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颂疏抄卷第二
  (颂疏论本第二)

  能示现此彼言说(文)光云。婆婆七十五及一百二十八。亦有三说。皆同正理。初师以眼名见。观照色故。第二说以言为见。能示现故。第三说以影像名见。见谓现也(文)今论以言说为见师(见)此师心云。言说能显示色界在此在彼差别故。能示现故。言说名见。色界有此言说。故名有见(为言)宝云。此论略故唯一释(文)寻云。以观照·推度二义名见。而言说无此二义。何名见耶。答。若广论见义者。能示现义顺见义故。言说名见。观照·推度二义名见者。彼眼根及身见等五染污见。世间有学无学正见。名见义也。可思之。惠云。前说唤色上能诠。名是见。所诠有彼能诠。名有见(云云)又解见谓眼根(文)准正理论初师。作此释欤。今论不见也。麟云。见含三义。一照义。二示义。三喻义。论中举但示现一义。婆婆·正理具显三义。今此章中。但有示·照二义。初是示现义。言说名见。次是观照义。眼根名见。言眼根观照色者。抄云。谓眼根舒光照物。照物令现故。名为见也。色见俱起。名为有见。如伴俱行名为有伴(文)。
  体是色故名为有色(文)寻。色体则是色。何云有色耶答。惠云。问。色体不是见。有眼见故名有见。亦应色体不是色。有彼色故名有色。答。乘言便故言有色。乘上句有见言有色也(文)。
  释三种有对总为三(麟记心)
  一标章 (十有色有对着下)
  二列数 (应知有对●有三种一)
  三牒释二 (对是碍●下)
  初释障碍碍
  次释拘碍碍亦有三
  初举数 (拘碍碍者下)
  二释名体 (境界有对体者下)
  三辨差别 (先辨境差别。次对所缘辨异
  对是碍义碍有二种(云云)惠云。初障碍有对。即约体相碍名有对。后二有对。即根识被色拘名有对也(云云)。
  此中于水有碍非陆(文)宝云。此碍者是见色义。碍是对之别名。即是于所见色。名之有对(云云)惠云。如鱼眼于陆不见色。名无碍。于水见色。名有碍。故知取见色闻声时名有对(云云)。
  毕舍遮(文)宝云。旧名毗舍阇鬼(文)麟云饿鬼中胜者也(文)。
  室兽摩罗(文)惠云。傍生类。形如壁宫。大者长一百尺。小者长二丈也(云云)壁宫者守宫也。麟云。形如壁蚓○善见律云鳄鱼也(云云)且如一色(文)今疏释当宝释欤。但今疏约色等境。显境界所缘异。宝约心心所。
  解云答也(文)此注解释论文。则述境界所缘得名。光·宝同之。宝云。正理论云。如人于彼有胜功能。便说彼为我之境界(云云)光同引之。
  准此论文(文)此已下正释二对别。初约一色。示境界所缘之异。次由此道理下。约取境·缘境之义边。明二对别矣。今疏释者。光三释中第三释也。
  又光法师云(文)此释心云。论文述所缘有对云。执彼而起心心所法体至现在世。必由所缘境力故。云碍体义边名所缘有对也。眼等根体至现在世。所取境界或有或无不定也。故据碍体义边。不名境界有对。起见色等用。必由境界力故。云碍用义边名境界有对也。论文明境界有对云。此有功能。托境界有见色等功能。名为境界有对。彼同分眼无见色功能故。不名境界有对。以此准知。碍用义边名境界有对。碍体义边名所缘有对(为言)本义抄。
  此眼等不转故名为碍也(文)麟云。转言起。谓眼识不于声上起也。既不能他转。明知唯为自境所拘碍也。或转谓移转。谓不移于声境也(云云)。
