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妙印钞卷第三十九

  沙门阿寂纪

释入曼荼罗具缘品第二之余(经第二疏第九)

  八从又如彼龙下。明叹成道德中。又二。初举汉语。二明作释初文。自可见。
  二从此时下。明作释中。此时菩萨已到苦行源底等者。菩萨行苦行超过于诸外道故。能伏外道入佛道。如大论第三十四云。或有菩萨。于恶世邪见众生中。为除众生邪见故。自行勤苦甚难之行。如释迦文佛。于沤楼频螺树林中。食一麻一米。诸外道言。我等先师虽修苦行。不能如是六年难苦(云云)以是义故云已到苦行源底知无义利也。思惟诸法本寂等者。实是住阿字本不生际。知见大菩提直路。依之无量无边吉庆之事有世间。故云尔也。余文自可见(云云)。
  九从犹如下。叹降魔德中。又二。一明汉语。二明随释初自可见(云云)。
  二从世尊下。明随释中。已得安坐佛觉沙罗树王根本之下者。沙罗树王根本者大悲为根句也。之下者菩提为因句也。以如来加持神力者方便为究竟句也余文自可见(云云)。
  十从如善逝下。明叹转法轮德中。又二。初举汉语。后明作释初文。自可见(云云)。
  二从世尊下。明随释中。诸有所说皆为大事因缘故者。夫释迦如来始从华严终至法华涅槃。诸有所说。为令开示悟入如来知见。故云尔也。余文自可见(云云)。
  十一从如彼下。明结成句中。又二。初举汉语。后明作释初文。自可见(云云)。
  二从梵本云下。明作释中。又分为七。一明梵语殊异。二明结成佛宝偈。三明结成法宝偈。四明结成僧宝偈。五明结成本行中七偈。六明会无涅槃。七明总结。
  初中。梵本云系多翻云利益等者。言或云利益或唯云利或云饶益。皆是虽似同事。各各其义少别也。故梵本辨其义。皆梵语殊也故云本名各异也。然翻译人无辨其别。故云传度者无以别之也。譬如等者。于汉语之初字举其殊异。以令例知梵语之异。故云譬如初裁乃至亦有小殊也第二第三。自可见(云云)。
  四从次二句下。明结成僧宝中。次二句者指福利所饶益称赞诸圣众二句也。即是修行所成果。故云明供养修行所成胜果也。
  五从次二句结成下。明结成本行中七偈中。次二句者指遍说具德尊牟尼释师子二句也。是即总结成始从生天终至成道之七相。故云本行中七偈也。汉语各结二偈故并十四偈也。今言七偈者。梵语各存一偈故。从梵语云尔也。
  六从世尊下。明会无涅槃德中。又二。初明成道摄涅槃。二明顺世俗略之。
  初中。世尊般涅槃时等者。觉道圆满成正觉时。自然证不生不灭。是涅槃义也。故正觉外别不举涅槃德也。仍云世尊般涅槃乃至无二无别也。
  二从若就下。明顺世俗略之中。若就世谛者。今此灌顶是吉庆吉祥义也。故以贺庆事尤为相应。然如来入涅槃之时。大众哀叹言宝山摧法海竭。三界无主众生福尽等。大住哀伤。是即非吉庆事。故今且隐略不说之。故云若就世谛乃至是故晦而不言也。晦犹隐也。然此中结会等者。言称赞三宝众德及如来本行。是即大般涅槃不生不灭无去来今义也。故云然此中结会乃至即是大涅槃义也。
  七从此十一下。明总结中。此十一偈中者。三宝各有一偈。从生天至成道有七偈。终并结成一偈。故云十一偈也。具无量义等者。如是三宝并八相成道等众德。大小乘诸经中广分别说之。虽然恐繁略之。故云具无量乃至今略明训诂而已也(云云)。
  十一从金筹下。明释金錍偈中。又三。初明梵汉交举。二出汉语。三明作释初二。自可见。
