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法义卷第九

  丰山寓学上阳沙门
  释林常快道记

  (初右)当往何趣(至)形状如何。光记三义。初为一问。次为二问。后加能感业问。宝疏同第二为二问。若依正理。显宗者第一似是。正理二十四(十左)曰。又见人等宿业虽别而有身形相似无异。有业虽一而果有殊。故可生疑。诸趣中有与当所趣形为同别。为遣此疑颂曰(云云)颂文全同。显宗十三(十二左)曰。今复应思当往何趣。所起中有行状如何。与所趣生为同为异。颂曰(云云)若依此论长行及旧论。两问义为胜。旧论六(十八右)曰。何道是所应往。中有若起有何相。偈曰。

  由一业引此 当先有相状

  释曰。此业能引生诸道。此业能引显中有为至此道是故此道必所应往。于此道中是应来先有相。此即中阴相。今论长行亦复如是。故论主意必是两问。然有人依正理以为一问混杂之甚。彼论长行大异此。学者可知。然光第二释两问上。应加与当所趣为同为异之言了第二问意。此论如何言必含为同为异之意故。
  (初左)彼居本有(至)业所遮故。此问答如婆沙七(五右)文。答中有三。初夺况本有不恒令不烧。二纵能烧以不触令母服不烧。三诸趣下通妨(宝疏三分科可也)显不定言不恒。园言婆沙。正理。光记。颂疏并作增。旧论如今作园。即十六增也。如不可见者。总中有肉眼等不及。而光记云母眠。不见。未可也。
  (一左)白象子来入已右胁者。宗轮疏(五十左)论说大众部等。说本宗同义曰。一切菩萨入母胎时作白象形。述曰。此中部中说都无中有。其白象形是何事物。故今意显白象形是入胎之相非中有身。非谓菩萨圣人中有翻作傍生。以象调顺性无伤慕有大势力如善住龙。故现此仪。意表菩萨性善柔和有大势力。师子王等虽有威力然多伤杀。故圣不现师子之形。论曰。一切菩萨出母胎时。皆从右胁生述曰。顶生以人中胜福从人首生。余类下业所招从下门出。菩萨位超物表道出尘外。情无偏执恒履中道。为表于此从胁而生。处胎之母无含孕之忧。出胁又无剖腹之痛。从胁而生理越恒品。问。胁有左右何不从左。答。诸方所重左右不定。此方贵左。西土重右。是吉祥故从右出。彼虽大众。一说等本宗同义文而今准以可知。
  (一左)如讫栗枳(至)广坚衣斗诤。出给孤独长者女得度因缘经下(八丁)。又大乘中出守护国界经第十。泰疏曰。真谛师云。此十梦出中阿含经。稽古云。检四含无此事缘。真谛或睹别梵箧。而神泰袭之误矣。
  (二右)又诸中有(至)前小后大。光。宝解异光记证从生门非从右胁。宝疏因菩萨右胁入胎。明诸余中有必生门。有人意宝为是。近顺此论文势。云又诸中有云前小后大故。远会诸经论皆说入右胁。谓瑞应经云。菩萨初下时化乘白象从右胁入普曜经。本行集经等亦如是。今云。此论总明胎卵中有必皆生门入。为遮菩萨右胁执。而兼辨一切。故云诸中有。虽菩萨双生无之总说故云前小后大。故于婆沙七十(十一右)菩萨与余中有两段问答各别。今论主意。于此致此判取菩萨必生门并各摄彼后说。婆沙云。问。中有何处入于母胎。有作是说。中有无碍随所乐所而便入胎。问。若中有身无能障碍如何依住此母胎中。答。业力所拘故依此住。有情业力不可思议。无障碍物令有障碍。是故于此不应为难。应作是说。中有入胎必生门。是所爱故由此理趣。诸双生者后生为长。所以者何。先入胎者必后出故(已上)次有菩萨中有问答(如光(四右)宝引)。若如宝疏因便明余者有多失。何不云余中有。复非破母腹而得入胎两句婆沙中无。是正遮菩萨右胁入之坚执。若不尔此句何诠。
  又约显宗而因便义不成。彼十三(十三右)曰。菩萨中有如盛年时(乃至)照百俱胝四大洲等。有说(【傍】第一说)中有皆生门入。非破母腹而得入胎。理实(【傍】第二说是婆沙第一说也)中有随欲入胎非要生门。无障碍故。学者可思。光记唯局菩萨致释。而但引婆沙中有问答未尽也。
  (二右)前小后大。宝疏云。生时明大小则前生者大。若受胎明大小则后生者大。虽欲和会内外致此辨。然违婆沙(【傍】如次上引)及旧论(【头】旧论六(十八左)云。是故双生若在后生为大。若在前生为小杂心十(三十四左)云。是故双生儿后生为长)谓于汉土前出为长。后汉班固西京杂记上(二十四丁)云。前出为兄。百千界经。一统志疏上(十一)世中前出为弟者误也。前生者方是兄也。是等约双生一时颠却。今婆沙。俱生等据次第却出。故光记释为是也。
  法善现(至)如仙隐林。婆沙七十(三右)问答全同之。彼亦但云法善现。旧论云大德达磨(【傍】此云法)须部吼底(【傍】此云善现)下论(十一之七左)云大德法善现。或处(【傍】二十论疏等)云法救善现。救字衍字应如下知。此颂委显牙足数。示喻故更举以难。佛本行经云。是时大妃于睡眠中。梦见有一六牙白象。其头赤色。七支柱地。以金奘牙。乘空而下入右胁。因果经。普曜经。瑞应经等广说泰疏云。梦见白象者。真谛师云。马鸣论中广明今略之。白象于人中陆行众生中。身最大以表菩萨于众生最大身。白表菩萨无诸黑恶。四足安平表菩萨四如意足四无量四谛观等。七支柱地者表菩萨七觉分。六牙表六度。
  (二右)不必须通(至)造颂无失。此中有二。初不须通。二须通。初中亦有二由。然光记大为三科非也。婆沙七十(四右)云。若必须通。谓彼国中梦见此相以为吉谓故菩萨母梦见此事欲令占相。诸婆罗门闻已咸言言此相甚吉。故法善现作如是说亦不违理。菩萨已于九十一劫不堕恶趣。况最后身受彼中有而入母胎。
