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颂疏抄卷第十六(颂疏论本第十六)

  论云又经中说(文)义章云。四业之义。众经通说。言黑黑者。不善鄙秽。名之为黑。因果俱黑。名黑黑业。言白白者。善法鲜净。名之为白。因果俱白。名白白业。言黑白者。善恶交参。名黑白业。所言不黑不白业者。是无漏业(文)。
  论云佛依业相性类(文)宝云。有漏为所治。无漏为能治。性是体性。类是种类。性·类不同。分为四业(文)惠云。依三性流类不同。分为三业也(文)。
  恶谓欲界诸不善(文)惠云。染污性故。因名黑。异熟亦名黑。即果名黑。因果合举名黑黑。黑之黑故。黑黑即异熟(文)准此释。黑黑业者。黑(因)之黑(果)黑黑业(异熟果)之业为言。白白业准之可知也。
  色界善业(文)问。无色界善业何不名白白业耶。答。论问答也。光释答文。云如左。光云。毗婆沙师传说。若处有二异熟谓中·生有。具身·语·意业则说。非余。于无色界。有生无中。有意无身·语。是故不说(文)意云。三界五趣是业果之所显也。业则以テス语意业。果是以能往所往。而无色界。虽有能发意业。无所发身语。虽有所往生有。无能往中有。既业果不足。故以彼界善业不名白白也。然黑·白·俱三业者。皆约因果之相立之。故世亲论主不信有宗所谈故。述婆沙师传说(为言。以上续本义意)。
  欲界善业名黑白(文)问。欲界善业恶来テ陵杂スル貌如何。惠云。人中善业恶所陵杂者。所作善业有违顺表里故。内外二果别也(云云)。
  此心。欲界散乱粗动地故。表虽读经称佛名。内心起妄念故。善业为恶所陵杂云也。论云。欲界善业名为黑白。恶所杂故。异熟亦黑白。非爱果杂故。此黑白名依相续立。非据自性(云云)光云。此黑白名。依业异熟前后相续间起而立。虽复亦有善恶异熟俱时杂受。且据前后以释(文)善业黑白前后间起者。虽修善业。中间起不善作业。又异熟果黑白。前后间起。可知之。俱时杂受者。约三业。可知之。
  论云○互相违故(文)光云。以无一业及一异熟是黑亦白。善·恶业果性·类不同互相违故(文)问。未离欲者。造欲善业。可为恶杂。已离欲者。造欲善业。定无恶杂。可名白白耶。光云。解云。欲善业果名为杂者。据未断说。若细分别。已离欲者。作欲善业。非恶业杂。虽为因时非恶业杂。受果之时必恶果杂。以因从果。总名为杂(文)决云。已离欲者。所造善业。立可无杂恶。但已离欲者受果时。恶果杂者。必退起欲染也。不尔者。无生欲界之理故。生欲界之时。非爱果可杂故。以因从果云黑白释也(以上)。
  答不善业果非必○(文)麟云。乃至六欲天中。有不善果故。以欲界散地恶胜善故。正理云。以欲界中不善数行力能伏善故。彼苦果杂乐异熟故。欲界善劣。无有功能陵伏不善故。彼业果亦无功能杂苦异熟(文)。
  是密意说(文)光云。此非白言。据不能招白异熟果。且据一相。是佛密意说。非真了义。若据显说。亦名为白(文)宝云。非黑言。是了义说。非白言是密意说。以不能招白异熟故。经密意说。名非白业。准经及本论。是纯白法(文)。
  惠云。非黑是了义说。以不是染污故。非白是密意说。约不感人天果名非白。体是白也(文)。
  应知如次第○(文)正文云。下色字剩。故光云。欲善名俱(以上)。
  四法忍者(文)麟云。谓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文)惠云。第四既是能治。故问云。诸无漏思皆能断尽前三业不。见道有十六心。七智不断惑。故取忍。就八忍中。四类忍断上界。今论断欲界惑故。颂中取四法忍也。与无漏道俱时思。名无漏业。与烦恼同时思。名黑业也(文)麟云。四法忍断见惑。八无间思断欲修惑。唯烦恼不善性。名纯黑业(文)。
  思能断业事。光云。婆沙一百九云。问。无漏思相应俱有。皆能断前三种业。何唯说无漏思。答。思能发动诸法令断。是故偏断。复有说者。虽皆能断。此中辨业故。唯说思(文)。
  离欲流入下句(文)正文云。离欲唯属下句。不可言流入(以上)。
  总断欲界善(文)麟云。此时总断欲界善者。谓善法尔时得离系故。是缘缚断。亦名为断。第九不善业者。即此时断第九品惑。是自性断(文)断欲修惑前八无间道。限自性断第九无间道通自性·缘缚二断。故各别明之。宝云。此一品思断二业也。断黑一分。断杂业全。断黑是自性断。及所缘断断白唯所缘断。自性断品品断。所缘断第九品断(文)。
  谓取○第九无间思(文)麟云。问。四静虑俱言第九思。不说前八何。解云。此中对业以明治道。四禅第九思法。尽白业故。所以举之。前之八思。于四业中。无所对故。不说也。以上界烦恼唯无记性。非四业摄。不同欲界前八尽黑业故(文)。
  解云缘缚断者(文)夫断诸地有漏善法者。是缘缚断。非自性断。自性断者。自相续烦恼体之上缚用(并)彼烦恼之上得断之义也。缘缚断者。他相续烦恼。及一切有漏色不染污法。悉离自相续烦恼缚用之时。名缘缚断矣。而烦恼自性本分九品故。能治道品亦分九品。各各断之。善法虽非所治法。是有漏法故。与彼烦恼被系缚。其体不自在也。于能系烦恼。有九品故。于所系善法上。有九重缚用。爰观行者。起断惑道时。起下下品道。虽断上上品惑。犹有下下品烦恼。系缚彼善法。故起上上品道断下下烦恼时。彼善法法上烦恼缚用悉离之故。此时名缘缚断也(以上续本义意)。
