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日经疏演奥钞第八

  东寺观智院法印杲宝撰述
  东都灵云寺比丘慧光挍阅
  疏第四卷之余(释经一具缘品)
  经云秘密主(乃至)离诸障碍也者。以下正明七日作坛法则先经文如是所说等者。如上所说山林多华果等也随在一地等者。谓随时缘在得何地。掘地除秽而筑令坚固也取未至地等者。不动使者法云。取新牛粪未●地者作方坛二肘。未落地者有二种义。一者以器物承取莫令至地。二者亦落地时尘土未污。即略取上分不着地者。将以泥坛讫(二右)立印轨底哩三昧耶经陀罗尼集经第十二等皆同之瞿摩夷者。
  准胝陀罗尼经(日照译)瞿摩夷唐云牛粪(二右)密钞第一云。瞿摩牛也。阿夷粪也(十二左)瞿摸怛罗者。唐云牛液也。梵语杂名云。尿(●●亩怛罗)密钞一云。乌怛罗液也(十二右)瞿摩之摩字连合乌怛罗之乌音。而成摸音也如教所说者。筑土令坚固法。取瞿摩夷法。和合涂坛法等。诸经众轨说之。故不细释。而以让之本教说也凡造漫荼罗等者。明造坛首尾不过七日也陀罗尼集经第十二云。七日七夜法事总了(明本十三之二左)即此意也。凡七日作坛法。
  则陀罗尼集经第十二一髻尊陀罗尼经瞿醯经建立轨等说之而其相各异也今就疏释分七日法且有二传。随二传科经文亦别也
  先举二传者。一传云。初日释云。
  于最初日阿阇梨当住大日如来自性(乃至)毕竟清净离诸障碍也(已上)第二日释云。
  凡择地平治了知其方分○更复净涂使极平正(已上)第三日释云。应取欲灌顶瓶贮以净水○然后作余事业也(以上)第四日以后如文。
  以上依安和尚具支灌顶第二玄静嘉会坛第一也。问。初日表云于最初日。第三日释云第三日置瓶。配属最有其谓。缘何证文以凡择地平治等文为第二日乎。答。建立轨云。初日以如来性加持自身。及供养警地神。择地中诸恶物筑令坚实。第二日于坛内掘一肘。不动明加持五宝等。定圣尊位。五佛四菩萨。白檀点位。第三日置瓶。
  不动明加持一百八遍(初叶)依此文穿坛中心埋宝谷药等。是第二日法也。故以彼文为第二日也。一传云。初日释云。于最初日○犹如手掌(已上)第二日释云。次用瞿摩夷○离诸障碍也(已上)第三日释云。凡择地平地○作余事业也(已上)第四日以下如文。已上准传教大师七日行事钞上·安和尚持诵不同第一也。问。初日释限犹如手掌之文本据如何。答。陀罗尼集经第十二说初日法云。若作大坛如前结界四角竖标。标记已竟唤人掘地出其恶土。若得上地掘去一磔。若得次地掘出一肘。若得下地掘出三肘。悉除其中骨发炭灰瓦砾礓石树根草木糠等恶物。尽诸恶物到好实地。然后将好土来发底一度。以香水溌一度着土。即用杵筑。筑令平满。必须坚●。若得基高最为第一(明本十三之四)初日极在筑令坚固。建立轨亦复如是。故初日文限犹如手掌之句也。问。凡择地平治以下文属第三日本说如何。答。同经说第三日云。穿一小孔深一磔许。其中拟埋七宝五谷(十三之五左)依之七日行事钞。明第三日之段。引合当段凡择地平治等文。持诵不同意亦如是。加之下释云。凡内五宝时。即应如前敬礼十方诸佛。而请白言。我明日当作请法。从此第三日以去等(十九左)此文明以埋宝为第三日(但就此释有异义。至下可料简之)故以彼文属第三日也。问。以次用瞿摩夷等文属第二日本据如何。答。未勘的说。虽然初日终在筑令坚固。第三日初在埋五宝等。而此中间所作涂坛法。属第二日不待言也。陀罗尼集经意第二日明涂泥法。第三日明埋宝等。第四日明牛粪涂坛法。今疏依瞿醯意埋宝前明粪液涂坛法。牛粪涂坛前后虽异七日前后不可乱之。况第三日埋宝前明涂坛法。已为第二日无诤者也。已上揭二传毕
  次科经文者。若依初传如是所说○和合涂之者。明初日法。次以香水等者。明第四日法。明五六七日法如文可知。二三两日作法阙而不说。疏主且依大本。且依瞿醯等。加显之耳。若依后传如是所说○治令坚固者。明初日法。取未至地○和合涂之者。明第二三日法。埋宝前和合涂之第二日也。埋宝后更复净涂第三日也。次以香水等者。明第四日法也已上科经文毕
  问。二传中以何为正乎。答。后传为正。
  何者初传经文有阙失之过又次以香水之文有超两日(第二第三)之难。加之案其道理。初日有惊发地神不动护地筑令坚固等。一日中行多法犹以为难。何况于涂坛法乎。就中置瓶非正作坛法。第三日若不作埋宝法。造坛事似阙之。且又当经与瞿醯其建立是同。若以埋宝为第二日。瞿醯又有阙第三日之失。谓彼经上净地品(第四)说前五日法。其文云。次说净地之法。作曼荼罗时七日已前往于其地如法护身。及护弟子供养地神及其地(私云已上明七日以前法)方起掘地除去地过。若不去过而作法者必不成就。是故当除其地骨石炭灰树根虫窠及瓦砾等尽去令净。次当细捣其所掘土。还填其处打令坚实。复以牛尿散洒令润。洒已还打捶令平正犹如手掌(私云。明初日法)次以牛粪和水从东北角右旋而涂(私云。明第二日法)复于中心穿以小坑。持诵五谷及五种宝五种药草安于坑中。还令平正。如是置宝及净治已(私云。别明第三日法)次应当作受持地法(私云。此总明第三日以去法。第四云。阿阇梨言从第三日以去每日三时念诵。时皆诵不动真言一百八遍用加持地已上即此意也。谓加持地名受持地法也)又三日已前各用本部办事真言。持诵香水于日没时用洒其处(私云。明第四日法。从第七日计之三日之前。故云三日已前也)次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诵曼荼罗主真言。以心受持。此名受持地法(私云。明第五日法。次有说结线之文。安和尚虽为第六日今且略之)同卷召请品(第五)云。次应作召请法。一日已前○(私云。当品并简择弟子品第六。此两品明第六日法。第七日之前。故云一日已前也)同经中摩诃漫荼罗品(第七)云。次于晨朝时自应念诵○(私云。当品并奉请供养品第八分别印相品第九分别护摩品第十。
  已上四品明第七日法也)当知以埋宝为第三日此经分明也。当段释依彼瞿醯文。故又属第三日之义必矣。若埋宝文为第二日说第三日之文阙之。然乃初传有如是失。后传无此等难。但以后传可为正也。从此已下消释且就后传而科。学者宜知之耳问。具支灌顶第二注瞿醯文。以埋宝文为第二日又三日(乃至)持诵香水文为第三日。于日没时用洒其处文为第四日。而今何云埋宝为第二日者阙第三日乎。答。先德判释虽非可难于此释者太非也。既云三日已前。何为第三日乎。若为第三日者须云四日已前。加之持诵香水用洒其处。二句相续文势明也。何分为两日乎。今案安和尚意。持诵香水者。加持灌顶瓶之事乎。瞿醯加持灌顶瓶第六日始之。彼经简择弟子品云。
