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颂疏抄卷第三
  (颂疏论本第三)

  分别根品(文)惠云。疏分三。一释名。二来意。三分文解释(云云)麟云。此论名根品。杂心名行品。正理名差别。行即胜用义。差别即作用义(文)问。此品广明诸法作用。何唯云根品耶。光云。解云。此品虽明有为作用。以根初辨(云云)。
  颂文分三段(文)神云。就此根品中。颂有七十四。初有二十二颂。正分别根。第二欲微聚无声下。有二十七颂。分别三聚法。第三能作及俱有下。有二十五颂。分别六因四缘(云云)。
  成根增上义(文)问。如受有领纳用。诸法各各有增上用。何只二十二立根耶。惠云。诸法中此二十二根极增上故。如师子王师子中胜(云云)尧抄。问。最胜者体胜。自在者用胜。光显者体用双胜义也。若尔。何偏云胜用增上故名为根耶。答。古云。今胜用增上者。非体用中用。以根增上义。总云胜用增上也(以上)。
  传说五于四(文)惠云。传说言者。论主意。取后识见师义。四义中导养身·不共事·是能依识。非所依根。论主破此两义。颂首言传说正理论云。初传说言。显乐后说。识见师。真谛云。是经部师也(文)尧抄云。庄严身等义。如前第一卷破自本来然。谁云丑陋。故今毗婆师所说庄严身等根增上义。不叶论主意。依之置传说言。表不信也(以上)。
  眼等五于各四事能为增上(文)尧抄。问。彼同分眼等五根。于庄严身等四事中。无导养身·生识身二义。何释眼等五根各于四事耶。答。眼等五根各于四事者。总论眼等五根增上义。非要四事具足眼等五根应立根。乃至有四事随一者。亦应立根也。有云。于眼等五根立根配立。必应四事具足。而于彼同分眼等立根者。同分眼等流类故也。依流类立名。如薪如乳也(以上)。
  庄严身(文)光云。若具五根。身即庄严。随有所阙。身便丑陋。身根必无总阙。言阙据余四根。或据少分名阙。如无手等。或余四根亦有阙少分者。皆名丑陋(云云)。
  导养身(文)光云。言导养者。眼见险避。耳闻险避。导养于身(云云)。
  三是段食性(文)光云。身资段食。方得增长。段食以香·味·触为体。鼻嗅。舌尝。身觉。此三根于段食能受用故。身得增长。名导养身(云云)。
  尧抄云。有情异约总相。分别异约别相也(以上)。
  有情异者(文)宝云。正理论云。且女男二增上者。一有情异。二分别异。有情异者。劫初有情形类皆等。二根生已。便有女男形类差别。分别异者。进止言音乳房发等安布差别。有说。勇怯有差别故。名有情异。衣眼庄严有差别故。名分别异(云云)。
  命根二者(文)命·众同分事。众同分者。总遍任持(总报)命根者。别遍任持(别报)凡论业果时。造其业感其界·其趣·其生等。然后于此果报。方论寿命长短身形作业等。同分既为总。显此生其界趣等。命根显果报十年百年寿限也(光释心。明眼抄)。
  续过去众同分(文)惠云。能续望前。能持据现。体是命根。续者相续。如第一念命终。第二念来起。命根即起。能持现在五蕴。由现在命根持五蕴。能续得过去五蕴众同分也(云云)。
  麟云。谓前众同分谢时。由后命根续也(文)。
  能持现在众同分(文)麟云。任持现在众同分住(云云)惠云。如无色界起无漏心及自他善染时。无异熟无记心。若无命根。更说何法不无色界生。由此命根。方施设诸根。名受无色界生也(文)。
  心能导世间(自在义。文)光云。心能导世间。是自在义。谓能导引一切世间故名自在(云云)麟云。谓心于二种世间有自在力。能引导故。二种世间皆由业感。是故由心(云云)惠云。导者引。引五蕴有情世间(云云)。
  心能遍摄受(随行义也。文)惠云。意能遍缘一切境。名遍摄受。行有势用。名为自在。随境而转。名曰随行(云云)。
  乐等五受染增上者(文)尧抄。问。乐等五受广通三性。何以染增上义立根耶。答。光云。虽此五受亦通于善。于染用胜。言染增上(文)问。受以有染增上义立根者。何以想等不立根耶(是一)次受是大地法。通三性。通漏无漏。若尔者。以染净俱胜故。可立根哉。故婆娑论中。明根废立。顺净偏胜故。以受立根(见)如何(是二)又无漏受宁有染增上义耶(是三)答。光云。想虽能生烦恼。而不及受胜(文)思·触·欲三准想可知之。次今论长行。既以受立根有二说。染增上者。异师意(见)婆娑论说。是染净俱胜说也。既别师义也。不为难。次于无漏受者。婆娑云。无漏加行及趣入时。亦于离染品增上者。谓观行者求彼受时。亦须追求衣食等物。由此势力生于染故(云云)此文心者。无漏受亦有染增上义云欤。问。于乐等诸受。贪等烦恼随增(云云)于苦受贪随增。于乐受嗔随增义。可有之耶。答。若相应随增者。不可有此义。苦受戚行转。贪观行转。行相异故。不相应也。若约所缘随增。于苦受贪随增义。可有之也。所缘随增。于自他身俱论之。然于怨苦贪随增。于怨乐嗔随增也。光二十一云。若约他相续身中乐等三受。为缚所缘。此即不定。三受皆能为所缘境。生三缚故。如缘怨乐。嗔亦随增。如缘怨苦。贪亦随增。缘悲怨亲苦乐。痴亦随增。随其所应(云云)以上尧抄。
  信等八根净增上者(文)尧抄。问。念·定·惠通三性。俱有净增上义欤。以受立根时。三性受俱有染增上义(云云)念定惠例可同耶。光云。问受·念·定·惠。俱大地法。皆通三性。何故分别二十二根中。受通三性。非念定惠。解云。于染污·净品。皆有胜用故。受通三性。所顺虽唯染。能顺受通三性。善念定惠。唯于净品有胜作用。故三唯善。不善无记三。于净品非胜故。染法易起故。三性受皆能顺染。净法难起故。染无记念定惠。不能顺净(云云)此释心。念定惠虽通三性。二十二根时。善念定惠有净增上义也。
