禅起也。
  不起下染(文)宝云。唯借无记。不借染·善。生上已。离下染品。不起下劣善故(云云)光云。无记虽下劣。非是正厌。中庸故起(文)。
  威仪无记(文)光云。生上三定。起下诸识。若起下身识。唯是威仪心。或缘威仪心。或是似威仪心。若起下眼识修得者。通果摄。泛尔起者。是威仪心。或是缘威仪心。或是似威仪心。若起下耳识修得者。通果摄。泛尔起者。唯是似威仪心。若起下发语心。若泛尔发身·语业者。是威仪心。是威仪心。尚得通缘十二处。能发语业。理亦应得(云云)宝云。问。生上三定。起下眼·耳二识。是何无记。有人云。唯是威仪心。或是缘威仪心。或似威仪心。皆谓不然。耳识。不可是威仪心。发语表业。亦不可说是威仪心。违多论故○问。既言四无记摄无记心不尽。未知借识是何无记。答。此借识心。是自性无记。耳识非威仪。非威仪无记。上地无工巧无记。变化唯在意。非变化无记。异熟非异地起。非异熟无记。此故知。唯是自性(云云)光云。威仪心尚得通。缘十二处。能发语业。理亦应得(文)禅淡抄。宝意。威仪心者。起威仪根本。缘行住坐卧。缘威仪。起威仪加行也。似威仪。后起也。起威仪。必意识也。泛借起眼识。非起威仪事。必然也。缘威仪·似威仪。通眼识。起威仪加行后起。起威仪前后近起也。生上三静虑泛尔借起眼识。何必起威仪前后起云耶。遥隔起威仪后也(以上)明眼抄。私云。似威仪心。何必威仪心后起耶。救宝师难也(以上)泰法师意云。眼·耳·身识。是化心类。总名禅果心。若起语业。唯变化心。若起身表。通威仪·变化(云云)问。付泰法师释。光法师破云。准诸论。二十心中。通果心。唯与定心相生。岂有泛尔起下三识皆入定耶(云云)光。意云。修得眼耳识。是化心之类。同名通果。容有此理(云云)又论云。生上下如起化心(文)以化心为喻。故知三识等非化心耶(私难也)答。私救云论并云。通果心唯与定心相生者。且据修得说。以修得者是正通果心故。推法师意。必可谓尔(矣)如起化心者。以正化心为类(已上)。
  寻。借识貌如何。义章云。若依毗昙。借初地威仪心说此言借者。上威仪心流类。似于初禅心故。名之为借。不从彼来。问曰。上禅唯得借下威仪之心。亦得借善。释言。唯得借威仪心。不借下善。何故而然。良以威仪是浮漫心。非力励生。上地所起流类同下。故说为借。善生力励。随地各别。上地所起不与下同。故不名借。若依成实。上地皆用欲界心。说上得寄起欲界心故(文)永正七(庚午)正月七日勘之。可秘之。第二明等至(文)光云。第二明三等至(文。味·净·无漏。三等至也)。
  论云如是(文)神云。上来七行颂。合为第二别释静虑事。自下有九行半颂。总分别三等至(文)。
  八本等至(文)光云。正理论云。此中但说本等至者。以诸近分。未离染时。有全不成由加行得(文)。
  从上地生自地时(文)遁云。此以望所得定地故。言自地。若望从上地来。应言生下地(云云)又云。问。何故受生要从上下。答。下得上。定才离染时即得。是前义摄。非待受生。受生之时。先已得故。要从上下受生。方是受生初得(文)。
  上七等至(文)遁云。以望欲界故。言上七。既简有顶。应言下七。故论云。下七皆然(文)。
  无漏等至由一缘(文)问。超越证者。依根本地。入见道时。亦得根本无漏定。何不云入圣性离生得耶。答。论问答也。光云。入见道得非决定。虽超越人。依根本地。入见道者。亦得根本无漏等至。以次第者。入见道时。尔时未得根本定故。即非决定。此中但论释定得者(云云)。