  其欲灌顶瓶○召请正作漫荼罗日三时持诵其瓶(云云。全文下引)召请者。第六日指召请品。正作漫荼罗者。第七日。此两日每日三时加持之。故云日三时持诵其瓶也。若尔者于第三日不加持灌顶瓶。何以加持香水云第三日事乎。凡当疏与瞿醯其说虽大同亦非无小异。所谓白檀曼荼罗此疏第四日作之。彼经第六日作之。自余相违准例可知”
  初日之分凡有五法。一住如来性。二警发地神。三不动护地。四掘地择治。五筑令坚固。守其文次可配知耳初住如来性之中。当住大日如来自性者。上释云。阿阇梨言欲作此法时。先以三昧耶法界金刚自性加持自身。皆如供养法中所说○或自见内外地中诸过咎也(十二左)又下释云。又凡欲择治地时。当自观心莲华上如意宝珠内外明彻。彼谛观察时。所有善恶之相悉于中现。
  阿阇梨即当以慧方便而择治之令得坚固平正。观弟子心亦如是。此中深秘之趣可以意得耳(二十二左)以上两文所归但在阿字。上释所明入三昧见佛菩萨会。或见内外地中诸过。下释所云心莲华上如意宝珠之中所现诸相并是也。如意宝珠者。乃阿字也。以何知者。下释云。此如意宝珠只是阿字门耳(二十五左)是其证也。又第十三以阿字门名如来性。彼释云。阿阇梨以如来性加持自身。谓以阿遍支分。此阿字即法界体性(九右取意)是其证也。或又以最初入佛三昧耶名如来自性。智证在唐记云。初日以如来性者。谓入佛三昧耶(云云)可思之。若依秘密曼荼罗品意者。治地最初布十二字真言王。彼品云。曼荼罗初业佛子应谛听。十二支句生大力持明王所应最先作。住于本三昧。解了瑜伽道。而作众事业(已上)十二字真言者。六大为体。开则六大合则阿字。阿字与十二字只是开合之异耳。此故秘密品文与当段释其意惟同也二警发地神之中。然后警发地神者。此亦有三。一敬礼诸佛。二警发地神。三供养地神。具如上明严身方便等者。欲警发地神之前有严身方便。犹属住如来性。
  供养次第法清净行品所说九方便三部三昧耶甲胄啰字观无堪忍大护。

  及供养仪式品所说啰字并三轮观等也(具支灌顶释如上引)警发地神彼供养法具说之故今指示之耳三不动护地之中。即用不动等者。明护地法。然不动尊胎藏办事明王。故以此尊印明而加护之。一流秘传。此尊为地天神。最胜王经伽陀云。坚牢地天不动心(已上)可思之。不动顶上戴莲华。或一传云。华藏世界地神故也(已上)然则此尊护地最相应矣。今文于掘地前作护地法。而建立轨掘中间作此法。彼轨云。置坛处当中顿方各一肘掘之。去瓦石却填筑平正。验其虚实相。若堪建立者。不动母捺啰(二合)百八护其地。然后应总掘(三右)母捺啰者。印梵语也。谓结剑印诵慈救咒。一百八遍加护其地也四掘地择治之中。然后掘地等者。掘地先以印明加持锹。瑜伽轨云。掘地持锹等印。金刚缚竖禅智进力并竖。二十一遍真言曰。唵汝佉那缚苏(上)提娑缚(二合)贺(引五右)长宴僧都习学护摩钞云。或师傅云。结印空风间持锹诵明掘之(其锹若新若旧。以辨事加持之。一七。二七)契说云。印如说。但进力之中夹柄掘地(已上)阿阇梨以锹夹印掘始之。后令他人掘之。或又阿阇梨虽不夹锹。结诵印明应令同伴人掘之也。胎藏部中虽不明此法必可作之。依之建立轨引用瑜伽轨印。学者可知之彼应先掘等者。掘地除过方法。具如上治地支分明五令筑坚固之中。细治所掘等者。瞿醯经上(净地品)云。次当细捣其所掘土。还填其处打令坚实。复以牛尿散洒令润。洒已还打捶令平正犹如手掌(七左)建立轨云。重重洒香水平实如净镜(四右)禅林记云。每填一重即以遇摩夷香水一洒填土。满已筑令坚实。平如镜面(已上)犹如手掌者。法华义疏第九云。地平如掌者。释有二。一云。佛手掌平。指事为言。二云。海底有石。方四千里平如镜面。名为掌石也(五左)次用瞿摩夷等者。明第二日法。仁王念诵法云。即取瞿摩夷不着地者。以净物取和诸香水。诵前真言加持二十一遍。即从坛东北角右手渐次如法右旋涂诵前真言(六左)又不空译尊胜轨云。
  又取瞿摩夷和合○从东北隅起首右旋涂之(初叶)先涂地明者。诸轨异说。观智轨明胎藏洒净真言。苏悉地轨上云。次说涂地明。明曰。
  唵羯啰(引)隶摩诃羯啰隶莎诃(三遍诵四左)仁王念诵法前真言者。地天真言也。今可用苏悉地轨真言欤。建立轨涂地用彼真言故也。凡涂坛之间不可作异语也。仁王念诵法云。诵前真言至涂坛毕不得间断。勿作异语涂坛等(六左)可知之。次印者。妙记(慈觉)云。涂地右手散舒五轮。如涂壁之势。自东北角起涂之。其涂法者。一寸二寸及一尺二尺。徐徐自狭及广(已上)妙心大同之。又慈觉在唐记云。涂地之印。以左手覆握右腕。舒右五轮涂地也若浅略释等者。密钞第一云。修造漫荼罗。须用瞿摩夷瞿摸怛罗。此即牛粪及液○西竺之法。凡乳牛更不使用。但取孳养。牧于山泽水草自恣。多食香水不食谷料。其粪香洁。彼方共许为净。用拭坛地。易施彩绘。余牛不堪。此但浅释(十二左)就秘密释等者。同钞云。若修真言者。修造内心大悲曼荼罗。能以如是如如离尘之粪液。净治心地令毕竟清净。画作法界圆坛。即是此中用瞿摩夷义(十二左)若行者等者。瞿摩夷瞿摸怛罗总结也
  凡择地平治了(乃至)作余事业也者。此明第三日法。于中亦有三法。一埋宝谷药。
  二置灌顶瓶(已上二法当段明之)三准定方位(此一法下文明之)初明埋宝谷药之中。知其方分者。一髻尊陀罗尼经云。次将神线四方八肘一匝挽之。四角下点更以神线。从东北角至西南角。从东南角至西北角。交叉挽之。其线叉中下点。掘地深一磔许。埋着五宝并及五谷(八右)陀罗尼集经第十二同之。下点者。集经云。
  下以白粉点之为记(十三之五左)即穿曼荼罗等者。瞿醯经上(净地品)云。复于中心穿以小坑。持诵五谷及五种宝五种药草安于坑中。还令平正(七左)此经不明掘坑之深量。案余轨说。不空所译准胝轨云一肘仁王念诵法云一尺。一字佛顶轮王经第四云半肘。集经并一髻尊陀罗尼经云一磔。随宜作之而不可局定也。广量仁王念诵法云。掘深一尺。纵广亦尔(五左)又智证在唐记云。
