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日经疏演奥钞第二十三

  东寺观智院法印杲宝撰述
  东都灵云寺比丘慧光挍阅
  疏第七卷之余(释经二具缘品)
  复次此中旋陀罗尼(乃至)自在旋转说之者。已上诸字门相义别释了。已上字轮旋转一字多含不可得等大意。是诸字总释也。就中亦有六节。随文可解。第一明旋陀罗尼相谓以一字等者。十六玄门中出八种义。十六玄门者法华开题云。释一切经且有十六门。

  谓遮情·表德·浅略·深秘·字相·字义·一字摄多·多字归一·一字释多·多字释一·一字成多·多字成一·一字破多·多字破一·顺旋转·逆旋转·是也(三叶)当段所出释·成·破。各开二故成六。更加顺逆旋转。
  故次下文(二十六左)云八种义门自在旋转也云何以一字释一切字等者。释一字释多义。即以阿一字释诸字也云何以一切字释一字等者。释多字释一义。即以一切字释阿一字也。一一字皆如是可释之。故云余字例尔等也
  云何一切字成立一字等者。释多字成一义。即以一切字成阿一字也云何一字成一切字等者。释一字成多义。
  即以阿一字成一切字也云何以一切字破一字等者。释多字破一义。即以诸字字义破阿字字相也诸法有本有生者。此阿字字相也。有本者。所依因缘也。有生者能依生法也。人执有因缘所生法。故以离作乃至无因义破之也云何一字破一切字等者。释一字破多义。即以阿字不生破诸字字相也
  云何逆顺旋转等者。释顺逆二种旋转。其义易知八种义门等者。三种悉地仪轨云。今八门中该万法。一字中摄一切字。一切字中摄一字。以一字释一切字。以一切字释一字。以一字成立一切字。以一切字成立一字。以一字破一切字。以一切字破一字义。即是顺一遍。逆一遍。次顺旋转四遍。次逆旋转四遍。利益十方法界一切众生皆成佛义也(十右)密钞第六云。疏如是八种之门等者。即释·立·破为六。加逆顺成八种(三十五左)三种悉地仪轨意。摄·释·成·破各开二成八门。加顺逆旋转有十门。与当段聊异也
  复次今言一切法者(乃至)义则无量者。第二释经一一字门下一切诸法之言。谓一切诸法者。约总相也。若依摩诃般若所说。则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历一一法广可分别之也。是约种类广多也。演密钞意以当段释合华严六相。彼钞六云。如初一字释一切时即是同相义相顺。故成立相易知。破义是坏义。次疏指余三相也。为一切法者。即是总相也。依般若从色乃至一切种智。一一别异说之。即别相异相也。前后互举。六相备焉(三十五左)此释难甘心乎摩诃般若等者。慧心僧都要法文上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已上大般若经所说法也。彼经第三百八十明。世间法者。不净·数息·四禅·四梵住·四无色定等。出世法者。
  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脱·六度·八解脱·九次第定○十八不共法·无忘失·恒住舍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等。诸无漏法(已上)光云。般若法数共计八十一科”
  又一一门当约真言(乃至)旋陀罗尼也者。
  第三明一一字门所诠义理深广也当约真言等者。约住心品所说八心三劫心续生次第可解之。且就阿字不生义云之。从世间灾横不生。至大悲曼荼罗究竟不生义。可有十住心浅深也。如云阿字自余一一字门皆亦如是以字门转等者。且灾横不生阿字有五转。初转发心乃至第五转究竟(以伊等八字摄第二行点)如云灾横不生字。自余不生字亦复如是。如云阿字不生。迦佉等诸字于一住心中。单字合字各随十二点。其义不同也。况浅深重数合论者。其义可无穷尽。以此义故。能出生百千万亿陀罗尼也。字母表云。五相五轮观行字一二三四五重等。并加庄严十二点。百千万亿阿僧祇出生无量陀罗尼(四左)可知之。又以字门转句密钞所引作心门转。十四本义释作以门转。今本为佳

