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颂疏抄卷第十五(颂疏论本第十五)。

  第一明得处时同异。古(定)云。论问意。于此三戒得一戒。同处同时。余二戒必得欤ト问也。处者。发戒アイテヲ云也(以上)。
  从一切者(文)决云。凡造罪必有加行罪·根本罪·后起罪三。假令如杀生者。作弓箭畜兵杖等。是加行罪。正杀他。是名根本罪。杀已取颈来若追补等。是名后起。今更别解脱戒之时。于彼加行·根本·后后罪上。得不作戒体。故云一切(以上)尧抄云。于一切发恶处。得别解脱戒(云云)杀生等恶起。有加行·根本·后起故。以此加行等。为发恶处。然今受不杀生等善戒。离彼杀生等恶加行·根本·后起罪故。对彼发恶处。发得加行等善戒也(以上)古(定)云。一切二处也。现时也。凡别解脱戒遮恶非也。尔欲界起罪。三时皆恶非故。对此受戒时。又对三处发得也(以上)麟云。离根本罪者。如杀生。正命断时。是根本罪。言加行者。如欲杀生从床而赴至彼杀生所。为杀生方便。命未断前加行也。后起者。即命断后。或煮或食。赞述其美。根本之后。是谓后起。然今受戒。并望此三罪处发心也(文)。
  从二得者(文)光今此二类三释在之。今疏当第三释欤。光云。又解。言二类者。一有情类能发性罪遮罪。二非情类能发性罪遮罪。今受善戒。能离性罪及与遮罪故。从二类发性罪遮罪处。还发得善戒(云云)决云。女人同宿等者。虽非正犯。讥嫌重故。遮之(以上)堀地拔草等同遮之。
  从现得者(文)麟云。婆娑云。别解脱戒。唯于现在有情数蕴处界得。不于过未随法故(解云。以离散故。堕法非情数中。此皆约小三世现在聚。假立有情也。以上)光云。问。若从现在有情处得戒者。盗现在佛塔物。如何从佛边结罪。答。实从现守护人边得罪。言于佛结彼罪者。以施佛故。显物重故。推在如来(文)古(定)云。别解脱戒。于现在誓不作恶非也。于过未不誓也。又过未如非情法也。故从现得也(以上)决云。别解脱戒。于现在有情得之。假令杀生等。于现在有情行之。过未杀不杀何分云。况过未是非有情数。唯限现在得之也(以上)。
  论云谓从现世蕴(文)尧抄云。发得戒体。约现在蕴处界聚集和合有情依身论之。故限现在也。去来不然。故不通彼也。
  以离邪淫于守护有情边(文)释上一有情云也。决云。邪淫者。除自妻犯他妻。于他女若有夫。彼夫名守护有情。今受罪于彼夫上发得之。若他女无夫。即国王名守护有情。又国等法。娶夫时。必申国王。依敕许可娶之。而令国王不许。潜犯他女故。其罪于国王边得之也(以上)。
  若离杀生于有情所依处(文)释上一所依处云也。尧抄云。有情所依处者。谓内身。即眼等五根。夫行杀生。于有情所依处得罪。谓命根依诧眼等五根。将现在前。令彼断绝故。杀生于有情所依处得罪也。今不杀生翻后杀生故。于有情所依处。发得戒体也(以上)。
  若不堀地(文)释上二所止处云也。尧抄云。有情所止处者。谓外器。若堀地等。于有情所止处得罪。若不堀地等。于有情所止处。发得戒体也(以上)。
  麟云。言有情及有情处者。有情谓六界之总名。所依即是内蕴处界。所止即是外器。草木及财食等。皆是现在假聚非过末等(文)。
  于定位中唯有根本(文)光有数尺。此一尺也。决云。随心转戒。无定前加行定后后起。唯于定中根本位转。能治律仪既在根本位。故所治恶。唯对根本起恶处发戒也(以上)问。定道所治恶欲界恶欤。答尔也。光云。又解。散戒·定戒俱对除恶。恶与散戒同欲界故。相去近故。难防护故。散戒通于三种起恶处得。恶与定戒不同界故。相去远故。易防护故。定戒唯于一种起恶处得(云云)。
  得别解脱戒○皆容有故(云云)古(定)云。别解脱戒。欲界戒也。欲界加行·根本·后起俱可作恶非处也。容作恶非处受戒。对三处得戒也。定道上地戒也。既非可作恶非处。定道功能。不作恶非自发得无表マテ也。虽然戒必有所对得。独不得之。故此戒アイテヲ寻。タダ根本起恶处也。恶加行·后起处不对也(以上)。
  况从遮罪(文)麟云。举重。况轻。从性加行。尚不发戒。况遮罪也。又别解脱律仪。教制遮故。从遮罪处。发得遮戒。定道律仪。无教制遮故。无遮戒。由此不从遮罪处发(云云)。
  谓从三世发定道戒(文)光云。又解。谓戒俱心能缘三世故。心俱戒由心势力能防三世。戒与彼心俱有因故。其力是强故。通三世蕴处界得。别解不尔。唯防现在。唯现处得(云云)。
  第一句者谓从现世加行之(文)宝云。谓应说言。有一类法。于彼唯得别解律仪。非二律仪。乃至广说。第一句者。谓于现在得前后近分及遮罪远离。余随所应。皆如是说(唯此加行后起者。是恶业加行后起。非是受戒之时加行后起)。
  论主弹前第三第一句(文)麟云。以此二句皆言现在。故彼弹之。第二·第四非现在故。所以不弹此。则论主正婆娑文已(文)。
  若论发戒有通三世(文)古(定)云。若论发戒已下。释论理实应言已下也。意。上别解脱现在得。定道戒三世通云。然何实防未来也。其故凡戒云ヲイマシムルハ今恶行ツルヲ此后不行誓心也。故实所防有未来世也。有通三世云。道定戒随心事释マテ也。现在云。恶非现起地。恶非现起思。现在云マテコソ有。俱已灭已生。防事不可有之也。问。上释定道戒。云亦防三世。实非防三世乎。答。定道戒与心俱故。以义势所行。云亦防三世也。实所防未来也。已起法不可防也(以上)麟云。则应但说防护未来。律仪但能防未来罪。令不起故。非防过·现已灭·已生。律仪于彼无防用故(文)。
  从一切有情发(文)决云。于一切有情不作杀生等云意乐。发得律仪也。若于有情。亲不杀。怨可杀。若我国中不杀。他国人可杀等意乐人。不发律仪。恶意乐皆不尽故也(以上)问。于一切有情。为总发律仪。为各别发耶。光云。婆娑总有五说。第一师。于诸有情。无贪等三。总发七支。随犯别舍。第二师。于诸有情。各各发七支。别犯舍。第三师。于诸有情。总发二十七支。随犯别舍。第四师。于诸有情。二十一支别犯别舍。第五师。虽言顿受。不言别发。或同初师。或同第三师。必无别舍。若论舍戒相。第五师正仪。明犯戒不别舍故。若论得戒。第二·第四师是不正仪。第一师。于诸有情总发七支。此则三善根共发七支。第三师。于诸有情总发二十一支。此即由三善根因差别。各发七支。故二十一支。问。于二说中。何者为正解。云。初师为正。于婆娑中最初说故(云云)惠云。问。众生既多。为一切人同得七支。为各别七支。答。一切有情共得七支为正。若人各得七支。即有羊作天等。戒减失也。第二说。一一有情各得七支。第三说。一一有情各得二十一支。有三善根得戒别故。后二说皆非理。一戒为增减过。二于初念时。发众多能造四大。一身不能容纳过也(文)。
