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十三法义

  丰山上毛沙门快道撰

业品第四之一

  分别业品(【头】舍利弗毗昙第十卷(七下)初右。非同分业品。对俱舍六(初右)。旧俱舍十(初右)。杂心三(初右)。发智十一。婆沙百十二。正理三十三。显宗十八)光记。约自性以为造作。论四(三左)曰。思谓造作。能令心有所作。成唯识论一云。起身语思。有所造作。说名为业。宝疏全依婆沙百十三(十五右)两说中初说。是则约义用。并不相违。彼后说亦由三义。一有作用故。是语业。二有行动故。是身业。三有作造故。是意业。果必由因。故世品次明。因有业惑。业胜惑故先明业。由此杂心五(初右)曰。胜者唯业。彼业今当说。第四(初右)曰已说业。彼业伴烦恼今当说。
  (初右)如前所说(至)由谁而生。当品分文。光宝致异。各有得失。今别分文。谓大分为四。一明业体性。二明律仪等(十四卷初右)三明经诸业(十五(十二右))四杂明诸业。(十七(十右))初中有二。第一正明业体性。此中开为三。一明所造业。二明能造大(十一右)三明执受类别(十二右)初中为二。此初明二三业。
  世别者。世是总也。别谓差别。正理三十三(十右)约第六第七两转。并是同体莫唯谓三六有同体。又第六转是系属义。故名为所属声。然有人云(【傍】转义五(八右))以别简总。是为同体。盖用属言唯是别体。能所异故者。是违理教。违理者。既云所属声。依作法不问同别。必并存能所。何不思惟作法事别违教者。今光释云。若世之别显别属总。既于同体用属言。又第五(四九左)云。第六转声。义说相属。非要异体相系属也。
  非由一生先觉而生。旧论十(初右)曰。非随一作者以知为先所造。
  (初右)但由有情业差别起。光(二右)三义。若依问起及颂。第二释差别属果为胜。况旧论曰。若世间多种差别。皆从业生。既差别言属果故。若差别属因。何得次征难。又若尔于文阙所起法故。若果别必由业有差别。复此文八字作句。对前非由等八字句初释为因为胜。况下(【傍】依问述释何可成证)辨。杂业纯净差别故。初释最为善也。
  郁金应音云。此是树名。出罽宾国。其花黄色。取花安置一处。待烂压取汁。以物和之为香。花粕犹有香气。亦用为香也。本草纲目十四(十二)大日疏七(三十一丁)。
  (初左)若造杂业(至)二事俱妙。杂业纯净业者。光三释。初杂与纯净为果。并依主释。次持业释后唯为善业。亦持业释。而以人天别之。今云。第二释顺文会义。故论总说业类如是。云彼所招故。是顺文也。今由业差别。以示果不同。是为会义。
  (一左)故契经说(至)二思已业。旧论曰。一故意业。二故意所造业。中含二十七(十二左)达梵行经曰。云何知业。谓有二业思。已思业。是谓知业。本事经一法品云。业自性者。或思业。或思业已(前经已思。后经业已倒矣。故舍利弗毗昙七下(三右)云。意业名思业。身业口业名思已业)。
  (一左)若约所依(至)由上三因。自下婆沙百十三(十五右)两说中第一说同也。正理三十三(十右)曰(【傍】光宝同引之)谓业依身故名身业。业性即语故名语业。此业依意复与意俱等起身语故名意业。又三十四(十九左)曰。何故语表体即语言。身表意业非即身意。以离语言无别声能表。离身及意有色表思业故。立身业名从所依。语业约自性。意业随等起。由此于中无相违过(已上)准之身业第七依声属主释。语业持业释。意业有两释。第七依主。一分邻近。同识疏二本(四六右)云近意之业。意相应业故名意业。邻近释。依意之业依主释。此中一切业。皆意等起故者。旧论云。意所起故。是问故如是云一切。统远近故。答依等起立意业名等是俱有相应义。起是能起。思业与意等相应能起身语。故名意业。是一分邻近释。故等起言。唯能等起虽通意思。而正在思。论曰身语是思所等起是也。正理亦云。此业(【傍】云此业故思也)与意俱等起身语。故名意业。宝疏(三右终)依此等意。唯判为能起为优。光记(三右)作四释并非也。违理背文故。证正理反成违害。
  (二右)然心所思(至)所等起故。五叙开二为三相。正释下二句。宝疏科为是。上来如是下释下两句有三。一开二标三数。二谓即下列名。三如何下辨为三由。此有五。一问。二反答。三难。四婆沙师答。五今文是也。然光记前云释下两句。又今云释两句。而释然义。并皆不顺论意也。