  掘深一肘阔亦尔(云云)自余可准知之成办诸事真言者。不动真言也。建立轨云。不动明加持五宝等者(一右)心目云。实慧僧都口决云。无动威怒王真言(私云。施残食也)是真言大日经名成办诸事真言也(已上)或又指降三世真言。第五释如下引。又智证造坛仪式云。次取五宝五药五谷五香各各少许。共盛金银及瓷合子中。次以地天明加持宝。合一百八遍。又以佛慈护明加持一百八遍。又以无能胜明加持一百八遍。又以不动明加持一百八遍。然后埋于坛中心。勿令人知(当曼荼罗主位下。
  当埋之际有观念已上)准此记不动明以前可加诵数个密言也去垢辟除等者。经第七(供养仪式品)云。不动以去垢。辟除使光显(已上)即说慈救咒并剑印云。定手住其心。慧手普旋转。应知所触物即名为去垢。以此而左旋。因是成辟除。若结方隅界皆令随右转(已上)等者。谓举去垢辟除。显光显结界也
  一人民集会处不可埋宝药等
  苏悉地经中(奉请成就品)云。若于人民集会之处作曼荼罗时。其五宝物不应埋之。但置所成物下(明本四之二左)教日和尚云。掘于曼荼罗尊位处埋置。若不常坛处以置上耳(已上法三宫护摩钞引载之。常途修法仪香药令系中瓶。准此等说欤)
  一五宝五药等异说
  密钞五云。加持五宝等者。五宝谓金银真珠螺贝赤珠。有说。上三同。下二是水晶玉。五谷者谓稻谷大麦小麦小豆胡麻。
  五药谓干朽迦哩药·勿哩何底药·娑诃药·娑诃提婆药·税多拟里迦药。即是茯苓朱砂雄黄仁参赤箭。有说。是荜茇赤箭人参茯苓茴香也(十二左)此文五宝五药各出两说。中五宝初说并五药梵名出苏悉地经。自余未详本据。般若寺疏钞第一云。五宝者可见法华仪轨。出其名也(五十三左)法华轨云。于坛中央穿一小坑置五种宝(金银真珠瑟瑟颇梨)五药(沙贺者罗·沙贺称嚩·建吒迦梨·拟哩羯罗拏。二合勿里二合贺底。若无此药。以大唐所出灵药如赤箭人参茯苓石菖蒲天门冬等代之)五香(沉香·檀香·丁香·郁金·龙脑香等)五谷(稻谷·大麦·小麦·菉豆·白芥子等五右)又建立轨云。心坛置五宝。谓金·银·真珠·瑟瑟·颇梨宝。灵药谓赤箭·人参·与茯苓菖蒲·天门冬。稻谷·大·小麦·菉豆·胡麻等。沉香·檀·丁香·郁金·龙脑香(四右)一髻尊陀罗尼经(不空)云。其五宝者。一金二银三真珠四珊瑚五琥珀。五谷者。
  一大麦二小麦三稻谷四小豆五胡麻(八右)私案当段依瞿醯说。第八云。五宝五谷五药于瞿醯中说之。然此五药皆出五天。此方不能遍有也(初左)瞿醯中云。其五宝者。谓瑚颇金银商佉(十一左)瑚者珊瑚也。正观记(戒度撰)中云。珊瑚者智论云。海中石树也。述异记云。珊瑚树碧色生海底。一株十枝。枝间无叶。大者高五六尺。小者尺余(四十九右)颇者颇梨也。同记云。颇梨正云窣波致迦。其状似此方水精。然色有赤白者(同上)一切经音义第六卷云。颇梨西国宝名也。梵音塞颇胝迦。译云水玉。或云白珠。大论云。此宝出山石窟中。过千年冰化为颇梨珠。此或有也。案西国极饶此物。彼乃无冰。以何化也。此但石之类耳(明本七之五右)金银如常。商佉者。不空罥索陀罗尼经云。商佉此云白螺(五左)第九云。商佉螺也(五右)经音义云。商佉旧云霜佉。或云伤佉。亦作饷。又儴佉皆梵音轻重声之讹转也。此云贝。或言珂异名耳(二十二之九右)经音义第六云。珂苦何反。螺属出海中。洁白如雪者也(明本七之二十三左)瞿醯经中卷说供器。中商佉树叶螺三种各别出之。可知之。翻译名义集第三云。苏伐罗拏或云修跋拏。此云金。大论云。金出山石沙赤铜中。许慎云。金有五色。黄金为长。久埋不变。百陶不轻。阿路巴或惹多。此云银。大论云。银出烧石中。尔雅云。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镣。珊瑚梵语钵攞娑福罗。外国传云。大秦西南涨海中可七八百里到珊瑚洲。洲底盘石。珊瑚生其上。人以铁网取之。应法师云。初一年青色。次年黄色。三年虫食败也。颇梨或云塞颇梨底迦。此云水玉。即苍玉也。或云水精。又云白珠。刊正记云。正名窣波致迦。其状似此方水精。然有赤有白(三十六七略钞)瞿醯经云。其五谷者。谓胡麻小豆大麦小麦稻谷(中之十一右)又云。言五药者。
  谓僧祇毗夜·乞罗·提婆·娑诃提婆·枳●羯尼(中之十一左)但如五药则第八释皆出五天。是故不知何药。须依观智轨说。谓赤箭人参伏苓石菖蒲天门冬也。本朝诸师自古以来皆用此五药也
  一五宝有二类
  十诵毗尼序云。何等不净随受五宝五似宝。五宝者。金银摩尼珠颇梨琉璃。何等五似宝。赤铜铁鍮石水精铅锡白镴。若净物直受。不净物作净已受(下之四右)
  一宝谷香药具略异说
  护摩集(觉超)第二云。作坛时用五宝五药五香五谷。法华轨建立轨等共用此四五物。苏悉地经瞿醯经等不云五香。陀罗尼集经不明五药五香(云云已上)
  一五谷五药等为养生大本
  大素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蓄为益。五菜为埤。注云。五谷为养生之主。五果助谷之资。五蓄益谷之资。五药埤谷之资也。五谷五蓄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此谷蓄果菜等二十物。乃是五行五性之味。藏府血气之本。充虚接气。莫大于兹。奉性养生。不可斯须离也(已上)一宝谷药等纳物
  法华轨云。如是五宝香药等。各取少许以小瓶子盛。或小瓷合盛之一处(五右)建立轨云。盛于金银器(四右)智证在唐记云。五宝五药五香五谷总盛一个金银瓶或银瓶。而埋中尊位。掘深一肘埋之。又盛一个金银合子亦得也(云云已上)若依集经者。则裹绢埋之。彼经第十二云。其宝等碎五谷相和以绢片裹。用五色线系头将埋五孔之中。
  而于地外出其线头长五指许(明本十三之五左)一髻尊经同之。但当段可准观智建立轨等欤
  一宝等法事以后用心
  陀罗尼集经第十二云。此宝物等一下以后永不得出。从此而起金绳界地。七宝合成。诸佛居上演说大乘。转法轮处。即以此地将作佛堂最为第一。凡人居上一无利益(明本十三之六右)集经埋七宝。故云七宝合成。又一髻尊云。此宝物等永未得出(八右)可知之
  若深秘释等者。五宝是净菩提心表示也。经第七云。净菩提心如意宝(已上)菩提此云觉。觉有五智不同。故开净菩提心为五智宝也。此菩提心上有修善断恶功能。以为五谷五药谓五种善●者。因行证入方便五转善根。起之修善也五种过患者。五六七八九有漏妄识。除之断恶也。
