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日经疏演奥钞第五十六

  东寺观智院法印杲宝撰述
  东都灵云寺比丘慧光校阅
  疏第十七卷之余(释经五持明禁戒品)
  次持明禁戒品第十五者。今释此品亦有三段。初来意者。演密钞第九云。问。既属持明藏中所持之戒。何不于前受三昧耶戒处说之。彼亦是持明藏所持戒故。答。彼三昧耶戒是发心时所得之戒。今是成悉地时。六月之内所持之戒。因事制之。是故别说。行者由此能令悉地易得现前。故次秘密漫荼罗品说之也(三十六左。光云。言故次秘密漫荼罗品说之者。此总言秘密漫荼罗品以下四品。何者。彼入法·入位·八印三品同是秘密故也)大疏钞(般若寺)四云。经尔时金刚手复以偈颂。请问大日世尊持明禁戒。为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故(文)疏云。当有持明禁戒之法。犹未说是因缘。是以次复以偈问佛。故云讽诵也。意上佛已无问自说八印。今行者速成就瑜伽悉地故。是如来大悲方便也。故金刚手能知如来秘密八印及大悲神通。为诸修真言行菩萨。问持明禁戒之旨也。意成就瑜伽悉地。非但秘密八印。亦能持禁戒当成就其悉地言也(已上)次得名者。密钞第九云。持明禁戒品者。持明如解序中已释之。言禁戒者。禁谓禁制令不纵恣。戒即戒慎令不造非。戒者梵语尸罗。此云清凉。如人身体壮热涂以栴檀即得清凉。尸罗亦尔。一切众生法身为烦恼壮热之之所恼害。若涂以尸罗栴檀即获清凉。此是本性所具之戒性自须持。今持明戒梵语没哩多。此译云制。为持明者方便制之。是持明之禁戒。拣非持明。依主为名(三十六右)私云。此密钞意。持明者。持真言行人也。禁戒者。持明者所持禁戒也。或义云。持明即禁戒也。谓六月持诵等之行有防非止恶之义。故名禁戒。即经文云。随所住法教皆依明禁故是也。问。今品所说禁戒之体如何。答。制门虽是不同。然其戒体即三密和合净菩提心也。六月持诵等仪式是没栗多也。而其戒体即尸罗也。犹如释论如因果熏本因果熏也。次文释者。此中牒文皆是未会。读者得意
  时金刚手(乃至)言讽诵也者。此释尔时金刚手复以偈颂请问○诸菩萨故也。私云。此即取意直作释也故言讽诵者。释复以偈颂句也。偈者梵语。具云偈他。此翻云颂。颂是与讽诵其义同。故云尔也。然则偈颂者。梵汉并举。犹忏悔也。今此一段明当品来意也
  然戒西方音有二(乃至)故无大名也者。此别释持明禁戒句也。十四本义释云。然戒西国音有二种。一者●尸●罗(此是修行戒也。谓净身故须行之)二者●没栗●多。●尸●罗者(戒有二。谓本性戒及制戒也。谓性戒谓净诸根。今没栗多谓成就故制之。如后服风等也。如律因事制事也。今释中或云禁戒。或云制戒。皆是没多也)是长时所持之戒。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也(十二之五十二)私云。当段疏释烂脱多端。然以十四卷义释文明之。粗注交参而纯粗书。故文似是烂脱。而实文相无违。但初尸罗二字可在一者之下。又次尸罗之言义释则在两处。今疏只其一处。是存略不同欤。十卷本亦粗书之。故就今疏及十卷本古德多读烂脱
  一烂脱

  (一)西方音有二一者(三)此是修行戒○须行之(二)尸罗二者没栗多○故制之也(四)别后眼风等也以下如文
  又说
  (一)有二一者(三)此是修行○须行之(二)尸罗
  (四)二者没栗多已下如文
  又说(妙说)