  第二叙异说(云云)光云。有余。识见等家。作如是说(文)论云。有余师说。能导养身。非眼等用。是识增上。识了方能避于险难。受段食故。见色等用。定非异识。故不共事。于眼等根。不可立为别增上用。故非由此眼等成根(文)光云。此即破前导养身不共事。所以此不破庄严身者。前第一句已破云。若本来尔。谁云丑陋。所以不破发识等者。识见家亦许。故不别破(云云)麟云。此是昙无德宗(即经部也)以五识能行。方能避险难。受段食等。非由眼根故。此师但不许眼见等。立识能行。行自境识由眼发故。立眼为根。余义大同(云云)私云。第二异说意。光记识见家义。萨婆多中尊者法救说也。宝云。述昙无德建立根也。真谛云经部也(云云)麟记依宝释欤。谓经部宗本义。存根境识和合见之义。故虽破根见·识见两家说。傍亦可有立识见义之师也。本义抄心。就第二异说。光·宝心别也。
  根能发六识(云云)问眼等于识有增上。立眼为根者。色亦于识有增上。应立根耶。论问答也。光云。一眼根能与了别众色诸识为通因故。二识随眼根有明昧故○色即不然。二相违故。一非通因。谓青等色但能生青等识不能生黄等识。二非随色境有明昧故(云云)。
  从身立二根(文)论云。女男根体不离身根。由此二根有增上用。此处少异余处身根故。从身根别立为二(云云)。
  女身形类(文)尧抄云。作业者。シワサト云事也(以上)光云。女身形类尪弱。音声细小。男身形类粗大。音声雄朗(文)雄(ヲウキタケシ)。
  分暖顶位(文)正文云。分暖顶位者。未了也。论云。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圣道故(云云)光记如论。不言分暖顶位(已上)问。四善根一一位。可具信等五根。何配分四位耶。况信等五·暖等四。若以五对四者。一根余耶。答。三井抄云。信等五根。圣道加行立之故。配分暖等也。次虽一一位皆具之。有通别二意故无失。次以二根可对一位也(以上)。
  三无漏根○增上者言亦尔者(文)正文云。论云。三无漏根。于得后后道涅槃等。有增上用。言亦尔者。一一各能为根(云云)疏文狼籍也。可依论文(以上)尧抄。问。见·修·无学三道。互为同类因。互为等流果者。所定也。若尔。三道相望。互应有增上用。何云限后后道有增上用耶。答。于得后后道等者。已生前前道。与可生后后道。为引因。有增上用云事也。然三道相望为同类因等流果者。异之欤。问。如何异耶。答。后道与前道为同类因者可生后道。为未来不生前道。为同类因。全与可生前道非为因。仍无过。问。钝根无学人。退住有学位。后修练根为见主时。以已生无学道。为可生有学道因。是皆可生道。何云可生后道与可生前道不为因。答。今且据次第就显然。可生前道与可生后道。有增上用判也以实言之。三道相望可为因果也。
  具知根于得涅槃(文)惠云。由具知根在第九解脱道。相应九根亦具知根。起得得八十九品无为。名得涅槃也(云云)。
  具知根于现法乐住(文)麟云。谓无学果于现身中游诸静虑。受现法乐故(云云)尧抄。问。现法乐住通无漏者。非常途谈。如何。答。正理论心。现法乐住通无漏释也。寻云。无漏喜乐即具知根。而现法乐住。能领·所领如何可分别耶。答。次第相望可论能·所也(以上)。
  第二明根废立(文)惠云。依七十五法。得十三法为二十二根。受立受也。信等五。眼等六。命是已废余六十二法不立根。为不与心为所依等故。即立十三法为二十二根也(云云)。
  将明问起(文)光云。就问中。一约自宗为问。二约数论为问(文)。
  十二因缘互相引发(文)正文云。此注十二因缘互相引发者。未了也。是次第引。何云互引。故光云。十二缘起中。无明等因。于行等果。各各有增上用(文)不言互引(以上)。
  又语具等(文)麟云。彼宗立二十五谛。今约五作业根为难(云云)决云数论二十五谛者。一者。我(彼计常。我以思为体)二者·自性(以萨?·赖阇·答摩为体。亦名贪·嗔·痴。此如我之臣佐)三者。大(我欲受用境时)四者。我执(缘彼我故名我执)五者。五唯量(色·声·香·味·触)六者·五大(地·水·火·风·空)七。十一根(眼·耳·鼻·舌·身·意·手·足·大便处·小便处·语具肉舌)问。二十五谛七种分别事如何。光云。彼宗所执。诸法是常。如转变金成环玔等。金色不改。环等相异。若我欲得受用境时。从自性生大。从大生我执。从我执生五唯量。从五唯量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若我不受用境时。从十一根却入五大。从五大却入五唯量。从五唯量却入我执。从我执却入大。从大却入自性(文。以上)。
  论能破事。论云。不应语具于语为根。待学差别语方成故(解云。如眼才生。即能见色。小儿有舌。何即不语。要待习学。方能语故。于语具不应为根)论云。离手足亦有执行。如腹行类(解云。鸟觜持物。不要手。蛇腹行。不要足)论云。出大便处。于能弃事不应立根。重物于空遍堕落。又由风力引令出故(易知)论云。出小便处。于生乐事不应立根。即女男根起此乐故(麟云。小儿未淫。非不有处。文)。
  是有情本(文)心所依者。心六识也。六识有情之主也(六识依六根生故有情本也)惠云。外六境即非情。虽扶根四尘是肉身摄。依六根立。故是本也(云云)私云。根见家。有见闻用故。以六根为有情本。下第二异说。识见家故。以识为生死流转体(差异可思之)。
