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第六

  供养者品第二十
  供者奉进也。养者具食也。具珍者以奉进尊者也。又供者给也。养者育也。是即应属下类者也。今于供养略有二种。谓事法供养。及真心供养。事法供者。涂香。花鬘。烧香。饮食。灯燃等也。真心供者。但真言手印。以此献之。及四供养。标心奉献也。又品中演说遣除。护身。结界。念诵。种种诸事。皆是严净诸佛国土。利益有情大事供具。今此品中。具说如是种种供养。故云供养品也。
  经。复次奉请尊已下至而供养之。释曰。此品。大段第八。明依部类或诸事业而供养之。即答云何修供养。兼答诵何偈真言也。此偈真言虽其问异。而义趣同供养之类故为一段。分文为二。初明供养次第。次若成就诸余事下。二明念诵次第。初亦为二。初明事法供养。次若涂香烧香下。二明真心供养。初亦为五。初明观知部类诸事业等应献供养。次既奉请已下。二明奉请受供养。次如前已说下。三明献供次第。次如其次第下。四明持诵忿怒真言令供清净。次各用本色下。五明正献供养。此即初也。奉请尊已者。即指前品。次依部类等者。正示此品所作之事。所设供物。随于三部及三事业。而其色味种种不同。依其差别应奉献之。故云依部类等也。又所供物。或丰或俭。故云大小分明观知。如是等事。不失法则而奉献之。故云依于法则而供养之。
  经。既奉请已下至受微献供。经曰。二明奉请受供养也。分文为二。初明奉请就座受供养辞。次明频与作礼敬谢降临。此即初也。初喜尊者降临道场。故云善来等。然后复请就座受供养。故云复垂哀愍等也。
  经。复起诚心下至皆应依此。释曰。二明频与作礼敬谢降临意。谓尊者降临。是大悲垂愍。不越本誓。故见降临。非我能请。如是每时而陈谢辞。故云启请本尊等也。
  经。如前已说下至次乃燃灯。释曰。三明献供次第。在文可见。然此等供物。常在实际不思议界。无有性实。其体清净。一一遍满尽虚空界。非是诸佛菩萨天人修罗所作。而随行人意之所乐。能缩能盈。供养一切海会诸尊。利益无尽法界有情。莫谓世间愚情所执有质碍法。若住阿字本不生际。虽有能所。无差别相。非供而供。非利而利。般若经云。不坏假名。而能演说第一义谛者也。
  经。如其次第下至善悦人心。释曰。四明持诵忿怒真言令供清净也。问。前既云此等供物体常清净。何故今云持诵真言悉令清净。岂非相违。答。行人之情。无始时来。对执既久。若不依凭圣众大誓。焉速能契法界体性。故加真言慕捺罗等。尽底清净(云云)。
  经。各用本色真言下至皆亦准此。释曰。五明正献供养也。供物各有契印真言。各须持诵而奉献之。故云各有本色真言等也。当奉献时。各各应称物名献之。故云各烈。其名。如献涂香。阏伽。花香。饮食。灯明。皆亦如是。故云皆亦准之。
  经。若涂香烧香下至速满其愿。释曰。二明真心供养也。中亦有三。初明本色真心供养。二明四种真心供养。三明一种运心供养。此即初也。本色真言者。即五供养真言及印。其奉献辞并献阏伽。在文可见。
  经。离此之外下至随力应作。释曰。二明四种真心供养也。此四供养任其力分。随用其一。故云此善品中随力应作也。
  经。或复长时下至无过运心。释曰。三明一种运心供养。文亦为二。初明运心供养。次明运心供养为最所由。此即初也。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唯在一念。如庄周梦为胡蝶翱翔百年只在一眠。故花严第十八中。如功德林菩萨说偈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故此文云。如世尊说。诸法行中。心为其首也。言诸法者。谓世出世一切诸法也。所言行者。即道也。迹也。谓一切法即道迹也。又行即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云云)然今此文。举外显内。谓从不思议清净法界中。而流出恒沙一切法道迹。及难思德行。如是等法中。而是心为源。故云诸法行中心为其首也。若达心源。标心即能遍满法界供养诸尊。故云若能标心等也。
  经。若成就诸余事下至成就诸事真言。释曰。从此以下。二明念诵次第也。于中为三。初明结护。次若于本法而已说者下。二明念诵杂法则。次如上所说念诵次第下。三明总结也。就初为四。初明遣除障者。次遣除障已下。二明除地中秽。次又用此真言下。三明护净。次又诵七遍洒地方界下。四明结界。此即初也。三部三法。其事非一。故云诸也。且指供养次第之外。名为余也。言为障者。内以惑障名为障者。外以毗那夜迦等名为障者也。言毗那夜迦者。其类繁多。不欲行人。修诸善法。获得悉地。若不知者。为此所弊。今依苏魔呼童子请问经。略出其相。彼经上卷云。复次世间有诸障难。毗那夜迦。为求过故。逐念诵人。于中分别。总有四部。何等为四。一者摧坏。二者野干。三者一牙。四者龙象。从此四部流出无量毗那夜迦。摧坏部主名为无忧大将。其部中。有七阿僧祇。以为眷属。护世四王所说真言有持诵者。彼作障难。野干部主名曰象头。于其部中。复有十八俱胝眷属。摩醯首罗所说真言有持诵者。彼作障难。一牙部主名曰严髻。其部亦有一百四千俱胝眷属。大梵天王及乔尸迦日月天子那罗延神诸风神等所说真言有持诵者。彼作障难。龙属部主名曰顶行。其部中有一俱胝那臾多一千波头摩。以为眷属。释教所说诸妙真言有持诵者。彼作障难。又诃利帝儿名曰爱子。般指迦将所说真言彼作障难。又摩尼贤将儿名曰满贤。于摩尼部所说真言有持诵者。彼子作满贤而作障难。如是诸类毗那夜迦。各于本部而作障难。不乐行者令得成就。自变化作本真言主。来就行者。受彼供养。时明主来见是事已。却还本宫。作如是念。云何如来许彼誓愿恼乱行者令法不成。如斯障难。是假使梵王及乔尸迦诸天龙等。不能破彼毗那夜迦障难。誓愿唯有大明真言之教。如法修行。免斯障难。是故行者诵数满已。复应更入成就真言诸事妙曼荼罗。作此法已。彼障难者。便即退散。复次持诵供养及以护摩。不依法故彼等得便。而作障难。又复行者心常犹预。念念生疑。为诵此明。为诵彼明。作如是念。彼亦是便。又复行者。多无义语。谈世俗事。或说兴易。或说田农。或论名利。说斯等语。彼障难者唐然得便。步步随逐。令心散乱。譬如有人寻水而行。影入水中现形。随逐不相舍离。毗那夜迦入行者身。恒不相离。亦复如是。复有毗那夜迦。澡浴之时。得便入身。或有毗那夜迦。正念之时得便入身。有眠卧时得便入身。有供养时得便入身。有护摩时得便入身。譬如日光照以火珠而便火出。毗那夜迦入行者身。念诵之时令心散乱。增长贪瞋无明等火。