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日经疏演奥钞第五十一

  东寺观智院法印杲宝撰述
  东都灵云寺比丘慧光校阅
  疏第十五卷之余(释经五秘密漫荼罗品)
  前问灌顶几种(乃至)不敢违越也者。此释灌顶有三种佛种至心听二句也(已上)光云。此卷牒经多是未会。读者可知(已上)私云。以下是答第二十六问也。秘藏记云。灌顶义。灌者诸佛大悲。顶者上之义。菩萨初地乃至等觉。究竟迁妙觉时。诸佛以大悲水灌顶。即自行圆满得证佛果。是顶义也。诸佛大悲是灌义。世人皆以幡号灌顶。是以幡功德。先为轮王。后终成佛。以致佛果。名为灌顶。是故知以果名因也。若然者。从因至果。其间一切功德莫不灌顶(末之二左)此日不得作。
  义释十一作是皆不得作(五十一左)譬如世间刹利之种等者。文次第云。引世间喻明灌顶仪文(十五右)第三云。若以轮王灌顶方之等(十六右)大疏抄(般若寺)三云。问。灌顶有几种。答坛有二种。即一世间轮王灌顶。二出世法王子灌顶也。轮王灌顶如疏所说也。法王灌顶如经所说也。二种灌顶皆为令其种姓不断故也(已上)
  然灌顶有三种○(灌顶也)者。
  此释若秘印方便○如来所灌顶四句也然灌顶有三种等者。文次第云。灌顶有三种文(十六右)入曼荼罗钞第一云。今检诸教及粗见灌顶种类。粗分有七种。细分十三种也。粗分七种者。一者结缘灌顶二者息灾等灌顶。三者受明灌顶四者阿阇梨灌顶。五者传法灌顶。六者自作灌顶。七者本尊灌顶也细分十三种者。付第二息灾等灌顶分为三。谓息灾·增益·降伏也。并第一结缘灌顶成四种。付第四阿遮梨灌顶又分为三。谓佛部·莲花部·金刚部也。并前四及受明灌顶成八种。付第五传法灌顶亦分三。谓印法与事业及心灌顶也。以此三种并前八成十一。合自作·本尊二种故有十三种灌顶耳(已上)私云。结缘灌顶者。教王第三摄真实经第一。并今经第五(次五种中第一等)及今疏第四卷等明之。息灾等三种及受明阿阇梨传法等者。瞿醯经中说之。又广出于余文。自作灌顶者。今疏第十六卷有之。本尊灌顶者。苏悉地经中出之。又心觉阇梨发问集中。结缘·持明·受明·持明·悉地·及传法等差别立之加之。
  金刚顶义决中说五种灌顶秘藏记中明三种灌顶。如斯差别具如彼钞。秘经云。丁香作护摩。一切莲花部曼荼罗皆集。

  受与三摩地殊胜之灌顶○授降魔灌顶○法财灌顶位○授种种随类事业之灌顶○最胜护摩法(已上。光云。瑜祇内作业灌顶品文)是息灾等灌顶摄欤。未审。更详
  一烂脱

  (一)然灌顶有三种(三)一者但以印法○手印之类也(二)初但以手印○灌顶也(四)二者以作事业以下如文
  一者但以印法等者。大疏钞三云。问。其印法灌顶何。答。见谛师若得其机性具足者。其人若不堪辨众事。少许小供供养三宝。而后以印法授与言也○问。其印法者何印何法。答。印者传灌顶印也。法者其轨持轨则。种种密教法也。(具如在口传。已上)安然事业灌顶记第一云。其手印灌顶。如转字轮品及入秘密品(已上)或记云。一密印灌顶。慈觉大师传记贞观六年正月十三日事中云。大师先年依别敕。宝幢院常济大法师授与两部大法。未许灌顶。此日大师漱手口着袈娑。令诸弟子暂避屏外。近召常济引入内床。口诵真言。手结印契。授与曰。是名密印灌顶。常济不堪欢喜。流泪如雨。伏地稽首大师(已上)瑜祇疏(安然)云。大悲坛·秘密坛各有三种。一事业灌顶。二手印灌顶。三以心灌顶(三之三左。略抄)又云。其手印灌顶中。亦有自法灌顶(三之三左)大疏钞第一云。若有弟子不具支缘。更以自身造曼荼罗。令弟子蒙大悲水。为得传教灌顶言也(以身为曼荼●。如先记也)故疏云。深行阿遮梨为作心曼荼罗(已上)私云。手印灌顶则通浅深。离作业事。可思之(此中自法灌顶者。第十六卷所明自作灌顶作法也)初但以手印等者。先略释三种相也
  二者以作事业(乃至)令具作也者。此释所谓第二者令起作众事二句也。安然事业灌顶记一云。私检经文。其事业灌顶如具缘品及转字轮品○故具缘品义释云。凡造曼荼罗。于七日内须毕等也。又转字轮品义释云。复次造坛。有上中下法。若弟子财力丰赡堪能广辨者。师即当作色像之坛。为示本尊身印之相故也。若力能办而作字坛。即犯于秘法隐覆之罪。若观弟子心。极殷重乃至不惜身命。尚能舍身而奉于师。何况当有所●。然资力不能办者。听作字曼荼罗(已上)私云。心觉发问集二(本)云。具支灌顶者。
  是事业灌顶也先令弟子七日以来诚心礼悔之类及办诸供物香华之类。缘坛所须灌顶众事一一令具作。以之名具支灌顶也(已上。)问。言具支者。是受明·传法二种灌顶之中何乎。答。若于受明。若于传法。具足支分所修灌顶。名曰具支也。若依此说。今此作业亦通浅深也与前者不殊者。与前印法灌顶其体是同。但以支分具不为异也已”
  三者但以而作(乃至)灌顶教授也者。此释第三以心授○是则最殊胜六句也。安然记一云。
  其以心灌顶如入秘密位品○又入秘密位品义释云。然此灌顶曼荼罗。为师观弟子。深是法器诚心愿求。而力不能具众缘如上广作者。师得为作此法度之。自余当须众缘不得同此也。然若弟子已得瑜伽。师欲令入秘密佛会。亦作此也。啰字净除者。先已作阿字及啰字净除了。今即如前法净弟子也。即是如前方便。观于罗字之火。而烧除彼障法积业。令悉净已。方复以甘露法水而灌洒之。得于苑灰之中出道牙也。是故次授●字也。师当住瑜伽之座观阿字。上加点置弟子其顶上十字缝目中。
  当知上有点即是甘露法水用灌其顶也(已上)私云。此中心灌顶者。当卷上文所明二种阿遮梨中。解深秘师所作也。其所度弟子。又是上所言具足诸相亲承佛敕人也。谓于诸威仪去来睡悟亦不离是佛会因缘。故云尔也向东设位者。此大悲曼荼罗本向西方作之。故今云或东或南等也
  一第三灌顶人阶位
  上文云。应知师有二种○一者解深秘二者通显略○当知即是佛之长子。由见谛故见法。谓见现世果报也等(五右)又下文云。知法本寂无性故。不动如须弥。是名见谛也○以是所见犹如佛(见实即同佛也二十四右)又云。若能如是观者。即是与一切如来同会一处。是人虽未即能究竟佛慧。然其所解与诸佛同。犹与法相应称同诸佛故。即是与诸佛同会一处也(二十九左)私云。见谛阿阇梨初入真言位。如实知自心之人也
  一烂脱