  此六根成无漏净(云云)正文云。五根唯有漏。而今云此六根成无漏净者。麟云。即得六根通无漏者。旧云(光记也)差别及住。皆摄六根。杂染·资粮·及净。唯在于意。新云(宝记也)此有二种。若体成无漏。唯是意根。若离自烦恼缚名净。即通六根(云云)光云。别住二种。皆摄六根。杂染·资粮·及净。唯在于意。宝云。此有二种。若体无漏故名清净。即唯意根。若离自烦恼缚为还灭故名清净者。即通眼等六种(文)惠云。此净者有二。一无漏名净。即意根。二离烦恼缚名净。即通六根。杂染·资粮。准此应释。又解。此三唯是意根也(云云)。
  尧抄心(应意)光释并今疏意。净言唯限无漏(见)依此释。虽五根有漏。相从六根成无漏。可得心欤。宝心。净言通二种。若成无漏故名清净。唯意根。若约自身离缚名清净者。亘六根故。今约离缚。六根成净。可意得欤(以上)。
  立根事皆究竟(文)问。受为五钝使为因立根。想与五见为因。何不立根耶。宝云。正理论云。不应立想等为根。诸烦恼中爱过重故。唯立受与彼为根○想非见烦恼生因。余因发生颠倒见。已妄分别。想持令相续(文)。
  言流转者(文)宝云。婆娑一百云。流转者。谓更受生。还灭者。谓趣涅槃(云云)光云。正理云。生死相续。是流转义。生死止息。是还灭义(文)惠云。以识为体者。由前六识于五趣中舍前趣取后趣。流转义断由识也(文)光云。三界生死。以识为主。识起必以六根为依。此六根生。由女男根。此六根住。复由命根。六根受用境界。复由五受。因彼五受。六根领彼境故。受用境界。名为领纳。不同于受(云云)宝云。论受用由五受因彼领纳故。此意显受有增上。
  二流转生(文)惠云。即胎·卵生。除湿·化生。以不受胎故也(文)。
  生死止息(文)麟云。本由烦恼生死转回。今断妄归真。故云还灭(云云)。
  一切善法生之本(文)麟云。谓信等五以是一切善根生长最胜因故(云云)。
  还灭生(文)惠云。灭即涅槃。生取上能得。得有生由信等五。四加行位有用。与无为上得为取依。方得生也。三道皆名正定聚。苦谛得最初生。由未知当知根。此无为上得方得生也。由已知根断修惑。令无为上得续。续生住也。由具知根故。再得无为上得。方能起四禅法。现身受用。名受现法乐(云云)。
  正定聚事。第十卷颂疏云。诸圣人名正性定聚。云正性者。所谓涅槃。定者是圣。有无漏道。远一切恶。故名为圣。获得毕竟离系得故。定尽烦恼。故名为定。圣于正性得决定故。名正性定也(云云)。
  八根界品已说(文)麟云。彼品明眼等六根及男女根竟。疏略不辨。论文具明(云云)论长行文明之故。今疏略之欤。
  问。此八根体形量如何。论云。眼根极微。在眼星上。傍布而住。如香荾花。清彻膜覆令无分散。有说。重累如丸而住。体清彻故。如颇胝迦。不相障碍。耳根极微。居耳穴内。旋环而住。如卷桦皮。鼻根极微。居鼻頞内。背上面下。如双爪甲。此初三根。横作行度。处无高下。如冠花鬘。舌根极微。布在舌上。形如半月。传说。舌中如毛端量。非为舌根极微所遍。身根极微遍住身分。如身形量。女根极微。形如鼓?。男根极微。形如指[韋*沓](云云)神云。眼根安布有二说。初说傍布。是萨婆多义。有说重累。是余部义。故旧俱舍云。有余部说。如聚重。乃至女根极微如鼓?者。外小中大里小故。言如鼓?(文)光云。眼微二说。前说似胜。不言有说故。耳根如卷桦皮。西方国俗。初穿耳时。多卷桦皮。内于孔中。欲令渐大。由近耳相似故。以为喻。准此。耳中有孔。通于恼中。有说耳根犹如灯器者。亦据四唇。非取其底。鼻微可知。此初三根。若约根体。处无高下。若据所依。即有高下○舌微可知。于舌根中。如毛端量。无舌根者。虽无经论文说。西方古德相传解云医方家说。于舌根中。如毛端量。无有舌根处。是末磨死节。若针刺着。是人即死。舌中法尔有斯空处(云云)宝云。准鼻舌根。两释中后释为善。若微傍布。清彻膜覆。令无分散。准此。鼻舌亦合如此。若如此师释。三根必不取外香味等。隔清膜故。若外香等。非根所取。非执受香等。恒彼同分。即不可说二识识也。亦无五识烦恼缚义。违众多理教。应依后释为善。传说舌中如毛端量非为舌根极微所遍者。此事难知。应竖如毛端量。非是横也。论主不全信。故言传说也(云云)惠云。且扶根四尘。眼如蒲桃颗。耳如卷桦皮。鼻如双爪甲。舌如偃月刀。身根从顶至足遍身住。如身量。前约根体·依处说。眼根体依蒲桃等重累而住。一说。在扶根上傍布。如香荽花。上有清彻膜覆故不散。以根体清净彻膜覆故。能见色。余四根准此说也(云云)。
  身谓身受(文)光云。身有二义。若言六受身。身即是体。若言身受心受。身即是色聚。色聚名身。此中言身。色聚名身。即诸色根依身起故。名为身受。从依为名(文)麟云。五根总名为身。以对心故。受依身起。名身受也。如世间品疏自当辨(文)。
  离喜贪(文)。
