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颂疏抄卷第二十五(颂疏论本第二十五)

  如预流等有差别。惠云。预流有七生。及家家那含。随信法行。有一亿七万七千三百九十人。第四无学亦有差别(文)。
  一者退法(文)光云。谓遇小缘。便退所得。非思法等遇小缘退(文)。
  二者思法(文)光云。谓惧退失所获功德。以刀扣头。恒思自害(文)。
  宝云。正理论云。恒作是思。勿遇病等。便于正念有所忘失。于加行中。数有慢缓。由此慢缓。令我有退。由斯筹虑。起自害思。或由艰辛。方退胜位(文)。
  三者护法(文)光云。谓于所得恐退失。故喜自防护(文)宝云。正理论云。具有一类。恒于时爱心解脱中。系念现前专精护。彼作是念言。我且未能修习练根达安住法。但于时爱心解脱中。能不放逸。精勤防护(文)如是种类。名为护法(文)。
  四者安住法(文)光云。离胜退缘。虽不自防。亦能不退离胜加行。亦不增进。多住自位故(文)麟云。此性无进退二胜缘。即安住。遇二胜缘。即或进或退(文)。
  六不动(文)光云。不退动故彼中无退(文)宝云。正理论云。谓有一类。根性殊胜。于行自在。于断烦恼随烦恼中。得方便智。不为一切随顺退法之所倾动(文)。
  此五总名时解脱(文)光云。此五种总说名为时爱心解脱。恒时爱护所证得法故。名时爱及心解脱烦恼缚故。名解脱。具斯二义。名时爱心解脱(文)又云。具足应言待时解脱。略初缚言。但说时解脱(文)。
  时有六种(文)光云。由此钝根。要待胜时。方能入定。言胜时者。谓待资具。资具有三。一好衣。二好食。三好卧。无病处即是好处。等谓等取得好说法及得好人。如是六种胜缘。合时方能入定故(文)麟云。好衣时乃至第六。亦须言时。章中略也(文)。
  后不动种性(文)后意当颂后不时解脱后言也。麟云。谓于六中。不动性最居后。故但言其后。表是不动。此中无退故。名不动。贪等尽故。名心解脱。不好衣等时故。名不时。故论云。谓三摩地随欲现前不缚时胜缘和合时(文)。
  退法种性中是先有(文)麟云。以退法性。最是极下。无有先。非此性而后成也(文)。
  谓有先来是思法性(文)光云。谓有先来学位。是思法姓。后至无学。亦是思法种姓。或有先学位。是退法性。后至无学位。练根成思。如思既尔。乃至不动。随应当说(文)。
  但约容有建立此名(文)问。约容有者。退法非必定退。若遇退缘应退故。名退法(云云)而上界无容退理。容有义不成。犹上界难有六性乎。答。上界无退缘故。不退。云然。非不动性。犹是退法种性人故。上界有六性。退法名约容有(为言)麟云。问。既无此四。如何言波有六种姓。答。波虽不退。是此性人故。名退等(文)。
  第三明性果退(文)明种姓退·果退也。
  释曰不动种姓(文)此一段分为二。初明性果退。二述异说。初明性果退中又二。一明种姓退。二明果退。中又二。初正明果退。二通伏难可知之。
  不动种姓必无退理(文)光云。六种性中。不动种姓。必无退姓及退果理(文)。
  退法等五皆有退果。思法等四或有性退或有果退(文)此且表置果退·性退也。一从虽俱有退然并非先言先。解释云。至学无学随所成坚故。二道所成思法等四。非退性果俱云也。思法等四。有学位。练根思法等性。至无学位毕。无种姓退。又至无学位练根故。学·无学二道所成故。性·果不退云也。先ト云。果法等四有学位。根练不退种性。云先也。学·无学二道所成中。有学种性不退先故也。一若于无学退法等性○此名非先。是容有退。唯无学道所成故(文)非先ト云。退法先有学位不练根。思等四种性唯至无学道时。思等四种性ヲ修练。一道所成故。退法非先有学所成。退果云也。
  颂言非先不摄退法也(文)退法唯无学一道所成。非先有学位为思等四种种性练根故。不种非前句退法云也。
  学无学道所成坚固故(文)麟云。谓二道资持极坚牢故(文)寻。有学位一切退欤。论云。若诸有学先凡位中所住种姓。彼从此姓亦无退理。世出世道所成坚故(文)。
  此名非先(文)古定。先有学位ヨリ思法等故。无学位マテモ思法等ニテ。二道所成ナルニ非ト云也(以上古)。
  以唯无学道所成故(文)本义。问。一道所成思法种性阿罗汉。退住学位时。必退思法种性欤。答。一道所成思法种姓阿罗汉者。退法种性人。证阿罗汉果。果后修练根。作思法种姓之类也。而今此人起烦恼。退阿罗汉果。还住学位时。不退思法种性者。先在学位。为退法种姓。还退住学位之时。为思法种性者。是胜进非退故。付应是进非退之过。必退思法种性云也。光云。先时学位。是退种性。今退住学思等四性。得胜种姓故。应是进非退(文)(以上本义抄)。