  (一)或向南等皆得也(四)由此弟子○此又最胜也(二)师弟子俱得○受记也(五)又能尽心○为作心想灌顶(三)其灌顶法也○及行具作故也(六)承事念诵以下如文
  私云。初二科。释第三以心授等二句。第三科中谓承事等。释令尊欢喜故等二句。以行者已下。释现前佛灌顶等二句也(私云以为也借音也)第四·五·六科。尚释第三科余义也金刚手威神加持等者。密钞第九云。疏自然而得金刚手等者。谓由阿阇梨想身作金刚萨埵故。
  即令弟子自然而得金刚加持引入等(二十一右)一一本尊尊形。十四本作一一本尊之形”
  次答三昧耶(乃至)即是戒义也者。此释正等觉略说五种三昧耶二句也。以下答第二十七问也三昧耶者。文次第云。释三昧耶义文(十六右)私云。三昧耶有多义。今专明要誓之义也。菩提心义(安然)第三云。问。若初入真言门凡夫。乃至未入净菩提心以前。有退义耶。答。入真言门次第。自有五种三昧耶。入第一三昧耶时。已被大日如来加持。阿字置其人身毗富罗法界种子之上。舍顺世八心修违世八心。从此以后次第入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三昧耶。不亏法则。不犯三昧耶。方便进修更无退转。入净菩提心门。若于五种三昧耶中。随犯其一者。现世中天。死堕地狱。退已得法退未得法(十四右)
  此中五种者(乃至)不名善作三昧耶也者。
  此释初见曼荼罗○非名三昧耶二十句也此中五种者等者。安然事业灌顶记第一云。瞿醯拣择地相品云。若作灌顶弟子曼荼罗·许及传法·并三摩耶·及与增益最上成就。如是等曼荼罗即依彼时。七个月内而作法事○此文三摩耶者。是两种五种三昧耶中。各有三种三昧耶灌顶。言三种者。一受法灌顶二传法灌顶。三秘密灌顶。如秘密曼荼罗法品义释云。次问三昧耶有几种者。
  今世尊答略有五种也○此中五种者○此中有六。受学修行各有三种。一者受法。二者传教。三者秘密。然于此中。两种第一·第二人者。唯是供养三昧耶·投花三昧耶。未得灌顶。故瞿醯云。许及传法并三昧耶等曼荼罗(已上)同师持诵不同第五云。此中第二三昧耶是结缘灌顶。第三三昧耶是大法小法受学入坛灌顶。第四三昧耶是授传教位灌顶也。前大悲胎藏都会坛中所行法也。第五三昧耶是今秘密曼荼罗所行灌顶。此有二种等(五左)心觉钞引小野僧正云。五种三昧耶。一闻曼荼罗发心。二见曼荼罗。三入坛灌顶成持明。四入嘉会坛灌顶。五入秘密坛灌顶。但入嘉会坛。虽受灌顶职位。不入秘密坛者。不堪为阿遮梨。所以者何。佛智不生故(已上)菩提心义(安然)第三云。第一三昧耶但是礼见。第二三昧耶结缘灌顶(十四右取意)广摄不同记(同作)云。五种中第二法是结缘灌顶也。第四法是大悲藏中传教灌顶(已上)
  一烂脱