  (二右)身语二业(至)表无表性。明五业。谓一身表业。二身无表业。三语表业。四语无表业。五意业。于意业体是思故无有表无表。于色立表无表故。论唯问身语二自性。答诸业中身语便为此(【头】舍利毗昙七(七右)具明五业。而意业为无教业对见。彼曰。若身业色入摄是名身有教业。若身业法入摄是名身无教业。若口业声入摄是名口有教业。若口业法入摄是名口无教业。若业缘是名意业。意业是名无教业)正理三十三(十左)云。何缘唯身语业。表无表性。意业不然。以意业中无彼相故。谓能表示故名为表。表示自心令他知故。思无此事故不名表。由此但言身语二业能表非意(已上)杂心三(二左)云。意业是思自性。有欲令意业是无作性。此则不然(【傍】破舍利毗昙及成实)意非作性故。非色故。及三种故。若依成实宗无表通三业。如成实论第七无作品(十五右)问答择。若依大乘有诤。表无表章(初右)云。表色有二。一身表业。二语表业。此通三乘若大乘说。有义。表业亦有三种更加意业。瑜伽五十三(初右)说。若有不欲表示于他。唯自起心内意思择不说语。但发善·染污·无记法现行意表业。故有意表。其此意表发无表者。唯是善性。菩萨亦成。唯有三支。依业道故。除染无记。业增上者。便发无表。余则不然。有义。不善亦有无表。(乃至)有义(二右)意表总教。虽然不见别文说有无表(已上)冠注者云。若依大乘立意无表。如唯识等。与小乘别。此无有失。基师意立无表为胜。成实宗尚立之。证诸契经。然有人(【傍】湛师)云。第三师既断云无明文。以瑜伽·对法·唯识等不说有意无表故。而破冠注。今云。还谬也。
  (二右)身表许别形(至)语表许言声。正理三十三(十一右)颂全同。而至三十五(三右)广有破立。显宗十八(二左)全改形亦非实有等三句。别增十六句。余七句同之。有人云。此中许言非论主表不信。以显宗如今言许故。今云不尔。此二许字并表不信论主朋经部假立故。光记(四左)云。论主朋经部。故破二宗。语表业中准身表业。故不再破。别言显别有形实体。亦言对前破行动。谓行动非实。形亦非实。
  (二左)论曰(至)名身表业。长行中大为二。初明身表。二明语表(六左)初中有三。一有部所立。二破正量部。三经部破有部实形。此即初也。别起故异经部。身形故异正量部。
  (二左)有余部说(至)动名身表。第二论主破正量部。初牒计。二为破下破彼释颂五句为二。此初破所立动为身表。释第二三句及第四句有刹那故此有六。初正破而释颂(光宝分科非也)二征刹那。三得体下释。四释有刹那。此有法喻。五诸有下广叙刹那灭相破行动。六故不下结。正理三十三(十六左)云。刹那何谓。谓极少时。此更无容前后分析。
  (二左)若有为法(至)义可成立。第二通正量部出不成过。此初叙彼出过。此中皆字为主。正量部立身及山等非有刹那。故于前因有有体全分他随一不成。不遍有法身表故。
  (二左)诸有为法(至)生已即灭。后论主通释。释第四句尽故二字。成刹那灭义。有三。此初正通。此中初标宗。二后必尽故者。举颂为因。三谓有下释后尽由。四灭既下结成刹那灭义。释后尽由中。有标征释结四。光记释谓有等云。论主复显灭不待因者误也。此释后必尽故故。故旧论十(二左)曰。有为刹那刹那灭。云何知。偈曰。最后灭尽故。释曰。诸有为法灭不由因。何以故。因缘者为生有法。灭非有法。若非有此因何所作。此灭既无所有。故不须因。如是长行释意。何云复释。此中无非果故因。光记有三释。第三为正。具义故。前二释各缺义。顺论次下(三右八行)亦如今故。正理三十三(十八右)弹云。彼释非理。尽即是灭。佛说尽灭是有为相(云云)彼约四相灭破。光记(五左终行)意通彼。云此中灭等。
  (二左)若初不灭(至)知前有灭。二破彼宗计。彼正量部许身及山等久住非刹那灭。唯最后灭初非灭。故致此破。
  (三右)若后有异(至)理必不然。三破彼前后异救。旧论云变异。光云体异前(未可)宝疏(五右)云异相(为可)彼宗长住久住非刹那灭。若尔此一自体有自体变异不应理也。
  (三右)岂不世间(至)皆不待因。第三破正量部证现事。此初。彼引现事。难有三。初正难。二定无下叙量胜劣。三故非下结成。二十唯识(八左)曰。诸法由量刊定有无。一切量中现量为胜。
  如何知薪(至)故不待因。下二论主破有三。此初夺令自灭。亦有三。初论主问。二以薪下正量答。三应共下论主劝征令自灭有三。初总劝示。待因不待因曰共。二如是下双关征。风手等喻但令喻后关。以是共许不待因灭。宝疏(五右)属下非也。故旧论曰。为自然灭余不更生。故不可见。譬如与风相应故灯灭。与手相应故铃声灭。三故此下结现量不定。令由比量。谓汝如火合待因。如风手合不待客因。如是现量不定。故决成此灭不待因否者。应由比量。故旧论十(三右)曰。是故此义由比量得成。光记(七左)释此义。初释为此刹那灭义大非也。失章意故。后为此灭不待因义无大失。然定为不待因未可。
  (三右)又若待因(至)亦不待因。第二破余法灭。释第五句。初正破正量。后兼破余计。初中先牒计。应一切下破有三。初令一切灭有客因。显自教违失。比量云。汝一切灭应皆待因。有为法摄故。如诸生法。若不他比招自教违。论文以生为喻。光记(七左终)别取喻。及释义不顺论意。故正理三十三(十九左)云。则有为法应并如生要待客因。然后得灭。二然世下示现量违失。若为比量被破转为一切灭待因则违现量。觉等自灭自元共许法故。三故薪下结正义。