  唯先退法有退果义(文)二道所成不退。名先。一道所成退。名非先。而退法先ヨル有退果义。为简此乱。谓退法退非先故非退。性是退故退也。非先言不摄退法(为言)麟云。退法性虽必先ヨル有。而亦退果故。非先言。但望思等。不论退法也(文)。
  依萨婆多宗(文)出异说也。古抄云。义章抄物乘戒上人四果退不退事。集道藏疏·光师·圆晖等释。诃梨跋摩四果不退也(譬喻·上坐等同之)二萨婆多。初果不退后三果有退也(正量部同之)三初果·第四果不退。中间二果有退(经部并俱舍义也)第四果不退前三果退(摩诃僧祇·弥沙塞等义也)颂疏意云。中间二果。次第证人。有亦退义。超越人。定不退之也。超越二·三果人。虽不退先所得果。退后不得也。超越斯陀。退后二果。超那含。退第四果等也。不退前所得故。定不退初果也(以上古抄)。
  唯预流果毕定无退(文)论见惑(不退)修惑(退)多义在之。宝云。第二释见惑不退。前由惑所缘无事·有事断有退不退别。此释由所知境理·事不同退·不退别(文)古(定)云。四谛理审实不虚者故。圣慧ヲ以テ见定テ证之故。更无退也。修道惑迷事故。事浮虚物。定メタル事无之。先惑ヲハ断スレトモ。又别事法アテ定テ何レト取定ル事无之故。退也。所诠迷事ノ惑ハ事カ不定故。不退也(以上)。
  若依大众部(文)麟云。以预流烦恼惑未尽圣解未满故。所以退。罗汉烦恼惑已尽。圣解已满。无有退(文)古(定)此师意。前三果皆有退云欤。依烦恼未尽圣慧未满由故(以上)。
  依经部宗(文)惠云。经部说。初·后圣道所证不退。中间二果。若无漏证。亦不退。有漏道证。即许退也(文)光云。论主意明经部故。言彼说应理(文)。
  约现法乐住有退不退(文)古(定)现法乐住者。游观トテ智品自在ナルカ故。此ヲ作シテ游也。现法乐ヲ住退シテ不ルハレ作。退法也(以上)光云。经部会释。虽有经言。佛告庆喜。我说利养等亦障阿罗汉。虽有此言。而不说退阿罗汉果无漏法。但说退失现法乐住有漏诸定(文)义章述成实意云。所有圣德一切不退。得有退者。但退禅定(文)此退有漏定。不退无漏定也。
  退此静虑名为退法(文)光云。然由利养等扰乱过失故。有于所得现法乐住退失自在不成就。故此退自在。谓诸钝根。若利根。于现法乐。则无退失。于所得现法乐住有退故。名第一退法。无退故。名第六不退法(文)思此静虑(文)古(定)云。思此静虑失。名思法。无思名不思法。即第六不动也。余准之(以上)。
  安住静虑名安住法(文)光云。问。第六不退。亦名不动。第四安住。但三义相似。何差别耶。非练根得至三种差别者。经部答。不退是本性得。非由练根。若练根得名为不动。此二所起有漏功德殊胜等至。遇缘不退安住。但于已住有漏诸胜德中。能无退失。不能更引余胜有漏诸功德生。后复引生。从彼可退。是三差别。
  有学与异生种姓有六(文)光云。由先凡位有六种故。有学有六。由先有学有六种故。应果有六。见道速疾无起加行。余位得起。能修练根。唯于信解。异生位中。能修练根。如无学位(文)又云。婆沙第七云顺解脱分。亦有六种。谓退种姓乃至不动种性(文)。
  论云如契经说(文)光云。依经问起。如契经说。我说。由斯所证四种根本静虑增上心所住现前法乐。随一现行。余名有退。所得不动。而言无退。如何不动法现法乐住(文)。
  四种增上心所(文)四种四根本静虑也。光云。心所谓定。或胜心所。故婆沙八十一云。如契经说。有四种增上心所现法乐住。问。何故名为增上心所。答。此心所即三摩地。无三摩地。具大势力。有大功用能成大事。能如根本四静虑者故。此独名增上心所(文)。
  二未得退(文)寻云。未得退者。名自种姓功德未得之欤。为当指胜种性功德欤。答。自种姓功德未得之。名未得退。亦指胜种姓功德。名未得退也(以上)。
  利谓不动罗汉(文)光云。利不动阿罗汉·独觉。于三退内。有后受用中未得退。亦于胜己不共佛法殊胜功德犹未得故(文)。
  约受用退非余二退(文)麟云。问。既言利根罗汉有中·后二退。今何故唯约受用一退通此难耶。答。泛明不动罗汉。通望一切。有未得退。今既言已得四种心所故。无未得退。但不可四种顿现前。故受用退(文)。
  既许退果。为更生不。又退果毕命终更受生欤云也。
  一诸住果时所不作事。退时作不。又果ヲ退ン毕ナハ恶事等ヲモ作ス欤云也。惭愧增故。不作恶事等业答毕。
