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日经疏私记第十三

  沙门昙寂撰
  住心品第一之余
  从此以后下。欲释佛答说文。先明其大意也。
  然佛下。明答说文无有次第之所以也。然发问中九句皆有次第。谓初六句问菩提心发生等种种相。第七句问行及修行。第八·九句问所得果。九句总为三句也。今答中约机缘故。或后问先答等。无定准也。以九句问配解三句者。初六句为因句。于中初五句约干栗太心。是理色五大。第六功德聚者。逝底即质多故。五重逝底即智(心)五大。是总为同句也。第七问修行义。即大悲为根义。可知。第八·九问明二转果。异熟心者离烦恼障证涅槃义也。殊异之心者是菩萨果。谓离所知障证菩提果也。一经始终以九句问答而尽故。九句即三句也。务韵会无募切。音雾。事务。又专力于事也。或转生疑等者。抄云。答说中重又发问。同论生论以尽余义也。支流者支条分流也。是则下文。金刚手重问造曼荼罗法则及诸尊座位色像等。一切事业中转生疑问。每有遗余之义也(文)愚按。息障品初有三问。云尔时金刚手又复请问毗卢遮那世尊。而说偈言。云何道场时净除诸障者。云何持真言。云何彼成果(文)第一问当品答毕。第二问真言藏品答之。第三问世间成就品及悉地出现品答之。此三问是支流也。第十二(十九纸转字品)云。如上金刚手初问佛。佛即从初至究竟皆答此问(答九句问也)中间他语间断。今佛复腾前意而答也。如上览字门义。已略说讫(成就悉地品)今依前。佛为修真言行者欲令众缘具足速得无上道故。复从甘露生三昧说此明妃也(文)此释意明。具缘品答修行句。次息障品真言藏品及世间品出现品此四品答支流三问。次成就悉地品及转字轮品又答修行句。故云中间他语间断等也。
  如下文下。略示答说处也。入大悲藏等者。指具缘品等者。世间成就品四种念诵。成就悉地品四字观。及诸余品所说修行句是也。又下释十喻中云。是略答前间中修行句也。如下文万行方便中(指具缘品也)无不藉此十缘生句净除心垢。是故当知。最为旨要(文)第三(十三)释此品毕云。已说净菩提心诸心相竟。从此以下明进修方便(指具缘品)悉地果生(世间品及出现品)也(文)。又具缘品初疏释云。此品次明入漫荼罗行法具缘支分及所要真言。皆于中广明(文)第十二(十四)云。从此品以前说真言之果。(出现品)从此品以后次第明修行入证之方便。从此为首也(文)此释意成就悉地品●等四字观。及转字轮品等。皆答修行句也。百字果等者。经第六百字果相应品曰。秘密主若入大觉世尊大智灌顶地。自见住于三三昧耶句。秘密主入薄伽梵大智灌顶。即以陀罗尼形示现佛事。第十八(二十七)释曰。大智灌顶地即是如来第十一地也(乃至)陀罗尼形者。谓总束真言轮(百字轮)而以为身。即成普门身也。殊异者。谓如来三三昧身流遍世界及十方虚空。悉遍无有虚空而不遍者。当知。虚空不可量。身亦如是(文)第十一地微妙三业遍满法界。是名殊异。即是究竟殊异之心也。三三昧身悉遍法界者。即普现色身如来法财。故云功德也。或可。百字果者●字为体。●字成觉。即毗卢遮那殊异之心也。百字轮是如来万德。故是云功德也。等者说百字轮凡有五品。此中皆说殊异及功德。故云等也。第十四(十七)云。如上所说字轮欲表如来功德也。故佛于一一毛孔出妙音声。遍于此界说是字轮甚深义。所谓能生诸佛之偈也(文)。
  其余下。例知其余也。一经终始无法而不三句。品品中或说菩提心。或明修行。或说其果。故云以类观之等也。
  次如来下。正明如来答说也。经有五偈。初二偈总明答说大意。后三偈正答九句问。于初中初二句叹问者功德。次四句叹法胜相。后二句明开示意也。
  以从如来下。释第一句。佛真子者。梵网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法藏疏第一(四六)云。问未知菩萨。至何位得佛子名。答诸圣教说有多种。一约绝功用不行同佛作用。名为佛子。如楞伽经八地菩萨名最胜子。二约证得佛法分名为佛子如佛性论。初地名佛子。三约不退位名为佛子。如璎珞经说。十地住即名佛子四约入大乘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即名佛子。如此经说。五约入佛法。纵入小乘名佛子。如四分律序中说。今此通前四。以诸位同持此戒故通五。以摄小令回故(文)愚按。凡诸经中称佛子者。多在说戒及菩提心中之称号也。天竺风俗上从婆罗门下至旃陀罗等。家家皆有律仪。以分部族。然佛法中大小二乘。皆以戒为本。故初入佛法者。皆受律仪称族姓子。菩提心者。大乘律仪故。今亦称佛子。初地菩萨生在佛家得心本性尸罗。故今云佛真子也。对初二劫已前心外见。法故云真也。本业经下云。佛子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文)第五(十)云。初句言佛子谛听者。梵云矩罗。是族义部义。补怛罗是男子义。若世谛释于四姓中生皆名大族。故名族姓子。今得生如来家。于族姓中最殊胜故名族姓子。阿遮利言。宜会意云佛子。于义为着也(文)以从如来种姓等者。第十八(二十)释胎藏世界文云。今此大悲藏之心地亦如此也。胎是初起便即是如来所起处。以从如来性生。如来性生是阿字而生也。如是发心即是初地位也。海谓如来种性之海也。从此实性而生如来一切功德也。胎谓从此以为根本。由普贤行如来行。从如来性海之胎藏。渐渐具足一切如来六根之支分也(文)如来种性者。阿字义。阿字即本净菩提心故。第十二(八)云阿字如来金刚性。十四(六)云阿字菩提心体(文)即是心之本性尸罗义也。初地菩萨心自证心住本净尸罗。故上云住无为戒。是即生在佛家而具如来六根。故云真佛子。此佛子从如来种姓阿字本不生中而生也。从佛身语心生者。上如来种性约如来体。身语心者约佛用大(如来及佛者。显体用义可见)体必具相。故总三大足。即明从三大生也。三大者六大四曼三密也。若约浅略。依如来开示故。悟心本性故云生也。若深释者。佛者心佛。心佛者本具三大。今心佛显现云生。生即大空生也。又初地菩萨住三平等也。云从佛身语心生。故初地云定平等地也。第十一(十右)云。经云。若族姓子住是戒者。当以身语意。合而为一者。此戒梵云三嚩罗。是共缘共成此戒之义。所谓惠方便之所集成。若尸罗者但是清净义也。又三嚩罗是平等义。佛言以身口意合为一者。即是住三平等法门。所以名三世无碍戒也。如佛为诸声门。略说教诫则云。此三业道净是大仙人道。从十二年后稍演其义。成种种律仪。今此持明略戒义亦如是。若行人三业方便悉皆正顺三平等处当知。即一切诸佛律仪也(文)。
  如前大日下。释广大利益句也。先举如来广大利益例显金刚手发问广大利益义也。谓如来现广大加持三无尽庄严藏者。为令一切众生等得至三密平等地也。今金刚手发问亦复如是。故以例显也。无量应度众生等者。上(十八丁)云。时金刚手为令未来众生具足方便无复余疑故。以偈问佛。请世尊广演其义。是中略有九句(云云)速成大行者。即三密修行也。次经云供养行修行从是初发心者是也。由此大行得至初地果故。次云裂大疑网等也。第十二(九)云。真言诸行说。彼行不可得者。谓平等三业真言之行。犹此如来之行。得成无上大果报者。此诸行愿佛为我等说也。问意言。此真言及行佛说。能成辨一切如来功德广大甚深之事。以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皆得成就(文)裂大疑网等者。即除盖障三昧(具如上辨之)无尽庄严即满足一切佛法也。上疏云。时诸圣者常以胜妙方便启悟其心。梵音慰谕为决疑网。行者随闻随喜。悟已网障随除。不久成就一切佛法(文)总意明。为令众生速成大行。得除障三昧满足一切佛法无尽庄严藏故为此发问也。
