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苏悉地羯经略疏卷第三

  供养华品第七
  华是供物。尊即所供。今此品内。略说七十九种妙华供养三部诸尊之法则。故云供养华品。又华是从慈悲生义。谓大菩提心种子于大慈悲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以是法门供具供养心王如来。能令诸尊欢喜。所求必获。故云供养华品。
  经。复次分别说三品法。释曰。从此品以下凡五品。大段第五。明持诵时供物也。分文为五。初品明供养华。次涂香药品明涂香。次分别烧香品明烧香。次燃灯法品明燃灯。次献食品明饮食。即如次答云何华供养。云何香涂香。云何香烧香。云何灯油相。云何食供养。就初品为三。初明欲说供养华。先说三品法。次作三种法中俱当等用下。二正明供养华。次常应作致如是供养下。三明结劝也。初文为三。初明说三品法。次三部各有三等下。二明三部各有三等真言合三三九等真言也。次若作扇底迦法者下。三明随各三等真言作九品法九品成就也。就初为二。初明标说三品法。次列三品法名。此即初也。
  经。扇底迦法下至是为三品。释曰。二明列三品法名也。扇底迦。补瑟征迦。阿毗遮噜迦者。如前释也。言余法者。谓钩召敬爱等法。随于三部而摄属之。故但为三品也。
  经。三品各有三等真言。释曰。二明三部各有三等。于中为三。初标。次列。后释。此即初也。初言三部者。谓总相三部。于此三部各有三等。是为各有三等真言。随总相结名故云是为三部。如后说也。
  经。所谓圣者说下至是为三部。释曰。二列三等真言也。等谓等类。佛部等类。乃至金刚部等类。是为等类也。又等者。此三部真言。随行者心。等得成就。无有差别。故云等也。故分别成就品云。若欲以上真言欲求下成就者。得下成就。或以下真言祈求上者。得上成就。或以中真言成上下者。亦等成就。真言之中。具此四德。当知。即悉上中下分。能成大果。乃至云故知持诵皆由心意也。
  经。圣者说者下至是为圣者真言。释曰。三明释三等真言也。分文为三。初明释圣者说真言。次明释诸天说真言。次明释地居天真言。此即初也。今先分别能说人。次明所说真言。此中言佛者。梵云佛陀。此云觉者。能以觉照妄不起故。又能开觉迷心者。犹如睡梦觉。如莲华开。然有二义。若就本无不觉说名为觉。即本来觉故。名为觉者。故起信云。所言觉者。为心体离念相。离念相者。等虚空界。乃至云即是平等法身也。若就本来不觉今始觉者。即断无明不觉之念。显现如来真觉自性。故起信云。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具此二义故名为佛也。智论云。佛陀秦言智者。知何等法。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数非众生数法。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了了觉知故名为佛陀。问曰。余人亦知一切诸法。如摩醯首罗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骑白牛。如韦纽天。秦言遍闷。四臂捉具持轮。骑金翅鸟。如鸠摩罗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鸡持铃捉赤幡。骑孔雀。皆诸天大将。如是等诸天。各各言大。皆称一切智。有人作弟子。学其经书。亦受其法。言是一切智。如何独佛称一切智。答曰。此不应一切智。何以故。嗔恚憍慢心着故。复是三天。爱之欲令得如愿。恶之则欲令七世灭。佛则不然。菩萨时。若怨家贼来欲杀。尚自以身肉头目髓脑而供养之。何况得佛。以是故。独佛应当受佛名字。应当归命佛。以佛为师。不应事天。复佛有二事。一者大功德神通力。二者第一善心诸结使灭。诸天虽有福神力。诸结使不灭。无清净善心。故无大力。声闻辟支佛虽结使灭善心清净。福德薄故力势少。佛二法满足故。胜一切人。余人非胜一切人也。若依佛地论。释薄伽梵。有二义六德。言二义者。谓具六德。及破四魔也。言六德者。颂云。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所言佛陀。于六德中是炽盛义。如何炽盛。彼论释云。炎猛智火所烧练。故具炽盛义。又智论中。依四义十七德。释婆伽婆。言四义者。一者有德义。二巧分别义。三有名声义。四能破义。今为颂曰。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能破。言十七德者。为颂云。如来。杀贼。正遍知。明行。好去。知世间。无上。调御。天人师。智者。无等。无等等。世尊。度岸。及大德。厚德。成利。合十七。具释此义。如金刚经疏。所言佛者。于四义中是巧分别。约十七德即智者也。如何智者。如前释也。言菩萨者。应云菩提萨埵缚。今略云菩萨也。智论云。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萨埵。菩提名诸佛道。萨埵名或众生。或大心。是人诸佛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心。复称赞好法故名萨。好法体相名为埵。菩萨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众生故。知一切法实性故。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故。为一切贤圣之所称赞。是故名菩提萨埵。或名勇心。具如论也。兴唐和尚引阿阇梨说云。具正义当云菩提索哆。此索多者。是忍乐修行坚持不舍义也。然声明有如是法。若论文字。其义虽正。音韵或不当便者。得取便安之。故世论师谓为萨埵。传习者随顺其辞。就瑜伽宗。萨埵略有三种。一者愚童萨埵。谓六道凡夫。不知实谛因果。心行邪道。修习苦因。恋着三界。坚执不舍。故以为名。二者有识萨埵。即二乘也。才觉知生死过患。自求出离。得至涅槃。着保化城。兴灭度想。于如来功德未生愿乐之心。故以为名。三者菩提萨埵。无上菩提。出过一切臆度戏论种种过失。即是一向纯善白净微妙不可譬类之义。即是众生本性不思议心也。能忍如是成道事。愿乐修行。坚固不动故。名菩提索哆。言声闻者。闻四谛教声。而得悟真道故云声闻也。若依法花论。声闻有四种。一者决定声闻。二者增上慢声闻。三者退菩提心声闻。四者应化声闻。若依法花经。有大乘声闻也。