  (一)有二一者(六)此是修行戒○须行之(二)尸罗二者没栗多(四)尸罗(三)戒有二谓○制戒也

  (五)性戒谓净诸根(八)今没栗多○皆是没栗多也(七)是长时所持之戒(九)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以下如文
  私云。烂脱异说已虽多端。依十四卷义释分别粗注是为正义欤(已上)光云。今钞所出之外。又有二传乱脱。然详其义则无出妙说之右者。故今弃置而不出之大性戒等者。十四本云。本性戒及制戒也(十二之五十二)大疏钞(般若寺)第四云。疏尸罗有二。谓本性戒及制戒也。本性戒者。谓净诸根。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人一月乃至年岁等云云。此事了时。此禁亦罢。故无大咎也(已上)私云。觉鍐上人及法生上人本并作本性戒(已上)光云。现行印本亦作本性戒。但钞主所览本作大性戒。其义最欠。不可依用别后服风等者。此制戒之作法也。下六月持诵中。出入息为食等是也今课中戒等者。记问八帐(智证)云。今课中者。诸本不同。或云今课中。或云今译中。其文难定。取舍在人。但今依译字为正。亦须勘他本耳(已上)私云。智证大师烂脱云。今课中戒是禁戒。是长时所持之戒。或云制戒。皆是没栗多也。没栗多是尔时执金刚次复诸问大日世尊。漫荼罗真言之心上虽说阿。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作漫荼罗度弟子时。然是中阿阇梨亦罢。故无大名也(犹如大吉祥·金刚·观音·文殊等。无有异也。六月者举数也。乃至净身口意也上已)此是烂脱未得其意。更可考之谓行者持诵时等者。十四本云。谓行者持诵时。或要心一月二月(六月者举数也○云三月者净身口意也)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禁戒亦罢。故异名也(十二之五十二)私云。此释有时愿之戒相也。此是注文今疏在次上品末也。但此六月者等注。义释则虽在或要心一月等之下。若准经文。则可在当品终六月之下也无大名者。是短时戒而非长时。故无大名也。义释作故异名也。大疏钞作故无大咎也。此咎字尤宜欤。可思之(已上)光云。义释最是可也
  今此问中(乃至)得成大果故也者。此释云何成禁戒○修行离诸着也。大疏钞(般若寺)第四云。经云。云何成禁戒云云。疏云。即上二种云云。意总问本性戒·制戒二种戒言也(已上)
  具问二义者。经文三个云何之言合而为二。谓初二成一问。后一成一问。初问戒体。后问行相也。初中亦二。初问所持戒体。后问住戒相猊。即经初二句也。疏云发起。经云住。其义同也(光云。此解未快。今谓。初问持明禁戒。后问本性真戒。此是二问虽别。共是戒体。故今疏中合为一问而已)总别合有其五个问。谓一问戒体。二问戒相。三问修行。四问时分。五问威德也。寻云。住戒·修行云何异乎。答。住戒者。行者持受相也。修行者。持受已后相续修治义也(已上)光云。言尸罗。住是谓护持也。言随所住。住即谓所在也。凡问意曰。

  云何而能成就禁戒安住本性三昧耶戒(以上二种戒体)随所在方修行成就(此通二戒也)离诸着也即上二种等者。上所言性戒及制戒。此二种戒云何发起乎也次问云何等者。即释第三四二句也谓知是已等者。十本云。次问云何随所住。谓知是法已等(已上)十四本云。次问云何修行。谓知是法已随所住处(随所在之方云何修行得无著也)而修行之也(十二之五十三)私云。修所者。义释作随所也。修字可用随训者乎

  (一)知是已修所随所在方(三)云何修行得无著也(二)住处而修行之(四)问中意者以下如文此是烂脱不强甘心。而只任义释文可得意耳问中意者等者。十四本云。此中问意者。诸法寂灭无相。无有能修·所修之相等(十二之五十三)私云。此释金刚手发问之大意也。即举无相无为之法。以疑有相限数戒相。
  谓法体无相离起事业而今持明禁戒已有能修所修之相。亦有始终起灭之义。岂修行此事业戒证得无为法性乎。此第二问犹如具缘品择地之中问也
  次问修行有时节不(乃至)为限量也者。此释修行几时月禁戒得终竟也。私云。修行有时节不六字二句是牒文也世间戒者。五戒·八戒等世间俗等所持之戒也乃至者。此指沙弥十戒等也声闻受具者。比丘比丘尼等具足戒也。如此诸戒皆有限量。是举其有限戒以为例也然问意等者。此总示发问意。谓此第三问意。今此六月持诵等戒既有始终。岂其顺无为寂灭之法耶设令有智者。谓纵虽云持明行者有智之人。云何于此寂灭中而作限量乎。十四本作有起。言寂灭之法是无起灭。以何而作限量。设令有起。限量亦如何也。今详义释为胜
  复次云何持戒者(乃至)而可得也者。
  此释住于何法教○愿佛说其量也云何持戒者等者。即当住于何法教等二句也谓今依止等下作释也依止何处者。言依止何教意修此戒也。威德增长者。谓戒法悉地出现之相也
  一烂脱

  (一)威德成就也(三)又问持此戒○此等也(二)云何时方○而得离也(五)然佛戒者○入于一相也(四)时谓一月○在何处也(六)云何速得以下如文
  私云。第一科释住于何法教等二句也。第二科此未会文。即当离时方作业等二句也。第三·第四两科释此二句也。第五科亦释此句而示发问之意。谓佛性三昧耶戒离时方等作业。云何受持此有相戒。经几时分更可证入无相法乎。第六科是未会文。即当云何而速成等二句也
  光云。又传乱脱曰
  (一)威德成就也(三)又问持此戒○离此等也