  复次如来一切言说(乃至)四念处品中广说者。第四明摄一切散言归真言也智度论云等者。彼论第四十八(释第十九广乘品)云若一切语法中闻诃字。即时随义。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若闻罗字即随义知一切法离垢相。●罗●阇秦言垢。若闻波字即时知一切法入第一义中。●波●罗●末●陀秦言第一义。若闻遮字即时知一切诸行皆非行。●遮●梨夜秦言行。若闻那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来不去。●那秦言不(二十四左)如彼论四念处品等者。密钞六云。疏如彼论四念处品广说者。彼说四十二字。此当初五。乃至末后第四十二之荼字。即知一切法必不可得。波荼秦言必也。故云必不可得也(三十六右)彼论所释品题名广乘品。而今所以云四念处品者。此品明数多法门中。最初说四念处也。且论第四十八卷初已标。云第十九品释四念处。故今名四念处品也。凡祖师引证时从所说法门而立品号。其例惟多。
  法华法师功德品名六根品(第十一之三十右)等是也复次一切名言(乃至)无所违妨也者。第五明一字门中具无量义。谓一言发时四微四大合成。五处三内对触。随其所对触。牙齿舌喉唇微细带其声。是故一音中互具迦遮波等五类声。随一一名言。阿声悉摄此经所说阿字门。乃至诃声悉摄诃字门。随声各带其义。既一字中具无量字。是故一字中具无量义也非从诃字门等者非诃字门中但有无因义。自余字门中亦具无因义。何以故。余字中各带诃字门故也。如云诃字无因义。自余字门当知例尔。今所以别举诃字者。且约终字。无别意也且如娑哆等者。举一字中具诸义之例也。娑字当段经云谛义。第七卷云着义。彼卷事业品说观自在种子心娑字云。字门真实义诸法无染着(三十三右)光云。娑哆也者。●●也娑哆者●●也。婆字当段云有义。第六第七卷云观义。经第六百字成就品云。或一切法诸观不可得故现婆字形(十左)第十九释云。观即观照也。
  以观照成即有受生处若了本无即无生无观也(十八右)经第七持诵法则品。说释迦种子婆字云。是中声实义所谓离诸观(二十九右)光云。婆嚩者。●●也婆嚩娜者。●●●也。如云●娑●婆二字。诸字门皆如是。故云余皆仿此也所以大品等者。因会诸经异说。所谓大品般若经第六广乘品。六十华严经第五十八入法界品。以上二经说四十二字。涅槃经第八文字品(北经如来性品之内也)文殊所问经上字母品。以上二经说五十字。庄严经大集经第四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说二十八字。如是等经各说字母义。与此经所说或异或同。若得一字门具无量义。则诸经冷然悬会无所违妨也。问。若尔余经所说与此经说更无差异如何。答。十住心论第十云。问。华严般若涅槃等经皆说四十二字。与此经四十九字何别。答。华严般若所说字门者。是末也。涅槃所说虽是本母。然但说浅略义。秘之深秘义(十七左)依此释者。或同或异浅深大别。本末亦异复次一一字门(乃至)不可遍举也者。第六明诸字不得义也。不可得者。一实境界即中道义也。中道者。有空不二故。不可得言有。不可得言空。是故以不可得释中义也。又秘藏记曰。观不可得其意如何。是遣迷义也。非至极义(三左)此虽与当段似乖角。而实非相违也。彼且约留滞中理之人。为遣迷义耳今且寄车字等者。寄影像字释此义也。弘决云。夫以事喻法。皆是分喻也。于中镜喻其意最亲(一三之十七右)今释同此。是故殊用镜喻。法譬其意易知观心为因等者。第三云。持明行者亦如是。由三密方便自心澄净。故诸佛密严海会悉于中现(十右)自心澄净是因也。三密方便是缘也。海会现前是所生法也。问。三密中意密者。是观菩提心也。尔乃此意密与观心为因云何异乎。答。三劫十地行者。随有智品浅深。观心阶位差次不同。然于一一地位通用三密方便。其中意密者观本尊色相庄严等。故今以观心为因其义稍异。第三释渐次证入句云。各于自地观心中修曼荼罗行。略以行位分之。已作十六重浅深不同。此一一位自有菩提种子。有大悲胎藏增长因缘。有慧方便业受用之果(十八右)三密方便当此中缘。五秘密仪轨三密金刚为增上缘(十四左)即此义也。问。若尔三密万行唯外缘非菩提正因如何。答。因缘对望重重。今且约心续生皆暗向明次第。以心地显发为因。以地地增修万行属缘。而实三密即三部妙体。故因行果三法并皆体一也。仪轨云。三密即是三身故(光云。尊胜破地狱轨意也)可思之一切方便乘者。第二云。