  或复碍者是和合义(文)光云。此眼等缘色等时。越彼色等。于余声等。此眼等不转故。此即拘碍名碍。或复碍者是和合义。谓眼等法于自境界和合转时。于自所缘和合转时。于余声等而不得起。此和合言。还是拘碍名碍(云云)麟云。此和合言还是拘碍。准此释。与前无别(云云)。
  应顺后句(文)麟云。问中境界居前。所缘是后。今顺所缘答之。故名顺后。亦名称后句答。由境界是宽通六根故。所缘是狭不通色故。今以宽问狭。故顺后答(文)宝云。若是所缘有对。定是境界有对。故所缘障碍不相开。所以不合作句(文)光云。依毗婆沙。若以宽问狭。顺后句答。若以狭问宽。顺前句答。若互有宽狭。四句分别。若宽狭相似。如是答(文)。
  依经部宗中(文)嘉祥释云。萨婆多部鸠摩罗陀(文)光云。鸠摩罗多。此云豪童。是经部祖师。于经部中。造喻鬘论·痴鬘论·显了论等。经部本说一切有中出。以经为量。名经部。执理为量。名说一切有部(文)惠云。喻鬘论中有此颂(文)麟云。豪童者。诸童子中最为上首(云云)慈恩唯识疏云。鸩摩罗多。此云童首(文)。
  心不起时名有对(文)惠云。即由无对。心方得生。能见色等。若耳不闻时。名有碍也(文)。
  此十色中○(文)此一段分为四。初述颂配句。二言三性者下。释三性名义(二释)三眼等八种下。释八根无记。四若色声二下。释色声通三性(矣)。
  余谓色声(文)正文云。可言余者通色声及七心界法界。故论云。其余十界通善等三(文)。
  麟云。既通辨十八界。何局在此二○良由疏主乘前十有色及余色声等言。唯于十色中辨。故成此误(文)寻云。六识意界法界。三性通局如何。答(法界六十四法。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三无为·无表)惠云。六识意界与贪等相应。即不善。与无贪等相应即善。余一切。并无记也。法界中无贪等五。自性善。余大地·大善地·寻·伺·睡眠·恶作·无表·择灭无为·得·四相·二定。皆是相应善。或等起善摄。贪等五。自性不善。大不善地·大烦恼六·小惑十·得·四相·无表。相应不善。或等起不善也。空·非择灭。即自性无记。大地十·大烦恼六·不定八。有通无覆无记。有通有覆无记(文)。
  非可赞毁名为无记(文)麟云。记谓决定分明记义。前二品相状可分明记故。此不可分明记故。名无记(文)。
  又解不能记(文)光云。论主意在前解。故难破后家。若言不记异熟名无记者。无漏不能记异熟果。应唯无记(文)。
  不从心等记总名无记(文)惠云。声八中。即是后六对声。色二十中。显色十二也。身语二表。本心亲引生。即随心判三性。身语所依四大。本心不亲引生。即一向无记性也。如名等三。本心发声不发名等。名等无记性也。问。如声上四大名身等。不从心亲引生。以依声生即无记者。声上得·四相。亦不从心亲引生。依他声生。如何随声通三性。答。名等四大。望声无力。非俱有因。不随声说三性。四相望声有力。俱有因故。得亲依本法生。又望本法有力。随声说三性(云云)。
  言等起者(文)第十三卷颂疏云。等起色业等者。色业谓身语表无表业。等等取不相应中四相·及得。二无心定。此等诸法名等起善。以是自性及相应善所等起故。而得善名。如良药汁所引生乳○等起不善。谓身语业。不相应中四相·及得。以是自性及相应不善所等起故。如毒药汁所引生乳(文)准之可思(云云)。
  欲界所系具足十八(文)宝云。系谓系属。即被缚义○欲界系法。被欲界贪等系缚。名欲界系。即鼻·舌·香·味四界全。余十四界一分。是欲界系。由此欲界具十八(文)。