  次云胜上下释次四句也。是叹答说中之法胜上义也。胜上者金刚界灯菩萨真言云。●●。第二十(二十四)云。求胜上事。即是发菩提心。唯求如来具足之行。凡所施为非求余事。所行广普妙也(文)大乘以菩提心为体故以胜上叹大乘也。又下以醍醐义释。醍醐即无过上味。故知。胜上者即漫荼罗义。曼荼罗者秘密大乘于诸大乘中最为第一。故以胜上语叹大乘也大乘句者。十喻义也。第三云。此十喻皆是摩诃衍人甚深缘起。非声闻缘觉安足之处。故名大乘句(文)十喻有三。一即空之幻(初劫)二即心之幻(第二劫)三不思议幻(第三劫)具如第三卷释。此三种相即是心续生之相。当知。心续生者大乘不可思议甚深缘起。故云大乘句也。又大乘者。众生自心本初不生义也。第七(二十七)云。今观诸法本不生故。即是无行无住不动不退。是中谁为乘者。当乘何法耶。复次是乘从三有中出至萨婆若。五百由旬无非宝处者。欲行何道往诣何处乎(文)又上释谓如实知自心文云。即是开示如来功德宝处也(文)宝处即大乘体也。略有七义等者。释大乘句也。一者法大者。起信论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文)法者即众生自心。大者此心横遍法界。竖彻三世。名之为大。法即大持业释也。诸经论中多以净法界等流教为法大。今直指净法界以为法大。勘注云秘密最上乘法等。恐不得意也。谓诸佛者。即五佛也。理趣释云。一切如来者。准瑜伽教中。五佛是也。其五佛者。即尽虚空遍法界无尽无余佛聚成此五身也(文)今诸佛者。本有五智即理五大也。广大甚深等者。释法义也。般若三藏心经梵本云。●●●(甚深)●●●●(广大)又第九(十七)云。梵音毗富罗是广大义。谓深广无际。不可测量。如是诸法自体名为毗富罗法界(文)广大者明横德也。又摩诃云大。上疏释生大楼阁云。其高无穷。当知广亦无际。以边不可得故无中。此是遍一切处之所住处(文)大有三义。一数大。二量大三胜大(具如第一记辨)诸法万差悉以此法为体。是数大。此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凡夫二乘所不测故。是量大也。此法是诸法上故名第一义。是胜大也。又上疏三义即是三大。高者竖义竖差别故。差别是数大也。广即横义。横平等故是量大也。不可得者无边无中。即第一义。是胜大义也。横竖是心德。横亦具竖。竖亦具横。横竖无边。重重无尽。所云成刹尘智。即此之所以也。甚深者。仁王陀罗尼释云。俨避罗努啰嚩誐系。此云甚深难测。谓前圆成甚深难测也。瑜伽释。俨字为种子。俨字者诠真如法。无来无去性离言诠。唯自觉圣智离相证故。云甚深难测也(文)法华方便品。诸佛智惠甚深无量。法华论甚深有五。一义甚深。真如义用。二体甚深。即如自性。三内证甚深。唯无分别智方能契证四依止甚深。与恒沙德为依止故。五无上甚深。即无余无住(文)智惠甚深即法华体。大白牛车即大乘也。法华论以五义释。即五智义。五智五大即大乘体也。秘密之藏者。正指法体。所谓摩诃萨意处。诸佛圆满实相之地也。此处唯佛与佛乃能自证。余人所不见故。云秘密。藏谓莲华藏。此藏梵云●●。第十四(十四)云。法界藏者此藏梵音云俱舍。是鞘义也。犹如世间之刀在于鞘中。此藏亦尔。故以义翻也。故此中云法界藏者。即是如来所出之处。谓一切如来处在其中也。○佛亦如是。安住如是甚深密藏之中。若非如来加持神力则微妙寂绝不可得示现。今乃示现无尽身口意种种形声。遍满法界。即是诸佛奋迅也。即是毗富罗法界。叹此法界云广大甚深也。涅槃经(会疏二末二十二纸)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我诸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文)此三点即三密平等法界之体故。第十四(二十六)云。身语意皆是法界之体。无有边际。由如虚空(文)总意明。诸佛广大甚深秘密之藏者。一切众生本具华藏。干栗太真实心也。此心名为法大。故第十二释意处云。如是净无垢处。即是诸佛圆满实相之地也(文)如上辨之。广大有三义。甚深有五义。即与十二真言王三密五大同也。第十四(二十六)云。当知。此十二字法门。即是法界之体性也(文)法界体性即本心净藏。是为乘体也。毗卢遮那者。已下译大义。毗卢遮那者智五大也。上约理法身。是明智法身。理身本觉是为所乘。智身始觉是为能乘。所云如智证如之谓也。是举能乘人。而显所乘法广大甚深义也。遍一切处者●字义。●字即毗卢遮那百光遍照王也。第十八(二十六)释●字云。此真言即是一切法自在牟尼。此即毗卢遮那之别名也(文)又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即翻名也。第六(二十二)云。如实相智者。心之实相。即是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佛坐道场如法相解时。种种不如实见悉灭无余。是故萨婆若惠与虚空等也(文)上疏释三平等句云。今就此宗。谓修如是道迹。次第进修。得住三平等处。故名为句。即以平等身口意秘密加持。为所入门。谓以身平等之密印语平等之真言心平等之妙观为方便。故逮见加持受用身。如是加持受用身即是毗卢遮那遍一切身。遍一切身即是行者平等智身。是故住此乘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而名为平等句。一切众生皆入其中。而实无能入者。无所入处。故名平等(文)。大人者。即毗卢遮那。第十六(二十八)云。此上(大莲花王)有一切人中尊。即是毗卢遮那。此是行者自性无师智。大毗卢遮那佛。非从外来也(文)是一切人中尊故。加以大字称大人也。
  二者发心大者。上约本有是明修生也。谓发心广大能普成就自利利他。简地前发心故云大。发心即大持业释也。一向志求等者。谓自利大是能求心。梵云●●。即发心也。第三(二十)云。应发菩提心者。谓生决定誓愿。一向志求一切智智。必当普度。法界众生(自利利他也)此心犹如幢旗。是众行导首。犹如种子。是万德根本。若不发此心。亦如未托歌罗罗。则大悲胎藏何所养育(云云)。
  平等大惠者。释大义。谓所求大故。其能发心成大义也。平等大惠是所求菩提。即指前广大甚深秘密之藏。其体●●心。莲华藏是妙法莲华体。故云平等大惠一切众生等具。故云平等。大惠即一切智智。法华(宝塔品)云。平等大惠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文)第十二(十八)云。诸佛法财者。以入●览字门故。离一切诸相即见如来。即是平等大惠真实之智。如是真实之智于一切法中最有其上。一切诸佛以此为资财。资财是受用义。如是智宝之财其数无量。自在受用成辨佛事。普施众生。即是法华大长者义也(文)平等大惠者。●字无相菩提。无想菩提即干栗太心莲华藏。即内心妙白莲。故以法华意云平等大惠也。起无尽悲愿者。明利他大也。法界众生是大义。谓众生无尽故。能化大悲亦复无尽。是亦依所度大成能化大义也。华严十地品(会疏三十四下六十七)云。佛子菩萨。住欢喜地发(上广说十大愿)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以此十愿门为首。满足百万阿僧祇大愿。佛子此大愿以十无尽句而得成就。何为十。所谓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槃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惠尽。心所缘尽。佛智所入境界尽。世间转法轮智转界尽。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若世界乃至世间转法轮智转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不可尽。乃至世间转法轮智转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云云)普授法界者。谓自得平等大惠。无量法财而还施众生。故云普授。即是大长者义也。如是无相惠一切众生本自具足。然云授者。第七云。又如来秘宝之藏皆是法然。所谓不可授人。若授他时。还就众生心室中开出之耳。第十六(二十八)云。授与谓似有人授与。复自观察修行而得斯果犹如人与。是实自悟不从他得也。