  如余教中菩萨行于方便对治道(末之十二)又第十一云。为不持方便诸乘清净戒故。而妨真言圆满之行。无此理也(八右)余法门者。谓如云车字门。诸余字门皆亦如此经云秘密主(乃至)皆得成就也者。以下明仰等五字也于迦遮吒等者。五类声中各初四字上已说之。今所说各第五字也。所以于五类中作别说者。前四慧门。第五证门。证者大空遍定慧中。是故今分取第五字。而合一处说之。字轮品所说字母列次亦以如是梵书以此等者。即明以五字为证之义也。谓梵书法以此五字。同第十一圆点安诸字首。其形同也。所谓●字空点理趣释言么字。下释为曩字。自余准此可知。但当段释即约连声字。明同圆点之义。是举一例。故云且。而实或连声读空点声。或诸字上直安此字。可读空点音也又梵字等者。此分别定慧字。而明●等五字遍其中义也。谓●等二十字智慧字也。是故次上释云。其第一至第四字皆是慧门。●等字三昧也。故今释云。第三以去以诸画增加者。皆名三昧。●●●●四字并●等字。当段释定慧分别未分明也。字母表云。阿迦罗等三十四。是为男声智慧字。伊等讫里等十二字。是为女声三昧字。仰等五字为大空(一左)依此释者。●等四字●等八字。同是智慧字也。第十四云。凡字轮大为三分。初阿字为一分。次迦乃至二十字为第二分。次也字乃至诃字为第三分。除去乞叉字也。此字已重故(谓有迦娑二声故重也)以上皆是智慧也。次有伊(上)伊乌(上)乌翳爱恶奥八字。加此八字即成就三昧。皆是三昧声也。次有俄(鱼可)若(而可)吒曩(上)莫。此字遍一切处。谓遍于定慧中也(七右)依此释者。第一●字为男声●●●三字无定慧分别。又第十七云。根本者即是本字也。如阿字最初二音。即是根本也。次伊伊(上)乃至乌奥凡十二字。是从生增加之字。悉是女声。其根本字是男声也。男声是慧义。女声是定义也(十五左)依此释者。●●二字为智慧字。●●两字无其分别。准例●字是亦可属男声。当段释以第三以去中间八点皆名三昧。是知自余男声也。但演密钞第十云。阿阿暗前一是慧。余三定(二十六右)又金刚顶开题释●字十二点云。又第一字根本字母。是为本体。名男声。次声女声(三之二十三)悉昙藏第三云。
  阿字及迦等三十四根本字也○伊等十二增加字也○其阿(引)暗恶三字亦属此从中生。若不尔者。岂属根本(十一左)依此等释。以●●●三字属女声也。犹可审决之也。问。以诸画增加者。皆名三昧。其意如何。又智证杂钞第一云。凡十二声表显何义。又第三以去八个字名三昧者。一一对显如何。何故三昧有八个字。八三昧名义云何(已上)此等疑云何可通乎。答。诸字加●等点。则其声转更成异音。故云增加。如女人有从生增加之功。故名女声。亦名三昧声也。又十住心论第十。释●字十二转云。此十二字即一一尊十二地。除中间八字。初后四字即求上门因行证入。更有●字。即是方便具足义。一一字门五字即各各门五佛五智(四右)法华开题云。此一字有十二转声。一二十一十二声则因行证入也。更有方便声。斯则五佛五智。则此字五佛种子真言。三四乃至九十转名三昧声(诸开题二之四左)准此等释。初后四点是表四方四佛三摩地。比例中间八点即表八大菩萨三昧行德欤。第五释八叶云。正方是如来四智。隅角是如来四行(十七左)隅角是两边共会故实备八位。定慧诸德开立即成十二点也。或云。智证释意定门所发功德有八自在。是从如来我波罗蜜功德开立。即表三昧声八点也。尚可考本说也。问。经于一切三昧等者。此举三昧不出智慧之意如何。答。举三昧显智慧。所以先举三昧者。智慧字上来已说。故为显可有三昧字殊举之也。或又今三昧者。广通定慧立三昧称。次下经云真言三昧门。是其证也涅槃经等者。以下明字义说不说。涅槃经五字各别说其义。此经不说之谓自证处更无所依。遍法界故无法可说。是故此经唯以圆点表之。无别说字义也涅槃经说五字义者。密钞六云。疏如涅槃经等者。涅槃经云。俄者一切诸行破坏相故。若者是智慧义(若南智也)拏者非是圣义。喻如外道。那者三宝安住无有倾动。喻如门阃摩者是诸菩萨严峻制度。所谓大乘大般涅槃。是名为摩(三十七右)又此圆点等者。释自在速能等文也且如阿字门等者。此约三句作释无生妙慧等者。本有菩提心也
  发行时等者。大悲行也入证时等者。方便究竟也
  次世尊说偈中(乃至)不从别处来也者。以下叹真言功德。经文有三偈。今释初一偈中。牒初二句。示后二句也更加道字者。可云真言道三昧门。此意云。真言开心明道。三昧门故也此愿圆满等者。释所谓如来等二句。圆满一切愿者。标广通世间出世诸愿。所谓诸如来等者。释但说出世愿。出世胜愿尚能圆满。何况于世间愿耶。
  是则举胜显劣也疏主为显此意云常住之果乃至何况世间悉地之愿也复次如来等者。此为明不思议果来处。先示真言门本末也。如来一一三昧门者。明本地声字。为欲以此等者。明加持声字也即是故等者。十四卷本作即是常故(已上)涅槃经第八(文字品)云。有十四音名为字义。所言字者。名曰涅槃。常故不流。若不流者。则为无尽。夫无尽者。
  即是如来金刚之身(十九左)加常字尤宜也即是如来本地法身者。上释云。今此真言门秘密身口意。即是法佛平等身口意(八左)人法不二性相即一故。真言即佛身。佛身即真言。非常情所测。故以真言法尔声字。为如来本地法身也已为欲以此法身等者。