  无香味故无鼻舌识(文)问。何有鼻舌二根耶。答。论云。有余师说○二根于彼有用。谓起言说。及庄严身(文)论主正解云。鼻·舌二根○以六根爱依内身生非依境界而得现起(文)。
  意云。依身在欲界得上定。起上界爱。爱上界身。故生色界得鼻舌(为言)光心。问。触界段食性也。色界应无触界耶。答。宝云。香·味离食更无有用。上无段食。香味亦无。触离段食有用。别有能持诸根及衣服等。故于色界虽无段食。有触界也(文)。
  法界若是道谛无为(文)惠云。即大地十·大善十。及寻·伺·四相·得·无表色。通无漏。余法皆有漏(云云)麟云。道谛有为法也。无为谓三无为也。择灭漏缘而不增。虚空·非择灭漏不缘。名无漏。非果法。故染不缘也(云云)。
  有寻有伺门(文)第四卷颂疏云。寻谓寻求。伺谓伺察。心之粗性。名之为寻。心之细性。名之为伺(云云)。
  一行相粗二外门转(文。意识名粗事)麟云。行相粗者。谓五识依五根取五境行相粗。若尔内门意识应非行相粗。解云。五识望意识名粗。意识望上地名粗(云云)惠云。正理破此二因云。现见欲界。内门细意识恒与寻伺相应。此破行相粗因。二定已上外门转意识。应有寻伺。此破外门转因也。安惠救云。欲界内门意识。虽无外门转。有行相粗。故有寻伺。二定已上意识。虽有外门转。无行相粗。故无寻伺也(文)光云。述俱舍师救云。一行相粗。是通因。二外门转故。是别因。五识具二。内门意识虽无外门转。而有行相粗。故有寻伺。上地外门意识。虽有外门转。而无行相粗。故无寻伺(文)此释心云。行相粗者。广亘五识意识。云通因。外门转故者。唯限五识。云别因。非亘意识。云通因。故欲界及初意内门意识。虽非外门转。有行相粗通因故。与寻伺恒相应。第二意已上外门意识。虽有外门转。无行相粗通因故。不与寻伺相应也(为言)本义抄。
  非相应法中及静虑中间(文)正文云。初之中字剩。故论云。法界所摄非相应法静虑中间伺。亦如是。光记如论。不言非相应法中(文)。
  由五识身虽(文)宝云。五识唯一故。名无分别。如马有四足。唯有一足。亦如无足(文)。
  体唯是寻(文)光云。此论从强说。故唯说寻。婆娑强弱并说。通寻伺(文)麟云。正理云。夫分别者。推求行相故。说寻为自性分别。简择明记行相似顺寻故。分别名亦通惠念(文)惠云。问。想能取像。受领纳。胜解能印持。如何非分别。答。遮恶取善名分别。受想不能遮恶取善。胜解未决断位未能印持。故不名分别也(文)光云。自性是寻。寻求动踊。如鱼踊水。体即分别。名自性分别。若能计度青黄等别男女等差。名计度分别。随念曾更。或随境念。名随念分别(文)麟云或忆念分别曾所更事。或于现缘而能明记念。于定散皆能记持。故正理云。明记所缘用均等故(云云)。
  简五识心(文)惠云。问。五识起有惠念。如何非分别。答。以五识微劣。同时虽有惠念。不名二分别也(文)。
  简定中惠(文)麟云。婆娑云。定中虽亦有惠。而非推度分别。若推度时。便出定故(文)。
  由眼等五根彼心心所摄○(文)问。五根所依处。扶根四境依处。损益相随貌如何。答。光云。心心所法共所执持。摄五根为所依处。摄扶根四境为依处。色等四境。若不离根。虽非所依。可得言依。而是心等之所亲附。依与所依俱名依处。名有执受。心心所法与彼依处。损益展转更相随故。谓心心所法起忧苦损。依处亦损。起喜乐益。依处亦益。依处若得好食等益。心等亦益。得恶食等损。心等亦损。由斯九界名有执受。即诸世间。于五色根·扶根·四境相杂住中。说有觉触。此九众缘所触对时。能觉苦乐等故。与此相违。名无执受(云云)薪等色聚相逼续生(文)麟云。谓色聚极微。虽不相触。然由相逼。刹那续生(云云)。