  (一)第五即是秘密三昧耶(三)如教所说○不名三昧耶也(二)即前所说第三灌顶时所入也(四)若异此五事以下如文
  私云。经复次许传教等二句。即第四三昧耶也虽具印坛位等八句。是第五三昧耶也
  即前所说第三灌顶等者。密钞九云。谓前说三种灌顶一法印。二事业。三心想。今当心想。故云第三灌顶等(二十一左)
  然秘密曼荼罗(乃至)同彼尊位也者。光云。此于第五三昧耶中。自分五种前五种即教道门。今五种是证道门。如次法则·深行二事各修入次第也。然自前段至此段及次段。有师传乱脱。即今出之以授来裔

  (一)第三灌顶时所入也(三)若异此五事○三昧耶也(二)然秘密漫荼罗○同彼尊位也(四)若观察于意○告金刚也(六)觉其心义得名也(五)金刚手前问○名善住也(七)既得如是以下如文
  然秘密曼荼罗者。文次第云。曼荼罗有五种文(十六右)大疏钞三云。经说三昧耶五种差别也。疏牒经文说其旨归了。次疏师案此文势出秘密曼荼罗有五种。即以五种三昧耶形秘密曼荼罗五种相也。问。三昧耶与秘密曼荼罗有何差别。答。能所异朼。问。尔云意何。答。三昧耶是能修行人事。
  即要誓之义(四种如前平等本誓等也)戚秘密曼荼罗是所修行海(光云此间脱会即二字乎)诸尊等也(已上)私云。前约浅略曼荼分别五种毕。今就深秘曼荼又分五种也如上三种灌顶通嘉会秘密二坛。今五种三昧耶亘浅深也入地人也等者。密钞九云。疏即是入地人也等者。即是初入信解行地得除一切盖障三昧故。第一经云。此菩萨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二十一左)
  若观察于意善住(乃至)是寂根得胜也者。此释善住若观意○故号人中胜八句也。私云。是答第二十八问也若观察于意等者。十卷本云。善住。若观察真言者。觉其心不得于三处。说彼为菩萨。谓以义得名也。由自有觉。不着三处(已上)告金刚也者。十四本无此四字。此释善住若观意等句也。善住者。金刚手异名。即是佛告金刚手也(已上)光云。今言善住者。即佛指金刚手而言也。然非是金刚手正异名也。总而言之。则受行真言者之美称也。如具缘品示三昧耶偈而言汝善住戒者是也。况下释文意亦尔耳一烂脱

  (一)得菩萨名(四)谓以义得名也(六)由自有觉○今此义得名也(二)金刚手前问○今次答之(五)若观意心觉○真实之法也(三)善住者○故名善住也(七)既得如是与法相应以下如文
  又说云

  (一)同彼尊位也(三)若观察于意○今此义得名也(二)金刚手前问○说名观谓(四)始从师处受瑜伽法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乱脱。曰

  (一)同彼尊位也(三)若观察于意○告金刚也(五)觉其心○得菩萨名(七)谓以义得名也○今此义得名也(二)金刚手前问○说金观谓(六)始从师处○真实之法也(四)善位者○故名善住也(八)既得如是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乱脱。曰

  (一)得菩萨名(六)谓以义得名也○今此义得名也○(二)金刚手前问○说名观(四)谓始从师处○真实之法也(三)善住者○故名善住也(五)既得如是○不可得也(七)复次行者以下如文”
  若观察于意等者。释善住若观意等四句也由自有觉不着三处等者。文次第云。着三处者不名觉心文(十六右)大疏钞三云。其三处者何。答。疏云自身·所观法·乃成时。问。其差别何。答。自身者。真言修者自身也。问。何故不得自身。答。着自身者着我相。我相有四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金刚般若经说也。又依大般若经者。有十三种我相也。即颂云。我·有情·意生。及摩纳缚迦。养育·数取趣。命者·及生者。士夫·作·受者。知·见者十三云云。意若修行者住我相时。不能成悉地言也。问。其所观法者何。答。此所观曼荼罗本尊也。问。何故不得本尊。答。若着所观法时。即实法想起。此想起时。即不能觉法言也○问。其成时者何物。答。此种种悉地不思议境界(如前记)不思议幻是也。
  以十缘生句可治耳(已上)行者自身心即名为内等者。文次第云。明内外中间文(十六右)复次行者身有秘印等者。私云。前身·及本尊·成就时三法以约三密作释。谓能观身即身密也。所观本尊即意密也。成就之业即语表之业也以三事毕竟等者。文次第云。三事三轮三执四想等文(十六左)
  一烂脱

  (一)如金刚经中分别(五)然行者作○作菩提之种(二)无缘观行智者(八)当知此仁者即是成菩提也(三)无缘观即是中道(九)合同佛义验之(四)不思议观也(七)佛已离一切执○是栽种之种也(六)已成佛同○作有缘之义也(十)仁者佛名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乱脱。曰