  (二)云何时方○而得离也(四)然佛戒者以下如文
  又传乱脱曰

  (一)持此戒时方也(四)问何时得离此等也(三)云何时方○而得离也(五)然佛戒者○入于一相也(二)时谓一月○宜在何处也(六)云何速得成以下如文(故和上曰。以上二传共有其义)
  谓速疾事等者。即释云何而速成等二句。言于几时分成此戒法乎既问终始等者。总述问意。谓既问戒法始终。次问历几时分证入彼离相之戒乎。十四本云。又问持此戒时(问何时得离此等也)云何时方作业法非法等。当于何时而得离也(十二之五十三)
  金刚手言(乃至)五颂是问也者。此释先佛所宣说○人中尊证知也。私云。此述金刚手发问因缘也我已于过去等者。释先佛所宣说句也今为修真言等者。释令得于悉地句也非为有所等者。即令得于悉地句含此意欤。谓既住大悲心。更非为名利也。起信论云。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
  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三右)释论(一之二十右)科除遣诤论诽谤门即此意也今我诚言等者。释我问一切智等二句也为人证知耶者。十四本云。此心何人证知耶(十二之五十四)两足尊者。上文云。人天二足中尊名两足尊(十二之十六左)人天是皆两足之类。佛于其中而为尊胜。故云尔也此为未来等者。释为未来众生等二句也凡有五颂等者。虽四颂半。而约满数云五颂也
  时大日如来(乃至)亦以偈答耳者。此释是时薄伽梵○大德持金刚也。私云。先金刚手已为未来众生而发此问。故今如来亦为众生答之。而举萨埵大悲以称赞其德也
  故叹言等者。释第一句也。勇者等释勤勇二字也。能除自他等自证。又勤精进等化他也无相之怨者。异本作无明之怨。两本义释共作无相之怨。可勘证本(已上)光云。钞主所览之本及两本义释作无相之怨。恐是误乎。现行印本作无明之怨。最有其义。可为正耳大勇猛者。再治本作勤勇。勤勇勇猛其义同也犹行大愿等者。释士一字也。未会本作大士乎此有情等者。释第二句也。未会本作大有情大福德乎。再治本作大德持金刚也正音索哆者。十四本云。正音●索●哆(十二之五十四)是他音属自连声。故以●声属入声中也●●带●作业声故。有忍乐修行等义。●●除●字故。只有坚固和合义而阙作业德也着义者。具是忍乐修行坚持不舍义。而今总云着义也。是从乐着之门而达法界。故云尔也。即欲触爱慢秘密法门之意也又名萨埵等者。萨埵是坚固义也。五蕴和合而成不二之意也。
  是亦从和合一实门而达法界之意也所执着义者。忍乐等是业用。故为能执义。萨埵即体性。故为所执着。犹如玉与光如次所照能照也又名大福德等者。释大德二字也
  今从此以下等者。总释善哉勤勇士以下偈意也。十四本作从此以上。此释通上下故无相违也
  所制戒殊胜(乃至)证明无二道也者。释所说殊胜戒等二句也。私云。此二句总叹禁戒功能也。谓三世诸佛道同。戒体即三平等不二戒品以成其禁戒也佛又引佛者。大日尊虽法尔体性。犹指众生本觉而云古佛。因前果后。本来功德。以法体如是故。世间出现之佛有三世不同也究竟之法等者。谓内证之法戒是凡圣不二三世同体也
  明制戒发智(乃至)悉地得成也者。此释缘明所起戒○为利世间故也。大疏钞四云。经云。云何成禁戒云云○即经答云。缘明所起戒。疏由持此戒故。发起真言之行。而得悉地也等云云。意由持明禁戒防止恶功能。而能得瑜伽悉地言。犹余大乘以别解脱戒功能而得无漏三觉果言也(已上)又云。经云。云何住尸罗云云。即经答。住戒如正觉云云。疏云。以此修行故。今世人而得悉地之果云云。问意未明。故次文又云。佛意言。如佛所住之戒。行人当如是而住。即是三平等故。福德智惠增长悉得戒也(已上)私云。此中初一句答第一问。次三句答第二问也明制戒发智等者。释初二句也。
  意缘持明所起戒德发起行业智力而住佛位也即同正觉者。梵网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已上)即此义也若受佛戒。虽住凡位。即同大觉也以此修行故等者。释后二句也。此可牒其二句而作释也。或云。以此修行○悉地之果二句即牒未会文也此答云何等者。此结成上三句意也。今此戒体即以三密为其体故。佛与众生三平等义。故受佛戒已即住佛位也
  自真言等起(乃至)即是住佛戒也者。此释等起自真实○修行戒当竟也。大疏钞四云。经云。云何随所住修行离诸着云云。次经答云。等起自真实。不生疑虑心。常住于等引。修行戒当竟。菩提心·及法·及修学业·果。和合为一相。
  远离诸造作云云(已上偈颂)○意此等种种行业皆成一相无相无分别观。不应成彼此戒及戒果着别之想。是即住等引。具戒如佛智言也。故疏云。又此戒者即是如来无师之慧也(已上)私云。此四句答第三问也。次菩提心及法等十句亦属此答也。至下悉之。意住三平等定心引摄一切功德。摄在身中而令和合一体无二。是修有相戒法而证入无相也。所住即三摩呬多也。修行是三平等观也自真实谓等者。释第一句也。谓令自身三业同于本尊故。真实无虚妄也。以本尊是真实理故。能同行者三密亦真实也本尊者即是等者。明所同真实也又如实等者。明能同真实也
  此有三平等之方便等者。辨等起意也。等同等义也。起生起义也。意行者三业与诸佛同等生起。故称真实也。文次第云。明三平等意文(十八右)行者修行时等者。释不生疑虑心句也。此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之意也以无疑故等者。释常住于等引句也。信决定是胜解心之因也。决定即定心之势力。故以信成定也。亦即白净信心·三摩地心。极邻近之义有之乎。文次第云。明等引之梵语并释名义文(十八右)即以三平等法者。此以三义明等引意。一三平等法摄在一切功德于自身故。二三事究竟一故。三定慧和合一味一相故。第二十(本尊三昧品释)云。由此三摩呬多所等引故。住清净处。寂然无相名为净也(十三左)此意三摩呬多地是无相观行成就之位也。今谓。住此定故三密平等。而行者与本尊无二无别。然则行者无始三业即是法佛平等三密。更无所造作也。今授此法戒意在于是乎
  菩提心法(乃至)与金宝耶者。此释菩提心及法○等砾石众宝也。私云。此十句犹答第三问中离诸着义也菩提心法等者。
  即当治定本菩提心及法○得诸法自在也菩提心即是如来正因等者。释菩提心及法句也。文次第云。菩提心如来正因心王文(十八右)此下二句中。菩提心者。心王是菩提心体性也。法者。心所有法是菩提心相猊一切功德法也。此心心所共因句所摄也。及修学业者。三密万行也。果者万行成就也。如次因根究竟三句法门也佛之眷属者。心所一一之相各现人体。是云三部眷属也
  光云。古来此读乱脱。

