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妙印钞卷第七十六

  沙门阿寂记

释三三昧耶品第二十五之余(经第六中疏十九终)

  三从复次三三昧耶者下。明三身为三三昧耶中。又分为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别牒可云。若住此三等乃至三身自在转(云云)。
  二从复次下。明随释中。谓住此三昧等者。由住三平等故即成大菩提。由成大菩提故为一切众生示现种种随类身。即是三身也。所住三平等者法身也。成菩提者报身也。示现种种随类身者应身也。故云谓住此三昧耶即成菩提乃至如上说三宝是三三昧耶也。三昧耶是等者。言三昧耶者是平等义也。三宝平等故名三昧耶。又由住此三平等故具三身。即平等故名三三昧耶。故云三昧耶是等义乃至摄是自在摄取义也。
  四从秘密主三藐下。明一身三三昧耶中。又二。一明总牒。二明别释。
  初中。秘密主三藐三佛陀乃至成就众生者。经之秘密主三藐乃至成就众生文。未会总牒也。
  二从秘密主佛正下。明别释中。又二。一约十二分教明义。二约一体三宝明义。
  初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秘密主佛正乃至初化身者。别牒也。
  二从教下。明随释中。教即十二等者。所谓应化身所说十二部经也。此中种种方便利益众生皆一身所持者。但于应化身之一身。而现种种随类之形。然此变化身住平等三昧耶故。教化种种不平等众生。令归一平等法界。故为一身三三昧耶。第二品中释释迦所坐自莲云。住彼而说法(云云)可思之。故云教即十二分教也。此中种种方便利益众生皆一身。乃至犹住三昧耶故有如斯利益也。此中。初变化身者。变化身为本勿作无尽化故云尔也。
  二从次于下。约一体三宝明义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次于一身中乃至佛法僧也者。经之复次秘密主次于乃至佛法僧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即是下。明随释中。即是一体三宝等者。于应佛之一身具足三宝。所谓应佛当体即佛宝也。令达无量法门即法宝也。定惠和合即僧宝也。故云即是一体三宝乃至从一身之中起也。此中三三昧耶皆相承次因前生后者。言依前菩提性说一心三三昧耶。依一心三三昧耶说三宝三三昧耶。依三宝三三昧耶说三身三三昧耶。依三身三三昧耶说一身三三昧耶。如此次第相承说之。故云此中三三昧耶皆相承次因前生后也。
  五从次承下。明三乘三三昧耶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复次秘密主从此成立乃至成就众生(云云)。
  二从次承下。明随释中。次承上复有所生者。相承上之一身三三昧耶。而复说三乘三昧耶。故云次承上复有所生也。谓示说三乘等者。言广说三乘教法度众生。所作已辨竟入涅槃。即是三乘行因得果相续不间断终入涅槃。是三三昧耶义也。故云谓示说三乘乃至入于涅槃也。涅槃后复成就无量众生也者。众生根性无尽故。佛在世时虽不发心修行。依佛入灭生恋慕渴仰之心。有修行证入之者。或又见舍利神变等作难遭之思有发心修行而得入佛道之者。是发心修行得果相续无间故成三三昧耶义。故云涅槃后复成就乃至成就者皆是也。
  六从秘密主观彼下。明修三三昧耶法则中。又二。一明总牒。二明随释。
  初中。秘密主观修彼三三昧耶乃至不着一切妄执住无为障者。经之秘密主观彼诸真言门乃至谓饮诸酒及寝床上文。未令引之也。
  二从经文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无障因缘。二明生障因缘。
  初中。佛告金刚手观上来所说等者。言案从初品以来之所说。皆悉住三平等三昧耶而为大纲。然不着一切妄执故。住如法持诵而心心不间断。是即三三昧耶义也。若起妄执者诸障得便。如法持诵即不成就。若住平等三昧耶。诸障由何而得主耶。故云经云秘密主观彼诸真言门乃至不着一切妄执无能为障阂者除也。疏云佛告金刚手。乃至即此三平等者即是菩提行。观如此功德故修行。诸障何由得生耶。此即是离一切障之大宗也。
  二从复有下。明生障因缘中。又二。一明五种非法。二明二种不善。
  初中。又五。一明不欲。二明懈怠。三明无利谈话。四明不生信心。五明积集资财。