  是则依五转善●(五谷)除九识过患(五药)成五智宝(五宝)是为宝谷药之秘释也。当段不出五香。而准法华轨等必可具之。觉超僧都护摩集第二引当段释云。私云。此中不释五香。有云。五香表诸佛五分法身也(云云已上)建立护摩私记云。五香有二种。一者世间五香。如文。二者出世五香。谓五分法身清净香。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云云已上)如是安置了等者。不空准胝轨云。掘坛中心深一肘。安诸药及七宝。复取旧土填满平治(七左)即此意也。或又埋宝之后重涂总坛。故云更复净涂也。问。建立轨埋宝之后作涂坛法。而今埋宝之前作之。相违如何。答。瞿醯经埋宝之前用涂坛法。与建立轨前后相违。具支灌顶第二举此两文。释云。私谓涂埋前后宜依瞿醯。同义释故。加持真言宜用建立(云云已上)加持真言宜用建立者。今此疏中未明涂地楷磨扫地等真言。建立轨出之也。私案瞿醯约下涂。故云埋宝之前。建立约上涂。故云埋宝之后。各据一边。非相违也。一髻尊云。次第四日用牛粪香泥。
  泥其地竟次○埋着五宝并及五谷○第五日结界法式如第四日。更用牛粪涂地。其涂地法手右旋摩。勿左旋摩(八右)是则前后涂地之诚证也。思之次明置灌顶瓶之中。应取欲灌顶瓶等者。谓于小坛而欲灌顶之瓶也。瞿醯经上(简择弟子品)云。其欲灌顶瓶置五谷等物。及着花枝。置少许水。以明王真言持诵其瓶。奉献阏伽。薰香召请。正作曼荼罗。日三时持诵其瓶。应用彼瓶持诵灌顶(十左)当段释依此文意。嘉会坛第五引当段文已注云。师说加五香。在上埋宝处具说之(已上)当时行用加五香也。问。奇特佛顶经第一云。瓶中置诸宝及诸种子。并香水令满(十八右)仁王念诵法云。满瓶盛水(七右)又瞿醯中云。盛满香水(上右)今何云勿令大满耶。答。此文约未入宝谷药之前。余文约后。是故彼此不相违也。凡瓶之事用心甚多。至第八卷可明之诵辨事真言等者。下经文云。应取净瓶盛满香水。持诵降三世真言。而用加之(已上)第五云。持诵降三世真言。加持净瓶。此亦是成辨诸事真言也(十二左)建立轨云。第三日置瓶不动明加一百八遍(一右)义释第八云。其中台宝瓶亦如前。每日以不动尊加持竟(十五左)问。于埋宝处者。是净涂而平正之。何以可知埋宝处乎。答。以白檀可作点。建立轨言白檀点位者。是其意也。已上明第三日中初二法已。第三法至下可明之
  至第四日暮(乃至)其义大同者。从此已下明第四日法。于中大分有二。一洒净香水。二白檀漫荼。初明洒净香水之中。说真言不说印。而准常途行法法则可知之耳。青龙轨云。洒净真言曰(定手安腰侧。慧手●舒。风空相捻净。遍洒身五处。次香花饮食衣服并结界也上之九右)玄法轨云。洒净真言曰。三胡杵印(上之六右)大师传亦同之。所谓作礼方便次第云。洒净印左取水器。右仰三股印七遍或二十一遍加持起立。印入水洒地结束草亦得(四左)五轮投地次第。胎藏梵字次第。吽字次第等皆同之。或用刀印。石山胎藏集记第二云。大师左拳安腰侧。右手作刀印。桧尾胎藏次第云。或半刀印(云云二十二右)三股印。
  刀印虽有异说俱直以印可洒水也当时行事用散杖也。胎藏备在次第云。次洒净(取散杖三度洒坛上。净心地三毒义也九右)初句普归命等者。释南么三曼多勃驮喃句也。诸佛本立誓愿云。若有归我之人者。必往可加护。
  是故今普归命诸佛之时各不违越本誓同共加持也第二句中等者。释阿钵罗底三迷句也。密钞五云。此一密言除归命外都成六句。第一无胜。或云无等等三昧句。谓此曼荼罗王出过一切语言譬喻。无有一法可为伦匹。故名无等等。梵语三迷。此译云等。上带阿声即云无等。第二虚空平等句。谓此心地毕竟清净等同虚空。故以为名。第三平等随现句。谓此心地等虚空。故能遍一切众生界。平等普现随类之身。故以为名。第四本性清净句。今以香水洒地为除秽故。谓以性净之戒香和合性净之悲水。遍洒法界众生性净之心地。故以为名。第五法界极净句。谓法界即是阿字。本不生故。犹如虚空性离尘染。故名极净句也。第六警觉自誓句。谓一切如来以此密言作师子吼。警觉一切同入此中。故名警觉(十三右)此释除归命句而成六句。故以当段第二句为第一。次第巡配知之以此字门等者。释次上庄严此字之所由也。同钞云。皆为庄严等者。以此阿字即是菩提心之本源犹如种子。由依种子则能生长大悲万行之花及方便究竟之果。如是花果皆属菩提心。故云皆为庄严此字故也(五之十四右)今所造等者。同钞云。言今所造大悲等者。今所造立大悲曼荼罗之王。虽涉外事皆为成此阿字菩提心地也(五之十四左)意云。
  今所洒香水者是初二三日间所造立之曼荼罗王也。故先表所洒之处。云今所造大悲藏生曼荼罗王也。以香水洒净此曼荼罗者。皆是治心地。为令离垢秽也若论外境等者。通妨也。今所造曼荼罗是外事境也。何云治心地离垢秽耶。今通云。内外即一事理通涉。故虽若论外境亦是阿字所加持之金刚心地也。是故以香水洒坛即是治心地。离垢秽之方便也是故余字等者。总结也。阿字乃金刚心地故是总体也。余字为成此字门之别德也阿字是等者。正出阿字之字义也次云波罗等者。释波罗字之字义次有底字等者。释底字之字义。底字出二义。一心义。二如如义也如于自心等者。释如如义。如于者初如也。如实者后如也。如于如故云如如即是净菩提心者。释心义净菩提心于一切法等者。释娑字住是三昧等者。释摩字。●●●●●五字皆是大空字。故云为诸佛大空也以定慧均等等者。明么字具翳点也故云三迷者。娑字虽不具三昧声而以语势呼加之也此中但约等者。上来所明且约字义门略释之。若广论之。诸大乘经论所明四悉檀四不生等种种法门。皆是说阿字门义。谓四悉檀中世界为人者有义。对治悉檀者空义。第一义者不生义。于不生中开四不生。自他共无因也。是故统之唯收阿字三义。舒之广涉十二部经。故云则有无量句义也又以一切等者。如云阿字。余一一字门皆具一切法门。何以故。一切言语中皆带阿声故也。若得意者则于一一字门。顺逆旋转可说无量法门。从此以下粗明纲概。不具论之。学者得意可说之也复次真言等者。以下约句义也钵罗底对义。三迷等义。阿字无义。贯通下二。故云无等无对也第三句义等者。释伽伽那三迷句也。伽伽那虚空三迷等。故云虚空等也。自心有三德。似世间虚空。故云等虚空。一毕竟净。二无分别。三无边际。如次可配金莲佛也复次伽字门等者以上约句义。已下约字义也以伽字等者。释初伽字如来于此等者。