  而今出之以贻后裔(一)有叶蕊也(四)此之妙果即同于佛(三)所谓业者○妙来妙业也(二)以此修行○皆等同于佛(六)佛离一切相○即是佛戒也(五)其所作业○即佛果也(七)以其一相以下如文
  此之妙果等者。释及修学业果句中。此释果一字也所谓业者等者。释业一字也
  私谓即如来妙业也。此八字十四本注书之以此修行等者。释及修学业果等二句。此明因果不二之义也佛离一切相等者。释远离诸造作句。谓今此戒法本来平等三密以为其体。是故正住此戒。即与诸佛同等。行者一切所作事业皆佛业。遍因果而平等。亘十方而一味也。是则由造作因缘直开示无作本源。故云远离诸造作也。第八云。不动是处即行即到。同于大空无所不遍。故云大寂(十五右)即此义也以其一相等者。释具戒如佛智等二句也若行者等者。简分别心。谓戒·人·法三种一味无相也
  由住如来智等者。释得诸法自在句也谓自得法等者。释通达利众生句也故次经云等。十四本作故次经云有情义中通达是也(十二之五十七)十本云。故次经云通达利众生也。利者谓善利也。即谓义利也(已上)今言有性义中通达者。即当通达利众生句也。仍作有情义。最是可乎。但有性者。凡有心者悉有佛性。故以义云之欤义者等者。即未会本云义中。故义者利也。是善利为义也
  常无所著等者。即当常修无著行等二句也。砾石喻迷法。诸宝喻觉智。迷悟不二戒法常一义也观五道等者。两本义释作观五逆阐提(已上)光云。钞主所览本作观五道。现行印本同义释最好
  一烂脱