  三者信解大者。理趣释云胜解大。华严大疏三十八上(五五)云。论经名信解。摄论名胜解。皆一义耳(文)诸经论中。多约地前(如抄辨之)今此宗信解者初地故。次云心明道等也。信谓决定谛信。解谓知解。第三卷云。有大信解者。此信解梵云阿毗目底。谓明见此理心无疑虑。如凿井已渐至泥虽不见水心知在近故名信解也。乃至若人闻说如上不思议界。以宿殖善本神明利故。即能忍受其言。知众生心中决有此理。名为信解(文)应知初地证信知解名为信解也。心明道等者。释信解义也。第十二明法明道云。心为照明。能见如来之道即是信解也。具足无量功德者。释大义。无量功德即大义也。上二大正明菩提心体。是菩提心眷属也。上经云。住除一切盖障菩萨。信解力故不久满足一切佛法(文)今此中举除盖障三昧所得功德。以彰除盖障义也。第九释吉庆第九赞云。若从此坚固不动逮见心明道时。即是初发心中便成正觉。以除盖障三昧普现漫荼罗身。又释第十赞云。若于此生逮得除盖障三昧语言陀罗尼。起自在神通时。亦能如毗卢遮那而转法轮(文)又上释除盖障三昧中云。若能以方便力起五神通不动本心游诸佛刹。现种种身语意兴种种供养云。以无尽大愿广修诸度(文)能遍至等者。此二句明净土行及众生行。即大义也。大事因缘者。开佛智见义。具如上辨。抄云。是当十住初发心住欤(云云)此解不可。此中七大皆约初地释。读者自知。
  四者性大者。理趣释云。意乐大。灯论等云净心大。问。无性摄论第一(初丁)云。乘大性故名为大乘(文)故知。第一法大即诸法体性。即是性大。今何重出性大乎。答。前法大者。即本有体性。今性大者初地菩萨所得法性功德。前经所谓不久满足一切佛法是也。故次信解大而来也。前云秘密之藏。此藏梵云俱舍。今金刚宝藏者梵云揭诃。梵言有异。云何知者。秘密曼荼罗品云。尔时薄伽梵毗卢遮那以如来眼观一切法界。入于法界俱舍。以如来奋迅平等庄严藏三昧。以现法界无尽。故以是真言门。度无余众生界。满足本愿(文)第十四(十四丁)法界藏者。此藏梵音云俱舍。是鞘义也。犹如世间之刀在于鞘中。此藏亦尔。故以义翻为藏也。故此中云法界藏者。即是如来所出之处。谓一切如来处在其中也(文)解云。法界藏者。是如如理。如来谓智。智为刀理为鞘。智住于如犹如。刀在鞘中。故云法界藏。是与前秘密之藏毗卢遮那大人所乘义同也。第十四又云。示现如来平等严藏。此是胎藏之藏也。犹入此法门中。十方三世一切如来身口意。皆悉平等平等佛佛道同。故名等也。严谓庄严其身也。即以无量佛道之门而用庄严法身。以度众生也(乃至)此中藏者。梵音名揭诃●●。即是流出无尽庄严。奋迅示现不可穷竭。犹如大宝之藏。此平等法界藏即是如来藏义也。以法界庄严不可穷尽。犹如字轮旋转不可穷尽。名无尽严也(文)第八(二十九)释第四赞天宫藏云。此藏梵字。梵音云檗喇婆。是中心之藏。中胎藏之藏。与此吒迦俱舍等其义各殊也(文)檗喇婆与揭诃字体同。婆与诃通同。犹如婆诃与娑婆之例。故此二梵相同。中心之藏。又如来藏。无尽藏。及金刚宝藏。皆是此梵也。自性清净心者干栗太心也。即指第一法大。是能具心体。金刚宝藏即所具功德藏。故先举能具心体云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之金刚宝藏依主释也。最胜疏云。真实名心。如般若心。即真如理亦名为心。胜鬘经云。自性清净心彼名干栗心(文)第十一(十一)云。此如来不思议依自证之法。无量定智诸力以自庄严清净者。即是真实体。此是如来众德之藏。无量庄严无有缺减。具足成就相也(文此释如来藏庄严藏其体是一。可见)第十二(八中)云。复次如上所说即是阿字门。如来金刚性而功德具足无缺。常住妙理之门也(文)又上疏云。本不生际者。即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即是阿字门(文)自性清净心者。自心本性阿字门妙功德藏。故次举喻云金刚宝藏也。金刚宝藏者。喻性功德。其体即四佛知见。具如下辨。
  五者依止大者。理趣释及灯论等云资粮大。是福智定惠等资粮也。今明二转妙果为所依止也。如是妙乘者。如是者指前性大。妙乘者●字是妙义。又莲华义。即妙法莲华。亦是内心妙白莲。即是所谓自性清净心。是一切众生所依止处也又所依止者。其体●字即干栗太自性清净心种子也。转字轮品云。我一切本初号名世所依。第十二释云。如梵音云我者。于中即有阿声。即是本不生义也。此常住不生之体即是一切之所依也。百川趣海等者。百川及卉木喻能依众生。海者与地喻所依乘。海谓阿字一味海。趣即所依义也。第十二(十右)云。如是甚深法性犹如大海万流之所归趣也。此万法归趣正顺于大般涅槃。即是发行义也。如世间大海。种种色味入大海之中。皆同一色一味无有差别。不可变。如来大海亦如是。一切万法万行入此中。皆同一不思议解脱之味。无有差别也。地即阿字义。上经云。譬如大地一切众生依。如是一切智智天人阿修罗依(云云)抄云。今依止大。二地已上乃至七地功德也(云云)愚按。不尔。此七大性若约初地言之。则七大皆在初地。乃至十地亦尔。具此七大为全具之乘。若所解者。乘有所阙何分之配解。凡从凡夫乃至十地。修真言行者深浅有异。乘此乘者皆具七大。而以为全车耳。
  六者时大者。已为一切众生依。是明依止之用也。此时梵言恐是迦罗。第十三(十)云。世尊今正是时。佛今正是时者。此两语有意也。初说迦罗之时。意言。今此四众无有支叶。纯是真实堪受大法。如来应机而说。正是其时也。次三昧耶之时。即时分之时。今正是时。说法时也(文)第六云。黑谓如来寿量常住之身。如是妙身。毕竟无像故。作深玄色(文)黑梵云●●。理趣释摩诃迦罗云三世无障碍戒。三世无障碍即三业平等。三业平等即中胎藏黑色。第二十卷释入中●字云。越八叶绝方所。即是出过三时义也。寿量长远者。法华寿量品云。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文)第十二(二十二)云。本初即是寿量义。乃至如梵音云我者。于中即有阿声(案本)即本不生义也(文)是常住不生之体。即是一切之所依止也。又下疏释第三劫云。以行者得此心时。即知释迦牟尼净土不毁。见佛寿量长远本地之身。与上行等从地涌出诸菩萨同会一处(云云)解云。●字无量寿种子。具寿命义。●●●此云寿命。又黑义。即深玄色也。又莲华义。即中胎莲华藏也。从余观之。法华所谓寿量者即中胎华藏。即是妙法莲华最深秘处。故举佛寿量以显时长远义也。出过三时者。寿量者。中胎华藏本地常身。本地常身即毗卢遮那。毗卢遮那即日之异名。上云越三时如来之日加持故。即此义也。是三世常住恒不变体故云出过三时。以要言之。则众生自心。初地菩萨心自知心。云见本地常身。是名为时大也。自证此心时还度于他。次云师子奋迅等。即下转方便也。师子奋迅者。法花(涌出品)云诸佛师子奋迅之力。同寿量品云如来秘密神通之力(文)上疏云。大那罗延力执金刚者。谓持秘密神通力也。如一阐提必死之疾。二乘实际作证已死之人。诸佛医王明见如来性故。则能必定师子吼。于救疗因缘心不怯弱(文)未曾休息者。上释师子座云。所谓自在度人无空过义(文)秘密神通者●字义。●字名不空过真言。思之。秘经云。常于三世不坏化身利乐有情。无时暂息(文)未曾休息者。即大义也。