释后伽字以不行等者。释那字以我心地等者。释三迷字也第四句义等者。释三么多奴揭帝句也。三么多等。努揭帝随。故云等随也以金刚等者。结前属第三句即能等者。生后。属第四句等遍一切众生界者。释等之字普现随类之身者。释随字也复次娑是等者。以上句义。已下字义也皆悉如如者。多字也是故法界等者。此约字义还释句义等之字也如者等者。努字字体●字。故云大空三昧也如来住此等者。释揭字而能如其等者。释帝字。●字如义。故云能如。是又约字义还释随义。故云等随也第五句义者。钵罗吃●底本性义。微输睇净义。转释真言最初阿字。故云还也及香水义者。净菩提心上具香水二义。谓菩提心具等至法界德为香。具大悲三昧德为水普洒一切众生心地者。等至义除其垢秽者。悲水。净有二种。一性净。二修净。今言普洒心地除其垢秽者。修净也如水性等者。以上法说。以下譬说如来香水等者。合说也。其意易知故次明等者。第五句明性净第六句明修净。本修二净不离相由故。连上句释下句也。达摩驮睹者。法界义微戍达汝者。净除义也。净除法界众生心地。故云净除法界也亦当以等者。第五六两句唯约句义作释。亦当以字义门广释之也以一切如来等者。其文烂脱。至下可读之复次法界等者。以下约逆观旋转作释。法界者诸佛法界也。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于第六句法界中。开生界心界也本性净者。第五句遍至一切者。第四句等同虚空者。第三句无等等阿字门等者。第二句
  如虚空无边者。释等阿字门义然复有无量等者。释无等义也末句云等者。释莎诃字。其义易知。但以上以一切如来同说等十七字。移皆充满之下可读之耳
  凡内五宝时(乃至)使二分明者。些些疑文云。凡内五宝时即应如前。
  礼十方诸佛而请白言(已上文)此内宝时合有众多言词及观念等。一一垂示(云云已上)今释此文而有二义。一具支灌顶第四云。凡内五宝时即应如前敬礼十方诸佛而请白言。我明日当作请法(私谓。此第二日内五宝等也)如是安置了。更复净涂。使极平法(已上)凡具支意盖以埋宝为第二日。故今凡内五宝等者。第二日行事明坛埋五宝等之法也入曼荼罗钞同之。二持诵不同第一云。置灌顶瓶法○义释云。
  凡内五宝时○当作请法(六左)若依此文第三日行事明瓶内五宝等之法也。第五释灌顶瓶云。其中内五宝五谷五药(云云。光云。第五所出是门外洒身之瓶也。其灌顶瓶当卷上文说之)凡内五宝者。似内瓶中。而今案之两释互有得失。具支为埋宝有其谓。地中埋宝等之时敬礼十方诸佛。金刚界诸轨埋宝时多行警发地神法。
  警发前后必礼十方诸佛今如前者指警发地神前明礼法之文。其义可知。但为第二日则大招相违明日当作请法者。指第四日请白阿利沙偈。在第二日何第四日云明日乎。次持诵为第三日最宜。依之传教七日行事钞。
  引此文而正合第三日(虽合第三日无埋坛内瓶分别之释)最足为证。但为内瓶甚叵甘心。未见内瓶之时礼诸佛之文。然则埋宝为第三日之传。合文理故以为正义。即此文润色之一也。当知凡内五宝者。埋宝事也。此事第三日故明日之言非相违也从此第三日等者。上于第三日亦有三法。第三准定方位。此一法下文可明之者。即此文也。具支灌顶第四以自从此第三日至一一分明之四行文。
  连上明第三日之文终云然后作余事业也之句下引之。其义最宜。准定方位者。准字有意。谓为画曼荼罗准彼别定方位。点记尊位。以之乃为图位模范。阿阇梨若以白点犹不记持者。更画尊像或画名字。一一可记持之乃至者。或种子。或三形等。可画之故也。凡正于大坛画尊位之法。或第五日持地后。或第七日昼日。或夜分释。至下一一可示之。未见第三日大坛画尊像之文。
  当段文若云阿阇梨速不作者画形相或画字者。谓明从第三日画作之法。今者为记持画之。非正画之义浮文明也。诚例绘师纸形可知之也。问。或传以当段文为白檀九位曼荼罗。有其谓乎。答。此义愚迷至也。白檀曼荼罗第四日事。准定方位第三日事也。有眼之士。岂其可迷之耶
  一烂脱

  (一)故云五谷五药也(三)如是安置○余事业也(五)至第四日暮○其义大同(二)凡内五宝时○当作请法(四)从此第三日○一一分明(六)及香水洒净竟等(以下如文)
  已上依具支灌顶第四意

  (一)然后作余事业也(三)至第四日暮○其义大同(二)凡内五宝时○一一分明(四)及香水洒净竟等(以下如文)
  已上依持诵不同第一意
  及香水洒净竟(乃至)瑜伽处也者。此第四日法中后明白檀曼荼罗也。持诵不同第一云。白檀供养请白法。
  初第四日暮加持香水洒净(有印明加持百八乃至千遍)次当用白檀涂作圆坛八位(亦辨五供七右)私云。此一段经文前后交参。而任疏释可读烂脱也。于中大分三法一涂作。二观作。三供养也当用白檀等者。释曰。白檀以涂画等二句。是第一明涂作法也。白檀曼荼罗者。是尊座位也。不空尊胜轨说白檀九位曼荼罗云。并用白檀香涂之以为延请贤圣之位(二右)慈觉在唐记云。白檀涂尊位者。谓一个头指端涂著白泥末。以磨着其位之受(已上)剂十二指量者。瞿醯经上(召请品)云。次于中央以白檀涂香作圆曼荼罗。量十二指为曼荼罗主座。故即以手按上诵彼真言一遍。一诵一按。乃至七遍。次复心念。及称名号。诸大尊等亦为作如前香曼荼罗(八右)此经第六日作此事。故具支灌顶第三引此瞿醯经文已云。私谓。此白檀。义释为第四日事。此中为第六日事(云云已上)可知之最初置等者。九位座处如文可知。持诵不同第一云。中胎大日位(十二指量五佛一坛七右)阿阇梨所住等者。谓二明王中间是修瑜伽之处也。凡胎藏行法座处有重重分别。具如第八卷钞注之
  经云初第一我身(乃至)一切诸尊也者。已下释中第一我身等文。毗卢遮那无比第一大自在身故云第一我身也。此座位具摄八叶九尊。约胜且云五佛也第二诸等者。佛菩萨虽异俱救世间。故云救世二位者。开佛菩萨为一切如来位一切菩萨位也第三彼等者。佛母虚空眼也。般若波罗蜜为佛母也。第四五六如文则降三世等者。降三世经虽不说之居不动对方。故举不动自有降三世。或又不动●字为种子。三世●字为种子。字体同故。不动摄三世也。不动火。三世风。火依风增力。故二尊不相离。举一摄一。如是意旨可知之也举此六位者。最珍钞云。问。经文举六位。释何八位云乎。答。六位中第二诸救世分佛菩萨二位。第六不动尊分不动降三世二位。即八位也(已上)