  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居本地法身自不知之是故如来住大悲三昧欲令众生证本地之身。以彼法身周给众生。是不思议神力之所致也。不思议神力者。不动法尔而作加持。随众生愿种种示现。譬如巧者随人所乐用金自在作种种物而授与彼。是则不动金而与他之妙方便也。佛亦如是。自在神力不思议故。不动法尔声字而能现加持声字也故此声字等者。密钞六云。言即是诸佛加持身者。身者积聚。谓此声字一一皆是入佛三昧之门。而能圆满一切自他之愿。诸功德法所积集处。故名为身。又从佛加持现起。即是诸佛加持身也(三十七左)此释身者积聚等者。先释身字。又从佛加持等者。还释诸佛加持四字。总意云。诸佛加持之身者。非相好具足佛身。约功德聚集义。指声字云身也。若依此释料简次释。此加持身者。指次上诸佛加持之身。即能普作等者。此加持声字身转作随类之身。是则相好具足身也。当知加持声字等者。还释加持声字相也。私案此段。故此声字等者。佛住自在神力加持法尔声字。而其声字即是诸佛所加持之法门身也。此加持身者。即住自在神力之羯磨身也。即能普作等者。明加持之行相。非转作也。当知加持声字等者。还明法门身也。问。此加持身者。此目近言。故似指次上诸佛加持之身。何今作简别料简乎。答。上云加持之身。次直云加持身。之字有无尤有意欤。上安隔法言依主得名。谓此声字诸佛所加持之身故云加持之身。下加持即身此者指次上诸佛加持。谓今此能加持诸佛身。即能普作随类之身也。尔乃王违目近义也。问。上本地位法门身外不立羯磨身。加持位立人法别。相违如何。答。大师释云。法体故同。相同故异。是故本地加持约不二与而二作建立。良有以也(已上)光云。案当知加持等文。则钞主私解胜演密也是故行者等者。以上释从本起末意。以下释从末归本相。谓行者一一声字为门一缘谛观。此观心为因。三密为缘感见佛身。是因缘所生佛故名加持身。此佛虽从因缘生。全本地而现。故云若见加持身即见本地身。
  譬如以风动缘令水起波浪假工人巧令金现异像。然此本地身一切众生色心实相。故离行者自身更无别在处。故云若见本地法身时即是行者自身也。或学者义。本地法身外更立行者自身一位也。恐违释起尽欤。即是言所显。似不存别位岂本地上更可存胜位乎。文次第云。本地法身行者自身同一文(七左)可思之此一一字门等者。一一字门即是如来本地法身。故云即是如来不思议果。当知声字为门。成不思议果。虽似能所有别字门即不思议果。故不从别处来也具足众胜愿(乃至)一一皆成金刚印者。释次一偈中。先牒释初二句。密钞六云。疏具足众胜愿者。前云圆满一切愿。梵云萨嚩奢即所希求之愿。今梵云嚩嚧即是能与之愿。谓自愿已满转受于他。即与前愿字义不同也(三十七左)依此释者。前自利愿。后利他愿也。私案。前后俱通自利利他。若未成就愿。复已成就愿也。已成就愿者。若为自若为他皆所愿乐。应念即备。故简未成就愿不自在云胜愿也嚩噜者。光云。●●也且如阿字门等者。未证时所谛观声字实相皆悉举体不生。若至证时还只证此不生。从因至果。于其中间更无间杂。亦无异路。若见此实义时。假仗虽遇异缘更不改其心。故云决定也假使十方等者。密钞六云。疏假使十方等者。即十方诸魔化作佛身。说相法等。令转易其心仍不疑惑等(三十八右)第三云。假使十方世界一切诸魔。皆化身作佛说相似般若。亦不能变易其心使法相不如此。故曰必定句(十四左)异本作十方诸魔。今合第三释者。诸魔恋能现。诸佛举所现。共无咎也复次具足等者。正释行者心不改转。故云决定。复次释十世界微尘数内证功德云胜愿。此功德皆与真言实义相应。决定不坏犹如金刚。故名金刚印。
  此是约法体释决定义也从此自证身(乃至)住不思议心也者。释超越于三世等四句从此自证等者。总释。谓超越于三世无垢同虚空者。自证身也。住不思议心起作诸事业者。加持身也。般若寺钞第二云。从此自证身复起加持身云云。意者加持身者。是曼荼罗中台大日尊也(十九右)故云超越于三世者。虽具可举四句。先且出初一句。是此疏作释引合经文之通例也无垢同虚空者等者。超越于三世句其意易知故不用别释。今牒第二句作释也(已上)光云。故云超越以下此只承上总释。引合经文。而别释之。其初二句明自证本地身。其后二句示加持随类身之意也已以大方便等者。释住不思议心等二句。其义可解