  麟云。三定虽是心悦。而相安静。但名为乐。不名为喜。以喜相动涌。如水涛波。又如贫人得宝。一旦失之。还生忧恼。初二禅定。遍触身心。生于喜受。味着于喜。名为喜贪。第三禅中。离此贪故。但名为乐(文)决云。第三禅心悦安静。故云乐。二禅心悦粗动。名喜。粗动者。着此喜还如生忧恼。第三禅如此离善心。心悦安静也。故云乐。重心云。下地着喜。还生贪。是则所善可忧恼。或所止又忧恼也。如贫人得宝一旦失。第三禅虽乐。非如起下地喜贪。故云离喜贪(以上)尧抄。问。苦乐相对法。以第三静虑极悦心受名乐。又以地狱极不悦心受。可名苦受耶。答。光云。极悦无分别。可与乐相应。极损有分别。非与苦相应(云云)意云。极悦·极不悦。依地既异故。分别有无亦别。谓散地意识。必可有分别故也问。第三禅乐受有定散二类。定心相应乐。最应无分别散心相应乐。何云无分别耶。婆娑论。散心皆有分别判。婆娑七十二云。问。此六识身。几有分别几无分别。答。前五识身。唯无分别。第六识身。或有分别。或无分别。且在定者。皆无分别。不在定者。容有分别。计度分别遍与不定意识俱故(云云)答。今以第三定乐根名无分别者。依心悦安静。离粗动喜贪故。全以三种分别不可定之(以上)。
  处中受名为舍根(文)光云。舍无分别。任运而生。是故立根。身心合一。又苦在身心为损各异。乐在身心为益各异。故别立根。舍无异相。故总立一(云云)麟云。舍有二种。一舍受。即受蕴摄。二舍沉掉舍。即行蕴摄。今此言舍。是舍受舍。非行舍也(云云)。
  阿罗汉等(文)麟云。等取前三果人。举圣同凡者。谓圣人内无分别。亦随境界之力。生于苦乐。况诸凡夫而得无苦(云云)决云。阿罗汉等者。等取前三果人。举圣同凡者。圣人犹依境界力。无分别起五识苦乐。况凡夫又五识无分别苦乐。依境界力岂不起乎云心也(以上)。
  九谓意喜乐舍(文)问。于五受。何唯取三受耶。麟云。于五受内。除忧及苦。以欲界散地无无漏故。忧离欲舍故。不通无漏。苦唯五识。亦不通无漏。故并除也(云云)。
  有未曾知当知行相转(文)麟云。转之言起。起之言生。谓有当知行生起也(文)。
  疑得俱事。麟云。问。此忍岂不与余惑得俱。何独说疑得耶。答。实亦与余贪等得俱。而以疑名偏违见道故。但标疑(云云)光(二十六)云。决断名知。疑是犹预。自性相违。八忍起时。与自所断疑得正俱○非决断。故不名智(云云)决云。苦法忍位。已无漏心现起故。惑不可起。但此惑自无始未断也。仍此惑上得。身中起也。断此得。断烦恼云也。凡萨婆多心。断烦恼名自性断。此则烦恼上得断也。断得者。即起能治道。所生烦恼得留也。此苦法忍位所生无漏心。此烦恼上得取合位也。如系贼。与疑得俱。俱事智韵对。故且举之。实余烦恼得可俱也。智决断也。疑转有耶无耶故。且相对举也。萨婆多心。烦恼体三世实有故。不可云断。只其上得断也。此即烦恼纲切放也。经部心。以空观。一切烦恼体空也观。故体断也(以上)。
  中间七智(文)光云。问。八忍非智。可云未知当知。七智正知谛理。何故亦名未知当知。解云。七智望缘自谛义边。虽名正智。今望八谛作法。以知八谛犹未周遍。知谛未尽中间起故。亦名未知当知(云云)宝云。智名为知。忍非知故。在见道中苦法智忍位。有八谛未知当知行转。至苦法智位。有七未知当知行。乃至道类忍位。有色无色道谛未知当知行故。故十五心皆名未知当知根也(云云)决云心。忍位未入智位者。未知当知。中间七智。名已入智位故。可云已知。然由知谛未遍故。假令比初苦法忍者。苦法智位虽已知。比次苦类智。是未知也。故七智皆名未知当知。至第十六道类智者。次未知法无也。故萨婆多心。以之摄修道也。已尽见惑故。已知故。经部心。犹于见道位。谓虽已尽。只是于道谛下断之故(以上)。
  金刚喻定事。二十四卷颂疏云。断有顶地第九品惑无间道。名金刚喻定。此定能破一切烦恼。如金刚能摧一切(云云)。
  但为断除迷事烦恼○(文)决云。问。迷四谛理。未知苦空等真实故。贪等烦恼发也。已见四谛理毕。知法真理。何又修惑贪等发之耶。答。内虽知四谛真实。被引外境不计。事相浮伪(修惑名)惑发云也(以上)尧抄。问。夫修道位。为断烦恼。及修练根。亦为现法乐住观谛理。何唯云为断惑耶。答。练根为不退。或现法乐住为断惑进胜。故无相违也。宝云。问。修道位中观谛为断烦恼。及与练根现法乐住等。又何但云为断烦恼。答。初果道后如起胜果道。即是断惑之加行也。又练根恐烦恼退。为现法乐住。亦是断惑胜进故。但云断惑。义即摄余。由斯论师唯说断惑(文)以上尧抄。
  已知而知故(云云)惠云。见道以知四谛了。今修道重起无漏惠。知四谛境。知彼是知境故。名已知也(云云)私云。已知而知者。中间略知而言。名已知根。此则知已知境义也。
  或习此知已成性(文)惠云。以常习二智。名具○或习此尽智。成利根无生智性也(云云)。
  作知已知之解(文)麟云。谓修道中。由有烦恼。于四谛理。未能唯知己已知之解。无学道中。由无惑故。能于谛境。作知己已知之解也(文)。
  尽智无生智事。一切无学圣者。得尽智。不动种姓利根罗汉。得无生智。毕竟不退故。断有顶地第九品惑解脱道。是尽智也。此解脱道与漏尽得最初俱生故。名尽智也。前五种姓罗汉。于尽智后。或生尽智。或生正见。无无生智。后容退故。不动法尽智后必起无生智也。
  释知体也(文)此注心。修道证灭之次第异常。光记证灭修道之次第也。可见之。
  唯无漏后三者(文)论云。次前所说最后三根体唯无漏。是无垢义。垢之与漏。名异体同(文)尧抄。问。已知根广应通有漏无漏。修道通漏无漏故也。答。已知根虽有修道。以七觉支名已知根故。故不通有漏也(以上)。
  七有色根○一向有漏(云云)麟云。漏有二种。一与自烦恼俱。名有漏。二为他所缘。名有漏。一切异生及有学圣。具有二种。无学及佛。唯有一种。但生他漏。自无漏也(云云)。
  九根通漏无漏(云云)信等五根是善。善根中有漏善有之。谓造佛写经等也。化地部·分别论师心。信等五根唯是无漏。论难破有之。可见之。
  唯一命根定是异熟(文)论文同之。