  各至第三(文)遁云。自地为一。次地为二。隔一地为第三(文)。
  远故○第四(文)超有二种。一超定如今疏释。唯超一地。二超缘。于此不念作意·念作意异。不念作意。唯超缘一地(如超定)谓缘欲界。无间能上。缘初静虑。或第二静虑非余(乃至)缘非想。无间能下。缘识无边处。或无所有处也。若念作意。超缘多地。谓金刚喻定。缘九地灭道之中。缘欲界·四静虑·空无边处·六地灭道。金刚喻定。无间生初尽智之时。所生尽智。唯缘有顶苦集者。性相之所定故。可有超缘多地之义也。
  如从初禅(文)遁云。应知。此中先明初定。次无所有最后明四禅等者。谓明从少向多。为次不约上下地为次第也(云云)。
  有顶净无间(文)遁云。前定是无漏故。除有顶。今明有漏故。取有顶。然数最少故。在初明(文)。
  染污○生自地净染污(文)光云。正理云。极相违故。不生无漏(文)宝云。染唯生自地染及自地净。并生次下地净。欲界通生得。上地唯加行(文。三个大事随一也。二十增减等也)。
  如从有顶(文)正文云。此文难了。光记无此文(以上)染等至。生次下地故。可生无所有等至。何云生识处耶。故正之。
  谓为自地烦恼(文)论云。若于染净能正了知。可能从染转生下净。非诸染污能正了知。如何彼能从染生净。先愿力故。谓先愿言。宁得下净。不须上染。先愿势力随相续转故。后从上染生下净定。如先立愿。方趣睡眠。至所期时。便能觉悟(文)遁云。此是防定心。谓观行者。作如是愿。我宁起下善修。不起上染。后为自地烦恼所逼之时。由先愿力。能起下善(文)。
  前说净染(文)光云。如上所说○约在定净及染说(文)遁云。加行善。无命修义。故言生得。夫受生心。必是染污故。生一切。然于欲色二界。通中生二有染。若无色界。唯生有染。不生上染者。谓若离染能生上地。便非染心命修。若未离欲染。即不生上故。无染心能生上理(文)。
  若命修时○及生下地(文)正文云。论云。能生自地一切下染(文)准知。今文生下地三字剩。应言能生自地及一切下染(以上)惠云。善·及无覆无记。皆名净。不善·有覆名染也(文)。
  第三明顺四分定(文)四分定者。分净定为四种。分者别分也。为一切种皆能生耶(文)一切种者。则四种欤。神释此问意云。所言从净生无漏者。为一切四分定皆能生耶(云云)。
  有顶唯三(文)本义抄。问。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中。顺自地胜德。名顺胜进分(见)若尔者。有顶地。何无顺胜进分耶。答。光所引正理论云。然胜进分。总有二种。一者自地殊胜功德。二者上地殊胜功德。若能牵引彼。名顺胜进分(云云)又婆沙业蕴。说有顶地有四分也。或婆沙第十一云。非想非非想处。唯有三种。除顺胜进分(文)今论有顶唯三之文同之。光会此相违云。此论及婆沙十一。据有顶地更无上地可欣趣故。故说彼地无胜进分。婆沙业蕴。据当地中更有胜德可欣趣故。言有胜进(云云)此释意。就地论之。顺自地名顺胜进分之谈。前于有顶地更无上地故。云无顺胜进分也。婆沙业蕴。于当地中。更有胜德可欣趣故。有顶地。亦有顺胜进分(为言)各述一门不相违欤(以上)。