  真言三昧门中(乃至)不思议果满也者。此释若到修行等二句中。先承前起后。此修行地下正解释经文也譬如王膳等者。法华经第三(授记品)云。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心尚怀忧惧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记尔乃快安乐。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间。
  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已上)此修行地等者。文次第云。以初地为修行地文(七左)修行地立名可有通别也。第二释信解行地经文云。就此经宗净菩提心上十住地。
  皆是信解中行(末之十六)依此释则修行地是十地通名。而此释即是净菩提初法明门。亦似别指初地。今会此相违者。修行地名虽通十地。此文云到修行地。即初到之处。故云即是净菩提心初法明门例如声闻等者。且依俱舍意。见道位苦法智忍等十五心。初果向位也。第十六道类智初入修道位。是初果位也。今修行地者。如入修道位。故引以为例也。就之未审。初法门道当见道位。第一云法明者。以觉心本不生际其心净住生大慧光明。普照无量法性见诸佛所行之道。故云法明道也(末之十四)初见诸佛所行道。故云见道也。何以之合修道位乎(是一)又修行地十地通名也。尤可取见道以上。何唯取修道位乎(是二)今试会之。修行地称十地通名。是故可取见道以上。然立物名其不一准。或从当体得名。或从增胜立名。或从多分立称。或约邻处受号。所谓十地虽该见修。见道限初地初位。修道从初地后位至第十地。故从多分以见修二道通名修行地。又从增胜殊以修道名修行地。所以上释十地通名。此判初法明门。而释复入修道位也。若尔二疑自其释然此菩萨等者。释授不思议果名之中。初约初地位。后至第十一地下约佛果位也百字明门者。谓初地菩萨了百法明门。良贲仁王疏中云。经修百法明门。解曰。此经总标无别名数。璎珞经云。所谓十信一一各十即百法明门(一之五十三左)璎珞经下曰。所谓十信心是一切行本。
  是故十信心中一信心有十品信心为百法明门。复从是百法明心中一心有百心故为千法明门。复从千法明心中一心有千心为万法明门。如是增进至无量明(九右)仁王疏法衡钞第四云。百法明门者。此如百法论所说百法也。门者无拥义。入解之所由。教理为体。明慧之门名为明门。以其明慧依教理门。入解百法性相体用。本智入性。后得入相也(二十五右)依今宗意。则以百字为体。故云百字明门。要略念诵经说百光遍照云。
  百法明门此生速证(已上)胎藏仪轨解释(真兴)下云。言百字者。今释之云。诸佛正教虽有八万四千差别。不过五法事理百法。以此百法为一切佛智德光明。为表此义名百光明也(已上)各见莲华等者。于一一明门中各见胎藏曼荼罗界。一一庄严法门标相皆悉不同先从佉字等者。明世界建立相。世界建立有五轮三轮不同。今且约三轮世界金刚轮山者。当七金山。其中央有须弥山。其形如莲华。而于此处建立胎藏曼荼罗界。故名莲华藏世界。第五云。作法事时如法次第起金刚地。观此宝王宫殿在须弥山顶(三十二右)余如华严经说者。六十华严第四云。佛子当知。有须弥山微尘等风轮。持此莲华藏庄严世界海。最下风轮名曰平等。彼持一切宝光明地○最上风轮名胜藏。持一切香水海。彼香水海中有大莲华。名香幢光明庄严。持此莲华藏庄严世界海。此世界海边有金刚围山。周匝围绕(一右)八十华严第五十(如来出现品)云。复次佛子如依虚空起四风轮能持水轮。何等为四。一名安住。二名常住。三名究竟。四名坚固。此四风轮能持水轮。水轮能持大地令不散坏。是故说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无所依。虽无所依能令三千大千世界而得安住(十左)此文前后说相甚广。恐繁不载。要者披之
  一智证疑问
  智证杂钞云。余如华严经说○故云。初地菩萨化满百佛国也。天台释华严十地云。若约历劫修行者。过于三十心至欢喜地。化满百佛世界。若约圆顿行人。于十信后化满百国。即是初发心住也。今此宗因何引渐教相以为例释(已上)私云。浅略十地因缘事相。往涉华严十住品。疏家定判。何必作疑殆乎
  此瑜伽等者。以下正明不思议果相。谓瑜伽者。不起于座诣诸佛会。次第询求诸善知识。非凡情所测故云不思议。非只诣佛国见圣众。彼百佛世界依正二报皆转作自身。住不思议解脱菩萨一毛端收四大海。小芥子摄大须弥。不思议称职此之由初地菩萨化满等者。八十华严第三十四(十地品)云。住此初地中○则得百三昧。及见百诸佛。震动百世界。光照行亦尔。化百土众生。入于百法门能知百劫事。示现于百身。