  初中。得有余障生之由者。前不着一切妄执是离障因缘也。此外不欲等是皆障生之由缘也。故云复有余障生之由也。谓不欲者以三障四魔之重障故。于此真言三密行门之中。更无乐欲愿求之心。是即第一重障也。是故最前说之。故云谓不欲即于此真言行乃至不愿求等也。
  二明懈怠中。懈怠以不勤进故者。适虽发心乐欲。以懈怠故即障得便。欲云懈怠以不动进乃至即障入之也。
  三明无利谈话中。又无益谈话等者。适虽发心修行。不住精勤修行之心。而致无益无利谈话。空送日时。是故障便生。所谓谤人谤法等是即重障也。
  四明不生信心中。不信由不信故障得其便也者。适虽发心勤行。以信不具故不信人法。既不信人法。何由自然自证大菩提成就。是即重障之中重障也。具如初品记之。
  五明积集资财中。又广聚资财等者。适虽具信心。深贪着世间资财等。欲求之而驰散忿动。既求得之。为令不散失而方便勤劳而守护。若失怀之时。追悔爱愁而苦恼。以如是等因缘。令真言行退失。是即重障也。故云又广聚资财乃至以上皆是障生之缘也(云云)。
  二从复有下。明二种不善中。又二。一明饮酒。二明寝床上。
  初中。谓不得饮酒等者。酒是诸恶之源起罪之本也。是故大论等出多种罪过。故云谓不得饮酒乃至诸不善得生也。
  二明寝床上中。生种种欲心等者。依安寝床上。生种种无量欲贪放逸之心。因兹身心热恼不能修于道。是即尤障起之因缘也。余文自可见。
  已上释三三昧耶品竟
  释说如来品第二十六(经第六中疏十九后)
  将释此品。即开为四。一明大意。二明品题。三宣来意。四明入文判释。
  初明大意者。金刚手以四问奉问于佛。如来即因问而说之。所谓住如实菩提心而乐求彼菩提。名为菩提。满足十地达法无性。上冥法身下契众生。是名为佛。觉法无相十力圆满。是名正觉。起无明域住自证智。此名如来。说如此四种名义。以为此品大纲也。
  二释品题者。若具题者。应云说菩萨佛正觉如来品。虽然且从始云如来品也。其一一释义具如经疏(云云)
  三宣来意者。上来诸品中虽说佛菩萨等名字。未说名字所诠之义理故。金刚手为除未来世一切众生疑网奉问之。仍如来答说之。故疏云。佛上来说法已。处处云佛或菩萨然我虽闻此。犹未蒙决择名义之相。以何义故得菩萨名。得佛名。得如来名。得人中尊名(云云)是即此品来意也(云云)。
  四从尔时下。明入文判释中。又二。一明金刚手问。二明如来答。
  初中。又二。初明牒经。后明随释。
  初中。尔时执金刚。乃至摩诃衍行王无有上。金刚手又白佛言。云何如来。云何人中尊。菩萨云何。云何觉此。我疑导师除。大牟尼疑虑弃舍。菩萨大名称当行大乘。行王无有上者。经之尔时执金刚。乃至行王无有上长行偈颂文。未令引之也(云云)。
  二从以上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正释问意。二明赞叹佛德。
  初中。上来说法已处处云者。从初品以来虽佛说佛菩萨等名。我未决择其名义。何故名菩萨如来等耶。是则为从父母所生之处有此名。为当行满德积然后得此名耶而问也。故云意言佛上来说法乃至方得此号耶也。
  二从大乘下。明赞佛德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当修摩诃衍。行王无有上(云云)
  二从大下。明随释中。大乘行王者。今此真言乘是大乘之中大乘。于此极大乘之中。住平等法界大自在之行。得最大自在之果。故云大乘行王无有上。然言行者。且果中说因故云尔也(云云)。
  二从次品尔时下。明如来答中。又二。一明总牒。二明随释。
  初中。次品者。于此品有金刚手问及如来答。然前已明金刚手问之意竟。以欲释如来答之意故云次品也。非三十一品之品也。尔时毗卢遮那世尊乃至说为如来者。经之尔时薄伽梵乃至说为如来等长行偈颂八行余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佛次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一明告敕。二明正答。
  初中。又二。一明赞叹。二明诫听。
  初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尔时乃至问吾如是义(云云)。
  二从佛下。明随释中。佛次又叹善哉者。其义自可见(云云)。
  二从乃至下。明诫听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秘密乃至说摩诃衍道颂曰(云云)。
  二明随释中。乃至者。此告敕中佛意虽甚多。让其义于上来诸品。故云乃至敕其谛听方答也。