  (一)即是中道(六)合同佛义验之(二)不思议观也○为度人故(四)种是栽种之种也(三)已成佛同○种菩提也(五)此因之利益○是寂根得胜也(七)前问云何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不二乱脱。未快故今略之
  无缘观行等者。释得无缘观行等二句也种是栽种之种也者。密钞九云。疏种种世栽种等者。谓如世间栽种之法。须求种子植之在地。溉灌不已即得华果。今亦如是。以菩提心种子。置于众生心地之中。溉以三昧之水。则华实即在。故云种种世栽等(二十一左)为众生种等者。释为植众善本句也此因之利益等者。密钞九云。疏此因之利益等者。因之一字若属于经。乃当善本二字。今疏释菩提之种。谓此菩提因种即是利益之别名耳(二十二右)仁者佛名等者。释故号人中胜句也。密钞九云。疏仁者即佛等者。此释仁中胜也。仁即是佛。佛者觉也。凡夫无觉。二乘有觉不能觉他。佛过于彼。称之为胜。故云仁胜。言仁者是寂根得胜者。由具二义名为仁者。经云。得无缘观行。谓之为仁。方便利众生。谓之为胜。若但住无缘。只得名仁。不得名胜。若兼方便。得名仁胜。故云仁者即佛等(二十二右)私云。寂根者是寂灭机根之义也(光云。此解似凿。只是寂静六根而住无缘观行也已)即本寂无相之意也。得胜者。即起作方便之心也。是利益度人之相也
  前问云何名见谛(乃至)无虚义也者。此释于诸法本寂○先佛如是见八句也。私云。是答第二十九问也今次答言等者。释于诸法本寂等四句也
  一烂脱

  (一)弥卢等心(六)彼诸道修行人也○是名见谛也(二)名见谛者(七)如上所云○明了现前(四)次即如实○常寂灭相(三)此中云彼诸法者○自证之理也(五)已得安住○不动摇义也(八)犹住此名齐此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乱脱。曰
  (一)弥卢等心(二)彼诸道修行○是名见谛也
  (二)名见谛者(四)如上所云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乱脱。而未是可故今略之
  齐此以名为见谛也者。第七云经次云若到修行地授不思议果。此修行地即是净菩提心初法明门。例如声闻见谛以后复入修道位也(三十右)大疏抄三云。安往二空理。不动如须弥山。是名见谛言也(已上)私云。见谛者。
  第五三摩耶阿阇梨所住之处也以名为见谛。异本作以来名为见谛以此实如空者等者。释此空即实际等四句也
  光云。此段有师传乱太好。即今出之以授后生

  (一)名为见谛也(三)以此实如空者○非妄语也(五)次云以是○见故云及也(二)实及空非妄语见谛义也(四)夫见住者○俱是为实也(六)见此理者以下如文
  前问诸得菩提心(乃至)故言随意生也者。此释逮得菩提心○悉地随意生十卜句也。私云。是答第三十问也(已上)光云。准问则于此中分三。谓一答悉地有几种。二答几时悉地生。三答悉地成就时也
  一烂脱

  (一)即是无虚义也(四)前问(二)诸得菩提心○无过上者(七)从此之外更有五种悉地也(三)次问云何名悉地○更无过上也次(六)答(八)入修行是住○及缘觉等(五)悉地有几种者(九)谓此无上悉地以前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师传乱脱。即今出之

  (一)即是无虚也前问(七)诸得菩提心○更无过上者(九)从此之外○五种悉地也(三)次问云何名悉地(二)复有几种(四)今先答果(八)夫言成就悉地者○更无过上也(五)次答(十)入修行是住○及缘觉等(六)悉地有几种者(十一)谓此无上悉地以下如文
  前问诸得菩提心等者。释逮得菩提心等八句也(已上)光云。是第三十答中又分三种即第一也。若依细科。则是三十三答也今先答果等者。大疏钞三云。经云。逮得菩提心。是最上悉地。疏云。从此之外更有五种悉地也云云。意菩提心是悉地之本。今次其菩提心之上更明行相差别了。亦菩提心者是因也。今明其果故更有五种言也(已上)私云。先问有三。一问悉地有几种。二问悉地行时。三问悉地成相。其中初二问因行也。第三问果相也。而今答中。初逮得菩提心等二句答第三问。次从此有五种句下答初二两问。故云尔也(光云。此解不然。第一问言悉地有几种即果相也)但御钞意。菩提心为因。五种为其果。更可寻之。私案。约常义者。五种因行。菩提心果位。即第十一地也次下诸经论师之说是也。若约深秘。菩提心因也。五种果相也。次下百心成佛之意是也即是第十一地等者。私云。第十一地者是秘密庄严中初地。而望常途所谈。则当第十一地也略有五种悉地等者。文次第云。五种悉地文(十六左)初信者谓随分等者。大疏抄三云。问。其信者何地。答。地前四十心位也。是总名信解行地也。疏此是地前信行也。私云。从十信徐徐增进。离六欲净六根。深信如来秘藏。故云信行地也(已上)次入地者等者。文次第云。初地为见谛(文。十六左)大疏钞三云。问。其第二入地者何地位。答。疏云。谓入初欢喜地也(已上)密钞九云。疏唯望声闻等者。此言唯望声闻者。见谛名同。断障别故。谓声闻之人唯断烦恼。菩萨之人双离二障。故唯识云。二乘见道现在前时。唯断一种名为圣性。菩萨见道现在前时。具断二种名得圣性故也。又唯者单独义。非望缘觉。何以故。以缘觉乘别无戒律。不分阶位故。故清凉疏云。又由缘觉不藉教。出无佛世。佛在世时摄属声闻。故云唯望声闻也(二十二右)私云。异本作唯望。
  两本义释俱同今疏作准望也第三五通者等者大疏钞三云。问。第三五通地如何。答。世间五通境也。问。世间五通是不及信位。然何入地之后更置五通位。答。今世间五通者此喻。非入地以后置世间五通。即入地之后。是从初地至第七地其中间不思议境界。是亦不实妨。世间五通非实言也。初·二·三地皆是相同世间地。故名世间五通地也(已上)密钞九云。疏尔时得度五通等者。即当第四地也。谓初·二·三地相同世间。此地超彼故。谓初地行施。二地行戒。三地行忍。相同世间。世间有情多作此三福业事故。未能修证菩提分法。今四地修得菩提心分法。即观世间五通境界如幻梦等。不生取着。得度彼地则获出世五通。故宝集经云等(二十二左)第四二乘者等。大疏钞三云。问。第四二乘地者何地。答。此第八地也。问。何故第八地名二乘地。答。是观察二乘境界。不堕真际。心无所著。尔时得度二乘境界。故名二乘地也。问。既观二乘境界是非实。何可名二乘地。答。随所观义名尔也。
  亦比前世间五通地故是名二乘地也(已上)密钞九云。疏得度二乘等者。即当第七地也。谓四·五·六地作谛现观等同二乘故。今于此地至无相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等。言尔时到第八地者。谓七地时。能于空中少用功力。起有胜行出过二乘等。名为远行。又由第七地于无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运现土故空。第八地能无漏道任运起故。此地名为不动。一切烦恼永不行故。法駃流中任运转故。刹那刹那转增进故。是名到第八地也(二十四右)私云。
  御钞并密钞互存一义各不相违五从第九地修菩提行等者。大疏钞三云。问。其第五成佛地者何地。答。疏云。从九地修菩提行道。转转胜进成如来位也。意从第九地始第十一地总名成佛地言也。故疏上文云。是菩提心者是第十一地成就最上觉。是名悉地(已上)然诸经论师。大疏钞三云。疏云。然诸经论师大略作如此说耳(未见其说。可寻求耳已上)若秘藏中等者。文次第云。初地自有十心文(十六左)又云。地地有十心。自成百心文(同上)些些疑文云。
  若秘藏中复有异○未度东国也(已上文)初地分得诸经有文。未是秘藏。何以为胜。百心成佛合十地。此亦未足为奇。以一一地互具十地也。何以辩之又宝炬经今未度耶(已上。此释有三个疑问)杂钞不用云。初地分身多出诸教。是秘藏何以为异。又宝炬经实未度此土否(已上)私云。贞元藏录云。大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已上)此与今经宝字相违。彼经同本欤。可勘之。真言问答引此经也(光云。大法炬经隋朝译出。何言未度东国。况今考无文。当知非同本)大疏钞三云。问。但欢喜地有此十心。为当乍十地皆具此十心。答。乍十地皆具此十心也。故疏云。乃至第十地亦有十心。即是凡有百心(已上)密钞九云。疏谓欢喜地自有十心等者。谓种子牙●等十心。又是华严经初地柔软等十心。乃至十地各有十心。如前已释(二十四右)
  一烂脱