  斧等分隔令各续起(文)麟云。理实有为刹那自灭。非能所斫。但由斧等异缘分隔薪等。令各续生令别边故。名为斫。非令法灭(云云)。
  一五根非三门摄事。五根是无见有对色。以净妙故。非能斫。又支分相离。身等无根。非所斫。又非能烧所烧·能称所称事。释以净妙故(云云)繁故不述之。光·惠等可见之。
  两解不同(文)光云。能烧所称有二诤论。前约世俗不相离说。故言四界。后约胜义。克体以论。唯火能烧。所称唯重。各据一义。理亦无违。虽复火性俱遍能所。据事用胜。说为能烧。若用劣者。说为所烧(云云)。
  论有四解(文)麟云。泰法师云。初一是总。下三是别。今章亦不分总别之异(文)宝云。第一释。但释果名异熟生所以。不说因名异熟因所以。第二释。释因名异熟。持业释也。果名异熟生者。属主释也。第三释。此即果无记。因善恶。与因别类为异。复所熟名异熟。异熟即生。持业释。第四释。有财释。因有异熟果故。果从彼异熟因生。名异熟生。属主释也(文)。
  同第二解(文)正文云。第二解。因名异熟。故光云。异熟属因。生即属果(文)第三解意。异熟名在果。故光云。异熟·生并属果。而如何言果名异熟同第二解耶。恐二字谬欤(文)麟云。应言同第三解。故旧云同前解。而不言第二也(文)。
  二者资助涂洗等(文)光云。资助谓涂油等(文)涂涂油。洗沐浴。等火药欤。
  能长养通三性(文)惠云。四缘中。前二自性无记。第三·第四三性。论言能长养通三性。约四缘共说也。因养得长名长养。长养依异熟立。外非情无异熟。亦无长养。心心所虽有异熟。无形质。无长小令大。故无长养。若就别义。亦有资益(云云)。
  望后名意○(文)麟云。释伏难也。前既说言无间灭为意。意在过去。何故现忍亦名意耶。故今说云。望后名意等。以意是所依义故(文)惠云。此通现在有意根难。望与后念意识为所依。即名意。望前名识者。望依过去意生。即名识(云云)。
  得成就门(文)麟云。得成就者。然此得名。具含通别二相。所谓言通相者。得与成就。俱名为得。如下言得谓获成就。若别相者。得与成就。现未有殊。今此言生相名得。至现名成就者。约别相说。谓生相时。此得创起。故名得。至现在世。已得故。不名为得。但名成就(云云)。
  等者明成就○(文)光云。等谓等取成就等。此中总明得·成就·舍·不成就。如婆娑具说。恐繁不述。总复言等(云云)。
  受生已后(文)麟云。即六处初开位是也。虽有生盲及渐舍眼等。欲界没还生欲界等。名得根不得识。及无色没者。无色界中先无眼故。生二三四静虑者。彼地无眼识故。简异初禅及欲界也(文)。
  识未起故(文)麟云。谓未借识(云云)。
  现之言正○(文)眼识现起者。现起言现在ト见故。现言正起言生故。正起位云现起。故在未来生相位(为言)。
  俱非句(文)麟云。谓现在正观色时。及从欲界死生无色时二。惠云。问。心王心所俱时生。心所法界摄。名外者。心所依心王。心所名为外。心王依心所。王应名外。答。心王通与三性为所依性常定。名内。心所与王为所依性不定。若善心王。不善无记心所不能为所依。以心所所依不定。名外。十大地与心王所依性虽定。四十六心所。三十六个不定。朋类坏故。亦名外也(云云)。
  如色等五境(文)惠云。五识缘五境不杂。五识名定。五境不得名定。以通与意识为所缘境故。五识唯缘自境。五识名定。今唤五境名定。约能缘五识名定。五识缘时名同分也(云云)。
  缘境不杂(文)麟云。如眼识但可取色不取声等。余识亦然。名为不杂(文)。