  谓善忧根断已(文)退分定(并)忧根相应善。皆缘缚断法。非自性断。但退分定顺烦恼故。断已后。更无现起。忧根相应善。忧之离欲舍法故。亦断已后。更无现起也(以上续本义意)正文云。此中缘字未了。应言所余善法断已皆行。故光云。欲界余善断已犹行。以成就故(以上)。
  有说地狱受(文。见苦·见灭·见道·见集·修断)。
  光云。前师约五趣明。后师约五断说。俱非正义。婆沙评家意。于欲界中。恶胜善劣。但是恶业名黑黑。以恶胜故。非善陵杂。但善业名黑白。以善劣故。恶所陵杂(文)麟云。正理破云前已遮遣。谓善无能杂不善故。破后师云。此亦非理。二所断中。俱有业不能感异熟果故(见道身·边二见相应思。修道无记业不感果也。以上)。
  有余师说欲见灭所断业(文)决云。今云见灭所断者。非云灭谛下惑。只云见所断事也。断是灭义也。故付次文加灭字许也(以上)。
  此云寂默(文)寂默者。离众恶诸烦恼寂静故。云寂默。胜义牟尼者。此心王也。心王是真寂默故。云胜义寂默。指心王云胜。实体云义。胜即义。名胜义。胜义即牟尼。云胜义牟尼欤。问。心王ヲ名胜义义ト对シテ之ニ身语ヲハ可名何ナル牟尼ト耶。答。虽立胜义言。有不立所对名。如胜义无记。有立胜义名立所对名。如胜义善·胜义对法等。今于心王。虽立胜义名。于身·语二牟尼。不立所对别名欤。
  此身语有比用(文)释意业非牟尼。有二释。是则初释也。问。二释意何。论云。胜义牟尼唯心为体。谓由身·语二业比知。又身语业是远离体。意业不然。无无表故。由远离义。建立牟尼。是故即心由身·语业。能有所离故。名牟尼(文)宝云。论曰。至二业比知。释立三牟尼所以也。无学身·语二业名身语牟尼。意牟尼是无学意非意业也。以真实牟尼唯是意故。身·语二业比知心故。能比所比总名牟尼。论文身语业至故名牟尼。第二释也。身·语二业有无表故。名为远离。意业非远离故。不名牟尼(文)惠云。牟尼梵语。此云寂默。心是真寂默。是无漏故。由身语。取道共戒。能比知心。能所合举。皆名牟尼也。由身语业能有所离者。由身语有律仪无表业。令心心所有所离也(文)初释意。取有比用为牟尼。意业无比用故。非牟尼。意虽无比用。此胜义ニソ所比ナルカ故。云牟尼(为言)次释意。取身·语律仪故。意业无无表简之。心有所离故。名牟尼(为言)寻云。付第二释。由身·语律仪。令心心所有所离。思业モ容有所离。何唯取心王不取思耶答。初释约比用立牟尼时。云非是胜义后非能比(文)此意。兼取テ所比合为牟尼时。思业ニモ容有所比边。然非胜义故简之毕。准之。次释约远离时。意业非胜义。无无表故。不立牟尼可云欤。
  牟尼取无学无漏事。惠云(如上所引)取无漏(见)神泰释(无漏见)光有二释。光云。无学身中有漏善身·语表·无表。但是清净。非寂默摄。以是非学·非无学故。身语寂默。取无漏道共戒及无漏意识。为三寂默体。又解。三寂默亦通有漏善(文)。
  三清净应知(文)惠云。问。牟尼·清净·妙行。有何别耶。答。善巧义是妙行体。清净义名清净。离痴乱寂默义。有说。感可爱果名妙行。不离烦恼名清净。究竟静息寂默义也。清净妙行无宽狭。三清净寂默破邪清净也。光云。婆沙一百一十四云。问。为三妙行摄三寂默。三寂默摄三妙行耶。答。应作四句。有妙行非寂默。谓除无学身·语妙行余身语妙行。及一切意妙行。有寂默非妙行。谓无学心。非业性故。有妙行亦寂默。谓无学身·语妙行。有非妙行非寂默。谓除前相(云云)说三清净教意事。论云。诸身·语·意三种妙行。名三种清净。说此二者。为息有情计邪牟尼邪清净故(文)宝云。述教意也(文)问。三妙行体。限身·口·意三业欤。答。论云。诸身·语·意三种妙行(文)取三业(见)次下论文云。三妙行者。翻此应知。谓身·语·意一切善业。非业无贪无瞋正见(文)初文述根本故。唯举三业。次文出助伴故。举非业无贪等也。
  三业不善名三恶行(文)麟云。所以此三名恶行者。由此能感非爱果故。必是听慧者所呵厌故(文)论云。一切不善身·语·意业。如次名身·语·意恶行(文)宝云。通取饮酒等业及近分故。言一切。身·语·意业者简诸非业(云云)谓身语意一切善业(文)宝云。一切善业者。谓不饮酒等。及礼赞等。离前后近分及根本业(文)麟云。及取贪瞋邪见者。此谓贪等与意业别故言及取(云云)。
  所说十业道者(文)麟云。十恶业道者。谓杀·盗·邪淫·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瞋·邪见等为十。相粗头故。说为业道。故婆沙云。谓非断命以手杖摇击有情及非邪行于所应行作不净行起饮酒等诸放逸业由不正知共念受用诸饮食等。及不能避诸犯戒者。必是所起身业。非身三恶行所摄。又四语恶行者。如有一独处空闲。作如是说。无有惠施。无有亲爱。无有祠礼。如是等语恶行。世间有情不生领解。非四所摄。意恶行中。贪欲·瞋恚俱生受·想·行·识。非三所摄(文)。
  令远离故(云云)光云。世尊为欲令远离故(云云)轮王北洲染心歌咏(文)北洲绮语有轻有重。重者成业道。轻者非业道。一歌咏等正是独起杂秽语故。虽非极重。亦成业道(矣)委细如此卷末。
  或行诳等阙缘(文)作虚诳语之时。不ソ具缘不ルハ成セ轻罪也。非业道摄。具四缘成诳语(如此卷下)。