久劫习小。今世道熟。闻小教证果。是为决定。本是菩萨。积劫修道中间。疲厌生死。即退大取小。大品称为别异善根。佛且成其小道。为说小教。齐教断结取果。是为退大。以此二故。诸佛菩萨。内秘外现。成就引摄。令入大道。名为应化。若见权实两种。能出生死。欣乐涅槃。修戒定惠。微有观惠。未入似位。薄有所得。是为证果。此名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即是增上慢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名大乘声闻。即是新入菩萨也。言缘觉者。具正梵音应云波罗地(缘也)泄迦(一也)佛陀(觉也)谓缘一觉也。以观因缘一理而觉悟。或云辟支佛者。则讹略耳。瑜伽论云。满足百劫修习资粮。出无佛世。无师自悟。又云。一切独觉依村落住。善守诸根不以语。示现神通令他归向故也。天台云。辟支佛。此翻缘觉。此人宿世福厚。神根猛利。能观集谛。以为初门。大论称独觉因缘觉。若出无佛世。自然悟道。此即独觉。若出佛世。闻十二因缘法。禀此得道。故名因缘觉。独觉生无佛世。有小有大。若本在觉人。今生佛后。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然成道。不名为佛。亦非罗汉。名小辟支迦罗。论其道力。不及舍利弗等大罗汉。二者大辟支迦罗。二百劫中作功德。身得三十二相分或三十一·三十·二十九乃至一相。福力增长。智慧利根。总相别相。能知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故名大辟支迦罗也。若就因缘论小大者。亦应如是分别。此人根利。不须制果。能断正使。又加侵习。譬如身壮直到所在。又妙乐引大论二十一云。迦罗此翻因缘觉。亦云独觉。出值佛世。闻因缘法。名为缘觉。出无佛世名小迦罗。百劫种相。名之为大。种相不同。或三十相二十九八乃至一相。此独觉大小也。又若七生尽值佛出世。名之为小。种相修福。值佛闻教。名之为大。此缘觉大小也。又两大中。各有现通不现通。现通者大。不现通者小。现通中。说法者大。不说法者小。既分别人竟。次辨所说者。言佛所说真言者。如大毗卢遮那经中。毗卢遮那佛自说真言。释迦牟尼佛自说真言及五佛顶经。释迦牟尼说五佛顶真言。并诸经中。佛自说真言。其例众多。是为佛说真言也。又如大日经。普贤。文殊。观音。弥勒等诸大菩萨等。自说真言。于余经中亦有此例。是为菩萨所说真言也。又彼经说声闻。缘觉真言。诸余经中。亦应有此说。是为声闻。缘觉所说真言也(云云)。
  经。诸天说者下至是为诸天真言。释曰。二明释诸天说也。今先明诸天。后显示所说。于三界总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无色界有四天。欲界者。始从地狱。上至六天。皆有六欲之情。通为欲界也。色界者。总有四禅。合十八天。从初禅已上。无有女形。身色清净。故曰色界。非是散善所能感也。得要修禅定则生其中也。无色界者。有四天。众生过去时。厌患色碍。修无边虚空三昧。生在其中。无有身形。但有四心。故曰无色界也。欲界六天者。四天王天忉利天(亦云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也。色界四禅。合十八天者。初禅三天。谓梵众·梵辅·大梵。次二禅三天。谓少光·无量光·极光。次三禅三天。谓少净·无量净·遍净。次四禅九天。谓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此四天是也凡夫人也)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此等五天是阿那含人。依第四禅修五品熏禅。则生其中。名五净居天也)无色界四天者。一空处。二识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也。岑山遍知。第四禅中无想天摄入广果中。合为八天也。若准大般若第十云。由此菩萨故。世间得有人天出现。所谓刹帝利。乃至若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若梵众天。梵辅天。梵会天。大梵天。若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若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若广天。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若无想有情天。若无繁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若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出现于世。今私谓。于四禅中。各初是总。后即别也。小乘说。数部部不同(云云)。又佛地论释佛地经云。此中显示分别因相。如器世间。无量洲等。妙饰间列。不相杂乱。洲谓四大洲。则赡部洲等。渚谓八小渚则遮末罗等。略举日月。摄诸星宿。四天王天。谓妙高山第四层级四面各住。三十三天。谓此山顶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释居中。故有此数。夜摩天者。谓此天中。随时爱乐。故名时分。睹史多天。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名喜足。乐变化天。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自娱乐。他化自在。乐令他化作诸乐具。显己自在。梵身天者。离欲寂静故名为梵。身者众也。等者等取此上诸天。广释诸天。如余说也。今经云净居天乃至三十三天者。上举色顶。下示地居顶。摄取中间故云乃至。然四天王。是药叉等主。属后地居天。故于兹不列也。若显示所说者。如大日经。有大梵真言。净居天众。自在天子。普花天子。花鬘天子。满意天子。普遍天子真言。自在天。伊舍那天。及诸天真言。若具论者。诸天各各应有所说真言。今且指大纲。是为诸天所说真言也。
  经。地居天说者下至是为地居天真言。释曰。三明释地居天说真言也。此中且明能说主者。有十一人。寻文可知。更有地天。水天。火天。风天。阎罗天。摩诃摩喻唎。师子王。遮文荼。毗那夜迦等。咸皆等取。故云等也。若明所说真言者。亦如大日经。并陀罗尼集经等说。以恐繁故不具出也。