  三从西方下。明作释中。又二。初举世医为喻。二明合譬初文。自可见。
  二从一切众生下。明合譬中。又五。一明众生有知见性。二明以不知故不明现。三明拙医增损。四明巧医除翳。五明性相常尔初二文。可见(云云)
  三从若令下。明拙医增损中。非徒无效而已者。言诸外道二乘等虽治其瞙。动堕在断常二见。还损佛知见性。故云若令拙医乃至或伤损目瞳也(云云)
  四从如来下。明巧医除翳中。如郢匠运斧尽力除垢者。如郢国壁涂与番匠相互得其妙。削鼻端泥土之时。巧削巧承故不损其鼻。今如来善巧方便亦如此。通塞不失节。盈缩不失度。毫末无有误。故云如来方便具足乃至不成无碍知见也。
  五从又此下。明性相常尔。其义又可见(云云)。
  十二从明镜下。明释明镜偈中。又三。初明梵汉交举。二举汉语二偈。三明作释初二。自可见。
  三从梵本下。明作释中。五。一明诸法无形而现相。二明四性叵得观。三明如实知自心。四明得除盖障三昧。五明生在佛家。
  初中。梵本初句但云形像者。指诸法无形像之形像也。然与无相法文势相连者。云从缘生诸法即无形像故。是即有形即无形也。故云有形无形文势相连事也。故云但云形像乃至意明法无形像也。余文可见明镜事如住心品镜喻中记(云云)。
  二从当知下。明四性叵得观。自可见。
  三从当知下。明如实知自心。又自可见(云云)。
  四从若下。明得除盖障三昧。是又可见。
  五从以能下。明生在佛家。自可见。
  十三从法轮下。明释法轮法螺偈中。又三。初明梵汉交举。二明出汉语三偈。三明作释。
  初二。自可见。
  三从即下。明作释中。又二。初明释轮义。二明释法螺义。
  初中。即解秘藏中转法轮义者。以如实知自心之大轮。转三种世间之大道。不知妄想速疾摧灭。三平等地顿极顿满。此名为秘密藏中转法轮义也。
  二从转此法轮下。明释法螺义中。又五。一明法轮兼法螺义。二明不生异慧疑虑。三明愿报法恩佛恩。四明行者心王成佛时眷属翼从。五明如来心王眷属倍增。
  初中。转此法轮时者。转法轮音声遍法界。名为吹大法螺故。轮与法螺相连而说也。即有一声义者。如来以普遍一音为一切众生说法时。众生随机根缘得解。故云即有一声义也。
  二从异慧下。明不生异慧疑虑中。所言异慧者。非如实慧故云异慧也。无疑心者。于真言上乘大菩提心。不生一念疑虑心故云疑悔永尽也。疑悔永尽住如实大智心。还令开示一切众生无上大菩提道法。故云异慧是分别乃至无上真言行道法也。
  三从汝若下。明愿报法恩佛恩中。汝若能发如是愿等者。言依如来所说正法。开发无上大知已故。自今以后。于十方三世。为报正法大恩如来大恩。为如来使者行如来事而发愿。故一切圣者皆加持护念此行者。故云汝若能发如是愿乃至皆护念汝也。
  四从复次下。明行者心王成佛时眷属翼从中。复次汝之心王等者。言行者疑悔永尽故安住如实大菩提心时。于法明道中成正觉。
  此时心数眷属自然同入金刚界法明道中成正觉。而周旋翼辅心王。共护持之。故云汝之心王乃至共护持之也。
  五从何况下。明如来心王眷属倍增。自可见(云云)。
  十四从三昧耶下。明释三昧耶偈中。自分为三。一明梵汉交举。二明出汉语偈。三明作释初自可见(云云)。
  二从佛子下。明出汉语偈。又可见。