  思非业道(文)光云。与思为道故。名业道。此思不可还自作道故。除恶思(文)夫思业所游履。名业道。例如身·语业与思业为所游履。而于一念之间无二思并生之义故。同时相望时。思业与思业为所游履义无之。又前念思不履后念思而行。亦后念思不履前念思而行。故前后相望时。不可有此义(矣)故思非业道也(续本义趣)第十四卷疏云。本求戒思今日究竟。依业畅义。立业道名。谓戒前思名之为业。初念戒体名之为道。思所游履故。业家之道故。名业道。故初刹那为根本业道。第二念等不名业道。非畅思故。名后起(文)业畅义。于十四卷抄委注之可见之。续本义之趣相替也。可见之。身·语恶行中。有加行·后起差别故。简之。意恶行中。无加行后起故(如次下)不简之也。
  北洲贪等是轻(文。神云。北洲及轮王时。人行淫欲时。起贪等非业道摄文)于彼虽有行欲事等。非恶欲他财贪故。非业道也。
  身妙行中(文)麟云。释十善业道也。谓妙行中。翻前四过。即不诳。不间语·不粗恶·不杂秽语等。并为业道。泛尔爱语·和合语。并非业道(文)。
  虚诳语离间语(文)杂间语(两舌也。人中令违背等也)粗恶语(恶口骂詈诽谤也)杂秽语(绮语也。ソ、ロフヲ云)义章(十不善业道义)云。言不当实故。称为妄。妄有所读故。名妄语。言乖彼此。谓之为两。两朋之言依于舌起故。曰两舌。言辞粗鄙。目之为恶。从口生故。名恶口。前言两舌。此言恶口。绮互言耳。邪言不正其犹绮色。从喻立称故。名绮语(文)绮互言耳(文)意云可云两舌恶舌也。
  受生尸罗(文)麟云。受生尸罗简非受生及定道(文)光云。若从他受生别解脱戒。必皆具二。谓表·无表受生尸罗必依表故。问。若言受生必皆具二。何故前文。别解脱律仪非必定依表业而发。解云。既言受生。明非自然。此文据受生尸罗故。言具二。前文通据自然·见道得戒故。云非必定依表业而发(文)。
  随此表业彼正命终(文)问。如此文者。所杀人正住死有时。能杀人成业道。答。准下论文。俱时命终或在前死彼。定不得根本业道。光云。若所杀生才命终后。第一刹那。能杀生者业道方成(文)或问云。何故死已方成业道。解云。凡论杀生。命终不续故。于不读方成业道。现在命犹存。如何成业道(文)但于今释者。此则论文也。光会之云。彼正命终成业道。于过去事。说现在声。或于加行因中。假立业道果号(文)宝云。正理通云。决定死后业道方成。而前所言正命终者。于已往事。却说现声。如有大王自远已至而问今者从何所来。或于因假说为果。谓所杀者正命终时。能杀有情加行表业。于杀有用。非业道表。此业道表续加行生。彼所引故。名加行果。胜因于杀有胜功能。是故于因假说为果。实非业道(文)可知之。
  杀罪所触(文)麟云。杀罪所触者。谓至身名为所触。一由加行者。谓运手足等命方断故(文)。
  三分不同准例应说(文)神云。正理论(四十一)云。不与取有三分者。且如窃者。将行盗时。先发盗心。遣人或自往。伺他物所在。为窃取。装束赍持盗具。密至他家。穿壁方便而入。徐行申手探他财。末离处前。皆名加行。物正离处。此刹那中。表·无表业。名根本业道。此刹那后。随无表业。及持财出藏受用等所有表业。皆名后起。欲邪行有三分者。且如男子于他女人先起爱心。将行非礼。命使瞻察媒往来。严身起彼。言笑执触事未果前。皆名加行。事正究竟。此刹那中。表·无表业。名本业道。此刹那后。随无表业。皆名后起。虚诳语有三分者。如一类善行诳术求财物活命者。为证行诳意。往诣众中。为述己身堪为诚证言。我于彼非怨非亲。知识恶中无过虚诳。知众善内无过实语。我既于彼无所希求。岂自无辜为担毒剌。但恐贤直滥被刑科。未成证前。皆名加行。若正对众背想发言。不见等中诈言见等。所诳领解。此刹那中。表·无表业。名本业道。此刹那后。随无表业。及获财利以养已亲。所有表业。皆名后起。离间语有三分者。且如一类发坏他心。遣使通传。或自往诈为亲附。信己言。未坏他前。皆名加行。发离间语他领刹那。表·无表业。名本业道。此刹那后。随无表业。及令所坏无再合心。有表业。皆名后起。粗恶语有三分者。且如一类将发粗语。起愤恚心扼碗顿足。扬眉怒目。啮齿动唇。未发语前。皆名加行。正发粗语他领刹那。表·无表业。名本业道。此刹那后。随无表业。及背所骂重述恶言所有表业。皆名后起。杂秽语有三分者。且如一类发戏调心。先取他财集诸绮论。赍持戏具来诸众中。发戏言前。皆名加行。正发戏语乐众刹那。表·无表业。名本业道。此刹那后。随无表业。及获财利收用举藏所有表业。皆名后起(文)。
  贪瞋等无加行后起(文)问。以轻贪·瞋·邪见可云加行·后起耶。光云。起轻贪等。但是独头。轻贪·瞋等非是业道加行·后起。若于根本起。即业道。正理有两说。初说同此论。一说云。如是说者。亦具三分。有不善恶。于贪瞋等能为前后助伴事故(解云。不共无明·四见·疑·慢等相应不善思。与贪·瞋·邪见为加行·后起。正理意存此意。以上)。
  第二约三根以辨(文)光云。约三根以辨(文)三不善根。
  加行不与彼同(文)麟云。加行从三根生。不与根本同(文)。
  先等起者即加行也(文)正文云。等起与加行应是前后。何言即加行故。光云。七不善业道加行生时。一一由三不善根依前因等起故。佛经中作如是说。从三根生(云云)。