  (二右)与衣俱生(至)无惭愧故。婆沙七十(六左)云。色界中有一切有衣以色界中惭愧增故。惭愧即是法身衣服。如彼法身具胜衣服。生身亦尔。故彼中有常与衣俱。欲界中有多分无衣。以欲界中多无惭愧。唯除菩萨及白净苾刍尼所受中有恒有上妙衣服。有余师说。菩萨中有亦无有衣。唯有白净苾刍尼等所受中有常与衣俱。问何缘菩萨中有无衣。而白净等中有有衣。答。由白净尼曾以衣服于四方僧故。彼中有常有衣服。问。若尔菩萨于过去生以妙衣服施四方僧。白净尼等所施衣服碎为微尘。犹未为比。如何菩萨中有无衣。而彼中有常有衣服。答。由彼愿力异菩萨故。谓白净尼以衣奉施四方僧已便发愿言。愿我生生常着衣服。乃至中有亦不露形。由彼愿力所引发故。所生之处常丰衣服。彼最后身所受中有常有衣服。入母胎住乃至出时衣不离体。如如彼身渐次增长如是。如是衣随渐大。后于佛法正信出家先所著衣变为法服。受具戒已转成五衣。于佛法中勤修正行不久便证阿罗汉果。乃至最后般涅槃时。以此衣缠身火葬。正理二十四(十二右)曰。收其遗骨起窣堵婆。亦有衣形周匝围绕。鲜白婆沙云白净。旧婆沙五十三(七左)亦云白净。旧俱舍论曰叔柯罗比丘尼。其缘事具见贤愚因缘经第四(二十四丁)百缘经第八(四丁)。又迦尸孙陀利尼被袈裟生见百缘经。故婆沙言等。(【头】菩萨本行经放牛逐来者眺佛极熟游行编草盖作覆佛上。以此功德十三劫中天上人间生不堕恶道。世世自然七宝盖覆其上。后十三已出家成辟支佛。亦是施行益也。)
  (二左)总说有体是五取蕴。已上正答问。释后二句讫已下便说有体。此有二。初正示有体。此有总别。后三界分别。光分科为是。宝疏但于中已下为便非也。不顺别言故亦违于中词。又背正理论。彼二十四(十二右)曰。缘说有体。虽通一切有漏法性。而就有情前后住别分析为四。总别与夺文势。岂可得离隔。
  (二左)四者死有(至)次中有前。正理。显宗无次中有前一句。旧论六(十九左)曰。四最后刹那名死有。从此后有中有。准此欲令知死有位更举中有以对明。谓死最后刹那。次后中有起前刹那。
  (二左)论曰(至)同类相见。此中文略。一切中有皆中有同类。然五趣各别同类相见。谓同趣类中有。旧论曰。同生道中阴互相见。婆沙七十(十三右)云。有说地狱中有唯见地狱中有(乃至)天中有唯见天中有。
  (二左)若有修得(至)亦能得见。伦记一上(四一右)云。五极净天眼境。即大菩萨广惠声闻天眼能见。诸天报得天眼及轮王眼不见中有。妙于阿耨尘故。此天眼见异趣。
  (三右)一切通中(至)是谓通义。光三解第三为正。宝引正理。意取婆沙初说为正以何知之。言最疾云凌空自在。不言最无碍故。旧论曰。通惠者谓行虚空。既云行也。
  (三左)大德说言(至)应立死有。已下示四说。本出婆沙七十(初右至三右)此无定限义。正理论会取。今云。众贤违婆沙说非也。婆沙本义今第四说非久住义。故颂致此义。然宝疏(八右)云云。此论正理与大德同者非也。此论大不同彼也。
  (三左)设有肉聚(至)顿来至此。此设举事致两问。故旧论曰。若有肉聚等须弥山。此肉聚至夏时一切成虫。彼中阴为住待夏时不。复从何方来此问。然宝疏初不为问。唯后为问。见文甚疏焉。光记为优。
  有余师言极七七日。是婆沙云设摩达多说。此同大乘瑜伽第一(十五丁)极多七七日。
  (四右)毗婆沙说(至)余处余类。婆沙七十(初右至二右)广说之。次举有余师。次有大德等三说故。是婆沙本义。依之今论此义颂言非久住。光记判为正义此谓也。宝疏未知解也。
  (四左)岂不中有(至)转受相似。正理二十四(十四右)救曰。非由所寄同分有殊便失中生一业所引。生缘虽别所引一故。设许转受相似。类生由少类同亦无有过。又界趣处若不全移。虽少类殊亦无有失。以界趣处业定不移。余外生缘见有差别。如豆足等。斯有何过。今反破云。既中生同一总报业。岂可有少移转耶。
  (四左)若男缘母(至)俱起瞋心。正理二十四(十四左)云若当为男于母起爱于父起恚。女则相违。由是因缘男女生已于母于父如次偏朋。今云二者父母也。颂疏作二缘非也。
  (四左)所憎不净泄(至)胎时。憎字未详。鲜本作遣(亦非也)显宗两处作遗正理此文如今。而次文作遗便为正也。金七十论中说言大遗根。颂疏作所泄不净流至胎时。
  (五右)若男处胎(至)向腹而住。婆沙七十(十右)正理二十四(十四左)显宗十三(十六左)全同。又大乘亦尔。瑜伽第二(四丁)如是。而止观辅行四之二(六丁)云。男居母左。女居母右。男面向内。女面向外。皆手掩面蹲踞而坐。虽异此论等依修行道地经说(珠林八十四(十四丁)引经)。
  (五右)必无中有(至)或作不男。于色界无男女根(论十三(十三左))无色无有色故。唯于欲说。故正理二十四(十五右)云。无欲中有非女非男。以中有身不缺根故入母胎。后或作不男(显宗全同)言或者。显或作不女。旧论云或作黄门。颂疏取意云方作不男女不云或也。
  (五右)有言精血(至)增羯吒私。已下两说。正理论破此论前师评取后说光记(【傍】十右)举彼能破文不设反破意朋正理论。今按。此论意取初解。所以者何。取喻故。证初名故。引二契经故。更云妙顺故。后说云有余故。若尔。正理破何通。解云。精血非必是有情(此论八(十五右))汝前(二十三(二十右))曰。若精血等如像所依。理亦不尔非有情故(已上)何前后锄铻可致情无情相违难。
  (五右)如依叶粪别有虫生。光记作弃粪非也。叶与粪各别相违释。故旧论(六(二十二左))曰。譬如叶虫依止叶粪虫依止粪。鲜本亦如今也。引形误。鲜本及光记作别为正也。
  (五左)依不净聚中生羯罗蓝。依言鲜本及光记无之。中言显所依故。而旧论曰。依止不净生。正理(二十四(十五右))云依不净生。应梵本在依字也。
  (六右)又天中有(至)如从坐起。光记云。且约人中死生诸趣。若余趣死不定(云云)为正。宝疏同意也。而颂疏云。且据人中死还生人趣者非也。冠注者人改诸无失。今云。若尔还字不消也。
  (六右)人鬼傍生(至)还如人等。婆沙七十(五左)说此云。余趣皆傍行如鸟飞空。如壁上画飞仙。今云人等者。有云人横行故以类。故旧论亦云如人等。今按不顺婆沙正理。显宗鸟飞横行。盖等应倒音误焉。