  业所招故(云云)宝云。唯遮更通余根。定遮通非异熟(文)。
  现在延寿异熟事。问。先业所招。可是异熟。现身延寿果。谁之异熟。答。留多寿行者。利根俱解脱阿罗汉。先世业所感命众同分中。有同分长命根短者。为延命根。修布施行。入边际定。从定起已。心念口言。诸我能感富异熟业。愿皆转招寿异熟果。殷勤发愿欣求之时。布施时无贪相应思。由边际定力。答誓愿思。感现在命根也。此则光师意。命根本是别报故。现在布施业感现在命根(为言)宝师心。存转过去不定富业感现在命根之义。其色趣各异也。
  忧通善恶(云云)意云。忧根善恶。不通无记。故非异熟。信等八根唯善性。故非异熟。是有记故故非异熟者。结忧与八根非无记也。论云。毗婆沙师咸作是说。已离欲者无忧根故。异熟不然。故非异熟(云云)决云。忧善恶非无记释云。忧非无记。强思起故(云云)心者。追悔心自强感心品起也。劣无记心不起。故忧非业所感业所感法异熟无记故(以上)。
  信等八根唯是善性(文)惠云。问念定·慧三。皆大地法。并通三性。何故论云唯善。答。取少分善性边立根。不取染无记。故云善性也(云云)。
  七色根○即是异熟(文)七色根者。五根及女男根也。麟云。论云。眼等八根。若在善趣。是善异熟。若在恶趣。是恶异熟(八根。谓七色及命根)(云云)论云。眼等八根。若在善趣。善异熟。若在恶趣。恶异熟。意根善恶趣。皆通二异熟。喜乐舍五趣皆善异熟。苦五趣皆不善异熟。于善趣中。有二形者。唯根处所。不善业根。善趣色根。善业引故(云云)。
  有异熟门(文)麟云。谓约能有当来异熟之果名有。前门约体是异熟等。故二门别(云云。无漏无惑所润坏三有。故无异熟。无记非因。故无异熟也。可分别之)。
  依唯越义(文)意云。一唯义。二越义。依此二义颂云定有。唯义者。显唯有异熟。越义者。复有二义。此二义唯有异熟所由也。谓无记·无漏非异熟。故非无记·非无漏有异熟义也。此二义以越义显之。谓由此二义。越次第先说忧根。余无二义故说第二(为言)光云。定有异熟。一依唯义。二依越义。颂说定声。唯即唯有异熟。越即复具二义。一忧根非无记。强思起故是善不善。以无记法劣思起故。二非无漏。唯散地故。由此二义。于二十二根中。越次先说忧根定有异熟(云云)。
  忧非无记事。如三性门。
  二非无漏唯散地故(文)决抄。问。忧非无漏故有异熟也云心如何。答。有漏法有异熟云也。有漏善恶必感果定。故颂云。断道有漏业。具足有五果(云云)此文。有漏善必具五果云故。有异熟果故。有漏善定云有异熟也。有漏恶思可同(以上)。
  前八谓眼等(文)宝云。十一根定无异熟。无异熟有二义。一无记故。二无漏故。眼等八根唯有一义。谓无记故。无无漏也。三无漏根唯有一义。谓无漏故。无无记也。虽有定无异熟之义。不兼二故。不越次说。于第二说定无异熟(云云)。
  唯善后八根者(文)论云。信等八根一向是善。数次虽居后。乘前故先说(文)光云。二十二根先后次第。信等八根。数虽居后。乘次前文明信等五文势便故。故今先说信等八根是善(云云)。
  忧非无记(文)惠云。婆娑一百四十四云。且非有覆无记。欲界身·边二见有覆性。是观行转。忧是戚行转。行相不同。不相应故。非有覆也。非威仪工巧者。忧分别转。威仪等任运转故。如忧言我不如佛及马胜比丘等威仪。正分别时。非威仪等。若起威仪等时。分别已息。非通果者。通果定发。忧离欲舍故。非异熟无记(云云)。
  除女男根离淫欲故(云云)宝云。此释色界无男女根所以。一以离淫欲法故。若尔。因何有鼻舌。为释伏离故。言丑陋不同鼻舌有严身用(云云)光云。又由女男根身丑陋故。所以彼无。正理破云。此说不然。阴藏阴蜜非丑陋故。俱舍师救云。论主故作此解。欲招后难顺己前文(云云)惠云。无女男者。离淫欲故。色界无香味境。应无鼻舌根。再释云。又女·男根身丑陋故。佛象王藏相。岂成丑陋。佛正理自释。前说为善。色界离鼻·舌二根爱。得有二根体。色界离女男二根爱故。无二根体也(云云)尧抄。问。佛所具阴藏隐蜜非丑陋如何。答。论主心。以离淫欲故。显色界无男女二根。身丑陋故。非论主所存。然今傍举身丑陋故者。招难。光云。如上所引(以上)。
  经说色界为男(文)论云。契经中说。如契经言。无处无容女身为梵。有处有容男身为梵(云云)麟云。梵即净天也(云云)又云。别有男相。谓欲界中男身所有(文)光云。为外通经。谓大梵王别有欲界中男身所有相貌。无女身形类。故说为男。非有男根(云云)宝云。虽无男根。而有男身众相。故名男也。非如欲界无根即无男根(云云)神云。别有男相。谓欲界中男身所有形相·乳房·言意等。色界亦尔(云云)。
  无苦根者身净妙(云云)宝云。释无苦所以。身净妙故。无等流苦。无不善法故。无异熟苦也(文)麟云。无等流者。谓若身相粗涩。多生苦受。今既净妙。故不生苦。约现身生。非前业感。故非异熟。无异熟苦者。谓上无违境诸不善。非如地狱等有诸违境诸不善事有异熟苦(云云)惠云无苦者。色界无五识与苦为所依。故无能依苦。若尔。初定有三识。初定应有苦。再释云。苦从违境生。无不善事为苦境。虽有三识无苦也(云云)神云。无苦根者。其身净妙。犹若光明。无外缘损(云云)。
  无忧根者(文)神云。由定润相续身受寂静乐。又彼定无九恼害事故(文)。