  一切果退须臾必得(文)光。问。退果不命终。何故退向即起有命终。答。如婆沙六十一云。复次根本果位具五因缘。一舍曾得道。二得未曾得道。证结断一味得。四顿得八智。五一时修十六行相。退果时。若未还得。无命终。向中不尔故。退彼时。虽未还得。有命终义(文)惠云。正理论说。不净观无贪为体。从此入圣有退。持息念入圣。无痴为体。无退。无痴即是慧故。又三洲有退。有退缘故。六欲天无退。阙退缘故。又乐定退。乐慧不定(文)若命终者。修梵行果。应非安稳可委信处。若退毕命终。既梵行已立果成毕。至安稳处。备应供海给。若命终毕。如此德难信也(云云)。
  又住果位(文)光云。释下两句(文)。
  犹如初得阿罗汉果(文)光云。正理论云。然无学位修练根时。道数所修。如数有顶。若有学位修练根时。道数所修。如上界见所断。由彼但与邻得果时道相似故。
  学一者(文)本义抄。问。有学练根。世·出世二道所成也。尤可有久习义。何不用九无间·九解脱道耶。答。证得圣果种姓决定之后。障根无知。久障胜种姓。钝根种姓久串习难转故。用九无间·九解脱道(为言)有学练根。虽世·出世二道所成。凡位种姓。是未决定。不同圣位种姓学·无学道二圣所成久串习。故用一无间·一解脱道云也。难云。退法种姓无学圣者。修练根作思法。重修练根作护法之时。彼思法是一道所成。无有久习义。不可用九无间·九解脱耶。答。退法种姓无学圣者。修练根作思法。重修练根作护法之时。彼思法虽一道所成。护法种姓之障ヲハ。退法之时成就之。思法之时成就之。故此障是久习之源也。成就此障故。彼思法种姓。可有久习义也。习久习者。指钝根种姓欤。为当云能障无知欤。答。久习者。指钝根种姓也。但久习能障无知故。钝根种姓者。久习义也。故习久习之源。亦由能障无知故。久习之义边可有欤。问。练根委意如何。麟云。又正理云。以何等故。名为练根。答。调练诸根令增长故。谓道力故。令根相练。舍下得中。舍中得上。渐渐增胜。名为练根。故练根名。目转根义(文)宝所引同之。寻。转思等成护云成利乎。惠云。问。转思等成护。如何所成利。答。无知多品。未能总除故。不成利。但是转彼劣性。成就利根。名转根不是舍劣别得利根也(文)。
  无漏者(文)光云。此据无间及解脱道。言唯无漏。若据加行。通有漏·无漏(文)麟云。此明圣者故。唯无漏。若凡转根。理应有漏(文)明眼抄。问。中间二果以有漏道证之圣者。何以有漏不练根耶。答。不染无知难断欤。断惑通以用有漏故得果。其转根者。正为转无漏根故。有漏不能之(以上明)。
  依人三者(文)光云。唯于三洲怖畏退故。修练根。北洲恶趣无圣道故。余天趣中。虽有圣道。而无退故。不修练根(文)。
  天趣中无(文)本义抄。问。设虽天中无退。既有六种姓差别。何不修练根乎。是以二道所成思法等。圣者虽无退失。亦修练根。见相例可同之。答。修练根事。恐退失故也。六欲天中。都无有退故不修练根。尤有其谓哉。但于例难者。彼有学位一道所成之时。容有退故。异六天中都无有退。故修练根也。(以上本)或抄云。二道所成思法种姓。虽无退失。居人趣退处故。修练根。天趣非退处故。不修练根(以上)。
  依地门也(文)惠云。初二果依未至地。第三果依六地。初二果。转根与得果地必同。后二果或同或异也(文)。
  夫转根者(文)光云。若住果转根。即舍果得果。若住胜果道转根。舍果及向所得唯果。由斯不定故。说容言。心唯欣果。所以所得唯果。意总弃劣。所以舍通果·向(文)住果转根者。舍前劣果。胜タル果ヲ替所得スル也。向道转根者。前劣果·向共舍之。所得唯果也。果所欣故。必替所得シテ持之。向ヲハ替不シラレ持。后起胜果道欤。
  一名不退(文)论云。非练根得。名为不退(文)本义抄。问。此是本来第六种姓类欤。答。异生位种未定故。不可有本来第六种姓类也。但于非练根得之论文者。非无学位。始得不动故。云尔也。全非云有本来第六种姓类(以上本)。
  由下下等九品根异(文)下下(退法)下中(思法)下上(护法)中下(安住)中中(堪达)中上(不动)上下(不退)上中(独觉)上上(大觉)。
  大文第二明七圣人(文)宝云。大文第二。明摄诸圣(文)。
  依加行异立初二圣(文)古(定)云。见道速疾道故时促见道マテハ不判利钝。约暖等加行。判利钝也。信他语自见圣教行等。加行位事也。修道容预时分长故。约其位判利钝也(以上)本义抄。问。声闻·阿罗汉可有九根不同乎。答。可有九根不同也。所谓前九种姓。为前五品根。于第六种姓中。无学位转根。作不动种姓。为第六品根。有学位转根。作第六种姓。至无学位。为第七品根。始得不动种姓所趣为上下者。即此类也。自异生位。为第六种姓。至无学位。为第八品根。本得不动种姓所起为之中者。即此类也。波罗蜜多声闻为上上品根故。于声闻·阿罗汉中。可有九根不同也。