  (一)寂灭相也(三)然此十心中○名观道也(二)觉者是觉知义○与菩萨异也(四)若入第二地时以下如文
  名为观见观等者。义释云。名为观道。见谓见于谛理等(已上)光云。现行十四本义释曰。名为观道。见观谓见谛理。约理进修等(十二之四右)如华严真金之喻等者。密钞九云。疏如华严真金之喻等者。彼经云。譬如金师炼治真金作庄严具。余所有金皆不能及。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于此地所有善根。下地善根所不能及等(二十四左)修实不息等者。释进业无间息等四句也。私云。以下是答第三十问中第二几时悉地生也
  一烂脱

  (一)此经未度东国也(三)修实不息令心心净也(二)次答修行○世世生生是义语也(四)梵云散跢那是识也以下如文(光云。故和上用此乱脱)
  又说云

  (一)此经未度东国也(七)修实不息令心心净也(二)次(四)答(八)修行事业不息○于悉地也(六)亦可云(三)彼当悉地○何时生者(五)经云世世生生○悉地从意生(九)此世世生生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不二乱脱。曰

  (一)此经未度东国也(六)修实不息令心心净也(二)次(四)答(七)修行事业○不歇功用也(九)如是成熟○于悉地也(三)亦可云(五)彼当悉地○悉地从意生(八)此世世生生○经云(十)熟者熟即是果也○受用果义也(十二)一时谓一时之顷○此悉地亦尔(十一)于一切生○无分别也(十三)业生心等以下如文
  修行事业等者。大疏钞三云。经问及与成就时。即经答云。修业无间息。乃至心续净。未熟令成熟。尔时悉地成。疏云。修行事业不息乃至心续净。心续净谓不歇功用也。乃至疏云。可云悉地何时生。此经文及与成就时牒文也。生生世世乃至业业不除果令成熟。彼时悉地成云云。意持真言行者修行力。若弥增益时。现世得其果报也。若渐渐积功。后后得悉地。其修行功都不亡失。心增悉地果言也。问。其悉地果从何处生。答。经文云。悉地从心生。疏云。生生世世是义语也。梵云散跢那是识也。谓内心中也。意悉地果从修行者内心净中生言也(已上)私云。此钞不用烂脱意欤。初略释问答意。可云下正是经文相配释之。亦字御钞所览本无之欤。又私案义云。上有三问。一悉地几种。二悉地时分。三悉地成相。今答说中逮得菩提心等二句答第三问。从此有五种等六句答第一问。修业无间息等四句尚是答第三问余义。于彼一时顷等四句答第二问。故义释云。亦可云彼当成悉地。
  次答悉地何时生者等(四左)可思之经云世世等已下释于彼一时顷等四句也(已上)光云。此解未快。如吾向辨。第三十答中亦随问分三。逮得菩提心等八句答第一问悉地有几种。此中初二句言极果。后六句言分果也。修业无间息等四句答第二问几时悉地生也。于彼一时顷等四句答第三问悉地成就时也。但疏钞意。第二·第三两答合为一也。然乃言经云等者。此第二·第三两答未会文。于中世世生生等即当修业无间息等四句也。
  一时业生等即当于彼一时顷等四句也此世世生生等者。密钞九云。疏此生生世世者。经但修业无间及至于一时顷等。今此即是译主以义译之。令人易解故也(二十四左)梵云散跢那等者。文次第云。明识梵语文(十六左)
  一时谓一时之顷等者。释于彼一时顷等四句。即第三十答中第三答也于此一夜等者。密钞九云。疏即于此一夜等者。谓真言之者于作法夜间求得境界。于此夜中而分三时。如加持药物。
  于初夜中或中夜间或后夜间有三种相现所谓暖相·烟相·光相。如次即分上中下三品(二十四左)犹如置毒乳中等者。文次第云。明五味杀人喻文(十六左)大疏钞三云。问。说悉地报处次文。云犹如置毒乳中乃玉醍醐能杀人也意何。答。持诵之力不失。成无上菩提。终遮防三恶趣。必令得悉地果言也(已上)私云。五味杀人譬喻出涅槃经第二十七师子吼品
  一烂脱

