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日经疏私记第十四

  沙门昙寂撰
  住心品第一之余
  经云尊贵下。释第九计也。那罗延天者按诸文总有三种。一人生本。二力士。三伎戏。人生本者。中论疏第一(末二十七)云。那罗延此云生本。以是众生之本故也(文)俱舍二十七(二丁)云。佛生身力等那罗延。先记二十七(七)云。那罗延此是神名。此云人种神。麟记二十七(三)云。那罗延为人。延那翻为生本。谓人生本即大梵王是也。外道谓。一切人皆从梵王生故。故曰也(文)愚按。俱舍论是力士义。然光记等释。皆外道所计人生本义也。二力士义者。探玄记十五(五八)译经那罗延幢云。那罗延者此云坚牢。即帝释力士之名(文)维摩(佛道品)云。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所乐见。什曰。天力士坚固端正身也。端正殊妙志力勇猛(文)经音第八(二十二)云。晋云钩锁力士也。三伎戏义者。文句八之二(五四)云。那罗延者上伎戏。亦云辨画。其身作变异。又云。缘幢掷倒之属也。记云。那罗此云力。即捔力戏。亦是设筋力戏也。私记八(末三十)云。那罗延者贤愚经云。那罗伎家。种种术。歌舞戏笑(云云)今加延字。记翻为力(未详)愚按惠琳法花音云。相扑(蒲角反)那罗(文画其身之辈)变现之戏(作世幻术文)依此音注。法花文唯那罗而非那罗延。那罗是伎戏而非力士义。天台及妙乐说恐应是误矣。今疏主义那罗延天即毗纽天。是第四禅主。所云报身。第十卷(十四)云。次毗纽天有众多别名。即是那罗延天别名也。是佛化身(文)第五(二十五)云。次置微瑟纽。旧译谓之毗纽。此是那罗延天也(文)第十七(十八)云。当知。即是韦纽天自在天别名。正云毗瑟纽(文)此等文那罗延即毗纽。亦即自在天一体异名。其实第四禅主报身也。不空罥索经第四(十丁)云。毗瑟怒天轮印。旧云那罗延天(文疏第十六云。那罗延作轮印)最胜疏第五(末三)云。吠率怒此云多主那罗延天之别名。又第六(十二)云。吠率怒那罗延天之异名。复形大故名大肩(文)琳音二十六(十二)云。八臂天此云那罗延(文)上引智度第二云。大自在八臂三目。光记第七云。摩醯首罗三目八臂(文)与琳音说同。那罗延即大自在三目八臂天。故知。与上大自在一体也。问。若是一体云何两处出之耶。答。随外道宗计。出之。故义亦不违也。又智度第二云。韦纽秦言遍闻。四臂捉贝持轮骑金翅鸟。弘决十(六)毗纽天此翻遍胜。亦遍闻。亦云遍净。阿含云是色天。俱舍云第三禅顶天(文)骑金翅鸟者。与第十卷同也。然遍闻是第三禅故。此是异说也。又智度第八(六)云。复次劫尽烧时一切皆空。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十方风至相对相触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名为韦纽。是齐中出千乘金色妙宝莲华。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花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后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此梵天王心生八字。八子生天地人民(云云)此文亦异说。甚有深意。因解云。一千头二千手足即三千大千也。脐是甘露大海。妙宝莲者即莲华藏世界也。藏中有人者。即毗卢遮那也。八子即八叶。生天地人者天第一院也。地第二院也。人第三院。请熟思之。又涅槃论。外道韦陀论师说与智度大同也。常住不动者。俱舍十二(十八)云。第四静虑何为外灾。彼无外灾。离内灾故。由此。佛说彼各不动。内外三灾所不及故(文)又解。此中尊贵者。是似约法身释。与次上智度第八所明义同也。彼法身者与内真如同故。云常住不动等也。又尊贵者薄伽梵六义中之一义也。上释薄伽梵云本地身本地身即内法身也。而有辅相者。涅槃论云。第四外道韦陀论师说。从那罗延天脐中生大莲华。从莲华生梵天祖公。彼梵天作一切命无命。从梵天口中生婆罗门。两臂中生刹利。两髀中生毗舍。从两脚跟生首陀(文)依此说。梵天为辅相。能作万物故。譬如下举喻。人主无为者。语灵公曰。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有司者。书大禹谟。不犯于有司。语泰伯曰。笾豆之事有存。
  能造之主下释尊贵义。能造是梵天(能作有命无命物故)主即尊贵。能造之主。依主释也。意云。一切物尊贵于梵天。梵天尊贵于那罗延。那罗延更无有所尊贵者。故名为尊贵也。遍一切等者。准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义。即是法身遍满法界义也。又涂灰外道所云。法身遍充法界是也。如所宗者。女字与女问训汝也。语(公冶长)同子曰。女器也。又云。女知之平朱注女音汝。
  经云自然下。第十计也。是拨无因果计也。琳音二十六(二十一)云。纳衣梵志是自然外道。说一切法自然有。亦边见摄(文)述记第一末(七四)云。自然者别有一法。是实是常。号曰自然。能生万物。如此方外道。亦计有自然。是一是常。能生万物虚通之理名不可道之常道也。稍与彼同(文)演秘第一(末三十一)云。言自然者。谓无同论师。作如是说。无因无缘。生一切物。无染净因缘。如我论中说。如棘荆针无人作。孔雀等类种种画色。皆无人作。自然而有。不从因生名为涅槃。自然是常。生一切物(文)述记意。兼邪因及无因。别有一法者。是邪因。自然者即无因也。今此疏中唯无因义。
  有师难下。明难破也。彼约莲华生等立自然义。从佛法而观之。则莲华等。亦虽依内外因缘而有。非是自然。而今且约世间粗显法而破。舟车等正依人功。而非自然有显了故。具如抄辨。
  若谓下。明外转救也。虽有而未明了者是邪因也。述记所云。别有一法。是实是常者是也。
  是亦不然下重破也。
  经云。内我下第十一计也。唯识第一(三丁)云。诸所执我略有三种。乃至三者执我体常。至细如一极微。潜转身中作事业故。演秘一本(四四)云。论三者。执我一极微等者。意复云何。答广百论云。一类外道复作是言。若我体性随形量者。即应如身有分有变。又汝执我随所依身。似水依堤。如油逐水。是则此我如彼水油。既变既易。或非常非一。引此为喻而言我体。为常为一与理相违。是故我体住于身内。形量极细不可分拆。体常无变。动虑动身能化能受(文)。
  难者云下。取十二门论(二十五)观作者门意破斥。谓立无常量破彼常一主寄义也。
  何以故下。明我无常相也。意云。若言别有我性作诸事业者。我性是因。事业成就是果。有因有果者即无常变易法。岂为常一耶。
  若我无常下。明无常过也。意明。罪(恶因)福(善因)果报(善恶果也)皆依我性。我若无常罪福果报皆悉断灭。智度十二(十七丁)云。如是等种种因缘可知神非常相。若神无常相者。亦无罪无福。若身无常神亦无常。二事俱灭则随断灭边。随断灭边。则无到后世受罪福者(云云)。至校量中等者。抄出数解(云云)又有人云。是虚科(云云)今云。至犹如言乃至。是指十二门论等中。对校立量种种论义。云广明也。
  经云人量下。第十二计也。此计与唯识所明三种执我中第二计同也。论第一云。二者执我。其体虽常而量不定。随身大小有卷舒故。述记第一(本七七)云。谓身若大我量便舒。身若小时我量便卷。如一牛皮日干水渍日炙便卷水湿便舒。此即无惭之类计也。谓尼虔子。今言胒揵陀弗咀罗。翻为离系子。(云云)智度者。论第十二(十八)云。有言。大小随人身。死坏时此亦前出。如此事皆不尔也。何以故。一切色四大所造因缘生故无常。若神是色。色无常。神亦无常。若无常者如上所说(文)。
  然彼宗下明能破。于是是初定彼宗计。今既下正明破也。唯识论第一破第二执我(上引文)云。中亦非理。所以者何。我体常住。不应随身而有舒卷。既有舒卷如橐籥风应非常住(破常义)又我随身。应可分拆。如何可执我体一耶。故所言如童竖戏。(文破一义)经云遍严下。第十三计也。抄云。是又自在外道类也。但上自在天计。苦乐共自在天所作(云云)今唯世间尊胜遍严安乐等事。是自在所作。余事非所作。以之为异也(文)今按。智度第十(三丁)云。毗纽天言。世间有大富贵名闻人。皆是我身威德力分我能成就世间亦能破坏世间。世间威德皆是我作(文)今遍严者恐是事于毗纽天者所计也。
  如论下。引十二门论(二十七丁)明能破也。
  今遍严者下。疏主自释也。意明。谓唯造福乐不能以乐遮苦故。世间尚苦乐双行。一是苦一是乐。何名遍严。苦乐双行从憎爱生。从憎爱生即是无常。何名为常。亦不能一切与乐。亦何名自在。故知。彼计非遍常自在也。按常字恐严字草误。然两本义释亦作常。
  经云若寿者下。第十四计也。抄云。寿命者。寿体命用也。一聚依身。依寿依持。依命相椟。俱舍云。命根体即寿。能捋暖及识(文)弘决一之三(十右)云。一期曰寿连持曰命。已上。
  又彼下。明草本有识义。有寿者必有识故难者下。举彼相违喻成不齐之过。以立无寿命义也。
  如合昏下成无识义。准上当知。今又举不齐过者。如佉陀罗木。断已不生(见涅槃第九)若尔于树木中当有有命无命。是不齐也。又如尸利沙树有睡眠故。名为合昏。余树不尔。是亦不齐。合昏者经音第四(七)云。尸利沙即此间合昏树也。其树种类有二。若名尸利沙者。叶果则大。若尸利驶者叶果则小。此树时生人间。关东下里家。误名沙罗树是(文)又名合欢。或云无忧树。又如别记。