  释四分相(文)义章云。释有两义。一义释云。下品净定喜。为下地烦恼所败。以可退故。名为退分。非是已退。中品净定。坚守自地。不为下地烦恼所退。名为住分。上品净定。微能厌伏自地之过。趣求上定。名胜进分。上上净定。能学观法苦无常等。出生圣道。名决定分。第二义者。下品净定喜。为自地烦恼所陵。名为退分○虽为自地烦恼所杂。而不失定同地法故(等云云。可见之)准此释。退分定顺烦恼者。下地或自地烦恼欤。
  顺烦恼者(文)光云。问。若顺退分。能顺烦恼。如已离此地染退起此地染。退分既舍。从何生。或解云。从住分生。故正理七十八云。若顺烦恼名顺退分。诸阿罗汉宁有退理○顺退分○离染舍故○诸顺住中有顺退者。亦得建立顺退分。名从彼有退(文)。
  顺退分生二(文)光云。初能生二。谓顺退分及顺住分。不生后二。以隔越故。诸论皆同。第二生三。除顺决择。亦隔越故。第三生三。除顺退分。以隔越故(文)。
  顺决择唯生一(文)宝云。顺决择方。唯生自类。不生胜进。与前不同。详其意趣。以住决择分者。乐断诸有修无漏故。不生胜进分也(文)。
  谓观行者(文)依光记意。为五种加行。一有漏等至顺逆均次。二无漏等至顺逆次。三有漏无漏等至顺逆间次。四有有漏顺逆均超。五无漏顺逆均超(已上加行)六有漏无漏顺逆间超(此句超定成)光云。总有六种。前五加行。复一超成(云云)神泰同之。依宝记意。为三种加行。一顺逆均次入加行。宝云。先上下均次入有漏。次上下均次入无漏(文)二间次加行。三有漏无漏均超加行。宝云。此时名为超加行满(文)神泰引婆沙百六十五云。问。所说超定加行云何。答○先超欲界善心。从此无间入有漏初静虑○乃至入非想非非想处。从彼还入有漏无所有处。次第乃至还入有漏初静虑。于此诸地修环修习。令善淳熟。如王路。已复入无漏初静虑。乃至入无漏无所有处。从彼还入无漏识无边处。次第乃至复还入无漏初静虑。于此诸地。善串习已。复入有漏初静虑。次入无漏第二静虑。次入有漏第三静虑。次入无漏第四静虑。次入有漏空无边处。次入无漏识无边处。次入有漏无所有处。从彼还入无漏识无边处。次第乃至复还入有漏初静虑。于此诸地。善串习已。复入无漏初静虑。次入有漏第二静虑。次入无漏第三静虑。次入有漏第四静虑。次入无漏空无边处。次入有漏识无边处。次入无漏无所有处。次入非想非非想处。从彼还入无漏无所有处。次第乃至复还入无漏初静虑。于此诸地。善串习已。复入有漏初静虑。从彼超入有漏第三静虑。从彼超入有漏空无边处。从彼超入有漏无所有处。从彼还入有漏空无边处。从彼超入有漏第三静虑。从彼超入有漏初静虑。于此诸地。善串习已。复入无漏初静虑。从彼超入无漏第三静虑。从彼超入无漏空无边处。从彼超入无漏无所有处。从彼超入无漏空无边处。从彼超入无漏第三静虑。从彼超入无漏初意。于此诸地善串修习。是名超定加行成满。从此复入有漏初静虑。从彼超入无漏第三静虑。从彼超入有漏空无边处。从彼超入无漏无所有处。从彼还入有漏空无边处。从彼超入无漏第三静虑。从彼超入有漏初静虑。从彼复入无漏初静虑。从彼超入有漏第三静虑。从彼超入无漏空无边处。从彼超入有漏无所有处。从彼还超入无漏空无边处。从彼超入有漏第三静虑。从彼超入无漏初静虑。如是名为超定成满(云云)。
  修超等至(文)光引正理云。修超等至。唯欲三洲○然通男女不时解脱诸阿罗汉。要得无净妙愿智等边际定者。能超非余(文)宝云。人中不简无根·二形。以是圣人不劳简故。所以言人者。简天也○定自在故。简时解脱无烦恼。故简有学也(文)。