  (一)此悉地亦尔(三)于一切生○净业生时(二)次持诵者○一时间悉地成也(四)常得随意以下如文
  次答云何升空界者(乃至)故名网也者。此释悉地升空界○同于帝释网四句也。私云。是答第三十一问也。大疏钞三云。经问云何升大空云云。即经答云。悉地升空界。如幻无畏者。咒术网所惑。同于帝释网云云。疏云。乘悉地之力游步空界自在无畏。于如幻师示现种种事无动也。乃至此幻师真言名帝释网。问。帝释网者何物。答。即疏文无名其物。但说文云。犹彼网于一切事显示种种相。而实无有一一实。故名帝释网。此即彼幻人世间真言借以为喻。喻出世真言之幻也。犹可云幻术师持诵秘密真言也(已上)私云。今喻有二。一如幻自在如师子王无畏。无畏者师子翻名也。二以幻迷惑于人如帝释网。帝释网者幻师所持真言名也
  次答如乾闼汝城(乃至)亦如是也者。此释如乾闼婆城○非身亦非识四句也。私云。是答第三十二问也。御钞云。
  已上有几问中有五问也(已上)五问谓悉地种类·悉地时分·悉地果相·升虚空·身秘密也。上来皆答之了。大疏钞三云。经问云何身秘密。即经答云。如乾闼婆城所有诸人民。身秘密如是。非身亦非识云。乾闼婆义如前说。此显悉地成就人秘密三业自在用也。非谓悉地果虚眼不实也(已上)私云。牒文四句烂脱引之。云何身秘密者者即牒上问词也。言此悉地以下是释今答说文意也
  光云。此段有师传乱脱。而今出之以贻来裔
  (一)次答(三)如乾闼婆城身秘密○复非识也

  (二)云何身秘密者(四)言此悉地之人以下如文
  如乾闼婆城等者。密钞九云。此城由海气日光等众缘而生。毕竟非实。不应于彼而起执着。真言悉地亦尔。由三业因缘而生。应以此喻而观察之勿得取着。以此因缘故。于种种胜妙五尘境界。其心清净无所挂碍(二十五右)

  复次如梦上三十三天(乃至)诸佛同随喜也者。此释又如于睡梦○诸佛同随喜二十句也。私云。是尚答第三十二问中种种诸变化等义也(已上)光云。若依细科。即是第三十七答(此中又二也已上)大疏钞三云。经问种种诸变化彼复从何生。即经答。如是瑜伽梦身净故有悉地。犹如虹霓云云如上记也。经云。真言如意珠等。此亦说悉地自在功能也(已上)复次如梦等者。光云。释又如于睡梦等八句。即细科第三十七中初答也
  一烂脱

  (一)亦不于彼去(三)如是瑜伽睡○乃少时顷耳(二)彼人不舍此身○不思议事也(四)不可以心识以下如文
  光云。

  又有师传乱脱(故和上用之)即今出之(一)亦如是也(三)复次如梦○种种妙乐(二)犹人于梦中○此身如虹霓(四)过于一劫○身净故有悉地(六)犹如虹霓(十)真言同如意珠(五)加持功德业有是悉地也(七)虹在天○能见众色

  (九)真言如如意珠○亦如是也(八)又如彩虹○亦如彼虹也(十一)复更释疑以下如文
  身净故有悉地等者。十四义释十二云。真言同如意珠。悉地犹如虹。真言如如意珠。功德业是悉地也(六右)十本云。真言同如意珠○功德业有是悉地也。又如彩虹在天五色绚明宛然可睹。今观是事。虹在天不知从何有。而能见众色。真言如如意宝珠。随身语意种种生也。为从空有耶。从地气生耶。若从空生。空本无法。随念出诸资具。虽生而无分别而生也。云何而得有如是色。若从地生。是亦不可。而有此事悦可人心(已上)智证烂脱云。身净故○加持功德业有是悉地也。真言如如意珠○亦如是。复次又如彩虹○今观是事。虹在天不知从何而有能见众色。为从空有耶从地气生耶(已上)
  一烂脱
  (一)犹如虹霓(五)真言同如意珠○是悉地也