  依根不同立次二种(文)宝云。明修道二人。钝信根增。名信解。利慧根。立见至名(文)。
  事体唯六(文)寻。身证慧俱者。何摄乎。光云。七中身证。即是六中信解·见至二种所摄。有名无事。七中慧俱。皆通六中时者不时摄(文)宝云。身证即是信解·见至。慧解脱·俱解脱即是时解脱·不动也(文)。
  学无学位各由几因于等位中(文。五下分结。身见·戒禁取·疑·欲贪·瞋恚)光云。依经问起。学无学位。各由几因。于等是学位等是无学位中。独称为满(文)。
  等位者。不还果位中无学位中等(云云)。
  夫得灭定必是不还故(文)准此释。无得定根满非果满。又无得定满非根果满也。故唯有五类。无二类。可思之。俱舍立分满·全满。正理不立分满。破俱舍也。光云。正理论意。要具三因。方称为满。随有所阙。皆不名为满。破俱舍云。此不可依。如何有学于诸有学胜功德中。独不具语。而许名满。俱舍救云。满有二种。一者具满。谓具三因独称为满。二者分满。谓于三因得二越一。约分名满。于义无违(文)。
  答谓涅槃路(文)宝云。有两释。释道义。道是路之别名。趣涅槃路。名之为乘。是所依运动之义。有所追求。必依于道。依此四道求涅槃故(文)初解所乘义(所游履也)次解所依义。寻。所乘犹是所依义也。依路往涅槃城故。若尔者。两释差异如何。答。初释道直为路。往涅槃路也。次解为求涅槃。求心为所依(为言)问。加行·无间趣向涅槃故。可为道。解脱已至。胜进已过。如何为涅槃路乎。论有三释。宝云。第一释。与加行等道类同故。第二释。前前至后。皆是道义。第三释。解脱·胜进趣无余故(文)。
  第二明四通行(文)光云。通谓通达。行谓行迹。能正通达名通。趣向涅槃名行(文)。
  一苦迟通行(文)惠云。迟速目人。通行目法。依主释。若总目法。即持业释也(文)。
  道依四根本静虑(文)道加行·无间·解脱·胜进也。
  十八禅支(文)二十八卷颂云。静虑初五支。寻伺喜乐定。第二有四支。内净喜乐定。第三具五支。舍念慧乐定。第四有四支。舍念中受定(文)初二静虑乐者。轻安乐也。非乐受乐。内净信心所也。中受舍受也。无色未至中间无支功德。非止观均等之地故。
  任运转故名之为乐非乐受(文)麟云。此谓不辛名乐。非乐受也。如第四禅。无乐受。亦名乐通行。无色中无苦受。名苦通行(文)寻。任运转名乐艰辛转云苦。意如何。宝云。通是道别名不多艰辛任运转故。释乐名也。正理论云。任运转故。如乘船筏氏○艰辛转者。如依陆路乘马等行(文)惠云。不艰辛任运转。释乐名也。艰辛转。名苦。非道名苦通行。唯是无漏道。不说有漏道。色界以五蕴为体。无色四蕴为体(文)。
  行稽迟故(文)稽留淹滞义也。问。用苦通行·乐通行貌如何。答。有学·无学圣者。修练根时。未至中间。为无间道。初静虑根本地。为解脱道类者。是用苦迟·乐速二通行。作所作事之类也。但此类有无论义也用乐迟·苦速二通行。作所作事类。婆沙论出之。可见(本义抄)。
  四念住(文)第二十三卷初在之。
  四正断(文)光云。言四种者。一已生恶方便令断。二未生恶法遮令不生。三未生善方便令生。四已生善法修令增广。故婆沙云断。○答。以初为名故。无有失。或此四种皆有断义。谓前二断烦恼障。后二断所知障。修善法时。断无知故。暂断·永断。俱名断(文)惠云。问。欲界有恶。可具四正断。上二界无恶。如何有四正断。答。虽无恶法。有彼功德。又彼无所治。有能治道。故无色有远分及持对治。若尔。有学有染可具有四。无学无染如何有四。答。同上二界说也(文)此疏下释云。此勤力能懈怠故(文)义章云。策修不退为勤。勤心不邪名正。勤能断懈怠障故。言正断(云云。取意)。
  四神足(文)释名下在之。第三明念住等下也。光云。论主释经。此中佛说定果名神。欲等四因所生等持。名之为足。故知。此神非即是定。以实而论。定为体性。而云四神足者。从因说四。就果名神。就用称足。故婆沙云。一三摩地由四因生故。从所因立四名称。问。从四因生为据同时。为据前后。解云。此处同时立名。与定同时。虽有多法。此四资益等持胜故○婆沙云。谓于俱有相应法中。资益等持。此四胜故(论文云云)寻。欲等四名如何。光云。欲谓希求。勤谓勤策。心谓所依观谓观察。故从同时四因为名(文)义章云。欲定者怖求上静。名之为欲。因欲得定○精进定者。勤厌下勤求上静。名曰精进从进得定○念定者。地经之中。名为心定。于定境界守心安住。名之为念。念能得定故○言慧定者。观察下过。知上胜益。名之为慧(文)合光释可思之。若是当第二释欤。私云。四神足以定为体性。俱有相应法中。欲等四种资益定胜故。为名显四种差别。神者。定所生灵妙德。则变化等事也神依定生。指定为足。神之足也。光初释。约同时欲等释之。次意。约加行位释欲等名。可见之。又有余师意。定即为神。欲等四种为足。欲等四种定所依故。惠云。欲勤等四与定相应。与神为足。有余师说。神即是定。欲等四与定为足。举果就因名神足也(文)。