  经。若作扇底迦法者下至应用地居天真言。释曰。三明随各三等真言。作九品法。九品成就也。于中为二。初明若约三部。各作三品法。应用各三等真言。二明若于三部各求三等成就。亦应用各三等真言。此即初也。
  经。若求上成就者下至应用地居天真言。释曰二明若于三部各求三等成就。亦应用各三等真言。亦分为二。初正明于三部各求三等成就。亦应用各三等真言。二明总结。此即初也。所言上中下成就者。下分别成就品。约三部总说上中下成就之相。准彼文云。三部上成就法。得持明仙。乘空游往。成就五通。又有多种。或得诸漏断尽。或得辟支佛地。或证菩萨位地。或知解一切事(此即佛地)或辨才多闻。或成吠跢罗尸。或成药叉尼。或得真陀摩尼。或得无尽伏藏。具上等事。名上中上成就之法。三部中成就法藏形隐迹。于身得大势力。先来懈怠。而得精勤。入修罗宫。得长寿药。成钵隶史迦天使。或能使鬼。或能成就娑罗坌尔迦树神。或成多闻。未经所闻悟深义理。或合药成才涂足顶。即远所涉无有疲乏。如上所说悉名中上成就之法。三部下成就法。令众歖见。或摄伏众人。或能征罚恶人。降诸怨众及余下事。名下中下成就之法。最为三种成就之相。此三部本分成就之相也。又说。由行者心意。有上中下成就。此即随心成就之相。具如彼说是。
  经。如是三部各有三等成就。释曰。次总结如文也。
  经。作三种法中俱当等用水陆所生诸种色花。释曰。二正明供养花。于中为二。初总略明供养花法式。次若献佛花下。二广明供养花法式。就初为二。初明俱当等用水陆所生。次以真言花下。二正明供养花。就初亦二。初明俱当等用水陆所生。次名色下。二明各依本部善分别之。此即初也。三部各有扇底迦等三品之法。是为三种法也。水陆所生诸种色华。普等供养三部诸尊。故云等也。又诸尊或佛菩萨或二乘龙鬼等身。而不生差别之想。故云等也。又我三密与海会诸尊三密。一体不二。故云等也。又能供所供。及以供物。俱不生。俱空俱假。故云等也。以如是等一切智智心供养诸尊。故云作三种法中俱当等用水陆诸花也。
  经。名色差别各依本部善分别之。释曰。二明各依本部善分别之。水陆诸花。或白或黄或赤黑等。随名色异。故云名色差别也。言各依本部善分别者。即如下文说。若献佛花。当用白花香者。而供养之。若献观音。应用水中所生白花。而供养之。若献金刚。应以种种香花而供养之若献地居天。随时所取种种诸花而供养之。又白色者。作扇底迦法。黄色者。作补瑟征迦法。紫色者。作阿毗遮噜迦法。具如下文。分别知之。是为善分别之。
  经。以真言花当奉献之。释曰。二正明供养花。亦分为四。初明奉献真言花。次明发愿。三明献花真言。四明略结。此即初也。真言加持花。以用奉献。故云真言花等。若无本誓加持之时所供花等。无遍法界用。诸佛亦不惊觉。是以真言花当奉献之。
  经。发是愿言下至当赐成就。释曰。二明发愿。若但心重羡慕。不发口业。三密阙略。悉地难得。若身口成业。二能助意。诸尊俯降。必赐成就。故令发愿。此花香洁清净。不受尘染。于水陆中所生处。故云清净。又花是慈悲生义。无缘慈悲。不为二边之所动转。故云此花清净。本从法界清净处生故云生处复净。我及诸佛。本来清净。一体不二。今发无缘广大慈悲。为度法界一切有情。奉献此本性清净慈悲之花。愿无所受受此供养。而无所赐当赐成就。是即发愿之意也。
  经。献花真言曰下至真言末。释曰。三明献花真言。是通三部用皆作。以前泻垢光泽及本咒手印而奉花。更有三部真言手印。具如供养法也。
  经。用此真言真言花三部供养。释曰。四明略结也。以此真言加持花。供养三部。是故云也。
  经。若献佛花当用白花香者而供养之下至种种诸花而供献之。释曰。二广明供养花法式也。文分为三。初略明供养佛等诸尊。次应献花下。二广明供养法式。次常应作致如是供养下。三明总结劝。此即初也。白是诸色本。佛即白法源故。献以白色也。莲泥水生。而无所染着。莲花诸菩萨大悲三昧。滋荣万善。利益众生。而无所著。故献观音。用水中莲也。种种诸花。令人喜悦。而无思想。金刚诸眷属大惠力用。能摧破三障令一切安。而离言说。故献金刚。以种种花。若诸天等。是即三部一切诸尊。外利有情随类之身故。以诸花而供养之。然诸佛意难可测量。但以愚情仿佛示之。兴唐寺阿阇梨云。凡所奉献。各随诸尊性类。及曼荼罗方位等。一一善分别之。当令色香味触适悦人心。其水陆不祥诸花。但可作折伏用耳。白黄赤三色中。如来部类当用白色。莲花眷属以黄色。金刚眷属以赤色。复次当如曼荼罗方位。圆坛者以白。方坛者以黄。三角坛者以赤。复次诸佛用白。诸菩萨以黄。诸世天以赤。其余香等。亦当准傍此意。问。此品下。献三花文云。红莲花唯通献观音。何故今云应用白花而供养之。又云。若青莲花唯通献金刚。何故今云若献金刚应用种种香花。答。白莲花红莲花青莲花。并通供养。是故或云献白花。或云献红莲花。无有相违。又复种种花中。岂无青莲花。何况青莲花是通供乎。是故青莲与种种花无相违也。瞿醯云。忿陀利花诸类青莲花。如是等诸水生花。通供养。又此文中云长时供养通九种者。红花乃至稻谷花等。所以彼释莲花眷属以黄色者。以莲花部且属增益。献用黄色。金刚眷属以赤亦然。又种种色。亦有其色。非硕相违也。又问。下文云于佛部中作补瑟征迦法用红莲花。作阿毗遮噜迦法用青莲花。何故彼释云方坛者以黄。三角坛者以赤。答。方坛用黄。此文赤有而又云用红者。私谓。红莲花是通供养故。又青赤二色。是降伏故。今经用青。彼释用赤。今经亦云紫色者作阿毗遮噜迦法。亦同是意也。
  经。应献花者下至迦啰末花等。释曰。二广明供养法戒也。分文为六。初明如法供养。次长时供养通九种者下。二明长时通供养。次如作法时求不得者下。三明随得供养。次若无花献应用苏啰三枝叶等下。四明相替供养。次若无如上花叶根果献者下。五明想曾供养。次虽有如前花果等献下。六明合掌供养。就初如法供养。分文为三。初明以被护所生花供养。次或有净处所生下。二明以无主所摄花供养。次其次阇底苏末那花下。三明就减数花供献。就初亦三。初明应献花。次于林邑兰若水陆下。二明随部品等分配供养。次诸花中唯除臭花下。三明不合供养花。此即初也。于中有三十一种花。随要列之。自余诸花。以后等字等摄之也。然此诸花。或于唐国无有其花。故存梵语。或不要人知。故不翻译。今解释之。亦准前例。若有后贤翻译此者。愿同入和合海也。大日经颂云。钵头摩青莲。龙花奔那迦。计萨啰末利。得蘖蓝瞻卜。无忧底罗剑。钵吒罗娑罗。是等鲜妙华。吉祥众所乐。采集以为鬘。敬心而供养大惠。释曰。钵头摩是红莲华。凡青黄赤白莲等水生诸花。皆可通献诸尊也。龙花奔那伽等者。此奔那伽是龙树花。弥勒世尊于此树下成道。其直云龙花是。此龙中所尚之花。西方颇有其种。其计萨啰花。末利花。得蘖啰花。瞻卜花。无忧花。镀罗剑花。钵吒罗花。娑罗花。皆是天竺所有。此方不可具识。今此文中。又有彼所列花准以可知也。[(百-日/目)*殳][文*頁] 字莫骨于骨二反。