  摄一切诸尊者。中位摄八叶尊。上方三位摄遍知院诸尊。下方二位摄持明院诸尊。左右二位摄莲华金刚二部诸尊。是故举此六位摄第一重诸尊也。具支灌顶第二云。
  今此白檀曼荼罗中唯有中胎第一重中三部诸尊。宜以中胎同摄佛部。若广论者第二重第三重诸尊皆可摄在此中。本能摄末故也(已上)
  如是作竟(乃至)大慧明也者。此释供物布列相。非释奉涂香华等句。彼句至下释之。持诵不同云。涂了布列五供(私云。已上皆用金刚萨埵身修之七左)
  准同供养等者。指第七卷供养仪式品也。问。经想念置其下一句无释。其意如何。答。当卷经下文云。真言主之下。依涅哩底方。不动如来使(云云已上)可知之然后观作等者。释行者次于中等五偈。是白檀曼荼罗之中。第二明观作法也。经文说五佛观想。并是白檀中位所摄也释大日观之中。敷座者。指师子座也。持诵不同第二注此文云。私云。敷座者大觉师子座。在宫殿正中(二十一左)经第七云。其上复观想大觉师子座。
  宝王以校饰在大宫殿中(已上)依此文也置白莲华台者。释处白莲华座之句以阿字门等者。经第七云。次当转阿字成大日牟尼(已上)同第三(转字轮品)云。在于内心而造大日世尊○或以字句。谓阿字门(已上)持诵不同第一注白檀位云。以五阿字转作五佛。形色如经(八右)九位之中以中央一位为五如来位。是以五转具足●字相配五佛意也。捡前后文中胎种子有●●两说。是以五阿相配五转。则有中因东因两个废立故也。然今以●为大日种子。是中因义也。持诵不同第二云。密印品释秘藏记大日四佛种子。●(中)●(东)●(南)●(北)●(西)(二十二右)当段五佛列次亦同此也。若依第二十说●等四字以配四佛。而第五●为入中字。是依东因义也。又持诵不同第二云。私云。●为大日是修因向果种子。●为大日是从本垂迹种子。今灌顶像是垂迹形故●为定。白檀释四佛为发行证入(二十二右)按此释意。白檀曼荼中尊以●为定。四佛为●等四转。颇违当段释欤。更可决之(又三种悉地仪轨别本奥。当段五佛与第二十卷后问答释相合。以●●●●●五字为种子。恐繁不引之)
  身如阎浮檀等者。经第七云。阎浮净金色为应世间故(已上)经第三云。身相金色(已上)第十三释云。身作阎浮金色。色之深金极光莹者是也(四左)慈氏轨下云。色如瞻部州檀金色。画像深赤黄色是也(七右)些些疑文云。身如剡浮紫金色。如菩萨像。首髻如冠形(已上)凡紫金多在诸经。其意如何。其色黄欤白欤
  一大日白色图像
  般若寺疏钞第一云。疏云。
  然后观作宝莲华台○成正觉之?帜也(云云)次第法则时中道场观意最是也。彼台山珍阇梨中胎大日尊。造白色仪与相违也。
  又疏第六卷说彩色义处白以为初(云云)由此义大日尊身造白色耳。又彼坛上分布五色时。先以白色为中。言非谓佛身造白色。加之先达高德瑜伽阿阇梨胎藏中胎尊。以金色造作其形。岂今珍阇梨其智德劣弱哉。后来阇梨达好好可分别耳(七十五右)
  一阎浮檀金
  智论第三十五云阎浮树名。其林茂盛。林有河。底有金沙。名阎浮檀金(二十四右)梵网古迹上云。梵云瞻部。此云胜金。如阿含经阎浮提品。阎浮树下有金。厚四十由旬。号曰胜金。金中胜故。即阎浮檀金也(四十二左)一切经音义(玄应)云。瞻部捺陀。或作剡浮那他金。旧云阎浮檀金。名一也。但瞻部树半临陆地半临海中。此海水底有金也。而水极深。然金色彻出水上。若转轮王出世。诸夜叉等神取此金。将来博易。故人间有之。若着闇中闇色则灭也。那陀此言江。亦云海也(二十二之五右)法华义疏第八云。阎浮那提金光者。阎浮者此云秽。那提者州也。阎浮提州有水。水下有金光。金光出水上。借此为名也(三十六右)补注云。剡浮那陀金亦言阎浮那提金。又云瞻部捺陀金。又云阎浮檀金。又云剡浮那他金。其实一也。梵音赊切耳○瞻部诸文不翻。准西域记音中。翻为秽树。那他此云江也。海也。西域河名也。其河近阎浮树。其金出彼河中。此河因树立号。
  金因河得名耳(现本一之十六与所引文大异)翻梵语集第十三阎浮那金(可云阎浮那他。亦云阎浮檀。此云阎浮者树名。那他者江已上)新华严音义云。阎浮檀金具正云染都捺陀。此是西域河名。其河近阎浮捺陀树。其金出彼河中。比则河因树以立称。金由河以得名。或曰。阎浮果汁点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成此阎浮檀金。其色亦黄兼带紫焰气也(一之九左)紫金之称以此文可解之
  首戴发髻等者。释发髻以为冠句也通身放等者。释放种种色光等二句也被绢縠衣者。绢字写误。野泽古本皆作绡也。经第七摄大仪轨等亦作绡也。供养法疏下云。绡谷衣者。金罗文也(六右)又经第三(转字轮曼荼罗行品)云。钵吒为裙。上被绢縠(已上)第十三云。不加彩饰。用极细绢。为下裙。更用极细罗縠轻纱。用为上服(四左)经第三绢字亦可作绡字欤。更可考证本也首陀会天等者。首陀此翻净。是净居天也。净居有二重。如第一释。又第五云。阿阇梨言。此是五那含天子耳。过此已上有菩萨受佛职位处。亦名净居天。多是一生补处菩萨。是第二院所摄。非此中所明也(二十五右)第四禅五种那含天。不还果圣者之所居。故称净居。是曼荼罗第三院所摄也。补处菩萨受职成道之处。是自在天王宫第二院所摄也
  一就当段释智证大师疑问会释
  杂钞第一云。以阿字门转作大日如来。如剡浮提紫磨金色。如菩萨像。首戴发髻。犹如冠形。何故云如菩萨形首戴髻冠。又四佛头髻何以不同大日佛耶。中胎与四佛各别●伏乞指示(已上)又云。此是首陀会天成正觉之标帜也。于彼天中成正觉时。剡浮众生有见闻否。为何根机于彼成觉。何处修因。下句中云。世尊俯同其像也。若准此文合是应身。若真言行者万行满时。正于何处成无上果。为当首陀会天中。为当菩提树下(已上)些些疑文云。此是首陀会天成正觉之标帜也。两部大日同于彼天成等正觉。此为如来自证地不。若为彼机示现之欤。以下句云世尊俯同其像故。若此文可云应身耶。行者满万行成等正觉时。为于何处登佛位耶(已上疑问。已下会释)智证释云。纱縠以为衣者。首陀会天衣服轻妙无有铢两。佛俯他所以当知。第四禅顶及菩提树下示成正觉。皆是化仪垂迹之权。菩提树下成正觉者。示同人间现化物相。首陀会天成正觉者。示同彼天。现化之相总是。俯同之事都无真实之体(而不即不离人之与天)莲台为实智。八叶为方便○言实智者。自证之体。无有度人之事。故从此自证中现无上胜应之身。或俯同首陀。或降树下。并是迹中之事。故言从此华台中大日胜尊现(已上)最珍钞云。问。究竟圆满位何如菩萨像乎。成道已前可如首陀会天。正觉之后可果满相也。例如人中成道因果之相别。何况四佛出家形。中尊菩萨形如何。答。人中先出父母家。后出二死家。故出家受戒成正觉也。首陀会天无父母故。无出家之相故。菩萨形形成正觉也。加之真实成道非舍因得果。无始无终佛故。显因果一体之义欤。但四佛出家形约应佛。四方正觉之形类四智之德。四角四菩萨类四行也。四智四行即一体具足因果功德也(已上)又云。大日如来成道已前。即十地菩萨故俯同彼天。成道已后因果一体。故犹其像也(已上)讲演法华仪上(昉云记)云。四佛标果。四行标因。中胎身标非因非果。若为中道义处。首戴宝冠。自标非果。示现五佛即标非因(一左)
