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日经疏演奥钞第四十二

  东寺观智院法印杲宝撰述
  东都灵云寺比丘慧光校阅
  疏第十二卷之余(释经三转字轮漫荼罗行品)
  转字轮漫荼罗行品第八者。此有来意·释名·入文解释三段。初来意者。密钞第八云。如上金刚手初问佛。佛从初至竟皆合此问。中间他语间断。今佛腾前意而答之。故此品来(三十一左)私云。金刚手初问佛者。第一卷初九句问也。一部始终答此九句之中。息障品已下至成就悉地品。则就支流三问答之。望九句问故云中间他语间断。而今乘前九句问而答也。问。若尔九句间中答何问乎。答。此第七句及彼行修行句之答也(已上一义也)此上已说览字门等观行。而今又委说之。故此品来(是亦一义也)以上二义见次下文(已上)光云。故和上言。从上品所明●●●●等观行至此品。皆九问第七及彼行修行句之答也。但上品说●字妙体。今品说此●字所变百光遍照之义。即是周遍法界义也。转十字成多字。变一音成诸音。故此品来。次释名者。密钞八云。经转字轮漫荼罗行品者。转谓旋转。即旋陀罗尼。谓行者若见阿字。当知说菩提心义。乃至若见长恶字。当知显方便之力。若见迦佉乃至娑诃等二十八字。当知皆是慧门。若见伊等。当知即是三昧门。若见仰等五字。当知即显大空之点是成佛义。若行者了达是义。则能入一切陀罗尼义。名之为转。字即文字。即此字门安布旋转无碍。犹如于轮。名为字轮。轮是其体转是其用。摄用举体。皆持业释。故名转字轮。漫荼罗名义如上已释。曼荼罗是通名。以别拣通。转字轮之漫荼罗。作依主释。行者造作。亦通多义。转字轮曼荼罗之行。亦依主释。故名转字轮曼荼罗行(三十一右)光云。故和上言。转有二义。一转惑摧破。二周遍法界。此是二义共为曼荼罗也。法界诸法一一无非如来内证法门身。故于诸法上各转此字轮也。行者修行此义即身成佛。故云行也。即身成佛而有四重。

  一修生即身成佛(世间成就品)二本有即身成佛(悉地出现品)三(本修)不二即身成佛(成就悉地品)四绝待即身成佛(转字轮品)总而言之。当品诸法法尔如是住位安立万法。而以一一是法性身故。云转字轮品也。后入文解释者。私云。十卷本自此品为第七卷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言。此中牒经多是未会。少同治定。得意可读
  如来复观察(乃至)现法之乐也者。此释尔时毗卢遮那○住甘露生三昧也。经文有二重观察。上总标。下别释也。谓此大会即一切众生故。具缘品释云。此中大会即是法界曼荼罗所摄应度众生(三之十六左)亦有意怀。义释九作亦有意趣(四十左)光云。故和上言。佛知各各法性法门。而欲说其自性字轮体。故云意怀。意怀者本怀也一切世间者。即三种世间也甘露生三昧者。光云。明本经作甘露王三昧。故和上言。若忘法性唯见事相。是名粗法。以喻毒者。谓众生着取之。如饮毒也。若知即事而真字字实义。是名妙法。以喻甘露。则行人了达此义。如服甘露也如来现法之乐者。密钞八云。疏如来现法之乐者。即如来力无畏不共法等大涅槃之乐也。即前经云逮见如来句乃至佛无过上智等(三十二右)光云。自证万德只是法界现前诸法。而于此法常自受乐故。云现法之乐也
  从此定起(乃至)不可破坏也者。此释时佛由是定故○莎诃也然明及真言等。文次第云。真言与明妃同异文(十三右)记问八张(智证)云。然明及真言有殊者。若从心口中出。名为真言。身分生。名为明也。言从身分流出光明。其光出字。是身字光轮也。真言可捡之(已上)密钞八云。若尔。何故经言从三昧起说此明妃。岂非口说耶。释曰。虽从身现。即是说故。此即名为身说。如楞伽经云。或有佛刹瞻视显法。或有扬眉。或有动睛等。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亦身说也。又欲显法离于言故。故说身现名之曰明。欲显无言不碍于言故。从口演名曰真言。
  是故明与真言体无异也(三十二右)由增长义故等者。文次第云。释妃义文(十三右)密钞八云。疏由增长义故女声呼之者。谓此明妃能增益生长行者功德法。故女声呼之。梵云●尾●汝也(二合)此是男声。梵云●尾●汝。即是女声。俱译云明。由随增长义故加以妃言也(三十二左)问。今妃是尊重之意。何云增长义。答次下释云。妃者如世女人能生男女令种胤不绝。此明能生一切如来所有功德。故义云妃也(二十左)如上金刚手等者。义释九云。如上金刚手奉初问佛。佛从初至竟皆答此问等(四十一右)复腾前意者。光云。即九句中第七及彼行修行句意也如上览字门义等者。指次上品终文所说●字门也今依前等者。即依前九句问复说之也。此品来意前出二义。即此超间·邻次之两意也欲令众缘等者。此为其上略说●字门等而作众缘故。云欲令众缘具足等也
  伽伽那三迷等者。义释第九云。

  ●●●●●●●●●●●●●●●●●●●●●●●●●●●●●●●●(四十一右)阿钵罗底三迷(问之)等者密钞八云。疏阿钵罗底三迷问之者。令问此真言句义并字义。若句义者。如第三疏中释为无等无对之义。谓此明妃出过一切语言譬喻。无有一法可为伦匹。故云无等。若字义者。阿是一切法本不生义。跛是第一义谛义等(三十二左)私云。
  此释引上香水真言也义(经第一疏第四)而解今阿波罗底三迷句义也。彼句义即云无等无对。且又自释字义。言以此等句义字义而可明其义故。今云问之也。寻云。今此诸句多同彼香水言句义。云何局此一句而劝问耶。况又次释云。谓此无相无碍之法于空无量无碍无所不遍。然复有异义所以者何。若一切法直尔如空者。即是无过患无功德。即释伽伽那等第一句义也。又曰。