  从一切支得(文)麟云。谓苾刍戒。具足身三口四故。理实亦摄尼七支。同故不说(云云)又云。勤策等从四支者。谓勤策·近事·近住等。虽五八十戒不同。皆是身三语一。四根本业道名律仪支(文)。
  因不定者(文)古(定)云。受戒心云因也。于受戒心。有下中上三品也。此三品悉具发戒欤问。答因不定也云也。三品分齐何等トヽ定事无也(以上)。
  或有住戒非一切因(文)惠云。或有住戒下。四句分别。此第四句也。次或有住戒是第三句。前二句文别准此作也(云云)论云。或有一类住律仪者。于一切有情得律仪。非一切支非一切因。谓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近事勤策戒。或有一类住律仪者。于一切有情得律仪。由一切支非一切因。谓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苾刍戒。或有一类住律仪者。于一切有情得律仪。由一切支及一切因。谓以三心。受近事·勤策·苾刍戒。或有一类住律仪者。于一切有情得律仪。由一切因非一切支。谓以三心。受近事·近住·勤策戒(云云)。
  若人不作五种定限(文)尧抄。问。设虽作诸定限。欣求心猛利。何不发得戒体乎。勤策戒等。虽不具七支。得戒加之。近住八戒。限一尽夜。宁非时定发戒乎。答。作五种定限者。设虽欣求心猛利恶心不全息故。不得戒也。但勤策戒者。自本制禁四支也。顺教制故得戒。而今支定者。有人于制禁戒中随持一不持余。不发戒也。次近住戒者。今论时定者。约尽形寿戒。不约近住戒。近住戒教制。自无限一昼夜故欤。光云。近住虽于时定得律仪。此据尽形故。言不得。此释心时定者。约尽形寿。不约近住也。。
  不律仪具一切支(文)光云。问。何故律仪有三品。有不具七支。不律仪无三品。必具七支。答。律仪难得有渐受故。有三品有非具支。不律仪易得顿得故。无三品及不具支(文)。
  依经部宗(文)光云。经部诸师作如是说。随造恶人心所期限。或具七支。或不具七。就一支中。或于境念分。或于境一分。皆得不律仪。近事律仪准恶亦然。唯除八戒。以时促故。支具境全。若不尔者。善心羸劣。即不发戒。由随彼人期心。支量或小或多。于一身中。善恶尸罗性相。相违互相遮故。谓一身中若受一支善戒。正遮一支恶戒。兼遮余支恶戒。若受一支恶戒。正遮一支善戒。兼遮余支善戒。受二三等。准此应释。必无一人名不律仪应名律仪。以善恶戒互相违故(文)有宗意。五戒·十戒·具戒。各具支得故。受善戒。恶戒悉舍。不律仪具支故。受恶戒。善戒悉舍。经部宗心。善戒随受多少得戒。恶戒又全分一分得不律仪。付之若受一支善戒。遮一支恶戒。有余恶戒。尚住不律仪人可云。经部心。若受一支善戒。正遮一支恶戒。兼遮全支恶。故一人名律仪名不律仪过无之(为言)。
  不律仪者(文)表无表章云。依瑜伽第九。有十二种。一屠羊。二贩鸡。三贩猪。四捕鸟。五罝㝹。六盗贼。七魁脍。八守狱。九谗刺。十断狱。十一缚象。十二咒龙。对法第八。有十五种。一屠羊。二养鸡。三养猪。四捕鸟。五捕鱼。六猎鹿。七置㝹。八劫盗。九魁脍。十害牛。十一缚象。十二立坛咒龙。十三守狱。十四谗构。十五好为损等(文)又云。涅槃经中。说十六种。牛羊猪鸡为利故买肥已转卖。为四。为利故买买已屠杀。即为八种。捕鸟·捕鱼·猎师·劫盗·魁脍·两舌·狱卒·咒龙。复为八(文)。
  屠羊屠鸡屠猪(文)义章云。一为利养羊肥已转卖。二为利故买买已屠杀○如毗昙说。以杀害心。若卖若杀。悉名屠羊(文)光云。屠羊。谓为自活。要期尽寿。恒欲害羊。得不律仪。若非尽寿。暂杀羊者。得处中恶。非不律仪。余准此释(文)论云。言屠羊者。谓为活命。要期尽寿。恒欲害羊。余随所应。当知亦尔(文)。
  捕鸟捕鱼猎兽(文)捕鸟。除鸡其余诸鸟也。
  劫盗。世间云强盗欤。义章云。言作贼者常行劫盗(文)。
  魁脍。惠云。上苦回反。下古别反。魁师也首也。脍切肉也。谓主杀人也(云云)义章云。常主杀人。以自存活(文)或抄云。魁脍者。非切鱼鸟肉。此切生人肉也(云云)。
  典狱。义章云。言守狱者。守狱自活(文)守笼人欤。
  缚龙。光云。缚龙。谓以咒术系缚龙蛇。戏乐求物。以自为活(文)。
  暑狗。光云。言煮狗者。旃茶罗等。诸猥恶人造诸恶类。西国呼为煮狗人。非常煮狗。或可。暑狗以充所食。西方行狗故以标名(云云)。
  古(定)云。恶旃陀罗者。婆罗门种性人也。彼种性中一类。恶事作故。世间人村里不置。此名恶旃茶罗。煮狗充食也。
  罝[方*京]。惠云。上子邪反。下集两反。尔雅。罝谓之罝。郭璞曰。罝遮也。取㝹也。韵集云。施罥于道曰[方*京]。似弓形也(文)嘉祥释云。网㝹物为蹄(文)。
  恶王。光显等言见。光云。等言以显王等。王谓恶王。非理杀害。
  典刑。光云。典刑伐。谓典刑人伐人(文)麟云。典刑者。广雅云。典王也。刑者罪也。易曰。刑法也(文)。
  罚人。论云。典刑伐(云云)准论文。典刑罚人一类欤。
  谓御史等(文)古(定)云。御史国守。唐名也。大理捡非违使别当唐名也(以上)。
  论云已说从得不律仪(云云)从彼者。上不律从一切有情支得云。今彼者。指一切有情支欤。
  一者由作二者由誓(文)古(定)云。生不律仪家人。由作发恶戒也。作者。父具子初杀生行时也。生不律仪家人。小小时杀生事见ナレタル故。作此事业。故ツネノ誓事无之。故依誓心不得也。生余家人。作如此事业资身命。兼至极誓定。作屠羊等事故。誓心起位。发恶无表也。ナレサル事ヲ初テ作ントスル时。誓心强故也(以上)一者由田(文)恩田父母。德由佛及罗汉趣田傍生等苦田齐他苦。第十八卷在之。可见之。光云。田非一故。若曰诸田。谓于如是诸福田。所施园林等。彼善无表。初施便生。如说七有依福业事(文)。
  二者由受(文)麟云。由受者。不简轻重及未作业。要期誓受。即发无表(文)光云。二者由受。谓自誓言。若未礼佛。不先食等。或作誓限。于齐曰等。常施食○齐曰谓六齐曰(文)问。于田受二因。何唯明发善处中无表相。不言发恶处中无表相耶。光云。此。中且据善处中说理亦于田有不善处中。谓于田所作罝网等。不善无表初作便生○此中田受。且约善说。不善处中略而不论。理亦应有。谓如有人。于怨家所作是誓言。若不打骂不先食等。或作誓限。于某曰等必须打骂。虽心微劣。由受力故。无表续生(文)。