亦复如是。有毗那夜迦。名曰水行。洗浴之时。法若有阙。彼即入身。遂令行者种种病起。所谓饥渴咳嗽懈怠多睡。四支沉重。加以多瞋。有毗那夜迦。名曰食香。献涂香时。法若有阙。彼即入身。遂令行者复有病起。所谓思想忆生缘处。或时思余处。或思真人。便生懈怠。或思想欲分别诸境。又有毗那夜迦。名曰乌黑。其形极大。献烧香时。法若有阙。彼从地出而便入身。遂令行者诸烦恼起。所谓悭贪谄曲忿恚。频频失精。令身不清。复有毗那夜迦。名曰灯顶。献灯之时。法若有阙。彼即入身。遂令行者种种病生。所谓心病壮热损心。复有毗那夜迦。名曰花笑。献花之时。法若有阙。彼即得便。遂令行者种种障起。所谓壮热鼻塞喷[口*(广@更)]。眼中泪出。支骨酸疼。及与伴侣相诤离散。复有毗那夜迦。名曰严髻。念诵之时。法若有阙。彼即得便。遂令行者有诸病起。所谓壮热便利不出。诸毗那夜迦入身。炽盛令心迷惑。以西为东。作诸异相。或即吟咏。或无缘事欲得游行。心怀异相。有所不决。便起邪见。如是言谤。无真言及其悉地。无天堂及能居者。亦无善恶相及彼因果。亦无缠缚及以解脱。持诵者唐损其功。以此邪见与心相应。遂出此言。拨无因果。以手断草。及抃块土。眠时啮齿。或起欲想。及欲娶妻自爱乐者。彼不相爱乐。自不爱乐者彼即爱乐。既不顺意。卧而不睡。欲作邪行。竟夜不眠。设若得睡。梦见大虫狮子虎狼猪狗所趁驼驴猫儿及鬼野干鹫鸟丝鹭及鸱䴃。或时梦见着破故衣不净之人。或时梦见裸形髡发黑体之人。或时梦见裸身外道。或见枯池及以枯井。或见髑髅。或见骨聚。或见破坏人所弃舍。或见石磓。或见恐怖畏难之人执枪刀及器伏欲来相害。梦见如是恶相。若有此相。即知彼等毗那夜迦令作障难。行者即用军荼利忿怒明王真言而作护身。如上所诸魔障难。悉得解脱。不能恼乱。若有念诵彼真言者。诸毗那夜迦。终不得便。具如彼经也。今此文云忿怒真言。如言军荼利真言等。又复每部有辨事真言。应用遣除。故云当部也。
  经。遣除障已下至及备手印。释曰。二明除地中秽也。于中为二。初明总示。次佛部请火天下。二明所用真言。此即初也。行者本所修尊者之真言加持水遍洒。故云本部。又奉请火天。普请诸尊。故云遍请。但召请诸尊。应有别真言。且此段未说也。言护摩者。其事繁多。不可具出但云护摩。伦字。力尊反。比也从也。伦犹类也。谓应比从其手契也。
  经。佛部请火天下至除遣地中作诸障者。释曰。明所用真言也。于中有三个真言。各说所用法式。悉皆如文说也。
  经。又用此真言下至作净除秽。释曰。三明护净也。分文为三。初明洒净供物等。二明洒净自身。三明洒净座处。此即初也。且用三个真言及印。示其法则。如文可知。
  经。为自净身下至作净除秽。释曰。二明洒净身。其手印等。具如供养法也。
  经。复用一切事真言下至洒洁于座。释曰。三明洒净座处。一切事真言者。谓辨事真言也。
  经。又诵七返下至护地方讫。释曰。四明结界也。分文为二。初明三种结界。次又有五种护卫法下。二重明护卫法。就初为三。初明结地方界。次结虚空界下。二明结虚空界。次应当用部心真言下。三明结方界。此即初也。
  经。结虚空界应同下至结空界用。释曰。二明结虚空界。分文为二。初明苏悉地通结虚空界。次三部别结虚空界。此即初也。此苏悉地结空界。亦是金刚部结空者也。
  经。佛部结空界下至唯通当部。释曰。二明三部结虚空界。在文可知也。
  经。次应当用部心下至而遗除之。释曰。三明结方界也。言部心者。三部各有心真言也。三部各有明王根本及心真言。亦有三部主及使者心。随取其一用结方界。或虽非根本。而但以诸心所结之处。如置垣墙。是故仙天护卫。无能作障也。有为法者。为字施也作也。谓修诸部成就之事。若诸障者。有作邪法。应依甘露军荼利法而遣除之也。
  经。又有五种护卫法下至忿怒甘露军荼利部母。释曰。二重明护卫法也。分文为二。初列护卫法名。次金刚墙真言下。二明所用真言。初亦为二。初列五种护卫法。次部母者二明列部母并皆如文也。
  经。金刚墙真言下至应重结之。释曰。二明所用真言。于中为二。初明五种护卫所用真言。次诸事既了下。二明部母真言。此即初也。于中有五个真言。初一真言。是金刚墙。即结方界。次一真言。是金刚城。即结上方界。次一真言。是金刚橛。即结地界。次第四第五亦是通结真言也。文末云有如是等金刚墙真言者。是即举初取摄后四故云尔也。
  经。结诸事既了下至当部母真言。释曰。二明部母真言。分文为三。初明劝进。次正明真言。三明部母真言功能。此即初也。
  经。佛部母真言下至真言末。释曰。二正明真言。于中有三部母真言。如文可知也。
  经。先诵此母真言下至诸天增卫。释曰。三明部母真言功能也。功能有六。一能卫本尊。二能蠲众罪。三除诸交障。四悉地相应。五母通成事。六诸天增卫也。蠲罪除障。其理必然。本尊已离一切怖畏。何故今云能卫本尊。然为表行者殷勤之诚。故云卫尊。非谓本尊犹有恐怖也。但诵一母。亦通卫护余部所作。故云但诵佛部乃至亦通二部。此即别约忙么鸡母而作是说耳。若依常说。忙么鸡者。是金刚母。然瞿醯中卷云。然其奔计通三部母。若依此说。应云忙么鸡亦是佛部母故。此文云佛部忙么鸡也(更检)持诵初后而诵部母。天众增卫故云初后等也。蠲字。古玄古携二反。除也。
  经。若于本法而已说者下至而念诵之。释曰。二明念诵杂法则也。分文为四。初明应随本法先诵。次若以本部尊主真言下。二明结护杂法则。次如上备作护身结界下。三明摄心念诵杂法则。次但诸真言初有唵下。四明教授诸事。初亦为二。初明应随本法先诵。次无繁别者下。二明若不然者随今应作。初亦为二。初明于本法所说欲先诵此者应随彼念诵。次明独胜真言亦应先诵。此即初也。意谓。本法若有说。应先诵之真言。若要先念此者。应随本法也。
  经。或于本法下至亦应先诵。释曰。二明独胜真言亦应先诵也。意谓。若于本法有所称叹独胜真言。必应先诵也。
  经。无繁别者下至皆应作之。释曰。二明若不然者随今应作也。持诵及作法。扇底迦等时。应用上所说供养次第等。故云皆应作之也。繁字。扶藩反。多也。繁犹盛也。
  经。若以本部尊主真言下至用而作之。释曰。从此以下。二明结护杂法则也。分文为十。初明作三部诸事时结护。次部心真言下。二明护尊护身结护。次若作阿毗遮噜迦下。三明作三法结护。次若真言主现时下。四明真言主现时结护。次念诵了时下。五明发遣时结护。次若于秽处下。六明秽处结护。次澡浴之时下。七明澡浴结护。次吃食之时下。八明吃食时结护。次欲卧之时下。九明卧时结护。次若作诸法下。十明妄作护持法则时结护。此即初也。分文为三。初明所用五种真言。次此五种真言下。二明此五真言。三部遍有。各于本部应取其一而用诸事。次所谓自护下。三明三部诸事。此即初也。