  虽被意识(文)麟云。释伏难。伏难云。五识缘五境。即说名同分。意亦缘五境。五境望意。应同分故。答云。虽被意识缘。以非定故非同分。言非定者。谓意通能缘五境。是共故非定。法界境唯意识缘者。正理云。且如法界。与彼意识为定所缘。是不共故(云云)。
  无边意识(文)麟云。谓观一切法皆无我故。无所不遍。若无常观。唯通有为。不通无为。故不言无常观也。余观更狭。故并不言(文)。
  余二者(文)色等五境之下正辨也。麟云。明十七界中有二。初总解所因。次别约界辨(文)问。五识六根被意识缘。如无我观。观一切法。应恒同分。何言通二耶。惠云。五识六根虽被意根及识缘。不名同分者。以六根五识约能取境方名同分。不约为境名同分也(文)。
  此有三解(文)寻。三解差异如何。惠云。更相交涉者。根为所依。识即能依。色为境。三法和合名交涉也。己作用者。各作自用。与前第一别者。前即约三法相顺见色。此即己作用也(文)麟云。更相交涉者。准正理云。即是展转相随顺义。又准彼论。交涉是总句。下二是别句(文)准此。交涉为分者。根·境·识三和合随顺义为分。此和合相顺义。根·境·识三同有此分故云同分·第二解。此和合随顺之上。指所作自用云分。第三解。指所生触云分。可思之。
  种类分同者(文)麟云。同眼自性者。谓眼虽有见色不见色异。而眼等体是同。故正理云。何为与彼种类分同。谓此与彼。同见等相。同处同界等故(解云。同能见义。同是眼处。同是眼界也)言互相引起者。由见色不见色眼。互为同类因。互为等流果。言相系属者。互虽有见色不见色殊。同属眼故(云云)惠云。又相系者。彼同分眼虽不见色。根·境·识还相系属也(文)。
  三断门(文)麟云。前二是断名断。第三非断名断。总名三断(文)。
  十五界者○唯修断(文)见惑唯自性断。修惑通自性断·缘缚断(矣)光云。惑等上四相及得不成就义边。名自性断。若缘缚断据缘彼惑究竟尽时。方名断(文)。
  五根五境五识唯修所断事。光云。若五根·香·味·触·不染污性。又是色法。缘缚断故。色声二界。修所断心亲发起故。又是色法。缘缚断故。若五识界善无记者。是不染污。缘缚断故。是染污者。迷事起故。皆唯所断。无见断相。不通见断。皆非无漏。不通非断(文)惠云。五根五境及善无记心王。为所缘境修惑。为能缘是所缘缚。染五识与贪等相应。是相应缚。与染为境。是所缘缚。此能缘惑。是修道除。名修断也(文)。
  若意界意识界○(文)述意界意识界见所断相也。法界见断今释自然显故。不标之欤。
  惠云。法界通三断者。法界中。不定贪嗔疑慢。大烦恼痴。及大地法染惠为五见。此十是见惑。余大地九。大烦恼五。寻·伺·睡眠。大不善地二。四相·得。此等与前见惑相应。即见断也。通修断者。十大地。寻·伺·睡眠。恶作取染。大烦恼五。大不善二。小惑十。与贪等为相应缚。大地十。大善十。寻·伺·睡眠。恶作取善无记有漏边。十四不相应。无表取别解脱·定共·不律仪无表。此等诸法与贪等为所缘。是所缘缚。名修断也。非断即取大地·大善地·寻·伺·四相·得·道共无表无漏边·及无为。为非断也(文)。
  及俱有法并随行得(文)麟云。言及俱有法并随行得者。旧云。俱有有二。若心所俱有。即与随眠同迷理故。亦是见断。若四相为俱有。并随行得。是彼见惑亲发起故。皆见所断○又得非俱有故。言随行得新云。并随行得者。谓是随眠上得。并随行心心所上得。非是说得为随行也(文)。
  才见谛时彼皆断(文)。