  三者由作(文)颂重行者。以殷重心行善恶云心欤。光云。三由重行。谓起如是殷重作意。若行善时。谓淳净信。如礼赞等若行恶时。谓猛利缠如捶打等。由心重故续生(文)。
  论云如是(文)光云。问中。一总问。二别问。且云何舍别解律仪。此即别问(文)。
  言调伏者(文)光云。调伏意显律仪异名。由此能令六根调伏(文)。
  一由故舍(文)古(定)云。故舍者。 コトサラニ舍也。舍戒者。得戒已后。已谢表无表法。后得现无表法。俱得念念相续。然舍缘来时。彼等皆不至生相。云舍戒也。此别解脱戒事也。定道戒。出定时无表不起也(以上)。
  次具三缘(云云)麟云。由意乐厌戒心者。谓不乐为沙门修梵行等。准律文更有忻下舍。谓乐居家。乃至乐为外道弟子。对有解人者。谓中国人对中国人。边方人对边方人。各相领解。方成舍戒。若中边人互相对。则不成舍。陈舍辞者。准律但言我舍佛舍法等。即成舍戒。亦更不见别有辞句也。违受表者。受时言持。舍时言不持。故违也(文)古(定)云。在梦中者。谓有梦中起厌心。不成舍。故知。醒メテモ心バカリ起テハ不可舍也。狂心者。物狂也モノニクルイテ舍戒セント云エトモ。不舍戒也。又对傍生等。虽舍戒表并厌戒心ヲ起スト。不成舍也(以上)惠云。对傍生等。不简中国简二缘也(文)。
  二由命终(文)光云。戒依同分增上力。得命终故。舍所依同分。能依戒亦舍(文)古(定)云。戒依所依力得。所依若舍。能依戒又舍也。所依者。命众同分也。由二刑俱生者。本若男若女。今男女二根俱生。云二形俱生也。此人心品极劣弱故。不发强胜戒也。问。非戒依者。心品劣弱故也。若尔者。何依前异作又释耶。答。始终落居少也。虽然。先由所依变心随变能依戒舍(为言)今不见心方。只凡此人非戒器用云也(以上)尧抄。由所依变心随变故(文)一形人受持戒。后成二形时。舍所持戒。一形变成二形时。其心随变故。于一形时心所持戒。成二形时。舍之也。又二形人非戒依故(文)二形人依身。总非戒依身故。成二形时。舍戒也(以上)。
  四由断善根(文)光云。四由所因善根ヲ断故。戒本由善根。将今善根断故。舍彼戒。正理云。四由断灭所因善根。谓表无表业等起心断故(文)惠云。若生得善发戒。邪见根本舍。若加行善发戒。邪见加行即舍。问。加行善能发无表。如何邪见加行舍。答。以与加行善心俱时舍故(文)。
  经部师云(文)光云。多罗树形似此间荾芦树。然此间无(文)论云。大师立喻。如多罗树。若被断头。必不复能生长广大。诸苾刍等犯重亦然○谓彼毁犯诸重罪时。违越苾刍根本行故。与极猛利无惭·无愧共相应故。行根既断。理应遍舍一切律仪。又犯重人。世尊不许食僧祇食○应速驱摈众中。实非苾刍(文)。
  法蜜部宗(文)光云。达磨鞠多部。此云法蜜部。由正法灭。亦能令舍别解律仪。以正法灭时。一切学处结界羯磨。皆止息故。所以舍戒(文)尧抄云。法蜜部立法灭舍。彼云。正法灭至像法时。正法一切结界羊石止息也。故此时舍戒也(以上)。
  萨婆多宗释(文)光云。于四重中。非犯一边。一切律仪应遍舍。故此显犯重。非舍戒体。非犯所余僧残等罗。断戒体。以犯余罪可悔除故。还作好人。明知。戒体犯时不舍。此既不舍戒。犯重亦应然(云)古(定)云。萨婆多宗不立犯重罪也。谓戒舍一边得一边事无之也。对一切有情所得戒体。今依犯一边。不可舍之。于一切有情普起不律仪意乐时舍。无此意乐时。一边犯不成舍也。如犯僧残者。举例释也。僧残。梵云僧伽波斯沙。此云堕也。十三戒在之。此戒虽犯非舍。忏悔即如本。准此。余又可尔也。犯重舍意。僧残犯非舍戒。四重犯即舍也。忏悔ストモ既舍故。不可生戒体也(以上)惠云。非犯一边等者。非一个杀生边罪一切皆舍也。又如无八师义。一一有情三善根发戒。贪心犯盗戒。不别无瞋无痴心中盗戒亦失(文)四分戒本云。若比丘故弄阴失精。除梦中僧伽婆尸沙。此十三僧残第一戒也。
  然有二名(文)古(定)云。萨婆多喻也。犯戒人有二名。名持戒。名犯戒。喻世间德人而他物负时。名负人。又名德人也。犯戒亦尔也。若修忏悔毕。名持戒不名犯戒。如负物返时德人云不云负人也。负债也(以上)。
  非释迦子(文)光云。苾刍戒为体不名苾刍。知舍戒。戒能破恶说名沙门。不名沙门。知舍戒。戒从释迦金口所说教法所生。名释迦子。非释迦子。知舍戒(文)坏灭堕落者。戒坏灭地狱堕落也。
  立他胜名者。光云。由犯四重。立他胜名。梵名波罗夷。此云他胜。善法名自。恶法名他。若善胜恶法名自胜。若恶法胜善。名他胜(文)决云。犯此戒人退失道果堕恶道。故云坏灭又犯此戒人。舍此身已堕阿毗地狱。故云堕落。故十诵律云。堕不如意所(云云。以上)。
  有宗通云(文)光云。苾刍有二。一世俗苾刍。谓诸异生。二胜义苾刍。谓诸圣者。经言犯重非苾刍者。依胜义苾刍。谓犯重人虽有戒体。毕竟无证圣法。非舍戒。名非苾刍○沙门·释子准此应知(文)古(定)云。犯重人。其生不得圣果也。今生可得圣果程人。天然不犯重戒。犯重依惑深重。一生入圣人惑品微劣故。不犯重戒也(以上)。
  明四苾刍(文)宝云。言名想者。身俗人名苾刍。言自称者。具戒比丘犯重之人。实非苾刍。而自称言。我是苾刍。言乞丐者。出家人以乞自活故。言破惑者。诸圣者得无漏道真破惑故。律既犯重人实非苾刍。自称苾刍。知无戒体此中言非苾刍者。谓非白四羯磨苾刍。非约胜义言(文)乞丐(俱遇反。和)。
  准陀当知沙门有四(文)惠云。准陀。此云妙义。旧云纯陀。讹也。梵云莫喝洛迦。此云大愚钝者。旧摩诃罗。讹也(云云)光云。经中既说四沙门。更无第五。知犯重身中有戒。即行道沙门所摄。若四不摄应立第五相似沙门。既不别立。知行道沙门若无戒体。不名沙门。既名沙门。知有戒体。准陀。此云稚小。旧云纯陀。讹也○(引婆娑)行道沙门者。谓莫喝落迦苾刍。喜盗他物等是。解云。佛及独觉自然觉故。其道胜故。名胜道。舍利子等。说法他人。名示道。阿难陀等以戒定慧为命故。名命道。谓犯重人。名行道。莫喝落迦。此云老。谓老苾刍(文)问。非犯重戒。余凡苾刍。于此四中。何所摄耶。光云。解云。是命道沙门摄。以戒为命故。婆沙且说有学(文)异释多之。
  经部通云(文)光云。经意。行道沙门者。虽有此说。而彼唯有剃发染衣余沙门相。故名沙门。非有戒体○戒名沙门。犯重已去名沙门者。似沙门故。假名沙门(文)。