  五根五力(文)论云。何缘信等先说为根。后名为力。由此五法依下上品分前后故(文)惠云。问。信等五根。何故先说为根。后说为力。答。劣为根。胜为力。可屈为根。不可屈为力。胜劣别义。别者。能生名根。能断名力。不动为根。不屈伏为力。五根五力之次第者。谓于因果先起信心为果修因。次行精进。由精进故。念住所缘。由念力持。心便定。由心定故能如实知。是故信等如是次第也(文)宝云。问。何缘此五根名力。答。能生善法故。名为根。能破恶法故。名为力。有说。不可倾动名根。能摧伏他名力。有说。势用增上义是根。不可屈伏义是力。若以位别。下位名根。上位名力。若以实义。一一位中皆具此二(文)。
  七等觉支(文)义章云。如何经中说为七觉分。亦名觉支。无漏圣慧。名之为觉。念等七种。觉中差别。名分名支。亦可无学圣智名觉念等。七种能为彼因。名分名支。问曰。三十七品法。通是觉分齐。是觉支。何故此七偏名觉支。七觉修道邻无学。以此近果为因相显故。偏对觉说支说分(文)宝云。问。何故此七名觉支耶。答。觉谓究竟。即尽·无生智。或如实是即无漏慧。七为彼分故。名为支(文)准此释。觉者圣慧(尽无生智或如实觉)支者因义欤。支别义欤。此宝释难知。举尽·无生之果故。若为因义欤(义章当第二释)所以为因义者。支者支分义。即未满也。果者已满。故以支为因义欤。此七种齐为觉果为因故。云七等觉支。如总名菩提分法。章云。所言支者。名兼胡汉。胡语名支。此翻名因(文)寻。七种中。择法觉支。既是圣慧也。何立支因名耶。法门章云。问。若尔。择法不可支。何共名支分。答。并是因而非果体。故共名觉支也(文)义章初释意。觉即择法觉支。正是慧也。今七种总云觉。且从主余念等同云觉(为言)此时支支别义也择法谓简择则慧也。精进策励。以大善地勤为体。勤能令心勇押为性喜心欣悦。勤修有勇。轻安行舍。又此大善地中二种也。轻安轻利安适。舍离。治掉令心平等。轻安治惛沈。舍治掉举。定慧障此二能治。念定易知。慧能开始故。以择法为初欤。
  八正道支(文)义章云。言八正者。始从正见乃至正定此也。八种通故名道。离邪曰正。问曰。向前七觉等行。皆所名正。此独云之。龙树释言。行道入法惧入邪中。故须论正。又此八道入圣之始。翻邪之初。辨正义显。故偏云正(文)正思惟。以寻为体。光云。菩提分中。为策正见。立正思惟。为菩提分。伺行相细策正见中。为寻覆损(文)离瞋·痴所起口业。为正语。离瞋·痴所起身业。为正业。离贪所起身·口二业。名正命也。付之问三十七法次第生起如何。大论十九云。三十七品。是初欲入道时名字。如行者到师所听道法时。先用念持是法。是时名念处。已从法中求果故。精进行。是时名正勤。多精进故。心散乱摄心调柔故。名如意足。心调柔已生五根○是五根增长。能遮烦恼。如大树力能遮水。是五根增长时。能转入深法。是名为力。得力已分别道法。有三分。择除觉·精进觉·喜觉。此三法行道时。若心没能令起。念觉·定觉·舍觉。此三法。若行道时。心动散。能摄令定。念觉在二处。能集善法。能遮恶法○无学实觉此七事能到故。名为分。得是法安稳具已。欲入涅槃无为城故。行是诸法。是时名为道(文)止观云安稳道中行。名八正道(文)。
  菩提此云觉(文)麟云。西域常言。觉有二。一如睡觉二觉知。故章中。无明睡眠皆永断故。即是初义(文)。
  论实体唯十(文)光云。问。何故七十五法中。立此十法。为觉分。余不立耶。解云。若顺净偏强立为觉分。余非顺净胜故。皆非立(文)念定慧立觉分由事。宝云。问。大地法中。何故但立念·定·慧为觉分。答。念·定·慧三。顺清净品。势用增上。亦分法亦复如是。故摄此三(文)光同之。勤·信·行舍·轻安立觉分由事。光云。问。大善地法中。何故但立信·精进·轻安·舍四种为菩提分法耶。答。由此四种顺菩提胜故。偏立为菩提分法。谓趣菩提信为上首。将起众行。信为初基故。立信为菩提分法。精进遍策趣菩提行。令速趣向三乘菩提故。亦立为菩提分法。轻安调适对治惛沈。助观品胜。行舍平等对治掉举。助止品胜。菩提分法中止观为主故俱立为菩提分。惭愧等六。散善品中。势用虽胜。而于定善。势用微劣故。不立为菩提分法。以菩提分定善摄故(文)宝同之。喜。光云。受于杂染清净品中。