  经。此五种真言下至而用作之。释曰。二明此五真言。三部遍有。各于本部应取其一而用诸事也。每部各有五种真言。故云三部遍有也。随作每部种种诸事。各取本部其一真言。应作其部一切诸事。故云随作诸事等也。
  经。所谓自护下至当得悉地。释曰。三明三部诸事也。三部诸事。各各不同。不可具举故。此文中。总含诸事。且说十一。谓一自护乃至十一。余诸事所不述者也。所成就物。为他所偷。而作却征之法等。各为发觉。余皆如文。如是诸事。而用当部五真言中其一真言。故云亦为当部等也。
  经。部心真言下至咽下心上。释曰。二明护尊护身结护也。于中亦有结发。结袈裟。结线索。或头指遍点。或牛黄白芥子阏伽水。皆以部心持诵用之。
  经。若作阿毗遮噜迦下至兼而护之。释曰。三明作三法结护。如文可知。
  经。若真言主现时下至忿怒真言。释曰。四明真言主现时结护也。为除怖故。但用部尊主真言。若作诸事。其旨不然。故云但作诸事常以二真言也。
  经。念诵了时下至而作随意。释曰。五明发遣时结护也。护真言主。及护自身。而用部尊主真言。或部母部心。故云而作随意也。
  经。若于秽处下至不得废忘。释曰。六明秽处结护秽处不净。其处非一故云等也。
  经。澡浴之时下至军荼利也。释曰。七明澡浴结护。如文可知。
  经。吃食之时下至护身念持。释曰。八明吃食时结护也。
  经。欲卧之时下至真言护身。释曰。九明卧时结护也。
  经。若作诸法下至不得其便。释曰。十明妄作护持法则时结护。并皆如文。
  经。如上备作护身结界下至安祥念诵。释曰。从此以下。三明摄心念诵杂法则也。分文为二。初明结前开后。次念诵之人下。二明广说法则。此即初也。如上备作等者。是结前也。然后摄心等者。即开后也。谓如前备作诸事已。今须起作以后诸事。
  经。念诵之人下至枝叶用为座。释曰。二明广说法则也。分文为五。初明行人所坐之座。次供养既了下。二明赞欢。次既已起至诚心下。三明忏悔。次次应合掌顶礼下。四明数珠法则。次次应持诵真言下。五正明念诵之法则。此即初也。分文为二。初明草座床座等法。次座上结跏下。二明座上所作之事。此即初也。其茅草座高阔长短。在文可见。磔字。竹格反。张也开也。兴唐云。当坐于茅座。不得加以床褥之类也。然受用生茅。略有三义。一者其性洁清。离处诸乐触。可以蠲除行者昏怠恣慢之心。二者此是吉祥草。世尊以为敷座。而证菩提。是故能降一切诸障。三者以此吉祥茅表惠性也。此草两边多有利刺。若坐卧执持无方便者。乃为所伤。若顺手将护之。则不能为害。一切诸法亦如是。若顺谛理观之。一切尘劳皆有性净之用。若失方便。则能损坏智身。故以为法门表像也。此文云念诵时及持诵时者。是即且明所用之时。言持诵时者。谓持诵物等之时也。诸教法中。多叹生茅以为其座。若为无此草。而亦示余耳。言用作床座者。谓庳脚床子。法华仪云。应置庳脚床子可去地半寸已来。以净茅荐用敷其上。文意准知也。
  经。座上结跏趺坐下至下成就法。释曰。二明座上所作之事。如文可知也。
  经。供养既了下至大威金刚。释曰。二明赞叹也。即兼答彼初问中云诵何偈真言。然偈即真言。故云偈真言。彼菩萨意。恐修行者任自胸臆作赞颂辞。大违圣意。是故发此问。令说伽他以为末代之轨范也。故文末诫云。其赞叹文。应用诸佛菩萨所说叹偈。不应自作赞叹也。分文为四。初明应赞诸尊次第。次伽他曰下。二正示赞叹之偈。次作是虔诚下。三明更赞余诸圣众。次其赞叹下。四明劝诚。此即初也。所赞诸尊。总有五个。谓佛。法。僧。自在。明王。在文可知。
  经。伽陀曰大慈救世尊下至我今稽首礼。释曰。二明正示赞叹之偈。有五行偈。分文为五。初一偈。叹佛。次一偈。二叹法。次一偈。三叹僧。次一偈。四叹观自在。次一偈。五叹明王大威金刚。此即初也。言伽他者。具如前释。然赞叹偈。而用梵语。是犹弥善。持念者云五赞者是也。初三句明正叹佛德。后一句明致虔诚礼也。于三句中。初一句正举佛宝。后二句是即叹德也。言大慈者。无缘大慈。任运遍满二十五有。亘二死海。救护世间。故云救世。世出世间。无有伦定。故以为尊也。善导一切智。此一句即叹智德。普以五种三昧耶智。能随诸乐。故云善遵一切智。又如来三业。无不遵智。故为善遵一切智。导字从也。福持功德海。此一句即叹福德。法界众德。名以为福。其德大犹如大海。海尚际限。如来功德。其实不然。今取小分相似之义。且以为喻。佛以此等不思议德庄严其身。故云福持功德。又此两句释上一句。由具智福故能慈救世尊。又智助福德。福德饰智。故作互释也。以上接下。名为稽首。凡圣位异。阿理一体。故首接足。虽无能所。敬上爱下。亦是天然。是故投诚诸尊。致舍身礼也。
  经。真如舍摩法下至我今稽首礼。释曰。此一偈二叹法德也。于中。初三句。明正叹法德。后一句。明致虔诚礼。于三句中。初一句。正举法宝。后二是即叹德也。真如是所证。舍摩即能证。法是轨则义。后能所证。于诸法中。是轨则故。自性清净是为真如。然虚法生时。此心不生。诸法灭时。此心不灭。不生故不增。不灭故不减。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故。名之为真。三世诸佛及以众生。同以此一净心为体。故名为如也。言舍摩者。亦云奢摩。亦云舍摩他。亦云奢摩他。译为寂静。即定义也。除断烦恼。是智所作。然智由定发。非定不智。故且举定以兼智耳。然供养法云真寂第一义。若准彼文者。舍摩属真如。其义亦不违。次二句中。初句明净生死因。次句明除生死果。言贪瞋者。根本烦恼。且举其二。即兼所余慢无明疑不正见及二十随烦恼等。若具言者。应云能净界内界外一切烦恼所知。今略言之。故云贪瞋。此等能害法身惠命。故名毒也。若住秘密一切智智。则一切惑本来清净。犹如阳炎。其本实性自不可得。不须骚扰。既是清净。故云能净贪瞋毒也。言恶趣者。地狱等三趣。名为诸恶趣。是恶所感故。修罗等三趣。以为诸善趣。是善所感故。又三善为恶。是有漏故。二乘为善。是无漏故。又二乘为恶。是自度故。菩萨为善。是兼济故。又显教菩萨为恶。未知密故。秘教菩萨为善。以知如来最深秘故。除尽此等种种恶趣。引接安置毗卢遮那法界宫殿。故云善除诸恶趣也。
  经。得法解脱僧下至我今稽首礼。释曰。此一偈。三叹僧德也。初三句。明正叹僧德。后一句。明致虔诚。于三句中。初一句。正举僧宝。后二句。是即叹德也。言得法者。随所入门。得证谛理也。言解脱者。断除二障。脱生死缚也。大小不同。若小乘者。断烦恼障。脱分段缚。若大乘者。俱断二障。脱二死缚。是等为僧。若具言者应云僧伽。今略云僧。此翻和合。以具事和理和义故。一人不名和合。四人已上乃名和合。事和无别众。法和无别理也。善住诸学地者。此则且举未极之位。若约小乘三果是也。若大乘者是因位也。胜上等者。若供养外道梵子者。未脱生死。未为福因。若敬此等得法之僧。而脱生死八苦烦笼。终能得到常乐宝宫。故名胜上福德因也。