  七者智大者。理趣释云究竟大。灯论云果报大。等虚空智即究竟果。究竟果者初地果相。故第三劫。疏云。行者从此无有待对。出过心量不思议地。有十心无边智生。即是初地果相也。超第三劫微细百六十心。得等虚空心。初地十心中究竟果相也。故次时大来也。谓诸法无边故等者。取智度第二(三十一)意释。论问曰。所知处无量故无一切智人。诸法无量无边。多人和合尚不能知。何况一人。以是故。无一切智人。答曰。如诸法无量智惠亦无量无数无边。如函大盖亦大。函小盖亦小(文)等虚空心者。下疏云。空性者即是自心等虚空性。上文无量如虚空。乃至正等觉显现。即喻此心也。第三(二十一)云。第三劫等虚空心无边智惠。一切二乘不能思议。乃名甚深般若。堪作秘密行阿遮梨也。第十九(十四丁)云。前说得虚空心。即是菩提心生。菩提者觉也。此心岂是空耶。而实具足恒沙功德。虽具如来功德。而无相无名不可显示也。如法相家说十六种空。大般若说十八种空等。皆为明此义也。若但空都无所有性者。云何成就如是不思议神变德而度众生。当知。此空是自证之理也(十四)既空无所有。名亦如是。是处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若以如是自证之法。为凡愚说之。终不可得也。当知。此但有空名。于十八空中最在其上。即是诸佛大空而实不空也(文)。
  自然妙惠者。等虚空心即自然智。所谓无分别智。实相原底者。谓萨婆若海。故云*原底。以心实相智觉心之实相。境智皆是般若波罗蜜。故云函盖相称。
  以如是七因缘下。释经胜上义。犹如醍醐等者。即曼荼罗义。此经宗以曼荼罗为乘体故。超出诸大乘法门。何者曼荼罗者无过上味更无等比义。故以醍醐为喻(此义具如第四记)第十五(三丁)云。大悲根*原说大悲根本。发生大乘无上诸佛秘密者。谓此曼荼罗即是无上大乘根*原也。谓此菩提之心以大悲而为根本。亦如胎藏。故言根本也。大乘者谓真言行菩萨事。由是具足方便故行大直道。一向无留难得至真实。犹如乘调良之马行大直道至于大城。此即是诸佛最上秘要之藏(文)于七大中。第一●●心。第二●●心正是曼荼之体。故第五云。内心妙白莲者。此是众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花。秘密幖帜。花台八叶圆满均等。如正开敷之形。此莲华台●●是实相自然智惠。莲华叶●●大悲方便也。正以此藏为大悲胎藏曼荼罗之体(文)即此之谓也。六度经第一(十六)云。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契经如乳。调伏如酪。对法教者如彼生苏。大乘般若犹如熟酥。总持门者譬如醍醐之味。乳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身心安乐。总持门者。契经等中最为第一。能除重罪。令诸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
  乘名进趣下。释乘及句义也。第三(十六)云。此修行梵音娜耶。即是乘义道义。谓从一念善根乃至成佛。于此中间。一一地。所释之法。所行之道通名娜那(文一念善根乃至成佛者。明进趣义也)起信义记云。又大者就义。谓体相用三大无过。乘者约用。谓即佛性。三位成运。自性住佛性为所乘。引出佛性为能乘。至得果佛性为乘所至处。三义体用唯一心转。是故亦乘。亦大。持业释也(文)今此中本有萨埵为自性住佛性。从一念善根(第一无畏)乃至等觉。一一地位为引出佛性。第十一地为至得果佛性。是即大乘心续生义。亦即进趣义也。
  句名止息等者。上疏云。句者梵云钵昙。正翻为足。声论是进行义。住处义。如人进步举足下足其迹所住处谓之钵昙。言辞句逗义亦如是。故同一名耳。今就此宗。谓修如是道迹。次第进修得住三平等处。故名为句(文)次第进趣是乘义。至三平等处。进趣都息故今云名止息之处也。心续生之相者。抄出二解(云云)愚按上经。次第心续生者。是别问续生义故。此问下。秘密主无始生死愚童凡夫以下经文答之。故疏释云。以下答心续生义。欲明净心最初生起之由故。先说愚童凡夫违理之心(云云)今此胜上大乘句。心续生之相者。总指九句问。九句即明三句。三句即心续生义也。故聪明答九句问。云心续生之相等。今具科之。经有六偈。初三偈总明答九问。次越百六十心等一偈。答初云何知菩提心生问。次无量如虚空至正等觉显现。一偈半。答菩提心相貌问。最后二句明修行义。具至文当知耳。此心毕竟等者。释心字。此心者即不变心体。故云毕竟常净。常谓常恒不变净即自性清净。上明此心。云虽众生自心实相即是菩提。有佛无佛常自严净。然不如实知故。即是无明(云云)犹如虚空下举喻。上云。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毕竟净。故离一切相。无动无分别。不可变易。不可破坏。以如是少分相似故喻无相菩提(云云)今此中亦尔。心性毕竟常净。本自离诸相。故以虚空少分相似为喻也。抄云为。此二喻明续生及相义。故以虚空喻属下句而读。不能辨科文。故为僻解耳。今云。上句为显心续生义先明不变心体。故以虚空为喻。次而亦下。正明续生义。故以大海波浪为喻。二段文科分别耳。
  而亦从因缘下。释续生两字。谓不变心体从因缘起。十心相续果复为种。次第增明。云相续生也。从因缘起者。义释第五(四十丁)云。今此经宗以行者净心为因。如来净心为缘。从于心因缘生故。名自见心佛。如是见时不离本不生句。故名真实加持身。不同散心人等心外见佛(文)谓依此因缘盖障净除。盖障净除故净心显现谓之心相生。心相生即是心续生义也。下疏云。第三重微细百六十心。烦恼业寿种除。复有佛树牙生。故曰等虚空无边一切佛法依此相续生(文)抄约四相解。此解不尔。何者不变心体本离因缘。盖障除时而自显现。犹如云散日现。*日体岂有生灭之相乎。有心相生者。别释生字。谓不变心体从因缘起。十心相续。是云心相生。续生即心相也。
  犹如大海下举喻。大海喻不变心体(因也)风飙喻外缘。波浪喻心相生也。谓由因缘而起故。非是常有。由因缘而灭故。非是常无也。
  若常有下变显。如文可知。
  当知下正明缘起相。缘起即中道。故对上非有非无。云是心从缘起也。
  即是下释相字。相谓相状。是缘起之相状也。不生而生者。不变心体从缘起故。不生常生是不变随缘义也。生而不生者。即随缘不变义也。
  无相下。正释相字。谓不生而生故无相为相。故云无相之相。生而不生故。生无所相故。云相常无相。第十九(六丁)云。所谓相者即是从缘所生之法。然实不自生。不他生。离于八不。即第一无相不离于相而说别有无相。若别作此说。即同外人之断空矣(文)应知。缘起之相相常无相。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是云心续生之相。
  甚深下释诸佛大秘密句也。甚深微妙者追记辨之。秘密之印者。秘密梵云●●。总有四义。一如来秘密。二众生秘密。三法体秘密。四言说秘密。此中亦具四义。谓不变心体诸佛自证。茍无顿悟之机。则不入其手故。是如来秘密。故释云诸佛秘密之印也。如是境界甚深微妙。难可了知。是法体秘密也。凡夫二乘两种外道。本虽自具不能知。故是众生秘密也。不妄宣说者。即言说秘密也。印谓决定不改义。不变心体从缘而起。其性不动。譬如虚空毕竟净故离一切相。不可变易。不可破坏。是名秘密印。
  是故凡夫下。释外道不能识句。谓如实知自心无生灭相。初地已上境界故。云非但不识也。凡夫二乘不知生灭之心。本是不生而生。是以外道计我我所。二乘怖畏而厌。故云不识生灭心也。故云下合经也追记次偈云下正释答说文。于中此四句。答上第一偈也。上释问中。疏有两势。一问菩提心种子发生。二问其性云何。今经一偈。上二句答初问。次二句答。次问配文可知。
  今佛告言下。释第一句也。相续心者障义(具如上辨)谓第三劫离微细障而净心显现。心性微细难了知故。举妄执尽。以示其相。故第三(三中)云。今所以广明三劫六无畏众多心相者。皆是拟仪外迹以明修证之深浅耳。上已明见烟之相可以比知火性。但知心垢尽处戏论不行。是第六无畏依。更欲云何表示耶(文)。
  如有人问下。举喻显菩提心发生义。谓乳喻本有心体。所云佛性。由三密方便攒佛性乳。经过五味次第增明。净心显现以为醍醐也。此中答净心发生义。故四味喻心体次第增明。粗浊变异之相者。初二劫心尚与妄共起故。以喻四味粗浊变异之相也。第四(二十九)云。梵音漫荼罗是攒摇乳酪成苏之义。漫荼罗是苏中极精醇者。浮在上之义。犹彼精醇不复变易复名为坚。净妙之味共相和合。余物所不能杂故有聚集义。是故信言极无比味无过上味。是故说为漫荼罗也。以三种秘密方便攒摇众生佛性之乳。乃至经历五味成妙觉醍醐。醇净融妙不可复增。一切金刚智印同共集会。于真常不变甘露味中最为第一。是为漫荼罗义也(文)今约三劫六无畏配解之。乳喻愚童凡夫本有佛性。酪喻第一二无畏。生苏喻第三四无畏(初劫也)熟苏喻第五无畏(第二劫也)醍醐喻第六无畏(第三劫也)。