  今此中虽无相无碍犹如虚空(以上蹑第一句起第二句)而具一切如来真实功德无所不备(乃至)虽举此空为况然有无量无边离相之德。非虚空所能喻也。此释阿钵罗等第二句义也。又曰。此功德者(此摄第二句)即是等于如来等。即释萨嚩怛多揭多第三句义也。此皆别释句句。何为问余释乎。答。虽释次第相连之义。正论句义之时。阿跛罗底等一句与上香水真言同。故今让彼云问之欤但些些疑问(智证)云。转字轮品释云。阿钵罗底(更问)三曼荼奴羯底(更问)伽伽那三迷(更问句义。已上。文)此三句更问如何(已上同)杂钞(作)云。阿钵罗底(问之)三曼多奴羯底(更问之)伽伽那三迷(更问句义。已上)记问八张(同作)云。第三句者。指上真言第三句也。私准大义。以成菩提为三句(已上)私云。准此等释。今阿钵罗等句下问之者。盖非谓句义等。是令更问其深义也。谓经说此真言凡有六句。然除第一怛侄他句。自余五句以表五转等法门故。即令更问其意。尔乃句句皆置更问之言。是故次释中第三句注更问。又第四句注更问句义。犹可寻之。此真言缺第一句释。第十注释结大界真言云。奴让多(敬也。是一切诸佛之敬。前所念令忆念也二十二左。光云。钞主所览本误。现流印本作教也是一切诸佛之教等。最是可也。况又今怛侄他与彼奴坏多。其梵文别。勿漫会释。今依心经梵本。●怛●侄●他。此云所谓。又大佛顶句义注即说咒曰)若今除第一句自余五句以配五转。则五句如次东·南·西·北·中五佛三摩地也。但第一句空也。第二句不空也。第三句不二也。第四句亦不二也。第四句还归空也。第五句示无碍力也。句句悉含深义。故皆云更问也伽伽是行义等者。私云。先指次破坏者。初●字行也。次●字无行也。即以无行破有行故云尔也。是即以下字字义破上字字相。
  十六玄门中多字破一之义也次明第二句义者阿钵罗底三迷句也。经文注虽言第三句。除怛侄他句故云第二也第三句者。萨嚩怛多揭多句也次复言等者。第四句也此中云无碍力等者。伽伽那三迷句义也。大空者。即无碍义。故云此中也。又义云。释第六句义。即胜愿相也。愿力坚固能通法界故云无相愿也。又义云。非是释第六句。还释上真言名字无碍力义也。但略第六句释。是总结无别义故也(已上)光云。三义之中。初义未快。后义顺文。如第二义即在文外。何者。名必招体。岂句义无其意。今案。无碍名总涉诸句。力言殊在终句。然乃总结而释名字。应知次后两义并存而是可也
  佛于三昧中(乃至)众德不具也者。此释善男子以此明妃○能灭除众苦也
  一烂脱

  (一)不可破坏也(三)佛于三昧中○身现曰明(二)以此善男子○能苦除灭者(五)言此明妃者○现法之乐也(四)妃者如世女人○义云妃也(六)行者修真言行时已下如文
  光云。又有师传乱脱。

  而今出之以授后生(一)不可破坏也(三)佛于三昧中○身现曰明(二)以此善男子○无二境界(五)由是力故○现法之乐也(四)妃者如世女人○众德不具也(六)时毗卢遮已下如文
  口说名真言陀罗尼(男声也)者。私云。最珍钞云。问。真言陀罗尼男声。身现名明妃之意何。答。真言陀罗尼口轮说法也。是慧也。以慧为男也。身现名明妃者。三昧所发身光之中现字。以三昧为女也(已上)明妃如来身无二境界者。密钞八云。疏明妃如来身无二境界者。明妃即上真言句也。无二境界者。明妃·如来无二相故。谓如来者。即是等空三昧。即是无胜三昧。即是同至所住。即是胜愿聚。此多法名之为身。故云明妃如来身等。又此明妃从如来身任运现起。即如来身为能现。妃为所现。此之境界毕竟无二。若不悟此理。无由成佛。何以故。见二境界故(二十三右)一切众生身口之苦者。义释九作一切众生身口意之苦(四十二左)
  时毗卢遮那(乃至)皆是上首也者。此释时毗卢遮那○上首执金刚言也。私云。以上说三世无碍力明妃。示出生功德之义。自下说转字轮曼荼罗之相也时毗卢遮那等者。义释九曰。时毗卢遮那世尊。寻念诸佛·我始初不生·金刚执力故。告上首执金刚言(四十三右)我本初不生者。●字门也。意曰。以●字门加持诸佛及执金刚等。令成无二之体已。然后旋转无穷成一切字轮普现色身也由不生故等者。
  义释九作本来不生故由与诸佛无二体故(四十三右)以不生加持之等者。又九云。以不生力加持之也。一切皆入阿字门。即是无二之体也。如是思念已。方告上首诸金刚也。上首者。非但秘密主而已。十佛刹土诸执金刚皆是上首也(同上)一烂脱