  详论主意(文)决云。论主嘲有宗。如此犯戒不清净者云苾刍。汝敬礼。不觉可然云也(以上)论云。彼相续已。为极重无惭愧坏。无力能发律仪。如焦种○亦不许彼重出家。于无戒义。苦救何为。若如是人。犹有苾刍性。应自归礼如是类苾刍(文)。
  一易地舍(文)决云。假令生欲界之人。得初禅定。死即生初禅。不舍之。当地法故。若生二禅已上。即舍之也。又生初禅还生欲界之时。即舍初禅善法也。由得退者。得定人起烦恼退之也。此起惑退时也。起下地烦恼时。上地法退也(以上)。
  等取舍众同分(文)尧抄云。谓得暖等善根异生。命终时。暖等所依定俱生戒舍之。余定共戒无命终舍也(以上)古(定)云。四善根未曾得道故。小缘有舍也。命终舍故。当地死当地生舍也。故易地舍异也。易地上下故也。若异生舍者。简圣者失地舍。明异生命终舍故。云若异生也(以上)第二十三卷颂疏云。圣舍四善根者。由失地舍。谓依此地得此善根。若迁上地失此地故。善根方舍。若此地死还生此地。不失地故。暖等不舍。若异生舍。由命终。于地失不失。命终时必舍。异生无见道资故。命终舍(云云)决云。假令欲界异生。得色界暖等四善根。命终之时即舍也。圣者命终。欲界生初禅。不舍之。若生二禅已上舍之(以上)宝云。然四善根虽皆殊胜。唯前三有命终舍。世第一法及增上忍。无命终舍。定入圣故(文)麟云。然四善根唯前三。有命终舍。故云小分。又解。唯取四善根顺决择分。非余四分定中顺决择分。今章中似同后解(云云)。
  如色界定由○(文)古(定)云。定生善法之次欤。非今所用也(以上)。
  一由得果(文)古(定)云。于四果。一一皆得后果时。前向·果功德ヲ舍。起一类胜得。替彼劣得也。以前劣法皆舍也。练根者。转钝根成利根。前功德皆舍。得替利根种姓功德持也。舍果胜果道。唯得果道故(文)问。何不得向道耶。答。向趣果道故。非安住处。尔练根别种姓ニ安住スヘキ故。得果道不得向道(文。以上)。
  舍不律仪事。
  二由得戒(文)麟云。准此论。得别解脱戒及静虑。合为一缘。若依婆娑。开为二缘。一得别解脱戒。二得意戒。余二缘同总论有四缘。舍恶戒也(云云)无得无漏戒舍事。光云。问。三律仪中。何故不说无漏律仪能舍恶戒。解云。于见道前。必得定戒舍彼恶戒。前已舍故。不说道戒能舍(云云)无断不善舍事。麟云。问。善戒有断善舍。何恶戒无断不善舍。答。断欲不善根时。要有修慧。加行道时。有定共戒。与彼恶戒相违。此时舍恶戒。不至断不善根。故无断不善根舍(文)惠云。问。别解脱戒不能断惑。如何能舍恶戒。答。以与善戒性相违故(云云)。
  论云住恶戒者(文)宝云。论住恶戒者。释恶戒无作法舍(文)惠云。问。善戒有作法舍。恶戒何无作法舍。答。住恶戒者。虽或有时下。答此也(文)光云。恶戒易得。有誓受得。恶戒难舍。舍事不舍。要得善戒。方能舍彼(云云)古(定)云。恶戒无夜昼舍事。恶戒持一日一夜事无也(以上)。
  舍刀釼等(文)论云舍刀网等(文)问。住不律仪人。受近住戒。至夜尽舍律仪时。得恶戒耶。论有二说前师意。得不律仪恶阿世耶。非永舍故。后师意。得善戒舍恶戒故。若不更作。无缘令得。以不律仪依表生故。但是处中。光云。以后师为正(文)。
  一由受断○二由势断(文)惠云。问。作业与第一受心何别。答。受心据意业。作业即身语是二别。第一第二别者。初约心息。第二约事息也(云云)尧抄云。受断者。谓先以善心誓受。我从今日至·何日。作礼赞续经等行。然后期限未满。怀追悔。舍本所誓礼读等行时。舍先所受善处中无表也。或以恶心誓受。我从今日至何日。作打骂等。然后恶期未满。怀追悔心。舍本所受打骂等恶行时。舍先所受恶处中无表也。势断者。谓有人起净信。作礼佛等行。彼净信力。能引发善处中无表。彼净信息时。所引无表便舍也。或又有人。起瞋恚烦恼。作打骂等行。由彼瞋恚等恶心。引发恶处中无表。彼瞋恚等不起时。所引无表舍也(以上)麟云。净信引善无表。如期心百日礼佛等。今期限过。无表便舍。烦恼所引。谓要期尔所时。杀打禽兽等。今过期限。无表亦舍(文)。
  四由事物断(文)谓有人为堂舍。施入敷具。为宝塔。奉施园林。此时引发善处中无表。后彼所施敷具破损。园林失坠时。处中无表便舍也。又有人为取鱼鸟置网施为时。恶处中无表得之。后彼置网损坏时。恶处中无表便舍也。尧抄趣难意得也。仍私注之。敷具叠等也。
  六由根断(文)古(定)云。断善根人三洲在之。起上品邪见。以八无间·九解脱道断善根。而处中无表劣弱故。根本位ニテモ不及。加行位舍善根所引无表也(以上)。
  言加行者处中劣(文)光云。应知。此中若处中善者。生得善所起。及加行善所起者。皆于断善加行时舍。若处中不善。断恶加行时舍。谓于静虑加行位中闻思心舍。名断恶加行舍。加行位中名为断者。若加行善。不成名断能舍无表。若生得善及与不善。伏不现行。名之为断。能舍无表。非体不成(文。决抄)不成名断。是非正断。善根去永不起也。虽然。正断事根本位也。不现行伏断也。
  第五舍非色善染(文)光云。问。欲界非色善法。及余三界非色染法。舍复云何。上来文势。正明舍善·恶·中。复作斯问。义便并明。色·无色界非色善法。舍定戒中。义便已明。故此不问。问。何故不问舍无记法解云。余善·染法。是善·恶色同流类故。所以别问。余无记法。非流类故不问(文)又云。欲界非色善法。谓生得·闻·思并彼眷属(文)惠云。非色善即取善四蕴。欲生得·加行·闻思·及同时四蕴(文)。
  一由根断(文)光云。一断善根。谓起邪见断彼善根。若生得善。正断善时舍。若加行善。加行时舍。二生上界名易地舍。正理论云。应言少分亦离染舍。如忧根等非色善(解云。等谓等取忧根俱生善恶作及彼眷属)俱舍师救云。断善·上生全舍别说。离染非全略而不论(云云)。
  若此品类(文)光云。三界一切见·修所断非色染法。舍由一缘。谓彼但由诸能对治。无间道起随其所应。若此所断染法品类能断无间道生。当舍此品类中所有烦恼及彼助伴(云云)。
  于人趣中唯三洲(文)光云。于北洲中。无杀生等粗重业道。无不律仪(云云)扇搋(二种)本性扇搋·损坏扇搋。半择迦(三种)嫉妒半择迦·濩洒半择迦·半月半择迦。