  经。大悲观自在下至稽首礼。释曰。此一偈。四明叹大悲观自在德。初三句。明正难大悲德。后一句。明致虔诚。于三句中。初一句。正举大悲。后二句。即叹德也。此菩萨。是莲华部主。故别称叹大慈悲心。无有边际。普观众生。照其所宜而无挂碍。故为观自在也。十方三世海会诸尊。皆共赞叹。云一切佛赞叹也。若一称名。拔无量苦。与广大福。故云能生种种福也。
  经。大力忿怒尊下至稽首礼。释曰。此一偈。五明叹忿怒。初三句明正叹忿怒德。后一句明致虔礼。初一句举忿怒身。次二句正叹德也。言善哉者。贺庆之辞。三部忿怒。称之为王。降伏一切诸为障者。故云降伏者。供养法云大力奇忿怒成就大明王。今回彼文以为善哉。准思知之(云云)。
  经。作是虔诚下至相好功德。释曰。三明更赞余诸圣众也。作是虔诚赞佛菩萨者。是结前也。又复合掌等者。即开后也。恐行者只赞叹。所请心不涉余。是故又复劝应赞叹余诸圣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种种功德也。
  供养法云。先所归命诸大菩萨。如欲赞叹。随意依经而赞叹之。及余本尊时欲赞者。亦应赞叹。意亦不违也。
  经。其赞叹文下至自作赞叹。释曰。四明劝诫。若任胸臆旨不周匝。又后起发放逸之心。是故劝诫也。
  经。既已起至诚心忏悔诸罪。释曰。从此以下。三明忏悔也。分文为五。初明忏悔诸罪。次起至诚心下。二明归命三宝。次欢喜踊跃下。三明发菩提心。次我从过现下。四明回向。次又如过现下。五明发胜愿。此等五事。皆是灭罪增福之事。初忏悔破大恶业罪。归命三宝。破邪归依。发菩提心。破迷真罪。回向是破为诸有罪。发胜愿是破发恶愿罪。今此文中。无有勤请及以随喜。归命三宝摄得之耳。劝请即破谤法之罪。随喜是破嫉妒之罪。就初忏悔分文为二。初明劝进。次我今归命下。二正明忏悔诸罪。此即初也。言忏者。谓陈露先恶。言悔者。谓改往修来。约此忏悔。有二种别。谓理事忏也。言理忏者。普贤观云。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惠日能消除。我心自空。罪福无主。是名大忏忏。是名庄严忏悔。是名无罪相忏悔。是即名为真实理忏也。言事忏者。极理幽深。观用轻疏。惑障覆蔽。悉地难成。重运二业。助发意业。归命圣众。发露黑恶诸佛覆护。速得相应。是为事忏也。何况身结灭罪之契。口唱摧恶真言。意观无住本尊。是故此经供养次第云。复当修行慈悲喜舍。净住一境。应涅槃理。妄想所执。弃舍永除。如是忏悔。无量罪灭。无边福增。是忏悔之意也。
  经。我今归命十方下至证知我等。释曰。二正明忏悔诸罪也。分文为二。初明归命诸尊请证知我。次自从过去下。二正明忏悔。此即初也。
  经。自从过去下至造诸恶业。释曰。二正明忏悔也。分文为二。初明发露先恶。次今对诸佛下。二正明忏悔。就初为二。初明烦恼所覆造诸恶业。次或于佛法下。二明尊卑人处造诸罪业也。烦恼覆心久流生死者。是即发露过去之罪。根本及以随烦恼等为烦恼也。烦恼覆心。是过去因。久流生死。即过去果也。贪瞋疑覆造诸恶业者。是即发露现在恶业。且举三毒。兼摄见修诸烦恼等。又若明三障者。贪瞋痴是烦恼障。恶者报障。业者业障。文意准知也。
  经。或于佛法下至广聚诸罪。释曰。二明尊卑人处造诸罪业也。佛为人天师。师严道尊重。法是诸佛师。贤圣从此生。菩萨是有兼济之恩。声闻缘觉是为圣。人天福田。父母即有鞠养之恩。和尚阿阇梨及善知识等以为尊处。皆有教导助开之恩。然诽谤三宝。陵慢师友。违恩背义。而行逆罪。天虽广不覆此人。地虽厚亦不载此人。此人命终。直入地狱。是故殷重须忏此罪也。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过去父母师僧。皆应恭敬。上来尊卑。或有德。或无德。而于此等作逆罪事。又诸有情中。行无饶益事。而于菩萨度人门中犯三昧耶。有无德句。该冠上来尊卑人处。文意可悉。于如上处者。即指上伴人处也。所造诸恶者。是报障也。一切罪业者。即业障也。此等二障。烦恼为本。举末摄本。故无烦恼。又若开罪为烦恼者。三障数足。于上来处作如是罪。故云于如上处等也。自作教他等者。作上来罪。而有一双两双。谓一自作。二教他作。三见作随喜。于此一双两双。皆具三业。普作罪业。故云身口意业广聚诸罪也。
  经。今对诸佛下至并皆忏悔。释曰。二正明忏悔也。铭诚心腑。名为诚心。又契心极理。以为诚心。若如是忏。累劫所作。如霜露灭。故云诚心忏悔所造众罪也。所作黑业。其数无量。不可数知。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故云如诸佛知并皆忏悔也。
  经。起至诚心下至头顶礼已。释曰。二明归命三宝也。言至诚心等者。谓以三个至诚之事归命三宝。一者诚心。二者尽形。三者归命。舍尽形身。是为尽形。此三种事。泛尔难为。若修行人。致此至诚。诸尊海会。感应道交。而垂救护。是故归命三宝。必示三转法轮。令诸有情得到涅槃。故名涅槃路也。为除众生苦等者。是明归命三宝之由。然此文未见劝请随喜。其旨兼在此段文中。何者。若为有情归命诸佛。必当劝请常住在世说法利生。故兼劝请。又佛若转三种法轮。诸众生得三世利益。必应庆彼。故兼随喜也。然归命辞。在供养法。依文可寻。
  经。欢喜踊跃发菩提心。释曰。三明发菩提心也。分文为二。初劝进。次求于胜上下。二正明发菩提心。此即初也。此菩提心。名为无上大乘种子。能与众生甘露解脱上妙之果。是故劝进也。
  经。求于胜上下至悉地佛果。释曰。二正明发菩提心也。文为四。初超明第四誓。次世间众生下。二明第一誓。次除烦恼下。三明第二誓。次今起大悲下。四明第三誓。此即初也。令修行者开悟所期之妙果。故先明第四。胜于三乘菩提之果故云胜上。而得解脱二死之缚故云解脱。彼菩提果。未尽微细无明妄执。如味粗涩。今此妙果。粗细俱尽。无有执毒。如味甘甜。故云甘露。彼果名不就。是果为成就。故云悉地佛果也。
  经。世间众生下至令离恶趣。释曰。二明第一誓。谓众生无边誓愿度也。言世间者。即是分段变易二种世间也。见修二惑。感得分段果报之苦。无明细惑。招得变易微细之苦。故云无量诸苦也。然彼变易。虽非恶趣。而比常寂名为恶趣。故举二土以为誓境也。