  (一)以不生加持之也(三)如是思念已○秘密主(二)一切皆入○无二体生而已(四)十佛刹土已下如文
  光云。师传乱脱。第二科终而已二字。属第四科初。文义具矣
  谛听善男子(乃至)住彼前也者。此释善男子谛听○普现其身也此一字中等者。义释第九云。此一字中入一切字。一切字中入此一字。于一切法旋转无碍也(四十三左)如世人之轮等者。文次第云。释轮义文(十三左)私云。世人之轮者。此如世间所用者也。次世间之轮者。此如轮王所得者也(已上)光云。此义未快。二段喻况只是一种世间所用轮也。但初释旋转义。后明摧破义也漫荼罗是清净义等者。第十五云。漫荼罗是具种种德义。即是如来秘密之藏。如是秘密之德。如莲花开敷而自庄严(三左)又第十四云。每三部随五字轮而转。随义相应之相。前言漫荼罗。今云轮者。即是漫荼罗义(六右)私云。今言清净义下更释之者。指第十五莲花开敷义欤。凡漫荼罗名义。经第一·疏第四明之。
  所谓轮圆·发生·聚集·无比味·无过上味等义也品广者等者。私云。盖梵本品字下有广梵语。次上已云漫荼罗行品中广。今指此文也此中之义者。义即所诠义理也只是一分之名者。名是能诠名教也。此名一分即今一品是也。文略义广分满不二之意。故云品广也。又义云。广者。漫荼罗体即周遍法界遍一切法门。三十一品皆同诠此广大曼荼罗义。品者。一分义也。然彼大曼荼罗有无量门。即今三十一门义趣不同。斯是一品其一分义。故云品也(已上)光云。二义之中。前义可见。今案。品者一种字轮名也。广者法界字轮义也。此是一种·法界。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故次下注言言略义广也一分之经者。指此一品。是即一种字轮之体。故为一分之名也诸品皆云等者。准此一品。三十一品皆可云品广也即是言略等者。言名一分故云品。法门无尽故云广也本不生者等者。私云。此文还释上本初不生经文。是烂脱也。一义云。非是烂脱。即当真言门修行等文。是未会也。经直云真言门。释义牒本不生。皆是●字门功德也住彼前者。即当普现其身也
  尔时执金刚(乃至)平等之法也者。
  此释尔时执金刚○归命证空者也尔时执金刚等者。私云。此牒未会文也金刚旋下者。诸佛智印即五股五刚杵也。谓如掷于虚空还来地中等。是旋下义也下金刚莲座者。此菩萨下于座也。谓以金刚杵为莲花台。故云金刚莲花也问。再治经无掷杵之意如何。答。旋转之言含其义乎归命菩提心等者。以下六句赞梵本。出小野僧正大日剑印中。最极秘也。慈觉·慧运·宗睿三师录所载毗卢遮那如来菩提心赞是也。私云。今此六句之中。初二句归命菩提心为因句。就中初句本有菩提心。后句修生菩提心。次二句归命大悲为根本句。后二句归命方便为究竟句。就中初句因方便。后句果方便也。又义云。今六句有五个归命。如次中·东·南·西·北之五转也。初三易知。先造作者。西方证菩提也。是先成就果人。故云先造作也。证空者者。即北方入涅槃。故云证空也(已上)光云。此是二义果归一致。何者。三句五转只是开合之异也已如上云此心等者。此指住心品所说。即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等文意也。又义云。是指次上成就悉地品摩诃萨等文也其地地等者。
  十卷本作即是地波罗密也(已上)即十地十波罗蜜也重言归命顶礼等者。释论疏一云。以前所摄无量众命倾依满足大法王故。将命归者表敬极故(四十六右)又云。四生所尚莫过于身。五体之中唯推于顶。以顶轮展敬。表龙树虔恭。礼申三业归依意请三通加护(三十五左)私云。此六句文。或云归命。或云稽首。或云顶礼。其语虽异。其意同也
  一烂脱

  (一)恭敬深至故尔也(三)如此叹佛已○先叹佛也(二)空证即是○平等之法也(四)白佛言世尊已下如文
  又说云(光云。故和上用此乱。文义俱有便乎)

  (一)又更礼拜也(三)重言归命○先叹佛也(二)空证即是○平等之法也(四)白佛言世尊已下如文
  如此叹佛等者。此释下段经文秘密主如是叹已等也
  白佛言世尊(乃至)成就妙果也者。
  此释而白佛言○真言修圆满故也一切众生故等者。义释九云。哀愍我及一切众生故。愿哀愍我及护念我。及为利众生故。法王者。于法自在故名为王。为法王哀愍我故。护念我故。为利众生故等(四十五右)私云。若依此释。可读烂脱

  (一)一切众生故(三)法王者○名为王(二)愿哀愍我○利众生故(四)为法王哀愍已下如文
  又义云。当段言白佛言世尊○为利众生故。是未会之经文。即当治定本秘密主如是○为利众生故。然乃不可读烂脱也
  一烂脱

  (一)及为利众生故(三)如说修○圆满故(二)愿佛更说阿字轮也(四)圆满者以下如文
  光云。故和上不用此乱。不用而可。临文可知
  次佛告秘密主言○(非彼心境所及也)者。
  此释如是说已毗卢遮那世尊○本寂无有上也佛告秘密主言等者。此牒未会文也。义释九云。佛告秘密主言。我本初说。诸佛最胜。世所依名称号(四十五左)私云。我初即当我一切本初。诸最胜佛即当本寂无有上。世所依称号即当号名世所依也
  一烂脱
  (一)法花亦自叹也(四)本初即是○说法意也