  三从前云下。明作释中。又三。一明不可犯四重。二明释四重戒。三明释教诫语。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佛子汝从今不惜身命故者。前云耳语言等(云云)。
  二从前云下。明随释中。又初举小为例。二举譬合法。
  初中。前云耳语言告一偈者等者。疏第八云。耳语告彼三昧戒。勿令诸余未入坛者闻声。此一偈当于转字轮曼荼罗行品中说之(云云)彼品偈云。耳语而告彼。无上正等戒次当为彼结。正等三昧印。同疏云。时师欲令弟子结护故。自耳语教之。所谓令住菩提之心别有说处也(更问)彼别有说所者。指当所四波罗夷说偈云尔也。又禅要说真无漏戒。以四个陀罗尼名诸佛内证真实戒。然彼四个陀罗尼与今四重。梵名异义同。然者所言耳语言等者。当所四重禁是也。故云前云耳语言告一偈者也。犹如僧祇家授六念者。六念有二种。所谓化教六念制教六念也。今指制教六念也。具受人所念也。化教六念如大论等所说(云云)萨婆多授五时法者。受戒时分有五时。如此六念五时法者。唯有具戒者所存知也。非未受戒者之所知。存知此六念五时者当知此具受之人也。不存知之人者当知未具受者也。故云犹如僧祇家乃至验知曾受具戒以不也。今此四戒等者。今四重禁也。如受具戒等者。如彼小乘受具戒已必略示其戒相。今此宗亦复如是。授三昧耶无作真无漏戒已。略示其戒相。所谓四波罗夷也故云今此四戒乃至秘藏中四波罗夷也。
  二从如人下。举譬合法中。如人为他断命等者。譬意自可见。今此四戒等者。是即秘藏中四重禁也。今此宗以此四重为命根。若此四重违犯者正法命根悉断绝故。此人名为断头。如死尸虽暂时存。不久败坏。何以故三世十方一切诸佛种种说教一大事因缘。今摄在此四重禁中故。若违犯者永断佛种。不入佛子之众。犹如声闻戒违犯四重者永不入声闻众。故云今此四戒是真言乘命根乃至不久败坏也。
  二从第一下。明释四重戒中。自为四。一明释不舍正法戒。二明释不舍离菩提心戒。三明释不悭吝法戒。四明释不利众生戒。
  初中。又三。一明一切正教摄持。二明舍义不成。三明普门利益众生。
  初中。一切如来正教等者。三世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所说小乘大乘权乘实乘乃至八万四千法门等。皆悉信乐受持。不可生弃舍之心。故云为一切如来正教乃至勿生弃舍之心也。
  二从如声闻下。明舍义不成中。如声闻乘等者。声闻乘中心生口言即成舍戒故无犯戒之罪。今此真言上乘一得永不失真正无漏戒故。更无舍义故。若吐气发言之间误违犯者则成重罪。故云知声闻乘中乃至则成重罪也。
  三从亦此下。明普门利益众生中。亦此一切法门等者。言大日如来以大悲方便故。于无数大劫中。为欲普利益安乐一切众生故而演说之。若舍一法者得失诸佛大悲方便之大罪。如百字轮不可弃一字。若弃一字者得失如来百光遍照一德之大罪。如声闻者二百五十律仪戒。随舍一戒者失律仪。何况于真言上乘平等法界真无漏戒哉。故云亦此一切法门乃至何况摩诃衍耶也。
  二从第二下。明不舍离菩提心戒中。又分为四。一明万行中为幢旗。二明小人拙念。三明凡夫愚念。四明菩提心不退义。
  初中。此菩提心于菩萨万行等者。此事住心品中委悉记之。即是三军败续者。大将丧大幢旗故。前阵中阵后阵皆失节度。驰散东西。败失弓箭能续无处。即堕他胜处。成断头死尸。今菩萨摩诃萨亦如是。大菩提心如大将幢旗。万善万行如所从群兵。大菩提心幢旗若坏失。万善万行皆悉散失。为无明烦恼之怨敌所胜。断法身常住惠命。故云此菩提心于万行乃至故犯波罗夷也。