  经。除诸烦恼下至种种翦迫。释曰。三明第二誓。谓烦恼无边誓愿断也。感二死惑是为烦恼。除断其因。即脱其果。故云令得解脱等。虽云脱果。意在除断召果之因。故为第二誓也。翦字。子践反。断也削也尽也。犹杀也。割截也。
  经。今起大悲下至我为除灭。释曰。四明第三誓。谓法门无尽誓愿知也。为诸众生乐欲不同。诸佛菩萨法药无尽。或作归依。或为归主。或作导师。或作无畏。或与安乐。或为除灭。然众生病无量。其药何限之。今蔽度相对。且示其端耳。布施治贪弊。言苦众生者。即是悭贪所致贫穷困苦也。若行布施为诸众生大依止处。故云为苦众生而作归依也。若犯禁戒。流杂六道。无有归主。若全戒浮囊。佛果尚不难。何况人天果。是即举即善果之主。故梵网云。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若说行之者。亦得称主。故云无主众生为作归主也。若恣瞋毒。倾荡无遗。经云瞋障百千法门。故云失路众生。为说忍道。销灭瞋障。故云为作导师也。若懈怠者。放逸猗卧。忘失本心。不生善法。终堕恶道。不免怖畏。故云怖畏众生。若修精进。一切善法。滋茂增长。乃至获得如来无畏之地。故经云精进故得三菩提。故云为作无畏也。次言苦恼者。谓散乱苦。故金光明云。心轻碜。难为除此弊。演说世禅及出世禅。令彼获得禅定之乐。故云苦恼众生为得安乐。故法花云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者。即此义也。言众生烦恼者。即痴烦恼。智慧能灭。故云众生烦恼我为除灭也。
  经。我从过现下至速成佛道。释曰。四明回向也。分文为二。初明回向。次悲念众生下。二明修四无量等令上来事广大清净。此即初也。言回向者。是回众善向大菩提。谓众生无善。我以善施众生已。正回向菩提也。从过现未来者。是明修诸善业时也。修诸善业者。总举所修。言六波罗蜜者。别举善名。从此以外。称为一切。以如是等三世善业回向法界诸有情等。故云尽以回向等也。归于正路。谓无上因。同升妙果。谓无上果。此回向善。非令有情但受世乐。同共令得无上涅槃因果之乐。故云归依正路等也。乃至菩提等者。复愿依此善根。不失菩提心。故三摩地礼忏文。云忏悔随喜劝请福。愿我不失菩提心也。
  经。悲念众生下至不应我执。释曰。二明修四无量等令上来事广大清净也。悲念众生者。是悲无量也。起大慈心者。是慈无量也。彼有众苦何时除灭者。是即前二慈悲之境也。喜舍无量。慈悲兼之。照悲无量。缘众生苦。深起愍伪。欲拔其苦。缘此心入定。与悲想应。慈者。想众生得乐。缘此心入与慈定相应。喜心者。想众生得乐。生大欢喜。缘此心入与喜定相应。舍心者。舍爱僧想。住平等观。缘此心入与舍定相应。此四通名无量心者。从境得名。以所缘众生无量故。能缘之心亦随境无量。故悉受无量心名也。为净心故常持六念者。是明持六念法。能除世间一切障难增长功德也。一者念佛。谓念佛陀。神德无量故。二者念法。谓念佛法巧妙。得今世后世果。无热恼。不待时能到善处。通达无阙也。三者念僧。是佛弟子众。具足五分法身。是中有四双八辈三乘得果。应受供养礼拜事。世间无上福田也。四者念戒。谓念戒是能遮诸恶安隐住处。是中戒有三种。所谓律仪能除身口诸恶。定共能遮烦恼恶觉。道共能破无明。得慧解脱也。五者念舍。谓有二种舍。一者舍施舍。二者舍烦恼舍。舍施能生大功德也。舍烦恼舍因此得智慧。证大涅槃也。六者念天。谓念四天王天等。一切天众。果报清净。利安一切。通言念者。内心存忆六念功德。故名为六念。由此六念所修善法。弥得增广。故须六念也。心住一境等者。即是心住一实境界无分别故。谓能回向者。所回向处。诸法皆是妄想和合故有。一切诸法实不生。故云心住一境也。而不分别生死涅槃故云而不散乱。亦复无有不分别执故。云不应我执。是故供养次第法。云应涅槃理妄想所执弃舍永除也。
  经。又如过现下至具如上事。释曰。五明发胜愿也。总有六愿。言如过现发愿者。是教诸佛发四弘愿也。应如发愿生诸净业以下。愿令诸众生具六波罗蜜。言生诸净业者。是戒度也。愿与众生成就诸德者。是世出世诸禅定德也。复愿过去乃至复能舍施者。是即施度也。增益智慧者。即智度也。成大忍辱者。即忍度也。常修善品者。谓精进度也。识宿命智者。是愿令众生获得十八不共及六通也。言宿命者。不共中是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于六通中是宿命通。各举其一兼知余者也。心坏大悲者。谓愿令众生具四无量及大慈悲也。言大悲者。四无量中慈悲无量。如常所释。更有大慈大悲。其名虽同四无量中。而体殊别。非可为类。何者。方至极果位。得受大名。故诸佛常在大慈悲。住慈善根力。普薰三业。于十方界起普现用。而作佛事。利益一切。言大慈者。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实与一切众生世间乐及出世间乐。故云慈能与乐。若四无量中慈。虽心念与乐。而众生实未得乐。故不名大也。乐有二种与乐。一住大慈三昧。慈力冥薰。随所应得乐。众生各得安隐力二慈三昧力。普现三业。随有应得乐。众生见闻知者。各获安乐。故名大慈。即是如意珠王身也。言大悲者。佛住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实拔一切众生世间苦。分段生死苦。及变易生死苦。故云悲能拔苦。前四无量中悲。唯心念拔苦。而众生实未得脱苦。故不名大悲也。有二种拔苦意同慈中分别。但有拔苦之异故名大。即是药树王身也。次愿诸生类等者。谓愿诸生类所生之处具如上事。前各各愿。今愿忽具。以此为异。文意可知也。
  经。次应合掌下至作诸事业。释曰。以下广说法则。而有五中。第四明数珠法则也。分文为五。初明先礼本部尊主。忆念明王。作诸事业。次先以右手下。二明净珠法则。次以右手大指下。三明执持珠。次复为护持下。四明护持珠。次用前珠印下。五明用珠印之法则。此即初也。三部各有部主明王。随所作事。应礼忆念其部尊主及以明王。故云顶礼本部等也。
  经。先以右手下至明王数珠而诵真言。释曰。二明净珠法则也。于中为二。初明取数珠之法。次佛部净珠真言下。二明所用真言。此即初也。然此净珠法则。是即穿珠孔时式也。
  经。佛部净珠真言下至莎(去二合)嚩诃(四句)。释曰。二明所用真言也。中有三部净珠真言。各以此三部净珠真言。随其本部真言。用穿珠孔。一一珠颗。持诵七遍乃至穿继毕已。是其式也。