  诸余有漏皆修所断(文)光云。诸余有漏。若无色善·无覆无记。是不染污。缘缚断故。若诸烦恼及彼相应。迷事起故。四相及得。是彼修惑亲发起故。若善·染无表。是修断心亲发起故。又是色法。缘缚断故。皆修所断(文)宝云。诸余有漏皆修所断者。谓四随眠及俱有法并得。是自性断。及诸有漏色·无覆无记·有漏善法。是所缘断。此二总名修所断(文)。
  通无漏故名非所断(文)光云。一切无漏。非系缚故。皆非所断(文)。
  与见道极相违故(文)麟云。问。异生性见道已无。既非见断。当言何断。答。虽非见断。正于见道得永不生。至修道位。离系之时。是缘缚断(文)光云。返难经部等云。此异生性若见所断。苦法忍位既成彼法应是异生。尔时若成。即有一人名凡圣过。成圣法故名圣。成凡法故名凡。与理相违。故非见断(文)。
  非迷谛理(文)麟云。夫迷理惑。要意相应。既非意俱。故非迷理(文)。
  色法非见惑亲发(文)。
  然异生性是不染污无记性(文)麟云。夫见断法。是自性断。要染污性。此既非染。非见断(文)。
  唯无记事。光云。异生性已离欲者犹成就。故非染污。断善者犹成就。故非善(文)。
  观照色故(文)光云。见有二种。一者观照名见问。眼对色时。如何名见。若言舒光至境。灯日亦应名见。若言影现。水镜应亦名见。若言体清妙故。耳等四根应亦名见。解云。眼见色时。不舒光至境。不同灯日。亦非影现。不同水镜。虽五色根体皆清净。起用各别。谓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眼对色。非如钳之取物。但起观照色用。故独名见。二者推度名见。于其惠中。唯此八种。余十六界全·法界少分。不能观照。又无推度。皆非是见(文)。
  身见等五染污见(文)宝云。正理立。正见言具摄三种。别开三者。为显异生·学·无学地三见别故。譬如夜分无月等明。云雾晦冥。以游险阻。所见色像无不颠倒。五染污见观法亦尔。世见正见。譬如夜分无云所见色像。譬如昼分云翳上升。掩蔽日轮。以游平坦。所见色像渐增明净。有学正见观法亦尔。譬如昼分烈日舒光。云雾廓清。以游平坦。所见色像最极明净。无学正见观法亦尔(文)。
  尊者法救许眼识见(文)光云。尊者世友眼见。尊者法救眼识见。尊者妙音眼识相应惠见。譬喻者眼识同时心心所法和合见(文)论主意。眼见·识见二师中。明识见义。故光云。论主意明识见(文)是以偈颂结传说不能观。于眼见师离识见义之文。置传说语矣。然遂存经部根境识和合见义。依之论文举眼见·识见二家诤论毕云。经部诸师作如是说(文)今疏依经部宗已下。释此意也。
  若识见者识无对(文)问。识见何不见障色哉云难。识见家如何会之耶。论云。若于是处。光明无隔。于被障色。眼识亦生。若于是处。光明有隔。于被障色。眼不生识。既不生故。不能见(文)光云。颇胝迦等光明无隔。识见障色。璧等。光明有隔。于被障色。眼识不生(文)。
  阿毗达摩诸大论师○(文)光云。如犊子部。两眼互见。非俱时见。处隔越故。速疾转故。谓俱时见○若依此宗。有时一眼见色。或时二眼见色。以见色分明。故知两眼同见。颂中言或。显不定也。二眼俱时。表异犊子(云云)。