  二从有人下。明小人拙念。自可见。
  三从或云下。明凡夫愚念。此亦可见(云云)。
  四从又此下。明菩提心不退义中。又此菩提心者。今此如实大菩提心毕竟无有可退义。故名为金刚菩提心。譬如金刚一入土中。渐渐下入。终至金刚轮际而止息。此菩提心亦如此。一入●字本不生土中。渐渐进入。终至第十一地金刚轮际而止息。于其中间无有退止之处。故云又此菩提心毕竟无有可退义也。故不同声闻等者。退声闻心放舍诸律仪乃至三归等。虽为自衣外道。佛大慈大悲之余又听许出家。所谓如七度还俗七度出家之类是也。故云故不同声闻法中乃至佛亦慈愍听许也。
  三从第三下。明不悭吝法戒中。又分为三。一明不观前机故犯重。二明显密正教随应与授。三明非机授深秘故犯重。
  初中。然于正法悭吝等者。言不观前机惠施不择其器非器。适机根纯熟虽堪应受法。犹惜其正法不肯授与。犯重禁也。何以故大小权实正法。如来普为一切众生说之。譬如父母遗财不限于一子。然一子若押取得不孝之重罪。今亦如是。一切正法是如来大慈父之遗财也。然随其机根不肯授与。独为己有。是即秘藏中盗三宝物之人也。故结重罪。故云所以然者因如来出世乃至同于盗三宝物也。
  二从略说下。明显密正教随应与授中。略说法有四种者。一切显教皆摄三乘。并真言密教故云有四种也。如此等显密正法。设虽无吝惜之心。违机不可说之。能鉴大小权实之机根。然后可授与也。故云略说法有四种乃至量其根器而后与之。
  三从若辄下。明非机授深秘犯重中。若辄尔说诸深秘之事等者。虽不可惜正法。不量机之浅深利钝。于浅近之机授深秘之事。还生疑谤感匮法业堕恶道。故于不利众生行戒犯波罗夷罪。故云若辄尔乃至结犯下品说之也(云云)。
  四从第四下。明不利众生行戒中。又分为三。一明四摄相违义。二明于一人作非一切皆犯。三明依妄作故未损善缘。
  初中。此是四摄相违法者。诸菩萨大慈大悲万行万善虽无量无边。不出四摄利他之方便。所谓哀愍一切众生犹如己身。以是义故钓以内外之布施。索以微妙之爱语。锁以难得之利行。喜以随意之同事。如此四摄方便十方三世菩萨摩诃萨同一本誓。故相违此四摄方便作不利众生行是即犯重禁。永不得菩萨摩诃萨名。故云此是四种相违法也。
  四摄是菩萨具戒中四依者。十方三世一切菩萨。依止此四摄利他之法。行菩萨道也。判四依位。大小乘名别也。如大论等说(云云)今宗唯以此四摄为四依也。初受戒时等者。欲授戒者先应问此遮难云汝从今以后不可依行四摄相违之行。若能依行者不可授戒。何以故。夫菩萨发无上菩提心。专为化一切众生令入三乘道。然相违彼大悲本誓。起众生障道因缘。作不利众生之行者。非菩萨摩诃萨之众。犹如声闻违犯四重。永非声闻之众。故云初受戒时先当开示此遮难乃至起众生障道因缘也。
  二从一切下。明于一人作非一切皆犯中。一切众生亦同字轮之体者。夫十界互具不相离。譬如百字轮不阙一字。以是义故于一众生作不饶益行时。于一一众生皆悉作不饶益行。而成重禁违犯。故云一切众生亦同字轮之体乃至皆犯波罗夷罪也。余文可见(云云)。
  三从但随下。明依妄作故未损善缘中。但随烦恼之心等者。以邪见放逸之心。放舍一切造淫盗杀妄等故。损失三乘善缘。得自损损他之罪。故犯重禁。若虽不舍利众生之行。但被引烦恼之心。造淫盗杀妄等。未损三乘之善缘故。但犯轻戒不犯重禁也。故云但随烦恼之心乃至而未损彼三乘善缘也。余文自可见(云云)。