  二从大乘下。明正如来答中。又分为五。一明答菩萨名义。二明答佛名义。三明人中尊义。四明答如来名义。五明总结。
  初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大乘道虚空乃至乐欲菩萨名者。经之菩提虚空相乃至名菩提萨埵文。未会别牒也二从此答下。明随释中。虚空无有相等者。言如虚空无相无分别而为诸法所依。自然自证大菩提亦如是。毕竟无相虽离分别。然具无边万德。如法实相解了已。如法实相愿求证得。即名为菩萨也。故云虚空无有相乃至是名菩萨也。
  二从次释下。明答佛名义中。又二。一明佛名义。二明正觉名义。
  初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次释佛义十地乃至于佛得名者。经之成就十地等乃至故名为正觉一偈半文。未令引之也。
  二从次答下。明随释中。谓满足十地等者。非但竖克证十地而已。复能于一一地中。始心中心后心入住出自利利他等通塞之相。一一次第能通达之。复能通达诸法自性空。复能鉴达一切众生深心所行可度不可度等之相。具足如是等大功德。世号为佛。故云谓满足十地乃至佛之名字因斯而起也。
  二从虚空相下。明正觉名义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虚空相法无二乃至是名正觉者。经之法如虚空相乃至故号三菩提一偈。末会别牒也。
  二从亦释下。明随释中。亦释佛义也者。前既说佛之名义中。故名为正觉者。言佛者正觉正智之义故。直指佛之义而云正觉也。犹此正觉深义未穷尽故。复以一偈说正觉之深义。故云亦释佛义也。前但云知法空如幻等者。如幻即空之义也。是即遮情之源底也。今云虚空之法一相无相者。不二平等法界大智是即标德之实际也。由此平等法界大智。获得十力而名正觉。故云今云虚空之法一相无相乃至由正住此十力名正等觉也。以正觉正智名佛故。佛与正觉名异体同。故云佛与正觉名号殊而体一也。
  三从善调下。明人中尊义中。善调身口意等者。言至三平等地之源底。能于降伏摄取而得最自在。是故非但外降伏四魔而已。复能内降尽三障。而于世间出世间之中独步无畏。是故名人中尊。故云善调身口意乃至复号人中尊也。然经文阙不说。今依口说记之。故云此义经中阙文不释余文如是解也。
  四从惠害不。明答如来名义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惠害唯无明离言说乃至此是如来者。经之唯惠害无明乃至故说名如来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此答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断惑。二明如来义。三明如去义。
  初中。虽不云无明然所害等者。向未会之经作释故。未会经无无明之言。故云虽不云无明乃至其义自显也。所言无明者。如实不知自心之实相。即不知之见是也。
  二从此自下。明如来义中。此自证境界者。指自性清净境界。远离修因证得之分。故云自证境界。从此如法之智而来。故云此自证境界乃至得如来名也。又如佛之理者。所言佛者指自性法界之佛也。所谓五大之境也。于此自然自证之理。自然证知故名如来。故云又如佛之理乃至名为如来也。前约能契之智而得名。后从所契之理而得名。只是一法二义耳。
  三从又如下。明如去义中。又如诸佛所行之道等者。言如十方三世诸佛二利圆备然后去证涅槃。今佛亦二利满足证大涅槃。故名如法也。
  五明总结中。大本中具答此等者。言十万颂经中答此金刚手四个问。如来各以一百余偈颂答说之。然传法圣者采其宗旰各以一偈说之。于义不失。故云大本中具答此各有乃至其大意亦具也。
  已上释说如来品竟
  释世出世护摩法品第二十七(经第六中疏十九终)
  将释当品。即开为四。一明大意。二释品题。三宣来意。四明入文判释。