  (三右)有执觉声(至)复由谁灭。下兼破余计。并皆同正量灭待客因故。此中为二。初破胜论异计。二双破余二计。此即初也。初举计。后彼亦下破有三。初不俱破。二若复下了不了相违失。即以生难灭。生时明了生不明了。而灭时何可不了觉灭明了觉。有位者住异二相位。同类者。显非别法唯能所灭。同若觉若声。
  (三左)或于一切(至)有刹那故。破二计中。后合破二计。初正破。后既尔下叙遂同我义。既尔自本所许客因义便应止息。光三释。第二为正。宝(六左)同之。而破光多解。
  (三左)又若薪等(至)下中熟灭。第三破应生因。成灭因释第六句有八。此初正破。有标征释三。二或即下破二家救。三设于下从计征破。四若尔下正量难。五由事下论主通。六故无下结立破。七然于下释通疑妨。八既由下结无归本宗。
  (三左终)或即或似(至)似此非有。第二破二家救。初牒计。生下中如次对灭下中。以成即或似。论文异前言生下中灭下中。显如次配。然宝疏(七右)中对下误之甚。此中或似光记(十左)两释。初释生灭相似为善。顺论生因即为因灭熟故。附生灭相无别破故。后释前后相似非也。
  (四左)然经部说(至)别类色体。自下第三经部破有部实形。大有三。一破有部。二(五左终)叙经部宗表业。三(六左)结归毗婆沙宗。初破有部。释第七八九句亦有三。初遮实示假。释第七句。二若谓下出二根取过。释第八句三又诸下破别形微。释第九句。初中亦有三。初总非实形。二谓显下别示假相。此先具叙长等假相。次所余下例显高下正不正四。成业论(二右)长等八种假形色全同之。后如是下以喻开晓假相。三故形下结非实。
  (四左)若谓实有(至)能取于形。第二出二根取过。释第八句。初标计。后则应下破有三。初正出其过示正义。二有部救。三论主破。此即初也。于中有二。初辨过有标释结由四。后然如下示正义。此难意。前五根必各不共缘故。必唯缘实色。若一色二根取为过失。若意识广缘故缘一切假实法。故意根取是假色。宝疏(八左)广引正理救释(十右)评二论此论其理疏。是意依经部·大乘等。悉长等假色前五识不缘。故云疏。然未得论旨。若论主叙自义。实是应疏。而今令破有部长等是眼所见。何得云疏。次破正理为是也。
  (四左)岂不触形(至)能念花色。二有部救有四。一标触形一聚。二故因下叙身意别。三非于下遮一色二根取。四如见下示喻。
  (五右)此中二法(至)能忆念形。三经部破有二。初正破前救于中为四。初约定不离通前喻。自下定不定言为要。二无触下约不定难触形。三若触下许不定难余。先举彼救意。后显色下破有二。初例破显色。后或应下例显不定难了形。四而实下结非。而实者。是实义。道理无如是。故言而实不然。光二释初释为是。旧论十(五左)此二义悉不成。是故由触比相貌。是义不然。当彼此义悉不成句。彼是义不然当此不应说句也。
  (五右)或锦等中(至)非实有体。二同处多形难有三。初正难。二示非理。如显色无一处有多实体。三是故总结。此中光记约左右正倒马牛等多处多体非也。以左右正倒非一见故。必有前后故。显色释义亦误也。宝疏(十一左)为是(【傍】无大失)见一龙锦文。有长短方圆等种种形故。然宝疏云此难非有部宗者非也。锦糸长短圆方。岂是不形色。非取邪正等相貌及显色也。
  (五右)又诸所有(至)假立长等。第三破别形微释第九句有四。此初正破。此有三。初叙有对必实微。二然无下破长等实微。三故即下结示长等假相。
  (五右)若谓即以(至)聚集安布。二破有部救初牒救。宝疏云转救非也。婆沙十三(十右)曰。问。为有长等形极微不。答。有。但非眼识所取。若一极微非长等形者。众微聚集亦应非长等形。然正理三十四(八右【傍】光十四右引)及显宗十八(七右)如宝(九左初行)引正理文。并转计立假长等形。唯意识所缘。违本宗婆沙也。后此唯下破有四。初总责不极。唯自许言朋党。对极成故。旧论十(五左)曰。此执一向堕偏助。显偏言唯自。光初释为允。后有理不顺论意。宝疏释论为得。破光误。谓彼十句论(二右)圆长形量所依各极微成别体。同有部故。何例破成业(二右)圆大遍行量。守株之误也。二谓若下直约自相不极。三非显下反例显色。四云何下正遮彼执。
  (五左)岂不现见(至)理亦应然。三破有部证现事。初有部证现事。后为不下经部破有三。初指前说。二说喻。三形依下合法。
  (五左)岂不闇中(至)唯知想知。四通有部远闇难。先叙有部难。初指事成自。后宁即下难经部。以闇下经部通难为三。初正通。二如于下说喻令晓。三理必下示应理。不知别相。光二释第二为眼非也。不了显形者。光有三释。第三为正(有人初为正非也)初释显为意非也。以上来显皆五根故。第二形为眼非也。以上来形唯意缘故。并违所明故。
  (五左)既已遮遣(至)为身表。大文第二叙经部表业。此即先结前问起。