  问曰。真言家之具戒者何等戒耶。答曰。四重禁是也。
  问曰。以何得知是真言家具受。如何。答今卷释四重禁已。释阿阇梨教诫之语云。汝今以受具戒竟。当至诚于彼诸尊作礼而退。自今以后凡有所作。当具依真言法教如说行之。同彼新受戒者。一切事业先当问师。勿得率心专擅令生恶邪疑悔也。既释四禁已。结成句云。汝今以受具戒竟(云云)明知是真言家具戒也。是即此四重禁略摄一切诸戒也。加之云同彼新受戒者。今受持此四重者。例同彼声闻乘新受戒者。故云四重禁是无诤此宗具受戒也。
  问曰。今宗三昧耶戒者。指此四重禁而名三昧耶戒耶。答尔也。
  问曰。以何得知此戒名三昧耶。云何。答曰。今经欲说此戒而表说云。次当于弟子。而起悲念心。行者应入中。示三昧耶偈(云云)又说四重已。教诫云。佛说三昧耶。梵本云翳帝(此也)三昧耶系(戒也)三勃台(佛也)啰契也(二合)哆(说也)译云佛说此三昧耶戒(云云)治定经云佛说三昧耶(云云)又同疏云。梵云苏没罗多。翻为善住戒者。以其善住三昧耶故。亦名善住戒者。即是异门说佛子之名(云云)明知此四重禁名三昧耶戒。无疑者哉。
  问曰。若然者前所说耳语偈者。可云此四重禁耶。答尔也。
  问曰。若然者以何得知此四重名为耳语戒。云何。答。今疏文释三昧耶偈云。前云耳语言告一偈者。犹如僧祇家授六念。萨婆多授五时法。以此验知曾受具戒以不。今此四戒如受具戒竟已。略示戒相当知即是秘密藏中四波罗夷也(云云)。
  问。疏第八云。耳语告彼三昧耶戒等者。于此耳语一偈。不可令闻未入坛者(云云)然者何故今文有三偈半耶。云何答。第八卷唯指四重戒相许。故云一偈。今文存表并教诫之语。故有三偈半也。
  问。疏十三别有说处者。指何等文耶。答。指此三昧耶戒说偈文也。
  问。阿阇梨说持明藏中二部戒本(云云)然者指何等文耶。答。二部者两部戒本也。所谓一菩提心三昧耶戒仪。是金刚界戒本也。二禅要。胎藏界戒本也(云云)或云。今此持明禁戒真言有梵语汉语。故云二部(云云)此中第二义不可然。不叶文也(云云)。
  问曰。若然何故禅要云。今者且依金刚顶经。设一方便作斯修行。乃至成佛。若闻此说。当自净意寂然安住(云云)以此文思彼。禅要戒相依金刚顶经可说之。如何答。禅要中。依胎藏作十一门。说受大菩萨戒毕。然后三藏又依金刚顶。说诸佛内证无漏清净法戒。故云今者且依金刚顶经等也。指四摄十重而云且依金刚顶经也。
  问。禅要无漏真法戒与今四重为同为异。如何。答同也(云云)。
  问。何故尔耶。答。禅要四个陀罗尼名为无漏真法戒。彼四个陀罗尼与此四重。其义同一也。故知彼此同一也(云云)。
  问曰。若然者何故如此得心耶。答曰。禅要说第一陀罗尼功能云。此陀罗尼令诵三遍。即令开戒及余秘法。亦能具足一切菩萨清净律仪诸大功德。不可具说(云云)此中即令开戒及余秘法者。指真言正法也。亦能具足一切菩萨清净律仪诸大功德者。指显教正法也。今释第一戒云。不应舍正法者。为一切如来正教皆当摄受修行受持读诵。如大海呑纳百川无厌足心。若于诸乘了不了义。随一切法门勿生弃舍之心(云云)故知彼此同一也(云云)禅要说第二陀罗尼功能已云。此陀罗尼复诵三遍。即发菩提心。乃至成佛坚固不退(云云)今与第二不舍离菩提心。全体同一也(云云)禅要说第二陀罗尼功能云。即得一切甚深戒藏。及具一切种智。速证无上菩提。一切诸佛同声共说(云云)今释第三不悭吝法戒云。