  杀生加行由贪起(文)论云。杀生加行由贪起者。如有为欲得彼身分。或为得财。或为戏乐。或为拔济亲友自身。从贪引起杀生加行(文)得彼身分者。欲得彼皮肉。为得财者。买卖得利义欤。为戏乐者。如鹰狩·犬追物等。拔济亲友者。□□□义章云。业起次第乃有四重。第一先起三根烦恼。第二次起不善业思。第三次起三道烦恼。第四次起身·口七业。如欲杀生。或先起贪。或起瞋·痴。次起思心。思欲断命。从此思后。次起重贪。或重瞋·痴。通畅前思。然后重起威仪之心。发动身乎。隔断彼命。如杀既然。盗等亦然(文)。
  从痴起者(文)论云。杀加行从痴起者。如有祠中谓是法心。又诸王等。依世法律。诛戮怨敌。除剪凶徒。谓成大福。又波剌私作如是说。父母老病。若令命终。得勉困苦便生胜福。又诸外道有作是言。蛇·蝎·蜂等为人毒害。若能杀者。便生胜福。羊·鹿·水牛及余禽兽本拟供养。故杀无罪。又因邪见杀害众生。此等加行皆从痴起(文)麟云。由邪见与痴相应。但因邪见杀害众生。此取杀加行。即名痴起也(文)惠云。婆剌斯者国名。亦云婆刺斯。皆讹也。彼国多邪见人作此语也(文)。
  偷盗○从贪起(文)论云随所须起盗加行。或为财利·恭敬·名誉。或为救拔自身亲友。从贪引起偷盗加行(文)。
  从痴起者(文)论云。诸王等。依世法律。夺恶人财。谓法应尔。又婆罗门作如是说。世间财物。于劫初时。大梵天王施诸梵志。于后梵志势微劣。为诸卑族侵夺受用。今诸梵志。于世他财。若夺若偷。充衣充食或充余用。或转施他。皆用己财。无偷盗罪。然彼取时。有他物想。又因邪见盗他财物。皆名从痴起盗加行(文)。
  邪淫○从贪起(文)论云。邪淫加行从贪起者。谓于他妻等起染着心。或为求他财·名位·恭敬。或为救拔自身他身。从贪着心起淫加行(文)。
  从痴生者(文)论云。或住或行。不简亲疏(文)又云。世间众人应失受用(文)余文如今疏。决云。受持牛禁者。狗·牛等戒也。外道所修法也。所谓以宿命智见狗生天上。狗是天上业ナリト思テ狗ノ吽スルマネヲシナムトスルナリ(以上)。
  然虚诳语从痴生者(文)神云。如外道论言。若人一因戏笑·二因嫁女·三因娶妇·四因淫女·五对国王·六因救命·七因救财起虚诳语。皆无有罪(文)决云。因戏笑(戏作诳语非罪)嫁娶(夫妻娶间诳语非罪)对女王(对后等说虚诳语非罪)救命(为遁死诳语非罪)救财(为惜财诳语非罪)此皆外道计也(以上)。
  吠陀事。光云。诸吠陀。此云明。旧云韦陀讹也。即是四吠陀论。及余外道所有邪论。习学传授谓言无罪。此等皆是杂秽语摄(文)麟云。吠陀。昔云韦陀(讹也)即四吠陀论。一名阿由鞞陀。谓医方诸事。二名殊。谓祭祀也。三名娑磨。此云等。谓国仪·卜相·音乐·战法。四咒术。此四并是梵天所说。若定婆罗门种。年七岁外然师学。后学成就已。即为国师。其四鞞陀可十万颂。口相传据。不书纸叶(文)又云。余邪论者。但在理外总名为邪。即余外道所有邪论等(文)。
  从二亦尔(文)麟云。谓从瞋生贪。从痴生贪亦尔。瞋及邪见从三亦尔者。瞋·痴二业道。类贪释也(文)。
  前念名根(文)麟云。有云。前念犹轻后念转重故。前名根后名道。今释。前能生后故名根。后正畅思名道(文)惠云。根·道义别者。能生后不善法名根。思所履即道也(文)。
  离恶加行根本后起(文)宝云。此有两意。一离恶加行者。即是离杀生加行。名善加行。根本·后起亦尔。二离恶加行者。谓离前方便。如欲受戒。离恶前方便。来入戒坛。周匝礼僧等。根本·后起亦尔(文)。
  及余依前相续(文)惠云。第二念已后作持无表。是今生未死。来生身未至未来余依身前。所有表·无表相续生。名后起(文)。
  四依者(文)义章(四圣种义)云。四名是何。一尽形乞食。二尽形寿着粪扫衣。三尽形寿树下常坐。四者有病服陈弃药。为破比丘四种恶欲故。说此四。一破比丘为食恶欲。受乞食法。二破比丘衣服恶欲。受粪扫衣。三者欲破比丘房舍卧具恶欲。受树下坐。四破比丘汤药恶欲。受陈弃药。初乞食中。三门分别○粪扫衣者。外道法。死人之衣。火烧鼠啮如是等衣。弃之巷野事同粪扫。衣名粪扫衣○树下坐者。树能阴覆事同半舍。不须造作。省事修道。是以依之。陈弃药者。所谓大便除病易得。无妨修道(文)光(二十二处)旧大德等皆言。四依中陈弃药是粪扫衣者。不然。陈久之药他人弃之。名陈弃药。出家少欲取而服之(文)。
  第三究竟业道(文)恶业道也。光云。颂文总有四节。究竟业道。初两句为一节。次两句为第二节。次一句为第三节。后一句为第四节(文)。
  究竟刹那等起事。光云。问。此言究竟。为据因等起。为据刹那等起。解云。此中据近因等起○又解。此中据刹那等起。如贪·瞋等必是刹那等起。余准应知。亦约刹那等起。贪·瞋不善与贪·瞋业道同一刹那。虽无别体。根·道义别故。说根究竟业道。又解。通据因等起·刹那等起○三解中。初解非理。后二解俱为正(文)宝云。今评论意。是刹那等起。不通余解。所以知然。思俱转中云二俱转者。谓瞋心时究竟杀业。若起贪位成不与取或欲邪行○准上论文。究竟即是俱转时也(文)。
  一一皆由三根(文)麟云。诳语由贪者。谓贪他财行诳取。瞋他故诳。如深河诳言浅等令他死。痴可知(文)善业道究竟不说事。光云。问。善业道究竟。何故不说。解云。前说善于三位中皆三善根起。已显三根皆能究竟故。复不说(文)。
  杀○于有情处(文)光云。问。何故杀等三种。言有情处起。不言众具·名色·名等处起。解云。为杀有情。为骂有情。为瞋有情。唯过重故。有情处起。杀等三种唯于有情。众具·名色亦通非情。不言众具·名色处起。杀等于总有情。名等三种虽有情摄。非总有情故。亦不言名等处起(文)。