  (二)如梵音云我者○所依止也(五)称号者我觉○亦无比也(三)又此中我○(更问也)(六)本寂无有上以下如文
  又说云

  (一)法花亦自叹也(四)本初即是○(更问)(六)世所依者○为一切依也(二)然更有深意○即本不生义也(七)此常住不生○所依止也(五)称号者我觉○有如是名也(八)说法无等比○亦无比也(三)又此中我○(更问也)(九)本寂无有上以下如文
  如将说法花等者。私云。最珍钞云。方便品寄言绝言之叹欤。其智慧门难解难入等。尤可引同也(已上)本初即是寿量义(更问)者。文次第云。举我本初为寿量文(十三左)记问八张(智证作亦名更问)云。本初即是寿量义更问者。佛住诸法本不生理故无生灭。寿量常住。凡夫妄想无生灭中计有生灭。故寿命无常。此义通该一切三佛。智人易知(已上)密钞八云。疏本初即是至更问者。此本初一字应是阿字。阿者即本初义。如上第五疏(此依十四卷义释若今疏则第七卷)云。如梵本阿字。有本有声。本是一切诸字之本母故。初者在一切诸字之首故。由此出生一切诸法。亦即寿量义也。故云本初即是寿量更问也(三十三左)光云。本初是本觉处。然诸佛自证三菩提必归此处。是名久远实成。故云即是寿量义也。注言更问意。只在于此乎如一切草木等者。私云。如此一切事法所依即●字本不生体也。虽是似举譬喻。而实诸法皆是一●字也。即身义意思之此有多问。义释作此有多门。最佳虽云自叹等者。密钞八云。谓梵音云我者。即牒梵音我字也。我字梵音么么。即此么字带阿声呼。即是我本不生。以本不生故。即是本来常寂灭相。故云虽云自叹即说法也(三十三左)私云。注言案本者。●字本音即阿字故云尔。又义云。此可案梵本之意也。我梵语即●字故。即如次下云此本字中即有阿声。本字者即指梵文也(已上)光云。后义得矣凡一切不了内证等者。文次第云。不了内证秘密法皆是外道文(十三左)私云。内外二种外道义。如第一卷终外道不能识文下委明也又此中我●字等者。记问八张云。亦是叹中说法更问者。若约●字门。一切诸法我不可得。佛本离我人等相故得无上。得无上故说法。无上是真我也(已上)私云。又此中我●字者。十四本全同之。十本无●字摩声即是不生义者。●字我不可得义也此本字中即有阿声等者。私云。本寂之本即本不生义。故云即有阿声也。或又本字梵语●字。此●字中有阿声故。即云即有阿声欤(已上)光云。此是二义并是臆解。不足观耳。故和上言。经言本寂者。谓不生不灭本性寂。即●字也。此●字中亦有●声。故释云此本字中等也
  一烂脱

  (一)诸恶永灭故云寂也(三)此阿字即是一切佛心也(二)今佛偈中○此阿字也(四)以此字本初以下如文
  今佛偈中等者。私云。此四句偈虽自叹德。
  而只说此●字门义故云尔也当引深密者。些些疑问云。又注云当引深密经。此意如何(已上)私云。智证处处作如此疑而未决也。今勘五卷解深密经。无引而可证文。更可考之。但然佛以加持力已下明铁塔传来之意也。然乃当引深意之义欤。此外更可有深意也
  一烂脱