势用俱胜故。亦立为菩提分法。有余师说。受于离染势用虽胜。而于净品。作饶益事。如旃荼罗姓虽鄙·劣。而与豪族作饶益事。亦立为菩提分法。想思触欲。于离染品。势用偏增故。不立为菩提分法。于假想观。胜解偏增。菩提分法顺真实观。是故胜解非彼所摄○问。何故三受皆通无漏。唯立喜为菩提分法。答。复次菩提分法。行相猛利。乐·舍迟钝故。俱不立(文)戒。宝云。问。何故一切色中。唯无表色。有立觉分。非余色耶。答。正语·业·命。随顺圣道。势用偏增。故立觉分。余色不尔(文)寻。光云。问。何故寻·伺俱通无漏。唯立寻。为菩提分法。答。菩提分法行相猛利。伺用微劣。是故不立。复次伺为寻所覆损故。于策正见。寻用偏增故。伺不立菩提分法。以上光宝释婆沙·正理(见)。
  毗婆沙师说(文)光云。婆沙九十五。有三说。两说同此论。复有一说。正语·业外有正命故。若说有三。即有十二。然无评家。虽复开合不同。并戒为体(文)宝云。婆沙九十五。有三说。一说同此论(文)今论实体唯十云义。论主所存也实体十一云义。是毗婆沙师说。非论主所存。故宝师意。婆沙论有三师说中。实体唯十云一师说。同今论云也。光师意。今论现文举云唯十云十一之二说故。释两说同此论也。故边边义欤(以上本义抄)。
  名无别属(文)。
  念住等三随增上义说(云云。文)光。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三品善根。若据相应及俱有法。以出体性。体实遍摄诸加行善。然随同品增上善根。以出体性。如次应说念住为慧。正断为勤。神足为定(文)。
  答萨婆多释(文)二十三卷云。谓由念力。令慧住境。或由慧力令念住境。故名念住(文)。
  如实见者能明记故(文)麟云。实见是慧。明记是念。既因实见方能名明记。故知。因慧令念住境(文)。
  或名正胜(文)出正断之异名也。论文(见)遮三业恶非。勤修三业善根。此四种最胜故。云正胜。
  答神谓神变灵妙德也(文)麟云。谓现诸变化等事。为妙德也(文)寻。定名足意如何。答。依定成神通灵妙德。如依足成运用自在之义。如云千里行起足下。
  照了身等四境(文)身·受·心·法四境也。
  顶位中(文)宝云。正理论云。谓此位中。能制心识。趣不退位。终不匿乏信等善根。定用胜故(文)。
  且暖位中(文)宝云。正理论云。谓此位中。见生死过涅槃功德。遂能勇猛。发勤精进。不坠生速趣涅槃勤用胜故(文)。
  初业者(文)三贤位也。七加行最初。向菩提初故。云初业。业业行也。
  能审照了身等四境(文)照了身·受·心·法四境。修习非常·苦·空·非我行相。慧用胜故。云念住增也。宝云。正理云。此位中为息竞。由念势力。于身等境。自相·共相。能审了知。坏二种愚。慧用胜(文)。
  能证异品(文) 麟云。此决择。望前顺解脱分。为异品(文)。
  世第一位非世惑法(文)世间第一法故。为世惑不所屈伏也。宝云。正理论云。谓此位中。不为烦恼之所屈伏。力义胜故。虽忍位中容如是。然非决定。是故不说。或此位中。为一切余异生法之中所屈伏故。于此位力义偏增(文)。
  得增上义(文)第三卷颂疏云。信等八根净增上者。谓清净法随生长故(文)。
  及修见道位者(文)问。修道·见道次第如何。光云。契经中。随数增。说先七·后八。非修次第。若据修次第。先八·后七(文)七觉·八道。此增数也。
  速疾而转通行胜故(文)八正道喻世间轮(二十四卷见)速疾行故。见道又似轮旋转不息。通行者往趣义欤。光云。见道位中。十五刹那。速疾而转。通行胜故。说道支(文)宝云。见道位中。二义最胜。谓见道位圣慧初生。如实寻求谛理胜故。又于此位。不起期心。能速疾行往趣胜故(文)。
  直往涅槃城(文)八正道到涅槃城本路也。宝云。若欲求出生死海者。可依过去诸佛本路。速行出者。当勤修习八圣道支。以此故亦通修道(文)。
  几通有漏几无漏耶(文)几无漏者。限无漏欤。
  七觉八道唯无漏(文)宝云。正理论云。一切觉分。皆助菩提。唯此独觉支名者。以最邻近菩提果故。由此理趣。证七觉支。应知。但依治有顶。说此为上首。类治下地。唯于无漏。立觉支名。若不许然。宁不通二○见道位中。八道支胜故。此一向无漏性摄。虽正见等亦有漏。然后不得正道支名(文)八正道支通有漏(圣位所起有漏道品。立道支名也。一向无漏者。增位并觉支后道支也。觉支限无漏。本义抄趣)此四念皆通(文)圣位所修四念等。通无漏也。