  唯邪见一(文)麟云。邪见一名色处起者。谓邪见拨无因果。假有情故亦非众具。但缘五蕴四谛因果故。言名色处起。虽邪见亦拨无无为。今亦约有为说(文)第十卷论有四释。一转变缘。谓如今时名随古昔名。诠此境诠彼境诠彼彼境。为转变。四蕴亦然。受等随根境。缘彼境缘此境。转变如名故。四蕴标名称也。
  诳语○于名身等处(文)宝云。诳语等皆缘异名·句·文。令他异解故。定名身等处起。此等皆是从多。非不少分亦缘余法(文)光云。诳等三为行诳等。巧作言词必依名等。名等是语亲正所依。以是胜故。言名等处起。诳等三亦虽托有情·众具·名色处起。非亲正依非是胜故。不言有情·众具·名色起(文)。
  俱死者能杀与(文)光云。夫成业道。命断方成。非俱死·前死能杀生者其命已终至第二念可得杀罪。所以者何。至第二念虽所杀生其命不续。彼能杀者以受后有身别依生故。谓杀加行所依止身命已断灭落谢过去。至第二念虽有别类身同分生。非是杀罪所依止身。此身曾未起杀生加行。成杀业道理不应然(文)惠云。以第二念方结业道。若俱死第二念。二人一时结来趣生。若能杀者前死。即依来趣身。皆非此生摄。来生未曾作杀生加行。又能杀人前死。不可令所杀人成业道也(文)寻。凡身·语二业依意业而起。如云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若尔。今生依三根起杀加行人。命终受余依身时。设虽不成身·语二业。定可成过去三根相应意业。其时过去所杀之人断命之时。今意业则究竟。何于今意业。不立杀业之名哉。若彼意业得杀业之名者。俱生贪等则可为业道耶。答。业道者。是色业非意业。彼表·无表必命终之时舍之。于后世身未发杀加行故。不能发根本。此是有宗之所谈也。又今生所起之三根后世成之者。是法后得非其法体。何可为业道哉。意业例之可知之。意业与色业虽为能所发。得不得·成不成·舍不舍等之缘。随应不同也。能可知之。
  (以上续本义抄问答)
  第二他杀成业道(文)神云。第八有半行颂。明共杀得罪·不得罪(文)惠云。军等若同事者。虽时处同杀心不同。不得杀生业道(文)论云。于军等中。若随有一作杀生事。如自作者一切皆成杀生业道。由彼同许为一事故。如为一事展转相教故。一杀生。余皆得罪。若有他力逼入此中。因即同心亦成杀罪。唯除若有立誓自要救自命缘亦不行杀。虽由他力逼在此中。而无杀心故。无杀罪(文)。
  要具五缘(文)神云。初释杀由。故思。要由先发欲杀故思。二释他简自及非情。三释想。要他有情想。作杀加行简自及非情想。四释不误杀。谓唯杀彼强不误漫杀余?人。具此四缘。名杀生业道(文)宝云。具三缘成杀生。一由故思。二由他想。三不误杀。或开为四。杀生为一缘也。杂心论云有欲杀生心。当此论故思。众生想。当此论他想。第三缘杀生。与此论不同。此论云不误杀。直言杀生。不简误。俱断前命兼上二缘。即成杀罪。此据无简别心。不误杀者。如有欲杀强人误杀?人。不成业道。此据有简别杀。据义不同。义不相违(文)麟云。若依律疏。更加命断。彼以他想即是不误。更不别说。又解。此中不误杀言。已显断命故。不可说(文)光记如今疏。光云。一要由先发欲杀故思简无杀心。二于他有情。他言简自。自杀不成业道。有情简非情。杀非情不成业道。三他有情想。简自想非有情想。四作杀加行。简无加行。五不误而杀。不误简误。杀显果满。谓唯杀彼所应杀者。不漫杀余。此则简误。误杀不成业道。杀之字通加行不误(云云)问。颂ノ不误ノ误ノ字通杀加行貌如何。若如此释者。不误杀为第四缘。杀加行可为第五缘哉。答。长行云。作杀加行不误而杀(文)准此文。次ノ不误杀ノ上ニ应キカ有作杀加行ノ言故。下ノ杀ノ言ニ含加行不误ヲ欤。故作杀加行第四缘。不误杀为第五也。
  问刹那灭蕴(文)光云。问。于现在世。刹那灭蕴自然不住。如何成杀生。又解。于刹那刹那灭蕴。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如何成杀生(文)宝云。正量部问也。问意云。如是有部宗云。有为蕴刹那间灭不得客因。如何成杀。谓过去已灭。现在间灭。未来未至(云云)。
  答息风名生(文)光云。此即初师。出入息风名生。依身心转。若有能令以刀杖等断现在息。无有势力引同类息至生相。不续至生。尔时名杀。明知杀未来蕴(文)宝云。息风名生令息后念不续名杀。非是令前念灭名之为杀。如灭灯光·铃声名杀者。正量部同许。灯焰·铃声刹那自灭不得客因。吹灯令灭。执铃断声。但令后念不生。非令前灭。故为喻(文)惠云。第一说断息风名杀。不正义。胎内前四位无息风。杀应不成业道。故五分律云。若人若似人。似人即胎内前四位也(文)。
  或复命根名生(文)光云。生是命根。若有能令以刀杖等断现世命。无有势力引同类命相续至生相。尔时名杀○(文)余文如今疏。宝云。命根为生后解为正。与正量等同故(文)惠云。问。若但有一念命杀。得罪不。答。亦成。乃至一念应生不生。皆名杀生也。唯此非余者。唯此。是未来有一念命者。非余。是现在一念命ヲ杀不成业道。名非余也(文)意云。乃至一念モ应ヲ生不ト生者。临命终期。最后一念命根有未来ニ人ヲ杀シテ其ノ未来念命根ヲ令ムルモ不生。成业道(为言)唯此者。指有未来ニ一念命根也。非余者。现在一念命根也现在命自不住故。虽有杀义。不成业道也。