  意及三受通三种断(云云)光云。意·喜·乐·舍。若见惑相应。是见所断。余有漏。是修所断若是无漏。非所断。忧根若见惑相应。是见所断。余有漏。是修所断。非无漏故。不通非所断。七色·命·苦。唯修所断。七色·命根不染污故。苦根非六生故。非见所断。皆有漏故。唯所断。非无漏故。不通非所断。信等五根非染污故。不通见断。通有漏故。是修所断。通无漏故。是非所断。最后三根皆无漏故。唯非所断。非无过法是所断(云云)惠云。此四根有漏通三性。无记与烦恼为所缘境。名所缘缚。若染者即与修惑相应转。是修道除。名修断。若与见惑相应起。名相应缚。见道断也。忧有漏通善恶二性。善即与修惑为境。恶即相应起也。七色·命与修惑作所缘境。苦根通三性。善无记与修惑为所缘缚。染性即与修惑作所缘·相应缚也。信等五唯与修惑为所缘境。此能缘惑是修道除。名修断也(文)。
  忧见修所断者(文)忧根若与迷理见惑相应。见所断也。是恶忧也。若与迷事修惑相应。是修所断也。是恶忧也。若又忧根善。是所断也。是缘缚断约云也。
  九唯修所断事。七色·命根。无记缘缚断法。修所断也(以上)。
  前言不染非六生(文)第二卷颂文也。略说非见断。总有三种。一不染法。善·无记也。二非六生。谓五识也。不从第六意生。名非六生也(以上二种非迷谛理)三色法(此非见惑亲发)此三种定非见断也。
  此八根非见所断(文)正文云。应云九根。何言八耶(以上)。
  三无漏根非所断(文)尧抄。问。如契经说。道如船筏。无漏法亦可断(见)何云非断耶。答。实如说道如船筏。无漏法亦虽有可断义。今云非断者。非见·修二道所断故也。光云。又正理第九云。岂不圣道亦所断耶。如契经言。应知圣道犹如船筏。法尚应断。何况非法(云云)此心。非见·修二道所断。入无余依涅槃界位舍故名断。
  第一受生得异熟门(文)(二十二根中。异熟根者。命唯异熟。七色根·意根·四受除忧。约此明得异熟也)光云。正理云。须问初得异熟根者。遮无染心能续生故。解云。大众部计。无染心受生。如菩萨三时正知。或经部计。异熟心受生。初受生得为遮彼说(云云)。
  唯得身命二(文)光云。彼何不得意·舍二根者。问。意·舍二根初生必有。彼何不得。此续生时定染污故者。答。此意·舍二。于续生时。虽亦必有。定染污故。非是异熟。以据异熟为问答。苦·乐·忧·喜·信等五根。初受生位虽亦成就。非异熟故。此亦不说。意舍二根成而亦现。尚非所说。况苦等九成而不现理在绝言。故不别问(文)麟云。初受生位但得此二。以眼等四及男女根。六处位中方乃得故。意舍二根虽然现。有续生之时。必染污故。云非异熟。复异熟意。无法前得。尔时复未名成就(云云)惠云。初生不得意舍者。以意舍初生唯染污。今明得异熟根也。初生无余四受。以死生唯舍受。不得信等。以结生心唯染污故。结生有漏心无三无漏根(云云)决云。初受生时。意舍二根虽有之。非业所感根也。其故。受生时。生有唯染污云。染污心故。异熟意舍非也异熟无记法。无法前得。其时未来意舍异熟二根不得也。不得余根事可知(以上)。
  化生初位○得六根(云云)惠云。化生不得意舍等。同前释也(云云)劫初人形相。如第十二卷。谓诸根无缺。形色端严。身带光明。食喜乐。长寿。次食地味。次食地饼。次食藤林。次食香稻。此食粗故。残秽在身。为除生二道。因此生男女根也。依之劫初人无形也。
  得八根者(文)光云。化生应胜福感。岂有二形受化生耶(云云)○亦有恶业能感恶趣二形化生(文)宝云。唯此善趣无有二形化生(云云)。
  上谓无色(文)麟云。无色无处所。非在二界之上。今但由因果胜下二界故名为上。定胜者。谓此定能感非想八万劫果。胜下界定。果胜者。即得八万劫长远之果。胜于下也(文)。
  正死灭诸根者(文)正言事。灭言舍也。光云。灭之言舍。寂后死位体现在前。灭入过去令不现前。故名为舍。非将不成说之为舍。如善心死还生自地。及染心死生自下地。虽成善染。亦名舍故。应知此中于命终位所有三性心。但灭入过去。名为舍。非论后位成与不成(文)。
  无色三色八(文)宝云。前先欲后无色。此文先无色后欲者。乘前义便(云云)惠云。命终心通三性。今此光明染无记心死。说无信等五。下二界准此释说。色界命终不说喜乐者。死生唯舍受。色界无女男根。染无记心死。无信等五(云云)。
  渐谓渐死(文)麟云。渐四者。谓渐死人。眼等诸根皆在先灭。于正死位。但灭四根(文)惠云。渐死四者。从上死。无眼等四。从下死。无女男二根也(云云)决抄。命终受生心事。命终心通三性。受生心唯染污也。萨婆多意。染污心能续生。余部心。无染心能续生云也。即如大众部者菩萨三时正知。非染污。无染心云也。又经部。以异熟生心受生云也。异之萨婆多。生有唯染污云也。菩萨三时正知。于母不起贪爱。于母腹吉住处ト执シテ着スルナルヘシ(以上)。
  明得果用根多少(云云)惠云。得果者。不取练根。八十九品无为。分作四沙门果。体。八十九品无间道。为能证智。八十九解脱道。是有为果体。证此八十九品无为时。此八十九能证智。与二十二根中几根相应。共证此八十九品无为。作四沙门果也。如初果。以八品无为为体。第十六心八品无为上。有八个得生属身。得彼八品无为。即说此人名得初果此第十五·第十六心。与几根相应。共证此八品无为为初果。后三果准此说。依未至地起见道故。与舍受相应。意及信等。即是同时心王心所也。无为上得。与无间道。同是有为无漏。无间道引彼得生。与彼为同类因也。此二资者。无间道断惑。如驱贼。解脱道证灭。如闭户。身相有力。名相资也(云云)。
  沙门果(云云)二十四卷颂疏云。沙门此云勤息。谓无漏道心能勤劳息烦恼故(文)。