  及现百菩萨以为其眷属(二十二左)仁王经上(菩萨教化品)云。若菩萨住百佛国中。作阎浮四天王。修百法门。二谛平等心化一切众生(九右)问。百佛国者。一佛国量如何。答。法苑林章第七云。华严等说。初地菩萨见百佛国。一国即是一大千界。一界有一释迦化身。一四天下各一化身。一界即有一大释迦。四善根所见。百亿小释迦余三乘所见。初地自见百大千界一卢遮那(本之三十三)依此释者。初地能化佛居百叶台上。一叶即是一佛国也。一佛量与三千大千世界等也至于初地等者。以上释初地。以下释第二地。于中初明初地满。后一明门下正明第二地。次初地满即开第二地悟谓初地所证百字明门中。一一开出十解脱门。故成千世界也十解脱门者。指十善戒欤。仁王经下说第二地菩萨云。所谓远离杀害。不与不取。心无染欲。得真实语。得和合语。得柔软语。得调伏语。常行舍心。常起慈心。住正直心。寂静纯善离破戒垢(七左)八十华严经第三十五十地品。亦于第二地专说十善戒。第二地生戒波罗蜜。是故说十善戒以为所行法门。戒有三梵语。毗尼尸罗波罗提木叉是也。波罗提木叉者。此翻解脱。故云十解脱门欤。但依华严所说。诸天各得十解脱门。各不约十善戒。十地菩萨亦各一一门中开显十解脱门。此智德次第增明之谓也。具如左考
  一十解脱门
  八十华严第二(世主妙严品第二)云。所谓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得法界虚空寂静方便力解脱门。

  自在名称光天王得普观一切法悉自在解脱门清净功德眼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功用行解脱门。可爱乐大慧天王得现见一切法真实相智慧海解脱门。
  不动光自在天王与与众生无边安乐大方便定解脱门。妙庄严眼天王得令观寂静法灭诸痴暗怖解脱门。
  善思惟光明天王得善入无边境界不起一切诸有思惟业解脱门。可爱乐大智天王得普往十方说法而不动无所依解脱门。普音庄严幢天王得入佛寂静境界普现光明解脱门。

  名称光善精进天王得住自所悟处而以无边广大境界为所缘解脱门○复次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观一切众生根为说法断疑解脱门○(私云。

  余九解脱门略之)复次清净慧名称天王得了达一切众生解脱道方便解脱门○(余九略之)复次可爱乐光明天王得恒受寂静乐而能降现销灭世间苦解脱门○(余九略之)复次尸弃梵王得普住十方道场中说法而所行清净无染着解脱门○(余九略之)复次自在天王得现前成熟无量众生自在藏解脱门○(余九略之)复次善化天王得开示一切业变化力解脱门○(余九略之)复次知足天王得一切佛出兴世圆满教轮解脱门○(余九略之)复次时分天王得发起一切众生善根令永离忧恼解脱门○(余九略之)复次释迦因陀罗天王得忆念三世佛出兴乃至刹成坏皆明见大欢喜解脱门○(余九略之)复次日天子得净光普照十方众生尽未来劫常为利益解脱门○(余九略之)复次月天子得净光普照法界摄化众生解脱门○(余九略之卷初至卷末)同经第三云。

  复次持国乾闼婆王得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余九略之)复次增长鸠槃荼王得灭一切怨害力解脱门○(余九略之)复次毗楼博叉龙王得销灭一切诸龙趣炽然苦解脱门○(余九略之)复次毗沙门夜叉王得以无边方便救护恶众生解脱门○(余九略之)复次善慧摩睺罗伽得以一切神通方便令众生集功德解脱门○(余九略之)复次善慧光明天紧那罗王得普生一切喜乐业解脱门(余九略之)复次大速疾力迦楼罗王得无著无碍眼普观察众生界解脱门(余九略之)复次罗睺阿修罗王得现为大会尊胜主解脱门(余九略之卷初至十三叶左)
  至十一地畔等者。以上明因位未满不思议。以下明果位究竟不思议也
  次有二偈(乃至)是迹息之处也者。是第一真实等八句云二偈劝信印成者。二偈中。初二句印成。若知此法教等六句劝信也。