  (一)与金宝耶(三)次答持戒量○所不能娆也(九左至十左)(二)复次等金石者即是三平等也(四)月时数者以下如文
  次答持戒量(乃至)是落叉义也者。此释乃至满洛叉○禁戒量终竟也。大疏抄四云。经云。修行几时月。禁戒得终竟云云。即经答云。乃至满洛叉。所说真言教毕于时月等禁戒量终竟云云。又云。一日一夜及至年岁方终竟。此浅略之释也。今秘密释意。落叉者此十万数。今此云见真实理为洛叉。必非十万遍。又未见真理。以来中间无止息理也(已上)私云。此答第四问也。所谓没栗多戒则有始终。故上问几时月戒法终竟。是举其因缘事相。疑违无为体性也。今此答说意。点一月乃至一年等分。诵一遍十遍乃至洛叉遍数。然后停止。是禁戒时明始终也。然此日时遍数等法并皆即俗而实。与法性理相应。直达无为体性也。若浅略取义。则虽有始终期限。若深秘得旨。则一时者是独一法界也。一遍者是独一法身也。行者点一时诵一遍。即遍一切时处。与无始来气息相应。故此一时一遍即三世常恒法则也。当知以因缘事相而成无为体性。独在此教不思议。不可以常情而图想之也。若依此义。始者指众生无始生死之初际。终者示诸佛自在圆满之终极。始终只是因果之粗细。岂作前后隔别之解乎如浅略等者。文次第云。落叉文(十八右)以下释洛叉名。初明浅略义。后今此中下明深秘义也。浅是十万遍。深即见义也。一个数满见谛理云洛叉也浅末之效者。浅略支末之效验也然此中等者述洛叉法则也然将成满等者。自下明洛叉成就前相也如本部中者。指大本经诸尊各各仪轨也乃至合偈等者。密抄云。复以多义合成偈颂。心无所碍即近悉地之前相也(九之三十八)光云。故和上言。合偈之合犹阖国之阖也故佛言等者。结成洛叉名也行者心住等者。自下明洛叉得益也。谓避除种种留难以为其益也如菩提场中等者。如来成道之时降魔之因缘也见道者。光云。此至初地法明道见本不生谛理。名曰见道也或时等者。以上治外障。自下除内障。内障约贪瞋而作释也复次等金石等者。此属上经文。如前烂脱也月时数等者。释毕于时月等等二句也又洛叉等者。上来已就见义释种种义了。自下亦约垛义述浅深义也如首楞严等者。文次第云。释落叉义中。引楞严习射喻文(十八右)密钞第九云。疏如首楞等者。彼说。如人习射。渐习渐亲。习之熟已。则箭箭在的。行者亦尔。于月中逾观逾明。设遇违顺境界。不能倾易其心。名之为垛义也(三十八右)私云。就垛义中亦有浅深。如习射义是浅略说也。若住谛理等即深秘义也
  复次如上(乃至)与前不异也者。十四本云。
  复次如上所云一相一味真实之见等(十二之五十八)十本同之。私云。如上者。或云。指秘密曼荼罗品等。或云。指当品上三平等性戒成就之释段也。总意云。如此无相一实之法。初心浅行之位难信解。故更说六月持诵等有相方便也。然此法则亦约六大法界自证体性而建立之。故相即无相与前不殊也次说六月等者。文次第云。六月持诵并五轮观等文(十六右)
  其第一月当观金刚(乃至)名满一月者。此释最初金轮观○能调出入息也。大疏钞四云。经云。住于何法教而知彼威德云云。即经答云。最初金轮观住大因陀罗○第六月处风火轮○乃至舍利养云云。已上金刚手五问。即大日世尊每问能答。今此第五答末也。意住何处修真言行将得悉地果。即将住五大中修真言行应得悉地果言也。又总言者。住八印持如来禁戒。修五大观作其印契。是真言瑜伽行言也(已上)智证更问云。其第一月已下。大底令在最初入法前。总观五轮○种子青黄赤白等色。更不可作他字真言之解。此中印缺。可寻大瑜伽(已上)私云。此答第五问也。次下五个月持诵同答此问也。即住五大教法各示成就之相。是云威德也。凡此六月持诵法。虽言世间持诵相各示深义。都是六大一实观行。是故相即无相。而离时方作业。是一段大旨也其第一月等者。可牒最初金轮观等二句也。此中行者住方坛中。而令衣服及身体一切皆黄色也。经因陀罗者。方梵名也即以自身等者。自身即尊形也。方坛即三昧耶形也。阿字即种子也。谓此三种一体无二。而成就本初不生之理也。问。实造方坛着黄衣乎。答。释相已是观作。若实造之有失。自下准之当结五股等者。可牒当结金刚印句也。五股是四方正均等印形。故地轮尊结之也(已上)光云。五股金刚表智德也。然以理智配天地阴阳日月。则智是月轮也。亦阴气也。亦地大也。故今地轮用五股印也不须持数珠者。此结印作法也。两手作之。
  故不持余物也其印作虚心合掌等三十九字。异本注书之。十四本云。其印作虚心合掌。双屈二水。以右加左相钩掌中。二火头相柱而尖。二风句屈于中指背。二空二地各并竖。以印当心。即是如上金刚手印也(十二之五十九)此本亦注书之。十卷本无之。故智证大师云此中印缺。凡五股印母有二。一合掌。今说是也。二金刚缚。瑜伽经第五品云。二手金刚缚。忍愿竖相合。二风如钩形。檀慧与禅智竖合如五峰。是名羯磨印。亦名三昧耶(已上)凡一切印母不过此二。合掌与缚是因果总印也可寻口决(光云。合掌众生边为表。凡心形故缚印诸佛边为表。佛心形故。如次胎·金义也)或传云。五股印者。以两手半五股合成一个五股。是理智甚深之习。可寻之(光云。此五股印作印法。劝修寺持明院等流。大事中有之)当于一月中等者。释饮乳以资身等三句也。一周日月是一法首尾。故限此时分而修行也服乳等者。即准下服水释。是不必服现乳味。只以●字气为食。是服乳之义也。五味配五大则地大甘味是脾藏。故今●字为乳味。尤有其理也不食余物者。但住●字不缘余境之谓也。私云。准下第三月释等。此第一第二月中。正用乳水等食。兼以真言字为食欤。至下悉之但观所持真言等者。此服乳之轨则也。问。地大真言何乎。答。准胎藏器界观。●●●●●●●●●●●真言可用之欤如调喘息者。指数息观法也。今真言字运转身上下而出入。如数息观法也虽云一月等者。一月且取日月一周之量。一十月一百月乃至一洛叉月等。如此千万亿阿僧祇月之中周而复始。要至谛见曼荼罗位以为其限也。若又准之。则虽一念一时一日。有见成就。即可为满数也。凡秘密成就只住谛理为期。不必由时限也复次一者等者。以一月义合一见义而义释也。凡一见者。一味平等独一法界谛见义也。表此义故云一月也
  次第二月住于水轮(乃至)不观本尊像也者。此释次于第二月○而服醇净水也。大疏钞四云。第二月住于水轮。其轮圆白。想身在中。作莲华印(如常)其身作●字形。以真言为出入息。但服水余皆不食(已上)次第二月等者。释次于第二月句也
  一烂脱