  初预流果九根得者(文)麟云。问。二十二根中。何故但言九根得果。答。此中皆据定心相应于果有力用者方说。如五根及命根等。非亲生果。故不论。非谓有漏。故不取。以世道证果是有漏故。初果依未至者。谓未离欲染不得根本。但依未至。未至唯舍受故。无间道为同类因引离系得者。谓无间道与离系得。同无漏性。名为同类。能引得生。复名引因。其离系得是无间道等流士用果故名果。其解脱道至为依因者。依者持也。谓持此得起故。与得为所依(文)光云。依因谓能作因。依者持也。同时能持离系得故名依因(云云)惠云。为能作因者。即有力能作因。不障得生。即能作因。能持无为得。即有力也(云云)麟云。解脱道为能作因者。谓有力能作也。所以非余因者。以与得同时故。非同类因。得非心法故。非相应因。非定俱故。非俱有因。无漏法故。非异熟因。非染污故。非遍行因。由是但为能作因也(云云)尧抄。初果第四果证得引因必同类因。依因必能作因。中间二果。其义不同。超越证一来不还。如初果第四果。次第证一来不还。以有漏道证。望有漏离系得。为同类因。望无漏离系得。为能作因。以无漏道证。望无漏离系得。为同类因。望有漏离系得。为能作因。若依因皆望离系得为能作因也(以上)决抄。四果证得人事。次第初果乃至罗汉证得。次第证人云也。又有超越证者。谓于凡位。以有漏智断欲界修惑前六品。后入见道断见惑。至第十六心时。超预流果证一来果也。此人云倍离欲贪人。欲界九品中。断前六品。后三品计残故。以已断望未断。今三品增。故云倍离欲贪。此人亦名薄贪嗔痴。薄贪嗔痴残故。或于凡位断欲界九品。后入见道。住第十六心时。证不还品也。超初二果故。云超越第三果人。此人云先离欲人。超越不还。不限欲界九品。断无处有处已下惑。入见道人。云超越不还也。此人离欲界。依初禅。发其地智慧。证不还果也。乃至断第四禅人。依第四禅。可入见道也。见道依地。六地如常。又四根本具足近分地近分地者。别非有地形。只名智慧事也。未及根本智慧。云近分也(以上)无漏依地事。决云。无漏法王不居边地云故。无漏不依欲界(并)非想。依九地也。于此无漏分二种。一法智品。欲界能治也。此法智依六地。见道依六地(未至·中间·四静虑)见道法智品道为先故。二类智品道依前九地。证罗汉果事依九地也。述无漏自上染。无漏自自地上皆断之故。依未至断有次。证罗汉也。无漏道不断下地。但未至无漏断下地也(以上)。
  得果依地事。惠云。初果唯无漏道得。依未至定。第二果依未至。通有漏无漏道。第三通六地证。通有漏无漏道。第四果通九地。唯无漏道(云云)。
  近分舍受事。二十八卷颂疏云。此八近分。皆舍相应。作功用转。故无喜乐(云云)意云。适悦之心。所求成辨位起之。近分为入根本。勤劳之位故。舍受相应(为言)。
  谓世间道依次第证(文)麟云。问。初后二果何为唯无漏证。中间二果便通有漏耶。答。初果必从见道证。见道唯无漏故。其第四果要离有顶。唯无漏道能离彼故。故彼二果唯无漏证。中间二果次第证者。非从见道及断有顶。故通有漏道(云云)决云。有漏道断惑事。有漏断惑者。六行观也。以未至地有漏道断欲界时。欲界观粗苦障。初禅静妙离观也。婆娑根本非欲断对治故ト定故。有漏断惑限近分。根本智慧不断烦恼也。此六行观者。非六行皆作之。随一准之也下地观粗。上地观静也。余准之可随行者心。又粗苦障无间道正断烦恼静妙离解脱道得无为位也(以上)。
  倍离贪○(文)麟云。谓此烦恼粗细差殊。总分九品。谓上上品·上中·上下·乃至下下品等。今九品中。但断六品。由有三品。故名为倍。虽知总断十种随眠。而欲贪强。但言离贪。即显余惑(云云)倍者。所残有三品。故倍此断六品。故云倍离欲欤。
  其不还果七根得(文)此次第证者。依未至地。故舍无喜。第二ノ八。第九解脱道入根本地。故加舍也。麟云。婆娑云。问。离欲染第九解脱。谁入根本。谁不入耶。答。有说。欣多者入。厌多者不入。有说。为求根本定离染入。为求解脱离染不入。有说。利根入。钝根不入。三说无评家。准此。约次第人乐不乐入等。若超越者。先曾已得根本。若意乐根本。即先依根本。若意乐未至。即先依未至。由此无间解脱必同一地(云云)。
  补特加罗(文)麟云。此云数取趣。谓数取诸趣也。今此意总目其人为数取趣(云云)。
  又依萨婆多宗○(文)。

四果退不退事

  一诃梨跋摩。四果不退(譬喻·上座等同之)二萨婆多。初果不退。后三果有退(正量部同之)三初果第四果不退。中间二果有退(经部并俱舍义也)四第四果不退。前三果退(摩诃僧祇·弥沙塞等)颂疏意云。中间二果。次第人有亦退义。超越人定不退之也。超越二三果人。虽不退先所得果。退后所得也。超越斯陀。退后二果。超那含。退第四品也。不退前所得者。定不退初品也(以上。古抄)。
  容于一身许有三受证(文)惠云。本论约无学果三度退三度证得。各用一根证。三度合说言十一根(云云)。
  以无乐根○有退义(文)此是一个大义也乐根证不还果圣者。已离第二静虑染。依第三静虑入见道。第十六心证不还果之类。定是超越证人也。而超越证人必无退故。不退所得果也(本义抄)惠云。此文释乐根证凡夫位断二定已下惑尽。后依第三定入见道。超越证第三果。不取前果。直取第三。同初果决定不退。若退者。退作何果未得初二果。此文且举乐根超越人。喜舍根证者亦定不退。义准超越第二果人亦定不退。以初得故也(云云)决云。以无乐根证不还果。而于后时得有退义者。是越乐根证人云也。乐根证人。依第三禅入见道。证不还人也。超越人不退定也。其数见道已前断惑不退(见)婆娑有文隐正性也。其故。见道以前惑。见道坚盖故不退也。次亦无退已由乐复得(文)是次第证人释也。次第证人不入根本者。唯用舍根。若根本入。用喜舍二根也。此人退后用乐根无之。其故。次第证不还。退未离欲也。离欲人复不还果证。可依未至地。故用舍不可用乐。此故超越乐根证不用喜舍。次第证不用乐根。故一身中无可有三受。此故异罗汉(以上)。