  经。以右手大指下至捻数珠印。释曰。三明执持珠也。分文为二。初明执持珠。次菩提子珠下。二明简择数珠。此即初也。三部各有把珠之法。今是且明通用之印。掏字。土刀反。捾也。捾援也。援引也。取也。
  经。菩提子珠下至应当执持。释曰。二明简择数珠。分文为二。初明三部本分数珠。次或用木槵子下。二明泛引数珠随色类简撰之。此即初也。然念珠经云。珠表菩萨之胜果。于中间满为断漏。绳线贯串表观音。母珠以表无量寿。乃至云。金刚子珠俱胝福。莲子念珠千俱胝。菩提子珠无数福。念珠分别有四种。上品最胜及中下。一千八十以为上。一百八珠为最胜。五十四珠以为中。二十七珠为下类。设安顶髻。或挂耳。或安颈上。及安臂。所说言论成念诵。以此念诵净三业。由安顶髻净无间。由带颈上净四重。手持臂上除众罪。能令行人速清净。若修真言陀罗尼。念诸如来菩萨名。当获无量胜功德所求胜愿皆成就。是故今文云一切念诵应当执持也。
  经。或用木槵子下至速得成就。释曰。二明泛列数珠随色类简择之(云云)供养法云。以活儿子于佛部为数珠。以莲花子观音部为数珠。以噜捺啰叉子金刚部为数珠。又说。取活儿子·莲花子·噜捺啰叉子·商佉及石·木槵·金·银·铁·铅·锡·熟铜·琉璃。随取其一数过百量而作数珠。以右手执。心不散乱。真言诵毕。一时当孤。勿令前后。文意随宜。应取用耳。
  经。复为护持下至莎(去二合)嚩诃。释曰。四明护持珠也。文有三部持珠真言。供养法中。名为成就数珠真言。而彼文云。穿继毕已。又更持诵真言百遍。如前法而净数珠。后以此真言而作成就。真言如文也。
  经。用前珠印下至明王眷属。释曰。五明用珠印之法则也。每部珠用。各各不同。故云用前珠印各依部中等也。余文可悉。故不繁记。明王必有眷属之众。故云明王眷属也。
  经。次应持诵真言下至心缘别境。释曰。此明念诵杂法则。而有八中。第五正明念诵之法则也。于中有想真言之主倾诚不散等。悉如文也。
  经。但诸真言初有唵字下至及余忿怒念诵。释曰。从此以下。大段第二明念诵杂法则。有四段中。第四明教授诸事也。然此一段。文广事繁。今作十八对。消释经文。谓一字旨字数对。二三品十分对。三定数定事对。四谏作劝作对。五怠忘勤相对。六一例三净对。七备衣表钵对。八积功添德对。九无间简择对。十上处上时对。十一难破易破对。十二备供除障对。十三上感下应对。十四加供增念对。十五梦警现罚对。十六忏过罚过对。十七内服外除对。十八数减数增对。此即初字旨字数对也。分文为二。初明依字旨作三法念诵。次三部真言下。二明看字多少而满遍数。此即初也。言唵字及囊(上)塞迦(去)蓝字者。是寂灾义。亦兼增益。故言应静心中作扇底迦补瑟征迦念诵等也。?杮吒字者。是降伏义。故云应作诃毗遮噜迦及忿怒念诵也。掇字。都活反。拾也。
  经。三部真言下至满如上数。释曰。二明看字多少而满遍数也。字有十五。应诵十五落叉遍。字有三十二者。应诵三落叉。过此数者。应诵十千遍已上者。供养法云。其咒字从一至四。应诵满一俱胝遍。从五字至十字。随一一字数。满十万落叉遍。十五字乃至三十二字。诵满三落叉遍。字数过诵一万遍。大唐阿阇梨云。若四字真言。诵满一俱胝。若十字真言。每一一字满十落叉。若三十二字真言。每字满三落叉。若四十字已上真言。每字一万遍。文意准知耳。
  经。观其部类下至乃至成就。释曰。此即第二三品十分对也。分文为二。初明观三品等而作念诵。次但诸真言下。二明持诵遍数。分为十分。祈请真言主。初亦为二。初明观三品而作诵持乃至成就。次如是初诵下。二明若先诵遍数不满不得成就。初亦为二。初明三个三品。次细观部类下。二明细观部类而作诵持乃至成就。此即初也。三个三品者。谓上中下成三品。扇底迦等三品。圣者谓天等三品也。前两三品是所成就。后一三品是能成就。在文可知。
  经。细观部类下至乃至成就。释曰。二明细观部类而作诵持乃至成就也。三部为部。三事为类。又三部各有三事。故云部类也。上成就用圣者所说真言。中成就用诸天所说真言。下成就用地居天所说真言。扇底迦等三亦复如是。又随行者心之所乐即成三品。细寻部类应作诵持及以成就。故云细观部类等。具如前诸品等所说也。
  经。如是初诵下至而先念诵。释曰。二明若先诵遍数不满不得成就。若虽细观部类差别作念诵等。若先念诵遍数不足。悉地难期。故云作胜上心而先念诵也。
  经。但诸真言下至已如先说。释曰。二明持诵遍数分为十分。祈请真言主也。分文为三。初明初祈请。次第二下。二明第二第三祈请。次祈请法则下。三明祈请法则。初亦为二。初明结前。次明开后。此即初也。
  经。诵持遍数下至然后念诵。释曰。二明开后。文亦为二。初明遍数十分应作念诵。次明才满一分而作祈请。此即初也。为作祈请。预为分数。然意且在由真言主之肯不肯而取所作念诵进止也。
  经。既满祈请下至从头作。释曰。二明才满一分而作祈请。初度祈请悉地因缘若无相貌。舍前所作后从头作也。
  经。第二第三下至弃不应诵。释曰。二明第二第三祈请。事旨在文。更不烦记。
  经。祈请法则与召请法同。释曰。三明祈请法则也。分文为三。初明祈请法则。次祈请之时下。二明梦中真言主背去。或不与语。更须起首。次如是再三下。三明由梦警界而定进止。此即初也。
  经。祈请之时下至起首念诵。释曰。二明梦中真言主背去或不与语。更须起首。如文可知。
  经。如是再三下至不久成就。释曰。三明由梦警界而定进止。分文为二。初明若见警界当知成就。次明若无警界不应诵持。此即初也。
  经。若无警界下至恐与人祸。释曰。二明若无警界不应诵持。如文可知。
  经。初持诵时下至不应加减。释曰。此即第三定数定事对也。分文为二。初明密处诵持定依初日疲极遍数不应加减。次先说三时下。二明定时中所作事。此即初也。
  经。先说三时下至造诸善业。释曰。二明定时中所作事。分文为二。初明时中所作之事。次若如是者下。二明如是作时法验易成就。初文为六。初明昼三时中所作事业。次于夜三时下。二明夜中所作事业。次若昼念诵下。三明直昼夜二时所作事。次多具诸药下。四明念诵前后而作护摩。次如前先出下。五明无问前后恒作念诵及护摩事。次或于法中下。六明但作护摩。此即初也。在文可知。
  经。于夜三时下至消息之事。释曰。二明夜三昧中所作事业。分文为二。初明夜三时亦同昼三时。次于夜中时下。二明于夜中时更有所作。此即初也。于夜三时亦同于上者。初后二分。全同于上。但中分间。稍有少异。彼加澡浴。造诸善业。今加消息之事故也。
  经。于夜中时下至说为胜上。释曰。二明于夜中时更有所作。谓阿毗遮噜迦法。安怛驮囊法。起米多罗法(云云)。
  经。若昼念诵下至昼作护摩。释曰。三明直昼夜二时所作事业。谓昼夜二时。互作念诵及护摩也。