  黄门。古(定)云。大纳言唐名也。大纳言。于唐土后宫令守护人也。故根切也。此官云黄门也(以上)尧抄云。扇搋·半择迦无根者也。此无根者黄布令卷腰。令住皇后朋守护皇后。故为黄门。扇搋·半择迦二类故名二黄门(以上)决云。大国作法。召集无形人。令着黄衣令守门。取无形意。不可犯后等故。但取无根者守门故。云黄门也(以上)大觉师抄枇五云。五黄门者。黄是中方之色。苦刑其势号阉人。以卫中禁之门故曰也。又解云。苦人贵胜三品已上。黄色涂其门上。此黄色门之家。曾有一人犯过。王遣割其根治之后。因将此人守宫○皆曰黄门也(文)尧抄云。问。黄门·二形人非善恶依身。然何善恶二戒舍缘。唯出二形不出黄门耶。答。善戒最极殊胜。恶戒最极猛利。故初得难故。扇搋等三。俱不能发得之。然得戒人。后虽成黄门不舍之。黄门其性虽羸劣。其过非极重故也。二形者。起男女二欲俱增上故。得戒人后成二形时。必舍善恶二戒也(以上)。
  除北俱卢(文)光云。北俱卢人。无受戒故。无别解脱。无入定故。无静虑·无漏律仪。及无造恶胜阿世耶故。无不律仪(文)。
  二形等人(文)麟云。等取扇搋等(文)惠云。正思择无堪能故释半。无有极重惭愧心故释扇搋。又解。此二段通释二。或别通释二及二形也(文)志操。
  如碱卤田(文)碱卤ハクリ也。クリトハカネノ色ナル水也。此无善果恶果也。不生长也。嘉苗麟云。世间现见诸碱卤田不能生嘉苗·秽草。谓海际多有诸碱卤田。嘉苗·秽草俱不能生。嘉苗喻善戒。秽草喻恶戒也(文)。
  天趣无也(文)欲天ハ快乐ニ夸テ受戒心无之。麟云。问。律仪唯在人天两趣者。何故经说。有卵生龙。半月八日每从宫出来至人间。求受八支近住齐戒。答。此得妙行。非得律仪。是故律仪唯人天有(文)。
  于无想天唯得成就(文)古(定)云。无想天无心故。无现起定戒也。入心位定戒。法后得ニテ得之也。又未来ヲモ得スル(以上)麟云。谓静虑戒随心而转。无想无心故不现起。有法前后得故成过未。余天皆通成就现行。无色无静虑戒者。谓无色故现在无戒。有漏系地定故。生上不成下过未戒不同无漏(文)。
  圣人生在无色界(文)古定。问。阿罗汉向道。以有漏智断初定无所有处烦恼人。云何生无色成色界无漏耶。答。此事胜果道起不起大论义也。以有漏道断下八地烦恼。圣人起有顶能断无漏时(有顶必漏断故也)初定一品一一能断无漏起。相续无所有处第九品无漏起次。起有顶能断无漏欤。又初定不起无漏。直有顶无漏起欤。云论义也以初义为正也。二乘智慧劣。有漏等无间有顶能断无漏起事不叶故。初定无漏起ツヽクル也。喻钝根人读觉经中间文。与风诵出事不叶。初ヨリ读ミ续诵シ出スカ如キ也。此ハ唯无漏ナル手本ニ有顶ヲ出ス也。余地皆尔也。初二禅有漏智断。第三禅无漏智断人。初二禅无漏起续也。此云拟仪胜品道也。故无色圣者成就色无漏也(以上)。
  梵王及无想天(文)麟云。梵王僻见处故。无想天处是外道终。圣人于彼如见深坑不乐入故(文)古定云。问。终因中间定有无漏无果报梵王事如何。答。正可感梵王果中间定。不可有无漏。圣者依中间定起无漏事有也。
  谓安稳业。惠云。安稳在果故。言得可爱果。若在因上。不可论安稳及不安稳。举安稳等果以释因业名善等(文)麟云。济众苦者。谓人天果暂离苦。涅槃果永离苦。故言济众苦(文)准此等释。云安稳业。安稳之业也。云济众苦。云损有情。释果安稳不安稳之相也。
  言非业者(文)第二卷众多释有之。初释同今释。又解。不能记异熟果故名无记(文)记可量黑白中名善不善。非可赞毁云无记。
  福非福不动者标也(文)宝云。欲界善业果益有情故名福。不善业果损有情故名非福。上二界善名不动(文)惠云。福·非福·不动皆在果也。人·六欲天两趣引业一向善。满通善·不善。三趣引一向不善。满通善·不善。上二界引·满皆善(文)。
  初禅有寻伺动(文)第二十八卷疏云。第四静虑无八灾患动。是故世尊说名不动。灾患有八。寻·伺·忧·苦·喜·乐·出息·入息。有余师说。第四静虑。如密室灯照而无动。名不动(文)。
  然欲界中有天等(文)尧抄云。今此所转业者。引·满二业中即满业也。引业总报不可有动转满业是别报故。云有动转无失(矣)寻。若尔者。今所转业取果非与果欤。答。此业是天中取果人中与果也。凡欲界五趣满业。随其所应。或起取果用。不起与果用。或起与果用。不起取果用义可有之。是则别缘力之令然也。例如留多寿行之时。于富果取果业。于寿果与果。舍多寿行之时。于寿果取果业。于富果与果也。麟云。欲界有天等业。由别缘力转人等受者。谓散地无定力任持故可转易。如或有业感外财·官位内身形量·颜色·身力及受乐等满业。于天等四趣中。此业应熟。由别缘力所引故。于人天等四趣中。此业便熟。唯除地狱。以无可爱异熟果故(云)。
  次一颂引证(文)正文云。此中以第二行言为证者。证何事耶(光同之)。
  一顺乐受业(文)宝师不云引证。问。善恶能感五蕴。何唯云受业不云色业等耶。论云。非此诸业唯感受果。应知亦感彼受资粮。受及资粮此中名受(文)宝云。此中受言受及资粮总受声说。正理论云。此业非唯感受异熟。如何总得顺受业名。诸业为因所感异熟。皆似于受得受名故。所以者何。彼皆如受为身益损及平等故(文)光云。余四蕴资助受故。名受资粮。受及资粮总名为受。唯言受者。从强说故。相从说故。受资粮故(文)惠云。不简引·满但善边即名顺乐受业。不善边顺苦受等也。顺三受业。唯苦名喜。乐皆名乐。顺在因。即顺之乐受。顺乐受之业。若顺在果。顺即乐受。顺乐受之业。顺苦等。准此可知(文)古(定)云。果不局受。果是苦乐相アラバナル故。苦乐是受也。受乐果。云顺乐受业等也(以上)。
  始从欲界(文)古(定)云。苦乐果处举集也。今三受门配立故。喜乐俱云乐也。第三禅喜乐在之相应者。同时心心所也。俱有者。得四相也(以上)。
  有余师说(文)光云。由中间定无寻唯伺业。能招中定舍异熟故。以生中定唯有舍故。若异此者。中间定业应无异熟果(文)宝云。以中间定唯不苦不乐受故。彼定所招唯自地。故知唯能招顺·非二受。若异此者。此中间定业无异熟。即违不善善有漏定异熟因也。或应无业者。中定既有意思。不可无业。故知定有顺·非二业(文)古(定)云。问。梵王有眼耳身乐意地喜。何云唯有舍受耶。答。有トモ喜时トシテ入中间定时。唯舍受也(以上)。