  (六右)故伽他说(至)乐寂修苦行。此偈出中含十二(二十一右)杂含第四十七(五右)惠晖云。诸仙即五通仙。乐寂即独觉。修苦行即菩萨也。
  (六右)经云入胎有四。出大集法门经(九右)毗奈耶杂事十一卷。稽古(上二十五右)云。按大集。长含众集经别译。四种入胎出于别译。而本经无其文。世尊命舍利子说法。于是广纂法要垂教于后。长含众集经。十上经是也。门人系以之释为阿毗达磨。今集异门足论是也学者不知以为集异门是舍利子亲撰者陋矣。题言舍利子说。且引目连法蕴足。可以见已其成于门人之手者照照焉。今云不尔。十上经。众集经各但十纸。而唯列名数未尽其义。而集异门足卷成二十广举契经。又其名数大别。为舍利子亲撰有何害。引法蕴足。亦令彼同此何在怪。如目连法蕴足。
  颂曰(至)如次四余生。初一颂约知不知入住出明四种入胎。次一颂前四种配人。初中上半约知辨三种。兼言带义。显第三知出亦知前入住。第二知住亦知前入。后必具前。非前必具后。非对上正言置兼字。后半总以不知为第四。胎卵别故云及。是相违释。而同第四位无知故是合集义。后一颂中如次言属上。四余生三字即释前颂后二句。
  (六左)兼言为显后必带前。恐谓对正之兼故致此释。约颂文前带后。今约义言后必带前。此兼非兼正。非并兼。唯是兼带。如花严音义一(九左)其色亦黄兼带紧[留*㸓](作焰)气。
  (六左)入不正知住出亦尔。宝(九右)引正理。其意可知。亦尔。鲜本。宝疏。旧论及正理。显宗并作必尔为是。婆沙如今而彼文势别也。
  (六左)顺结颂法故逆说四。正理二十四(十八左)云。顺结颂法次第如是然。契经中次第不然。光记三义第一为善。婆沙(百七十一(十二右))举经广释。故第二释非也。若尔应言顺四句法。第三义亦非也。违经次第故。问。何云结颂法。答。西土法居边地。谁可知之。盖其法非一。或约音便。或约句法。或据义连。或约字增损。于中如今据义连。谓第四为初句不知义未显故与卵生成别位故。又无性论四(十左)云。顺结颂法故文隔越义相属。又因明理门论云。
  (六左)云何三位正不正知。已下别辨知不知由。此论且明全知不知。影显一知二不知。二知一不知两种故婆沙七十一(十三右)具说四种。
  (七右)茅?。?字书无之。闾形误也。二十五家谓闾非今意。鲜本及正理。应音作庐为正。盖音误也。应音云。茅庐力居切。寄止曰。庐别舍也。黄帝为庐所以避寒暑也。春秋去之冬夏居之。
  (七右)若于三位(至)自知住出。此中上云知自。自言上下互现。光记(【傍】十三右)举婆沙两文。通前文唯说于母起亲爱。云从强约多分。宝疏(【傍】十左)各分两位破光立自义。今云。两师并任臆度而穿解。彼前文云于母。且举母影父次无新论与夺文故不成证也。又新论后文云等。岂忽前后龃龉。若不尔何不云唯耶。
  (七右)又别显示(至)以当名显。婆沙七十一(十二右)大有五义。今据第一义。
  (七左)此中外道(至)有我义成。光记以已下一段颂释。为明中有中第二科。宝疏属下为大段第八明十二支由渐。疏云。第八(本作七误)将明缘起遮外道计。今云。各有一理。而宝疏未尽。文云此中。故云中有相续入胎。故正理二十四(二十一右)云。此中应说。谁往入胎。何故问谁。以无我故。谓若无我为复说谁从此世间乘中有蕴。往趣他世入住出胎。是故应有内用士夫从此世间往入胎等。为遮彼故。颂曰(云云)又次缘起文云如是诸蕴相续。亲疏可见知。
  (七左)内用士夫(至)不可得故。士夫我异名。论下(第三十之(三右))云。执一内用士夫体实非虚。内用士夫一句。宝疏(十一左)属上为句末。是似义通而非也。上征我相。答中何可举我体。又违旧论(六(二十五左))云。如彼所分别此我实无。谓于内作者人。何以故非二量境界故(云云)。
  (七左)世尊亦云(至)广说缘起。杂含第十三(二十一右)云。诸比丘眼生时无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增一第三十(四左)第一最空法经全同。然光宝等以法假谓何已下为论文征释者。一不见本经失。二不辨经论体式失。三不顺广说缘起句失。四粗见正理论失。彼(二十四(二十一左))举至及能续余蕴文云乃至广说。而二十五(十七右)亦引此经。举至唯除法假而云。此既唯遮差别作者故。余作者应许非为显因果相续诸行即是作者。故复说言。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文皆契经照然矣。又光记以谓能舍此等二句为佛法假蕴相续者暗于文义。此二句述说所破不可得实我。故标作者不可得述谓能等。谓汝舍此续往。实我作者不可得。故旧论(六(二十五左))曰。作者不可得。由无故不可说此我能舍此阴受彼阴。
  (八左)如圣说言(至)至渐次而转增。麟云。胎中五位四十九日已成。前之四位如次即四七日。次三七日。共为钵罗奢佉。第五七日有形相。第六七日有眼等。第七七日生发毛等。今云。异今论次第。次钵罗奢佉。后发毛等及色根次。又伽第二(三右)胎内为八位。五如今。六发毛爪等位。七色根位。八形相位。开合异耳。又化地部发毛等已下为第六位。总经二百七十日出生。瑜伽(二之三右)云。于胎中经三十八个七日。复经四日乃出。如薄伽梵于入胎经广说。极满足者或经九月。若有八七六月。又玄赞四(三十七右)具也。
  (八左)时有女人(至)执小利刀。此中初示医人通达产法及养儿法。非谓养真出生儿。妙通善养相对故。已子死故。温以酥油。是温产门也。故旧论云。温以酥油。及睒摩利滑汁用以涂手。及言显此义。
  或母爱子。旧论全同。按爱应受误也。母自受子洗拭故。岂可特说爱子。
  (九右)以如刀灰粗涩两手。旧论云刀杖及烈灰。言医女两手触儿。儿谓如刀灰。