  行者最初下。释越百六十心句也。行者最初等者。先举能越心以明所越百六十心也。最初谓入见道也。金刚宝藏者。谓净菩提心之喻。谓开发净菩提心。此心具无量性功德。故称云金刚宝藏。此藏梵云揭诃●●所谓大宝之藏也。见心性者。正明见道也。第十二(十五)云。更有方便。谓观啰字门。○以此无垢光眼而内观照其心。犹此啰字故能见心性也。○此啰字门者净知见之明灯。由此智目观心莲华台之实相。故速得成(文)又云。心为照明。能见如来之道(文)即是见道也。又见此心性即是空性心。故次云净虚空。下云。空性即是自心等虚空性。上文无量如虚空。乃至正等觉显。即现即喻此心也(文)此中具虚空三义。如净虚空即毕竟净义可知。超诸数量者。数谓算数。超数即无边际义。量谓思量。超量即无分别义也。意明此心性甚然清净而非数量所图也。见此心性时即超百六十心也。有人数量傍注云百六十心者不可。
  尔时下正释生广大功德义。尔时者指超百六十心毕时。是即见道。今章即修道位也。因业生者。○如次烦恼业苦三道。即分段生死也。下疏云。第三重微细百六十心烦恼业寿种除。复有佛树牙生。故曰等虚空无边一切佛法。依此相续生(文)又上疏(一本二十丁)云。复次行者初发心时。得入阿字门。即是从如来金刚性生牙。当知。此牙一生运运增进更无退义。乃至成菩提无行可增。然后停息。故云次第此生满足(文)佛树牙生者。或云大空生。或云大乘生。或云净心显现。其体十力无畏等一切佛法。即是如来万德。亦所云法财。故今经云生广大功德也。第三劫经云。等虚空无边佛法即是也○此牙生时等者。对本有种子云牙生。谓菩提心开发。是初地果相。故云已遍法界。所谓廓周法界量等虚空是也。又第三云。初发心时见此曼荼罗。已遍法界升第二住。又逾广逾深作十转开明。乃至第十一地而后所见圆极(文)曼荼罗者。即心莲华。佛树即菩提心树王。名异体同。以要言之。初地所证净菩提心遍满法界。何者如实知平等法门故。体融无碍。故遍满法界。所谓信解地无对无量不思议。即此之谓也。
  何况下。明二地已上渐次增广义也。
  以过心行下。释第三句也。上疏释云。若已发生。其性如何。今正答此问也。经其性者。谓菩提心性。所谓阿字大因陀罗金刚性。故次云常坚固。以过心行戏论故者。先明性坚固之所以。以故者第五转声也。心行戏论如次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义。是初地菩萨自证境界。非有心所测非言语所及。故云过心行戏论也。不可破等者。正释坚固义。是常住不变体性。故云也。智度三十一(十四)云。第一义空名诸法实相。不破不坏故。犹若下举喻。阎浮檀金喻菩提心性。无能说等喻过心行戏论。即是坚固义也。第四(二十丁)释大日身相云。阎浮檀金亦是自然性净色。又最深明佛金刚智体最为深妙(云云)无能说其过恶者。明金刚智体远离百非也。若知自心者。释知彼菩提生生句也。有如是印者。所云实相印也。上释第一问中云。今此中直问心之密印(文)若知自心等者。谓如实知自心。如实知自心即净心显现。是云菩提生也。此菩提心决定不改金刚体。故云如是印也。以要言之。初地菩萨入阿字门。自证心性也。十二卷(十丁)云。若入此阿字门者。即能识于心处。若知是处。即得真言果也。
  次有一偈半下。答。第二问也。
  以世间下释初一句也。经云无量如虚空者。蹑次上知彼菩提生句。云无量等。菩提生即无量义。故疏释无量言云表示净菩提心相也。无量即菩提心相也。第十一(二丁)云。虚空无垢无自性。能授种种诸巧智者。谓一切智智之心。等空无垢无量无碍。无有分别。即是诸佛大空现证之法。无自性者。谓此空无垢清净法界。亦复无有自性。不可执取也(云云)义释第八(十四)出梵文云。●●●(虚空也)●●(无垢也)●●(自也)●●●(性也)●●无垢也。然疏开为五义。无量即●●●所具义。●●●云无量是也。故知今云无量者。菩提心相。其相广大周遍法界。故云无量。无量是法虚空即喻也。又●●●者。●●无也。●相也。又●空也。●相也。即虚空相也。即无相菩提心。上经云。虚空相是菩提。乃至菩提无相故(文)●●●即无相净菩提心也。又●●●即无垢识。所谓虚空无垢菩提心也。
  譬如虚空下。释第二句也。抄出二解(云云)今云。已下三句述释如虚空喻。故先举所释体。云譬如虚空等。为两训者甚凿矣。此中众义与上疏(一末五右)谓如实知自心下虚空喻同也。今会合云。经无量如虚空(上云譬如虚空遍一切处)不染污(毕竟净故)常住(不可变易。不可破坏)诸法不能动(无动)本来寂(无分别)无相(离一切相)又此一偈具五字义。无量如虚空即●字义也。不染污是●字义也。常住者●字义。●是金刚不坏。即常住不变义。疏云离诸因缘。●是因缘觉种子也。诸法不能动者●字风大义。故疏释云八方大风等也。本来寂无相即●字义。疏释亦分明。五字即菩提心体。故第六释五字门云成菩提印。今答菩提心相貌问。故约五字门而明之也。不为烟云等者。释不染污义。地藏法身礼赞。云等为五盖。今总喻一切盖障也。又五盖即一切盖障也。其性常住者。释常住两字。离因缘者因缘即生灭妄法。净菩提心自性清净离因缘故。其性常住。上疏云不可变易等。即常住义也。第六(二十二)云。远离于因缘者。若法界体有生灭之相。则有因有缘。可得宣说。而今法从缘生。则无自性。若无自性则是本不生。因缘和合时亦无所起。因缘离散时亦无有尽。是故如净虚空常不变易。大经亦云。唯有如来离诸因缘也(文)。
  假使八方下释诸法不能动句。演密引易经(云云)今只取四方四维八风。以况利衰等八法。故经云诸法。诸法即八法也。又第四(二十七)云。八种大风彼云。忍辱谓于内外违顺境界八种大风。其心安忍无所倾动(文)六度经云。生死涅槃平等无分别名安忍。即是净菩提心。故彼此义风也。经云诸法疏云八风。即违顺诸法也。
  自本初下。释本来寂无相句也。本来寂无相者●字义。●字是菩提心体也。菩提心本来寂灭而无相故。正明菩提心相。云本来寂无相。无相即菩提心相也。第十二(二十三)释阿字偈中云。本寂具无有上者。此本字中即有阿声。即不生义。以不生故即是不灭也。是故本来寂然。此法第一微妙更过上也。能寂诸根故。六根常净诸恶永灭。故云寂也(文)又无相者是具无量性功德义也。故第十九(十四丁)云。前说得虚空心即是菩提心生。菩提者觉也。此心岂是空耶。而实具足恒沙功德。虽具如来无量功德。而无相无名不可显示(文)今取法花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意而释。寂灭相者即无相之相故。义不相违耳。适今者。与如今当今义同也。今取智度第十二(十六)语势。彼云。诸比丘言。此人自知无我。易可得度。而语之言。汝身从本已来恒自无我。非适今也(文)。
  心相亦尔下合法也。此中逆次合释。亦文少前却。逐义便释耳。心相亦尔者。经举喻显菩提心相。故今正举法而合譬。云心相亦尔也。
  从无始下合本来寂无相。本字中有阿声。故今释本来寂云本自不生等也。无有一法者。合诸法两字。无有染污动摇等。配文可知。常住不变者。即合常住两字。永寂无相者。明寂无相义。●字是菩提心体故。再结归●字。云永寂无相也。
  故云下合经也。然略如虚空三字者。虚空喻正在第一句中。故上具释毕。今结次三句故。不举之也。于上释中。云譬如虚空等者。是举所释体。次三句释虚空义故。具如上辨。