  经。于林邑兰若下至用花供献。释曰。二明随部品等分配供养也。分文为二。初总明善知部品等用花供献。次用忙攞底花下。二正明随部等分配供献。此即初也。如上等花。皆依山林城邑兰若池水陆地而得生长。故云于林邑等。又于林邑等所生长花。无有不依水陆等处。故云林邑兰若水陆等也。佛部等三。名为三部。扇底等三。称为三品。圣者说。诸天说。地居天说。是为三等也。三部各有三品及以三等。善知差别。应用供献。故云应须善知等也。
  经。用忙攞底花下至通金刚部中供献。释曰。二正明随部等分配供献。分文为二。初明供献三部。次如上花中白色者下。二明约三明各三品用。此即初也。供献中。云势破理者。准上应云势破理迦花也。言枝条者。花树枝条。以应为花。除如上等花而未陈说者。以为余不说者等。
  经。如上花中白色者下至作阿毗遮噜迦法。释曰。二明约三部各三品用。于中为二。初明约色分用。次明约味分用。此即初也。
  经。如是花中味甘者下至作补瑟征迦法。释曰。二明次约味分用。如文也。
  经。或有净处所生下至随类当用。释曰。二明以无主所摄花供献也。于中有六种花。谓枝花茅等五种之花。及所余诸花。以为六种。随前分配。以应供献。故云随类当用也。
  经。其阇底苏末那花下至各说为为上。释曰。三明以减数花供献也。分文为五。初明以三种花供养。次上色香花下。二明一种花供献。次或用花条下。三明一树花供献。次紫白二色下。四明约一花色供献。次句吒惹花下。五明以一物遍通三部及各三品而供献之。此即初也。亦分为二。初明以三种花供献三部。次佛部中作扇底迦法下。二明三部各三品各献三花。此即初也。
  经。佛部中作扇底迦法下至用青莲花。释曰。二明三部各三品各献三花。亦为二。初明佛部三品用三花供献。次余二部中下。二明以余部三品而例佛部三品供献。此即初也。
  经。余二部中类此作之。释曰。二明以余部三品例佛部三品供献也。
  经。上色香花下至随事分用。释曰。二明一种花供献也。设使虽一种花。而辨上中下应献三部三品。故云随事分用也。
  经。或用花条下至说为上胜。释曰。三明一树花供献也。若一树花者。花条。或用堕花以献天后。以树上中花应献余尊也。
  经。紫白二色下至说为上胜。释曰。四明约一花色供献也。若于羯啰末花一种。以紫白二色用献忿怒尊主及诸使者。而以余色应供余尊也。
  经。句吒惹花下至迦吒㘕花等。释曰。五明以一物遍通三部及各三品而供献之。亦分为二。初明取一花遍通三部及三品而供养之。次明以一花鬘花聚遍通九种用供献之。就初亦二。初列所献花。以明随取其一遍通三部及以三品。此即初也。中有九花。所余诸花。等字等之。?字。女栗反。近也。若作匿字未审也。
  经。随取其一遍通三部下至除灾等三。释曰。二明随取其一遍通三部及以三品。在文可见。于三部中各有三品。以一种花普及三品。故云及上中下除灾等三。
  经。复次种种诸花下至通九种用。释曰。二明以一花鬘花聚遍通九种用供献之。初明花鬘。后明花聚。在文可知。
  经。诸花中唯除臭花下至佞簸花等亦不应用。释曰。三明不合供养花也。玉呬经云。干多迦花。归夜迦花。尸俱噜花。遮婆花。阿底目得迦花。央句罗花。唧迦那花。尼婆花。鸡跢枳花。么那延底迦花。句栏荼迦花。那摩迦花。句吒遮花。毗罗嚩(二合)花。摩利加花。如是等不祥陆花。于降伏事而用供养。又云。其赤句勿头花。白苏干地迦花。如是等不祥水花。于降伏事而用供养。然今经云不应用者。且约余二品也。
  经。长时供养通九种者下至最为胜上。释曰。二明长时通供养。又为三。初明众多通供养花。次如无此类下。二明一种通供养花。次亦通九种不得下。三明不得互用。此即初也。文有六种供养之物。除此以外。应供献物。等字等之。言相和者。和谓是应与稻谷花等相和也。瞿醯说通供养云。忿陀利花诸类青莲花。如是等诸水生花。通供养。是亦应通用也。闪字式剑失冉二反。说文窥头貌也。或为从人在门中也。
  经。如无此类诸花献者下至亦通九种。释曰。二明一种通供养花。如文。
  经。不得互用诸花。释曰。三明不得互用也。除通用花。所余诸花。不可通用。故云不得互用也。
  经。如作法时求不得者随所得花亦通供养。释曰。三明随得供养。文分为二。初明随得供养。次明以当部花真言应加持。此即初也。
  经。若以花供献下至真言花献。释曰。二明以当部真言应加持也。
  经。若无花献应用苏啰三枝叶下至而替献之。释曰。四明相替供养。分亦为三。初明枝叶供养。二明香根供养。三明香果供养。此即初也。中有七个枝叶供养。而等字等取所余也。肱他感反。
  经。如无此等枝叶下至诸香药根。释曰。二明香根供养。而有四个香根。在文可见。
  经。香果等亦通供养下至用供养之。释曰。三明香果供养。而有五个香果也。
  经。若无如上花叶根果献者下至供养尊法。释曰。五明想曾供养也。谓曾见闻他献诸尊。水陆诸花。或自曾献花。而随三部三品。运想供养也。见闻及自献。其数繁多故。随部品各令分配故。云随所应令想运供养也。
  经。虽有如前花果等献下至更无过者。释曰。六明合掌供养也。至心谛理。名为至心。十方三世自他依正。不出我一念。十方尘刹供养云海。在此一尘。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终日双非。终日双照。一一尘遍法界。一切尘在一尘。虚融无碍供养诸尊。一尊遍诸尊。诸尊遍一尊。供一即供诸。供诸即供一。如是供养本尊。以为最上。是故文云如是心意供养最上更无过者也。若得此意。如上诸花。一一无非法界供养。一一无非显现菩萨微妙供养。故花严(云云)。
  经。常应作致如是供养下至则得成就。释曰。三明总结劝也。

  涂香药品第八
  涂香泥也。香者芳也。书云。至治馨香感于神祇也。药者所谓疾医。以五药疗其病。草木虫石谷者也。然今此品。广说和合数十香药以为涂香。奉献诸尊之法则。故云涂香药品也。若深秘释者。大日义释云。涂香是净义。如世间涂香。能净垢秽。息除热恼。今行者。以等虚空阏伽洗涤菩提心中百六十种戏论之垢。以住无为戒涂香涂之。生死热恼除灭。得清凉性。故曰涂香也。