  又解若据断体(文)光云。两家释生义虽有异。若论杀义。皆杀未来。又解。若据体断。唯杀未来。若据衰用。亦杀现世。义皆无妨。婆沙一百一十八云○。然无评家。前据体断名杀。后兼断用亦杀现在。义并无违。此论意同前。若据衰亦同后说(文)问。就然无评家义。灭尽定灭心心所法时。付体断。以灭未来之义。为正义(见)杀生·灭定虽异遮法其理可同耶。答。实付体断论之者。可限未来欤。但论衰用。通现在云。师强无失故。于二说无正不欤。但于灭尽定例难者。彼见婆沙论文。以体断义。云应作是说。故任现文。以体断云正义欤。今文相不尔故。云然无评家也(以上决之趣)五蕴中杀何蕴事。麟云。婆沙云。问。诸蕴中杀何蕴得罪。有说。色蕴。唯色可为刀杖等所触故。有说。五蕴。问。四蕴无触。如何可杀。答。彼依色转。色蕴坏时彼不转故。如破瓶时乳等亦失(文)。
  盗具五缘(文)光云。一要先发欲盗故思。简无故。二于他物简自物。自盗不成业道。三起他物想简自物想。若于他物作自物想。不成业道。四或强力劫。或后私窃起盗加行。从此至彼。简无加行。五不误而取令属己身。不误简误。误取不成业道。取属己身。取显离处(文)神云。明盗业道亦具四缘。一要先发欲盗故思。二于他物。三起他物想。或窃起盗加行。四不误而取令属己身(文)惠云。问。若盗塔物何处得罪。答。正理有二。一佛边得罪。一云守护边得罪。若尔。守护人自盗。应非业道。前说为善也。若盗二国中间无主物。国王边得罪。若盗己僧物。未羯磨。十方僧边得兰罪。不夷第罪。以不满五钱故。若羯磨了。即羯磨僧边得罪(文)。
  第三明淫(文)光云。邪行义准亦有五缘。一起淫故思。简无故思。准前应有。二所不应行。简异自所应行。颂中有此。三所不应行想。简异应行想。若于所不应行想作应行想。不成业道。想亦准前必应有故。四起邪淫加行。简无加行。准前应有。五不误而淫。简误。从前流来。如长行说(文)论云。既不误言亦流至此。若于他妇谓是己妻。或于己妻谓为他妇。道·非道等但误心。虽有所行而非业道(文)邪淫五缘事。神·宝不见之。今疏同此欤。
  有四种行不应行(文)光云。一于非境。故怀侵犯。恼他勇深故。二于非道。虽不侵他。纵逸重故。三于非处。鄙秽之事无惭重故。四于非时。损胎及儿并破戒故。由斯过重。皆成业道(文)。
  四于非时(文)惠云。非时。有说。若夫主许受齐戒后行。即犯。若不许受齐戒行。不犯。若于强人妇作?人妇想。一说不成业道。一说成。以事究竟故。后说胜也。
  于苾刍尼行(文)论云。于苾刍尼行非梵行。为从何处得业道耶。此从国王不忍许故。于自妻妾受齐戒时。尚不应行。况出家者(文)光云。于苾刍尼至得业道耶。问。尼不属他。望谁结罪。此从国王至况出家者者。答。有两解。一云。此从国王得罪。行非法事不忍许故。第二说云。于自妻妾。受八戒时。尚不应行。况出家者。以轻况重。但有侵陵。即成业道。犯罪虽同。妻等非时。尼是非境。虽有两解。后解为胜。正理云。苾刍尼等如有戒妻。若有侵陵。亦成业道。有说此罪于所住王。以能护持及不许故。若王自犯。业道亦成故。前所说于理为胜(文)准此释。初解从国王得罪(易知)第二解如有戒自妻。虽无所对。但有侵陵。成邪行罪(为言)光。以轻况重(文)轻ハ(自妻)重ハ(苾刍尼)犯出家者。其过重事。可知之。今疏举重况轻(云云)其云重云轻。指何物耶。麟云。第二解于自妻妾乃至况出家者举重况轻者。佛重王轻(云云)决云。此释意。举重况轻者。犯自妻轻。于王边得罪。况犯苾刍尼。尤咎重。从佛边可得罪释欤。何第二解释与前解异(以上)惠云。若犯出家者。自妻妾尚情欲重。受齐戒时。尚不应行。况犯出家不应行。易是转更可行也(文)此释心淫情欲轻重欤。可知之。
  二解事。宝云。论此从国王至况出家者。答也。此论引自妻为例。而释从国王得。更无异解(文)麟云。新云。此引自妻为例。示释从国王处得度。更无异解(今章既分两解。但今犯即得罪。不说于王边得也。以上)正文云。如论文者。是似一解。颂疏何为二解耶。光记。正理论为二解。与颂疏同。宝记云○(如上下引)更无异解(文)。
  所余皆于王得(文)惠云。国王边得罪者。设王自犯。亦成业道。余一切守护人边得罪。通即皆于王边得罪。若货女。与价无罪。若不与。亦于王边得罪也(文)。
  要具四缘(文)神(并)宝同四缘(见)。
  解所说义领会(文)光云。相领解即成业道。非要被诳印可方成(文)问。领解者。意识领解欤。耳识领解欤。此论问难也。意云。若识已闻正解名解。言所诠义意识所知。而能诳语表·所诳耳识俱时灭。所诳意识正解之时。彼能诳者无有表。若尔者。此业道唯无表ノミナルヘシ若耳识正闻能解名解。虽无唯无表业成业道失。如何耳根正闻可名耳识能解耶(为言)此问难ヲ答云。论云。善言义者无迷乱缘。耳识已生。名为能解(文) 光释此文。云耳识能解。云意识能解(两释)然云。虽有两解。意谓前胜(文)。
  付之五识无分别也。何云耳识能解耶。答。虚诳语业道既通表·无表。故耳识正闻能解之。释顺业道义欤。但于耳识无分别云难者。虽无计度随念。非无自性分别。是以下释中。以耳识名正闻名能解。以意识名已闻名正解(见)正·能之言宜思之(以上续本义抄趣)惠云。解所义者。若所诳者不解言语及不信。即杂秽语摄(文)麟云。杂秽语宽余不所摄。即杂秽语摄(云云)问。诳言有多字。领何字时成业道耶。光云。虽诳语有多字。最后字俱生表·无表成业道。或所诳者聪慧故。闻少诳语悬解后义。如是人。随于何时所诳解义表·无表业成业道。前字俱行表无表加行。后字俱行表·无表后起(文)惠云。问。如诳有二十字。何字结罪。答。若钝根。二十了方得罪。若利根者。说五字时。前人即解得罪。前四字为加行。第五字为根本。余为后起也。问。何故杀了方成业道。诳即解义方成业道。答。据义不同。杀即命断。诳即解义(云云)。