  (一)如上方便(三)手作莲华印○而充满身耳(二)严备谓于中坐也(四)尔时但观此字以下如文
  又说

  (一)自想身在中(八)如上方便○观音印也(二)观其身○为出入息(四)问为观尊字耶○作白色耶(七)是月结莲华印(九)于二月中○而充满身耳(五)严备谓于中坐也(三)尔时但观○本尊像也(十)第三月○佛慧明也(六)备谓备具用此印也(十一)第四月以下如文
  住于水轮等者。此第二月中观身在水轮圆白中也如上方便者。准上第一月而可作之也。或又作印准上密印品也手作莲华印等者。释应以莲华印句也。此八叶印也令火风稍合相并者。十四本无合字。十本云。余二水指开敷。令火风稍相并(已上)此作六叶形欤。今疏文相聊难了见。可寻之。胎藏仪轨器界观。水大用八叶印也。问。何故水轮用此印乎。答。莲华于水生诸花中最为第一。故一切水德在此中。又拣其形圆印而用之也即前观音印者。此指密印品也观其身作嚩字等者。亦是三秘密身也。谓行者身本尊也。水轮三形也。●字真言也亦以白真言者。十四义释作自真言。是自所持真言欤问为观尊字等者。十四本云。亦以自真言为出入息(问。为观缚字耶。为本所持种子作白色耶)于二月中(是月结莲花印)但服水而已(十二之五十九)十本云。问。为观●字耶○于二月结莲华印也(已上)密钞第九云。疏问为观字耶等者。谓若观字时。即观缚字而作白色。或观本自所持等真言中。取一字为种子为出入息亦得也(三十八右)私云。今言尊字者。水轮本尊字。即是●字。故与两本意无违也。凡此通六月持诵而作问也。谓作五轮等字之时。各可用其种子字乎。将又可用行人本所持真言乎。若作答说。二义共可许之。例如诸尊字轮观。或通用五大种子字。或别用各真言。乃今让口决于面受。有问无答也。或义云。是月结莲华印等文是答词也。意结莲华印诵●字为食。不可用余字也。私案。十四本既注书之。又无答字。应知是有问无答之释也。但是月等文则以烂脱可得其意欤(已上)光云。今依十四本而点乱脱曰
  (一)作白色耶(三)是月结莲华印(二)于二月中
  (四)但服水而已以下如文
  但服水等者。释而服醇净水句也所谓服水者等者。陀罗尼集经六(虚空藏菩萨法身即咒第十二)云。若以此印印水。咒已七日服之。除一切病。其水入腹。喻如醍醐(明本七之二十六右)摄真实经中云。复次瑜伽行者结圆满印。仰掌以右手大母指押小指上。余之三指竖立。以掌盛水加持七遍。先以一分洒于顶上。次以一分饮之。后以一分散于四方○真言曰。唵(一)嚩(去)曰噜(二合引二)驮(重声)迦吒(反舌呼。三八右)十一面轨中云应作净洁印。仰右手掌屈无名指在掌中。大指头指根相着。以此印承水三饮。两度拭唇(二左)私云。准此等文。今言真言水者。实以咒加持水而饮之欤。但今疏释以真言气息为服水。虽然不遮饮水义欤
  真言水入息。十四卷义释及异本作真言出入息。最是好欤。可勘证本严备等者。释严整水轮中句也。谓严饰水轮。行者处其中。皆是观作也可思之。问。今第二月二字其义如何。答。是亦二十日·二百日·二千日·乃至一洛叉日月等也。二者。止观二法·理智二法·因果二法等也。若尔。以此二月可满足一切功德也。而亦不遮三四乃至六月数法。分满不二即离不谬。可案之
  第三月火轮中(乃至)用此印也者。此释次于第三○而生身意语也。大疏钞云。第三月在火轮中。三角坛。想在其中作慧刀印。自身色形皆赤色。以●字为食(已上)第三月等者。释次于第三月等二句也。私云。此中亦有三秘密身。准上可知。行者举体即●字也。亦是三角坛也。此三种秘密身不二而二。甚深秘奥也住胜上火轮也六字。十四本注书之
  一烂脱
  (一)以其啰字为身也(三)作慧刀印○为限也