  经。复次今说三部涂香药法。释曰。今此品。大段第二。明持诵时供物有五品中。第二明涂香药。即答云何涂香。分文为二。初明表说。次其香药名曰下。二正明陈说。就初为二。初明表说三部涂香药法。次明与法相应供养能成众福。此即初也。所说涂香。贯通诸部。故云三部。所用涂香无不药物。若涂身分。非但香洁。亦复除病。增益色力。故云涂香药也。
  经。随诸真言应供养者能成众福。释曰。二明与法相应供养。能成众福也。三部各有三品三等。不违其旨。故云随诸真言。三品等真言各有所成就。违彼供献。无有感应。若相应者。皆悉能成一切悉地。故云应供养者即成众福也。
  经。其香药名下至有胶树香者。释曰。二正明陈说也。分文为五。初广陈说所献涂香。次和合香分不应用下。二明不合供物。次又四种香下。三明日别供养。次欲献之时下。四正明真言涂香供养。次若求诸香下。五明随得供养。就初亦为二。初广列香药。次并随本部下。二明随部品分配涂香。此即初也。于中所言。香附子。青木香。沉香。郁金香。白檀香。紫檀香。五粒松。柏木。丁香。桂皮。天木。甘松香。水苏。胡䕑。回香。蔬蹄草。白豆蔻。肉豆蔻。苏合香。龙脑。安悉香。薰陆香等。此间亦有。人颇知之。翻译之家翻之有以也。其句吒曩吒。嚩落迦。乌施罗等。此方不可识。是故存梵语也。[米*尤](未检)刷所劣反。剪剃也。疣有流反。赘也肿也。若作疣者。他感反。肉汁也。䕑或作荽荾。并皆虽音。香菜也。玉呬经云。其涂香者。用白檀香。沉水香。迦湿弥㗚香。苾唎(二合)曳应奋香。多迦罗香。优婆罗香。苾唎(二合)迦香。甘松香。丁香。桂心香。龙花香。禹车香。宿涩蜜香。石南叶香。芦根香。瑟㝹(二合)泥(去)耶计香。乾陀罗(二合)沙汁香。沙陀拂瑟婆香(云回香)婆沙那攞跢迦香。势(去)礼耶香。阇知皤怛啰(二合)香(云波罗门豆蔻叶)香附子香。告隐(二合)底香。摩豆唎迦香。胡[艹/逶]香。诸树汁类香。如合香。法相和。随所合香。皆置龙礅。应用雨水未堕地者而作涂香。真言持诵。次第供养内外诸尊。其涂香中。勿置有情身分及与紫磺。勿用秽恶虫食无香等者。当取好净者。亦勿将水而研其香也。
  经。并随本部善须合和用。释曰。二明随部品分配涂香。又分为三。初明先劝试次诸草香根下。二明三部分配。次若有别作扇底下。三明三品分配。此即初也。以前所列诸香药等。其种繁多。善应分别部类品等而供献之。故云并随本部等也。
  经。诸草香根下至金刚部用。释曰。二明三部分配。文亦为三。初明众香合和供献三部。次或唯沉水香下。二明五香等别供三部等。次或单用沉水香下。三明单香通供三部等。就初为二。初明众香合和别供三部。次明众香合和通供三部。此即初也。王呬经云。若供养诸佛涂香者。当用新好郁金香。或黑沉香和龙脑香而作涂香。若供养观自在者。当用白檀以为涂香。若供养执金刚及眷属得。当用紫檀而为涂香。自余诸尊。随意而合用供养之也。彼经略说此事。不如今经具说。但录异说耳。
  经。或有涂香下至亦通三部。释曰。二明众香合和通供三部。然此涂香。而取先人所合香气胜者。又复应云。或有涂香。具诸根果。是新合和者也。先人所合香气胜即旧作者也。香气胜者。应通新旧。文意可知。
  经。或唯沉水香和少龙脑下至金刚等用。释曰。二明五香等别供三部等。文亦为二。初明五香别供三部。次明众香别供诸侍者等。此即初也。
  经。肉豆蔻下至献地居天。释曰。二明众香别供诸侍者等也。一切女使者。天。明王妃后。及以明王。并诸使者。地居天者。是即三部明王使者。通属三部也。
  经。或单用沉水香下至一切处用。释曰。三明单香通供三部等也。三部九种法。及明王妃。如文可知。自此以外诸使者等。名为一切处。易可知也。
  经。若有别作扇底迦下至无气之香。释曰。三明三品分配也。文分为二。初明三品用。次明三种悉地用。此即初也。三部真言以为扇底迦等。又于三部各有三品。人乐不同。或乐寂灾。或乐增长等。故云若有别作扇底迦法用白色香等也。
  经。若欲成大悉地者下至而供养之。释曰。二明三种悉地用也。佛部真言为上悉地。莲华部真言为中悉地。金刚部真言为下悉地。又于三部各有三等真言。谓圣者说。诸天说。地居天说。若作扇底迦法者。应用圣者真言。若补瑟征迦。若阿毗遮噜迦。如次应用诸天及地居天真言。若求上悉地者。应用圣者真言。若求中悉地。若求下悉地。亦复如次应用诸天及地居真言。随如是所求。其所修不同。故云若欲成大悉地者用前汁香及以香果等。
  经。和合香分下至不应用供养之。释曰。二明不合供物也。甲香。麝香。紫钐等香。是有情身分故。不应和合。玉呬经云。其有情身分之香。所触余供养之具。皆悉成秽。是故勿用。其紫矿香。于三部中总不许用。是故行者应当通解如是差别也。或酒酢等。虽非身分。而是臭秽故不应用。又香药非常香味。若花根等。亦非常香根等。是为过分者。又世不爱者。不生人善心。凡以心所爱重。应供诸尊。何世不爱物。奉供圣众。是故制之。钐字恐误欤。
  经。又四种香下至日别供养。释曰。三明日别供养与前长时供养意同也。
  经。欲献之时下至令愿圆满。释曰。四正明真言涂香供养。文亦为三。初明祈愿。次明真言。后明如法奉献。就初又三。初劝发誓也。此香芬馥等者。次明妙香护持奉献也。唯愿纳受等者。正明祈愿也。
  经。涂香真言曰下至真言涂香。释曰。二明真言护持。如文。
  经。后诵所持真言下至奉献于尊。释曰。三明如法奉献也。护持以后。诵涂香真言等。正以奉献。故云后诵所持真言。又用行者常所持咒。故云所持也。因依三部。结作手印。随顺部尊。用印差别。故云如法奉献等也。
  经。若求诸香而不能得下至奉献本尊。释曰。第五明随得供养也。如前诸香。具得难有。故云若求诸香而不能得也。随许一种。故云随取涂香。于涂香真言。而有善通本部等。故云而真言之复用本部涂香真言等也。

  分别烧香品第九
  烧者焚烧。香者如前。于此品中。说随三部明焚香差别。故云分别烧香品。若秘释者。烧香是遍至法界义。如天树王开敷时。香气逆风。顺风。自然遍布。菩提香亦尔。随一一功德。即为惠火所焚。解脱风所吹。随悲愿力自在而转。普薰于一切。故曰烧香也。金刚顶中。熏弟子双手。愿汝获得一切如来滋润妙色。亦同此意也。
  经。复次今说三部烧香法。释曰。今此品。亦大段第二。明持诵时供物有五品中。第三明烧香。即答云何香烧香也。分文为二。初明表说三部烧香法。次谓沉水白檀下。二正明陈说。此即初也。
  经。谓沉水白檀下至而取供养。释曰。二正明陈说。分文为二。初正陈说烧香。次以此林野树香下。二正明真言烧香供养。就初为二。初明应供养物。次合和香法不置甲麝下。二明不应供物也。就初为四。初明陈说种种烧香。次又有五香下。二明五种烧香。次又有四种香下。三明四种烧香。次如求当部所烧之香下。四明随得烧香。就初陈说种种烧香为二。初略说烧香。次目列香名下。二广说种种烧香也。就初为二。初明三种香次第供养三部。次三种和香或一种香通供三部。此即初也。准前品文。唯沉水香。唯白檀香。唯郁金香。各加少龙脑香。次第供养三部。亦同此意也。