  四不误(文)问。不误貌如何。答。实不见起见等想发言。是不误诳语也。若不见起不见想。非诳言。可谓误欤。
  经说诳言有十六(文)正文云。论云。经说诸言有十六(文)知诳字误。
  诸言十六事。神云。经中诸言略有十六。或不见·闻·觉·知。意谓不见闻·觉·知。他人问时答言我见·闻·觉·知。或于所见·闻·觉·知。意谓见·闻·觉·知。他人问时。答言不见·闻·觉·知。此八种皆违境背想故。名非圣言。若于不见·闻·觉·知。意谓不见·闻·觉·知。他人问时。答言我不见·闻·觉·知。或于所见闻·觉·知。意谓见·闻·觉·知。他人问时。答言我见·闻·觉·知。此八种顺境称想。名为圣言(文)圣言事。惠云。婆沙一百七十云。何故此语名非圣言。答。圣正也善也。是非正非善言也。非圣身中起故。不善性故。非圣成故。非圣说故。得非圣果故。故名非圣言也(文)。
  若境由○为所觉(文)光云。婆沙百二十一云。见·闻·觉·知是根非识。然举识者。显眼等显根必由识助方能取境。以同分根能有作用非彼同分故(文)惠云。问。有部眼根见。如何言眼识证等。答。由识助故。或举能依显所依(文)。
  次言余三者(文)光云。婆沙一百二十一云。问。何故眼等三识所受。各立一种。而鼻舌身三识所受。合立一种名为觉耶。尊者世友说曰。三识所缘皆唯无记境无记故。根立觉名。又以三根唯取至境与境合故。立以觉名。大德说言。唯此三根境界钝昧。犹如死尸故。能发识说名为觉(文)。
  皆通三性(文)第二卷疏云。色·声二从善心力等起身·语表。是善性。若从不善心力等起身·语表。为不善。从无记心等起身·语表。名无记。色·声二非自性善·恶。约能发心判为善恶(文)。
  谓无记性如死(文)麟云。是无记性如死无觉者。无记性是世友义。如死无觉是大德义。彼论有云。以三根取至境与境合故。立觉名。所以知三合。觉者。经。告鬘母言。所见·所闻·所知·所觉。既离所见·闻·知外别立所觉。故知三境是所觉。能觉即是鼻·舌·身三也(文)取至境三根名觉心。境合觉触云心欤。今疏无记无觉立觉名者。色·声·法通三性故。有レハ觉义。故ニ不及立觉名。香等三无记无觉。故约能证者立ツト觉名云心欤。
  依经部宗(文)论云。有余师说(文)宝云。此引经部余师释也(文)神云。有余正量部师说(文)光云。有余经部师说。若是五根现量。所证五境以分明故。名所见。若依教量从他传。说六境。名所闻。若依比量运自心以种种理比度所许六境名所觉。若意识依现量证六境。名所知。若意识亲从五识后起。现量证五境。若在定意识。现量证法。或在定意现量亦能通六境。于五境中。一一容起见等四言。于第六境。四种内除五根所见。有余所闻等三(文)宝云。五根证五境。总名所见。若他传说五境等。名所闻。内心以种种理比度所许。名所境。若意识证。名所知。准此意。比度知名觉。证知名知。由此五境皆容具四。第六法境非五现证故。不得名所见。有余三也。可传闻·比知·证知故。由此觉名目意比知。非无所目(文)麟云。五根现量所说五境名见者。此师意。眼观见色。身观闻声。乃至身观觉触。总名见(文)决云。若意现量证得六境名为所知者。现量ニ见色等アテ。ムノシカリツル色哉ナト思。决定ノ意识所知六境。是云所知也(以上)。
  先轨范师(文)光云。学瑜伽论者。名先轨范师(文)宝云。论主叙经部义也(文)神云。经部先代轨范师说(文)。
  眼所现见名所见(文)光云。眼现量所现见色。名为所见。所以唯见名为见。色境显现最分明故。眼唯见。若依教量从他传闻六境。名所闻。若依比量自运己心诸所思构六境。名所觉。又依现量耳·鼻·舌·身自内所受四境。及意根现量自内所证六境。名所知。若依此释。见唯在眼。闻·觉唯意。知通耳·鼻·舌·身·意。于六境中色境容起四种。声等五境容起闻·知·觉三。此中六根六识法境摄故。故不可别说(文)麟云。与前说异者。此但眼名见。不同前说五根总名见。故异。余稍同。正理破云。曾无圣教言耳见声鼻见香。如何五境皆名所见。故彼二师义无端绪(文)自内所受(文)麟云。自内所受及所证别者。谓自根证境名自内所受。意识证境名所证。故异(文)。
  色境具四(文)惠云。色具四言说。见色·闻说色·觉色·知色。声等具三者。闻声·香·味·触·法。觉声·香·味·触·法。知声·香·味·触·法也(文)见闻觉知异说事(私注之)。
  毗婆沙师意。眼识所证色境(所见)耳识所证声境(所闻)意识所证法境(所知)鼻·舌·身三识所证香·味·触(所觉)。
  经部师意。五根所证色等五境(所见)意依教量传闻六境(所闻)意识依现量证六境(所知)意识现量证六境(所觉)以上五境一一具见等四。法境具所闻等三。
  轨范师意。眼所现见色境(所见)意依教量传闻六境(所闻)意依比量知六境(所觉)耳·鼻·舌·身依现量自所证四境(并)意依现量所证六境(所知)以上眼唯见。意闻·觉·知。耳·鼻·舌·身唯知。六境中色具四种。声等五境具闻·知·觉三。法境摄六根六识。故不别记也。以上能能可思之。