  经云。补特伽罗下。释第十五计也。玄应音二十三云。补特伽罗。案梵本。补此云数。特伽此云取。罗此云趣。云数取趣。谓数数往来诸趣也。旧亦作弗伽罗翻名为入言舍天阴入人阴舍人阴入畜生阴。近是也。经中或作福伽罗。或言富伽罗。又作富特伽耶。梵音转也。译者皆翻为人。言六趣通名人也斯谬甚矣。人者案梵本云末奴沙。旧经名摩兔沙。此云人。亦言有意。以多思。经有智惠故。名为人也。鬼畜无此。何得名人。皆译者之失也(文)述记五(末初)云。与人我见相应正云。补特伽罗。通五趣摄。非唯人故。如前辨。即一切异生全二乘有学。有漏心位起此见。故除八地已去。彼永不起此人我见(云云)抄依通法释论疏。云六趣众生中。正造引业唯在人趣。故人道名数取趣者误矣。既云舍天阴入人阴等。又述记云非唯人故。云何云唯在人趣乎。谓彼宗计等者。正释计名。意云。此计五蕴和合上别有我体。是常一故。有从今世趣于后世。此我名为数取趣者也。皆是一我者。抄云。此我从今世往后世。随趣名异。人我体是一也。此解不当。今云补特伽罗者。我之异称。诸外道随计异名或名寿者。或名遍严。或名数取趣者。穷核其体。皆是一种我体。所云常一主宰义。故云随事异名。如所解者。当云随趣异名。故知。抄解不可。又下知者见者中。有此文势往见。光记三十(三)云。犊子部有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我之异名。
  若有从今下。定彼宗计也。为常者准次两关破。当云为常为无常。且举常义而影无常义也。
  识神若常下。两关破斥。是初约常义破。是取智论意。论第十二(十七右)云。若神常者不应死不应生。何以故。汝等法神常。一切遍满五道中。云何有死生。死名此处失。生名彼处出。以是故。不得言神常(文)。
  若无常下。约无常义破。谓汝云我常一。若无常则非常一。既非常一。汝我何立。抄引药师经等毕云。又据真言教意(云云)今云。无畏三藏至琰魔宫义。乃与靖迈解同。但是感应之因缘也。又去识还来者。即是秘密加持所致也。若离此义。别有心识往来相者。即是与补特伽罗计同。近代有人引阴鉴女倩女说。可谓终日学不生教。终日堕于数取趣见。矣。读者思之。又有人现见死人问答(云云)此义又同外道见。智度十二(十八)云。问(外人)曰。身有二种。粗身及细身。粗身无常细身是神。世世常去入五道中答曰。此细身不可得。若有细身应有处所可得。如五藏四体。一处中求皆不可得(文广说往见)此文明计有细身者。即是外道我见也。如佛法中等者。特子部立五法藏。谓三世。无为。不可说藏也。有部立三世实有法体恒有。故云此两部计有三世法也。俱舍第二十九(九)云。然犊子部执有补特伽罗。其体与蕴不一不异。光记三十(三)云。特子部执有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我之异名。数取五趣。其体实有。与彼五蕴不一不异。彼计我体非断非常。若与蕴一蕴灭我灭。我等应断。不可言一。若与蕴异。蕴灭我不灭。我应是常不可言异(文)义林第一(总料简章)云。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合五部宗说。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五识无染亦非离(云云)及说一切者。抄云。光记云。三世实有法体恒有(文)又云。此宗诸法体皆本有。四相于法但望用说。非据体论(文)是又虽不立我。三世中法极微皆别。不生不灭(云云)是故未知至妙虚通之理。犹同外道我见也。中观论第二云。若人说我相。如特子部众说。不说得言色即是我。不言离色是我我在第五不可说藏中。如萨婆多部众。诸法各各相。是善是不善。是无记。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别异。如是等人。不得诸法寂灭相。以佛语作种种戏论(已上)失佛三种法印者。具如抄辩。
  经云若识者下。释第十六计。此计第六识为我也。上直计我体。是就识计我。又上三世来称。是云遍一切处。乃至遍于五大等一切诸法中。是为异也。
  若识神下能破也。意云。若识神遍一切处。亦体是常。应不假三缘和合。而识独能见闻觉知而今要由根尘和合。方有识生。则知。是假根尘而识有所用。若根尘不和合则汝识神为无所用。何云遍常耶。
  又若下。意明。汝计识神常。常者遍于五道中。则五道应是常。云何复有此死彼出耶。经云阿赖耶下。释第十七计。第六识为我。是计第八识为我也。下疏(他缘乘下)阿赖耶义云含藏。正翻为室。谓诸蕴于此中生。于此中灭。即是诸蕴巢窟故以名(文)然阿赖耶有三种义。一者分别义。二者因缘义。三者真实义。第十六(二十四)云。藏者梵云阿赖耶。此翻为藏。或云宫室舍宅之义。世间如舍宅一切众生各随己分安住其中。既有此窟宅。即有善恶含藏。不能自出。如来已离如是阿赖耶窟宅。故云无藏性也。
  是执持含藏下辨名义。执持含藏是二义也。室义者通二义名也。
  此宗说下。述此二义。此宗者外道宗计也。能持此身者。述执持义含藏万像者述含藏义。是与唯识论等所明能藏所藏义不同。故次云不同佛法中等。也是直计阿赖耶为我体故。明卷舒自在义也。抄云。解深密经第一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为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文)阿陀那者阿赖耶异名。此云执持。众生现量心。此识不觉悟故。云甚深细也。一切色心种子。念念薰之。念念生果如暴水流注。故云如暴流也。次句凡愚者。即凡夫二乘。此二人若闻说八识共执可为我也。此故小乘经中不说七八二识。今外道等。依前佛教生妄见故。或以第六识计我。或以第八识计我也。若依此说。前补特伽罗第七识计我欤。但是学者一义也(文)此学者一解有其理矣。述记第三(末七八)云。此准能缘。以分三位。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位。名染污末那。缘阿赖耶。二法我见相应。名不染末那。缘异熟识。三但名末那。缘阿陀识(文)此释明。补特伽罗计染污末那而为我。故当第七识也。不同佛法等者。辨相违也。今佛法中明阿赖耶识。非有似有依他起摄。生灭无常。与彼常一见大不同耳。
  然世尊下。遣伏疑也。疑云。外道计阿赖耶为常一我。简彼义。上云不同佛法中等。然佛法中亦阿赖耶为如来藏。如来藏者不生不灭体性。岂非常住义耶。今遣此疑。云世尊密意。密意者即如来内证真实义也。谓大乘了义教无生灭外之不生灭。无不生灭外之生灭。故即是实大乘真实法门。而与外道常我大不同也。密严经下云。如来清净藏以为阿赖耶。常住无始终。离四句言说。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惠不能知藏即阿赖耶。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文)起信论云。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文)十卷楞伽第八(十一)云。如来藏名阿赖耶识。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文)若佛法中等者。斥佛法中迷执也。谓万法唯心故。因缘生灭即法界生灭。法界不生灭即因缘不生灭。不达此义。若实执取离阿赖耶。有如来藏者。亦即同我见也。是遣权教执也。有人云。是宽通四家大乘。亦是过慢耳。
  经云知者见者下。释第十八九二计也。是就前五识计我也。身中有知者等者。具如抄辨智度云者。皆如抄解。皆是我计等者。抄解恐不当。若直解智论文。当指十六知见云皆是。今转用论文。故但指知者见者云皆是也。
  难者云下。抄解及演密(云云)今助一解云。此难且就见者义。如知者计。亦当例难如是耳。难者至我不先定彼计。能闻谓耳识。能触者鼻舌身三识。知者即意识也。
  若皆下正难。是初总难也。意云。汝计我是常一。若云六根皆我者。六根境界各各差别。互相不知。何云一我。常一义不成也。一不可下别难。谓一我不可作六根用。互相不相知故。六根不可作一我用。境界别故。
  若有下破转救。谓若。救云眼见是我余能闻等非我者。六根本是齐等法。若云余五根非我者。应如五根见亦非我。于六种中何见独为我。是故彼计不成也。
  故知。下正申正义也。
  经云能执所执下。第二十一计也。此计。闻佛法中相见二分说。妄计为身中离识心别有能执者等也。唯识论第七(十九)云。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由此正理故。彼实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离能所取无别物故。非有实物离二相故。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述记七(末三)云。护法云。故彼所计心外实我法。离识所变依他二分。皆定非有。非谓识变是实我法。似我法故。其外我法离识皆无。以离识体所变能取见分。所取相分。外无别物。故一切有情所变皆尔。依斯二分施设我法。彼二离此无所依。故问有别实物离能取变。有何所以不许。答非是有一实作用物。离前能分别所分别故。无别我法。必有识也。(文)。