  经。或三种香和通三部或取一香随通三部用。释曰。二明三种和香。或一香通三部也。所供之香既已相和。皆是沉水。咸是白檀。悉只郁金。一一无非法界之体。是故通献三部也。或取一香。随通三部。其义亦然也。
  经。目列香名下至及香果等。释曰。二明广说种种烧香也。文为二。初列香种。次若欲成就三部真言法者下。二明分配三部诸尊。此即初也。香种文。室唎(二合)吠瑟吒(二合)剑汁。及娑折啰娑并乾陀罗素香者。是三种香也。其存梵语。是不可翻者。其余文者。寻文可知也。
  经。若欲成就三部真言法者下至供养彼等。释曰。二明分配三部诸尊也。言遍通九种者。三部各有扇底迦等三种之法。故云九种。又三部各有圣者。诸天及地居天。亦复各有三等成就故云九种也。言如是三种和香者。初七胶香和次胶香为上等。后苏合沉水郁金等香和为第一等。是为三种也。玉呬经云。其烧香者。用白檀沉水相和。供养佛部。用尸唎吠瑟多迦等诸树汁香供养莲华部。用黑沉香。及安悉香供养金刚部。次说普遍和香。应有情身分之者。取白檀香。沉水香。龙脑香。苏合者。薰陆香。尸梨跸瑟吒(二合)香。迦萨阇(二合)罗(二合)沙香。安悉香。娑罗枳香。鸟尸罗香。摩勤迦香。香附子香。甘松香。阏伽跢里(二合)香。柏木香。天木香。及钵地夜(二合)等香。以沙糖相和。此名普遍和香。次第供养诸尊。或随意取如前之香。而和供养。或复总和。或取香美者而和。如是随辨涂香及花。并以烧香。以诚心供养。若置华鬘供养者。纵有少分秽臭之花。不应供养。若多应弃。香花等物所不识者。不应供养。其有情身分之香所触诸余供养之具。皆悉成秽。是故勿用其紫磺香。于三部中。总不许用。是故行者应当通解如是差别。文意准知耳。
  经。又有五香下至一切事用。释曰。二明五种烧香。分文为三。初明五香。次或有一香下。二明随得。次如上所说下。三明善须分别合和香法时持奉献。此即初也。
  经。或有一香下至诸余事用。释曰。二明随得也。然今此段。及以后段。近属五香。远亦通前种种香段。今且属近。五香同段。分释文意。所言一香者。即随得香也。谓前五香和合为香。以为上妙和香。若无是香随所得者。亦通诸部也。言如上者。指前诸文以为如上。此通前后。又前后所说烧香之外上妙之香。是为上妙香。若准此释。此文即非前后段意。应为别段也。言如无是香者。指前后香。故云是香。若无是香。随所得香。此亦通属前后段意。若非前后。亦应以为别段。私谓。此文该摄一切诸香。如何此外别有好香。是故应云若不具得此等好香随所得者也。
  经。如上所说合和香法下至时持献。释曰。三明善须分别合和香法时持奉献。是亦通前种种烧香。今且随近。为五香段。准此。初文及前涂香品等随部尊类以应奉献。故云应其所用。
  经。又有四种香应须知之。释曰。三明四种烧香也。分文为三。初明表四种烧香。次亦须要知下。二明所用处也。次摄通一切下。三明摄通诸尊也。就初为二。初明观知四种烧香。次明列香种。此即初也。
  经。所谓自性香下至作丸香。释曰。二明列香种。如文应知。
  经。亦须要知应用之处。释曰。二明所用处也。分文为二。初明观知用处。次若扇下。正明所用处。此即初也。
  经。若扇底迦法用筹丸香下至用作丸香。释曰。二正明所用处也。
  经。摄通一切下至应着少苏。释曰。三明摄诵诸尊也。此文意云。此等合和香。应通诸部诸尊供养也。
  经。如求当部下至然后诵所持真言。释曰。四明随得烧香也。意云。若不得者。随所有香。先诵当部香真言。加护烧香。然后诵所持真言供养也。
  经。合和香法下至而无香气。释曰。二明不应供物也。言末你也者(云云)。
  经。以此林野下至哀愍垂受。释曰。二正明真言烧香供养。分文为三。初明祈愿。次涂香下明真言。三后诵下明如法奉献。此即初也。意云。以此等香能转人意奉献诸尊。愿诸部尊。常当充用。我今以献。哀愍垂受。令我所愿必得成就也。余如文。
  经。烧香真言下至真言香。释曰。二明真言。如文。
  经。后诵所持下至如法献故。释曰。三明如法奉献也。

  燃灯法品第十
  此品中。略说燃二十三种诸香油等供养诸尊。令诸天仙欢喜成就之法则。故云燃灯法品也。若秘释者。所谓灯者。是如来光明破闇之义。言至果地时。心障都尽。转无尽惠。遍照众生故。说为灯也。金刚顶中云。加持灯。令弟子视之。愿汝等获得一切如来智慧光明。又云。一切如来常普照金刚灯者。即此义也。
  经。复次当说三品燃灯法。释曰。今此品。大段第二。明持诵时供物。有五段中第四段。即答云何灯油相也。分文为二。初明表说三品燃灯法也。次以金以银下。二是正陈说。就初又二。初明表说。次明表说之所以。此即初也。
  经。以依法下至成就。释曰。二明表说之所以也。若依法则供养之时。令诸天仙欢喜圆满。故云以依法故令诸天仙欢喜成就。又若依法时。诸尊欢喜令修行者成就所求。故云依法故等也。
  经。以金以银下至本神欢喜。释曰。二正明陈说。分文为二。初明供物。次灯能却障下。二正明供养灯油。就初又二。初明供物。次其扇底迦法下。二明分配三法等。就初为三。初明作灯盏法。次作灯炷法下。二明作灯炷法。次用诸香油下。三明灯油。初又为二。初明作五种灯盏。次明随法取用本尊欢喜。此即初也。
  经。此五种中下至本神欢喜。释曰。二明随法取用本尊欢喜也。于五种中。随以真言加持作之。而以充用故云随法取用也。
  经。作灯炷法下至新净布作。次明作灯炷法。如文(云云)。
  经。用诸香下至诸香苏油。释曰。三明灯油也。然诸香油不能具载。故云诸香油及诸香苏油。此是总略。具在后段分配三法之中。至文可知。
  经。其扇底迦法用上香油下至亦通供养。释曰。二明分配三法等。随所供尊。而其灯油且二十四种。谓上香油。中香油。下香油。诸香木油。油麻油。白芥子油。阿(去)怛娑果油。诸果油。苦树果油。鱼脂。诸畜生脂。拔罗得鸡油。麻子油。犬肉脂。诸油之中。牦牛苏上。白牛苏。黄牛苏。乌牛苏。本部别分别。诸药中所生油。诸香中所生油。恶香气油。纵此不说。有灯油不依部。今随经文。且略记之。不能具出也。四姊妹(云云)。牦字。力之力台二反。山海经荆山多牦牛。郭璞曰。牦牛黑色。说文西南夷长髦牛也。
  经。灯能却障下至哀愍垂受。释曰。二正明供养灯油也。分文第三。初明祈愿。次明灯真言。三明如法供养。此即初也。意云。燃灯能净却障除怋。我今以此具德妙物奉献本尊。愿哀愍垂受。令我所求必得成就也。
  经。灯真言下至诵此真言已。释曰。二明灯真言。谓诵此真言。加护燃灯。如文可知。