  一○无所用故(文)于自地。有殊胜净无漏定故。断或等用成。起下无所用(为言)。
  通简净与无漏(文)宝云。若依下七地。即不起下无漏。以自有无漏起下无用及劣上无漏故。不起下也(文)。
  为尽有顶(文)为尽有漏顶所余烦恼者。遮第一无用故。以自有顶无圣道故者。自地无无漏胜定故。无所有处无漏定势力胜非想故。遮第二·第三故。于下圣道欣乐起故者。遮第四·第五故也。
  无记无为(文)遁云。谓虚空·非释灭二无为。唯无漏不缘。若其净定。能缘无记。如无我观等(文)。
  不缘下地诸有漏法(文)问。无色根本善不缘下有漏所以如何。光云。根本地摄善无色定。不缘下地诸有漏法。已厌离故。定狭劣故(云云)宝云。无色根本无遍缘。智极寂静故。不缘下地有漏及灭(云云)准此等释。无色界善心。极寂静势微劣故。无遍缘智故。不缘下有漏法。色界善心相异也。
  唯能缘○类智品(文)类智品道。可为无色界能治之法故。设虽下地能治。亦缘之也。类智品道。九地展转。为同类因故。无色界心缘此也。寻云。何不缘法智品道耶。答。灭·道法智。虽治上。苦·集法智。不治色·无色。上界苦·集细。欲界苦·集粗。缘粗不可断细。缘欲界苦·集。不能治上。已缘细。可以断粗。灭·道法智能治上也。非全治。故不缘法智品道也。光云。正理云。以但能缘自全治故。法非全治(文)。
  无色近分(文)问。可缘下地法上择灭耶。答。唯缘自上地有漏法上择灭。不缘下地法上择灭也。难云。空无边处近分加行善心。既缘次下地有漏法。何不缘彼法上择灭耶。答。空无边处近分加行善心。缘第四静虑有漏法。唯限粗苦障三行相故。择灭无为非粗苦障法故。不缘彼有漏法上择灭也(以上二十卷本义抄意)彼无间道(文)粗苦障行相。是无间道也。遁云。谓空处第四禅。作粗苦等行相。为无间道。乃至非想近分缘无所有处。作三行相。故四近分皆能缘下(云云)。
  诸无漏定(文)光云。诸无漏定。皆能断惑。本净尚无能。况诸染能断。以胜况劣(文)。
  不能断自(文)光云。婆沙云。问。有漏道。亦作十六行相。何故不能遍断。答。彼虽学作圣道行相。不明了故。不断烦恼。如师子子未能害兽(文)。
  中间禅净(文)光云。中间摄净。亦不能断。如根本说(云云)。
  为入门故(文)为近方便入门也(为言)。
  皆舍相应(文)光云。此近分定起时。艰辛作功用转故。未离下染。情怀怖故。非喜乐相应(文)。
  亦通无漏(文)光云。正理云。上七近分无无漏者。于自地法。不厌背故。唯初近分通无漏者。于自地法。能厌背故。此地极邻近多灾患界故(云云)初禅近分厌背自地法。近多灾患(厌背法)欲界故。依厌背自地法。有无漏(为言)。
  此八近分无有味(云云)光云。皆无有味。是离染道故。起艰辛故。不生贪爱。以彼味定非离染道生故。是容预道生故。近分地中。虽亦有道。非正离染。助离染故。离染类故。非容预故。不生贪爱。准此释。近分虽有非离染道。离染类故。犹不生爱(为言)寻。近分舍受相应故。下三禅命终受生心。必近分地心。然生有唯染污定。又命终心通三性。其中染污心。命终者在之。若尔者。近分通染耶。答。近分无味定者。约染污定。不遮散心相应结生染也。光云。虽近分心有结生染。以受生命终舍受相应故。必起近分。而遮定染。故作是说。近分无味唯在根本(云云)定烦恼者。专缘任运容预道生也。而八近分地。是离染道。起艰辛故。缘彼不起爱·见·慢·疑等烦恼故。诸近分地无定烦恼也(本义抄趣)。