  尔时行人下。释最后半偈也。上二偈明菩提心生及其相貌。今指其生相时。云尔时也。为此寂光所照等者。指次上本来寂无相句云此。本来寂者。●字本初不生体。无相即光。无相之相即大智明故。故下疏云。影像不出常寂灭光。故曰无相(文)证此寂光为心佛。显现即为心佛法光所照也。义释第八(四十一)释镜荼罗义毕云。尔时行者以蒙法光所照。心转开明。自然悟解十缘生句。了知如是妙色不异于空。虽复本性常空不异于色。色相既尔。心义亦然。以色心皆入阿字门故知。心性本寂犹如虚空。离一切执诤戏论过诸魔事。是名无相成就。初种子心。亦名秘密观门。三摩呬多地对法花经即六根清净人。约涅槃经即是池珠影现时也。从此以后渐运巧方便安徐入水。是观色像身时。转解法门身。当知。正觉句者。即此经初品明菩提心相中。正等觉显现之义。以明珠在掌故。为名显现非但遥观之也。乃至次云离妄执分别。是初品偈中。越百六十心义。本寂如虚空。是初品中本来寂无相义。以上文。菩提心印捡之。节节相对。故知。此中第二深秘释正以净菩提心为悉地之种子也(文)。依义释意。本来寂无相者。当第二正觉句。今此中亦尔。故指上句云此寂光等也。又上疏云。法明者以觉心本不生际。其心常住(常寂也)生大惠光明(光也)照无量法性。见诸佛所行之道。乃至少用功力便得除盖障三昧。见八万四千烦恼实相。成八万四千宝聚门。(文即无量智成就也)又第九(二十八)如来圆光真言释云。正用此㗚旨●为真言体也。上有罗声。是尘垢义。下体遮字是迁变义。以入阿字门故。即是本无尘垢。亦不迁变。即是如来常寂之光。又带伊字三昧声。言此常寂之光。寂惠具足。是故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云云)无量知见等者。正释第一句。释经智字云知见。上明菩提心生故。无量智即菩提心眷属也。出现品云无量光围绕。光即智也。故上所引义释次文云。围绕无量光。即是初品偈中无量智成就义。故涅槃经云。大光明者名为智惠(文)又第九如来圆光释云。入嚩罗焰光为真言体也(文)●是实智。●●方便智也。实智谓中胎藏。即本来寂无相义也。方便智。即三重坛心数眷属。各持一智印。表如来万德。即是无量智也。围绕无量光及焰鬘者。即是眷属围绕义也。又●字为中。百字围绕。百字围绕即眷属围绕。即是心佛显现。初地果相。又下疏(第三劫下)云。行者从此无有待对。出过心量不思议地。有十心。无边智生。即是初地果相也。
  如莲华敷者下。释极无心云。此心望前二劫。犹如莲华盛敷。若望后二心。即是复成种(文)第十二(十二)云。所以云蕊具足者。亦有其意。谓此莲华三昧之心。若开敷时无量法门无不具足。谓六度。十八空。三十七品。禅定解脱。百八三昧门。五百陀罗尼门。如是等无量无边无不具足也。当知。一切法门皆是从心而有也(文)心莲开敷时。无量法门皆悉显发。譬之莲华具足须蕊。即是无量智成就故。云如莲华敷也。
  此智成就下。释第二句也。此智成就者。谓指极无心也。第三(十二)云。以此中道正观。离有为无为界。极无自性心生。即是心佛显现(文)开敷莲喻亦是极无自性心义。故知。指极无心云此智成就也。问。若尔。下疏(第三劫段)云。空性即是自心等虚空性。上文无量如虚空乃至正等觉显现。即喻此心也(文)云何会之。答。此二种即一心初后。同初地果相故。第三(三丁)释第六无畏云。此空智生。即是时极无自性生也(乃至)即是行者虚空无垢大菩提也。(文)下疏且约初心。今取后心。义不相违耳心佛现前者。上云。此宗辨义。即以心为如来应正等觉。所谓内心大我也(文)内心大我即心佛也。此心显现云正等觉显现。第十六(三十九)云。此心漫荼罗之上。有佛在中。故曰大我。大我者佛之别名也(文)大我即心佛也。出现品云第二正觉句。具如上引义释第八文。
  梵本下。出梵语也。此中现一字汉言也。现谓显现。与第一卷现觉诸法之现同也。金界诸佛加持真言。●●●●●现证菩提也。●●现也。●证也。●●此云觉也。具如上辨。
  佛已略说下。明次文起因也。上二偈半文明菩提心生及相貌。故云如是心实相印。与此实相印相应者。名为信解地。故云具坚固信力也。所云决定谛信也。上疏(一末二丁)云。行者观心实相亦复如是。出过一切戏论如净虚空。于内证所行得深信力。萨婆若心坚固不动。离业受生成就真性生。万行功德从此增长。故曰菩提心为因也(文)菩提心者。即妙法莲华体。故云如是实相印。方便品云。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然此信力下。释供养行等二句也。本从者释经从字。从由也。又与犹同。真言门等释经供养行。经指此云从是。供养行是行体。梵音●●也。修行即●●。如上辨之。是明初地已前行也。上疏(一末二十丁)云。谓初发心欲入菩提位。故于此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至初地。尔时以无所住进心不息。为满第二地故。复依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至第三地(乃至)满足十地。以一行一道而成正觉(文)供养有二种者。第十五(十三)云。供养略有四种。一是供养香花等(注及涂香灯等。乃至饮食。此是世间供养也。但以物献也。)二者合掌(谓礼敬也。此是印也)三慈悲。四运心。谓想香花满法界。运心已即用合掌印。并慈悲三事皆运心也(文)此中香花等世间供养。是外供也。后三种即内供。三密总为内也。具如抄辨之。
  或有说下。广释二句意。是初释供养行修行意也。演密云。或有说言等者。此下十三行疏。是形一类执禅得。依本智性无作无修。镜本自明。不拂不莹。即禅门泯绝无寄宗说。凡圣等法皆如幻梦。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不修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亦说为如幻梦。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法。如是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石头牛头皆示此理。便令心行与此相应。不令滞情于一法上。日久功至尘习自亡。则于怨亲苦乐一切无碍。因此有一类道士儒生闲僧。泛参禅理者。皆说此言便为臻极。不知至理亡机。但是守默痴禅今所破者即其人也(文)。
  如以四种下。明可用供养行之所以也。是初举喻。四种不生谓自他共无因四种推检也。矿喻三妄执。金喻净菩提心。不增不减况本有常住。消融喻除妄。其意可知。行人下合法。如文可知。龙树等者。举正斥邪。谓本不生法从缘起故。无生义成。无生即中道也。中论第一(五)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又第四(十四)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文)此文意。不动缘起成无生义。引以为证。又下疏云。既不坏因缘。即入法界。亦不动法界即是缘起。当知。因缘生灭即是法界生灭。法界不生灭即是因缘不生灭(文)。
  而汝下正破斥也。谓直尔是空。如龟毛兔角。即是断见而非无生。故云堕在失处。智论第一(十三)云。方广道人言。一切不生不灭空无所有。如兔角龟毛常无(文)堕在失处者。唯识述记(三本八十丁)云。堕者是摄义。 即是法处所摄。色之异名也(文)八十华严三十九会疏三十九(十八)云。乃至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堕在灌顶刹利王数(文)堕在即摄在也。