  谓有外道下。明能执者计。如文可知。
  或有说言下。明所执者计。意明。能执者是识心故。依他起法生灭无常非为真我。其所取境是常一故。乃名真我也。
  然内外下破斥也。内外身受等者谓不净观时。观内外身受心法。内谓自身。外即他身也。具加抄辨。智论十九(十九)云。问曰。何等为内身。何等为外身。如内身外身皆已摄尽。何以复说内外身观。答曰。内名自身外名他身。自身有二种。一者身内不净。二者身外皮毛爪发等。复次行者观死尸膀胀烂坏。取是相自观身。亦如是相。如是事。我未离此法。死尸是外身。行者身是内身。如行者。或时见端正女人心着。即时观其身不净。是为外。自知我身亦尔。是为内。问曰。身念处可得内外。诸受是外入摄。云何分别有内受外受。答曰。佛说有二种受身受心受。身受。是外。心受是内。复有五识相应受是外。意识相应受是内。(云云广说)问曰。心是内入摄。云何言观外心。答曰。心虽内入摄。缘外法故名为外心。缘内法故是为内心。意识是内心五识是外心摄心入禅是内心。散乱心是外心。内五盖。内七觉相应心。是为内心。外五盖外七觉相应心。是为外心。如是等种种分别内外。是为内外心问曰。法念处是外入摄。云何言观内法。答曰。除受余心数法。能缘内法。心数法。是内法。缘外法。心数法。及无为心不相应行。是为外法(文)。
  经云内知外知下。第二十二三计也。知者别名者。于知者计分内外二种也。
  有计下。初明内知为我也。谓身中别有等者。是似识四分中证自证分也。故次上二分计而来也。抄云。似末那缘内境者。恐不可。末那内缘第八识为我。云何云内证者乎。
  或以外知下。明外知为我。准上知者计。应是第六识遍缘外境。以为外知耳。
  经云社恒梵下。第二十四计也。有人云。第九授明镜偈曰。●坏●怛嚩(二合引知也已上)彼●社●儜切故。坏音也。今●社●拏切故社音也。下●字彼无上空点。声转义同耶。若又●●是体声。●●是业声耶。如●●(体)●●(业)故。又心经梵本云●若●怛●尾衍。则故知般若知也(已上)今按。千字文云。●吉抳●担。或云●●●皆声之转耳琳音云。社怛梵梵语外道名也。此与知者外道宗计大同。名字别异耳。(文)●●是知梵名然云名字别异者。为不审(矣)。
  经云若摩好阇下。释第二十五计。经音二十三云。梵本云末好沙。旧经名摩兔沙。此云人。亦云有意。以多思。经有智惠故名为人也(文)智度者。三十五论明十六知见中。释第七人曰。行人法故名为人(文)华严大疏十九下(十九)释经人想云。七人者有灵于土木之称。智论云。行人法故。大般若名士夫。瑜伽释云。能作一切士夫用故(文)文句四之三(四十四)释六趣中云。人者梵名摩[少/(兔-、)]奢。此云意。昔顶生初化。诸有所作当善思善筹量善忆念。即如王教。诸有所作先思量忆念故。名人为意。又能息意能修道。得达分。又云。人名慢。五道中多慢者称人趣(文)今详梵言。应是●●●●。●●●人也。●生也。具云人生。杂名●●●人也。●●生也。有人若为汉语。阇梵字作●者甚难依耳。具译等者。●●人也。●生也。谓人者我体。一切诸人从人我而生故云人生。从人而生犹如云自在天生一切人物。故云自在外道部类也。唐三藏者。贞元录云。沙门释玄奘。本名褛。俗姓陈。陈留人也(乃至)帝作新经序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神笔自写。敕贯众经旨。进谥法师称大遍觉(文)唯识论。摩好阇翻云意生。枢要上本(四十七)云。三意生是意种类。有能思量胜作用故。显是意类。故名意生。(文)问今经又云意生。何云唐三藏误耶。答若约正释。末耶为意。末好阇为人。若义翻。摩奴沙非无意义。如上引音义。今约正译云误也。然经且顺旧译云意生也。演密辨此义云。云彼师以为。摩奴阇翻为人执。此解不可。疏主解智度文。云人执。非是翻语也。
  经云摩纳婆下。释第二十计也。是毗纽天外道等者。毗纽是那罗延天之异名故。是即尊贵外道部类。然尊贵计。云我遍一切地水火风空处。今云在于身中。内外为异也。
  正翻等者。对儒童义云正也。
  言我于身心下。释胜我义也。智度亦云者。论第十二(十八)云。有人言。神在心中。微细加芥子清净名净色身。更有人言如麦。有言如豆。有言半寸。有言一寸。初受身时最在前受。譬如象骨。及其成身如像已庄。有言大小随人。身死坏时此亦前出。如此事皆不尔。何以故。一切色四大所造。因缘生故无常。若神是色色无常。神亦无常(文)清净色身者。总明我体。是总计也。此中有数计。同计净色为我。其豆麦等但是大小之异耳。抄云。人受生时。最初诃罗蓝以后。先内成像骨。后成皮肉等。以庄严之。今我体又尔也是故为譬。谓我喻像骨。一身喻皮肉等。是似以身正根计我体(文)。
  唐三藏下亦辨译误也。枢要上本(四五)云。摩纳缚迦依止于意。而高下故(瑜伽八十三义也)若总释义。此名儒童。儒美好义。童少年义。美好少年名曰儒童。论依别释。摩枘是高义。高慢他故。缚迦是下义。卑下他故。以依止意。或陵慢他。或卑下他。名摩纳缚迦。述记第二(末四十)云。婆罗痆斯国有婆罗门。名摩纳缚迦。此云儒童。其儒童子名般遮尸弃。此云五顶顶发五旋头有五角(云云。按。此释直以儒童为其名矣)演秘一末(十)云。疏儒童子五顶者。有云。儒童有五童子。名为五顶。有义然说儒童名五顶。然疏中说其儒童子称为五顶。亦未可依。儒童即是童子异名。婆罗门又非童子故详曰。然初师义虽无所据。理犹可通。第二师义斥疏全非。世之立名有种种异。雅年貌美号为儒童。老从旧称。是有何过。若言儒童即令唯小。俗字观音应即是圣。此既不尔。彼云何然(文)华严疏十九下(十六)云。八魔纳婆。此云儒童。谓计有我人。为少年有学之者。此名依一声中但呼一人。若呼多人多声中呼应云。摩纳婆嚩迦也。抄摩纳婆此云儒童。即出智论。若瑜伽云。谓依止于意或高或下故。彼疏云。意高下者约行以释然行高下皆由于意。雅年之者高下不定。故以高下。而以显之。释曰雅年高下者。即少年有学者也。菩提闇黎者。古师皆以为金刚智三藏。按宗僧传第五。一行和上传云。又于金刚三藏学陀罗尼秘印。登前佛坛受法王宝。后同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经开后佛国。其传密藏必抵渊府也(文)此释足为一助也。
  经云常定生者。释第二十七计。常住者释常字。不可破坏者释定字。决定故云不可破坏也。自然者简缘生。常生者常简缘灭。常故不从缘而灭也。生谓生起。从一生起终无灭义。既无灭义何有更生。故云无有更生也。抄云常生故旋转无穷等者。非疏主意。读者思之。
  经云声非声下。第二十八九三十计也。声中有声显声生二种。更加非声总有三种也声即是声论等者。经云声者。总明声论师计也。是有声显·声生二种。次分释之。是总释也。唯识第一(十五)云。有执。一切声皆是常。待缘显发方有诠表。述记一(末七五)云。待缘显者声显也。待缘发者声生也。发是生义。声皆是常然有时闻。及不闻者。待缘诠故。方乃显发。此有二类一计常声。如萨婆多无为。于一一物上有一常声。由寻伺等所发音显。此音响是无常。二计一切物上共一常声。由寻伺等所发音显。音响亦无常。如大乘真如万法共。故唯此常者是能诠声。其音但是显声之缘。非能诠体。此通破声显声生计内计外全分一分。如因明疏叙。今不繁述(文)若声显下。释声显论师计。意明。未显时声体是本有常恒。然不闻者以阙缘故。待寻伺等缘而显。显时亦体性常住更无有减也。
  若声生下。释声生计。声本生者对本有云本生。意明声本源生待寻伺等缘而生。生已体性常住也。上计未显已前体。是本有。此计本生为始故。不云末生已前体性本有也。上计无始无终。此计有始无终。其异可知。
  非声者下。释第三计也。上二计不解声字即实相。故着声以为实有。此计拨无声字。以无善恶法为宗极。亦是不知声字实相故耳。若知声字即实相则何着何拨。反此义故皆是邪计也。
  经秘密主下总结也。三十种我分。皆是分别心所计故。云分别相应也。分别所云妄执。妄执者体是无明故。下疏云。诸阿遮梨所以为此喻者。欲表一无明心随事离分。即成阿僧祇妄执也(文)此等我分与无明相应故。云分别相应也。希求顺理等者。各修苦行。皆于冥处相应契达。故约彼宗计且云顺理。自内观之实是违理故。总名外道违理心也。经中略举等者。具如抄辨。如人坐得四禅等者。具如抄引唯识疏。计后除中五现涅槃文解。
  或生是念下。抄约凡夫味着引起信文解恐不当矣。何者。是欲释我分相应义。上标十计。次释其义。故知。但约外道见也。今辨其异者。上明计所得定为直涅槃。次或生下。明计自身是得禅者也。
  如是等下结上也。谓从内观之。才得世间义利。未曾知自心实相故。此二相皆是我分相应义也。