  (六右)立形为身表(至)当知亦尔。后经部答大为五。初正示所立身表。旧论十(六右)曰。但立相貌为身有教业。不由实有故。第二既执下明三业为二。初明身业。后例语意。初中有问答。宝疏(十三左)曰。准此经部。身表非是身业(已上)经部表皆是假。业是思。故非如有部表是业。
  (六右)若尔何故(至)此有何过。第三通有部引经难。若尔下第四通有部无表非有难。如文可知。
  (六左)此应名为(至)以性钝故。第五通随心转难。初有部难。有正难例示。后无如下经部通。初夺会。后说许下与会。谓设许有身语表色。此表不能自起性钝故。由何起耶。谓待前所说二思力所引发故。旧论十(七右)曰。若有教起亦观本能引。故意势力故(【傍】旧论思云故意)此方得生。由昧钝故。光(十七右)三释。后释为尽理。宝释非也。
  (六左)契经说色(至)无见无对(【头】已下诸部诤。四谛论第四(十三右)已下全同。犹具也。不可不对读也)杂含十三(十七左)眼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耳鼻舌身内入处亦如是。意是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色外入处四大造可见有对。声香味四大造不可见有对。触外入处者。四大及四大造色。不可见有对。法外入处者。十一入所不摄。不可见无对(取意)此中取要对前非色言。法处有色。不简别云非色故。或可检余经。此经次下别出故。
  (七右)又契经(至)名无漏法。杂含二(二十二右)曰。云何无漏法。诸所有色无漏非受彼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彼色不生爱恚。如是受想行识无漏非受彼识。若过去未来现在不生爱恚。是名无漏法。
  (七右)诸有净信(至)无依亦尔。论十八(十二左)具列也中含二(四左)世间福经曰。有信族姓男族姓女已得此七世间福者。若去。若来。若立。若坐。若眠。若觉。若昼。若夜。其福常生。转增转广。又(五左)说七出世间福。七世间福者。一施比丘众房舍堂阁。二施房舍中床座卧具。三施新净妙衣。四施房中众朝粥等七出世间福者。一闻如来及圣弟子游某处已极欢喜。二闻如来及圣弟子欲从彼至此极欢喜。三闻如来及弟子已从彼至此欢喜。四躬往奉见。五礼敬供养。六受三自归。七于佛法僧中受禁戒。毗那耶四十六言七有事无事福业。旧俱舍十(七左)言七有摄无摄福业。今云有依无依。光释无依有两释。后为胜。顺契经故。
  (七右)又非自作(至)性无异。令他为杀等应非业道。何以故。以教他能教身口表业。唯是加行摄非业道。未能正作彼所作故。彼便人正作杀等事已时。前能教者身口表业性无异变。但表业性故。若别有无表便作杀已。无表来入能教者身中。故成业道。
  又契经(至)无见无对。是杂含十三(十八右)文(如前引)此经十二处一一分别论无见无对等。故正理三十五(四右)称言各别处经。宝疏一一对释。最顺契经十二处别说意。应为指南。
  (七左)又若无无(至)语等无故。论次下(十右)曰由彼获得如是种类无漏无表故。出观后由前势力。能起三正(正语业命)不起三邪。以于因中立果名故。于无表立语业命名。圆晖云。在定不可语无正语也身不运动行礼佛等无正语也。不乞食等无正命也。既在定中说正语等三。以在定中有正语等三无表色。出定之后。能起三正。不起三邪故。于定中说正语等。此于因上立果名。故因即无表色。果即正语等也。
  契经中言(至)清净鲜白。杂含十三(三左)六分别。六入处经曰。作如是知。如是见者。名为正见修习。满足正志正方便正念正定。前说正语正业正命清净修习满足。是名修习八圣道清净满足(【头】旧论如今云如是知如是见四谛论四(十三左)引经云如是见如是知)光记释知见有三义。第二(【傍】知为见道见为修道)为胜。经下文约应知应断应证应修。结断爱结缚正无间等究竟苦边故。
  堤塘。光宝颂疏如是。应音作堤塘。曰古文䧑同都奚切。下徒郎切。说文堤塘也。尔雅堤谓之梁。李巡曰。堤防也。障也。汉书无堤之与。韦昭曰。积土为封限也。旧论曰。经中说远离戒名塘能遮邪戒。今意。戒法能防遮过非长时相续。如提塘能防遮邪洪水。
  (八右)何故经言(至)乃至广说。杂含八(二十四左)曰。云何有漏法。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世俗者是名有漏法。云何无漏法。谓出世间意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出世间者是名无漏法。今难意言。既十八界总名有漏。于中简别后三界为无漏。无无学身中等简别。故一切前十五界唯是有漏。何可为无漏。宝疏(十九右)云十五界等既无简别。未知而顺经意。光记(二十二右)云。何故经言有漏法者谓十五界者。经文约十八界。未检之失也。