  又如世人下。上来释供养行修行句毕。是释从是初发心义也。抄设多义(云云)今云。世人喻权教。五通仙人喻真言行者极无自性心也。睹真金等者。真金百炼喻初地果相。三乘共极果。当此宗初地。故彼取此经宗初心以为穷极。故云以为妙性穷极也。第十(十六)云。次此惠火之字。焚彼菩提之性真金之矿。令垢秽无余。故以罗字而焚诃字也。然焚竟岂如二乘断灭灰烬而不复生耶。不如是也。谓垢之薪已尽更有妙生。所谓菩提也。真实生也。此生即是清净之性。如来种子也。又(十七丁)云。生此清净之身。内外无垢如百炼之金而加莹饰随用成器也(文)又解。彼宗以为断二障而证真如。舍妄取真。唯真为穷极。未能达二障常体即二转妙果故。云以为妙性穷极也·若五通仙等者。喻真言行人。今此宗初从凡夫。观烦恼当相即自心实相故。心无所住修三密行也。诸药物等者。喻三密方便。所云供养行修行也。方便修行至初地时。以无所住而进不息。为至第二地故。亦方便修行乃至满足佛地。亦得如是。不同彼执初心以为最极耳。能化土石等者。喻烦恼即菩提观智。上疏所云。暗中利宝之喻是也。又下疏释极无心云。行者解脱一切业烦恼时。即知一切业烦恼无非佛事。本自无有缚。令谁解脱耶。如良翳变毒为药。用除众病。又云。若行者直从真言门得见心宝。如仙人善咒术以神力取之。其有服食等者。明真金功用也。上疏(一末四右)云。净菩提心者。犹如真金本性明洁离诸过患。大悲如习学工巧。以诸药物种种炼冶。乃至镜彻柔软屈申自在。方便如巧艺成就有所造作。随意皆成。规制中权出过众伎。故其得意之妙难以授人也。
  但世人下。明权教人不知之相。而对辨也。意明。彼所执真金妙性本自有如是力用。然彼徒执妙性。不知三密方便。故无意于进修方便。故不得如是力用耳。
  净菩提心下。合法。可知。不应未得等者。彼所执果是此经初心。彼妄保守以为极果。故云不应等也。
  经云秘密主等下。答第三问也。以下答心相续义者。示分科也。抄(云云)愚按心相续者。净心次第增长续生。故十心续生名心续生。心相者妄心。故六十心名为心相。心相及心续生虽通三劫段。文有兼正。今释正明十心文。云答心相续义。次释六十心文。云答前心相问。次释三劫段云答心相及心殊异也。故知。今云以下者。指从此至离于断常明十心文。非通三劫段也。古师举大师十住心论释。以为会释。此解不当。何者。大师约三劫六无畏始终而谈心续生义。今疏虽非无此义。然当段正释明世间十心文。云答心续生义。故科段各别。前云文有兼正者。即为是也。验知。当段经至离于断常文。正答心相续义也。
  欲明净心下示文起由也。抄出二解。初义为好。最初生起者。下经云。愚童持齐(乃至)是初种子善业发生(文)此善种从愚童凡夫违理心之中而起。故云生起之由也。由者所以也。最胜疏四末(十七)云。故者所以也。又云。故者由也。违理之心者。下疏云。已上皆是破内外因果违理之心(文)无始生死等者。具如抄辨之。愚童义等者。上明三种萨埵。中云。一者愚童萨埵。谓六道凡夫不知实谛因果。心行邪道修习苦因恋着三界坚执不舍。故以为名。凡夫者等。大乘义章六(三十丁)云。凡谓生死凡鄙之法。夫谓士夫。凡法成夫故曰凡夫。正译等者。经音二十四(十右)云。必栗托此云异。他那此云生。乃至凡夫者义译也。琳音云。异生性梵言婆罗必栗托仡那。婆罗此云愚。必栗托此云异。仡那此云生。应作愚异生。言愚痴闇冥无有智慧。但起我见不生无漏故。又言小儿不同圣生。故论中作小儿凡夫。亦名婴痴凡夫。凡夫者义译也。广雅云。凡轻也轻微之称也。旧经中或言毛道凡夫。或云毛头凡夫。案梵本毛名嚩罗●●愚名婆罗●●当婆嚩●●声之相近致斯讹译。译人之失也。仡音鱼讫反。嚩音缚佉反(文)述记第二(本六四)云。五十二说。三界见所断种子。唯未永害。量名异生性。即通二障不善无记二法之上。假施设之。异生性者。或五四蕴成有情法。性唯染污。异生之性。名异生性。故异有二义。一别异名异。谓圣唯生人天趣。此通五趣故。又变异名异。此转变为邪见等故。生谓生类。异圣人之类名为异生。生者是总。性者是别。异生之性并依生释。以变异名异。圣非异生(云云)今下经云。是名愚童异生之死流转无畏依第八婴童心(文)当段且顺旧译云凡夫也。今按。发之与愚梵语相同。应知剃发即除愚也。又计我我所称云愚。故剃发又表断我义也。又●●(毛)与●●(我)通同。●●即我也。又深释者。●●者谓一切智愿。慰喻偈云。●●(愿也)●●(殊胜也德也。)释云。殊胜愿者。所谓一切智愿也。若入此净菩提门则照见心法明道。所谓古佛大菩提道。故云此殊胜愿道也。一切愿者。其体十力四无畏等无量佛法(见第七卷疏)今愚童者。即是本有萨埵。本净菩提心。无量性功德。此心显现云殊胜愿道。除此愚童更无有净菩提心。是以愚童与智愿同云●●也。又发是庄严义。愚童以八万四千烦恼。而为庄严。菩提以八万四千宝聚而为庄严。烦恼即菩提故。只阴显为异。深义应思。
  谓由下释异生义。于中初释生义。依十二因缘生故。云不自在谓系属生死。不得自在也。
  堕于种种下释异义。种种趣者约依报异。色心像类者约正报异。依正差别名为异也。色者六趣色形各各不同。又于一趣中大小长短种种不同也。心者贪嗔等厚薄种种非一也。华严大疏十九下(十六)云。五种种趣者智论名为众数。谓蕴界入等诸因缘。是众数法故。新译名异生。能受异趣生故(文)。
  其所计下。释执着我名我有句也。上疏云。我人寿者等法。从本以来但有假名。而于其中无心可得(文)抄云。我名者我体也。情有理无故云我名。是有名无实之义也。我有者我所有也。所谓我器。我璎珞。我僮仆。三种我所也。为我所有故名我所有也。问经云我名。疏释云。但有语言。其异云何。答。义林云。大乘中于声屈曲义说名等(文)应知。名体言语也。故疏云语言。言我但有名字而无实体。故经疏互影也。
  如是我。我下。释无量我分句也。分谓差别也。智度三十五(二十)云。经舍利弗。如我但有字。一切我常不可得。众生。寿者。命者。生者。养育。众数。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是一切皆不可得。不可得空故。但以名字说。论问曰。如我乃至知者见者。为是一事。为各各异。答曰皆是一我。但以随事为异(乃至)问曰。是神但有十六名字。更有余名。答曰。略说则十六。广说则无量(文)。
  次释虚妄下。明计我我所之所由也。若彼观察等者。外道计于五蕴中。有我。故经云彼不观我之自性也。今释中。为显我义。先举无我观以对明。即是小乘所观也。外道计于蕴中有我。故先明蕴无自性。以显无我也。第三(二十)云。谓观唯蕴无我时。于阴界入中。种种分拆推求我不可得。舍此自色像者。譬如因树则有树影现。若无树者。影由何生。五蕴尚从缘生。都无自性。何况此积集中而而有我耶(文)为即蕴等者。上疏(一末十三)云。复次如声闻人初观阴界入时。即阴求我。离蕴求我。皆不可得。相在亦不可得。尔时于八直道中。远尘离垢正法眼生。谓我在身中者。十六知见中第一也。智度三十五(二十一)释十六知见中云。于五众中我我所心起。故名为我(文)能有所作者。第九作者见。论云。手足能有所作名为作者。长养成就等者。第六养育者。论云。乳哺衣食因缘得长。是名养育。
  经云。复计等者。已上总说。自下别说。于中有三十种计。一一计皆不出我我所。故上总明我我所见也。别中是第一计有时也。今检高丽明藏及本邦流行诸经本。皆作余复计有时。疏牒文及两本义释。皆无余字。勘注云。对上我我所云余复计(文)谓对上总说。指别说文云余也。此时者。是外道所计故。应是迦罗时。智论第一(二十八)云。问曰。天竺说时名有二种。一名迦罗。二名三昧耶。佛何以不言迦罗而三摩耶。答曰。若言迦罗。俱亦有疑问曰轻易。说故。应言迦罗。迦罗二字。三摩耶三字。重言难故。答曰除邪见故。说三摩耶不言迦罗(文)谓迦罗者外道邪见实有时也。计者。述记第三本(三十四)云。计是分别心之异名(文)谓计一切等者。引智论明时义。论有二义。是初义也。依嘉祥中论疏。此义别有时体。为生杀二因。时来等者。是生因。时至等者。即杀因也。生因者可知。刹因者。谓杀伐时至。则催促万物。令散坏也。涅槃论云。时散一切物即是也。然现流论。至字作去。若言去者非必杀伐时。只是时去故万物散坏也。又嘉祥疏作时去摧朽。谓时去则物摧坏也。时能觉悟等者。谓春夏秋冬。昼夜十二时等。能觉悟人。令有所作。是即了因也。然嘉祥疏不出此一义也。更有人等者。论第二义也。非时所作者。简初义生杀二因也。谓非自作。只为不变者。时体常住不变易也。因者谓非时能造万物。非显了因。时体实有常恒不坏。故云不变因。犹如真如内薰为不变因。此义恐当三因中之正因也。嘉祥疏云。时体是常。但为万法作于了因。不作生因。是故此时名不变因者。谓常相因也(文)了因者恐难依。更捡。又外道小乘涅槃论云。第十七云外道时论师。作如是说。时熟一切大。时作一切物。时散一切物。是故我论中说。如被百箭射。时不到不死。时至则小草触即死。一切物时生。一切物熟。一切物时不可过。是故论师说。时是常。生一切物。名涅槃因(文)此中三义。即与智论同也。按。●●含作及因义。作梵云●●●。不空罥索第二十(十右)迦●字因业性离。为是法教身曰初色光遍一切。害治诸垢起度生死(文)又●●●此云烦恼烦恼即同义也。亦以不观等者。明能破也。谓不知是假立而非实有故。生此妄计也。仁王青龙疏第一(二十八)云。问。一之与时以何为体。答。成实。俱舍。经部。多宗此二假实皆五蕴性遍界门中有为法故。今依大乘自有三解。一智论云。数时等法。实无所有。谓阴入界所不摄故。阴入*界者。蕴处界也。二佛地论云。时者即是有为法上假立分位。或是心上分位影像。依色心等总假立故。三百法论。一之与时即依色心分位假立是不相应数及时也。五蕴门中行蕴所摄。处界门中法处法界。意识境故(文)经云。地等反化下。第二计。此中五大虽异。执计一故为一种计。故云等摄取余也。执为真实者。对内法众缘和合。正明执计也。