  或三者(文)未至地有味定云师意。未起胜根本定故。缘劣未至定生贪爱故。未至定有味定云也。上七地近分。已得下根本定故。于彼近分。不生贪爱也。故无味定(为言)此未至地有味定云师。不正义也。违婆沙评家故。今论置有说言故(本义抄趣)寻。初禅近分何云未至耶。宝云。正理七十八云。唯初近分名未至者。为欲简别余近分故。非此近分乘先定起。又非住此已起爱味。依如是义。立未至名。非上定边。亦名未至。皆乘先定势力引生。及住彼时。已起未故。毗婆沙者。作如是说。未至本地立未至名。是本地德未现前义(云云)。
  明中定不同(文)明中定。与近分根本不同(为言)宝云。唯初有中间定。自余诸定无升降故。无中间也(文)。
  具三等至(文)光云。此中间定。具有味等三种相应。以有大梵殊胜功德可爱味故。有味相应(文)。
  唯舍相应(文)光云。此中间定。同诸近分。唯舍相应。非喜相应。由自勉励功用转故。由此说是苦通行摄。亦无有乐。无三议故(文)又云。五议定。与寻·伺相应。彼无寻故(文)。
  多修习者(文)光云。若多修习。为大梵王。不多修习。便为梵补。同一处故(文)本义抄。问中间静虑业者。无寻唯伺也。难感梵补天有寻有伺异熟果耶。答。中间静虑业。感梵补·梵众二天异熟果者。感色不相应异熟果也不感心心所异熟果。故无寻唯伺业。不感有寻有伺异熟果也。重意云。心心所。有有寻有伺无寻唯伺等差异。色不相应。无此义。故中间静虑业。虽感梵补·梵众二天色不相应异熟果。不感心心所异熟果也(以上)。
  论云已说等至云何等持(文)光云。就中一总二别。此即总结前问起。经说等持至其相云何者。此即别依经问起(云云)惠云。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通三性。定散地唯是有心等者。是定之体平等及能持心。等即是持。持业释。或等者。是引定。前心平等引定生。持即是定。即等之持。依主释。梵云三摩钵底。此云等至。通善·染。唯定通色·心·无心。等者引也。是定前心。引至定位。依主得名。若定名等。持业得名。梵云三摩呬多。此云等引。唯是定及有心。等者定也。引者从定引生四无量等。或等者定。前心平等。引至定位。依主释。唯善性(云云)宝云。婆沙六十二云。问。等持·等至。有何差别。有说。应作四句。有等至非等持。谓二无心定。有等持非等至。谓不定心相应等持。有等至亦等持。谓一切有心定。非等至非等持。谓除前相○平等持心。令专一境。有所成辨故。名等持(云云)。
  谓与寻伺共相应(文)论云。有寻有伺三摩地者。谓与寻·伺相应等持。此初静虑及未至摄(文)。
  下谓未至(文)于定地未至地最下故。云下。次文下·中·上文体。可思之。
  明单空等三(文)单重之相对。可知之。
  空即空我所(文)光引婆沙云。以非我行相。对治我行相。以空行相。对治我所行相(文)。
  涅槃离十相故名无相(文)宝云。正理论云。或复相者。是因异名。涅槃无因故。名无相。或相谓世蕴上中下。涅槃异彼故。名无相(文)谓色等五(文)遁云。谓五境也。涅槃是法故。不言除法相除住相者。谓涅槃自性是常住故。不得无之言(文)光云。住滥无为故。不说住(文)。
  无愿谓余十谛行相相应者(文)正文云。谓此条颇狼籍。谓谛行相相应一句。通三三摩地。何唯合无愿为一段。故论云。三三摩地下。各各谛行相相应(文)。