  经。次诵本持真言下至唯持修故。释曰。三明如法供养也。更诵本持。复作净法。无有诸过。是故供养。获得无量胜利。成就悉地。存略指广。而令持修无有所阙故云如前品说等。

  献食品第十一
  食有多种。谓诸果子。及苏饼等。或种种粥。并诸饮食。今此品说献此食令诸天仙皆悉欢喜速得成就故云献食品。若秘释者。饮食是无上甘露不老不死之味。名为无过上味。若服此味时。果德成就。利益一切。即名入证。故说为食。因浅显深故云献食也。
  经。复次我说应献食法。释曰。今此品。大段第二。明持诵时供物有五段中。第五段。即答云何食供养也。分文为二。初明标说。次略说献食下。二明正陈说供物。就初又二。初明标说。次令诸天仙下。标说之所以。此即初也。
  经。令诸天仙下至速得成就。释曰。二明标说之所以也。天仙欢喜速得所求。故云令诸天仙悉皆欢喜速得成就也。
  经。略说献食。释曰。二明正陈说供物。分文为二。初明标略说。次应用圆根下。二明正陈说供物。此即初也。此品中所说供物。虽其名目繁多。而举切要。未尽碎缕。故云略说献食也。
  经。应用圆根下至通献诸部。释曰。二明正陈说供物为二。初广明陈说供物。次此药香美堪奉尊主下。二正明献食。就初又二。初明大相以四种食通献诸部。次末惹布啰迦果下。二明更开四种亦通亦别献诸部等。此即初也。四种食者。谓初圆根长根诸果。次苏饼油饼诸羹臛等。三种种粥。四诸饮食。食种繁多不出此四。故云此四种食通献诸部也。臛字。呼各反。有菜曰羹。无菜曰臛。此属肉羹也。非今文意。字义连属以引来耳。又案上文既用犬肉脂奉献。寒林中起吠多罗。恐文意通欤。
  经。末惹布罗迦果。下至亦通三部。释曰。二明更开四种。亦通亦别。献诸部等。分文为二。初明诸食。次前说涂香香灯食等下。二明下食法。就初为五。初明诸果。次或于村侧下。二明诸草根等。次莎悉底食下。三明诸饼食。次以粳米饭下。四明饭羹及以诸粥。次如前各说诸食味等下。五明随方食也。就初为五。初明普通三部果。次若多罗树果下。二明不应供果。次或有上味果下。三明得三种成就果。次若欲加意奉献下。四明别供诸女天等果。次如是诸果下五明诸果一一有多种。种亦有异名。随味献之也。就初为二。初明一一果各通三部。次示其次第各通一部下。二明一一果各通一部。此即初也。
  经。示其次第下至阿毗遮噜迦用。释曰。二明一一果各通一部也。意云。假使一果。其甘甜。若甘酢。若味辛淡。如其次第。须献三部。随味差品各献一部。故云各通一部。约一一部。各有扇底迦等三法。亦准应献。故云扇底迦用等。又此文意更应分别(云云)。
  经。若多罗树果下至亦不应献。释曰。二明不应供果。如文。
  经。或有上味果下至献如此果获下成就。释曰。三明得三种成就果也。
  经。若欲加意下至献钵晒使迦。释曰。四明别供诸女天等药果也。献女天等。以名相似而用奉献。故云加意。谓柿子杏子桃子等是也。三部各有忿怒。故云三部一切忿怒。又有外忿怒故云一切忿怒也。次如文也。
  经。如是诸果下至而用献之。释曰。五明诸果。一一有多种。种亦有异名。随味献之。如文也。
  经。或于村侧下至人中亦用。释曰。二明诸草根等。于中为二。初明堪用供献诸草根等次说斯圆根下。二明不应用献诸草根等。就初又二。初明通献三部草根次若山中所生下。二明别献三部草根。此即初也。若准供养华品。佛。菩萨。声闻。缘觉。是为圣者。从净居天乃至三十三天。名为诸天。从夜叉。罗刹。阿修罗。龙。迦楼罗。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部多。卑舍遮。鸠槃荼等。是为地居天。若今文意。圣者诸天。俱为天神。位尊贵故。夜叉罗刹等。同为人中。是地居故(云云)。
  经。若山中所生根下至多种生等金刚部用。释曰。二明别献三部草根分文为三。初明分根别献三部。次又色白香味下。二明分色别献三部。次如是三部下。三总略显示。此即初也。次如文。
  经。又色白香味下至如是圆根金刚部用。释曰。二明分色别献三部。如文。
  经。如是三部下至速得成就。释曰。三总略显示也。三部各有扇底迦等及三种成就。每部并同通。用一种草根等。故云并同也。一一部中。虽同通用。而观其味扇底迦等用。故云善随其部依上中下而用献之也。如是分别。奉献诸部。诸尊欢喜。速得悉地。是故云也。
  经。说斯圆根下至不应用献。释曰。二明不应用献诸草根等。分文为二。初明结前。次若葱蒜下。二显后也。谓不应供诸草根等。所言饼者。以臭辛等所作饼。是非米粉饼等也。
  经。莎悉底食下至或以油麻和作。释曰。三明诸饼食。分文为三。初明诸饼食。次如其本部下。二明诸食分配诸部。次献食之时下。三明献食之法则。此即初也。是诸饼食。或此间有。谓余粉食。胡麻团食。白糖食。欢喜团食等是也。其余诸食。此间所无。是故不翻译也(云云)。
  经。如其本部随法而用下至速得成就。释曰。二明诸食分配诸部。分文为三。初明欲的分配诸食标显悉地。次米粉食下。二明正分配食。次献食之时下。三明献食之法式。此即初也。
  经。米粉食下至下成就。释曰。二明正分配食。于中为三。初明约三部三法及三成就而分配食。次等用一切诸食下。二明直约三部及以诸尊而分配食。次是诸食中下。三明直约三种成就等分配诸食。此即初也。次文可见。
  经。等用一切诸下至钵钵微食。释曰。二明直约三部及以诸尊而分配食。如文也。
  经。是诸食中下至八部等用。释曰。三明直约三种成就等分配诸食。从下至上故云最后美味也。中及下味。如次用献中下成就故云如其次味等也。随所作食。不具前味。应献八部等。故云此中不具等也。
  经。献食之时下至而为庄严。释曰。三明献食之法式。分文为三。初明先敷巾叶等。次明先所置食。次结示部。此即初也。
  经。先置莎悉底迦下至布波食。释曰。二明先所置食。如文也。
  经。如是先作下至随力献之。释曰。三明结示部也。如是先敷巾叶。先置莎悉底迦食等。三部共同。又复随本部所须献之也。
  经。以粳米饭下至而奉献之。释曰。四明饭羹及以诸粥。分文为三。初总明饭羹及以诸粥。次美臛之中下。二别明诸羹。次乳粥扇底迦用下。三别明诸粥。就初又二。初总明饭羹及以诸粥。次乳煮大麦下。二明分配。此即初也。然于此中应列诸粥。无是略耳。
  经。乳煮大麦饭下至求下成就。释曰。二明分配。分文为二。初约三种成就而明分配。次扇底迦法为上下。二显示三种成就。此即初也。
  经。扇底迦法为上下至而奉献之。释曰。二显示三种成就。分文为三。初单明扇底迦等为上中下。次扇底迦法上佛部下。二明翻覆扇低迦等为上中下。是即三部。次最上悉地下。三明前三亦有三品。随类应知。此即初也。供献饮食等。随品应献之。文中所言根果粥者。随便引之。非段正意。又虽非正意。随品奉献。是义共同。是故列之。