略说法有四种。谓三乘及秘密乘。虽不应吝惜。然应审观众生量其根器而后与之(云云)彼云一切诸佛同声共说。此云略说法有四种(云云)地论云。说者授与义。说与众生故(云云)故知授与是不悭吝义也然第三陀罗尼与第三戒同一也(云云)又禅要说第四陀罗尼功能云。即证一切灌顶曼荼罗位。于诸秘密听无障碍。既入菩萨灌顶之位。堪受禅门(云云)今释第四戒云。此是四摄相违法。四摄是菩萨具戒中四依(云云)彼文云既入菩萨灌顶之位。是即住四摄之行名为菩萨。明知彼此同一也。四个陀罗尼与四重。其义相同如此。然者禅要且依金刚顶经。以此四个陀罗尼。为四重耳语告言。今经疏以四重禁为耳语告言也。故禅要说四摄十重已。欲说四个陀罗尼。即说云前虽受菩萨净戒。今须重受诸佛内证无漏清净法戒。是名真言法戒也。此秘密不令辄闻(云云)此中菩萨净戒者。指三聚净戒四摄十重等也。此外今四个陀罗尼名为真言法戒故。云此秘密不令辄闻也。是即与疏第八勿令诸余未入坛者闻声之文。其意同故知四重与四个陀罗尼。其义全一也(云云)但耳语一偈未详(更问)。
  三从次下是阿下。明释教诫语中。又六。一明同说三昧耶。二明释善住戒者。三明护戒如命。四明至诚作礼。五明事业皆问师。六明有二部戒本。
  初中。梵本兼有此字者。梵语中有翳希字。翻云此。故云梵本兼有此字也。言十方三世佛共说等者。非但大日如来独说而已。十方三世诸佛同说此三昧耶戒。故云十方三世佛共说乃至现为证验也。
  二从梵云下。明释善住戒者中。即是异门说等者善住戒故得佛子之名。故云尔也(云云)。
  三从如护下。明护戒如命中。又二。初明别牒。后明随释。
  初中。别牒可云。如护自身命护戒亦如是者。如护汝父母等(云云)。
  二从如护下。明随释。其义自可见(云云)。
  四从汝今下。明至诚作礼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应至诚恭敬稽首圣尊足者。汝今以受具戒等(云云)。
  二从汝今下。明随释中。汝今以受具等者。言以受具戒故欢喜悦乐。以至诚殷重之心顶礼诸尊。故云尔也。
  五从自今下。明事业皆问师中。又二。初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别牒可云。所作随教行勿生疑虑心者。自今以后凡有所作(云云)
  二从自今下。明随释中。同彼新受戒者等者。今受此具戒者行住坐卧行仪法则。一一次第咨询其师。受彼教命如法如说可行之。例如声闻乘中新受戒者不离其师边。一切作业随师教命。故云自今以后乃至令生恶邪疑悔也。
  六从复次下。明有二部戒本中。二部戒本者。如次上记之。一一皆是真言等者。如禅要四个陀罗尼。今四重禁阿利沙者。皆是真言也。故先以梵语加持之。次以字门可广释也。故云复次阿阇梨说持明藏中乃至而广释之也(云云)。
  第三从尔时下。明具戒无作功德中。又二。初明总牒。二明随释。初总牒。自可见(云云)。
  二从是因下。明随释中。自八。一明结前生后。二明引小为例。三明举密合例。四明简小戒至归。五明佛戒本末等。六明无作律仪初后同一。七明瞿醯说十戒。八明灌顶以后作法。初结前生后句。自可见(云云)。
  二从如下。明引小为例中。若受具足戒竟者。言受戒竟时。淫盗等一一学处。各于三千大千世界一一众生境界。皆悉得不淫不盗不杀不妄等无作功德。乃至于一切土地草木等。横限三千界。竖限金刚轮际。于一一微尘刹等。亦得不坏生堀地之无作功德。故云若受具足戒竟乃至各生无作功德也。余文自可见(云云)。