  (八左)此经何缘差别而说。旧论云何简别说。四谛论曰。何经中偏简择说不通途说。准此何但总不说十五界有漏。而一一差别说。
  (八左)如说有漏(至)声等亦尔。杂含十三(二十右)曰。世尊告比丘有六覆。云何为六。谓色有漏是取。心覆藏。声香味触法有漏是取。心覆藏。是名六覆。旧论十(九右)曰。经曰。有流色者若色有取心坚覆义所依。广说如经。栽广韵祖才切。说文草木之殖曰栽。又种也应音云。栽子来切。栽植也。今时名草木植曰栽。枢要上末(十四左)释声明处处所根栽云。如树根栽树之根本故。声根本名曰根栽。依此等文。是根本种义是栽义覆覆藏即障蔽。事是所依。正理论一(十五左)曰。事谓所依。或所住。即是因义。是故旧论云所依。有漏色能与心为根本覆障所依。故云栽覆事。光记两释。初事为所缘事非也。后释栽覆即为心亦非也。宝疏(十九左)无可不可。而举正理破未辨非也。
  先轨范师。四谛论曰经部师。
  由法尔力。有四。观对。作用。证诚。法尔。瑜伽二十五(八左)五十二(十三左)二十五(八左)一百(十七右)显扬二十(十五右)对法五(八左)如实论(二左)识疏二末(三十丁)释证诚。探玄三(七右)释论三(二十三左)释法尔。秘七本(十九右)。
  (八左)由诸受者(至)有差别故。旧论十(九右)曰。由受者功德胜劣故。由财物利益胜劣故。四谛论曰。如汝受用施主施物由受者功德被利益故。今合作文。光记两释误也。
  (八左)微细相续(至)差别而生。正理三十五(八左)曰(【傍】宝十三(二十左)引)应问。此中。何名相续。何名转变。何名差别。彼作是答。思业为先。后后心生说名相续。即此相续于后后时。别别而生说名转变。即此无间能生果时。功力胜前说名差别。上论(四之十六左)以此可知。光记云。此五并是种子异名。五字三误也。颂疏(十二左)未知。加熏习微细为五非也。光四(五十五右)亦云三也。
  (九右)无表论者(至)宁有无表。经部反难有部。呼举所破有部。彼立无表实有。故云无表论者。汝无表论者宗于无依福业。唯心随喜既无表业。何有无表。旧论十(九右)曰。若人说有教。于无摄福德业处。于中既无有教业。云何得有无教。正理如今云无表论者。显宗无此四字。直有下文。光三释。第一为善。顺显宗救。会旧论故宝释同第一也。新旧两论何应是误。而各有一理。今无表诤故云无表论者。又以无依福中无有表业为难。故云说有教。谓汝有表论者于无作既无表业。无所依表何有能依无表。
  (九右)若尔经说(至)福恒增长。四谛论四(十五右)曰郁伽长者经。增一三十四卷(稽古尔云)今检文未见。萨婆多论第七亦出。
  身证具足住。旧论十(九左)曰。由身证触依此中住。然光记身证此定。四谛论曰。已修无量心定。身证此定。入林中住。
  (九左)此即于果(至)所引果故。光记四释。第二依主。余三并全有财释。而于所有名致三别。此四中第一能发思名业。亦名道。经部(次上论六右)业体为思。身语之业。今亦云身语业所引果。业即果持业释。文义分明。故初释为正。第二释道名为自果名。唯业名为因。是别体依主。第三于因中所发身语亦名业亦名道持业。今取为果名。第四于因中业与道相违释。此思种以二法为所有名业道。如菩萨有财释。此后三释并非也。
  (九左)如执别有(至)身语业道。光三释。第一全分有财为正也。
  (九左)勿自母等(至)成无间业。光记于闇室中者。意言欲实杀母。闇夜故未被害。此义不尔。若尔应作业道。实作杀思故。今论不约闇夜。唯据误不误未害已害。故下言无误杀事。旧论十(十右)曰。勿自父母等未被害由妄分别杀故无间业成。宝疏(二十一右)云。实非杀母。作杀母解。应成无间。此既不成。是亦约假说。未晓论文依误不误也。如彼大乘楞伽唯识论(天亲造流支译)云夜陷瓜皮谓杀虾蟆。死入恶道者。虽夜作实解。故成业道。今不尔。故无夜简别。可知光记误也。(【头】大乘异此小乘也。何者谓杀蟆是误也。实彼未被害故)。
  (九左)然此与彼。光二释后为是。今经部能破章故。
  (九左)然许业道是心种类。旧论十(十左)曰。虽然由随故意身加行业道究竟故。若已成此别法异于二依。能行人生。此义不生爱乐(已上)准旧论许言至时字。谓汝有部既许业道是由心起故。心种类而由身加行事究竟时成业道。(【头】四谛论四(十五左)云。但由心运身业道事成。若谓行者有别法异心。我所不喜)然离此二依心身有别法岂可成。光二释许言。唯至种类非也。而后释约论主自义解许犹非也。