  又许此三业○引证意(文)引发知论。明下地(欲界)有舍异熟也。先问意。顺乐受等三业非前(过去)非后(未来)同一刹那间有受异熟果耶(为言)答意。有此义。谓顺乐受业所感色。顺苦受业所感心心所法。顺非二业所感心不相应行。重心云。于人天一身中。眼等五根(人天五根无顺苦受)色·香·味·触(此四尘有好丑今取好)此九处顺乐受业所感也。次苦受及相应法(于人天中受苦时心心所法也)此顺苦受业所感也。次命根·众同分·得·四相。顺非二业所感也(以上)第一节。又于人天一身中。命根等(等取同分·得·四相也)顺乐受业所感也。次色·香·味·触(取丑人天五根非苦果故除之)顺苦受业所感也。次舍受及相应异熟。顺非二业所感也(以上)第二节。又于人天一身中。乐受及相应法(受快乐时心心所也)顺乐受业所感也。次命根·众同分·得·四相。顺苦受业所感也。次眼等五根·色·香·味·触九处。顺非二业所感也。以上光所引婆娑论之趣注之。此第二第三节又今论乃至广说言含之也(以上。私注之)麟云。上来皆是展转。将三受对色·心及不相应三类之法。互历成三节之文也(文)。
  凡于三禅已下诸地。初师云无舍受异熟。后师云余说下亦有云有舍受异熟。二师共是有宗正义也。问。上善顺非二之初师心。于后师所引本论说。云何会之耶。答。初师意。且约多分云下地无舍受异熟。以实言之。同后说故。二说无相违也(以上)问。岂不业是善恶(文)体·性各别(为言)惠云。体性既殊者。业即善恶乐受。果即无记。是性殊。业体即色或思即心所受。是体殊。如何能相顺(文)宝云。意业通与三受相应。而体是思。非是受性。身·语二业以色为体。既与受殊。如何名顺受(文)。
  业能为因(文)光云。总有三解。此即初解。此缘利益以释顺义。因益乐果故立顺名(文)宝云。业之与受体性虽殊。而能为因引乐受生故。名为顺受。资助令生名利益(文)麟云。利乐即资助义故。约利益以释顺义。因益乐果故立顺名(文)光云。第二释约所受释顺乐。果是能受。业因是所受。所受顺能受。问。彼乐果如何能受于业因。答。由业感乐。乐果起时。果领业因故。名能受。第三释约能受释顺。或说。彼乐是业所受。由业感乐。乐果起时。业因是能受。乐果是所受。此即能受顺所受名顺受(云云)古(定)云。初一义。以利益释顺。善业顺生善果名利益也。第二义。业所受果能受也。所受顺能受也。果领因义也果能领因所领也。如云子能领父。子能受果也。父所受因也。因顺果也。第三义。业能受果所受也。能受顺所受也。何义因顺果也。以能·受所受方释顺义也(以上)决云。业能为因。益受者。假令以五戒十善修因生人天快乐。其正异熟是无记。快乐皆依先世十善等利益也(以上)。
  一自性顺受(文)惠云。自性不违者。性是三受。如乐受摄益为义。乐受体即不违摄益义。苦·舍准知。与第五别者。此通三世。第五唯现在。在别也(云云)受别与义不违故。云顺受欤。二相应顺受(文)麟云。略不言苦受及舍受触。故言广说(文)光云。一切与受相应。触于相应中能顺受。故名相应顺受(文)。
  四异熟顺受(文)麟云。乃至广说者。谓有顺生·顺后·顺不定等(文)。
  第五现前顺受(文)麟云。谓自体若自违。便不得现前(文)。
  一顺现法受(文)惠云。现法即异熟果法因。能顺此果法顺之现法受。现法受之业。生·后准此释。不定即时皆不定也(云云)麟云。此生造即此生受者。如经言。此人现在得白癞病等。及余现身受善恶业果等。第三生后受者。谓第四生第五生已去。皆是顺后受摄(文)。
  依经部说(文)尧抄云。经部宗意。许一业感多生然顺现业其力最强。非唯感现果。亦必受顺生·顺后。顺生业是力次强。非唯感顺生。亦必招顺后果云也(以上)决云。经部意。顺现业今生受始第二·第三生等受之也。彼宗不言一业引一生故也。顺现其力最强。初熟即现世中受之顺生稍劣。顺次生受始第三·第四生等受之。顺后其力最劣故。第三生受始乃至第四·第五生等受之。依初受立顺生等名也(以上)。
  随初熟位(文)麟云。经部义释伏难词。顺现既亦受生·后。如何但名顺现不名顺生·顺后耶。故释云。随初熟位名顺现等。以顺现果在初熟故。从初得名。顺生亦尔。彼意云。勿强力业异熟果少故。顺现业要感生·后。毗婆娑师不许此义(文)惠云。我宗。果时速即胜。非要果多名胜。如轮王寿八万岁佛寿八十。岂以轮王果多能胜佛(文)。
  或于三世时(文)决云。问。感异熟事必是未来。何云三世耶。答。自后时不定云三世。业前过去等具云非也(以上)麟云。或于三世时不定者。谓不定于现在及第二生·第三生等受故。即时不定。虽果及时皆容不定。今此总名不定业故。并前成第四业(文)。
  或说业有五者(文)问。四业家不定·五业家不定同欤。光云。问。四业·五业为同为异。解云。有同有异。若三定业及不定中。异熟·时不定两说同。若不定中。异熟定时不定。五业说有四业无。此异也。问。何故四业家于不定无异熟定·时不定耶。解云。四业约时辨定·不定。时与异熟无别体性。若熟定。时亦定。即定摄。故于不定无熟定。时不定者。又解云。四业五业义皆相似。开合为异。五业家虽约异熟。开两种时。俱是不定。故于不定虽开二种。其义不殊。若作此解。四业家于不定亦有两种(文)今疏结释云。其理无别(文)光释同后解欤。古(定)云。光云下文评取四业不言五业者。以义同故但言四义。即是五业故不别说(文)宝师心。四业为正义也(以上)。
  但有果定时不定(文)古(定)云。不立时定·报不定业也。光释意。时离果无别体故。不可有时定·报不定。果自有别体故。不依时有报定·时不定云也(以上)。
  余师说四句者(文)古(定)云。一切取喻成义师欤。经部·譬喻师。又唯譬喻师二人有之欤。此师立时定·报不定业也。第一句时定·报不定(分三种)第二句果定·时不定。前五业家报定·时不定也。第三句时·报定(有三种)第四句可知之(以上)。
  第四不定中定者(文)麟云。谓是第四类。时不定业而异熟定。故名不定中定。不定中不定者。即于时不定果又不定。故名不定中不定(文)。
  但于时中说定不定(文)麟云。谓顺现等三是时定。不定业一是时不定也。不定对果中。明定·不定故。但四业(文)约时分定不定故。四业为善(为言)谓顺现等三时定。不定业一时不定。虽有异熟定·不定异。俱时不定故。约时四业也。
  谓于一时(文)光云。如遣三使。一杀一盗一行诳已自行邪欲。此四俱时究竟业道。名现等四(文)。
  现身同分先业引(文)光云。彼文既不云命根。故知现业不感同分容感命根(文)又云。同分是总。命根是别。同分非现感。命根容现感(文)又云。引业非唯感总同分。亦兼感别命根故(文)光意。命根·众同分虽一引业所感。同分总报非现感。限先业所引。命根别报。通现感也。宝意。引果·满果总报·别报是眼目异名也。故命根·众同分引果即总报。共先业所引也。委如第三卷所。