  (九右)次第转增(至)根熟位。宝疏(十二右初目)以次第转增一句属上为句末失文势。违旧论曰。此子由次第增长。由诸根成熟。诸惑更起诸业更生。又至根已下总为流转无始非也。光记亦为一连非也。
  (九右)如是惑业(至)旋转无始。总结上释第八句。有自立他破。故旧论曰。偈曰故有轮无初。释曰。由此道理。生以惑业为因。惑业以生为因。生复以惑业为因。如是应知生死轮无初(光宝总约上二段非也)。
  (九左)颂如是诸缘起(至)中八据圆满。初二句牒法标支际。次两句以支配世。初中如是者指上之辞。诸缘起者犹言相续诸蕴。故旧论曰如此缘生法。缘起者由四缘法生起。故名缘起依主释。婆沙二十三(九左)曰。待缘而起。故名缘起。缘者因缘等。十二支者因义分义名为支。如识疏八本(六十六右)释。三际者分际义。故旧论云三节。
  (十右)谓前后际(至)故成十二小乘宗三世两重。婆沙二十三(七左)广说所以今略述释为令无惠眼者以现二因推未来果。以现五果推过去二因故。是故前后各二中八。复次遮生死本无今有与生死有已还无执。及成生死因果相续。又为遮常见断见显中道。又为显生死有因有果及因果相续。又为除前后中际愚。是故说过去二因。未来两果。现在五果二因。如次配知。大乘宗二世一重缘起。谓过去十因(初至有支)现在两果(生老死)现在十因。未来两果。如瑜伽第十。同九十三。成唯识八(十三右)等说。成唯识第八(十八右)破小乘云。如是十二一重因果足显轮转及离断常。施设两重实为无用。或应过此便致无穷。宝师涅槃经疏第十二举彼唯识破已云。此言凶悖。指斥三世诸佛说无用故。若谓无用。佛成道三十八年已前三乘皆观二重因果十二因缘。得道非一。法华涅槃所说缘起皆是三世因果非一世也。观一重因果得道出何经论。胜三世耶。是佛随机别说。如何执文。非其三世(已上【头】皞云。若二世一重应生支是行后。然在有支后。故知如是十二因缘定是依三世两重说。问若两重何故现中无老死。答)。
  智度五(二十五右)云。十二因缘初二过去世摄。后二未来世摄。中八现在世摄。华严十地品第六亦两重缘起(【头】又婆沙二十四(五左)从一至十二支具演说)正理论二十五(初右)曰。如是缘起非唯十二。云何知然。如本论说。云何谓一切有为。然契经辨诸缘起处。或时具说十二有支。如胜义空契经等说。或说十一。如智事等经。或唯说十。如城喻等经。或复说九。如大缘起经。或说有八。如契经言。诸有沙门或婆罗门不如实知诸法性等诸如是等所说差别何缘论说与经有异。论随法性。经顺化宜。故契经中分别缘起。随所化者机宜异说。或论了义经义不了。或论通说情及非情。契经但依有情数说。依有情故。染净得成。佛为有情开显此二。但为此事佛现世门。故契经中依有情说。为欲成立大义利故分别缘起。诸有支中具无量门义类差别。今且略辨三生分位无间相续有十二支。颂曰(云云)全同今。大集经中说一世十二因缘。意三世各有十二支。又婆沙二十三(七右)云。问。此十二支过去未来现在皆具。然唯识遮小乘是遮一类定执。非谓两重无实益。正说缘起契经者非一。佛说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一卷(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佛说缘起圣道经一卷(玄奘译)佛说了本生死经一卷(支谦译)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经生稻干喻经一卷(不空译)又四含中十二缘起处处非一。法界次第中(二十八右)明一世二世一念三品(【头】法花新注一中(三十一右)玄赞化城疏具。凡涉十纸。百法问答九(十一左)杲宝疏钞一本九(四十七丁)分别大小差别)。
  据圆满者(至)补特伽罗。婆沙两说。今论主取初说。不据后说评家。以顺契经故。正理二十五(二左)显宗十四(初左)同此论。光(十八右)为正。
  大缘起经。中含二十四(六右)大因经曰。阿难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成此身耶。答曰。无也。阿难若识入胎即出名色会精耶。答曰。不会。若幻童男童女识初断坏不有者。名色转增长耶。答曰不也。长含第十(十四右)大缘方便经亦同也。旧论云。阿难若识不诧母胎。赤白为得变异成柯罗逻不。不得。世尊广说如经。本经云名色。旧论云赤白。何故尔。解云。克言是赤白。依顺次言名色。互不相违。名色至有支具说。故云乃至广说。已云入胎。知约欲界。具说八支。知依圆满。
  (十右)有时但说(至)二分摄故。正理论(二十五(二左))曰。应知缘起支略唯二分。前后际如次七支五支。以果与因属因果故。或因与果五支七支。以因摄因果摄果故。谓现爱取即过无明。现在有支即过去行。现在世识即未来生。余现四支即当老死。此正理初说以现识等五果摄属过去二因。由因而得故。以现爱取有三因。摄属未来两果。为得果因故。故言果因属因果。后义约惑业苦分别。依义同摄属。今论同初说。谓前际因果后际因果故。虽前后异同因果故总为二分。故说所以。言前后因果二分摄故(【傍】文难见)旧论曰。令前后因果为二分故。缀文易见。
  为得资具。鲜本。正理。显宗。及本颂。圆晖并作诸境界。长行亦尔。按邻近乱写。
  (十左)论曰于宿(至)总谓无明。已上正理。显宗全同。婆沙二十三(十三右)曰。此论所说十二有支皆具五蕴时分各异。施设论说。云何无明。谓过去一切烦恼。彼不应作是说。若作是说则舍自相(【傍】无明之自相)应作是说。云何无明。过去烦恼位(已上)位言肝要故。今论于颂特镇位释至老死。