  (十左)获得如斯意乐依止。准次上论云心种类由身加行离于身心。思愿为意乐。所依依身为依止相违释。故旧论十(十一右)曰。若人入观修道。离无教得如是相。谓故意(【傍】旧论云故意皆是思也)及依止。由得此二。后出观时不更行邪语等事(云云。【头】四谛论四(十六右)曰。得在如是意得如是依)光记(二十八左)三解。第一释胜解欲为意乐。思为依止。为依主释非中非也。第二释现思为意乐。此义用为依止。作持业释。现思虽得。持业非也(颂疏全取第二释)第三为相违释。虽得而为所有意趣。总意取欲胜解及现思等。依身为依止亦非也。宝疏(二十二左三目)至别解脱中云准此意乐即是思愿。未言依止是何义者未详。近世湛惠法。住并取第二释。同宝疏颂疏故。是未见义旨。唯依人多误也。
  (十左)有余师言(至)此亦应然者。旧论如今。四谛论四(十六右)曰又上座部说等。然光宝并云经部异师不审也。
  (十左)别解脱律(至)便止故者。四谛论亦曰又余师说波罗提木叉戒等。准彼已下经部异师通释也。
  (十一左)论曰唯欲(至)从过大生。光记(三三右)有三解无评。颂疏三解并用。宝疏(二十三左)并破三解。而其自义同光第一释。但证文别。今云宝师判谈实为精当。今正理。显宗。其文义洁白。何求他为。
  (十一左)此为所依(至)手地为依。明无表有二依。一过去大种是名所依。是生起依。亦生因。亲生第二念已去无表。故第五转声。二现在依身四大种。现言显同时。是但为依。无表依彼相续故。是依因。相续依。第七转声。此二依具足。无表分起。转随转因者。显宗十八(十左)曰。如是前俱二四大种契后诸无表。为转随转因。譬如轮行因手依地手能引发。地但为依。准此转是起义。转之因故名转因。又此论云无表得起。旧论云作此生依止。无表生起名转。转之因。随转因。旧论云相续依止。无表念念不绝为相续。相续之依止。今亦无表随彼大相续转故。随转之因。光(三十二右)二释。后为正(颂疏取第二)有人(【傍】湛惠)依下(十六右)等起转随转。初释为善。何未辨菽麦。彼等起故。转随转皆名等起。今明无表二依故别也。若初释为正者。无无表时。岂不现身大相续。
  (十二右)论曰(至)先辨无表。问。异常途何有此标简。答。问言表无表。今颂异彼故。又异通途表无表名次故。又合问今分表无表颂故。又依表业而无表起故。依之正理。显宗并皆有此标简。
  (十二右)亦言显此有刹那。问。对无执受应言亦等流。其文势可尔。何可知有刹那。答。于五类中致亦等流言。应必有余类。故有此释。明表中言唯等流。虽有执受不简彼。于五类中简余四以言唯。今亦可准思。
  (十二右)余皆等流性谓同类因生。正理三十五(十九右)曰。唯善不善故非异熟生。无极微集故非所长养。有同类因故有是等流。余准之。
  (十二左)此若属身是有执受。光记(三八左)和会品类足。今按。品类足第二(五左)曰此十二处。几有执受。几无执受。答三无执受。九应分别。谓眼处或有执受。或无执受。云何有执受。谓自体所摄眼处。云何无执受。谓非自体所摄眼处。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处亦尔(此中声字蛇足也)又六(十右)曰。有执受九处。少分除声意法处。无执受谓声意法处。及无执受九处少分。又第十七(七右)分别十八界执受无执受。中云。九无执受九应分别。谓眼界或有执受。或无执受。云何有执受。谓自体所摄眼界。云何无执受。谓非自体所摄眼界。色耳鼻香舌味身触界亦尔(此中除声思之)准之声定无执受。自体所摄身是有执受。与此论无差别。光记盖暗记之误矣。宝疏未检本文。唯任光记所出文。为传家误者。未考之失也。
  (十二左)余义皆与散无表同。光记二释。后义为胜。义精密故。顺正理故。宝疏(二十八左)全写正理文。
  (十二左)表业生时(至)故得相容。此问意言。表业善恶。所依身分异熟无记。如是性既别。何一身处。善恶身表业。异熟无记身并生。若破坏减损本身极微。以为表业之极微违本宗。极微各别故。答意。从别新生大种生。重难意。本身上别生表色。应肥大于本身形。答意云。于身中本有孔隙。入彼新生表色大种故。不为肥大。
  (十三右)已辨业门(至)差别云何。正理三十六(初右)曰。已辨业门。略有二种。谓思思已业差别故。复有三种。谓身语意业差别故。复有五种。谓身语二各表无表。及思惟一业差别故。如是五业性及界地建立云何(显宗十八(十四右)全同)准此结前。光分科不顺论意。宝胜矣(今科云。大文第二义门差别分为二。初正分别性界地。二因论生论)。
  (十三左)若尔身生(至)无漏无表。通难上二因。谓若无色无大种故无无表。尔者生欲色界。有所依大种。故入无色定应有无色界无表。所例亦如是。复唯身语转处有无表。身生欲色是身语转处。入无色定应有无色律仪(【头】集异门十一(初左)若色在此相续已得不失是名内色。若色在此相续或本不得。或得已失。或他相续。或非情数名外色)光记(四十左终)三释。第三释为胜。顺论文故。谓二因终问答故。无漏无表例(【傍】光四十一左引)婆沙大种难相似故。宝(三十右)同光第一释不可也。