  (一)当引深密(三)然佛以加持力○即为希有也(二)云本寂者○心境所及也(四)由加持故已下如文
  然佛以加持力等者。
  此释下段经文时佛说此伽他如是而作加持等也令金刚藏等者。密钞八云。然佛以加持力等者。释通妨难也。谓有难云。上云今说自证之法如饮水者冷热自知。云何金刚手等皆知之耶。故此通云然佛以加持力等(三十四右)私云。金刚藏者。金刚手之异名也
  由加持故执金刚(乃至)修行转也(更问)者。
  此释时佛说此伽他○于阿字门一切法转也由加持故执金刚等者。私云。自下佛作神力加持已。出现金刚座令大众见之也最珍钞云。别现座欤。谁坐其座乎。答。现众宝庄严之座。表示如来功德庄严也。何必有能坐之人(已上)但现座处是曼荼罗坛也。即为说转字轮曼荼罗行现此座也。然后从身毛孔中出生字轮转为佛身也。凡此座方形如生身金刚座。是●字门体也。方形四方具足之义。是含众德义也。次下四义即四种●字之意也。问。今座菩萨金刚等现之乎。答。不尔。是如来所现也。问。释云诸金刚菩萨即能现菩提座也(已上)若尔如何。答。
  经云执金刚者及诸菩萨能见胜愿菩提座(已上)菩萨金刚只是能见之人。而非其能现也。故次下疏文云。如上佛为菩萨大众现金刚座(二十四左)若尔。今言金刚菩萨即能现菩提座者。现字恐应是见字欤。或又尔时下可有为字欤。可寻证本。光云。今案经释。此座诸金刚菩萨如来加持神力而所现也。故释云。谓佛说此偈已。
  以佛神力加之(之者指诸金刚菩萨如彼般若佛假神力而令舍利弗须菩提说般若也)尔时诸金刚菩萨即能现菩提座也。此上经文所谓从金刚莲花座旋转而下之所表示也。若非为此。何乎即上释彼金刚座云。金刚即是诸佛智印。此佛智印大漫荼罗之台。故有所表也。旧义所引经文言能见。此见字古多与现字相通。若尔。还可以证今案。又引。释文言如上佛为等。此约能加持边亦为佛所现也。又次下释云此座即是如来等。此如来其义两向。若就能加持。则能现佛也。若约所加持。是金刚菩萨修证出现之如来也。尚究此菩提座。则次上品云摩诃萨意处说名曼荼罗是也。又初品云菩萨之身为师子座。当知能现菩萨即所现座处。毕竟不二也此座者但以等者。私云。以下释出现此座之所表也。此座即●字金刚地轮之体也。今出现为诸佛所依座处。座处是曼荼罗坛也。是即后地以前地为基之义也然西方名此座等者。文次第云。名座为满荼文(十三左)是坚固义等者。今此四义如次●●●●四点功德。坚固是●字。东方菩提心义。不动即●字。南方到金刚实际义。无比是●字。西方成菩提义。周遍即●字。北方遍入一切轮义也今现此菩提座等者。密钞八云。疏亦如酪中现酥等者。谓于酪中现知。生酥·熟酥·醍醐诸味共住一处而不相离。佛座亦尔。一言满荼。即于其中现知。坚固·不动·无等·无比之义共在其中。虽具种种之义周遍法界。然以大愿为体。故经云能见胜愿佛菩提座(三十四右)记问八张云。座义更问者。如乳酪中现酥醍醐。一切诸法共会一心宛然具足。是为座义。释之可寻(已上)私云。今此酪中现酥等意。即曼荼罗无比味义也(已上)光云。亦如酪中等者。此喻文有坚·横二义。即是曼荼罗坛自证·化他二门。若自证坛。四重圣众共会一心。譬如酪中有五味也。若化他坛。四重众圣次第引摄。譬如酪中现酥乃至现醍醐也。注言更问意。只在于是乎佛虚空等者。此明如来因行及果德悉与此座无二无别也一切分别。义释作一切分别戏论(九之四十七右)如是修行等者。
  即示因行方便与此座是本不生●字妙理相应无二也不离如是妙理等者。密钞八云。疏不离如是妙理等者。即指此座犹如虚空离一切分别戏论。若直就字门。即阿字也(三十四右)私云。此方形座即●字门本不生形体。故云妙理也如行行者等者。即示果德亦与理相应也。谓如行不离理。果亦如是也。问。经言世尊行。疏为诸菩萨行。相违如何。答。如来因位信即是菩萨行。
  如第一云毗卢遮那本行菩萨道(本之七左)即此义也于时佛诸支分等者。私云。自下说如来于一切身分现阿字也。以此一字能出现诸尊也经静虑思惟者。此定·慧二法也。思惟亦云观即慧也。如止观为定慧也谓遍佛身分等者。义释作谓遍佛身分皆现此阿字等(九之四十七左)
  以下义势当相连者。如上以●字为二乘及人天等定慧寿命。亦以此字为一切种子。此种子·所依·救世者等。云以下义势相连也如寿一字等者。大疏钞云。●字为世·出世间一切妙业命(已上)密钞八云。一切世间出世间功德等者。若离阿字本不生句。一切世间出世间若定若慧不得增益。若就字门谈者。定即亿伊等三昧。慧即长声阿字。若离阿字本不生。即长阿之慧·亿伊等定不得增益成就也(三十四左)私云。同现者结上也。如下由●字现菩提座。今亦通现诸德也即为彼命者。如人以气息保命根。●字即出入息故为命也复阿字是等者。文次第云。明以阿字为一切字种子所以文(十三左)种子者。执持引生义也。谓依阿字执持诸字而又引生之也末后云现者。此就未会经文。再治经本无现字也阿(此正是阿字真言门)等者。十四卷义释第九云。南莫三曼荼佛陀(引)南(引敬礼普遍佛等也是正是阿字真言四十八右)十卷义释第九云。南谟三曼多佛陀南(敬礼普遍佛等)阿(此云是阿字真言门已上)私云。中院本并五智房所持本同十四卷文也
  善男子此真言者等者。此释善男子此阿字等文也从此阿字门等者。记问八张云。阿字门一切转者。可见住心品中菩提心为因说云何此心菩提生句等(已上)
  是故秘密主真言门(乃至)阿字之门也者。
  此释是故秘密主真言门○当勤修习也欲见诸佛等者。今此七句合为五点功德。初一句发心。第二句修行。第三句证菩提。第四·第五二句涅槃。于中第四句内证。第五句外用也。第六·第七两句方便。就中第六句身方便。第七句心方便也。私云。今此七句总之则成阿字门功德也(已上)光云。故和上谓。第五·六·七三句并是中方方便也。又治定本但第七句有者字。此以一者字贯通上诸句也那罗延菩萨者。光云。那罗延是大力义乎。若尔。今言那罗延菩萨者。谓大力菩萨。即常在人天受胜快乐地上诸大萨埵也
  尔时毗卢遮那佛(乃至)未记(更问之也)者。此释尔时毗卢遮那世尊○作诸事业也。私云。十四本义释。从此章以为第十之卷也。上来说转字轮之相。自下释曼荼罗行也如前已广说等者。指具缘品也。然此中有二重问答。初直问答重说所由。问意云。上具缘品已广说敷置曼荼罗位。然今品重说何乎。此有多义下即答说也。此中有其四义。一为开发一类众生。谓为未闻前品众生。今始说之。二令前已下为愚钝者。谓有痴钝众生虽前闻之未明了故。今更说之。三前虽说下约尊位。谓为令诸尊位地周备也。前未说四大护院等。而今具足说之。故云尔也。四又前下约形像。谓前未委说。而今品说彩色等相也。后何故下问答散说所因也。问意云。若尔。云何于一品中不尽说之。而分析之散在说之。于此下是答说也。此中有其二义。一令乐法机起珍重之心也。若一具说。还可有生憍恣之意。渐渐说之。起珍妙之想也。二复次下为说事法即法性之义也。谓前但说事相。今更复说种子字等。而令事法为法性也一一与三昧等者。密钞八云。疏一一与三昧神通相应者。三昧定也。神通慧也。三法相顺则与理相应○故下疏云。先须住此三昧以相应之智而运布规画。故云与三昧神通相应也(三十四左)私云。此中言三法者。一图绘。二定。三慧也。此三法相应必成就之也
  一烂脱

  (一)三昧神通相应而说之也(三)彼阿阇梨一切智门○亦令致损耗也(五)次当知方所者○所得便也(四)次礼一切佛者○真言之体也(六)师礼已在坛○不令妨碍即得也(十一)如是作已阿阇梨○体一门异也(八)如上引绳○定方所也(十三)如上无二相应形○即是性空形也

  (七)如上所说○(皆如上说也)(二)然大日如来○未具故更说也(九)次定方竟○未记(更问之也)(十七)经云复次毗卢遮那○即转为佛也(十九)此有二种阿利荼○用此印也(十八)第二下赤色○余方便准前
  此烂脱至第二十一科而毕。
  其第十(二右)十二(同上)十四(二左)十五(二右)十六(二左)二十(二右)二十一(初右)七科在第十三卷
  又说云