  经。多具诸药下至最为其上。释曰。四明念诵前后而作护摩。如文可知也。
  经。如前先出下至念诵护摩。释曰。五明无问前后恒作念护摩事也。言如前先出所说团食者。献食品云。若护摩时。所须之物。先辨置于本尊主前。若持诵人。每欲食时。先出一分食。亦同置尊前。如先作护摩而后食者。应预作食而出置之。先设供养所辨食已。然后应当起首念诵。献诸花药及诸饮食。当须念之。不应废忘。仍依本法。若言一时念诵。一时供养诸根药食。若言二时念诵。二时供养。若言三时念诵。三时供养。如是依法当速成就也。言团食者。又彼品云。或作种种胡麻团食。或作种种白糖食。欢喜团食。以如是等名为团食。具如诸文也。
  经。或于法中下至念诵真言。释曰。六明但作护摩。虽但作护摩。非不诵真言。故云亦须念诵真言也。
  经。若如是者下至法验易成。释曰。二明如是作时。法验易成如文可知。
  经。持诵之人不生瞋怒下至种种之相。释曰。此即第四谏作劝作对也。分文为二。初明谏不应作事。次持诵了时下。二明劝应作之事。此即初也。谏不应作。总有八种。谓一不生瞋怒。乃至第十亦不分别种种之相。悉如文也。
  经。持诵了时下至为授教诲。释曰。二明劝应作之事也。总有五种。谓一持诵了时。应诵部尊主真言。二应诵部母真言。谓随所修部而诵其部尊主部母之真言也。三应无违部法。四过本数亦应无所畏。五诚心祈请。寻文可见。
  经。正念诵时下至心掏珠。释曰。此即第五怠忘勤慎对也。分文为二。初明为謦欬等忘真言字。次将毕之时下。二明勤慎礼念。初亦为二。初明为謦欬等忘真言字。作洒净法。次明纵掏数珠有斯病至洒净始念。此即初也。謦字。枯鼎反。庄子昆弟亲戚之謦咳其侧。说文謦亦欬也。
  纵掏数珠下至心掏数珠。释曰。二明纵掏数珠有斯病至洒净始念。如文可知。
  将毕之时下至而作一礼。释曰。二明勤慎礼念。此即初也。文亦为二。初明申礼。次明安心净虑或想真言主。此即初也。申礼有三时。谓真言一遍。将毕之时。终复始时。珠一匝时。然一匝时。一观尊颜。而作一礼。更不烦记。
  经。念诵了已下至及其尊主。释曰。二明净虑或想真言主。悉如文也。
  经。三时念诵下至不增不减。释曰。此即第六一例三净对也。分文为二。初明诚心作意遍数多少皆例一类。次明三时澡浴乃至除去萎花。此即初也。
  经。三时澡浴下至除去萎花。释曰。二明三时乃至去萎花也。
  经。应具三衣下至听以薰洒。释曰。此即第七备衣奉钵对也。分文为二。初明备衣。次明奉钵。此即初也。备衣四种。谓三衣。内衣。睡衣。浴衣。然律教不许以香熏衣。今为事劝进香薰洒净。故云听以薰洒也。
  经。献尊钵器三时洗挑。释曰。二明奉钵也。挑字。他尧反。撩也。撩理也。构取也。
  经。即除萎花续置新者。释曰。此即第八积功累德对也。分文为二。初明积功。次明累德。此即初也。谓除萎花续置新者是也。
  经。三时常读下至涂曼荼罗。释曰。二明累德。谓常读大乘。及作制多。涂曼荼罗者是也。
  经。先诵承事下至不得间断。释曰。以下第九无间简择对也。文亦为二。初明不得间断。次明简择。此即初也。
  经。若魔障着下至不应作数。释曰。二明简择也。分文为二。初明简择遍数。次纵欲数满下。二明简择成不成也。就初又二。初明不应作数真言。次摄心用行下。二明应为数真言。此即初也。文中而有七不应数。谓一魔障着。二病瘿身心。三不精放逸。四身心疲劳。五违节不依。六不浴持诵。七不浴护摩。如是时中所诵真言。不应作数也。
  经。摄心用行下至依法满数。释曰。二明应记为数真言。亦有四个记数真言。谓一摄心依法。二作护摩时。三念诵之时。四请召之时。于如是时所持真言。须记满数也。
  经。纵欲数满下至作皆不成。释曰。二明成不成也。文亦为二。初明简择不成。次若有依法下。二明简择成就。此即初也。事旨似前。今取不然作而不成。于义无妨。
  经。若有依法下至无有疑也。释曰。二明简择成就。文意可知也。
  经。若于八大灵塔下至最为胜上。释曰。以下第十上处上时对也。文亦为二。初明上处。次明上时。此即初也。八大塔者。如前分别。然此八塔。诸天卫护。故云最为胜上。行菩萨行处。亦复如是。故为上处也。
  经。或于正月下至亦为胜时。释曰。二明上时。若准上文。八月·腊月·正月·二月·四月。此等五月白十五日。以为上成就日时。今文且举以示端耳。
  经。或于师主处下至而赐成就。释曰。以下第十一难破易破对。文亦为二。初先明速成就相。次当知此法下。二正明难易破相。此即初也。于速成就有五个事。一先经承事。便作念持。二真言主指授。依彼作念持。三供养增加。四或当时分更加精诚。是为速成就相也。
  经。当知此法下至说为坚固。释曰。二正明难易破相。文亦为二。初明易破相。次明难破相。此即初也。供养增加。及当时分。更加精进。是为此法悉地。虽真言主悦赐成就。其承事等。未圆满故。所得悉地。不久当坏。是为易破也。
  经。以是义故下至说为坚固。释曰。二明难破相。其承事等。既已圆满。所得成就以为难破。故云说为坚固也。
  经。先承事时下至插垂花枝。释曰。以下第十二备供除障对。文亦为二。初广备供养。次或取阏伽下。二明灌顶除障。此即初也。于此备供。且有四事。一应广供养。谓先承事时至诚尽力广设供养也。二日月蚀时及节日等复加献供诸神仙众。谓供养上下诸尊。三前等日加诸善事业斋戒等事。言善事业者。谓印塔印佛等善事业也。言等事者。即除斋戒所余布施持戒事也。四是日复加献供本明真言主。如文可知。
  经。或取阏伽器下至能除魔障。释曰。二明灌顶除障也。分文为二。初明灌顶除障。次明其灌顶日加献诸供养等。此即初也。
  经。或于其日下至并须加之。释曰。二明其灌顶日加献诸供养等中有四事。谓加献诸供养。并涂曼荼罗。及以作护摩。亦加燃灯等也。
  经。或有法中下至验见者。释曰。以下第十三上感下应对。文亦为二。初明总标。次前所伥像下。二别明上感下应之相。此即初也。
  经。前所伥像下至速得成就。释曰。二别明上感下应之相。文亦为二。初明上感之相。次得成就时下。二明下应之相。此即初也。谓前所伥像及舍利塔等。忽然摇动。或光焰出。在文可见。伥字(云云)。
  经。得成就时下至成就相貌。释曰。二明下应之相也。成就相貌。且有十三。谓一身轻。乃至第十三于真言主深生敬仰。在文可见。钦字。去金反。敬也。
  经。先承事了下至及以护摩。释曰。以下第十四加供增念对。文亦为二。初明先承事了加供本尊及以护摩。次明先承事了次作悉地念诵。此即初也。
  经。先承事法下至悉地念诵。释曰。二明先承事了次作悉地念诵。如文可知。