  总而言之○容造四种(文)正文云。论云。诸界诸趣。或善或恶。随其所应。皆容造四。光云。随其所应皆容造四(已上)今疏不云随其所应者未了。于上界中岂造恶耶。古(定)云。诸处造四种者。专意业也。地狱善表难有。又色·无色难有也(以上)问。北洲可造不善顺生业耶。答。于欲天既受不善果报故。于北洲造不善顺生业也。但是造不善顺生满业也。不造不善顺生引业也(以上)。
  若不退异生(文)古(定)云。顺解脱分位ヨリ何种性定故。今异生者。顺解脱分·顺决择分有情也。第六种性异生。于离染地烦恼退事无之(见)タリ故不造生业。依顺后业界退还故。第三生以后应还生下地故。可造顺后业也。此离染地造业者。是满业非引业也(文。义抄意。以上)离随眠业无感有能之故。离染地不造引业也。
  并欲有顶退者(文)麟云。亦不造欲界有顶生·后二业者。谓离欲圣人。是不还果退。不造欲界生·后二业。有顶退圣。是罗汉果退。不造有顶二业。退果不命终者。譬如壮士虽蹶不仆。必于当生还证本果。惭愧增故(文)正文云。不造欲者。其义可然。不造有顶者。其义未了。应言不造一切地生·后业。疏云。于离染地。永更不生。无生·后业(文)颂意。言二果退者。虽已退起欲·有顶等惑。不造彼地生·后等业。或可言。于前离染地不造生后业。故此文中离染地言。便违论意(以上)古(定)云。凡退果不得其果前无命终也。三时障业云事有之。恶趣业障得忍善根。欲界业障得不还果。色·无色业障得阿罗汉果(以上)。
  胎内五位(文)麟云。胎内五位者。一羯剌蓝。二頞部昙。三闭尸。四键南。五钵罗奢佉。胎外五位者。一婴孩。二童子。三少年。四中年。五老年。并中有位。总有十一位(云云)。
  皆顺现受摄(文)古(定)云。问。于中有位。何不造顺生·顺后业耶。答。中有求生有身故也。宝云。中有唯求此生有身不求余身故。唯造顺现法业。不造生业(文)光云。中有时促。有身虚薄。现身定业以易造故。造现定业。异身定业以难造故(文。以上)宝有二释。初释意。造异身生·后定业(见)第二释同光释。宝云。问。何故中有唯造顺现受业不造余耶。答。一解。能造余。此中但欲明十一种定业是顺现受故。不说余也。二解。中有之中。唯求此生有身不求余身故。唯造顺现法受业。不造生·后(文)问。皆顺现受摄者。亘二十二种业欤。答。十一种定业。顺现受摄也。十一种不定业。可通余生十一位也。难云。见论文。二十二种业。皆顺现受摄(云云)定·不定业。皆顺现受摄(见)如何。答。凡不定者。时不定义也。若现身必受之者。定业难云不定哉。但于论文起尽者。诚以难思。然长行云。应知如是中有所造十一种定业。皆顺现受摄(云云)于现身十一位受果者。就定业论之。不约不定业(见)若尔。不定业之受果。可通余身十一位哉(以上。续本义抄趣)寻。现身十一位不定业。其貌如何。答。既时不定业也。容有受十一位中也。况总论不定业。于异熟定时不定业·异熟时俱不定业。各分四种。所谓顺现·顺生不定业。顺生·顺后不定业。顺现·顺后不定业。顺现·顺生·顺后不定业是也。能可思之(续本义抄趣)。
  以中有身与生有十位(文)正文云。此中言生有者。理恐未然。故论但云。谓此中有位与自类十位一众同分一业引故(云云)若欲指位。应云本有。何言生有耶。光师同今文云。自类生有十位(云云)其难同前。宝记云中·生一同分。不言生有十位(以上)。
  又此中有由与生有(文)初释。中有与生有。一类同分无差别故。此定业同顺现受摄(为言)又释心。中有与生有一业所引。谓先世顺生业·顺后·顺不定业所引故。别不立顺中有受业故。中有·生有同业摄(为言)重心云。初释约果明之。谓中有·生有一类同分无差别(为言)又释意。约业因见之。中有·生有一业引故。别不说中有受业(为言)。
  略由四因(文)宝云。造业有三种。一重心。谓虽不恒作及于劣境。皆得定受。二恒作。虽劣心及非胜境。亦得定受。三于增上功德田起。胜果。谓罗汉等。胜定。谓慈定等。僧通凡圣。论。或于父母至余非定受。释唯不善定业相也(文)胜果事。光云。胜果。谓预流果。断见惑尽初出见道故。阿罗汉果断修惑尽初出修道故。一来·不还非断二惑尽。非是初出。不名胜果(文)惠云。不言中间二果者。以容有漏道证非是胜果也(文)慈定事。麟云。慈定者。即四无量中慈无量也(文)灭定事。惠云。在灭定中心寂静。出定之后却缘定中静故。是胜依身也(文)。
  第五明现法果业(文)惠云。现法果即顺现受业。若后行业。即受三刹那后即受果也(云云)顺现之果。其事奇特故。别引现事明之欤。光云。上一句显顺受业。下三句显不定中定(文)。
  一由田胜(文)光云。初虽心轻而由境重。后虽境轻而由心重(文)尧抄云。若有苾刍。在非僧众中。作女人语。设虽作不变成女。今在僧众中作女人语故。其过重现身变成女欤。云由田胜也(以上)决云。一人僧在僧众中学女人语。学恶人故。现身成女人也(以上)。
  由意胜(文)论云。由意胜者。闻。有黄门。救脱诸牛黄门事故。彼于现世转作丈夫(云云)麟云。西域记。屈支国者。昔比国先王崇敬三宝。将欲游方观礼圣迹。乃命母弟摄知留事。其弟受命。窃自割势防未萠也。封之金函持以上王。王曰。斯何谓也。对曰。回驾之日。乃可开发。即付执事随军掌护。王之还也。果有构祸者曰。王命监国淫乱中宫。王闻震怒。欲置严刑。弟曰。敢不逃责。愿开金函。王遂发而视之。乃断势也。曰。斯何异物。欲何发明。对曰。王昔游方。命知留事。惧有谗祸。割势自明。今果有征。愿垂照览。王深惊异。情爱弥隆。出入后庭无所禁碍。王弟于后行遇一夫拥五百牛将欲事刑腐。见而惟念引类增怀。我今形亏。岂非宿业。即以财宝赎此群牛。以慈善力男形渐具。以形具故。遂不入宫。王怪而问之。乃陈始末(云云)事刑腐者。欲割五百牛势根事欤。依之今论救诸牛黄门事云也。
  谓阿罗汉人随○(文)古(定)云。罗汉果上。无生·后定业也。现业可有也。不定业时·报俱不定业。不受果也若报定时不定业造。今生可受果也。罗汉果人。于已离染地。作报定·时不定业。定招现法果云事也。正文云。唯举阿罗汉。其义末了故。光云。谓阿罗汉以上及不还果。随生此地。永离此地染(文)麟云。乃离染位所修善业者。谓未离染时。善恶俱造。离染之后。唯修善业不造恶业也。若于此地乃至必无永离染义者。若有此业。由业力故。必定无有永离染义(文)古(定)问。报定·时不定业。果定。受果时分不定也。然罗汉有现法。无有受生事。若尔。但可云造时·报俱定现业。何云作报定·时不定业耶。答。此业若有受生。余生可受果。尔无受生。又报定业故。今生受之。故定业异也。光云。解云。永离此地染虽无生等。亦名异熟定·时不定业。任此业力。若有生等。亦容更受。由无生等。但现身受。故与定业差别不同(以上)决云。所造业。其性既不定也。定受此生不可云。若有生·后者。即可受。依无生·后故现身受。故异熟定时不定ト名。不似定业也(以上)。