  经云。瑜伽我下释第三计。计此内心相应之理者。释瑜伽义。瑜伽即相应义也。不观心自性者。心自性谓无自性。不知无自性故计为真我也。第十六(二丁)云。回此心之无自性者。心名质多。质多者犹如众彩庄严积聚。名为质多。犹众彩所成故。即是无有自性。此即是因也。本因既无自性。当知。所生之果亦无自性。所以者何。若因有生者。果可有生。今既因尚待缘而成。无生无性。当知。生不可得也。以因果皆如是故。得解脱诸业也(文)。
  以为真我下。释我义也。第七(二右)云。若行人不解正因缘义。修证诸禅。必当计着自心以为内我。彼见世间万法因心有。则谓由神我生。设令不依内我必依外我。即是自在梵天等也。若深求此中至颐。自然拨除因业。唯我性独存。乃至无一法入心。而证空定。最是世间究竟之理。是故垂尽三有。还堕三途。虽于禅定中发种种世间胜智。具五神通研其宗趣。终归是处(文)。
  经云建立下第四五计也。建立者维摩第一云。诸佛威神之所建立。新经云所加持。什曰佛威神建立。言佛所念也。犹如鱼子为母所念必得成就也(文佛所护念即加持义也)宝楼阁下真言中云地瑟姹(二合)流支本经注云建立义(文)今念诸法以计清净。即建立义也。又下释流出计云。与建立大同建立如从心出一切法。此中流出如从手功出一切法。(文)谓计诸法皆从内心我而有。是建立义也。建立加持流出皆●●中义也。
  依此下。释净义。此者指建立。谓依此建立修行。谓之为净也(追)。
  次句下释不建立计也。谓此下非前计也。若无下释无建立义谓无建立诸法湛然空寂。是为无为。无为即真我也(追)。
  亦离下释无净义反上可知。此二计俱不知因缘有因缘空。故计有空为真我也(追)由不观我之自性者。谓约阴界入分拆推求我不可得。不可得即我自性。不知此义故云不由观等也。广如上说者。指上释彼不观我之自性则我我所生文中也。经云若自在下。释第六·七·八三计也。
  谓一类外道下释自在天外道计也。唯识论第一(十四)云。有执。有一大自在天。体实遍常。能生诸法(文)述记第一(末七)云。若言莫醯伊湿伐罗。是大自在天。若长言摩醯伊湿伐罗是事大自在者。如言佛陀是觉者。若言抱徒憨是事佛者。今破事大自在天者执。彼计。此天法身遍常。身如空量。无别居处。其变化身别有住处。演密第一(末二十九)云。按。提婆菩萨释外道小乘涅槃论云。摩醯首罗论师作如是说。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是因。摩醯首罗一体三分。所谓梵天。那罗延。摩醯首罗。地是依处。地主摩醯首罗。于三界中所有一切命非命物。皆是摩醯首罗天生。摩醯首罗身者。虚空是头。大地是身。水是尿。山是粪。一切众生是腹中虫。风是气。火是暖。罪福是业。是八种是摩醯首罗身。自在天是生灭因。一切从自在天生。从自在天灭。名为涅槃。自在天常。一切物因。又传释云。彼宗自在有三身别。法报化。彼说。报身居色天上不来下生。状似世尊受用身也。其变化身随形六道教化众生。然说多住雪山北西。或在摩刺那山顶。法身即此论所叙是(文)理趣释云。摩度羯罗天三兄弟者。是梵天那罗延天。摩醯首罗之异名也。又云。此三天表佛法中三宝三身。佛宝者是金刚萨埵。法宝者观自在菩萨。僧宝者虚空藏菩萨。此三宝皆从毗卢遮那心菩提心中流出。亦名三法兄弟。以事显理也(文)俱舍光记第七(三十三)云。又解。涂灰外道说。自在天出过三界。有三身。一法身遍充法界。二受用身居色界自在天宫。即佛法中说。摩醯首罗天三因八臂。身长万六千瑜缮那。三化身。随形六道种种教化(文)智度第二(二十五)云。如摩醯首罗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目骑白牛(文)愚按。涅槃论。梵天是因。那罗延为果者。因即法身。果是报身。与理趣释三身义同也。梵天法身者。法身遍满法界(如内真如)光记云出过三界。惠琳法花音云。梵天此云寂静。或云清洁皆得(文)此梵天者。非初禅主。彼大自在天法身名梵天也(恣是内所云自性清净义)报身那罗延者。即第四禅主。下云尊贵者是也(薄伽梵中有尊贵义。报身即尊贵也。)摩醯首罗化身者。是第六天。所云?捺罗亦云伊舍那者是也。光记第七(二十三)释?捺罗毕云。又解。涂灰外道种种教化说。此颂显化身天(文)藏品疏(十四)云。次?捺罗亦佛所化身。是摩醯首罗之化身也(亦名伊舍那)。悉昙藏第一(二十六)云。摩醯首罗亦有三种。一四禅主名毗遮舍。此乃金刚顶经佛初成道令不动尊降伏三千界主大我慢者也。二初禅主名商羯罗。此乃大日经中商羯罗天。于一世界有大自在。非于三千界主者是也。三六天主名伊舍那。此乃寿命经中。佛下须弥顶。令降三世降伏。强刚难化天王大后是也。又引入大乘论云。摩醯首罗天有二种。一毗遮舍摩醯首罗。是第四禅王。二伊舍那摩醯首罗。是第六天主(文)今此所明自在天计。是事第四禅报身者也。与唯识说同也。准佛教说。第四禅为报身。第六天为化身者。甚有其理。凡降魔有其二种。一第四禅魔。二第六天魔第四禅魔表根本无明。第六天魔表所知障(此义具息障品记辨之)第四禅天第八识相应无明。第六天第六识相应无明。报身降第四禅。于色界顶成最正觉。化身降第六天。于菩提树下成最正觉。报身为十地菩萨之能化。化身为凡夫二乘之能化。起信用大章云。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名为报身(文)内外报化相对可见。又大日及释迦同名法自在牟尼。法自在名对欲色二界大自在天思之。如十二门等者。具如抄辨。
  计流出下。释第七计也。抄(云云)愚按此有难。若如言者。此我唯遍工巧中。为不遍余草木丛林及有情等。是有于诸法阙减之过。今解云。建立流出义同。●●云建立。或云加持。或云流出。故知。建立诸法两计相同。于中建立以为如从心出。流出以为如从手出。唯以心手为两计异也。譬如陶师者。随从手功出之。便以陶师喻而释。非必言从工巧中而生也。延埴者经音第二(十六)云。延埴上尸延切。下时力切。延柔也。和也。击也。埴土地。拈土曰埴(文)。
  次云时者下。第八计也。抄云。智证疏抄云。经云及时者。与前有时其别如何。答推文意云。自在天若流出。及时也。有人或计。自在天常。能生万物。或计从手功出一切法。或计时是自在天之所作欤(文)此意前时者。总三世一切时法。能造万法也。今时者自在天造法之中时。又其所造也。此时能生诸法计故。总与别时体又别也。仍云少异欤。此故疏皆是自在天种类也结。此意尤契智证释(已上)愚按。经云。若自在天若流出及时者。此及字含相违合集两义。宗计少异故。分为三。是相违义也。又同自在天种类故。合集云及。及字置第三义上者。与唯识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其义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