  第一科至第十四科全同前义(十五)经云复次毗卢遮那○即转为佛也(十八)此有二种阿利荼○用此印也(十八)第二下赤色○余方便准前
  此烂脱至第十九科而毕。
  其第十(二右)十二(同上)十四(二左)十七(初右)十九(二右)五科在第十三卷
  前义二尊于赤色中论之。今义二尊于黑色中释之。但下黑色经文云。宝冠举手印(已上)尔乃以后义为宜欤。此内又有重重小科烂脱。更可悉之。私案云。今此烂脱不可及必用之。只无烂脱可乎。谓第一科至第九科烂脱。经·释聊似前后。互错释之。非是烂脱。次第十科以后。当卷与次卷相连用烂脱。是又不尔。下文云。经中从定线位语竟至定色以来。解由未明了未记(更问之也二十八右)又第十三卷云。次金刚有情金刚执我加持者○以上当在五色之前。义犹未了。更问之(二右)此意。定线文者。经东方申之至周于北方是也。定色文者。经次作金刚萨埵至作诸事业是也。此是二段解释未明了故。令更问之。是以第十三卷至五色第三黄色下。还牒释上经文。而自云当在五色之前。何必用烂脱乎。若顺疏释。则总以此次金刚有情○于第三院下色也。可安经云复次毗卢遮那我加持彼印等文次上也。故两本(十四本十本)义释如此列之。如下引之
  光云。又有乱脱。而今出之以流后裔

  (一)相应而说之也(三)彼阿阇梨○亦令致损耗也(五)次当知方所者○所得便也(四)次礼一切佛者○真言之体也(六)师礼已在坛○不令妨碍即得也(十)如是作已阿阇梨○体一门异也(八)如上引绳○定方所也如上(十二)无二相应形○性空形也(七)如上所说○(皆如上说也)(二)然大日如来○未具故更说也(十四)次定方竟○未记(更问之也)(十六)经云复次毗卢遮那○即转为佛也(二十六)此有二种阿利荼○用此印也
  (十七)第二下赤色○余方便准前
  此乱脱至第二十八科而毕。