  有余师言。宝疏云杂心非也。杂心三(四右)曰。阴没无记身口业在色界初禅非上地。无起作心故。
  (十四右)前说为善。正理三十六(二左)曰。前说为善。所以者何。虽彼现前非彼系故。光记辨前后两说优劣为是。婆沙十五(初右)虽于名有随语地系。随身地系两说。而语皆约能发心也。
  为但由等(至)由何因缘。二因论生论有二。初明四种善不善等。二明二种等起。论十四(初右)云傍论已了。正理三十六(十一右)云。辨业界地傍论已周。显宗十九(三左)全同。宝科因论生论为得。而二等起为大科。及但云四种善不可也。
  (十四左)颂曰胜义(至)胜无记二常。光记于善有三解。第一为异释非也。此论于何更别三性差别。第二解亦误也。如宝疏(三十二右)破。第三解无失。而光师未取舍为不可。宝疏(三十二右)立破为善。婆沙五十一(初左)雾尊者义。百四十四(十一左)气尊者说。并释义全同。而杂心一(十九左)正理三十六(三左)显宗十八(十六右)并同此论。是有部本义也。若不尔者。正理。显宗何不弹斥之。又此论二(三右)云。法界若是无贪等性相应等起择灭名善。若贪等性相应等起名为不善(文)此颂中解脱惭愧等言答初问。善不善无记言答第二问。胜义自性等言答第三问。
  (十五右)若异类心(至)此义应思。有部宗论五(二十一左)曰。得及诸相有刹那等流异熟此等流义不成也。故难。正理(【傍】三十六(十七右)显十八(十七右)全同)作救有二说。解第二说因彼待彼。光宝不同。光为所得法。宝初为异类心。次述成中为所得法。今按。光为正。岂因异类心何可成等起。宝疏(三十四右)忽参差非也。亦复违理。而评以第二为善。即为得(光宝未作破。今破初义云。若但约法俱得。非等起善所等起义。破后义云。约法前法后。为等起阙法俱得。亦无所等起义也。问。论主破之。自义何。答。论主得四相为假。故同经部无有妨也)。
  (十五左)若不能记异熟果者立无记名。问。前第二(二左)论主破此说。言若尔无漏应唯无记。今何以此通难。解云。前论主意。今约有部说。故婆沙五十一(三左)杂心一(十九左)并有两说。无评家。有云。前通漏无漏说。故非善说。此唯约有漏。故还为善说。今云。此但妄情也。解释名义。何彼此有异。前例难不免故。
  (十五左)或天眼耳(至)应设劬劳。正理破救。光宝反破不同。光记乘救语以加破斥。宝疏约论主自义以弹之。各据一义并不相违。然宝破光记非也。
  (十六右)颂曰(至)名随转。等起者。名能等起。谓审决思等齐为缘起业故名等起。由此旧论曰缘起。因及彼刹那者。在正作业先为因。能引业故称因。对后果故。审决胜动三思。并是因等起。旧论云生因缘起。正作业时同时心心所名刹那等起。显与彼业同时言彼。是即指业。下(左初行)云不相离。旧论名共刹那缘起(有人(【傍】住师)动发思为刹那。非也)初唯能发名转。次随业起名随转。转言并名起。故旧论云初能生。第二随彼起。婆沙百十七(十一左)云能转心随转心。
  (十六左)是则违越(至)非见所断。有漏业等二句。光三释。宝同第二属下科。今准文势检义旨。第一属上为正。又今文有又言。光宝俱为违教违理二失。准旧论十(十七右)则违阿毗达磨。彼藏云。与明无明不相违故。无色见谛所灭。初标违。次举文。后二句成义。又言盖传家误也应作云字。光云。阿毗达磨说色非见断者。臆度耳。以不云何论。违旧论故。
  (十七右)彼经但据前因等起。但简刹那。婆沙百十七(十四右)云。答依因等起作如是说。非依刹那等起。是故无过。约二因列因在前。刹那在后。故因为前故次下(十七右九行)云。前转心后随转。又旧论十(十七右)曰。是故依生因缘起。于经中说无相违。唯二因相对。不云前思之。光宝意各别。光记对刹那云前为胜。宝疏(三九右四行)约因等起中近远为前大非。彼依正理论(宝四(二右)引之)救论主难(【傍】十八右)将解本释。岂得可依救义。若此前言如宝疏。下论主破(十八右)反成非理故。又旧论及婆沙无前言。明知。但对刹那等起云前。无别有简别。
  (十七右)一切无漏(至)任运转故。释第八句正理有破(宝(三八左)引全文)显宗改第八句作俱非修所成。释云。有非转随转。谓余一切修所成识。以修所成无分别故。光破正理。有二释。宝全写初解。依之古今初释为善。今云。后释是。今论既云一切无漏心唯在定故。简有漏故。若不尔何不云一切定心。故知世亲论主意。有漏定心是为随转。正理以生得善。显任运故因有不定失。云因亦非因。今性相作文就略。具应言性羸劣任运故。汝云势微劣故。亦不定失。谓威仪工巧无记是势微劣。而或为转。或为随转。如婆沙百十七(十一左)。
  (十七左)谓转若善(至)无萎歇故。是别释。初释前句。善次必善无余心。故颂言必同。转心若下释后句。初正释。无记次无记而亦有善心。故颂曰或。有转无记随转善。故云善随无记转。必无转善无记随转。故言曾无等简别。以佛下所以。举语工巧无记云说法。通果威仪等云等。佛无工巧者。约身工巧。故无妨。显示无记次善随转云增长。无萎对无记次无记云或。