  又开一眼触一眼(文)宝云。论曰至不分明故。引古师释二眼见。又闭一眼至二眼俱见。论主自释二眼见也(文)光古师论主分别不见欤。古师释·论主自释。共释二眼俱时见非前后见也。问。二释委意如何。惠云。此论云。二眼见即分明。一眼即不分明。故知二眼俱见也。若不二眼俱时见。如何有明昧别。又开一下。论主自释。既开二眼触一眼时。即见二月。不触眼见本月。触眼见新月。若许二见俱见。即开一触一见二月。彼犊子救亦是二眼不俱见。反难云。既不俱时。闭一眼触一。亦应见二月。既闭一触一。不见二月故。故即由二眼俱时见也(文)宝云。一类师云。被触眼所引意识妄谓见二。其第二月非触眼见者。不然。两眼同见一月。由根移动。见处不同。由此意识谓为二月。若谓开一触一见月有二。非是两眼各见一月者。闭一触一。因何不见二月。此如两眼互开见物虽同。而物处别(云云)一类师者。当光释欤。光云。又如两眼同观一月。以手触一。名触一眼。不被触者。名开一眼。此被触眼。便于现前见二月等。以实触眼与不触眼同观一月。非见二月。但被触眼所引意识。妄谓见二。非触眼见。此证两眼同见一月俱发一识。若不尔者。如闭一眼但触一眼。即不见彼二月等事。故知同见一月。以此明知。非但两眼互见(文)宝云。又若谓第二月非触眼见者。论主因何证两眼见。虽同一物。两眼见异。引意识起。谓为二月。又若两月非各一眼见者。因何障被触眼。第二月无。第一月在。障不触眼。第一月无。第二月在(云云)。
  或时二眼俱见非所依○(文)光云。亦有或时二眼俱见。非所依别能依之识分成二分。无色之法住无方故。不同碍色。根虽两处。依性一故。眼设一百千。尚生一识(文)。
  六根境离合(文)旧译云。离中知·合中知也。能取等量境(文)惠云。等量者。如鼻等根有一百极微。定能取一百极微香境。若香等境大。即前念先取半。后念取半。由根速疾发识。谓言同时。若境小。即根半发识取境。名等量也。然五色根中。前四许全发识。及半发识。身根半发识。不许全发识。如地狱身。全发识即便散坏。故知人中身根不全发识也(文)。
  问。五根安布其量如何。论云。眼根极微。在眼星上。傍布住。如香荾花。清彻膜覆。令无分散。有说。重累如丸而住。体清彻。耳根极微居耳穴内。旋环而住。如卷桦皮。鼻根极微居鼻頞内。背上面下。如双爪甲。舌根极微布在舌上。形如半月。传说。舌中如毛端量。非为舌极微所遍。身根极微遍住身分(文)光云。初三根。若约根体。处无高下。若据所依。即有高下○于舌根中。如毛端量。无舌根者。虽无经论文。西方古德相传解云。医方家说。于舌根中。如毛端量。无舌根处。是末磨死节。若针刺着。其人即死。舌中法尔有斯空处(文)惠云。眼如蒲桃颗(文)。
  意无质碍(文)宝云。所取之境虽有大小。能取意无大小也。
  第四句者(文)麟云。如色等五境兼法界无为不相应等。非二义也(文)。
  意识所依○通俱句也(文)麟云。若意识所依性。即不通色根。故不成四句。即前念意识为后念依。名所依性。复开避引后识生。是无间缘。故通俱句(文)意识所依望等无间缘。不成四句。四句中通俱句云欤。
  识随根变(文)惠云。问。如意识依意根。随意根有明昧者。岂不现见。身有损时。即意识不明。即是意识随身根变。如何言随意根变。答。由风等病损身根。同时身识有苦受相应入过去。名乱意根。后念意识依此乱意根生即是随意根变也。问。如前念意根有漏。第二念苦法智忍生意识即无漏。如何有漏意根与无漏意识无所依。答。但说明昧随所依。非据一切。如五根无记与三性五识为所依。有漏意根亦与无漏意识为所依也(文)。
  第六识随根受称(文)麟云。此与前门异者。前门明眼等独名所依。色等非所依。此门辨但名眼等识。不名色等识。故二门别(云云)。
  彼前所说眼等名依(文)麟云。取前所说眼是所依义。及取此门不共因义总合二缘。故名眼识等(文)。
  眼唯与自身眼识(文)麟云。自身眼识简他身眼识。以自眼根非他人眼识所依故。又唯自眼识依。不通自意识依。若色便通四种识缘。一自眼识缘。二他眼识。三自意识。四他意识。故名为共。如镜月等(文)。