  (二)虹在天○能众色(四)真言如如意珠○无分别而生(六)得悉地亦如是也(三)又如彩虹○不思议境界也(七)如如意珠在于幢头以下如文
  真言如如意珠等者。光云。释真言如意珠等十二句。是细科第三十七中后答也即观此缘生等者。异本云。即观此缘生实梠。
  即入不思议境界也(已上)但犹真言观本尊等者。文次第云。明由三事故三业净文(十六左)
  一烂脱

  (一)说太虚空喻(三)犹如虚空○诸佛同会一处也(二)譬如虚空○诸佛同随喜也(四)护摩有二种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乱脱曰

  (一)无思无为也(三)若尔既同如意○同会一处也(二)譬如虚空○同随喜也(六)护摩有二种者○内外护摩也(五)如两足尊所说(七)护摩有二种○二内护摩谓(四)诸佛两足尊○所谓内及外(八)息诸境界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师传乱脱曰

  (一)说太虚空喻(三)犹如虚空无相○同会一处也(二)譬如虚空方明○同随喜也(五)护摩有二种者○二内护摩谓(四)诸佛两足尊○所谓内及外(六)息诸境界以下如文
  私云。犹如虚空等者。释犹十方虚空句也
  一切有为等者。释离诸有为行等三句也
  当知世间等者。释解了唯有想句也若能如是观等者。释如是遍观察等三句也
  譬如虚空方明等者。十四本云。譬如虚空方(明十方空)离诸有为行。真言者等(十二之八右)十本云。譬如虚空方。明十方空也。一切有为行不染。真言等(已上)私云。异本离一切离字无之。此最宜欤。不染即离义故也。譬如虚空方五字即当经文犹十方虚空句也。明十方空也五字可注书之耳
  护摩有二种者(乃至)内护摩为缘也者。此释正觉两足尊○所谓内及外三句也。文次第云。明内外护摩义。问答释成义文(十六左)私云。是答第三十五问也。问。第三十三·四两问何不答之。答。此内外护摩之中。自有彼除灾之事(光云。亦可第三十四问兼答于上第三十二中)故不别答之也一烂脱

  (一)诸佛同随喜也(四)护摩有二种者○内外护摩也(三)如两足尊○有二种者(五)外护摩谓作法○二内护摩谓(二)诸佛两足尊○所谓内及外(六)息诸境界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乱脱曰

  (一)护摩有二种者(三)外护摩谓作法(五)除烦恼随烦恼等障(四)二内护摩谓(二)诸佛两足尊○所谓内及外(六)息诸境界以下如文
  护摩有二种等者。密钞九云。疏内护摩谓息诸境等者。内者内心。护摩名火。即智火也。言息诸境界者。息者止息。以慧未生时即有诸根境界之垢。坌污净心。慧火生时。境界垢息。故云息诸境界。言十二缘生者。上息字流至此处。谓息十二缘生也。缘生者。由无明造作诸业。业因缘故生诸苦果。如是从业受生。从生复造业。轮转不息。今内护摩正为息除此缘业生。业生焚已得清净法生。故云息十二缘生。言等者。等取六蔽·一切根境诸法也(二十六右)大疏钞三云。疏云。其外护摩为内护摩为方便。即彼因云云。问。何云外护摩。何云护摩。答。此各有三内外也。问。即何。答。外三者。一世间自在天等供事云外护摩。亦二乘等供事云外护摩。三有相分别供事云外护摩也。内三者。贤供事云内护摩。二十地圣者供事云内护摩。三无相无戏论理空观云内护摩也。皆是断惑义耳(已上)又云。问。亦疏云。外护摩为内护摩而作方便。云意何。答。事理相对故云尔。问。意何。答。事者。作坛设相应物。限日数修事也。理者。常安住无相无为二空理云理。问。不然疏有说文。答。疏云。如薪尽火灭。无可取者。亦无方所。故能与内护摩为缘。此亦依事显理也(已上)又云。问。护摩者何义。答。此烧尽之义也。问。烧尽何物。答。烧尽烦恼薪故也。问。其能烧是何物。答。此智火。问。有几智火·几烦恼。答。
  有十二种智火·百八烦恼薪耳(具如上记耳)其所尊形量所修功能故量准上内外事可知耳。护摩可见瑜伽经内护摩品文。其作法难得。我幸得此。未传授他人。但待其机耳。从去仁和四年以来。每朝入其观颇有好相也(可悉也。已上)犹时此供物等者。密钞九云。疏由持此供物等者。释成问答之意也。从此至为因缘也二行半。除注未释。总是明因由。次从深行阿阇梨至内法因也。是辨浅深。复却从前段为因缘也下注云作增益。至护摩亦然。是增益威德。复从向下注云诸尊之别相。至即可知也等。是观察诸尊。如是随科释之。使无差也(二十六左。光云。此文与义释相照而可见)
  深行作增益分中(乃至)逾劫数也者。此释增威亦如是○从意语身生二十五句也
  一烂脱

  (一)深行(三)作增益分中○护摩亦然(二)阿阇梨即作○为内法因也(四)复次诸尊之别相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乱脱曰

  (一)深行(四)作增益分中○护摩亦然(二)阿阇梨即作○为内法因也(五)复次诸尊○须证知

  (七)谓佛菩萨○果等亦然(六)世间真言等○有少殊异者(十)谓是生灭法(九)无有坚住谓当来世无也(八)说量者○如是说也(三)虽然不同○护摩之法也(十一)然彼世人以下如文
  光云。又有师传乱脱曰