  三从今下。举密合例中。非独以一期等者。今此真言具戒无作功德。竖尽三世横穷十方。无所不至。非如彼拙限一期愚境三千。故云今此秘密藏中也(云云)。
  四从又声下。明小戒至归。自可见(云云)。
  五从今此下。明佛戒本末等中。今此菩萨律仪等者。今此真言门无作律仪。从●字本不生大智海出。终趣自性清净一切智海。出入唯一道一味更无二法。故云今此菩萨律仪乃至皆金刚也(云云)。
  六从又如下。明无作律仪初后同中。又二。初引小为所例。后举密为能例初文。自可见(云云)。
  后从今下举密为能例中。又分为十一。初明总初后功德与佛等。二明位位功德与如来位位等。三明举经文结释。四明唯佛与佛所知。五明譬喻。六明佛子义。七明劝众生当供养此人。八明入世谛曼荼罗功德。九明入秘密曼荼罗功德。十明上首恭敬供养。十一明应恭敬供养。
  初中。虽复最初发等者。初发心受戒无作功德。乃至第十地无作功德。一一皆普穷尽空法界。发起无作功德。与如来同一也。故云今此菩萨律仪乃至更无增减之异也(云云)。
  二从复次下。明位位功德与如来位位功德等中。复次初发心时等者。今行者初发心无作功德。与如来初发心之时功德等。初地所发无作功德。又与如来初地所证之时功德等。乃至第十地所发无作功德。又与如来所证第十地之时功德等。如此位位念念与如来功德等。转深转广不可思议不可说。故云复次初发心时乃至故名为秘密藏中无作功德也。
  三从是以下。举经文明结释。自可见。
  四从此福下。明唯佛与佛所知中。今但示其入处等者。此人福德多少非十地等觉之所知。何况其余耶。故云此福非一切众生乃至乃能知之也。今但示其入处者。今此行者受诸佛具足三昧耶戒故。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受大日如来种姓法身故。圆满无尽法界万德。欲宣说此意。故云以此法门当如是知也(云云)。
  五从譬如下。明譬喻。其意可见。如住心品记(云云)。
  六从当知下。明佛子义中。从佛口生者显莲华功德。佛心之子者显金刚部功德。其所在方者。举所居方显能居身。是即佛部义也。以成就如此之三部妙德故名为有佛。故应施作佛事也(云云)。
  七从犹如下。明劝众生供养此人中。佛说随舍利弗之所游行等者。言尽三界结备六通三明。与佛等同坐解脱之床故。供养恭敬此人。与供养恭敬如来无有别。是则小乘一途之谓也。故云犹如声闻经中乃至出生无尽福惠故也。而今此善男子等者。指受俱戒之人。彼人福德又与如来等无差别故。令一切众生得大福德。故以大慈大悲之心劝嘱一切众生。令供养此人观见此人也。故云而今此善男子乃至即当观彼也。
  八从初入下。明入世谛曼荼罗福等中。初入世谛曼荼罗者。初入择地造坛曼荼罗时功德。与如来初入世谛曼荼罗时之功德。正等无异。故云尔也。
  九从初入下。明入秘密万荼福等中。初入瑜伽等者。如秘密曼荼罗品等所说。即是初法明道位也。此人功德亦与如来初入初法明道位时之功德。正等无异。乃至一一地位功德亦如此。故云初入瑜伽深秘密乃至皆悉与如来等等也(云云)。