  皆由不观下。释经自昔以来等意也。我实相者即我自性。我自性是不可得。不可得即实相也。故上经云。彼不观我之自性。则我之所生也。疏释云。若彼观察诸蕴皆悉从众缘生。是中何者是我。我住何所。为即蕴异蕴相在耶。若能如是谛求。当得正眼。然彼不自观察。但展转相承。自久远以来祖习此见。谓我在身中能有所作及长养。成就诸根。唯是此究竟道。余皆妄语。以是故名为愚童也(文)大师薄伽梵者。外道所计三宝中之佛宝也。下云。乃至于彼部类之中。梵王犹如佛。四韦陀典犹如十二部经。传此法者犹如和合僧(文)如劫初时等者。举劫初缘起。明最初我见也。俱舍论第八(七)云。有色有情身异想一。如梵众天。谓劫初起。是第二识住。所以者何。以劫初起。彼诸梵众起如是想。我等皆是大梵所生。大梵尔时亦起此想。是诸梵众皆我所生。同想一因。故名想一。大梵王身其量高广容貌威德。言语光明衣冠等事。皆与梵众不同。故名身异。(文)光记八(十八)云。梵众天言。举初显后。总摄三天。唯取劫初不取后时。以劫初起梵众起想。我等皆是大梵所生。大梵起想。是诸梵众皆我所生。梵王梵众同执一因。而生想故名想一(文)一因者邪因也。上经所说。自在天外道等。皆此义也。故今云最初有我者也。此为根本。从此生无量异计。故云展转生等也。
  希求顺理下。初示梵名。今女声呼云瑜祇者。明观行应理义也。下疏云。瑜伽译为相应。若以女声呼之。则曰瑜祇。所谓相应者即是观行应理之人也(文)然抄出三解。今取第一义。此中顺理与下最初顺理之心。言同义异。顺谓随顺。理者上所云真实常理。谓观行应理故云顺理也。
  即是下述释顺理义。顺理梵音女声呼故。云修瑜伽行者。凡女声呼未得瑜伽修行者之称。即观行应理之人。亦即上所引自在天外道等。是谓之古昔修瑜伽行者也。
  谓彼下释解脱义。解脱即彼所得涅槃。所云五现涅槃等是也。所谓已得瑜伽也。是观行与理相应。而所得。是名为真解脱也。更无法过涅槃者。故云万物之宗也。
  今顺下释希求两字也。谓今此所明。为净心最初生起之由。三十种外道违理之心。顺彼古昔修瑜伽行者之所修行(四禅八定等)希求世间解脱故。云今顺等也。已上皆是等者。是总结三十种外道。以为净心起因也。内外因果者。外谓顺世八心。即是外因果者。内即违世八心。即内因果也。违二种八心故云违理。违理即破坏义也。下明世间八心毕云。从此即发声闻菩提初种子心。皆应准例前文广分别说。乃至三乘一一地。皆具十心(文)。
  次明最初下起下文也。顺理者。顺谓随顺。理即善体。是净心一分故。即实相理也。是名为净心最初种子心也。下云。如最初种子离微尘计心垢时。即显微尘许净心势力。虽云善种子生。其实即是不生也。以是坚固性故。在众生识心终不败亡未至自心实际大金刚轮。中间更无住处。虽果后成种展转滋长。然亦不出阿字门。故云最上大乘句心续生之相。诸佛大秘密。外道不能知(文)第二十(二十六)云。如最外院八部等世天。即是前八心中。从初解守齐已去。乃至受用果等也。然有善根开发。与正道相应即是大悲胎藏花台之因也。如来以方便力而引导之。乃至令成就世间八心以来。即是外院之位。次渐渐向里。及二乘亦在此内(云云)又(同三十)云。从法身起应。次流向外以度众生。犹如漫荼罗自中胎出至八部世天之位。又从外引入佛果。犹如漫荼罗从乃至八心之初。直至成菩提方便等也。(文)此等释意顺阿字本不生自心实相之理名为顺理。如此净心漫荼罗中胎藏之因故。下云不出阿字门等也。
  经云秘密主下。明顺世八心此下即最初种子心也。经有二段。初举愚童凡夫违理之心。是净心生起之由也。或时下正最初种子心也。羝羊者。字汇云。都黎切。音低。转雅云。牡羊三岁性善抵触。易大庄。羝羊触藩羸其角○陆佃云。羝好抵突。故从低省。抵者抵其角。然后能抵突。顺西方语法者。按羝羊梵中当有愚痴义。故以羝羊喻不知善恶因果愚痴凡夫。所云哑羊僧。亦是愚痴义也。梵音所含故。云顺西方语法。羊云●●。(千文)又云●●(疏第六所传图)●无也。●有光明义。光明即惠义故●●是无惠。无惠即愚痴也。又●无也。●惠也。●●云惠。亦是无惠义也。智度第三(二十六)云。云何名哑羊僧。虽不破戒。钝根无惠。不别好丑。不知轻重不知有罪无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诤不能断决。点然无言。譬如曰羊。乃至人杀不能作声。是名哑羊僧(文)。
  世间从久远下。释或有时一法想生等文。此中善法者。下疏云。问曰。如是八心最初种子。复以何为因。答曰。由世间自久远以来有善恶之名。种子从是生也。如劫初众生贪食地肥。尔时即以多食者不善。少食者为善。或有见多食因缘起诸过患。便作是念。我今少食此味。常自诫节。不亦善乎。然此众生亦未知因果后世之报。但展转相承。谓仁义惭愧等以为善法。有能如是行者世间共称誉之(云云)此善者即是净心具体故。依因缘而得显发。然彼三十种外道等。不知因果故心行相违。是以推求而不能得也。上经云分别相应希求顺理。即是违理之心推求义也。后时欻然等者。正释或时一法想生意也。下云。又如小劫终竟时。众生忽然发心。知世间恶法过患更相劝导共行善事。尔时亦无善知识劝导便然。当知皆是自心实相熏习因缘力也(文)疏主且约真如内熏释。然宝钥上云。本觉内熏佛光外射。欻尔节食。数数檀那。抄解云。谓本觉佛性为内因。久远善法为外缘。如此善法名字等。又是先佛之教法。等流教药。故名之佛光(文)愚按。疏家宗家意本不同。何必劳会释耶。欻然者。韵会(勿韵)云。许勿切。读若忽。广韵暴起。节食持齐者。具如抄解。八关戒者。又如抄解。彼由节食等下。释彼思惟少分。即明节食持齐利益。如文可知。
  尔时下。释发起欢喜心。●●名欢喜心。此心具欢喜义。今此欢喜者。自性清净心。本性之善是净心最初之种子心。即是现法乐之由渐。是以初地开发此心。名为欢喜地。本有修生其体是一。故云其心欢喜。本性欢喜少分动起也。
  由见此利益下。释数数修习。此节食者。谓息食贪也。食贪为诸垢之本。今息之故自生欢喜。生欢喜故。数数修习。数数修习故次生施他之心。故知。数数修习是第二心之所因。故是为种子心也。
  经云复以下。释第二心也。抄释牙种以为二物。此解不可。经意十心为因果二。从初至第五为因。第六已下为果。故经一一皆加种字云牙种乃至叶种。然第五敷花阙。种字。疏迦释云花种。故知。种言即显因义。若如抄言者。一一文皆当有二义。岂有其义耶。第一心节食持齐息自心贫。是喻种子。故今经云复以此为因。因即种子也。今第二心转施于他。不贪之心转增广。故以喻牙。显此牙属因云牙种也。
  此六齐日下。引智度第十三文。是证六齐日义也。断食者。劫初以一日不食。为齐法也。既顺善法者。息贪求故。顺无贪善法也。论全文云。问曰。何以故六齐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恶鬼遂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齐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时齐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齐。后佛出世教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文)。
  由见止息下。释复以此为因文。是明以第一持齐为因也。止息贪求者。上云不生驰求劳苦是。内获利乐者。上云尔时生少分不着之心。其心欢喜而得安稳。是也。经云因者谓因由也。故疏释云由故。
  欲修习此法等下。释施与父母等文。是明从种子而生牙。牙即种子之增长。故云增长也。修习此法者。指上息贪求法。即所云持齐。止自贪故还施于他。是云令得增长。谓令不贪法增长。即是牙种也。六亲者。抄(云云)按。今释经父母男女亲戚云六亲。今经所说亦是六亲一义。男女者男女子息也。亲戚即总云内外观戚也。广韵云。礼记注。孔曰。亲指族内。戚言族外(文)。
  自念下明布施功能。兼释芽种义也。见此因果者。因谓布施。果有三种。一无守护忧。二他人敬爱。三孝义之誉。第一总明施功能。第二通六亲。六亲对我云他于第三中孝在父母义通男女亲戚也。
  转生欢喜下。明牙种义。谓依欢喜故善心稍增。善心是种子心种增即牙义也。
  经云复以下。明第三疱种也。
  谓欲成下。蹑前起后。是明心相续义。下皆准知。谓欲等者明种子心。
  修习下明牙种。善心渐增长等者。明从种子主牙也。
  复能施与下正明疱种也。抄云。非亲戚者。举所施境。六亲外一切人云非亲戚。是则从狭至宽。从亲及疏。施心增长相也。
  见此平等下。正明第三心义。上牙种中取亲舍疏。是为不平。今亲疏等施故云平等施也。
  尔时善萠下。明牙增为疱也。抄云。牙茎滋盛喻施心增广。未生茎等喻不简释所施之境也。
  经云复以下释第四叶种也。上不择亲非亲。等施与故云平等施。今于平等施中。以惠简择所施福田故云惠性渐开。舍芬得胜其义分明矣。问。于福田中舍劣取胜。岂不差别不平见乎。答。于亲疏中而为差别是为爱见。今于福田简择胜劣。是惠性开。虽似差别义趣大异叶梵云●●。含器量高德义●●器也●量。●●云无量(见三十五佛名中)●第一义故。即高义也●应是德义。更捡谓已下蹑前起后。是明从疱生叶义也。如此之人下。明简择相也。经器量高德者。通前第二三心。谓于六亲及非亲识中。而简其德行也。抄但对第三心论宽狭者。恐不当矣。何者于六亲中。亦当有高德人故。惠性渐开者。简择之心即惠性也。慈恩传第二(八丁)云。般若羯罗此云惠性(文)谓布施相。具足圆满。以譬牙茎生叶而庄严。故云渐开。对次敷花故尚称渐也。愚善知识之由渐者。指第八无畏依中善友云善知识。今器量高德人。即是由渐也。下疏云。已知尊行之人(今器量高德也)宜应亲近供养。又见持戒能生善利(第七受用果也)即是渐识因果。今复闻善知识言(当假所云善知识。即第八心也)有此大天。能与一切乐。若处诚供养所愿皆满。即能起归依心也(文)。