  依初静虑具三十七(文)婆沙论云。以四念住所缘各别故。尚无有二俱时现前。况有三·四(文)麟云。正理论云。初根本定。虽容有三十七。然实三十四。解云。谓四念住必不并生。以一慧分四念住故(文)惠云。约前后位。共有三十七。一念中即不共具。以四念住等定不俱时。余容俱时有也(文)。
  除善根故○犹疑虑故(文)近分八舍净之定故。除喜。麟云。谓与下地相邻。恐为下法所染乱也(文)。
  彼除寻故(文)二禅已下无寻无伺地故也。
  三四中除二(文)第三静虑心悦。安静离喜贪故。乐受无喜。第四静虑。舍受又无喜中间。除戒三支(文)麟云。谓正语·业·命三。是色法故。云无色界无此三支。然与有顶别说者。有顶无无漏。全无七觉及八道支。此三地中。有无漏故。有七觉支及余道支也(文)。
  第四明证净(文)宝云。旧云四不坏净(文)义章云。四名是何。一佛不坏净。二法不坏净。三僧不坏净。四戒不坏净。佛不坏者。于佛所得真实法中。自证小分。仰类佛德。知其殊。名佛不坏净(文)。
  论云觉分转将必能证净(文)麟云。转之言起。起之言生。谓根·力等觉分生时。必能获得四证净也。或从根·力转入证净故(文)惠云。从念住至无生智名转(文)。
  一于佛证净(文)光云。由证谛理。于佛起信。名佛证净。法·僧准见。圣人所爱慕戒故。名圣戒。其戒体净净。依证起故。亦名证净。前三信所缘故。置于言。第四依证故。无于字(云云)惠云。于是境。第四圣戒。是自内证。不言于(文)问。三宝体何。光云。婆沙一百三云。此中佛者。谓佛身中诸无学法。缘彼无漏信。名佛证净。此中法者。谓独觉身中三无漏根等学·无学法。菩萨身中二无漏根等诸学及苦集灭三谛。缘彼无漏信。名法证净。此中僧者。谓声闻身中学无学法。缘彼无漏信。名僧证净。诸无漏戒名戒证净。自性净故。依证起故。亦名证净(文)无漏戒者。道俱戒也。宝云。法者。无我理等○唯上信法。不缘教也(文)。
见苦集灭
  所证三谛理(法宝)缘彼慧相应信——法证净
  能缘慧相应道共无表——戒证净
见道
  现行
  缘道(菩萨道、独觉道)慧相应信——法证净
  能缘慧相应道共无表——戒证净
  得修
  未来修缘佛无学法信——佛证净
  未来修缘声闻无学法信——僧证净
  此所信法也(文)光云。信法略有二种。一别。二总。总通四谛。
皆是法故。别唯苦集灭三谛全。道谛小分。谓菩萨道。即菩萨身中学法及独觉道。即独觉身中学无学法皆是法摄(文)。
菩萨道乃独觉道(文)麟云。一世界中唯有一佛故。言菩萨独一。即王宫生二十四心菩萨也(文)。
  光云。独觉据麟角喻(文)麟云。独觉约麟喻。不取部行(文)问。光云。部行独觉所得有为无漏法。僧宝摄欤。答。一义云。于部行中。先声闻别种姓相分。先声闻。专容有事和之类也。而于无佛世。虽无说戒羯磨等事和之义。有理和故。僧者。以事和为本。故立有事和之类。自无事和之时。由有理和故。成僧众。此是僧宝摄也。别种姓。自本无有事和之义。亦阙理和之义。故不成僧众。故彼所得有为无漏法。不为僧宝体。法宝摄欤(以上本义抄)。
  圣所受戒(文)。此是论长行文也。论云。圣所。爱戒。与现观俱故(文)惠云。受以信为体。十五心中皆有戒。名一切时(文)麟云。圣所受戒与现观俱者。即无漏道俱戒也(矣)。
  解云此明法戒通见四谛也(文)惠云。受以信为体。十五心中皆有戒。名一切时(文)问。解云者。解上圣所受戒论文欤。若尔者。唯应云明戒通四谛。何云法戒乎。答。圣所受戒等文。释法僧三谛念等颂下在之。长行云。尔所信法○皆得法证净者。明法证净四谛。圣所受戒○无不同得者。明戒证净通四谛。宝记尔(见)今疏。法证净通四谛。颂文分明故。引加圣所受戒等长行文。明法戒通见四谛(为言)解云者。引长行文故。指此文。置解之言法·戒通见四谛文。意及法谓三谛全颂文也。
  由所信别故名有四(文)麟云。此言总而且略。谓由所信别分信成三。并戒成四。非即信别成四种也(文)。
  证四谛理故(文)麟云。谓如实觉知四谛理故。故名为证(文)。
  正信三宝及妙尸罗故(文)麟云。谓信三宝。及得尸罗。非谓及言。显信于戒。故下释言由信心净故发圣戒。乃至要具前信。此戒现前等故(文)。
  由证得净(文)麟云。前三证得净信。后一证得净戒。并是证净(文)。
  此四次第者(文)论云。如出观时现起次第。说观内次第。如是如何出时现起次第。谓出观位。先信世尊是等觉。次于正法毗奈耶中。信是善说。后信圣僧(文)。
  学位成就八支(文)麟云。即正见等八道支也(文)。
  尚有余缚无解脱支(文)麟云。谓如多绳缚。虽解多缚。唯有一缚。不名解脱(文)惠云。正智与解脱俱时。无正智时。解脱亦无也(文)。