  十从是中下。明上首诸尊恭敬供养意中。是中亦有差别者。地前地上极果一一次位不同故。亦无差别者。初中后心次位虽不同。自性清净普贤大菩提心正等无异故。以见如是金刚界故名为金刚手者。指五智圆满智体云金刚。此五智心王心数无量无边。而不乱次位阶级不坏界畔浅深。故云界。如此心自觉五智微细智时。手持五股金刚而为其表示。故云金刚手也。是即亦有差别门之意也。以见如是法界故名为普贤等者。指一切众生如如法界自性清净心体云如是法界。住如此之六大法界色心究竟普贤大菩提心故云普贤。是即亦无差别门之竟也。故云是中亦有差别亦无差别乃至故名为普贤也。
  十一从故此下。明应恭敬供养中。故此上首圣尊等者。指普贤金刚手等上首诸尊。如此等上首仁者。以见如上之有差无差义故。异口同音誓说云自今以后当恭敬供养此人。何以故。同见佛世尊故。是即微尘许非矫饰之辞。见真实义利同共必定师子吼也。故云故此上首圣尊乃至同见佛世尊故也。譬意自可见(云云)。
  七从瞿醯下。明引瞿醯说十戒中。又三。初总明加持教诫等次第。二明都说三昧耶戒。三明说十种方便戒。初文。自可见(云云)。
  二从次为下。明都说三昧耶戒中。次者。如此以般若经之意教化开导已。次说三昧耶戒。故云次也。为都者。总为诸应度弟子说四重三昧耶戒等也。故云次为教都说三昧耶戒也三从汝等下。明十种方便戒中。是即今经说四重不说十种方便戒故。引瞿醯明其戒相也。所谓一于三宝境界致恭敬。二于大乘经怛生惠解。三于受三昧耶人生爱乐。四于尊者恒起恭敬。五不应嫌恨诸尊信学外书。六来求者随力施与。七于诸众生恒起慈悲。八精勤功德常习大乘。九于真言勿得懈废。十向未受三昧耶者不可说秘密。已上瞿醯说之。十一明结中。余如供养法初品中广明者指行学品第一也。
  八从如是下。明灌顶以后作法中。又分为五。一明示本尊印言及解说。三明作最后护摩三施四方食。四明后供养作。五明诸供物配分。
  初中。如是教授已者。如上教诫教授已。投花时所得本尊密印真言及其尊所属部类眷属印言等一一示之。故云各各示彼本尊乃至所属之部也。并为解说本曼荼罗者。指普门曼荼也(云云)复次或随三部尊有当部本曼荼罗。故云尔也。
  二从然后下。明最后护摩中。作最后护摩者。灌顶作法已作护摩法也。故云最后护摩也。
  三从护摩竟下。明施四方食中。护摩竟更如法护身等者。护摩事已。阿阇梨起座采集供物余残。出檀外。施与十方鬼神等。如上说之。
  四从施下。明后供养作法。自可见(云云)。
  五从诸供下。明诸供物配分中。又三。一明配分饮食。二明配分财物。三明诫弟子受用少分。
  初中。诸供养食等者。师口云。分为三。以一分施与诸贫人。以一分施与近邻人。以一分施与山野海河鱼鸟等。虽为少分阿阇梨弟子及其所属部类眷属等不可令受用之也。不应与狗鸟等者。大慈悲之心虽不可除狗鸟等。忽食啖散堕在不净等中可有世人之疑谤故。虽似背平等大悲。且制止之也(云云)。
  二从所有下。明配分宝财中。分为三分。一分阿阇梨随意受用。以一分奉献三宝。以一分施与七众。但阿阇梨临时。能鉴义利有无。可分施与也(云云)。
  三从其下。明我弟子不可受用少分中。其弟子乃至少分等者。虽微少物更不可受用。何以故。夫一切众生从无始已来久处生死依悭贪放逸之业。然今适舍内外珍财。摧破无始生死之悭贪之业已。是即诸佛三昧耶也。若受用之者还犯三昧耶。故云其弟子乃至少分不得用之若用犯三昧耶也。如彼广说也者。指瞿醯经也。
妙印钞卷第三十九
  一校了
  (御本云)元德三年(辛未)正月六日加点了。沙门阿寂(六十二)