  无有铢两者。本业璎珞经下云。净居天衣重三铢(九左)四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那含天衣三铢也。补处菩萨所居过彼天。故衣服轻妙无有铢两也铢慵朱切。十黍为絫。十絫为铢(小补平虞)佛本行集经音义云。铢分上音殊。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已上)两里养切。说文二十四铢为一两。(小补上养)翻译名义集云。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三之四十一左)本质严净者。天本身相好严净不用外饰也如来妙严等者。不假外饰之秘释乃至十住等者。衣服轻妙之秘释也如在罗縠者。入大乘论(坚意造)下云。净治第十地。得无量无边梵咒方术。能令一切自在无碍。作摩醯首罗天子。亦为一切世间依止○如是菩萨邻于佛地。犹如罗縠障(十四右)法衡钞第六云。唯识论云○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彼皆顿断入如来地。意云。为由有此佛地障故。
  十地菩萨观佛境界如隔罗縠中观月仿佛未分明。此佛地障依二障立。所知障品于地地中渐次断之。烦恼障种金刚无间一品道断。论以二障合而说之。故言顿断入如来地(三十二左)縠呼谷切。说文细绢也(正字通)
  阎浮金等者。阎浮檀金之秘释也自然性净者。不假百炼而性净也。是妙义也最深者。简世金浅色。是深义也。翻译名义集第三云。金有五色黄金为长。久埋不变。百陶不轻。真谛释金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作无碍。四令人富。
  以譬法身常净我乐四德耳(三十七右)准例此释而可解也通身等者。放种种色光之秘释也。问。经文复当于正受者。其意如何。答。此一句无释。故旨趣难知。一义云。此句说中胎大日印相也。经第七说道场观云。跏趺坐莲上正受离诸毒(二十二右)青龙仪轨中云。遍照犹日光。正受住三昧(七左)持诵不同第二云。私云。别修行时观大日尊。随四种事作寂(息)喜(增)怒(伏)喜怒(摄)定印(寂)采持(摄)与愿(益)剑印(伏)今灌顶像是寂灾法。故作定印。即白檀文云。复当于正受(二十一左)可知之。一义云。此句示次文四佛观想印相。是行者住定印之相也。对上行者次于中定意观大日文。故安复言也(已上)光云。初义引证可然。本文大异。此未解文势。可笑之甚也。后义可观正受者。释论记云。梵云三昧。或云三昧地。此云正受。或云观。又云等持。又云正心行处(一之十一左)菩提心义第一云。三昧者略。具云三摩地○天台云调直定。玄奘等云正受。正受现法乐等。故云正受(现本二之七右)次于四方八叶(乃至)一一明了也者。此释次想四方佛句初明东方中。部分齐一者。部党分类。故云部分。集于一处而齐其志。故云齐一一切智愿者。谓求一切智之愿也。万行万善皆以此愿而为幢旗。进止成其功故于菩提树下等。第六云。赤是宝幢如来色。既发菩提心。于明道中降伏魔怨。灭除盖障(十三右)可知之色如朝日等者。谓日始出是初发净菩提心义。故云亦彼相应义也次明南方中。菩提心种子者。中方长养大悲万行者。东方。秘藏记释东方云。发归本之心修行故曰行。亦因也(上之十三右)可思之今成遍觉等者。南方也。第六云。黄是如来念处万德开敷(十五左)亦此义也
  此是世间等者。明真金檀金之浅深也。智论以现在金比佛在时金则不现。
  佛在时金比阎浮那金则不现(云云)可知之心量因缘者。智证杂钞云。心量因缘生义如何。若四佛从心量之缘生者。中胎佛亦可然(云云已上)些些疑文云。又从心量因缘生者。何故心要云四佛所观大日为能观。若从心无量而生者。如四智心品四佛有生灭耶。若尔随所观而能观亦无常否(云云已上)今谓。中台本地常寂身。叶上随他加持身故。心量因缘约叶上佛也。第二十云。次即入中恶(长声)字是方便也。此是毗卢遮那佛本地之身华台之体。超八叶绝方所。非有心之境界(二十八右)有心之境界者。即心量因缘也。第三云。不思议法界即喻莲华台。种种方便道即喻莲华叶(十四左)可思之。又就中台首陀会天俯同像。是正觉以前相猊故。犹可属随他相。于常寂身者非因地所知故也差降。石山本作差舛次明北方中。义云不动者。第二十云。又前云北方阿●者。经误也。此是瑜伽义。与此不相应。以鼓音佛为定也(三十二左)指当段北方不动佛经文。云前云北方阿●。阿●此翻不动故也。彼云经误。此作会释。前后相违难思。更可决之。第十六云。北方鼓音佛(前置阿●。今改为此名也二十八右)是亦指当段云前也。胎藏诸尊梵名出北方梵号。云鼓音●●●●●●●。是于鼓音佛立阿●之称。尔乃难为误欤。又一字顶轮王经第四(菩提流支译)云。东方宝星如来○北方阿●如来(左手仰伸脐下把袈娑角。右手覆伸置右髀上。施无畏相)西方无量光如来○南方开敷莲华王如来○(六左)此经亦同当段。但印相施无畏。盖是于触地印立此称欤。十卷义释第三里书云。不动在体。天鼓指用(云云已上)可思之。智证大师记云。典侍上毛野朝臣宅造胎藏金刚界两部曼荼罗。所定胎藏八叶。东方北方佛位事。右蒙师说。曰案本经。云东方宝幢佛(乃至)北方不动佛。一行阿阇梨义释云。前云北方阿●者。经误也。今以鼓音佛为定(已上本文)余曾于灵謑闻有说。曰西天昙谟底阿阇梨。以瑜伽中阿●佛为东方宝幢佛。