  谓无学胜解(文)麟云。即通大地中胜解为体(文)古(定)云。三。界惑ヲ尽シタル时。既ニ惑ヲ尽シ毕テ思决定スト心。胜解心所也。胜解者。决定心所故。无学位已脱诸烦恼缚。立胜解支。复能起彼尽智·无生智。二了解脱智。正智支ト立也(以上)麟云。论云非离小缚可名脱者。非无解脱体。可立解脱智。无学已脱诸烦恼缚。复能起二了解脱智。由二显了。可立二支。解云。二了解脱智。即尽·无生。由正解·正智二相显了故。立支名(文。以上)。
  名为解脱(文)麟云。即择灭为体(文)。
  以立支名属有为(文)麟云。既言其支。明显有为不通无为。以无为非支(文)八道支·七觉支。皆约心所。无名无为也。古(定)云。无为无作用物故。证シタリトモ证セストモ可云无之。故无支义也(以上)。
  心解脱及慧解脱(文)义章云。如涅槃经说。断除一切贪·瞋·痴等。得心解脱。一切所知无障碍故。得慧解脱(文)准此释。于阿罗汉。断染污无知。云心解脱。断不染无知。云慧解脱欤。
  五分法身中(文)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云无漏五蕴也。义章云。防禁名戒。戒有三种。别解·定·道也。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定有二种。一者事定。谓世八禅。事中安心。息除事乱故。名事定。二者理定。三三昧等。理中安心。息除性乱故。名理定。取性违理。名为性乱观达名慧。心体自性无闇。为慧。解脱有二。一有为解脱。无漏圣道免绝羁缚。二无为解脱。灭谛涅槃灭离众缚。解脱知见者。知己出累。名解脱知见。解脱知见有二。一自知解脱。于己所得觉了分明。二知他解脱。知三乘人一切所得(云云)取意抄之。
  初无学心于未来正生时(文)初言简后。无学简有学。心言摄心所。正生时简未来中余未生也(光意)。
  从烦恼障正得解脱(文)意随惑去解脱云意也。麟云。烦恼得是其障体故。论云。由彼能遮此心生故(文)光云。谓烦恼得。由彼惑得能遮无学初心生故。说名障。金刚喻定。于现在世正灭位中。彼烦恼得不至生相者。名为正断。由正断故。不能为障。初无学心。便至生相。于正生位。正得解脱。非惑得俱。名正解脱。金刚喻定。流至过去已灭位中彼烦恼得。名为已断。初无学心。至现在。已生位中。名已解脱(文)无为说三界者(文)宝云。释经中三界。即是前二解脱中无为解脱。体一无为。就三义别立三名也○何缘三界如是差别。谓有漏法。总略有三。一者能系而非能染。二者能系亦是能染。三者非二顺系·染法。故断此三。所证无为。如次名为断等三界。述曰。言结。遍一果等贪自性断贪自性断贪等无为。名为离界。余八结法自性断瞋等无为断界。自余法上缘缚断时。名为余界。即此九瞋及一果。等望他即是灭。望自即离。断色不染法。一向是灭。非总定别故云假也。今详。正理俱不尽理。此之三体各不相交杂染法。一向约自即八瞋名断。贪名离也。余法无一向名灭。此释三别于理为胜。若不尔。即三杂乱(文)。
  余瞋等八结(文)九结者。爱瞋·恚瞋·慢瞋·无明瞋·见瞋(身见·边见·邪见)取瞋(见取·戒禁)疑瞋·嫉瞋·悭瞋也。离爱结。离界也。离恚等八。断界也。上释云。恚·嫉·悭唯欲界系。余遍三界(文)相对广狭有殊(文)宝云。厌通断惑·不断惑。广唯缘苦·集。是狭。离通四谛。是广。唯是断惑故。陕也(文)。
  即是先离欲染后入见道苦集法忍也(文)先离欲染人。见道时。见惑已断故。唯为观谛理。起法智也。
  有厌非离○智是见道苦集法智(文)正文云。应云苦·集智或苦·集法类智。而何但言苦·集法智耶(以上)。
永正六(己巳)八月十九日抄之毕。大法师英宪。
  一离界断界灭界事。神云。言离界者。谓但离贪能缘缚。所缚法得解脱择灭。言断界者。谓余八瞋断能缘缚。所缚法得解脱择灭。言灭界者。谓灭所余贪等九瞋随眠所随增事。离能缘九结时。所缘缚事体。得解脱择灭。以此三界皆是择灭故。经说三界即无为解脱(文)。
  又云。如一极微上离贪结义边。名为离界。断余八瞋义边。名为断界。灭所见事体边。名为灭界(文)寻云。贪为一八瞋为一意如何。
  神云。有漏法总略有三。一八瞋能缚而非能染。以非爱染故。二者爱瞋能系亦是能染。三者体非能系亦非能染。谓顺系染法。断此三法所证无为。如次假名断等三界(文)。
  寻云。离云断云灭。可有差别乎。可准宝记。如上所引。宝云。释经中三界。即是前二解脱中无为解脱。体一无为。就三义立三名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