  十四卷本作次有二句偈(五之五十七右)依此本则是第一真实诸佛所开示二句云二偈也。若如前义可云印成劝信。而今所以云劝信印成者。劝信为由而取印成也。是故次云故云是第一真实等也。意云。上来所说真言法门第一也真实也。三世十方诸佛一同所开示也。是则印成义也此中开示等者。开示佛之知见。与法华开示悟入义同也。若依他门意者全同。若依自门意者分同也次半偈云等以下正示劝信。于中初半偈劝世谛。后一偈劝真谛。然则印成二句通真俗二谛。劝信一偈半分真俗说之也。所谓七日作坛三密供养药种香药等种种方便非一。是云世谛。若如说修行当得一切悉地也若为此等说者。密钞六云。疏若谓此说不然等者。谓具足众圣愿。真言决定义住不思议果。即是世间难解难信之法。故佛说偈引诸佛道同劝信印作。若真言行者。从师禀受如说修行悉地无疑。若为如说修行。不获如是悉地者。即十方三世诸佛有违负本誓欺诳众生。本誓者三昧耶戒也。谓三昧耶第四戒。誓于一切众生不应作一切不利益行○又违大誓者。凡一切真言终句有莎诃者。即大誓也梵语娑啭(二合)诃此云本誓。
  谓诸佛如来同一大誓故(三十八右)次一偈劝信等者。具释之则可云是又引诸佛道同劝信真谛。然准世谛可了。故略云尔也。真谛者。真言实义。所谓不生离言等也韦陀世仙者。密钞六云。疏韦陀世仙者。韦陀云明。外道四韦陀也。世仙即是成就世间长年隐形自在之者。号持明仙等也(三十八左)此声即是等者。释最胜真实声等二句。凡于当段有三重。一最胜真实声。二真言。三真言相。此三种如次声字实相也。今此宗意声字实相三种俱真实居法体。且约阿字云之。阿声举体不生故云真言。真言者。是常住不变法尔无作之称也。声字所诠义亦举体不生。故云真言相也梵本以多声等者。第一释十九执金刚云。若具存梵本。
  于列名下一一皆有多声应云虚空无垢等虚空游步等乃至秘密主等(本之十二左)密钞二云。多声者。
  应云梵语誐誐曩尾啰若心南誐誐曩尾讫哩尼多南乃至野叉钵底南。南者多声。即是等义众义。如云佛驮南达磨南僧伽南(二十九右)准此等释。依具梵本可云漫怛攞南。漫怛攞此云真言。南者众多义也。即是真言字众多之故也。其众多字轮建立虽无量。且举百字轮以为例。望所诠实相理。能诠字云世谛。又能诠多差别。故云世谛。所诠一平等。故云一实相也即此真言等者。释行者谛思惟等二句。密钞六云。疏一一皆入等者。谓真言声字三重漫荼罗中其相甚多。故云一一如是。一一真言由行者如理谛观。无不入于华莲台藏阿字之句。此句是一切真言之本。谓三重漫荼罗真言自迹归本。究竟寂灭之理。是止息教迹处也(二十八左)经云尔时执金刚(乃至)真言支分竟者。以下金刚手闻佛说。叹如来作领解也如声闻法等者。维摩诘所说经(鸠摩罗什译观众生品第七)中云。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脱亦如何久。舍利佛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十四右)舍利弗已云解脱者无所言说。故云如声闻法中解脱之中无有文字。天女已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故云不离文字说解脱相也。寻云。言说文字皆解脱相者。天女之语。何今言维摩诘乎。答。维摩说不违天女说。同经上卷(弟子品)云。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不应有所惧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苶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十五左)可思之不共一切等者。明密教不共二乘凡夫也此经是等者。法华第四(法师品)云。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十四右)同第五(安乐行品)云。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八右)如释迦等者。引法华以为例。文次第云。引法华本迹二门之妙法。明今经深秘旨文(八右)当段释有二节。初约迹门。后今此本地下约本门也。无量义经云。自从如来得道已来四十余年。常为众生演说诸法○种种说法以方便力。
  四十余年未显真实(十一右至十二右)依此经文云四十余年也因舍利弗等者。法华第一(方便品)云。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