  初明大意者。此品中虽说世出世众多护摩。窃搜佛意更寻源旨。以三处合为一瑜伽内护摩而为大宗。所谓本尊火炉行者此之三种同一而平等也。复次身口意之三同一而平等也。谓本尊身口意即炉之身口意。炉之身口意即行者身口意也。行者三密本尊三密及炉三密无二平等故。本尊之智火能烧尽烦恼之薪。如炉火能烧尽薪木。复炉火能烧尽薪木。如行者智火能烧尽无知之薪。以如斯三平等义故。所烧妄执之薪既尽。能烧智慧之火随息。能缘所缘都尽已。但住本初不生一大圆明。受平等法界之大乐。名为息灾用。以灾殃尽故。本有万德显现圆满。名为增益用。以万德圆备故无恶爱义。此名为敬爱用。备敬爱德故无怨可敌。此名为降伏用。无怨无敌故无德不归。是即钩善义也。如此等五种妙用。偏是三处合为一。瑜伽内护摩之力用也。故经云。复次于内心。一性而具三。三处合为一。瑜祇内护摩(云云)又疏云。三和合谓火不异神神不异自身也。彼同是他俱同也。内作者本尊即火。火即自身也。今谓理释者。本尊即是毗卢遮那不异于自然惠火。亦不异我身也。即以一自性三和合名内护摩。复次三和合者谓身口意也。身印口真言心本尊。此三事和合毕竟等是名三和合也。以如是义。即为当品大纲也。
  二释品题者。于此品中。初说四十四种之世间火法故云世。后说十二火及内护摩之法故云出生。护摩者焚烧义。谓所以平等法界●字之智火。焚烧无明妄执三障四魔之薪木。故云焚烧也。法者内外诸火轨持法则也。故云世出世护摩法品也(云云)。
  三明来意者。上来诸品中。处处品品虽说大智圆明之体相。未说内外护摩之义相。以是义故今说世出世之火法。为欲令彼一类事火之迷者舍邪归正也。故疏云。外典净行围陀论中有火祠之法。然大乘真言门亦有火法。所以尔者为摄伏一类故。以佛韦陀事而摄伏之。然其义趣犹如天地不可相并。今欲分其邪正之相。令行者无复余疑故。传法人于此品中广出缘起也(云云)此即当品之来意也。
  四从复次下。明入文判释中。自分为二。一明佛无问自说。二明依萨埵问而说(矣)。
  初中。又分为三。一明往昔答梵问说邪火。二明佛说十二种正火法。三明佛说内护摩法。
  初中。又二。一明说梵天问。二明菩萨昔依梵问说邪火。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复次秘密主往昔一时乃至作如是说者。经之复次秘密主往昔乃至时我如是答言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外典下。明随释中。外典者指四韦陀典等也。有火祠之法者。如下四十四种火法。然大乘真言门等者。今于真言门亦为摄伏彼事火婆罗门等故说内外护摩。故云然大乘真言门乃至而摄伏之也。彼邪正其义天地云泥不可胜计。故云然其义趣犹如天地不可相并也。今欲分其邪正之相等者。言虽三千颂略经。为欲分别火法之邪正令真言行者得真正之径路故。传法圣者至于此品中不存极略。广举其往昔之缘起因缘也。故云今欲分乃至广出缘起也。诸净行者等者。指彼事火之婆罗门等也。从梵天已来展转相承计但此真实而余者皆不实。然汝所尊奉之梵天不知火祠之法而问于我。尔时我为彼梵天说四十四种火祠之法授与之。是则因位未觉之时故。不知内火真实之火性。唯说世间浅近邪见之火法。广说如是因缘已。然后说真言内证真实之护摩之法故。彼外道婆罗门等闻昔本因缘。我所尊奉之梵天犹受此菩萨火法。何况我等不顺佛说耶。如此解知已舍邪归正。故云佛欲除彼未来世中乃至然后说此真言门正行也。谓我先世行菩萨道时示作梵王尔时乃至不宜用先虚妄不正之法也。是即重引经文而结释也。
  二从彼火下。明菩萨昔依梵问说邪火中。自分为十。一明说次第相生火。二明从净行初娶其子复初娶火。三明此童子度世时诸作法火。四明用四种法火。五明烧林木火。六明消化不食火。七明授诸火时火。八明海中火名。九明劫烧时火。十明总结。
  初中。又分为十一。一明我自然火。二明簸缚句火。三明梵饭火。四明毕怛罗火。五明吠涅婆捺罗火。六明诃缚奴火。七明合毗缚诃那火。八明簸说三鼻都火。九明阿闼末拏火。十明钵体多火。十一明补色迦路陶火(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彼火名我慢自然者。经之所谓大梵天。名我慢自然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以下。明随释中。以下次列等者。从偈始所谓大梵天以下列诸邪见火祠法也。是依大韦陀典所说。往昔菩萨未觉之时。依梵天致请所说邪见火祠之法。故云以下次列乃至所明也先说火神之本者。以梵天为诸火根本。故云最初是梵王也。以彼有如是计者。梵王念一切众生皆依我所念而生。是故我即一切世间本初也。一切众生我之所生之子也。如是坚计如是我慢。故云以彼有如是计乃至有如是我慢故也。自然生者等者。彼不知业因缘所生也。我念自然梵世生。又想一切众生自然生。故云自然生者又计自然常故乃至即大梵王也。
  二明次梵下。明簸缚句火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次梵天子所生乃至最初之火者。经之次大梵天子等三句。未会引之也。