  非常与苦及集谛因(文)寻。集谛因者。指因一行相欤。光云。苦中四行。二是二非。是故别标。因显集谛。即是因·集·生·缘。或举初显后(文)。
  此二谛相可厌患故(文)遁云。虽行有六。约谛名二(文)。
  道谛如船筏(文)光云。道虽无漏。加行位中。并作是念。道如船筏。必应舍故(文)遁云。至彼岸已。应舍弃故。可谓得鱼弃筌等(文)寻。云可厌云应舍如何。遁云。苦·集有漏。即言可厌。道是无漏。但言应舍。舍离二不同。俱不愿乐。总名无愿(文)次下云超过。现前所对苦·集·道可厌舍故(云云)上举苦·修·道。下云厌舍。苦·集厌。道舍也。
  此超过现前等(云云)宝云。释无愿义。于苦·集·道现所对境。皆欲超过至涅槃故。故名无愿(文)寻。舍离无漏圣道委意如何。光引婆沙云。问。彼于圣道亦不愿耶。答。虽于圣道非全不愿。而彼期心不愿三有。圣道依有故亦不愿。问。若尔。何故修圣道耶。答。为趣涅槃故。修圣道。谓修行者作是思惟。究竟涅槃由何趣证。思已定知必由圣道故。虽不愿而要修之。如越暴流。要凭船筏(文)。
  以与涅槃相相似故(文)尧云。于择灭涅槃。有空非我相故。若无愿三摩地。为空非我相。令厌舍苦谛者。相似涅槃法厌舍分在之故。今以空非我相。简无愿三摩地也(以上)。
  各通二种(文)问。有漏·无漏三摩地。缘境别耶。光云。三三摩地缘境别者。若有漏空。缘一切法。若无漏空。唯缘苦谛。无愿能缘苦集道谛。无相唯缘灭谛为境(文)。
  虽无漏者名三解脱门(文)光云。于中无漏者。名三解脱门。能与涅槃为入门故。非诸有漏法是真解脱门性。住世间违解脱故(云云)。
  空空等故名为重二(文)正文云。光云。重谓二也(文)按二文意。重名为二。然论文意。三重等持中。初二等持。名之为二。非重名二(以上)见颂文起尽。重二缘无学。取空非常相(文)重等持中。初二取空非常相(为言)后缘无相定。非择为静(文)后者指无相。无相缘非择灭(为言)若尔者。后缘对六身二云。指初二(见)遁云。谓空空·无相无相·无愿无愿。皆重故。名六身二(文)。
  空相顺厌胜非我(文)光云。重空等持。空行相后起。即复还与空行相相应。唯此最能顺厌舍故。非我行相则不如是。见非我者。于诸有为法。起厌背心。不如见空○又婆沙一百五云。如人在道独行。遇逢一伴。虽知非属于己。而不大愁。后若别时。便极愁恼。故空行相。于厌生死。胜非我(云云)。
  于空取空(云云)惠云。空取于空。名空空。空之空故(文)。
  此五非是无漏相(云云)遁云。谓厌圣道。立重无愿。此五所缘非无漏圣道故。非所厌舍(云云)。
  谓此无愿不愿圣道(文)寻。单空·无愿三摩地。虽不愿圣道。作道等四行相。今何云如此耶。光云。无愿正厌有。兼于圣道起不愿心故。谓前无愿。正厌于有。圣道依有故。兼不愿。虽望意乐说不愿道。而于圣道非正增厌故。亦能作道等四种无愿。无愿正增厌道故。以非常观道过失。道等行相。无容厌道。是故于此不作彼四(云云)。
  无相无相即缘无学○非择灭(文)寻。准前重等持。重无相。可缘前无相三摩地。何缘非择灭耶。光云。言无相者。无十种相。彼三摩地。虽无色等五相及男女二相。是有为故。有三有为相。是故不缘(云云)此释意。前无相。所缘择灭无十相故。从所缘境。名无相。能缘无相三摩地。有为法故。有有为相。难云无相。重无相。从所缘境立名故。不缘前能缘无相三摩地。缘非择灭(为言)难云。既不缘前无相。难名无相无相耶。光云。谓缘无相之非择灭。此非择灭。亦离诸相缘无相无相故。得无相无相名○是故此定从境立名(云云)寻。何不缘前无相之上择灭耶。光云。以无漏法无择灭故。唯观非择灭。不缘择灭(云云)。