  一染污心(文)麟云。一染污心者。谓见他朋友欲令他离间。发此恶心故。名染污(文)。
  若他坏不坏(文)光云。二发坏他语。若他坏·不坏。但领解时。即成离间语。故正理四十一云。发离间语他领刹那表·无表。名本业道。有余师说。他坏方成。若尔。圣者深固难坏。应无坏圣离间语罪。然坏圣者。获罪既深。由此应知。前说为善(文)决云。问。诳语不信不成。离间语何故不坏成业道耶。答。诳语他闻之不信之时不成之。诳语所望。令他成异解。既不信异解。何成之。离间语信之故。坏·不坏成之(以上)。
  毁呰于他(文)麟云。非爱谓染心者。谓非教诫师呵责弟子等心也(文)光云。谓本期心所欲骂者。解所说义。业道方成。非要生恼。若他恼·不恼。俱成粗恶语。故正理二十一云。正发粗恶语他领解刹那表无表业。名本业道。有余师说。他恼方成。若尔。圣人具忍力者。既不可恼。骂应无过。然骂贤圣。获罪既深。由此应知。前说为善(文)宝云。一以染心。二发非爱语毁呰于他。三前人解义。四不误。所骂解时。成其业道(文)。
  诸染心语名○(文)光云。此师意说。虽有独起杂秽语。若前三语起时。必兼杂秽。然杂秽语他不领解非四语业道收。故婆沙一百七十云。谓如有一独空闲处。作如是说。无惠施。无亲爱。无祀祠。如是等语恶行。世间有情不生领解。非四所摄。准彼论说。更加一缘。所谓解义(文)光(十七)云。问。若三语起必兼杂秽语体。名俱起杂秽语。若离前三语起倭歌等。名不共杂秽语。总言之。若三语俱起。有三表·三无表。若四语俱起。有四无表。故众事分明。受五戒人一时俱得五表·五无表。彼善业道既得俱起。不善业道理亦应然(云云)。
  有余师说(文)光云。此师意说。异前三语。染心所发方名杂秽。皆是独起杂秽语也。前三语起时。不兼杂秽。有此不同故。叙异说(文)神云。有余师说。异虚诳等前三种语。外所有一切染心发言。非即前三语独起杂语。谓佞歌及邪论等有五种。一佞。二歌。三邪论。四等谓染心所发悲叹。五及诸世俗戏论言伺。异前三语。染心所发一切。皆是杂秽语收(文)论云。佞。谓谄佞。如有苾刍。邪命居怀发谄佞语。歌咏。如世人以染污心讽吟相调。及倡伎者为悦他情以染污心作诸词曲。言邪论者。谓广辩说诸不正见所执言词。等。谓染心所发悲叹。及诸世俗戏论言词(文)惠云。佞(奴定反)者谄媚。说文云。巧媚也。倡伎者(上处扬反凭倚也)倡乐。三苍。倡俳也。伎谓艺能也(文)。
  轮王出世(文)神云。问。劫增轮现时亦有歌咏。如何不是杂秽语收。答。由彼语从出离心发。歌咏之中。毁呰十恶。赞叹十善。能引十善。出离三涂。非预染心。如佛咏言。烦恼深无底。生死海无边。度苦般未立。云何乐睡眠等(文)惠云。出离者。歌咏此法言等也(文)。
  有余师言(文)光云。有余师言至不成业道者。叙异说。尔时亦有染心发言。由过轻故。不成业道。故前文言。语恶业道于语恶行不摄加行·后起及轻·是此师义。彼轮王时杂秽语。虽他领解。非业道摄。不发无表故(文)此师意北洲绮语过轻故不成业道之义也。此不正义也。正义意北洲歌咏。正是独起杂秽语故。虽非极重。成业道也。轮王时歌咏。发从出离心故。非业道摄(为言)。
  于他财起非理欲(文)光云。他物简自。自贪不成。理亦应说犹情起贪而不说者。影显可知。谓于他物非理恶欲属已非他。力谓强力。窃谓私窃。起力窃心贪求他物。如是恶欲。名贪业道。此贪唯是修所断贪。于修断中贪着己物。亦非业道(文)论云。有余师言。诸欲界爱皆贪业道。五盖经中。依贪欲盖。佛说应断此世间贪故。有说。欲爱虽尽名贪。此恶行中摄粗品。成业道(文)。
  轮王北洲贪等(文)此释应有贪业道之下欤□□□明之欤。于北洲。虽有行欲事等。非恶欲他财之贪故。非业道摄(矣)。
  如契经言(文)此经中有十一不同(光·宝·神同之)光云。总有十一不同。一无施与。二无爱乐。三无祠祀者。此三皆是谤因邪见。见集所断(文)。
  今疏无施福者。施檀施。福约セハ果ニ得ル福ヲ施ナレハ。因ヲ云施福ト欤。戒福·修福同之。戒戒波罗蜜。修定也。决云。修福者定也。今祠祀者。定是神用自在义。故云祠祀(以上)光云。四无妙行无恶行者。此总拨妙行·恶行。亦是谤因邪见。见集所断(文)无妙行者。除施戒修外礼佛读经等一切妙行ヲ拨无スル也无恶行者。此亦总杀等一切恶行拨无也。光云。五无妙行恶行业所感果异熟。此是总拨业所感果。谤果邪见见苦所断(文)又云。六无此世间。七无彼世间。此二通谤因果。谤因是集所断。谤果见苦所断(云云)今疏释在之。又云。八无母。九无父。此二是谤因邪见。见集所断(文)宝云。有说。彼诸外道。谤无父母感子之业。不谤其体(文)光云。十无化生有情者。此通谤因果。婆沙释曰。诸外道作如是说。诸有情生。皆因现在精·血等事。无有无缘忽然生者。或拨无感化生业。或复拨无所感化生(文)又云。十一世间无有沙门或婆罗门是阿罗汉。此三是谤圣邪见。见道所断。随其所应。彼经具显谤业·谤果·谤圣邪见。此颂举初拨善恶业等言。摄后傍果·谤圣。若依婆沙等文。更说谤灭邪见(文)宝云。十一世间无沙门·婆罗门·阿罗汉(文)今疏云无世间(文)为一种拨无者见如何。既云无此世间无彼世间(文)此外又何云无世间耶。恐今疏无世间(文)无字剩欤。
  大永二年八月六日抄之毕。拟讲英宪。
(永禄四年七月二十四日以彼自笔写之毕。阿阇梨净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