  第六明业即受(文)光云。就现业中。复明即受(文)造业速疾受果。云即受也。上明现法果。此则顺现业也。今就现业中。复速疾受果明(为言)。
  于佛上首僧(文)光云。正理云。僧有多种。谓有情人·声闻·福田及圣僧等。佛于此内非声闻僧。可是余僧。自然觉故(文)。
  一从灭定出(文)第五卷疏云。灭尽定唯圣者得。唯圣道力所能超故。现法涅槃胜解ヲモテ入故。谓圣入灭定作胜解心。如入涅槃故。异生不起也(文)。
  二从无诤定出(文)第二十九卷疏云。烦恼名诤。谓阿罗汉观有情苦由烦恼生。恐他烦恼复缘己生故。悉引发如是相智。此智生时。令他有情不缘己身生贪瞋等。息烦恼诤。得无诤名。此行以俗智为体(文)又云。不动性有无诤智。退法等不能自防。况能息他烦恼(文)古(定)云。入此定间。缘此人。他人烦恼起事无之也(以上)。
  三从慈定出(文)第二十九卷疏云。愿诸有情得如是乐。如是思惟入慈等至○问。初习业位。云何修慈等。答。谓先思惟自所受乐。便作如是念。类诸有情一切乐受如是快乐(文)。
  从见道出(文)惠云。不与见惑为依身。与无漏法为依身。名胜依身。初出见道依身。由有见道等势分也(文)古(定)问。住定菩萨。三祇百劫行已满。胜俱胝罗汉。何无业即受义耶。答。彼菩萨未断惑凡夫。未起无漏圣道故。非业即受。声闻既起无漏圣道凡圣不同故欤(以上)。
  若行损益(文)麟云。若损得非爱即受果。益得可爱即受果(文)。
  第五明二受(文)光云。第五明二受业。就中。一明二受业。二明心狂业。此即第一明二受业。问。异熟五蕴果中。受最为胜。今应思择。于诸业中。颇有唯招心受异熟非身受。或招身受异熟非心受耶(文)。
  谓从中定已上(文)古(定)云。五识唯寻伺故。有伺处可有身受故。无寻业唯招心受异熟也。无寻业招身受异熟无之也(以上)麟云。以五识定与寻伺相应故。中间地无寻。上诸地无寻伺故。无五识也(文)惠云。问。中定有伺。如何不言感身受耶。答。以中定无三识。无苦受。亦无乐受。唯有舍受。在第六识。虽有伺。不感身受。所以颂云。无寻业。不言无伺也(文)光云。身受必与寻伺俱故。上地无寻故。无身受。亦不能感下地身受。故正理云。于彼地中无身受故。身受必定与寻相应。非无寻业感有寻果。诸不善业唯感身受。非感心受。若善有寻业。即能通感二受。非是所问。故此不明(云云)古(定)问。有寻业招心受何不明耶。答。唯感心受故也。有寻业无唯感心受能也。通感身·心受也(以上)。
  论云有情心狂何识因处(文)光云。问。有情心狂有何识中。何因所感。依何处起。初句答初问。次两句答第二问。下一句答第三问(文)。
  一由业异熟(文)宝云。由六种业果。令心狂也。此由因时令他失念。得异熟果心亦失念。名曰心狂(文)麟云。苍颉云。阱。谓掘地为坑张禽兽也(文)古(定)云。坑阱俱ニ井也。井ヲ掘テ人ヲ落入ル等也。陷。惠云。分别错乱名思狂。六识有分别故有狂也(以上)。
  由此当来(文)惠云。问。前言恶唯感身受缘何不善能感心狂。答。疏云由此当来感别异熟者。由业感不平等四大。由此为所依心此失念。故有心狂。不说不善感心狂异熟也(文)麟云。由此恶业故。当来感不平等异熟身心。依此异熟故令心狂也(文)决云。心狂物狂也。四大不调。或大种乖违。或一大增盛故。令心狂(以上)。
  第二由怖(文)尧抄云。第一由业异熟者。由先世业力感别异熟。令心狂。此则先世业相。由此业力遂令心狂也。第二由怖已下。现身致心狂也(以上)惠云。第二见非人。即见鬼等。第三恼他非人。非人反害故心狂(文)麟云。伤害支节能令心狂者。如人为虎狼之所伤害遂令心狂(文)。
  第四由违(文)麟云。谓由身内风淡界互相违及大种乖违故致心狂(文)尧抄云。四大不调。风病等更发时。令心狂(以上)。
  第五由忧(文)婆私吒事。光云。婆沙一百二十六云。如契经说。婆私瑟搋波罗门女。丧六子故。心发狂乱。露形驰走。见世尊已。还得本心(文)尧抄云。天竺有城。名舍来城。此城中有婆私吒女。此女有一爱子。遇病恼死时愁恼。于四衢道中裸形。而心狂也(以上)涅槃经说欤。
  除北洲(文)光云。婆沙云。除北俱卢。彼无罪业增上果故(文)。
  欲界五趣容有狂(文)论云。谓欲天心尚有狂者。况人恶趣得离心狂。地狱恒狂。多苦逼故。谓诸地狱恒为种种异类苦具伤害末摩。猛利难忍。苦受所逼尚不自识。况了是非。故地狱中。怨心伤叹猖狂驰叫(文)。
  无异熟生(文)光云。余圣者。有四大乖违心狂。无异熟生者。若有三时定业及时不定异熟定业。必应先受彼异熟果。后方得圣。若时·异熟俱非定业。由得圣故。能令异熟果全不受故(文)。
  超五畏故(文)光云。五怖畏者。一不活畏。求衣食等畏不活故。二恶名畏。怖畏世间恶名闻故。三怯众畏。入大众时怖畏众故。四命终畏。验命终时怀怖畏故。五恶趣畏。畏堕地狱·傍生·鬼故。圣人不畏不活。不求名故。无恶名畏。不怯众故。无怯畏。不恋命故。无命终畏。不堕恶趣故。无恶趣畏。诸圣人无怖畏者。若二乘人无大怖畏。非无小怖。佛世尊一切皆无(文)麟云。问。不活畏与死畏何别。解云。不活恐乏资生不能存活。死畏谓能见他变坏怖死。故不同(文)。
  第六明曲秽浊(文)光云。谓依谄生身语意业名曲业。谄与曲类相似故。眼目异名故。以谄释曲。曲是因业是果。业果从此曲因名曲业。正理云。实曲是见。故契经言。实曲者何。谓诸恶见。谄是彼类故得谄名。从此所生身语意。曲为因故。果受因名。是故世尊说彼为曲。依瞋生三业名秽。论云瞋秽类故。又正理云。瞋名秽者。谓瞋现前如热铁丸。随所投处。便能烧害自他身心。诸烦恼中为过最重故。薄伽梵重立秽名。是诸秽中之极秽故。瞋所生身语意业为因秽故。果受因名。是故世尊说彼为秽。依贪生业名浊者。论云。贪浊类故。正理云。贪名浊者。谓贪现前染着所缘。是染性故。从彼生等。准前应释(文)义章云。谄心不端。难出生死。难入涅槃。犹如曲木难出稠林。故名为曲。从斯曲法所起三业。皆名为曲。以其因果相似法故。瞋恚之心能秽自他。故名为秽。秽法所起身口意业。名之为秽。果似因故。贪心浊乱犹如浊水。故名为浊。浊法所起身口意业。名之为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