  其第九(二右)十一(同上)十三(二左)十五(同上)十八(初右)十九(同上)二十(同上)二十一(同上)二十二(同上)二十三(同上)二十四(二右)二十五(同上)二十七(同上)二十八(二左)一十四科在第十三卷
  彼阿阇梨等者。即当治定本彼阿阇梨○稽首一切诸佛也如上已说者。指次上品也中心者。即心中也。故十四本作心中也
  运布者。私云。此以运心而布置尊位也。谓欲拼坛位之时。先运心礼诸佛也凡合绳等者。谓合绳之法也当令得所者。此以五线均等名得其所分也不得太缓者。五线亦均等引合之而縒之。无复一线不均等也若不调等者。释内心相应也。谓五色线即是信·进等五根。五根若不调者。必于道有妨也(已上)光云。今言若不调等者。非是必指内心相应。只是不令得所而令太缓等也。何者。今以即事而真为其宗故。又明内心相应。已见次上释也若用时等者。绳若断绝。则令行人致损耗也次礼一切佛等者。密钞八云。疏次礼一切佛等者。谓阿字真言之体。即是诸佛之体。何以故。
  今此阿字即能作诸佛事乃至普现色身等故(三十五右)第五云。然后阿阇梨至道场门前。普遍运心稽首顶礼十方一切诸佛。亦如上说。然后持五色线。向漫荼罗位立而顶戴之。次观自身作毗卢遮那(十四左)师礼已在坛等者。释东方申之○周于北方也。私云。定拼四方四隅及十字界道。如第五卷(具缘品)也。但上先拼东方。次南方。次西方。次北方也。今东·北·西·南次第拼之也。问。上具缘品经文云。东方以为首○如是南及西终竟于北方(已上)又今品经文云。东方申之。旋转而南。以及西方。周于北方(已上)两品同是东·南·西·北次第。而今疏何违之。答。十四卷义释。阿字真言之体也次下云。此处拼坛准经疑。疏说左宜审问(十之二右)今疏无此十三字。此后人加此疑乎。今谓。是顺转·逆转两义也。右转者。中台之尊右方转故云右转也。即是顺转非逆转也(已上)光云。今案次下释文云凡定四方等。则经·疏意是同(但具缘品经疏与今各别更问)凡作曼荼罗法。先定方隅。此时引绳准定空位。所谓先絣虚空中曼荼罗是也。次安立界。此时下绳拼地界也。然其拼人则是顺转。又其拼界是乃逆成。是知经文只说拼人旋转次第。而示拼界东方一边。疏文具说旋转次第四方界位。但至定拼四隅。经·疏俱是太略。况复此有本地自证加持随他等义。诚不得口授。何其通晓之。故注云云更问。而令求其面传也。余虽不肖。辱得嫡承。凡百君子要决来问定干巽隅竟(云云更问也)者。密钞八云。疏即定干巽隅竟更问者。谓师在巽隅。弟子至干隅。即是定东南·西北隅竟。更应艮坤相对。此中无之。故令更问。不是令后人更问也。谓当期善无畏阿阇梨为禅师显示。至此有所未尽。或令例准。或有别意。禅师嘱付智严法师。问于无畏三藏。故云更问也(三十五右)阿阇梨复于瑜伽等者。释次作金刚萨埵○置曼荼罗也。第五云。行者若行阿阇梨事时。即应以自身作毗卢遮那。若作缘曼荼罗诸作务时。即以自身作金刚萨埵(十五)如前布置者。指次上成就悉地品所说。心布●字眼置●字观也。但今转心中●字为●字也。●字毗卢遮那种子。●字金刚萨埵种子故也。上品作阿阇梨事故观●字。今涉作务事故转为●字也但改心中阿字等者。若直云之。则可云但改心中●字即成金刚萨埵身。而言心中●字者。●字不离●字故云尔也。即是体一门异之意也虽改阿字等者。●●二字虽异。不可得义即同。无缚即●字门本不生也体一门异者。诸字门虽异。●字不生之体是一也如上引绳等者。先于空中拼之。未至地也。然后下拼之。其义如上也更入中台等者。最初拼外院毕。然后拼中胎藏。次第一院。次第二院也。其义如前。是皆师弟相对先引绳未至地。
  于虚空中而作拼也如上无二相应形等者。释如是第二曼荼罗○空性形也。私云。是第二重拼地中之义也。其意见于烂脱。都部要目(二左)意。先拼虚空即胜义曼荼罗空轮所生。而今言空性形即此义也转相释者。谓展转相释也。谓●●无二即是如来。如来即是空性。空性者是轮圆具足义故也当知如此等者。私云。次上成就悉地品所说●字置顶上等观作之也。又义云。如上者指具缘品。彼品又说●字置顶观也。此释未下线之义也然大日如来等者。私云。此一段释。依烂脱义。可属上文也。若不用义。则如斯定方安界等。经·释微隐其意叵解。是故前后相连共为一义。即引上具缘品。是为成今文义趣也定方所遍等者。更问云。遍即下拼之也者。亦见坛法。又在上具缘品中(已上)私云。疏异本并十四卷本。更字下有问字。古本并印本及七卷本无之也。智证大师就十卷本作此释也先定了者。前未下地而拼事也方下拼等者。今方下地而拼之也(已上)光云。案此钞解。钞主所览本作更先定了方下拼耳等。十四卷本如此假令中台方六尺等者。私云。四重界分等义。如上具缘品所说也分此三尺等者。此分第一重内为三分也。而加外缘有四分也次析第二院三尺等者。析字可安院字下也。言第二院量析上第一院三尺取半也。问。如今量者。其行道处才是五寸三寸等。争得通行乎。答。今且为令知其分齐。作假令说。不必可作如此分量。或又至少量曼荼罗。则不可通行欤。中胎之量极少十指可思之(已上)光云。此中如解次析第二院者。恐未合疏意乎。何者。疏中往往有此巧释。凡曼荼罗有三重四重名。今此文并其二名义。析第二院者。即指上第一院。而望中胎藏院言第二院。是四重圆坛名之意也。若依上曰即是台外第一院。则可言次析第一院三尺。是三重曼荼罗名之意也。应知呼第一重。上言第一院。下言第二院。以示此两趣也第一台外门等者。义释作第一院台外。第一台外门者。第一重门。是中胎外故云尔也。次上文云台外第一院。即与此同当取少许等者。谓取行道处空地内少许用为其门位也以此门住世天者。十四义释云。余通行处(此门位)其三重外门若有宽地等(十之三左)十卷本云。通行处口(此门位也已上)大疏钞三云。通行处(世天位此)其三重门外等(已上)上言当取少许等。即取行道少分为门厢卫处。是其世天位也前曼荼罗中等者。文次第云。明释迦文殊互文(十三左)私云。前曼荼罗者。即指具缘品也由先定中胎竟等者。此释第三重名第二之所由也今此中自有诚文者。当品亦云于第二分画释迦牟尼。亦云于第三分作施愿金刚童子形。皆同具缘品说。故今言有诚文者。古来难也。或云。此指大本文也想阿字定外院等者。私云。问。何想●字定外院。想●字作中胎乎。答。最珍钞云。中胎阿字观外院者。大日即释迦之意也。外院嚩字作中胎者。释迦即大日之意也。是示本迹虽殊加持不二之义也已。又义云。●字本不生理故。遍因果之中。是故悬通外院。●字事业成辨虽佛所作故。独中胎用之。例如白色通外院。青黑二色局内院。佛性通因位。神变在果位。亦此义也或想瞒字亦如前等者。密钞八云。疏想文殊或想字者。字即瞒字也。如真言藏品(三十六右)私云。苑公所览本无瞒之字乎。印行十四义释有●之字也。又亦如前等七字注书之也。如前者。当品上文说●字布身支分。今指彼欤。密钞指普通真言藏也。此义宜欤(已上)光云。此指次上作中胎藏想●字乎。彼释云。次定方竟。师想嚩字。
  如上说于遍身分等(二十七右)经中从定线位等者。智证更问云。至定色以来解未明了者。亦准彼品(已上)私云。此释彼品者。指具缘品也
  一义释文次
  十四义释第十云。次第三院当想释迦。
  或想作●字(重声娑字也光云以下至下色也则今疏乱脱在第十三卷)次金刚有情金刚执我加持者○次舍第二院。于第三院下色也(义犹未了更问经中从定线位讫竟至定色以来解未明了未记更问之)经云。复次毗卢遮那我加持。彼印等(四右)私云。义释文钩锁不违经文次第。其旨见上烂脱。又十卷本同之
  经云复次毗卢遮那(乃至)余方便准前者。此释复以大日加持自身○最胜无能坏也。私云。上来定界分毕。自下则明彩色。于中分二。初总明。真言行者下别释。此中有五色说段也谓下彩色时等者。释复次大日○而布众色也此印即是等者。光云。故和上言。秘口云。法界生印也(光云非常法界生印也)是法界缘起故。于无相中而下众色也。私谓。想如来者是羯磨身也。或想彼印者即三昧耶身也。此并想色中而加持之。更以手印也。更问如是想已等者。释真言行者应以洁白为先等也如是想念时等者。释以此净法界等八句也。大疏钞三云。线色前后经有九行颂。说五色次第及其义也。五色者。白·赤·黄·青·黑色。初白色以●字为体。其色白如车渠等(已上)第五卷云。合五色缕。当用五如来真言各持一色。然后以成辨诸事真言总加持之。造曼荼罗綖亦尔。五如来色者。谓大日佛加持白色。宝幢持赤色。华开敷持黄色。无量寿持绿色。鼓音佛持黑色(三左)
  其字色白等者。私云。问。●字可赤。何云白乎。答。次文云。此中即有阿字有缚字也。故啰字白色(已上)五十字门旋转总持之义。何必一定者哉。车渠者。翻译名义集第三云。牟娑洛揭拉婆。或牟呼婆羯落婆。此云青白色宝。今名砗磲。尚书大传云。大贝如车之渠。渠谓车辋。其状类之故名车渠。渠魁也。后人字加玉石(三十八右)或云商佉等者。玄应音义云。商佉旧言霜佉。或云伤佉。亦作饷。又作儴佉。皆梵音轻重声之讹转也。此云贝。或言珂异名耳(二十二之九)私云。最珍钞云。车渠与商佉。梵音轻重欤。或可别释商佉是宝螺。车渠者玉也。经文之商佉上。释家加车渠欤。出白色物之时举异。次出君陀花皓月等。亦此义也(已上)光云。今此白色章出车渠·君陀花二喻。治定经本所无。恐是未会经。或大本有之。故释及此师云此中等者。此四十字。十四义释皆注书之。十卷本同今疏此中即有阿字等者。此●字声中具●●等声故。以●字为白色种子也。若不然者。●字只是赤色火轮种子。岂白色乎。是互具轮圆故。一字能为一切色种子之意也。
  ●字离尘垢故有洁白之义也凡加持色法等者。大疏钞三云。先于色中想字。字成已等(已上)私云。此依古本疏无啰字。两本义释同今疏也。若就今本而云之。凡通五色。加持之时。可用●字也此有二种阿利荼等者。义释第十云。凡加持色法○即转为佛也。此有二种。一名●阿●利●荼。谓定手等(五左)十卷本第七。与十四本同也。私云。今举二种之中。但释其一。而其第二未出之也。然第十三卷释诃字门文云。