  经云复以下释第五敷花也。
  谓惠性下。蹑前起后也。
  复甄别等下。对前渐能甄择所施之境。云复甄也。见其利他之益者。对前自利之益云利他也。此有二种。一伎乐人。二尊宿。此二境皆利他之人故。云见利他之益也。伎乐者。此梵应是●●(唐梵)●●亦悦义也。下释舞心云。如世人支分散动。说为舞。神变亦尔。现种种未曾有事。令前人心净悦服(文)金界舞尊种子●●与●●相近。又上云●●●●舞义神通义。
  尊宿下释尊宿字。耆旧约年老。见闻转识。学谓学习。行即德行也。高尚者。易蛊上九云。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王弼注云。最处事上。而不累于位。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者也。朱注云。上九居蛊之终。无系应(一无应字)于下。处事之外。无所事之地。以刚明之才无应援而处无事之地。是贤人君子。不偶于时。而高洁自守。不累于世务者。故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古之人有行之者。伊尹太公望之始。曾子子思之徒是也。今云。尚与上同。左传第十八。王日尚矣哉。(注尚上也)惠琳音。尚年市让反苍颉训诂云。尚上也。犹如盛年者也。孟子尽心下云。尚志(注尚高上也)遵利者。十四义释作导者为好矣。十本同今。遵租毗反。循也。行也。习也。恐非今义也。
  亦令我施时等下。释敷花名。抄云。经名敷花。疏云花种。是则以第五心。或属因或属果。二义之意也(文)今云。经以阙故。疏加而释。何为二义。以理推之。第六云成果。敷花是因必矣。又如上辨。敷花者约心莲华。梵云干栗及。干栗太有欢喜义。具如第十二卷释今倍欢喜为敷花者。亦浅略存此义也。心信欢喜者。显敷花庄严相也。
  经云下。释第六成果也。按敷花与南方增益义相应。故云欢喜。欢喜即增益义也。成果是西方义。故云亲爱。亲爱即敬爱义也。
  谓所习下摄前起后。谓能施所施之相与前不异。但于欢喜心上。重发亲爱心。是花转成果义也。
  又由前下又解也。上约欢喜亲爱二心。是约因果二德。谓前闻法为因。今离欲等为果也。谓于第五心。以欢喜心施尊宿故。得闻法利。闻法利者。三纲五常戒十善等。是人中所因也。依此起出离欲等心为果。故次明成果云离欲等。是尚人中之果也。知彼内坏等者。依闻法故能知师德。知师德故。乐欲依彼出离欲等。是以亲附而供养之也。欲谓欲情。等者等取瞋等也。
  望初种子等者。抄云。最初种子是布施萠地。今此成果论施得益。故云尔也。以上六心是人间胜报故。大师以之为第二住心。以第七以上心属第三住心也。愚按。大师建立十住心故。开为人天二心。今疏主顺世八心总为第一无畏。只是人中果也。具如第三卷释。
  (第七受用)复次秘密主下。释第七受用果也。谓已能等者。明前后心续生相也。齐谓第一心。施即第二至第六也。见其利益者。总通第一至第六心也。别于第六心出离欲等故。即知三业不善皆是衰恼因缘也。即知三业下。正明第七心也。三业不善即十恶业。护戒是十善也。生天之果必依十善因而得故。云我当舍之等也。
  由护戒下。明护戒益也。此有二种。初明现世益。贤善命终下明当来益也。抄云。律中持戒而死名贤善命终。即此意也。快云。贤善命终者律中护戒人死云贤善死。或一义。增广贤善。大般若等说增广贤善(文)今云。后义为稳。句逗最好矣。
  譬如种果下。释受用种子义。种果已成者。指第六心。种子转成果故云种果也。受用其实者。正明第七心也。前已成果。今正受用前果。前果即是后心之种子故。云受用种子也。是约第七心当位释也。抄云二解。今不取也。又云下。约果复为种义。兼明一种成多果也。十四本作又如。今疏云字恐写误一种子者喻受用果心。果复成种故云一种子也。百千果等者。喻从第八无畏依已后数多心也。是一一果实者。从顺世八心而生违世八心。乃至初地至十地。一八心果复成种。展转无穷。故云不可胜数也。
  今此下合法也。受用果心者。合一种子也。复成后心下。合成百千果。乃至展转无穷义也。
  经云秘密主下。释第八心也。经云此心者。指第六七二心。是前二种果心云此心。下疏释分明也。生死流转者。正明第八心。顺世八心皆是生死流转中之因果也。然独于无畏依中云生死流转者。生死是恐怖义。怖畏梵云●●。●是二十五有。●即人天等诸乘也。二十五有生死流转。是怖畏义。故今对无畏依云生死流转。此无畏依于生死中且名无畏。故下经云愚童异生生死流转无畏依等也。又下疏释六无畏中云。梵云阿湿缚婆。正证云苏息(云云)此等诸天离恶趣畏而善趣极。故云无畏。即苏息处。是归依处故云依。或所依在能归。归依此无畏诸天故。总云无畏依。虽是无畏依。尚在生死中。故下经云生死流转中无畏依也。重誉有二义。后义。为好。是指人中云生死流转。然抄难(云云)恐不当。何者。三界诸天是所归体。无畏依是能归心。指能归心云生死流转。明。指人中而云也。
  经云于善友等者。谓依前供养尊行人及护戒力故。今闻善友示归依处也。抄解第七·八二心异出其二解。彼以为第七心生天言直为生天果者恐不可。第七心明戒是生天之因。故疏释云。贤善命终而得生天。是明依护戒力当来生天。非第七心直云生天果也。若尔第八心明归依诸天。有何相违耶。今解云。第七护戒明修生天之因。第八心明其归依所。譬如佛弟子自护佛戒。亦能归依佛菩萨等。以此为二心异也。
  已知下。释经以此心等文。是明前后心续生。摄前起后也。已知尊行等者。第六心也。又见持戒等者第七心也。又见持戒等者。谓知依持戒因而得生天果故。云生善利。善利即生天果也。对前愚童违理心拨无因果。今知因果。然非知内法因果。故云渐识也。
  今复下。正释第八心。是当经生死流转已下文也。是明闻善友示归依处而起归依心。是名为无畏依也。此大天者。抄云。经此是天大天等(云云)自在梵天那罗延等。是上界主故名大天。黑天日月龙尊等。是下界类故名天。今且举胜为论也(文)虽未闻佛法等。抄当二解。后解为好。谓是世间八心故。去未闻佛法也。佛法者指次违世心也。抄又以二义明胜前心。今云文有三义。一因修善行。得此善报者知因果也。二又渐下求归依所也。三复闻佛法下明近佛法。谓未闻佛法闻。则必信。智既胜故。以三义故为世间最上心也。问曰下。举前后异问答决择。具如抄辨。以要言之。约因果知不知。明前后异。前是因果拨无心故。云前是不识因果之心。今知世间因果故。云欲效彼行因冀成胜果。是为世间最上心也效或作效。或作放。皆通。韵会效韵。效后教切。增韵勉也。又授也。又见效字注。效字下云。效说文本作效。今文作效。广韵学也。增韵效也诗君子是则是效也。又民胥效也。左传引诗民胥效矣。亦旧作效。汉彭越传。仰可效之(文)庄子在宥篇今则民之放也。疏云。使为物放效也(云云)。
  商羯罗等下。释诸天名义也。经自在天等者。既出上故。疏略不释之。是正明三兄弟也。具如上辨。商佉罗者第五(二十七)云。并置商羯罗天。是摩醯首罗。于一世界中有大势力。非三千界生也(文)第四云。商佉罗是骨锁天也。因明疏第一(六)云。商羯罗者。此云骨锁。外道有云。成劫之始。大自在天人间化导二十四相。匡利既毕。自在归天。事者顾恋遂立其像。像其苦行。悴疲饥羸。骨节相连形状如锁。故标此像名骨锁天。劫初虽有千名。时减犹存十号。此骨锁天即一名也(文)依因明疏。骨锁天者第四禅大自在天之变作也。劫初为化人间故。现苦行相。是大自在天。二十四相之随一也。此身化(一)须弥界。故第五云非三千界主也。然又云商佉罗天。是摩醯首罗者。即指第四禅天。是归其木云摩醯首罗也。然古抄云初禅天者恐不当矣。初禅梵王者。第五卷所云四面梵天是也。此义具如第五卷记辨之。黑天者?捺罗。此云暴恶恶者黑义。如白月黑月白法黑法等是也。恐以此义故云黑天。秘藏记云伊舍那天黑青色面上三目(文)第十(十四)云。次?捺罗亦佛化身是摩醯首罗之化身。亦名伊舍那(文)入大乘论云。摩醯首罗天有二种。一毗遮舍摩醯首罗是第四禅王二伊舍那摩醯首罗是第六天王(文)俱舍第七(七右)云。依彼颂言诚为善说。由险利能烧。可畏恒逼害。乐食血肉髓。故名鲁捺罗。光记七(二十三)云。依彼外道所说颂言。我亦信为善说。论主调弄外道也。外道说此颂意。自在天化众生种种变现。应以险利等度即现此险利等身而度之。能为险利恶事名险。割裁众生名利。能烧众生名能烧。现可畏身。恒以苦具逼害有情。名恒逼害。或时乐食血肉髓。故名?达罗。此云暴恶。大自在天异名。大自在天总有千名。今现行世。唯有六十。鲁达罗即一名也。又解。涂灰外道(上具引之)种种教化。说此颂显化身天(文)依彼等释。?达罗即欲界顶第六天也。然第十云摩醯首罗之化身也者。摩醯首罗所云第四禅天。是报身也。?达罗即化身也。故云摩醯首罗之化身也。自在天眷属者。第五卷明商羯罗次云。下文更有?捺罗。即是商佉罗忿怒身(文)商佉罗是第四禅化作。?捺罗亦商佉罗忿怒身。故云眷属也。问。仁王青龙疏引三藏说云。大黑天神大自在变化也。与今黑天同异云何。答。彼是冢间神故非第六天。恐是第六天变化故。云大自在变化也。经次自在天者。抄云。经异本自在天子(云云)可考证本(文)愚按。本方流行本及明藏经皆作自在天。高丽藏本作自在子天。恐丽本为正。此是欲界顶摩醯首罗之子。所谓鸠摩罗(此云童子)天。亦云塞健那是也。第五卷商佉罗次云。又置塞健那天。即是童子天也。第十六(十一)云。俱摩罗作铄底印(大自在之子)广大轨中云。塞健翻童子。