  二从次梵下。明随释中。次梵天子名梵天子等者。是彼最初梵王所生之子也。故云次梵王子乃至此是彼天火初也(云云)次梵天子以下是偈所生簸缚句乃至而无用处也者。从次大梵天子以下偈是彼根本梵王所生之子祖也。故次第相生相续说之。但皆是邪宗所供养也。于大乘真言宗无用也。故云尔也。
  三从梵下。明梵饭火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挍牒可云。其子名梵饭(云云)。
  二从梵饭下。明随释中。梵饭子者。是梵王之孙也。故云梵饭子乃至梵子之子也。
  四从毕下。明毕怛罗火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挍牒可云。子名毕怛罗(云云)。
  二明随释中。毕怛罗(又其子)者。是即梵饭之子也(云云)。
  五明吠涅婆捺罗火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如疏文可见。
  二明随释中。又其子者毕怛罗之子也。
  六明诃缚奴火中。又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挍牒可云。复生诃缚奴(云云)。
  二明随释中。又子者。吠涅婆捺罗之子也。
  七明合毗缚诃那火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如文可见。
  二明随释中。又子者。诃缚奴之子也(云云)。
  八明簸说三鼻都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疏句终有体字。经为庄严句略一字。疏具存也(云云)。
  二明随释中。又子者合毗缚诃那之子也(云云)。
  九明阿闼末拏火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挍牒可云。及阿闼末拏(云云)。
  二明随释中。又子者。簸说三鼻都体之子也( 云云)。
  十明钵体多火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挍牒可云。彼子钵体多(云云)。
  二明随释中。又子者。阿闼末拏之子也(云云)。
  十一明补色迦路陶火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如文可见(云云)。
  二明随释中。又子者钵体多之子也(云云)已上根本梵王并所生之子孙次第相连十一句也。是则略举劫初之十一人。从其以下如上次第相生无量无边。皆具有韦陀典中。故疏第二十云。我昔未成正觉无所晓知。略说如四十四种火法。广则无量。如韦陀典中具明(云云)已上皆供养者也者。如此上首火天等。事火婆罗门皆所虔诚供养之神也。故云尔也。
  二从初置下。明从净行初娶其子复娶火中。自分为十。一明忙路多火。二明缚诃忙囊火。三明瞢蘖卢火。四明钵伽蒲火。五明簸体无火。六明戍脂火。七明杀毗火。八明三谟婆缚火。九明素哩耶火。十明瑜赭迦火。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初置胎时用者。经之复次置胎藏用忙路多火二之。未会引句也。
  二从是净下。明随释中。是净行者等者。彼事火婆罗门之子渐成长。十二年勤苦之后。初娶妇。其种子降妇之胎中时。用此忙路多火也。故云是净行乃至或咒而加也。火名在经中者。经云用忙路多火。然疏不举之。故云火名在经中此不出也。下同者。从此以下皆可效之。故云尔也。
  二明缚诃忙囊火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欲后洗浴时者。经之欲后等二句。未会引之也。
  二从彼下。明随释中。彼受胎六月等者。彼妻既受胎以后至六月。其夫令洗浴之时用此火也。故云彼受胎六月乃至名嚩诃忙囊火也(云云)。
  三明瞢蘖卢火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浴妻乃至卢火者。经浴妻乃至卢火二句。未会引之也。
  二明随释中。浴妻者。前浴夫已。故次又浴妻之时用此火也(云云)。
  四明钵伽蒲火中。又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生子之后者。经之若生等二句。略引之也。
  二明随释中。生子七日后父母等者。此子生七日后。夫妇解发用此火也(云云)。