  (一)深行(三)作增益分中○护摩亦然(二)阿阇梨即作○为内法因也(四)复次诸尊○今料简之(六)若世间人○果然亦然(五)世间真言等○当来世无也(七)说量者○出世间果也(九)善修如来○同一味故也(八)出世诸真言○身语意生(十)则不如是○诸佛所作(二)是世间所称说○逾劫数也(此自次卷而却回矣)(十一)故当知此以下如文
  深行作增益等者。释增威亦如是句也。私云。是答第三十六问也。密钞九云。疏作增益上中下至护摩亦然者。此之注文应俱于下行注文上置之。钞写者误耳。若俱不作注读更妙。言有增灭者。此减字是威字。上下数有耳(二十七右)
  复次诸尊之别相等者。释诸尊殊类性等二句也。是答第三十七问也
  一烂脱

  (一)其形色等即可知也(三)修行真言○限量果等亦然(二)世间真言等○少殊异者谓(六)是生灭法○当来世无也(五)说量者○如是说也

  (四)虽然不同○修行之法也(七)以世人但求以下如文
  经但举其一隅等者私云。此指福德自在等句欤世间真言等说量等者。释世间诸真言等十句也。私云。是尚属上科也(已上)光云。以下是答第三十八问文中。已明世间出世果及数量可见虽然不同等者。私云。此释世出世间真言等不同也。总意云。彼世间自在等者。但成一世之果。然后废息。若修如来所说五乘之道。皆是开心实相之门。故通称出世护摩之法也善修如来等者。光云。善字十四本作若。今指大日所说五种三昧道。曰如来真言印等文。又十四本。则不如是下。有究竟由此悉地因缘。永不退转终成觉。又复世世生生二十一字。太好如牛蹄涔等者。密钞九云。疏牛蹄之涔者。牛迹之停水谓之涔也。俗云。譬犹蹄涔不容尺鲤。亦犹覆杯水于坳堂。斯须则竭。若人以此水置于大海。则无竭尽之理。
  即是微滴入于天池齐无终始也(二十七右)出世诸真言等者。释出世间真言等十二句也。是亦属上科也。私云。上来就自在天等世间悉地。世传·佛法之差别释之毕。自下就二乘及佛菩萨出世真言。有无作本不生之义释之。而实本乘通有显密二义。如第七卷释也。十四本云。出世诸真言本初作不生(无作也)诸业生悉断。离身口意过而成佛。独觉(论云犀角或云麟角)及佛声闻众·菩萨等真言。我今说其量。超越于三时。从缘而生起(亦可云用皆字)可见·非见果。从身语意生。世间所称说果能经一劫。等正觉所说真言逾劫数。出世间真言本始不作生者。然彼世间之尊自在天等所说真言。皆是有作之法。从彼尊生。出世真言则不如是。非是如来自作。亦非古昔诸佛所作。是故当知此真言印等。从本际以来。法性自尔。非有生作也。问。若言无作无生者。今现见诸行人。为求悉地之果。而勤方便得成彼果等(十二之十右)十本云。出世诸真言。无作本不生。不作无作。业生悉已断。战胜离三过。麟角无师者·及佛声闻众·菩萨诸真言。彼量我当说者。出世真言超诸论。虽从缘起。无作无生。故云战胜也。体越三界天等所说真言。皆是有作之法。彼尊生出世间真言。超越于三时。从缘而生起。亦可用皆字字。可见·非见果。从身语意生。则不如是非是如来自作。亦非古昔诸佛所作。是世间所称说果。能经一劫。等正觉所说真言果逾劫数。是故当知此真言印等。从本际以来。法性自尔。非有生作也。问。若言无作无生者。今现见诸人。为求悉地之果。
  而勤方便得成彼果(已上)智证烂脱云出世诸真言。本初作不生。诸业生悉断。离身口意过而成佛。独角本云犀角。论云麟角。及佛声闻众·菩萨等真言。我今说其量。超越于三时。从缘而生起。亦可用皆字也。可见·非见果。从身语意生。世间所称说果能经一劫。等正觉所说真言果逾劫数也。然彼世间之尊自在天等所说真言。皆是有作之法。从彼尊生。出世真言则不如是。非是如来自作。亦非古昔诸佛所作。是故当知此真言印等。从本际以来。法性自尔。非有生作也。出世间真言本始不作生者。问。若言无作无有生者。今现见诸人。为求悉地之果。而勤方便得成彼果(已上)
  光云。又有乱脱曰

  (一)离身口意三过而成佛(四)出世间真言○尊自在(二)独角○我今说其量(五)天等所说○出世真言(三)超越于三时○身语意生(六)则不如是○古昔诸佛所作是(二)世间所称说果○逾劫数也(此自次卷而却回矣)(七)故当知此真言印等以下如文
  果有二种等者。私云。可见者现世果也。非见者当来果也
  然非表业等者。已下约本际不生释义也”
  应永四丁丑载九月二十二日。于东寺闲坊。拭老眼励书写了。为令法久住也。列祖垂照览成弟子心愿而已。老比丘贤宝(生年六十五载)
大日经疏演奥钞第五十一(毕)
  此卷之中颇加今解补其所阙。以授后生。是不揣其肤受。只顾彼析负耳。宝永丁亥仲秋未望。慧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