  (十左)彼与无明(至)彼现行。正理立别义。广破此论二因。宝疏(【傍】十四左)举彼而自默止。今按约行定因。理非决定。于余烦恼亦行定因故。复婆沙等中诸烦恼位名无明。何变能所言无明声总说烦恼。复似无明故者何谓。诸论无此说。又俱时行者。余惑由无明俱行。于俱行中无明胜故。第二因诸烦恼生必由无明。由余惑无明转则不定故。故二因无妨。
  (十一右)王俱胜故。俱字正理二十五(十三左)牒此。亦如此而形误也。或一本及颂疏作但为是。麟记依错本云俱时行中王最胜者非也。
  (十一左)又诸缘起差别说四。婆沙二十三(八左)有此列名。旧论(七(五右))曰。此缘起余处说有四种。
  云何刹那(至)灭坏名死。是婆沙二十三(十二右)出尊者设摩(【傍】寂之梵名)达多说也。源据识身足论(第三之(十九右))彼广引文。
  (十一左)识俱三蕴总称名色。光记(二十二右三行)具分别释。然旧论七(五右)云。与识俱起。四阴名名色。虽似相违而不可辄辨。何者虽正理二十七(九右)显宗十四(七左)并曰三蕴。然根本识身论三(十九右)曰。识俱四蕴即是名色。新婆沙二十三(十二左)引彼曰诸蕴(并通亘矣)旧婆沙十七(七右)引而云与识俱生四阴是名色。与新翻根本论附合。故今旧论无妨。问三四异何和会。解云。梵音未知难取决。且据理辨之就克定说三。据总相说四。是故今云总称。虽说三犹是三中少分。取四中少分故。对识蕴总云四。又解。总取四蕴为名色。余别取随一。故说四。以一念缘起故。而说三各就别取并无妨。
  (十一左)住名色根说为六处。光记(【傍】二十二右八目)三义(宝无)第一为正。别住总故。五根是六处摄故云六处。第二义非也。正理不成证。第三义亦穿也。惠晖云。六尘亦在名色位摄名住色根也。识身足云。名色依根即是六处。新婆沙引彼云。名色所依诸根是六处。旧婆沙(十七(七右))与名色相应诸根。是六入。如是诸文能所互异。得意可知。
  (十一左)即此悬远(至)说名远续。显前不别故云即此。谓前通余而唯取位边。此彼中唯顺后及不定业所招。若约体宽狭为异。若依义分位与远续为殊。
  (十二右)世尊于此意说者何。旧论曰。于四中今说何缘生。
  (十二右)传许约位说。传说有部自许云传许。应知或唯云传说。或云传许。并皆表不信正理二十七(十七右)云。经主不信说传许言。圆晖云。分位缘起经部有破(次下论十六丁)论主意朋故言传许。慧晖云。经部破有部十二支。不取同时五蕴。无明取痴。行即取思等也。
  (十二右)如彼论言(至)乃至广说。旧论无乃至广说。婆沙二十三(十左)云。品类足作如是言。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云何缘已生法。谓一切有为法。故知此二(【傍】缘起与缘已生法)无有差别。
  (十二右)素怛监言(至)依法相说。婆沙二十三(八右)辨发智与品类差别。叙九品别。今即总摄彼意。发智本同经故其理不异。
  (十二右)如是宣说(至)是谓差别。旧论七(五左)曰。复有别说缘生有六种。谓约位说。约刹那说。约多时说。约相应说。约众生名说。约众生非众生名说。云何于经中但说众生名。偈曰(云云)今亦举三双六只法。如次对经论总别两段。言等者兼摄余义。故婆沙二十三(八右)更有别因无别因。世俗胜义。有根缘起法有无根缘起法。有心缘起法有无心缘起法。执受缘起法无执受缘起法五双。
  (十二左)如何有情前际愚等。光(【傍】二十五左)宝解别。何等我句。三际并疑自性是光师释。唯此为数类宝疏(【头】指要中际光宝全同者非也)今按光记为正。何者有非有是差别义非自体。宝何得为自性。又顺瑜伽第九引经释曰。于前际无知云何。谓于过去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我于过去为曾有耶。为曾无耶。曾何体性。曾何种类所有无知。后际中际广说应知(【头】杂含十二(十九左)说十二支已云。圣弟子于此缘生法正智善见。不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后际亦尔。经云类者是性类非差别类也)。
  (十三右)于诸缘起及缘生法。鲜本。宝疏。颂疏及下论(十五右终)并去及言。于缘下在已言。为胜。成句故。婆沙二十三(十左)有及亦有已。就此缘起。缘已生者如次下(十五左)具释。
  (十三右)余识等七(至)所依事故。旧论及正显并释云所依。颂云事。何不云苦。或不云果。解云。新译诸论皆云。事显所依。旧俱舍云类。旧婆沙十八(初右)云体。盖事梵涉多义。故译各别。有两种五事故并皆是所依义。体是依义故。问。于事有五。谓自性。所缘。系续。所因。摄受。如此论六(十八丁)婆沙十六(初右)五事婆沙上(二右)等。又彼婆沙亦有五事。谓界。处。蕴。世。刹那。今所依于彼无何。解云。所因事是依义。故正理第一(十五左)云。事谓所依。或所住。即是因义(显宗一(十五右)全同)。
  不应更立然无此过。此唯遮始终难。光记二难并遮误也。何者彼非牛角难。若更立无穷失。然不应更立句后难永遮故。
  颂曰从惑生惑业(至)有支理唯此。此据婆沙二十四(五右)四复次中第三。以明十二支展转如车轮。而彼依十二支次第。今能生所生并皆约惑业事三次第。故十二支不序。
  (十四右)已显老死(至)事惑性故。此意老死为事因故便生果。遮有终难。无明为事果故便是老死为因。遮有始难故置及言。然惠晖等未晓非也。光释(【傍】二十七左)为尽理。