六首乘孔雀(文)智度第二(二十五)云。如鸩摩罗天秦云童子。是天擎鸡持铃。捉赤幡骑孔雀。皆是诸天大将(文)不定罥索第四(十一)云。大自在天印真言中有?捺罗语。次大自在见印真言中有铄讫底语。明今大自在子即?捺罗天之子也。经日天月天者。皆如第五卷释。龙尊是诸大龙者。经云龙尊等。疏释等字云诸也。第十释嚩?拏龙王真言云。诸龙王同用此真言(文)又释诸龙真言云。前是龙王。此是一切诸龙。是通用也(文)经云龙尊。恐是龙王等字等取诸龙。疏总云诸大龙也。俱吠罗者。演奥第十六(本六)云。住心品云。俱吠罗毗沙门(已上)菩提场经义释(智证)第二云。俱尾罗天者。○应是毗沙门天也。故义释云俱吠离也(二合)位。在毗沙门方。顶骨印下(文)画像品云。各依方而画护世四王。东方画持国天王。○北方俱尾罗天。○更莫生疑(已上)不空所译菩提场经第一。明同闻众中俱尾罗。菩提流支所译一字佛顶经。作多闻天王。又不空本俱尾罗成就者。流支本作成就多闻天王咒仙新旧两本检挍。俱尾罗与多闻是一体也。可知。俱吠罗即毗沙门也(文已上)今未详。然智证引义释云。俱吠离也在毗沙门方者。非是毗沙门此遮闷拏之夫。秘密曼荼罗品七母次云。娇吠离耶后用劫跋罗印(文)此后者谓遮(文)荼也。夫娄同用髑娄印。又所传图列阎魔眷属中云。遮闷拏娇吠利明。是遮(文)荼夫。非毗沙门。其声势相近故为此误耳。又宋僧传第三(十五)又天王梵云拘均罗。胡云毗沙门是(愚按。毗沙门非胡语更捡)孔雀经中(初)云。矩吠罗长子名曰珊逝耶。依此等文。俱吠罗即毗沙门。今双出二名者。恐是与不空罥索所说俱废罗天同。是即十二神将中之金毗罗(或作俱尾罗)今具引文。不空罥索经十七(十七)并出四天王及俱废罗天。又菩提场庄严经(初)云。俱吠罗天四大天大吉祥天等。又文殊庄严经上云。复有四天王(乃至)与百千夜刃眷属俱。所谓金毗罗大药叉阿吒嚩俱大将等(云云)俱废罗俱吠罗金毗罗等皆是转声之异耳。经释迦者帝释也。具云释迦提婆因陀罗。此云能天帝。第十(十六)云。释提桓因释迦罗(二合)也(即字名也)释迦是百福德义。以因中曾百度修福。所谓一百遍作大无遮会。普施众生故。得成此胜生。以初释字为种子。因以为名也。是止息义。止息诸障。障既息已。增益其福。迦罗是增进也。又奢(入)即奢摩他。常以深言利益诸天。故心为真言。亦佛化生也。经毗楼博叉。是广目天也。经音十九云。毗留博叉。或名毗楼博叉或名鼻溜波阿叉。此云杂语。或云丑眼。主龙及富单那(文)经毗首羯磨天。第十七(十八)云。造立世界主谓五大天。世外道谓造立世界主。亦是毗首羯磨。我亦生一切心。心主故得名也(文)最胜疏第五末(三)云。妙辨才毗摩天女。毗者此云种种。磨此云业。此则旧云毗首羯磨天也。经阎摩阎摩后。经音第二十二云。焰摩移瞻切。或作焰摩。声之转也。旧云阎罗天。又云阎摩罗。此云嚩。或言双世。谓苦乐并受故云双也。即鬼宫总司也。又作夜魔卢迦。亦作阎摩罗社。阎摩此云双。罗社此云王。兄及妹皆作地狱王。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双王(文)第十(十六)云。次死王真言。此是阎罗明王也(云云)十六(十一)云。南方阎摩王当作风坛。坛中画但荼印。王右边画死后。以铃为印。若画形即持之。左边画黑暗后。以幢为印。此幢也。梵云计都。亦旗也(文)又第十云。次黑夜神真言此即阎罗侍后也。梵天后者。第十六(十一)云。大梵天明妃。作莲印。谓未开莲也。第十四(初)云。次以左手犹如执莲华形。梵天后印也。梵天无欲。反如人等身。云何言后耶。此是梵王明妃印相。义云妃也(文)义释十(四三)云。梵王明妃是三昧义。印故义云妃也(文)第九(十四)云。阿遮梨言。明是大惠光明义。妃者梵云啰逝。即是王字作女声呼。故传度者义说为妃。是三昧义(文)然佛法中等者。大小乘法相皆尔。然下经有梵天后印等者。但是表三昧义耳。
  经火天者。第五卷(二十五)委释。往见。经迦楼罗子天者金翅鸟王。有文殊师利根本大教王金翅鸟经(经见)琳音五十二云。翅施豉反。说文鸟翼也。从羽支声。或从氏作翅。经云金翅鸟者。或名大嗉鸟。梵语云迦娄罗或揭路荼。或号龙怨。皆因形因事立名也。八部鬼神中是其一部也。有大神力常食诸龙。龙具四生。卵胎湿化。此鸟亦尔。其中有差等(文四生龙及趐具如法花玄赞第二)最胜疏第一(五二)云。此云妙趐。下随旧译亦云金趐。力势如香众。或有势力能怖香众。玄枢第三云。此云金趐鸟。法花疏云。以其翅头有金故以为名。海龙王经翻为凤凰。经云。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阎浮树上容其一足(文)经自在后。十六(十一)云。大自在子之后。作铄底印。此铄底也。波头摩。有人云。波头摩正云。钵特忙。此曰赤莲也。其花茎有刺也(花严音义)故是赤莲花龙也。请雨经上出芬陀利龙王。是白莲华也。法华序品说优钵罗龙王。孔雀经中说青莲华龙王。此二梵汉之异其体维同。未见余经说钵豉摩龙(文)愚按。第十五云。钵豉摩复有二种。一者赤色。即此间赤莲华也。二者白色今此间有白莲华也。非芬陀利。又第十云。白处尊真言钵头摩(二合白莲也)又第七(二十七)钵头摩是红莲华(文)钵头摩虽有红白赤三色。今恐是赤莲华龙也。德叉迦者。华严音云。德叉迦此云能害于所害也。谓德叉是所害声。迦是能害声。言此龙瞋时嘘视人畜。皆致命终。旧云多舌龙者。由多言故名多舌。非是口中有多舌也。和修吉。有人云。妙疏曰。和修吉此云多头。亦云宝称。新曰嚩素吉(阇那耶舍及不空译请雨经)阎那崛多云婆修羁。那连提黎那舍云婆修吉。而●●是宝。●●是称故。宝称之翻是正译耶(文)琳法华音云。和修吉。筏苏枳。此云九头(文)商佉。有人云。不空请雨经上亦云此名。阇那耶舍及那连提黎耶舍两本云海贝(文)孔雀经中(二十八)云。商佉龙王。第十六(十)无量音佛顶以珂贝谓商佉也。应音二十二(九)云。商佉旧言霜佉。或云伤佉。亦作䬲。又作儴佉。皆梵音轻重。声之讹转也。此云贝。或云珂。异名耳。羯句摘釼者。孔雀经上(六)云。羯句吒迦(文)琳音二十六(八)云。迦罗鸠驮名也。此云黑领。迦旃姓也(云云)此梵名。声势相近。更捡。俱里釼龙者。孔雀经上云句?迦龙。立印轨(二十四)云。又法壁画釼。以俱哩迦龙。缠交于釼上。加持一千遍(云云)圆教决秘要义云。次说矩里迦(唐云作尊敕)龙王像法。其形如蛇。作雷电之势(文)摩诃泮尼等。有人云。不空睛雨经上云。大拨拏龙王。阇那耶舍本云。摩诃频拏。未见翻名。○阿地●●持也。●●天也。神也。翻曰持天○萨陀。陀罗集经五。●萨●驮曰软心。难陀等者。等拔难陀也。第六(十七)云。厢曲中置二龙王兄弟。难陀在南。拔难陀在北(文)第五(二十八)云。第二厢曲中。置二龙王。右曰难陀。左曰跋难陀。首上皆有七龙。右手持刀。左持罥索。乘云而住。第十(十七)云。守门二龙王真言。难徒拔难陀?。秡字声势。有鸟波音。邬是越也。自越诸法生死流转。住于最胜处。以此护持世间故。以为名也(文)义释第七(四十)云。二龙真言难奴●●欢喜之义。跋字连上转声云邬跋。是近义。亚义也。●●●●邬波难陀即第二龙名也。如大龙王普雨世间。一切众生利益。自观势力而生欢喜。即是如来喜法门也。云二龙者。一是惠刀。次小者是三昧力。复次初是佛地者。次小者是近佛地力。初是究竟力。次小者是发心力。以秘藏中初心势力不异后心。然亦小者有差别故。云次五也(文)第六(九)云。路系多是赤色。乃至讫劳是白色。皆是一类龙王各依本色画之。若加邬波字者。其色稍浅(文稍浅者即次小之义)最胜王经云。难陀小难陀(文)此等文意拔与邬波转声之异。又近义亚义皆次小之谓也。又智度第十六云。一名难陀。二名㕹难陀。秦言喜大喜(文)愚按。鸟波有最上最胜及殊胜义。智度云大喜即此义也。是梵语相反义也。又法华义疏第二(十五)云。难陀此云欢喜。跋难陀此云贤欢喜。又文句二之二(二十五)云。难陀名欢喜。跋名善。兄弟常护竭提。雨降以时国无饥年。瓶沙王年为一会。百姓闻皆欢喜。从此得名(文)次云贤及善者。与智度大义其意近矣。恐是译语之异耳。又不空罥索十七(二十二)云。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优婆难陀龙王(云云)此文异说更寻。天仙者。所云迦叶瞿昙等五通仙也。第十六(十一)释火天印等中云。其印加前。五通仙人说四围陀印是也。此是梵行者秘记。若诵围陀者。见此手印知是何论何部等也。瞿昙仙。末建拏。竭伽仙。嚩私仙。[央/見]竭罗私(文)第四(三)云。或有宗习世间五通仙法者。闻佛秘藏中具有迦叶瞿昙大仙等种种真言。能令获得不思议神通。乃至如毗卢遮那住寿长远。彼便踊跃志求得入正法(云云)大围陀论师者。受持围陀者也。玄应音第十九(十二)云。毗陀●●或云韦陀。皆讹也。应言鞞陀●●此云分也。亦云知也。四名者。一名阿由。此云命。谓医方诸事。二名夜殊谓祭祀也。三名娑磨。此云等。谓国仪卜相音乐战法诸事。四名阿闼婆拏。谓咒术也。此四是梵天所说。若是梵种。年满七岁就师学之。学成即作国师。为人主所敬(文)最胜疏第五(本六)云。四明法。即四薜陀论。旧云韦陀或毗迦罗论。皆讹谬也。一颉力薜陀。此云寿明释命长短事。二耶持薜陀。此云祠祀明。释祀祠之事。三娑磨薜陀。此云平明。平是非事。四阿达薜陀。此云术明。释伎术事。开示出欲等者。谓出离欲界生色界之行也。第十八(十八)明四围陀宗毕云。然一一寻穷经宗。但生梵天而无出世之道(文)。