  一者所依胜(文)麟云。即前门说。随根变识异所依根胜也(文)。
  却名不共因(文)麟云。前五根中。即根名不共。境名为共。今此第六。根名为共。境名不共。与前倍倒。故言却也。
  虽意非不共因(文)麟云。言虽意非不共因者。通伏难也。难云。五根不共因故。随根说识。法境不共因。应名法识。是故遮云虽意是共因。法境是不共。但随所依性。以受识名。不约共不共而立名也。不同五根具依二义。故不就意明不共因(文)。
  但名鼓声(文)麟云。不生钟等声故(文)。
  手阙二义(文)麟云。一声不随手变。非所依胜。二手通生一切声。故非不共因(文)。
  麦有二义(文)麟云。一芽随麦变。二但生自果。由此水土虽亦生芽。以力劣故。非随水土变。及能通润。是共因故。不名水土芽也(文)。
  眼识唯在欲界初禅(文)麟云。谓二禅已上。地法微细。无寻无伺。无三识也。由此相望。或有上下然于欲界。初将眼望身。次将色识望眼。次色识自相望。后将色识以望身。总有四节(文)。
  上所引义是略举一隅(文)麟云。自余根境。颂文次。则自明余根境。今释略者。唯于眼可色等四类之中。自论广略。如向所论。但约身生欲界及生二禅借初禅识等。以并上下。不巨细明。若依论文。具约生四静虑等。广并其相。且初约生欲界。次约依初禅眼。见欲界色见初禅色。次约依二禅眼。见欲界色见初禅色见二禅色。及依三四禅眼。见下色见自地色(已上并是身生欲界)次约身生初禅。以自地眼见自地色见欲界色。次依二禅眼。见初禅色见欲界色见自地色。如是依三四禅眼。见自地色见下地色。如理应思。若约身生二三四禅。以自他地眼见自他地色。如理应思(文)。
  身识自下地(文)惠云。问。上地眼根细。能见下地粗色者。上地身根细。应能觉下地粗触。答。眼是离中知。能见下地粗色。身根是合中知。故不觉下地粗触也(文)。
  身根身识触三○皆自地(文)麟云。且约身根对触。不得将识对身触为同地。又身即根更无别相故言三。不同鼻等与身根别得四种(文)。
  于游等至及受生时(文)麟云。如下定品明顺逆等游八等至。从下向上或从上至下。受生时或从此意皆不定(文)。
  或同或异(文)惠云。或同。即身生初定。入初定观初定法境。四皆同地名同。或异者。如身在欲界入初定观欲界法。第一念。即身意法在欲界。意识属初定。第二念等已后。身法二属欲界。意根意识属初定也。若观初定法。即初念意识法属初定。身意根属欲界。若第二念等已去。亦起初定心。即身属欲界。意·法·及识三属初定也。若第二念起二定等。即身属欲界意根属初定。意识属二定。法通三地皆得。余准此说。从上地入下地心。亦准此释。及受生时者。或同者。起异地心。无命终理。如身在欲界死却生欲界。四皆同地。或异者。若身在欲界死生初定。即意根属欲界。身意识及法属初定。从上生下。准此释也(文)。
  余十三界义准○(文)麟云。即六根六识及法界。并非五识缘也(文)。
  法界一分是常(文)麟云。谓法界有四类法。今唯无为是常故言一分。所余法者。心所·不相应·无表色。三类法也(文)。
  命根等前八(文)麟云。谓眼等五·男女二·及命根为八。并非心法。故无所缘。意等十四是心法故。是有所缘(文)。
  所余色等五法界一分(文)麟云。谓想·思·触·欲·不相应法·无为等。皆体非根者。皆是法体。而无增上义。故不名为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