  (十四右)如是纯大苦蕴集。旧论七(七左)曰。如此纯大苦聚缘和合生。中含二十四(三右)曰。具足纯生大苦阴。长含第十(十一左)曰。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阴缘。杂含第十三(二十一左)云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十二(初右)云。如是纯大苦聚集非一也增一第三十(四左)云。如是苦阴成。今文终释此经谓。纯言显唯有行无我我所。大苦蕴言显苦积集无初无终。集言为显诸苦蕴生。旧论七(十五左)云。如此纯者谓离我我所故。大者无初无边故。苦聚者由有流诸行聚集故。缘和合生者无果单因缘所生故。准此等文纯简持义。如论四(十九右)不获正法处纯言。大言显生死无初无终轮转广大。若有始有终是非大故。苦蕴者苦果积聚义故或翻为聚。或为阴蕴。今释积集。集者简单法生起。谓诸苦无边聚集生起。故旧论云缘和合生。长含云所集。杂含云集起。且旧论与此解释照照。今证意唯十二无更余。故云如是。尔非有始有终故云大。复非唯一期有终始故云集。然光记(二十七左终)云。十二支皆通苦集。诸支果义名为苦。诸支因义名为集者。守株之弊违诸文。亦背至理矣从之颂疏等自去矣。
  (十四右)有余释曰(至)此契经中。光师云古世亲释。婆沙二十四(五右)多说中第一义。
  (十四左)余复释言(至)染浊作意。正理二十八(三右)举此师云上座。故光记云室利罗多。述记二本(三十六左)灭后四百年室利罗多。正理所言上座是也。此中总举经遮二难。初二句证无明有因遮有始难。次二句证非理作意以无明为因遮无穷重难。非理作意已下别释有二。初迷无明有因。细分为四。一明非理与触同时。证经意经部三和成触故眼与色为缘。生作意是位决定是有触。简善正思惟说染浊旧论云。经言依眼根缘色尘染浊思惟生。二此于下明前触同时非理作意至受位正为无明因。此者是非理作意。证经意证受位必引无明。既受支因云无明触。受位必有无明。是非理所引然光记(二十九右)由无明触显触时有非理作意。所生诸受等复显受位必有无明者非也。上句何可证非理。又下句何可证无明。三是故下结上二段文难见。旧论(七八右)易见曰故知不正思惟于触时起。能为受时所起无明作因缘。四由此下总结遮前二难。
  又缘下第二更遮妨难。难云。非理作意为无明因。彼亦有因。应无穷故通。此经正证下句。旧论不举上句也。前文总证两句。
  (十五右)如世尊告(至)所说无失。杂含十二(二十一右)云。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云何义说。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乃至广说。中含二十一(九右)云。阿难我本为汝说因缘起法及因缘起所生法。余同杂含而具也。宝疏似属前段。至然今正文云已下半颂故。光(三十右终)于此开大科为是也。顺理教故。顺理者为将正义。先为问答故。复今更举别经。此经次颂通释故。顺教者顺然今文势故。会显宗论故。彼(十四(十二左))曰。如世尊言。吾当为汝说缘起法缘已生法。此二何异。诸师种种释此二句。如顺正理。决定义者。颂曰(云云)全同今。
  (十五左)且本论文(至)一切法故。婆沙二十三(十左)举此经二句。答中有多说。大分为二。初无别义即是也。彼曰无有差别。品类足言。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云何缘已生法。谓一切有为法。故此二无别(品类第六(九左)云。缘起法云何谓有为法。非缘起法云何谓无为法。缘已生非缘已生。因法非因法。有因法非有因法。因已生法非因已生法亦尔。并取意引)次有差别义。一有余师云。并有差别。名即别故。复次因名缘起。果名缘已生。如是作成生转起引续相取能所应知亦尔(今论主取)复次前生后生如次。复次过未如次。复次过现与未来如次。复次无明名缘起。行名缘已生。乃至生老死亦尔。尊者妙音言。过去二支名缘起。未来二支名已生。中间八支通二。次有望满四句。次有集异门及法蕴论说。次尊者世友云。法是因名缘起。法有因名缘已生。如是和合有和合起有起能作有能作如次配当有三复次。次大德言。转随转如次。尊者觉天言。诸法生时诸法生已如次。
  (十五左)理实应言(至)所说无失。初法说。次喻说。后一句结成。上论(一之十左)曰。过去未来应不名色彼类故。如所烧薪。光记释由种类同一句有两释。初为法。后属喻。后释为是。顺教理故。理者谓于喻无类同何得成例证。教者旧论云。由是变坏种类故。
  如契经说(至)乃至广说。中含二十一(九右)杂含十二(二十一左)及新译缘起经出又旧论七(十右)云经云。何者为无明。谓于前际无知。于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广说如经。杂含十二(二十一左)云。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僧。不知苦集灭道。因果。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劣胜皆悉不知。是名无明。缘无明行者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识者谓六识身。名色者受想行识四无色为名。四大及所造色名色是名名色。六入处者眼耳鼻舌身意处。触者六触身。受者三受。苦乐不苦不乐受。爱者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取者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有者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生者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界入所得命根是名生。老死者。老谓发白。支弱背偻。造行羸劣是名老。死谓彼彼众生身坏寿尽名死。此死前老是名老死(一经取要终)。