  (二)此三月中○为食耳(四)以此方便以下如文
  作慧刀印者。释即以大慧刀句也。此大慧刀印也。慧刀三角即猛利火轮形故用之也。问。仪轨器界观用火轮印。谓二拳舒头指端相拄是也。今何不用之乎。答。彼只作三角形。今取慧刀义亦作其形。故犹为胜也(已上)光云。火大印有二。谓慧刀·火轮是也。但以大慧刀印为深密也。大师御说是名三角智印。小野具支灌顶火天用此印。是法界智火印也。深义更问其出入息等者。释啖不求之食句也三月义如前者。
  即指前世间成就品及悉地出现品三月持诵义欤三月三十日等者。三百日·三千日·三万日·三洛叉等为限也。第四云。如说三月持诵。即是性净圆明中三转方便。岂可但作九旬解耶(十五右)三部三密三身三觉等一切三法。各尽法界是也。即以见如是体性为其限也此三月中等者。意此第三月中亦不用食。以真言为食。若有来施者亦许之也但以啰字为食等者。密钞第九云。疏但以罗字为食者即是以禅悦为味也。谓以罗字之慧火除烦恼之暗。资智惠之明。故云但以罗字为食也(三十八右)以此方便等者。释烧灭一切罪等二句也备谓备具等八字。十四本注书之。私云。依上烂脱。则以此八字属前段释文也
  第四月在风轮中(乃至)此难作者者。此释第四月风轮○摄心以持诵也。大疏钞云。第四月在风轮中。其中黑色用●字为身。出入息如上说。但食风不用余食。作转法轮印也(已上)第四月等者。释第四月风轮句也是侧月也者。即仰月之形也。十四本云。第四月在风轮中。是则半月也(十二之六十右)光云。今言侧月者。此侧半月。如彼尊胜弥勒等曼荼罗中降三世所住之半月也与上同者。谓此风坛亦与上地水火坛同。此中即有字印形三秘密身也此一月中等者。释行者常服风句也不食一切食等者。谓从此月已降不用段食。段食是令身沉重故。凡一切污秽杂染皆段食所为也。劫初众生由用段食身光隐没。是故今渐断食物发生光明也非如外道等者。外道饮气而得金骨之精。身体不朽常住不灭。是令精气凝结。而非内心开悟之方便也。今佛法中服气法者。气息是字门之体性。字者即是本性菩提心故。由服此气发明知见。乃至成佛菩提大果。是以有不同也当作转法轮印等者。
  释结转法轮印等二句也此即是反手等者。十四本云。此印即是定慧手反相叉。前所作者也(此难作也。十二之六十)密钞第九云。疏当作转轮印等者。今疏但指前所作者。此前所作言通经及疏。若准疏说。先作反背手合掌。以二地指反相句。令右加左上。余水火风三指亦返相句。末后捩二空指。令至掌内相拄是也。若准此说。诚实难作。若依经说。谓以定慧手五轮皆等迭翻相钩。二虚空轮首俱相向是也。对疏所说。却不难作。颂曰。是名为胜愿吉祥法轮印。世依救世者悉皆转此轮(三十八左)私云。密钞引上密印品疏经文而成义意。今言前所作者者。即指彼文。若依疏释。则作印难成。故云此难作者也。凡此难作者者。言此印最难结成。可问口传也。十四本此难作者四字注书之。问。何故风大用此印乎。答。此印回转空中。是风大德。故用之也
  第五月从金轮至水(乃至)即同佛也者。此释金刚水轮观○等同三菩提也大疏钞云。第五月从金轮中。谓作方黄漫荼罗内有圆白漫荼罗。身坐其中。脐已下黄中。以上白中也。不作印。用二字为食。不食余食。但以二字作出入息为食也(已上)第五月等者。释金刚水轮观等三句也私云。此第五月空轮观也。然作●●二字观者。此虚空轮即地水二轮和合。而此外无别形也。凡方圆二形之外更无四大形。四大和合形岂非空轮乎从金轮等九字。十四本注书之同等诸佛者。次下经文所云等同三菩提意也。今此金水二轮不二冥合一相无相。是故直同真谛等佛位也。寻云。何故此中始云等同诸佛乎。答。都部陀罗尼目(二左)中。约五大分别真俗二种曼荼罗。则四轮漫荼罗为世谛。空轮曼荼罗为真谛。今亦依此义故。
  至空轮位专说等同三菩提义也处金刚水轮中等者。此行人处在二轮也。此中亦有三种秘密身。准上可知不作印者。此以空轮无形故。且不用之欤。若用之者。可并用前地水二轮印欤。但仪轨器界观空轮用大慧刀印。是空形故也余如上者。此坛中不用印法。余一切事业如上地水等作法也
  光云。古来此存乱脱。今出以授后学