  经。扇底迦法上佛部下至下金刚部。释曰。二明翻覆扇底迦等为上中下。是即三部。然约三部。非无扇底迦等·三法。今且举一义。故云扇底迦法上佛部等。
  经。最上悉地下至随类应知。释曰。三明前三亦有三品。随类应知也。三品悉地。部部各有。恐见一边。错失余旨。故云善须依法随类应知。次二如文。
  经。美臛之中味甘甜者下至阿毗遮噜迦用。释曰。二别明诸羹。如文也。
  经。乳粥扇底迦用下至阿毗遮噜迦用。释曰。三别明诸粥。如文也。
  经。如前各说下至而奉献之。释曰。五明随方食也。分文为二。初正明随方食。次或有诸味下。二明分配。此即初也。虽前各说献诸食味。而随方所有种种食。观其品类不可不献。恐修行者执一失旨。故云随方所种种有异等。
  经。或有诸味下至金刚部用。释曰。二明分配也。亦约三部而明分配。但阙莲华部。准前可知。以中品味应奉献之。无有滋味。则为显者。应献金刚部也。
  经。前说涂香下至当品依之。释曰。二明下食法。分文为五。初广明献食法。次欲献食时下。二明教欲献食时法。次先涂洒地下。三正明下食法。次若作曼荼罗下。四明随时奉献饮食也。次若无本所制食下。五明随得食也。就初为二。初明劝先观真言性。次于献法中见有用迦(引)弭迦食下。二广教献食法。就初为二。初明指前。次明劝先观真言性。此即初也。指前涂香品。乃至今此品半等。以为前说。彼等诸文。但说涂香乃至食等。各依三部而奉献之。扇底迦等随品奉献。而未细说观真言性。是故于兹劝进观真言性也。
  经。观真言性下至随力献之。释曰。二明劝先观真言性。扇底迦为喜。慈心生欢喜故。阿毗遮噜迦为怒。外示大忿怒故。言成何事者。谓欢爱钩召等也。满何等愿者。此即补瑟征迦。于诸真言。有如是性。观是等性。各随所乐。以相应食奉献诸尊故。云既观知已等也。
  经。于献法中见有用迦(引)弭迦食下至而奉献之。释曰。二广教献食法又二。初明奉献此方食法。次或于余方下。二明奉献余方食法也。两段。就初又二。初正明献食法。次如上略说下。二明略结。此即初也。于此中有十二献法。在文可见。初献法中余力所辨者。谓加功力所成辨食也。正古字也。从二止也。至后献法只举上成中下。准前可知故也。
  经。如上略说下至皆已略陈。释曰。二明略结也。前说既已广。今但约圣智故云略说也。略有二种。一略说诸献法。二略陈本部法。如文可知。
  经。或于余方下至随类献之。释曰。二明奉献余方食法。于此间食既已广陈。若诸余方其食应别。若不说者不知献法。故云观其色味随类献之。
  经。欲献食时下至净洗诸叶。释曰。二明教欲献食时法也。分文为二。初明涂洒洗。又以敷设次依用此叶下。二明分配也。初又为二。初明涂洒洗。次明敷设。此即初也。
  经。后以莲叶下至后下诸饰膳。释曰。二明敷设。如文也。
  经。依用此叶下至善须知解。释曰。第二明分配。亦如文也。
  经。先涂洒地下至次须下食。释曰。三正明下食法。于中为二。初明下食前法则。次正明下食次第。此即初也。咽又作㖶[口*雲][口*(卜/囚/土)]。乌见反。又云声训如常。
  经。先下莎悉底迦食下至依此下之。释曰。二正明下食次第也。虽各随本法。而下食亦同故。云依此下之也。
  经。若作曼荼罗下至花果等类。释曰。四明随时奉献饮食也。分文为六。初明作曼荼罗及得境界时奉献食等。次初持诵时下。二明初持诵时献食也。次若白黑二月下。三明白黑八日等时献食也。次若护摩时下。四明献护摩时献食也。次若言一时下。五明三个念诵时献食也。次持诵之人下。六明诫劝也。此即初也。
  经。初持诵时下至而奉献之。释曰。二明初持诵时献食。如文也。
  经。若白黑二月下至广加供养。释曰。三明白黑八日等时献食也。白黑二月。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日月各蚀时。地动时。合九个时。广应加供。是成就时故也。
  经。若护摩时下至本尊主前。释曰。四明护摩时献食也。分文为二。初明护摩所须之物先置本尊主前。次明持诵人先出一分食亦同置尊前。此即初也。
  经。若持诵人下至而出置之。释曰。二明持诵人先出一分亦同置尊前。又分为二。初明亦同置尊前。次明先作护摩而后食时法则。此即初也。此是先食。后作护摩法则也。
  经。如先作护摩下至仍依本法。释曰。二明先作护摩而后食时法则也。
  经。若言一时念诵下至当速成就。释曰。五明三个念诵时献食。言三个时。在文可知也。
  经。持诵之人下至皆由不献本尊果食。释曰。六明诫劝。分文为二。初明诫劝。次其诸部中下。二明结示。就初又二。初明诫诲。次应当依前下。二明劝示。此即初也。若修行者不献饮食。若虽献食不顺本部。即有五事。不得成就。皆由不献故应慎之。
  经。应当依前下至并诸眷属。释曰。二明劝示。于中为三。初明当依前月等日广设供养。次初持诵时下。二明初持诵时作薄底加食。次于此不说下。三示不应作处。此即初也。初二如文。
  经。初持诵时下至四方叶之。释曰。二明初持诵时作扇底迦食。如文也。
  经。于此不谈下至常献酪饭。释曰。三示应作不应作处。先明不应作处。设使不说不通及有所通。不应以诸下味而求上成。又臭恶食等。皆不应用。次常献酪饭者。是云应作处也。
  经。其诸部中下至应如是供养。释曰。二明结示也。
  经。若无本所制食下至而真言之。释曰。五明随得食也。假令无本所制食。岂停大道。故云随其所得也。
  经。此药香美下至垂哀愍受。释曰。大段第二。正明献食。于中为三。初明祈愿。次治食下。明治食真言。三后诵下。明如法供养。初二可见。此即初也。
  经。治食真言曰下至遍通三部真言食。释曰。二明治食真言。如文。
  经。后诵所持下至而奉献之。释曰。三明如法供养也。兴唐和尚释五供养竟云。若竖说者。一一地中皆具如是五义。若横说者。一一门中皆具如是五义。例如上文所明。诸食虽异。适口则一然随调膳人身手。有种种滋味不同。余香花等。当知例尔。若行者善能以五字门作金刚舞戏。普应众生。譬如和五味。布五彩。韵五音。调五药。虽性分不过五种。而千变万化巧转不穷。当知。是人则解涂香三昧义。亦解花三昧。烧香三昧。饮食灯明三昧义。亦解此五种陀罗尼义。以如是种种法门供具供养心王如来。能令诸尊欢喜所求必获。若以此中意趣反观世谛香花等。自然知彼色香性分所应用处。无量方便触物而生也。
苏悉地羯罗经略疏卷第三
  元庆八年八月二十一日于元庆寺写得
  传灯大法师位最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