  (十六左)象迹喻经中含七(十二右)象迹喻经曰。诸贤云何内地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坚竖(坚误下尔)性住内之诸受。此为云何。谓发毛爪齿粗细皮肤肌肉筋骨心肾肝脾肺肠胃粪。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坚竖性住内之所受诸贤是谓内地界(诸兽之迹象最为大。以喻四谛迹)。
  (十六左)或有五蕴(至)乃至爱等。行者总指行支。随福等三种业别示差别。如次招人恶趣及天。于罗汉无有此业。
  (十七右)是故经义则如所说。旧论曰。是故如经了别。乃是经义。光记二释初说为善。  (十七右)有说缘起是无为法。宗轮论(五十九左)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四部本宗同义中说九种无为。第八云缘起支性。同(八十四右)化地部本宗同义亦立九种真如无为。第九云缘起真如(【头】识疏二末(四十左)要上末(三十左)九无为)瑜伦二上(二十二右)云。破大众部化地部十二缘起是无为法。今亦总破彼等。宗轮疏(五十九左)云。缘起支性者。谓生死法定无明后方生行等。定行等前有无明等。此理是一性常决定。其无明等十二支分是有为摄。理是无为(已上)。
  (十七右)以契经言(至)法性常住。杂含十二(十九右)曰。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
  (十七右)谓若意说(至)理则可然。婆沙二十二(五左)如上举已通之。而无下不然破。彼曰经说因果决定故。谓佛出世若不出世。无明决定行因。诸行决定是无明果。余亦如是。法住法性是决定义非无为义。经意如是。若不尔者契经亦说。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性。色常色相。乃至识常识相。地常坚相乃至风常动相。乃至广说。岂五蕴等亦是无为。彼既有为。缘起亦尔。谓五蕴等自相决定说如是言。缘起亦依因果决定作如是言。问。准前宗轮疏。理一为常名无为。无明等为有为。今依能破彼执似无明等即为无为。故致因果决定通释。相违云何。解云。言相似而义旨别。谓因果决定者。约前后定义。无别名无为体。彼疏云理一为无为。约其理有别物故。今论亦云别法体名缘起湛然常住。
  (十七右)生起俱是有为相故。问。生起为别为同。若同何云俱。若别何故旧论但言生是有为。解云。(【傍】致三释)如次因果。能生因为生。所起果为起。故次下(十七左初目)云。起应必依起者立。彼起者光记为果是故云俱。旧论且举一边。又解。起因生果。故上(十五左)言因起果已生。准之次下起者因。起者者果。依后行果立前因无明。故(十六左终)云可立此法为彼法支。又解无差别。唯绮语云生起。非一法故云俱。是故婆沙二十三(十左)云。因为缘起。果为缘已生。如是能起所起能转所转能生所生能引所引亦尔。彼皆约语别耳。
  (十七左)此法依彼而立。光记云。此常住法依彼无常。此顺次上此常住彼无常文。然宝疏(二九左)云。如何常法为无常依。是此法能依为无常忽违论文。
  (十八右)无如是过(至)何有作用。后论主依经部释通前难。宝疏意为经部故(三十一左)举正理。光记经部有部两释。今云约经部为胜。已下文段大二。初散释。后重颂。初中为三。一正通难。二又声下破我与用别。三此缘下明依经应释缘起。初中先反破声论。后破讫示自义。初中一标征。二彼反问。三别示失。后中一标立。二彼问。三答。初中起若现等以起难理。次以现难起。后出无穷失。后中未来世诸行正起者。旧论未来正向生。是未来生相位。
  (十八左)故此义言于俗无谬。旧论曰。是故于名言。无复可难前所立名(已上)是破讫结无妨。谓此前至缘已起义言于声明论句义法无有谬误。对真谛理声明论句义法为俗。故旧论云名言此谓也。然宝疏(三十一左)云。我立用不离体于俗无谬者。全非论意。光记(三十七左)亦与宝同。
  (十八左)此缘起义(至)释缘起义。第三明依经应释缘起为三。初标经说。二依此下举经文。三故应下结劝。至缘已起义云此缘起义。依此有者此至缘之义。彼有者起之义。引彼者指彼二句经也。有下故。鲜本。光记及上(八右二目)下(十九右二目)并无为胜。成句故。应上故。鲜本无非也。光记(三十七右)两释。初义约至缘起为正。顺论文故。谓云此缘起义故。复附旧论七(十二右)曰。今更显其义。谓若此有彼有由此生。彼生此二句义即是至行集生名义。后义约假说非也。何者前文即经全文。彼说法假体。今以彼文证至缘已起义义路别故。宝疏于此分长行偈颂。未善分科也。
  (十八左)故说颂言(至)应闭。自下第二重颂分为三。初二句成自义。谓如未来非体是有而作用起。至缘亦复如是。便颂上未来世诸行正记等自义。次两句反破声论。生已起无穷颂起现在下。或先有非有颂起未来下。后一颂会彼难已(【傍】光三八右二释终同归)亦有三。初句标立。次两句举喻。后一句通妨。初三字举妨。谓开口而后眠。非开时即眠者。若尔其人眠时即可闭口。何者先开未眠故。眠即可闭。是亦同时喻返成吾义。
  (十八左)如是所释(至)聚集岂成。旧论七(十二左)曰。如此分别于此经中立。于余处云何成。如经言。至于眼至于色眼识得生。光记二释第二为正。顺缀文附旧论故。