  (一)余如上(三)此五月中○为食也(二)自五月以来○即同佛也(四)次第六月以下如文
  此五月中等者。此中亦与无相第一义空相应故。不用有相段食也自五月等者。释远离得非得等三句也。亦是住离相而成无我也。皆是空轮无相着之意也
  次第六月(乃至)迄舍利养者。此释和合风火轮○亦舍利非利也。大疏钞四云。第六月处风火轮。风轮中有火轮。准上事知。下是风脐以上是火。以其二字为食。一切住离着无我之行。乃至舍利养(已上)次第六月等者。释和合风火轮等二句也。私云。此一月是识大观行也。心法猛利必具暖动。是故合火风二轮而成心法观也。此中亦有字·印·形三秘密身。准上可知准上事知者。谓形色等相准上也。十四本作准上可知下是风等者。十四本云。脐下是风。脐以上是火(光云。现行印本同之疏)问。若准五轮重累。则风上。火下也。今何异之乎。又上月已方坛中有圆坛。今月当半月中置三角乎。答。五轮次第从重之轻。然火重于风。是故火在下。风在上也。今是约其业用。然风遍上下。火必通上。是故风布下。火在上也。是性与业二个之配立也(光云。问中已有二段。以上答其初。以下答其后也)亦准此义。则当半月中置三角。是心法形也用诃罗为食等者。释复一月持诵等二句也。亦是不用印。只以气息为食也得与不得等者。此一月中若虽得食。而犹不食。况复于其不得食乎。是故得不得共不用食也。如上第四月章委释之也迄舍利养等者。正释亦舍利非利句也。利养者。谓一切有所得心也。离是法非法之分别。是云利非利也。十四本注书而作迄捡利益
  次佛说其功德(乃至)无有异也者。此释梵释等天众○悲愍而救护也。私云。第五问言住于何法教而知彼威德。而答说中。上来六月持诵法则是答其住于何法教句。
  自下余天恭敬等相即答其而知彼威德句也次佛说等者。释梵释等天众等三句也远而敬礼者。谓遥见申礼敬。恐怖无亲近也共所守护等者。释一切为守护等三句也来至其前等者。即受命奉仕也诸持明仙等者。释人天药草神等十句也如大劫之火者。
  谓威德光明如猛火炎也随一切善愿等者释所住法教等八句也如大吉祥等者。此金刚手之异名也。成就悉地品经文云。时吉祥金刚奇特开敷眼(三之十五)是金刚部摧破之德也。观音是莲花部摄受之德也。但经虽说此二菩萨。而疏家加佛家一尊举文殊也。盖举此三尊则摄尽无量尊也经经逾六月已等者。光云。以下四句即明六月持诵成就已后之事。凡是等引地上之所作也
  大日经疏演奥钞第五十六(毕)
  写本云

  大疏勘注自疏第五卷至第十七卷次上文。以自性上人传赖宝法印被记之。兼载他家说。加自己解。文简易见。义妙难测。诚是匮中秘珠台上明镜也。其外自第三卷具缘品初至第四卷终。同传闻书有之。又伊山妙上人门弟严仙法印传闻书有之。自具缘品至一部之终。于其住心品者。自唱他书。以非手书文章颇异脱。又有教主义地位劫畏义。门客同记口称。于调用者本本未一定。故今不载卷数。条章虽殊贯。义理归一致。遍照真宗疑冰释然者欤。于时正庆开元仲秋三九。为后哲染翰矣。佛子禅喜
  右依为祖师赖法印勘注。全部数卷拭老眼缮写功讫。少少加他笔。定有误欤。可纠之也。以书写之次。私处处追加勘文等毕。应永五年五月五日。法印权大僧都贤宝(生六十六)
  今见此等记文。则演奥之兴也其旧哉。而及于贤宝之大成。尚未毕乎。予未见斯末。惜也
  凡五十六卷之内。第三十五卷以下盖非是杲宝记。而只贤宝添削诸师说也已何者。释相太略。义味亦浅。可见
  诸家乱脱其未出者。即今加之以授后学。冀毗卢宗义绵绵而耀龙华之晓耳
  贤宝受学之笔削之。始乎延文元年七月十有八日。终乎应永五年五月五日。通计四十三年。可谓勤矣。嗟乎古人为法干干。岂可不仰止耶
  元禄壬午仲秋之日。代故和尚始关校阅。国祷之余佛佛之暇。
  多挑深更之釭屡坐早晨之牖至于是岁宝永第五春三月而毕矣。慧光识
  校定演奥钞跋
  凡著书也言志而已。其言志也以与遐方终古俱之。岂徒乡党知友乎哉。然乃宝公何可不与余言耶。余亦何可不与公言耶。而愧余之黭浅也。公之博达也。其才相隔者非啻卅里之类也。一日成满隆光·护持快意二大僧正相谓余曰。宝师演奥钞者大疏之鼓吹也。尝欲流衍诸世。而求挍定于严师。师既遇向之不幸。子力遂歆之功业。粤不顾伤手之诮。刚遵厥劝奖矣。惜乎此书未见其全本。而今所刊行者亦未脱草藁也。故间有阙如则附己意以补苴之。且有异解则引师说而折衷之。是盖与言其志者欤。惟夫今经之为集会也。四重法界圣众以越三时如来之日互为主伴。而各说自所通达之法门。于嗟公与余各言其志也。所谓学彼本有不得自由者也。抑可畏宗匠为下郢斧。则亦可谓之余·与言志也已。今兹会丁先师之七回忌。校定已毕。印刻未济。庶回此微功以酬其罔极。因次一语而为之殿。时宝永第五岁在戊子季夏二十有七日。武城宝林比丘慧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