  而白佛言○惟愿世尊敷演斯事○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十六左至二十一右)略说者。教时义第四释此文云。此文中判法华为略说。略说者。谓唯说理。故知真言教为广说。广说者。谓说事理(二十七右)自门或学者料简云。略说者。显略之说也。此经深秘。法华浅略。故云略也今此本地等者以上引法华方便品为例。显不妄说此经之义。是迹门意也。以下引寿量品殷勤三请文。为示不妄宣说之义。先释两经本地同一之旨也。今此本地之身者。指大日经本地身。又是妙法莲华最深秘处者。此有三义。一指法华经云妙法莲华也。最深秘处亦指法华。望迹门本门佛云最深秘处也。意云。此经本地身彼经最深秘处也。二妙法莲华者非法华经。只指此经名妙法莲华。经第一(具缘品)云内心妙白莲。释云。妙法芬荼利华(五之十七左)何必假此称于彼经乎。最深秘处者。是又指当经本地身中胎藏内深玄。故云最深秘处也。三妙法莲华者。指彼经。最深必处者。指此经。妙法莲华之最深秘处也。或学者云。法华经浅略也。若观音曼荼罗。若普贤曼荼罗。此是深秘也。大日本地曼荼罗甚深。故云最深秘处也(已上)光云。三说之中初义未快。次义太凿。后义稳当而得痛快。学者义亦似凿寿量品等者。法华第六(如来寿量品)云。如来秘密神通之力○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十八左至二十三右)即此宗瑜伽之意者。彼经说常在不灭。若以自宗眼见之。则此宗瑜伽意也。凡于两经本地身有同有异。初异者第二(本之十三)以法华寿量长远本地身。合第三劫初入净菩提心位。此是地前极位也。此经本地身是第十一地究竟果满极佛也。又第六释曼荼罗第二重云。尔时即入重玄门居寂光土。乃至迹居补处犹故不识一人。故于第二重但以三色为界也(十五左)准此释者。迹门释迦居第三重。释迦本地上第二重。此经本地身过第一重。超八叶位而居中胎华台。谁云两经本地同体乎。次同者释法华义同。或判此宗瑜伽。皆是以法华同大日意也。诚以于一切法皆有同异二义。若约同边。鬼畜含灵皆是毗卢遮那平等智身也。岂以释尊隔大日耶。若约异边。五趣殊域。十界隔位。谁云大日释迦无真应别耶。然近世学者自门见同文。谓违自义。他门见违文。谓如仇敌。寻其根源起于偏执俱违圣意。岩苛不省耶又因补处等者。法华第六(寿量品)云。是时菩萨大众弥勒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
  我等当信受佛语○尔时世尊知诸菩三请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谛听。
  如来秘密神通之力等(十八左)具文如第三卷钞已引之无顿悟机等者。六十华严三十七云。此经不入一切众生之手。唯除菩萨○譬如转轮圣王所有七宝因此宝故行转轮王法。圣王七宝无堪持者。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足成就圣相者○此经如是。不入一切众生之手。唯除如来法王真子(六左)
  一智证大师疑问
  杂钞(智证)一云。如释迦出世四十余年○此宗瑜伽之意耳。今准此文。法华所明久远寿量是瑜伽教所明之果。若尔此经与法华经前后如何。若同彼经无秘密宗特胜之功。又此义释中多引同法华。为当三藏自引。为当一行和尚助引。伏乞明断他人疑(已上)草本五卷内第一云。如释迦出世四十余年因舍利弗等三请方说法华义。今此本地之身(云云)若依此文。应佛法佛相并出世说否。若不尔何以云如释迦。又云。今此若实相并亦无道理。又大日经与法华前后如何。又释中多引法华。若三藏自引。为后记者添之(已上)大日经指归云。彼经点实相莲华。此经显芬陀利之体(四十四左)些些疑问云。如释迦四十余年○即此宗瑜伽之意耳(已上文)若依此文。释迦与大日为别佛否。若非别佛。何言如释迦出世略说莲华义。若言别佛。何同法华秘处之寿量常住不毁不烧。若言法华寿量非大日法身寿者。令有一代二佛化世。又两经前后于事有疑。又义释中多同法华要妙处者。为三藏引释。为后记者私引(案三藏碑常安居灵山及海滨。入法华三昧。准此可判已上)已上疑或旨趣未详。或又非至要。不必及劳会通亦是领前等者。匪啻说真言不共。亦是领解若到修行地等二句偈。唯为到修行地人。授此不思议果。故不共一切声闻缘觉。亦不普为一切众生也次云领解等者。领解是第一真实等二偈意。彼二偈引诸佛道同劝真俗悉地。故今领解其义。云若信此真言道者诸功德法皆当满足也
大日经疏演奥钞第二十三(毕)
  光云。此卷本疏古存乱脱曰

  (一)法华义同(三)次半偈云○悉地(二)是引○世谛(四)若真言行者以下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