  此尊名钵啰底哩荼○此是降伏通用也○此二尊通一切用身印也(二右)应知此火轮中阿利荼与下风轮中钵罗底哩荼。谓之二种。是在火·风二轮中通用一切降伏也。寻云。第十三言此二尊者。曼荼罗中是何尊耶。答。第十三(密印品)云。次难胜金刚印。右手作拳。竖风指而当心上。左手作拳(皆大指在外)直舒臂。令拳稍高与头齐也○次相向金刚。犹与难胜相对挟门故得名也。其印如上(唯翻右为左耳二十九左至三十右)青龙轨云。门门二守护。无能三昧举举翼轮开敷。智拳心舒风。犹如相拟势。相对举慧拳。状如相击势(上之二十四左)私云。难胜者。经名无能胜。广大轨(中之二十二)云不可越。相向者。经云阿毗目佉。此二守门者当今二尊欤。所谓相向今阿梨荼印也。不可越今钵罗底印也。若尔。当以此二守门者通用一切降伏欤白朱黄青等者。此举所加持线色也。此二尊加持法。非但作一色。白·赤·黄·青等皆通用之也。若准第五释。则合五色线。时五佛各加持一色。然后以办事真言总加持之。今亦尔也。以五佛一字真言各加持一色。以此阿利荼一印通加持之欤。或又以此尊属黑色之时。非但加持黑一色。白·赤·黄·青亦通加持之也。此是二义见上烂脱当想佛形者。此自身作佛形用此印欤。次下钵罗底哩荼印不须作佛形。以此为二尊之异欤凡作印有二种威仪等者。私云。二种威仪者。一立。二坐也。凡作印者。作一切印之时。即有坐立不同。若位像者。可用前阿利荼威仪也。若四佛者。作寂然之形而用此印也第二下赤色等者。释第二布赤黑色等六句也。义释第十云。第二下赤色。应记之者。言阿阇梨当审谛也。次下赤色时。当想●么字。或作罗字。此字照明如日初出之色等(五左)明言阿阇梨等者。释行者当忆持句也将下赤色时等者。释思惟字明照等二句也此字照明等者。释焕炳初日晖句也或赤或黄者。此赤色中黄色之义。如上●字中有阿字有缚字也。特啰字带阿声。是故赤中具黄色也宝幢佛字者。五色中白是毗卢遮那也。故上文云。当想自身即是大日如来(二十八右)赤是宝幢佛也。故第六云。赤是宝幢如来之色(十三左)此是无能等者。释最胜无能坏句也即同诸佛者。两本义释俱作即同此佛罗字安点加之者。经文云。本无大空点(已上)●字本体尘垢不可得。故云本无也。此上加空点也。又义云。次上句言思惟字明照者。此●字也。今言本无大空点者。即空点也。本无即空点也不合是阿字也者。密钞八云。疏不合是阿字等者。谓经云思惟字明照本无大空点。今疏言不合是阿字者。恐人于经句本无字上解作阿字。谓阿字者本生故。为遮此解故云不合。若尔。经言本无。是义云何。言本无者。谓本空点。本来无相。经就五字成句。故云本无大空点也(三十六左)最珍钞云。殊不合阿字者。宝幢种子正阿字也。今以别义不取彼也(已上)
  义合用罗字加点耳者。密钞八云。言义合用啰字加点者。即●字也。若义合用●字。即违经云本无大空点。如何和会。若会释者。言本无者。谓此啰字本来无垢。名为本无。言大空点者。即是合加大空点也。以五字成句故。又兼密意故不相违(三十七右)光云。今谓。言不合是阿字也者。此释本无大空点义。而恐人谬解为●字故兼遮之。言义合用罗字加点耳者。即示今意。谓以赤(●也)中具黄(●也)等义。用●字也。或可白色●字是本性菩提心也。赤色●字即修起菩提心也。故今章经只说本无大空点。而不别出其字体者。即取上白色●字以为字体。
  此以本修虽殊而其体一故也余方便准前等者。私云。此外一切作法及支分等。皆准前具缘品可知之也
大日经疏演奥钞第四十一(毕)
  此卷之中多加今解。皆是师师面授奥旨。后来学者注意研究。宝永第三星纪丙戌仲冬十有四冥。慧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