  于彼部类下。明外道所归世间三宝也。
  时彼闻下。释经彼如是等文。是明第八无畏依体也。世间三宝者。释无畏义。欢喜归依等者。释依义也。
  是第八下。释经秘密主是名等文。是结无畏依名也。谓以闻世间三宝。而归依故。离三途恐怖常生人天。此三宝是凡夫人所归依处故。云外道异生生死流转无畏依也。演密(云云)恐不当矣。
  经云秘密主下。于第八心中。而开殊胜决定二心。总为十心。是初明第九殊胜心也。
  谓即下。释复次殊胜行五字。是示于第八心中开出殊胜心。此殊胜心亦有二。先殊胜住。次求解脱惠生也。
  既闻下。释经随彼所说中五字也。闻如上所说者。指上所明第八心经。所谓自在天梵天(乃至)大围陀论师。各各应善供养。等文也。世间薄伽梵音。自在天梵天等也。抄解此中为广略二释者恐不可。又经随彼所说。与疏如上所说为意别者不可也。后遂生心等者。释经殊胜住三字也。后字十四本作复善矣。于中初生简择心。是殊胜住之由渐也。由前善根力等者。第七心中护戒力也。或可。总指前施等及护戒也。随彼所说法中者。抄云世间三宝中法宝者。恐不当矣。今云。总指前所谓善友所示世间三宝也。得殊胜住者。殊胜谓所归法体。即世间三宝也。住谓能归心。于前三宝中。择殊胜者归依安住也。依住殊胜境故。次生殊胜惠。云有求解脱智生也。解脱者所谓空法也。此智心名殊胜心。得殊胜住者。是第九中住心。求解脱惠生者。即出心也。
  然以未知下。释常无常空。是殊胜心也。演密解好。抄解不当。谓得殊胜住。有求解脱智生者。于世间心中为殊胜心。第九心名殊胜是纵也。然未知缘起法等故。从内观之。彼家殊胜尚是名断常见。是夺也。所有观空智惠者。彼能观智也。第七(三丁)云。经云。秘密主世间因果及业若生若灭。系属他主空三昧生。是名世间三昧道者。谓一切世间三昧。以要言之。至于究竟之处。皆灭坏因果及从因辨果时所有作业。谓此三事若生若灭。皆系属他。他谓神我也。所以然者。若行人不解正因缘义。而修证诸禅。必当计着自心以为内我。彼见世间万法因心而有。则谓由神我生。设令不依内我必依外我。即是自在梵天等也。若深求此中至赜。自然拨除因业。唯我性独存。乃至无一法入心。而证空定最是世间究竟之理。是故垂尽三有还堕三涂。虽于禅定中发种种世间胜智。具五神通。研其宗趣。终归是处。故以是一印统取一切世间三昧道(文)不离断常者。正释常无常空义。常谓常见。无常即断见。是以彼所观空不离二见故。云常无常空。以要言之。此空定不知正因缘。故系属他主不离断常。故云常无常空也。智度十八(七)曰问曰。汝言外道观空。观空则舍一切法。云何言不舍一切法故。无有实智惠。答曰。外道虽观空。而取空相。虽知诸法空而不自知我空。爱着观空智惠故(文)。
  但随顺如是下。释经随顺如是说句。此文重指第八无畏依心。与上经随顺所说中义同也。问曰。何再指无畏依心耶。答为显后二心于无畏依中而开出故。疏释云此中后有二种等也。此中者。指第八无畏依中也。此含二心。一殊胜心。二决定心。其能求心名为殊胜。其已证心名决定也。
  若离分下。明开为十心也。抄云。第十决定心。经现文有说文乎。乃至谓殊胜心成就。安住不动名决定心也。仍经现文无别说句也(文)愚按。经云解脱。又云常无常空。解脱即彼家涅槃。求解脱心名为殊胜。常无常空者。即是空法故。疏释云。已于空法作证名决定心。故知经现文有决定心也。
  世尊欲对明下。释秘密主已下文。先明文来由也。凡出世间有其三种。今且约初对明初劫二乘观空智惠也。
  次说下。略牒经也。此中初明外道不知。不知即二边二见也。前引智度第十八(七丁)与此中同也。意明取空相故非知空。不知我空故非知非空也。取空相是断见。不知我空即常见也。故云非了知断常也。
  虽作非有非无下。遣伏难也。难云。外道既作非有非无平等观。云何言不知空非空等。遣中有纵夺。虽作下初纵也。然亦下夺也。非有非无平等观者。智度第十五(十一)云。问曰佛法常空相中。非有非无空。以除有空。空遮无。是为非有非无。何以言愚痴论。答曰。佛法实相不受不着。汝非有非无受着。故是痴论。若言非有非无。则可说可破。是心生处。是斗诤处。佛法则不然。虽因缘故说非有非无。不生着。生着则不可破不可坏(云云)不能双离是见者。意明。彼以分别心观非有非无故。非有是空见。非无即常见。堕此二见故云也。由彼未解等者明不能以离是见之所以也。
  然佛法中下。先举出世间观空智惠。对明彼分别无分别也。初明反外道二见。因缘有者假有。假有故反彼无见也。自性空者拆法空。拆法空故知唯蕴无我。反彼有见也。第三释无我无畏云。谓观唯蕴无我时。于阴界入中。种种分拆推求我不可得。得舍此自色像者。譬如因树则树影现。若无树者影由何生。今五蕴尚从缘生都无自性。何况此积集中有我耶(文)。
  若离有无下。明反断常也。若不达如是下。释彼分别等二句也。意明不达如是自性空义。虽观非有非无不著有无。离相绝言(皆彼谓情也)还着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以分别想作此无分别心(非有非无)故。分别心者我也。彼所观本自系属他主。故云分别想也。犹如长似等者。具如上辨。不受一切法者。喻非有非无观。而受是见者喻以分别想作无分别心也。
  夫真空下。结上意也。意明。真空本自离于分别故。以无分别智证之。如函盖相称。然外道以分别想作无分别心。犹如水火不相容。云何分别空耶。
  若不解空义下。释不知诸空等文。经诸空者诸是助字。故疏省而不存也。上云以分别想。作无分别心。是云不解空义也。虽复一心等者。上云。求解脱惠生。是不解真空而求解脱故。虽一心精进非知真涅槃也。何者。不了因缘实义故。妄计非相非非想。而为涅槃故。云非彼能知涅槃也。智度十八(八丁)云。汝等受着智慧故。不得涅槃。譬如尺蠖屈安后足。然后进前足。所缘尽无。后进处而还。外道依止初禅舍下地欲。乃至依非有想非无想处舍无所有处。上无所后依。则不能舍非有想非无想处。以更无依处恐惧失我。畏堕无所得中(文)。
  是故下。释经最后句。如文可知。
  由彼初种子下。上来消经文了。自下述其余义。广明内外八心相也。此中分二。初明从外入内。次复次行者下。正明内教八心。初中有三。初此下明从外第十心而入内。二又如行者下。明从第八心而入。三复置此事下。明从第一种子心而入。至文当知彼初种子者。第一种子心也。从此以后等者。依次齐施义。此有二义。一指上种子心云从此。二指第二心已下也。齐施者。齐谓持齐。即第一种子心。或可。于六齐日施与故云齐施(此义第二心已后都云齐施也。)施者即从第二至第六也(文中皆有施义)渐增言中。含第七受用果。果是种之增长也。即是净心等者。明第八心。上云又渐信解甄别胜由。后闻佛法殊妙。必能归依信受。故为世间最上心也(文)最上心者。即净心渐萠动也。由此熏习者。总指前八心。谓由此八心熏习。于第八心中。生择归依处及求解脱二心也。若不遇等者。示退失相。断常空者。今第十决定心也。上云观空智惠不离断常。是也。退入邪见者。堕拨无见也。上疏问答决择前违理心云。不知因果故为邪见。今此顺理八心稍知修因感果之理。然非是正因缘之法故。不遇善缘退入邪见也。善缘者。谓遇佛法善知识也。
  然其八心下。演密取释本。作八正者非也。智证本。其八二字作真一字。当属于上句读也。是遣伏疑也(云云)若退入邪见则八心种子皆当败亡耶。遣云其八心一一功德种子熏在藏识。终不败亡也。若闻佛法等者。上明不闻佛法退入邪见。此下明闻则进下正道也。是明从第十心而入佛法。此义至下当悉耳。
  若是未生下。亦遣伏疑也。疑云。若尔是违理心。若遇善缘则当入正道耶。遣意云。无机之人不熏识种。故更无发起之理。譬如无种子则无果生也。故云终不能信解也。无机人者。前所谓拨无内外因果外道违理心也。
  又如行者下。第二明从第八心而入佛法也。其第八心于世三宝而归依故。若于此时闻说真三宝则能信受。内外虽异三宝名等故。下(二本十二右)云。复次行者归依三宝。随顺如来律仪。于一日中受八齐法。由圣戒所防护故。寂静安等。以安乐故则信贤圣所行数数修习。是名初种子(文)是明从外八心入内种子心也。
  复置是事下。第三明从外种子心而入内也。如文可知。胜上心者。前释外持齐。云尔时即生少分不着之心。其心欢喜而得安稳。对彼云胜上。谓期涅槃胜上果。受八齐法故云也。抄约金受行相解者。恐不当矣。
  若无机之人下。重举无机之人显八心功德也。闻如是八齐等者。内八齐戒尚是在家所持之戒。故云少分安静。上云。现世安乐有大名称。命终生天。后得涅槃是也。
  问曰下。问意云。上明从外入内中。具八心种子者发起入内。不具种子无机之人不能信受。既知内八心以外八心种子为因。今此世间八心最初种子心以何为因耶。
  答曰下。略答也。