  亦无退已由乐得(文)惠云。次第得第三果。许有退退作前二果。再得第三。即用未至地舍根得。无有由喜乐根再得也(文)。
  以二道所得故(文)此释意云。先于凡位断欲界九品烦恼。至不还果位分。云世间道得。后入见道。至道类智位。证不还果。名出世道得。既是世间·出世二道所得。总坚牢果故不退也(为言。本义抄)。
  成就诸根定量门(文)惠云。此门意者。二十二根中。成眼根时。同时便成就几个根。余准此说。如不成信等五。即约断善人。不成就三无漏根。即凡夫。不成眼等前四。即从上命终。不成男女。即从下命终。又生色界。不成女男根。又前七色根。生无色亦不成就。不成忧苦根离欲即舍。喜即生三定。不成乐即生四定。余下文皆准此说(云云)私云。从上命终。从下命终者。约渐命终者。诸根前灭。云上下也。麟云。此门者。若成此根。定有彼根。即说成就。若于三界。随一有阙。即不说成。故名定量。如言成命必有意舍。于三界内。更无阙处。又定成者。通凡及圣。决定成者。非约一人。思之可解。三根定成者。以此三根通于九地。一切有情皆定成故。除此外余十九根。有成不成。眼·耳·鼻·舌四根。生无色界。定不成就若生欲界。未得已失。亦不成就身根。生无色界定不成就。女男二根。生上二界。定不成就。若生欲界。未得已失。亦不成就。乐根。异生生第四定及无色界。定不成就。喜根。异生生三四定及无色。而定不成就。若根。若生色无色界。定不成就。忧根。离欲贪者。定不成就。信等五根。善根断者。定不成就。初无漏根。一切异生及已住果。定不成就。次无漏根。一切异生·见道无学。定不成就。后无漏根。一切异生及有学住。定不成就。于非遮位。应知如前所说。诸根皆定成就(云云)。
  成乐不成身(文)麟云。谓无漏乐不堕界系。故九地中皆通成就。唯圣者成。非诸异生成就。无漏法故。下三禅乐彼已断者。谓生上地。下地善染等法皆舍离。故云不成(此释身乐不乐相成。云云)决云。圣者生无色界。起无色界无漏。以法后得成。成过去无漏云也。故过去无漏乐根成也。成未来者。彼下地无漏未来アマタ有。以法前得得。成未来云也故无色圣者。下地无漏乐根。于过未定成之也(以上)。
  成眼必成五(文)麟云。以成眼根必有身根故。上言成身不必成眼者。谓或有身○眼耳等有无不定。非互相成(云云)。
  当言成○染污乐(文)决云。在下地未断上地。彼上地烦恼身中成就也。依之欲界具缚人。三界惑身中成也。不断上地间。皆成也。依之第二禅人。未断第三禅间。成第三禅烦恼。故彼烦恼相应乐受成之。此云成染污乐根也。第三禅未断彼善心成善根程者。必成乐根也。
  苦根成七根(文)惠云。无眼等四。约从上命终说。无女男根。约下命终说也(文)。
  除忧根者离欲舍故(文)麟云。忧根离欲舍故。故在欲界有苦无忧(文)决云。夫忧根。圣者·异生。离欲染时。必舍之故。名离欲舍法也。其故。忧通善恶。烦恼相应。烦恼同。自性断也。善忧根。缘缚断也。缘缚断云者。今此善无记法ヲ缘シテ系缚ヲ成スル烦恼断尽时。缘缚断云。缘善忧根欲界烦恼。九品共尽时。断云也。是则离欲舍也。然者。离欲人不成苦根也。苦根。欲界受生人。乃至佛成之也(以上)。
  成信等成八(文)麟云。谓无色异生有信等八而无身等七色根故。亦无四受。是异生故。不成三无漏根。忧与女男不互成者。离欲女男无忧根故。有忧根者。容无形故(云云)惠云。三无漏根不成眼等四及女男根。约厌生死心胜。从上死入圣。即无眼等四。从下死入圣。即无男女也。婆沙一百五十云。传说。深心厌生死胜。临命终得入圣。上下死不定故。无眼等四及女男二(云云)。
  已知十一者(文)麟云。已知根成十一者。谓那含生无色界。即不成七色忧苦。三无漏根又不并成。除其二种故。无眼等十一。但有命等十一根也。无漏喜乐异地相成。故定有之。具知亦尔(文)惠云。二无漏十一。无身苦者。约第三·第四果生无色界说也(文)。
  若成未知根定成十三(文)麟云。以见道必依欲界故。云有身苦。已离欲者。容入见道。非定成忧。无眼等四。容入见道。以不定成故。亦非成就(云云)私云。三无漏根不成眼等四·女男根事。如上所引惠。
  第五成根极少门(文)此门意。约一人成根。论极少极多也。上定圣门通三界凡圣论定成者。非约一人故。故名定成就三。可思之。麟云。极少门总有二类。一断善人。二生无色界。且初断善人。无信等五及三无漏根。眼等四根及男女二。此等六根以不定故。故但成八。成五受者。以断善人必在欲界故。有五受。在欲界中。必有身故(云云)惠云。此言无善成八无男女等根者。准得圣从上命终。无眼等四。从下死。无男女根也(云云)。
  二形人必非圣者(文)论云。本性损坏扇搋半择及二形人(乃至)亦无律仪得果离染诸清净法(云云)本性无形人亦不入圣。渐命终无形可有入圣义如上。
  依或人所望颂疏讲谈之次。拾古抄等了。
  永正十七年润六月二十日。拟讲英宪。
(以英宪法印自笔写之。弘治三年巳九月五日)
  (花严末叶阿阇梨净实三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