  乃至不空成就佛为天鼓音佛(此胡国阿阇梨之说)今捡旧例以瑜伽中阿●佛为北方佛。以不空佛为东方。唐朝本国且相承此样。是亦一义也。所以皇太后宫御愿曼荼罗使依古图之者。今度依昙谟师说。以垂臂解触地为东方佛。以施无畏为北方佛。近来宗睿阿阇梨又同斯说。谛莫遗漏者。恐后代成寒热。故奉口决记录如件。贞观九年岁次丁亥八月己酉二十五日辛卯。
  学大法弟子延历寺传灯大法师位探源传灯大法师位猷宪(已上记文)私云。最珍钞引此记文。山王院御记(云云)探源猷宪慧德同智证大师面授弟子也。西天昙谟底谁人乎。若是指达磨枳栗底欤。更决之。贞观八年宗睿归朝之时。两部大曼荼罗宫中修法持念堂安置之。彼记所载即指此图像欤。与高祖大师请来现图印相别欤。可寻之天鼓者。八十华严第十五(贤首品)云忉利天中有天鼓。从天业报而生得。知诸天众放逸时空中自然出此音。一切五欲悉无常如水聚沫。性虚伪。诸有如梦。如阳焰亦如浮云水中月。放逸为怨。为苦恼。非甘露道。生死径。若有作诸放逸行。入于死灭大鱼口。世间所有众苦本。一切圣人皆厌患○三十三天闻此音。悉共来升善法堂。帝释为说微妙法。咸令顺寂除贪爱。彼音无形不可见。犹能利益诸天众○(十七右)法华义疏第一云。外国名佛以为天鼓。贼欲来时天鼓则鸣。贼欲去时天鼓亦鸣。天鼓鸣时诸天心勇。天鼓鸣时修罗惧怖。众生烦恼应来佛则为说法。众生烦恼应去佛则为说法。佛说法时弟子心勇。佛说法时诸魔惧怖。天鼓无心能为四事。如来虽说亦复无心。是故说佛以为天鼓也。又如来虽觉实无所悟。喻天鼓虽鸣实无心也(十八左)次明西方中。如来方便智者。第六云。青是无量寿色。既到金刚实际。即以加持方便普现大悲曼荼罗(云云十三左)些些疑文云。次以万行。次成正等觉。其佛名弥陀。即西方也。上具缘中南方佛长养万行成遍觉。即大空义也。次北不动佛是般涅槃智。次西方佛此方便智(云云)若准上品。弥陀是后得智。今据此文是正体也。何以相违。以何为正(已上)最珍钞云。问。第五●字是方便究竟也。西方阿弥陀●字菩提义也。何今相滥乎。答。以众生无边故。大悲方便无终尽者。无量寿义约方便究竟也。大日如来方便究竟德托●菩提常寿彰之。故无相违也(已上)又大日经开题云。无量寿者。法身常恒不坏之德是也(二之四左)此约实智常住之德而立无量寿之称欤。凡于西方或立智慧门之称。或立具大悲者之称。当段所出仁者胜者二名。如次标悲智二德也梵音尔汝者。智证杂钞云。梵音尔汝名为仁者。尔汝梵字如何(云云已上)次下所出阿利沙偈云。尔曩(仁者)梵字。普贤行愿赞云。●●佛(已上)尔汝梵字●●欤此二佛等者。北西二佛。如南佛亦作真金色也。问。当段经说西北二佛列次相反常说。其意如何。答。智证杂钞云。何故于北方排西方耶。次第杂乱其意如何(云云已上)嘉会坛第三云。私谓。钞记以阿阿(引)暗恶(引)五字。如次为发行证入方五义。即亦如次为东南西北中方五佛○普方阙之也。又白檀义释四佛如次东南北西菩提心行涅槃方便智(云云已上)今私考诸文。四佛方位列次不一纯也。经第五秘密品说相全同当段也。
  又一字顶轮王经说东北西南次第也(如次上引)又施饿鬼法中所引南东西中北也。又八叶四行菩萨列次以上异说皆有所由。具如别钞。问。观经云。
  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十一左)若尔西方佛可类阎浮檀金色。何云真金色乎。答。取喻随处不定也。若不对望胜劣直取其喻。以阿弥陀云阎浮金。而今大日与四佛浅深对望。故大日为檀金。四佛为真金。法华文句云。直论金色。剡浮那陀金在浊水底光彻水上。在闇闇灭。迦叶身光胜于此金。身光照由旬(一末之四十七)迦叶身光犹胜阎浮金。弥陀云如阎浮金者。弥陀劣迦叶乎。譬喻随宜。请以彼观经说不可疑今释也稍闭目等者。如上南佛云住离垢三昧之表相。北佛云住于寂定之相。未知其住三昧之相。故今作此释也。稍谓。非全闭也。修禅要决(佛陀波利)云。其闭目合口等。并不宜全急。乃至万事皆贵舒纵。不用拘急。
  闭目未惯者时任稍开(云云已上)准例而可知之华台四维等者。当段经文唯说五佛。不说四隅菩萨。四菩萨名字经第五入秘密位品说之。彼品说八叶云。东方宝幢如来。南方开敷华王如来。北方鼓音如来。西方无量寿如来。东南方普贤菩萨。东北方观自在菩萨。西南方妙吉祥童子。西北方慈氏菩萨(已上)当段。如下文说之者。指此文也。秘密八印品经文虽说八印未出尊号。疏家出其名号。彼文云。第五东南普贤菩萨。第六西南文殊师利菩萨。第七西北弥勒菩萨。
  第八东北观自在菩萨(十七之五右)四菩萨内观音弥勒座位经疏说与现图相违。具如别钞其一切等者。上来释九位中位了。今释中位上一切如来位。此位具缘品图三角印。经第三转字轮品说●字门。同第五秘密曼荼罗品画佛像。第十六云。此三角中作赤色。其中画佛像也(作何佛更问五左)当段云但观一佛未出佛体。是秘略之意也。智证杂记云。作何佛更问者。大日尊也(云云已上)持诵不同第一云。注作何佛者。即大日也(云云已上)子细可寻之在金坛中者。此对白檀曼荼罗示观想。而非直安布金坛欤。金坛者经第五秘密品云。一切佛三角在于白莲华。空点为标帜。金刚印围绕(已上)第十六释云。绕三角以金刚围之。如图也(五左)诸说不同记第三云。又一印在三角。尖头亦有光焰。三角外有圆光。最内青色有光焰形。次赤光。赤青间有金界。其次绀色。如却敌形。赤绀间亦有金界○(二左)依此记有三重金界。所以称金坛欤余各依经等者。八位中除中胎与正东余六位也皆应转字等者。上来八位皆转种子字成本尊身也。具支灌顶第二云。私谓。此中宜用慧日寺大仪轨。转字成尊。密印真言九尊三部最是分明(云云已上)慧日寺仪轨者。指善无畏胎藏广大仪轨。是慧日寺惟谨传受之本也。光云。我闻之师。转字成身是自法现人故即法身佛也。非随机报应故是最深秘也。或曰。三昧耶形即羯磨形所持契印及手印是。此故三形似略实存
大日经疏演奥钞第八(毕)
  光云。此卷所出本疏乱脱之外更有三处。
  其一(十六左)供养法中说至当用白檀等(此置而用钞出具支乱可。
  故今不出)其二(十七左(一))漫荼罗王(四)乃先用○诸垢秽故(三)若论外境(二)亦是所持○此字门也(五)阿字是以下如文。其三(二十右)瑜伽处也以下至次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