  但取静相○滥非常灭不作灭相(文)寻。常非常灭。其义遥异。何相乱耶。答。常非常灭。其义虽异。灭名是同故。成相乱也(以上本义抄趣)。
  寻。不作妙离行相耶。光云。唯此能观非择灭故。非妙行相。境无记故。非离行相。以虽证得彼非择灭犹缚随故。非灭行相。以非择灭非永解脱一切苦故(云云)。
  唯是有漏(文)宝云。无漏观道。皆为欣行。此为厌故。非无漏也(云云)惠云。若无漏。即生欣心不能生厌故。重空等三。定不作无漏等持也(云云)光云。显宗云。重三等持。唯是有漏。以于圣道生厌舍故。非无漏。定厌舍圣道。亦缘圣道。取空非常理。可名为厌舍圣道(云云)寻。重无相。缘非择灭。何名厌道耶。宝云。问。二缘圣道取空非常理。可名为厌舍圣道。无相无相。但缘无为。作静行相。何名厌得。答。此欣无学无相等持不转之因故。名厌道。谓彼定起作是言。无相等持不生为善。此既欣赞圣道不生。如何不名厌舍圣道(云云)。
  唯三洲人(文)光云。显宗云。唯三洲人。能起此定。通依男女。以依女身。亦能自在延促寿故(文)。
  不时无学(云云)光云。唯无学位。以有学者但欣圣道未能厌故。此亦非一切唯不时解脱。以时解脱爱圣道故(文)。
  依十一地(文)光云。显宗云。依十一地。除上七边。以上七边无胜德故。若在欲界。从未至摄圣道后起。若在有顶。无所有摄圣道后起。余皆自地圣道后起(文)又云。欲界摄者。思所成。余修所成依定起故(文)。
  初禅已上(文)正文云。应言二禅已上(文)。
  为现法乐住(文)寻。名现法乐住委意何。宝云。既修此定。现在先受离生喜乐。后生梵众受乐。同此何不言住后法乐也。以后法乐非定住故。或退即不受。或生无色等亦不受。或入涅槃亦不受。非如现法乐住决定受也。正理论云。详此唯说现法乐常。为令弃舍现欲乐。说现定乐。令其欣乐。或现乐住。是后乐依。但说所依。能依已显(已上。论文云云)准此释。现者。现在。法乐者。对欲乐云法乐。即善法乐欤。义章云。依如毗昙。初禅善法。名现法乐。以禅中创背欲乐故。偏说为现法乐矣(云云)。
  修得净天眼(文)光云。法蕴足论第八。解四修中云。清净眼识相应胜慧。说名为知。亦名为见。谓天眼识相应胜慧。领受观察彼彼诸色。是名此中殊胜知见(文)遁云。以天眼能远见故。故修此也(文)。
  若修三界诸加行善(文)遁云。诸加行善者。谓欲界乃至有顶诸闻思修所成。及无漏法。此善能引生慧。于诸境中。分别而转说加行言。为简生得(云云)。
  得诸漏永尽(文)光云。于六通中。但说二者。天眼通。能观生死。漏尽通。能得涅槃。故经偏说(云云)。
  永正七年(庚午)八月二十四日(亥时)抄之讫。去春三月编集当卷之具疏。此秋今日聊终抄出之微功。光阴空移。懈怠之至深可悲之。就中来月中旬比。二十八九卷三十讲可被执行。由先途者及沙汰。不图被补别当。未补之间。寺务方纳。所怠忙无隙。剩初心者论义加扶持。诚忘寝食。仍天性疏荒弥以缓怠。且稽古且为听闻记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