  (十七左)有余部说(至)无无记心。光云大众等计。宗轮论(四十七左)说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本宗同中云。佛常在定故。又云(四十九右)诸佛世尊。尽智。无生智恒常随转乃至般涅槃。疏云。萨婆多等佛尚有无记心何况二智许恒现起(有人引(五十八左)无无起法文。义门各别也)。
  (十七左)故契经说(至)卧在定。中含二十九(四左)龙象经有十七颂中之一也。又大乘注维摩第四(十三)佛恒在定。无垢称经四(五右)佛常善心。那伽者。光此云龙头显世尊(颂疏依之)光古本无头字为正。智论三云。复次那伽。或名龙或如象。是五千阿罗汉。诸阿罗汉中最大力。以是故如龙如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出曜经曰。如来身名龙象(【头】名义集二(三十九右)佛名龙象具也)增一三十三(十九右)云。龙者如来至真等正觉是也应音云。有三义。一云龙。二象。三不来。孔雀经名佛为那伽。由佛不更来生死故。
  (十七左)毗婆沙师(至)通果心起。论主意不信有部。故举有余部。而标列毗婆沙师。此通意。佛意若不欲散心则如是。若欲散心则有三无记心。若言思之。光记无失。宝疏意。四仪中。各入定故如是说。亦有四仪中各一分不入定(非也)不顺若言。违常在定文故。
  (十八右)应言如转(至)为间隔故。是有部本义。正理三十六(九左)曰。故业成善等定由转力。非由随转力。其理善成(显宗十九(三右)全同)见道转心不能发业远因故。修道转心发业近因故。刹那等起助势也。
  (十八右)若表不由(至)无记表业。论主难前师通经。初牒所立。若不由刹那成善等性但由转力者。则不应前通经言如是。显成由刹那故。犯违教失。又不应言故欲等。显成由刹那故欲无有覆。违成由转力而欲无有覆宗故。此破意偏破无简别但据因等起。非据刹那。终显成由刹那判性故。全非如光记前言相乱。故正理(【傍】宝四一左引)举此论文。述意云。彼(论主)谓。此说(前师通经说意)表成善等性决定但由刹那等起力。故见所断惑虽为因等起。而欲界定无有覆无记业(已上)然光记臆度穿说并非也。彼大有二解。初故欲已下但为结词。无别难意。是大非也。何者。此论意。彼终成由刹那故。欲无有覆表义。故举加为难。又名中有滥者非也。论主但破云据因不据刹那。于前言决无意。故标但云不由刹那等。亦正理述意明也。似许刹那者。此二句对如是。何但可约后句。前文无非据刹那言。已云但据。影显非据刹那。设如旧论。无但言上标释因等起刹那二。而云据因明是非据刹那。故婆沙表遮具足。依之光后释指余论非也。问。论主于前言无意。正理何具辨。答。虽论主对后刹那意。无差别如前转心后随转(【傍】十七右文)正理师为免难。以前言为简别通释。故欲等虽无前文准义言之。谓上(十四右)论云。发表心唯修所断也。见所断惑。内门转故。是故欲界中无有有覆无记表。乘此(十五左)有如上所说等难。通此难(十七右)有但据等文。三处对检。此义自明。光后释非也。光大科第二解意。难通经文如上。故欲等文。又难令有有覆。此有二过。一彼前两关。何更可难。二违论。但标不由刹那故。又光云但由转力。全非论意。
  (十八右)但应说言(至)无记无表。论主示正解。置简别言通经。一切无过。谓于因等起有二。一见道是远因等起。二修道是近因等起。此中契经约远因等起说。故应言唯据余心间等。显由修道转心近因判善等性。不如见道转心。若尔见道名转。而欲无有覆义成立。余心所间准此论似见道余修道所间隔远因等起。(【傍】光记如此非也)若准旧论十(十九右)曰别法所摄。似修道他见道心所摄。今按。间有摄义。于摄无间隔义。以知。间间杂杂摄义。则修道余见道心所间摄等起心。光记改但作唯。改前作余心所间者。并皆非论意。何者。但与唯义通故。故中边论颂云此中唯有空。长行云但。前字于前言。论主无别义。但无简别。总说为失。宝疏通难两段虽无别释。引正理广文意如上来论(为是)未致正理救(未足)今弹正理云。汝欲免破。以前言为因等起远因。此救不成。何者。汝次上云(正理三十六(九右)三行)前转识后随转。前言岂尔。又婆沙但云依因等起不依刹那。具有表遮。而不言前。总依因唯简刹那。今破彼前言对刹那来。岂可如汝。设如汝许。通词未成释。岂可得有通词亦更容须通。故无简别未免也。问。前师通经约发业有无。而依业成性义致难。岂非相违。答。非相达。何者。由发业者判性故。谓见转心不发业。亦不由彼判性。修道转心能发业。由彼成性。故不由刹那成性也。

阿毗达磨俱舍论法义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