  经。复先求愿下至不应移处。释曰。以下第十五梦警现罚对。文亦为二。初明若于梦中警界。不移先承事处应作悉地念诵。次若不依前念诵下。二明若不依前念诵应作治罚。初亦为二。初明不移先处应作悉地念诵。次明为有诸难若移去者。至所住处复作承事。然复应作悉地念诵。此即初也。
  经。有诸难事下至悉地念诵。释曰。二明为有诸难若移去者。至所住处复作承事。然复应作悉地念诵也。
  经。若不依前下至先作承事。释曰。二明若不依前念诵应作治罚也。文有三事。谓初明应作治罚。次取部尊主等者。是明治罚真言也。若离此等者。谓若不能尔。还如前说。先作承事也。
  经。正念诵时下至而念诵之。释曰。以下第十六忏过罚过对。文亦为二。初明忽然错误。诵余真言。诚心忏过。次忽于秽处下。二明若于秽处诵本真言。应须治罚。此即初也。正念诵时等者。是举错误。若知错误。即应忏过。故云既知等也。由放逸等者。谓忏过之辞。若忏过以后。即复须始念。故云复须从始而念诵之。
  经。忽于秽处下至真言七遍。释曰。二明若于秽处诵本真言。应须治罚也。诵部尊主真言者。即是治罚所用真言也。
  经。半月半月下至真言增力。释曰。以下第十七内服外除对。文亦为二。初明内服五净。次念诵之时像现下。二明外除魔障。初亦为二。初略明服五净法。次佛部五净真言下。二广明服五净法。初亦为三。初明一日不食应服五净。次明真言加持。然后服之。三明五净功能。初即初也。
  经。诵五净真言下至然后服之。释曰。二明真言加持。然后服之。
  经。服此五净下至真言增力。释曰。三明五净功能。谓食得清净及真言增力也。
  经。佛部五净真言下至莎(去二合)嚩诃(六)。释曰。二广明服五净法。方文为四。初明加持所用真言。次取黄牛乳下。二明加持五净法。次后面向东下。三正明服五净法。次当服之时下。四明禁忌。此即初也。中有三部五净真言。寻文可知。
  经。取黄牛乳下至一百八遍。释曰。二明加持五净法也。中有三事。初五净各别加持真言一百八遍。和置一处。次复百八遍。以波罗舍中盛之。或乳树叶。或阏伽器。次复以茅草揽诵真言一百八遍也。
  经。后面向东下至如药升合。释曰。三正明服正五净法。
  经。当服之时不应致语。释曰。四明禁忌。譬如世药服之以后。必有禁物。此亦复然。若语善恶。其验难得。是故禁之。
  经。念诵之时下至亦是魔作。释曰。二明外除魔障。文亦为二。初明简择魔事即退去之。次若见恶梦下。二明见恶梦相即除灭之。此即初也。中有三事。初先简敌。次即诵部尊主等者。是即退去之法也。或出语言等者。是简择之。此亦有二。谓与本法异。及劝作恶事。当知皆是魔作。复用前法应除灭之也。
  经。若见恶梦下至不可念诵。释曰。二明见恶梦相即除灭之。文亦为二。初明若见恶梦。即诵部母。而应灭除。次明若不先诵不可念诵。此即初也。
  经。若不先诵下至不可念诵。释曰。二明若不先诵不可念诵。如文可悉。
  经。若念诵时至若增无过。释曰。以下第十八数减数增对。在文可见。
  经。如上所说下至不可得也。释曰。第三明总结。此即大段第二念诵次第而有三中。第三总结也。

  增威品第二十一
  增者增益。威者神威。谓异真言截断其威。或真言损益。或被罗截。真言不行。或被系缚真言。或异真言递相交杂。或真言字缺。或真言字增。如是等患。尽皆除去。而得增威。今此品二说此增威法。故云增威品也。
  经。复次今说增益神威下至而速成就。释曰。此品。大段第九。明香水浴身。加诸供养。重作护摩。增益神威。所持真言。而速成就。即答云何试真言也。澡浴身首。增加供物。重修大供。由如是等诚心试慎。所持真言增益神威。故云试真言。又防患备豫为试诵。令真言防断威等一切恼患。而得增威自在之豫。又令行者警起真言也。分文为三。初明标说。次先具香水下。二正明增威之法。次如上次第下。三明总结。此即初也。谓标说增威之法。言神者。精气幽明不测。谓之神也。言威者。威德有威而可爱。谓之威也。谓增益真言难思威德也。言欢喜者。欢乐喜乐。乐谓作诸法则。令所奉尊发生欢乐。故云令使欢喜。又神威并欢喜。兼通真言。及以本尊。是故云也。若增神威。既生欢喜。行者所求。早得成辨。故云所持真言而速成就也。
  经。先具香水下至加诸供养。释曰。二正明增威之法。分文为三。初正明增威法。次作此等法下。二明依作法则真言增威。次诸护摩中下。三明重作法则。就初为二。初明献诸供养。次复作护摩下。二明作护摩。初文为四。初明澡浴加供。次复取苏摩那下。二明奉献花。次献涂香下。三明献涂香烧香等。次复献饮食下。四明献饮食。此即初也。有两个事。谓香水澡浴及上时日加诸供养。言上时日者。年有好月。月有好日。是为上时日。具如时分品所说也。
  经。后取苏摩下至奉献本尊。释曰。二明奉献花。言字数多少者。谓字数若多。减其遍数。字数若少。增其遍数。而加持之也。
  经。次献涂香下至奇香气者。释曰。三明献涂香烧香等也。奇香气者。谓非常涂香烧香者。又复涂香烧香以外奇香气者也。
  经。复献饮食下至沙糖及酪。释曰。四明献饮食也。
  经。复作护摩下至或复三晨。释曰。二明作护摩。分文为二。初明三度护摩。次此三既了下。二明二度护摩。此即初也。其所供物。各各不同。如文可悉。
  经。此三既了下至而作护摩。释曰。二明二度护摩。其供物各异。意亦可见也。
  经。作此等法下至而得增威。释曰。二明依重作法则真言增威也。
  经。诸护摩中下至而得增威。释曰。三明重作法则。文亦为二。初明所说药草随取其一而作护摩。次复取诸香下。二明作本尊形而献花香。此即初也。然诸护摩所用药草。其数繁多。随取其一而作护摩。真言欢喜而得增威。是故云也。真言是即法然道理。赞之不喜。毁亦不忧。何故今云真言欢喜而得增威。然实如所言天然道理。不当忧喜。虽然违者得罪。顺者获福。而今且随获福之义。故云真言欢喜也。
  经。复取诸香下至而得增威。释曰。二明作本尊形而献花香。分文为四。初明依作尊形献供持念而得增威。二明安置尊形法则。三明昼夜供养。四明法事了时所作。此即初也。
  经。作此尊形下至诸草叶。释曰。二明安置尊形法则也。
  经。非直昼夜亦献之。释曰。三明昼夜供养也。
  经。法事了时下至送置大河。释曰。四明法事了时所作也。
  经。如上次第下至速赐悉地。释曰。大段第三。明总结也。
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第六
  元庆八年八月十三日于元庆寺写得
  传灯大法师位最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