  五明簸体无火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立名时者。经之为子等二句。略引之也。
  二明随释中。其子既生等者。其义可见(云云)。
  六明戍脂火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食时用此火者。经之饮食等二句。略引之也。
  二明随释中。谓子等者。其文可见(云云)。
  七明杀毗火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为子作发时者。经之为子作髻时应用杀毗火二句。略引之也。
  二明随释中。为子渐长等者。子既生后渐成长。刺胎藏所生之毛发时用此火也。留朱荼之发者。留残顶上十字发。故云尔也。
  八明三谟婆缚火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受戒时者。经之次受禁戒时三谟婆缚火二句。略引之也。
  二明随释中。与持本族戒者。彼事火婆罗门家本族所制文戒也。此童子渐长。先受己本族之戒。此时用此火也。有文阇草者。作彼三股线之草梵名也。似此间箭竹者。似此土之耶能陀希草也。治此草作绳结三股线系身及络背持三岐之曲杖也。故云有文阇草乃至三岐杖也。食与不食任意者。彼父母及师。食不食任其意也。
  九明素哩耶火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禁满施牛时者。经之禁满等之二句。略引之也。
  二从谓戒下。明随释中。谓戒满等者。护持本族戒。系三股线。用三岐杖及军持。身被鹿皮。以赤铜钵常乞食。如此难行菩行而经十二年已。然后为报师恩。以种种珍宝而报偿。及以牸牛(母牛)犊子(牛子)等。施与其师。故云谓戒满十二年已乃至及犊子施师也。
  十明瑜赭迦火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挍牒可云。童子婚媾时以瑜赭迦火(云云)。
  二从师受已下。明随释中。师受已又令彼婚等者。此师受弟子所施之母牛已。即令其弟子婚此母牛时。用此瑜赭迦火也。尔时其师为弟子说婚因缘。故云师受已又令彼婚故说乃至我乃行牛行也用瑜赭迦火也(云云)已上十种明从父之净行婆罗门初婚时。至其子童子戒满后又婚时所用火也。
  三从造作下。明此童子度世时诸作法火中。自为十。一明跛那易迦火。二明簸嚩句火。三明梵火。四明扇都火。五明阿嚩贺宁火。六明微吠脂火。七明娑诃娑火。八明合微担耶火。九明你地火。十明阿密栗多火。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造作时者。经之造作众事业。跛那易迦火文。略引之也。
  二从即以下。明随释中。师以下供养等者。从此以下作诸供养等事业时用此火也。如是如是作业种种不同。故如是如是时火神名亦别。故云初受此法时火神名别。乃至别有火神咒等也。
  二明簸嚩句火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供养天神者。经之供养诸天神以簸嚩句火二句。略引之也。
  二明随释中。然彼法供养等者。明供养彼天神等之时器物作法等也。谓如家中井灶门等者。家中室外一一每处皆持一撮食供与之时。而诵其一一神咒。是以各别咒祭之。是又一种之火也。
  三从次造下。明梵火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挍牒可云。造房以梵火(云云)。
  二从次造房下。明随释中。次造房用梵火者。造作房时火也。造立房时。建立房时用别火。故云尔也。以法加之者。作净此房时又用别火故。此中有三火也。
  四从若行下。明扇都火中。又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挍牒可云。惠施扇都火(云云)。
  二明随释中。若行惠施时即施其本类也者。不施余刹利等三姓。亦不语。故云若行惠施时乃至但于自类而行施也。本意云扇都火为此物等者。为犹谓也。言此物源从梵天而得。今还施彼天之意也。故云本意云扇都火乃至亦云沙诃也。
  已上释第十九卷竟
妙印钞卷第七十六
  一交了
  (御本云)元德三年(辛未)五月二十五日加点了。沙门宥范(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