  (十九右)何故世尊(至)生故彼生。杂含十三(二十一)增一第三十(四左)又杂含第十二(二十一左)中含二十一(九右)等先说此二句。次无明缘行等。如是于说十二支前故。言前二句故。正理二十五(五左)曰。何故世尊为释缘起先作此说。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而不唯说无明缘等释缘起义。光六(四十左)两释第二为正(十九右)为于缘起(至)可有诸行。论主述说二句意有四义此初约知决定。谓若唯言依此有彼有恐谓或此无时彼若有。故更言此生故彼生。佛重言意显无明决定缘行非余为证此义。引余处遮简余。中含二十一说处经(九左)曰。若有此则有彼。彼若无此则无。彼若生此则生。彼若灭此则灭。旧论七(十三右)曰。举此文时曰。若无明有行必有非余。然光记(四十左)前二句与引证表遮以配对缕说。岂是为论经旨。又余处为经及论。加论蛇足。宝疏(三十二左)已下诸段总为决定全非论意也。
  (十九右)又为显示(至)诸行方生。正理二十八(七右)三际与亲时二义为上座弟子大德逻摩说。光记准彼诸支传生义为彼逻摩义。今云未审矣。传生中。由彼支生故者。彼言不顺契经。按经此生指上彼有。为显此义殊改为彼哉。旧论如经言由此分生彼分必生。若尔今论彼言恐写误。以邻近相乱故。展转力诸行方生者。且如名色虽亲缘是识支。推其远因必缘行支故云展转。故旧论七(十三右)云。有时从无明次第诸行生。有时从无明诸行传传生。是约十二支数无间及展转。然光记(【傍】四一右终)起无明。次起无记心。后生行者误也。
  (十九右)有余师释(至)诸行得生。正理二十五(八右)曰上座徒党有释。光师云经部异师尊者世曹。然宝疏云。正理牒破云上座者。是彼徒党非即上座义也。数论立自性谛神我谛为常。胜论等亦立我空方时等。以为常住。而数论自性谛能作诸法。我非作者。胜论我是作者。故光师自性我分为数胜二。诸行得生者。数论中间二十三谛。胜论德业等也。
  (十九左)然或有执(至)大苦蕴集。第三论主约遮执亦示经意。初举所舍执。旧论七(十三左)云复次有余道。彼立二因。我是依因。无明等生因。是故下示经意为二。初叙标句意。于中初示意。二合文。三遮依我。第二谓无明下举经述说文也。前合文中经云此生而复云此有。唯显一无明生因依因。故同云此。非谓依我。问。何前却经文。解云。旧论同此前却。为显不依我而生故。先举此生句。复次为显生有同体故是故前却。
  (十九左)轨范诸师(至)皆应广说。正理二十五(六左)曰。经主述自轨范师释二句义。显己仁孝彼虽有失而不彰显。师资之道理固应然。此师意不断是相续义。即经云有。旧论七(十三左)已下三师并皆云有余师。
  (十九左)有释为显(至)果分亦生。正理二十五(八右)云。上座徒党有释为破无因常因。有释为显因果住生既斯二句。经主已破。故重不遣(已上)光师云上座同学解。宝师只云经部异师。并不大异也。
  (十九左)依果有因有灭。古今解云。依果能有因而有灭。此意果从因生故亦必有灭。即于果说灭。今云。全不尔。下破云说因灭。以知于因说灭。宝疏(三十四右四目)云。此师意由果有故因有灭无。寔得论意。果熟其因灭故。
  (二十左)戒谓远离恶戒。行五戒十善等离邪恶戒。是三界人天因故取之境。
  (二十一右)禁谓狗牛(至)无义苦行。如言上下非总别并别事。旧论曰。犹如执狗牛等行。又如尼乾陀行(云云)离系者经音亦云不系。梵云尼干。亦云尼犍连。其外道拔发露形无所贮蓄。以手乞食随得即啖食也。婆罗门者应次杖鸟鹿皮。旧论云执取杖鸟鹿皮。杖鲜本作被形误也。播输钵多者。光云。此云牛主。经音无翻名。曰补贺切。亦作波输。此是涂灰外道。遍身涂灰。发即有剃不剃。衣才蔽形。但非赤色为异耳。事摩醯首罗天者也。光宝译为牛主。般利伐罗多迦光。宝云遍出。经音云。此云普行。事那罗延天。顶留少发余尽剃去。内衣在体。才蔽形丑。其衣染以赤土之色也。西域记七(初左)云。波罗痆(女黠反)斯国外道万余人并多宗事大自在天。或断发或堆发。露形无服。涂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又成实论十一(十二)说木土剌枳等上卧外道。如是非一故今云等。
  (二十一右)我非有故(至)我及我所。依此论文似第二说述我无体。然案文旨三说各别。何者初说依身。第二依见慢。此是第三说。依世假立名言起我执而无实体。故立以我语名。若不尔者有三失。一此文掷重失。前既答由二说有我。我语之义已显。何可设我非有等释。又由二(【傍】二上下文义各别失)随世言说义理各别。岂令一同。三结文两处失。两处云名我语。别义文白然矣。依此理应知是第三说。故旧论七(十五右)曰。有余师说由我不有故但有言说无实义。故称我言。次证经。今译者就略。例如论第十(三右)说无色四蕴名名中云。又类似名随名显故。虽无又言此二句是二义也。或梵本脱有余师言。光宝未辨可谓不精也。
  有为缘故(至)说名为生。识趣未来生有道理如前识支。而老死以前皆此生有。故具五蕴。光记识名色二支指前非也。若尔如前言应在五蕴下焉。
  以生为缘便有老死。老死与其生支位别。光记二释第一解辨于生中非也。又老死相违释也。变异义是老。灭无义是死。光记第三解为优。本经各别说老死而合立名。如识疏八本解释可知焉。
  其相差别广说如经。十二支体相差别广说让经。宝释为是。光记唯约老死一非也。
  (二十一左)如是纯言(至)诸苦蕴生。释经终句。指上十二支言如是。遮余缘安纯言。此十二支无始无终遍大故云大。集是生义。故中含二十四(三右)云。如是具足纯生大苦阴。旧论曰。如此纯者谓离我我所故。大者无初无边故。苦聚者由有流诸行聚集故。缘和合生者无果单因缘所生故。

阿毗达磨俱舍论法义卷第九(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