  如劫初下。具述答意也。俱舍论第十二(十三)云。劫初时人皆如色界。故契经说。劫初时人有色意成。肢体圆满诸根无缺。形色端严集带光明腾空自在。饮食喜乐长寿久住。有如是类地味渐生(光云。地中出犹如融饧)其味甘美。其香郁馥。时有人熏性耽味嗅香起爱。取尝便食。余人随学竞取食之。尔时各初受段食。故资段食身渐坚重。光明隐没。黑闇便生。日月众星从兹出现。由渐耽味地味便隐。从斯复有地皮饼生(光云。地味渐干成饼)竞耽食之。地饼复隐尔时复有林藤(光云。此藤成林故名林藤)出现。竞耽食故林藤复隐。有非耕种香稻自生。众共取之以充所食此食鹿故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生二道(光云。食林藤已前身无辨秽)因斯遂有男女根生。由二根殊形相亦异。宿习力故便相瞻视。因此遂生非理作意。欲贪鬼魅惑乱身心失心猖狂行非梵行。人中欲鬼初发此时(云云)十住心论第二云。天地本起经云。劫初之时人食地肥。有一众生顿取五日之食。因制盗戒。以食地肥而生贪欲因制淫戒。以淫欲故共相欺夺。因制杀戒。以求欲故妄语谄曲。因制不妄语戒以饮酒故昏乱行非。因制酒戒。讨寻五戒之兴其来久矣。萠于天地之始。形于万物之先(文)仁义惭愧等者。抄引十住心论毕云。惭愧内教取美(云云)外典岂不言惭愧乎。论语云。人无愧者近乎禽兽。今此中明世间法尔有仁义惭愧等善法也。又如小劫终竟等者。又举劫终事例最初种子心法尔所发善心为因也。小劫*终竟者。古来有二解。一[(日+日)/林]师云。终竟者二十住劫竟。大三灾将至之时分也。此解依智度三十八(十四)论云。劫有二种。一为大劫。二为小劫。大劫者如上譬喻(上明芥石二喻)劫欲尽时(已下明小劫也)众生自然心乐远离。乐远离故除五盖入初禅。是人离生喜乐。从是起已举声大唱言。诸众生甚可恶者。是五欲。第一安隐者是初禅众生闻是唱已。一切众生心皆自然远离五欲。入于初禅自然灭觉观。入第二禅亦如是唱。或离二禅三禅亦如是。三恶道众生自然得善心。命终皆生人中。若重罪者生他方地狱。如泥梨品中说。是时三千大千世界无一众生在者。尔时二日出。乃至七日出。三千大千世界地尽皆烧尽。如十八空中广说。劫生灭相(文)问。此论文俱舍第十二所明。成住坏空中坏劫文全同也。俱舍云。成住坏空各二十中劫。论十二(五丁)云。如是所说成住坏空各二十中积成八十总此八丁成大劫量(文)既云中劫今何云小劫。答。是大小乘之异。何必以彼难此乎。又光记十二(六丁)云。又立世经说。初从坏地狱。乃至坏梵辅。经十小劫众生世间界坏。然梵王未上生也(云云)此文与俱舍少异。坏劫云小劫。以足为一证也。二?师云。是减劫中小三灾时事也。少三灾奥毕后。其中众生更起善心。即脱恶道生人天二趣故云也。此义如楼炭经及立世毗昙论(云云)此师依智度有人说。上所引论次文云。复有人言。四大中三大有所动作故。有三种劫。或时火劫起烧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初禅四处。或时水劫起漂坏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二禅八处。或时风劫起缺坏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三禅十二住处。是名大劫。小劫亦三种。外三大发世界灭。内三毒发故众生灭。所谓饥饿刀兵疾病。(文)按楼炭经第五有三小劫品(文云。刀釼谷贵疾病)然无众生起善心等事(文)甚广往捡矣。自心实相等者。自心实相者本觉内熏本觉内熏为因。劫终苦患为缘。由此因缘力自然行善事也。起信论(下本六丁)云。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仪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义恒常熏习。以有熏习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云云)。
  如最初种子等者。已上明种子发生因缘。此中正明种子法体也。离微尘许等者。上云。彼由节食自戒故。即觉缘务减少令我饮食易足不生驰求劳苦。尔时即生少分不着之心。其心欢喜而得安稳。由见此利益故。数数有修习之。即是最初微识善恶因果。故名种子心也(文)此微尘许净心者。即本有菩提心。不生不灭心体。若约坚论。则三劫六无畏浅深不同。若约横论。则一味平等。更无浅深之异。故云乃至世天等悉是毗卢遮那若约曼荼罗。则从初无畏(顺三十八心)至第三无我无畏在第三重。次第进趣乃至入中胎藏。今此种子即是中胎藏之种子也。故下云诸佛大秘密外道不能识也。
  虽云善种子生等者。遣伏难也。难云。既云净心。净心是不生不灭。净心若生即无常变易之法。云何云净心。遗云。虽云是生。因缘生故实是不生。故云不生生。故上疏(一末二十一右)云。心续生之相者。虽此心毕竟常净犹如虚空离一切相。而亦从因缘起。有心相生。犹如大海波浪非是常有亦非常无。若常有者。不应风飙止息则澄然而静。若常无者不应风飙起鼓怒相续。当知是心从缘起故。即是不生而生。生而不生。无相之相。相常无相。甚深微妙难可了知。诸佛秘密之印。不妄宣说。是故凡夫二乘两种外道。非但不识无生灭心。亦复不识生灭心。故云诸佛大秘密外道不能识。我今悉开示一心应谛听也(文)以是坚固性等者。释不生而生心体也。上疏(一末十七右)云。乃至净菩提心。其性法尔如金刚故。如是极坚固性即是不从师得。住无为戒。无垢无浊不可破伤(文)。在众生识心者。识心即第八识也。菩提心论云。一切有情于心质中。有一分净性。众行皆备。其体极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轮回六趣亦不变易。如月十六分之一(文)未至自心等者。谓初地菩提心自证心云至自心实际大金刚轮。大金刚轮者亦阿字地大之异称。中间更无住处等者。明心续生相。浅深虽异不出阿字门。谓一毫微善为初。至自心实际为后。中间住心望前为果。望后为因。浅深不同。唯是净菩提心次第增长之相。更望别法。净菩提心者阿字本不生体故。云不出阿字门。即不思议缘起也。故云最上下。引上经文明心续生甚深义也。心续生者。诸佛所乘之法。诸佛所行之道故。名大乘句。此大乘句。非两种外道所知。故云外道不能识。具如上辨。法华药草喻品等者。演密云。疏主指此意者。欲显权实之设差别无量。核其定(恐宗)趣终归一实。故彼经云。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以况。此中虽开顺世违世八心。乃至各各求于解脱。究其所归不出阿字。又下疏云。乃至三乘一一地皆具十心。迄至第十地亦具种子芽疱叶花果等。有求佛地智生。观毕竟空得云金刚实际。故云法华药草喻品意在于此也(文)彼三草二木况八心相续相。一雨所润喻阿字门也。
  复次行者下明内教世间八心也。于中此下初明。种子心也。抄引下初劫文云顺世八心者恐不可。下云顺世八心者。上经所说外道八心也。今此所明。疏主自得经意明内教中世间八心也。学者勿迷。归依三宝者。是归内三宝也。毗尼母所谓翻邪三归亦五戒及八戒三归也。于一日中等者。是近住戒。具应云一日一夜。略云一日中也。智度十三(二十五)云。问曰。白衣居家。唯此五戒更有余法耶。答曰。有一日戒。六齐日持功德无量。若十二月一日至十五日。受持此戒。其福最多。问曰。云何受一日戒。答曰。受一日戒法。长跪合掌应如是言。我某甲今一日一夜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二。如是三归依。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如是二。如是三。归依意。乃至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亦如是。乃至如诸佛尽寿不过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过中食亦如是(云云)。
  为令此善下明芽疱叶花实五心也。此善者种子心也。今种子心增长。乃至成果也。
  乃至下明第七受用种子也。
  复由亲近下。明第八心也。不起异归依者。是归命内三宝。而不起于归异外道三宝心也。真实无畏依者。对世间无畏依云真实也。
  又于此中下。明九等二心也。此中者。谓第八心也。于第八中开出二心也。殊胜住者第九心。是当小乘顺解脱分也。求解脱惠生者。第十心也。思惟观察等者。释第十心相也。是当顺决择分。今云决定即决择义也。俱舍二十三(六)云。此暖顶忍世第一法四殊胜善根名顺决择分。依何义建立决择名分。决谓决断。择谓简择。决断简择谓诸圣道(见修无学)以诸圣道对断疑故。及能分别四谛相故。分谓分段。此言怠显所顺唯是见道一分。决择之分故。得决择分名此四为缘引决择分(见道)顺益彼故得顺彼名此名。为顺决。择分(文)从此即发等者。已上明内教世间八心毕。自下明生出世心也。即是违世八心也。声闻菩提者。涅槃二十七云。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文)菩提是觉义也。初种子心者。谓见道也。下疏云。若三乘初发道意。迄至拔业烦恼根本无明种子生十二因缘。名违世八心(文)此中约三劫故云发声闻等下疏约三乘共故。云三乘初发等。文异意同。初发道意者。即见道也。抄云三贤四善根等。顺世八心共同者。不可。顺世八心者。如上辨之。是外道顺理心也。云何云与彼同共乎。若约六无畏辨之。第一无畏为顺世八心第二无畏是三贤四善根其位不同。非同共可见矣。乃至三乘等者。下文云。或可。就见修道等诸位分之。各自有八心也(文)抄引大乘同性经(云云)愚按。不可必依同性经三乘各各十地说。今此经意初劫与三乘共十地同故。声缘二乘及寂然界菩萨。在初劫中。第二劫是权教菩萨。第三劫是实教菩萨。今泛指云三乘一一地。明劫三皆有十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